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乘法 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对于教师方面,本节课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而乘法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几个几的和的问题。所以围绕乘法的本质,为了突出几个几相加的教学,我从两个层次出发:
第一层是帮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的表象。我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为学生提供多个几个几相加的素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获取的信息来实现。例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跳啦啦操的一共有多少人?”时,当学生说出“5+5+5+5+5=15”时,我有连续追问“这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是5个3相加?”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引导学生说出“每组3人,共有这样的3组,所以是5个3相加”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几个几相加。
第二层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例如:在解决完三个问题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他们的加数都相同,及在整节课课中我不断的在反复追问“这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或文字信息来说一说,让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改写乘法算式时,帮助学生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建立几个几相加的桥梁,并让学生说一说一个乘法算式的表示什么?在改写乘法算式时需要找到谁和谁?等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在对这三个情境问题的处理我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四能”。例如:让学生来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给自己的同桌出一道题目并批改等等。
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三道层层递进的常规题目和一道拓然题目,通过常规题目的练习来照顾到大部分学生,通过拓然题目的延伸,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材第44页提供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园里的一些娱乐活动素材, 为认识乘法做准备。课前教师要仔细分析主题图, 充分理解其要义:引出同数相加。在此基础上, 目的明确地指导学生观察参与各种游乐活动的人数, 如每张圆桌周围的椅子数, 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小火车上有多少人, 缆车上有多少人。要简洁算出各自有多少人, 就要启发学生观察在坐法上有什么规律, 比如每张圆桌周围可以坐三人, 过山车每两人坐一厢, 小火车每三人乘一节车厢, 缆车每节吊厢坐四人等, 初步渗透同数相加的数学思想。小朋友一般都有跟爸爸、妈妈去游乐园里坐小火车等的经验, 教师可及时利用这一“资源”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提问进一步引导如何筛选出数学问题, 想一想解决“同数相加”的问题有些什么方法, 为引出乘法意义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感知同数相加
在学生感知相同加数加法的基础上, 让学生用小棒 (课前准备20~30根) 摆自己喜欢的图形, 如摆小树、小伞、亭子、房子……想摆什么就摆什么。摆好后,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 说说都摆了哪些图形, 用了多少根小棒。说的时候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 例如摆了4把小伞, 每把伞用4根小棒, 一共用16根小棒。然后再请各组把加数相同的算式分别写在黑板上。如:10+10+10=30, 4+4+4+4=16, 3+3+3+3+3+3=18……
三、引导概括, 初步理解乘法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个等式, 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教师说明:计算几个相同数连加, 除了用加法外, 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简便计算。如:3+3+3+3+3+3=18, 这个算式表示的是6个3连加, 求6个3相加是多少, 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 写作3×6=18, 也可以写作6×3=18。接着指导学生看书, 让学生认识乘号, 并学习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6=18, 读作:3乘6等于18。开始学习乘法时要让学生弄清相同加数是几, 有几个相同加数。如:9+9+9+9+9=45改写成9×5=45 (5个9相加) , 在此前提下, 也可以写成5×9=45。
四、抓紧训练, 深化理解
掌握乘法意义是学习乘法口诀及用乘法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 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后, 教师要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采用多种形式进一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及动口说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并列出相应的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根据具体情境列连加算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及个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作业纸、黄花图、五角星图、方格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找找规律涂一涂。想一想,每题分别是几个几个地数。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原有的跳着数数经验与技能,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新授教学
1.今天我们要学习数一数。那么,今天学习的数一数,跟以前学习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2.教学黄花图(每行5朵,3行)
(1)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朵黄花?
(2)学生展示,教师借机提炼出横着数,竖着数。
(3)写出加法算式。3+3+3+3+3+3=15 5+5+5=15
(4)教师小结:看来,不同的数法,会有不同的加法算式,按不同的角度观察(横着看、竖着看)同一幅图,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3.教学五角星图(每行9颗,2行)
(1)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你是怎么数的吗?
