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精选7篇)
摘要:在调研国内外知名港口绿色化进程的基础上,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与特征,构建其指标体系,进而给出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模式。以期为进一步探求我国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实践与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关键词:绿色生态型港口;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建设模式
引言: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化管理和组织原则》的研究报告中,按照功能的演变把港口划分为三代,依次为:“运输中心”、“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国际物流中心”。199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又提出了第四代港口的概念。第四代港口不仅包括码头,物流运输仓储基地,还包括临港服务区与工业园区,呈现出港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港口己由最初的交通运输中心发展成为水陆物流枢纽基地和新型临港产业园区,其功能与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一种新型的特殊经济区域。港口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加剧了港口的生境破坏与环境污染。因此,为实现港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绿色环保理念贯彻港口建设发展全过程的绿色生态型港口(也称绿色港口或生态港口)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关于绿色生态型港口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一些学者对其概念与内涵、指标体系及评价做出了一些研究,指导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实践的具体模式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港口绿色化进程的基础上,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与特征,建立了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模式。
1.绿色生态型港口的起源与特征
1.1国内外港口绿色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末,港口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开展,学者建议加强港口环境管理体系的制定以及加强港口生态工程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一些大型港口己逐步开展了港口生态建设方面的工作。在美国的港口建设中,休斯顿港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绿色理念注入到港口开发和建设中,计划在50年内利用疏浚海湾取得的淤泥,开发4250英亩的湿地栖息地。2002年,休斯顿港率先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世界首批获得“绿色”称号的港口之一;2005年1月,长滩港首次提出了“绿色港口政策”,制订了包括维护水质、清洁空气、保护土壤海洋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减轻交通压力、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等7方面近40个项目的环保方案;纽约新泽西港从港口运营、船舶监控、环境监测等方面着手建设绿色生态型港口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美国码头工会组织,即国际码头仓库工人联合会提出的“让我们的港口空气更加清
晰”,更是加速了美国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的进程。英国最大的港口集团公司ABP公司旗下的21个港口均制订了港口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政策和目标,并向社会公布了《持续发展责任声明》、《持续发展政策》和《环境管理责任》。日本横滨港在港口规划布局的同时进行相应的环境规划,将海上公园、沿岸景观、野鸟栖息地、公众通道、绿地等亲水空间纳入港口发展规划,如今横滨港已被誉为“东京后花园”。澳大利亚正在努力把墨尔本港建设成世界上最优秀的滨水港口,全港口绿化覆盖率高达40%。(本港口政府和城市地区土地公司合作组成的组织机构)与开发者合作把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于开发项目中,并建立了一个关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最低的标准。
国内港口绿色化建设进程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较为滞后,但是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上海港、天津港、深圳港、秦皇岛港等相继提出了建设绿色港口、生态港口的设想。上海港于2005率先开展生态港口建设规划方面的研究,并积极探索“上海港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同时在港口规划,码头设计和运营操作等各个环节都加强港口环境保护措施,上海港还与洛杉矶港携手共建生态型港口,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进一步的降低能耗,控制污染;天津港为了彻底解决煤尘污染问题,大力推进货场喷淋设施建设,目前己有100万扩的堆场实施固定喷淋或人工造雪抑尘,通过治理基本实现了无扬尘作业。2009年6月,天津港制定并出台了《生态港口建设实施方案》,并于同年通过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还深圳港在老码头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新码头高起点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与国际先进港口开展环保合作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与美国加州长滩港签订《关于环境保护倡议协议的备忘录》,争创“环境友好型生态港,秦皇岛港通过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型产业、扶持环保科技型优势产业,使得港口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的好转,港口吞吐量不断增长,港口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好转。
1.2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与特征
绿色生态型港口就是既能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型港口,其关键是在环境影响和经济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即港口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将“港口一人一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渗透到港口建设发展和作业相关的各项行为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港口经济活动的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港口对所处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港口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港口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
2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指标体系
在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用以评价绿色生态型港口,是绿色生态型港口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践建设的关键技术,可指导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并评价检验其建设成效。
葛振鸣已针对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作了探讨,但笔者认为指标体系中未能将港口码头与港后工业园区区别对待,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困难。本文参照我国已发布的生态省(市)、生态工业园区等标准,结合港口发展特点、国内外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经验,具体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生产效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污染控制、环境管理、社会评价等方面构建了绿色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详见下表1:
表l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具体指标
生态环境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达标率、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边界噪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生态与景观绿化覆盖率(港口码头、港后园区)、生态修复措施、港区景观指数
经济效率经济发展GDP增长率、吞吐量增长率(港口码头)
生产效率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港口码头)、单位GDP综合能耗、清洁能源使用
率
企业工艺与装备先进性、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比
例、原材料利用率
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所需新水量、污染物产生量(以上指标针
对港后园区企业)
