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演讲稿(精选12篇)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
3、15”消费者权益日。
为了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促进各个国家、地区消费者组织的合作与交往,更好地开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每年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并规定消费者享有获得安全保障、获得产品正确资料、自由决定选择以及要求赔偿和要求保障有益的健康环境等权利.从1983年以来,每年的3月15日世界各国的消费者组织都举行大规模宣传消费者的权利的活动,其中包括发布新闻公报、向公众介绍消费者组织的活动,或进行“一年最严重的损害消费者利益事件”的评定活动,以此提高消费者的保护意识;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
今年是第25个“
3、15”消费者权益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发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协组织的法定职能作用,中国消费者协会将2009年宣传主题确定为“消费与发展”。其宗旨是:宣传消费政策,推进消费维权,提高消费信心,构建消费和谐,促进经济发展。所谓“消费与发展”,就是树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理念,改善消费市场环境,拉动生活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是消费者,维护自身的权利不被侵害,不仅是合法的,也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的。今天,在纪念“
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飞速发展, 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消费者权益被侵害问题, 已不再是偶发、个别的消费者个人问题, 而日益发展成为众多消费者经常被侵害之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科学技术的专业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商品日益高度科技化、多样化、复杂化。一般消费者因缺乏专业的技术与知识, 往往不但无法从商品本身辨别出商品之优劣及价格之高低, 更难判断商品之性能及潜在危险。消费者消费中的一切信息均有赖于经营者提供。这些均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或消费商品时往往处于交易上之不利地位。
第二, 经营规模的扩大化。由于产业合理化、效率化之要求, 以及生产设备自动化的结果, 现代企业多采用批量生产的方式生产商品。同时, 又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人都是消费者,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者越来越有能力从事各种消费。这样, 在经营规模扩大化、消费增加的情形下, 一旦发生侵害事件, 被害的消费者不仅人数众多, 而且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消费者权益侵害问题影响深远且触及社会公共利益。
第三, 消费者团体意识的淡薄化。现代社会, 经营者常常通过结成商会或同业公会, 形成利益团体, 从而在立法或政府决策中通过团体发挥一定的影响力。然而虽存在消费者协会这样的自律性组织, 但在损害事件发生后, 消费者多为零散的社会个体成员, 很少通过消费者团体或消费者集体进行共同的维权。同时, 即使消费者进行个人维权诉讼, 由于其在经济力、事件、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显然更无法与在上述诸方面均具有优势的经营者相抗衡。
第四,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企业经营者常借契约自由原则之名, 实施搭售、限制商品价格、垄断性定价等垄断行为, 从而在实质上剥夺了消费者意识决定及选择的自由。同时, 消费者又因无法证明经营者的主观过错, 难以在诉讼中实现损害赔偿权利。另外, 由于现行诉讼程序非常繁杂而且漫长, 以及消费者被害事件常具有人数众多、金额不大等特点, 传统的民事诉讼制度及程序在该类案件中甚为不便, 消费者难以利用该项救济制度与经济力及诉讼能力强大的垄断行为实施者相抗衡。消费者通过司法制度寻求权益救济的少之又少。
反垄断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反垄断法对消费者的保护是一种本源意义上的保护, 是通过维护竞争机制而维护消费者的福祉。反垄断法不仅把消费者保护作为基本的价值目的, 而且为其权益实现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使消费者保护真正落到实处。例如1997年10月微软案中, 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托马斯·P·杰克逊法官在该案判决中指出:“微软公司的限制竞争行为使美国消费者失去选择产品的机会。”
反垄断法对消费者的保护还体现在法律责任的设置上。垄断破坏市场竞争, 不仅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合法权益, 而且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还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消费者有时候很难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 而且, 权利的主张和实现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消费者力单势薄, 再加上风险因素的考虑, 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对权利的实现望而却步。当全体受到损害的消费者中只有部分索赔并受到补偿时, 就会导致垄断行为者的违法成本下降。为了惩罚违反垄断法的行为, 有效保护其他竞争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就必须广泛动员消费者行使权利, 加重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负担, 对垄断行为实行惩罚性赔偿。例如美国的《谢尔曼法》、《克莱顿法》均规定了“绝对三倍损害赔偿”:即不论损害大小, 一律给予其损害额的三倍赔偿及诉讼费和合理的律师费。此外, 德国等一些国家还在实际损害赔偿制度之外通过加设“判决前利息” (prejudgment interest) 制度, 间接性达到对垄断行为者进行惩罚的作用。这样,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反垄断法中的确立, 不但有效地鼓励消费者积极地进行诉讼, 使得受损害的权益得以及时救济, 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垄断行为得以有效抑制, 社会公益得以维护。
此外, 各国反垄断法的相关具体制度设置也能够很好地证明消费者福祉是反垄断法的重要价值目标。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保护
和反垄断法一样,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是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伴生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它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己任, 对于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终实现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是该法的核心目标。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消费者被赋予了九项具体的权利, 即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索赔权、结社权、获知权、受尊重权和监督权等。这些权利初步形成了消费者权利体系。并且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过程中, 还拟增加消费者的“隐私权”及“反悔权”等的相关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使消费者权益在法律上有了更为切实的保障。
此外,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通过鼓励创设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消费者协会的方式, 通过社会力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891年, “纽约消费者协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成立;1960年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成立。1984年9月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作为中国第一个消费者组织率先成立, 1984年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 并被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接纳为正式会员。之后, 我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消费者协会, 消费者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两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中的异同与适用
(一) 两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目标一致
第一, 两部法律立法目的相一致。我国《反垄断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方面是相辅相成, 各有特色的。从整体上来说, 反垄断法是从规制经营者的角度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通过规制市场秩序, 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经济氛围。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更多地赋予消费者一些具体的权利和救济措施。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 反垄断法和消费者法有着相当的一致性。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消费者利益维护作为首要目标, 而《反垄断法》将其规定在“保护市场公平竞争,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价值目标之后。
第二, 两部法律都采取了私法保护和公法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其中, 在公法保护方面, 《反垄断法》第46、47、48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 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 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一定额度的罚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条规定“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国家采取措施, 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6条规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 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第50条规定了经营者追究行政责任的适用情形和责任方式。
在私法方面, 《反垄断法》第50条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 给他人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0条规定了经营者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第43条—第47条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三包商品、邮购商品、欺诈行为等特殊情形的民事责任方式。
由此可见, 两部法律都采取了私法保护和公法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 两部法律中才既包括了大量的私法规范, 也包括了大量的公法规范。
