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共11篇)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1

自:互联网

感恩教育观后感,要写感恩教育观后感的同学们可以参照下文,下文是1200字的中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同学们。

可是,现在的80、90后,似乎已经把这个传统忘了,不说全忘了,起码已经没有这样的本能了,一定要靠意识才会做到。于是,教育界就批评中国的孩子已经忘记了感恩,尤其是父母„„

中国感恩教育为何如此受人冷落

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感恩教育渊源,这是全世界都不能否认的事实。从黄香的孝敬父亲、到朱德回家为母亲作家务,已经有太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父母,我们永远应当致以感恩之心的人。

可是,现在的80、90后,似乎已经把这个传统忘了,不说全忘了,起码已经没有这样的本能了,一定要靠意识才会做到。于是,教育界就批评中国的孩子已经忘记了感恩,尤其是父母。

更直接地,学校在一个月前请了一位清华演讲家为我们作感恩教育报告。

坦诚地说,并不是他作报告做得不好,我承认他的确很有演讲才能,几乎2个小时的脱稿演讲,说得虽不是文采飞扬却很有条理。很多时候,我确确实实地被他打动了,我可以很坦白的说,自己大致认识到了感恩的重要性。不过我想说的不是我的启发,而是针对旁人漠不关心地做作业,偶尔不屑地说一句:又是这样的无聊发言,发表一些本人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还请各位多多见谅。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已经逐渐形成了致富的意识,尤其是现代都市快餐生活已经熏陶出了一批又一批“上班族”,他们为了自己的生活,疲于奔命。手机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餐几乎就没有认真对待过,累了常常趴在桌上闭一下眼。这还是对自己,那么孩子呢?

有好几位朋友曾经羡慕我有个很关心我的妈妈,说她再忙都要赶回来给我做饭,我几乎就没有遇到过回到家自己做饭的情况(声明一下我还是会做饭的--)。琳常常很眼馋地听着我按门铃就能有妈妈为我开门,而自己却要自己开门独自在家里坐着。冬干脆是从小和外婆一起长大的,妈妈就住在邻楼,永远开着车到处处理事情,很难和她一起住。试想,她们没有我这样的体验,又怎能听懂演讲者“想想你一进门妈妈迎面而来,为你端上你喜欢吃的茄子”“好

好想一下,父亲又是怎样与你一起谈心的”云云。不是我们没有想感恩的心,太多时候,还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为了生存,时常忘记了我们。可他们,也是无奈啊!

但是你要让一个很少接触父母的孩子想到这些,除非他是天生的一副善解人意。

上次就听校长在大会上说到开龙溪大道一块地给我们停车时,曾说过我们在座的家长大部分都是很有权位的。权利是白拿的吗?就算你不坐在办公室里处理公事,起码也要不时地去赴宴。最起码,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另外的我就不说了,因为全部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我们太缺乏陪伴了。除了给我生命,没有什么特别令我感动的事情。自然,听那些报告,只是觉得在说教,哪里能够起得到预期效果呢?

为什么我忽然想说这么多。是因为有一次,我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她的文章:苍天,悲悯我让我和父母除去散一次步吧!

我的心,忽然在那一刻明白,没有感恩的理由。就这样诞生了这篇文字。

算是申冤?算是狡辩?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2

一正确认识感恩教育

感恩是儒家思想, 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就有“齐家、治国, 方能平天下”, 古代皇帝对孝特别重视。孝文化——感恩教育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中国人际关系、伦理道德, 乃至治国国策的影响深远,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传的不竭动力!感恩是孝文化的表现形式, 学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 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因此, 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是家庭中的“小皇帝”, 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让他们学会感恩, 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关心他人。学会感恩, 先要学会知恩, 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让孩子学会感恩, 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 才能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二社会和谐需要感恩教育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引导中小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始终保持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优良传统, 并进行文明礼貌等教育。

当前一些学校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了解传统文化, 不孝、不敬、不体谅父母和长辈, 见到老师漠然视之, 见到朋友如同路人等现象。所以, 在中小学生基础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 让中小学生学会对所有人感恩, 对自己、对父母和对社会负责, 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感恩教育, 使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孝 (感恩) 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感恩教育表现在以孝待亲、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弘扬孝文化, 开展感恩教育, 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礼让兼爱、和衷共济、热爱和平的性格, 可以促进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学生只有学会对人对事多一分谅解、宽容, 少一分抱怨、仇恨, 对家庭多一分责任、承担, 少一分推卸、倦怠, 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对自然物多一分珍惜、怜爱, 少一分浪费、残暴, 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做好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1. 教学中渗透感恩文化意识

学会感恩首先要认知感恩, 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 就不可能有感恩的意识和行为。因此, 感恩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一切并非理所当然的。因此, 要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感, 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 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 使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感恩的内容, 特别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阅读课外书籍中汲取感恩的营养。在现实社会中, 特别是汶川地震中、舟曲地震中, 那些真实感人的事迹, 那些有着英雄壮举中的人们都是知恩不图报的人, 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 以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为重, 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动所有人, 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 他们是人民的英魂, 是人们的楷模, 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 是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标本。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克服奢侈、攀比、享乐、懒惰等毛病,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懂得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信。作为教育工作者, 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同时也应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 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2. 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让我们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无论你的父母是否富有, 是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 是干部或百姓, 他们都为你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为你的成长操心、劳累, 为你的成长、成才、成家奔忙。那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 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送上一份祝福, 在他们失落时给予问候与安慰, 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 而我们又是否记得他们的生日, 体会他们的劳累?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 去报答。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母爱不会嫌孩子长得丑或是有残疾, 高兴时欣慰地一笑, 困难时一碗稀粥为你存留。母亲的胸怀是温暖的, 父亲的臂膀是结实的, 为你遮风挡雨。每位父母都是伟大的, 他们从来不觉得苦或累。作为中小学生, 要从在家做起, 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如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 不提过分的要求, 节约每一分钱, 从小做到勤俭节约, 勤劳上进, 为父母分忧, 关心、尊重、体贴父母,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只有懂得爱人, 才有被爱的资格, 首先应该爱父母, 这样才会爱社会上的其他人, 所以学校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孝亲敬老的感恩教育活动。“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意思是“可怜我的父母啊, 如此劳苦地养育我”, 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可以说, 父母很伟大, 他们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

