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微课学困生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微课学困生(推荐9篇)

小学数学微课学困生 篇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46~48页 设计时间 2016年4月 录制方式 手机+白板 时长 8分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讲解 设计意图 导入(1)分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

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过程(6)分 1.课件出示

例1

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

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都是12。

2.课件出示 例2 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

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师: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和图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小结(1)分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反比例意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正比例的意义导入反比例

2.探究新知:用微课学习反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课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微课学困生 篇2

信息社会,移动通信技术推陈出新,不断向智能性、开放性迅猛发展,渐趋成熟。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技术的兴起,更开创了一个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逐渐微化。微课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上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作用如下:

(一)微课是面对面教学的补充

微课是把教师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进行优势互补,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技术和微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来提升学习的效果。

(二)微课是普通教师能应用自如的教学手段

教师不能为微课而微课,应多考虑应用的微课设计与开发。微课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准备的,目的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而一线教师最理解教师和学生现实上的需求。教学设计、创意和教师的教学智慧才是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的价值,才是微课生命力所在。

(三)微课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上更好地突出知识点

相对于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

(四)微课能实现学生对自己负责的价值追求

从微课在翻转课堂上的利用的实践中得出:先学后教,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学范式。之前也有类似的例如对于“导学案”和“讲学稿”的研究都取得很大的成功。这些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时间、空间和技术。从小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是培养他们对自己终生发展负责的起点。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微课的起源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2012年9月提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以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为“微课”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定义,强调资源的建设是围绕学科教学而开发的。

(二)“微课”的概念界定

不论是在国外,微课一词属于新生事物,在国内,微课也属于新生概念,所以在微课概念的界定上不论是其名称还是其定义内涵都各不相同,可谓百家争鸣。

胡铁生老师在2011年分析了现有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上的利用率偏低的情况下,提出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胡铁生老师强调了微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他在微博《还原中小学微课本质》中指出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相当多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认识到微课的“外表”,即微、短、小,而没有掌握其“本质”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部分老师开发的微课基本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微型讲座”,或者是“浓缩课”。二是许多教师把更多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而忽视了微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甚至把教师的讲解和师生活动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足。三是现有微课的资源构成单一,仅提供了单个知识点教学的视频片段,不利于师生的学习、观摩和研究。四是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微课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质量良莠不齐。

焦建利教授在微课的表现形式和应用目的上提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他将微课界定为在线教学视频,其突出的四个特点是(1)短:视频长度短;(2)小:微课选题主题小;(3)精:设计制作讲解精良;(4)悍: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张一春教授则认为微课是一个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研究必须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因此他给“微课”的定义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杨辉指出:微课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需要,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及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因此既区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而是在这一系列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三、小学数学微课资源的开发研究

重提一个价值的追求:我们的教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分析的能力,资源查找与鉴别的能力,能自我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因此我们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型的学习方式-“微课”,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的转变。

(一)硬件方面

1. 完善学校校园网中教学录播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学校每一位教师经过录播系统的培训,基本能使用录播系统制作简单微课。在充实微课资源上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2. 利用完善的云平台系统,搭建办公室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每位教师负责自己任教年级的微课资源开发,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年段的教师所开发的微课资源进行整合。

案例:《位置与方向》在不同年段都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整合低、中、高年段的负责老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探讨,搜集教学信息。在云平台上通过信息共享与互通,提高了科研效度。迅速组建成一个小科研团队,专项研究后,各自制作适合自己任教年段的微课,并在云平台上交流使用。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教师协作度提高,合作开发的《位置与方向》微课不再是单一的课例,而是一个相关性极高的“微课系列”。

3. 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微课信息

微课的发布是微课应用的前提条件,但也是收集反馈意见的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微课课例,不但扩大了使用范围,同时方便收集到不同来源的反馈信息,对于后续开发的方向与修正起促进的作用。

(二)软件方面

1. 对教师的要求

一线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使用是最能把握尺度的,教学中哪个环节需要微课支持、怎样的微课最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这就是一线教师开发微课的优势。

但一线教师对微课的了解不深,所以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开始时教师们看了培训课程中精美华丽的微课,都感觉微课是高不可攀的,因此都有畏而却步的心理。但经过激励制度以及培训课程的深入开展,教师都意识到,微课的开发重点是教学的实用性,也加大了开发的积极性。