(二) 两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差异
在调整方法上的差异, 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反垄断法》主要是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规范, 禁止经营者的垄断行为, 从而规范市场秩序。反垄断法重在调整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 同时给与竞争结果的决定者——消费者以保护。反垄断法的首要目的在于对自由、开放性竞争秩序的维护。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侧重于对消费者权利的全面保护, 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其具体规定了消费者享有安全保障权, 知情权, 自主选择权, 公平交易权和获得赔偿权等等, 并赋予消费者赔偿请求权, 直接对消费者进行保护。
保护方法上, 两法虽然都采取了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相结合的方法, 但是, 对于竞争秩序的干预和维护, 国家有关机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负担主要职责;而消费者权利的实现和保障, 则更多地通过消费者协会等群众组织的监督以及司法救济来实现。在责任的承担方面, 反垄断法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处分经营者, 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更多地使用民事责任, 以民事责任为主行政责任为辅。
(三) 在因垄断行为引起的消费者权益纠纷中两种法律的适用
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往往联系紧密, 由此, 也使得《反垄断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对消费者因垄断行为的保护中产生了极其密切的联系。《反垄断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对消费者垄断行为权益纠纷予以保护。
第一, 优先适用反垄断法的原则。在消费者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权益保护问题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基本法、一般法, 《反垄断法》作为“特别法”。因此, 在涉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垄断案件时, 应当优先适用《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 依据《反垄断法》对消费者因垄断行为而产生的权利进行救济。
第二,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补充适用原则。对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垄断行为, 如果反垄断法没有相关规定, 则通过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具体条款或一般原则来补充反垄断法的适用不足。
第三, 当两法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在适用上存在竞合关系时, 应当赋予消费者以选择权, 以对消费者有利为原则, 根据消费者的选择追究经营者的相应法律责任。
反垄断法对消费者的保护是一种本源意义上的保护, 是通过维护竞争机制而维护消费者的福祉。
关键词:消费者;经营者;权益保护
作为弱势群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受到保护。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时人们进行经济交流的主要手段,同时应该注意到,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之间在交易中的地位并不平等,作为资金实力雄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有时会依仗自己的经济优势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此时,作为弱势一方的消费者很难为自己维权。因此,完善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尤为必要。
一、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其缺陷
(一)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现状
为了应对消费中出现的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国家和社会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国家层面,主要表现为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此外,还有一系列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消费行为进行约束。对消费者的社会保护,主要是消费者协会。现阶段,消协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在组织消费者维权,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方面发挥在重要的作用。并且,作为社会性的组织,消协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防范意识,从而防范经营者侵权,侵权之后懂得如何维权。但同时,我国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措施仍有诸多不足,需要我国相关立法予以完善。
(二)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的缺陷
1.消费者权利保护范围有限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权利进行了列举,在该法中,将消费者的权利概括为九项,但现实中,消费者的权利不止九项,这就导致了有些权利被侵害,而无法可依的局面。显然,相关规制的欠缺无疑会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因此,拓展消费者权利保护范围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消费者维权成效甚微
现阶段关于消费者的维权手段规定了很多,比如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等,但是这些手段实施起来并没有太大的成效,大多维权都以无果而终,尤其在协商、调解中尤为明显。在诸多协商、调节案例中,诸多消费者往往得不到其应得的赔偿,即使得到赔偿,其实际赔偿与其应得之赔偿往往相差甚远,达不到消费者维权的目的。即使在诉讼胜诉后,经营者为自己开脱不予赔偿的案件也较为常见。因此,增加维权成效无疑是摆在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上的难题。
3.维权成本高
在现阶段,消费者在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诉讼需要成本,会给消费者造成负担,同时由于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规定举证责任,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消费者对于需要专业知识较强的问题进行举证很难,收取證据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等成本。并且,即使在胜诉后,经营者推脱,不履行该负的责任的情况比较常见,这无疑增加了司法机关的执行成本,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也更为不利。
二、完善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法律保护的建议
对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途径有很多,法律保护是最主要的方式。法律由于是国家制定并且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因而具有权威性,对于消费者的保护也是最有利的手段。法律保护主要是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教育等角度来探讨法律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所起的作用。
(一)加强立法
这就要求针对当前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不足,对法律空白进行立法补充,对法律漏洞进行立法完善。我国现在已经有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消费者的权利进行了规定,但是规定的并不全面,例如对于消费者权利的表述,运用的是列举式的表达,虽然清晰明了,但是概括性不够,有很多权利并没有概括进去,就会使消费纠纷产生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可供选择。
针对当前我国消费者保护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扩展消费者的权力范围,将更多的权利纳入到消法的保护之内;增加维权保护措施,是维权措施能够达到维权的目的;降低维权成本,用法律规定明确维权成本的数目和承担方式,使得消费者的维权成本降低,提高维权的积极性。
(二)严格执法
良好的法律必须能够得到实行,在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之后,就要作为明确合理,这是行政机关进行执法的前提。职权划分明确合理,指的是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归属明确合理。行政机关进行执法活动要有法律依据,即法律法规的授权,这是其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行政执法权在行政机关之间的划分,明确了各个机关的职能,从而避免了执法的重合或者无人执法的局面出现。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模式中,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的职权划分,能够使相应的行为归相对应的机关管辖,避免了重复管辖和无人管辖情况的出现,最大限度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公正司法
这是在侵权行为发生后,进入诉讼阶段对司法机关的要求。做为法律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公正的司法行为对消费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消费者主动选择诉讼,或者在协商、调解无果后选择诉讼的,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在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之后,根据侵权造成的损失,已有的证据和案件的事实做出裁判,对于经营者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惩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司法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成本的控制。处于弱势一方的消费者提起诉讼的目的是减小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但是诉讼本身需要成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都是消费者的负担。因此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的时候,应该注意成本的控制,如适用简易程序,缩短办案时间等方法。
(四)进行法律教育
对于经营者,进行守法教育,使其了解违法侵害消费者利益应受的处罚,了解违法的危害,合法经营,在交易中保证产品的质量,维护交易公平,这就在根本上杜绝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可能性。对于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是其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提高防范意识,对于虚假宣传不贪图便宜,对违法经营行为进行举报,维护市场交易的安全,从而使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杨慧.论产品缺陷召回制度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安徽大学学报,2009.
[2]王德山,吕艳华.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完善,中国市场,2009.
[3]杨辉.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审视及启示.标准科学,2010.