园区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园区产业关联度、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能多级利用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以上指标针对港后园区企业)
污染控制污染物产生量单位GDP产生量(港后园区企业)、单位GDP产生量(港后园区
企业)、单位吞吐量COD产生量(港口码头)
污染物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率、污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
达标率综合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设施、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中心、船舶废弃物收集系统
基础设施投入道路交通合理高效性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系统港口通过15014001认证、港区15014001认证企业比例、环境管理平
台信息智能化、环境管理机构专业人员比例、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保
护制度执行率
社会评价公众评价公众满意度与美誉度
区域发展港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程度
3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模式
为了建成绿色生态型港口,一系列科学具体的建设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是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实践中的关键策略。作者结合江苏苏州港环境规划、东莞虎门港生态发展策略等项目经验,以及上海港、天津港等实地调研,提出环保准入、一体经营、清洁生产、绿色物流、环境管理、生态旅游等具体建设模式。
3.1环保准入
实行环保准入制度,建立企业入园环保标准,并开展招商项目绿色度评价工作,重点引进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型企业。并积极引导现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环保防治设施优化升级。
3.2一体经营
在港口规划中重视循环经济,注重依托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体现一体化开发理念。并组建港口开发公司,投资建设公共市政管网与廊道、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设施、垃圾收集系统与船舶废油收集处理系统、水上应急处理中心等公共配套与环保基础设施,并实行统一管理与一体经营。
3.3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尽可能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煤,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尽可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并对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有效回收与综合利用,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并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增强企业环保意识,提高企业形象。
3.4绿色物流
建成贯通港口各作业区与企业的畅通公路,并利用传统信息化、3S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智慧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并加强调度与管理,缩短货物进出港运转时间,形成高效率的绿色物流通道,避免货物积压与车辆滞留。
3.5环境管理
建设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实现环境管理信息化,并严格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开展港口工5014001认证,全面提高港口环境管理综合水平。考虑到港口近水性、河口生态脆弱性,还应保障环境应急物资设备(如吸油毡、围油栏、快速检测仪等)储备,提高环境应急能力。
3.6生态旅游
整体开发,优化布局,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加强海滨、河滨带生态景观与湿地建设,组建港口旅游公司,开展港口生态旅游与海滨度假业务,借此提高港口美誉度,营造“港口—人—自然”和谐的氛围。在生态型港口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的绿色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以及进一步提出的建设模式可以有效地指导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实践,亦可客观地评价其建设成效。
4结语
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文明”的绿色生态型港口是港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经验、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的绿色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以及进一步提出的建设模式可以有效地指导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实践,亦可客观地评价其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苏德勒.现代港口功能发展及其代别划分[J]中国港口,1999,(l):34-36.[2]孙光析,刘洋.现代港口发展趋势与“第四代港口”新概念[J].中国港口,2005,(6):16一17.[3]康斯坦丁·拉格纳里斯(希腊),王水田译.港口工程对沿海环境的影响[J].1987,(21):7一13.[4]吕航.美国的绿色港口之路〔J〕.中国船检,2005,(8):42一44.[5]张荣忠.美国港口的绿色环境保护[J].中国港口.2008.(2):56一65
1 研究基础
1993年在联合国贸易开发会议(UNCTAD)上提出了港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港口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全面展开;Brooke首次提出应用绿色理念建立环境影响评估程序并对港口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因子进行总体分析[1];Georgison等人提出了应通过制度改革实施加拿大最大港口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2];Tamura等人指出了21世纪的港口发展战略应强调土地保护和环境友好的重要性[3];Goulielmos指出了港口运营时导致的交通运输和环境之间的冲突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4];郭保春,李玉如对纽约新泽西港的绿色建设进行了分析[5];卢勇、胡昊对澳大利亚悉尼港从七个方面建设绿色港口进行了分析[6];陈岩在《论第五代港口》提出了第五代港口的定义,指出第五代港口在前四代港口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港口的效率、绿色和低碳[7];凌强以上海港为例对绿色港口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中只对环境方面的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却没有涉及到港口的经济效益[8]。
总结以上关于港口绿色化的研究来看,有的是解释了绿色港口的定义,更多的关于如何打造绿色港口,还没有对绿色港口进行综合评估的研究,但是只有对绿色港口进行综合评估才能从数量上分析港口绿色发展的程度,从而能更好地为港口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相结合的原则
港口的绿色评价不能只片面的考虑港口的经济效益或者环境影响,以往对港口的评价只关注港口的经济效益,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评价观点;也有绿色港口的评价只包含了港口的环境影响,这也忽略了港口的主要作用是经济发展,因此把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综合起来才能促进港口协调、可持续发展。
(2)精益原则
在精益思想里,浪费即是污染,这种思想在评价港口里也是完全适用,港口的大规模开发而又没能充分利用同样也是一种污染。
(3)针对性原则
基于绿色理念的港城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针对港口产业与城市互动关系的性质和特征,兼顾二者互动关系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保证所选指标的可行性及代表性。
(4)综合性原则
由于受到实际操作性的制约,指标体系的规模不宜太大,因此所选指标应具有尽可能大的集成度,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港口产业作用结果的特征,因此设立指标体系时,必须认真筛选,避免重复,充分考虑指标的量化及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尽量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指标和主要指标。
(5)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符合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可比原则,尽量采用可比性较强的相对量指标和具有共性特征的可比指标。同时,还应明确各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和范围,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6)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港口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指标体系不但要有能反映现状的静态指标,而且要有反映其发展趋势的动态指标,做到动静结合,更好地反映港口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协调发展的整个过程。
2.2 指标的选择
港口产业评价指标包括港口经济效益和港口环境影响两类指标,分别反映港口产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程度。
(1)港口经济效益指标
港口经济效益指标反映港口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性。通过这类指标既能体现港口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的具体成果,又能体现港口产业对经济效益所做贡献的程度。
