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精选9篇)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篇1

一、课程改革进展情况

1、成立了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培训组织机构,建立各种制度,确定了实验目标,确定了实验方案。依据《实施方案》制定了《沙后河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组织教师通过培训,确立了实验教师,成立了校级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认真做好课题的立项、准备、研究等相关的工作。

2、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橱窗、家长会、教师会、学生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了课程改革,使广大师生及家长、社会对课程改革有了初步认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每周举行一次校级教研活动,每月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每学期承担一次督导组级课改交流会,内容是课改、课题和“双自主”教改,使实验教师能够及时交流、研讨,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方案”,加强了课改的研究的力度,经过一个学期的验证,效果是十分显着的。

3、课程进展情况:学期初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两个计划执行,各学科、各个单元有测评、有信息反馈,并及时做好记录,整理和装入档案。课程改革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存在问题

1、观念转变非一日之功。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摈弃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之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改动较大,传统的做法的惯性作用使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多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有的老师在示范课或有领导听课时能自觉按新课程要求去上,但平时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在于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映、评价、组织和个性化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因此,观念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总有部分教师担心课改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不敢大胆实践。

2、培训形式单一。

整个课改培训基本是一个模式,即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题讲座培训。讲课改形式是请专家做报告或是二级培训员的讲授。以上培训形式和方法的单调性造成的结果是当时听了激动新鲜,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还是涛声依旧。难怪有的教师说:“专家做报告听的概念多,注重实效少。”因此,可以肯定的说集中式的培训是必需要,但还远远不够,需要有多种形式的培训,如校本培训、参与式培训等。

3、课改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

课改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的保障不到位,阻碍着教师的课改参与。

三、对课改教材的评价

1、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2、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

3、教材内容生动、多样、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各种建设性意见。

4、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能广泛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5、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现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

6、各学科教材均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有机地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如: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

四、课改档案建设

专人、专橱,严格按照“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档案提纲的通知”来执行。

主要内容有:

1、课改实验组织;

2、课改实验研究、3、实验教师培训。

五、下一步的工作设想和安排

1、加强学校领导的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加强课改课题的研究力度,注重实效,不走过场。

3、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早日使课改工作出成效。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档案建设。

5、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设施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6、教学是学校的工作中心,课程改革又是当前的教学中心,要搞好课程改革,除思想观念上的再培训和再发动外,还需构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并制订相应措施。

7、要将课程改革开展及成果,列入教师年终考核项目,并逐步提高权重,其次制订课改实验的考核及奖励条例;再次是继续加大对课改的领导力度,增加人、财、物方面的投入,还要想方设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抓好宣传、督查、研讨等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良好局面。

8、加强调研和指导,组织经常性的开课研讨,加强课题管理,组织各类评优和论文评荐,组织学习材料及教辅用书、用具的推荐及征订,提供多种版本的实验教材供一线教师研读。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篇2

1. 深入学习课改精神, 转变观念, 加深理解。

早在课改开始之初, 我校教师就积极投入到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研讨中。通过学习, 我们了解到高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 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有了理论上的认识, 教学就有了依据。我们在开展每项教学活动前, 都要充分论证是否符合课改精神, 是否有利于课程总目标的实现, 这样教学才更有针对性,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 树立新的教材观, 正确认识教材和教师的功能。

2.1.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材料和工具。

教师应做教材的主人, 而不应是教材的奴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和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不管选用的是哪一版本的教材, 在使用前都要分析论证各个环节的可行性, 对不适合学生操作的大胆删除。我们要做的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2.2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而且是选择教材的参与者。

教师在选择教材方面应有一定的发言权, 也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教学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编选合适的材料。我校在选用外研版教材的基础上适当选取了人教和冀教版教才中部分相同话题的文章, 作为优质的泛读材料补充到日常教学中。

2.3 除了教材外, 教师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为了营造大英语教学环境, 我们充分利用了身边的英语语言资源, 例如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录像、报纸杂志、图书资料、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和网络资源等。我们还选出了四十部深受学生喜爱的电影和动画片, 每两周上一次影视欣赏课, 让学生意识到英语是通往世界的桥梁, 英语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在欣赏与陶醉中也能学好英语。

3. 合理开发教师教学资源。

教师教学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对教师教学与教学监控能力。我认为, 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与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应立足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整合两者功能, 发挥各自优势, 切实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一是教学技能的“入轨”训练, 即课堂教学必需的导入、语言、板书、讲解、提问、应变、组织、结束等多种具体技能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得以展示和指导, 具有重复性、可修正性、高效性等特点, 尤其适用于刚刚步入教坛的教师。二是“观摩”训练, 即教师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以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教学难题的心理来进行观课活动的, 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 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 在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 同时展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课堂能够保持自然性。这种方式更适合于授课者为新手型 (5年以内) 的教师。三是“反思”训练, 即通过一定的反思教学活动来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发展提升。例如写反思教案, 反思教案由教学设计反思表和平时的教案组成, 教学设计反思表是用来记录教学实践活动全程与效果的, 包括对象分析、教材分析、教学顺序、教学组织和总体评价五个方面的内容。这样教师可了解到学生对新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是否有差异, 教学顺序与教学活动安排是否合理, 教学效果如何, 教学特色、教学困惑与改进计划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对不同教师群体可采取不同的反思训练指导。

4. 教学方法多样化。

英语教学应该不失时机地与多媒体结合, 体现英语学习灵活、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教师需要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在彻底掌握所要讲授的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设计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 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更主动地接受。比如我们经常引入课堂的情境设置、悬念设置,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必须掌握的知识, 而且可以用来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创设相应的语言情景帮助学生感知, 理解英语中抽象的概念, 运用电教媒体, 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于一身, 不仅可以表现新颖、形象、生动、直观的知识, 而且可以创设与现实生活相接近的情境, 使学生更容易进入交际角色。此外多媒体技术参与直观教学, 能够使英语教学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 也能够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巧妙地化难为易, 变深为浅, 从而突破传统的单一语言讲解的种种弊端和局限,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把新课改不断推向前进。