1、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创建理想成长平台。
2、安全消费,和谐消费
3、健全消费纠纷和解机制,共创和谐消费放心环境
4、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商业欺诈行为
5、有效化解消费纠纷,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6、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7、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8、企业是市场的经营主体,是消费维权的第一责任人,应诚信经营,守法经营。
9、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树立先进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10、科学合理安全文明消费。
11、全面贯彻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
12、宣传贯彻好《消费与安全》年主题。
13、确保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人身权和财产权不受到损害。
14、安全权是消费者的一项重要权利。
15、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提供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切实保
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6、扩大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7、指导消费者合理消费,促进市场繁荣发展
18、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19、消费维权营造公平消费环境
20、化解消费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21、倡导诚实守信,共铸消费和谐
22、健康,科学,文明消费,依法维权人人有责。
23、金融品牌服务,舞动精彩生活。
24、金融品牌服务团,维护您金融权益。
25、紧紧围绕年主题大力宣传“消费与发展”。
26、经营者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第一责任人。
27、开展家电下乡,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利益。
28、科学文明,健康消费。
29、科学消费从小抓起,依法维权从我做起。
30、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维护稳定。
31、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健康成长。
32、落实“三包”规定,维护合法权益。
33、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发展服务。
34、梦寻青春校园,心泊维权驿站。
35、民以食为天,严把食品质量关。
36、嫩肩也担道义,童心更铸维权。
37、农民奔小康,《消法》来护航。
38、努力提高全社会安全,健康,文明消费意识。
39、强化消费维权理念,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40、切实做好消费维权工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服务。
41、全面履行商品监管职能,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42、营造安全和谐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3、好消费教育,提高消费者素质
44、健全消费纠纷和解机制,共创和谐消费放心环境
45、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健康成长。
46、嫩肩也担道义,童心更铸维权。
47、维权“直通车”畅行青春路,消费“指南针”扮美新校园。
48、与青春共舞,与维权同行。
49、维我消费权利,护我健康成长。
50、消费维权手牵手,和谐校园心连心。
51、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商业欺诈行为
52、有效化解消费纠纷,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53、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54、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55、构建和谐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56、宣传消费政策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需求
57、推动消费维权提振消费信心促进经济发展
58、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59、优化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60、维护农村消费者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1、优化农村市场环境促进农村消费需求
62、科学文明健康消费
63、扩大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64、指导消费者合理消费,促进市场繁荣发展
65、加大消费维权、营造公平消费环境
66、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67、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提供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68、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69、关注消费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
70、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71、倡导诚信兴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72、积极开展国民消费教育工作指导引领公民科学合理消费
73、以人为本、切实保护好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74、充分履行好消协七项法定职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日,大家可以通过举报电话,举报到消费者协会,这一个电话号码为:12315,这个权力其实每个消费者每天都有。
买什么东西一定要去正规的大商店去买,就算是自家的四周没一个近的正规商店,也要到超市去买货真价实的商品,不能在路边的摊子上买东西,以免上当受骗,卖假东西的商贩会经常在秤上做手脚。上当的人越来越多了。
1、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信誉卡是产品三包的凭证和解决消费纠纷的`证据。
3、有效化解消费纠纷,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4、以推行信誉卡的使用为切入点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
5、广泛开展“消费与发展”的宣传活动。
6、积极倡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健康、文明消费。
7、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做好消费维权工作。
8、公平正义,和谐消费。
9、共筑安全公平的消费环境,树立消费信心。
10、关注民生,关注热点,调解纠纷,排优解难。
11、关注民生,为广大消费者服务。
12、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3、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营造公平交易环境。
14、普及和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文明消费。
15、倡导诚实守信,共铸消费和谐。
16、诚信经营,放心消费。
17、诚信守法经营,优化消费环境。
18、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19、打击假冒伪劣,增强消费信心。
20、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排忧解难。
21、加强社会监督,增强维权意识。
22、加强市场监督,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23、加强消费教育,提高消费者素质。
24、加强宣传引导,提振消费信心。
25、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推动全市消费维权工作。
26、爸爸妈妈请放心,消费维权我能行。
27、安全消费,快乐起飞。
28、消费环境,与年龄日益成熟;权益保护,与法制建设同步。
29、梦寻青春校园,心泊维权驿站。
30、信誉卡是企业与经营者的信用和名誉的象征。
31、健全消费纠纷和解机制,共创和谐消费放心环境。
32、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树立先进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33、消费者购物只有索要信誉卡,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4、倡导诚实守信,共铸消费和谐。
35、做好消费指导工作,增强消费者维权能力。
36、打造金融品牌,提升行业文明,服务百姓民生。
37、大力开展“放心消费维权进农村”活动。
38、发动全社会,共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9、诚信为本,质量为金,文明消费。
40、创新消费指导模式,提升消费生活品质。
41、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消费维权工作。
42、健全消费纠纷和解机制,共创和谐。
43、公平正义,消费和谐。
44、人生青春无价,消费维权有约。
45、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46、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社会发展。
47、搞好消费教育,提高消费素质。
48、公平交易,健康消费。
49、科学、合理、文明消费。
50、搞好消费教育,提高消费者素质。
51、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2、法律规定经营者必须提供和使用信誉卡。