第一类:反映港口对就业的带动效益指标———港口就业效益。港口提供就业比例,政府部门以及港口产业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数与城市总就业数之比。
第二类:反映港口产业对经济贡献的指标———港口经济贡献率。港口经济贡献率是评价港口在城市经济增长中作用大小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包括港口产业直接和间接地对城市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经济贡献值。
———港口绿色GDP贡献率,港口绿色GDP把港口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质量退化纳入核算范围,也就是将港口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质量退化的影响量化,并将其从港口对城市的经济贡献中扣除。港口绿色GDP贡献率=港口拉动绿色GDP/城市GDP[9]。
———万吨吞吐量的经济贡献率是衡量港口生产效率最主要的指标。因为吞度量和经济贡献率正比例关系在逐渐钝化,仅仅是港口吞吐量已经不能有效衡量港口生产的效率。
(2)港口环境影响指标
港口环境影响指标反映港口产业因占用城市资源和排放污染物而对城市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
第一类:反映港口产业对城市资源占用程度的指标,由港区占用耕地的比重、单位岸线年吞吐量、万吨吞吐量用水量和万吨吞吐量能耗量4个指标组成。
———港区占耕地面积比重。反映港口生产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占用程度,间接反映了港口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争用土地的状况。
———单位岸线年吞吐量。指港口货物吞吐量与生产用码头长度之比,反映港口对岸线资源的利用情况。
———单位堆场年吞吐量。指港口货物吞吐量与生产用堆场面积之比,反映港口对港口堆场资源的利用情况。
———万吨吞吐量用水量。指港口产业总用水量与货物吞吐量之比,其中港口产业总用水量包括港区用水量和临港工业用水量。该指标可用于评价港口产业的水资源利用率,反映港口产业的宏观用水效率情况。
———万吨吞吐量能耗量。指港口产业总能耗量与货物吞吐量之比,其中港口产业总能耗量包括港区能耗量和临港工业能耗量。该指标反映了港口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直接体现了港口产业的能源利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类:反映港口产业排放环境污染物情况的指标,由单位货物吞吐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来表示,包括万吨吞吐量废水排放量、万吨吞吐量废气排放量和万吨吞吐量废固排放量、港界噪声达标率4个指标。
———万吨吞吐量废水排放量。指港口产业废水排放总量与货物吞吐量之比,其中港口产业废水排放总量包括港区废水排放量、到港船舶废水排放量和临港工业废水排放量。
———万吨吞吐量废气排放量。指港口产业废气排放总量与货物吞吐量之比,其中港口产业废气排放总量包括港区废气排放量、到港船舶废气排放量和集卡车废气排放量和临港工业废气排放量。
———万吨吞吐量废固排放量。指港口产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与货物吞吐量之比,其中港口产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包括港区废固排放量、到港船舶废固排放量和临港工业废固排放量。
———港界噪声达标率。港界的噪声主要是船舶(包括汽笛)和装卸机械、运输机械产生的噪声。
2.3 评价体系的结构框架
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本文研究的目标,以及对以上指标进行分类处理,最后建立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3层指标体系共10个评价指标,共同构成了递阶层次结构(见表1)。
3 评价模型的选择
3.1 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对指标权重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是把评价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有序的子目标;然后,根据实际经验和标杆对比逐级确定每一层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予定量数值。其基本原理是:对于每一层评价指标,进行两两对比,确定一个判断矩阵,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分量作为该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然后通过矩阵的基本运算,得出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3.2 综合评价———线性加权法
目前,常用的系统综合评价方法较多,这里按照线性加权法综合评价港口指标体系线性加权法综合评价。首先确定每个指标评价的标准值,并根据标准值确定港口每个指标的得分。然后将每个指标的评价得分分别与其指标的权重系数相乘,加总后即为综合评价结果。该方法可公式表示:
式中,U表示综合评价的加权得分,wj表示第j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pj表示第j项评价指标的得分,n表示评价指标的个数。
3.3 港口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协调分析
设F(X)表示港口经济效益综合指数,F(Y)表示港口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因为港口环境影响是负面指标,在计算时要进行正向化。港口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协调分析就是分析港口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是否匹配。
F(X)与F(Y)的离差越小越好,用离差系数[10]表示为:
而CR越小越好的充要条件是:
因此,定义(k为调节系数,取k=2)为港口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协调发展度,再根据协调发展度进行结果分析。
4 结论
港口的绿色评价对世界港口的发展具有一定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从世界港口发展来看,这表示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世界港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或者说为第五代港口奠定了衡量基础。二是从理论上,要求港口理论基于绿色可持续理念的新发展。三是从实践意义来看,对港口进行绿色评价意味着我国港口的战略规划、设计、运营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不能只注重港口的硬件扩张和吞吐量的增加,更要关注在实现环境效益的基础上提高港口对经济的贡献。对于我国港口而言,特别是宁波———舟山港、上海港、深圳港等在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上已经进入了世界港口的前列。但是,由于中国港口在污染方面相对美国、欧洲、日本、澳洲一些发达国家港口更严重,所以完善港口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港口进行绿色评价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这是我国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我国展现大国形象的一个切入点。希望我国港口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世界港口建设进而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摘要:在引入绿色理念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港口对经济贡献的同时加入对资源消耗的占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形成新的投入产出港口评价体系,对港口发展做出多维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港口的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协调分析,为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关键词:港口,绿色,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Brooke J.Environmental Appraisal for Ports and Harbours[J].Dock&Harbour Authority,1990,71(820):89-94.
[2]Georgison J P,Day J C.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Port Administration i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Canadian Coast the Example of Vancouver[C]//Proceedings of the 7th Symposium on Coastal and Ocean Management Part 4,Long Beach,1991:3106-3121.
[3]Tamura I,Ouchi H.Aiming at Port and Harbor Technology Mild to Human Beings and the Earth.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on Coastal and Ocean Management[Z].Coastlines of Japan II,New Orleans,1993:330-336.
[4]Goulielmos A M.European Policy on Por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Global Nest:the Internat ional Journal,2000,2(2):189-197.
[5]郭保春,李玉如.纽约——新泽西港绿色港口之路对我国港口发展的借鉴[J].水运管理,2006(10):8.
[6]卢勇,胡昊.悉尼港绿色港口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航海,2009(1):72-76.
[7]陈岩.论第五代港口[J].中国集体经济,2009(7):114.
[8]凌强.上海绿色港口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港口科技,2010(1):4-6.
[9]赵伟娜,王诺.港口对城市的绿色经济贡献率[J].水运管理,2007(10):10.
