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与医院管理(精选8篇)
一、护士条例
《护士条例》于2008年5月12日开始实施。对护士执业注册、护士的权利和义务、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护士执业的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一)护士执业注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按照《护士条例》的要求,申请护士执业注册应当具备四个条件:
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根据《民法通则》,民事行为能力指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既包括进行合法行为从而取得民事权利义务的资格,也包括进行违法行为而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资格。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18周岁以上的公民成年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学历要求
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教育部和卫生计生委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医院或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
普通全日制,即完全脱产在校学习,不包括半脱产或是在职的学历,如函授、电大、自考、成教等形式。
申请护士注册资格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1)专业的要求,必须经过护理专业教育。
(2)学历要求,必须取得普通中等卫(护)校的毕业文凭或高等医学院校大专或以上毕业文凭。
3.通过卫生计生委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4.符合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的健康标准
(1)无精神病史。
(2)无色盲、色弱、双耳听力障碍。
(3)无影响履行护理职责的疾病、残疾或者功能障碍。
(二)护士执业中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
《护士条例》中规定了医疗卫生机构三方面的职责:
1.按照卫生计生委要求配备护理人员。
2.保障护士合法权益。
包括:
(1)提供卫生防护用品,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2)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福利待遇等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3)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或者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所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
(4)应当制定、实施护士在职培训计划;开展对护士的专科护理培训。
3.加强护士管理。
包括:
(1)设置专门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护理管理工作;
不得允许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未依照条例规定办理执业地点变更手续的护士以及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届满未延续执业注册的护士在本机构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
在教学、综合医院进行护理临床实习的人员应当在护士指导下开展有关工作。
(2)应当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并进行监督检查。
护士因不履行职责等受到投诉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进行调查;经查证属实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护士作出处理,并将调查处理情况告知投诉人。
(三)护士执业中的法律责任
1.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
(1)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护士的配备数量低于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的;或允许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或者允许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执业地点变更手续、延续执业注册有效期的护士在本机构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将会受到核减其诊疗科目,或者暂停其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的处理。
(2)医疗卫生机构有未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福利待遇等规定的;对在本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未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或者未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医疗保健措施的;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或者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的,将会受到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处罚。
2.护士执业过程中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护士条例》规定,护士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暂停其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护士执业证书:
(1)发现患者病情危急未立即通知医师的。
(2)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未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提出或者报告的。
(3)泄露患者隐私的。
(4)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不服从安排参加医疗救护的。护士在执业活动中造成医疗事故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可见,承担法律责任有三种形式;
警告、暂停执业活动、吊销其护士执业证书。
一旦被吊销执业证书的,自执业证书被吊销之日起2年内不得申请执业注册。
所受到的行政处罚、处分的情况将被记入护士执业不良记录中。
二、护士的执业注册申请与管理
为规范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原卫生部根据《护士条例》,制定并通过《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于2008年5月12日起施行。
《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包括:
行政部门的职责。
申请护士执业注册应当具备的条件。
护士执业注册的工作程序。
建立护士执业记录制度等内容。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护士执业注册的主管部门及发证机关,负责行政区域内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工作及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护士执业注册的具体工作。
规定了护士执业注册的工作程序。
包括:首次执业注册、变更执业注册、延续执业注册、重新执业注册、注销执业注册等相关程序。
1.护士首次执业注册
首次执业注册应当自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之日起3年内提出申请,提交学历证书、临床实习证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明、健康体检证明、医疗卫生机构拟聘用的相关材料。
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为5年。
2.护士变更执业注册
执业地点发生变化的,应办理执业注册变更。执行公务、履行职责、经批准的进修、学术交流,不需要办理变更手续。
变更执业注册需提交变更注册申请审核表和《护士执业证书》,受理及注册机关应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护士变更注册后其执业许可期限也为5年。
3.护士延续执业注册
应于有效期届满前30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延续申请。
4.护士重新执业注册
对注册有效期届满未延续注册的、受吊销《护士执业证书》处罚的,自届满或吊销之日起满2年的护理人员,需要重新进行执业注册。
5.护士注销执业注册
注销护士执业注册是基于特定事实的出现,由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定程序收回护士执业证书。
证书自注销决定生效之日起失去效力,护士不能继续执业,继续执业属于违法行为。
注销执业注册的特定情形包括:
由于未申请延续注册、延续执业注册的申请未被批准而造成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护士丧失行为能力的;护士执业注册被依法撤销、撤回,或依法被吊销的。
6.护士执业记录制度
建立护士执业记录是进行护士执业注册变更、延续的依据,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反映,医疗卫生机构评价护士成绩、晋升职称、进行奖惩的基础材料。
执业记录有:执业良好记录和执业不良记录。
与临床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传染病防治法
《传染病防治法》列入的法定传染病共37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甲2乙25丙10)。
2008年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2乙26丙1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甲流被列入乙类传染病,但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1.立法目的和方针
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其中包含三层含义:即强调疾病发生前的预防措施、已发生后采取的控制措施,最终达到消除传染病的目的。
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2.各级政府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
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网络的建设,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根据需要设置传染病医院。
3.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的职责
卫生计生委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4.医疗机构的职责
(1)严格执行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2)确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承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3)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
