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影响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探究法,提高学生运用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列表比较法,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永兴岛案例培养学生的现代海洋观和爱国情感,通过对本节内容探讨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点难点】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列表分析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航拍中国海南节选)(2分钟左右)

师:视频当中提到的永兴岛?同学们都听说过吗,学生:回答

师:但是可能大家对永兴岛的具体情况并不熟悉,它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三沙市政府驻地所在处,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岛上各种配套设施应有尽有(展示图片),那在这仅有的2.6平方公里的岛屿上最多鞥养活多少人?又最适宜居住多少人?带着这两个问题,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永兴岛的历史和今天。(展示课题PPT)新课讲授:

一、环境承载力---解读概念2分钟

师:地球对人口的承载是有一定限度的,而这个限度就是环境承载力,我们具体来看一下环境承载力对的定义(展示PPT)

师:请同学们注意几个关键词,一定时期、环境和资源、最大,从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环境承载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一定时期说明环境承载力在不同时期,由于资源环境的变化,也会发生改变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环境比较稳定,环境承载力可以估算,具有相对确定性,其衡量标准是用环境人口容量

师:这里提到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不是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学生:回答

教师:对,不是,而指的是满足人类最低生活消费水平,这种生存层面上的最大(PPT翻页)是一个警戒值

师:据史料记载3000年前,就有渔民在永兴岛从事捕捞活动,但是历史上该岛却少有常住人口

师:是什么原因使得永兴岛少有常住人口,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又是什么?(展示PPT)

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的小组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前后同学一个组,结合教材学案中所给材料一,并将最终的结果写在学案上。

探究活动一?

为何永兴岛历史上少有常住人口?(走下去进入学生的讨论)(3分钟 +7分钟(学生展示和教师总结))材料一

永兴岛位于北纬16度50分,东经112度20分,呈椭圆形,东西长约1950米,南北宽约1350米,面积2.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米。是一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珊瑚岛,土壤的生产力差,岛上地势平坦,中间较低,是潟湖干涸后形成的洼地。洼地掘井取水方便,由于鸟粪的污染,井水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洗涤。属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509.8毫米,风力大,蒸发快。由于周围被海包围且陆地面积小,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雨量充沛,终年高温,高湿,高盐,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岛上林木深密,还盛产椰子、木瓜、香蕉等水果、。

师:时间差不多了,哪一个小组的的代表来给大家分 享你的观点,生:因为、、、、、、,土地

。淡水,,师:回答的很有条理,其他小组同学有补充没有

生:补充

师:刚刚回答的同学,很有逻辑性和条例性,我们应该把掌声送给他们,过度:前面同学说的淡水资源、土地资源就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PPT)(10分钟

师:永兴岛陆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土地资源有限,再加上该岛是由珊瑚贝壳沙堆积形成,这样的土地生产力怎么样?提问? 学生:回答

师:对,这样的土地肥力低

生产力低

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场所

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了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板书)

过度:水是生命之源,除了土地资源,淡水资源也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师:永兴岛地处北纬16.5度。从地理位置看 应该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丰富,降水年级/季节变化大,过度:从气候类型看。永兴岛年降水量丰富,应该淡水资源丰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真实的情况

(播放视频)师:通过这段视频,永兴岛在建岛之前的淡水情况怎么样? 学生:淡水缺乏

师:为什么降水量多,该岛还是如此缺乏淡水资源呢?

小组探究2:请同学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结合材料一

小组讨论

师: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下你们组的看法 生:回答

师:很好,请坐

这位同学从 陆地集水面积小

,蒸发大、、其他组有补充没有

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从人为原因

分析了缺水的原因

师:综合以上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归纳出缺水的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过度:由于岛内严重缺水,严重制约了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淡水资源、土地资源这两个自然因素,不仅数量缺乏,质量也不佳,从而影响了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也是永兴岛少有常住人口的主要原因,永兴岛的例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但是自然资源除了淡水资源、土地资源、外还有矿产、森林等其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应该是众多资源共同决定的,我们可以将每一种资源比喻成组成木桶的木板,决定木桶水量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木桶效应,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影响也符合木桶效应理论

过渡:环境承载力除了自然资源影响外,也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 地域的开放程度

,因永兴岛地处西沙群岛,离周边大陆距离较远

交流不便、地域封闭,获取资源不便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大了资源的开发,发现新资源,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增加量资源的消耗量,这些社会因素也影响了环境承载力,但是自然原因是最主要的因素。

过渡:2012年6月,中国在三沙设市,其政府驻地就设在永兴岛,至此永兴岛各项设施一一具备,常住人口也达到了2000人左右,南亚岛国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面积和永兴岛面积相当,而人口已经达十几万,未来的永兴岛的人口能否也能达到这么多,甚至更多呢? 学生:不能

师: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不能持续的增加,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这就是人口合理容量(展示PPT)

三、人口合理容量(5分钟)

从定义中我们找到关键词。思考一下,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和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师:哪个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回答

师:人口合理容量指的是发展的层面的最适宜人口 数量

是一个 合理指 过渡: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那些呢

是如何影响的,又和影响环境承载的因素有何区别?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永兴岛的材料讨论说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师:下面我们请这边的小组的同学讲一下你们的讨论的结果,学生:回答

师:其他组得到 同学有没有补充? 学生:回答

师:综合上述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把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归纳为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地域开放程度、科技水平、消费水平。

师:这些因素是怎么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 学生:回答

师:由于人口合理容量是

人类追求的合理舒适的人口数量,更多的是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而环境承载力是满足人类最低生活标准小的最大人口数量,更主要的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这就是两者在影响因素的最大区别、。

过度:只从建立三沙市以来,岛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展示ppt永兴岛现在的 一些基础设施图片),近年来前往岛内的旅游游客也在增加,这一方面增加了岛上居民的收入,另一方便也一定程度会破坏原本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岛上政府官员面对发展还是生存的问题,绞尽脑汁,接下来同学们来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来给政府官员出谋划策。

