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平泉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精选9篇)

平泉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1

-------平泉县教体局教研室

于亚文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中看出新课程理念从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革新,其核心即是以人的生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动态、交往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多重主体性为运作方式,以多元化为基本开发方向的理念。平泉开始新课改是2002年,到现在已经进行了10年。

平泉县教体局在2012年10月下旬召开了平泉县2012-2013学年度教学工作会议,根据平泉县教育教学现状、新课改精神、新课标的要求等提出了平泉县课堂教学的目标---高效课堂,制订了教学工作评估考评方案、评估奖励方案、学科基地实施方案、聘任兼职教研员、教研员包校等一系列制度,目的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平泉教育教学水平,使平泉教育教学稳稳排在全市前列。在2012年11月1日又开展了全县初中语文教师新课标培训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要求。通过两个月来的视导,感觉10年的教改好像是越改越凉了!发现平泉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在许多问题---导学案的形式化、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化、倦怠化;课堂容量的过小;课堂探究的模式化;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漠视化;作文教学的忽视化等等。语文教学方式落入模式化,这是新课改的“瓶颈”所在,在这种僵化的模式下,教师以呈现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千篇一律的初读课文,教学字词;问题展示,合作探究,教师讲答案;练习巩固,课堂作业等构成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导致教师“重内容分析,轻学科语言学习;表面问答多,启发思考少”;学生“重知识结论,轻生成过程;被动应答多,主动参与少”;课堂“贴着自主学习的标签,进行放羊式的探究;媒体电灌如舞者穿梭,内容苍白”等等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这与高效课堂反差太大,语文教学上不出语文味,肢解文本,学生语文素养无法生成,感觉语文教学比发达地区落后10年之多,感觉语文教学研究亟待加强,语文高效课堂亟待打造,有特色语文教师亟待培养。

二、模式化的现状源于对学生生命力的忽视

1、语文课堂教学认“卷”不认人

以人为本。教育是对人的提升,也就是对生命的提升。所有教育措施,均应把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力量视为决定性的因素。在现实的课堂中,教育者总希望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教师只要能想到的知识,就会想方设法地教给学生。这样做实质是对学生生命力的否定,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拥有学习的天性、潜能和情感的生命体。语文教学方式被考试形式误导,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认“卷”不认人。由于应试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课文进行精细的分析,把那些情感震撼力强、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蕴藉的诗歌课文分为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人物形象、预习提示、书后习题等进行剖析,这种支离破碎的教学带给学生的只有枯燥无味。同时,教师也缺乏灵性,只关注对教材进行处处分析,处处抽象概括,缺乏对教学资源的现场开发,教学成了对学案的复制过程,毫无创生可言。教师也被迫成为这些条条框框的附庸,学生宛如一只只被针钉住了的蝴蝶。

2.视学生为学习之物而不是学习之人

学生是人,有感悟能力,人的生命力的勃发需要源于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现实中,学生唯一可做的就是把教师讲的一切复制在导学案上或者笔记本上,考试前死记硬背,记住笔记,就能做到万无一失,而且保持原汁原味,兴许能考出好成绩。课堂教学需要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感悟。真正的知识和智慧的生长不是在传授的那个时点上,而是在为这些范例和隐喻所激发的学生自己的思考兴趣之后。

现实中,教师不引导学生思考,不让学生展开想象,不让学生有所感悟。课上没有文本、教师、学生的情感交流,没有教师与学生有关文本体验的对话,结果正如杜勃留波夫说:教

师如果把教学的材料嚼得过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 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决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形成的是堆栈式思维。因此,教师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生命力,立足学生的情感和悟性,呈现出知识情境,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生命力,激发对学科知识的探索勇气,实施教少学多。3.模式化教学肢解文本、电子白板化教学电灌不由人

新课标颁布以来,许多教师为赶新潮随波逐流,全然不顾语文学科的特点,盲目滥用多媒体,认为不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把语文课堂上传统的精华丢了!尤其在一些展示课上,执教教师为了体现教育新理念,滥用探讨法,进行放羊式的讨论,表面却贴着研究性学习的标签,大量浪费课堂时间,追求表面热闹,没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使语文教学再次陷于被人指责为误尽苍生的尴尬局面。我视导听课,大部分的课是这样的①导入白板出现上课内容②让学生介绍作者。一般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然后白板展示③听课文范读带,学生跟读或者自读④分组思考讨论。问题多是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并谈谈你的感受。⑤学生讨论。⑥教师大而化之地总结。教师的小结语一般是:讨论很热烈,由于时间不够,课后每人写一篇心得体会。这种虚伪的美丽使语文课变得苍白和贫乏。一节课下来,没有板书,多媒体幻灯片如舞者穿梭舞台,电灌真的电倒了学生!殊不知板书是语文教师一节课的知识纲要,板书是重点难点的提炼概括,板书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板书是学生学习的抓手,一节再好的课没有板书就不是高效课堂,就不成功!美其名曰统一使用导学案,千篇一律的给学生展示的都是导学案上的内容,可是导学案学生真正保存的有几人?导学案学生真正做的有几人?教师授课时学生的导学案当时丢的有多少人?而教师由于导学案的牵绊,课讲得支离破碎,成了四不像课型---不似讲读课,不似新授课,不似专题课,不似复习课。有的教师只用别人备的导学案,自己不去备课,上课出洋相等等,导学案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知道,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内涵的。如果语文教学放弃对语言内涵、语言留白的品读,只求教学手段的模式化、现代化,为用而用,学生得到的将只会是表面的、浅层次的东西。因为脱离了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积累,失去了浓厚的情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在于语文教学本身,关键要激发人的生命力。通过师生互动激活文本,诱发学生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流淌着师生的生命活力,这就是我要提倡的语文高效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高效化,让语文素养的生成过程融化模式化电教化的教学过程,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它的本真状态。