(4)按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在使用后销毁。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5)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6)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5.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传染病疫情报告、公布制度——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制度。
隐瞒、谎报、缓报者将受惩处。
(1)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遵循属地原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遵循属地管理原则,按照规定时限、内容、程序和方式进行报告。
(2)疫情通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
(3)疫情公布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或者各地的传染病疫情信息。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向社会发布发生在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6.疫情控制
甲类传染病:
(1)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为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
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派的其他与传染病有关的专业技术机构,可以进入传染病疫点、疫区进行调查、采集样本、技术分析和检验。
7.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传染病疫情发生现场调查取证,查阅或者复制有关的资料和采集样本。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8.保障措施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确定全国传染病预防、控制、救治、监测、预测、预警、监督检查等项目。
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实施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给予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流行趋势,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项目范围内,确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监督等项目,并保障项目的实施经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的日常经费。
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一)医疗事故的构成要素
1.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行为的违法性
3.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一是“过失”,即是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造成的,而不是有伤害患者的主观故意;二是对患者要有“人身损害”后果。
(二)医疗事故的分级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专家鉴定组应当按照本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实际情况具体判定医疗事故的等级。
(三)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置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病历: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患者有权复印病历资料: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患者的知情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事件,应当立即逐级上报,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向患者通报、解释。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四)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法定机构是各级医学会。
委托鉴定的途径:医患双方共同委托;行政委托;司法委托。
医学会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鉴定意见主要分析:医疗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鉴定结论主要是分析:医疗事故等级;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对医疗事故患者的医疗护理医学建议。
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
1.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
2.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3.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
4.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几种情形:
1.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2.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3.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4.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5.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6.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罚则
(重大)医疗事故罪: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对医疗机构违反相关规定的行政处罚:
1.未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
2.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为患者提供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服务。
3.未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和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4.未在规定时间内补记抢救工作病历内容。
5.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封存、保管和启封病历资料和实物。
6.未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
7.未制定有关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预案。
8.未在规定时间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
9.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
10.未按照规定进行尸检和保存、处理尸体。
三、侵权责任法
1.确定医疗损害的过错责任原则:
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生效,人民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责任案件,适用本法第七章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而不再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2.医务人员的“说明义务”和患者的“同意权”,体现了对患者自主决定权的尊重: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紧急情况下“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人批准”予以实施医疗措施的规定: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就是说在抢救危急患者等紧急情况下,虽然没有患者同意,经医院负责人同意,也可以进行手术抢救。
4.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5.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况: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2)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3)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凡是这三种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6.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血液提供机构或者医疗机构要求赔偿。
7.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住院志、医嘱单、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等病历资料。患者要求查阅、复制前款规定的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如果医院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或者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可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8.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四、献血法
无偿献血制度,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
设立血站,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血站的职责:
(1)采血方面:应当为献血者提供各种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血站采集血液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采血必须由具有采血资格的医务人员进行,一次性采血器材用后必须销毁,确保献血者的身体健康。
(2)供血方面:血站对采集的血液必须进行检测;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
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
为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确保采血用血安全。
医疗机构用血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最大限度地发挥血液的功效,如采用成分输血。