课题组再对教师开发微课提出适合的要求,促使一线教师在开发微课的时候目的性更明确:

(1)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适应性的设计。选取适合使用微课的知识点开发微课。

(2)制作微课要精炼、美观、实用。不是为了比赛微课而微课,而应踏踏实实根据教学需要而设计微课。

(3)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微课的习惯和能力。

2. 通过对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结合我校具体实际,在“教学录播系统”支持的环境下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小学数学微课”。

提出4个参考的开发类型:

(1)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一道典型例题展开讲述;

(2)教师平时课堂教学录制的精彩片断的剪接;

(3)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思路的展示;

(4)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3. 微课资源归纳整理为系列成果

本课题组在数学科中,组织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分析不同学段、不同课程需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为目的,根据不同年部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及课程需要,分年部开发小学数学微课资源库,对教师开发的微课进行分类标识,使开发的微课形成系列。

(1)考虑数学学科特点,按“知识领域”对小学数学微课进行标识:“计算、空间、推理、应用、统计……”

(2)考虑学生年龄认知特点,按不同年部对小学数学微课进行标识。

(3)考虑学生需要,按微课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标识:“预习、解难、练习、趣题、拓展……”。

(4)考虑应用选择需要,按微课呈现形式进行标识:“板演、讲授、操作演示、模型演示、学生活动、其他。”

通过课题研究,面向学生创建适合学生需要的《小学数学微课》资源库,形成一批教育教学成果。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使学校成为务实型和研究型的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开发激励性制度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根据科研的需要配套研究经费,研究有较好的经费保障。学校建立完备的教育科研激励与保障制度,将根据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和课题管理制度,充分保障文献资料收集、专家讲学、研究交流、学习培训、成果出版、教师科研成果奖励等科研经费等支出。为课题研究提供积极有力的经费支持。

每学期在校内开展一次教师微课开发比赛,聘请微课研究的专家进行指导与评比。不但在数学科里硕果累累,同时将微课的研究辐射到不同科目和应用上。

四、成效

1.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对微课的开发形成系列。在有效的资源配套下,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将重点切切实实放在有效资源上。对课题组教师开发的微课从横向与纵向进行标识分类,方便使用时的提取的同时,对后续开发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研究开发的微课资源全部是一线教师亲力打造,因此学生在使用上会有亲切感,且符合课程教学需要。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但却让微课资源回归到了“教学本质”上,一心一意为实现有效教学而构建。在反馈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成果得到广大学生与家长的认可与赞许。

摘要:信息社会,移动通信技术推陈出新,不断向智能性、开放性迅猛发展,渐趋成熟。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技术的兴起,更开创了一个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逐渐微化。微课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本文对如何在小学中开发数学微课进行了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微课开发,小学数学,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4]潘超.数学微课程及其教学设计[N].内江师范学院报,2010,(2).

[5]谭锋锋.从小学高年级数学广角中渗透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2014,(7.8).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微课 篇3

一、何谓微课

微课又叫做微课程,其全称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微型教学,主要载体是微型的教学视频,是对某个学科一些重难点或者其他知识点所作出的视频讲解和情境再现方式。其内容包括了教学片断的视频或音频、教师的研讨以及课件的展示等。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少,微课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15分钟内完成,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恰恰也是由于这些,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重难点比较突出,教学效果也不错。

二、如何上好数学微课

1.准确把握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前面提到微课内容比较单一、简单、集中,所以教师在制作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握知识点,突出重难点,这样才能凸显微课的意义,更具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垂线的相关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了三个知识点: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一位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分别根据这三个知识点制作了三个短小的微课。为了让学生主动思考,这位教师特意呈现了一些作图的错例。对于“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微课中由一个小故事引入,通过动画演示证明出几条线段中垂直线段就是最短的,并说明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表示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对于这三个知识点的辨析、垂直线段性质的运用则需要在课堂中进行。主要辨析以下两点:过直线上一点或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的步骤有何细微区别;垂线和垂直线段有何区别。只有辨析清楚,学生在运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不会出错。

2.教学过程要精练

新课课题的切入要迅速。因为微型数学课的时间不长,所以切入课题一定要迅速、快捷。具体方法如下: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局部话题切入课题,也可以以温故知新的方式切入课题;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层面切入课题,也可以预设与微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切入课题等。不过,无论运用何种方式切入课题,均要求既与新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又要求切入的方法新颖独特。唯有如此,方可达到迅速切入课题、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新的数学内容的目的。

