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七色花》教学反思(推荐15篇)
活动设计背景
《七色花》作为七彩世界主题里的一个语言活动是再合适不过了。活动围绕珍妮的这朵神气的七色花展开,让孩子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世界里,在理解故事内容,会说故事里典型的句子之后,再去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并尝试着让孩子们去幻想自己也拥有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表现不同情境下人物的语言。
2、体验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明白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活动准备
一朵自制的七色花(每片花瓣均可拆卸),头饰,挂图。
活动过程
一、 认识七色花,并激发幼儿的兴趣。
1.提问:
瞧!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什么了?( 出示出示珍妮的“七色花”),请幼儿数一数小姑娘珍妮的这朵花有几个花瓣,再来看看它分别是什么颜色的花瓣? 幼儿回答(它有7种颜色。它的颜色分别是: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
2.如果每个花瓣都能帮助珍妮实现一个愿望,那么这朵七色花能实现几个愿望?
二、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知这个小姑娘是如何利用七色花。
1.完整欣赏一遍故事。
提问:你从刚才的故事里听到了什么?
小姑娘的名字叫什么?
珍妮在树林里迷路的时候遇到了谁?
老婆婆怎么样来帮助珍妮的?
珍妮是怎么利用第一片红色花瓣的?又是怎么说的?并学说一下
幼儿学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听我说呀,照我做呀,请你快快把我送回家。”
提问:珍妮是怎么利用其他花瓣的?又是怎么说的?并学说一下
师:珍妮用到第七片橙色花瓣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意识到了什么?并学说一下 。
提问:第7片花瓣珍妮用它做了什么事情?她是怎么说的?并学说一下 。
真正让珍妮快乐的是哪一朵花瓣?为什么会让她快乐起来呢?
教师小结:真正让珍妮快乐的是橙色的花瓣.因为她帮助了别人.所以会快乐
2.结合幼儿活动材料的阅读,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重点引发讨论:珍妮哪一片花瓣用得最好,为什么?
一、了解幼儿,深挖教材。
我班的幼儿对听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力发展的比较好,他们特别是对于情节丰富的故事更为喜爱,所以在选材上是符合幼儿的。但是《七色花》这个故事有其一定的教育意义,七色花的神奇意味着要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像,橙色花瓣珍妮帮助了别人意味着要提升幼儿的情感,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来突破这个难点将是关键。但是在活动中,从孩子的回答看,孩子们没有充分地感受到七色花能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这个神气的功能,孩子的情感提升也显得有点苍白无力。如果教师能稍加点拨,在欣赏完故事后增加这样的提问:“你觉得七色花神奇吗?它神奇在什么地方?”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提炼,幼儿就能充分地理解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接着再分析珍妮哪一片花瓣用的最好,萌发幼儿帮助别人的情感。
二、设置情境,有效提问。
《七色花》的故事篇幅较长,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时间就很容易拖堂,造成幼儿学习的疲劳感。所以在活动中,我牢牢地抓住故事的主心杆,珍妮是怎样用这七片花瓣的?珍妮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的心情是怎样的?以分段的形式展开讲述,在讲述中我以第一片和第二片花瓣为讲述重点,让孩子体验心情,学会说故事中的语言,从而为接下来的想像、讲述做好了铺垫。所以孩子学说珍妮的话学的较好。但在活动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提问比较无效,其实活动的开头只要让孩子感受七色花的颜色和美丽,接着引出故事即可。
而在活动的结尾可自然地问到孩子假如你也拥有一片七色花瓣,你想帮助谁?在孩子讲述自己愿望的过程中也可让幼儿结合珍妮的话来说,这样更能体现完整性。
三、有效回应,突破难点
本堂课的难点关键在于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也就是珍妮第七片花瓣的使用。在活动中我也通过师幼的互动表演,让孩子体验神奇和快乐,但是在角色的分配上显的不是很合理,可让幼儿做小男孩,教师做珍妮。在让幼儿回答珍妮哪一片花瓣用的最好时,一个孩子讲到了橙色花瓣最神奇,而没有及时地回应、提炼他的回答:你觉得橙色花瓣用的最好,为什么?发而被孩子带过去了,也跟着说橙色花瓣最神奇,给了孩子一个误导,所以在课堂中我对于自己的教学思路应该更明确些,要善于去引导幼儿,从而一步步达成教学的目标。