53、营造和谐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4、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55、维护消费者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有关消费者权益问题的立法不完善
在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只是浅显地规定了消费者的某种权利和经营者的某种义务, 而没有规定消费者的义务和经营者的权利, 笔者认为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 必须完整的出现在一部法律之中, 不能使他们相互分离, 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规定模糊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使这部法律中的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地位不平等, 从而使这部法律显失公平, 一定范围上加重了经营者的责任, 从而使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纠纷越来越多, 不利于市场秩序的正常发展。
二、未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
我国消费者维权形式不容乐观, 消费者在受到侵害后投诉难, 取证鉴定难, 打官司难, 索赔更难。从根本上讲, 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得到贯彻的实施, 没有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诚信经营的市场秩序。随着我们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 我们知道当消费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去找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可是实际上一个城市里只有区区那么几个消费者协会, 绝大部分人在考虑到距离远近的问题后就开始犹豫是否需要维护自身的权利, 当得知还需找工商部门、技术鉴定等部门, 走其他很多必经的程序, 并自费一些程序, 考虑到时间、金钱、精力等因素之后消费者就果断地选择放弃维护权利, 这也是很多人明知道经营者侵权而不去维权的根本原因。
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高、经营者的诚信程度有待考量
维权意识与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联系, 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总体不高, 尤其是中年人、老年人缺乏维权的意识, 他们对于碰到这类问题往往选择默默忍受, 而不是去维权, 更不懂去维权。其次, 在现实消费中, 大多都是小额消费, 消费者大多不在乎一些小钱, 更不会为这些小钱而费尽力气去维权, 这种情况是消费者明知被侵权而不去维权, 这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 为了牟取暴利, 往往都是缺斤少两、以次充好, 从而破坏了市场秩序;再而, 抓住了消费者因小额交易不愿意去维权的心理, 一直生产着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最后国家对这类问题的打击不大, 法律对这类行为的惩罚力度太小, 从而助长了这类经营者的气焰, 很多经营者都钻法律的空子, 使更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四、执法人员惩治违法经营者的范围不够全面
我国是人口大国, 相对来说经营者经营商品的范围广, 执法人员的数量不够多, 导致执法人员执法范围不够全面, 规模较大的违法企业容易被执法人员发现, 所以执法人员一般都惩治规模较大的违法企业, 对一些小规模的企业大多都发现不到、要不就没放在心上, 使这些小企业不断地发展, 发展到大的企业, 到了那时才开始惩治, 但是那时候这样的企业已经对我们市场造成的非常大的影响, 而这样的影响大多不易消除, 如染色馒头事件、地沟油事件、等等。若想要解决以上问题, 需要三方的努力合作。第一, 国家予以充分保护, 即国家的立法部门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颁布相关法律, 以强制性措施规范经营者的行为, 从而给予相对于弱者的消费者予以保护;第二, 社会给予充分关注, 即建立相关机构, 代为替消费者维权, 提供一个便捷的, 有效率的途径;第三, 消费者自身提高法律意识, 即消费者自身通过法律知识在遇到经营者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时, 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反击, 准确地的利用法律知识进行维权。
(一) 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 完善相关立法
第一, 国家鼓励和支持诚信经营的经营者。对这类企业予以奖励, 推选模范企业, 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向模范企业进行学习, 并定期号召相关企业向模范企业参观学习, 并给与模范企业一些特权, 鼓励其向前发展, 不断进步。对欺骗消费者的经营者予以严重的打击, 在一定的期限内限制其发展, 使其不敢再作出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我们都知道, 消费者保护协会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更不是国家机关, 也就决定了其没有强制执行力, 只是一个社会公益的团体。所以消费者想要维护权利需要国家行政部门协助, 让被要求的损害的赔偿具有强制执行力。第二, 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 我们应对诚信经营、服务态度好、质量优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优待, 鼓励它们一直向良性发展, 并以此为动力, 带动更多的企业做好诚信经营。相反, 对以烂充好, 欺骗消费者的经营者, 企业, 予以严重打击, 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让他们不敢再这样经营, 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有良好秩序的市场环境。第三, 消费者保护协会应完善职能, 纳入技术质量鉴定部门, 卫生部门等, 工商行政部门有专门的一小支队在消费者协会上班, 使消费者在维权的时候可以缩短时间, 减少成本, 实现一条龙的服务。此外, 在各大商场集中区都要设立一个消费者保护协会, 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 可以迅速的为自己维权, 从而完善了消费者保护协会的职能。第四, 国家鼓励和支持一切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 成为我们维护权利的强有力的后盾。
(二) 提高国民的维权意识
提高维权意识, 也应从娃娃做起。应在孩子们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逐步渗透公民的权利意识, 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维权, 为什么维权, 如何维权, 让维护消费者权利的意识深入他们的心中。再而, 我们应在公司、单位对员工们进行消费者权利维护的教育, 使员工们可以更有信心地去维权。城市里的文化水平普遍比农村要高, 那么维权意识也比农村要高很多,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的消费者权利教育的问题, 村支部, 村领导, 定期要在全村宣传教育, 对农民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 从根源上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 这样可以整体提高我国国民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问题的理解。重视大学生的作用, 学校鼓励并组织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向落后地区进行普法的宣讲, 这样也有利于整体提高国民的维权意识。
(三) 大众媒体应起到宣传、披露的作用
大众媒体应做好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宣传, 对于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作出及时的、准确的披露。我们都知道, 资产是一个企业的资本, 一个经营者、一个企业想要在现在社会中谋发展必须无比重视自己的无形资产———企业声誉, 所以说, 当大众媒体对违法的事情予以披露时, 企业一定因这样的报道使自身的发展受到影响, 有所顾忌, 不敢再肆意妄为, 从而及时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大众媒体也对诚信经营的企业进行宣传表扬, 宣传其经营理念, 使更多的消费者关注这类优秀的企业, 不断增加其无形的资产, 这也是对诚信经营企业的奖励, 也让更多的企业向诚信看齐, 不断地学习, 逐步提高整个市场的秩序。
从根本上讲, 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得到贯彻的实施, 没有建立起一种良好的, 诚信经营的市场秩序, 所以我们必须建立消费者保护的行政执法机构, 在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设立具有综合能力的、有职权的消费者保护机构, 成为身为弱势群体———消费者的一个强有力的后盾。同时也要完善投诉系统, 避免有话说不出的现象发生。只要我们这样做下去, 一定可以规范我们的市场秩序, 更大程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消费者的法律法规, 从而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
摘要: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十分亲密, 相互依存, 又相互对立。而消费者作为这一关系的当事人, 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时, 对经营者作出的贱买贵卖、缺斤少两、欺诈蒙骗等行为, 总是独自承担着非公平交易所发生的风险损害。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欲诉无门的情形, 这不符合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 也极大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为了解决这类问题, 我国应在健全相关机制和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严方.消费者保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2]树文, 仲维良.建立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民间组织体系[J].科学与管理, 2002 (5) .
