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策略(推荐8篇)
一、对支架式作文教学模式的相关阐述
支架,最早出现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先生借用自建筑领域的一个术语,其用来表达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外在因素的辅助来完成自身无法担任完成的任务。支架式教学,主要指的是围绕同一个问题,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受教育者自身的技能得到提高。从而实现自主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其核心观念就是结合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助,帮助学生完成未知的、具有挑战性的、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体现的是其课堂的指导作用,又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教学基础。
二、课前口头训练在辅助支架式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课前口头训练,大多集中到作文教学的五六分钟,其用时时间短是提升初中作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其也在辅助支架式作文教学中有着出色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结合课前口头作文训练,教师可以得到出色的反馈信息。学生在课前的口头作文训练,大多是围绕生活中、学习中某个主题进行的,这些主题在学生的实际作文写作或是考试中都会出现的。学生在进行口头表述的时候,他们的叙述方式就是他们平时写作中灵感的源头。教师从学生的表述中,可以准确的判断学生作文写作中的一些问题,随着学生口头叙述的深入,可以让教师能够总结学生不同方面的问题,为支架式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其次,结合课前口头作文训练,教师通过有效的评价提高支架式教学的效果。上文已经提到,教师课题通过学生口头作文获得出色的反馈,这也能够让教师在评价初中生的口头训练中,更加准确、更加针对性。同时,学生由于是处于课前,他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教师的评价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明确自身的问题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支架式”作用也得到发挥。最后,结合课前口头作文训练,可以诱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课前口头作文训练,相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其表现形式就有所不同。初中学生其实都有着一种“表现”的心理,通过口头作文训练,能够给学生的“表现”搭建一个平台,同时他们的积极性与兴趣能够得到激发。这也就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配合教师“支架式”教学。
三、课前口头训练辅助支架式作文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口头训练,作为作文教学的情境
“支架”教学情境,可以说是支架式作文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情境的构建。而口头训练,就可以为教学情境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说,在学习初一下册第一单元的时候,其单元的主体是以成长作为基础,而成长是“五味杂陈”的,教师就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前说一下成长中的趣事、悲伤的事情,这样能够让课堂充满对成长回忆的氛围,激发他们对于成长的写作兴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文字进行表达。
(二)以口头训练,作为作文教学的探索
“支架”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体现并锻炼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在语文综合能力中,探索意识与能力是其中的关键,同时这也是“支架式”教学中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结合口头训练,来提高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探索意识。比如说,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有关未来的设想、猜想的话题,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口头训练,来激发学生心中对于未来的探索欲望。
(三)以口头训练,作为作文教学的评价
“支架”上文已经提到,通过口头训练能够让教师得到学生作文实际能力的反馈,而最大程度上利用反馈的效能就是教师的评价。同时,评价也是发挥教师“支架式”作用的重要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课前口头训练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同时,由于学生在口头训练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不同形式的,因此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因地适宜的提出“个体差异性”的评价,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自身的“支架”作用。
结语
总的来说,课前口头训练在支架式作文教学中有着出色的作用性,我们教师应当重视这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涉及与学生认知相符的教学设计,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一、范例支架
范例可以理解为举例子, 在通过范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讲授最经典的例子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与规律的方法[2]。在所举的范例要遵循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范例性原则。基本形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要选择最基本的知识, 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立足点应该是教材中的内容。基础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应从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范例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必须精选, 学生听完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支架, 问题支架设置的核心在于问题链的设计, 问题链的设置与单个问题设置是有区别的, 问题链是更高级的。在问题链中每个问题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当学生完成问题链的学习时时, 学生也就轻松的完成了知识意义的建构。问题链的设置要注意不能远远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问题链的问题设置少又要鲜明, 并且具有较高的接受性。在支架式化学教学活动中问题支架可分为平行式问题支架、递进式问题支架、发散式问题支架、平行式与发散式相结合的问题支架。
如递进性问题支架的设置, 在讲到物质的量内容时, 可以通过逐层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
(1) 我们都学过哪些物理量, 与它们相对应的单位是什么?
