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推荐8篇)

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 篇1

2010-8-1作者:白万纲

建立一个可扩展可提升的人力资源管控体系

邓先生:我们公司在向集团化过程中同时也考虑到了近年要整体上市,同时会进一步的进行上下产业链的整合扩张,针对于这种情况有在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建设中应注意什么?

小林的回复:整体上我对于你们公司是这样理解的:

1,贵公司人力资源问题是一个集团公司层面的人力资源管控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单体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是需要从集团战略和集团功能搭建出发去满足这种集团运作在人力资源方面之需.2贵公司要上市,要做上下游拓展,还有更大更多的梦想,所以人力资源管控体系的建立不仅应该满足公司目前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之需,而且也应前瞻的搭建一个可扩展,可提升的体系,模块化的子系统之上,还有一个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大体系来进行无缝连接,针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贵公司建立人力资源管控体系的目标,一方面是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支撑新战略规划的实施,帮助公司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另一方面还为公司的上市做相应准备。

我认为有了五大问题,直指目前的管理核心。分别是:

1、新的集团战略、组织架构与既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间的矛盾;

2、点状、片段式人力资源构件创新与体系化、规范化人力资源系统建设之间的矛盾;

3、快速发展急需经营管理人才与企业家资源最为稀缺之间的矛盾;

4、分层授权履责与胜任能力之间的矛盾——职责权限逐级分解下放,但是没有相应的管控手段和能力匹配,缺乏过渡状态和理想状态的系统思考;

5、利益与贡献匹配之间的矛盾——员工的职责、工作能力和努力程度没有通过薪酬收入充分体现出来,个人绩效、部门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联动性尚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手段方法有待丰富。

诚然,要解决上述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这些问题都需要系统方案才能有效解决,需要搭建一个可扩展、持续提升的集团人力资源管控体系来进行解决。故建议将体系搭建分为五步进行:

第一步:制定人力资源职能战略

第一方面:以集团管控为中心视角,对集团公司及下属主要业务板块人类资源现状予以研判;

第二方面:对照新的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揭示人力资源方面的瓶颈问题和解决思路;

第三方面:制定人力资源职能战略,强化契合性,包括“纵向契合”即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契合,“横向契合”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的契合。

就其本质,做体系首先是确保框架的系统性和方向的实效性。要保证方向的时效性,做调研和诊断就必不可少了,调研部分必须要考虑到五个部分的全部需求,一次成型,避免重复劳动。

项目小组认为尽量考虑人力资源战略的组成模型进行问卷设计,(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即招聘、企业文化、组织发展、组织责任体系、薪酬福利等。为后面埋下伏笔。人力资源战略,本质上就是在各个功能模块上的模式框架,是搭建体系的基础。

第二步:梳理优化三层级人力资源管控体系骨干模块

第一方面:明确集团公司、事业部、分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各自的角色定位,在战略型职能、增值型服务职能、保障型服务职能分工上各有侧重,分进合击,这是组织保障。

第二方面:结合贵公司人力资源工作实践和以往咨询成果,以战略为导向,加强和完善“求才、选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的全方位人力资源机制建设,把人力资源战略导向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去,实现人力资源战略到管理制度的系统化落地

第三方面:配套管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以优化人力制度和业务流程为基础,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为手段,实现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控体系跨层级、跨部门无缝链接。是将优化后的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统中去,方便实施;

这部分,项目小组认为是整个项目的难点和重点。项目成果多,而且是把战略落实部分,电子化要求细节,工作量也比较大。考虑应尽可能在公司现有流程基础上,做必要调整,以降低工作量。

第三步:打造学习型组织,健全人力资源管控体系战略性构件

建立健全高中级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机制,导入人才梯队职业发展管理与继任计划体系,解决关键职位储备不足和断层现象---光有基础管理模块还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对于中高级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以从根本上解决客户急需的关键人才培养问题。这是通过人才梯队发展管理体系和建立管理学院来实现的。

按照规范运作公众公司要求,强化集团委派董监事、委派高管、委派财务人员的管控力度,打造学习型董事会---委派相关人员到子公司,是管理规范化的需要,而派出后怎么进行管理,怎么知道他尽职与否,怎么维护母公司利益,怎么把子公司的难处正确的传递上来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方面形成一套办法也会支持集团对外高速的扩张.借鉴西门子、海尔等知名企业的管理实践,结合公司未来发展需要,组建内部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的建设的难点是课程研发能力的归属。这个能力不是短期内能够培养起来的,更多的还是要看其选择的培养模式,如果采取海尔的模式可能会好些。

第四步:以上市为契机,确定以人力资本为导向的各层级核心团队人力管控体系

这部分内容是三部分,一个是三层级经营团队绩效管理---以经营绩效和能力提升为重点,关注公司三层级核心经营团队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的衔接互动,就核心经营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提供改进建议,强化绩效沟通和述职管理;

一个是三层级经营关对激励计划--以市值管理为导向,导入公司三层级核心经营团队激励计划,就薪酬管理体系提供改进建议;

另外一个是素质模型与职业生涯规划---根据不同职类职种,设计公司三层级核心经营团队的素质模型,并就集团公司核心高管层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建议。

第五步:实现知识转移,推动变革执行

回顾咨询阶段形成的成果,对所有方案汇总,完善,定稿。进一步梳理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补充和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使其体系化、合理化、简洁化;

华彩组织封闭式培训、考试、辅导,部分方案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模拟实施;

确定公司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导入与过渡方案的整体思路,组建任命公司内部推模小组,实施变革。

项目小组认为过渡方案设计应要在前期相关制度设计时一并考虑,而不是等最后再考虑。

以上是我对贵公司在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建设过程中提供的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对你的工作有帮助.复星集团的人力资源管控

邓先生觉得小林的答案给了他很大帮助,他说:

小林,虽然讲了这么多理论,但是我还是对人力资源管控的体系觉得有些模糊,最好能用一个比较完整案例分析一下,你给我讲讲吗?