对小学生来说,法律条文是枯燥的,简单灌输往往效果很差。因此,我们可采取“拍案说法”的方式,即向小学生呈现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品析案例中领悟消费知识,体验维权行为,增强权利意识。我们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选取了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六种权利,试作交流。
一、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和获得相关赔偿的权利
[案例]一天下午,在江苏省滨海县某小学幼儿班上学的小成放学后,与同伴小旺到某商店各花5角钱买了一只小鲨鱼造型的玩具糖。玩具糖没有外包装,没有商品标识、厂名、厂址和生产日期,没有警示标志和说明。“小鲨鱼”憨态可掬,惹人喜爱,数十颗圆珠状的糖果就装在它的肚子里。更绝的是,“小鲨鱼”的嘴里嵌着一颗锥形塑料弹头,只要轻轻一按“小鲨鱼”尾部的机关,塑料弹头就会快速射出。小成对“小鲨鱼”爱不释手,回到家后兴致勃勃地拧开“小鲨鱼”肚上的塞子,将里面的糖果往嘴里倒。就在这一瞬间。他不小心触动了尾巴上的机关,“小鲨鱼”嘴里的塑料弹头猛地射进小成的口中一下子呛进气管。小成猛烈地咳嗽起来,呼吸困难,脸色由红变紫,倒在地上,痛苦地用双手乱抓脖子和胸脯。此时,小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只身一人在家看护他的奶奶顿时慌了手脚。她急忙疯了似地大声呼救,闻讯赶来的亲戚和邻居迅速用拖拉机将小成送往乡卫生院抢救,但医生未及施救,小成便停止了呼吸,永远离开了世界。奶奶很快从小成的同学口中得知,这只“小鲨鱼”是在学校旁的商店买的。失去理智的奶奶当时就叫上几位亲戚,将小成的尸体抬进店主俞某家里,要求俞某给个“说法”。停尸事件在当地引起极大震动,县有关部门和公安机关迅速介入此案。法医对尸体进行了解剖,从气管内取出了那颗长1.5厘米、直径0.8厘米的塑料弹头,并鉴定小成的死因是“机械性窒息死亡”。经有关部门说服和调解,小成的尸体被火化安葬。从江南赶回来的小成父母愤怒地将俞某告上了法庭。要求判令被告给予赔偿。县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此棠,并且公开审理。
[说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据此,法庭作出判决:被告俞某赔偿原告精神抚慰金、丧葬费、差旅费、鉴定费合计人民币35536元。这样一个案例,启发小学生在购买商品时,一定要注意它对人身安全是否有损害,千万不能购买对人身安全有损害的商品。如果发现不安全的隐患,有权要求经营者不予出售或向工商管理部门举报,使小成的悲剧不再重演。
二、知悉真实情况的权利
[案例]2005年“六—·”国际儿童节前夕,浙江省工商机关专门对温州、宁波、湖州三地市场的儿童配方奶粉、儿童配方米粉、膨化食品三类商品进行了监督抽查。抽检结果显示:在此次乳粉抽检中标称(黑龙江)双城雀巢有限公司生产的“雀巢”牌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要求。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研究所一位教授认为,过量食用碘会发生甲状腺肿大,只是症状会比缺碘导致的结果稍轻。相对而言,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因碘过量导致甲状腺肿大。据了解,双城雀巢有限公司是由瑞士雀巢公司与双城市乳业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合资企业。调查结果公布以后,在消费者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新闻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报道。在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外包装袋上,标明了碘含量是30~150微克,而这个数字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际检测结果是191~198微克。与包装上的标注完全不吻合。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这属于误导,向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不真实的信息,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说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这样一个案例告诉小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要了解商品的产地、生产者、用途、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等有关情况,并且这些情况应该是真实的。对于不能提供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消费者有权保护自己的消费知情权。
三、自主选择的权利
[案例]一天下午,重庆市南岸区几个小朋友,到电影院看电影,验票进场时被服务员挡在了门外。原因是他们手上拿着西瓜籽、花生米等零食。服务员示意小朋友看墙上“请勿携带外来食品”的告示:“为维护公共卫生,观众不得携带非本院出售的饮品、食物。”小朋友表示了强烈不满:“既然怕影响卫生,那影院卖出的食品还不是同样要影响卫生?你们就是要观众只买你们的东西!这是不公平的!”小朋友来到售卖部。发现这儿出售的食物有爆米花、乌梅、饼干等,但价格比外面要贵一两倍,比如外面卖1.5元一瓶的矿泉水,这里卖5元,4元一袋的乌梅卖10元。小朋友认为电影院的做法侵犯了他们购买商品的自主权,因此向重庆市消费者协会投诉。重庆市消费者协会认为,电影院以影响环境卫生为借口,限定观众只能购买他们的食品。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的权利。在消费者协会的干预下,电影院向小朋友道歉,并且取消了“请勿携带外来食品”的规定。
[说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上述小学生在维护
自主选择商品的权利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四、公平交易的权利
[案例]丁丁10岁生日时,妈妈给他买回一盒生日蛋糕,丁丁的心里甭提多开心了!不料,当天晚上丁丁打开盒子准备吃蛋糕时,发现蛋糕底部已经长了一层白毛。丁丁和妈妈拿到商店去换,可售货员说,商店对售出的食品一律不退换。丁丁的生日蛋糕已经变质了。变质食品如果吃下去,会造成食物中毒甚至死亡。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丁丁完全可以要求商店退换蛋糕。因此,丁丁和妈妈据理力争,指出对方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拒绝退换生日蛋糕,他们将投诉到消费者协会。在法律面前,售货员不得不低下了头。
[说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我国有关部门对部分易腐易霉易变质的食品从生产到售出是有时间限制的,比如对奶油裱花蛋糕,根据季节不同,规定了不同的售出期限。在夏季,从生产到售出一般不能超过24小时。因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而造成食品霉变,应该给予退换。丁丁和妈妈有很强的维权意识,运用法律保护了自己公平交易的权利。
五、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案例]2003年12月3日,小武的父母从商店买了一些爆竹(均有说明书),准备在几天之后为叔叔结婚燃放。一天,小武避着父母拿了两个“天地炮”与同学周某到场地上燃放。小武手持爆竹,由周某点燃,一声炮响后。爆竹的残物伤及小武的右眼。经治疗,右眼视力下降到0.1,治疗费花去3500余元。小武的父亲以爆竹质量不合格炸伤儿子的眼睛为由,要求商店老板赔偿医药费及因护理停工损失费等8000元。商店老板认为销售商店对爆竹的质量不负责任,拒绝赔偿,于是被告到法院。经调查,产品质量是合格的。后又到爆竹燃放现场调查,查明小武所持的爆竹倒置,把应当向上放的一头倒置向下。而使点燃的爆竹往地下爆炸,第二响又弹回上方。这时爆竹残物弹到了小武的眼睛。本案责任是由小武自负还是由商店老板来负?其实本案责任应由小武和他的父母自负。法律规定,承担产品责任的前提必须是因产品质量不合格,且责任事故由该不合格产品而致。但上述情况表明,小武使用的爆竹质量并无缺陷。在确定承担产品责任时,不仅要考虑产品是否有缺陷,还要考虑使用者在使用产品时是否有“不当”。生产厂家在出售爆竹时附有使用说明书,说明了产品正确使用的方法,但是,由于小武年幼无知,对爆竹进行错误放置,父母也没有履行监护责任,造成损害后果,所以小武没有请求商店老板赔偿的理由。
[说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样的规定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小学生要吸取小武的教训,使用商品时,注意了解使用方法,获取相关的消费知识。
六、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案例]兵兵是个赛车迷。星期天,他和一帮小伙伴约定举行一次比赛。可是,一辆好的赛车要四十元钱,而兵兵只有十元钱,他又不敢向爸爸妈妈要钱买。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找到摊主商量临时租一辆赛车,租两个小时,租金共十元钱。但是摊主要求兵兵必须先交四十元钱押金。兵兵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他向小伙伴们借了三十元钱,凑足四十元钱,领了赛车参加比赛。比赛结果,兵兵如愿以偿得了冠军。可是,当兵兵拿了赛车归还摊主并要求取回剩下的三十元钱时,摊主却把眼一瞪,指着赛车说:“赛车的轮胎磨损了,这辆赛车我卖不出去了。你必须把他买下来!赛车你拿走,四十元钱就归我了。”兵兵万万没想到,摊主居然这么不讲道理。可自己是一个小孩子,单靠自己是斗不过摊主的,伙伴们劝他买下来算了。没有办法,兵兵只好先拿走了赛车。后来,兵兵来到了工商局,讲清了事情的真相。工商局的执法人员和兵兵来到摊主面前。指出摊主的行为侵犯了兵兵作为消费者的权益。摊主只好乖乖地收回了赛车,并且退还了兵兵三十元钱。工商局的执法人员一个劲地表扬兵兵维护权利意识强,是一个优秀的消费者。
[说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兵兵充分运用了这一权利。消费者协会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合法组织,工商局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行政部门。当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他们进行检举和控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将会越来越强,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和制度将会越来越完善。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应该从小树立,教师应增强小学生的权利意识,努力将其培养成为优秀的消费者。
昨晚的315晚会与我想象的差距很大,我希望看到的“从点到面,再到推进体制变革”的现象没有出现,更多的是点信息,部分信息报道事件和报道角度选择也并不理想。
头条曝光中国移动发送垃圾短信,更像是在阻击中国移动向媒体转型,而且随后的节目编排和记者采访都好像在说明运营商泄露了大量信息(诊断中国移动发送垃圾短信)。
好记忆学习枕、五行脉通络鞋、九九九纯金打造的金牛央视都是截取的电视购物节目的视频,而电视购物未能被315打击。