此外,在课堂中的教学形式还可以再丰富些,可采取幼儿间的商量、讨论,在学说对话中也可让幼儿间分角色说和小组说。教师的身体语言也可以在丰富些,适当时要离开自己的座位,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和幼儿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
在参加全国幼儿园教师培训学习时, 我们有幸观摩了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的大班语言活动“花婆婆”。同去的老师感慨万千, 赞不绝口:哎呀, 到底是特级教师,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能轻松地与应老师交流与对话。回到幼儿园后, 为了向园内教师传递新观念、新信息和新方法, 我们请参加培训且已有两年教学经验的王老师作专题汇报———将应老师的课展示给全园的教师观摩。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并对四季的花卉感兴趣, 乐意用不同的韵律节奏进行表达。
2.体会“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情”的美好。
活动准备
1.故事《花婆婆》的PPT。
2.四季花卉图。
3.《四季花儿开》歌曲图谱:
暖和的春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凉爽的秋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第一次活动:模仿中起步
活动再现
1.老师播放PPT, 讲述故事, 引导幼儿讨论:婆婆是怎样的人?干什么的? (教师忘了问“花婆婆是干什么的”, 幼儿没能进入故事情景中, 回答仅限于生活中的婆婆。)
2.教师接着讲故事, 引导幼儿讨论:小女孩答应了爷爷哪三件事? (大部分幼儿说出两件事, 对第三件事有些模糊。有个男孩子勇敢地站起来请求:“老师, 你再讲一次, 好吗?”王老师满脸通红。接着老师重复讲三件事, 幼儿回答得很正确, 但老师对于幼儿表达中的语言不规范问题未作纠正。)
3.讲到“花婆婆”准备种花时, 交流四季开的花。
出示四季的花卉。 (看图认识四季的花卉)
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四季的花卉呢? (幼儿回答得有些笼统, 个别幼儿说错了季节。)
4.唱一唱《四季花儿开》。教师出示图谱, 幼儿学唱并用动作表示节奏。 (此环节是活动的难点, 幼儿既要记歌词又要打节奏, 王老师上得有些吃力, 显得有些混乱。)
5.说一说“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
师:花婆婆知道了那么多四季开放的花, 买了许多花籽。花婆婆说如果到处开满鲜花, 世界一定更美好。你觉得做什么事, 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呢? (幼儿的回答有“弹钢琴”“做纸花”“画画”……最后的环节深化“美好的事情”, 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自我反思
第一次执教后, 小王老师脸色通红:“唉!应老师上得那么轻松, 我怎么教得那么累呢?好几个活动环节都被我搞乱了, 特别是唱四季歌环节, 幼儿缺乏自主探究, 教师缺乏有效引导, 导致活动效果大打折扣。”王老师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较低, 失望的表情挂在脸上。
同伴互助
江老师:开始部分的花婆婆作用没能体现出来, 其实发挥花婆婆的作用是重点, 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对于孩子进入故事情境有引导作用, 而王老师在活动开始阶段未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李老师:交流四季花卉, 是为后续活动作一铺垫。教师的提问应具体到季节, 以免孩子混淆花卉开放的季节, 影响后续学习。
杨老师:教唱四季歌时, 孩子的节奏未唱准,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唱, 为幼儿提供隐性的示范, 还可以使活动气氛更轻松。
我们的思考
王老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是年轻教师普遍存在的, 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存在脱节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 王老师没有很好地注意将每个环节、乃至每个问题的教学目的落实到位, 课堂处理相对急躁含糊, 从而形成了幼儿理解中的断层。
整个过程中, 王老师比较拘泥于预先设计好的问题, 回应策略欠缺, 较多表现为单纯重复幼儿发言, 未能体现对幼儿语言回应的归纳性和启发性。同时, 教师对于幼儿的课堂反应和突发状况考虑得不够周详, 一旦幼儿的反应超出教师预期, 王老师就显得有些慌乱, 生硬地接上下一个环节, 使整体环节之间缺乏流畅感、师生之间存在距离感。在教唱四季歌的环节中, 学唱设计不够自然, 表现为:幼儿自主探究较少, 歌唱节奏不准, 处于被动状态。当教师发现时, 应该灵活机动地融入幼儿之中, 以平等的伙伴“角色”出现, 既增加师幼互动机会, 又提供幼儿示范与生生互学的机会。