三、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与语文高效课堂的要求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是

1、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2、讲授精炼高效。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以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

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3、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6、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两基”落实,当堂练习的完成率和准确率良好;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高效课堂的要求不只是上面的内容,即不只是教材分析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学生学有所得,而且更是要有语文味,有整体感,有美感,有享受,有感动,有鲜活的、灵动的、生命力的学生形象,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过程,有知识目标的掌握过程,有能力目标的逐步形成过程,有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过程。要求教师教材、教参熟练于心,重点、难点成竹在胸,导学案、教材、教参灵活驾驭,点播、点评激情四射,升华课堂。有激情,有亮点,有升华,让文本充满活力,课堂充满智慧,语文教学充满魅力,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有生命力的教学。高效课堂中的亮点都是学生鲜活的形象的再现,我们评课,好多领导都说谁谁谁的亮点在哪里,这里所说的亮点都是学生表现非常出色,如黄伟华的两个突出的亮点一是课本剧的表演,学生把两个主人公表演的惟妙惟肖。二是写作迁移,学生人物描写很经典,尤其是细节描写更是水平不可小觑,学生读完自己的习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出是谁,课堂笑声不断。

教改在课堂,高效在课堂。尤其是语文,她是母语,不同于其他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学生的母语水平是相差无几的,只要不是智障,学生的理解力是相差无几的。县域考试,学校与学校之间语文平均分应该相差无几,学生的及格率更应该相差在5-10个百分点以内,如果差得多了,就是没有教改,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更谈不上高效。“好学生是自己学出来的,差生是你教出来的”这句话非常适合语文学科。鉴于我县语文教学实况和金牌初中--四中的做法,重点高中一中的做法,现拟提出我县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五强化”“五优化”内容。五强化是强化教师素质的提升,强化教师二次备课和三次备课,强化教师个性生成,强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强化作业资源的共享。“五优化”五优化是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

五强化

1、强化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素质高低决定教学水平高下。我县10年没有招聘教师,致使各校教师年龄偏大,青黄不接。近三年来,全省招聘特岗教师,我县乡下各学校特岗教师非常多,仅榆中80多个教师就有42个特岗,各校特岗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必须强化教师素质的提升,学校的发展才会后劲无穷。这一点党中做得很好,在上次新课标会

上要求后,他们学校每周每学科一名特岗教师研讨课展示,要求全体教师都听课。每位特岗教师在每半个学期就进行4次展示。著名教育家、课堂教学研究家佐藤学说“把授课实况展现给其他教师并请他们进行评论的公开研讨课,是推进学校改革的必经之路”,我更认为这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必由之路。没有公开的研讨,就难以产生创造性教学。下一步教学研讨就要让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做课。

2、强化教师二次备课和三次备课,导学案的设臵,导致好多教师不备课或者不会讲课,有的学校导学案就是样子,为应付检查而设;有的教师在导学案的牵绊下,不会上课,使课成了四不像的课;有的教师用别人 的导学案自己不备课,结果在课堂上出洋相等等,所以不要让导学案当摆设。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像四中、一中一样,集体备课就备重点难点的研讨,学案设臵就是学生学习资料和练习巩固的习题。或者进行二次备课,每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教案,就是能够跳出学案讲课才行;三次备课是教学反思,一节课结束,教师要学会和理论对话,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与自己对话,学会与专家对话,学会与同伴对话,才能真正做到教学反思,不断积累,教师水平才能不断提高。黄中学案中学生的学习反思---四中学生笔记的突出点非常好,长期积累,经过学生学习的沉淀,就会成为真正的学生素养的积累。

3、强化教师个性生成。不能千篇一律一节课一个模式,死板僵化,没有个性。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有整体感、有文体感、有课型感、有美质感。今天的三节课突出表现了这三点,黄伟华的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刘玉红的散文如行云流水,高占军的专项清晰可操作性非常强。语文教师必须有自己的 个性,个性的生成是在对教材、教参、学案、课后作业熟练于心的情况下生成的,是在与学生和谐、互动、平等的交流碰撞中激情迸发中生成的,是在与教材中作者的情感、课堂教师教学生成的情感、学生学习生成的情感三情合一中升华的。四中教师个性生成就是一个范例,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亮点。所以说四中的教改踏实耐用,是用旧瓶装新酒,愈久弥香。