电话营销公司骗局、木马收集用户信息,都已经被或正在被公安机关处理,节目夸大其影响,但是连指导性意见都没有。
整个晚会“回忆&rdquo,读后感;了刚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和名人为健康产品代言的两个法律,请了三个普通消费者徐静蕾、陆川、月饼参与,除警示健康概念类消费骗局外,不再有相关的消费者建议,对推进体制变革或增强消费者产品鉴别能力及维权意识方面基本没有贡献。
花长时间回溯维权成功的“医院违规接种麻腮风疫苗”,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同情?
信息公司(个人)公开卖个人保密信息的报道,应该在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出台前,如果出台后报道,应该做更多的延伸。
(二)3月15日联合有关部门在中都财富广场进行现场投诉受理及宣传咨询服务活动。
(三)3月11日—3月15日期间,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在政府驻地或首集日组织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活动,设立消费维权宣传台,向消费者发放农资消费警示,将消费预警与行政指导相结合,进行消费维权宣传。组织当地工商所、司法所、法庭、卫生院、派出所、财政经管中心、教管办、邮政所、广播站等单位参加。
(四)积极宣传中消协20xx年“新消法 新权益 新责任”消费维权年主题,推动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并加强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营造和谐消费环境。
(五)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反对浪费。鼓励消费者积极购买和消费节能环保产品,增强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六)宣传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人民调解法》、《反垄断法》、《合同法》、《物权法》、《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增强广大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识与能力。
四、活动组织及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召开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结合我市实际,安排20xx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活动的有关事宜,各有关单位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好宣传活动。
(二)创新活动形式。各部门要高度重视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活动,要贴近生活、贴近消费者,创新形式载体,通过开展悬挂条幅,设立宣传台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3·15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积极协调配合。市公安局、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在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大会和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期间,要抽调专门人员维护好交通、治安和现场秩序,确保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完善;建议
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我国采用计划经济这一经济体制,社会的供需基本靠政府进行调度,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与开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角色分配越来越清晰,消费者的权益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和侵犯,亟需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1993年应运而生,这部法律对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纠纷解决途径以及法律责任等各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对于消费者的权益保障这方面的立法有了新的突破,相继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实施办法,形成了相对比较系统的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体系,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完善的必要性
首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宗旨和立法目的就是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倾斜性保护,使消费者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自身的权益不被侵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营者的规模日益壮大,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地位差距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强对其的保护。
其次,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定于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发展的时期,当时显现出的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还比较简单、单一,随着我国经济在这20多年来的发展,交易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和新状况,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多变,我国制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对当前交易市场出现的种种问题已无法适当地予以解决。
最后,消费者在当前社会中无法得到充分保护的现状,已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的激化也大大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使得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缺陷
1.没有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隐私权
消费者的隐私权是消费者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消费者不愿被其他人知晓的个人信息。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未对消费者的隐私权的保障进行明确的规定和保护,这就造成了现实社会中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现象的猖獗,再加之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们之间信息传递的便捷与迅速,这也间接加剧了消费者隐私权遭受侵害的程度。为了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必须明确规定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不被侵犯以及对隐私权遭受侵犯的消费者的救济制度。
2.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不甚完善
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消费者的权利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它将直接影响着消费者消费与否的选择。对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不仅要包括消费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包括消费信息的充分性和准确性。例如在一起买卖中,如果经营者仅对能促成交易的消费信息向消费者进行透漏,而故意选择不让消费者知晓对促成交易不利的消费信息,实质上也属于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消费者的知情权仅仅包括消费者对消费信息的真实性的知情权,这种不充分、片面的保障不利于对消费者权益的系统保护。
3.对赔偿救济的规定不够明确
首先,我国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仅规定了对消费者遭受现实损害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相应的赔偿救济,然而对于潜在的损害危险却没有规定损害赔偿责任,这无疑对消费者的维权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阻碍。其次,尽管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为消费者的诉求提出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这一制度的应用范围过于狭窄、各方面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造成现实生活中它的作用发挥不大。再者,由于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计算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法院做出的判决千差万别,消费者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诉求很难得到法院在数额上的支持。
4.消费者的交易自由权很难得到保障
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往往是在消费者作为个人而经营者作为组织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预示着在交易进行之初消费者与经营者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面对强势的经营者提出的价格垄断等不平等行为,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保证自由地进行交易的权利。另外,即使消费者与经营者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交易,这类合同也大多属于格式合同,消费者要么接受要么拒绝,而不能主动参与合同条款的决定和选择,这阻碍了消费者的自由交易权的实现。