就本次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 需要进一步梳理, 帮助教师理解教学活动对应环节的价值, 并充分考虑应对策略。当然, 要达到这一目标, 不能仅靠一次指导, 而是需要我们长期的关注和引领。
第二次活动:改进中深入
活动再现
1.老师播放PPT, 讲述故事, 引导讨论:婆婆是怎样的人?花婆婆是做什么事的? (幼儿的回答紧扣教师的提问, 很快进入故事情境中。)
2.教师接着讲故事, 讲到三件事时, 放慢速度, 提问:小女孩答应了爷爷哪三件事? (幼儿回答内容正确, 但教师对幼儿表达中语言不完整的问题仍然未做纠正。)
3.讲到“花婆婆”准备种花时, 交流四季开的花。
出示四季的花卉,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四季的花卉? (幼儿能根据教师出示的季节说出花卉, 但教师的提问过于限制了幼儿的思维。)
4.唱一唱《四季花儿开》。教师出示图谱, 幼儿学唱四季歌并用动作表示节奏。 (教师示范后, 幼儿跟唱, 在打节奏时幼儿采用了一样的动作, 教师没有提醒幼儿换动作。)
5.说一说“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
师:花婆婆知道了那么多四季开放的花, 买了许多花籽, 花婆婆说如果到处开满鲜花世界一定更美好。你觉得做什么事, 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呢? (幼儿的回答有“跳舞”“宣传环保的知识”“唱歌”……最后的环节深化“美好的事情”, 背景音乐的利用也恰到好处。)
自我反思
王老师:这次的感觉好多了, 环节上没有问题, 层次清晰, 环环相扣。但我完全照搬了应老师的教案, 没有自己的特色。幼儿和老师的配合不够融洽, 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改进。
同伴互助
朱老师:今天幼儿在学唱四季歌时很轻松, 可以加大难度, 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打节奏, 应提醒幼儿交换。
周老师:出示的四季花卉图片过于单一, 提问应注重幼儿思维的发散。教唱四季歌时教师直接灌输给幼儿, 难以体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李老师:在认识四季花卉时, 可以让幼儿自由分组, 摆放花卉图, 教师最后小结, 做到教师引导与幼儿自主相结合。
我们的思考
分析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应该说活动效果有所提高。教师能够针对上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思考与改进。首先, 教师较好把握和调整了具体问题的推进时间和方式方法, 并用恰当的语速、语调变化提醒幼儿关注重点;其次, 本次活动的步骤较以往清晰, 不论是提问还是学唱, 幼儿均能较好地达到预设目的;再次, 活动最后背景音乐的加入, 起到了烘托氛围, 升华情感的作用, 给孩子以美的情绪体验。
当然, 本次活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活动中, 王老师仍然未能采用积极的回应策略, 将幼儿不规范的陈述语言自然转化为对应语句, 没有体现出一定的归纳性。此外, 教师的课堂提示语和学唱部分的引导, 虽注重了规范性、同一性, 却在尺度把握上有所偏颇, 使启发性、多样性的幼儿活动理念未能体现。
我们认为,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学习特点的把握不到位, 而不是幼儿的不配合。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是为了幼儿的发展, 而不是为了展示教师自己的才华。故而, 我们建议王老师在倾听同事不同意见的基础上, 能够重新反思, 找准师幼关系定位, 在拓宽自己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
第三次活动:创新中升华
活动准备:以上活动准备中, 再增加图谱:我们种的什么花儿开?字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活动再现
一、故事导入
1.引出活动。
师:今天, 老师带来一个故事 (出示PPT) , 认识吗?花婆婆是个怎样的人?她是干什么的?
幼1:种花的。幼2:买花的。幼3:喜欢花的。幼4:喜欢用花打扮自己的老人。
(活动的引入, 调动了幼儿的学习情趣, 激发了幼儿对故事的期待。)
2.讲述故事。
师:花婆婆到底是做什么的?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 (音乐声中,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讲完第三件事后,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师:小女孩答应爷爷要做哪三件事?
幼1:到世界去逛逛。
师:就是去旅行。
幼2:在海边住下来。幼3: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师:花婆婆想做一件什么事, 会让世界变得更美丽呢?花婆婆想, 如果海边开满了鲜花, 如果海边一年四季都开满鲜花, 世界一定变得更美丽。
3.丰富幼儿四季花卉的经验。
(1) 说一说:四季不同的花
师:你知道什么花儿在什么季节开放吗?
(由故事延伸出关于花卉的学习活动, 十分自然。教师的提问没有直接指出答案, 而是来自于幼儿对生活的观察。)
幼1:桃花是在春天开的, 荷花是在夏天开的。
幼2:迎春花是在春天开的, 睡莲是在夏天开的。
幼3:菊花是在秋天开的, 腊梅花是在冬天开的。
师:除了这些花, 你还能说出其他花的名字吗?
