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案件的管辖法院(共13篇)
目前,上海共有七个法院设立了审判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专门机构,分别是: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黄浦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杨浦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卢湾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上海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级别管辖的划分如下:
(一)浦东新区、黄浦区、杨浦区、卢湾区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专利纠纷案件、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案件、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的侵权纠纷案件除外): 1.诉讼标的金额为人民币500万元以下的非涉外、非涉港澳台案件; 2.诉讼标的金额为人民币100万元以下的涉外、涉港澳台案件; 3.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案件。
(二)上海市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 1.诉讼标的金额为人民币1亿元以下的案件; 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案件。
(三)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 1.诉讼标的金额为人民币1亿元以上的案件。2.在本市有重大影响的案件。3.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案件。
上海四个基层法院划片集中指定管辖的方案(本方案已于2009年4月开始实施)
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庭管辖范围为浦东、长宁、闵行、南汇、奉贤; 卢湾法院知识产权庭(民三庭)管辖范围为卢湾、徐汇、松江、金山; 黄浦法院知识产权庭管辖范围为黄浦、青浦、静安、嘉定、普陀; 杨浦法院知识产权庭管辖范围为杨浦、虹口、宝山、闸北、崇明。
各级人民法院有其固定的管辖权范围, 在一般情况下各级人民法院应在其管辖权范围内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 不得随意扩大自己的管辖权范围, 影响司法秩序。但在实践中, 经常会存在上级法院指定下级法院管辖上级法院审理的案件, 下的现象, 在法律中对这种司法现象有无具体规定, 这种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 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六条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 也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审判。即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制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案件, 但是指定的案件范围有两点:一是案件的地区管辖不明, 而地区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二是原来有管辖权的法院出于某种原因不适宜或者不能审判该案, 而根据最高法《解释》第十八条: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因案件涉及本院院长需要回避等原因, 不宜行使管辖权的, 可以请求上一级人民法院管辖;上一级人民法院也可以指定与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同级的其他人民法院管辖, 也就是只能是上级人民法院指定两个下级同级人民法院之间进行管辖权变动。以上两点所指出的管辖问题都是发生在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不包括不同级人民法院, 且人民法院做出的指定管辖只能是针对自己的下级人民法院。同时, 根据最高法《解释》第二十二条规定:上级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 可以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管辖也表明上级法院在指定下级法院管辖案件时, 应该是针对同级法院之间的管辖权调动。因此, 上级人民法院是无权指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黎某一案的本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
那下面再让我们探讨一下究竟下级人民法院在何种情况下有权管辖本应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导致管辖权变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 移送管辖。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的案件, 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在必要的时候, 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明显根据该条法律, 下级法院也无法获得上级法院审理案件的管辖权。
(二) 指定管辖。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六条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 也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审判。这一点上文中我一进行了阐述, 也不适用。
(三) 上级人民法院提审。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上级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 可以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下级人民法院认为案情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刑事案件, 可以请求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审判。同时根据最高法《解释》第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而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普通刑事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后, 认为不需要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可以依法审理, 不再交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可见, 在不同级人民法院进行管辖权变动时只能是下级向上级变动, 无法从上级向下级变动。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 上级人民法院的管辖权都无法变动到下级人民法院。而上级人民法院无权指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由其管辖的案件, 而小下级人民法院在收到上级人民法院管辖本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案件的指定时, 也应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此, 法院在审核其对具体某一案件是否有管辖权时应更严谨认真, 对那些不应归本法院管辖的案件也应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分析, 哪些法院对其具有管辖权, 再按照法律的规定对案件的管辖权进行转移。案件管辖是案件审理的第一步,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如果第一步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整个案件审理都在朝错误的方向发展。只有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管辖权时能严格依照法律, 保障司法程序的公正严明, 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浩.论级别管辖权异议制度的完善, 法学评论, 2009.
[2]龙宗智.刑事诉讼指定管辖制度之完善, 法学研究, 2012.