探究活动三:结合材料二,未来永兴岛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讨论+展示10分钟左右)材料二,永兴岛,只有2.6平方公里,也就是3000亩多一点,这个岛上可是建有一个不小的机场的,而且是三沙市的中心了。而在于其岛东北面有向东北伸出的沙洲,而且岛上沙堤到中部干泻湖低地生长着茂密的羊角树丛林,土质亦为鸟粪土,最关键在于此岛的礁盘大而且在水下浅,具备了填海造地条件

永兴岛上的生活用水是经过处理的雨水,分为饮用水和洗涤用水。1994年至2006年,陆续投入400余万元建造了雨水净化厂和1500吨级的蓄水池,解决了驻岛干部职工吃水用水难的问题。

2016-10-2《永兴岛海水淡化厂启用 全岛日淡化海水达1800吨》,“以前我们都是用岛上的地下水,洗完澡身上黏糊糊的,有时还会过敏,饮用水都是从海南岛运来的。三沙设市后,大家用上了海水淡化的淡水,但有时候还会出现停水的情况,现在千吨海水淡化厂投入使用了,大家不用再担心停水了,今天我痛痛快快地给儿子洗个澡。”渔嫂杨丽从水龙头接了一大盆淡化海水,把1岁的儿子抱进盆里洗澡。

2016-10-1《三沙永兴岛开始种菜了,月产万余斤》报道:这些采用水培、无土栽培方式种植的各类瓜菜,1个月可产万余斤,成为永兴居民争相购买的菜品

每月补给船到达永兴岛的时候,永兴岛居民都会放假两天,到码头协助卸下运补物资,这两天就是永兴岛的节日。

近年来明航航班的开通,机场的扩建,交通通达性更加便利,登入岛上的旅游游客不断增加。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学生:回答

可以

填海造陆、海水淡化,蓄水次、倡导人们适度的消费观念、改善交通 提高地域的开发程度,,,师:大家集思广益,同学们的想法倡议都非常不错

我们来看看 实际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师:填海工程

增加了 陆地面积(PPT展示)

甚至计划通过跨海大桥来接七连屿

进一步扩大 土地面积

通过海水淡化

修建净水厂

蓄水池

解决了当地人们淡水饮用的问题

通过了无土栽培

水培 技术

解决了土地生产力低 的问题

我们 通过一段视频(播放视频)来了解

永兴岛通过 技术取得的成就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 和其他大陆的交流,修建了港口,扩建了机场

增加了地域的开放程度。师:这都证明了同学们的集思广益的想法,一定会变成现实

因为这片蔚蓝,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因为这顷碧绿,让我们此生无憾

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篇2

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 如土地人口承载力, 就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它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 由于考虑的范围、时期、条件和目标不同, 人口容量也就具有了不同涵义, 因而就有土地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一系列人口容量的概念。

“城市、人口与环境”新考点 篇3

1.城市化

⑴城市的起源及发展。⑵城市的区位。⑶城市化及其问题。⑷城市地域结构及其合理规划。

2.人口问题

⑴人口的再生产。⑵人口数量与环境。⑶人口素质与环境。⑷人口迁移与环境。

3.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聚焦:

1.城市问题

⑴ 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

影响城市具体位置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区位因素很多,不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分析城市区位因素时要注意突出主要因素。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同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其区位的主导因素也不相同。因此,对城市进行区位因素分析时,还要注意使用动态的观点。

城市的区位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在经济因素中资源、交通运输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已经减弱;有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现代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如科技、旅游等成为影响一些城市的主要因素,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城市的兴衰,并影响着城市的地域形态。

⑵ 城市化及其问题

城市化,是指非农产业在某地形成和集聚所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主要标志有三个:①城市数目增多。②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城市化进程具有地区差异性:

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严重,它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二是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由此带来社会问题。三是绿化面积小。要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可分散城市职能,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市;合理规划,重视立法,加强管理。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继续,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农业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使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它有三点表现:①城市人口向郊区移动,城郊差别减小。②城市人口减少,城市规模缩小。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工业的发展导致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现象出现。乡村清洁的环境,优越的就业条件,宽松的氛围……吸引着城市人口涌向乡村。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事业的发展,缩短了城郊之间的距离,使大量人口频繁往来于城市和郊区之间成为可能。这些都是促使逆城市化发生的因素。

⑶ 城市的地域结构

城市中同一种经济活动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就形成了各种功能区,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商业区是城市中商业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的城市地域,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和街角路口处。中心商务区则是指市中心商业区内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中心商务区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双重职能。

城市内部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关键是要协调好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的又是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例1】(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1-2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解析】

第1小题,要抓住变化曲线的数值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进入9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约为30%左右,到2005年城市水平提高较快,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50%。

第2小题,考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中国与美国相比:城市人口数量大、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高;城市人口比重较低;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高。

【答案】1.D

2.C

【例2】(2007年高考广东地理卷第26题)对大城市功能区中CBD(中心商务区)描述正确的是( )

A.应布置在居住区中心,靠近工业区

B.应布置在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带

C.应布置在城市中心,靠近居住区

D.区内金融、邮电等服务机构集中

【解析】

这道考查对地理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CBD),它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的基本特征有:①处于城市相对中心的位置,是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心,人流和信息流密集。②以第三产业为主导。③在景观上,高楼林立,是城市标志性建筑最集中的区域。

【答案】C、D

2.人口与人口问题

人口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几年高考题中知识点主要分布在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及所产生的人口问题。考查形式主要是以有关人口的数据、图表、时事资料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使用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有关人口时事知识的掌握程度。

⑴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

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作用。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两种生产互不协调时,则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有延缓作用。

⑵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

决定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再生产按照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具体的判断可以根据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来进行。

⑶ 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是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⑷ 人口迁移与环境

人口迁移是由于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人口迁移伴随着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的变更,这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特征。人口迁移还需超过“一定的距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空间性。

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⑸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在西部大开发中、三峡建设中等重要经济建设项目中如何正确处理人地矛盾成为考查的热点问题。

【例3】(2007年高考广东地理卷第17-18题)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左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右图),回答1-2题。