幼:梨花、康乃馨、玫瑰花、月季花、向日葵花、桃花、马蹄莲……
(这里的两个问题, 前者难, 后者易。按逻辑, 应该先易后难。教师现场要观察孩子对于花卉的经验有多少, 如果孩子对花卉的生活积累比较丰富, 那就可以“先难后易”。“先难”, 让有经验的孩子集中精力积极搜寻自己的记忆;“后易”, 让幼儿绷紧的思维, 稍稍地“松一松”, 学习积极性依然很高。)
(2) 分一分:四季不同的花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花的照片, 你和好朋友去认一认这些是什么花?在什么季节开放?再把它们放在相应的字卡的下面。 (字卡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幼儿操作, 教师再和幼儿共同检查。对错误的地方, 教师重点讲解。
(3) 唱一唱《四季花儿开》
师:这些美丽的花会在不同的季节里开放。如果把花儿在四季开放唱出来, 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我们一起有节奏地唱唱看。
师:暖和的春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幼:暖和的春天来到了, 桃花花儿朵朵开。
师:炎热的夏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幼:炎热的夏天来到了, 荷花花儿朵朵开。
师:我们还可以用边唱边打节奏的方法来试着唱一唱。
师: (拍手) 凉爽的秋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幼: (拍手) 凉爽的秋天来到了, 菊花花儿朵朵开。
师: (跺脚)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幼: (跺脚)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 腊梅花儿朵朵开。
(这里既帮助孩子认字, 又有了节奏的范式。在春、夏唱完后, 用拍手、跺脚、转手腕动作表示节奏, 边唱边打节奏, 幼儿学得很开心, 非常投入。)
师: (出示“我们种的什么花儿开) ”) 谁来试一试, 怎么唱呢?
(教师邀请一个女孩子唱, 女孩子唱得很动听, 节奏也完全正确, 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 并跟着学唱。)
师:啊, 让这么多的人夸奖你, 这真是件美好的事情!
(这里的生成性教学, 既帮助幼儿巩固了前面的唱法和节奏, 又是对幼儿新的挑战。教师对幼儿的赞扬, 既让幼儿感受了现实生活中的“做一件美好的事情”, 又为情感的升华作了铺垫。)
二、一件美好的事
师:花婆婆种了那么多四季开放的花, 让世界从此变得更美好了!孩子们, 你们可以做什么事,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呢?
幼1:我用好听的声音念儿歌, 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幼2:我用彩色的纸做出各种美丽的花, 送给每个来扬州的游客, 让世界更美好!
师:那些花可美丽了!谢谢你, 我们扬州的小主人!
幼3:我弹的钢琴声传到许多人家里, 世界就变得更美好!
师:啊!真的美好!你一定会成为钢琴王子的。
幼4:不要在水里扔垃圾, 世界就变得更美好!
师:对!小河干净, 世界也就更美好!
师:孩子们, 你们已经知道了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情。请你们记住这件事情, 努力去做这件事情。世界因为有你们, 会变得更美好!
自我反思
王老师:这次活动, 变开始时的一味模仿, 为融入个人与集体的想法与智慧;在组织活动时, 变一味背教案、走教案, 为对幼儿充分尊重、信任和引导;变“牵”着幼儿的鼻子走, 为引发幼儿的好奇、兴趣、自主探究, 教学效果非常好。
同伴互助
张老师:这次活动组织得很成功。由于有了前两次的经验, 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放”得开, 而不是忙着走“环节”。
华老师:在两次学习唱四季歌以及和幼儿的交流互动中, 教师尊重幼儿差异, 注意面向不同层次幼儿, 分解了难点, 较好地达成了目标。
李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中, 王老师也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 利用孩子们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不露痕迹地渲染了主题, 使活动达到高潮。
我们的思考
本次“一课三研”活动, 始于对特级教师一节公开课的模仿。在三次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们积极参与研讨, 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相互启发, 不断反思, 认识逐渐深入, 最终解决了前两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刚开始的模仿其“形”, 演变为领会其“神”, 不再拘泥于“应老师是怎样说的, 下一个环节有哪几个步骤”, 而是多思考:应老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这样的教学环节对达成教学目标有何益处,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手段能帮助我园幼儿理解接受。
通过修改后的第三次教学尝试, 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和我们的教师团队已摒弃了“拿来主义”, 而将视点落在“有想法、有创新”这样的学习层面上。教师的授课也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表达行为, 而是根据课堂状况与幼儿需要的一种对话式、互动式行为。在整体的活动过程中, 自然体现出与故事、音乐的和谐, 与他人的和谐, 以及多种思路视点的和谐。孩子们很自然地被吸引, 并主动探索, 也给了观课者不同以往的新鲜感觉。
附故事:花婆婆
当花婆婆还是小女孩的时候, 她和爷爷住在一个靠海的小镇上。花婆婆的爷爷在他们家楼下开一间店。到了晚上, 还是小女孩的花婆婆就坐在爷爷的大腿上, 听爷爷说些曾经发生在他身上的趣事。每次爷爷说完故事, 花婆婆就接着说:爷爷, 我长大以后, 也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当我老了, 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爷爷笑着说:好啊, 但是你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什么事?”花婆婆问。“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我发现班级不少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乐意发言,但不能安静地倾听同伴或老师说的话;看电视,听故事的时候不能安静地看或听,常常会说一些与当前无关的话题,他们往往只重视说,而忽略了倾听别人的发言,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是人类接触世界、表达自身的第一步;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听》是一个很好的散文诗读本,读本把大自然存在的各种声音以诗化的语言营造出一种静谧、祥和、引人遐思的氛围。孩子在课前欣赏过海螺声和大自然各种好听的声音,再通过老师启发式提问,知道声音不仅是美妙的,而且是一种倾诉、交流的方式,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及老师的提问,帮助孩子逐步养成礼貌倾听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能完整阅读读本,理解故事内容。
2.感知散文诗的文体特点,能用恰当的心态和语气朗读、欣赏散文诗。
3.倾听、欣赏自然界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养成倾听好习惯。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听海螺和大自然(风、雨、鸟、虫等)自然界的音乐。
材料准备:
1.欣赏音乐《聆听》
2.《听……》大书、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聆听》,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引入活动
1.你在刚刚放的音乐里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2.我们出去郊游,在公园里散步的时候,有没有听到过这些声音呀?