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 只需要一句问候、些许安慰。作为教师, 我们要用一些典型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如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玉莹请求医生用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 为挽救孩子的生命, 她每天锻炼身体……

3. 创造良好的感恩环境

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 对中小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环境对实施感恩教育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感恩情景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 使中小学生的心灵从中受到感染, 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 感受祖国给我们带来幸福安康的自豪。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祖国的教育, 应从他们耳闻目睹的现实生活着手。祖国强大、富有, 才有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传承振兴中华民族希望的火种和接力棒, 长大后报效祖国。还可以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 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 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 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另外, 在家中父母也要给孩子营造一种环境, 就像在电视中有一个孩子给一个劳累一天的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中, 这个孩子就是受到妈妈给老人洗脚这种举动的感染之后才有的动作, 这就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 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会感恩。

总之, 通过传统手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 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去看待社会, 看待父母, 看待所有人, 那么你会发现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学会感恩, 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 使生活更充实。

摘要: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和修养。感恩教育,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是中小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 加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初探 篇3

[关键词]教育学会感恩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92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感恩社会是每个人做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情操,也是每个人做人的起码修养,每个人做人的人之常情。

既然感恩教育如此重要,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该如何引导、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呢?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调查得出一些不是很成熟的做法及心得,拿出来跟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会学生理解父母,感谢父母

1.召开“感恩”主题班会

利用节日的氛围在班级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节日到来之际,让学生给父母送节日礼物并把当时的感受记下来,回到班上发言。礼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送,留守学生可以写信寄卡送祝福语,或电话问候说一声节日快乐等。父母在家的学生可以给父母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贺卡、画、保暖袋、按摩器等。

2.经常问候父母,让父母舒心

古人云:“言为心声”,不仅要让学生在节日问候父母,还要鼓励学生每周回家都要对父母说一句体贴或感激的话。如回到家对父母说,“爸,妈,我回来了!”“您在干什么呢?”“您辛苦了!”“干活累不累啊?”“要不要我帮忙?”这样既能缓解父母的工作压力,又可以增进与父母的感情,提升学生的感恩之心。

3.学做父母,体验辛劳

如让学生回家做父母平时做的事。洗衣做饭、喂猪喂鸡、到菜园去浇菜摘菜、到了农忙季节适当地挑谷抛秧等等。

二、教会学生感谢师长

1.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先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行动上尊重自己的父母,尊重长辈,尊重学生。在言语上,态度和蔼,为人设身处地,不乱用攻击性的语言。在身教的同时,还需要言传。在教学个过程中,一些可以渗透感恩教育的作品,要尽可能运用。

2.教师节,送礼物

尊师重道,是中华儿女应传承的美德。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古人就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导,非常尊重教师。然而,当今社会要反腐,拒绝收礼风。但有的人就撇去教师节送礼物的传统,我认为是有偏颇的,所有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学生给教师送自己做的字画、小饰物、小卡片,是表达对教师的爱戴、尊重的方式。完全可以发扬传承!

3.用行动,谢恩师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说:“我尊重教师亚里士多德如生身之父,因为如果说我的生命属于父亲,那么赋予生命价值的所有一切都属于亚里士多德。”教师是学生的引航人,指明灯。教育学生感谢恩师,要从小事做起,比如上课向教师问好,迟到喊报告,下课喊教师再见。尊敬教师,不给教师添麻烦,为教师擦黑板,给教师让座等,尤其是要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用成绩来回报教师的教育。

三、教会学生感谢朋友

2014年11月7日腾讯新闻报道,湖北有一位男子中了大奖却拿一百万赠给曾经共患难的好友,被人们称赞“中国好哥们”。这就是感谢朋友的行动最大化。教师要告诉学生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有难同担,还可以有福同享。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多少都与朋友们的支持有些关系。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教会学生以平常心对待他人,抱着不求回报的心理帮助他人。对于他人的帮助,应该尽能力回报,做一个懂感恩、知图报的人。

四、教会学生感谢生活

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痛苦的一面。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的人,生活的痛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考验,生活的美好对他来说一直存在。教育学生,学会感谢生活,感激生活给自己的一切,不管幸还是不幸,都要感谢生活历练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不必患得患失,你得到的是你应该有的一分,”不管美好还是苦痛都是每个人该有的。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朋友,才会更加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他人,从此收获幸福与快乐;只有不忘父母恩、人民恩、祖国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社会主义这条大建设的道路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扬中华民族的感恩优良传统,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育,是目前广大青少年重要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唐伟红,崔华芳.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彭成.感恩中国:青少年必上的8堂感恩课[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4

讲座中,于丹老师引用了论语里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对于任何知识,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去做我就会成为一个快乐的学生。