(2) 什么是物质的量, 他们的单位是什么, 相应的符号是什么?
(3) 3.01×1023个一氧化碳分子是多少摩尔?
(4) 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什么的?
三、工具支架
化学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 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时为了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需要一定的工具来帮助完成。比如PPT、Flash动画模拟、知识库、挂图、结构模型、会话、协作平台都可以是工具支架。这些工具有助于学生对所呈现的知识信息进行在加工处理, 弥补了教学活动的不足。当讲晶体结构时, 学生很难理解集体中最小结构单元晶胞的结构、堆积方式, 那么教师就可以拿起挂图、真实的模型就让学生去观看研究, 这样比教师讲了一些抽象的理论的效果好的多。讲原子结构时, 可以都过PPT、Flash的方式观看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 也可以把原子核比喻成太阳, 那么电子就是围着太阳运转的行星, 从而生动形象的表征了原子的微观结构。
四、建议支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促进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充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当今教育的出发点。然而在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的探索或小组协作学习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 并且这些困难学生一时还无法攻克, 教师这时就因该给出恰当的建议、方式、方法等,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有些相似之处, 当把问题的支架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就是建议支架, 建议支架比较灵活、自由, 没有问题支架逻辑性那么强。但是建议支架比较直白, 更能直接的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离子反应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中, 离子的拆分是学生的难点, 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拆分, 导致不该拆分的拆分, 该拆分的不拆。比如氯化铝与氨水反应中, 把氨水拆分成NH4+和OH-离子。此时教师应该强调弱酸、弱碱、氧化物不能拆, 而氨水是弱碱, 所以不能拆, 及时的提示、建议指导避免产生误区。
五、实验支架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不紧是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 也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新课改倡导下的实验学习、探究学习的背景下, 化学实验时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化学是抽象的自然科学, 很多化学原理、化学反应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是不能够完全领会的, 所以可以进行一些演示实验, 比如在讲金属钠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把金属钠展示给学生, 演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 学生通过观察, 首先获得感性认识, 可以发现钠是银白色的、质软、有金属光泽、密度比水小、能与水反应产生气体、并且发出嘶嘶的响声, 在内化成自己的认知, 最后达到会整个钠的性质的意义建构。
六、元认知支架
元认知支架就是依据元认识理论帮助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这种支架可以是在学习活动的一些提示或设问。比如, 学习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后, 教师可以给出如下元认知的问题, 你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了吗?哪些反应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你会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了吗, 以及书写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学生经过以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和回答, 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并且使自己主动去回顾学过的内容, 及时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总之, 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水平上,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合的支架, 学生通过这些支架的辅助顺利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 发挥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不只是培养学生了知识与技能, 更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的培养。
摘要:化学支架式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支架的创设, 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 搭建支架时以学生为中心,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通过支架的辅助和支撑, 能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支架搭建策略,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关于支架式教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学园, 2014, (18) .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自主学习 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19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内容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含非结构性经验背景。支架式原意是建筑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教学实践中是形象地表示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他们能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概念图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图解。概念图的作用有二:一是直观地描述出与一个概念相关的各种属性;二是表示出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概念图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诸要素的分组和整理。概念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支架,把学科内容的学习和学会如何学习结合为一体,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
二、教学实例分析
支架式教学策略是一种以学为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它要求学生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围绕框架中的某一个问题节点,自觉进入学习情境中独立探究,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概念图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把头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有利于搭建支架。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的使用,更能准确地表达概念之间的逻辑和推理关系,把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倡导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那如何利用概念图来展开《彩色的非洲》一文的教学呢?