【关键词】民刑交叉;管辖;模式
所谓民刑交叉案件,又称民刑交织、民刑互涉案件,是指案件性质既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又涉及民商事法律关系,相互之间存在交叉、牵连、影响的案件,或根据同一法律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一时难以确定是刑事法律关系还是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案件。
一、民刑交叉案件的界定
1.关联行为的民刑交叉。关联行为的民刑交叉,是因行为人的不同行为分别侵犯了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而且它们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而造成的民刑交叉。它还包含由同一行为主体实施的不同行为而造成的民刑交叉和由不同行为主体实施的相同行为而造成的民刑交叉两种情形。前者主要是指同一行为人分别实施几个不同的行为,这几个行为分别侵犯了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由于这几个行为具有关联性而引起了民刑交叉。而不同行为主体实施的行为产生的民刑交叉则是指各行为人个人情况的差异而导致行为的法律评价有差异所产生的民刑交叉。
2.同一法律事实形成的民刑交叉。同一法律事实形成的民刑交叉,它又可以分为简单的单一行为民刑交叉和复杂的单一行为民刑交叉两种情况。简单的单一行为民刑交叉,即同一行为同时侵犯了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民刑交叉。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法规竞合所造成的,即当一种行为既被刑法规定为犯罪行为,又同时被民法规定为侵权行为时,就容易使得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的规范竞合在一起。理论界把这种既侵犯刑事法律关系而适用刑事法又侵犯民事法律关系而适用民事法的现象称为“规范竞合”,正如我国有的民法学者认为:“从实践中看,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联系,经常表现为规范竞合的现象。所谓规范竞合,是指同一事实符合数个规范的要件,致使数个规范都能得到适用的法律现象。换言之,在杀人、伤害、盗窃、诈骗、故意毁损财物等案件中,一个行为可能既构成侵权行为又构成犯罪行为,而在发生规范竞合时,侵权责任和刑事责任是可以同时并用的。”因而从这个角度分析,规范竞合实质上就是责任的竞合。这也是司法实践中比较典型的民刑交叉现象。复杂的单一民刑交叉,即同一行为侵犯的到底是刑事法律关系还是民事法律关系难以分清而造成的民刑交叉现象。由于法律事实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及差异性,导致不同的人常常会对同一法律事实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公、检、法三部门对案件性质的认识常常会存有分歧,对同一法律事实引起的民刑交叉案件的性质会出现不同理解,从而会出现争相管辖的积极冲突和均不受理的消极冲突,有的认为是刑事案件,有的则认为是民事案件,由此形成了民刑交叉案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二、处理民刑交叉案件管辖应遵循的原则
1.对刑民交叉案件处理原则的确定首先应该考虑到是否有利于整个案件的审理。刑民交错案件,虽然涉及刑事和民事两个方面,但它们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而是一个整体,对它们的处理,不应该割裂而应该从整体上考虑。因此,如果先刑后民有利于整个案件的处理,就应该采取先刑后民的处理原则,如果先民后刑或刑民分别审理有利于案件的处理,就采用先民后刑或刑民分别审理的原则处理。
2.对刑民交叉案件处理原则的确定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对被害人合法权利的有效维护。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是现代法治的终极目的,在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也必须要考虑现代法治的这一基本理念。当某一刑民交叉案件,虽然从有利于整个案件的处理出发,应该采取先刑后民原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刑事部分在短时间内难于处理,而被害人可能更希望尽早获得民事赔偿,对这种情况下的刑民交叉案件,就有必要考虑适用民事优先,或者刑民分别审理的原则。比如,行为人实施犯罪后在逃,什么时候追究刑事责任遥遥无期,但被害人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行为人给自己造成了损害,且行为人又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应當允许先民后刑。
3.对刑民交叉案件处理原则的确定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保证诉讼效率。效率是诉讼的一个基本价值目标,这是因为一方面诉讼资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的。在审理刑民交叉案时,也必须考虑如何有效的简化案件的审理,保证诉讼效率的实现。当先刑后民有利于实现诉讼效率时,就应该采取先刑后民原则,当先民后刑、刑民分别审理有利于实现诉讼效率时,就应该采取先民后刑或刑民分别审理的原则。
三、结语
现阶段,有三种民刑交叉案件管辖模式:“先刑后民”、“先民后刑”以及“刑民并行”。“先刑后民”是我国司法实践上处理民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所采用的一条基本原则,甚至是唯一原则。
“先刑后民”的全称是“先刑事诉讼程序而后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在民刑交叉案件中,应先处理刑事案件,后处理民事案件,即首先按照刑事诉讼程序,在对刑事案件做出最后处理后,再审理民事案件。“先民后刑”是指当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交叉、冲突,若刑事诉讼的处理结果必须以民事诉讼的处理结果为前提时,民事诉讼优先于刑事诉讼。
参考文献:
[1]杨杰辉,张璟,毛建中.民刑交叉案件的管辖问题研究[J].法学杂志,2011(11).
[2]印仕柏.民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6).