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解析】

1.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由左图可知,该省的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出生率一直比死亡率高,所以该省人口总量一直呈增长态势。1990年,该省人口出生率高(约24‰),死亡率低(约7‰),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模式属传统型。2000年以后,该省人口增长出现了低出生率(约11‰),低死亡率(约7‰),低自然增长率(约4‰)的特点,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发生了变化。

2.由题干可知,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是:≥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结合右图,判断该省是否进入老龄社会应依据第2条标准来进行。1990年该省≥65岁的人口为5.59%,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该省≥65岁的人口为7.47%,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应在1990-2000年之间。

【答案】1.B

2.B

3.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⑴ 人地关系及其演变

人地关系是本专题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贯穿于地理学科所有内容的一条主线。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另一方面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人类对资源的索取速度不超过资源及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排放废弃物不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正面影响,反之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⑵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两大类,其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南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异。环境问题的地域联系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与发展,如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国际水域的污染与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随着发达国家和城市环境标准的提高,治污成本增加,污染密集型工业正在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农村转移。

⑶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防治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多与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相关,如土地荒漠化及由此产生的沙尘天气与干旱气候密不可分。人为因素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传统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模式,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要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因地制宜,结合产生原因,对症下药。环境问题的产生与防治是高考命题的重头戏。多以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因此复习中要掌握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关注热点,加强积累。

⑷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⑸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人口总量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仍较低;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这一部分内容不必强求记忆,重在理解的基础上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重在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新实践,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食品、绿色消费、三色(绿色、蓝色、白色)农业、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绿色GDP等。

【例4】(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6题)下图为某城市两大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⑴ 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分析城市工业布局的合理性,要突破思维定势,做出正确判断。

第⑴小题,使部分同学陷入思维的误区,去找不合理的理由。事实上,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合理的。“说明理由”主要从会不会产生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交通是否便利等方面来进行。

第⑵小题,“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这一信息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工业区的区位不合理。但对于老城区来说,就盛行风向而言,两厂的位置都不会造成大气污染;但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展,原来的工业区就位于新城区之内了,会造成大气污染,需要外迁。

【答案】

⑴ 合理。因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

⑵ 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例5】(2007年高考广东地理卷第21题)资源型城市(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 )

A.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

B.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

C.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D.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经济发展多以传统产业为支柱,产业链条较短、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随着资源的减少,这些产业会逐渐萎缩。二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和就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出路在于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实施产业更新,提高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

【答案】A、C

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篇4

人口增长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课题: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年级: 初中一年级 目的: 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使学生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的相等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2.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统计数字和计算,了解人口增长的情况和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准备: 复印学生页,纸、笔。步骤: 1.统计数据。到当地统计部门搜集以下统计数据:本地20年前、现在、计划20年后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计划农村人口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2.编制习题。利用统计数据编制问题。3.解决问题。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这个问题的解。4.再利用统计数据编制其他类似问题并求解。5.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 我国现在的人口数量多吗?为什么我国现在人口数量如此之多?你认为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 人口过快增长会给人们生活、工作造成什么影响? ● 我国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控制人口增长?你认为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篇5

人口与人种

商南县赵川镇初级中学 段涛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生

学科:地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世界人口的分布及人口的增长状况。

教学课题: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人口观,形成一个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何帮助学生真正形成这些观念成为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应本节内容的特点,一方面可以利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进行讲解,另外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课本资源,即数字和图表功能对这些内容来进行分析叙述。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状况以及其特点都可以从图表解读和数字分析中得出来,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教材并没有作具体的分析讲解,所以,老师在该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最好是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参插叙述,最后再由学生归纳得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

3.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4.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结合图表、地图分析问题,通过计算掌握问题 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世界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咱们学过了世界的地形和气候,这一节我们开始学习世界的居民,你知道世界上现在有多少人吗?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节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幻灯片1:标题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 学习新课: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

出示幻灯片:《世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回答:

(1)1750—180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说明:曲线越平缓,说明人口增长越慢;曲线越陡,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由图可知,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180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逐渐加快)(3)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快速增长)出示幻灯片: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人口增长逐渐加快;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口快速增长。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世界70亿人口日是哪一天?(70亿,2011年10月31日)

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的第70亿位居民”

活动

(一)P65页第1题,让学生读P65页《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并填左表,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出示幻灯片:《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及说明问题》并讲解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它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口基数越大,增长也就越快。)

出示幻灯片: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如何计算?(让学生阅读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总数×100%)

出示幻灯片: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增加;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减少。

出示幻灯片:举例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活动

(二)P65页第2题,让学生回答并提问: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高?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低? 出示幻灯片:图《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

提问: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哪一个地区?最慢的是哪一个地区? 出示幻灯片: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

依据非洲的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的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过度:那么世界上的人口是怎么样分布的呢?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板书)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一个地方人口疏密的程度我们用什么来表示?(人口密度)

出示幻灯:什么是人口密度?它是如何计算的?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地区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

出示幻灯片:计算咱们班级的人口密度

活动

(四)让学生填P67页第1题:世界人口的分布是怎样的? 让学生读P66页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回答: 1.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大于200人)2.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小于1人)出示幻灯片:指图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 出示幻灯片: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至于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原因以及世界上的人种我们下一节再讲。

课堂小结: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世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率情况、人口曲线图的绘制、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等知识,希望对同学的日常生活有用。

巩固性测试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

决定的。2.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

3.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上看,亚洲的 和

洲和

洲的东部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4.某城市总人口为100万,1999年出生并成活婴儿25000人,死亡15000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我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某次我国总人口约为12亿,则我国的人口密度为

(人/平方千米)。课后作业布置: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板书设计: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

1、人口密度= ————————————

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1)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

(2)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疏。教学反思:

人口与环境 篇6

说到一个家庭生几个孩子最为合适这个话题,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和看法。撇开客观条件,从家庭的角度来回答,我想大多数人都希望家里多几个孩子,热闹点,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益。但是从社会的角度,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是适合的。

在论述一个家庭一个孩子适合前,让我们来看看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吧!20世纪飞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人类也处在重重矛盾之中,环境问题已经从局部的小范围发展成地区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了,显然其影响也更广泛更深远了。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以下十大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它会引起两极冰川的融化,会带来频繁的暴风雨,会导致生物物种的减少,更会使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受淹。