5. 树立新的学生观。

借鉴先进经验 实施送变电改革 篇3

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

在座谈会上,华北、山东两地的上层领导和基层职工,在定位送变电企业的属性上,出现了认识上的一大飞跃。他们认为:电网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的主要职责,电网建设专业性很强,变压器、开关等都是电力上的专业技术,不是从市场上随便找几个施工队伍就能胜任的。囿于此,作为电网建设的送变电工程施工企业,是电网中的当然主业,若把送变电施工企业理解为辅业分出去是不太恰当的。其理由有四点:

1、全国现有的31个送变电公司,已有15个送变电企业受省、网电力公司委托,参与或开展超高压输变电运行管理工作,理所当然地应属主业。

2、根据我国超高压电网的发展趋势,必将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今后的超高压输变电要形成一个网,就是一个省或几个省的区域电网。这样的电网,再沿袭旧管理模式,交受地域限制的供电局分段承担运行管理是不行的,也无能力胜任。实践证明,近20多年来陆续投运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一遇到较大的抢修、抢险时,都是交送变电企业去完成的。因此,超高压电网是离不开送变电企业的,送变电公司属主业无疑。

3、我国送变电公司,大都组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一支长期从事电网建设的专业公司,不仅人员素质高,专业技术力量强,而且能吃苦,善打硬仗,是承担超高压电网运行管理和确保超高压电网运行安全的最佳人选。加上他们现在拥有的超高压线路施工和变电站安装、调试的各类设备优势,也是承担超高压电网运行管理的最佳人选。若另成立一个超高压公司来承担超高压电网运行管理,将大大增加改革成本的投入,于国家、电网都不利。

4、从全局着眼,有利于电网发展,有利于电力体制改革的平稳过渡。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中,把送变电公司留在电网内,直接参与超高压电网运行而成为电网公司中的生产单位之一,这不但有利于电网发展,也有利于电力体制改革的平稳过渡。国网华北电网公司总经理朱国桢在一次讲话中,对此道理阐述得非常深刻。他说,按照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50万系统由区域电网公司管理。那么,公司现在马上组建一个超高压局,还可以从机关内分流出去一部分富余人员,有利于机关减人增效。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在北京送变电公司现有超高压检修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新的超高压公司。这样做,既充分肯定了北京送变电公司在华北电力发展史上,特别是在华北电网发展史上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又考虑到电力行业的发展,包括电网发展在内,主要靠外延(外延就是靠基本建设)这一特点。因此,把送变电公司留在网内有利于电网的更大发展。

华北、山东的具体做法

1、国网华北电网公司在厂网分开、输配分营的改革中,提出了将电网运行管理改革和施工企业改革相结合的构想,并在北京送变电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新北京超高压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已于2003年6月26日正式挂牌,并明确了领导班子分工。即在送变电公司的经理层中,送变电公司经理兼任超高压公司经理;送变电公司党委书记兼超高压公司书记。领导班子中的两个一把手都兼起来,副手进行重新分工。也就是说,要明确一个副手专门管理超高压公司。北京超高公司隶属国网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按直属单位管理;其核算方式为国网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内部统一核算单位,按成本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实施财务管理。

为了把北京超高压公司的规模做大做好,公司已进行了改革部署:

第一步,把现有北京供电局管理的852公里50万千伏线路移交给北京超高压公司(即北京送变电公司)管理。加上他们原已参加运行管理的482公里50万千伏线路,共计1334公里。

第二步,先将霸州和廊坊两座50万千伏变电站交给北京超高压公司运行管理,待取得经验后,便将华北电网公司现有的50万千伏变电站逐步移交给北京超高压公司运行管理。

第三步,随着电网的发展,以后陆续投运的50万千伏线路,全归北京超高压公司运行管理。

第四步,以后新投运的50万千伏变电站,直接交北京超高压公司运行管理。这样,把50万千伏变电站统一集中管理,就有规模和优势。也使送变电公司内部的超高压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承担生产任务越来越多,并逐步使送变电企业由施工为主过渡到以生产管理为主施工为辅的企业。

2、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主辅分离改革中,紧紧扣住基建企业“发展与稳定”的主题,做好“脱钩”和“改制”两大命题,给予资金和政策两方面的扶持,其主要思路为:

(1)确定基建企业国有资产的归属,明确出资人代表。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为了确保稳定,明确产权关系改革的原则是“脱钩不落地”。即基建企业与主业“脱钩”后不交地方。其建议方案:一是将基建企业主辅分离改革纳入全国“厂网分开”改革统筹考虑。组建五个区域性的建设集团公司划归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山东核电集团公司即山东电力基本建设总公司作为其中一个区域性的建设集团公司划归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华电集团公司拥有山东电力原有的大部分优良发电资产,基建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大部分沉淀在这些电厂当中,发电集团公司应分别承担基建企业改革的成本;二是积极呼吁组建全国性电力建设集团公司,作为全国之一的辅业集团,参与国家“厂网分开”整体改革;三是参照鲁能改革模式,核电集团公司由山东集团公司代管,并通过核电集团公司作为基建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建立山东集团公司与核电集团公司、核电集团公司与基建企业的资产纽带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基建企业的管理和运作,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实施核电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整体剥离,实现基建企业集团化发展。

