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诗歌(精选14篇)
张庆文
.研究时间;12月10日
研究地点: 襄州区
.研究人员: 柳宇龙 张庆文 崔兵权等
春节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据资 料介
绍,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
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
初一为高 潮。而民间在此期间的各种习俗,可以说由大年初一直到初七都
会有要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那些富有生活情
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
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多了解春节习俗能让我们
对中华民族节日有更多的认识,增强我们对民族的了解。
据所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除夕守岁、贴春联、拜年、发压岁钱、吃
饺子、贴“福”字、放爆竹、这些习俗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从古流
传至今。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
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也有辞旧迎新的意思,寓意
着扫掉去年的坏运气,希望来年能迎来好运。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开始人们在桃木板上刻一些画象用来避鬼神,渴望家里能平平安安,家
人能健康。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
渐发展为春联。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
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贴“福”
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
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
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
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俗名“熬年”。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
了,这时男女老少都会去拜年,这时小朋友们最高兴了,因为他们会得得
长辈的压岁钱。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
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
不过饺子”的俗语。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饺子是多么
开心的事。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
”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谁吃到这个
饺子谁就会有好运,来祈福人们来年幸福平安。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
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历史的长河在祁县的土地上流淌了上千年。祁县古城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 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 最早的时候, 祁县县城在古县, 当时, 古县分为上古县、下古县两个村, 春秋时期晋献公四世孙祁奚食邑于此, 就改名祁黄羊。祁黄羊在位约60年, 是四朝元老。他忠公爱国, 急公好义, 在祁县的口碑很好, 后人为了纪念他, 还在祁县修筑了祁大夫庙。祁县的建设由此拉开长幕。
到晋国晋顷公年间, 古祁县被划分为七个县, 祁县为七县之一。贾辛到祁县主政, 他是祁县历史上的第一任县官, 也是从那时起, 有建制的祁县诞生了。祁县成为我国资格最老的县城之一。
西晋司马炎时期, 祁县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县城迁移, 县城从古县迁移到祈城村。祁县古城后来经历朝代更替, 一直保存至今, 现在的祁县古城是从祁城村迁移过来的。
如今的祁县古城分为新城和古城两部分, 新城在东, 古城在西, 祁县中心的十字路口就是新城和古城的交界处。站在十字路口向西望去, 祁县古城的容颜便清晰映入眼眸。
古城东西长有850米, 南北长700米, 周长3公里。因为古城形如“乌纱帽”, 因此, 祁县古城还有一个有趣的称呼“纱帽城”。整体看, 古城布局严谨, 肌理清晰, 规划犹有“一城四街二十八巷, 六十个圪道, 四十个大院, 万余间房室。”
祁县古城分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统称为“晋商老街”。晋商老街是祁县古城的“文物”精髓, 是保存地方特色传统较好的文化老街, 是祁县古城内的一道绝美风景。2011年, 晋商老街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近年来, 晋商老街被当地政府合理利用, 有序开发, 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 现在晋商老街已经基本上恢复了明清商业老字号的牌匾和辉煌, 生动地再现晋商文化的繁荣昌盛。
林立在老街街道两边的是明清时代的茶庄、烟店、斗行、当行等, 还有一些陈旧的商号旧址和居民宅院, 经修葺之后改办了晋商文化博物馆、晋商茶庄博物馆、全国最大的珠算博物馆、明清家具博物馆、晋商镖局、度量衡博物馆等旅游景点。
晋商老街的建筑大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渠家大院是晋商老街内的一处院落老宅, 是当年渠氏家族在祁县的风光见证。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 在祁县古城有几十座大院, 千余间房屋, 渠家大院就是渠氏家族的“精华遗产”。它建造于清朝乾隆年间, 距今有几百年的历史。院落外观为城堡格局, 墙高有十余米, 墙头为垛口式女儿墙, 建造风格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院落屋顶样式多样, 呈现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 形式不同, 主次却清晰分明。大院内分为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 占据了祁县古城内大部分的面积。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形成了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
石雕栏杆院, 是渠家大院的第一个院落, 是一处艺术品佳作。青石雕刻的巨型栏杆上有梅兰竹菊、花鸟虫鱼和十二生肖, 还刻有一些寓意民间故事的石雕画, 造型独特, 工艺精湛, 栩栩如生。砖雕篆文、雕景, 高雅美观, 无时不折射出渠家大院的“富丽堂皇”。想必渠家在当时除了有雄厚的财力外, 与政治上的联系也很紧密。现在的石雕栏杆院已成为山西省晋商茶庄博物馆。
牌楼院是渠家大院的主院。巍峨壮观, 玲珑精致, 为五外三二进式, 院中的十一踩木制牌楼设计巧妙, 匠心独运, 寓意祥和。各种不同的彩绘相聚在屋内屋外, 华丽得叫人叹为观止。因此, 牌楼又被作为古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现在的牌楼院已是一座晋商文化博物馆, 成为全国首家展示晋商文化的博物馆。
戏台院是山西民居戏楼的代表, 建造在渠家大院的南面, 坐南朝北建造。戏楼为砖木结构, 卷棚顶, 伸出式, 前台四根立柱支撑着整个戏台的屋顶, 两侧有垂、帘, 台前还设置有一圈矮栏杆, 台后是一整面木质窗门。戏台的每个建筑部件上都有木雕。戏台大院还有包厢式看台, 这足以见得渠家的奢侈和富裕。
五进式穿堂院是全国罕见的院落布局, 它建造在渠家大院的偏院, 全长有99.8米。院落特点就在于一道门比一道门高, 一处院比一处院宽, 因此以前有“由低到高代出英豪, 由窄到宽富贵如山”的说法。
可是,村落一般是自然聚居而成的,没有具体的建村年代,而我国的村落又鲜有村史,所以要想知道哪个村落最古老非常困难。然而,前段时间在浙东做村落考察时,我却意外地在宁波的河姆渡“发现”了最古老的村落。
它形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当然,它不再是活态的村落,早已化为一片大文化的遗址。尽管岁月遥不可及,但从留存在遗址中的丰富遗物,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那时的村落生活。
当时,先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凶险与艰辛,各种猛兽时时来袭,还不时遭遇雷电、大火、洪水、疾病等自然灾害。面对这些,人是孤立无援的,然而顽强与智慧的河姆渡人凭借自己的双手战胜了一切。他们用石头、木头、泥土、苇草,以及兽骨、鱼骨、鸟骨来制作各种工具与器具,猎杀野兽,盖房造屋,获取食物。而且还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人工栽种谷物,这可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走出的极其伟大的一步。这一步,使他们从居无定所的渔猎时代跨入了定居生活的农耕时代,从而将生命及其情感与土地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一种全新的生活由此开始了。
在这里,最早的农耕工具出现了,翻土的耒耜、点种的木棒、收割庄稼的镰、舀米的杵、盛粮的陶罐。当然,远不止这些,令人惊讶的还有河姆渡人非凡的才智和高超的技术。他们能把石锛打磨得像经过现代“机加工”那么细腻光滑,将骨针的针孔雕琢得又圆又小,箭镞和钻头造得锋利逼人。最叫人惊叹的,是他们发明了形制多样的榫卯与木构件,柱脚榫、梁头榫、燕尾榫、销钉榫等,直到现在我们的木工还在用这种榫卯。就凭着这些构件,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构筑起一座座坚固的干栏式建筑。
他们在这里过着群居式的生活,他们捕鱼猎兽,采集果实,耕种稻谷,驯养猪、牛、狗等家畜。因此,他们能吃到大米和有荤有素的食物。村中有一口水井,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水井。水井的出现使他们的村落生活更加安定,只有安定才能不断地积淀与建设。
物质生活稳定后,河姆渡人便开始追求更高级的生活——精神生活。
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已经很讲究物品的造型了。单是煮食烧饭的陶釜的式样就十分繁多,上边还雕刻着各种图案。各种工具上的装饰更是花样纷繁,这都体现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一块线刻的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出土的文物极品,上面用精细和流畅的阴线,刻划着两只昂奋欲腾的鸟与一轮灼热的太阳,鲜活生动,激情洋溢,不禁让我们看到了先人的精神向往。
更美好的艺术也在这个村落里出现了——音乐。这里发现的吹奏器骨哨,打击乐器木鼓,以及单孔的陶埙,都告诉我们这个原始村落的生活曾经多么生动。
从这些遗物中,能够鲜明地看出我们先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的祟尚,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种精神是村落核心与本质的精神,7000年来,它不一直是我们村落赖以衍存不败的精神定力和不断进取的动力吗?