(二)臭氧层破坏。它将增高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使人类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它还会严重地破坏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哺乳类动物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每年还有1000万公顷的热带森林被毁坏

(四):酸雨蔓延。它会损害农作物的生长,导致林木枯萎,湖泊酸化,鱼类死亡,建筑物及名胜古迹遭受破坏。

(五):森林锐减。导致了水土流失,洪灾频繁,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多种严重恶果。

(六):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的贫困化。

(七):资源短缺。

(八)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的短缺,水环境的污染加上水的洪涝灾害,构成了足以毁灭人类的水危机。

(九):大气污染肆虐。引起众多疾病

(十):固体废弃物成灾

上述众多的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这是涉及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挑战。人类遇到如此多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人口的大量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不断累积而成的。

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森林、草原,能源需求,城市环境,水资源需求都有着负面的影响,人口增长势必会使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成比例增加。势必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特别会使城市污染更为严重。交通拥挤、噪声、用水和住房紧张、垃圾增加、绿地面积减少,最终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危及人类健康。

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篇7

本文将选择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上海同济新村作为研究案例, 考察同济新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住区环境发展的影响, 尝试探寻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相适应的旧住区环境的适应性改造, 避免旧住区沦为“上帝的旧货场”。

1 了解使用者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00年上海市长住人口中,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91.04万, 占总人口比重为17.8%, 远高于联合国《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10%的老龄化标准。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上海21世纪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 同济新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新村总人口的26.9%, 是典型的老龄化住区, 并且住区老年人口比重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保障系统的日渐完善, 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 死亡率下降的同时出生率也在下降, 造成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2)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使家庭结构小型化, 子女成家后较多选择迁出旧住区单独生活, 使得空巢家庭、独居老人不断增加;3) 同济新村是一个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旧住区, 作为同济大学教职工的住宅区, 本身拥有大量的离退休老人。

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的使用者群体, 提出环境改造方案之前, 有必要对住区环境空间进行分析, 重视老年人在住区环境中的所作所为, 满足其各方面的使用需求。老年人所需的住区环境空间可分为文化空间和心理空间[1]。

第一, 文化空间包含了物质文化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空间是物质功能上的空间需求, 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最多的时间是在家和住区中度过, 所以对住房和周围生活环境的依赖程度很大。老年人在住区中的生活内容包括各种户外活动, 如:晨练、散步、晒太阳等。旧住区环境改造, 要考虑老年人住区生活的内容, 提供完备的配套设施, 给老年人生活和出行带来方便。老年人行动迟缓, 视力、反应能力衰退, 所以改造中应考虑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的安全性要求, 以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

精神文化空间则是文化层面的空间需求。老年人离退休后长期闲居在家中, 如果生活单调封闭就会逐渐产生孤单、失落和忧郁的消极情绪, 如不及时排解和抚慰, 会导致其精神及生理疾病的发生。因此, 老龄化住区中的文化娱乐生活应当引起旧住区环境改造的足够重视。从老年人喜欢悠闲宽松的住区氛围的精神需求出发, 考虑提供一些既可以独自静坐、读报, 又可以与人聊天、下棋的活动场所;或者建立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老年社团等,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第二, 心理空间是指在住区环境中的心理需求。

为了老年人增进身体健康和自我存在价值认同的需要, 他们更多喜欢在宁静祥和的环境中生活, 希望在住所周围有绿地、花园供他们活动使用, 并且需要在其熟悉的、有认同感的社区环境、熟悉的人际环境中活动与交往[2]。因此, 旧住区环境改造时要考虑创造亲密且小尺度的邻里交往空间, 体现熟悉、可居、亲近、方便的环境特点。

2 环境的适应性改造策略

对于一个人口老龄化的旧住区, 希望通过环境的适应性改造来改善住区品质, 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造策略。

第一, 行人步道的安全性改造, 改善人车混行的局面, 提高住区的安全感。

根据老年人的行动弱点, 对旧住区内的步行道进行无障碍设计和路面防滑等细部修整措施, 充分体现对老年人的人性关怀。对道路两侧界面进行有效界定和整顿, 改善道路环境设施, 适当提供休息座椅, 方便老年人散步和停留。

第二, 住区内部环境美化。

从服务半径出发, 优化绿地花园配置, 满足老年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住区的环境改造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单纯地增加绿化面积上, 而要充分考虑环境空间设计的特殊功能性。以群体性的活动要求考虑, 在公共绿地中可设置一些面积较大的铺地和健康步道, 有直射的阳光和舒适的座椅, 供老年人晨练、聊天、晒太阳时使用。以个体性的活动要求考虑, 可设计一个线性绿化空间, 两边配有遮阴的树木和可供观赏的花草, 老年人可漫步其中或者读报下棋。

第三, 积极推进老年服务设施建设, 包括:

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社区健身苑、社区文化俱乐部等, 与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相适应。

第四, 环境的修旧补新。

对住区内老年人的活动器械维护, 避免空置, 发挥其使用效率。对陈旧的院子进行修整, 避免破旧的环境使老年人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

第五, 无障碍设计。

在老年人活动休闲场所、住宅入口等加设无障碍坡道。楼道保证有充足的照明, 楼梯两侧设置扶手, 台阶设置防滑条, 方便老年人出行。

第六, 增强用户影响与公众参与。

由于同济新村是由同济大学教职工这一同质人群组成, 相对比较容易建立一个能够代表民意的社会团体。首先进行现状调查, 然后制定改造设计计划, 鼓励大家一起参与,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合力, 促进旧住区环境的改造与发展。

3结语

从旧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住区人口与住区环境之间的关系, 既不是单向的作用, 也不是静态的发展, 而是相互影响的。未来同济新村住区环境的发展很难严格按照上文所设想的改造措施来进行, 但是期望本文作为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合适的预测, 作为一个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改造策略, 对旧住区人口老龄化与环境的适应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摘要:选择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上海同济新村作为研究案例, 对旧住区人口老龄化和环境老化的现状进行了论述, 研究了老年人对住区环境空间的需求, 提出了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旧住区环境的改造策略。

关键词:老年人,旧住区环境,适应性改造

参考文献

[1]赖名茂.住居生活空间营造的新视野[M].台湾:建筑情报出版社, 1999.