4、强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课堂上学生没有笔记本,没有纠错本,没有规范字典甚至没有了教材。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没有写规范汉字的习惯---字龙飞凤舞等等,那他母语再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怎能掌握。四中这一点又做得非常扎实,对学生做笔记要求非常严格,整理到笔记本上是第三遍,四中学生的笔记是一条亮丽的风景,清楚、工整、实用,有珍藏价值。四中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对教材、对文本、对素材有批注,这是自主学习的典范!四中的金牌就是这样亮起来的。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可是学生书写自己的母语乱七八糟,让阅卷者没法辨认,怎能提高分数?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文字要清楚。在第一次教师培训会上我要求过,党中做得非常好,学校统一印制300字的小楷纸,初一到初三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每人写一篇上交,做得非常实在,很值得其他学校学习。

5、强化作业资源共享。各年级各学科作业是统一的,题签式的纸质单面或双面作业,资源共享。有集体商讨,有主出题人,有领导签字,四中、一中做得非常好,尤其一中的西校区高一,每个月都有月份次数,作业重点、难点突出,有梯度,有经典题,有巩固题,有提升题,做到有的放矢,题量适中,即减轻学生负担又使作业免于形式的全是对勾。

五优化

1、优化学习目标:认真研读课标、大纲和考纲,研究学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编制高质量的双向细目表,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二中黄伟华的《变色龙》,黄中刘玉红的《荷叶母亲》、高占军的《非连续性文本解读专题---漫画》学习目标定位精准。这里的编制高质量的双向细目表是指每个单元的每一课教学文体知识点的重点有明目表,这个问题要在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会上研讨定型。

2、优化问题设计:同一内容不同的问题设计、同一问题的不同的教学安排,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从设问时机、问题呈现形式、问题变式尺度、问题难易程度

等方面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减少课堂隐形浪费。刘玉红老师的问题变式设计、黄伟华老师板书变脸设计、高占军老师变式练习设计等都是优化问题设计。

3、优化互动生成:互动生成体现了教师教学经验和能力的积累,也是学生学习力的充分展示。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互动生成的有效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刘玉红的这节课物和人关系的探究就有这个效果。

4、优化自主体验:课堂教学中的自主体验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意识。尽可能减少教师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堂训练时间,尤其要强化笔头训练。黄老师的课本剧的设臵就是典型范例。

5、优化评价矫正: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适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强化和矫正,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和学情特点编制高质量的检测样题,尽可能采用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当堂纠正的方法,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为什么有的语文教师水平与他人几乎相当,可他成绩却比别人好呢?他的独到之处可能就是比别人特别有亲和力、感染力,课堂过程性评价非常到位,学生非常喜欢他,所以成绩好。我们都知道,初中的学生几乎都在给老师学,谁对他好,他给谁学。优化评价矫正,重点是过程性评价矫正。教师的评价矫正要有发展性,你的点评是三情合一的地方,是引导课堂出彩的地方,是课堂升华的地方。

四、让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流动着生命力

1、重新恢复文本的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对于文本的一种心智活动,而未进入教学过程的语文教材是一堆僵化的死物。瓶颈式教改的课堂教学,认卷不认人,是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文本是可以激活的,往往把教材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参当作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一堂课常常成为教师机械地原封不动地传递教材及教参内容的过程。教材及教参内容这堆僵死的死物未被激活。语文高效教学,应是创造性处理语文教材,将教材内容主体化、情境化、信息化,进而转变为能动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学《死海不死》,有位教师的导语设计是这样的:我今天就取了一杯死海的海水,让我们体会一下它的奇妙。开始做实验,在盛浓盐水的烧杯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漂浮了起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这个境域中,知识像一个妩媚动人的对话者,焕发出强烈的召唤力;她又是开放的,主动地向学习者走来,向学生靠近。她与学习者的个体精神世界达成一种相互开放的对话关系,在不知不觉的对话中,将学习者卷入其中。我们知道读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是多元的。新课标也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多元的反应。高效课堂,其内在的要求就是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从文本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批判、质疑的精神。尊重学生基于各自生活的多元感受和多元理解,而被激活的教材内容,就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相联系,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多元化地解读文本,而不局限于文本或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解释。被激活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的心灵,发挥学生积极的创造力。这将有力地改变应试教育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进而形成师生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即语文素养的生成

我们瓶颈式教改上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十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学从教

师自身的感受出发,以学生能否通过考试为根本目的,将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个性体验。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隔离的,无法融入学生完整性的精神领域、个体性的体验境界和独特性的生活世界,终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情感世界是荒芜的,最终使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对立起来。高效课堂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文本进行交流、沟通和对话。而且,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也是在阅读体验中生成的,学生的体验会赋予文本以新的意义。语文高效课堂重视学生在体验基础上与文本的对话,在体验基础上进行自主创造。