(3)给予基建企业一定的经济、政策扶持:一是把鲁能发展集团公司所拥有的19.6%国有股权划转核电集团公司;二是拟建中的海阳核电站的山东电力原有的股份划转核电集团公司;三是允许基建企业自主使用百元工资含量包干节余用于企业改革,作为职工持股的股本金;四是继续支持基建企业建设自营电厂;五是核销基建企业的不良资产;六是由于基建企业设备老化,建议拨给基建企业2.5亿元资金,用作机具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七是将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总承包的聊城、菏泽电厂项目交由核电集团公司继续完成,形成的总承包费用节余可以用于支持核电集团公司的发展;八是拨给核电集团公司8亿元专项资金,放到保险公司或委托理财,其收入专款用于基建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生活补助;九是建议抓紧组建山东电力建设集团公司,并试行内部独立运作,为整体剥离做好准备等。

(4)山东送变电公司与电网公司属性相同,关联度高,省电力集团公司建议留在电网公司内,并与原超高压公司合并,承担电网运行、维修、检修、建设等任务。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就绪,只待挂牌了。

建议与设想

1、从历史沿革来看,送变电公司自组建以来,就一直是从事电网建设、抢修、抢险的专业公司,为我国电网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伴随着电网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如果没有送变电公司,就没有电网。因此,电网离不开送变电公司。例如西北各省(区)送变电公司在新中国成立至2002年底,五家送变电公司所竣工的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总长度和变电站总容量分别为:陕西送变电公司11655公里、1549.02万千伏安,甘肃送变电公司28458公里、1264万千伏安,宁夏送变电公司5908公里、464.56万千伏安,青海送变电公司6100公里、798万千伏安,新疆送变电公司20946公里、221.6万千伏安,均比1949年底西北拥有的输变电总量增长了500多倍。这充分说明了他们为西北电网和国家电网做出的巨大贡献。

2、西北的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示范工程已经开工。随着进一步的大发展,将会与33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超高压大电网。要确保这个大电网的安全运行,或抢修、抢险突發事件,都须交给有着40多年电网建设经验、专业技术强和拥有各类机具设备优势的送变电公司去完成。而受地域限制的各供电局现有条件是无能为力的。比如,2002年12月,甘肃330千伏天眉线52号至53号铁塔跨公路处导线出现150至200毫米覆冰而导致导线距路面垂直距离仅5米左右的险情时;当出现37、38、39、40、46、47号铁塔覆冰超载、中线横担破坏、上下曲臂结合处折断等事故后,甘肃送变电公司立即成立了事故抢修领导小组和8个事故抢修作业组,开赴现场抢修。抢修现场寒风凛冽,气温低达零下十多度,条件极为艰苦。他们经过日夜顽强拼搏,胜利地完成了抢修任务,按计划供上了电。

3、将送变电公司留在网内,参与电网的运行管理工作,有利于发挥专业队伍现有设备、人员、技术的优势,保证电网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发挥专业队伍熟悉电网环境和综合素质精良的优势,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有利于发挥和建立专业队伍对紧急抢险、抢修的快速反映应急机制;有利于国家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电网运行成本,提高电网运行综合效益。

4、根据华北、山东的经验,西北各省(区)电力公司应以送变电公司为基础,组建超高压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作为各省(区)电力公司的直属单位,承担超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运行、检修任务,既能充分发挥送变电专业公司的优势,又有利于电力体制改革的平稳过渡。

新课程改革交流材料 篇4

一、有形式 没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物理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教学只求“热闹”.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物理学科的特性不符.这就使得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时貌似气氛热烈的小组合作,并无实际效果;一些合作交流却常常流于形式.一些简单的问题,物理思考的难度不大不具有挑战性的,仍然要求“小组讨论”.一节课中反反复复多次出现“小组讨论”看似很热闹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多少物理知识.

二、突出了展示 忽视对学生的引导

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急于让学生明白,出现“赶鸭子上架”.造成不“启” 自“ 发”,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自问自答;再者错误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纠正,却不能直接公布答案,就必须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担心这样“讲”多了不符合课改精神.结果一堂课上完学生也不知所云。

三、能力展示成为尖子生作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因为小组成员参差不齐,讨论者的素质不一,小组内优秀者表现总是踊跃,落后者总保持“沉默”.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一长,组内各成员彼此的独立思考性还会减弱,彼此的依赖性还会增强,落后者更是无所事事.新课改提倡分组均衡,包括男、女性别,各方面的素质、表现,从而形成各组间竞争,小组成员内部合作、互助.在实践中,当遇到难一点的知识,组内层次低一些的成员无法完成,本应该帮助,但由于层次高一些的成员素质、耐心、方法等互助因素达不到,此时的“互助”就成为“包办”.久而久之,组内低层次人员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下降.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效果,长期点将,优秀者成为课堂展示的幸运儿.四、思想上有包袱 不能轻装上阵

齐家楼中学的副校长告诉我们“没有成绩应付不了当下,没有素质应付不了将来”。确实新课改下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幅度得高,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教师课改的动力当然会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空前的高涨。但是学校进行的各类考试还在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和教师,不通的评价方式与评价目标将决定不同内涵的好、中、差学生,甚至决定着教师不通的命运。那些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素质教育、愉快教育的,结果考试下来往往比不上传统教学的班级。所以转一圈之后,又回来了。于是就困惑:如何做到新课改和应试教育的结合?如何能在新课改中是学生成绩得到提高?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我为自己提出了一下的几点要求:

1、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物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

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探究有探究价值的知识目标,适时引导、点拨,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的捷径。

2、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探究过程,但不能一节课不说话不讲述.该启发的时候,还是应该用生动、富有机智的语言来启发,这才不会失去数学的本性.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我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该出手时就出手,尤其是探索性的物理活动中一些过程若非“造假”学生难以完成。