一、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管辖在浦东新区内的一审知识产权案件;闵行区人民法院管辖在闵行区、长宁区、奉贤区内的一审知识产权案件;卢湾区人民法院管辖在卢湾区内的一审知识产权案件;徐汇区人民法院管辖在徐汇区、松江区、金山区内的一审知识产权案件;黄浦区人民法院管辖在黄浦区内的一审知识产权案件;普陀区人民法院管辖在普陀区、静安区、嘉定区、青浦区内的一审知识产权案件;杨浦区人民法院管辖在杨浦区、虹口区、闸北区、宝山区、崇明县内的一审知识产权案件。
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诉讼标的额在500万元以下的一审一般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以及诉讼标的额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且当事人住所地均在本市的一审一般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
三、市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一审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
(一)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案件和涉及驰名商标认定纠纷案件及垄断纠纷案件;
(二)诉讼标的额在5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且当事人一方住所地不在本市或者涉外、涉港澳台的一审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以及诉讼标的额在1000万元以上2亿元以下且当事人住所地均在本市的一审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
四、市高级人民法院管辖诉讼标的额在2亿元以上的一审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以及诉讼标的额在1亿元以上且当事人一方住所地不在本市或者涉外、涉港澳台的一审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
五、本规定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管辖的通知
为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涉外民商事案件审理的需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0)民四他字第78号《关于授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指定辖区十六家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的批复》以及(2010)民四他字第80号《关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就上海市所辖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涉外、涉港澳台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请示的批复》的精神,现就调整上海法院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的管辖,通知如下:
一、上海市第一、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诉讼标的额为人民币8亿元以下(含本数)的涉外、涉港澳台第一审民商事案件。
二、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和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管辖诉讼标的额为人民币200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涉外、涉港澳台第一审民商事案件;其他十六家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诉讼标的额为人民币100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涉外、涉港澳台第一审民商事案件。但下列根据规定应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以及宜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除外:
(1)申请撤销、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案件;(2)申请承认(认可)和执行外国(港澳台)仲裁裁决的案件;(3)审查有关涉外、涉港澳台仲裁协议效力的案件;(4)申请承认(认可)和执行外国(港澳台)法院民商事判决的案件;(5)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解散的案件;(6)与证券交易所监管职能相关的案件;(7)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履行职能相关的案件;(8)期货纠纷案件;(9)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侵权纠纷案件;(10)新类型证券纠纷案件(包括融资融券、股指期货以及内幕交易等);(11)信用证纠纷案件;(12)其它影响重大、宜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
三、重大、疑难案件不受上述标的额限制,上级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提审,或者根据下级人民法院报请决定提审。
四、本市基层人民法院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的二审按相关规定由上海市第一、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五、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单独编制案号,加标“S”符号,如“(2011)沪高民二(商)终字第S××号”。
六、本通知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施行。
法释[2008]9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九十五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经协商,达成《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以下简称《安排》),并于2006年7月14日签署。
《安排》已于2006年6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9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根据双方一致意见,本《安排》自2008年8月1日起生效。
最高人民法院
二○○八年七月三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
(2006年6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90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九十五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经协商,现就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民商事案件判决的认可和执行问题作出如下安排:
第一条 内地人民法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具有书面管辖协议的民商事案件中作出的须支付款项的具有执行力的终审判决,当事人可以根据本安排向内地人民法院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申请认可和执行。
第二条 本安排所称“具有执行力的终审判决”:
(一)在内地是指:
1、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
2、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以及经授权管辖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名单附后)依法不准上诉或者已经超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的第一审判决,第二审判决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由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审后作出的生效判决。