[2]斯文.蒂伯尔伊.瑞典住宅研究与设计[M].张珑,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梨树县人口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策 篇8

关键词:梨树县 人口发展 环境保护 对策

中图分类号:S3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人口与环境同发展,人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人体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一个人一般每天要吸进0.75 kg氧气,呼出0.9 kg二氧化碳。人体从呼吸道、汗水、大小便中排出的代谢物中含有400多种化学物质,人的粪便中有许多的微生物菌体。城市人口每人每年平均产生垃圾4200 kg排入环境。人口的增长,需要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国策,保持人口合理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梨树也不例外。

保持人口合理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是梨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任务。首先,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以人为本在全县环保领域的集中体现;其次,集中力量解决好环境问题,有利于“五个统筹”,有利于促进梨树的全面、协调发展。

1 梨树县人口与环境的现状

梨树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之美誉,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和吉林省畜牧业大县。东辽河环绕大半个县境。全县幅员面积3595 km2,所辖21个乡镇,313个村和33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人口总量低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一直在0.5%以内,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4.7%,现总人口78.67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9874万人,城镇人口20.9919万人。昭苏太河在境内发源,流经6个乡镇,流域面积1147 km2,占梨树县土地面积的30.5%,流域内人口达28万人。

梨树县虽有辽河支流眷顾,十几座小型水库零星分布,但地理位置处于东北平原腹地的贫水区域,水资源相当匮乏,基本没有地表水可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使用的全部是地下水。南部郭家店、十家堡、孟家岭三镇矿产资源主要以硅灰石和制造水泥用石灰岩为主,储量虽较为丰富,但人均量很少。

梨树是农业大县,人口较多,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城镇污染有向农村转移的趋势。环境问题解决得恰当与否,事关大局。

2 人口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措施

坚持人口的合理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对保护环境必将产生重大作用;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结合梨树实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而为之。

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加速资金的积累,加快经济的发展;积极提倡优生优育,使人口的优质遗传基因得到发展,让劣质遗传基因受到抑制;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开发人口的智力资源,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进一步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妇幼健康。

二是加大水源地监管力度。按照国家法规要求设置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范围,并设置明显详细的标志。规划;严把环评关,严禁对饮用水有污染的新建项目进入水源地。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发展工业和设立排污口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加强对水源地周边排污口的管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已有的工业污染源应限期关停或搬迁。在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严格监控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禁止向水源地倾倒工业废物、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加大乡镇饮用水源监管力度,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要有专人管理,对饮用水源进行常规监测,对各乡镇深水井供水点进行卫生处理和检测,保证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三是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推进全县水源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水、改厕,修建小型乡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水源地的生活垃圾在分类收集、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对不可进行生物处理的垃圾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运”与“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置”相连接的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模式,减少农村污染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监督保护区内沼气池、粪便、垃圾等各种污染物的存放和处理,严禁随意倾倒废渣、垃圾、人畜粪便等其它废弃物。

四是强化治理养殖业污染。号召积造农家肥。梨树县畜禽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户占有相当的比例,大力积造农家有机肥不仅能培肥地力、改善土质、缓解土壤板结,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生产成本、净化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的卫生面貌、改变脏乱状况,促进新农村建设;鼓励生产有机肥。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加工生产生物有机肥,不仅具有固N、解P、解K的特殊功效,而且使平日废弃的资源得以再次利用。生物有机肥有利于改良土壤、改善农产品品质、减少化肥残留物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梨树县境内只有吉林省农生物有机肥料科技有限公司与梨树县东北养猪育种有限公司两家生产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公司满负荷生产可年产40万吨,能消化一定数量的禽粪,目前只年产1万吨左右;东北养猪育种有限公司消化了自家所产生的猪粪,年产有机肥1万吨。这两家所生产的有机肥供不应求。

五是努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计划,推广使用低残留化肥,通过测土配方,精确计量,使各种养分形成科学组配,从而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流失量;加强农药管理,禁止生产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注重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大力推广生物防虫技术、机械物理防虫法,应用农药和基因工程技术防治污染。合理使用农膜,并有效回收二次利用,循环使用,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物,结合当地实际,选用“四位一体”、“三结合”、“一池三改”等模式,大力发展沼气清洁能源,美化家庭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村容

村貌。

我国的人口-环境教学课题 篇9

我国的人口年级: 小学六年级 时间: 一节课材料: 爆米花、纸、笔 目的: 1.发展学生对于资源供应和物质需求之间关系的理解。2.帮助学生认识控制人口增长过快、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和作用。步骤: 1.向学生解释,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自然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这包括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耕种的土地、生活和娱乐的空间。但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需要有限时,地球就能够为人类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而人口过多或增长过快,对自然的索取过多或者利用自然的方式、种类有限,供给和需求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带来各种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发展。2.要学生从衣、食、住、行、游等方面,说一说满足人的需求需要供给哪些类型的资源;这些物质供应是有限的呢,还是可以无限增长;想一想,如果资源供应不能满足需求,会出现什么问题。让全班一起讨论,并按重要程度将资源类型排列在黑板上,如土地、粮食、清洁淡水、矿产等。3.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给每组25粒爆米花(也可以用糖果)。向学生说明将要做一个游戏,爆米花代表各组每年的资源供应量,它在每轮(代表一年的生产和生活周期)游戏后补充。每个学生可以从小组的供应物中自由拿取爆米花。规则如下。(1)每组的成员在每轮至少拿2粒爆米花以维持生存,每人每次取多少可以在小组内商量,但是不能违背个人意愿。(2)每轮结束时,资源量将按剩余数量得到再生。例如,第二轮结束时某组剩下8粒爆米花,第三轮开始时,该组将有8+8即16粒爆米花。(3)游戏结束时,每组成员要吃完他或她得到的所有爆米花或糖果。4.游戏开始。让各组学生自由拿取他们所需要的爆米花。学生们应当记下每人各拿了多少粒,小组还剩下多少粒。5.看一看各组还剩下多少粒爆米花,按所剩余数量再补充新的爆米花。6.进行四轮或五轮后,停下来看一看是否有小组中的某些学生不能维持生存(即每人拥有的爆米花不足2粒)。哪一组的学生都能存活?哪个学生的个人供应量最多?哪一组累计的爆米花最多?是否有一组认为只要资源供应保持自我更新,他们就能保证永远吃到爆米花?在这些组中,这些学生每轮都拿了多少?7.进行新的游戏。这一次将某些小组的成员作为后备队员,将他们在每轮结束时添加到别的组中(每次加入1~2个人,每次加入的人数保持相同),其他规则与游戏方式与前面相同。8.重复步骤6,观察和思考其中的问题,并与前一回游戏结果作比较,看一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9.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哪些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有哪些表现? 可以采取哪些对策来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计划生育给家庭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计划生育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好处? 评估:观察学生的行为,看一看他们对游戏的参与程度和组内合作方式,记录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来评价他们的认识。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篇10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