(一)回顾导入, 确定目标
课前,教师对学生原有水平进行分析。已知方面: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习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多种方法,具备了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了运用资料的方法;未知方面:因为年龄、阅历等原因,学生对异域风情了解较少,需要教师的积极引领;难知方面:学生初次学习“把人的活动与景物、风情特点相结合”的写景课文,对这一表达方法的认识有困难。
根据学生原有水平,《彩色的非洲》这一课学习目标是:通过使用概念图,整体把握内容,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学习课文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展示非洲多姿多彩的写法,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新课伊始,运用概念图回顾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单元学习主题——异域风情(如图1所示)。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导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阅读课文,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非洲的印象。”这样,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以此作为“支架问题”,开始《彩色的非洲》这一课的学习。
(二) 创设情境,搭建支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知识以某种意义。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从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系统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观看视频,说说非洲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了他们对彩色非洲的兴趣。接着,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两个直接说非洲彩色的感叹句,读一读。然后,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文中那些表示承上启下的关键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支架的搭建,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建议支架”。接下来,学生自主完成填空题。这个建议支架的建议更直白,能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填空: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概念图工具支架,让学生读课文,理清结构,画出概念图上传到Vclass平台。借助概念图工具支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如图2所示)。概念图可以直观地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系统把握复杂问题的脉络,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而高效。
(三)自主学习, 独立探索
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强调让学生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深化理解。学生在网络上找出非洲的相关图片欣赏,读课文,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找出具体描绘非洲色彩斑斓的精美词句来写批注。这样就搭建了图文结合支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非洲的向往。在视觉冲击过后,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就能入情入境地阅读,更容易也更愉悦地接受文字,内化语言。
这种支架式教学可以不停地把学生的能力从一个层次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真正做到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在争当小导游环节,学生自选非洲的某一个方面来介绍。他们借助概念图,绘声绘色地介绍非洲的景物或风情特点(如图3、4所示) 。从朗读到探究,从理解到仿说运用,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语言到内化语言、表达语言的过程。学习支架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协作学习,展示成果
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小组合作环节,他们明确分工后,制作《异域风情》电子报刊,上传到Vclass平台。在小组学习的安排中,教师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他们都有任务可做,小组学习井然有序,真正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制作《异域风情》电子报刊,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此举也正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要求的:“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以学为主的支架式教学策略,既要体现学生独立探索的自主学习过程,也兼顾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
(五)评价效果,延伸提高
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评价要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既要关注学生动态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程度的不同,学习本册课本附录的选读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写出自己的一两点感受,小组进行评价。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料城”自选有关外国风光、异域文化的拓展阅读材料,写出自己的感受,上传到Vclass平台,与全班同学分享。
课后,学生学习的情趣意犹未尽。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建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为举办一个异域风情展览会做好准备。这样安排使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进理念。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从课堂实践来看,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可行性强,充分发挥了概念图的作用,以学习支架为重要的学习载体,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围绕框架中的某一个问题节点,自觉进入学习情境中并独立探索,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概念图,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整堂课上,教师遵照支架式教学的几个环节来进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应以掌握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为目标展开教学。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利用概念图作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无疑是一条提高语文能力的捷径。
[ 参 考 文 献 ]
[1] 盖青.美国20世纪教育实验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2] 覃辉,鲍勤.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证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胡小勇,王泳,容梅.概念图教学实训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过程设计: 1.搭脚手架~ 围绕《三角形的面积》这个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出如下问题:①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两者之间有关系的条件是什么?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有公式吗?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产生的? 2.进入情境
脚手架搭成以后,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每个小方格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对角线截去一半后,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3.独立探索
进入问题情境之后,就让学生独立探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恰当地设计了三个直观支架: 支架1:让学生动手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可能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支架2:用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运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拼成平行四边形。支架3:用两个全等的钝角三角形旋转、平移,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三角形与拼出的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协作学习
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师生共同得到:(l)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以下的关系: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系的先决条件是: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三角形面积=底x高+2 5效果评价
教师给出以下的几个问题: ①判断:下面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3×5÷2=6(平方厘米)”,对吗?为什么?
在下面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中,最大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吗?
