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练习题及答案(共10篇)
1.字音:阳夏少()时辍()怅()恨苟()鸿鹄()闾()適戍()度()已失期当行()以数()谏故将()兵罾()鱼腹间()令丛祠()陈胜王()篝()忿恚()笞()藉()第令毋()宁()有种蕲()徇()社稷()
2.解词
A组:(1)少()时
(2)尝()与人佣耕();
(3)苟()富贵
(4)怅()恨()久之();(5)若()
(6)陈涉太息()曰
(7)辍()耕之()垄上
(8)燕雀安()知鸿鹄
B组:(1)发()闾左()適()適戍()渔阳,屯()大泽乡;
(2)皆次()当行()
(3)会()天大雨;皆来会()
(4)度()已失期()
(5)法()皆斩
(6)今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7)天下苦()秦久矣
(8)以()数()谏()故();数()有功
(9)上使()外将()兵
(10)或()闻无罪
(11)项燕为()楚将;为()坛而盟;为()天下唱()
(12)楚人怜()之
(1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宜()多应()者
(14)知其指意()
(15)念()鬼,威众()(16)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固()已()怪()之矣
(17)罾()鱼腹中
(18)陈胜王()
(19)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0)夜篝()火
(21)旦日(),卒中往往()语()
(22)指目()
C组:(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忿恚()尉,令辱之()
(3)笞()广
(4)召令徒属()曰
(5)藉()第()令()毋()
(6)固()十六七()
(7)王侯将相宁()有种
(8)从()民欲()也
(9)行收兵()
(10)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11)被()坚()执()锐()
(12)刑()其长吏
3、一词多义解释。
A组:(1)会A.会天大雨()B.与皆来会计事()
(2)将A.项燕为楚将()B上使外将兵()
(3)次A.皆次当行()B.之次所旁丛词中()
(4)书A.乃丹书帛()B.得鱼腹中书()
(5)乃A.陈胜、吴广乃谋曰()B.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6)为A.皆次当行,为屯长()B.为天下唱()
(7)故A.广故数言欲亡( ) B.扶苏以数谏故()
(8)道A.道不通()B.伐无道()
(9)令A.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B.陈守令皆不在()
(10)数A.以数谏放()B.卒数万人()
B组:(1)之辍耕之垄上()久之()鸿鹄之志()楚人怜之()
(2)死等死()死国可乎()
(3)以以激怒其众()祭以尉首()扶苏以数谏故()
(4)而夺而杀尉()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通,)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通,)
(3)固以怪之矣(通,)
(4)将军身被坚执锐(通,)
5、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循蕲以东
(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集事(6)将军身被坚执锐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天下苦秦久矣
(3)苟富贵,无相忘
(4)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7)将军身被坚执锐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0)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二、作者作品
本文的作者是,著名的家、家和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作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认识陈胜的才略、胆识以及他在反秦斗争中的作用。1.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2.舆论准备包括:(1)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2)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做“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这实际是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二、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辨析词义。1.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古今义的不同。(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试辨析下面三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3)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古今词义的差异,使学生养成确切辨析词义的习惯。1.(1)“亡”,人藏在隐蔽处,即逃亡之义。今义:死亡。
(2)“间”,本作“”,表示月光由门缝射入,这里是“窃伺间隙,不欲令众知之”之义,可以解做“暗地里”。“之”,去、往。今义:间,中间,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3)“往往”,处处。今义:经常。2.(1)A.编次
B.临时驻扎(2)A.屡次、多次。
B.几(3)A.写。
B.字条。
三、读懂下面一段文字,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陈胜的看法。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这是《陈涉世家》的结尾部分。司马迁在高度评价陈涉的同时,也并没有掩盖他的错误和局限性。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一些文言文段落,逐渐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同时,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全面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建议
一、反复朗读课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背诵其中部分段落。《史记》的语言相当规范,反复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二、由于课文较长,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当抓住重点,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次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的情况和起义发动的经过,特别是要在理解陈涉说的几句话的含义的基础上,了解陈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课前思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闾左( ) 適戍( ) 罾( ) 徇( ) 笞( )广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少时( ) 皆次当行( ) 陈胜王 ( ) 上使外将兵( )
间令( ) 以数谏故( ) 多为用者( ) 宁有种乎 ( )
三、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通 , 。
2、为天下唱 通 , 。
3、固以怪之矣 通 , 。
4、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 , 。
四、文学常识填空
《陈涉世家》选自 。该书共 篇,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鲁迅称之为“ ” 。作者 ,是 代著名的 家, 家, 家。
五、思考并回答: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即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合作探究】
一、写出加点字在句中的含义。
失期,法皆斩 上使外将兵 狐鸣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行收兵 尉果笞广
置人所罾鱼腹中 皆指目陈胜 固以怪之矣
将军身被坚执锐 皆刑其长吏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忿恚尉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苟富贵,无相忘。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3、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三、思考并回答:
文章开头同时列出陈胜吴广二人的姓名、籍贯、表字,文章中写了二人合谋举事等内容,能否据此把本文看成是二人的合传,名为《陈胜吴广世家》?为什么?