小林的回信:

作为一个典型“多元化、集团化”的民营企业,复星集团拥有医药、房地产开发、钢铁及零售业务投资这四个具有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的主导产业板块。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复星的年龄架构叫人吃惊,最年长的班长郭广昌不过38岁,最年轻的谈剑只有35岁,其他都在36岁—37岁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团队却在10年中创造了近百亿净资产的神话,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三甲。

复星从来不对高级人才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式的管理,这种“三定”管理方式只在复星的底层员工管理中才用。高级人才的激励方案不与纵向比(同一岗位的历史比)、不与横向比(集团同一级别、规模的其他人比),主要应与这个人才的市场行情比,与他进入企业后可能带来的价值比。高级人才引进上的“一人一议”政策,极大地加强了复星与国有企业甚至外资企业的人才竞争力。按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的话说,“我们是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让那些我们需要的人才与复星整体的利益高度一致。”

对于管理层,复星的解决方式是在收购一家新的企业时,通过让管理层持有部分股权的方式来达到整合的目的。现在,除了集团层面就郭广昌5个人有股份外,新来的人都会在他分管的专业公司里面有股份,这样既有激励,也使得他必须把他分管的业务做上去。

在“复星朝晖”、“复星药业”等企业中,我们发现“复星实业”及其关联公司持有的股份一般都是百分之九十几,而剩下的百分之几,则很可能就是管理层持有的股份。

在复星的管理体系中,对于产业板块和产业公司层面的经营者有着系统的绩效管理办法。但是,任何复杂、精密的绩效管理办法,必然需要较多的基础管理数据,必然消耗更多的管理资源,没有相应的基础管理支持系统配合,这套机制将难以实现。

复星的出资人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障这套系统的正常运行:他们负责保障基础管理系统,特别是复星所特有的经营环境管理系统、经营计划执行系统、公司治理的监事系统、财务预算管理预警系统和审计稽核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稳定的提供绩效管理和公司经营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在具体操作上,复星对于出资人代表采用了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蕴含平衡记分卡思想的系统考核体系。重点考查在监管、服务两个领域的工作表现。

复星一是把人才作为资产来管理,即把好人才资产的保值增值关。他们力图通过切实的措施,把人力资源落实为资产,在企业资产表中建立“人才报表”。要像保管有形资产一样,“领用”、“维护”、“保管”好人力资源,流失了一个人才,相关领导都是要负责任的,并形成一种制度。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限度地开发、管理和维护,并使人才不断保值增值。近年来,复星中高层人才的流动率一直都能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就缘于这种理念。

二是把引进人才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复星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每60天由各级领导与他所领导的人才逐一进行一个小时的谈话,并记录在案。谈话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才对薪酬、岗位、环境的满意度三方面。之所以以60天为一个周期,是经过科学研究发现的,即激励政策对一个人的积极性一般只能维持60天左右,在这个周期内,跟员工进行一次思想交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人才的消极、抵触情绪减少到最低限度。

另外,为了尽快构建复星的人才资源高地,复星制定并实施了以职业发展、职业培训、职业福利为重要内容的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项员工梯队建设计划,也就是关键岗位的接班人培训计划。在这套计划中,每个关键岗位,他们都会选择1到3位继任者,并通过各部门轮岗或外派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和锻炼。此外,他们还会帮助每位员工规划3~5年的发展轨迹,使员工明确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复星每年还拿出约占工资总额4%的培训费用,专门成立了自学成才奖励基金。在薪资方面,复星实行了“个性化工资”的薪资政策体系,让每一位员工都可以有机会扩大自身的价值贡献度。还积极探索股权、期权等激励模式,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成就意识。

在复星的人才经营理念中,有一个观念牢牢地树立起来,那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合作伙伴,为其他部门提供战略上的支持和保证。

复星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经不再限于完成日常的招聘、培训、员工发展、薪金福利设计等任务,而是和其他业务部门一样,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状况,洞察企业发展的走向,研究、预测、分析制定计划,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人力资源部门已成为复星人才经营的“策划师”,为企业组织维持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近年来,复星已实现了人力资源部门的重新定位。集团、各产业部及各下属企业都设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且各有侧重点。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注重于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制订,参与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各产业部、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在集团的授权下开展日常工作,并按照集团制订的总体规划,结合各自的经营战略,设定人力资源工作重点。为了使人力资源部门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策划师”工作,复星积极与一些专业化公司合作,将一部分行政事务,如某些专业人才的招聘、员工培训、薪资设计等等,交由专业化的公司来运作,以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

为了让所属企业领导班子发挥团队的组合作用,引导每个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并让每个人正确认识他人的优点,复星采取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办法,即复星的“360度评价法”:在专业管理水平、拓展能力、领导艺术和战略思考能力四个方面各出3~4题,拿同样的这几道题询问这个人的上级,对其进行署名评价;询问这个人的同僚对其进行不署名评价;还询问这个人的直接下属并对其进行不署名评价。为保证评价的正确性,取样时,若同僚有六人,一定只能访问五人,且不署名;但是评价是不跟工资挂钩的,问卷仅仅用来评价其能力的强弱。

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 篇2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要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 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 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 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 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二是加强水资源节约。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 严格水资源保护, 加快制定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 加强水权制度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 严格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推进农业节水增效, 推广普及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新增333.33万hm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支持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保障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 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换机制。加强城市节约用水, 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促进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居民生活节水。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大力推进再生水、矿井水、海水淡化和苦咸水利用。

三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建立保护补偿机制, 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实行先补后占, 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按照节约集约和总量控制的原则, 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提高土地保有成本,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 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 严格用途管制, 健全节约土地标准, 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

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 篇3

《规划》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废旧资源利用科技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废物资源化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废有色金属、机电产品再制造、电子废弃物、废旧高分子材料等再生资源,以及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在废物资源化领域应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预期重大标志性成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再生资源、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量大面广和污染严重的废物,以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清洁控制为基本前提,加强废物循环利用与污染控制理论研究,大力推进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发展废物预处理专用技术与装备,加快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打造技术创新产业链,以支撑循环经济大规模发展与示范升级,促进资源可再生与可持续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资源产出率,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科学分析形势,把握战略机遇

《规划》指出,废物资源化目前已成为欧美国家构建循环型社会的主导产业之一,高度重视专业化废物资源化先进技术装备研发,推动形成了具有高新技术特色的新兴产业,我国废物资源化技术创新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急需加快专业化和废物资源化技术装备研制,开发高附加值和市场前景好的废物资源化产品,加快培育专业人才与专业化企业,推动废物资源化产业发展。

《规划》科学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重大部署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废物资源化科技专项的作用与定位,提出“十二五”期间废物资源化产业的总体目标是:形成100项左右废物资源化重大核心技术,开发100项左右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废物资源化产品。选择特色鲜明的城市、区域,推进100项左右示范工程建设;统筹技术研发、创新基地、创新团队、中介服务、公共平台等建设,完善技术标准规范与产品认证体系,健全有利于废物资源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科技进步对废物资源化的贡献。

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开拓新的学科方向

近年来,我国废物资源化产值以每年10%~20%速度增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单位废物资源化产值仅相当于美国1/4,产业链条仍处于国际再生资源大循环的低端,专业化大型企业仍在成长阶段。

《规划》深入分析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创新性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加强废物清洁循环利用理论及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凝炼核心学科方向,强化废物资源化利用在科技创新方面基本特征,开拓和推动废物资源化领域新的学科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提高废物资源化技术水平,加快高新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废物资源化产业化的技术瓶颈,提高高端产品比例与技术竞争力,引导末端治理向循环经济转变,引领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创新。