(2)在板书(9个2相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
9个2相加等于18。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5个3相加等于15。
(3)用行与列叙述
利用加法算式得出:横着看,每排9个,有2排。
竖着看,每列2个,有9列。
同理,用排和列来表达黄花图。
(4)小结:像这样的方阵。
可以横着看,每排有几个,有这样的几排。
可以竖着看,每列有几个,有这样的几列。
4.教学方格图(每行10格,3行)
(1)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用算式来表示。
(2)根据算式,猜一猜他是怎么数的?
设计意图:给出不同的情境,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算式,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简化语言,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5.大家来表演
(1)请出4个学生,张开手掌。看着他们的手,数一数。写出算式。比比谁写得多。
预设:8个5相加等于40个手指。 4个10相加等于40个手指。
4个2相加等于8只手。 4个1相加等于4双手。
(2)引导学生根据算式说出意思。
(3)小结,同一幅图,因为观察点的不同,所得的算式也会不同。
(4)展开:如果有这样10个小朋友。算一算,共有几只手。咱们全班有几个人,共有几只手?要有几个2相加?如果要算100个人,1000个人共有几只手,用加法算式来表示的话,你认为会怎么样?你有什么感觉?
(5)我们能用一句话,把这个长长的算式,说得清楚明白。数学也有语言,这么长长的一个算式,一定会有一种数学的方法,让它写起来很简单,你知道这是什么办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开放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简洁的好奇心。
三、回顾总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
1.24个圆形的排列成不同的方阵图。(12×2、8×3、6×4)
○○○○○○○○○○○○
○○○○○○○○○○○○
横着看,每排_____个,有_____排。算式_________________( )个( )相加等于( )
竖着看,每列_____个,有_____列。算式_________________( )个( )相加等于( )
(1)学生独立练习后校对。
(2)观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同样是24个圆形,因为排列成了不同的方阵,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加法算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3页。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出示了一幅农村生活情景图,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意义作好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第二道例题在充分感知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用乘法算4个2相加可以列式4×2,也可以列式2×4。在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的同时,教材结合前一个算式着重介绍乘号,后一个算式着重介绍各部分的名称。至于乘法的意义,是这道例题最重要的内容,理解“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求列加法算式又要求列乘法算式,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是看图列式,第二题是先按要求摆学具再列式,通过这两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第3、4题巩固了学生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乐园玩一玩,看看里面又有些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
二、认识“几个几相加”。
1、学习例题,初步感知。
(1)提问:在动物乐园里有些什么小动物呢?(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板书算式:2+2+2=6(只) 3+3+3+3=12(只)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3)教师小结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孕伏。)
3、完成“试一试”,深化感知。
(1)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照着摆一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让学生填一填。
(2)第2题先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数一数,最后填一填。(两题的不同练习方式,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有效地反馈了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三、认识乘法。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说说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
(2)认识乘法教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就可以用乘法算,写成4×2或2×4 提问:4×2和2×4都表示几个几相加呢?等于几呢?(板书=8)教师在算式“4×2=8”中介绍乘号和读法(板书“乘号和4乘2”字样)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再读一读“2×4=8”这个算式。教师再在“2×4=8”算式中介绍乘数和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学生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反思:想一想4个2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可以写成几个乘法算式?分别是怎样的?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那么?
教师小结:4个2相加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4×2=8和2×4=8,他们都表示4个2相加。(教师的谈话巧妙地引入了乘法的学习;在两个乘法算式中分别介绍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则有机地分散了对于乘法的认识,使学生学得更明晰;引导学生的反思和适当的小结更让学生对于乘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2、试一试
(1)学生观察图画,数一数有几个4,并填一填。
(2)想一想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填一填。
(3)反馈核对。提问:计算4个5相加的和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列乘法算式时是怎么想的?得数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小结:看来几个几相加就可以写成几乘几。
(4)观察比较。请学生观察加法和乘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教师小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教师没有在教学中直接说明,而是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致,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另外练习反馈时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四、课堂总结想一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知道了些什么?(必要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养成学后思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存储和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
五、联系生活,感受应用。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算?(联系生活的例举,可以考察学生对于乘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反馈交流,着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成那样的乘法算式?这两个乘法都表示什么?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交流核对。
3、想想做做3
(1)第1题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再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第2题学生独立看题,摆学具,填写。
(3)思考:写乘法算式的时候先要想什么呢?