【自主检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面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苦秦/久矣 B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D吾闻/二世少子也
2、从陈胜、吴广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中,你认为,最终他们发动起义的策略(或口号)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胜用了哪两种办法来威服众人的`?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在提倡精神文明的今天,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6题。
吴起攻亭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使也。及有徙之者,起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 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 人争趋之 ( )
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 ( ) 一朝而拔之( )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
⑵人莫之徙使也。
6、吴起致胜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课前思考】
一、比较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1、之
辍耕之垄上 ( ) 怅恨久之 ( )
楚人怜之 (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2、然
吴广以为然 ( ) 然足下卜之鬼乎 ( )
3、故
扶苏以数谏故( ) 广故数言欲亡 ( )
4、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5、以
以激怒其众 (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 )
祭以尉首 ( )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
6、为
若为佣耕 ( ) 士卒多为用者 ( )
吴广为都尉 ( ) 为坛而盟 ( )
二、思考: 课文围绕“起义”这个中心,注意详略得当地处理材料。请你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这样剪裁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一、熟读课文,说说陈胜是怎么发动起义的。
二、仔细阅读课文,说说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主检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用“/”标出语句朗读的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①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2、解释加点的字。
吴广素爱人( ) 召令徒属曰( ) 为坛而盟( )
3、下面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亡①广故数言欲亡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B乃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C令①召令徒属曰 ②忿恚尉,令辱之 D 而① 夺而杀尉 ②温故而知新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文段记述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
”,并提出了“ ”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名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②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③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④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⑤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⑥,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⑦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⑧籍矣。
【注释】①下相:秦地名。②季父:诸叔父中的最小者。③戮:杀,这里指失败自杀。④项:古地名。⑤竟:完成。⑥会稽:山名。⑦族:灭族。⑧惮:畏惧。
6、用“/”给下面文字断句(即在需加标点处用“/”表示)。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7、解释加点的字。
略知其意( ) 梁以此奇籍( )
8、翻译句子。
毋妄言,族矣。
9、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 ( )戍渔阳,九百人屯( )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 )当行( ),为屯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 )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 )谋( )曰:“今亡( )亦死,举大计亦死;等( )死,死国( )可乎?”陈胜曰:“天下苦( )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 )数( )谏( )故( ),上( )使( )外( )将( )兵。今或( )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 )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 )以吾众诈(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宜( )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 )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 )鬼乎!”陈胜、吴广喜,念( )鬼,曰:“此教我先威( )众耳。”乃丹( )书( )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 )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 )以( )怪( )之矣。又间( )令( )吴广之( )次所( )旁丛祠中,夜篝( )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 ),卒中往往( )语,皆指目( )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 )数言欲亡( ),忿恚( )尉,令( )辱之( ),以激怒其众。尉果笞( )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 )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 )第( )令( )毋斩,而戍死者固( )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 )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 )民欲也。袒( )右,称大楚。为坛而盟( ),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 )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 )兵。比( )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 )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 )坚( )执锐( ),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 )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参考答案: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 年轻的时候 ),尝( 曾经 )与人佣耕,辍耕之(到 )垄上,怅( 失望)恨( 叹恨)久之(不译),曰:“苟(如果)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你)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 长叹)曰:“嗟乎!