明确技术发展重点,深化产业关键环节

《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出“十二五”期间废物资源化领域技术发展重点方向,确定在废弃物再生资源利用方面,将重点突破废金属的专业化分选拆解与高效清洁利用,低成本和成套化的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分选、分离提纯和产品高值利用,废旧机电产品核心零部件再制造,废旧高分子材料高效分离、复合改性、高端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将重点突破粉煤灰铝硅镓等多种组分高值利用与规模化消纳,冶金废渣有价组分清洁提取、毒害性物质控制,工业副产石膏制备高端建材、硫钙元素循环利用,生物质废物燃气化利用、化学生物转化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与设备,农林废弃物高端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设备,形成大型资源基地及工农复合基地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示范与模式;在垃圾与污泥能源化资源化方面,将重点突破城市垃圾分选与预处理、厌氧消化、大型焚烧炉与高效清洁能源转化,建筑废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化利用、以及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等关键技术,污泥低成本干化、高效厌氧消化与资源化利用、热解能源回收、替代燃料协同处置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在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控制技术方面,需重点发展废物资源化标准和再生产品标识构建技术,再生资源物联网监测与信息化集成技术,实现全过程控制,支撑废物回收网络的完善与优化升级;在废物清洁循环利用理论方面,需重点突破废旧金属再生利用过程理论,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的寿命评价与性能控制理论,工业固废多金属清洁提取与协同利用理论,可燃固体废物能源化高效清洁利用机理,形成废物清洁利用的重大基础理论体系。

《规划》将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国再生资源、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废物循环利用行业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指导和推进全国废物资源化科技创新,支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规划》也是“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撑计划、863)立项的重要依据。

根据国家科技部等部门近期的工作部署,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将积极配合国务院七部门做好该规划的宣贯实施工作。

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 篇4

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说明

(2011--2015)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是在延边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直接指导下研究制定的。《规划》以人力资源、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为切入点,以“十一五”规划期为背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用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始终,描绘出未来延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宏伟蓝图,是今后延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规划的基本框架

《规划》共分四章、十八个小节。第一章发展背景,分六节内容,即“十二五”时期具备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宏观环境。第二章总体思路,分四节内容,即“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发展主线、重点、动力和方向;在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任务和目标;在重点工程上,提出了完成任务目标的措施保障。第三章工作举措,分六个小节,主要内容是: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总量和质量;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队伍建设;

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宽松环境;“延龙图”一体化的实施、珲春窗口城市的建设,为开创我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创造了平台;《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为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规范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全体公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挑战严峻,“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型经济增长道路,人才竞争会更加激烈,就业压力会继续增强;劳动力市场就业保障的统一,促进人才流动更快捷,落后地区引进和留住人才的压力更大;“长吉图”规划的实施,省内人才就业扁平化,我州将面临更大挑战;社会新矛盾的不断涌现,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将造成社会保障压力的持续增大。

三、规划的总体构想

《规划》的总体构想集中体现在下述方面: ——指导思想

《规划》在基本框架上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十二五”期间,我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以就业和保障为重点,以“五项工程”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规划》安排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强化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着力点是:充分利用我州独特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充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搭建人才创业支撑体系,提高人才成功机率;充分营造人才使用环境,创新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努力扩大和稳定就业,完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着力点是: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资,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完善全民创业促就业机制,搭建公平就业平台。

加快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着力点是:完善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铁路“十二五”规划 篇5

近日,铁道部印发《国家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铁路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坚持安全发展,确保安全持续稳定;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推进铁路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视铁路经营效益;坚持协调发展,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坚持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规划》提出“十二五”铁路发展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左右,其中西部地区铁路5万公里左右,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左右,初步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绿色的铁路运输网络,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铁路网;建设大能力通道,完善区际干线网;建设以西部为重点开发性铁路,优化路网布局;加强国际通道建设,逐步实现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强化枢纽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效率。

《规划》中,我省列为国家“十二五”铁路网规划的新线路共八条(三纵五横):(1)温州-福州-厦门(已建成)和厦门-深圳(在建);(2)、赣州-龙岩(在建)和龙岩-厦门(在建);(3)合肥-福州(在建)和福州-平潭;(4)向塘-莆田(在建);(5)浦城-建宁-龙岩-梅州;(6)南平-三明-龙岩;(7)衢州-宁德;(8)长汀-永安-泉州、等铁路。其中:列为国家快速铁路网的线路有5条:温州-福州-厦门-深圳、合肥-福州、向塘-莆田、赣州-龙岩-厦门、南平-三明-龙岩;列为铁路煤运通道线路的有4条:向塘-莆田、厦门-龙岩-赣州、鹰潭-南平-漳平-厦门和福州至南平。

陕西部分

近日,铁道部正式公布了全国《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以建设发达完善铁路网、确保运输安全、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任务,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左右,基本建成规模超4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铁路复线率和电化率达到50%和60%左右,形成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铁路运输网络。同时,该规划还突出了加快西部铁路发展精神,明确西部铁路将由2010年的3.6万公里提高到2015年的5万左右。

规划共涉及我省14个项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形成快速铁路骨架,加快建设西宝、大西、西成和宝兰等快速通道;二是完善干线和能源通道,实施西康复线、西合复线、宝中复线和阳安复线,建设黄韩侯、西银铁路以及蒙西至华中运煤通道;三是增强西安枢纽配套能力,进行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实施枢纽四大基地项目;四是启动关中城际铁路网的部分路段建设。上述项目建设规模约2500公里,总投资约2000亿元,除部分项目结转到“十三五”初期建成外,大部分项目将在2015年前建成投入运营。

新疆部分

从新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新疆有13条铁路项目、8条铁路煤运通道项目纳入已印发实施的铁道部《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

据介绍,新疆有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快速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至阿克苏铁路、库车至俄霍布拉克铁路、哈密至罗布泊铁路、兰新线西段电气化改造、阿克苏至喀什铁路、哈密至额济纳铁路、库尔勒至格尔木、北屯至富蕴至准东、哈密至将军庙铁路、中吉乌铁路(喀什至吐尔尕特段)、乌鲁木齐集装箱中心站、新和至拜城铁路等13条铁路项目纳入《发展规划》中。

此外,《发展规划》围绕新疆境内准东、吐哈、伊犁、库拜等4大煤炭能源基地进行铁路运煤通道规划,将既有兰新线、乌鲁木齐至小黄山至五彩湾至将军庙铁路、将军庙至哈密、哈密至额济纳铁路,精河至伊宁至霍尔果斯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至阿克苏铁路、库车至俄霍布拉克铁路、新和至拜城铁路等8条铁路项目也纳入其中。

新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部门表示,《发展规划》就建设发达完善的铁路网络,从发展高速铁路,基本建成快速铁路网;建设大能力通道,完善区际干线;建设以西部为重点的开发性铁路,优化路网布局;加强国际通道建设,逐步实现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强化枢纽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效率等5个方面对新疆铁路建设进行了规划。