应该说,河姆渡的村落已经较为成熟,不仅规模可观,而且具备一整套生产与生活的村落体系,拥有相当程度的村落文明。最古老村落既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初的聚落,也是社会形成的基地,文明的发祥地。今天的村落所有根本性的元素,河姆渡时期都已经有了,虽然那时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孩提时代”,但它告诉了我们村落的本质与意义。因此可以说,村落是我们最早的家园,是扎在大地上最深和最关键的根。
今天我们已进入比较高度的现代文明,但如果没有先人的创造,特别是对村落的创造,就不会有今天。我们感谢河姆渡人,因为他们创造了最早的村落,让我们认识到村落的意义与价值,使我们敬畏与珍惜古村落。
所以,在人类历史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当代,我们保护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也是为后代留下农耕历史的文明标本,让我们的后代对自己的文明永远有根可寻。
——读《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有感 12辅修政治与行政学院谭后红1230020090
说起谣言,脑子里面第一反映的就是那句话——谣言止于智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句话也在指导着我们,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是不会被谣言所蒙蔽的。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甚至有的时候谣言的传播者恰恰是人们眼中所谓的智者。正如书中所言,谣言是一个难以捉摸的现象。相较于其他传播方式,语言传播更难以把握,因为人们永远无法追溯到它的起源,它的传播总是悄无声息,不露痕迹,多变不可测的。
谣言,正应了书名——世界最古老的传媒。谣言作为口头传播的一种,在古老的年代直至今日都充当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相较于其他传播方式,谣言更加的贴近受众的生活圈子,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不止作为传播对象而存在,他们在扮演者受众这一角色的同时还充当了传播者一角。另外,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受众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比如亲人、朋友,他们对彼此存在信任,相较于官方媒体,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因此这种特殊的信任就成为了谣言传播的一大助力。
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善于利用谣言,让谣言为政治服务。不论是耳熟能详的陈胜吴广起义——大楚兴、陈胜王,还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这些都是谣言起到了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谣言都是以神话故事为载体的,这种说法在书中作者也有提及到,在我看来,神话之所以成为谣言的载体与其难考证的特点有关,因为神话是否存在难以考证,也很少有人会真正的追究到神话存在的真实性。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在书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二章中认为谣言是社会自发的产物,既非故意亦非谋划,谣言就像是感冒,它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尤其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功的充当了谣言滋生的肥沃土壤。微博、微信、博客、人人等社交平台成为了谣言传播的重要工具,众多网络大“V”的言论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对于他们的言论作为受众的我们是无法进行求证的。
“曹火火”传谣案火爆各大网站,曹志晖这一个名字就这样闯进了人们的视线。有句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同样地,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谣言。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近,无论谣言的大小,我们似乎已经无法逃脱谣言的圈子,但是谣言的真假辨别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无法辨别谣言的真假严重影响了网络环境的稳定,即使秦志晖已经为他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但是给受众造成的误导,导致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谣言就像流行感冒一样,如果没有高效的感冒药,那么小小的感冒就有可能演变成大范围的重症。在如今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谣言的抑制无疑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难题。造成谣言肆虐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网络,作为受众我深有体会。
我们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在很多我们所触及不到的领域,尤其是在不确定性极强的时候,我们只能相信谣言。而且不管社会的信息公开度有多高,仍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知道事情的真相,更不必说在我国信息的公开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发达。从另一个方面而言,就某些特殊的时间而言,政府所给予我们的所谓的“真相”的信度受到怀疑时,人们会更愿意偏信所谓的谣言,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眼中所推崇的智者往往成为了谣言的制造者抑或是传播者。
从受众的心理来看,不管是智者还是愚者,他们都是有情感的,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事件的确定性不强时,人们就会相信那些似乎是正确的谣言。
从立场偏向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认为是正确的立场,一旦事情发生了,人们还是会自行忽视真相,选择与自己立场相一致的观点——谣言,如今的仇富、仇官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