4、想想做做4 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教师再指名几生进行反馈。
小学生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会非常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也是相当的踊跃,教师容易调动气氛。但是相反的小学生自制力差,一节课四十分钟,到课快结束时,学生就变得有点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在数学课上。我明显感觉在一节课最后要一直维持纪律,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对于这方面我处理的还不是那么的好,没有能使学生一节课都全神贯注。
数学课上有动手操作的部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摆小棒。当我让他们动手操作时,学生们开始讲话,会下位子,开始出现小问题,等我进入下一问题,有少数学生没有很快恢复到听讲的过程中,还对摆小棒意犹未尽。对于这一点我也没有调控好。
每一节课四十分钟,我基本任务是能够完成,但是最后有些时间紧凑,没能做到游刃有余。对于课堂上前两个问题的改进也许时间就没那么紧了。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乘法的读法孩子们会读,也让练习了,比如2×7=14读作:2乘7等于14,没让孩子写一写,导致写作业的时候出现问题,数字写成了汉字;
2、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和课堂纪律,没有让孩子准备小棒,学生没能参与到动手的过程中去,只是让孩子画了画,最好还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去摆一摆,在操作中丰富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进而巩固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与同桌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磁性黑板、三角形纸片、印好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看过《蓝猫淘气三千问》的动画片吗?(绝大部分学生说看过)你们想得到蓝猫的贴画吗?(生说:想)要想得到蓝猫的贴画,这一节课我们小组与小组同学之间要展开比赛,看看哪些小组的同学合作得好,肯动脑筋,能够解决蓝猫给我们带来的问题。表现好的一次就能为你们小组赢得7张蓝猫小贴画,最后我们要统计看哪一小组得到的贴画多,哪一小组就是优胜小组,你们可要好好表现。
1.投影出示下列题目,指名口答。
(1)3个4相加是多少?
加法算式是______,乘法算式是______或______。
(2)4个5相加是多少?
加法算式是_,乘法算式是_或_。
(3)5个6相加是多少?
加法算式是_,乘法算式是_或_。
奖励给表现好的小组同学7张蓝猫小贴画,同时鼓励没得到的小组同学,赶快争取。
2.磁性黑板出示已搭好的1只小帆船。师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你们也能用三角形摆一只这样的小船吗?学生动手操作。
小组内的6个同学每人摆1只小船再加上磁性黑板上的1只刚好是7只小船。
3.看了小组内同学摆的这些小船,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研究问题:摆一只小船你用了几个三角形?(板书:小船只数1,三角形的个数7)如果摆2只小船、3只小船、4只小船……7只小船各需多少个三角形呢?请你填在表格里。填写有困难的同学可看组内同学摆的6只小船再加上磁性黑板上的1史小船。指名一生板演。
4.指名汇报,同时检查板演。
5.提问:“21”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指答:(1)7+7+7=21。还有哪些同学和他算法不一样的?指答:(2)14+7=21。除了上述两种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指答:(3)3个7是21。总结奖励给表现好的小组“贴画”,激发得的贴画少的小组要加油。
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1.提问:一只小船用了7个三角形,是几个儿呢?(板书:1个7)2只小船用了14个三角形,是几个7呢?……(板书:2个7,3个7……7个7)
1个7是几?乘法算式怎么写呢?(板书:7×1=7)谁能编出一句口诀?(板书:一七得七)
2.师问:你能根据“几个7相加”自己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吗?
