钓鱼的启示解读(共8篇)
读《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题目,便可猜读出文章大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叙事,讲述钓鱼的经历;另一部分是感悟,讲述获得的启示。由此看来,这是一篇叙事说理文。
一篇文章,通过起、承、转、合的过程,基本形成一篇文章的主题、立意。最吸引读者眼球、吊起读者胃口的莫过于情节上的“突转”。《钓鱼的启示》中的“突转”,便是介于“钓鱼”与“放鱼”中那一句不引人注意的句子: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这也正是父亲让孩子必须放掉那条鲈鱼的唯一理由。由此,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必须把鱼放回湖中;人物心情发生了突转──由“得意”转为“急切”“难过”“乞求”“不舍”。直接影响孩子心情的,便是父亲说的那两句话,父亲没有用“必须”而用“得”;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安慰孩子。这两处语言描写带给读者的是,同一个意思──必须把鲈鱼放掉;同一种情感──自然地流露出了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既包含了一位父亲对孩子严格的要求──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要无条件地遵守规则,还包含了他对孩子无尽的理解与期待。父亲仅说的两句话,便成了全篇中最精彩的描写。
文中的孩子之所以如此不情愿地放掉鲈鱼,细细咀嚼文字,便会发现至少有四条理由──从未见过、来之不易、无人知道、只差两小时。
难道说真的“无人知道”吗?文章中三次描写“月光”,多么美的月夜!月光下抛竿、月光下垂钓、月光下欣赏鲈鱼、月光下放回鲈鱼。环境本身就是具体内容中的一部分,作者借助环境烘托人物心理和渲染气氛。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一举一动被美丽的月光紧紧地注视了,这三次对月光的描写,也呼应了这篇文章的原题──《做得对与做得好──天知地知》。“月光”所表现的意象,所传达的意味,所起到的作用,耐人寻味。
正是因为孩子如此不情愿地放掉到手的鲈鱼,所以父亲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三十四年前的那天晚上,孩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依然在体会着父亲的话语;三十四年来,孩子常常体会着父亲说的这句话;三十四年来,每当孩子再次遇到本该不属于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他就想到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三十四年来,他对童年钓鱼的经历也有了自己的体会──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当我们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会看到这样的学段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依据文本特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读懂父亲曾告诫孩子的话及孩子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感悟 篇章结构,领悟将事与理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学生喜欢阅读故事性极强的文章,《钓鱼的启示》中的“突转”情节易于其走进文本。他们能够独立读懂文本内容,从描写作者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心情,但体会这则故事背后的“启示”,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年龄、阅历所至,是个难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通过幻灯片,教师出示父亲告诫孩子的那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一定的难度,前一分句说“道德是个简单的问题”,后一分句又说“实践起来很难”,只有让学生在第一分句前添上三个字“说起来”,这样学生再读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其意思了,当然,也不会再引发前后分句间的自相矛盾了。
这仅是初步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教师还要深入引领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是”与“非”,这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知道“是”就是对的,“非”就是“错”的。但教师要再次引领学生浏览全文,联系前文所讲的“钓鱼的过程”,说说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这是在全篇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起来深入思考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才能提高高段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一定能说出“把鲈鱼放掉是对的”“把鲈鱼留下是错的”,显然,学生读懂了这篇课文。但是,他们在表达上是有欠缺的,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要再一次引导学生表达出“当没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钓上来的要放掉,就是对的”,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准确的表达。
继而再联系前文,体会从哪看出来“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引读,加深学生对这一句的深刻体悟。这样一来,就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个难点。
“感悟 篇章结构,领悟将事与理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是教学中的第二个难点与重点。说它是难点,是因为这是学生独立阅读所不能的,需要教师的阅读引领与点拨;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在第三学段中,要引领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标”中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谋篇的方法,而不是写句的方法,更不是造段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谋篇的方法上可谓有三:一是钓鱼与放鱼间,在情节上发生了“突转”,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造成了事件的波折性,给人事情急转直下的感觉;二是环境描写与叙事相结合,环境描写有三次,前两次可谓烘托人物心情,而第三次增加了鲈鱼对我的诱惑力,也是对父亲是否依然坚持原则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更是对凸显文本的主题起到了有力的背景支持,其烘托作用可谓大也;三是事与理之间,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这对于叙事说理文来说,决定着整篇文章的成败。
语文教学是一门舍得的艺术,三种写法选择哪一种作为教学内容?这要依据教材特点,哪一种写法是这篇文章所独有的,就选择哪一种。这样一比较,教师应确定课堂上要引领学生感悟事与理之间,是如何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的。