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新疆铁路网结构将更加完善,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对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新疆煤炭战略地位,实施新疆煤外运战略,促进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十二五”期间,新疆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将达1200亿元人民币至15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5年,新疆铁路营运里程可翻番,达到8200公里。目前,新疆铁路营运里程已突破4000公里。未来新疆铁路建设主攻方向为:加快新疆连通内地、新疆与周边国家以及新疆区内共三个方面的大通道建设。川渝部分

铁道部印发《国家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关川渝部分,建成成渝高铁、兰渝铁路、渝利铁路、渝遂二线、三万南改造、成绵乐城际,建设西成客专(江油-西安段)、渝黔新线、成贵铁路、成兰铁路、渝万铁路、成雅铁路,开工建设成昆扩能改造、渝怀复线、阳康复线、郑万铁路、黔张常铁路,规划绵遂内宜城际、安张铁路,改造重庆北站、成都东站、达州站等枢纽,有关川渝部分计29项。

重庆部分

成渝客专时速350公里

307公里,总投资425亿元,渝万客专设计时速250公里

246公里,总投资312亿元

兰渝铁路设计时速160-200公里

哈达铺至重庆段385公里,总投资444亿元 渝利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

279.5公里,总投资270亿元 渝遂二线设计时速200公里

131公里,总投资48亿元 三万南设计时速120公里

70公里,总投资32亿元

渝怀复线设计时速160公里

重庆至涪陵段98公里,总投资35亿元

成都部分 成渝客专设计时速350公里

307公里,总投资425亿元 成绵乐客专设计时速250公里

314公里,总投资407亿元 成西客专设计时速250公里

510公里,总投资694亿元 成贵客专设计时速250公里

632公里,总投资780亿元

成兰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

哈达铺至成都段463公里,总投资619亿元 成雅客专设计时速200公里

88公里,总投资63亿元

成昆扩能改造时速200公里

成攀段632公里,总投资552亿元

江西部分

记者从省有关部门获悉,我省已争取12个铁路项目初步列入国家“十二五”铁路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投入1800多亿元新建1900多公里铁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昌吉赣客专及赣州至深圳客专初步列入规划,这标志着江西又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高速铁路大通道。为持续推进我省铁路建设,通过发展高速铁路牵引江西经济跨越式发展,我省在今年初出台铁路建设“863”计划,即确保8个项目列入国家铁路规划,力争6大项目列入国家铁路规划,另有3个项目后备。

目前,我省已争取12个铁路项目初步列入国家“十二五”铁路建设规划。其中“863”计划中确保纳入的8个项目已全部列入规划,这8个项目分别为九景衢铁路、昌吉赣客专、皖赣铁路扩能改造、鹰梅铁路、武九客专、乐德支线延伸线、九江至池州城际、安徽六安至景德镇铁路等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均已启动前期工作。“863”计划中力争列入的6个项目已有4个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分别是赣州至深圳客专、井冈山至赣州铁路、衡茶吉铁路东延工程、合九铁路扩能改造,另有咸宁至吉安铁路和赣韶铁路复线项目拟作为“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予以后备。

据权威部门匡算,上述12条新建铁路总里程约1900公里、总投资约1800亿元。“上述项目顺利建成后,我省铁路通车里程有望达5800公里以上,江西将迎来新一轮铁路建设高潮。”

河南部分

构建“四纵五横四辐射”的“米”字形铁路网路体系。这里的“四纵”为京广、焦柳、京

九、运城-三门峡-襄樊四条线路,“五横”为陇海、侯月新菏、西安-合肥、洛阳-漯河-阜阳、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五条线路,“四辐射”为郑州-重庆、郑州-周口-合肥、郑州-濮阳-济南、郑州-长治-太原四条放射状线路。年底前,郑西客运专线将正式建成通车,力争郑徐客运专线年内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郑渝客运专线河南段前期工作,争取明年开工郑州至南阳段。同时,将加强与国家部委沟通衔接,争取郑州至合肥、郑州至济南、郑州至太原客运专线等项目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让时空距离缩短到半小时以内。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线路全部建成后,郑州至开封、许昌、新乡、焦作等4个城市以及其他紧密层相邻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均可缩短到半小时以内。

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对接”,把郑州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大,铁路、公路、航空高效衔接的客货运中心。同时,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航空综合运输体系。

湖南部分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应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加强对高铁经济的研究,突出加快高铁建设。突出加强省际边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支持东西向铁路(郴州-赣州)铁路建设,支持黔张常、安张衡、长渝客运专线、长常城际轨道延伸至张家界等4条铁路建设,渝长客运专线即将列入湖南十二五规划

山西部分

2012年山西省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5300公里,路网密度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12月6日,铁道部与山西省政府就山西境内铁路建设的有关问题签署会议纪要。据省部间磋商的结果,2010年前,山西境内将新开工铁路建设2000多公里,投资总额1500多亿元。

如果上述铁路投资计划得以实现,山西铁路网将发生历史性变化,不仅数量、规模大幅度扩充,路网质量、通达能力也将有明显提高。据山西省官方人士估算,到2012年,山西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5300公里,路网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今年第四季度新增的150亿铁路投资,目前都已安排到高速铁路、煤运通道等25个在建重点项目上。明年,铁道部还要确保完成铁路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并为国家再批复2.5万亿铁路建设投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山西是其不可或缺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建项目:包括石太客运专线(全长198公里,山西境内138公里)和太中银铁路(全长944公里,山西段225公里)。双方商定,太中银铁路明年底全线铺通;石太客运专线争取今年建成开通,明年正式运营,届时,太原到北京的车程将缩短为2.5小时。

明年拟开工项目:包括大同至太原至运城至西安客运专线(全长855公里,山西境内715公里)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全长1200公里,山西564公里),这两条铁路目前都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双方商定共同努力,加快进程,争取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拟于明年开工的还有太原环城铁路,该铁路将承担太原城市轨道交通功能;此外,晋南煤运通道侯西铁路的复线工程也将在明年开工。

规划项目:双方正在研究规划大同至张家口客运专线,这是山西北部进京的快速铁路专线,可实现大同到北京的高速客运。此外,双方商定共同建设的邯长、邯济铁路以及运城至三门峡、太原至兴县、和顺至邢台等地方铁路。

这些铁路项目建成之后,太原与北京、石家庄、西安和郑州等周边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形成2小时交通圈。

《纪要》就加快推进山西铁路建设方面达成以下一致意见:

一是加快推进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太中银铁路等在建项目进程,争取2008年底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建成通车,2009年正式运营;2009年底太中银铁路全线铺通。

二是加快推进大同-太原-运城-西安客运专线建设有关工作,争取2009年上半年内开工建设。

三是双方共同加快推进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前期工作,争取200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中南部铁路通道北起吕梁兴县的瓦塘镇,经临汾、长治出省跨河南在山东入海,这条铁路主要解决山西省中南部地区煤炭铁路运输问题。四是加快邯长、邯济铁路工程前期工作。