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违反本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其他
(一)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
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第二类疫苗,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做好记录。
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
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二)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一,社会因素在艾滋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艾滋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一是各级政府全面行使主要职责,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等;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行为干预以及预防控制等工作;三是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以及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开展相关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四是应在基层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作用。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是我国艾滋病控制的工作方针。
第三,严格防控医源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防止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血站、单采血浆站、医疗机构对采集、使用的血液进行艾滋病检测;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
违反规定依法被追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
(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
(2)他们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3)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有关信息;
(4)医疗机构不得推诿或者拒绝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治疗其他疾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1)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
(2)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
(3)就医时,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4)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财政保障艾滋病防治费用,免费提供多项医疗救助。
向农村艾滋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向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治疗和咨询;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遗留的孤儿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减免相应的教育费用;对生活困难并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扶持其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和工作。
(三)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人体器官移植是指摘取人体器官捐献人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或者胰腺等器官的全部或者部分,将其植入接受人身体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过程。
从事人体细胞和角膜、骨髓等人体组织移植,不属于人体器官移植,不适用本条例。
第一,捐献人体器官,要严格遵循自愿原则。
(1)公民有权捐献或者不捐献其人体器官。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迫、欺骗或者利诱他人捐献人体器官。
(2)捐献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以书面形式表示。
(3)公民已经表示捐献其人体器官意愿的,有权随时予以撤销。
(4)尸体器官捐献。
(5)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摘取未满18周岁公民的活体器官用于移植。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强迫、欺骗或者利诱他人捐献人体器官,也不得通过捐献人体器官牟取任何经济利益,这是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必须遵守的两项基本原则。
第二,活体器官接受人必须与活体器官捐献人之间有特定的法律关系:
(1)配偶关系、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2)有证据证明与活体器官捐献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了亲情关系。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摘取人体器官前由伦理委员会进行伦理审查。
第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或从事与买卖人体器官有关的活动。
医疗机构实施人体器官移植手术,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所移植人体器官的费用。
买卖人体器官或从事有关活动,卫生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交易额8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
医疗机构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原登记部门撤销该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登记,3年内不得再申请人体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登记;
医务人员:吊销其执业证书;
国家工作人员: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
第四,人体器官移植医疗服务规定了准入和退出制度
准入方面:
(1)医疗机构应当有相应的执业医师和其他医务人员、设备、设施;有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有完善的人体器官移植质量监控等管理制度。
(2)医疗机构申请办理人体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登记。
(3)省级卫生主管部门进行人体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登记,应当考虑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需求和合法的人体器官来源情况。
在退出方面:
(1)已经获准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不再具备规定条件的,应当停止从事人体器官移植,并向原登记部门报告;原登记部门应当注销该医疗机构的人体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登记,并予以公布。
(2)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专家根据手术成功率、长期存活率,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并及时公布评估结果;评估不合格的,撤销其人体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登记。
医院护理管理的组织原则
基本原则:
一、等级和统一指挥的原则
将组织的职权、职责按照上下级关系划分,组成垂直等级结构,实现统一指挥。
如护理组织上划分为: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的管理等级结构。
避免多头指挥和无人负责,需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每一个层级只能有一个人负责,下级只接受一位上级管理人员的命令和指挥,对一位管理人员负责。
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原则
根据组织的任务、目标,按照专业进行合理分工,对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相互关系、协作方法等都有明确规定。使每一个部门和个人明确各自任务、完成的手段、方式和目标。
三、管理层次的原则
组织中的层次应越少越好,命令路线越短越好,使组织趋于扁平结构的趋势。
四、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管理幅度是指不同层次管理人员能直接领导的隶属人员人数,管理幅度应是合理有限的。
五、职责与权限一致的原则
六、集权分权结合原则
七、任务和目标一致的原则
强调各部门的目标与组织的总目标保持一致
八、稳定适应的原则
组织内部结构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随着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既稳定又灵活
九、精干高效原则
十、执行与监督分设原则
临床护理工作组织结构
一、护理组织结构
主要形式:
(1)在院长领导下,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垂直管理;
(2)在主管医疗护理副院长领导下,设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
(3)床位不满300张的医院,不设护理部主任,设总护士长-护士长的二级管理;
(4)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设立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但科护士长纳入护理部合署办公。
二、护理工作模式(5种)
1.个案护理
一个患者所需要的全部护理由一名当班护士全面负责,护理人员直接管理某个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常用于危重症患者、大手术后需要特殊护理的患者。
缺点:需要护理人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护理人员轮班所需要的人力较大,成本高。
2.功能制护理
以工作中心为主的护理方式,将工作的特点和内容划分几个部分,如处理医嘱的主班护士、治疗护士、药疗护士、生活护理护士等。
优点:分工明确,工作效率高,所需护理人员较少,易于组织管理。
缺点: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和护理缺乏整体性概念。
3.小组护理
将护理人员和患者分成若干小组,一个或一组护士负责一组患者的护理方式。
优点:任务明确,成员彼此合作,互相配合,发挥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作用,调动积极性。
缺点:责任到组而不是责任到人,护士的责任感受到影响;患者没有固定的护士负责,缺乏归属感。对于组长的组织、业务能力有一定要求。
4.责任制护理(目前倡导的护理工作模式)