3、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物理,在物理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在备课中合理设置梯度,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具体指导,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4、坚定教育大于教学的原则。学校主要任务是教育,而教学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我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主任。我相信成绩不好只是暂时的只要我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热情,我坚信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新课程推进会交流材料 篇5

2010年秋季,按照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要求,临夏中学进入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在省州教育部门的指导和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下,学校按照新课程的各项要求,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变革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课程实验顺利开展。截至目前,我校课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体现了一定特色。

一、转变观念,克服阻力,积极推进新课程实验——我校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几点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高中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高中新课改的前提,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因此,在课改不断推进并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转变观念”这一中心,尽快促使实施者、管理者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尤其要促使校长转变教育观念,为课改的顺利推进奠定思想基础。同时,我们要逐步接受并实践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如现代教育功能观、现代教师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学观、现代课程观、现代教育评价观和教师培训观,为推进课程改革打好思想基础。

(二)要认清和克服新课改的阻力。课程改革是一场持久的教育革命,必然会面对重重阻力。如政府支持不力,新课改只是学校在改,校长在改,教师在改;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不能真正起到“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责,仍然用高考成绩这一唯一指标衡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校长仍心系招生(生源、财源)、心系考试(高考升学率、社会评价),担心改革会对高考升学和本校生源产生影响;一些教师特别是个别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顾虑大,害怕成为改革的“替罪羊”;学生和家长担心影响高考成绩。面对这些制约因素,我们要认清本质,积极应对,从课改要求和地方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分层次、分阶段加以解决。

(三)积极采取具体措施,解决新课改中教学管理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也面对着多种困难和问题。如教材和习题难易程度不是很匹配,课时严重不足,学校师资和教学设施紧缺,通用技术课无法开设,新的高考方案“悬而未决”,高考不考的课程是不是多余,课堂教学改革难度大,仍存在“满堂灌现象”,班额过大等。这些在课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课改阻力的具体体现,每个管理者、实施者要积极研究这些问题,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四)学校对新课改应采取的整体策略。课程改革的长期性、彻底性,要求我们放远眼光,拓宽思路,形成推进新课改的整体策略。作为具体的实施者,每个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符合课改要求的措施和办法。我们认为,实施新课改,首先应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小步慢走”的原则;其次,要处理好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学分认定、学业水平测试、高考三者的关系;第四、教学仍以“行政班”为主,“走班教学”不宜大面积推广,宜在校本课程中试行;第五,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搞“一刀切”。不同的学校,在采取这些策略时,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五)积极应对高中新课程对学校教学管理带来的变化,逐步确立高中新课程下的教学管理思想,贯彻新课程要求下的实施策略。新课程的实施,使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及结构、学生管理、德育内容、学生评价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教学也应该顺应这种变化和要求,确立基本的管理思想。如要确立“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原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小步慢走的原则,师生“共同成长”的原则等。这些原则要落实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三步走”的原则:第一步,重点应该是开足开齐必修课,建立与之配套的学分认定制度和学籍档案管理办法。第二步,重点放在对选修课内容、模块的划分、教材的使用等方面的探索。研究选修课开设内容,遵循先少后多的原则,不应在多样性和选择性上对学生要求太高,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第三步,以多样性和选择性为重点进行选课,开设适量的校本课程,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学生选课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

在认清课改形势、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学校要重视教学思想管理,形成全校的目标意识;要建立新的管理职能组织,成立相关机构,加速教学管理制度重建,保证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要重视师资的培训、引进和管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加强校本教研、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

二、创新机制,以研促教,走特色发展之路——我校在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体现出的特色

(一)积极推进“德育辅导员制度”,初步建立新课程下的德育工作体系。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及时对德育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组成了由校党支部、团委、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及德育辅导员为主线的德育管理网络。定期召开每月一次的德育例会,每学期举办一次有针对性班主任培训,召开一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学年组织一次德育论文研讨会,研究布置德育工作,交流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同时,大力推进德育辅导员制度,校长担任全校辅导员,副校长担任年级辅导员,科室主任担任班级和公寓楼辅导员,让学校管理岗位的人员深入到年级、班级,具体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努力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开创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新模式。

(二)以课题研究促进、带动新课改实施。课程改革,是当今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只有依靠教育科研才能顺利进行。我校正确把握教育科研的方向,坚持教科研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原则,以课题研究带动教育科研,以教育科研促进课程改革,通过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目前,我校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1项,省级研究课题5项,州级课题11项。承担的样本校专项课题《对临夏回族地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管理研究》已顺利结题,其他课题研究工作正在顺利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课题研究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为新课程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特长生管理体系,探索特色办学之路。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积极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走特色发展之路。从2005年起,学校扩大特长生招生规模,音乐、体育、美术特长生单独办班。为进一步强化特长生管理教学,2011年学校设立特长部,专门负责特长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经过多年实践,特长生的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高考专业课、文化课双上线率远超文化课普通班,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特长生教学和管理模式。在2012年高考中,我校特长生专业成绩和升学率大幅提高。

三、完善措施,注重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学分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现状

(一)学分管理现状及措施。学分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学分认定过程中,我校完善制度,规范操作,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力求程序规范,结果客观,保证学分认定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水平。在学分认定实施过程中,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校对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考试,同时也注重修习的态度(如情感态度、上课纪律、缺旷课情况)、修习的表现(如小组发言、小组讨论)、修习的评价(如作业完成情况、作业质量),改变了过去结论(果)性评价的单一模式,既注重结论(果)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为学生持久,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注重考试的科学性。要求模块考试的命题,应结合该模块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体现新课标的目的和要求,注意题目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答案的合理性。保证每一次考试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措施。我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调个人、家庭的广泛参与,注重人文理念,力求得到科学、公正的评价结果。我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含了完善、系统的德育目标;突出的过程性评价模式,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