讲解新课内容要求凸显线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任何一堂课的内容讲解均要求凸显其内容线索,微课尤甚,必须始终凸显其中的一条内容线索。在这条唯一的内容线索中,要突出教学内容的主干,省略无关紧要的证明、举例等“旁叶侧枝”。在运用论据法讲解教学内容时,罗列的论据必须精简准确。所以,在选择论据的过程中,必须精心筛选,力求准确精当,不会引发歧义。

新课讲解收尾要干脆利落。微课也需要小结。微课小结的目的在于归纳内容要点、强调重点和难点,突出教学内容。微课结语要求干脆利落,必须是提纲挈领性或者画龙点睛式的三言两语。如此,既能加深学生在微课内所学习内容的记忆,又可以提升该微课的教学品位,给学生留下余味无穷的知识获取体验。

3.自学报告单与微课教学内容相吻合

为了预测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得益于微课,很多教师都会向学生发放自学报告单,以此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状况。微课教师只有在认真研读学生如实填写的“自学前测”或“自学报告单”等信息反馈时,才能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了然于心,并以此开展“以学定教”的微课教学活动。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方式很多:课前或者课后向学生直接发放“自学前测”或“自学报告单”;运用“电子书包”技术或互联网师生共享平台快捷获取等。当然,设计“自学报告单”,必须充分考虑到其与微课内容的高度吻合。

以微课教学“画垂线”为例。针对微课1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自学报告单”中精心设计了四个作图题。在这四幅图的设计中,给出了已知直线摆放方向不同的条件。针对微课2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自学报告单”中也设计了四个作图题。在这四幅图中,除了给出已知直线摆放方向不同的条件之外,还要求学生只有在延长已知直线的前提下才能作图。针对微课3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自学报告单”设计了一个运用垂直线段性质解决问题的题目。如此,“自学报告单”中的题目既与微课中教学的数学知识息息相关,又能启动学生的多向思维,变式巩固在微课中学到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深度和扩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广度。

总之,微课课堂的学习形式受到学生的喜欢和家长的大力配合。在选点合适的教学内容中合理应用微课,能够让课堂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金都小学)

小学数学微课应用反思的论文 篇4

微课”又称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模式。它的出现引发了教学的又一次革命,引起极大反响。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很多老师都对“微课”制作和应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微课的特点是:时间较短一般以3至5分钟为宜,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内容可以被长期保持;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业务能力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它的出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性改变,对于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有重要意义。“微课”在课外还可以用于自学、帮助家长辅导学习、缺课同学的补课学习、学习困难的学生巩固学习等。

一、微课应用现状

1.硬件不足,缺少经验录制“微课”需要电脑、网络和相关的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但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学校没有专业隔音录播室,很多老师只能选择下班后在家深夜录制。特别是农村教师虽有积极使用的热情,但缺少培训的机会,也没有专门的硬件设施和网络平台,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专门的培训。广大农村教师虽说家里已经基本具备了电脑和网络,但是对相关的应用软件还不熟悉。以致“微课”的内容和传统的PPT多媒体教学没有太多差别,并没有他们感兴趣的动画、视频和期待的“有趣的”东西。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开一两节貌似好看的公开课和展示课,那就失去了“微课”的意义。

2.学生学习主动性“微课”的一定优势就是可以供学生反复使用,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限制,很多孩子家里并没有电脑或网络,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很多微课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使用。在看微课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监督,往往投入不够,走马观花,效果一般。

3.实效性不高,喧宾夺主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在微课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一些教师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课件、视频等都录入微课,让微课来当主角,自己反倒“置身事外”了。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片面追求课件的“花哨”,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将内容设计的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失去思维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演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解说员”。这就背离了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初衷了,是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反思并不断改进的。

二、改变对策

1.把握“微课”制作特殊的规律和流程“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 ——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①教学反思” 微课的.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规律,教师在录制微课之前,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全面分析学生学情,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使学生迅速达成教学目标。此外还要注意形式,如: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清新、流畅,美观实用,视频与音频同步等问题。