于丹老师还给我们讲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学会如何面对挫折。故事中说有这样一对兄弟,他们靠卖陶罐为生。有一天,他们装了满满一船的货物,想去大海的对岸卖陶罐,但途中遇到了巨浪,陶罐全都碎了,哥哥哭起来。弟弟独自一人来到街上,他发现这里的人都在装修房子,街上有很多商人在卖建筑材料。回来后他就把所有的陶罐砸得粉碎,对哥哥说:“咱们卖马赛克吧!”没想到,卖马赛克挣的钱比卖陶罐还多。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只有灵活运用自已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5

今天早上,我观看了于丹教授演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节目。节目中于丹教授深动的讲述了作为孩子要有一颗孝心、爱心、要做自立、自信、自强的人。看了节目后,我深有感触,觉得现在我们哪一方面都没有做到。

首先,于丹教授讲到孝。她说“正为本,孝为先”这句话不难理解,里面的孝就是孝道。什么是孝?她说孝是一个伦理的起点。她例举了几位名人,如岳飞、周恩来,他们都是有名的大英雄、伟人,更是大孝子。想一下,我平时是怎么做的,又能做到什么地步。

我觉得,孝,从现在自己做起。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孝顺父母,孝敬老人,听家长的话,不是嘴上说说,一定要做到。

不做自私、自利的孩子,那样会被孤立。我会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让朋友们都喜欢我。

我还要做一个自立、自主、自强的人。每个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教导了我们,家里爸妈也教育我们,剩下的就是靠我们自己了。

我决定做到以下:

小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改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去以后要多帮助别人。

在假期里,让爸妈抽时间带我出去转转,开开眼界,多长知识,还能锻炼我的胆量和毅力。

还要勤俭、节约,以后不乱花钱,把省下的零花钱,自己攒下来。有机会捐给需要的人们,这样既帮助的别人,自己又做了好事。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6

《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1篇

星期六上午7点15分,我和爸爸、妈妈早早的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收看河北少儿频道于丹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节目。于丹教授一开讲,我们就被她富有哲理的语言吸引了。讲座一共分为三部分: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如何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和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 给我印象最深的事第一讲,她用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给我们讲解了父母给予孩子无私的爱就像大树给予那个孩子的爱一样无私而深沉,其实每一位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而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也都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是我们是怎么对待父母的呢?看完以后我陷入沉思:父母每天早上比我起得还要早很多,为的是给我准备一顿可口的早餐。爸爸妈妈上班也很辛苦,可是一到家就像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忙着做饭收拾,检查我的功课,给我洗衣服,安顿好我睡觉,才开始忙着备课看作业,有时候还要忙到半夜......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妈妈一定是最不爱吃的从来不肯往嘴里放一口。想到这我的眼睛模糊了,爸爸妈妈为我做了那么多,我为他们做过什么呢?很少为爸爸端上一杯热茶,很少帮妈妈做一点家务,很少为姥姥捶捶背~我做的太少了。

今天的讲座让我感悟了很多,我应该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只有常怀感恩之情,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只有学会感恩,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2篇

周六的上午,迎着光辉,接受了太阳的洗礼,我收看了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

这个讲座加强了我的素质教育,培养了我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首先讲的是培养人的孝心,最让我感动的是田世国,一个捐肾救母的儿子,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说:“母亲给了我生命,捐肾救母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一种责任!而我们孩子就应该背起这种责任,尽孝道。儒家创始人孔子讲究一个“仁”字,于丹老师讲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际关系的扭动,需要靠行动上的态度来获取。人的成长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学业、阅历、人格。其中阅历与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要有信心,有恒心与毅力,将来才会走向社会的最高峰。只要自强不息,成功就属于你。社会就好比是一锅沸腾、滚烫的水,它不会因为可怜你,就会降低它自己的温度。所以,我们应像那把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成全社会。教育只是人生的起点,而我们的终点,应是我们自己寻求的方式来升华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看了这个讲座,我树立起了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让我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懂得感恩。知道了抵抗挫折、自立、自强、自信的重要意义,使我受益匪浅。《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3篇

今天,我在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中年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这个人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4篇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1篇

星期六上午7点15分,我和爸爸、妈妈早早的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收看河北少儿频道于丹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节目。于丹教授一开讲,我们就被她富有哲理的语言吸引了。讲座一共分为三部分: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如何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和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 给我印象最深的事第一讲,她用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给我们讲解了父母给予孩子无私的爱就像大树给予那个孩子的爱一样无私而深沉,其实每一位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而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也都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是我们是怎么对待父母的呢?看完以后我陷入沉思:父母每天早上比我起得还要早很多,为的是给我准备一顿可口的早餐。爸爸妈妈上班也很辛苦,可是一到家就像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忙着做饭收拾,检查我的功课,给我洗衣服,安顿好我睡觉,才开始忙着备课看作业,有时候还要忙到半夜......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妈妈一定是最不爱吃的从来不肯往嘴里放一口。想到这我的眼睛模糊了,爸爸妈妈为我做了那么多,我为他们做过什么呢?很少为爸爸端上一杯热茶,很少帮妈妈做一点家务,很少为姥姥捶捶背~我做的太少了。

今天的讲座让我感悟了很多,我应该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只有常怀感恩之情,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只有学会感恩,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2篇