正如作者认为的那样,谣言的传播并非一个人可以独自完成的。谣言是一个集体产品,他的传播是由每一个人的参与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就像演员一般,被分配了相应的角色,他们各司其职。在书中作者通过发生在美国一个缺少社会活动的低租金住宅区内的一个案例,向我们分析了谣言传播中的可能的角色——挑唆者、代言人、舆论引导者、普及者,展现了这些角色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自己是谣言的“受害者”,于是我们谴责那些我们所认为的谣言的传播者们。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在充
当接受者的时候也扮演着传播着这一角色。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一个消息时总会迫不及待和自己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当了普及者这一角色,我们期望通过自己的解说,试图说服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所传播的对又向箱其他人进行传播,就这样,谣言就像是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直至压垮我们,最后我们也就自然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读了《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后,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谣言传播的可怕之处。整本书将案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由此书本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不会显得晦涩难懂。读完以后,我觉得我们不能避免谣言,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对于身边的言论应该抱着审视的眼光,不偏听不偏信。另外也推荐一本有关于谣言传播方面的书——美国的卡斯·R·桑斯坦的《谣言》。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业上课学期:2013--2014 学年第学期 课程名称:新闻传播学课程类型:必修(√)选修()班级:12辅修姓名:谭后红学号:1230030090成绩:评语:
任课教师(签章):
长城依建,低起伏,曲折绵延,两边的上,到处都是翠绿的松柏。长城的墙是块块整齐巨的头铺成的,墙与地间则是由砖堆起来的。长城有台阶的路段台阶很,没有台阶的`地则是常陡峭的斜坡。长城上还有好多烽台,从课我知道,古代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因此旦敌来侵犯,守卫长城的兵们就通过点燃烽来通报军情。
头顶着辣辣的太阳,我们拉着栏杆,步步翼翼地向前着,每上个台阶都要尽全,没会,我们就爬的满头汗,喘吁吁了。会,歇会,我们终于爬到了达岭长城的顶端。我兴极了,都说“不到长城好汉”,今天我终于也当了回好汉了。站在长城顶峰,放眼望去,峦起伏,万长城就像条巨龙,穿梭在崇峻林之间,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壮观。
《劳动者》
天下最容易接近的是泥土
以及和泥土相依为命的男人和女人
他们以劳动的方式
同这个世界真情对话
他们漂泊过的所有地方
都生长发展史和进化论
蕴含丰富且平易自然
他们依山而立
丛林草莽中
染一身翠绿
山地里逐鹿生活
寒风中围猎山的苍劲树的挺拔
在最靠近太阳的地方
顶天立地
他们傍水而居
江河溪谷中
柔情似水
人与水动情的汇合在一起
便诞生缓婉的船灵秀的鱼
在所有的黎明和黄昏
收获幸福和安祥
通常情况下
劳动者
几根蓠芭便围成家园
习惯用看爱人的那种目光
守望收成
男人喜欢用酒
女人选择用泪
表达对生命的一往情深
劳动者的贫穷是身无长物
劳动者的富有是精力充沛且体格健壮
因此创造了人丁兴旺世代繁衍
也创造了舞蹈、诗歌和天堂
《工人颂》
欢快的乐章,在寂寥中
为茫茫沙海里的工人们唱响一首伴奏曲,
荒芜人烟的戈壁
因他们的存在而顿增生机勃勃的昂扬气色。
为了让沙漠边的小城能有不夜的亮光,
为了千万劳动者能安全连续地运用电能
去建设祖国,
我们的电业工人
起五更 归月色 战沙暴,
巡线,检修,消缺
从不毛之野到喧嚣的街头闹市,
从架空线到地缆的每个角落,
细心检查 ,
不让每一个隐患从眼前滑过……
这就是光明使者
为自己劳动者的节日献上的
最真的赞歌!
《五月红》
红色五月五月红,
红花满园舞东风。
风和日丽人欢笑,
其一策, “论其有余不足, 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 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 贱取如珠玉”。意思是说随着商品价格上涨, 生产者们就会将资源集中到这里, 供给自然增加, 增加到一定程度, 供大于求, 价格则会狂跌, 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经营活动不能从众, 要从供求关系的角度, 确定自己的经营品种。“一贵一贱, 极而复反”。在进行经营活动时, 不能苛求过高的利润, 在价格高到适当程度时应果断抛售, 即“贵出如贱土”;在价格处于低谷时, 应大胆地买进, 即“贱取如珠玉”。
其二策, “知斗则修备, 时用则知物, 二者形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意思是说要根据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 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 提前做好货物的购销工作。他认为天时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 “岁在金, 穰;水, 毁;木, 饥;火, 旱”。就是说影响市场变化的无非是这样一些基本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做出判断是经营成功的关键。
其三策, “财币欲行如流水, 无息币”。就是说在经营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保持资金流转的通畅, 不能把过多的资金积聚在自己的手中, 这叫做“无息币”。不要看轻薄利, 在资金加速运转的情况下, 实际上就已经达到了增加利润的效果。而一味地囤积居奇, 抬高物价, 则有可能血本无归。这就是“无敢居贵”。毕竟高额利润不可能时时存在, 薄利多销实际上就是将风险转化为利润的最佳方法。范蠡认为谷贱伤农, 太贵又伤害商贾的积极性, 因此缩小价格波动的幅度, 无论对商家和买家来说, 都是最受欢迎的。
其四策“, 务完物”。意即一定要保证所经营的货物质量。在采购货物时, 对易腐烂的东西, 切勿长期存储, 贪图价高;还要防止以次充好, 坑害消费者。
中国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龟类化石,它不仅把龟的历史前推了1000多万年,而且解开了一个长期困扰科学界的谜团:龟甲是怎么形成的?
这块保存完好的化石,是在贵州省关岭县距今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早期地层中找到的。