3.今天有个小姐姐骑着自行车带我们去听一听大自然好听的声音,让我们来看看,她会带我们去哪里,又会听到哪些声音?
(评析:通过课前的海螺声和大自然各种好听的声音的欣赏,幼儿在老师创设的轻柔、安静的氛围下,耐心地竖起耳朵,好奇地等待着会到哪儿去?会听到什么声音?)
二、打开PPT课件,逐页阅读读本
第一页:
1.(引导幼儿观察鸟儿、森林)小姐姐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声音?
2.小结: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小姐姐骑着自行车高高兴兴来到森林里,她听到鸟儿快乐与森林爷爷聊天、交谈。
(评析:这一页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鸟儿、森林图片,小姐姐可能会听到他们之间聊天。)
第二页:
1.小姐姐听得认真,接下来会干什么呢?(她来到长长的小河边)
2.你觉得她会听到什么声音?(让孩子先模仿小姐姐蹲在河边,用手摸摸河水,可能会听到鱼儿和小河悄悄对话)
(评析:这一页引导幼儿模仿小姐姐动作,给幼儿很大的想象空间)
第三页:
1.小姐姐骑着车又来到哪里?(马路边)你看见了什么?(学一学风是怎么吹的?树叶是怎么动的?)
2.提问:谁听到风在对树叶说什么?
第四页:
1.大风过后,小姐姐到哪儿?(下雨了,在家)(模仿雨点)
2.猜一猜,雨点会对屋檐说些什么?
(评析: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果只是教师问,幼儿答,幼儿就会感到枯燥,兴趣点很容易会转移。为了能让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在课中,我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让孩子认真听后动起来,以吸引他们的注意。比如:学一学风是怎么吹的?树叶是怎么动的?雨点滴在屋檐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幼儿十分活跃。)
第五、六、七页:
小组讨论、交流,让孩子自由表达,将自己看到画面用“听,谁和谁在说话”句式表达出来。
(评析: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后的集体的阅读又可以帮助孩子进一步掌握画面的信息,大胆表达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三、揭示文字,欣赏散文诗
1.小姐姐带我们去了这么多美丽的地方,小姐姐还有话要对我们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教师用轻柔、抒情、好奇的语气朗读。
3.这本书读起来和别的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一起给这本好听的书取个好听的名字吧!