2.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求教研室和学校业务室在业务学习中要进行相关培训,教研室可以从理论和高度上进行通识培训,让广大教师,明白“微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学校层面注重于使用和操作,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脑室,每人一台电脑,一步一步地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操作。教研室可以在基本功大赛和优质课评选中,将微课作为一个项目进行考查,督促一线教师入轨。针对硬件不足的情况,建议学校在课外活动将学校的学生微机室定时开放,也可以使用班级的多媒体,将同村有电脑网络和没有电脑网络的同学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利用家长的智能手机观看,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基本上解决了学生没有电脑和网络使用微课的烦恼。

3.使用微课应该有“度”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这是检验微课使用是否恰当的额标准之一。比如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谁更具有稳定性,做成微课就是费力不讨好。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动手一拉一试结果自己然而然出来,而且印象更深刻;而有的比较抽象如“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由于解答此题需要具有空间想象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就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录制,将一个立体图形逐步展开,这样展开图一步一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具有非常直观的作用,教学效果也会非常高。不同的时段,使用不同的微课,如在上课的开始阶段,就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突破难点与重点时使用就是化繁为简,将抽象变为形象;

小学数学教师学困生辅导计划 篇5

中峰小学 梁东

一个班集体,难免会有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显得十分迫切而又重要。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确定后进生名单,寻求致后原因,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学困生名单:

黄瑶、黄燕、姚懿芸、吴诗雨、王君艳

二、学困生现状分析:

从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的成绩显示,我班学困生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学习成绩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其他同学相比,这部分学困生显得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暂时记忆力弱,长时记忆持久性差,数学基础知识打得不扎实,加之家长不够重视其学习,有的学生还会撒谎欺骗老师和家长等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其总是落后于整个班集体。

三、辅导方法及策略:

本学期,为了更好地提高合格率、优秀率,缩小生生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继续开展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同时,针对上一阶段的辅导情况,现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学期的“学困生转化计划”,具体措施如下:

一、改变对学困生的辅导立足点。结合学困生学习中的问题,教学及辅导要有针对性,而且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实际错误的收集与处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及策略。

二、从学困生的成因入手,找出相应的转化策略,使转化措施更有针对性。

三、定期做好家访工作,以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四、继续以“计算教学”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计算是数学的根本,在数学教学中继续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为突破口,辅导学困生注意从计算的方法处着手,通过多种形式去帮助他们正确掌握计算的方法,从会算慢慢过渡到正确、有一定速度的计算,同时,让学困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技巧,从而达到提高学困生计算能力及数学学习成绩的目标。

五、多方帮教,共同进步。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将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继续采用生教生、师教生、小组内合作学习等帮扶方法,使学困生能学会,优秀生在帮教中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六、改变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适时鼓励评价。课堂上将继续寻找时机多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在作业批改时,激励他们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每次测试后将继续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不断的对学困生给予关注、帮助,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七、继续做好各知识点的错题收集与原因分析工作,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四、辅导时间安排:

1、利用每周课余时间的“帮扶”活动,指导学困生学习。每周的课余时间不固定,我将见缝插针地安排对学困生的帮扶活动,对学困生进行已学知识点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2、利用周末及节假日时间采取小组帮扶制度。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篇6

卜洪涛

摘要:学困生转化问题在小升初阶段的各科教学中是一个比较尖锐和突出的问题,在农村数学教学中尤为突出。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要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得到共同的发展,这是初中老师面临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本文就农村小升初阶段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进行一些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小升初阶段;数学教学;学困生;成因分析;转变策略 数学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困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个问题在小升初阶段表现的尤为明显,因为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相对于小学而言又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出现“学困生越学越困”的局面,而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在每一个班级每门学科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农村中小学数学学科中,“学困生”的数量更大,形势更为严峻。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全面提高农村中学数学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发展呢?中医上讲对症下药,我们只有找到病因,也就是找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才能够开出对的药方。

1.农村学校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本人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通过对后进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农村中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无非是有以下四种原因以及这几种原因的共同作用。

1.1 学生自身原因:(1)数学学习能力较差,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智力总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都有自己的薄弱处。这种薄弱可能是运算能力,可能是分析能力,可能是逻辑推理能力。而这种薄弱造成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很大的障碍。在调查中,大部分的数学“学困生”在都认为数学成绩是因为自己“笨”、“不聪明”,这实际上是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有待提高。(3)学法不正确。学困生往往差在既不会想,又不会做;既不会吸收,又不会消化;既不能向前探新,又不能回头抚旧。面对问题不会分析,勉强解完一道题,解后不反思,不深究,学习方法呆板,思维机制僵化肤浅,数学学习自有自己的一套程序,怎样预习、怎样听讲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课后怎样回顾小结,怎样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怎样分析解题思路,解后如何反思,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等,采用最佳的学习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反之,学法不佳也是学困生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