与现在已知所有的龟类不同,这个“最老”的龟长着牙齿,背部的甲壳也不完整。因此,被命名为半甲齿龟。“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进化过渡物种。”主持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淳说。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前没有人知道龟壳是如何进化的,但它不可能突然出现。
不寻常的龟甲
龟是一种很常见的动物,没有人觉得它们奇怪。但在李淳眼里,龟太特殊了,“它是生物进化史上最大的谜团。”他说,所有的四足动物不论是两栖类、爬行类,还是鸟类、哺乳类,尽管形态千奇百怪,但骨骼的基本模式是一致的,一根脊椎骨,前端是头、后端是尾,两侧是四肢。
“这就好比各式各样的汽车,不管是小轿车、大卡车,还是跑车,都是一个铁皮盒子加四个轮子。唯独龟例外——它的背部是一整块骨骼。”在这位生物学家看来,龟与其他四足动物的差别“就好比缆车与汽车的差异那么大”。
龟甲由坚硬的背甲与腹甲闭合而成。背甲是一大块最外层覆盖着角质盾片(厚度不足人的指甲)的骨骼,包括中间一行椎板和两侧若干块肋板,俗称“龟13点”。如果解剖一只龟,会发现背甲下就是内脏,椎骨和肋骨已分别插在椎板和肋板里,并与之完全结合。
之所以龟的特殊不被世人所知晓,李淳认为是因为它“太普通了”。他说,假设龟很早就灭绝了,没有人见过。那么,现在哪怕是发现一块最普通的龟化石,如果有人提出它不是地球上的物种,这个推论也不过分,“因为它与其他动物差异太大了”。
废石料中翻出“缺失的环节”
很多古生物学家都认可龟的特殊性,但很少有人对此进行研究,因为原始龟的化石太少。在这之前,三叠纪时期的龟类化石仅在德国、泰国和阿根廷发现过3个属种,但它们都已经与现代龟类非常相似——上下颌没有牙齿,全身包裹着甲壳,因此无法为龟甲的起源提供线索。
此次,发现半甲齿龟化石的贵州西南地区,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三叠纪距今两亿多年,当时这一地区还属于海洋的一部分。
当地百姓时常进山开采石料,也经常发现埋藏在岩石中的动物化石。据说,中国第一块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胡氏贵州龙”就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胡承志1956年在老乡家房顶上找到的。
2007年,在当地考察的李淳,也是在老乡屋前的一堆废石料中翻出了半甲齿龟化石。看到化石的第一眼,“我就知道这里面(包裹着的)是一种我不知道的生物化石”。
但从小喜欢养龟的李淳此时并没有意识到化石是龟,此前他也没有真正研究过龟。带回北京后,在实验室专业设备射出的强光下,李淳隐隐约约看见化石里有一大片骨头。“我当时推测,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一种新的齿龙,要么就是龟。”
紧张的修复工作开始了。李淳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标本第一个结构修复出来时的情景。“是左后肢最末端的一个指节,细细的、弯弯的。”这让他进一步推断“是一种龟,而且很可能是一种迄今为止最原始的龟”。 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在德国发现的原颚龟是最古老的龟,它生活在距今2.1亿年前。
整个标本修复出来后,最古老的龟已经确认无疑了,但过渡特征却并不明显。正当李淳犹豫是否继续修复化石的另一面时(这很可能会损坏化石),一个朋友通过手机给他发来一张化石的照片,问他要不要。“有时运气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啊!这块化石正是我想要的半甲齿龟的背面。”
当半甲齿龟完整的背面结构清晰地呈现在李淳眼前时,他“脑子里一片空白”。“这不正是达尔文理论中的‘缺失的环节吗?背甲的椎板已开始骨化,肋板尚未形成,但肋骨明显扁平加宽。一切都那么完美。”
“始祖龟”揭示龟甲形成
自19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龟的甲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以前占主导的一种说法认为,龟甲是由皮肤中的小骨板演化而成的。按照这种理论,龟类祖先的皮肤里先出现一些小的骨板(类似鳄鱼的皮肤);这些小骨板不断扩大,融合成若干较大的骨板;同时,大骨板下沉到内骨骼上部,与脊椎和肋骨愈合形成龟甲。
与之相对的理论则认为,龟先有腹甲,然后椎骨和肋骨长大长宽形成背甲,龟缩进背甲躲避食肉动物。
半甲齿龟的背甲尚不完整,而腹甲已经成形。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吴肖春说:“现在有明确的化石证明,随着椎骨和肋骨的扩展,龟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而不是来自皮肤。”
有评价说,半甲齿龟在龟类进化中的地位就如同鸟类中的始祖鸟,是目前研究物种进化过程中极度缺乏的中间环节。11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李淳等人对它的研究成果。
另外,通过对半甲齿龟各部分骨骼的数据分析,李淳得出“它曾生活在水中,而且对水环境的适应程度与今天的鳖(甲鱼)大致相当”的结论。
李淳推测,生活在水里,动物的腹部容易受到攻击,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先有腹甲后有背甲的原因。美国芝加哥市菲尔德自然博物馆的奥利维尔•里佩尔也参与了半甲齿龟的研究,他说,“生活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腹部靠近地面,基本没有危险”。
我就站在你面前……
哈,多么美妙的诗句
然而诗不是最美
最美的是梦境
不管回忆还是未来
总充满着神秘
我常常把自己
想象成一尾自由的鱼
独自在我的乐园里
编织一个美好的结局
把水藻缠成一捆捆的.柴火
心里想着
等太阳照进来的时候
它们就会变成火炬
把这里映得灯火通明
这样,我就再也不怕黑暗了
于是我望着水面
沉默了许久
等太阳照进来的时候
我的脑子早已一片空白
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我望着一捆捆“柴火”
突然看到了一座房子
于是我把它们捆在一起
却发现没有屋顶
我陷入了失落之中
太阳高高照着
房子里却黑暗异常
于是我吓得仓皇逃出
黑暗仿佛怪兽一般追逐
不知何时
我也开始了追逐
追逐光明吗
谁知道呢
我就这么一直奔跑着
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
直到年华老去
我却仍只剩七秒的记忆
无数次,我从死亡中醒来
我以为生活处处是谜
然而生活依旧简单
理论上讲,研究生命起源最好的证据,是地球上40亿年前的岩石和化石中所包含的信息。然而,历经亿万年的变化,地球早已沧海桑田。随着岁月的变迁,那些岩石和化石也不可避免地缓慢地发生着变化。它们虽然保留了原始的模样,但是我们想要寻找的生命起源信息几乎也所剩无几了。
但是,人类从未放弃寻找生命起源的脚步。有科学家想到,在古老的岩石中,或许封存了与世隔绝数十亿年之久的水。这些水可能从未接触过生命。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原始汤”,而这一次,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目标的一次。