5.对消费者的救济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的惩处是由相关的政府部门作出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关政府部门做出的一系列救济和惩罚措施在根本意义上仅属于暂时性的举措,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消费者救济。如果相关政府部门不能履行自身的义务和职责,消费者的救济途径就会被阻塞,消费者便不能得到应有的救济和补偿。
6.消費者举证困难、维权成本较高
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对于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纠纷举证方式应当坚持主张权利受损害方提供证据证明,然而由于消费者在与经营者的交易关系中处于相对较为劣势的一方,对于涉及商品成分、制造等专业方面的证据,消费者很难予以提供,因此,即使消费者积极地提出诉讼,也很有可能因提供不出证据而遭到败诉,这也增加了消费者通过司法救济的方式进行维权的成本。
四、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建议
1.扩大消费者的范围
对于消费者的范围问题,法学界的争论从未停止过,部分学者主张消费者的范围中不包括组织,而只包括自身直接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给我们判断其是否为消费者增加了难度,也存在过于机械化的缺陷和问题。为此,我们应当适当扩大消费者的范围,加强对消费者的倾斜性保护。
2.创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使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一部法律的好坏,最根本的评判因素就是是否与其所在国家的国情相适应。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标准就是要顺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符合其发展规律。对于当前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我国应当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对涉及服务业交易的消费者的权益进行倾斜性保护,加大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打击,最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完善对消费者的权利的规定
为了满足在当前形势下对消费者的权益的保护,我国必须在立法层面增加消费者权利的类型和内容。对于消费者的隐私权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必须将对消费者的隐私权的保护以及救济方式和途径包括进来。对于问题突出的消费者的知情权的内容应该进一步得到完善,扩大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范围。
4.健全赔偿救济制度
首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扩大消费者得到救济赔偿的情形的范围,并且适当的加大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其次,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要制定明确的规定,加强对消费者精神领域遭受侵害的救济。最后,切实提高对执法层面的重视程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切实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
5.适当降低消费者在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消费者作为在市场交易关系中比较弱势的一方,其很难做到充分地提供经营者一方侵权的证据,为了降低消费者通过诉讼程序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成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必要在立法层面更多的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这样从制度根本上减少消费者司法维权的阻碍。
一、准确界定消费者的概念
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准确界定消费者的概念, 需要明晰以下几点:
第一, 消费者是自然人, 而不应该是单位或组织。实务界特别是地方立法机关几乎一致地认为, 单位也应是消费者权益立法保护的主体。例如《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 (修正) 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本办法所称消费者, 是指为生活消费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和单位。”但笔者对消费者主体的观点仍然倾向于理论界的观点, 即消费者的主体仅限于个人 (自然人) , 不包括也不应当包括单位。所谓消费行为, 是指消费者直接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行为。就生活消费而言, 单位本身不能直接使用某种商品或直接接受某种服务, 也就是说不能从事某种生活消费。因为社会组织和单位的“人格”是法律拟制的, 其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某种服务以后, 还需要将这些商品或服务转化为个人的消费, 因此, 目前消费权益的主体仍然是个人。
第二, 以客观标准界定“生活消费”。如何来界定“生活消费”, 我国法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学说:一是主客观统一说, 主观上必须是出于“为生活消费需要”的动机或目的, 客观上必须有“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对于购买者是否以生活消费为其主观目的, 完全可以凭一般人的社会生活经验, 即所谓的“经验法则”加以判断;二是客观行为说, 公民个人是否具有生活消费的主观目的正是通过“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客观行为表现出来的, 只要此种商品或服务没有被购买人当作生产资料使用或用于营利行为。按主客观统一说, 知假买假者不是消费者。按照客观说, 知假买假者是消费者, 知假买假者有购物消费行为, 就应当视为消费者, 至于他的动机和目的, 购买者无告知经营者的义务, 经营者也无权要求购买者告知购买动机。笔者同意采用客观标准。因为:一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任何人只要其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不是为了将商品或者服务再次转手, 不是为了专门从事某种商品交易活动, 其购买行为便是为了“生活消费”, 他就是消费者。二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动机是很难判断的, 是个变量。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是基于储存、欣赏、赠送, 还是为了自己使用等, 在法律上很难确定,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其实是个主观的范畴, 其自己不承认, 其他人是难以证明的。三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宗旨就是保护作为弱者的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划定了一个线, 就是他与经营者区别开, 只要买东西不是为了卖就是消费者。考察各国消费者定义, 一般不考虑动机问题。消费者“知假买假”正是对抗不法商家, 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当要求, 此举有利于威慑从事制造, 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人, 净化商品市场, 实现最终使更多的消费者不受害的目的。这正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第三, 消费者是与经营者相区别的概念。消费者购买或者接受某种商品或者服务不是为了交易, 而是为了自己利用。例如:英国1977年《货物买卖法》第十二条就规定, 作为消费者的交易是指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从事交易时不是专门从事商业, 也不能使人认为其是专门从事商业的人。美国权威《布莱克法律词典》对消费者的定义是:“所谓消费者, 是指从事消费之人, 亦即购买、使用、持有以及处理物品或服务的人。”消费者是指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人, 因此, 其地位有别于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牛津法律辞典》也认为:消费者是指“那些购买、获得、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人。”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条“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应当遵守本法”的规定来看, 也可得出立法者是将消费者与经营者相对立的一组概念规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其中对于经营者还分生产者、销售者两类。
综上所述, 笔者给消费者下一个定义:消费者是指非以盈利为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个人。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消费者的外延, 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确立精神损害赔偿
近年来, 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 侮辱、诽谤、殴打、非法拘禁、非法搜查消费者的问题时有发生。因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 致使消费者精神受到损害的事件也屡屡出现。受害的消费者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案例逐渐增多, 呈现出居高不下之势。在这种趋势下, 上海、云南等地方性立法机关相继修改了本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 把精神损害赔偿写进了《条例》。依据法学理论, 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惩罚和补偿的双重功能, 因此有必要依法加强对经营者的惩罚作用和对消费者及近亲属的精神抚慰作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实质是指在实际损害赔偿金的基础上, 判令侵权人支付高于受害人实际损失的赔偿金, 它强调的是将制裁侵权行为人与消费者获得实际补偿结合起来。2001年3月10日公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责任问题的解释》规定, 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 遭受非法侵害时, 可以依法请求精神损害赔偿。鉴于此,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三条不仅应该规定对经营者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的精神损害赔偿, 还应补充规定经营者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死亡而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条款。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的立法经验,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作出如下规定: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消费者的, 搜查消费者的身体或携带物品的,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 消费者具有人格意义的特定纪念品被永久性灭失或毁损的, 及其他精神损害的情形均应获精神损害赔偿。