有困难的可以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再相互说一说,然后再自己写出算式,编出口诀。指名一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指导纠正。
3.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填写情况,并推选出小组完成内填写“好的”(正确率高的、书写认真的)张贴到黑板上去。
4.检查评价,奖励给小组完成好的同学蓝猫贴画。5.总结规律,记住口诀。
(1)认真读口诀,边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指答)
(2)小组讨论:哪几句口诀比较难记?你用什么办法来记?然后全班交流。(例如,“四七”是多少可以利用三七二十一再加七”或“五七三十五再减七”得出。)
(3)练习记口诀。读口诀、看卡片,把口诀补充完整,师生对口令、小组与小组之间对口令、小组内互相检查口诀的情况。
(4)师问:如果你一时忘了“五七”是多少?这时你能有什么办法吗?(小组内相互讨论后再指答)
可能有的同学会用5个7相加得35,还有的可能用4个7是28再加1个7或用6个7是42再减I个7得出。
总结,奖励给表现好的小组同学蓝猫贴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校对时指答这道算式你用了哪句口诀?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每组上下三题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观察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生共同游戏:师说一句关于7的口诀,生再根据这句口诀说两道乘法算式。小组同学之间再做这样的游戏。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游戏抽大奖:把第4题的算式全写在做成几种水果式样的卡片上,请学生上来抽,并把上面算式的得数算出来,算对的就中奖,就可以把卡片拿走。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生独立完成。
(2)集体校对时问:你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7的乘法口诀)你有哪些收获呢?(指名说)课后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说给好朋友听,回家后也可说给爸爸妈妈听。
2.统计小组得蓝猫贴画情况:评出优胜小组。你能知道每一小组各得了多少张蓝猫的贴画吗?你能用这堂课学到的本领一下子就算出每一个小组各得了多少张蓝猫的贴画吗?第一个小组得了几个7,是多少张呢?第二个小组得了几个7,又是多少张呢?
3.自我评价:你对自己这堂课的表现满意吗?如果老师给你3颗星,你认为你自己能得儿颗星呢?(说说看,为什么呢)
五、作业
知识与技能: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能解释估算过程,并对估算结果做出合理判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口算下面各题:32X5 60X70 51X416X3 80X8 20X50 26X3 90X8
2.估算下面各题:421X34 29X48 195X54 59X18 134X72324X23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们喜欢秋天吗?(多媒体播放秋天的图片)师朗读: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这美丽的秋天,你们想去旅游吗?(想)育英四年级同学也想去秋游,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三、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60页例5。
2.提问:你们对“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个问题怎样理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列式计算:49X104≈
4.合作探究
(1)独立估算。
(2)小组交流。
(3)汇报:各组派代表说说本组的估算方法。
(4)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师温馨提示:可利用计算器算出准确数值,之后再比较)
师总结:生活中,我们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但什么时候估大些,什么时候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取“四舍五入”法。
5.练习
(1)完成课本60页“做一做”。
(2)把课本60页“做一做”中的问题改为:全年大约要准备多少桶水?
四、知识检测
1.估算下列各数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2)小俊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3)本校有学生688人,大约是( )人。(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刘宁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4.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它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枣阳市北城南关学校 沈勇 水菊清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45页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学生:小棒
教师: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大家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看一看,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教材p44主题图)
看游乐园多热闹呀,认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坐摩天轮的一共有多少人?坐过山车的一共多少人? 师:算式该怎么写?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4+4+4+4=20(人)5个4 2+2+2+2+2+2=12(人)6个2 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引导学生说出5个4、6个2)教师板书5个4、6个2 师:你是个有心的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你。其他同学你们还知道什么? 游乐园里快乐多,智慧也多,就让我们一起跟“小精灵”去亲自感受一下吧。[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生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乘法。
师:你们看小朋友摆了什么图形?各摆多少个?每个图形用了几跟小棒?(出示例1主题图)
同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有了前面的经验马上会说)
生:左边小男孩摆了4把小伞,每把有5根小棒,右边女孩摆了3个五角星,每个用了10根小棒„„
你们真能干,观察得真仔细。
你们也会像他们一样摆一组漂亮的图案吗? 注意:每个图形用的小棒同样多哟!(从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师:你们摆一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说出相应的算式。生:几个△就是几个3相加,几棵树就是几个4 相加。学生说加法算式,根据回答板书:
3+3+3+3+3+3=18(根)10+10+10=30(根)5+5+5+5=20(根)
师:观察比较: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几个加数都相同。
(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适当指导,让美术作品和数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概括能力。)
2、形成表象。
师: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比一比,看谁说的长。(为了实现目标,抓住学生好胜心理,说得越长越好。)生1:2+2+2(3个2相加)3+3+3+3(4个3相加)生2:6+6+6+6+6„„ 师:你重复一下
生:我说得太长,忘了说几个6相加。
师:看来要想记住几个6相加,必须数一数说了几个6。老师,这里有20个2相加呢?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吗?