通过幻灯片,教师出示第十自然段。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一段一共四句话,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句是第一层,讲的是“人”;第二句是第二层,讲的是“事”;第三层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讲的是“理”。
制作幻灯片时,教师可将每一层设定一种颜色。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时,通过颜色的变化,很自然地了解了段落层次。再通过问题引领,进一步指导学生细读:在这三层中,哪些是讲三十四年前的内容?哪些是讲钓鱼以后的内容?这时,学生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在每一层中,都是先写三十四年前的,再写钓鱼以后的。然后,按照人、事、理的顺序交织在一起。
当我们的学生掌握了若干篇谋篇的方法,学生笔下的作文一定会新颖别致,恐怕难见“起因、经过、结尾”这样三段式的作文了。
课至尾声,教师可告诉学生:三十四年过去了,文中的“我”长大了,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就是詹姆斯·兰费蒂斯。他还骄傲地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们和他的子孙后代。有两句话,他会印刻在子孙后代的心里。此刻,齐声朗读父亲告诫我的话和我若干年后体悟出的那句话。这两句话也一定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这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张宏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该案例采用了“双课堂”模式, 教师在互动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交学习成果, 并在交流平台上互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课前参与为起点, 以梳理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目标为主要内容,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分享了虚拟课堂中的部分学习成果, 交流了课前自主学习的收获、疑问和碰撞,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成了生生互动、活泼高效学习的效果。
在“虚拟课堂”中, 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并上传读课文的录音, 同学们互相评价;提出自己在读文中的疑问, 互相交流。同学们互动热烈, 在朗读互评中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 加大地改善了以往课堂上参与人数有限的问题。课前, 同学们对读文时的疑问进行了交流, 有的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及时得到了解决, 有的问题正是文本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 还有的问题需要学生课外补充资料才能解决……这种形式, 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学为主”的束缚, 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起点,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案例亮点
亮点1:课前学生自读问题梳理
展示学生课前自主读书的问题和互相解答情况, 既是对课前预习情况的总结, 学生能在课前解决的问题不放到课堂上, 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把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 对学生读书提问进行指导, 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亮点2:课堂读书批注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读书交流, 无法做到人人参与, 在小学高年级的课堂上, 学生的自主读书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阅读、思考、感悟的时间。如何把学生的个人思考共享, “平板教学”体现了很大的优越性。学生把自己的批注用照片的形式上传到平台上, 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交流, 同时在课后仍然可以继续评价、交流, 使语文课堂得到了延伸。
亮点3:写法梳理指导
本文的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 值得学生积累。这一写作特点, 教学的起点来源于学生的课前提问, 教师抓住学生的课前质疑, 用学生互相评价解疑引发学生思考, 并在平台上推送课文的补充阅读材料, 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量, 使学生对“以景衬情”的写法有更多感悟, 为下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 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养成读思写结合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读懂“我”从钓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在互动平台发布论题, 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互动平台回帖、讨论, pad
【教学过程】
(一)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 课前同学们在互动讨论中进行了预习, 读了课文, 对吗? (出示录音提交截屏)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把你在预习中发现容易读错的地方找出来, 提醒提醒大家。看谁找得快, 找得有价值。
学生自由读文, 涟漪、筋疲力尽、翕动、划着了一根火柴、尽管、沮丧 (学生拿笔标音)
(三) 课文我们读通了, 我们还要读懂才行。在课前, 很多同学对文章提出了问题, 进行了互动交流, 我们来看一下。 (出示问题提交截屏) 梳理已经解决的问题。
1.高子尧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是什么?
刘舒文:就是自己想要的, 但是对我们没益处的。
王新宇:鱼, 也许是面临的道德难题, 在别人眼中是奖励, 但在作者眼里就是道德的抉择。
侯金池:比如:作者是建筑设计师, 买地砖、地板等一些楼房材料, 有的材料店打广告价钱很便宜, 但质量不好, 这个厂家就是那条"鱼"。
白千汇:指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如:金钱、地位......
闫绮航:当时自己的利益。
顾睿:靠做不光彩的事件来获得的利益。
颜莛潓:鱼就是道德。
徐赫遥:指的是一些人用金钱等你想拥有的东西去诱惑你做一些违背你道德的事。
张一瑶:是指你在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田沛鑫:与那条鲈鱼相似的"鱼"是金钱, 名利和地位。甚至是一些可以带来一点点好处, 一点点方便的事。
2.王新宇: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自己才11岁?
刘舒文:因为要为下文作者长大后这件事给他的启示作铺垫。
侯金池:衬托自己的不懂事, 而且和我们差不多大!提得好!