2007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地球化学家芭芭拉·舍伍德和她的团队在蒂明斯市一座铜矿中意外发现了一处“宝藏”。在采矿过程中,一股水流从岩石裂缝中喷薄而出。经过检测,涌出的古水年龄竟然超过了10亿岁。现在,该团队又在另一座矿山中发现了此类情况。这说明,古老的岩石中可能“充斥着”大量类似的时间胶囊,其历史或许可追溯到地球的生命起源时期。
现在,舍伍德团队正在水中寻找古老的生命形式。如果有所发现,这必将是科学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不过,到目前为止,水中似乎还没有任何生命形式的存在。不过,这也相当令人兴奋,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发现的水可能和地球生命起源之前的水一模一样。
其实早在10多年前,舍伍德就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处矿山深处采集过一点这种隐藏颇深的水。在地表之下近2千米的矿藏通道中,她发现一些气体从岩石裂隙中缭绕而出。顺着这些如梦似幻的气体,她顺藤摸瓜发现了一个破裂的孔洞,得到了一滴从破裂孔洞中滴落的小水滴。后续分析显示,这滴小水滴的年龄介于11亿~27亿岁之间。水中夹杂着一股含硫气体的味道,并且,水中还含有甲烷和氢气成分。
虽然小水滴中不含一丝生机,但这充分说明,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仍然遗留着一些被生命遗忘或者说生命从未踏足过的“净土”。岩石裂隙中的水已经与世隔绝相当长时间了,它们保留下来的化学构成或许正好反映了地球生命起源之前的情况。当时,或许整个地球上的水都是类似的成分。
除了以上两次发现,舍伍德团队还在不断寻找其他古老岩石中存在的“原始汤”。2014年,在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市举行的一场科学会议上,该团队成员切尔西宣布:他们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盆地发现了两座矿山,其中有相当重大的发现。
他们在这两座矿山和之前的矿山发现的一样,都是深入亿万年之久的岩石中进行挖掘才得以发现了“原始汤”。切尔西在距离地表1.3千米和1.7千米处得到了一些古水样本,它看起来和在蒂明斯市矿山发现的古水非常相似。不仅古水中的化学物质相似,而且同位素检测也显示这几滴水滴同样古老,且年龄相近。该团队的进一步分析认为,水样中的惰性气体成分将会提供更精准的年龄数据。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塔利斯·斯托特认为,这种“原始汤”来自无生命边缘地带——一个生命或可生存其中,但却没有生命存在的地方。这个被封闭了数十亿年之久的无生命边缘地带,为人类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一个非比寻常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人类探寻其他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
加拿大大学的昂斯托特教授则认为,蒂明斯市和萨德伯里盆地岩石中发现的古水年龄最多不过27亿年,而那时,地球生命早已出现了近10亿年之久。因此,昂斯托特教授并不认同舍伍德科研团队所采集到的古水样本是真正的“原始汤”,但他高度赞同古水的化学构成符合能够诞生生命的要求。
昂斯托特教授说:“从地球化学上来说,这就是我们这颗行星上生命诞生的那种地方,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孤立于现今的DNA世界之外。”这实在是令人费解。
生命起源说
生命的起源是生物学和化学领域最大的谜团之一。关于生命起源于何时,有两个颇具可能性的假说。最有名的假说当属达尔文的推断:生命起源于单一的、能自我复制的有机化合物。能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而产生,也能进行自我复制、变异和进化——生命可能始于沐浴在阳光下的“温暖的小池塘”。
最近,有科学家提出了另一个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且广大学者普遍比较接受,即认为海底的热液喷口也许是诞生生命的摇篮。这一假说考虑到早期地球的高温、还原性环境,认为生命从嗜热微生物进化而来,即早期生命存在于矿物质丰富的高温水域环境中。
那么,热液喷口是什么概念呢?科学家认为,在海底发生扩张运动的地方,地壳会有裂口,沿着裂口会逐渐形成热液喷口。由水和一些化学物质组成的滚烫混合物经由地壳喷薄而出,为海洋生命提供了热量和营养。有些深海海底的热液喷口像极了“黑烟囱”,喷出的水柱因含有化学物质而呈灰色或黑色。喷口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些奇特的海洋生物。
舍伍德认为,这就是加拿大蒂明斯市矿山古水的来源,包裹它们的岩石就是数十亿年前在海洋底部热液喷口所形成的产物。舍伍德认为这些被岩石封闭的“原始汤”就是一个把“温暖的小池塘”装进一个“温暖的小裂缝”的地球故事。除了没有阳光,它们简直就如达尔文所描述的“温暖的小池塘”一样。或许地下深处的化学反应曾经已经发展到了生命形成的起源阶段,如生成氨基酸或出现RNA分子。
拥有一瓶地球“原始汤”在手,研究人员可以进行相当仔细地研究。如果他们真能有所发现,这将表明,生命可以在无光的环境下产生。这对科学家在其他星球上寻找生命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许多遥远的星球从未接收到像地球接收到的这么多的光线。但有人怀疑,其中一些星球也有类似地球的深海热液喷口系统,但只有这样的系统才可以产生生命吗?又或是一片死寂?我们不知道。不过,舍伍德的“原始汤”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来寻找答案。
之前对“原始汤”并不乐观的加拿大教授昂斯托特说:既然我们都推测这种化学构成可能会产生生命,鉴于它确实存在,而且存在了数十亿年,难道我们不期望看到一些前生命起源的反应吗?一旦我们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可以把所有装备都用上,看看是否能找到类似原始RNA的物质。
无论我们在“原始汤”中是否找得到这样的生命迹象,但有一件事是相当肯定的:液体中仍然充满了丰富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基础是促使生命突然出现的关键。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原始汤”中的化学物质正在慢慢地变少。某种生物似乎正在一点一点地“吃”掉被困在岩石里数十亿年的化学物质。当矿工破开岩石的时候,也许某种现代生物趁机跑了进去,占据了这个古代生态位,现在正在那里大吃大喝。而它吃下去的东西,“保质期”可是够久的了。
早期地球是什么样?
地球诞生时的面貌和现在不同,包围在地球外表的水汽虽已凝结成液态的水或海洋,但温度还是很高。那时具有活力的火山遍布地表,不时喷出火山灰和岩浆。大气十分稀薄,氢、一氧化碳等各种气体于空中形成一朵朵的卷云。由于没有充足的大气层掩蔽,整个地球都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之下。此时云端的电离子不断引起风暴,交加的雷电侵袭着陆地表面。几十亿年过去了,各种物质越聚越多,分子间互相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混合物。在这其间,来自外太空的陨石也可能带来了一些元素,参与了地球上的物质变化。