【关键词】 绿色发展;绿色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0 引 言
绿色经济是21世纪的经济增长点,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未来经济的主引擎,也是各国经济决策者关注的焦点。绿色交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绿色交通体系。水运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具有节能减排的比较优势。为减少水运行业本身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部于2011年发布了《“十二五”水运节能减排总体推进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绿色水运发展长效机制研究,包括绿色水运企业认证体系研究。
开展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继续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开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十百千”示范工程的重要支撑,是强化企业为主体作用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内河航运企业为评价对象,以评价指标为引导,旨在充分调动航运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在创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作用。
1 绿色内河航运企业的基本特征
交通运输业是资源占用型和能源消耗型行业,作为主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源之一,是温室气体减排、缓解环境污染的重要领域。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河航运在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发展绿色航运也是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必经之路。绿色内河航运企业具备以下特征:
1.1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
由于航运企业对资源和能源的高依赖性,资源和能源不仅是航运企业运作的基础,也是影响航运企业绿色化程度的最重要因素。资源和能源利用水平通常通过单位运输周转量能源消费水平体现,实现途径包括:优化运力结构和运输组织方式、提高船舶技术性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改进船舶发动机技术,使用清洁燃料替代化石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完善节能减排组织机构和保障体制建设,加强规范管理能力,保障节能减排规划和目标的实现。降低单位运输周转量能源消费水平,既是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创建绿色航运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1.2 运输装备结构技术先进
船舶是航运企业提供运输服务的基础条件,营运船舶能源消费占航运企业总能源消费的90%以上,其先进程度反映了企业“硬件”方面的科技水平。控制以船舶为主的运输装备能源消费水平,降低营运船舶单位能耗水平是创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的重要内容,实现途径包括: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建设,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老旧船舶,严格按照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限值标准更新营运船舶;提高天然气、太阳能、电能等节能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燃油的使用;广泛应用节能型燃油添加剂、船舶节油装置、太阳能辅助发电装置等交通运输节能推优产品和技术,以及节能示范项目推荐技术;重视维修保养,保持船舶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各机电设备的运转效率,减少无效能的消耗。
1.3 企业管理理念绿色低碳
推进航运企业绿色发展体制构建和强化企业绿色发展的宏观设计是创建绿色航运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途径包括:建立节能减排工作组织领导,制订相关企业绿色发展规划,将创建绿色航运企业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全面加强节能环保监管能力,强化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开展能耗监测和分析,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积极建立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绿色融资和第三方污染治理等市场机制,加强节能减排标准能力建设,增强企业绿色发展的持续动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绿色企业文化,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氛围。
2 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基本原则及步骤
基于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内容和系统的复杂性,构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精炼性、独立性、可行性、可比性等原则。
构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步骤见图1。
2.2 指标体系框架
绿色航运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方式,应从多个角度选取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指标与过程指标反映航运企业绿色发展的不同方面,将其综合可反映航运企业绿色发展的整体状况。根据绿色航运的概念及绿色内河航运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目标层、评价内容层和评价指标层等3个层次。
评价目标层仅包含一项评价内容,即“航运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用于反映航运企业绿色发展的整体状况。该项指标为结果型指标,最终得分由各项评价指标的分数累加得到,分数越高表明航运企业的绿色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评价内容层属于中间层,亦称为一级指标,是对评价目标的具体化分解,包括“能耗强度”“装备水平”和“组织管理”等3项内容。
评价指标层是评价内容层的进一步细化,也称为二级指标,每项指标都具有可操作、可统计、可考核等特点,为内河航运企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性指标。指标的选取主要从节能、低碳和环保等3个方面来引导航运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共包括16项基本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见图2所示。
2.3 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最终得到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1)。
2.4 评价标准设计
评价标准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定量指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的相关控制值和限值标准规定,确定定量指标的评价标准;定性指标主要根据评价企业是否开展了相应的评价内容,采用“状态描述法”分类设定评价标准。
2.5 综合评价方法
基于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得分是评价内河航运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航运企业的综合评价得分根据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分情况计算得出,是各评价项目评价得分的累加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E= Pi
式中:E为基于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得分,满分100分;n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项目个数(n≤16);i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项目序数;Pi为第i个评价项目的评价得分。
3 结 语
开展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内河航运企业采取绿色发展行动、加强绿色发展管理、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引导航运企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本文以分析内河航运企业绿色竞争力为切入点,进而明确我国绿色内河航运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旨在科学引导航运企业绿色发展,并为整个航运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袁琼.低碳交通运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绿色科技,2012(3):218-220.
[2] 陈阿明.对航运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考[J].中国水运,2013(12):63-64.