②讨论出结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形状不一定相同。
摘要: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下滋生的教学范式,在实践中具有围绕“特定主题”选择支架、体现“由扶到放”教学过程和实现“由师到生”责任转移的特征。然而支架式教学在实践中面临挑战: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教学技能的挑战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学支架的有效性研究,鼓励教师发展支架运用技巧和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支架式课堂教学;范式;挑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5011703
“支架”一词借用自建筑行业,原意是“脚手架”,指用来建造或修正建筑物时使用的临时性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最先将“支架”用于学习领域,喻指为学习者提供的暂时性支持,这种支持可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支架”被认为是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推动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的认知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支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目前极少有研究为支架式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分析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特点,探讨支架式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研究和应用支架式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1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特征
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下滋生的教学范式,支架式教学在实践中体现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操作范式:围绕“特定主题”选择支架、体现“由扶到放”教学过程、实现“由师到生”责任转移。
1.1围绕“特定主题”选择支架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支架种类颇多,如提问、暗示、解释、示范、鼓励、图表等。采用何种支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表现综合决定。由于学生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师不能事先就确定学生需要的支架类型,而是需要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选择。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主题,相同学科下也有不同的教学主题,如语文学科下的阅读和写作,数学学科的几何和代数。此外,同一主题并不限于使用一种支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不同环节选择适合的支架,从而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1.2体现“由扶到放”教学过程
由扶到放”意味着为学生搭建的支架是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而逐步撤去的。给予学生的支架包括支架的数量和支架的支持度。支架的数量即提供给学生的支架总数。支架的支持度指面对同一学习任务时,对学生认知活动的支持程度。以教学生如何解决数学应用题为例,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就比仅仅暗示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支持度要强。在教学初期,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的知识,对知识的适应性较弱,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支架数量更多,支持度更强。随着学生对新知识愈发熟悉和适应性的逐渐增强,教师便可以逐渐减少和降低支架使用的数量和支持度,最终使学生无需教师的帮助便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1.3实现“由师到生”责任转移
责任的转移与支架的渐撤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支架的逐渐退隐,学习任务的责任逐渐转移到学习者身上”。支架的逐渐减少不仅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支持程度的逐步降低,也代表教师的角色已由学习任务[HJ46x]的支配者转化为学习任务的合作者,教师配合并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对学习活动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时,意味着学习任务的责任已经慢慢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
2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挑战
鉴于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特点,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面临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教学技能的挑战性和教学评价的局限性三个主要问题。
2.1教学情境的复杂性
西方学者最初是在社会情境下研究支架式教学。布鲁纳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时,发现母亲给予幼儿的支持与建筑上使用的支架有极其相似的地方,由此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然而,这种情形下的支架式教学采取一对一的形式,且学习环境是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的发生可不分时间、地点。当将支架式教学的应用从社会转移到教室,教学对象也从一人转向多人时,支架式教学的有效性将面临极大的挑战。首先,同一学习任务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次,不同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必然会产生多个“最近发展区”。这些空间、时间、对象的变更无疑增加了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增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和应用支架的难度。
2.2教学技能的挑战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支架式教学能否发挥最大效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支架式教学的技能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准确选择支架。前提条件是教师要熟知各种支架的类型和特点,并懂得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选择正确的支架;其次是适度使用支架,即给予学生的支持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这点要求教师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由于支持过多而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或者由于支持过少而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最后是敏锐捕捉学生反应。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不够敏感,就很可能在无意中忽视学生的需要,在学生需要支架帮助的时候未能提供及时的支持。此外,由于受到个体的主观倾向性的影响,教师很可能会用自己的想法来臆断学生的反应,这种错误的判断可导致教师搭建错误的支架,从而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些均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新的挑战。