最初的生命是什么物质?
目前,绝大部分生命学家都认可生命是从RNA(核糖核酸)分子形态开始的——即认为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是RNA,之后才有蛋白质和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比DNA的结构更加简单,而且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化学催化剂。因此这就意味着RNA构成的生命比DNA构成的生命更容易出现。且这些早期的RNA分子同时拥有同DNA一样的遗传信息储存功能,以及如酶一样的催化能力,正是这些功能支持了早期的细胞或前细胞生命的运作。这就是著名的RNA世界学说,不过,并不是人人都认可这一学说。
关键词:桔槔,历史课堂,结构和原理,建议
中国是农业大国, 也是世界上发展农田灌溉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国, 若说土地是农业之父, 水则是农业之母。几千年来, 正是这位母亲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中华的沃土, 养育了中华民族, 哺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农业文明。
秦汉之前对农田灌溉称为“浸”, 到汉代有称“溉”或“灌”的, 西汉时“灌浸”和“溉灌”、“灌溉”并用。唐以后习惯用“灌溉”一词, 并沿用至今。灌溉, 即根据农作物需水要求, 人为的向农田等补充水分。既能适时的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 也能改善土壤、水、肥、气、热, 盐状况, 改善农田小气候, 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因此, 各国历来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
农耕之初, 农田灌溉肩挑手提,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 已不能满足生产所需。春秋时期, 中原地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具—桔槔。桔槔, 作jiégāo音, 最早见于战国庄周所著《庄子》卷5《天运篇》中颜渊 (公元前521—前490) 与师金的一段对话:“且子独步见夫桔槔者也乎?引之则仰, 舍之则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记载到, “汤旱, 伊尹教民田头凿井, 并以灌田, 今之桔 (j ié) 槔 (gāo) 是也。”。桔槔亦称“桔皋”。桔就是结的意思, 把东西结牢;槔作皋之意, 即缓缓的一起一落, 适用于水深两米以内、水位变化不大的地方。日本人把桔槔叫作拔钓瓶, 和中国人称之为“吊杆”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 (选修) 第一章第六节提到“那时候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文中注释“桔槔, 用两根木杆组成, 一根竖立河边或井边, 另一根横挂在直木顶上, 一端系一大石, 另一端用长绳挂上水桶, 用杆杠原理来汲水灌田。”初看注解, 不明白什么是直木顶, 也不理解桔槔到底为何物?上课时和学生一起照注解画了几个草图, 最后不了了之。另外, 学生提了这样的疑问, 水汲上来后, 如何灌溉农田呢?仍然要引进人力吗?光看课文和注释, 无法回答该问题。因此, 带着这些疑问, 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一春秋战国时期效率最高的灌溉工具作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一方面可以“答疑解惑”, 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感悟中国灿烂的古文化, 树立民族的自豪感, 这也符合新课改对情感教育的要求。
(一) 桔槔的文献记载
《墨子》“备城门篇”记载, ‘百步一井, 井十瓮, 以木为系连。’根据清末著名考据学家、古文学家孙诒让先生所著《墨子闲诂》的考证, 认为“系连”即桔槔。这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桔槔记载。《淮南子·汜论训》:“斧柯而樵, 桔皋而汲。”东汉末年, 许慎《说文解字》, 对“槔”的解释是“桔槔, 汲水器也”。唐代王维《辋川闲居》中有“寂寞於陵子, 桔槔方灌园”的诗句。明朝罗欣的《物原》也有“伊尹作桔槔”的记载, 伊尹是商朝初年的大臣。甚至《红楼梦》也有“篱外山坡之下, 有一土井, 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之句。
通过文献记载, 我们可以了解桔槔的使用约始于春秋, 此后一直作为中国农业史上一项重要的水利设施而存在。它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 我国徐州、淮阴地区农村仍在使用桔槔汲水。
(二) 桔槔的结构和操作原理
《庄子·天地》写道, “子贡曰‘凿木为机, 后重前轻, 挈水若抽, 数如氵失汤, 其名曰槔。’”西汉《说苑·反质》也记载:“卫有五丈夫, 俱负缶而入井灌韭, 终日一区。邓析过, 下车, 为教之曰:‘为机重其后, 轻其前, 名曰桥, 终日溉韭百区不倦。’”陈文华在所著《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中认为, ‘桥即桔槔二字的合音’。
根据上述史料, 我们可以推测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提水工具。一般认为, 桔槔是在井边或河边先立一根木杆作竖杆, 另一根作为活杆。活杆的中间或1/3的地方系在竖杆上, 一端绑一重物, 另一端悬挂水桶。人站井边或河边, 一拉水桶绳, 则水桶坠入井或河中, 汲水后往上一提, 借助后端重物的下落力量, 轻松的将水桶提上。操作多为一人, 有的地方也用两人, 一人拉杆, 一人搬重物。早期的桔槔图见于山东嘉祥县汉武梁氏祠画像石 (刻于147年) , 完整的描绘了东汉时期人们用桔槔汲水的情景。另外, 我们也可以借助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 (成书于1634年) 中的桔槔图来更形象的认识桔槔工作的原理。
现在小孩子玩的翘翘板, 可能也脱胎于古时的桔槔。借住两头的力量, 一上一下, 同样应用了杠杆原理。
(三) 桔槔使用的局限
首先, 要省时省力的灌溉农田, 桔槔最好设在田边, 这意味着田边要有井或河。惟有此, 方能汲水直接灌溉。若桔槔不在田边, 则井边或河边要有四通八达通往农田的沟渠。水提上后, 通过这些沟渠, 流入田地。因此, 这是桔槔使用的一个限制条件。
其次, 使用桔槔, 对井或河也有限制。《齐民要术》清楚的记载:“井深用辘轳, 井浅用桔槔。”因此, 使用桔槔汲水, 井或河一定要浅, 否则绳一长, 柑杆原理无法很好的应用, 也就不能省力。
最后, 桔槔的使用, 归根到底还要借助人力。一起一落, 人都要施力。这也是后人不断发明新的水利灌溉设施, 取代桔槔的原因。
(四) 桔槔的用途