项 目 指 标 一 级 学 校 管 理(25)
评 价 标 准 二 级
评 分 自评分
评价分
由校长、有关
绿色学处、团队、学校创建科教师、学生领导小代表等组成,组(5)有分工和职责
有近期三年创建规划创建规划和年
和学度计划(5)
年、学期落实计划
每学期召开2-3研究落实制度 次环境
教育等(5)
会议,有定期研究、检查、总结等制度
对创建与环境教育等经费落实情况有经费(3)保证,教学资料建设有成效
有有关的书面计划、总结等,有关档案资料有有关
会议记(3)
录和工作检查记录,有各项相关成果的记
参加培训(4)
教 育 活 动 过 程(25)
基础型课程(8)
录
校长、教导主任、有关教师参加市、区县或本校的专题培训
学校开设有齐全的相关专题教育,专题教
育(5)
全体学生均接
受环境等专题教育
各学科均注意
渗透环境等教育,主渠道学
拓展型课程(4)研究(探究)型课程(4)
科有渗透教育的计划、教案、及有关的资料结累
开设有关保护环境的学校课
程,有教材和
教案,有15%以上学生参加
有环境类学生
社团、活动内
容落实;学生环境
教研活动(4)
研究课题占一定比例; 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社会环境考察等实践活动
有环境教育等综合性教研组织,能定期开展有关教研活动;或主渠道学科有专题性教研活动安排
绿 色 宣 传 围绕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等每学期举办讲
主题活座,组织参观动(5)等活动参与者
(15)
科普宣传(5)
社区活动(5)
每学期出绿色主题校报2--3期,有班报响应,有绿色主题广播和网站
组织师生参加市、区县、街道的环保绿色
多,有多次全校性的绿色宣传教育活动
校 园 环 境(15)
环境整洁(5)
活动;自觉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监督社区污染并有一定效果
学校可绿化地均得到绿化,校园绿学生参加护绿化(5)率达100%
校园洁净,教室整洁,食堂卫生达标,厕所干净无臭味,卫生无死
污染控制(5)
续上表
教 育
角; 垃圾能分类统一处理
对学校自身产生的污染源已有效控制,学生能参加校内有关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等意识(5)
校级领导都明确
绿色学校有关要
求,主动宣传;
成 果(20)
教师有一定的论文、经验;学生解答有关问卷效果好
有关获奖成果(5)
积极参加市、区县有关环境类竞赛,团体或个人获奖情况有明显提高
获区县的“绿色学校”,绿色学校示范作用(5)对外有一定的示范性和
影响力
师生遵守“七不”规范;学校符合“无烟学校”条件;学校保护环境、爱护资源、节约用水用电蔚然成风
主要特色:
环保行为(5)
特 色 加 分(5分)
总 分
注:各指标下括号内的数字为该项的满分数,具体评分根据有关标准。评委意见:
上海市绿色学校推荐评审表
学校名称
学校地址
邮政编码
区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区教育局、环保局)意见、签章:
市 评 审 意 见
评委签名:
年 月 日
市主管部门意见、签章:
上海市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 2005年4月制
绿 色 学 校 申 报 表
年 月 日报
校长姓
名
联系电
话
学校名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申 报 材 料 目 录
其他说明: 校长签名: 年 月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04年第462号
《港口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8月20日以关于印发《港口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交人劳[2004]462号)颁布,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00四年八月二十日
第一条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保障和促进港口安全生产,规范港口建设工程项目和港口生产系统的安全评价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沿海与内河港口(不包括渔港、军港)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以下简称港口建设项目)及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管理工作。
第三条 港口安全评价是以实现港口建设项目和港口生产系统的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港口建设项目和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辩识与分析,判断建设项目、生产系统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为制定港口建设与生产的安全对策措施以及进行安全生产监察提供科学依据。安全评价包括港口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以及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现状评价、专项安全评价。
第四条 港口建设和生产经营单位可自主选择熟悉港口生产经营设备、设施及装卸工艺的安全评价机构承担评价项目,逐步建立招投标机制,鼓励评价机构间的公平竞争,促进评价工作的良性发展。
第五条 从事港口安全评价的机构应依法取得由国家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核准的《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资质类别应符合评价项目要求,业务范围包括港口业,从业人员应持有效《安全评价人员资格证书》。
第六条 港口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七条 国家规定的港口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都应进行安全预评价;对客运码头、石油化工码头及罐(库)区、散粮筒仓码头及筒仓、港口危险货物装卸码头及库场、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港内加油站以及生产用燃料油储存库等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安全预评价。
第八条 港口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拟建工程设计方案以及类比工程进行分析,预测该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设计和安全管理的建议,作为该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安全设施设计和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监察的主要依据。
第九条 港口建设单位对港口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负全面责任,在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设计单位以外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评价应在初步设计会审前完成。
第十条 设计单位对港口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负技术责任,应遵守和落实国家及行业现行的安全标准、技术规范,依据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安全预评价的要求进行安全设施设计,同时编制安全专篇。
第十一条 施工单位应对港口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应严格依据设计文件要求施工,做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确保安全设施设计方案的有效实施。
第十二条 大型港口建设项目、客运码头、石油化工码头及罐(库)区、散粮筒仓码头及筒仓、港口危险货物装卸码头及库场、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港内加油站以及生产用燃料油储存库等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应进行安全验收评价,安全验收评价报告作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单项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安全验收评价的内容包括:建设项目落实预评价报告的安全技术措施的情况,安全设施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与建设项目配套的安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建设项目试生产后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制度是否适应安全管理的需要,从总体上评价港口建设项目的运行状况和安全管理是否正常、安全、可靠。
第十四条 石油化工码头及罐(库)区、港口危险货物装卸码头及库场、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港内加油站以及生产用燃料油储存库等场所应进行专项安全评价。根据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储运经营的港口生产单位应每两年进行一次专项安全评价,根据不同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能、装卸安全技术要求、装卸量、储存量,港口周边环境影响以及安全管理状况等因素,科学地分析突发重大事故的致因并预测模拟其后果,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和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第十五条 客运码头(包括客滚码头、火车轮渡码头)、散粮筒仓码头及筒仓和其他非危险货物装卸码头,对存在的安全生产不稳定因素,港口生产经营单位应主动开展安全现状评价,通过评价查找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程度,制定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时整改安全生产条件和事故隐患;客运码头应制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旅客紧急疏散和救援预案,保障旅客安全。
第十六条 承担安全现状评价的机构应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识别并把握评价对象安全管理的特点和重点,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分析评价,评估评价对象执行国家和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基本情况,从生产经营设备设施、装卸工艺与生产环境条件、安全规章制度与管理状况、安全教育与员工素质等诸方面的现状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第十七条 承担港口安全评价的机构应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按照国家安全生产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评价导则开展工作,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评价程序,采用先进、科学的安全评价方法,确保评价工作质量,对评价结果负责。