2.3教学评价的局限性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价值取向,旨在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评价支架式教学有效与否不能仅仅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检验学生在类似学习情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学习能力的内隐性特点,其评价标准的设立和评价实施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倾向于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业,这种考核方式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有效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然而,仅仅依靠这一种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尽管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着影响。由于教学评价的局限性,教师更愿意为能即时看到的成效而努力,往往“舍远而求近”。在这种情况下,支架式教学缺乏应用的基础性保障,其优势也无从体现,进一步阻碍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
3提高支架式教学实效的建议
针对支架式课堂教学实践挑战,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3.1加强教学支架的有效性研究
教学支架通常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使教学支架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效用也不尽相同。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应选用哪种支架、所选用的支架是否有效、在哪些方面有效等等,这些均是教学领域亟待研究的重点。以语文学科为例,它分为不同的学习领域,如识字、阅读和写作等。在低段识字领域,基于学生形象感知事物的特点,可借助图画支架帮助学生识字,如教学“禾”字,可给学生出示甲骨文“[XC盛艳fh01.tif]”,教学“羊”字,可出示“[XC盛艳fh02.tif]”,将字与事物的形状相联系,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又如,在写作领域,范例支架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写作角度,以供参照,如天上的明星出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请学生根据范例进行仿写,牵牛花开放了,……。小草探出了头,……。学生往往在范例支架的示范下,能发挥想象,写出佳句。因此,对不同学习领域支架有效性的研究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国外不少学者针对特定领域教学支架的有效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杰纳克(Janneke)等人通过分析1998年至2009年期间在社会科学引录(SSCI)发表的有关支架式教学的论文,总结出研究教学支架有效性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元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KG-*6]1][KG-*6]。这些研究[HJ41x]为教学支架在特定学习情境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因此,我国需要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以本土化研究为根本,进一步加强教学支架的有效性研究,为广大一线教师应用教学支架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
3.2鼓励教师发展支架运用技巧
教学支架的选择是否正确和运用是否恰当是制约支架式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约翰(Joan)等人对9至11岁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为期4个学期的支架式教学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足,对教学目标的阐释不清晰,给予学生太多的指示性信息,提供的支持性帮助过少,假性互动,即看似热闹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未发生实质性影响,以及教师对学生反应进行主观臆断,这些均是支架在课堂教学中失效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师对支架如何进行选择和应用是亟待关注的领域。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死海不死》时,两位教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一位教师用解释的方法向学生说明死海不死的原理;另一位教师则利用实验演示的方法为孩子搭建了理解的支架,教师拿来一个装了半杯水的水杯,里面放入一个鸡蛋,通过不断加盐,鸡蛋最终浮上水面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当水的密度高于人体密度时,人就不会下沉的道理。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学习了知识,也有助于他们进行类似的迁移。两种教法,效果截然不同,前者机械呆板,后者较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需着力于提高教师教学支架运用技巧,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的教学体悟,不断自我反思,突破支架应用障碍,将自身的支架运用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3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1螺旋式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很适合当前高职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以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为例,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较被动、对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感兴趣、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等问题,加之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又存在理论知识强、知识点多等特点,使得该课程的讲授一直无法走出平淡、枯燥的局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学习主动性。虽然各高校教师都尝试运用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受会计行业自身保密性的限制,实践教学一直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因此,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将教学内容通过螺旋式教学模式降低知识难度,再配合现代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发挥学生的最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2支架式教学法