生:2+2+2+2+2+2+2+2+2+2+2+2+2„„
师:用加法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你有简捷的算法吗?(学生小组交流。师小结)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呢?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相同加数同时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大量相同加数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更为简便的表示方法。)
3、抽象概括乘法。
师:像这样2+2+2+2„„+2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如6个3相加,可以在相同加数3和相同加数个数6中间写上乘号3×6,“×”叫乘号,读作“乘”。(齐读两遍)
师:乘号像什么? 生:像错号,生:像拼音“×” 生:“+”变斜就是乘号(师及时肯定)
师:数学家也这样写,乘法是加法改写的,所以“+”一歪就变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加深记忆和理解)
4、教学乘法的读写。
师:像3+3+3+3+3+3=18用乘法表示3×6=18读作3乘6等于18或6×3=18读作6乘3等于18。
黑板上另外两道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相信你一定会。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写后读两遍。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个体在思维方式和水平上存在差异,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 “做”的活动中诠释乘法意义,过程简单明了,操作指向明确,可以说,学生大脑中一定能感知乘法意义,同时也建立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三、拓展练习
1、师:再回到游乐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列出乘法算式。
生„„
2、给小动物找朋友(读算式、说意义。)4+4+4 4个8相加 8+8+8+8 3个4相加
3、独立完成P47“做一做”,练习九第3题。(做后说一说)
4、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试着给同学们说一说。
5、布置家庭作业:
回家后,观察一下家中的物品,看哪些用乘法解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对爸爸妈妈好好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数学。]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3+3+3+3+3+3=18 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反思:
(1)以往的教学,我把“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定位在对 “乘法意义”抽象结语的概括与理解上。把乘法定义作为教学重点,事实上,学生能把抽象的结语背得滚挂烂熟,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却十分肤浅,本次教学,我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个数”这个中心,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敏锐发现其中蕴含的乘法。整个教学,为学生构建了参与的平台。
(2)注重数学学习自主性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注重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我借助教材设计,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再由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列出各种连加算式,进而选择相同加数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爱的摆小棒活动之中,并创设情境,制造矛盾,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计算起来怎么样,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从而自然地引出乘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有获得、有发展,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参与到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这样,使计算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没有对教材进入深入地研究,比较其他版本教材,择优设计教案,选择教法。上完课,通过课堂效果,反观教材,发现在乘法概念的引入时,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或苏教版主题图先让学生列连加算式,然后通过比较找相同点体会“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出乘法的概念。再把例1的摆小棒活动作为练习巩固新知,这样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可能更清晰明了,课堂也更效。
2、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新知探索的摆小棒活动所用的时间太长,学生摆出的图案个数比较多,浪费了时间,使课堂不够紧凑。上课的激情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比较沉闷。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我有许多的感慨。以前备课只是为了教课本而教,并不懂得从纵向——整套教材中理解所要上的课程的位置作用,以及从横向
1.情境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编制7的乘法口诀,寻找口诀的记忆规律。
3.联系实际用口诀,熟练口诀的应用,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难点: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七色花奖卡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探新知
师:二年()班的同学,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同学习,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美丽的七色花。传说七色花的每一片花瓣都能实现你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用自己的智慧得到这样的一朵七色花。
好,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师: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了2——6的乘法口诀,听说同学们掌握的都很不错,那我们就先来复习一下,我问你答,开火车进行。
生:随机开火车进行背诵
师:真不错,背诵准确、声音洪亮。相信今天要学习的內容也一定难不倒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板书:7的乘法口诀)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题。
师:在学习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你们都有谁对7的乘法口诀有了解,请你举起手来。
呀,这么多同学呀!了不起、了不起。
那这样,今天请你们当老师,试着编制7的乘法口诀,然后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2.自主探索、尝试编制
师:同学们先别急,在编口诀之前,我要嘱咐大家几句:
课件出示:编口诀要按顺序
口诀后面写算式
口诀书写用汉字
师:好了,现在就开始尝试编口诀,如果有困难,你可以借助72页例1的主题图,数一数、算一算,然后在编写出口诀。
生: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师: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把你编制的口诀说给你身边的同学。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编制的口诀说给大家听?