五是建设太原枢纽西南环线工程,这项工程对疏通太原地区南北通道形成合理布局、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功能、促进城市改造规划的实施和旅游资源开发意义重大,争取200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六是双方共同建设运城-三门峡、太原-兴县、和顺-邢台铁路,加快吕梁-临县(孟门)铁路支线前期工作。

七是为构建大能力煤炭运输通道,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部省合作建设侯西铁路山西境内段复线工程,争取2009年开工建设。

八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相关路网建设,部省共同做好大同-张家口客运专线规划研究,加快启动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这条专线可实现大同-北京的高速客运,成为山西省北部进京的快速铁路专线。

九是铁道部支持山西省发展铁路装备制造业,积极利用相关企业的装备制造能力,这些铁路工程项目建成之后,太原与北京及周边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太原至石家庄1小时、至北京2.5小时、至西安2小时、至郑州2.5小时,将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流动,对促进山西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安徽部分 安徽

2020年再筑5大通道

我省17个市将市市通行快速铁路

王玉

记者昨日从省发改委了解到,《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刚印发半年,该委又在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我省中长期

铁路网规划》目标,力争到2020年,我省17个市将市市互通时速200公里的快速铁路,届时我省内的这些快速铁路网,将与周边省份的铁路网密

切相连,安徽将成为我国南北城市铁路通行的重要省份,其铁路网的地位将是任何省份无法替代的。而在2020年完成的,联通我省的5大铁路通

道,也将构筑成全国铁路网的“主动脉”。

“十一五”:

800亿新建铁路1500公里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将发生明显变化,不仅出行次数、距离和时间将持续增加,而且

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出行方式的多样性、舒适性、快捷性和安全性更加受到重视,这就对道路的通行状况、覆盖范围、信息服务

及可选择性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据省发改委相关处室介绍,“十一五”期间,我省铁路发展将呈现快速发展。在“十一五”建设中,我省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将以合肥为中

心,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综合交通通道建设,增强城市交通能力,提升交通技术装备水平,构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发挥各种运输方

式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立全面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交通跨越式发展,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崛起和社会和谐。

目前正是我省铁路建设的重要时期,铁路建设将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加快以合肥为中心,连接东部与中西部的综合交通枢

纽建设,消除国家干线的断头和瓶颈,贯通路网通道,提升现有干线技术水平,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扩建改造现有客货站场设施,增加吞吐

和中转能力,逐步确定安徽特别是合肥在国家综合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提升安徽的区位优势。

到“十一五”末,我省铁路投资将超过800亿元,新建铁路1500公里以上,增建复线518公里,电气化改造977公里。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

业里程达到3855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38公里,复线2536公里,电气化线路1977公里,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5.8%和51.3%。

中远期:1335亿元新增5大铁路通道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十一五”期间,我省铁路建设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干支基本协调、连通全部省辖市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铁路网,合肥即成为路网性铁路枢纽。但是这远远不是我省铁路的发展目标,日前我省发改委已经超前谋划出我省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这份规划中,我省将投资1335亿元修建、拉伸5大铁路通道,贯穿全省各条干线,形成17个地市,市市通行快速列车的局面,同时在全国南北城市连接铁路

网通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届时,我省百姓乘做“高铁”不仅在省内可以自由行走,还可以在全国的铁路网中来去自由。

通道之一:

建立中部地区沿江铁路通道

中长期规划中的首条高铁就是将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延伸至九江。南京-安庆城际铁路是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已由国家发

展改革委批准立项,计划今年内动工建设。将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延伸至九江,并与南昌-九江城际铁路连通,对建立沿江快速客运通道,扩

展长江三角洲城际铁路网覆盖范围,加强东、中部地区经济联系与融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该线路起点接南京枢纽南京南站,终点至昌九城际铁路庐山站,全长410公里,采用城际客运铁路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410亿元,其

中,安徽境内全长285公里,估算投资285亿元。

通道之二:

实现华东南北铁路二通道客货分线运输

将合肥-蚌埠客运专线从两头分别延伸至阜阳、商丘和芜湖、杭州。即规划建设商丘-亳州-阜阳-淮南(蚌埠)-合肥-巢湖-芜湖-

宣城-杭州客运专线,实现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客货分线运输。由于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运输能力已趋饱和,规划建设该通道内客运专线,并与徐兰、沪汉蓉客运专线及南京-安庆、南京-杭州城际铁路连通,对解决现有华东南北铁路二通道运输能力不足,适应东部地区经济既

好又快地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该线起点接徐兰客运专线商丘站,终点至宁杭城际铁路长兴站,全长750公里,采用客运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750亿元。其中,安徽 境内全长677公里,估算投资677亿元。目前,合肥-淮南-蚌埠客运专线已列入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建议书已由铁道部和安徽

省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通道之三:

构筑华东南北铁路第三通道

据了解,中长期规划中不仅要实现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同时还将规划建设漯河-阜阳-六安-庐江-铜陵-黄山-金华-温州铁路,构筑华东南北铁路第三通道。

第三通道的建设,对于根本解决华东地区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保障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增强路网机动和均衡性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阜阳-六安、庐江-铜陵段已列入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建议书已经或即将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该线路起点接阜阳枢纽袁寨站,终点至今千铁路千岛湖站,全长630公里,采用单线Ⅰ级铁路技术标准,兼顾200公里时速客运,估算总投

资190亿元,其中,安徽境内全长560公里,估算投资168亿元。

通道之四:

新增纵贯南北快速客运通道

规划中,还将建设合肥-安庆城际铁路,增加全国南北快速客运铁路通道。该铁路南端与南京-安庆-九江,南昌-九江城际铁路相连,北端与合肥-蚌埠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相接,可以形成南昌至北京方向最为便捷的快速客运通道,对以较小的投入加密全国南北快速客运

网,效果十分明显。

该线路起点接合肥枢纽合肥南站,终点至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安庆站,该线全长175公里,采用城际客运铁路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

175亿元。

通道之五:

沟通南北普通铁路通道

中长期铁路规划绝不仅仅是完成我省的铁路网,该铁路网的建设还将对全国的南北城市通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规划中还有一条较为重要的

铁路线就是将安庆-景德镇铁路连接,该线的建设将增加国家南北普通铁路通道。

该铁路南端与皖赣、鹰厦、横南铁路相连,北端与合九、合蚌、阜阳-六安-庐江铁路相接,可以形成厦门、福州、汕头等地经景德镇,合肥,至北京方向最为径直的运输通道,对于加强东南沿海与内地的联系非常有益。

十二五规划 篇6

“十二五”规划调查报告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明确指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目前,中国各地将新兴产业的发展视为“一条输不起的起跑线”,新兴产业已在各省市、各区域焕发蔚然生机,积极领跑“十二五”开局之年。