3、洋溢着动态生成的活力

高效课堂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这种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它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性教学,在讲授性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都不会超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范围,学生获得的结果是唯一的,必须与教师预设的结果一致。这种教学既干扰学生的原始阅读,又容易滑向强迫式教学。高效课堂,强调以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融会贯通的顿悟,让师生共同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而相互沟通、启发、补充。教师虽可在课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设,但它往往带有很大的课堂随机性,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比如,一位教师上蒙田的《热爱生命》,课正上到一半,校医推门而进,抱歉地提出要占用上课时间给同学们验血,这位教师只好停下来。采血结束了,可教室里却炸开了锅,很难再回到刚才讨论的话题。教师灵机一动,与其花九牛二虎之力把学生的思维硬纳入原先的轨道,不如就此来一个即兴说话。于是让学生围绕当针扎进我指头,当殷红的鲜血流进滴管这个话题,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一两句意蕴深刻的话。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天机灵气似乎不期而至,妙悟佳思仿佛灵山飞来的妙境就能豁然而生。有学生说,所有的紧张瞬间消失,只留下平静,因为真实地面对才是人生的最佳选择。有学生说,这是生命的暖流,没有理由不去珍惜。这一刻,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有学生说,这一针,刺破了我的胆小与懦弱。每一个生命都是弱小的,却也是强大的。这种切身体验,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平泉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2

一、师生互动,共创良好阅读氛围

阅读教学的课堂是师生相互配合的过程。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多采用互动教学帮助学生营造学习环境,打造良好的教学课堂。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来体现互动民主教学形式。

如,给学生出一道题目:“谈谈如何更好阅读。”作业要求:“你对阅读有那些好的建议,把它一一列举出来分析整理出好的阅读建议,整理成册为《小小阅读秘诀》。然后在班级里交流,鼓励学生吸收好的建议,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学生在这种学与教相结合的模式中,更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教学的趣味。学生的意见得到老师的认可时,他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这样课堂阅读教学便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阅读教学的实施要层层递进

语文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的阶段的阅读水平是不同的。通读全篇,判断文体,理解文意;第二步:看清问题,联系所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第三步: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完整。不管是哪一步,语文教师都要足够重视,要一步步去落实,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阅读。

简单来说就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是开头到结尾,也可以是结尾到开头。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阅读顺序,对不同的学生也要调整我们的阅读顺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真正地阅读。我们每一个人对于阅读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去阅读并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多和他人分享和交流。在阅读中.每个学生都是自由的,我们要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收获才叫阅读。

三、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阅读需要有顺序,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要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阅读。然而,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需要根据以下几个阶段采取措施:

1. 储备阶段。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后面阶段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储备的知识包括: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能把握句子的结构和掌握句子的转换,要清楚知道文章的特征和相关的特点;情感方面:多方面阅读不同文体,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同时,还要积累一些写作技巧和文化习俗等,这些对学生的阅读都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多倡导学生自主积累。

2. 理解阶段。

阅读需要思维能力,有思维才能理解。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判断、分析、综合等,它们对于学生的阅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判断力的发展。判断力是通过选择和抉择的形式将其价值观付诸在事件上。可以多运用判断是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发展判断力,如“眼见不一定为真”这句话,若把否定词“不一定”去掉,这就过于绝对了。但是生活中有些现象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加上“不一定”就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确切。

(2)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只有对文章的不断分析才能更加深入理解文章,同时学生只有把分析出来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才能得出全面的答案。所以,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能力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联想能力发展。有了联想才能更好把原有的知识化为新的发现,使我们的阅读理解更加深刻与透彻。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进行联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要有目的性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然就成胡思乱想了。

3. 评价和鉴赏的阶段。

学生要发展到这一阶段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初中学生必须有评价和鉴赏能力。评论是发表意见或者不同的看法,赏析是站在欣赏的角度对一篇文章的美感、艺术特色等进行欣赏性分析。我们要多让学生对优美文章的各方面,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优美词句等进行分析和欣赏。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一些感悟或者进行相应的角色朗读,这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3

一、重视课堂教学技巧

语文教学无定法,因为它这种模棱两可的“灵活性”,才让我们语文教师备受困惑之苦。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感性思维似乎有道理;重视条分缕析,培养理性思维也似乎说得过去。语文要教给学生什么,就连我们语文教师也颇难拿捏。但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注意总结、归纳,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易于操作的方法。面对一篇课文,你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根据所设问题为向导,解读文章。也可以以精彩的情节链为线索去串起前后文。还可以以某些重点段落中重点词、句为“药引”来发酵全文。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通过相关例文的实践,学生逐渐熟悉了这些阅读方法,并能活学活用到新课文的学习中去。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相关教学技巧,这也是形成从教风格,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應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

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蕴含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颐和园》使学生观赏到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三峡之秋》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了《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