由责任护士和相应辅助护士对患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整体护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由责任护士和其辅助护士负责。
每个护理人员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以患者为中心,以护理计划为内容,对患者实施有计划的、系统的、全面的整体护理。
特点:整体性、连续性、协调性、个体化。
5.系统性整体护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新型护理模式,是责任制护理的进一步完善。
以患者和人的健康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为患者提供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最佳护理,并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医院常用的护理质量标准
一、护理质量标准体系结构
包括:要素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
要素质量:指提供护理工作的基础条件质量,是构成护理服务的基本要素。
环节质量:指各种要素通过组织管理形成的工作能力、服务项目、工作程序和工序质量。
终末质量:指患者所得到的护理效果的质量。
二、护理质量标准
包括: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标准、护理管理质量标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标准及临床护理质量标准等四大类。
1.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标准,包括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2.护理管理的质量标准
(1)护理部管理质量标准
(2)病房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包括病室管理、基础护理与重症护理、无菌操作与消毒隔离、岗位责任制、护士素质等。
(3)门诊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包括门诊管理及服务台工作。
(4)手术室质量标准
(5)供应室质量标准:包括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物品供应。
3.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标准
护理文件包括体温单、医嘱执行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
4.临床护理的质量标准
(1)特级、一级护理
(2)急救物品
(3)基础护理
(4)消毒灭菌
医院护理质量缺陷及管理
一、相关概念
护理质量缺陷:指在护理活动中,出现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质量缺陷。
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患者对护理的不满意、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包括护理事故、护理差错、护理投诉等。
二、护理质量缺陷的预防和处理
护理质量缺陷的控制关键在预防。
差错事故上报制度:
发生护理事故,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科室护士长及科室领导,科室护士长应立即向护理部报告,护理部应随即报告给医务处或者相关医院负责人。
发生护理差错后,护士长应在24小时内填写报表上报护理部。护理单元应在一定时间内组织护理人员认真讨论发生差错的原因,分析、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护理部核实调查,作出原因分析,帮助临床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改进工作。科室及护理部应进行差错登记,定期对一定阶段的差错统计分析。
对发生护理差错事故的当事人,可根据发生问题情节的严重程度,给予口头批评、通报批评、书面检讨、情节严重者给予处分、经济处罚、辞退等处理。
三、护理质量缺陷的控制
加强教育,增强各级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安全意识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护理质量控制系统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及各类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和落实差错事故上报处理制度
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机构, 落实职责是关键
医院感染管理不仅涉及医疗管理的诸多方面, 以及各专科的技术操作、设备条件及医德医风等问题, 而且贯穿于医疗、护理活动的全过程。但是降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关键在于:一是对诊疗、护理病人全过程各环节的管理, 包括严格医、药、护、技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合理给药;二是建立并落实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的规章制度, 严格保证直接进入人体的器械、物品的无菌。鉴于医院的消毒、灭菌与隔离等工作主灭菌与隔离等工作主要由护理人员承担, 可以说一所医院其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的高低与护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我院目前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 并在其指导下履行工作, 各司其责。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科室医院感染质控小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业务副院长任委员会主任, 医院感染管理办主任为副主任、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 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医院感染管理办独立设置。科室医院感染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一名医生、一名护士组成。组织机构建立调整后, 及时建立了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条例, 配备院感专职人员, 使院感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 健全与严格执行制度是保证
消毒灭菌、灭菌效果的监测、标准预防、医疗废物处理等与护理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 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才能更好的做好院感工作。
2.1 抓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需要有效的科学的规章制度
我们以《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灭菌规范》等文件为依据,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建立了医院感染监控网络系统、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职责、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等。如: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医院感染微生物学监测制度、医院感染在职教育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并制定了医院感染监控基本措施和监控方法。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倡导相互监督, 自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落实预防隔离措施, 有效地提高了全体护士的行为素质, 确保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准确无误。
2.2 制定院感管理目标和要求,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医院重点部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中心, 在发挥护士长管理职能的同时, 医院感染管理办尤为注重与重点部门护士长的联系与沟通。发挥科室护士长在院感控制中担任的重要角色, 发挥他们敢管、善管、严管的作用, 并持之以衡的督促检查院感制度的执行。科室护士长对本科室的医院感染控制进行综合监测及自查, 及时发现并分析问题, 提出整改措施, 加强院感质控。
2.3 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 重视有关人员的培训教育
有计划的选派专、兼职院感人员到省、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习班, 如:医院感染监控学习班、消毒灭菌学习班、供应室管理学习班、一次性医疗物品管理学习班、传染病疫情报告培训班等, 不断提高院感监控人员业务水平, 保证工作质量, 及时了解院感新动向。
同时, 院感办坚持对医院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院感知识教育 (包括医生、护士、护工、清洁工及辅助科室工作人员等) 。对新分配的大中专学生、新调入的职工, 都要在进行医院感染知识教育后才能上岗工作。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院感科把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 定为所有在岗护士、新任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上岗前的必修课, 把它作为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之一。
3 确定监控目标、措施落实是感染控制的根本
3.1 确立监控目标以后, 我们将医院感染目标与护理质量控制相应项目融为一体, 利用护理管理优势, 主攻院感监控难点。在护理工作质量检查的同时, 有计划地检查院感措施的落实情况, 制定了院感控制的质量标准和奖惩措施, 使质控评分与科室奖金挂钩, 发挥管理的鞭策、激励、导向作用。
3.2 加强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 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制定了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制度, 对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物品的采购、验收、存放、发放等, 均有具体规定。
关键词:综合医院;门诊护理;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02-01
前言:
医院的门诊部可以说是医院的基础,也是人民关注最多的服务窗口,它是面向社会大群体的医疗服务,所以医院的门诊部越来越涉及更多的领域,这也就伴随着医疗纠纷日益增长。因此,深入改革医疗体制,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各界。
1 门诊护理特征与设置
1.1 病患复杂多样
门诊的患者大都来自四面八方的,年龄、社会地位都有较大的差异,病患大都会有慢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所以要依据医院规定的管理进程对病患进行有效的疏导,预防交叉感染,患者要积极的配合医务人员实行合理有效的治疗,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其他的病症感染。若是病情较为复杂并且类型多的病患,要及时的做好应对策略,第一时间对病患进行有效的抢救,病患出现突发症时护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救治能力以及判定能力,不能出現自身慌乱的问题。
1.2 医生流动性大