(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指终审法院、高等法院上诉法庭及原讼法庭和区域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
本安排所称判决,在内地包括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支付令;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判决书、命令和诉讼费评定证明书。
当事人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申请认可和执行判决后,内地人民法院对该案件依法再审的,由作出生效判决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审。
第三条 本安排所称“书面管辖协议”,是指当事人为解决与特定法律关系有关的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争议,自本安排生效之日起,以书面形式明确约定内地人民法院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具有唯一管辖权的协议。
本条所称“特定法律关系”,是指当事人之间的民商事合同,不包括雇佣合同以及自然人因个人消费、家庭事宜或者其他非商业目的而作为协议一方的合同。
本条所称“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可以调取以备日后查用的形式。
书面管辖协议可以由一份或者多份书面形式组成。
除非合同另有规定,合同中的管辖协议条款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管辖协议条款的效力。
第四条 申请认可和执行符合本安排规定的民商事判决,在内地向被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提出。
第五条 被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财产所在地在内地不同的中级人民法院辖区的,申请人应当选择向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出认可和执行的申请,不得分别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被申请人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财产所在地,既在内地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申请人可以同时分别向两地法院提出申请,两地法院分别执行判决的总额,不得超过判决确定的数额。已经部分或者全部执行判决的法院应当根据对方法院的要求提供已执行判决的情况。
第六条 申请人向有关法院申请认可和执行判决的,应当提交以下文件:
(一)请求认可和执行的申请书;
(二)经作出终审判决的法院盖章的判决书副本;
(三)作出终审判决的法院出具的证明书,证明该判决属于本安排第二条所指的终审判决,在判决作出地可以执行;
(四)身份证明材料:
1、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应当提交身份证或者经公证的身份证复印件;
2、申请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提交经公证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注册登记证书的复印件;
3、申请人是外国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提交相应的公证和认证材料。
向内地人民法院提交的文件没有中文文本的,申请人应当提交证明无误的中文译本。
执行地法院对于本条所规定的法院出具的证明书,无需另行要求公证。
第七条 请求认可和执行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为自然人的,其姓名、住所;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和住所;
(二)申请执行的理由与请求的内容,被申请人的财产所在地以及财产状况;
(三)判决是否在原审法院地申请执行以及已执行的情况。
第八条 "申请人申请认可和执行内地人民法院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判决的程序,依据执行地法律的规定。本安排另有规定的除外。
申请人申请认可和执行的期间为二年。
前款规定的期间,内地判决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申请执行的,从判决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判决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判决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香港特别行政区判决到内地申请执行的,从判决可强制执行之日起计算,该日为判决上注明的判决日期,判决对履行期间另有规定的,从规定的履行期间届满后开始计算。
第九条 对申请认可和执行的判决,原审判决中的债务人提供证据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理申请的法院经审查核实,应当裁定不予认可和执行:
(一)根据当事人协议选择的原审法院地的法律,管辖协议属于无效。但选择法院已经判定该管辖协议为有效的除外;
(二)判决已获完全履行;
(三)根据执行地的法律,执行地法院对该案享有专属管辖权;
(四)根据原审法院地的法律,未曾出庭的败诉一方当事人未经合法传唤或者虽经合法传唤但未获依法律规定的答辩时间。但原审法院根据其法律或者有关规定公告送达的,不属于上述情形;
(五)判决是以欺诈方法取得的;
(六)执行地法院就相同诉讼请求作出判决,或者外国、境外地区法院就相同诉讼请求作出判决,或者有关仲裁机构作出仲裁裁决,已经为执行地法院所认可或者执行的。
内地人民法院认为在内地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判决违反内地社会公共利益,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认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执行内地人民法院判决违反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共政策的,不予认可和执行。
第十条 对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作出的判决,判决确定的债务人已经提出上诉,或者上诉程序尚未完结的,内地人民法院审查核实后,可以中止认可和执行程序。经上诉,维持全部或者部分原判决的,恢复认可和执行程序;完全改变原判决的,终止认可和执行程序。
内地地方人民法院就已经作出的判决按照审判监督程序作出提审裁定,或者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提起再审裁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审查核实后,可以中止认可和执行程序。再审判决维持全部或者部分原判决的,恢复认可和执行程序;再审判决完全改变原判决的,终止认可和执行程序。
第十一条 根据本安排而获认可的判决与执行地法院的判决效力相同。
第十二条 当事人对认可和执行与否的裁定不服的,在内地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根据其法律规定提出上诉。
第十三条 在法院受理当事人申请认可和执行判决期间,当事人依相同事实再行提起诉讼的,法院不予受理。
已获认可和执行的判决,当事人依相同事实再行提起诉讼的,法院不予受理。
对于根据本安排第九条不予认可和执行的判决,申请人不得再行提起认可和执行的申请,但是可以按照执行地的法律依相同案件事实向执行地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四条 法院受理认可和执行判决的申请之前或者之后,可以按照执行地法律关于财产保全或者禁制资产转移的规定,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对被申请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或强制措施。
第十五条 当事人向有关法院申请执行判决,应当根据执行地有关诉讼收费的法律和规定交纳执行费或者法院费用。
第十六条 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的标的范围,除判决确定的数额外,还包括根据该判决须支付的利息、经法院核定的律师费以及诉讼费,但不包括税收和罚款。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诉讼费是指经法官或者司法常务官在诉讼费评定证明书中核定或者命令支付的诉讼费用。