白千汇:11岁是用来铺垫第八段的, 是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抵抗诱惑很不容易。
3.康梓歆:为什么要把鲈鱼返回湖里?
顾睿:因为当时才十点, 没到鲈鱼捕捞开放时间。
张一瑶:因为这就是个道德抉择啊, 作者的父亲为了教育儿子。
4.回帖人:盛月《钓鱼的启示》这个题目为什么要用“启示”两个字?在我们的生活中, 钓鱼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怎么会有启示呢?
评论人:田沛鑫建议你先读完文章再提问题, 文章中有明确的道理。
5.本文究竟给作者什么启示?
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理解“是”、“非”。
6.回帖人:白千汇“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
指导朗读:
(1) 啊, 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此时, 他的心情会怎样呢?是啊, 他的兴奋和得意真是无以言表。你能用朗读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
(2)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如果是你钓到如此大, 如此漂亮的鱼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再来读。)
(3) 过了好长时间, 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 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 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 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 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 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 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从你的朗读中, 我充分感受到了作者钓鱼的辛苦, 看来, 为钓到这条鱼, 作者是等了很久, 而且颇费了一番功夫呀, 的确不易。还有把鱼留下的充足理由吗?)
(4)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 到处都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 而且当时四周围静悄悄的, 没有别的人和船的影子, 无人知道, 而我面对的又是这样一条又大又漂亮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鲈鱼, 当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时, 作者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看来, 这真是一条极有诱惑力的鱼呀!
7.这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不仅诱惑着作者, 还诱惑着你们, 父亲有没有被它诱惑住呢?
(1) 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2) 回帖人:戴子皓父亲放鱼前为什么看了好一会儿?
评论人:顾睿因为父亲看儿子钓了这么大的鱼很不容易, 害怕让儿子放鱼, 儿子失落。
评论人:盛月父亲认为应当按照规定执行来捕捞鲈鱼, 但是又认为把它放了很可惜, 左右为难。
(3) 太好了!你们读到父亲的内心里去了,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这是父亲在深思熟虑, 说明父亲也在经历着实践道德的考验, 所以说:引读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放, 还是不放呢?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 父亲做出了决定, 他把目光转向了我说———出示:“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读出坚决的语气。
(4) 出示:“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 哭出了声。———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现在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些句子。我此时是什么心情?是啊, 我是这样的难过, 这样的沮丧, 这也说明――引读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5) 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 我清楚地知道, 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我———生接读: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 依依不舍得把它放回湖里。
(6) 回帖人:张雨鸿为什么我和父亲不让鲈鱼在水里游两小时再将它钓上来?
(四) 同学们, 钓鱼的故事结束了, 它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感动, 留下了许多人生启示, 这个故事给你哪些人生的启示呢?请试着写一写你的感悟。 (教师在互动讨论平台推送题目, 学生写完感受提交。)
(五) 回帖人:刘舒文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月光呢?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江水, 在浪漫诗人李白看来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在杜甫眼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六) 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老师推送的关于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片段。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尝试仿写。
(教师在互动讨论平台推送, 学生课下自主阅读。)
板书设计:
案例评说
[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记叙文, 讲的是34年前的一个夜晚, “我”和父亲去钓鱼, 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 当时“我”很不理解, 但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 “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 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理解课文的内容不是难点, 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也就是父亲说的话: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要理解这个难点, 必须从文中钓鱼这件事去理解, 从我钓到大鲈鱼的得意, 到放鱼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把体会“我”钓到鲈鱼时的得意和放鱼时的沮丧做为教学的重点, 由体会这种心情的变化来理解道德实践的艰难, 理解父亲的话。
本课教学课前我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向学生推送了两道题目:1、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读文, 并提交录音。2、请同学们把读文后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共同讨论交流。第一项任务, 我在课前把学生分成8组, 要求每组同学至少评价组内、组外各1名同学的朗读, 这种形式使班级每位同学都能比较认真地朗读课文, 并至少听读两遍课文。尤其是针对课堂上并不太爱表现的孩子, 为他们搭建了展示平台, 提供了展示和学习的机会。有了课前的充分读文, 既节省了课上的时间, 又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从课堂效果来看, 这一环节很有实效。第二项任务, 学生共提出一百多个问题, 经整理分为:课前交流就能解决的、需要课上重点讨论交流的、课后继续延伸讨论的。这一环节, 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参与非常积极, 最多的评论达到十几条, 激发了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课堂上我以学生的共性问题、重点问题贯穿讨论, 同时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疑, 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 学生读文更细致, 更会问“为什么”了。
课堂上, 我们利用pad给学生下发了课堂作业, 学生提交对本文的阅读感受, 与以往的不同是所有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感受, 并可以评论、提建议,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变以往的师生对话, 为现在的生生对话, 更有实效性。学生在交流后可以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不重合修改, 还能保存学生的学习过程, 便于反思和提高。