三、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间融洽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人是提高效率的核心因素,一切活动都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人是活动的主导者。人们一向将课堂教学效率单纯地归结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诚然,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授课能力与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绝非仅此而已,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可亲”是保证学生“信其道”的前提。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尊重。尊重既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融洽的关系也体现在师生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上。坦诚的理解与合作,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理解是合作的基础。理解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为主要特征。理解有利于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理解需要师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移情”,努力减少隔阂,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凝聚力,并且在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妥善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合作就是师生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和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合作需要重塑师生的角色形象。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要教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种“容器观”下产生的桶与杯式的师生关系禁锢着人的思想,束缚着人的行为,是现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障碍之一。而合作型的师生关系则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也会受到学生的启发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取得更多的教学经验,也会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与体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有效提高。

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之我见 篇4

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教室是老师的“一言堂”,讲台是老师的个人舞台任意挥洒,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有其自身长处,那就是便于掌握。但长久以来在这种模式下长大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主动,语文在其眼里就是认生字词,划段落,找中心思想,课堂也变得枯燥无味。广大的语文教师也深深体会到这种学生不愿听,老师不得不讲的困境了。鉴于此,国家教育部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有这样的话: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以说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走出教学困境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式教学。

何谓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组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小团队,开展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这些理论性的叙述听起来不难理解,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到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体会揣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不同,用心领会新课标中的精神。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必须首先要变。要把以前的“一言堂”改成“众言堂”,要从内心认同这种改变。要深刻认识到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他们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教学中必须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允许他们说一些过激甚至错误的话语,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起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老师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正确引导。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被杜甫那种为天下人造屋的大爱所感染,联想到现实中的房价飞涨,忍不住对社会上的开发商,政府等有所抱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能打击学生,学生能够产生这种想法说明其已经开始独立思考,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房价的上涨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不能一味的责怪某些人,要尽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第二,建立学习小组,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的力量,在学习互助中让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使学生从被动、封闭、沉闷的语文课堂中解放出来。 另外,组建学习小组之后必须要有评价机制,我们教室墙面上有一张表格内容就是各个学习小组的得分统计,主要是平时积分课堂表现和考试平均分。根据平时上课给小组回答问题的多少给予相应积分,这样激发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踊跃性;以考试平均分衡量这一小组的学习互助方面做得怎么样,这样更促进了班内后进生的转化。也就是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以前的“要我思”变为“我要思”,把“要我答”变为“我要答”,将学习变成学生乐意而为的事情,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不自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

另外,在实施合作探究教学的时候难免会有所不足。例如,让学生课堂探究发言可能会使教室乱成一锅粥,学生也可能会不着边际的乱侃一气而影响教学,在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显示驾驭课堂的能力,要让学生积极而有序,这一点要必须做到。还有就是教学中如何做到探究,如果仅仅根据课本而简单设置几个问题,不尽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这就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备课,深刻领会文章内涵,巧妙设置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深入思考,易于领会文章内涵。比如我在教学《梅岭三章》时,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在学生根据内容领会诗人为了民族的解放,英勇无畏,视死如归英雄情怀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问题“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斩”改为“杀”,“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改用“传”如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积极合作探究知识的愿望,同时深刻领悟文章内涵。

总之,新的一轮课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上认真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把我们自身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张明芹

★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 新课标下的物理实验教学之我见论文

★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之我见

★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论文

★ 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设计

★ 教学反思之我见

★ 基于新课标视角下初中音乐创新教学探讨

★ 新课标下的开放式语文教学探究

★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5

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是其最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要使初中语文教学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务必要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重教法和学法改革,重效果,重良好品德的塑就,重视人文教育,改善思维品质,强化应用意识,使学生的能力水平、精神品质、道德素质等方面实现实质性的发展,真正能在知识经济浪潮和空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刻思考、明确认识且积极践行的课题。

关键词:革新观念,关注品德,拓展视野,改善思维,强化应用。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应落实素质教育。语文学科这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本民族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且通过它并回复到它那里去。显而易见,初中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意义重大,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如何,不仅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自身质量产生影响,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试以自己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谈一谈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我们既不能把语文教学异化为单纯地为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妨碍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也不能单纯地为培养少数几个尖子,让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者,而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

这种一切为了学生学好语文与为了一切学生学好语文的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要能为全体学生接受

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现行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这方面做得较好,教学目标制定就鲜明地体验了上述思想。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因为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例如笔者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其一: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一次要用多少年?。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给出一个答案。此疑一出,激起千尺浪,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仔细看课文,认真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说两三天的;有说五六年的„„并引用课文内容作为证据,说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稍加点拨,就顺利完成了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一)要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科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表现。还要使学生明白:我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一直保持统一、稳步演变,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国的语言文字使用广,占人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语言文字就直接受到汉语的影响;汉语又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的优越性为世界所公认,是联合国的五种语言之一等等。通过语文教学渗透这些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要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如果说语言是祖国的声音的话,那么祖国的形象则是锦绣河山,热爱祖国也要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祖国河山在教材作者的刻画下显得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范仲淹笔下的春和景明的洞庭湖,烟波浩淼,岸芷汀兰,让人心旷神怡;刘鹗摄下的澄明如镜的大明湖,湖光山色,芦花摇曳,使人叹赏不绝;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的五月的青岛,鸟语花香,眼明神爽,令人陶醉其中;宗璞勾勒的绿意逼人的西子湖,山色空蒙,水光潋滟,叫人留连忘返„„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三)要热爱祖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习祖国的英雄人物