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安(怎么 )知鸿鹄( 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之( 的 )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 ( 同谪,发配 )戍渔阳,九百人屯(停驻)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编次 )当行( 当在征发之列 ),为屯长。会( 适逢,恰巧遇到 )天大雨,道不通,度( 估计 )已失期( 误了期限 )。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于是 )谋(商量 )曰:“今亡(逃跑 )亦死,举大计亦死;等(同样 )死,死国( 为国事而死 )可乎?”陈胜曰:“天下苦( 苦于 )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 因为 )数( 多次 )谏( 劝戒 )故(缘故 ),上( 皇上 )使( 派 )外( 在外面 )将(带领 )兵。今或(有人)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怜爱 )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逃跑 )。今诚(果真 )以吾众诈(假装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同倡,倡导),宜(应当 )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 对别人的尊称,您 )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这件事 )鬼乎!”陈胜、吴广喜,念( 考虑、思索 )鬼,曰:“此教我先威(威服 )众耳。”乃丹( 用丹砂 )书( 写 )帛曰“陈胜王( 称王 )”,置人所罾( 用网捕 )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 本来 )以(同已,已经 )怪(感到奇怪 )之矣。又间( 暗中 )令( 指使 )吴广之(到 )次所(军队驻扎的地方 )旁丛祠中,夜篝(用笼子罩 )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 明天 ),卒中往往( 到处 )语,皆指目( 用手指用眼注视 )陈胜。
1.一词多义
少陈涉少时年轻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
吾闻二世少子也小得鱼腹中书字条
等公等遇雨各位
等死同样
数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几
然吴广以为然对的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临时驻扎
故:谏故(缘 故),故数言(故意)
将:将兵(带领),楚将、将尉、将相、将军(将领)
指:指意(意图),指目(指指点点)
固:固十六七(本来)
令:间令、令辱(使),召令、乃令、号令(命令),藉第令(即使,假如),守令(县令)
欲:欲亡(想要),民欲(愿望)
号:号令(命令),号为(宣称)
1.词类活用
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作状,用丹砂
书,名作动,写
狐鸣呼曰狐(鸣),名作状像狐狸一样(嗥叫)
忿恚尉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
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形作名 指坚固的甲衣
锐,形作名 指锐利的武器
2.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谪,被罚流放。
为天下唱唱 通“倡”,首发。
固以怪之矣以 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通“披”,穿着。
3.虚词
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的陈胜佐之代词他
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这件事
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
以
祭以尉首用
以激怒其众来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表方位
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以为,认为
而
收而攻蕲表顺接
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接
5.用原文回答
1、起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
3、陈胜为起义军制定的策略口号是: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4、提出这一口号目的是为了: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为什么陈胜认为提出这一口号就可以“宜多应者”?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2.“项燕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基本做到独立翻译。2.掌握本文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它通民反的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知道了。
二、了解作者、作品、时代背景
1.作者背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皇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2.作品背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看重。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时代背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驿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闾(lǚ)
谪(zhé)戌(shù)
当行(háng)度(duó)已失期 以数(shuò)谏(jiàn)罾(zēng)
间(jiàn)
祠(cí)陈胜王(wàng)
忿恚(huì)
笞(chī)
毋(wù)宁(nìng)有种乎
蕲(qí)
谯(qiáo)
会(huì)计事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四、学习第一段
1、重点词语
尝与人佣耕:曾经 辍耕之陇上:停止。去,往 ...怅恨久之:失望 音节助词,无意 苟富贵:如果。...笑而应曰:表修饰 若为佣耕: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2、特殊句式
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3、内容分析
这段文字介绍了陈胜的哪些情况,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的。
这段文字除简介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外,侧重介绍了陈胜的出身和性格,重点是以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
“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陈涉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怅恨久之”,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不甘心受奴役。而对话中的“苟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具有朴素的阶级友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
小结:第1段,交代了陈胜少有大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不甘受人奴役,想改变受压迫、奴役的地位。
5、熟读并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知识
开始,先交代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然后重点介绍陈胜。“______________”,点明他雇农的身分。“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让我们感受到陈涉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段
1、重点词语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贫苦人民 屯大泽乡 停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编次 等死,死国可乎 为国事而死 ...会天大雨,道不通,法皆斩 适逢 下大雨 名作状依法 ....天下苦秦久矣 以 为苦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是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因为 屡次 数有功 多次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如果 把 ..为天下唱 唱通倡,首发 .