在实施过程中,我校根据《临夏中学学生成长手册·成长篇》,以6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健康、审美表现)、21个要素为基本内容,在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小组互评的基础上,形成《临夏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充分体现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和个性特长,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在两年多的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精心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们深知,在新课程实验的漫长历程中,我们才刚刚起步,还有大量的新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还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我们去开拓,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探索中努力前行。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篇6

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2003年秋季我旗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我校作为课改实验单位,根据教育局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和学科《课程标准》,依据旗教研室关于课改的指导性意见,制订了课改实验方案,明确了本的工作重点。工作一年多来,我们有收获、有体会、有发现、有探索,也有教训、看法、疑惑,下面仅就课改工作的开展情况作简要的汇报。

一、加强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是课改实验顺利推进的保障。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实验伊始,我们就设计规划,明确了各阶段目标。同时,学校建立了课改实验组织机构和研究机构。课改领导小组通过每周五例会的形式,及时总结、分析、研究一周的工作,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下一周的工作。课改实验研究小组坚持双周周四召集实验教师集中活动,开展集体备课,进行问题研讨,开展教材教法分析,评课议课,信息交流,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群体和个体优势。每次活动做到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实施,及时总结评价,推动了课改实验工作。校领导小组和实验研究小组,每周都深入课堂听课,具体了解实验教师的课改情况,全面把握课改实况和进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时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建立校本教研新模式。

二、扎实开展教师培训,是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关键。

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分层次进行全员培训,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

1、校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校级干部是课程改革实验的身体力行者和责任

2、实验老师全身心投入,唱好主角。⑴学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市、旗组织的各类专题培训。给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发了课改学习资料,培训用的光盘,解决了教师学有可依、用有所靠的问题。(2)实验教师更是主动学习。先后学习了旗教研室对《课改的指导性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并通过看光盘了解权威人士对新教材的分析、观看宽带网中课改课例等。(3)、实验教师参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通过自身实践和讨论学习成功的案例,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剖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使自己不断进步。(4)虚心聆听教研员的指导。教育局领导王主任、蒋宝珠老师、李凤琴老师、孙赤兵老师等多次来校指导课改工作,他们听教师上课、为教师评课、与实验老师面对面谈话,老师们接受教育专家的思想传播,获取大量信息,解决了教学上的困惑、问题,以便在自己的实践中更好地逐步体会、体现、完善新的理念。(5)实行新课程教学管理,要求实验教师认真写好课改教后记、提供典型个案、上研讨课、向同学科教研组提供本人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3、非实验老师迎头赶上,全员参与。

我校通过培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掌握实施新课程的科学方法。

(1)利用周五业务学习时间全员培训;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有关课程改革材料;组织教师专题讲座和学校领导讲座等。在课改培训中我们坚持以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为核心,把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了通识培训上,在通识培训上,组织教师反复学习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每位教师都认真通读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等许多本参与式课改培训教材,教师都写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感悟笔记,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新课标、更新了观念;

(2)以教师自学为主,*每人研读一本课改方面的专著,注意学思结合,学做结合;

(3)

利用橱窗及时为教师提供比较前沿的教育教学信息;(4)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利用校内资源等形式进行培训。一是,学校先后组织课改教师到宁城、赤峰、平庄等地学习观摩;二是,请教研室领导到我校指导;三是,学校定时及时组织研讨课、公开课,给参加课改的教师创造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给其他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看台.多形式、多途径推动教师把新理念、新观念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实际行为;在校本培训上,成立教研组,每周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教学行为变化上,学生学习方式上,师生情感态度转变上遇到的难题、困惑、感悟,随时研讨、交流、争论、撰文等,有效落实了课改实验工作。;四是学校每月刊印一期《课改通讯》,把学校一月来的课改动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呈现出来,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二、改革教学管理办法,为实验教师营造创新的空间,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教学常规提出新要求。课程改革向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只有建立适应新课程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施。

四、运用整体推进策略,全面开展实验的研究。

学校以实验年级和实验队伍建设为龙头,按照“集思广益树典型,以低(一年级)带高(高年级)求突破”的实验推广思路,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引领学校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师走进了新课改实验。一年级教师用新教材新教法上课,实现了“新戏新唱”,高年级教师用旧教材新教法上课,实现了“旧戏新唱”。教师在新理念运用上兴起了“比、学、赶、帮、超”的新局面,营造了浓厚的课改实验氛围。实现了实验年级同非实验年级、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同全体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保证了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

五、抓好校本教研工作,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1)加强集体备课。⑵、积极开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A、让听推门课成为一种制度。领导每周进课堂听课、评课、指导不少于两次,并及时给予评点、指导,及时了解课改动态。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监控课改实验发展情况,一方面使领导与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探讨,共同熟悉教材、检验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为课改工作出谋划策。B、让教研组内的相互听课成为一项常规。C、让追踪课成为教师成长的起点。年级组要发挥教材同步的优势,加强研究,教研组长组织听课活动,并结合集体备课进行。D、让校内研究课成为展示教师发展和风采的一个平台。

这样在课改中有困难或问题就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解决,从而达到相互学习、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帮助教师及时解决了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一是解决了少数教师在实验中出现反复的问题;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教师虽然学习了新理念,运用了新教材,但是旧的东西有时仍然会不知不觉跑回课堂上来。

二是解决了少数教师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认识上产生偏差的问题;一些教师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没有这些方式,就不是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所以少数教师在课堂上有时表现出过分追求形式,忽视效果等现象。如教师在课堂上不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盲目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不好。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新课程教学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的大讨论。过去我们课堂教学上经常运用的讲解、辅导、训练等教学手段,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切实有效地进行。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能自主则自主,该讲解则讲解。通过学习研究,统一了认识,课堂教学上虚假不实、盲目追求形式的现象逐渐消失了。