第十七条 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自本安排生效之日(含本日)起作出的判决,适用本安排。
第十八条 本安排在执行过程中遇有问题或者需要修改,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协商解决。
附件: 内地经授权管辖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名单(截止2006年5月31日)
附件:
内地经授权管辖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名单(截止2006年5月31
日)
广东省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
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
广州市萝岗区人民法院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
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
东莞市人民法院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山东省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日照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
河北省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湖北省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襄樊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辽宁省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江苏省
苏州市工业园区人民法院
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上海市
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黄浦区人民法院
吉林省
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天津市
天津市
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浙江省
义乌市人民法院
河南省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四川省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海南省
洋浦开发区人民法院
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安徽省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由于订单中未约定仲裁条款,而美国B公司在中国没有可供扣押财产,也未注册代表机构,因此上海A公司以“合同履行地在上海”为由向上海市某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法院却认为其对本案没有管辖权,其理由是:“只有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履行地或交货地,才能依履行地确定案件管辖。”本案中FOB上海只是价格约定,并没有约定合同履行地或交货地,因此不能以上海为合同履行地而管辖本案。
如果上海市某中级人民法院不受理本案,上海A公司将面临在中国诉讼无门,不得不承担巨额诉讼费用到美国起诉的尴尬境地。本案中双方约定的“FOB上海”到底能否确定诉讼管辖法院成为焦点。
案例分析:FOB术语无法确定合同履行地
FOB即船上交货(装运港),是当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越过船舷,卖方即完成交货。这意味着买方必须从该点起承当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其中“A.4交货”明确规定:卖方必须在约定的日期或期限内,在指定的装运港,按照该港习惯方式,将货物交至买方指定的船只上。
FOB从价格构成角度,是指价格仅包含陆运费而不包含装船后的一切费用(运费与保险费),这是其作为价格术语的一面;而从交货角度,其是指在指定装运港的船上交货,且以货物越过船舷为完成交货的标志。如FOB青岛,即指在青岛港将货物越过船舷完成交货。
国际货物贸易当事人在合同约定了价格条件为FOB时,其实质上设定的是双方对交货、风险与费用的约定与划分。这种条件是双向的,例如“FOB上海”,意味着买方只能要求卖方在上海装船交货,并负有将船舶及其停靠信息通知卖方的义务,而不能要求卖方到宁波或大连装船交货。任何一方对交货地的变更,将视为对合同的单方变更,如未得到对方同意将构成违约行为。
实际上,类似于“FOB上海”这样的表述,是国际贸易合同实践中对交货地最为常见的规定。合同中约定了FOB上海,就是十分明确地约定了合同交货地是上海港口。但这种表述在确定管辖法院时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 “上海港口”到底是上海宝山、上海外高桥还是上海金区的洋山港口呢?这几个不同的港口对于国际贸易来说可能不会有影响,但在法律上对应的却是上海不同的基层法院及中级法院。
我国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24条规定原则性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其第241条关于涉及管轄的规定中,也明确规定将合同履行地作为合同纠纷的法院管辖依据之一。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及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管辖权如何确定问题的复函》规定:确定合同履行地应以实际履行地点为准,包括交货地、送货地、提货地、发货地等实际履行地点。口头购销合同管辖权的确认,亦应当依据该规定处理。
然而,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确定经济纠纷案件管辖中如何确定购销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规定》废止了前述2个司法解释,并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当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合同中约定的货物到达地、到站地、验收地、安装调试地等,均不应视为合同履行地。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履行地点、交货地点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或者虽有约定但未实际交付货物,且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以及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确定案件管辖”。
以上分析可知,“FOB上海”本身难以视为对合同履行地、交货地有了明确约定,而且也不能用“实际履行地”在上海外高桥来确定诉讼管辖中的“合同履行地”。因此,上海某中级法院不受理此案还确实是有明确法律依据的。
吸取教训
此案未被法院受理的原因其实十分简单,即:“无明确约定的交货地”。但这并非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本意,而是高级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与司法实践让此案起诉无门。在如此司法实践的指导下,中国所有做出口贸易的企业即使交货地在中国也将不能依合同履行地在中国法院起诉,无数的国际贸易外商欠款案件将不得不远赴重洋到异国他乡起诉,诉讼费用必将使这些企业不堪重负。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及241条并没有规定合同履行地是明确约定的履行地,还是根据法律或合同实际履行情况确定的履行地。然而,高院1996年关于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规定却因减少管辖争议的需要而不顾我国宪法及立法法关于立法权限的设置,将诉讼管辖中的合同履行地范围缩小到“明确约定的履行地或交货地”。
尤其在1999年《合同法》颁布后,关于合同履行地的法律已经有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作为位阶更高的颁布更晚的法律,《合同法》对于合同履行地的规定理应优先适用。