1.2 教师的教法不当。在教学中教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没有办法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但是学生众多,教师只有一个,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再加上还有别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就出现了我们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而顾不上学生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搞一刀切,统一进度,统一要求上课,致使学生跟不上。

1.3 学生家庭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农村大部分的年轻父母都进城打工,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辈人对待孩子往往是溺爱,疼爱有余,严厉不足,不能很好的起到监督孩子完成作业的任务,而大多数的农村祖父母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就谈不上辅导孩子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辅导,一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制力就会越来越差,经常性的不完成作业,而老师对此也缺乏必要的手段,这也是学生沦为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1.4 社会原因:不可讳言,我们现在的社会上存在很多的不良风气,使我们的学生受到很大影响。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等,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受到一些色情、暴力信息的影响。从而变的无心学习。另外,受到就业难的影响,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读书无用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通过家长和身边的人灌输给孩子,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的消极以及逆反心理。

2.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2.1 首先在于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期,对学习有逆反情绪,但是往往对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人又很信服,这是青少年心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们经常讲: “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数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在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困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2.2调查摸底,掌握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在接手新班级后,可以多和以前小学的老师沟通,并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对症下药,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变化不断调整方法,以期学生能够不断的进步。2.3初中数学老师要研究小学的教学方法,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要注意研究小学的教学方法:(1)中学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较而言,在知识内容和逻辑思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过渡,还应当注意研究小学的教学方法,初一学生的思维仍然处于直观形象思维水平,与小学生基本上处于同一阶段.教师应当充分注意这一特点,使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2)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的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的精、练的少,抽象性也比较强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困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困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过渡。(3)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初中数学教学更注重思维的教学,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们在面对初一新生的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给孩子一个适应过程。2.4加强和家长的练习,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对孩子影响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因此,孩子的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培养等,都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学困生”的家长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教育方法上或多或少都有其不科学的地方。如果不改变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方法,那么老师对“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老师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家长、老师拧成一股绳,共同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教师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措施。

2.5有针对性的教学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1)上课提问多采取层次化。如简单问题多提问学困生,给他们以信心,多给机会板演等;

(2)在作业布置上也采取层次化。给他们布置一些和优生不一样的简单的、基本的练习题。

(3)课下多辅导,以优带困。辅导内容主要以简单的基础性问题和概念性为主。主要加强这部分学困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4)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对转化学困生工作起到推动作用。我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如:开展“手拉手”、“好带差”活动,整合成为一种和谐、协调的整体合力,让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为集体争荣誉努力学习的信心。

2.6 转化学困生要耐心引导并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理解力差,掌握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普通学生要多得多。对于新知学习他们往往不去理解,死记硬背,记得慢、忘得快。因此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这个过程可能贯穿我们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我们要建立很学困生的练习机制,利用电话、QQ、微信等练习方式解决他们的问题,不管什么时间问什么问题,都不要表现出不耐烦,不但要进行细致的解答,还要给学生以表扬。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能主动请教,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但由于他们的基础弱、接受能力差,进步是缓慢的,因此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同于做一般的学生工作,每个学困生产生的根源不同,甚至有的学困生用一般的教学方法难以见效。所以说转化好一个学困生比培养好一个优秀生更重要、更光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探索转变学困生的方法。只要我们每个老师都有决心,有信心,细致地去查找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并辅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式,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

[2] 黄启林.小学数学教研 理论与实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小学数学微课学困生 篇7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以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的颁布与对应《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的修订与使用, 教师对“微课”的设计与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作为教师, 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设计“微课”, 充分发挥“微课”的价值, 挖掘它的功能。

一、在知识承接处设计“微课”, 顺利实现过渡

小学数学知识, 大多数以螺旋上升的状态逐步呈现与深入, 新旧知识之间环环相扣。而知识的承接处是影响新知识的一个最关键因素。从知识承接处设计“微课”, 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生长点, 顺利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过渡。例如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课时的“微课”时, 题目如下:“一共有256 张照片, 用2 本相册正好插完。每本相册插多少张照片?”