现代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观念,动摇了教师“满堂灌”“控制练”“考法宝”的教学方法体系,出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整合统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出的支架式教学法,作为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在处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灵感来自于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通过在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脚手架”,利用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即“支架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支架式教学法是以支架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其能够获取直接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支架式教学方法下教学,教师对学生的需求要能够及时地给予支持,即搭建“支架”,若没有必要时就及时隐退,即撤掉“支架”。搭建支架作为基础,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设计教学任务、实施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做出诊断,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一段距离”,即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前者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由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其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最近发展区会在学生解决支架问题过程中显现出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来搭设支架,运用材料、规划、直接干预、介入等方式来调整教学支架,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搭建支架。支架的搭建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展开,将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支架问题中,形成一级“支架基地”。该支架基地的提出应该是能够覆盖到课程的主题,然后再对支架基地中每一支架问题进行分解,形成若干子问题;②进入情境。先将学生引入支架中的最末级子问题的情境中,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或介绍类似概念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③独立探索。教师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要不断地重新搭建新的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中逐步攀升。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放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最后达到使学生能够脱离教师的引导,而自己在概念框架中自主学习;④协作学习。当学生讨论的问题出现多种意见相互矛盾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学生会对当前所学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⑤效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
3支架式教学法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在螺旋式教育模式下,不是将课程仅仅作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去教学的,而是每个知识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而这层关系则需要通过支架式教学,由简至难、由点到面循环上升的连接。因此,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如何选取支架点
搭建支架的关键点在于寻找最近发展区。但问题支架的选择不应该建立在现有的发展区内容上,否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使支架式教学流于形式;同时也不应该超越发展区,否则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导致放弃学习。因此,可以根据式进行量化选择合适的入手点。
3.2如何设置情境
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包括问题难度、呈现方式、提出时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创设的情境也不同,主要分为理论性情境和实践性情境两种:①理论性情境是以概念为主的新知识或以研究为主的知识,如财务会计课程中概念的介绍及科目的设置。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节目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将教材中的内容通俗化,通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进行类比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思考的动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反馈、暗示、指导、解释、示范、提问等工具,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②实践性情境是以应用知识或实习、实训为主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实践内容搭建问题支架,问题支架要使难度由低到高逐层加深,全面、细致地进行综合教学。教师可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等途径,尽可能地创设仿真的实训环境,使学生能够以职场人的心理进行学习。如财务会计课程中,业务处理可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未来教室”(StarC云端一体化学习的平台)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重点在知识的重复性和延伸性,因此在情境的设置时,要注意知识在跨越式的螺旋上升过程中情境的转换与连接。
3.3何时拆除支架
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支架后,就要考虑适时退出,即拆除支架。拆除支架的目的不是停止对学生的帮助,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留有自己探索、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去思考,从而发挥其主动性来提升能力。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缓慢”拆除支架;而对于实践性知识,只要学生一上手,教师就可以尝试撤出指导,让学生自己探索发展。