课后, 我们利用pad给学生推送了本课的相关阅读材料, 把课本内容更加深化,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整体看这节课, 课前学生在互动平台上的交流, 对整节课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撑作用, 它与以往的个人预习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丰富, 更有实效性。所以, 尽管对于pad的使用我们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我们已经在实践的路上尝到了甜头,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还要更多地尝试, 真正做到“家校联通、生生联通、人文联通”。
案例实录
观看案例实录视频请登录学报网络版 (http://xuebao.tfedu.net)
摘要:这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张宏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该案例采用了“双课堂”模式, 教师在互动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交学习成果, 并在交流平台上互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课前参与为起点, 以梳理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目标为主要内容,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个中午间休时分,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教室里只剩下几个学生在吃午餐,张扬也在其中。
不经意的抬头,看见张扬正在喝饮水机里的水。记忆中,他是没有交水费的。为了证实我的猜测,我翻开了账目明细,张扬果然没有交水费。那他为什么要喝饮水机里的水?是不是渴极了?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因,我把张扬叫过来。
细问之下,我才知道,事情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原来班级里有一半的学生没交水费,现在,这一半的学生都在理直气壮地喝着“免费水”。
面对我的询问,张扬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们都喝呀!
我想起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文章讲的是34年前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夜,“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有幸钓到了一条美丽的大鲈鱼,可那时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于是,父亲要求“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去。尽管到处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可是,父亲毋庸置疑的态度让我不得不沮丧地把鲈鱼放回湖中。
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确如此,对待学生喝“免费水”的问题,我不能以对错来判断。因为正如张扬所说,看见别人那么做才去做的,而别的学生又是因为口渴极了才去“借水”喝的。“借”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成自然。我相信学生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但一落实到实践中,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大家”都这么做。
也许,这是看似平常的一件小事。但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它却不是一件小事。
如果我对这件事置之不理,就对那些交水费的学生不公平,甚至还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心理:不交水费也能喝水。而那些没交水费却喝着水的学生,更因为占了便宜而沾沾自喜,会认为不劳而获是正确的。这种思想一旦在学生的心底扎下了根,我不知道当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一个又一个“诱惑”的时候,会不会也能正确地做出取舍?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想,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是必要的。
于是,我临时召开了一节班会。当我一把问题提出来时,许多学生都低下了头。而我并没有点到为止,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希望学生明白,在他们的人生路上,会有许许多多“免费”的机会没人监督,但是,不恰当的取舍,会影响他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会学生做人,他们才会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34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很不理解,但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从自身生长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理解课文的内容不是难点,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就是父亲说的话: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要理解这个难点,必需从文中钓鱼这件事去理解,从我钓到大鲈鱼的得意,到放鱼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体会“我”钓到鲈鱼时的得意和放鱼时的沮丧做为教学的重点,由体会这种心情的变化来理解道德实践的艰难,理解父亲的话。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一看就知道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违反过纪律?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坦诚和勇敢,但是更提倡大家向李卓然和周锦泽学习,学习她们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遵守纪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律”。做到这两个字很不容易。今天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他时刻严格自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他美好的品德来自他小时候一次钓鱼的经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第13课,《钓鱼的启示》。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自然引出“自律”并使“自律”贯穿全课。)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生字词都认识了吧,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师:生字词自学得不错,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吗?不要急于回答,再浏览一遍课文。
生: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但是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我很难受,最后写了我得到的启示。
师:课文读得不错,把主要内容说出来了。
生:我还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去钓鱼,再写了父亲让我放鱼,最后写我得到的启示。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和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协助学生理清课文。)
师:课文内容了解了。预习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课文的题目是钓鱼的启示,他得到了什么启示?
师;你会从课题入手去想问题。
生:父亲为什么让我把鱼放了?
师:是啊,为什么要放了呢?
生:父亲盯着鱼看了好一会,为什么看了好一会儿?
师:你会从细节入手,读书真仔细。
生:课文写钓鱼,怎么后面又写了“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这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课文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个“鱼”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说明在读书的时候,考虑了。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同学们再去读书,从书中寻找答案。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读书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加细致地读书,更深入地考虑。)
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师:三十四年前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钓到了一条大鱼,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我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
生:我钓到了一条从没有见过的大鱼。
生: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上来了。
师:说得精彩极了,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读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吗?