“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作为“科学发展”的一剂良药,新兴产业无疑增添着GDP的含金量和“绿色GDP”的分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对于我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战略升级,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核心技术和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行业之一的平板显示技术为例,中国大陆首条第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京东方合肥6代线产品的正式量产,实现了中国大陆32英寸以上液晶显示屏国产化的重要突破,这不仅标志我国企业已经完全自主掌握液晶面板制造三大核心技术,还将带动彩电行业获得新生。

我国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节能环保企业已经开启“做强做大”时代。武汉昊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声学材料的设计研发企业,公司研发的泡沫陶瓷吸声材料获第七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金奖。

“十二五规划”不仅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与民生齐头并进。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二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

十二五规划纲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多方面的具体措施: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

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3.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4.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等等。

“十二五”时期,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发展目标其中一点: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十二五”指出,坚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由流入地政府负责和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原则,确保各地90%以上的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近年来,广东在全国开先河,在中山、广州、东莞等地推广外来工随迁子女凭积分免费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办法,并在去年投入60多亿元,让众多农民工子女受益。在接下来的5年中,广东将主打“幸福”牌,提出了“民生优先、和谐共享”的指导思想。

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 篇7

为贯彻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 加快转变矿业发展方式, 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部组织制定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pdf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 加快转变矿业发展方式, 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的有关要求, 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2008~2015年) 》, 制定《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规划》是依法监督和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必须符合本规划, 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安排应根据本规划进行部署。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 2011~2015年为规划期。

《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一、现状与形势

(一)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成绩显著, 已成为有效缓解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 贫矿多, 难采、难选矿多,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难度大。经过多年着力探索,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许多大中型矿山开展了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其中, 一些重点大中型煤炭矿区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 金属矿山露天开采回采率达到85%以上, 地下开采回采率达到80%以上;不少矿山铁矿选矿回收率达到85%左右, 有色金属选矿回收率达到80%, 磷、硫等达到60%;50%以上的钒、22%以上的黄金、50%以上的铂、钯、碲、镓、铟、锗等稀有金属来自于综合利用。近年来, 随着矿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和开发利用技术不断进步,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日益受到矿山企业的重视, 一大批低品位、共伴生、复杂难选冶等矿产得到开发利用, 尾矿、煤矸石及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得到积极利用,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取得较大进步。矿产资源开采新技术不断突破, 部分重要矿产资源采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利用CO2驱油技术、多分支井采油技术、一次采全高的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矸石转换采煤技术等已实现工业化应用;陡帮式开采技术、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技术、充填采矿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得以推广;细磨-细筛-磁选、粗粒抛尾、细筛-磁选-反浮选等工艺技术的应用, 使铁矿的精矿品位和回收率达到了较高水平;采用高效浮选新药剂、分支串流浮选、电化学控制浮选技术以及闪速浮选工艺等, 提高了有色金属矿分选效率;选矿-拜耳法的工业应用, 使我国大量铝硅比小于5的铝土矿资源获得充分利用;黄金堆浸技术的采用, 大大降低了金矿工业品位和生产成本;晶质石墨的多段磨矿、多段精选工艺的改进, 提高了石墨回收率和精矿品位。

矿产开发利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开采加工智能化, 采选设备大型化加快发展。自主研发了1 200万吨煤炭综采成套装备, 全国已建成30余个千万吨级矿井, 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显著降低能耗;自主研发了超大型浮选机等一批高效分选设备, 显著提高了金属矿产的选矿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水平;非金属矿超细粉碎和精细分级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燃用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得到有效利用, 提高了废物利用效率, 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管理逐步得到加强。逐步建立起对稀土、钨、锑、高铝粘土和萤石等优势矿种的年度开采总量控制制度, 推动了资源节约和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 完成5 000多个重点矿区的整合任务, 煤、铁、锰、铜、铝、铅、锌、钼、金、钨、锡、锑、稀土、钾盐、磷等15个重要矿种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和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并逐步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形成了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开发准入等制度。将矿山企业的“三率”考核明确列为矿山年检的重要内容, 强化矿产资源开发效率的过程监管。启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 实施“以奖代补”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有力促进了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二) 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近年来,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的不断加强, 新发现矿产地和资源储量不断增加, 但由于一些矿产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尚未完全过关, 相当一部分矿产仍然难以开发利用。据测算, 在全国已探明矿产储量中, 至少有60亿吨铁矿、20亿吨锰矿、200万吨钼矿、500万吨铜矿处于呆滞状态。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资源潜力大, 开发利用前景好。通过加强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和工程示范等, 盘活一批难利用矿产资源, 促使资源利用达到“从无矿到有矿、从小矿到大矿、从一矿到多矿、从贫矿到富矿”的效果, 对于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 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矿山企业开展综合利用的前景广阔。初步调查显示, 虽然不少矿山企业开展了矿产资源综合回收, 但总体水平不高, 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据测算, 通过综合利用和提高利用效率, 现有矿山在动用相同资源储量的情况下, 每年可为国家多提供煤炭2.5亿吨、煤层气32.5亿立方米、石油1 000万吨以上, 引导和促进矿山企业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三)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面临新的挑战

立足国内提高保障能力要求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近20年来, 矿产资源供应总量大幅增长, 但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石油、铁矿、铝土矿、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均已超过50%。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全球资源竞争日趋激烈, 导致利用国外资源的风险和难度加大, 立足国内提高保障能力需要不断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释放和盘活一批资源储量, 增强矿产资源供应能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以相对不足的矿产资源, 支撑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30多年的快速增长, 但我国资源利用方式总体上还相对粗放, 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为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必须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以科技进步为手段, 以管理创新为基础, 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为重要着力点, 发展绿色矿业和循环经济, 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与新形势新要求有较大差距。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模和水平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还不相适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水平和潜力掌握不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不够,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影响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模的扩大。激励政策有待加强, 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对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准入、监管和考核还不到位。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区域水平存在差异较大, 一些地区矿产资源规模开发与集约利用水平还较低。

二、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

(一)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以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为主线, 以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为核心,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矿山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 严格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准入,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监管, 扩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模, 确保资源的高效开发和有效保护, 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推动矿业走节约、绿色、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坚持把提高开发效率作为节约资源和增强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推动资源开发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升级换代, 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着力提高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 确保在动用相同资源储量的情况下, 大幅增加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能力, 实现高效开发和节约资源。

二是坚持把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作为转变矿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大力推进低品位、共伴生、难选冶资源以及尾矿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 落实节能减排、保护矿山环境等有关要求, 促进矿地和谐, 推动绿色矿业发展。

三是坚持把解决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综合利用问题作为推动工作的主要着力点。突出重点矿种、重点地区和关键问题, 组织技术攻关和推广, 加快建设一批“关系全局, 意义深远, 带动性强”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 带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是坚持把构建长效机制作为推进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要保障。综合采用法律、技术、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 完善激励引导机制, 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力量, 落实矿山企业主体责任, 强化监督管理, 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二) 规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总体目标是:

1.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状况基本查清。用3年时间, 完成我国油气、煤炭、铁、铜、铝等23个重要矿种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现状调查, 完成大中型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估, 建立全国重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

2.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到2015年, 大中型重点矿山开发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石油采收率保持在30%以上, 煤炭采区回采率保持在85%以上, 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保持在85%以上、选矿回收率保持在80%以上。小型矿山开发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在现状基础上, 平均提高3~5个百分点。2015年与2010年相比, 在动用相同资源储量的情况下, 多回收资源5%。

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显著提高。80%的达到综合利用品位的共伴生矿产得到全面回收。8%~15%的石油、天然气、铁、锰、铜等重要矿产的难利用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尾矿实现减量化应用和有价元素综合回收。东部、中西部和东北煤矸石综合利用分别达到90%、60%、75%。通过综合利用, 增加和盘活石油15亿吨、铁矿90亿吨、铜矿1 500万吨、锰矿2 500万吨、铅锌500万吨、金600吨等。

4.建成一批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60个以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形成一批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扩大综合利用规模, 解决一批具有全局意义的综合利用问题, 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实施600个左右示范工程, 推广应用一批采选关键技术, 带动同类矿山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

5.建立健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形成完善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规范, 总量控制、开发准入、监督管理和评估考核机制初步形成,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激励约束政策不断完善,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三) 重点领域

油气资源。主要开展低丰度、低渗和超低渗油气, 稠油的二次和三次开采, 促进油气的高效开采。按照炼油-化工-发电-多金属-建材一体化联合生产模式, 加强油页岩的综合开发。积极开展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综合开发利用, 着力开辟能源资源新领域。

煤炭与煤层气资源。重点推进中西部地区特厚煤层的高效开采, 提高开采回采率。加快开展南方中薄煤层的机械开采和缺煤地区的极薄煤层开采。加强煤系伴生高岭石、硫铁矿、天然焦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东部地区重点推进“以矸换煤”绿色开采, 有效解决“三下”压煤问题。大力推进煤层气规模化开采, 提高煤层气开发水平。

铀矿资源。重点开展北方重要盆地砂岩型、南方硬岩型铀矿资源综合利用, 提高对核电发展的保障能力。

金属矿产。着力提高金属矿产采选水平, 重点开展大型露天矿、深部及复杂地下矿的高效、安全开采, 发展溶浸采矿、深井采矿和无废采矿, 提高金属矿产开采回采率, 推广先进适用的资源综合回收工艺、选矿技术和设备, 提高金属矿产选矿回收率。加强低品位铁、铜、镍、钨、锡、钼、铝土矿及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展白云鄂博轻稀土和赣南重稀土综合利用。开展低品位金矿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

化工及非金属矿产。重点开展西部钾盐资源, 滇、黔、鄂等地区磷矿, 辽宁硼铁矿、黑龙江石墨、浙江等地区萤石资源及其他特色非金属资源, 以及辽宁菱镁矿, 浙江、吉林、甘肃、新疆等地区膨润土, 辽宁海城、山东胶东和广西桂林等地区滑石, 江苏苏州、福建龙岩地区高岭土等特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推进化工及非金属矿产绿色安全环保高效开发与利用。

矿山尾矿和固体废弃物。重点推动煤矸石回填和建筑材料生产等, 大幅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 解决煤矸石占地和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开展粉煤灰综合利用, 支持开展粉煤灰中铝和镓等元素的综合回收利用。加快推进金属尾矿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开展铁尾矿伴生多金属、有色金属尾矿中有用组分高效分离提取, 开展金矿尾矿低成本高效胶结充填采矿等, 不断拓展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领域, 扩大尾矿利用规模。

三、全面调查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及潜力

坚持政府组织、行业支撑、企业主体, 实施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和潜力评价, 用3年时间, 完成油气、煤炭、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调查评价工作, 为深入推进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和加强管理提供坚实基础。

(一) 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调查

坚持统一组织、统一思路、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和统一进度, 完成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铁、锰、铜、铅、锌、铝土矿、镍、钨、锡、锑、钼、稀土、金、磷、硫铁矿、钾盐、石墨、高铝矾土和萤石等23个重要矿种的调查评价工作, 查明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及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 查明低品位、难选冶矿、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多金属尾矿等综合利用情况, 了解矿山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应用和推广情况。

(二) 评价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潜力

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全面评价低品位、共伴生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 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 引导综合利用工作的合理布局。

开展典型共伴生矿主矿产、伴生矿产的技术经济评价, 合理制订综合开发利用的工业指标。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建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调查信息数据库、形成“全国重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管理部门准确掌握和动态更新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相关信息提供高效科学的途径。

四、大力开展先进适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 加快建设郑州、成都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广中心, 鼓励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加强资源节约关键技术攻关,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服务作用, 加强对先进成熟技术和装备的交流与推广。

(一) 开展节约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

引导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 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体系, 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以提高“三率”水平为重点, 部署开展8大领域的技术攻关, 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提供一批可供推广的科技成果, 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及选矿技术的整体水平。

(二)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

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 全面推广安全高效采矿、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尾矿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矿山环境修复等技术, 引导矿山企业在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 淘汰落后技术设备与落后产能, 促进矿产资源领域节能减排和节约与综合利用。

五、加快建设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

继续组织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 创新工作思路, 从支持单个项目的做法, 转为加大对集中连片的重点支持, 建设一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在重点矿种、关键领域和重点地区取得突破性整体进展。实施一批示范工程, 树立高效、绿色、安全、环保的先进典型,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 引导和带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 建设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按照“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性强”的原则, 依托大型骨干矿业集团, 以能源矿产、国家急需大宗支柱性矿产和“三稀” (稀有、稀土、稀散) 等重要优势矿产为重点, 选择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潜力大、综合利用前景好的矿产资源集中区, 建设60个以上的示范基地。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 整体提高开发效率和水平, 盘活大批资源, 提高供给能力。加快转变矿业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绿色矿业, 统筹推进示范基地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矿地和谐等建设工作, 提升矿山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显著提高矿业发展水平。实行资源配置和矿业用地等倾斜政策, 依法优先配置资源和提供用地, 鼓励矿山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综合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推动采选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 加强标准规范、典型经验和生产管理模式的总结推广, 示范带动同类型矿山综合利用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 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以大中型矿山为主体, 兼顾不同地区的小型矿山企业, 实施600个左右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重点推进油页岩、煤矸石、难选冶黑色金属、共伴生有色多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多金属尾矿资源、中低品位矿产资源、新型矿产资源等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引导作用, 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和装备, 带动整个行业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

六、加快构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加快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准入管理、过程监管、评估考核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和激励引导机制。