第十八条 港口安全评价实行专家评审和备案制度。评价报告评审一般采用专家会议形式,通过评审的安全评价报告由港口建设单位或生产经营单位报送相应的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安全预评价报告应同时送交该港口建设项目设计单位。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港口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应同时报送交通部、国家安全监管局主管司局备案。
第十九条 根据国家安全评价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港口管理实际,大型港口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和验收评价报告,由交通水运安全评审中心或国家安全监管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评审;其他港口建设项目和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报告由交通水运安全评审中心或其他具备资质条件的社会中介机构组织评审。为确保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组织评审的机构不得评审本机构承接的评价项目。
第二十条 组织港口安全评价报告评审的机构应以安全生产科研为依托,拥有熟悉安全技术的专业人员,并建立规范的评审制度、工作程序和评审专家库。工作中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和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坚持“科学、客观、公正、求实”的原则,根据评价项目实际随机选择相关的专家,充分发挥评审专家组的作用,确保评审工作的质量。交通水运安全评审中心、国家安全监管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的港口安全评价的评审工作应接受交通部和国家安全监管局主管司局的监督与指导,在组织评审过程中如发生重大分歧情况,应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 组织大型港口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评审的机构应将评审制度、工作程序及评审专家库报送交通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主管部门。专家库应选择熟悉港口工程安全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设施安全管理、消防管理、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海事安全监督管理及科研、院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入库。
第二十二条 安全评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评审机构及参加评审工作的专家应认真履行职责,对有失公正、弄虚作假等违纪、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同时,应保守港口建设单位或生产经营单位的商业秘密,尊重和保护评价报告有关技术内容的知识产权。
第二十三条 港口安全评价的费用应根据具体评价项目的工作量等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费规标准由评价机构与委托单位双方协商,合理确定。专家评审的相关费用,由港口建设单位或生产经营单位承担。
第二十四条 港口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海事管理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对港口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和港口生产系统安全评价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和国家安全监管局共同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交通部与原劳动部颁发的《港
1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评价表征作用
通过绿色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对社区的资源利用、能源节约、环境质量、社区模式等作出全面的评价, 有利于评价表征社区的绿色化发展水平。
1.2 指导指引作用
科学、合理、全面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为政府部门的绿色社区评价管理和发展决策提供指导和借鉴, 为居民的购房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为社区的环境规划与生态设计提供指导, 为社区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1.3 刺激推动作用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有助于刺激社区的绿色化竞争, 有助于绿色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有助于推动社区以及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并最终有助于推动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LEED评估体系为例, 其除了宣传绿色建筑的各种潜在好处外, 还告诉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将更加物有所值, 并有较高的投资回报。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使绿色建筑的市场价值不断提升, 这样将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推动市场转型[2]。
2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应把社区的绿色化发展视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 指标体系的设置不仅要能反映社区的资源能源节约水平、人居环境舒适程度, 还要有一定的指标反映社区的社会人文发展、绿色文明意识。同时, 根据社区绿色发展的系统结构分出层次, 指标体系由多个层次的指标层构成。
2.2 可行性原则
在设计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 在考虑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 可行性尤为重要。既要防止指标过于繁杂, 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 又要防止过于简单, 同时要保证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3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在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选取过程中, 指标的定义、具体的准则和要求、分值权重等都必须有科学依据, 整体操作要规范, 便于进行有效的横向与纵向比较、评价与预测。
2.4 导向性原则
无论是数据还是指标体系, 都传递一种信息, 信息的结构和效率可能直接影响着决策。因此任何一种指标体系的设置, 在实施中都将起到引导和导向作用。通过本指标体系, 将有助于指引社区的环境规划、生态设计和绿色化建设。
3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能科学、合理、综合、全面地衡量社区的绿色化发展水平, 本研究采用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构建方法。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 既选取反映资源、能源、环境属性的指标, 还选取了适当的具有社会人文属性、经济属性的指标。绿色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 (A层) 、因子层 (B层) 、指标层 (C层) 三个层次, 其基本内容为:目标层 (A层) 为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9个因子层 (B层) 为土地利用与选址、社区模式、绿化、社区街道交通、水资源环境、能源、建材资源、生活垃圾管理和环境质量, 指标层 (C层) 为前提条件17个和得分指标54个, 并在指标层下设具体的准则和要求。
3.1 土地利用与选址 (B1)
土地利用与选址是绿色社区的首要问题。土地利用与选址的不当将有可能带来生命财产的威胁、生态环境的破坏、交通出行的增加、土地资源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进而影响到可持续发展。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New Urbanism) 非常重视“公交导向开发”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 因为“在美国, 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要归因于交通, 而交通又大部分归因于私人汽车的使用”[3]。此外, “工宿平衡”的理念也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其要求缩小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距离, 减少远距离钟摆式通勤带来的能耗、污染、身体疲累等不利影响。过分强调功能分区, 即每一个功能分区的用地都将会是单一与固定的, 造成城市商业和居住彼此分离, 商业区、居住区沦为了“孤岛”, 从而产生大量长距离的出行路径。国外研究认为, 距离工作地点在8km之外的人有72%从来不会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4]。绿色社区的土地利用与选址包括了3个前提条件以及6项得分指标 (见表1) 。
3.2 社区模式 (B2)
社区模式是绿色社区极其重要的问题。社区模式的不当将有可能导致对居民的购物、休闲、健身、教育、医疗、就业、安全等带来不便, 增加交通的出行, 增加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导致社区人际交往的隔阂与封闭, 人文环境不良, 以及社区规划设计特色的单一化, 社区管理效果不佳, 绿色文明意识不高等问题, 从而降低生活质量。社区模式包括10个得分指标 (见表2) 。
这里需要重点对以下三个指标进行阐述说明:
3.2.1 混合居住。