周六的上午,迎着光辉,接受了太阳的洗礼,我收看了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

这个讲座加强了我的素质教育,培养了我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首先讲的是培养人的孝心,最让我感动的是田世国,一个捐肾救母的儿子,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说:“母亲给了我生命,捐肾救母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一种责任!而我们孩子就应该背起这种责任,尽孝道。儒家创始人孔子讲究一个“仁”字,于丹老师讲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际关系的扭动,需要靠行动上的态度来获取。人的成长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学业、阅历、人格。其中阅历与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要有信心,有恒心与毅力,将来才会走向社会的最高峰。只要自强不息,成功就属于你。社会就好比是一锅沸腾、滚烫的水,它不会因为可怜你,就会降低它自己的温度。所以,我们应像那把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成全社会。教育只是人生的起点,而我们的终点,应是我们自己寻求的方式来升华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看了这个讲座,我树立起了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让我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懂得感恩。知道了抵抗挫折、自立、自强、自信的重要意义,使我受益匪浅。《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3篇

今天,我在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中年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这个人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

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4篇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5篇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讲座结束后,我感受颇深。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一个故事——大树与调皮的小男孩。大树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让小男孩完成自己一生的梦想——没了果实,没了树枝,没了树干,只剩下一个老树根。而小男孩呢?小的时候,摘大树的果实和叶子,在大树上乱刻乱划;为了上学和买玩具,他摘下了大树的全部果实;为了娶妻子盖房,他砍下了大树全部的树枝;为了周游世界,他砍下了大树粗壮的枝干;到了年老,他在老树旁一直陪伴着老树。可能我们都会觉得小男孩残忍,但这不正是我们吗?当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喜欢跟父母一起玩;等我们长大了,我们就离开父母;只有当我们有需要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到他们身边;可无论怎样,父母都一直在那里,尽一且所能提供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只为我们快乐、幸福;可当我们年纪大了,想再回到父母身边,他们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根,那叶子、果实、庞大的树枝,早都不见了。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的就是孝,可见“孝”在整个社会道德中的分量。那么,何为孝?孝最基本的就是关心父母,理解父母。父母对我们没什么要求,只是希望我们快乐平安的成长。我们如果连这都做不到,成天抱怨生活,自怨自艾,那还如何谈得上“孝”?孝,其实很简单。有事一杯水,一个问候就能让父母很欣慰,并不是多豪华明亮的房子和一桌奢侈的饭菜可比的。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7

关键词:德育工作,感恩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

一、当前学生的德育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学生发出了各式各样的挑战, 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反观现在的学生,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加上家庭教育的误区、学校教育不当及社会的不良诱惑, 他们的智商在进步, 而情商并未随之发展, 甚至在倒退。在学校教育中, 身为班主任的我们, 不难发现, 总有一些学生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 成为高智商、低情商者。在我所接触的学生中, 常见的性格缺陷者有以下三种。

(一) “理所当然型”

这一类的学生最为常见突出表现在, 认为一切所得都是理所当然, 受之无愧的, 他们无尽地向身边的人索取, 却不愿意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需要付出, 不懂得索取与付出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他们在家时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父母再苦再累, 也不懂得帮父母分担;在学校, 不懂得尊重教师及同学, 上课不认真听讲, 扰乱课堂秩序。

(二) “自卑懦弱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 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平时沉默寡言, 不善言语, 不敢或不愿与外界沟通, 包括自己的家人、同学和教师。遇到事情, 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不行”, 所以在机遇面前, 常畏首畏尾, 错失很多的良机。

(三) “自大易受伤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 一般比较有优越感, 要么是家境优越, 要么是学习成绩优越, 所以在性格方面, 表现为特别要“面子”, 喜欢别人夸奖他们, 容不得别人的批评或斥责。一旦他们这些自大的“资本”消失了, 如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成绩时, 他们就会觉得天塌地陷, 无地自容, 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二、原因分析

育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 到长大成才, 每走一步, 都与周围的教育环境密不可分。这个环境, 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

在家庭方面,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 影响孩子的一生。很多家长不管家境富贵或贫穷, 当孩子一出生, 便把他当做家里的“小太阳”, 以他为中心。而且现在很多家庭都是隔代抚养, 父母外出工作, 由爷爷奶奶等代养, 教育方式难免落后, 缺少科学性, 因此很多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大、傲慢、任性等不良的性格。当然, 也有部分家长的育儿观依旧停留在“棒打出孝子”的年代, 对孩子的管教过于苛刻、粗暴, 让孩子屈服于棒棍之下, 产生了懦弱、胆小、极端、叛逆等性格上的缺陷。

在学校教育方面,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 但在中考、高考等升学率的压力之下, 很多学校的治学方针依然以学业成绩为主, 重智育、轻德育, 造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盲区。对于部分学生的性格缺陷问题, 大多数教师也是以简单的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处理, 没有因材施教, 造成事态的恶化。

三、对策:“感恩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护学生健康成长

身为中学德育工作一线的一名班主任, 我认为, 要让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成才, 应该重视德育教育, 更应该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用“感恩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护学生健康成长。

(一) 用“感恩教育”感化“理所当然型”

“理所当然型”学生的潜意识里不懂得感恩, 认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会自我反思, 不会感激, 一旦别人中断了对他们的给予, 他们就会埋怨。我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 把“感恩教育”作为一大使命。我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 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打招呼, 不管是教师还是同学, 都应用微笑或眼神与人交流。同时, 学校召开名家的“感恩, 我们在行动”等大型演讲会, 让学生在感动中, 反思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我还利用班会课等场合, 鼓励学生回家帮父母洗碗、倒茶;反复告诫学生, 出门前要知会家长, 不要让家人操心;鼓励学生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角色互换, 模拟生活的场景, 让学生与父母、教师、他人进行角色互换, 将心比心, 体会别人的难处。渐渐地, 我们都惊喜地发现, 校园内外, 学生主动打招呼的多了, 笑容多了, 打架斗殴的少了。在与家长的聊天中, 家长反映孩子会主动与他们聊天了, 还会主动帮忙。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神奇之处。