(一) 健全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加快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基础性、通用性标准以及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 为强化监督管理、推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引导和规范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供技术依据。“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评价规范、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指标体系、尾矿处理技术要求、复合共生矿选矿综合回收标准、铁矿综合利用技术要求、多金属共生矿综合利用评价矿床分类导则、矿山综合开采技术标准、尾矿利用技术要求、共伴生矿选矿回收标准、矿山生产技术规范及矿山选矿回收技术标准等规范标准研制工作。

(二) 严格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管理

严格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的地质勘查报告和勘查方案评审制度, 探矿权人在勘查主要矿种的同时, 必须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对没有进行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的地质勘探报告不予审批。

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作为勘查开发的重要准入条件, 严格管理。认真执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 新建或改扩建矿山不得采用国家限制和淘汰的采选技术、工艺和设备, 达不到要求的不得颁发采矿许可证, 已采用限制类技术的, 应督促企业加大改造力度, 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审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凡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 没有综合开发利用方案或开发利用方案未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 不予批准颁发采矿许可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和缺乏资源综合利用设计的矿山建设立项。

严格执行规划分区管理制度。对于规划确定的具有资源保护功能的限制勘查开采区域, 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评价, 对暂不能综合开采和综合利用的矿产及尾矿资源, 要明确规模、技术、资金投入、资源利用效率的准入门槛, 予以有效保护。坚决杜绝禁止勘查规划区和禁止开采规划区内的矿业活动。对于重点开采规划区, 要严格按照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 推进规划区内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 提高规模开采和集约利用水平。

(三) 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监管和考核

加强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和管理, 促进资源节约。对钨、锑、稀土、萤石和高铝粘土等优势矿产继续实行年度开采总量控制制度, 加大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执行到位。适当控制煤炭等大宗矿产资源采矿权投放的数量和规模, 维持资源供需平衡, 避免资源浪费。严格限制供过于求, 以及下游产业发展过快、产能过剩、耗能大、污染重的矿产开发。

认真执行矿山企业年检制度, 强化对“三率”的监管与考核, 确保节约与综合利用方案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执法监察队伍和矿产督察员队伍的作用, 与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相衔接, 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动态巡查和遥感监测, 实施立体监管, 加大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状况的现场督察。加强储量动态监测、开发利用统计年报与开发利用方案核查, 对未按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或矿山设计进行开采, 或开采回采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的, 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整改, 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 要坚决予以关闭。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责任体系, 建立多级联动的责任机制, 加大基层监管组织资金、人员和技术投入, 实行监管任务责任到人、监控到矿。

(四) 建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激励引导机制

综合采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 建立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激励引导机制, 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

落实奖励措施和税费减免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对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绩的矿山企业给予奖励, 激励矿山企业推进科技进步, 严格规范管理, 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对从尾矿中回收矿产品、开采未达到工业品位或者未计算储量的低品位矿产资源, 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 落实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减免所得税、部分产品减免增值税、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回采率挂钩等政策法规, 发挥引导和推进作用, 充分调动矿山企业节约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实行国土资源优惠政策。对于资源利用效率高、技术先进的矿山企业在资源配置、开采总量指标分配上实行倾斜政策, 依法优先提供矿业用地。

积极协调相关部门,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争取信贷金融支持。鼓励、带动矿山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投入, 进行自主研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设备, 加快产业升级换代,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节能技术进步, 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 强化规划实施责任机制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 认真履行职责, 严格执行规划, 加强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领导、组织与协调, 将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逐级分解, 落实到重点地区和企业, 明确责任, 抓好落实。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考核机制, 把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及潜力评价、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政策制度制定等各项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纳入管理目标体系进行考核, 作为主要领导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 健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配套支持政策

进一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健全资源开发成本合理分摊机制, 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 促使矿山企业形成珍惜利用矿产资源的内在约束力, 促进资源综合开采和节约利用。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推进矿产资源税费征收与综合利用水平相挂钩, 推进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储量消耗挂钩, 减少资源浪费。

(三) 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先进开发技术、管理经验、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建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加强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行政管理、财政税收政策、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在综合勘查、综合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领域的合作。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支撑单位的能力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培育一批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科技队伍, 加强基层矿产资源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基层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管理队伍业务素质。

(四) 提高全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意识

智能装备“十二五”规划解读 篇8

到2015年,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将超过一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本土化智能制造装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超过30%;力争到2020年,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重点,除了上述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外,还包括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点应用示范推广等。

而智能制造装备是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国民经济分类标准,《规划》编制组对30类制造业按照加工对象进行分析,《规划》重点选择了其中对国民经济重要性强、带动范围广、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八类重大智能制造装备。

这八类重大智能制造装备所涉及和涵盖的行业领域有哪些?是否代表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重点方向?

八类智能制造装备主要是成套装备,突出制造业所需装备,针对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印刷等制造业生产过程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需要,通过集成创新,开发八类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

“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重点,除了上述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外,还包括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点应用示范推广等。

在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方面,围绕感知、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重点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等九大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

在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方面,围绕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研发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新型传感器及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八个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

在重点应用示范推广领域方面,将重点选择在电力、节能环保、农业、资源开采、国防军工、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推广应用。

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规划》提出实施创新发展工程、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突出品牌质量建设、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五大任务。

围绕上述重点领域,未来5~10年,我国智能装备的发展要实现哪些突破?具体目标是什么?

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需求。

点评:有关部门似乎最为关注的就是所谓规划了,乐于提出与设计若干年后的目标。但那些目标的兑现往往是经不起推敲与检验的。同时,也看不到为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在系列的改革方面。

与此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四个具体目标: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一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本土化智能制造装备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需求,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

点评:这种数字的提出如果没有任何依据就是毫无意义的。

二是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和执行部件为代表的智能装置实现突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

三是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

点评:搞不好就成了“培育”产能扩张的温床。

四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完善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骨干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培养一大批知识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点评:事实上,在现行体制下,企业极少有创新的动力,做做表面文章到是可能的,目的是为了赢得能创新的名义,以获得边际收益。

这些目标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的,又是如何测算的?从目前的行业情况看,要实现这个目标是否存在一定难度?

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等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在此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与测算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主要领域年均增长率接近30%。如果“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增长率实现1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按年均增长率25%计算。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

点评:这完全是一种静态不变的猜测法,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价值。

从重点领域看,目前智能制造装备两个重点行业——智能化的基础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基本在30%左右,智能化的矿物加工设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10%,而智能化的食品饮料、造纸及印刷机械国内基本为空白。因此,《规划》提出到2015年,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整体上达到30%的目标。

从研发水平看,国外相当数量的智能制造装备跨国公司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超过了10%,在国内只有少数智能制造装备龙头企业如和利时公司、沈阳机床等在5%以上,其他大部分企业在2%左右。基于此,提出了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的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资金的支持,同样需要项目的支撑。然而作为未来发展重点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其展现出的市场潜力是可以看到的。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地球妈妈》下一篇:年度创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