我国从黄帝算起,已有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来自古典名著,它们真正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为我国宋代毕升首创,它对世界文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表现了我国人民的精湛的表演艺术„„至于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的古典文学艺术中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让人一唱三叹,荡气回肠,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情操的熏陶。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伟大人物,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英雄之魂塑造学生的灵魂,发扬榜样的无穷力量,鞭策学生走上爱国主义道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处理国事,尽心尽责,报国之心何等忠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之心何等诚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面对诱降,视死如归,爱国之心何等壮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远渡重洋,寻找真理,救国之心何等崇高„„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教学使这些英雄形象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感悟之三:人文教育要得到加强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感悟之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一般认为,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教学法要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力。思维的种类很多,结合语文教学法的特点,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其一,想象思维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众多的人们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如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续想,我们可以利用有些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在学完《窗》一文后,教师用卑劣的病人看到光秃秃的墙后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作为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续想,竟发现学生能想象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结尾,着实让人赞叹。

其二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我们初中语教学也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他们思维的发展、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新向思维等,下面仅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作之初步的探讨:

关于发散思维。它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沿着不同方向去寻求事物的多样性的能力。要求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寻找多种方法,不拘泥于常识,善于求异,善于求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内容很多,试举两例:如用作文题象《0的联想》、《?的联想》、《习惯》等,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去写作;如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法对同一人物进行外貌描写等。

关于逆向思维。要求以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这种思维能力培养要求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同样可以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象用《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能补拙》等题开展辩论赛、议论文写作训练等。当学生思维一旦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初步培养。

感悟之五: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优劣不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应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如何。前些年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紧紧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转,这一点往往被忽略:重阅读,轻听说;重语文知识掌握,轻语文能力培养;重大作文,轻应用文。导致的恶果是有的学生考试能得高分,但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不成文章(指运用语言生吞活剥、套话多、学生腔重等),讲不好话,缺乏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落实素质教育,人们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中考中也加大了出语文应用题力度,把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引入中考,不能不说是对初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成功尝试。当然在平时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初中语文教学法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法走向社会,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陆有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 叶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江泽民 人民出版社

平泉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6

初中作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语文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作文决定。现在的初中生学习任务紧张,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很紧张,而且大家都形成一种共识: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写作训练。而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两节课的时间都写不满600字,而且错别字病句较多。教师辛辛苦苦批改、讲评,作文本发下去学生看一眼分数就丢在一边。作文教学的方法和讲评都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才能让作文教学课生动有效呢?

一、作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感悟生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写作都离不开积累。然而初中生在众多的学业水平考试可目前,大量的阅读积累是很难的,这就使得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没法下笔。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有限的阅读量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教师就要竭尽所能把学生从有限的课堂中走出来,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去观察、体验,丰富人生的阅历,让他们多观察、多思考。以周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收获、感悟,积累作文素材。

每周留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学生有时间走进图书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摘抄不同主题的第一手材料或评论。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读名家名著,摘抄经典句子,写批注。鼓励学生每天抽出五分钟读一篇名家作品,鼓励他们利用每个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读一部名著,关注一个热点,引导学生在每堂课前五分钟做演讲,表述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见解。

让学生的写作源于平凡的生活却又立足于如名家作品而高于生活!

二、激励是学生的创作的动力

在有了大量的积累后,如何才能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成绩的取得乃是学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求知兴趣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逐渐对作文本身产生兴趣,让写作本身的乐趣成为学生写好作文的“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努力写好每一篇作文。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最权威的评论家,如果学生能够在作文中不断地得到老师的热情洋溢的赞许,这种赞许就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写好作文的动力。因此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作文多加肯定与鼓励,每次都让学生发现自己在作文中的亮点及进步。教师要多在课堂上朗读学生的作文,即使差的作文也要顾及到,哪怕读一句好句或一个词语的妙用等,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作文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作文教学要循序渐进

作文训练要有计划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回定型。作文的教学要从初一时就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制定每学期要达成的目标。

训练中要从字数到质量到时量都要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质量方面要从书写,卷面整洁到片段描写到叙事完整,中心突出,立意深刻,构思巧妙等都要有步骤的教学。从初一开始就要认真把好每一关,对每一关的困难户,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教学生让会的学生更有自信,让不会的学生更有兴趣。作文要当堂完成,绝不允许学生学生迟交或不交。

四、批改是学生作文的自我完善 人天生有种表达的欲望。因此写作课上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束缚,增强自由活跃的氛围,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需要与乐趣。