应该关注:学生已经在例1和例2时, 结合“分小棒”, 通过数形结合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但是, 本例题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 介绍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除尽这一类型。对于部分学生不一定能直接抽离直观, 过渡到抽象的算式, 从而明白算理。因此, 在设计“微课”时,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图”理解笔算中的算理, 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过渡则是关键之处。

基于以上的分析, 本“微课”设计如表1:

通过本“微课”, 可以让学生重点关注知识的连接点, 同时通过比较, 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笔算除数是一位数时先分谁、怎样分、每一位有剩余时怎样处理这三个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同时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笔算除数是一位数首位除不尽”及“除得最后的结合有余数时”这两种情况, 也为日后继续帮助学生理解笔算中“首位不够除”的算理埋下伏笔。这样, 在“微课”的承接下, 就能顺利实现知识之间的过渡。

二、在例题浓缩处设计“微课”, 挖掘例题内涵

教材的例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 有着丰富的内涵。教材在编写例题时, 所呈现在教科书上的例题具有高度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浓缩性。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 在例题的浓缩处设计“微课”, 能充分挖掘例题的内涵, 真正发挥例题的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掌握新知识的坡度。

例如, 设计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应用”这一课时的“微课”时, 应该关注本课时是三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分数, 并且是第一次接触分得对象是由一些物体或图形组成的一个整体, 而不是一个物体, 学生从分“一个物体”到分“一些物体”都用分数表示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教科书只是用两个例题进行高度浓缩。例题如下: (1) 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 6 个苹果平均分成3 份, 1份苹果是总数的, 2 份苹果是总数的。因此, 在设计“微课”的时候, 如何引导学生读懂例题的“弦外音, 话外意”则是关键之处。本“微课”设计如表2:

在此处设计的“微课”, 把分“一个物体”到分“一些物体”这个难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分散, 挖掘了例2的“弦外音”, 更能凸显例2 的价值。

又如,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 例题如下: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 份, 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 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写作21。教科书通过例题1 借助均分月饼这一学生熟悉的事情, 帮助他们初步认识二分之一这个分数。但是, 我们应该关注, 二分之一这个分数是学生第一个接触和认识的分数, 它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母、分子的含义及为日后继续学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奠定基础, 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设计“微课”时, 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理解二分之一是关键。因此, 本“微课”设计如表3 所示:

在例题的浓缩处设计“微课”, 能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例题的潜在功能和价值, 学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同时还能使知识的重点、难点有效分散, 顺利降低坡度。同时, 在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把自己经历知识的研究和发现过程逐一分享, 学习能力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

三、在思维方法处设计“微课”, 启发数学思考

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思路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思维方法处设计“微课”, 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把思维完满地打开, 积累数学思考的经验, 学会数学地思维。

例如, 在设计三年级上册《年月日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的“微课”时, 应该关注:教科书的例题是通过学生整理2011年和2012年年历的过程中, 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从而引出大月、小月与特殊月的有关知识。在学生整理知识的过程中, 正在逐步经历“不完全归纳法”的思维过程。因此, 如何巧借这一思维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正是“微课”设计的思考处。因此, 本“微课”设计如表4。

借助本“微课”, 学生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 经历了“不完全归纳法”的整个过程。他们除了对每月的天数有了初步的了解, 还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在日后学习闰年、平年的知识时, 还能沿用这种思维方法, 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找出2月份天数与闰年、平年之间的关系, 为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打开了另一扇明亮的窗。

总之, 设计“微课”时, 不能凭空捏造, 也不能只是对教科书例题进行简单的机械复制。承、挖、启三个方面设计“微课”, 在知识的“承接处”、例题的“浓缩处”“方法思维处”下功夫, 创造性地设计“微课”, 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与功能, 才能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微课学困生 篇8

【关键词】“微课” 现状  对策

“微课”又称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模式。它的出现引发了教学的又一次革命,引起极大反响。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很多老师都对“微课”制作和应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微课的特点是:时间较短一般以3至5分钟为宜,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内容可以被长期保持;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业务能力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它的出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性改变,对于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有重要意义。“微课”在课外还可以用于自学、帮助家长辅导学习、缺课同学的补课学习、学习困难的学生巩固学习等。