高院1996年关于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规定并非不破金身,其可以废止以前的司法解释,但并不能阻止后法对其取代的效果。如本案适用《合同法》来确定其法定履行地,则可以根据《合同法》第62条第(三)款,确定由履行交货义务一方的中国出口企业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进而根据《民事诉讼法》享有诉讼管辖权。
对于在我国目前司法环境中正在从事国际贸易的出口企业来说,最为明智的作法是在合同中约定FOB或其它国际贸易术语的同时,将交货地具体明确出来,或干脆像国内买卖合同那样增加一个交货地(中国XXX口岸或港口)条款。
当然,也要注意这个交货地条款不要与国际贸易术语条款起冲突。如D组的术语,就不宜将中国口岸与港口作为交货地。比起管辖权条款来说,这种对交货地的约定一般不致于引起外商的反感而影响交易的达成。由于实践中经常采用的EXW、FOB、CIF、CNF等价格术语都是在出口方或出口方口岸交货,因此一旦在合同中有了具体的交货地约定,万一与外商发生纠纷,就可以十分明确地套用中国法院目前所依据的司法解释而由中国法院立案管辖,企业就可以“足不出国”在中国法院状告外国企业。
待判决生效后,不仅可以申请中国法院执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出现的财产,还可以向那些与中国相互承认执行判决的国家直接申请执行。
熊志坚
二、军人离婚手续案件的管辖
1、非军人对军人提起离婚手续诉讼,军人方为非文职军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2、双方都是军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被告所在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三、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一年的离婚,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一年的离婚,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四、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手续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受理,婚姻缔结地或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院管辖。
五、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手续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不予受理,应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1、买卖合同履行地问题
(1)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仅约定了交货地点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对履行地点、交货地点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或者虽有约定但未实际交付货物,且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以及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确定案件管辖。
(2)购销合同的实际履行地点与合同中约定的交货地点不一致的,以实际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2、承揽合同履行地为承揽方所在地;
3、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以租赁物使用地为合同履行地;
4、补偿贸易合同,以接受投资一方主要义务履行地为合同履行地;
5、证券回购纠纷合同履行地
(1)凡在交易场所内进行的证券回购业务,交易场所所在地应为合同履行地;
(2)在上述交易场所之外进行的证券回购业务,最初付款一方(返售方)所在地应为合同履行地;
二、由法律规定的管辖法院
1、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保险标的物是运输工具或者运输中的货物,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运输工具登记注册地、运输目的地、保险事故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2、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票据支付地,是指票据上载明的付款地。票据未载明付款地的,票据付款人(包括代理付款人)的住所地或主营业所所在地为票据付款地。
3、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逐步上升,能通过协议达成离婚的当事人占少数,大多数离婚因涉及财产、抚养权、一方对婚姻仍抱希望等因素无法达成一致而最终诉诸法院,因此,首先要考虑的就离婚案件的地域管辖问题,即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离婚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一、首先是离婚案件的地域管辖权,即: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离婚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一)、民事(离婚)案件的管辖的一般原则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由于户籍迁移手续繁琐、买房政策、小孩读书等原因,夫妻一方或双方的户籍并未随着结婚、买房、工作变动而迁移,导致他们的户籍地和经常居住地是不一致的,所以一方在起诉离婚时,就要到另一方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起诉。根据此诉讼管辖原则,法院审查离婚案件立案的主要材料有:
1、原被告双方婚姻关系存续的事实,即结婚证(复印件)。如果结婚证丢失或者一方故意隐藏、毁损的,可用民政部门出具的结婚证明来替代。
2、原被告双方身份证明文件,即身份证(复印件)。如果身份证有遗失等情形的,可用公安机关出具的身份证明文件代替。
3、被告经常居住地的证明文件。即被告居住在法院管辖区域内一年以上的证明文件(就医除外),这个主要是法院为了证明自己对离婚案件有管辖权。一般都由被告经常居住地的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出具证明。
4、离婚起诉状。
5、夫妻感情破裂的证明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立案阶段提交证据的多少,到举证期间再补充。
(二)、除了上面所述的一般情形外,离婚案件有以下几种特殊情形是需要通过原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法院管辖:
1、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2、对下落不明的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3、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
4、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5、被告一方被注销城镇户口;
6、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7、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对于以上七种情形,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特殊情形下通过原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法院管辖原则体现了方便诉讼的法律精神。
(三)、涉外离婚案件的管辖情况,具体情形见下表:
目前国际私法上涉外离婚的管辖权冲突现象较为严重,因为各国国内法对离婚案件的管辖权确立原则各有不同。对这种冲突,可通过各国国内法来解决。我国现行《婚姻法》、《民事诉讼法》及最高院司法解释的部分规定,与国际各国
衔接不紧密,不利于跨国离婚纠纷的妥善解决,还需加以完善和发展,这里不做赘述。
二、除地域管辖外,离婚案件在立案时还涉及到级别管辖,即: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离婚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离婚案件中一般都会涉及财产分割,甚至是巨额财产。如果轻易将一审设置在基层法院,不利于司法程序顺利进行,所以最高院针对一审民商事案件(当然包括离婚案件)标准出台了相关规定,具体到湖北地区的标准为:
“
一、高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案件