(二) 用“赏识教育”改善“自卑懦弱型”

所谓赏识教育, 不是纵容或娇惯学生, 而是在他们的成长中, 用心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多肯定和赞赏他们, 让他们从骨子里产生自信, 但不自傲。“自卑懦弱型”学生的成因就在于缺少自信。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 自信的教育。教师的一个眼神, 一个笑意, 一句赞美的话, 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勇气。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家境一般, 文化底子弱, 造成很多学生骨子里怯懦。刚给他们上课的时候, 只有我一个人自问自答, 鲜有学生回应。事后深入了解, 原来大多数的学生都担心回答有误引起他人的嘲笑。于是, 我利用课堂内外的时候, 给学生订立一个班级积分管理制度, 比如上课积极回答者, 可以一次加一分, 以此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对于回答错误者, 大家不可以嘲笑, 而是应该报以掌声鼓励。渐渐地, 回答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多。

(三) 用“挫折教育”治愈“自大易受伤型”

“自大易受伤型”的学生, 因为生活中的优越, 常常会自认为是完美无缺的人, 特别爱“面子”, 不容许自己失败。一旦成绩不理想, 或是未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便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无法原谅自己。近年来提倡的“挫折教育”, 便是提倡平时多磨炼学生的意志力, 让学生的内心足够强大, 以独立承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压力、失败等。我在班级管理中, 常常给学生灌输一种人生态度:从容。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 没有谁能永远是第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别人总有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地方, 所以不要轻易看轻别人。允许自己犯错误, 重要的是能知错能改, 不要重犯同一个错误。班级的座位采取全方位轮坐制, 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大家都有机会轮坐到。通过这样一些班级管理办法, 学生渐渐接受了一个理念:平等。于是, 再骄傲的学生, 也会渐渐放下那颗骄傲的心, 尝试与同学平等相处。当然, 在“挫折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批评”的艺术, 尤其是这些“自大易受伤型”的学生, 要因人、因时、因地区别对待。对于冲动爱面子型的学生, 尽可能不当面斥责他们, 而是寻找时机, 另辟蹊径, 用一些事例从反面来阐明道理, 这些学生一般会在案例中自省。

让感恩教育走进学生心间 篇8

关键词:德育;感恩;教育;走进;学生;心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55-01

人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懂得付出和回报,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这些孩子的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尤为重要。

一、抓住“感恩”节日

结合节日教育学生。利用不同的节日,像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教师节等,教育学生学会帮妈妈做做家务,为爷爷奶奶洗洗脚、梳梳头;学会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给父母老师写感谢的心里话。让学生懂得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亲人及社会的关心、教育和培养。

丰富多彩的活动熏陶学生。我校利用主题班队会,让学生讲出对父母、师长、学友的爱。通过算时间账、金钱账、感情账,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老师的细心教导之情,亲友的无私帮助之恩;写感恩信。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班级举办感恩演讲。认真组织《感谢爸妈养育恩》、《红烛颂》等感恩演讲比赛,在演讲中升华学生思想,激发学生的感恩父母老师教育之情;平时开展感恩活动。组织学生分班次轮流到银铃福利院帮助老人洗衣、扫地、叠被子等,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知恩感恩父母和老人。利用学校板报、墙报、画展每一个角落资源,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根植在每一位学生心中。

二、营造“感恩”氛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队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质量。因此从党支部到校长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营造感恩的大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搭桥铺路。

例如:党支部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仁爱之师”宣讲和评选活动,在教师中树立师德典型;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和学生一道为白血病学生张璞捐款两万多元奉献自己的爱心。再如:校长要求加强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通过上课、备课、辅导、教研等常规工作的强化,使每一位老师不仅在业务方面研究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而且整个老师的团结协教意识也逐日增强感动校园优秀教师的评选,将老师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树立得更高大了,更受人尊敬了。

三、渗透“感恩”教育

以往提炼要点、优秀教案征集、随堂看课感觉都只是在渗透的圈外徘徊,为了真正走进“感恩”教育,深入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研究。教师先集体分析文章中蕴含的“感恩”的教育内容,然后提炼出渗透要点,制定出渗透办法,并围绕这个要点和实施办法展开有针对性地听课研讨活动,改进教学。教师结合课本知识还归纳了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的其他表现,例如能记住父母的生日、懂的父母的辛苦、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事,送给父母开心的话。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水,做家务,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歌曲,“感恩的心,感动你我”征文活动。于是在课堂上老师们采取了这样一些渗透方法:读中感悟以情感人,拓展训练深化情感,课后延伸实践反馈……五年级老师们在上口语交际“感谢与帮助”主题时,采取了同唱一首歌的方法进行渗透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渗透策略,有的借助手机作为道具与远在外地的父母通电话,有的采用讲述发生在我和父母之间的故事让同学们感受细腻的爱,有的借助配乐诗朗诵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有的通过朗读父母寄来的信,有的通过设计感恩卡,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很多同学学了课文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恩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师发自内心感动学生的无痕的课堂教学才是好的渗透。

四、主题“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虽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如果缺少学校主题活动的设计也是不能够面向全体打动学生的心。为此我校围绕感恩主旨,每个月一个主题,以点带面开展工作。