综合医院的门诊部门病患的流动性大,并且还涉及到不同的科室以及不同的病情,这样非常的不利于病患的病情治疗。因此,门诊的护理人员要有自己对医生流动性大的独特见解,并能够言简意赅的进行阐述,让病患能够理解并包容。要符合医院的所有规定,尽可能的缩短病患的挂号等待时间,做好就诊的简化流程,门诊的就诊室合理的布置。做好门诊的各项服务,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以及病患的满意度。
1.3 门诊护理设置
一搬门诊的服务资源都非常的有限,因为大量的病患就要求接诊的时间要短而快捷,体现最大化的接诊量。所以,就要求护理人员接诊快速、检查仔细、诊断明确。并且病患的接诊到最终的治疗等待的时间较长,有一系列的流程要走,所以医院的各个环节之间要很好的协作,要有良好的协调管理,杜绝多次以及重复的排队。综合医院中门诊的设置基准为咨询台、分科检查室、输液室、门诊的手术室等,基本的工作就是能够为病患即刻的提供医疗信息咨询以及就诊的方法,让病患能够第一时间接受治疗,也包括各个科室的衔接工作。现阶段医院的门诊部在不断的提升要求,同时设置也在快速的完善。
1.4 门诊护理业务
在综合医院门诊,各个护理人员要有相当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这些都会影响门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病患的满意度,直接跟医院的水平挂钩,医院的护理人员要持续的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积极有效的做好护理工作,及时的观察病患的动态,可以独自的对病患的病情进行较为准确的判定以及治疗、制定护理与康复的计划,及时的处理相关的疾病。
2 门诊的护理管理策略
我国现阶段的医疗环境、医疗资源,还不能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这是客观事实,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要及时的处理就诊环节多、科室分散、护理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技能差异大,提升综合性医院门诊的相应护理管理是首要的工作。
2.1 强化业务素质
护理人员的思想觉悟、专业素质都会影响到护理的质量,所以要强化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能。有扎实的基本功,并能够熟练的掌握专业的知识,了解新型的专业知识与医疗技术,努力的完善护理业务,并了解相关的学科,丰富自身的视野。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不再只是做简单的技术操作,能准确的处理各类疾病以及健康有关的问题。熟练的操作信息网络,并能够准确的融合到护理工作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2.2 强化心理素质
现代化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护理人员会在各个方面承受一定的压力,所以,护理人员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快速的进行自我调节以及给自己心理暗示与安慰,能够自己排泄不良情绪。要积极向上开心愉悦的去面对每一天的工作,要用快乐感染每一个人,做一个快乐的传播者,用快乐带动病患的积极性,这对病患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也能避免很多麻烦。
2.3 强化道德素质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是最主要的,护理人员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以及道德素质,礼貌的对待每一位病患及家属,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积极主动的跟病患进行沟通。让病患感到亲切、舒适,放下戒备的心理,这样能够让病患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综合医院的门诊护理人员也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依法行医,要懂得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有自我保护的意义。
3 讨论
在综合医院的门诊护理管理进程中,护理人员要遵守相关的规定制度,并了解服务窗口的重要性,各个护理人员要有熟练的护理技能以及良好的心态与道德素养。因为是面对社会各界的,病患的阶级不同、文化不同,所以要将门诊的护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护理人员的服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病患不仅仅想要从技术上得到好的服务,还希望能够得到心里上的慰藉。所以,高质量的护理工作与管理是提升医院水平的重要因素。
门诊治疗是一种非常普通、方便的医院服务机构,对医院以及社会各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医院都是面向社会各界的,不同的阶级层次、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疾病、不同的需求,这些都要求护理工作人员有着高素质、高技能。所以,护理人员要重视自身的素质与修养提升,积极的为病患做到满意的服务。构筑与医院发展战略相符合的门诊护理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护理服务制度、培养医德的模式,有效的提升医院整体水平,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朱伟芝.综合医院门诊护理特点与护理管理探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4):713-714.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助产2班 xxx
【摘要】产房护理是一项风险高、技术性较强、关系着母婴安全的护理,稍有差迟,极易造成安全事故及发生医患纠纷。随着经济发展与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质量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的意识也不断增强,医护纠纷也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后,对产房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就产房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与防范对策及本人在工作中的体会作一个初步分析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助产与护理安全质量、保障母婴安全,减少医患纠纷,保护自身权利。
【关键词】产房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分析
1.1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缺乏安全意识,对本专业风险易发因素认识不清,如产妇坠床、阴道内遗留纱布、院内感染、切口感染等;对具有法律效应的护理记录重视不够,文字书写不清或有涂改,记录不及时,与医生记录不一致,不了解患者享有的知情权,未能详尽告知义务,说话随便,如当着产妇的面谈论工作中的失误、或谈论工作以外的事情,打电话聊天,让产妇心理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从而引发纠纷。
1.2 服务态度问题。由于护理人员每天接受产痛的刺激和繁忙的工作,情绪极易激惹,加上产妇家属的不配合等因素,因服务态度而引起医患矛盾。护理人员不注意说话方式和语气,回答问题简单生硬,对产妇的痛苦
表现得不耐心,使产妇紧张、恐惧或难以承受,也是容易引发的纠纷。
1.3 工作细节不到位,不遵守操作常规,护理操作程序不规范。产妇情况瞬息万变,难以预料性,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注重工作细节,检查到位。尤其在节假日或夜间值班人员少,工作量大,容易出现忽略工作细节、随意简化护理工作流程等情况从而产生不良后果。如胎盘检查不仔细,使部分胎盘残留宫腔,阴道填塞纱布,没有留尾条,缝合完毕不做肛查,忘记取出纱布,产后不按护理常规观察宫缩及膀胱充盈情况,造成产后出血。这些都增加了产妇的痛苦,使产妇和家属不满,引发风险。
1.4 护理技术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护理因护理知识欠缺和工作经验不足。对产程中潜在的问题认识不到,不能很好的配合接生医生,产程观察不严密,消毒不严格,新生儿窒息不能及时处理等。二是低年资助产士操作技术不熟练出现会阴Ⅲ撕裂、产后出血、新生儿产伤的风险。三是严重并发症不可预见性,如羊水栓塞,临床病例少,但病情发展迅猛,护士对突发事件应急不及时,缺乏处理经验。
1.5 护士心理因素:护士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这给她们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使身心疲惫,导致护士对自己的工作丧失热情,易情绪激动等,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护理工作表面化、机械式,出现护理差错,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使患者不满意,容易引起纠纷。
1.6 医疗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医疗设施不安全,平时不注意检查仪器设备的完好性,使用中出现问题,如胎心监护仪出现故障。新生儿吸痰器、复苏囊出现故障没能及时检修延误抢救等。因此护士不仅要熟悉仪
器设备的使用,还要定期检修,保证仪器正常运行,避免发生意外。如地面太湿滑产妇容易摔倒,待产床无床挡,产妇疼痛在床上翻身容易坠床。2风险管理对策
2.1有计划地培养在岗转行助产士、面对社会招聘助产医师,解决助产师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2.2合理调配助产、护理人力资源,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使其将精力更好的集中到助产与护理工作中。
2.3科学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班、到人。合理排班、新老搭配,力求做到以老带新,为工作人员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纷围,切实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努力协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缓解其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理压力,必要时给予心理辅导与支持。
2.4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医护人员法律意识,组织科室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婴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分清哪些行为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可能侵权、可能要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使每位医护人员知法、懂法、守法,积极主动预防和规避风险,熟练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患者与自身的权益。
2.5建立健全各项产房工作管理制度,重在落实。产房要建立健全交接班制度、三查七核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制定助产、护理操作规程,做好各项医护应急预案,使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科室负责人做到每周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并适时追踪整改质量。总护士长进行不定期检查并提出整改指导意见,使各项制度落实到实
处。