(评析:本节活动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倾听老师配乐朗诵,加强对读本完整的认识。)
四、朗读散文诗《听》
1.师生共同朗读。
2.同伴分节朗读。
五、结束语
本节课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孩子在集体面前的表现欲望强烈,踊跃作答。幼儿对8张表情娃娃的卡片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有一张表情娃娃的表情老师一开始出示给孩子看时,根据教材的指导,是说“生气”,但孩子们都说是“难过”,而我如果不是按教材的指导,我也认为该娃娃卡片的表情是“难过”,因此在孩子们的一致认同下,我们就共同归结此娃娃卡片的表情是“难过”。
在第二个环节——分享与交流中,教师逐一出示不同的表情娃娃,采用举手回答的方式让幼儿说说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表情,分享自己不同的心情故事;大部分孩子们积极举手作答,踊跃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不同心情故事。如:“难过”这一表情,吴梓小朋友说出了:“我的奶奶死了,我很难过。”;麦可可说出:“我心爱的玩具不见了,我很难过。”„„„在这个环节,看出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以前进步很大,多数孩子在集体面前的表现欲望也很强烈,可见,这节课的内容孩子是喜爱的。
在第三个环节——对号入座中,我采用了开火车轮流回答的形式,每次出示一张图片,我轮4个孩子为图片的小朋友配上表情娃娃,并说出自己的判断理由,个别不积极回答的孩子,在老师的要求下,必须作答。在硬性的要求下,虽然,个别孩子站起来后,还要想一想,但孩子们都能为图片配上表情娃娃,并说出理由,胆子稍微小点的孩子因此得到了锻炼,我也及时给孩子鼓励和表扬。同时,在轮4个小朋友配上表情娃娃后,如果还有哪位小朋友有不一样的想法,可以举手回答,这样一来,有不同想法的孩子又有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其他的孩子也因此看到、并感受到别人积极的情绪和不一样的思维。
本次活动我的准备工作充分,制作了丰富的教学具及形象直观的“ppt”图片,活动中师生有效的使用了制作的教学具,使其发挥了实效性。
活动过程我以扮演“相反国国王”为主线,一步步引导孩子从易到难,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反着说、反着做、相反词配对”,游戏过关后来到“相反国”,再让幼儿仔细观察其中的有趣现象,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组织、创造出一首有趣的诗歌。整个过程中,环节清晰紧凑,设置的情景能使孩子自主积极的参与活动,整个活动氛围轻松愉悦,师幼互动良好,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的实践,我觉得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活动中没有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观察图片,自由讨论创作诗歌。今后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自由讨论,交流,最后再让孩子合作创作。孩子们的想象非常丰富,讨论、交流、合作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灵感,也为能力弱的孩子带来帮助。
2.最后一个环节“分享歌曲”显得多余,没有起到教学价值,对目标的实现也未发挥其作用。今后在活动设计时应保证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效性,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为教学目标服务。
3.本次活动的目标没有较强的针对性,显得有些空洞。今后应认真分析教材,依据所带班幼儿的实际来制定适宜的目标。
如何将这样一个绘本呈现给孩子?他们能够从中获得什么?
首先,分析绘本,故事中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直观的画面信息,前半部分四季变化中呈现出了乡村田园在不同季节中的美和趣。美体现在画面的布局设计,以及色彩的变化,春,一片嫩绿,生机勃勃,夏,一抹深绿,尽显郁郁葱葱的特点,秋,红、黄、橙色中点缀绿色,凸显了其五彩斑斓的特点,冬,银装素裹中人物衣着的亮色点缀,更衬托出了白色之美。而故事中的趣,正体现在不同季节人们的活动、劳作,如夏季的游泳、秋季的采摘、冬季的运动等。而后半部分以色调的变化、画面事物的增多、布局的丰满,与前半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既体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便捷,也呈现了污染、喧闹、拥挤等不适感。而故事中的暗线则是小房子的心情,随着乡村建设变化而变化着,从愉快渐渐转变为孤独、伤心,继而又转变为高兴,这也是作者要反映的主题,人与时代发展、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次,思考孩子们的经验是什么?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他们能够感受到城市生活带来的便捷和愉快,也体验到了雾霾等环境污染带来的不便,同时,也具有对乡村生活的直观感受,这些已有经验有助于他们对绘本故事的理解。
第三,通过该绘本的阅读孩子们能够获得什么?了解故事主要内容,明白作者讲了什么,当然这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呢?这就需要立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来思考,当我将这个绘本教学定位在语言领域,那么我就需要聚焦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来思考。《指南》中关于阅读的目标中有以下两条阐述“喜欢通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由此可见,绘本阅读不仅是看,解决看到了什么的问题,还要理解,解决看明白了什么的问题。怎样才能引导幼儿仔细的看,怎样能够帮助他们看明白,判断他们是否看明白?这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手段来进行辅助、指导。