1、每周的作文批改由学生小组完成,根据学业水平考试作文阅卷标准,学生评出分数。每篇作文都要找出亮点,写上评语和建议。再评选出优秀的作文,由小组成员重点朗读并讲评,其他作文也要简单点评。

2、每月组织一次推荐评选最佳作品的活动,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参选的作品要有真情 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实感和个性特色。当月末选上的作品允许继续修改,参加下个月的推荐评选活动,被选中的作品可以直接参加每学期两次的作品展览。

3、每学期组织两次大型作品展览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心得、小组合作优秀作品展、个性化作品展等。借这两次展览活动,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自我完善的作品,真实表达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的写作思维过程,因为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认识的深化、思想的完善;每一次回首都是一次自我发现、自我提升。

4、每年在班上进行一次优秀作文欣赏会、作文经验交流会,鼓励学生模仿作家的文笔把自己的作文集结,并给集子命名、配图、定序,另外精选全班学生的优秀作文装订成册,参加期末的展览活动。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篇7

一、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朗读是课堂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朗读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1. 朗读能促进学生感知教材,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只有熟悉教材中的课文, 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才能跟上教学节奏。而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基本前提, 朗读课文, 就是在熟悉课文, 从而对文章产生了一个总体印象, 一个感性认识。通过朗读, 学生可以对教材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在这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多次进行朗读, 则可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与体会, 促进记忆, 从而积累知识。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朗读对学生进行训练, 可以让学生大声地去朗读,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积极启发思维, 学生不断地感知教材, 逐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领悟文章的内涵和要义, 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朗读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

语感就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感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而需要长期的积累。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 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 对文中情感进行反复体会、领悟, 再用适当的语气和语调将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 就好像在朗读者的心中孕育很久的火山, 炙热的岩浆一下子喷涌而出, 流到听者的心中, 使听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加强朗读训练, 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智力。

朗读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生在听了教师的讲解之后亲身体会进行朗读,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 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得到很好的激发, 学习兴趣自然就浓厚了。同时, 我们要知道, 朗读教学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甚至可以说,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还是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因为朗读文章时, 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要念错, 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 这就使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集中;朗读要抑扬顿挫, 在合适的地方停顿、快慢、轻重等,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朗读要声情并茂, 感染听者, 所以朗读者要深入意境, 进行艺术再创造,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 朗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怎样进行情感熏陶呢?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很好的办法。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教学, 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在文章的情感诱导下, 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同时, 朗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 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朗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1. 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谁都会, 但是要想朗读好, 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只有经过有意识的训练, 达到一定的标准, 学生的朗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发音要准确、清晰, 不能多字、落字;语气语调要恰当, 符合语境, 前高后低;轻重快慢要适当, 该重音的时候要重读, 欢快的感情要快读, 悲伤的感情要慢读;停顿要准确, 不要打乱句子成分, 注意逻辑停顿等。这些朗读技巧, 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朗读中严加训练, 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获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2. 教师坚持范读指导, 提高学生的领悟力。

教师的范读对于朗读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的范读, 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可以提高学生的领悟力, 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朗读风气。比如学习《周总理, 你在哪里》时, 教师可以范读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 传达出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沉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 这样的情感渲染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在这样的情感前提下,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 反复品味, 学生就能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保证学生具备充足的朗读时间。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策略;作文评改方式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语文素质是一个人学识、思想、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占据了重要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是目前作文教学一项迫在眉睫的使命。就目前学生的作文水平以及初中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来看,要改变当今作文“教”与“学”的现状,就必须做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那么,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呢?

一、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受传统作文教学思维的影响,作文主题思想等方面的阐述和诠释往往硬性地掌握在教师手中,而不是学生主体性的思考与选择。许多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大多只分析、解读学生优秀的作文,而忽略了迫切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这样不利于每个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写作中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空间,赋予学生自由表达的话语权,是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也是使作文真正解除束缚,不再成为学生负担的手段。教师应让学生心灵得以自由震颤,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性和个性的表达。教师应在写作准备之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诉说自己的烦恼与喜悦,不必用成年人的眼光和口吻过多地限制、约束学生思维,尤其对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提倡写自由作文、观察日记、读书体会等,不限题材、不限主题、不限时间、不限文体等,对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大有好处,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作文写作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写出最真实的生活和内心感受。

二、兴趣为师,快乐作文

德国教育第家斯多慧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应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表扬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精彩细节;我们应该采用朗读、张贴、课后传阅等方式,张扬每一篇优秀的学生文章;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激励性的教学环境中,快乐作文,体会到写作的快乐。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改变过去把作文当成是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

三、指导学生阅读,作好读书笔记,多读多背,积累素材

1.推荐优秀的青少年读物

多读是一条通向写作的成功之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应当承认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升学的压力很大,很少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反映到作文中自然就借鉴少,内容空。于是,我就推荐征订一些品位较高、结合写作较紧,又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报刊,如《语文报》《读者文摘》《作文》《意林》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既有利于语言积累,又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同时也为学生作文拓宽了道路。