三月份是“感恩做事月”,主要解决认识问题。学校在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安排了活动内容,并借助校园风广播在全校营造学习帮助父母作画、洗脚、写信等活动营造行为氛围,在各年级广泛开展了感恩故事和演講比赛,推荐优秀的同学在校园泉水叮咚广播站中讲述感恩故事,取的了较好的效果。

四、五、九、十月份是“感恩行动月”,主要解决实践问题。学校结合父亲节、母亲节开展护绿保洁活动,开展了“做文明小天使,感悟真情”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每天机关门前捡垃圾,清理商户楼前的乱贴广告,义务拔草、摘花等活动,在课前进行交流。一方面大队部牵头在学生中开展“情系节水,奉献爱心”为主题捐款活动,号召每一名少先队员把平日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捐助给最需要帮助的灾区小伙伴,帮助他们重建校园,重返课堂,全校学生共捐款2万多元。另一方面以各班级以单位进行了“节约用水、感悟真情”的主题黑板报、班刊、主题班会等活动,充分挖掘节水救灾中的育人因素,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五、体现“感恩”真谛

认识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光荣,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学校结合军训、为学校争光等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锤炼学生情感,升华感恩真谛。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9

《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1篇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演讲风格语气平和、神闲气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个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四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自信。其中第一个主题是我最有感触。

在讲第一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颗粗壮的大树和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每天小男孩都来找大树玩,摘几个果子吃、摘几片树叶玩,大树都不生气,每天都盼着小男孩来和它玩,大树一天一天的盼着,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来找大树了,又过了很久他已经是个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恼的叹着气,大树说:“孩子啊,你怎么了?”小男孩说:“别人都有钱买新玩具我都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卖钱吧。”于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来收果子。后来,小男孩于是好久都不来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树底下叹气,大树问:“你又怎么了?”“别人都有钱盖新房子、娶新娘,我却没有。”“那你把我大的树枝都看下来卖钱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来看大树,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树下叹气,“你学业也成了,房子也盖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呀?”大树问,“别人都去海外了,我却在家里待着。”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做船吧!它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于是,小男孩就把树干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来了,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大树问:“我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一个大树桩,你肯定我不愿理我了,哎。”“不,我回来,是因为想和你一起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父母无私地给予我们这么多,我们应该懂得珍惜和回报。目前我能回报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于丹老师还讲了周总理每次回家都给老父亲喂饭,然后才自己吃,父亲去世后好长时间都爷爷流泪。台湾一个大老板都习惯跪着给父母喂饭。

名人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要孝敬父母,让她们觉得幸福!

《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2篇

周六的上午,迎着光辉,接受了太阳的洗礼,我收看了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

这个讲座加强了我的素质教育,培养了我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首先讲的是培养人的孝心,最让我感动的是田世国,一个捐肾救母的儿子,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说:“母亲给了我生命,捐肾救母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一种责任!而我们孩子就应该背起这种责任,尽孝道。儒家创始人孔子讲究一个“仁”字,于丹老师讲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际关系的扭动,需要靠行动上的态度来获取。人的成长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学业、阅历、人格。其中阅历与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要有信心,有恒心与毅力,将来才会走向社会的最高峰。只要自强不息,成功就属于你。社会就好比是一锅沸腾、滚烫的水,它不会因为可怜你,就会降低它自己的温度。所以,我们应像那把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成全社会。教育只是人生的起点,而我们的终点,应是我们自己寻求的方式来升华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

看了这个讲座,我树立起了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让我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懂得感恩。知道了抵抗挫折、自立、自强、自信的重要意义,使我受益匪浅。

《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3篇

今天,我在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中年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这个人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

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4篇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

更多热门文章:

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5篇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讲座结束后,我感受颇深。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一个故事——大树与调皮的小男孩。大树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让小男孩完成自己一生的梦想——没了果实,没了树枝,没了树干,只剩下一个老树根。而小男孩呢?小的时候,摘大树的果实和叶子,在大树上乱刻乱划;为了上学和买玩具,他摘下了大树的全部果实;为了娶妻子盖房,他砍下了大树全部的树枝;为了周游世界,他砍下了大树粗壮的枝干;到了年老,他在老树旁一直陪伴着老树。

可能我们都会觉得小男孩残忍,但这不正是我们吗?当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喜欢跟父母一起玩;等我们长大了,我们就离开父母;只有当我们有需要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到他们身边;可无论怎样,父母都一直在那里,尽一且所能提供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只为我们快乐、幸福;可当我们年纪大了,想再回到父母身边,他们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根,那叶子、果实、庞大的树枝,早都不见了。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的就是孝,可见“孝”在整个社会道德中的分量。那么,何为孝?孝最基本的就是关心父母,理解父母。父母对我们没什么要求,只是希望我们快乐平安的成长。我们如果连这都做不到,成天抱怨生活,自怨自艾,那还如何谈得上“孝”?孝,其实很简单。有事一杯水,一个问候就能让父母很欣慰,并不是多豪华明亮的房子和一桌奢侈的饭菜可比的。

在演讲中,于丹老师也提到了“仁”.“仁”已经作为了社会生活中与人交往能否顺利的必要条件。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培养我们的爱心。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要学会感恩学会报答,感恩是没有界限的!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吧,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和谐、更友善!