我们所知的桔槔, 一般是和水桶连在一起, 作汲水用。作为汲水工具, 它制作简单, 成本低, 使用方便, 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 除了汲水用, 桔槔还有别的重要用途。
1998年底在铜岭遗址西周晚期造矿场发现了矿用桔槔。横杆长2.6米, 上细下粗, 1.6米处有一凹槽, 凹口为弧形, 推测是支点, 用来系绳。桔槔在这, 既用来提运废砂, 也用来浅井掘进中的提运。
桔槔也应用于军事。西周开始, 称烽火台为“桔槔烽”。东晋初年, 桔槔作为一种破坏性很强的重型近战兵器, 称作拍竿, 主要用来装备大型战船。《武备志》卷一一六《军资乘战船》:“拍竿者施于大舰之上……每迎战, 敌船若逼, 则发拍竿, 当者, 船舫皆碎。”其工作原理, 也应用了杠杆原理。在船上建一大型T形活动架, 将巨石系上绳索, 套于横杆, 一端挂石, 另一端人拉绳索保持平衡。当与敌船靠近时, 将巨石转到敌船上空, 然后松开人拉的绳索, 巨石便砸向敌船。巨石可来回使用, 操作方便。隋代杨素所造楼船“五牙”就装有6支拍竿, 唐初该技术得到更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
总的来说, 桔槔是一种始于春秋,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重要水利设施。它根据杠杆原理制成, 能改变用力方向, 使水桶上提时省力。桔槔被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 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也为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打翻了长江
一排浊浪,掀起“东方之星”
450多条生命侧入水底
父亲捧读了这则新闻
撕裂一块肺片,跟随而去
留下我
远在千里,三声恸哭
瘫痪于地
我再也吃不到早晨那碗面条
父亲用一生的厨艺
喂养我到中年
而今,我像丢失了一座城
一片天空,如此颓败
如此软弱。甚至某个细菌
都会在我身上
衍生一场灾难
这个夏天,我看不到光和色彩
父亲,常常半夜敲门
却听不到脚步声
风一样掠过我空荡荡的梦境
忧郁的蓝天
挂着一袭白云,仿佛一同
与我,祭奠
人们 常说我是个天使
而我说 我只是一名小护士
我为病人 带来生的希望
我为患者 送去幸福安康
哇哇啼哭的婴儿边 有我慈母般的体贴温心
中风昏迷的老人旁 有我女儿般的细心照料
那因车祸而失去双腿的青年
在我搀扶他下 拄起了双拐
再一次迈开脚步
走入这美好的世界
看那蓝天白云 看那白鸽在天际翱翔
人们 常说我是个天使
而我说 我只是一名小护士
经历了多少个春 秋 寒 暑
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
默默的工作
勤恳的执着
人们 常说我是天使
而我说 我只是一名小护士
希波克拉底 是 我的先导
南丁格尔 是 我的榜样
我要用尽全力来捍卫人们的健康
黄酒当从绍兴入手
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历史中,“酒”长期来指的就是“黄酒”,甚至连“白酒”这个词,指的也是色泽相对比较淡的酿造类黄酒,至于用“白酒”特指蒸馏而得的高浓度烈酒,那不过是民国前后的事情。而在之前,更多是用”烧酒”等词来指代的。在春秋战国、唐代这些最辉煌的时代,白酒根本不见踪影。与之相比,仅绍兴黄酒的历史,最早便可以追述到6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期。黄酒无疑远比白酒有资格被称为“国酒”。更何况黄酒的香醇,也远比白酒的浓烈更能体现中国人的国民性。
它以糯米为原料,加入麦曲、水,经过蒸煮、糖化和发酵、压滤而成的。产地偏重于江南,其品种很多,著名的有绍兴加饭酒、九江封缸酒、丹阳封缸酒、福建老酒、即墨老酒等。但是被酿酒界公认的、最具中国特色的,首推绍兴酒,以至于单用“黄酒”二字,指的就必然是绍兴黄酒。古人云,“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唯陈绍兴酒为第一”。所以,品黄酒,当从绍兴黄酒入手。
不过五年者,不可饮
老酒,是绍兴黄酒的代名词。只因酿成的黄酒最少需存放一年,存放三年以上方称陈酒。清代诗人袁枚有云:“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绍兴黄酒品种多样,既有甘冽芬芳的特点,又各具特色,讲究甜度的绍兴黄酒,根据古法,分为四大品种。
元红酒:酒度>13.0%度以上,干型黄酒的代表
又称状元红,因过去在坛壁外涂刷朱红色而得名,此酒发酵完全,含残糖少,色泽橙黄清亮,有独特芳香,味爽微苦。
加饭酒:酒度>14.0%度以上,半干型黄酒的代表
绍兴黄酒中之最佳品种。酒液像琥珀那样深黄带红,透明晶莹,郁香异常,味醇甘鲜。与元红酒相比,因酿制过程中特别地多加原料糯米饭,口感更加醇厚而得名。
TIPS:最著名的绍兴黄酒“花雕”,其实为陈年老酒的代名词,是加饭酒的高雅称谓,又称“女儿酒”。以古法酿制,富氨基酸等营养价值,被称为“高级液体蛋糕”,以陈为贵。
善酿酒:酒度>12.0%度以上,半甜型黄酒的代表
深黄色。其香芳郁,质地特浓,口味甜美,是以存储1-3年的元红酒代水酿成的双套酒。
香雪酒:酒度>15.0%度以上,甜型黄酒的代表
色泽深黄,味甜润醇厚。由于加用了糟烧,味特浓,又因酿制时不加促使酒色变深的麦曲,只用白色的酒药,酒糟色如白雪,故称香雪酒。
TIPS太雕、仙雕、泰雕与花雕的区别
近几年来市面上出了各种“雕”,其来历有其源泉。当年花雕被古越龙山注册为自家系列后,其他黄酒品牌只好想出其他的名头来替代,如咸亨酒店出品的太雕,经过勾兑后,各家味道不一,如太雕偏甜,仙雕口味偏清爽。好消息是,近期当地部门勒令花雕不再为古越龙山独有产品名称,于是雕的延伸也将到此为止。
品酒如品葡萄酒
绍兴人把喝绍兴老酒称为“咪”,酒品温和,讲究的就是慢慢喝,浅斟慢饮。而品黄酒,其步骤类似葡萄酒的品评,观色、闻香、辩味、定格。好的黄酒主要特点是,橙黄清亮,醇厚甘甜,馥郁芬芳。它的香气更随着年限增长而更为浓烈。以香气融合协调,糖的甘甜、酒的醇香、酸的鲜美、曲的苦辛在口中和谐融合在一起,余味绵长为最佳。请按照“色泽先淡后浓,含糖先干后甜,酒度先低后高”的順序进行吧!
1)先评外观,即黄酒的色泽,从橙黄到橙红,酒体透明晶亮。2)次评香气,将杯端在手里,置于鼻下6.6厘米处,头略低,轻嗅其气味。3)三评滋味,开始先饮少量,要注意慢而稳,使酒液先接触舌尖(味觉最灵敏部位),次而侧,再至舌根部,然后使酒液铺展到舌的全面,进行味觉的全面判断。再将酒咽下,用舌头接触上鄂,反复咂辨滋味。
TIPS:来一手,甄别绍兴酒的品质
倒少许在手心,好的绍兴酒有十分强烈的滑腻感,干了以后非常粘手,洗手后手留余香,而勾兑的黄酒触手就是水的感觉;品尝时,口感应该是醇厚爽口,味正纯和圆润,无杂异味。而假劣酒一般口味较淡,缺少优质黄酒应有的清爽和醇厚,常有其他杂味如酒精味、香精味、水性味、焦苦味。不好的绍兴酒,喝高后翌日醒来那头疼欲裂的难受劲,简直是在地狱里而且还住VIP。
夏冬季节喝老酒
夏天
黄酒宜存放在3℃左右冰箱内,冰镇饮用,酒量稍逊者可加冰块。琥珀色的黄酒与晶莹的冰块相映,赏心悦目,清爽且不易醉。
冬天
在气温10℃以下的季节,温着喝。一般绍兴当地黄酒加热方法是“爨筒水烫”。先将酒倒入爨筒,然后放入沸水中水浴,加温至45度左右,此时酒香四溢,入口温和舒适。
错误的话梅入酒
在绍兴酒或加话梅或加柠檬、冰糖,但反而错过了绍兴酒的灵魂。只因好的绍兴酒,必须是酸甜苦涩诸味调和到最佳临界点。
TIPS:加冰糖来源,其实来自日本。当年运输条件极其恶劣,绍兴酒辗转运到日本,一路颠簸,发酸难咽的居多。酒商便发明了加冰糖的饮法来掩饰酸味,绝大多数的日本酒徒至今仍蒙在鼓里,以为绍兴酒本来就该加冰糖喝。没想到,这种错误的方式竟然蔓延回了中国。
酒具用什么?