2.让学生动手,举办剪报、展报活动

笔者长期订阅《语文报》《文学报》《散文天地》《作文》等报纸杂志,常常把一些认为有价值的(主要是能激发学生写作激情和便于学生模仿借鉴的)篇章剪下来,每两周办一期剪报展览。剪报的内容比较广泛,有散文、随笔、时事评论、人物专访、游记、文体消息、新闻报道、微型小说、通讯、讽刺幽默、图片说明,甚至还有漫画,比较多的是各种报纸上的专栏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跳动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脉搏,激浊扬清,说服力强,篇幅短小,像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有时,还在篇幅旁加上评注,有时还用彩笔圈圈点点,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

3.扩大阅读面的其他方式

可以在每堂课前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他们收集自己喜欢的美文,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资源共享,扩大阅读面。此外还要多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片段。多背,可以增加语言积累,不仅要求背诵的篇目要背,有些虽然没有要求背诵的部分,只要与写作贴近,也可适当、适量地背诵。阅读课与写作挂钩,即以分析课文来指导学生写作,讲评作文时联系课文,使阅读和作文既远距离结合,又近距离接触,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令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四、进行仿写训练

在新课改理念下,仿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正确认识“模仿”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使其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服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向他们提供优秀的例文引导模仿,范文的参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反映外在事物,表達内心感受,提高写作技巧。让学生在仿写中体悟佳作的成功之处,掌握思想表达、谋篇布局的良好方法,从而为创造性写作奠定基础。还可以通过对各种类型示范文章的模仿,将不同文章的特征进行综合,从而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信息上的准备。比如学过《春》《夏》课文,可以让学生也写《春》或《夏》,在模仿当中引发学生对四季的感受,思考青春和人生,进而体会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在仿写中提高创造性能力。当然,仿写训练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生搬硬套和完全以仿写来作为锻炼写作能力的手段,这样范文不但不会促进学生写作的提高,而且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引导学生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经过自己思维和借鉴,学习才能真正实现通过仿写锻炼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五、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鉴于学生作文的基础不同,爱好各异,教师应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其特长,作文时可限定内容范围,放宽体裁方式。命题作文也可用同文题、不同体裁去写,只要能达到“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目的,完成“观察—思维—表达”整个过程,使学生产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语言,写出有个性特征的人、物、景,就是成功的作文教学。教师要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富有创造性和一定难度的作文练习,供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去探索,用“新、奇”来衡量其作文水平的高低。对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从基础入手,发现优点多加鼓励,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然后逐步发展其潜能,使其作文水平螺旋上升。

六、倡导集体互评的作文评改方式

集体互批互评作文,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写作,扭转作文的阅读和评价权集于教师一身的弊端,使学生能够更清晰明白地正确认识自己的作文。这样,学生可以相互沟通修改意见,经过认真思考后,会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来审视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如果条件允许,不应采用一气呵成的修改方式,最好是选择渐进式修改策略,即全班修改、四人学习小组修改、两人学习小组修改、单独修改这一过程,也可交叉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直充当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学生在同伴互助中能够品尝到自主创作的快乐,体味到合作中成长的乐趣。与此同时,学生全员参加评改,都有锻炼批改能力的机会,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注意到好的作文应该是具有哪方面优点的意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增强了学生认知和评改能力,节省了教师的批改时间,还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芬.新课改理念下作文教学之我见[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

[2]刘玉梅.浅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J].成才之路,2008(15).

[3]程翔.呼唤写作教学有新的突破[J].中学语文教学,2007(5).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9

提起作文,不少教师感到头疼,学生们更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面对着作文纸使劲咬笔杆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于是乎,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位居人们调侃语文教学顺口溜“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中的一怕。其实,关于作文教学,前辈们已做出了许多研究,承袭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感悟,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仿”写范文树信心,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学校到家庭》。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秋》。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胡万春投稿第二百零一次才得以发表《在〈文汇报〉上》,虽然仅37个字,可他当时真是欣喜万分,因为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以此为动力勤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名家。我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雪的遐想》一文写到“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行文散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此外我还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放大张挂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实践证明这些也不失为一种增强学生写作信心的有效办法。

二、精心设题激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 想出框架就写, 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的追星现状思考”、“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

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可以说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

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始终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另外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妈妈》不如改写成《和妈妈说说心里话》《妈妈,您了解我吗?》等等。

三、多读多写勤积累,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素质。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取和贮存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小沙龙”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砺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

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学生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我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大至千八百字的篇幅,可以对时事发表看法和见解,小至几十字遣词造句,也可以是写一段有关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片断,并坚持自己每天批改学生日记,并经常性的对学生日记的优劣进行分析点评,使学生能源源不断的积累素材,坚持不懈的写作练笔,从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的水平。

四、评改方式多元化,加强学生写作的交流互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平泉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推荐阅读:

平泉县招商宣传片解说词06-17

石泉县脱贫攻坚整改检查材料05-25

甘泉县供电分公司工程管理办法06-04

上一篇: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下一篇: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课后反思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