2.6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产科医护人员业务技术水平。每年选送1名年青助产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每1年或2年组织一次业务骨干到外地参观访问学习。每年举办1~2次业务技术培训,将署各大医院知名助产专家请进来对我院助产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同时也鼓励采取其他方式如自学、函授及网落培训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与理论水平,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助产、护理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会观察与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我科医护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2.7 强化护理文书质量管理,对助产士进行病历及护理记录书写能力的培训,规范病历与护理记录,使书写的病历、护理记录及时、客观、真实、有效;记录内容完整、准确无遗漏,并保持记录的连续性;做到不仿造、不涂改,前后不矛盾并与医疗记录相一致。
2.8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护人员责任心,产房护理工作任务重,技术性强、压力大,责任更大,因此,助产、护理人员应树立良好的医风医德和职业道德。我们经常利用晨会和工作闲暇时间进行医风医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以人为本,以病员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观,对所管理的病员做到善始善终,提高了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
2.9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人是一种情感丰富、心理活动十分活跃而复杂的生物,尤其是女性更为复杂,在分娩期间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在渴望新生命到来的快乐的同时,也产生焦虑、紧张和恐惧。因此,医护人员积极主动的与产妇及家属进行沟通,耐心地进行风险解释
和防范风险措施的解释,细致的心理抚慰,从而在医患之间建立和谐亲近的医患关系,消除产妇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心理,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生产过程中很好地配合助产工作,降低产妇心理因素造成的风险。
2.10职业暴露的防护在产妇分娩前,做好各种传染病的检查与生化检验,准确了解其传染病病源携带情况,对传染病患者或病源携带应安排在感染产室接特殊感染防护处理。在助产和护理过程中戴双层乳胶手套、护目镜,穿隔离衣,穿防水裙和防水鞋等,在使用助产工具时,特别要注意刀、剪、针等锐器的使用,避免对他人和自身造成创伤,一但造成创伤,应严格按照职业暴露处理程序处理,必要时向院领导报告,并请求疾控中心协助处理。
3小结
产房是临床高风险科室,助产士有独立处理正常产及协助医生难产接生的职责,但其间病情变化快,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助产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是提高产房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培训高素质人员进入产房工作是保证产房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护理工作制度的完善和严格执行是有效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覃娇春,产房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方法及其效果分析,2012(07)
[2] 温素芬,李淑平,吴秀娥助产士护理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2011(05)
[3] 农桂玉.产房潜在护理风险分析及管理措施[J].临床误诊误治 ,2011(07)
[4]潘玲,周旭红,产妇护理管理工作的认识和思考[J]医学信息,2008(09)
父母对于自己子女的第一祝福应该是一生平安吧?!对于友人、对于游子的衷心祝愿应该是一路平安,所有人对自己家庭的首要心愿也应该是平安吧。“平安”——简简单单两个字,浓缩了人类对于自己的、对于家人、对于所爱的人的最最殷切的期望、祈盼。
然而对于我们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来说,我们所看到的、所碰到的总是与平安不怎么和谐的人和事,或是小恙、或是顽疾、或是飞来横祸,打乱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带来了身体的痛苦、影响了人们内心的平和,他们身体有病痛,需要治疗、需要照顾,心理有创伤,需要抚慰。而我们因为为病人提供治疗、提供服务,而使我们自己身处各类风险之中。
而作为护士,纵观我们每天的工作都与病人悉悉相关,并直接接触,无论每日最基础的打针、发药还是言谈交流及其它各种护理操作,都有护理风险的可能与陷阱,稍一不慎就会给病人造成损害、灾难;给自己平安的生活带来波折、麻烦、痛苦。护理风险是把双刃剑,是既伤人更伤已的悲剧。如何规避风险,在听了金静芬老师的课后,我想了很多很多„„
在临床干了近三十年的老护士,对于我们自己服务理念以及病人求医维权双方面的改变,感触良多,现在总体来说,相对于病人越来越强的维权意识及越来越高的医疗要求,还有社会媒体舆论的一边倒,而我们自己法制意识却依然淡薄、迟钝,我们自己的心声已被社会舆论的不满和谴责所淹没。如何为病人创建一个平安放心的治疗过程,自己又免受各种风险意外的干扰,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管理层面上讲,规避降低各种护理风险已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制度、流程甚或细节,各级医院也都有完善、规范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但再好的制度再好的体系都离不开人的:离不开人的管理督促、离不开人去操作执行,说到底,所有这一切只有切切实实的落实到每一位相关医务人员的身上,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许多时候有许多事故或缺陷,往往是因为一些细节的疏忽而引起的,而那些大的、明显的错误大家都能知晓而加以重视,从而小心避开,而那些小的细节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掉以轻心、而熟视无睹而容易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去年我在摆药时没看清在好几袋泮托拉唑中间夹了一袋兰索拉唑而放错了药,加药者也想当然以为是泮托拉唑而加进去了,直到因为清点药物时才发现。虽然同是制酸药没有什么后果,但却是确确实实加错了药。那如果是其它名字相似而药效相反或是毒性较强或是易过敏的药呢?我已不敢再想下去了,不禁觉得后怕。
我很多时候比较不自信,总相信别人特别是迷信那些能力强的人。而许多时候往往存在一种怪现象:世称奶酪原理,这也启发我不要盲目相信上一个环节提供的输出是必然合格的,而是要不折不扣对其进行把关,保证自己经手的一定合格,任何的操作一定要规范,任何时候都谨慎,具有慎独修养,忠于职守,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行为,履行各项规定的职责,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执行各种规程和三查七对制度,加强工作中评估和沟通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如有疑问一定要核查清楚,不能主观臆断,认真巡查病房,做到手勤、脚勤、嘴勤、眼勤,对待别人应对待自己一样负责,切实从思想、从行动上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杜绝病人在医院受到医源性伤害,同时也避免来自于病人对自己的各种伤害——各种医疗纠纷。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护理管理工作是医疗活动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其直接反应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在乡镇医院中加强护理管理中问题的探讨,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管理水平,规范护理流程,促进乡镇医院护理管理可持续发展。
1乡镇医院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相关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目前,一些乡镇医院护理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该有的重视,对管理途径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定对策,导致在制定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制作,没有与乡镇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护理管理制度缺失相应的参照依据和规范手段。护理流程、护理标准等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从而对乡镇护理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
1.2监督评估机制不够健全。
在乡镇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对护理管理,还要注重临床护理、人事管理的评估和监督。当前一些乡镇医院在护理管理中没有相应的护理管理体系,对人事管理和护理管理职责的监督评估还不够完善,没有对护理人员过多的关注,一些乡镇医院负责人注重对医疗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和协调,忽略了医院护理管理重要性,使得护理管理监督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在护理管理执行和落实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的护理管理途径和护理状况,使得乡镇医院护理管理开展中不能有效体现管理的职能性和价值性。在护理流程上,没有相关监督和评估机制。一些乡镇医院护理管理方式,没有健全的控制体系,使得县镇医院工作不能更好的开展。在进行医疗护理的工作中,对相应的图表不够详细,从而使得护理管理和评估工作缺少准确的参考依据。
1.3护理人员水平较低。
在乡镇医院医疗活动中,护理工作相对比较繁琐、结构比较复杂。在我国乡镇医院高水平护理人员,还比较缺少,专业水平还有待提升,这就使得护理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在护理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乡镇医院特点,对护理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就需要管理人员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来确定护理管理体系。
1.4护理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在乡镇医院医疗活动中,对护理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有效的管理方案和针对性的缓解措施,对护理的管理意识比较淡薄,从而使得护理管理不能有效开展。医院环境较差、待遇较低、护理设备比较落后,造成医院护理人员情绪较大,护理人员的.岗位变动较大,护理信息数据不够详细。一些负责人过度的注重工作效率,日常护理管理观念不强,从而制约了县镇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提升乡镇医院护理管理对策
2.1完善护理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乡镇医院护理管理体系,对于管理主体上还不太明确,没有特定的控制主体,造成管理工作没有有效的落实到实处,管理不够规范。对护理管理体系的完善,对护理工作的事务和活动应该要注意及时的进行记录[1]。对护理工作应该做好审核工作,成立监督机制,构建完善的护理管理控制体系,并且建立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系统。确定控制主体,采用分级负责的方式,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护理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交流配合,保障护理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落实和实行。加强医院内部监督,减少护理工作中不规范性行为出现。