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难点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

①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

②死亡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

难点解析三:

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

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

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题分析:判断对错

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

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

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篇11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关研究表明,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孟翠莲认为, 城镇聚集效应在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1];万晓琼认为, 经济增长必然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2];谢宵亭等基于云南省的数据资料, 运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同样得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3]。运用我国面板数据资料进行动态比较研究方面, 聂华林等发现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王领基于上海的数据资料,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经济增长对人口城市化水平作用较强, 而城市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5]。崔松虎等以河北省为例,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发现经济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6]。同样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洪业应基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也发现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单向关系, 即经济增长是促使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7]。基于中国的数据资料, 段瑞君等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状态空间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有限[8]。同样基于我国的数据资料, 施建刚等结合联立方程和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分析, 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短期内存在相互促进关系, 长期关系并未形成[9]。此外, 很多学者也发现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如卢新卫等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将出现耕地面积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10];肖强等基于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 对重庆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 认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11]。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数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 应用关联度知识, 周玄德等发现吐鲁番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且逐年增强[12]。王长建等[13]、王新杰[14]等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 分别对新疆和西安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 发现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卞鸿雁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 发现两者耦合度年变化率逐渐降低[15]。关于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三者关系的研究, 张子龙等运用能值分析理论中的环境负荷率和能值废弃率作为环境压力指标, 采用VEC模型和格兰杰检验发现宁夏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城市化与环境压力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城市化会促进环境压力增大[16];姬换英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大要素综合成一个要素———生态城镇化, 通过构建生态城镇化的指标体系, 运用VEC模型对江西省生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 结果显示, 江西省生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互相影响, 但经济增长对生态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远大于生态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17]。

综上所述, 在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中普遍认为,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 互为影响;而综合研究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文献中, 生态环境的测度方法各异, 结论差异较大。此外, 关于广东省特别是韶关市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较缺乏。因此, 深入探讨韶关市人口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定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促进韶关市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其他文献资料有所不同的是, 本文在综合分析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的关系时, 生态环境的测度主要通过构建韶关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来测度, 并选用目前较少运用但较合适的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还发现, 韶关市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存在负影响, 影响力差异较大。

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2.1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构建了韶关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韶关市生态环境发展综合得分, 在此基础上对韶关市人口城镇化率与人均GDP、人口城镇化率与生态环境综合得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建立回归模型, 发现韶关市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2.2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在遵循科学性、资料的可获得性、动态性、独立性等原则基础上, 参考关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献资料, 构建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3 数据说明

人口城镇化水平用非农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来衡量, 经济增长用人均GDP指标来衡量, 人口城镇化水平及人均GDP (以1978年为100) 的数据跨度为1978—2012年。数据来源于2012年《韶关市统计年鉴》、韶关市2013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于生态环境涉及指标多, 很多指标在以前的年份未单独统计, 因此生态环境数据仅限于2004—2012年。

3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韶关市的人均GDP指数从1978年的100增长到2012年的1875.5, 人口城镇化水平也从1978年的23.6%增长到2012年的36.2%, 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而从韶关市人口城镇化率与人均GDP对数序列的折线图中发现, 两者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 (图1) , 两大指标间是否存在事实上的关联性, 需做进一步的检验和分析。

3.1 单位根检验

一般来说, 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前需做单位根检验, 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在此主要应用ADF法检验人口城镇化率与人均GDP两个对数序列的平稳性。人口城镇化率用LNU表示, 人均GDP用LNG表示, 检验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 韶关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DP两大变量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

注: (C T K) 表示ADF检验式是否包含常数项、趋势项及滞后期数;*表示变量差分后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ADF平稳性检验。

3.2 协整检验

如果两个变量序列为同阶单整, 可进一步开展协整检验, 以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为了考察韶关市人口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 检验结果中迹统计量和统计量均小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 这说明韶关市人口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无法进一步开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故用1978—2012年韶关市人口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的数据资料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无法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也不能认为人口城镇化水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4 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韶关市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 具体步骤为:利用SPSS软件, 首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 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计算出各主成分的贡献率, 按照累计贡献率达到85%为准则, 提取前m个主成分:fac1, fac2, …, facm, 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构成综合函数, 即F=α1×fac1+α2×fac2+…+αm×facm;根据综合函数, 计算出韶关市生态环境的综合得分;最后运用计算出的生态环境综合得分数据作为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代表。

韶关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见表2。从表2可见, 韶关市近几年来比较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发展趋势。

4.2 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对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确认两序列是否平稳。对数化后的人口城镇化率用LNU表示, 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用ENVI表示。表3中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 两序列不需进行差分即达到平稳, 因此两序列为平稳序列。

注: (C T K) 表示ADF检验式是否包含常数项、趋势项及滞后期数;*表示变量差分后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ADF平稳性检验。