《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6篇

今天,我准时的坐在沙发上收看于丹老师的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挡挫折的能力。她在第一个主题上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握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到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长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了盖房子。”又过了几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作为中年人我也应该到别处去看看。”大树说:“你可以把握的树干砍了做成独木舟。”中年人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人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说:“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更不会理我了吧。”他说:“不,现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晒太阳。”树桩开心极了。

这个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树索取,而大树所要的回报仅仅是他的陪伴。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都是无私的,为了儿女,给予他们所有的一切。百善孝为先,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于承担爱与责任。看完讲座,我懂了要想成才先成人的道理。

《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7篇

周六的上午,我收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讲的《感恩教育》,这个讲座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1、孝心。孝心是一个人的重要品格,如果没有孝心不管这个人多么优秀,他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在2004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的田世国,因为他的怒亲得了很严重的病,必须做植肾手术,田世国偷偷的把他的肾捐给了母亲。还有赖乐进,他的父母都是盲人,他上学从不旷课,放学回家后他就跪着喂父母吃饭。正是于丹老师所说责任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

2、感恩的信。在这个方面于丹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在小时候总是在一棵大树底下玩,大树也很高兴,可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需要的越来越多,大树也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当孩子已经老了,大树已经变成了没有用的老树根,这件事告诉我们人要有感恩的信。

3、自强、自信。自强、自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比如说登山,也许在登山的途中你会受伤,但如果你要坚持下来,到达山顶的时候,你会真正的感受到“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含义。我们要记住这世上知识很重要,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悟性。

《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8篇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令我最深刻的是第一讲:

“正为本,孝为先”,于丹老师通过《大树和孩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孝?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父母就像那棵大树一样用全身心的爱,用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给予孩子,但是故事中的孩子最后悟出了感恩。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让孩子在生活中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身边每一个帮助和关心他的人!只要每个人都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世界将变得更和谐,更友善。

最后,我想以于丹老师的深情寄语来表达我的心声: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灵。在人群中学会爱,在山水中发现永恒,在社会的规则中去勇于承担,在这一切之中,去建立人格。这样的一个孩子,站在一个起点上,我们才有理由去祝福他们所有的未来。

《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9篇

今天,我们和孩子一起认认真真的观看了于丹老师的关于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精炼的语言,精辟的见解,生动的事例,就像清泉荡涤着孩子纯真的心灵,更让我们成年人接受了一次感恩教育的洗礼。

于丹教授从几个方面做了重点阐述: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于丹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令我如醍醐灌顶,句句箴言更触动着我的心底。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是对长辈的孝顺之意,是给予父母温暖体贴的话语和关怀。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人生道路上的忠言逆耳,是快乐时的相互分享。自尊、自强、自信和抗挫折能力是我们迎接人生挑战的必备的能力,是迎击困难的强大武器,更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得起风雨的洗礼,经得住艰难困苦的磨砺,我们的人格才能坚毅,人生才更完满,人性更伟大!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常怀感恩之心,你才会体味生活的幸福和乐趣,学会感恩也就学会了包容,就会拥有一颗平常心,就会感知到世界的美好,就会明白的生活的真谛。只有懂得感恩,才会在感恩的同时获得别人的帮助,让自己度过一个个难关,为自己的事业搭建爱的阶梯!

让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将感恩之心传递,相信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的和谐、和善、美好!

《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10篇

星期六上午7点15分,我和爸爸、妈妈早早的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收看河北少儿频道于丹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节目。

于丹教授一开讲,我们就被她富有哲理的语言吸引了。讲座一共分为三部分: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如何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和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

给我印象最深的事第一讲,她用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给我们讲解了父母给予孩子无私的爱就像大树给予那个孩子的爱一样无私而深沉,其实每一位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而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也都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是我们是怎么对待父母的呢?看完以后我陷入沉思:父母每天早上比我起得还要早很多,为的是给我准备一顿可口的早餐。爸爸妈妈上班也很辛苦,可是一到家就像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忙着做饭收拾,检查我的功课,给我洗衣服,安顿好我睡觉,才开始忙着备课看作业,有时候还要忙到半夜......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妈妈一定是最不爱吃的从来不肯往嘴里放一口。想到这我的眼睛模糊了,爸爸妈妈为我做了那么多,我为他们做过什么呢?很少为爸爸端上一杯热茶,很少帮妈妈做一点家务,很少为姥姥捶捶背~我做的太少了。

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10

周六上午九点四十分,在新疆电视台第十一频道播出了由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我准时的坐在了沙发上,收看了这次讲座。看完后我受益匪浅,也明白了许多。

她讲话极富感染力,让我对孝心,爱心,自立,自强,自信有了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首先我们要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爱我们的人。她告诉我们,面对人生,要选择从容与坚定,要学会感恩与奉献,要永远地自信微笑的面对。所以,让我们懂得感恩,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

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最尊贵最伟大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每时每刻我们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那份不求回报的爱。感恩老师,给我们前进的动力,给我们飞翔的翅膀,给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给我们放眼世界的慧眼。感恩生命,感谢我们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感谢我们现在拥有的美好甜蜜,感恩我们拥有一的坦然与冷静,战胜一切的勇气与力量。

她讲的有几句话,我很喜欢。她说:“你可以是优秀的,你可以是卓越的,但你不能要求自己是完美的。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所以感恩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恩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恩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渡过难关;感恩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恩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我们不仅仅只对父母感恩,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和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是有意义的,感恩,会让我们忘记自私,得到孝心,爱心,人与人之间会得到和睦与快乐。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会发现得到感恩后自己会是多么快乐!