2.2提升护理人员水平。
在乡镇医院医疗活动中,根据目前护理人员综合性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培养,以此来满足护理人员在乡镇护理工作中的需要[2]。推动护理管理有效开展,更应该对现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素养,并且能够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在乡镇医院工作中的重要性。通过相关的培训和实践,对相关的人员进行指导,更好的培养实践性人才,确保护理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针对性。
2.3提升护理管理水平。
乡镇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是医院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据当前护理工作不规范的状况,加强护理管理的执行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制定有效的护理管理制度,做好护理管理组织工作,对护理时间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制定科学的护理管理制度,注重护理工作改革的重点,对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沟通,及时的处理护理人员所遇到的问题,让护理人员对医院有着一定归属感[3]。制定护理工作流程,保障护理工作按规定程序进行并且能够严格执行。根据护理工作形式,做好护理管理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减少护理问题所带来的医疗隐患。在工作中出现不符合管理制度的事项,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然后对护理管理制度执行要加强检查工作,乡镇医院加强对护理管理制度执行检查力度,对每个月、季度护理工作制定工作汇报表,从而及时掌握和了解相关的护理工作进行状况,同时乡镇医院对护理工作进行专项记录,从而避免护理工作安全性问题出现,确保乡镇医院护理工作有效进行,提升护理水平,促进乡镇医院护理工作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2.4完善考核评估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评估、考核制度在各个领域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乡镇医院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制度,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应该定期及时的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和仪器的维护情况进行抽查、审核,以便能够在最早的时间发现问题所在。设置专人对护理工作流程进行不定期或是全程的监督检查。注重护理人员的改进和创新,激励护理人员相互进步、相互学习。从而推动乡镇护理工作更好的发展。
3结论
1.1 护理人员的严重缺乏
从护士与总人口的比例看, 截止2004年底, 全国注册护士有130.8万名;大多数发达国家护士与总人口的比例约为5‰, 而我国仅为1‰, 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专家指出, 相对我国13亿人口来说, 护士尚缺编百万名[1]。据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介绍, 2001年卫生部对全国12家医院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 护士平均缺编率为31.3%。从床位与护士比例看, 许多国家床位与护士的比例接近1:1, 而我国自行建议的比例为0.4:1。在全国被调查的400多家二、三级综合医院中, 其中三级综合医院病房护士与床位比例平均为0.33:1, 最低的仅为0.26:1。
1.2 医院管理重诊疗轻护理
近年来, 许多地方进行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名医”、“名刀”成了很多医院追逐的目标。对比之下, 一些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却日渐弱化, 护士成了减员增效的对象, 为了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不少护士面临下岗的威胁[2], 这导致部分护士误认为自己的全部工作就是打针、发药。护士整天忙于繁重的常规工作, 外出学习的机会被剥夺, 个人学习进修的时间被挤占, 护士队伍素质提高相对缓慢。这不能不说是护理资源的巨大浪费。
1.3 护理人员的期望值高
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目前仍以中专教育为主体, 护理人员大多为中专毕业, 为了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 她们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护理整体专业水平的同时, 通过各种再学习的途径提高了学历, 以得到社会认可、肯定。在关于湖南省三级医院1 783名护士的调查中, 初始学历为中专的人数为1 463名 (82%) , 为本科的人数为16名 (0.9%) , 现本科人数为985名 (55.2%) [3]。这说明护理人员这个团队是具有很强的上进心、自尊心、勇于改变现状的昂扬向上的团队。
1.4 护理在健康中的作用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人员占医务人员的近一半, 在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康复和减轻痛苦方面其担负着重要责任。护理工作质量、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质量,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命安全和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疾病谱、死因谱的不断变化, 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上升, 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 护理事业在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各个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就不可能有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2 自理理论
自理理论是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奥瑞姆提出的[4]。自理理论包括自我护理结构、自理缺陷结构、护理系统结构。自护理论包括自护、自护能力、自护体、治疗性自护需要和自护需要等五个基本概念;自护不足理论是奥瑞姆自护模式的核心, 阐述了个体什么时候需要护理, 明确指出了护理的工作范围。护理系统理论说明了患者的自理需要如何被满足。根据患者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 把护理系统分为3类:即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和支持-教育系统。
3 自理理论对护理管理的作用
3.1 可解决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现在的临床护理工作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等级进行分级护理, 只强调患者的病情, 未考虑患者的自护能力, 只强调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全面护理, 未考虑启动支持-教育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加剧。自理理论强调首先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生命发展各阶段自我照顾能力、健康偏离时自我照顾能力的评估, 准确找出患者及家属的自理缺陷, 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并且随着患者病情变化和自理能的改变, 用自理理论的3种护理系统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 尤其是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 引导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护理中来, 成为维护和恢复健康的主体, 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 发掘自理能力, 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这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护理, 体现了患者的自我价值,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减轻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如果护理工作重点是完全丧失自护能力者或自护能力绝对受限不能满足治疗性自理需要者 (如昏迷) 、意识清醒但无法行动者 (如高位截瘫) 、意识障碍但有一定行动能力者 (如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时, 应给患者实施完全补偿系统。这样就可使有限的人员更加充分地被利用起来, 避免人员的浪费。
3.2 体现了护士自身的价值
自理理论的运用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人文、社会、心理学知识及沟通技巧, 敏锐的洞察力, 高度的责任感, 熟练的专业技能, 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可以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资历、能力进行不同的分工。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护理人员可以做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指导工作;有较扎实的专业和人文知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估, 进一步明确护理诊断、护理目标, 设计护理系统;专业技能熟练、观察能力强的护理人员可以落实护理措施并进行评价、调整。目的是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能力, 根据护士的能力进行不同的分工, 达到人尽其才。这样既丰富了护士的职业内涵, 又体现了护士自身的价值, 同时也激励护士对护理工作研究、思考和探索, 以提高业务水平。
3.3 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
质量保证是质量经营的手段, 其目的是保证服务对象的需要得到满足, 使服务对象满意。质量改进是质量经营的核心和精髓, 质量改进追求的是高质量、高满意率和高效益, 满足并超越服务对象的需求是质量改进的最高标准。护理管理人员在进行质量保证与质量改进的实践中应树立质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质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护理质量改进永无止境的管理理念[5]。因为自理理论的运用可使护理工作人员充分展现自我的价值, 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 使护理人员有较强的向心力, 这是护理管理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何洪泽.全球都很缺护士[N].环球时报, 2005-12-14.