由于两序列都为平稳序列, 因此可进一步对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序列进行回归分析。以人口城镇化率为因变量, 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为自变量, 建立回归模型式 (1) ;以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为因变量, 人口城镇化率为自变量, 建立回归模型式 (2) :

式中, Adjusted R-squared=0.816;Durbin-Watson stat=2.007;Prob (F-statistic) =0.0005。

式中, Adjusted R-squared=0.816;Durbin-Watson stat=2.09;Prob (F-statistic) =0.00052。回归系数下圆括号中的数据为t检验值, *表示通过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

估计结果表明, 两回归模型都通过了检验, 调整后的R2为0.816, 说明两模型拟合优度较高, DW值在2附近, 经验数据表明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从两模型的回归系数来看, 式 (1) 中回归系数为-0.037, 式 (2) 中回归系数为-22.777, 回归系数都为负, 说明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 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善。即生态环境每改善一个单位, 人口城镇化率将平均下降0.037个单位;人口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单位, 生态环境平均会破坏22.777个单位, 人口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远大于生态环境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通过对韶关市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①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78—2012的时序数据来看, 虽然人口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但两者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②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韶关市生态环境具有破坏作用。生态环境的改善会抑制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但影响力前者远远高于后者。

5.2 启示

上述结论对未来韶关市人口城镇化进程及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战略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①韶关市人口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协调, 不能因为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破坏生态环境而抑制城镇化进程。韶关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增长速度较慢, 2004年以来韶关市的人口城镇化率呈下降趋势, 原因在于韶关市户籍人口中劳动力输出规模明显多于在本地的非农就业规模, 城镇中非农人口下降。2012年, 韶关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2%, 远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52.2%,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韶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反而呈快速稳定增长趋势 (图1) , 韶关市的城镇化进程与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同步的。从长远来看, 韶关市城镇化的进程将不利于韶关经济的发展。因为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城镇化是当前最大的内需, 努力推进人口城镇化是保持韶关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 主要是提高城镇化质量,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而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继人口数量红利之后的发展新红利。推动城镇化进程, 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重在质量, 城镇化进程提高并不仅仅是城镇化率数据的简单增长, 而是要在稳步增长的过程中转型提质。因此, 我们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通过政策创新、制度设计和技术进步, 建立低碳的能源体系和产业结构, 促进韶关市社会经济环境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对广东省韶关市人口城镇化率与人均GDP、人口城镇化率与生态环境综合得分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人口城镇化并不是韶关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负影响。因此,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对韶关市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复习题 篇12

1.阐述反馈循环的概念,并举例说明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循环是一种封闭路径,这种路径将一个行为与它对环境的影响联系起来,由此影响它以后的行为。

正反馈:自我加强(资本积累、甲烷的发热、商品短缺、粮食短缺)负反馈:自我限制(人口和污染)

2.针对人口问题,辨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差距。

悲观主义: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增长,地球的承载能力不可避免地被超过。

乐观主义:最初的短缺会促使人口增长的降低以及科技技术的增长,这样会使未来资源变得丰富,而不是使短缺加重。

3.请说明世界人口发展史的四个时期。

1).前农业时期:大约50万年,人口增长率很低,至12000年前进入定居农业时,世界人口不超过1亿。2).从定居农业到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增长率0.5%左右,至1800年,世界人口约17亿。3).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率1%左右,至1945年,世界人口接近25亿。1846-1930期间,超过5000万的人口离开了欧洲,在世界人口中,欧裔人口所占的比例从1846年的22%增长到1930年的35%。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增长率上升到2%-3%,世界人口在1999年达到了60亿,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慢。

4.请说明并分析下列两个相关问题:(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2)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劳动力的正边际产出>平均产出,人均福利增加;反之,减少。产出Y=L·x,即Y/P=L/P·x.人均产出Y/P的决定因素有两个:(a)人口中劳动力的比重(年龄结构效应),L/P;(b)单位劳动力的产出,x。

(2)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高收入国家有低人口增长的特性。

5.请简单阐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密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长期发展的利益,成为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和主要的受害者。

6.什么是收益-成本方法的基本原则?

收益B>成本C(或B/C>1),支持项目;反之,则反对。

Commoner 法则(生态学第三定律):大自然最懂得。其含意是不要干扰生态系统。

7.总支付意愿TWP是如何构成的?请划分价值的类型,并逐一说明。

总支付意愿TWP=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反映环境资源的直接利用); 2.选择价值(反映人们在未来有能力使用环境所带来的价值,反映了人们保留未来使用的潜在可能性); 3.非使用价值(反映人们愿意为改善和保存那些永不会使用的资源所支付的价值)。

8.请将估值方法进行分类,并简单说明。

直接观察法:以实际可观察的选择为基础,并且实际资源价值可以直接推断出来。或有估值法:征询被访者,环境变化的价值是多少,或者支付多少钱来防止变化或保护物种。问题:战略偏向;信息偏向;始点偏向;假定偏向。

间接观察法:旅行成本法;享乐财产价值;享乐工资方法;避害或保护性支出;间接假定法。

9.什么是第一边际相等原理?什么是Pareto最优?请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边际相等原理:当一项分配方案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净收益最大。Pareto最优:如果不存在使至少一个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时最优的。净收益最大的方案是Pareto 最优分配(有效分配)。有效分配使资源的所有可能用途所产生的净收益最大化。

10.什么是第二边际相等原理?