1、诉讼标的额在1亿元以上,以及诉讼标的额在5000万元以上且当事人一方住所地不在本辖区的第一审民商事案件。
2、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案件。
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商事案件
1、武汉、汉江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诉讼标的额在800万元以上的第一审民商事案件,以及诉讼标的额在300万元以上且当事人一方住所地不在本辖区的民商事案件;
2、其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诉讼标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第一审民商事案件,以及诉讼标的额在200万元以上且当事人一方住所地不在本辖区的第一审民商事案件;
3、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4、一方当事人为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案件;
5、上级人民法院指定本院管辖的案件。”
如果一审法院超过其管辖数额受理了离婚案件,被告可根据以上规定对本案提管辖权异议。申请将案件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一审法院审理。
最后,在解决离婚立案管辖问题后,还需注意的是离婚案件法院不予受理的几种情形:
1、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提出离婚诉讼的;
2、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各种利益主体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保护,往往会采取各种有利自己的措施和方法,以及渠道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不法侵犯。民事案件管辖争议案件,在很多的情况下都是当事人出于上述这样的思想动机,而向有利于其利益的法院进行
诉讼的。
而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管辖案件中,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和本部门经济利益的思想影响,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遇到了很多情况,甚至于出现了一些违法乱纪损害当事人利益的事情。如何规范民事案件的审理工作,应当说是法院必须认真总结的问题。
回顾和总结过去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管辖案件的情况,以及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案件管辖的法律规定,为了有利于民事管辖案件公平公正的审理,我们对民事管辖案件提出以下建议:
一、严格级别管辖和缩小一审级别管辖范围
级别管辖是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法院分为最高人民法院、地方高级人民法院、地方中级人民法院、地方基层人民法院共四级人民法院。另外,还有专门法院,如军事法院和铁路法院,以及海事法院。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级别管辖的司法解释,以及各地方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本辖区各级法院有关级别管辖的规定,应当说我国关于各级人民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的法律规定还是比较健全的。
但是,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制度,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级别管辖范围太宽。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的规定,可以受理一审民事案件的法院共有四个级别的法院,既最高人民法院、地方高级人民法、地方中级人民法院和地方基层人民法院。也就是说我国各级人民法院都可以受理一审民事案件,这样多级别的案件管辖,难免使我国的一审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出现过多和过宽的局面。
2、级别管辖不严肃。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上级人民法院可以将本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即最高法院可以将案件交地方高级法院,地方高级法院又可以将案件交下级中级法院,而中级法院又可以将案件交给基层法院审理。这样一来,在实践中往往会造成级别管辖的不严肃,极易造成不应有的问题的出现。
3、级别管辖争议裁判程序不明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三节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的规定,移送管辖是指同级别法院关于一审民事案件相互移送,指定管辖是同级别法院因管辖权发生纠份而由上级法院指定某一个下级法院有管辖权。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并不适用于级别管辖异议案件,该规定只能适用于同级别法院管辖权异议案件。再说如果按该规定处理级别管辖,下级法院将应当由上级法管辖的案件移送上级法院管辖审理,其在下下级关系上也有一定的越权之嫌。
根据本院所辖法院的情况来年,一般来讲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主要是经济纠纷案件,一些民事案件当事人和司法审判工作人员出于个人和部门的利益而故意违之。所以,为了规范民事案件级别管辖,我们建议:
1、缩小一审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范围。所谓缩小管辖范围,也就是将一审民事案主要交由地方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不再管辖一审民事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的主要职责是管辖二审民事案件和监督下级法院的司法审判行为,而最高人民法院主要是监督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和制定相关法律解释;
2、严肃一审民事案件管辖的职责范围。级别管辖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法律制度,既然是法律所规定的一种制度,那么就应当严格的贯彻执行,上级法院就不应当将自己应当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移交下级人民法院去管辖。同时,上级法院也不能将下级法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提级进行审理。无论是提级管辖,还是降低级别管辖,这样做对于维护级别管辖制度的严肃性有一定的负作用。所以,建议应当废除民事诉讼法关于上级法院可以将本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交给下级法院审理和上级法院可以提审下级法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的规定;
3、规范和明确级别管辖异议案件的审理。首先,从法律规定的角度来讲,应当尽量将基层法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和中级法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规定的比较清楚。其次,对于有明确规定由基层法院管辖的一审案件,或者明确规定由中级法别管辖的一审案件,基层法院或中级法院违犯规定而审理的案件,应当明确规定为无效审判行为,对于无效审判的法律裁判文书不得交付执行,违法审判和违法执行的应当承担枉法裁判的法律责任,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有权向上级法院要求宣布该审判行为无效。再次,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对于规定不明确的级别管辖案件,当事人对案件有级别管辖异议的,当事人有权可以向上级法院提出级别管辖异议,并且由上级法
院决定管辖级别。
二、以一般管辖为主,限制特殊管辖
根据民事诉讼法有关地域管辖的规定,我国的民事诉讼地域管辖有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以及专属管辖。从理论上来讲,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多种多样的地域管辖的规定极大的方便了当事人到法院进行诉讼。