由于精神损害是无形的, 难以具体衡量, 不易确定具体数额。但可大胆借鉴外国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综合下列因素确定:消费者遭人身财产损害的情况;精神损害的程度;经营者实施侵害行为的情况。并在相关条文中规定残疾赔偿金及导致死亡的最高限额。笔者认为:在修订《消法》或立法解释中应吸纳各省、市对消费者倾斜的地方性法规的合理部分, 对精神损害赔偿的不同情况加以确定, 并应以人为本, 体现人性化。因此, 建议在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基础上, 制订配套的法规, 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 重视精神损害赔偿的惩罚功能, 切实提高精神损害赔偿额, 以期有效遏制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的发生。
三、扩大消费者权利范围
我国消法针对消费者权利保护范围狭窄, 应当在立法上拓展消费者的权利范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维护消费者利益,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 该法在价值取向上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体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包括:安全价值、公平交易价值、福利价值。
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核心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将会越来越多。扩大消费者权利范围, 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尊重消费者的安全权。经营者除了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外, 还应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和场所, 尤其要建立召回制度。二是进一步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 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应尽各种信息披露的义务。三是进一步尊重消费者的隐私权, 隐私权的保护应当尽快列入消法保护的范畴。在网络等电子商务当中, 隐私权的保护甚至是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所以, 隐私权的保护必须写进消法的条文中。四是进一步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特别是经营者进行网上销售、上门推销, 应当征得被访问消费者的同意。五是进一步尊重消费者的尊严权, 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 不得以任何理由侮辱、诽谤消费者, 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或随身物品, 更不得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六是进一步赋予消费者后悔权, 消费者在买受商品后的一定时间内, 可以不需要说明任何理由, 把商品无条件地退回给经营者, 并不承担任何费用。我们还应随着市场消费形式和内容的发展, 随时扩展消费者的权利, 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需要。
四、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
目前学界公认, 《消法》第四十九条是我国现行立法中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 借鉴了英美法国家的经验, 而设计出来的惩罚性赔偿责任条款。该条款曾被人们寄予厚望, 然而实践表明, 它并未从根本上起到遏止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盛行的作用, 除去一些大的社会环境因素外, 该条款本身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也使得立法初衷无法达致。
完善惩罚性赔偿首先要扩大《消法》第49条的适用范围。在适用条件上, 不仅可以适用于主观的欺诈行为, 而且可以使用于恶意的不作为、重大过失、极端轻视他人权利的行为。这样规定, 可以使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尽最大程度的注意义务。如果经营者对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极端轻视或造成损害有重大过失, 就可以对经营者处以惩罚性赔偿, 这将对消费者提供更周到细致的保护。其次, 确定赔偿的下限, 明晰惩罚应考虑的因素。可以将消法四十九条修订为“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的金额不低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除此之外, 还要明晰惩罚应考虑的因素, 具体如下:经营者不正当行为造成严重损害的可能性;经营者对上述可能性的觉察程度;不正当行为对经营者的可获利性;不正当行为的继续时间和经营者的隐瞒行为;经营者不正当行为被发现后采取的态度和行为;经营者财务状况;经营者由于不正当行为已经或可能受到其他处罚的综合性效果;消费者所遭受的损害是否也是消费者对自身安全采取轻率漠视的结果。有了这样的弹性规定后, 法官就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权, 避免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厉害关系明显失衡, 消费者也可以得到安慰和补偿。例如:对商品的价款和服务的费用较低, 经营者主观上有故意或重大过失, 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相对严重, 法院可以判令经营者支付价款或费用的百倍的惩罚性赔偿金。
五、完善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方面, 特别使消费者关注的就是“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该解释明确规定,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 将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对于“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 是指当患者将医院推上被告席时, 要由医院证明自己“清白”。如果医院拿不出证据, 法院将判医院败诉。这无疑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关注, 体现出我国对普通消费者的重视。另外在该解释的第四条中还规定了诸如“产品责任”的举证责任倒置, 即“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 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除此之外, 《消法》中对于发生消费纠纷时的举证责任没有做专门的规定, 其他消费纠纷仍按照属于民事纠纷范畴的推论, 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然而消费纠纷中存在不同于一般民事纠纷的差异性, 即消费者在消费纠纷中处于弱者地位。如果这些工作要消费者去做, 一是消费者要承担商品检测鉴定的费用, 而高额的检测费往往超过纠纷商品本身的价值, 使消费者望而却步;而且消费者单方送检, 即使通过商品检测鉴定查明了问题, 经营者也有可能以种种原因不承认检验结论。这一情况的存在也是目前消费纠纷解决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 应当根据消费纠纷的特点, 按照举证责任与举证能力相适应的合理原则, 确立体现保护弱者、倾向消费者一边的举证责任制度。当消费者因商品质量问题提出赔偿请求的主张时, 消费者的举证责任应当明确地规定在提供购买凭证、展示商品存在缺陷或瑕疵两点上, 如果经营者对消费者提出的求偿主张有异议的话, 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此外, 如果侵权事实成立的话, 应当明确规定由经营者承担检测费用。
我国目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新的形势下, 应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在保护消费者权益领域先进的立法经验, 使我国消费者权利更丰富, 救济途径更多、更有效, 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G].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20卷.金桥文化出版 (香港) 有限公司, 2001
[2].毛玉光.消费者权益损害[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
【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演讲稿】推荐阅读:
315消费者权益日总结07-22
315消费者权益日祝福语10-20
中学生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国旗下演讲稿06-03
消费者315晚会观看心得06-25
315国际消费者节日宣传口号06-28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总结10-07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07-20
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策划书10-09
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横幅标语06-04
3.15消费者权益日系列活动总结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