请你大声读出你编制的口诀,如果他编的和你一样,就请下面的同学大声重复一遍,我呢,就把它记录到黑板上。
很棒,看我们已经把7的口诀编制出来并写在了黑板上,快来数一数7的口诀一共有多少句?你能把每句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写出来吗?
3.探索发现,记忆口诀
师: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口诀,看看有什么规律。
生:汇报发现
师:你们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相信这些发现也会帮助你很快的记住这些口诀。
快来试一试、背一背,看谁能快速的记住他们。
好,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各种形式背诵口诀
师:那,现在我要来采访一下同学,你们觉得哪句口诀最好记,你是怎么记住的?
哪句难记一些?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汇报各自的记忆方法
师:同学们,这回7的乘法口诀你记熟了吗?
来填写书中的例1,同桌互相进行检查。
4.分层联系,强化应用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你们看,今天九九国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阿汤也来到了我们班想在游戏中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
练习一:对口令,说口诀
练习二:连连看,口诀找算式
练习三:7的乘法口诀解决身边的问题(七巧板、星期、古诗……)
练习四: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快速算一算你获得了几朵七色花,它能帮你实现几个愿望呢?
5.拓展延伸,绘本阅读
“笔算乘法(不进位)”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范畴,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关键是掌握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数对齐。算理的理解需要学生亲历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数学模型的过程,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计算方法以后,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还可以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谁来说说是按哪些步骤进行计算的?
生:一估,二算,三验。
师:请用这样的方法笔算两道题14×2 和231×3。
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板书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1:14 乘2,先用2 乘14 个位上的4 写8,再乘十位上的1 得20 写2,计算结果是28。
生2:231 乘3,先用3 乘231 个位上的1 写3,再乘十位上的3 得90 写9,最后乘百位上的2 得600写6,计算结果是693。
师:谁能总结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生3: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乘得的积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师:对,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用这个数分别去乘多位数上的每一位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计算时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评析: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复习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回顾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模型做了铺垫。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最近咱们班一直在进行学习小组夺星比赛,这节课老师决定加大奖星力度,这节课表现出色的小组,每组奖励14 颗星,咱们班一共有12 个学习小组,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如果每个组表现都出色,12 个小组一共要奖励多少颗星?
师:一共要奖励多少颗星?该怎样列式计算?
生2:14×12,表示12个14是多少?
师:估算一下12 个14 是多少?
生3:14乘12,我把12估成10,14乘10等于140。
生4:我把14估成10,10乘12等于120。
师:14×12 的准确结果会比这些估算的结果怎么样?
生5:大。
师:为什么会大呢?
生6:因为估的时候都是把这几个数估小了。
评析: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通过估一估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初步的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师:14×12 的准确结果到底是多少呢?你能很快的算出来吗?
生1:我用口算的方法,把12 拆分成10 和2,用14 乘2 等于28,再用14 乘10 等于140,最后用140加28 等于168。
生2:我也用口算的方法,把12 拆分成7 和5,用14 乘7 等于98,用14 乘5 等于70,98 加70 等于168。
师:大家的方法都不错,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想用竖式计算,但是还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师:说得好,前面我们只学习过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习过,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
评析:学生利用刚学习的拆数方法口算14×10=140、14×2=28、140+28=168,有利于贯穿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呈现不同的口算思路,为后面的算法多样化和理解算理打下了基础。
3.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1)算法多样化。
(用课件呈现星星图)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自己口算的过程,在星星图上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来,并写出计算过程。
(学生在星星图上画出计算过程,并写出算式)
师: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学生进行同桌交流)
师:哪些同学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生1:我先圈出5 个14,用14 乘5 等于70,再圈出7 个14,14 乘7 等于98,最后用70 加98 等于168。
生2:我先圈出10 个14,用14 乘10 等于140,再圈出2 个14,14 乘2 等于28,最后用140 加28 等于168。
生3:我先圈出10 个12,用12 乘10 等于120,再圈出4 个12,12 乘4 等于48,最后用120 加48 等于168。
评析:利用直观的星星图,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算一算,使学生清晰的理解了笔算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体会了“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沟通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2)优化算法。
师:观察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是把12和14拆分成两个数来计算。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生2:我觉得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简便,因为把12 和14 分别拆分成整十数加个位数,这样算起来容易。
评析:算法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环节中对不同计算方法比较、归纳和分类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了比较计算方法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
4.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1)自主探究,尝试算法。
师:同学们用口算和圈一圈的方法算出了14×12的结果,你能尝试用竖式笔算14×12 吗?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
(2)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师:4 人为一组,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并选出一名同学汇报。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师: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14 乘12,先用个位上的2 乘14,2 乘4 得8,在个位上写8,2 乘l得2,在十位上写2,就是28。再用十位上的1 乘14,1 乘4得4,在十位上写4,1 乘1 得1,在百位上写1,最后28 加14 等于168。
师:其他小组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2:为什么14后面不添0?