其要求建筑类型多元化、建筑面积多元化、房主年龄群体多元化、收入层次多元化。目的是帮助改善社会的分层隔阂状况, 增进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的业主之间的交流, 促进社会的进步。
3.2.2 当地食物生产。
其要求利用社区空旷的空间建设社区农场, 并鼓励利用社区花园、住宅的前后方或院落、阳台、屋顶种植生产食物。目的是为了提供新鲜食物, 增加工作岗位, 扩大绿色空间, 减少化肥、杀虫剂和食品包装的使用, 促进社区交流[5]。
3.2.3 公众参与。
其要求公众能参与社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且投诉机构设立畅通、效果良好。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决策者无法实现可持续社区的发展目标。一些学者把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比喻为“城市杠杆”, 当大量公众参与可持续实践时, 这种效果会非常明显[6]。
3.3 绿化 (B3)
绿化是社区的绿色网络。居民通过绿色空间亲近大自然, 生态绿地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污染、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建筑能耗、降低风速、减少噪音等功能, 并增加社会交往活动, 有助于身心愉悦健康。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户家庭在面积55m2的屋顶上选择景天科植物进行绿化, 每次下雨可以保持80%的水分, 减少了最终流向拉法耶特河的水量[4]。绿化包括2个前提条件以及5项得分指标 (见表3) 。
3.4 社区街道交通 (B4)
出行是每个居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包括对外的交通出行和社区内的交通出行。对于社区这个尺度而言, 对外交通的评价与社区的选址密切相关, 主要是考虑外部交通出行的多样灵活方便, 鼓励通过公交优先、绿色出行达到交通节能。社区内部的街道交通设计应以人为本, 创建“适于步行”的社区。“适于步行”的社区带来很多好处:资源利用更加持续, 社会交往增加, 加强了体育锻炼, 减少了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7]。小街道有着亲人的尺度, 尤其是和行道树结合在一起时, 这种吸引力有助于提高社区的活力[8]。总的来说, 社区街道交通系统应尽量做到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地表径流、保障行人安全、增加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社区街道交通包括以下6项得分指标 (见表4) 。
3.5 水资源环境 (B5)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是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是评价社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安全饮用水的缺乏给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国外研究表明,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5亿例与水有关的疾病出现, 导致500万至1000万人死亡。安全饮用水的的缺乏每天导致10-20000小孩夭折[9]。因此, 在保证水质安全的前提下, “开源、节流、保护”应该是绿色社区的水资源环境系统的关键措施。要遵循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用水原则, 并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 合理设计和建设社区的水资源环境系统[10]。缺水地区和淡水资源丰富地区对中水利用的要求不尽相同, 多雨地区和降雨量少的地区对雨水收集利用的具体要求也不尽不同,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佳方案, 达到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绿色社区的水资源环境系统主要包括3个前提条件以及7项得分指标 (见表5) 。
3.6 能源 (B6)
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绿色社区而言, 节能主要分为交通节能和建筑节能。社区对外交通节能和社区内部交通节能在前文已有论述, 本部分主要针对社区的建筑节能。建筑物的建设和维护占世界能源需求的很大比例。根据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提供的数据, 美国的建筑物占到了美国总能源需求的36%、总水量需求的12%和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建筑节能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它包含利用自然资源、创造“高舒适、低能耗”建筑的诸多方面, 是绿色居住建筑的核心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建筑与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和采暖空调设备的选择, 也与建筑或单体建筑的总体规划、建筑布局、建筑设计及环境绿化等有密切的联系。绿色社区的能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3个前提条件以及5项得分指标 (见表6) 。
3.7 建材资源 (B7)
建材资源的采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大。绿色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建设宜采用资源能源耗用少、性能优良、耐久性好、可循环利用的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材料与制品, 建材的选择和使用要遵循“3R”原则 (“reduce、reuse、recycle”, 即减量、重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 。绿色社区的建材资源指标体系包括1个前提条件以及6项得分指标 (见表7) 。
3.8 生活垃圾管理 (B8)
每一个社区和人类的居住点都面临着生活垃圾管理的问题。传统的固体废物注重末端治理, 只注重清除垃圾而不是预防垃圾的产生;其忽略了四个方面:源头减量、重复利用、循环再生和回收利用[11]。垃圾的回收和堆肥在高密度的社区中更加方便。垃圾分类收集将使大约75%的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或者是用作肥料[4]。基于此, 不仅应重视对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的收集, 更应重视对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的分类, 进而要鼓励对生活垃圾及废弃物采取回收利用和就地消化 (堆肥) 。生活垃圾管理指标体系包括3项得分指标 (见表8) 。
3.9 环境质量 (B9)
人居环境舒适是绿色社区的一个基本特征与内涵, 包括室内的环境质量和室外 (社区) 的环境质量。绿色社区不能是以牺牲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来换取资源能源的节约, 而应是两者兼顾, 或者说在保证居住环境舒适性的前提下去节约资源能源,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绿色社区的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包括5个前提条件以及6项得分指标 (见表9) 。
4 结语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综合全面地优化构建了包含9个因子和若干指标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限于篇幅, 本文无法详细论述各指标的选取目的、具体准则要求和评价指南。本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 重视资源能源的节约。具体体现为“四节”, 即: (1) 节地 (土地利用) ; (2) 节水 (水资源环境) ; (3) 节能 (包括能源、选址中的对外交通节能和街道交通中的内部交通节能) ; (4) 节材 (建材资源) 。
(2) 重视人居环境的舒适。具体体现在: (1) 环境质量; (2) 绿化; (3) 生态保护 (土地利用与选址) ; (4) 社区街道交通中的部分指标, 如安全舒适的人行道; (5) 生活垃圾管理中的部分指标, 如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 (6) 社区模式中的部分指标, 如生活配套设施。
(3) 重视社会人文气氛的提升。主要体现为混合居住、室内外康体设施、绿色开放空间、安全舒适的人行道等指标。
(4) 重视绿色文明意识的培育。如社区模式中的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教育等指标。
(5) 既有反映资源、能源、环境属性的指标, 也有适当的具有社会人文属性、经济属性的指标, 还有兼具多种属性的指标;指标选取方面体现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比特利.绿色城市主义——欧洲城市的经验[M].邹越, 李吉涛,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Greenhouse Gases[M].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May, 2008
[4]弗里德曼.住宅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社区的规划与设计[M].刘星, 晃艳, 刘珊珊, 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5]KOTSCHI J, MULLER-SAMANN K.The Rol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s—a Scoping Study, IFOAM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Movements) [EB/OL].http://www.environmentportal.in/content/269047/the-roleof-organic-agriculture-in-mitigating-climate-change-ascoping-study/, 2012-5-20
[6]REES W.Achieving sustainable:Reform or Transformation?[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995 (9) :343-341
[7]WALKABLE COMMUNITIES, INC.Welcome to Walkable Communities, Inc.[EB/OL], www.walkable.org, 2012-5-10