一、循序渐进,积累“看”的经验
⒈单幅画面的精细阅读。绘本的阅读从第一张画面入手,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比如画面主角小房子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表情神态等体现内心感受的特征,以及周边的、画面角落的的、细节处的人、事、物。通过对单幅画面的观察,了解看的方法,并发现通过看可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揣摩,勾起幼儿的已有阅读经验。
⒉多幅画面的比较阅读。为了突出绘本中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阅读。同时呈现四幅画面,便于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对比赏析,色彩、人物活动、以及细节处理,在寻找、发现不同的过程中,关注细节、深入理解,感受、体验人们、小房子的情绪和心理。
⒊多幅画面的连续阅读。为了突出故事后半部分小房子周围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选择了多个画面连续阅读的方式,将整个变化过程完整的呈现给幼儿,使他们在阅读中关注到前后画面之间的关联,积累浏览式阅读的经验,当对整体变化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再有选择的精读,有助于对故事大框架的感知和理解。
二、多维度提问,推动理解和自主表达
阅读活动中对画面的观察固然重要,但是理解和表达同样是幼儿发展的目标,也是他们语言发展的核心经验。如何推动他们理解和自主表达,提问是一种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手段。不同维度的提问,能够引发幼儿的不同经验、以及多角度的思考和判断。
1、引发对画面的关注和描述性表达。比如在第一环节中,以问题“这是一幢什么样的小房子?在它的周围有什么?”引发幼儿对画面的观察。又如第二个环节中,问题“小房子周围的乡村田园随着什么在变化?”需要幼儿对四个画面整体观察阅读,而问题“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乡村田园很美?”需要幼儿关注单幅画面或画面中的部分细节。幼儿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更多的是以描述性的语言居多,如有……,谁在干什么,……是什么颜色的,……看上去怎么样等。
2、引发对故事进一步思考和评价性表达。比如问题“你觉得小房子会喜欢城市生活吗?为什么?”和“有人建议要拆了它,而有的人觉不能拆,你们是怎么认为的?”需要幼儿联系故事的前后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观点,不仅需要看,还需要自己的思考。该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拆有拆的理由,不拆有不拆的原因,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的阐述观点。思辨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3、借助已有经验进行表达。比如问题“城市是什么样的?”“多了什么?少了什么?”能够激发对自己已有经验的回顾和表述,实现同伴间经验的分享、互补。该环节放在绘本阅读中,有助于幼儿对城市发展必然性的理解以及城市发展中便捷、有利之处的感受,有助于对城市发展变化形成相对客观的评价,不容易受绘本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过多的放大城市发展带来的弊端。
三、音效辅助,烘托情感线索
对于绘本的阅读,以及其它文学作品的赏析,有其说的清道得明的地方,也有其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因此可以借助其它领域的内容和元素来辅助,帮助幼儿更生动、直观地感受,增强体验,丰富经验。
在该活动的处理中,我借助了多种音效对不同阶段的小房子的情绪、感受进行烘托。比如故事开始部分,选用了自然界的鸟叫、狗叫和人的欢笑声,营造一种置身于乡村田园美景中的氛围,引导幼儿感受小房子的心情。又如选用了欢快的吉他曲,来营造一种阳光灿烂、心情舒畅、愉悦的氛围,烘托四季的美与趣。而当小房子周围发生着一些列变化的时候,选择了略带伤感的音乐作为主基调,并随着画面内容的调整,加入了车流声、工地施工的机械声、高铁行驶的声音、人们的喧闹声等,将绘本所要表达的内容更立体、多元的呈现给幼儿,帮助他们与小房子产生共鸣,的更好的理解它的心情。
音效的辅助,潜移默化中突出了故事的情感线索。
一、大班语言活动———老鼠嫁女
(一) 设计意图
民间童谣《老鼠嫁女》是我国的经典儿歌, 其诙谐、幽默的内容深受大家的喜爱。《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民间童谣是有中国特色的艺术, 童谣以其灵动的想象力, 丰富的游戏精神为孩子们构筑起一方快乐的天空。在社会急促地跨入现代化轨道的今天, 大家越来越认识到, 从小对幼儿进行民间文化熏陶和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如何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又融入新时期的教法, 让老坛酿新酒, 构筑一个可以让孩子的精神自由翱翔其间的艺术世界呢?本次活动教师大胆运用探索性学习的方法, 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师幼平等合作, 相互作用、共同研究, 并通过有效分组操作、寻找逻辑关系等设计, 达到让幼儿自主学习, 充分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理解儿歌内容, 感受民间童谣诙谐、幽默的风格的目的。
(二)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分组操作, 逐步探索并了解儿歌中各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理解儿歌内容。
2.在表演展示的过程中, 完成对句式的建构与掌握。
活动准备: (1) 教具:PPT; (2) 学具:操作板, 儿歌角色图片。
(三) 活动过程
二、《老鼠嫁女》教学反思
(一) 立足老教材, 探究新起点