三是解决了新课程的辐射作用问题。我们的思路是:实验班运用新教材贯彻新理念;非课改年级使用旧教材,也要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也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使学校的课改实验出现了整体氛围,加快了课改进程。

2、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我们的想法是: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为主线,以剪纸等手工为前导,以阅读、书法、足球、棋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重点,逐步探索并形成本校特色的校本教育新格局,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学期学校结合课改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探索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学校编制了《安全伴你同行》。

3、建立教研制度。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实行周教研活动制,坚持各教研组大型教科研活动公开制,实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挂靠教研组制等。

六、从改变评价观念入手,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为切入点,以过程评价为重点,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评价机制,下一步计划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

七、积极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我们引导教师积极地、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使用新教材的情况通过写体会,读感想等手段来提高自己自我觉察水平。如末要求每位实验教师从思想认识成绩与问题,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意见等方面,认真回顾。对此,并写成书面的反思材料。此外,我们还引导教师从活动中进行反思。本学期,我们建立了教师成长记录册。

八、扎实抓好课改总结和反思工作。

历经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深感课改之艰辛,也体验到了课改的快乐。

(一)、可喜之处:

1、教师的观念变了,新理念的自我意识有了,行为开始变化了。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

3、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5、研究风气浓了。

(二)、存在的问题:

1、对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1)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2)弯曲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3)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

2、对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

(三)、引发的思考、教训:

1、继续深入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及课改方面的理论专著。

2、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课改工作要强化质量概念,一切工作应积极围绕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质量提高进行,严防课改下的质量滑坡。

3、强化课堂教学秩序管理。好的课堂秩序是推进课改,提升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摆正“收”和“放”的关系,杜绝课内吵、乱、哄的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意识和习惯。

4、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测控。严防课改初易形成的华而不实。要强化一条知识“底线”。同时认真领会课改精髓。在“实”上做文章,下功夫。

5、强化课改过程中的内容管理。杜绝只追求形式不追求质量。只追求“活”而不追求“实”的现象。本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认真上好每节课。强化课改过程中的“全员”管理。

6、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传统教法与新的教学方式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关注基础与注重发展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鼓励赞赏与客观评价的关系;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

今后工作思路:⑴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⑵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及时积累课改资料,为今后的实验提供依据和参考。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篇7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所有科技进步的核心,是高新技术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是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很有必要性。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1.“双语”的定义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意思是“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的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另一种语言则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而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双语”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即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举例来说,他/她可能:

A)使用一种语言来读和写;而用另一种语言来听、说。

B)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在家使用一种语言,在工作单位使用另一种语言。

C)在不同的交际需要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在谈论学校生活时使用一种语言,而用另一种语言谈论个人感情。

2.“双语教学”的定义

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各国各地区因母语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我国双语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语种。可以具体地理解为:在教学中使用母语的同时,还不同情况、不同程度地使用另一种通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的教学。以用英语为例,包括用英语教材、用英语板书、用英语布置作业、用英语命题考试及用英语口授等形式。双语教学现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简言之,“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同时使用法语和英语,并以法语为其官方语言。更通俗地打个比喻,某个西藏同胞既可以在家里用藏语和家人交流,又可以用汉语在工作单位与同事交流。

3. 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教学的模式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沉浸式双语教学。此类型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中;(2)过渡式双语教学。此类型要求刚进学校时,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3)保留式双语教学。此类型要求学生在刚进校时使用母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2]。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采取保留式双语教学。

4. 人们对双语及双语教学认识的误区

人们对“双语”的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将双语简单地理解为“加强英语”。“双语”班就是英语强化班或“尖子班”。

(2)将双语理解为“计算机语言”+“英语”。

(3)将双语理解为“汉语”+“英语”。

(4)将双语理解为二门外国语,如“英语”+“日语”。

(5)将双语理解为在课外活动中加入英语兴趣小组。

显然这些对“双语”望文生义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它抽去了“双语”和“双语教学”的内核,脱离了“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的双语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我校于2004年对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作为材料类理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可使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立整体与全貌的认识,了解现有材料的分类、特性、应用范围及其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把握高技术新型先进材料发展趋势。结合该课程的几年双语教学实践,下面笔者就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进行探讨。

1. 双语教学改革与专业课教学改革相结合

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培养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运用母语和外语交流的专业人才。比如在讲解材料学定义、性能、应用时使用标准的英语来讲解,中间穿插汉语讲解。双语教学的改革必须以正确认识英语与专业课的关系为前提。用英语讲授专业课,不仅是学习相关的英文词汇,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两者不能脱节。

采用双语教学方法,所占用的课时比从前多,如何用最少的时间传授最多的知识,是我们关注的问题。由于该专业概述课程内容较多,为了保证讲课的质量,我们将一些课程进行了整合和压缩。

2. 英语教学改革与自学相结合

双语教学不但能为学生今后直接阅读外文资料打下良好基础,而且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手段。材料专业人才只有始终坚持知识追求,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才能立足学科前沿。我们通过组织提纲,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查询相关文献,试写综述。学生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撰写英文作业与论文。

3. 合理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案

在开展双语教学时,由于口授课程是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还要解释一些生词和难句,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在授课前教师应“吃透”整本英语原版教材的内容和语言难点,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方向: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二是解释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因为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思维表达方式在很多方面大不相同,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而这正是在英语学习方面需要认知或习得之处。当然,鉴于大学三年级学生英语语法、结构已接触多年,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时主要任务还应是疏通理解,帮助学生尽快汲取文中的信息,而不是流连于语法结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方案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计划一些讨论题和某种课堂讲座方式,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启动其学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释放其学习潜力,这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时,自然地习得英语。笔者认为,组织采用同一学科专业原版英语教材的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很必要,教师们可以从同一层次的学生水平上,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具体状况的详细合理的教学方案。