2、内容分析
①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②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策略口号?
陈胜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已”,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的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3、熟读并当堂背诵
第三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二段
1、重点词语 吴广以为然 正确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用朱砂 写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得鱼腹中书 绸条 ....固以怪之矣 本来 以通已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暗使 到去往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 ....
2、内容分析
陈胜是怎样为舆论做准备的? 鱼腹藏书: 篝火狐鸣:
3、熟读并当堂背诵
第四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重点字词 吴广素爱人平时 士卒多为用者 被 ..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 多次 忿恚尉 使 恼怒 ....以激怒其众 来 尉果笞广 用鞭打 ..并杀两尉 一齐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 本来 十分之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 况且 祭以尉首 用 ..比至陈 等到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功宜为王 论功 杀之以应陈涉 来 ..
2、内容分析
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通过五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接着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怒将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义,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第五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几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可见课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要求学生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说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1)“苟富贵,无相忘”。(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分析:
(1)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2)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3)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这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4)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小结:陈胜是一个少有大志、具有反抗精神、有敏锐的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
二、问题总结
1、表现陈胜年少时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2、陈胜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3、陈胜吴广为起义所做的两项舆论准备工作是什么?
4、起义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5、最能反映陈胜彻底的反抗精神的是哪句话?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
(1)宜多应( )者
(2)又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比( )至陈,车六七百乘
(4)将军身被( )坚执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上使外将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置人所罾鱼腹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与“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相照应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胜被拥立为王的原因是什么?(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至少回答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响应
(2)暗使
(3)等到
(4)同“披”穿戴
2、皇上让(扶苏)在外带兵。
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3、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4、(1)勇敢、反对秦国的暴政;
(2)有谋略,善于组织发动,富有领导才能。
1、学习本文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做到详略得当。
学习过程
一精读赏析
1。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2。班中交流评析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1)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二。编写剧本,分组排练
把学生分四大组将课文改编成剧本,两组写起义前的准备,两组写发动过程。
要求:
a/故事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b/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c/适当运用道具
三。作业
排练课本剧,组指定一名“导演”组织排练,要求全组人人参加。
教后反思
“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率先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他虽然失败了,但他所封立派遣的侯王将相终于灭掉了秦王朝,这是由于陈胜首先起义反秦的结果。