生:高兴。
生:得意。
生:大喜过望。
生:喜出望外。
生:欣喜。
生:惊奇。
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心情,可见语言能力较强。把你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生读这句话。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体会我得意的心情,更能表示出大鲈鱼的诱人。为下文“我”放鱼时的不舍做好了铺垫。)
师:我正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的时候,父亲却让把它放了,我会有怎样的表示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的4~9自然段,标画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生:急切、难受、伤心、依依不舍、沮丧。
(读书有自身的理解,既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我”的心情,又进行了词语的训练。)
师:我心情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请同学们练习一下父子的对话,体会 “我”的心情。
(从具体语句中体会“我”心情的变化,表示我对大鲈鱼的不舍。)
生:自由读,展示读,男女生读。
师:当我看到四周没有人的时候,我把乞求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父亲,想一想,我会对父亲怎样说?
(利用课文的空白,进行补白,体会人物的心理,反衬在无人看到的情况下,实践道德的艰难。)
生:爸爸,求求你,把这条鲈鱼留下吧。
师:小朋友,还不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啊,不能留下。
生:我们什么时候钓到的,又没有人看见,还是留下吧。
师:天知地知,你必需把这条鱼放掉。
师:父亲这样做,对吗?
生:对,因为还不到捕捞鲈鱼的时间。
生:因为他父亲想教育小朋友按规定做事。
师:父亲不喜欢吗?
生:父亲也很喜欢。
师:你从哪里看出父亲也很喜欢这条鲈鱼?
生:从“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和“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知道的。
师:刚才有位同学问“父亲为什么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明白了吧?
师:我尽管依依不舍,但是还是把这条鲈鱼放回了湖里,同学们,这时他舍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呢?
生:舍弃了鲈鱼,得到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你会联系下文来说,什么是道德实践呢?
生:就是去做。
师:说得很好,就是依照正确的去做。
(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角度去看问题,父亲也很喜欢那条鲈鱼,也在进行着道德的抉择,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道德实践的认识。)
师: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我已经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但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他会遇到哪些诱惑呢?
生:金钱。
师:对,这里的鱼可以指金钱。
生:职位、小廉价。
师:说得不错,能联系他的职业来说说吗?
生:比方说,他在给他人搞设计的时候,两个公司竞争,一个公司给他很多钱,让他给自身的公司设计的好,而故意给另一个公司设计的不好。
师:这时,他会怎么做呢?
生:他不会要那个人的钱。
师:他会想起父亲的话。刚才有个同学说“钓鱼这件事和他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有什么关系?”现在想一想,有没有关系?
生:哦,我知道了,因为父亲的教育,才使他严格按正确的去做,才最后成为了一名著名建筑设计师。
师:是啊,当他一次次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的话。我们来读一读父亲的话。
生:读。
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道德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放了大鲈鱼就是对的,不放,就不对,但是真正让他放的时候,他却不舍得了。
生:有一次,老师多给了我分数,我一看很高兴,终于比同桌高了,但是当我仔细再看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错误,老师没有扣分,我就想若是给老师看了,我的分数就比同位少了,可是不给老师看,就不老实了,我很矛盾。但是,我想起了老师平时教育我的话,就给老师看了。
生:我有一次,借了同学的橡皮,我看到他的橡皮很好,就自身留下了,不想还给他了。
师: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生:知道。
师:尽管知道,但是看到那么漂亮的橡皮,还是不想还给同学。
生:也就是说的时候很简单,做的时候就不舍得了,就很难了。
生……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父亲的话理解得较好。教师应该做一个小结,突出舍弃个人利益的困难,突出主题。)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看来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不只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也给同学们以深刻的影响。让我们端起书来,再次回到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生:配乐朗读课文。
(创设的情景非常好,学生在月夜背景的烘托下,倾听着舒缓的音乐,仿佛在慢慢向人们讲述自身的故事。)
教学目标 评论
1、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融入理解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把握“我”的心情变化。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重点难点 评论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体会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评论
1.板书课题,提醒“钓”与“钩”的区别。2.回顾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结构。(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浏览课文,说说我的心情变化。
活动2【讲授】
二、走进“依依不舍”。评论
“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把鱼放回了湖中,课文哪一句在直接表达这个意思? 1.学生找、读,(出示幻灯片)“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2.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到“我”的依依不舍?(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过渡:“我”为什么如此的依依不舍? 活动3【讲授】
三、思辨“放”与“不放”,理解不得不舍。评论