[2]陈卫春.对当前护理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5) :450.
[3]王卫红, 蒋冬梅, 赖娟.湖南省三级医院聘用护士成人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杂志, 2007, 11 (4) :243~245.
[4]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安全隐患质量
【中图分类号】R3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59-01
在医院中,手术室是重要的环节又是较为特殊的一部分,手术室作为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手术室安全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患者健康与生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体现了医院的管理水平。手术室要高效的运行就必须为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主要针对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与护理质量进行分析论述。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将在2013—2014年在我院进行各类手术患者中的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有47例,女患者有33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3—6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5岁。其中有4例胸腔手术,14例骨科手术32例普外手术,23例妇、产科手术,7例脑部手术。进行本次研究前均征得各个患者的同意,并且将这8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一般主要就是接受常规的护理,在手术之前要进行巡查,对于患者的资料应该要严格的检查,对于患者的个体情况应该要进行一定的评估,。若是病患出现了一些营养不良的病症可以进行及时的纠正,这样就会提高手术时的质量。而病患若是进入手术室的时候也应该要确定病患的手术类型以及其其他资料,这样就可以防止手术中出现差错。在手术中也应该配合手术医生。
而实验组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安全隐患因素影响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应该要将手术室内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手术人员也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二、在手术前要与病患进行沟通,这样有利于病患的身心放松。护理人员也应该要善于倾听病患的心声,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减少病患的负面情绪。同时在手术室内的医务人员应该保证合理的配置,这样就会减少在手术室中的医疗事故的产=发生。
第三、手术前应该要做好工作准备,在病患进入手术室中就应该要对病患的基本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在安置病患运转的时候应该要注意,避免患者碰伤的现象。在手术中也应该要注意病患的摆放体位,减少神经受压等生理并发症。
3、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比较明显的可以看出,实验组中不良事件发生的效率更低,实验组病患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也更高。
二、讨论
1、手术室安全隐患因素
第一、对于医务人员的配置工作不合理。手术中的工作量较大,这样任务也就越多。手术中的时间往往不确定外加需要手术病患的人较多,这样就会导致护理工作人员在手术前就应该要准备好工作,经常的加班没有办法按时吃饭,这样长期的大量工作,就会导致医护人员很难集中注意力。
第二、缺少沟通,在一般情况下护理工作人员与病患缺少应有的沟通,这样就会导致护理人员对于病患的病情了解不是很深。在手术前也没有详细了解病患的病例,这样就会导致病患在手术中就会出现焦虑与恐惧等现象。
第三、病患自身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有些患者本身具有精神等方面的障碍,身体方面也有缺陷,这样就没有办法配合医生的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手术。外加上一些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也就增加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2、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措施
第一、完善手术室内制度管理。手术室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很有效的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可以进一步的保证护理人员工作的规范化,较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为手术的安全提供保证,同时也会提高护理的质量,同时还应该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对于护理人员进行培养。医院在护理人员上岗之前应该要通过讲座、技术的操作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让护理人员时刻谨记自身的职责。
第三、定期的检查,做好预防工作。为了避免手术时开错部位,在手术前应该进行常规的检查,对于患者的基本情况应该要有所掌握,同时也要核对手术通知单等。手术前也应该要与患者进行沟通,这样就可以减少患者在手术时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在转运时要注意妥善保护患者,避免体位放置不当现象的发生,尽量避免碰到患者的手足与头部。在转运车上或是手术床上也应该要对患者进行固定,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避免患者跌倒、坠床;避免输血与用药错误的发生,护理人员要严格管理术中所用器材,没核对过的药品严禁使用,术中护理人员要集中注意力,聽清所用的药品及血液等。
第四、加强护理质量的管理,成立护理小组,严格管理护理质量。对于患者要定期进行访视,严格落实交接班等各项制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可以使患者的康复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手术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聂云,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现代护理,2014(01)68—70.
[2]、杨美芳,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护理管理,2014(06)106—107.
[3]、罗建琼,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的措施分析,中国民族医药,2010(04)200.
[4]、周如敏、董艳云、李艳东、马凤珍,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体会,医学管理,2014(06)168.
【护理管理与医院管理】推荐阅读:
2024年外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会议07-12
护理管理部门的职能__护理管理人员职责06-20
管理和护理07-18
护理管理总结10-09
护理管理题11-20
华西医院护理管理10-21
护理管理信息系统06-11
护理管理的职能06-21
护理管理差错事故07-20
护理缺陷的管理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