3.4如何进行评价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环节组成。
1)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 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 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自己去分析, 教师适时提示, 帮助学生沿框架逐步构筑。
4) 合作学习。进行学习共同体协商讨论, 通过不同观点的争论、补充、修正理解, 并达到共同认识。
5) 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
一、支架式教学策略在Powerpoint教学中的实施
本人所教授的电算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学生本学期主要学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 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即将步入顶岗实习学习期, 如何灵活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 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呢?日前本人以一次综合练习“青春的狂想”为例, 来具体说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
(一) 搭脚手架
本次课属于综合练习, 学生已掌握基本操作, 本次课程的目的, 是提高学生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制作此次“青春的猜想”主题演示文稿, 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文字、图片、声音文件、精彩PPT案例, 并精心制作了样文文稿, 为后续环节创造条件。为了更好地引入主题, 我让学生讨论有关青春的主题, 学生们分别罗列出了青春的迷茫、倔强、梦想、奋斗……等。此环节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挖掘了想象力。
(二) 进入情境阶段
本次案例是要通过搜集的信息表现出青春的激情、梦想、艰辛、热血与豪迈, 从而唤醒学生的激情与斗志, 一并思考自己的人生。结合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方式、图片叠放次序调整、动画播放开始时间设置等重点, 从播放样文PPT入手,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创造问题情境。在播放到第四页“激情和梦想”时, 结合知识点提问:采用了哪种幻灯片切换方式?顺时针方向飞出的线条用什么方法制作?如何实现标题和闪亮星的同时出现、同时退出?如何实现背景音乐从第2页到第10页的播放?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此时学生讨论参与的热情非常高, 教师顺势明确主题:依据样文, 制作《青春猜想》。此时学生不能理解为何必须制作出效果完全一致的作品, 老师作出解释:该作品的精髓在于精彩的自定义动画效果。各个对象的动作是同时还是先后完成是制作时考虑的关键, 若不能达到与样文完全一致, 则不能理解自定义动画开始时间中“之前”与“之后”的意义所在。
在情境导入阶段, 教师要深刻理解“最邻近发展区”的范畴, 不可逾越此范畴, 作大跨度拓展。
(三) 独立探索
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 老师要逐步拆掉“支架”,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独立思考、研究作品中第二页、第四页中所用素材及各素材的动画效果, 独立制作作品。在此期间, 老师要巧妙地作适度引导, 不可直接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找相关的命令, 如何操作, 而是应该适当地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 比如, “照相机”图片的不规则运动路径, 应当属于自定义动画。再比如, 某些学生始终解决不了某一对象的提前或滞后出现问题, 则提醒学生注意动画的开始播放时间。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练习中,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宏观意识, 确定每个对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出现与强调与退出的方法、背景音乐的出现时机、自定义动作路径的绘制方法。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沿着支架向更高层次攀登。
(四) 合作学习
此阶段贯穿整个制作过程。学生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 (一般三到五人一组) ,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 使学生在独立探索阶段遇到的问题得以修正、解决;有利于学生增强人际交流能力、思维辨识能力和整体知识的建构。随后, 将学生成果进行全班性展示和交流, 共同讨论作品的优点与不足, 对如何解决提出建议, 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点的意义建构。
(五) 效果评价
对于学生在整堂教学中的创新表现、合作参与程度、作品美观协调度、效果运用是否得当等进行自评、学习共同体互评和教师总评。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结支架式教学策略在此次Powerpoint作品《青春猜想》教学中的作用, 该策略成功地为教学目标搭建了一个脚手架, 使学生在学习兴趣驱动下, 在现有知识架构基础上, 通过教师激励、学习共同体自主创新, 不间断地顺着支架向上攀登, 最终跨越“最邻近发展区”, 到达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支架式教学策略使教学顺利地走在了发展的前端。
二、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思考
支架式教学策略应用的目的, 是要使课堂逐步退出以教师讲为主, 变为以学生练为主的实践场所, 在构建知识目标时, 选取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青春”为主题, 最大化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同时, 在进入情境阶段, 要对“最邻近发展区”驾轻就熟, 巧妙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与知识目标之间搭建支架, 在独立探索阶段初期, 可以较多地满足学生的疑问需求, 后期则尽量学生自主思考, 独立创新, 若能脱离教师的指导, 独立完成作品则为最佳。在合作学习期间, 特别注意要一问多解, 同样的效果, 能不能用多种方法来实现, 哪种实现方法效果最好?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所长, 制作高质量的作品。这样做的好处有: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有利于提高教学参与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做到了因材施教;对学习共同体内成员有积极的鼓舞作用, 教学效果显著。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办公自动化Office系列软件Powerpoint教学中, 设计基于演示文稿的学习共同体是建立群体性知识建构的重要方法。学习共同体具有信息交流、人际交流、思维辨识的功能。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策略,最邻近发展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陈琦, 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2]尹可丽.开放教育学习者学习心里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03.