[8]格林, 凯利特.小街道与绿色社区——社区与环境设计[M].范锐星, 梁蕾,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9]GLEICK P.Making every drop count[J].Scientific American, 2001, 284 (2) :40-46
[10]裴烨青.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D].上海:东华大学, 2007:25
关键词:绿色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TU375.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10-0115-03
为期两周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谈判最终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尽管哥本哈根会议进展不大,但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政府也提出了碳减排目标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工程建设活动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其能源、资源消耗占到全社会能源、资源消耗的40%,所排放的建筑垃圾也相当于全社会垃圾排放量的40%。在当前国家全面节能减排的大形势下,建筑业更应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而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 虽然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但当前实际推广进程缓慢,由于施工过程中管理和操作系统的复杂性,并且缺乏进行施工评价的固定指标。故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适用并得到普遍认可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用来对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做出适当的评价。现行关于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的研究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用同一套评价体系难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施工。因为绿色施工的应用涉及到各个行业,不同行业的施工特点不同,就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施工探讨各自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最终建立覆盖各类型施工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文章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探讨,希望能对绿色施工评价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贡献。
1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建立评价指标的内容
评价研究内容的基础和关键是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和确定,其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精度和结果。对评价指标的筛选要遵循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并且要结合不同类型施工的特点进行。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四个层次。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见表1。
1.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AHP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的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同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最终结果见表1。
2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施工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评 步骤
2.1评价方法的选择
从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表1)的内容可以看出:①在评价指标中有很多指标不能量化,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在进行评价时很难作出定量的判断。而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应用模糊数学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对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进行量化综合运算,从而得到量化评价结果的过程。因此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比较合适。②该指标体系分为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四个层次,为了评判结果的合理性就不能采用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故应该采用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2.2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2.2.1建立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施工评价对象的因 素集
如=U{u1,u2,u3,u4}={能源与资源节约与利用,对环境污染的控制,绿色技术的应用,综合管理}。分目标层u1={u11,u12,u13,u14}={土地资源节约与利用,能源节约与利用,材料节约与有效利用,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2.2.2建立权重集
各因素的重要的程度一般不相同,故不能等同看待。应根据每一层次中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权数,于是得到各个层次因素组成的权重集.在上一阶段已经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完成了一项工作,见表1中各指标对应的权重。如分目标层的权重集=(a1,a2,a3,a4)。其中。
2.2.3建立备择集(评价集) 备择集是对评判对象可能做出各种评判集合的总体。模糊综合评判的目的就是在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备择集中得出一最佳的评判结果。备择集建立为V={绿色、浅绿色、浅灰色、灰色、黑色} 。即V={v1,v2,…,vj}(j=1,2,3,4,5)。
2.2.4单因素模糊评判从最低层(指标层)的第i个因素开始,由相关部门领导、专家教授组成评价组,评价组成员分别对每个指标层因素进行评判, 即专家对该因素评定绿色、浅绿色浅灰色、灰色、黑色分别占多少比例,由此确定该因素对应于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如对评价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有40%的成员认为属于绿色,20%的成员认为浅绿色,20%的成员认为浅灰色,15%的成员认为灰色, 5%的成员认为黑色则可得出u111对各评价等级vj的隶属度r111:r111→(0.4,0.2,0.2,0.15,0.05).同理得到r112→(r1121,r1122,r1123 , r1124, r1125);r113→(r1131,r1132, r1133, r1134,r1135 )。最终得到单因素U11评判矩阵为:
2.2.5模糊综合评判
上一阶段单因素模糊评判没有涉及到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即相应的因素权数,如果各项作用乘以相应的的因素权数,便能合理反应所用因素的综合影响,故模糊综合评判可表示为:
B=*。例如指标层 “土地资源节约与利用” 的模糊合评判集:B11=11*11=(a111,a112,a113)*
同理可得到B12,B13,B14。这样就得到了“能源与资源节约与利用”的评价集:
2.2.6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文章的评价体系应该采用三级模糊综合评判,评判模型见下式:
其中bj称为模糊综合评判指标,含义是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时,评判对象对备择集中第j个元素的隶属度(j=1,2,3,4,5)|。
2.2.7评判指标的处理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取最大的评判指标maxbj 相对应的备择集元素vj为评判结果。即V={vj/vj→maxbj } (j=1,2,3,4,5)。
3结语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研究课题,涉及多门学科。论文从能源与资源节约与利用、对环境污染的控制、绿色技术的应用、综合管理四个方面出发,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完善了绿色施工评价理论体系。但是该体系尚有不足之处,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确定比较粗略,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绿色施工评价[J].施工技术,2006,35(11):85-89.
[2] 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 肖盛燮,王平义,吕恩琳.模糊数学在土木与水利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 李士勇.工程模糊数学与运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5] 刘贵文,徐鹏鹏.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7,(3):32.
【港口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推荐阅读: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09-27
上海市绿色学校评价指标与标准要点09-27
港口5 港口设施维护管理规定(交通部)05-23
港口安全事故案例06-05
中国主要港口介绍12-12
港口产业分析报告05-24
港口集团企业文化理念06-22
港口如何应对金融风暴11-04
港口环保科技论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