如此肥美的大鲈鱼究竟是“放”与“不放”呢?请大家走进课文2—9自然段,用“——”勾出说明可以不放的语句,用“~~~~”勾出必须放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用关键词批注你的体会。组内交流,准备展示汇报。汇报时先表明观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出你的依据。(一)浏览课文,为“我”的依依不舍找出理由。1.这是一条来之不易的鲈鱼。
“过了好长时间”:结合“晚霞辉映”“晚上十点”,大概推断过了三四个小时。“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耐着性子地遛鱼也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2.这是一条难得一见的大鱼。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 3.天知地知。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 4.小结。
(二)纵有百般理由,却不得不舍。为什么呢? 1.这是规则要求,不得不舍。
“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资料引入“禁渔期”:为了保护某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在鱼类产卵、繁殖和生长发育的特定时期,规定禁止捕捞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时间。
中国部分禁渔期:5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青鱼禁渔期,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hān)禁渔期, 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 讨论:禁渔期这么长,这最后短短的两个小时有那么重要吗? 小结:自觉遵守规则的需要,这条鲈鱼不得不舍。2.不得不舍是父亲强硬要求的结果。
哪些句子可以读出父亲的坚决态度?找读句子,谈体会,再读句子。
一方面是“我”的依依不舍,另一方面是父亲不容商量的坚决。分角色体会。3.父亲如此坚决,难道他不喜欢这条鲈鱼吗? “欣赏”“盯着看了好一会儿”。“一看一盯一转”,包含了复杂的心理斗争。同样喜爱,同样欣赏,同样不舍,但在规则面前,不得不舍。
活动4【讲授】
四、品味“舍得”, “德者得也”。评论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我”得到了什么? 1.有舍有得,“我”最根本的获得,是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幻灯片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段话吗?带着理解再读这句话。(2)从哪里看出“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不止一次遇到”、“当我一次次„„就会想起„„”, 结合“我”和我的生活理解“鱼”。
(3)这些就是道德实践,你能改写这个句子吗?“____________,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发现,这就是我们的阅读启示。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值得品读。(4)让我们一起来接受文中父亲的告诫吧!齐读。2.梳理写法,活学活用。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和父亲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勾画生字词,标段,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有什么不明白的词语,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 着急 乞求 沮丧)
(一)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 ;把鱼放回湖里时,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中体会,联系语句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二)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从钓到的大鲈鱼到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 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四 讨论 获得启示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学生齐读: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知易行难啊!就要看在你以后的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了。我希望你们都能成为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纪的人。
五、课外作业
1、朗读课文。
3、摘录心理描写的句子。
28、钓鱼的启示
我 得意 —— 着急 —— 乞求 —— 沮丧 父亲 得意地欣赏——看了好一会儿——平静 —— 不容争辩
一、导读入手,检查预习
1.快速浏览导读部分,说说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习本组课文的要求是什么?
2.检查预习。
(1)区分钓和钩,正确书写“钩”。试着做填字练习。
我和父亲在鱼( )上放好鱼饵,把( )线抛了出去,不一会儿,大家伙上( )了。
(2)读词。
出示两组词语:告诫、抉择、操纵、嘴唇;沮丧、诱惑、皎洁、翕动,解释第二组词语意思。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课题是《钓鱼的启示》,你们一定知道课文由几部分组成。(一是钓鱼,一是启示)
2.默读课文,根据课题的提示,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小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方法,像刚才那样根据题目提示,把每部分内容补充完整,这就是题目扩展法。
三、抓住人物,重点研读
1.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小时候钓鱼的事(1-9),哪几个自然段写作者成年以后得到的启示(10-11)?作者这样的详略安排想告诉我们什么?(钓鱼是因,启示是果。得到启示的事件更重要,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说话不仅要有理更要有据)
2.我们就先看看“钓鱼”这件事。父亲和我在处理鱼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一个要?(留鱼)板书“留”;一个要?(放鱼)板书“放”。我们先来看“我”。“我”想要留鱼,会用什么理由说服父亲呢?请你默读1-9自然段,找到儿子留鱼的理由,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并标上序号,然后把你的理解和体会写在旁边。
3.汇报。
生1:“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这条鲈鱼这么大,“我”从来没有见过。所以“我”要把它留下来。
师:你们想知道这条鲈鱼到底有多大吗? (出示未改编过的原文“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圆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你们知道吗?一般的鲈鱼只有3、5斤重,这条有20斤,真是太难得了。所以,当时的“我”什么心情?