一、微课应用现状

1.硬件不足,缺少经验

录制“微课”需要电脑、网络和相关的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但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学校没有专业隔音录播室,很多老师只能选择下班后在家深夜录制。特别是农村教师虽有积极使用的热情,但缺少培训的机会,也没有专门的硬件设施和网络平台,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专门的培训。广大农村教师虽说家里已经基本具备了电脑和网络,但是对相关的应用软件还不熟悉。以致“微课”的内容和传统的PPT多媒体教学没有太多差别,并没有他们感兴趣的动画、视频和期待的“有趣的”东西。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开一两节貌似好看的公开课和展示课,那就失去了“微课”的意义。

2.学生学习主动性

“微课”的一定优势就是可以供学生反复使用,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限制,很多孩子家里并没有电脑或网络,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很多微课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使用。在看微课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监督,往往投入不够,走马观花,效果一般。

3.实效性不高,喧宾夺主

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在微课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一些教师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课件、视频等都录入微课,让微课来当主角,自己反倒“置身事外”了。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片面追求课件的“花哨”,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将内容设计的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失去思维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演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解说员”。这就背离了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初衷了,是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反思并不断改进的。

二、改变对策

1.把握“微课”制作特殊的规律和流程

“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 ——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①微课的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规律,教师在录制微课之前,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全面分析学生学情,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使学生迅速达成教学目标。此外还要注意形式,如: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清新、流畅,美观实用,视频与音频同步等问题。

2.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求教研室和学校业务室在业务学习中要进行相关培训,教研室可以从理论和高度上进行通识培训,让广大教师,明白“微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学校层面注重于使用和操作,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脑室,每人一台电脑,一步一步地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操作。教研室可以在基本功大赛和优质课评选中,将微课作为一个项目进行考查,督促一线教师入轨。

针对硬件不足的情况,建议学校在课外活动将学校的学生微机室定时开放,也可以使用班级的多媒体,将同村有电脑网络和没有电脑网络的同学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利用家长的智能手机观看,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基本上解决了学生没有电脑和网络使用微课的烦恼。

3.使用微课应该有“度”

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这是检验微课使用是否恰当的额标准之一。比如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谁更具有稳定性,做成微课就是费力不讨好。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动手一拉一试结果自己然而然出来,而且印象更深刻;而有的比较抽象如“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由于解答此题需要具有空间想象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就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录制,将一个立体图形逐步展开,这样展开图一步一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具有非常直观的作用,教学效果也会非常高。

不同的时段,使用不同的微课,如在上课的开始阶段,就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突破难点与重点时使用就是化繁为简,将抽象变为形象;课后使用,让微课引领学生们向数学学习深处漫溯。

以微课和PP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只是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效才是目的。我们不能为了使用“微课”而去使用“微课”。“微课”不能完全颠覆或传统的实体课堂,更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应该看到,“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微课”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质效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注释】

①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http://www. jxteacher.com/wangzilong/column40598/ 2eac9b5e-57f7-46fd-99a5-a03a51a30713.html

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论文 篇9

一、微课可“微”———课前知识的铺垫

众所周知,课前能主动去预习的学生较少,而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生能主动提前进行预习,那么对新知的接受与理解将会容易很多.微课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学习资源,应当“放低”身段,不应仅限于当下主流的新知传授,更放眼于课前铺垫,最终提高的是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此,笔者认为微课可以在新课的预习中发挥作用.

1.联系新旧知识,扫清旧知障碍

子曰:“温故而知新”,这一千年不易的经验之谈,既揭示了新知与旧知的密切联系,又体现了新旧知识中迁移的巨大作用.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它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再看教材中,新教材的新课前大都没有准备复习与导入部分,如果不另外指导学生回顾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将会遇到更多困难.由此可见,恰当复习旧知,就能有效降低新知的掌握难度,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迁移.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例1,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难点是理解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在课堂中,学生既要读题,理解数量关系再列式,又要回忆整数除法的算理,以便对照小数除法.明显对学生来讲新课的难度与容量都太大.这种情况下若课前有针对整数除法算理的复习微课,短短三五分钟,既能帮助学生回忆起清晰的算理,让更多学生真正听懂了课;又能有效减轻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压力,使更多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岂是微课作用?“微”课前,对学生的帮助显而易见.