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浅析 篇11

关键词:中职生 感恩意识 心理缺失 感恩教育 教育对策

正 文:

感恩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美德传承,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案例。感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准则,它更是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文明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但是,中职学生情感淡漠、感恩意识缺失已是较为普遍的情形,制约了学生的成人与成才,阻碍了整个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诚如一位政协委员所说:“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我们的中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感恩意识,塑造完美品格,提升精神境界,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必要。

通过课堂和社会的感恩教育,对受教育者实施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培养。可以帮助中职生养成识恩德、感恩的习惯。可以引领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成才之前先学会做人。

一、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之表现

在中职教学过程及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当前,中职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现象比较普遍且有的比较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体会父母的担心与牵挂,不管是返校还是外出,不会主动向家里报平安,做不到“游必有方”为子之道;回到家中缺乏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思想,只知道沉侵到自己的网游世界中,对于家长的询问,仅是应付,只是在要生活费时,才会主动和家长联系;生活上和同学间互相攀比、贪图享乐、穿着上追求名牌,花钱无节制,完全不能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在家里不尊重亲人,不能主动为父母承担家务,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寄生生活;在学校不尊重老师,不能体会老师教学的辛苦,有时甚至恶意顶撞老师、出言不逊,或者做一些恶作剧;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心理扭曲,缺少理解,缺少團结和沟通意识,更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现状,不一而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基于此,感恩教育十分必要!

二、中职学生感恩心理缺失原因

(一)家庭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否和谐,家中是否有一种尊老爱幼的氛围,父母的言谈举止等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对孩子心理、性格、品质的形成关联极大。试想,生活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家长上不知孝敬老人,下不知关心爱护孩子;作家长的整天满嘴污言秽语,打架吵架是家常便饭;有了空闲,在麻将馆里一坐一天,孩子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也不得而知,也不想知道。在这样的家庭里会能培养出知道感恩图报的,品质优良的孩子吗?

还有,中职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面打工,一家人聚少离多,和孩子情感上的交流少,不大关注孩子的品行教育,只是一味的给与,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给与,不懂得体恤家长,不知道自己对父母、对家庭也应有一份责任和义务。

这些都说明了,家庭和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二)中职学校教育的偏差影响

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学校就成为对中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主要力量。然而,中职学校为了生源,各学校基本上没有入学条件,生源质量下降。一些同学的不良习气互相影响,致使风气越来越坏。学校的感恩教育方式也很有限,大多体现在德育课上,其内容只注重理论,又缺乏针对性、时代性,脱离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效果较差。

特别一提的是,中职学校“重技能,轻德育”是普遍教育倾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成人”与“成才”的关系。许多老师课堂上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职课堂,很难与课堂教学相联系起来,达不到育人于教的目的。缺乏感恩的氛围的校园,很难把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上正轨。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国富民强。但我们不能忽视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在利益驱动下,人际关系趋于功利化和物质化。人与人之间的信用体系逐渐崩塌。诸如,在路上扶起伤者却被讹诈,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相反,损人利己、忘恩负义的事例缕缕出现。做好事,帮助别人,似乎谁就是“傻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少数散漫惯了的中职生中,往往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他们只知“我要怎样”,却不知“要我怎样”。

同时,网络时代很多中职生沉湎于网络,成了“低头一族”“独孤一族”。操场上很少能看到生龙活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旷课、上网聊天、玩游戏等成了他们打发日子的主要方式。

以上种种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中职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他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和美好情感的形成。

三、对中职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育人于教,感恩教育融入到现代职教理念

“重技轻德”,一味追求招生人数和毕业就业率,认为中职学校就是要尽快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工,把他们推向市场就行了,从而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现在中职学校的普遍现象。为了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应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真正把“求职”“习技”“立德”“成才”作为新的职教理念来贯彻执行。应该注重“以生为本”,把以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任务,使得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获得某种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出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把感人教育放在首位,使广大中职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对社会有所担当的人。

(二)把感恩教育融入學校良好、和谐校园氛围中

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对形成和发展中职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良好的作用。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营造和谐优美的环境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意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创建尊重、平等、沟通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互助的同学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人格品行、道德修养,言谈举止对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氛围有着极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要首先提高个人品德素养,塑造自身感恩人格,要“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行为举止感化教育学生。要想让学生尊重自己,也要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点变化:对学生为老师、为同学、为学校、为社会做出了任何一件好事,都要予以表扬。见到学生,教师主动打招呼,会使学生感到和蔼、亲近;天气突变时,老师的一句“多穿点,别着凉了”,会使学生感到关心、感到温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会使学生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感觉。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黑板报、橱窗、校报的等宣传工具,播放或刊登一些感恩的故事,大力宣传中国好人,安徽好人、蚌埠好人和学校好人的先进事迹;开展感恩事迹评比活动,营造知恩、感恩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把感恩教育融入日常行为之中

感恩教育是一项素质教育,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切入点。我们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师要言传身教、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课堂内外。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说出一、两件父母为你所做的、最令你感动的事;号召学生在父母生日、母亲节、父亲节给他们打电话问候,向他们大声说道:“我爱你!”,回家后主动帮父母承担家务。下课,对老师说声“辛苦了!”。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和需要的人让个座等等。通过感恩活动使学生知道感恩是做人之本,是生活快乐之源,然后行使于自己日常行为中,久而久之成为自然。

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对于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学校要把感恩教育融入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中,向他们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学校要自觉的把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与家庭、社会深入的结合,全面培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将感恩教育转化为内在的品德素质,转化为人的自觉行动。

中职学校肩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汇编 2009高教版

[2]杨新美 中职生感恩教育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5)

[3]肖华英 吴东辉 谈中职学校学生的感恩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

上一篇: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管理办法下一篇:公司员工入职培训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