生:吃惊、惊喜、开心……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师:说到鲈鱼我想起一句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说的是鲈鱼味道鲜美,鲈鱼无论怎么烹饪都是一道美味佳肴。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鲈鱼如此之大,又如此美味,应该留下,我也认为这条理由很充分。
生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说明我以后都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了,失去了就太可惜了,应该留下。
师:真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呀!这条理由也很充分。
生3:“过了好长时间,渔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说明我钓鱼很辛苦,不容易。这鱼就应该留下。
师:他究竟钓了多长时间呢?我们再来看看原文。
(突然,詹姆斯的渔竿猛地被拉弯了,他马上意识到那是个大家伙。他吸了一口气使自己镇静下来,开始慢慢地遛那个大家伙。父亲一声不响,只是时不时地扭过脸来看一眼儿子,眼光里是欣赏和赞许。
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伙终于被詹姆斯遛得筋疲力尽了,詹姆斯开始慢慢地收钩。那个大家伙一点点露出水面。)
师:单单遛鱼就用了两个小时,还不算没钓到之前等待的时间,看来真是辛苦所得,难怪会这样珍惜。理由也很充分。
生4:“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因为没人看见我们违反规定,我们就可以把鱼留下。
师:“我”通过劳动钓到的鲈鱼,就应该归“我”所有,为什么这么纠结?
生:因为当时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什么是鲈鱼捕捞开放日呢?(出示资料:由于鲈鱼的繁殖能力很差,所以在鲈鱼生育期间禁止打捞,每年的10月—11月为盛渔期,开放捕捞的那一天,叫鲈鱼捕捞开放日)原来我们真的违反了规定。可是老师问问你们:“我”提前钓到鲈鱼谁知道?天知地知父亲知,有谁会批评“我”?有谁会来处罚“我”吗?所以“我”可以留下鱼。
4.小结:同学们,刚刚我们替作者詹姆斯找了四条理由帮他留下鲈鱼,而且每条理由都那么充分,说明我们读懂了詹姆斯的心声。可是我们是怎么读懂的呢?我们抓住了描写“我”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触摸人物的心灵,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下面我们接着用这把金钥匙打开父亲的心门。
5.请你先找到描写父亲的那个自然段,读一读。描写父亲的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注意?(盯着)“盯着”是怎样的看?透过“盯着”这个词,你还能读出什么呢?(矛盾、犹豫)
6.即便这样矛盾、犹豫,左右为难,父亲还是做出果断的决定,那就是——放鱼。父亲放鱼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文中没有说,请同桌之间讨论讨论。然后动笔写一写。
7.汇报所写内容。
生1:你钓到鲈鱼的时间毕竟是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的两小时,私自留鱼明显违反了规定。
师:这是自觉遵守规定的父亲。请你读读描写父亲的这句话。
生2:我们做任何事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要有道德,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师:这是位严守道德底线的父亲。请你读读描写父亲的这句话。
生3:父亲也非常喜欢这条鲈鱼,这也是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可是他是詹姆斯的父亲,是詹姆斯的榜样。如果这件事他做不到以身作则、严守规定,以后我将无法教育孩子。
师:这是位懂教育的父亲。请你读读描写父亲的这句话。
生4:如果这次让詹姆斯留下鲈鱼,将来他见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想着据为己有,这才是真正害了他呀!
师:这是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让我们一起读读描写这位可敬的父亲说的话。
8.刚才,我们动用学习语文的金钥匙,从作者极其传神、简练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读懂了父亲复杂的心理活动,知道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最真挚的爱。
法院认定案件属于营业信托纠纷,并非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而安信信托与昆山纯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另行签订的“阴阳合同”约定贷款利率,高于信托公司向案外投资人兑付的收益率,相当于安信信托利用案外投资人的资金放贷为自己谋取利差,与我国信托法相关规定相悖。
一、案情回顾