[3] (美) 莱斯利.P.斯特弗, (美) 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2004.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策略 听力教学 大学非英语专业 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基本内容
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本义是指脚手架,这是建筑行业的通用术语,意思是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建的各种支架,一旦施工结束,这些支架也会被及时撤离。而用在教学领域,“支架”的含义主要是指为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而构建的框架,在教学任务开始之前先把复杂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通过不同的环节一步步地将学习者的理解引向深入,从而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掌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架理论”最早由Wood、Bruner和Ross(1976)提出,根据他们的描述,支架是有经验的大人在帮助孩子完成较困难任务时所提供的一系列支持活动。这种思想应该是以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斯基认为学习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也就是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在有经验有能力的指导者和同伴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有效把握最近发展区就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支架式教学的本质就在于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从现有水平到达下一个发展水平。关于支架式教学的内容,不同国家的学者对其划分不同,在我国,有学者结合研究将支架教学策略划分为五部分,即: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现状
据笔者调查,部分学生所在省份高考没有听力,因此这部分考生在高中阶段完全没有接受过英语听力的训练,对于到底如何听、听什么完全没有概念。这使得他们在上大学后开始接触听力这门课时感到茫然甚至紧张,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此外,有部分学生受家乡方言发音的影响,例如/l/和/n/不分等导致其在英语语音方面也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听力的理解。再者,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或较差,缺乏一定的语法知识的问题,在词汇、时态和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对听力的理解。另外,由于专业所限,非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英美文化的机会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的基本了解,中外文化上的差异也使学生在听力理解上存在困难。还有,受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听力课堂主要以做练习为主,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采用的是“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完成相应练习—教师提问并公布答案”的听力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活跃。一道道的练习以相同模式呈现,听力水平较好并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也许会跟上进度,而一部分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往往会感到无聊,直至放弃。总之,自身听力基础薄弱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使得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听力存在较多问题。
三、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一)搭建支架,进入情境
基于对支架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听力练习达到一定数量固然重要,而听的方法更应该被重视。在传统的听力课堂中,教师往往在一节课中安排较多的听力内容,而忽略对学生认知支架的构建。学生通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听一段材料,而对材料的背景知识、重难点词汇句型都欠缺了解,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很难抓住材料所传达的内容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播放听力内容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支架。首先将材料所涉及主题的背景知识予以介绍,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提问、讨论、讲解等多种形式,唤起学生对所听材料已有知识的回忆及对未知信息的猜测。其次,利用黑板或多媒体对于重难点词汇、句型等提前展示并做必要拓展,使学生根据所给词汇句型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猜测。最后,对于材料所附练习,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必要地更换。可以将需要学生听到的内容以提纲、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尽量将较难的任务拆分并简化,使学生带着难易适度的任务,有目标地去听。在完成支架的建构之后,学生对听力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猜测和了解,此时,教师可以播放录音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个时候,教师尽量不要在教室中走动,不要为了讲解材料中出现的生单词或较难句子而暂停播放录音。
(二)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在听完录音之后,学生应该进入独立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让学生找出听力材料所附题目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用提纲、图表、图画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回忆所听到的内容,无论对错,即使是只听到个别单词也可以记录下来。对于完成这项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利用一些引导性问题给予帮助和引导。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以前、现在、将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环节旨在鼓励学生认真听、听细节,以便对听力材料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独立探索之后,不同程度的学生或多或少有所收获,这时,教师将学生分组,保证每组由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组成,要求学生在完成对听力材料所附練习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独立探索阶段得到的信息,对听力材料进行简单还原。需要说明的是,“还原”不是逐字逐句还原文章或对话,而是指对整体内容进行掌握和理解。为了确保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做好监督工作,使讨论不偏离主题。通过合作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带动程度较差的学生,达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三)效果评价
听力任务完成情况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个人评价和教师评价两种。个人评价要求学生对自己在听力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每次听力活动中的进步和问题。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将个人评价上交,作为平时成绩考查的一部分。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堂听力情况有整体的掌握,进而对授课内容做出相应调整。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整体在听力课堂表现的总体评价,小到学生对一篇听力材料的反馈,大到学生在整堂课的参与程度,教师都应该及时做出评价,以便学生更好地在课后进行反思。
四、结语
基于支架理论的听力教学策略通过教师提供的支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课堂的主体,在各种支架的帮助下,任何听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与传统的听力课堂相比,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听力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参与度更高,从长远来看可以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rown, H.D.(2002).Principles for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Ur,P.(2000).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教教育研究,1997(03).
【支架式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挑战10-23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06-13
产生式教学含义07-03
“主题式”教学心得07-12
变式教学初探11-18
专题式教学论文06-11
后茶馆式教学免费07-03
问题式教学法07-24
批注式阅读教学分析09-12
主题式教学高中语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