2.丰富课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的语言与工具.为了让知识能严谨的传授,数学课堂总是显得规规矩矩,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数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加的枯燥乏味.要想让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课前,由微课讲解了与新知相关的课外知识,不但会降低学生对掌握新知的恐惧,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引入新知时,学生必然会更加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从而使学习效果更胜一筹.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的“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爸爸与小红的对话“我比小红大30岁”,简单是简单,抽象却也非常抽象,学生很难一下子从这里转换到用字母a表示小红的年龄,然后爸爸的年龄用a+30来表示.对于这样未知的抽象知识,学生自然是恐惧的,而如果课前有微课生动介绍关于我国古人用“堆”来表示许多(未知数),古代埃及用“哈乌”来表示未知数,1559年法国数学家彪特开始用A、B、C表示不同的未知数等,不仅让新知识的出现更加生动自然,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微课应“微”———课程内容的传授

胡铁生老师曾说过微课教学设计有六大原则,其中首要两个就是时间性与内容性.微课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这两大特征非常明显.

(一)微课“微”于时间

前文讲到,可汗把视频传到Youtube方便别人学习,由于技术限制,视频的时长不得超过10分钟,所以可汗的“微视频”都只有不到十分钟的长度.虽然现在技术不再是问题,但不得不说这“微”的时长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我们知道学生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有效时间,基本上在10分钟上下.而微课的明显特征就是讲解时间较短.同样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我们在各地培训教师设计微课的实践也发现,其实,微课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为佳,超过6分钟,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冗长.”因此微课用时不但不应当超过10分钟,还要适当地更短,更精悍,以符合学生注意力的持续特点.

(二)微课“微”于内容

在认知心理学中,学生先后学习的知识之间会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这种干扰会导致遗忘.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是“前摄抑制”;而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是“后摄抑制”.在微课教学中,如果课内包含的知识量过大,就容易产生“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所以在微课短短的时间内,应当只讲解课程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是重点,或者是难点,抑或是特异之处.因此微课教学的内容应当“微”而有致,是有针对性的,是精悍的.

(三)微课“微”于课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11月21日,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后,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推行下,微课制作的升温速度很快,各地都在加紧把各种课程制作成微课.但在有些情况下,微课的制作却比较盲目,缺少对微课适用性的关注.在小学课程中,有一部分的课型并不能发挥微课的特点,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其实没有必要用微课的形式呈现,所以使用价值低,盲目开发制作只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所以对于微课的选题应当慎重.比如涉及空间与抽象的例题和易错题的教学等就较适合用微课形式传授,而一般本身已易于理解掌握的知识,就大可不必耗时费力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围绕某个目标进行精确讲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也使课程中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有效减少,不但提高了知识传授效率,更规避了部分遗忘的概率.此外,课程中的一系列知识用微课的形式传授时,若分成不同的部分制作成微课,这样相对于将多个知识一起讲授的常规课堂来说,学生学习中产生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概率也会增加.所以,微课应微.

三、微课不“微”———知识的巩固延伸

微课的作用不止于新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巩固新知识以及提升自己的途径.当学生在新授课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掌握好,甚至无法理解新知识时,在常规教学中实际上很难高效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一则学生通常不能清晰地表达问题所在,二则每个学生的问题不尽相同,教师难有足够的时间各个解决.尤其在单元复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更是时间紧、内容多、知识网络复杂等难题.这时微课的优势尽显,学生可以在课后找寻相应的微课进行补缺补漏,也扫除了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从而实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要求”.另外在小学数学中,常常可以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学习,尤其是在学习空间图形等抽象事物时,常规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应用,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此时微课的优势便能展现出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5部分“通分”中的“最小公倍数”时,有继续深入学习的学生就可以从微课中获得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最小公倍数的不同求法.从而实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资源,作为教育部大力推行的新型教学手段,具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而在小学数学中,尤其是高年级数学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很费解的,如何让学生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在,利用微课在课堂外呈现出的种种优势,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常规课堂的不足.同时我们也看到微课的发展缺乏指导性,大量的同质微课不断被制作,而微课的创新却停滞不前.从而导致数量已近泛滥,质量却没有保障;同质作品扎堆,创新路在何方?究其原因是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希望相关部门能抓紧研究,尽快予以规范指导.当然,努力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也是新形势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上一篇:班级南岳衡山旅游策划下一篇:古代宫廷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