2009年9月24日,安信信托与昆山纯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署《“昆山·联邦国际”资产收益财产权信托合同》,该合同第二条载明本信托目的系“委托人为实现基础资产财产价值的流动化,以其合法享有的取得基础资产收益的权利设定的同时向投资者发行信托收益权份额的财产权信托,受托人按信托文件约定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运用和处分信托财产,向受益人分配信托利益”。
后双方根据上述合同,由昆山纯高作为该信托计划的委托人将其合法拥有的“昆山·联邦国际”项目的基础资产收益权作价6.27亿元交由安信信托设立财产权信托。其中优先信托受益权规模为2.15亿元,由社会公众投资人投资取得,等投资资金在信托成立并生效后一次性支付给委托人即昆山纯高。
为了将资产收益权信托的风险控制在最低,信托公司一般都要求委托人将资产收益权的基础资产抵押给委托人。在该案中,安信信托同样是要求昆山纯高将“昆山·联邦国际”项目的基础资产抵押给安信信托。此外,双方还约定昆山纯高按照《财产权信托合同》约定的时间节点将一定数额的资产收益价款及时支付到信托财产专户,如资产收益价款不足的,则昆山纯高有义务以自有资金补足。
由于昆山纯高支付合同还款准备金的逾期及信托专户最低现金余额的约定,安信信托宣布贷款于2012年9月18日提前到期。然而,信托兑付到期时,昆山纯高仍无力偿付,安信信托遂对昆山纯高提起诉讼。
本案交易结构图如下所示:
二、本案的审判经过及结果
昆山纯高方面提出:2.15亿元资金是优先受益权的转让,而信托贷款之所以签订是因为工作人员对“信托合同”的关系不明晰,以为要签“信托合同”就要同时签下“信托贷款合同”。他们强调:昆山纯高的信托财产是土地及在建工程收益的“财产权”。此外,昆山纯高提出:信托贷款资金的发放,只能以信托自有的资金和吸收的信托存款来对外发放,而这笔2.15亿元是安信信托拿同一个信托资产中的优先受益权募集资金转过来的,不属于正式的信托贷款发放。
安信信托称:该笔2.15亿元资金系贷款性质是经对方确认的,从签订的协议、收款后交付的收条及之后的数份抵押协议中都提到,这是一笔贷款。此外,如果非要说是优先受益权转让,那就涉及到需要得到“原优先受益权人”——即那些社会公众委托人的同意,并由社会公众委托人、信托公司、昆山纯高一起签订“优先受益权转让”协议,但显然并没有这回事。
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信托贷款合同》的还款方式采用信托合同中对信托专户最低现金余额的约定方式,该合同依附于信托合同而产生,原告发放贷款的又有违信托合同约定。故原告将2.15亿元以贷款方式发放给昆山纯高公司,现以被告未偿贷款为诉由,显属不当,本院认为,本案纠纷的性质应定为营业信托纠纷。”
三、该案件对投资者的启示
1.信托公司有时为规避监管要求,创设出各种复杂的交易模式。可以说,收益权信托本身就是为了规避监管要求而出现的。这种在现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前提下的创新要非常慎重,至少要在交易文件中对各方的法律关系进行明确的界定和梳理,交易文件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更不能为了规避合规风险而放大法律风险。
2.抵质押担保作为风险措施的最后保障,是最不能出现瑕疵的。即使为了满足登记部门的要求,也不能捏造根本不符合交易实际内容的合同。就本案而言,信托合同与信托贷款合同关于安信信托向昆山纯高交付资金的性质认定、交易结构的表述是完全自相矛盾的。这两个合同必然不能共存。其实信托合同已经明确约定抵押担保的主债权是昆山纯高的补足义务,即使信托合同无法办理抵押登记,信托公司也完全可以基于信托合同,将昆山纯高的补足义务单独抽离出来作为主债权,另行签署协议已达到登记部门要求的目的。
3.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一个项目走到诉讼这一步。这意味着信托公司不仅要承担兑付投资者的责任,还要面临一定的声誉风险,甚至监管部门的压力。从公开披露的信息看,信托成立不满一年昆山纯高就因未补足资金而违约,但安信信托并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一直拖延至项目到期。而一旦对簿公堂,信托公司为满足融资方要求,在项目设立前期的违规行为也将成为融资方攻击信托公司的利器,就如本案被告昆山纯高一方面在法庭上表示信托贷款合同的签订是在其认知错误的情形下发生的,另一方面又对媒体表示安信信托违反了银监会的监管要求。所以信托公司在与任何交易对手的合作都应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而在做任何项目前,都要提前制定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动态的风险监管,一旦遇到可能出现的不可控的情况发生,立即采取措施,以资金安全为要务,避免久拖不决。
4.从本案可以明显发现,我国司法机关处理复杂案件时采取“实质重于形式”的思维,以及对法律基本原则的应用。这也意味着信托业并不是单纯的“法不禁止即为可”的行业。创新必须在合法的框架范围内进行,尤其是目的合法,避免“以合法手段掩盖非法目的”情况的产生。否则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形势下,必将尝到苦果。
【钓鱼的启示解读】推荐阅读:
钓鱼的启示看书心得10-14
《钓鱼的启示》读书心得书评10-30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指导11-11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18
小学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09-25
钓鱼的乐趣06-23
下棋钓鱼的谚语-谚语07-18
小学作文《钓鱼的感悟》09-14
钓鱼的快乐-六年级作文07-23
钓鱼的烦恼作文800字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