4. 采用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在双语教学中,高校可组织上同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任教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可以选择采用全英语或兼有中文和英文的两种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自学。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可节省板书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因此在讲课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但教师仅凭多媒体的手段,无法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无法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及需要表达的要求。多媒体的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但在整体课堂组织教学中,难点疏通、提问、回答、答疑甚至讨论之类的面对面师生间的交流,仍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汲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环节。多媒体的手段只有结合这些传统性的环节,课堂教与学才可能成功进行。单纯的外语课或专业课教学是如此,双语性的专业课教学也是如此。

5. 提供充实的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非常强调教学资源的保障,外文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学参考用书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往往有些院校各专业中文参考资源较丰富,但外文专业参考资料却极为匮乏,造成教师备课时要将中文资料译成外语,再用外语授课,学生课余不能接触到更多的原文资料,课上和课下脱节,从而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这个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很多院校都与国外有着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或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这为教师带来了进修或考察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水平,学术交流也为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江苏大学材料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双语教学课程都是由有1年以上的海外留学、进修或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同时很多专业教师也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因此,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师资基础。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技术全球化脚步的逼近,我国教育也日趋向国际市场开放,我国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都在适量开展学科原版英文教材教学,以适应“全球化”人才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若能长期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就一定能提高整个学科的教学水平。这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程国外的最新动态,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摘要: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适应日益扩展的国际交流, 提高学生接受国外前沿信息的能力, 双语教学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更有效地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双语教学,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军, 王建芳.关于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 2006, (3) :69.

[2]李萍, 夏新娟.大学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2, (3) :77.

新课程下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 篇8

本文拟就一年级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在利用生活经验中逐步体会数学活动经验

一年级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生活经验。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比过物体长短、大小、轻重、厚薄、宽窄等,他们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他们随着父母一起购物等等。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进行经验提升,以生成新的经验,实现经验改造或重新改组。

在一年级数学《上下》一课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这是理解和体验的重难点,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把自己的数学书、文具盒、橡皮自由的摆一摆,说一说上下的位置关系,还利用教室里的一些物品摆放用“上下”进行相对性的描述,将原有的感性的生活经验逐步“数学化”,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又如在教学“高矮”时,我先请学生比较老师和学生的高矮,再让高矮差不多的上台,让学生比较并说比较的方法,“能不能一个人站在凳子上,另一个人站在地上比较高矮呢?”“你能把你们组的同学按高矮排好队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矮在前,高在后;还可以高在前,矮在后。接着我又让学生对各种用具进行比较,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得出:比较时要把一端对齐再比,比长短也是一样的方法。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加工,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在设计数学活动中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的,而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或集中时间不长,好奇心强、好动,特别是一双手喜欢到处乱摸。根据这些特点,老师可在教学中多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性的学习,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先请学生说说20以内数的组成,让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接着又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小棒入手,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着数100根小棒,肯定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要求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比较顺畅地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诸如数小棒、数数接力、猜数游戏、拨计数器等活动,使学生将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了数的意义。

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提出:“班里组织元旦晚会要买水果,你爱吃什么水果?你知道同学们爱吃什么水里的最多,爱吃什么水果的最少?我们应买什么水果多些?”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纷纷倡导多种方法:站起来数,报数,排队……接着,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主动参与到排队的活动当中,从4条队伍的长短可以看出爱吃什么的最多,爱吃什么的最少。最后采用体育课报数的活动知道了每队的人数,由此揭示出统计图和统计表。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紧张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统计的形成过程,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统计的表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三、在不断感悟中积累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的目标,并非单纯体现于学生接受的数学事实,而更多的是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使之成为学生形成数学现实,构成数学认识的现实基础。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篇9

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部音乐学科

高中音乐新课程已开设了三年多,较之以往的《音乐欣赏》,无疑更具挑战性,是一个更理性、更专业、覆盖面更广、难度更大的课题。教材由原来的《音乐欣赏》单一型教材扩充为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六个模块构成的立体综合型教材,在教学内容、形式、结构上第一次作了最大程度的丰富补充。

最近,我们按市教研室的要求,对全区13所高中学校的22名专职音乐教师以及2289位学生举行了一次系统性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现把结果总结如下:

一、教材使用方面:

采用人音版教材的有5间学校,采用花城版教材的有8间学校。

关于《音乐鉴赏》,总体来看,从新课程编排的指导思想到教材内容的具体选择,从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到这么一个庞大结构体系的设定,最后再分化到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两个版本无不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既突出了个体单元的独特性、专题性,又强调了单元之间的完整性、系统性;既重视了高中生的音乐兴趣及能力水平,又突出了教材本身专业性强的特点。不同题材、体裁的中国作品、外国作品、现代作品、传统作品,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为师生的音乐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

(一)教学环节

人音版每一课包括了三个教学环节,即“欣赏”、“知识”、“拓展与探究”。教材内容一开始就从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本质作起点,确定了“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的主题,并以“音乐与人生”作为第一节,让学生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从师生共同欣赏音乐作品到共同学习音乐知识到共同拓展和探究作品的背景和音乐内涵是一个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过程,既有点的跳动,又有面的铺展,前后贯穿、由浅入深,体现着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步提升。其对于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意义。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书的其他单元、节,都是按照高中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和编写的体例编写的。(见《音乐鉴赏》教材)其教材的主要特点是:(1)以学生为本;(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3)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花城版每一节课包括了四个教学环节,即“聆听与鉴赏”、“收集与整理”、“思考与探究”、“活动与创编”,花城版更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与学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材内容:

人音版教材内容在原有《音乐欣赏》的基础上作了系统调整,将所有内容归类成几大版块,注重中外古典与传统音乐文化,如《鼓乐》、《京剧》、《中国歌剧》、《巴赫》、《贝多芬》、《肖邦》等;“拓展与探究”是人音版的亮点,它既是对前面两块内容的巩固,又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理性的提升,更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它最有效地给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

花城版教材内容选用了一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如《永恒的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影视音乐》、《通俗音乐》等,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与实用性内容;“活动与创编”是花城版的一个亮点,主要是要求学生能自觉地、灵活地运用新学的知识分析作品,开展创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巩固知识的目的,从而真正完成从“音乐体验”到“音乐研究”到“音乐的再体验”这样一个完整、自然的过程;

(三)教材组织:

人音版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其文化内涵由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创作音乐、亚非拉美欧民间音乐和西方专业创作音乐四个版块组成,一共分为十八个单元,即“学会聆听”、“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乐器”、“国之瑰宝——京剧”、“亚非音乐神韵——大自然、和谐、和平”、“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文人情致”、“新音乐歌声初放”、“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新中国的歌”、“走向新世纪”,教材组织系统化、规范化;

花城版以音乐与其它文化艺术形式的统一为主线,文化内涵由音乐的自然性、音乐的民族性、音乐的时代与社会性组成,一共分为四个单元,即“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民族”、“音乐与时代”、“音乐与社会”,教材组织比较注重整体性、实用性;

(四)音响资料:

人音版教学音响资料所提供的是十八个单元的CD曲库,无视频及教学光盘资料;

花城版教学音响资料所提供的除了四个单元的CD曲库,还增加了一些视频资料。

二、对教材的评价总结

人音版:

1、课程内容选材经典,体现了层次性和选择性。90%选择了比较赞同。10% 选择了非常赞同。

2、课程内容编排合理,符合学科知识逻辑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80%比较赞同。15%选择了可以接受这个观点。5%选择了不是太赞同。

3、配套光盘(录音带)音响效果好。80%选择了比较赞同,20%选择了可以接受这个观点。

4、配套光盘课件制作精美,内容实用。90%选择了不是太赞同。10%选择了不知道,因为只有配套CD,没有课件。

5、配套教学参考书内容翔实,教学建议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强。80%选择 了比较赞同,20%选择了可以接受这个观点。

花城版:

1、课程内容选材经典,体现了层次性和选择性。90%选择了比较赞同。10%选择了非常赞同。

2、课程内容编排合理,符合学科知识逻辑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90%选择了比较赞同。10%选择了非常赞同。

3、配套光盘(录音带)音响效果好。98%选择了非常赞同。

4、配套光盘课件制作精美,内容实用。80%选择了比较赞同,10%选择了可以接受这个观点。10%选择了不是太赞同。

5、配套教学参考书内容翔实,教学建议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强。85%选择了可以接受这个观点。15%选择了不是太赞同。

三、对学生喜好哪个版本教材调查的总结

关于新课程调查进行的学生访谈,集中在高

一、高二以及少数的高三年级进 行。有15.4%的学生喜欢人音版教材;有53.8%学校的结果喜欢花城版的教材;有30.7%学校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没有特别喜欢哪个版本。

四、对学生喜欢哪些教材内容调查的总结

《音乐鉴赏》中的大众音乐、流行音乐最感兴趣,认为贴近生活,能跟同学们产生共鸣。无论是抒情的还是激情的,都能引起情绪上的共鸣。最不感兴趣的是一些冗长的交响乐、古典音乐,认为无论是时间还是国家都离现代生活太久远了,难以理解。对于其他的模块(比如戏剧、演唱、演奏等),大部分学校至少开了两个模块以上,学生都比较有兴趣,认为可以掌握一门技能。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音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那么本区高中音乐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的评价情况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白云区音乐教师在实施新课改后,课程的评价改变过去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和片面的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正向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本,以人为本,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强调评价对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方向转变。音乐课程的评价转变体现在:

1、积极的评价反馈,音乐教师能对评价结果进行纵向比较,判断学生的进步与不足,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并改进教学。评价的反馈能以激励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态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形成学生、同学、老师等参与评价的多主体活动。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也促进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3、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评价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的却漠不关心。新课标要求从过去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操作形式,是我区音乐教师的关注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比较有代表性的形式有这些:第一种,布置练习>学生小组实践>实践演示>师生意见>小组完善>班内演示>老师总结。第二种,1、学生积极探索,个人发表见解。

2、分小组形式讨论,派代表把本组的建议和答案归纳出来,最后老师进行鼓励性的肯定。第三种,分小组阶段性考核,口头评语,建立学习过程档案。

六、模块选择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必须在音乐课中获得3个学分。这3个学分既是音乐课的必修学分,也是音乐课最起码的学分。我区能按规定在音乐鉴赏获2学分,再在其余5个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获得1学分。但根据我区高中学校的实际情况看,能够开设音乐鉴赏的学校占全部,但部分学校同时开设其余5个模块还存在师资、教材或设备等方面的困难。因此,各校也就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块分步实施。我区是优先开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折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以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

化素养。

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材尤其是《音乐鉴赏》内容涵盖范围很广,欣赏的层次较高,但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喜爱的曲目较少。音乐作品的取材有中外古典音乐、民族民间器乐、舞蹈、戏曲、歌剧、声乐曲等,但学生能实实在在听懂,真正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甚少。尽管我们不能忽视中西方音乐经典之作,但脱离现实的音乐教学,使学生触摸不到音乐的脉搏,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打折扣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课堂上仅靠听和唱(可唱性的曲目较少)是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相配套的音响资料虽然比较齐全,但缺少缺乏相配套的课件资料。这样使得教学资源未免太单调了些。

上一篇:司机聘用劳动个人合同下一篇:民意测评会议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