金庸在《笑傲江湖》里曾说,“饮这绍兴状元红须用古瓷杯,最好是北宋瓷杯,南宋瓷杯勉强可用,但已有衰败气象,至于元瓷,则不免粗俗了。”如今最令绍兴酒人头疼的莫过于,黄酒没有如葡萄酒杯统一公认的酒具,倒是温酒时,绍兴人一律将黄酒倒入爨筒内。它由锡或铁皮制成。圆筒形,上端大口,腹部收敛,也有的上下一般圆,平底,上端口外装一环形扣,以扣住热水器。一般利用温酒器可放500毫升。
细酌配慢
黄酒属于细酌慢饮之酒,其所配菜肴最好也是耐嚼滋味长久的那种。如盐煮花生、茴香豆、豆腐干等。花雕酒的绝配当属大闸蟹,其味美但性寒不能多吃,而黄酒性温,温寒相抵,又因黄酒最能去除腥味,食之更觉香美。在细剥慢饮之中,浅斟慢饮温烫至38度-40度的花雕酒,不知不觉中进入微醺而陶然的境界。与绍兴黄酒绝配的还有当地绍兴臭菜,除苋菜梗、臭冬瓜外,尚有臭豆腐、臭南瓜、霉毛豆、霉千张、臭笋根头等。每每见乌篷船上乌毡帽的船公双脚摇着橹,单手划着小桨舵,空出另一只手来时不时撮些臭菜有滋有味地咪抿着绍兴酒,那景象简直就是一幅最为明净的水墨画。总结来说,搭配如下。
干型的元红酒,宜配蔬菜类、海蛰皮等冷盘;
半干型的加饭酒,宜配螃蟹、肉类;
半甜型的善酿酒,宜配鸡鸭类;
甜型的香雪酒,宜配偏甜的当地臭菜。
勾践,黄酒的传奇代言人
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即已有大量陶器用于盛酒,证明人们饮酒。直到几千年后的春秋时期,
黄酒开始出现在文字记载中,伴随黄酒一起出现在史书中的,是传奇性人物越王勾践。勾践早年败于吴王夫差,被迫去吴国为奴。根据《吴越春秋》记载,临行前大臣文种为其送行,说道“臣请荐脯,行酒二觞”,此处的“酒”指的就是黄酒。史书中提及勾践和黄酒的地方,还有很多处。又如勾践为了报仇雪耻,通过种种奖励手段鼓励生育,生男孩奖励“二壶酒,一犬”,生女孩奖励“二壶酒,一豚”。此处的酒,亦是黄酒。毫不夸张地说,黄酒是贯穿于整个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历史中。勾践实在是黄酒的绝佳代言人。
相比红酒必须知道哪个年份好,黄酒只需知道年份越久越好。
值得收藏
越山仙雕二十五年
以全人手古法酿制,过程繁复,并要泥封库存二十五年,待其陈熟老化后才可开入瓶。仙雕酒色橙黄明亮,酒带陈陈幽雅芳香。酒质醇厚甘鲜,回味悠长。
古越龙山国典六十年花雕限量版
钓鱼台国宴宾监制,以上等糯米、优质小麦、曲及鉴湖水为原料,传统工艺酿制而成,并经陶坛六十年储存灌瓶而成,酒味鲜甜爽口,酒香芬芳浓郁。
女儿红十年陈花雕酒
早在宋代,绍兴家家都有酿酒的习惯,每当一户人家生了女孩,在满月之际,便把酿得最好的黄酒,埋入地下储藏。待女儿成长出嫁时,再从地下取出埋藏的陈年酒,并在酒坛外写上一个大大的“喜”字,作为迎亲婚嫁的礼品,人们称其为“女儿酒坛”。
状元红紫砂坛
元红又名“状元红”,因酒坛外表涂朱红色而得名,色泽橙黄清亮,有独特芳香,味爽微苦。
TIPS:陈年原酒可收藏
目前,黄酒的收藏已成为继字画、古董、普洱茶等收藏热后出现的一个新品种。黄酒原酒经长期储存能提高品质,随着年份的累加而使增值空间得以扩大,这一特性就使其具备了收藏价值。目前,陈酿的原酒目前可在古越龙山和会稽山两家老厂内作订购,十万元起价,古越龙山更推出会员制的原酒公司,每坛约千元起价,提供代存服務。
值得购买品牌
古越龙山二十年陈花雕酒
酒瓶采用了上圆下方的储藏黄酒的最佳容器——陶坛, 180元
古越龙山风味四品黄酒套装
市面上较少见的酒装系列,五年陈500毫升的加饭(花雕)、香雪、元红、善酿黄酒各一瓶,比较着喝自然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彼此之间的区别。
会稽山十年宝石花礼盒花雕酒
酒色澄明如琥珀,味集甜、酸、辛、苦、鲜、涩一体,口感丰满;历经十年贮存,酒香丰满、开之满屋生香,入口柔和绵长。
女儿红青瓷1000mg
有女士喜欢将之热后冲鸡蛋,再加红糖用小火熬制片刻,常饮可补中益气。或浸泡阿胶。绍兴黄酒还以其适度的酒精含量和营养成分,为中药药引的首选。
地方特色
越州花雕八年
以上等糯米、优质小麦、曲及鉴湖水为原料,采用绍兴传统方法人手酿制而成,经八年密封储存,故而酒色橙黄透亮,酒香芬芳,酒度适中,为酒中之珍品也。
唐宋10年善元泰雕
色泽橙黄清澈、香气馥郁芬芳、滋味甘甜醇厚,为勾兑型黄酒,口感偏甜,适合不善饮者所享受。
鉴湖十年陈
采用绍兴传统方法人手酿制而成。此家酿酒须经过十年的储藏期,故此酒味醇厚,芬芳馥郁。加暖和后与中菜共用,效果更好。
唐宋十年香雪喜酒
色泽淡黄清亮,醇香芬芳,酒味甜润醇厚,属比较少见的甜型黄酒。
TIPS:黄酒酒标的变迁
“最古老——酒旗:
酒旗是我国酒标的雏型。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大多酒肆就以悬挂酒旗作为招引顾客的手段之一,酒旗的升降也是店家有酒或酒家营业的标志,有的店家还在酒旗上注有经营方式或售卖数量等内容,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比如《水浒传》里武松打虎前所进的那家店酒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
清末——坊单:
明、清至民国年间,绍兴酒的酒标开始以坊单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坊单一般是在宣纸上用毛笔写明酿坊的历史、品种、酿法、坊主名字、酿坊的牌号、坊主的印章等;另外在坛外(或泥头上)还敲上朱红色的牌印、酒坛上敲上黑色坛印等以区别其他品种的酒。如今坊单已很难见到了,但酒坛的坛印保留至今,成为坛装绍兴酒特色标记。
现代——酒标:
上世纪60至70年代绍兴酒的酒标,代表作有“国营绍兴沈永和酒厂”的八仙酒酒标;“地方国营绍兴长春酒厂”的鉴湖牌酒标;“绍兴酒厂”的古越龙山酒标及“东方红酒厂”特加饭酒标。古越龙山酒标花纹古朴大方,以黄色为主色调,套以红色、蓝色、绿色显得庄严肃穆;东方红酒厂特加饭酒标,甚至印有毛主席语录,留着文革时期的政治痕迹。”
【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推荐阅读:
古老的反义词09-13
古老、美丽的颐和园作文07-20
论中国诗歌的走向11-10
关于中国梦的诗歌朗诵10-31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10-04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观后感12-11
漫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化对诗歌的影响06-03
共筑中国梦诗歌诗歌12-20
中国古代诗歌探究06-01
中国近代诗歌鉴赏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