第二边际相等原理: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得到一个完成目标所需的成本最低的方法。

11.请阐述并说明有效的产权结构所具备的三大特性。

排他性:所有因为拥有和使用资源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由并且只能由所有者自身所承担,要么直接或间接地出售给他人。

可转让性:所有的产权都可以在所有者之间自由地转让。强制性:产权受保护,防止非自愿的夺取和别人的侵犯。

12.什么是外部性? 说明有关于污染外部性的市场失灵。

当某些行为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身行为,同时还取决于其他行为人的行为的时候,外部性就产生了。

造成污染外部性的商品的市场配置(市场失灵):

1.造成污染的产品的产量过多,价格太低; 2.造成的污染太多; 3.只要成本是外部的,市场本身没有动力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 4.由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太低,循环再利用废物就很难开展。

13.请说明共有资源所具有的特性。

共有资源(common pool)具有非排他性和可分性。非排他性(non-exclusivity)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开发利用;可分性(divisibility)是指资源的一部分给某人占用了,其他人可以使用剩下的部分。

14.什么是公共物品?它的特性是什么?它可能会造成什么问题?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那些具有消费的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没有付过钱的人也能享受利益;不可分性是指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可消费的数量。(例如,风景、清新空气、生物多样性)

公共物品的无效供给:

因为公共物品消费的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贡献的基础上搭便车(free ride),最后的贡献不足以提供有效数量的公共物品。

15.阐述并说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和物质不灭。

当物质从环境中流动到经济体系中去时,积累在经济体系中,或者作为废弃物回到环境中去。当最终不再有积累时,流入到经济体系中的物质量同返回 到环境中的废物量是相等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律):熵是一种不做功(不能利用)的能量。

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化不是完全有效的,其能量消耗属于不可逆过程。如果没有新的能量输入,任何封闭系统最终将用尽所有的能量。

16.在分类可耗竭资源的存量时,区分现有储备、潜在储备和资源禀赋三概念。

按目前的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探明资源。

潜在储备:潜在储备量取决于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资源禀赋:地壳中天然存在的资源,是地理的非经济的概 念,决定了地球上资源可利用程度的上限。

17.结合自然资源,讨论其替代品的情况。

边际成本的上升会带来需求和供给数量的下降,无替代资 源不会耗尽。替代品的存在:在较早的时期开采出比无替 代资源数量更多的资源,在资源的边际成本升至与替代品 的边际成本相等的转换点,消费品全部转换成替代品。

18.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什么有些可耗竭资源的消费没有逐渐减少,而是不断增加?

勘探:虽然勘探花费很高,一些勘查工作可能会成功从而发现了资源的新来源而增加现在的储备量。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体现在开采边际成本的降低,使得资源的获得数量增加。如果这些效应足够强大,会是开采量上升,也刺激更多的消费。

19.定义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和积累性质,并阐述不可降解污染物和可降解污染物、流量污染物和存量污染物的分类。

污染物是生产和消费形成的残余物质,以不同的形式返回自然。它们在环境中的存在会降低我们所获得的服务水平。

自净能力:环境吸收污染的能力。

如果排放量超过自净量,污染物将在环境中积累起来。不可降解污染物和可降解污染物(自净能力)

存量(stock)污染物和流量(flow)污染物(积累性质)区域性:污染排放物所作用的区域。

水平区域:当地(local)污染物;跨界(trans-boundary)污染物。垂直区域:地表(surface)污染物;全球(global)污染物。

20.叙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相关概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对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经济规模效应(scale effect)与结构效应(structure effect)、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21.陈述环境污染的有效配置的有关理论。

随着排放量的增加,边际社会损失上升。随着污染物削减量的增 加,边际削减成本上升。

Q*表示有效的配置,因为在Q*,污染物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失与 边际削减成本相等。

零污染不是有效的污染水平。

如果污染物(比如钚等高危险性的放射性污染物)在小剂量的情 况下,边际损失就相当大,那么有效的污染水平将接近于零污染。有效的污染水平随地区而变化:

1.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其有效的污染水平较低; 2.污染的敏感程度较低的区域有较高的有效的污染水平。

22.说明命令—控制法、排污税、和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这三种基本环境政策,并说出它们的差异性和可能的优缺点。

1.命令—控制法:对每个污染源所允许排放量进行限定。没有理由相信环保当局会以净收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排放量分配。有理由相信环保当局会以净收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排放量分配。2.排污税:对于每一单位的排放进行收税。有效的排污税(庇古税)将污染进行内部化:在有效的污染排放水平上,税率等于边际社会损失,也等于边际产出和边际削减成本。庇古税率的确定需要一个反复试验和调节的过程,但它不需要确定排放量。

3.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任何污染源的排放量不能超过所持有的排污证的数量,该许可证可以交易转让。排污证制度只需要政府当局发放总数量合适的许可证,让市场做剩余的程序,排污证的市场均衡即是有效的排放量分配。

排污税制和排污证制度都能促进污染削减技术的进步,通过降低边际削减成本。

2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陈述可持续发展的哈特维克法则。

可持续发展:前代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时候,其行为不会减少后代的福利。哈特维克法则(Hartwick Rule):假如所有短缺性资源的租金都以资本形式投资的话,那么持续的消费量就可以保持不变,并且这个投资水平也足够保证总资本存量不会降低。

24.根据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替代性,说明弱持续性、强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定义。

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替代性:完全替代,有限替代,不能替代。

1.弱持续性:总资本存量的价值不下降。2.强持续性:保持自然资本的存量价值不降低。3.环境可持续性:维持个体资源的实物流量。

25.针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并给出相应的解释。

哈佛大学Sachs 和Warner(1995)对95个国家1971-1989年间进行了研究,发现资源产品出口占GDP 的比例每增加10%,GDP 年增长率将减慢0.7%。Radelet、Sachs 和Lee(1997)对于101个国家在1970-1996的研究表明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负相关关系。27个国家的资源出口占GDP 的比例小于5%,人均GDP 年增长率平均为2.7%;而16个国家的资源出口占GDP 的比例大于20%,人均GDP 年增长率平均小于0.5%。

弱持续性准则是用来衡量自然资源的耗减是否有用大量的实物或金融资本的补偿来防止总资本的下降。资源耗竭与经济可持续性。

26.什么是污染逃避假说?什么是波特假说?陈述相关的观点和研究结果。

污染逃避假说:一个国家严格的环境管制会鼓励国内生产设备向环境管制较宽松的国家 迁移,或者鼓励从较宽松的国家进口产品。

很多专家(例如Dean,1992,和Jaffe,1995)发现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污染逃避假说,因为控制污染的费用只占生产成本的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并不是公司选址或贸易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波特假说:处于严格管制地区的公司能产生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劣势。严格的环境管制迫使企业创新,而且创新企业更具竞争性。

上一篇: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及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分析下一篇:工人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