师:这个问题好,谁能解释一下?
生3:因为14 后面添0 就变成14 个100,就是1400。
生4:14 是10 乘14 的结果,它表示140,0 可以不写。
生5:我觉得他们格式不够规范,横线不够直。
师:那你觉得怎么画才直呢?
生6:用直尺画。
师:说得好,请大家看老师在黑板上做一遍。
师:为什么14 的4 不写在8 的下面?
生7:因为14 代表的是140,4 是十位上的4,所以不能写在个位上。
生8:因为4 是4 个十,要写在十位上,后面的0可以不写。
评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教师采用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等学习方式,使整节课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引导者。
(3)数形结合,理解模型。
师:用笔算竖式对照星星图,你能把圈的过程在竖式中找出来吗?
生1:我圈2 排,它表示2 个14,用14 乘2,实际就是竖式里先用个位的2 乘14,积是28。圈10 排,表示的是10 个14,14 乘10,就是十位上的1 乘14,积是140。
师:168 表示什么?
生2:两次乘的积加起来,也就是两次圈的数加起来的和,它表示168 个1。
师:用竖式计算可以非常简洁地表现计算的过程,便于我们检查每一步,这是笔算的优点。
评析:利用星星图与算式相对应,突出数形结合,沟通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了数学的简洁性、普适性和规范性。
(4)引领归纳,提炼算法。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乘法竖式的计算原理,怎样用竖式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生1:要注意数位对齐,
生2: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用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先是用竖式下方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未位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个位的0 可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评析: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过程,学生对算理已经有了清楚的理解,对算法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教师指导者的角色。
5.多层训练,巩固知识。
师:下面这些题的计算对不对,为什么?
生1:我认为第一题是错的,88 是表示88 个10,应该分别写在百位和十位上。
生2:第二题也是错的,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1 应该的1,它写成了3。
生3:我认为第三题是对的。
师:请大家判断选择下面的题,并说说理由。
1用竖式计算21×23 时,乘数23 十位上的2 乘21 得( )。
A.42B.420C.63
2在计算12×34 时,乘数34 个位上的4 乘12得( )。
A.42B.48C.480
3( )3×32 的积是三位数,( )里可填的数有( )个。
A.1B.2C.3
生1:第一题我选A,因为十位上的2 是表示20,20 乘21 等于420。
生2:第二题我选B,乘数34 个位上的4 乘12得48。
生3:第三题我选B,我发现只能填1 和2,填3就是4 位数了。
师:用竖式计算下面几道题。
评析:教师紧扣明算理、懂算法、巧计算、会运用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判断、选择、计算三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融基础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突出了练习的层次性。通过多样的练习及反馈,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6.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生1:我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生2: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乘数的个位去乘被乘数的个位和十位,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分别乘被乘数的两个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真好,会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了,以后还要用笔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学会这些方法外,还需要加强练习,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变成计算小能手。
紫林路小学 贺志蓉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意义重大。听了白老师讲这一课,对我也有不少启发。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乘法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认识乘法竖式教学设计06-17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的教学设计12-12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设计11-08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06-20
口算乘法教案设计06-05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免费05-29
课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26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06-30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