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出身雇农,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非常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并同情和自己同命运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被“富贵在天”影响欺骗的贫苦农民,一时还不能理解陈胜不甘受压迫的反抗思想。而机遇也没有让陈胜的抱负落空。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就在一个这样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吴广的协助下,陈胜开始策划起义。在策划的过程中,他体现出了过人的谋略。
首先他计划借公子扶苏、项燕在民众中的威望起义,这样会使队伍扩大迅速。接着陈胜居然能从占卜者:“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这句看出其中隐含的深意,便有了:“此教我先威众耳”的结论。这体现了他敏锐的思维。然后他利用当时的迷信思想,篝火狐鸣、鱼腹藏书,为发动起义、自己称王制造气氛。利用吴广在戍卒中的威望杀死秦尉。这不仅扫清了起义的障碍,还起到了破釜沉舟的作用,使得戍卒们完全没有了退路,只能死心塌地跟着陈胜起义,真是一举两得。
大泽乡之后,陈胜的起义军迅速壮大,陈胜攻下陈县并称陈王。各国旧势力在各地起兵,有的来到陈胜手下,有的也自立为王。陈胜派兵攻打秦国后,自己就开始贪图享乐起来,偏听偏信,乱杀将领,使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他还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将领们攻占了地方回到陈县来,命令稍不服从,就抓起来治罪,以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作为对陈王的忠心。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一旦有错,不交给负责司法的官吏去审理,就擅自予以惩治。陈王却很信任他们。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不再亲近依附他了。这也是陈胜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加上各路起义军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勾心斗角,吴广骄横,又不懂用兵权谋,被部下杀死,各路起义军之间的内耗使秦军占了上风。陈胜的车夫庄贾杀死了他并投降秦军。
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秦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险要坚固的函谷关、强大的軍队,还像从前一样;锄耙戟柄,没有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守边地的民众,没有训练有素的秦军强大;陈胜深谋远虑、行军与指挥作战的本领,也比不上贤能才智之士。再加上农民军视野的局限性,使贪图安逸的一面很快暴露出来,导致失败。天下最终还是刘邦、项羽去争。
文言文教学仍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黄厚江老师提出的文言文教学“三文”(文言、文学、文化)结合的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既符合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首先,以文言学习为基础,可以疏通课文,为下一步学习铺垫,同时又有助于学生积累一些必备的文言知识。其次,在基本排除阅读的障碍之后,进入到文言文的文章文学方面的学习上来,争取让学生得到文学上的熏染,学习为文的基本章法,力求读写结合,进而有助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高。最后,是文化的学习。通过对这些经典选文的学习,了解一些必备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和鉴赏的能力。当然,“三文”必须有机地融合渗透,不可机械划分。
《陈涉世家》教学中我就摒弃了字字落实的串讲,让学生读、译、议、评。特别是在后两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着实感到兴奋和激动。比如在讨论陈涉的性格特征的教学中,学生先是从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了解了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意义。讨论中,一个学生说“他目光短浅,这也预示着他日后的失败。”我很惊奇,便让他说说理由。他回答说“‘苟富贵,无相忘’,说明陈涉一心只想着个人的荣华富贵,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一旦目标达到,他就会沉迷下去,终究会无所作为的。”他还结合陈涉最后的失败加以印证,令大家极为信服,我也给予了肯定与赞赏。文中涉及到不少中国古地名,由于没有认真查阅有关资料,我差点犯了一个大错误。陈胜率领义军攻下大泽乡,以后的战争势如破竹。文中有这样几句:“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及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郅、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及入据陈。”我带领同学们逐句疏通文意,“……于是命令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占蕲以东的地区。攻打郅、苦、谯……都攻下了……于是进兵驻扎在陈。”说到这里,突然一名学生举手提问了:“老师,怎么这次起义仿佛是葛婴的主角,起义军到了陈,怎么还没说到陈涉作战的事?这篇课文明明是写陈涉的呀?”我不敢怠慢,立即停下来,掩饰内心的惊慌,说:“问得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段文字,找找答案好吗?”趁大家看书讨论时,我赶紧看“蕲、郅、苦、陈”等地名是今天的何处,发现“蕲”是现在安徽宿州南部,而“苦”、“柘”和“陈”都在河南,它们根本不是“蕲”以东,而是“蕲”的西南部。于是我又立即查阅教学参考书,四分钟后,终于明白了,原来,“攻郅……”一句省略了主语“陈涉”,按当时实情是葛婴与陈涉兵分两路,陈涉率主力一直攻打到“陈”。我再也不敢随便处理与古地名有关的文句了。从此,我也常备了一套《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中国地理地图册》,当作语文教学参考书。
反思现实的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学生和教师自己的特点,立足课堂,认真践行新课程的思想,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学必能日渐长进,师生都会受益无穷!
【陈涉世家练习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陈涉世家课后习题答案10-11
陈涉世家习题02-22
声学练习题及答案07-11
公文练习题及答案07-13
重点练习题及答案09-21
故乡练习题及答案02-20
政治练习题及答案02-22
党章竞赛练习题汇总及答案(参考答案)09-24
句子排序练习题及答案10-27
英语基础练习题及答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