但是,从司法实践来看,民事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和专属管
辖就已基本上能方便当事人到法院进行诉讼。而特殊地域管辖,特别是因经济合同引起的特殊地域管辖案件,由于有些当事人签订经济合同的法律和文字水平,以及合同发生纠纷时受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定并没有给当事人带来多大的方便,有时反而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所以,笔者建议在民事诉讼的立法中,民事一审案件的地域管辖应当以一般地域管辖为主,限制特殊地域管辖的使用,特别是对于合同纠纷中以合同履行地管辖规定应当予以废除。
三、提高管辖异议案件的审理级别
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民事案件管辖异议案件主要是发生在基层法院,而且这些案件在很大的程度上带有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经济利益的色彩。如何公正公平的审理好这些案件,如果单从规范审判程序来解决,其效果肯定不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从我国的司法行政管辖的情况来看,基层法院与中级法院往往在一个行政管辖区域内,双方的利益关系比较直接,上下级法院往往存在很多方面利益关系,双方之间的司法审判人员往往面临很多感情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讲,凡是带有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的民事管辖案件,在审判中往往很难做到公正和公平,在一定的程上损害了司法审判工作的权威性。
所以,为了保证民事管辖异议案件公正、公平的审理,彻底有效的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司法审判工作的破坏性,笔者建议提高民事案件管辖异议案件的审判级别,既当事人对法院审理的案件有管辖异议的,应当通过该法院向其上级法院提出,原审法院接到当事人的议异书后应当立即停止对该案的审判,并将案件移送给上级法院审查。如当事人对上级法院作出的裁定不服的,可以再向其上一级法院上诉。
申请人XXX,男,1978年11月27日出生,汉族,XXXXX人。
被申请人XXX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XXX董事长。
XXX有限公司诉XXX借款合同纠纷一案,申请人XXX认为,本案不属于XXX人民法院管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综上,申请人XXX对该案的管辖权有异议;你院立案受理本案,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条之规定,为此,请求你院裁定将本案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立案受理。
此致
张 国 华
企业对外签订买卖合同,经常涉及“约定管辖”。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约定管辖”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我们应注重理解和运用,适当约定较为便利、合适的法院打官司,以节省诉讼成本,达到诉讼目的。
“约定管辖”须符合法定规则。笔者在多年的法制服务活动中,发现有些企业想方设法、费尽口舌争取到管辖条款,却因约定欠妥而得不到法院认可,到头来空忙一场,还因管辖异议,被人为拖延诉讼,贻误时机,实在可惜。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某不锈钢制品公司与山东的某贸易公司签订供销合同一份,约定不锈钢制品公司向贸易公司供应不锈钢紧固件。为保障货款回笼,不锈钢制品公司提议写出约定:“如发生纠纷,由不违约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解决。”合同签订、送出30多万元货后,贸易公司迟迟不付款。为此,不锈钢制品公司向本市法院起诉。但诉状送达被告时,贸易公司却提出管辖权异议。法院经审查认为,在审理前无法判定谁才是合同约定的“不违约方”。裁定将案件移送到被告即山东贸易公司所在地法院处理。
案例二:赵某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在上海办公司的沈某,两人一见如故。当赵某拿出以往格式合同打算给对方签字时,沈某仔细看过提出补充条款:“如发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则交由乙方(指沈某公司)所在地法院裁定”。赵某为了公平,要求把条款改为“交由甲方(指甲方工厂)或乙方所在地法院管辖”,终于达成协议。签约后,赵某按时送货到对方公司,可左等右要就是追不到货款,则一纸诉状送给本市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看后告诉他,由于约定的管辖条款无效,须到对方所在地法院起诉。
案例三:原告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与南通某贸易有限公司签订钢材买卖合同,双方约定:如发生争议协商不成,则向xx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该案标的额不超过95万元,属基层法院管辖范围,承办法官查明事实后,将该案 依法移送。
那么,究竟应如何有效地约定管辖法院呢?归纳起来,应把握“五个只能和不能”及“两个不得”。
一是只能约定一审法院,不能约定二审法院。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审法院确定后,二审法院则按照级别管辖的规定当然确定。一审判决、裁定后当事人上诉的,只能上诉至一审法院的上级法院,而不得向其他法院上诉。
二是只能约定有联系的法院,不能约定无联系的法院。根据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选择的管辖法院,包括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超出该范围任意选择的,不具有法律效力。
三是只能约定一个法院,不能约定多个法院。所选择的管辖法院必须确定、唯一。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4条规定,双方当事人选择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选择管辖的协议无效。案例二中的管辖法院条款之所以无效,是因为赵某约定的法院既有原告所在地又有被告所在地,不符合明确、唯一的要求。再例如在合同中约定由“甲方住所地法院和乙方住所地法院管辖”,也应认定是约定了两个以上法院管辖,该约定无效。
四是只能明确约定,不能模糊约定。当事人选择管辖法院必须是明确的。如有的公司约定“在甲方所在地按照合同法处理”。其本意是在甲方所在地法院诉讼,但是“按照合同法处理”的方式有多种。对方提出管辖异议后,法院认定异议有效,则裁定移送管辖。其实,该公司完全可以约定发生争议“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五是只能以书面约定为准,不能以口头约定为凭。约定管辖法院是要式行为,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协议管辖必须以书面形式,可以是合同中的协议管辖条款,也可以是在诉讼前达成的选择管辖的协议。如果合同中未约定管辖法院,仅口头达成协议,即使对方予以认可,在没有签订书面约定管辖协议的情况下,该口头约定仍不能采用。
“两个不得”,即约定管辖不得违反民事诉讼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法院对于级别管辖是有硬性规定的。某案件按性质或者标的额应当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如果选择由中级或者高级人民法院管辖,这种约定就无效。案例 三就属这种情况。我们应按其诉讼标的额选择相应的人民法院管辖。至于专属管辖,是指法律强制规定某类案件只能由特定法院管辖,其它法院无权管辖,也不允许当事人协议变更管辖。与其他法定管辖相比,专属管辖具有优先性、排他性与强制性。如因不动产、港口作业、继承遗产发生的纠纷,都属于专属管辖的范围,还有涉外专属管辖案件,都不得通过约定管辖而更改。
【反倾销案件的管辖法院】推荐阅读:
我国被反倾销的原因09-16
论我国的反倾销制度与现状10-15
民诉法关于合同纠纷案件管辖的有关规定06-26
国际反倾销11-19
中国反倾销原因11-07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民事案件汇总12-02
法院案件质量评查报告10-14
听法院案件审理报告10-27
昆山法院知识产权案件06-01
县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查制度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