一些经典的老教材往往会成为一线教师公开课时努力回避的内容, 原因无外乎一无新意二难超越, 久而久之, “经典”会变成“历史”被淡忘,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也会错失与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相遇的机会。其实, 我们不妨辩证地看问题,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 也有其必然的原因:一是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高, 所蕴涵的教育资源生动而鲜活;二是原教材的演绎完美, 充分挖掘和调动了孩子的有效学习。比如, 本次活动所选择的内容《老鼠嫁女》便是一首经典的民间童谣, 因其内容的诙谐、幽默, 主题线索的清晰、明了, 内在逻辑关系的生动、巧妙, 便被广泛地应用为画刊、动画片, 也曾多次被成功的演绎。
教师在反复分析内容的过程中, 从已有思维方式入手, 寻找探索起点。不同语言教学素材之间的相似性, 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可迁移性。这里相似的思维方式, 便是新知探究的最佳起点。在《老鼠嫁女》中儿歌角色间出现的先后顺序, 都存在这固有的规律即“谁比谁更神气”, 这一先后关系便成为思维探索的新起点———探究角色见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新起点上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融入新时期的教法, 让老坛酿新酒, 构筑一个可以让孩子的精神自由翱翔其间的艺术世界, 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借助有效地分组操作、小组展示, 营造了师幼学习、幼幼互动、自主参与的课堂氛围。
(二) 巧设小细节, 蕴藏大智慧
细节一:关键词激疑
“神气”这一关键词在儿歌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引导幼儿理解这一关键词, 便可领会角色呈现顺序的唯一依据“谁比谁更神气”。教师从发散性提问“什么样的人是神气的”切入, 提炼幼儿对于“神气”的初概念, 辅以丰富的词汇进行总结, 并有导向性地提示如“光是帅还不够神气, 要比别人更帅才神气”, 从而将关键词“神气”引入角色间特殊技能的比较, 从而确立探究起点。
细节二:重点句导疑
重点句, 是指文学作品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
作用。在《老鼠嫁女》中, 中心句为每个角色与老鼠爸爸的对话, 原文是“乌云要遮我, 乌云来了我害怕”, 句式简单, 针对大班幼儿缺少挑战性, 因此设计了一问三追, 帮助幼儿理解角色在特定环境中的会话内容, 引导幼儿主动地建构出更加符合大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对话。例一问“老鼠爸爸去找它们时, 太阳、乌云们会怎么说?”在发散性问题中探究幼儿现有的语言表达水平;一追“它们会接受老鼠爸爸的请求吗?怎样拒绝?”在原有水平上做出第一次提升, 知道在收到别人的请求时, 应第一时间表明自己的态度, 接受或拒绝。二追“那该去找谁?为什么?”进一步理解合理的对话应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要拒绝。三追“该怎样有礼貌地让老鼠爸爸去找更神气的?”强调礼貌用语既是对大班孩子应有的要求, 同时亦能体现教育的一贯坚持与中华美德的代代传承。通过上述一问三追, 引导幼儿自主建构的句式便大致成为“不行不行, 乌云比我更神奇, 它能把我遮住, 请你去找乌云吧。”整个句式较原文显得更为饱满, 句式结构更加严谨, 针对不同的幼儿水平, 还可以指导幼儿运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从而更高层次的提升句式难度。
细节三:耐心留白等待
在幼儿分组操作前, 教师留出充分的等待时间, 让幼儿自主进行5人结队。这是一个有目的的等待, 意在借助幼儿社会能力发展水平不一的特点, 小组结队的能力差别。一般情况下社会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地幼儿会以最快速度完成结队, 反之最慢, 这样的结队模式便于教师较好地获悉幼儿的能力差异, 并能有效地体现在幼儿的实际操作中结队最慢的一组往往会在逻辑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这样便顺理成章地进入到第一层次的纠错、梳理环节, 另外两组择根据结队的快慢分别展示句式建构和角色表演, 从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帮助教师有指向性地引导幼儿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小组展示。当然也有特殊情况, 既强强结合的一组, 由于主观性强、互相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及认同, 往往也会出现逻辑顺序不恰当的操作结果, 这样的情况也能很好地激起小组成员间, 在集体反馈、小组展示时的互动与碰撞, 在当成共识的同时收获合作的重要意义。
细节四:过渡衔接紧凑
在整个教学活动, 必须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奏设计感, 突出重点, 紧缩过渡衔接。在第三组上前角色表演时, 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幼儿自主挑选角色, 按角色出现顺序确定表演位置, 在表演结束后, 将收回角色挂饰与请幼儿回座两个环节, 用儿歌中的语言配合形象的动作、语言暗示进行了压缩, 即“太阳怕乌云……乌云跑回去了”教师在幼儿身后轻轻一推, 并用手指向幼儿坐位, 孩子们立刻很受用地进入到类似游戏的整理环节。
(三) 做足好回应, 撞击新思维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而这一百种语言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便是做足一千回应。某一次展示时, 活动进入最后环节, 介绍文学作品是以前很流行的一首儿歌, 立刻有孩子问:“什么是流行”教师给出回应:“就像周杰伦, 你们每个人都认识, 都知道, 这就是流行……”会场一阵哄堂大笑, 活动结束后, 有同行的老师说回应非常幽默, 有“80后”的特征, 其实不然, 在两次与这个班孩子的熟悉中, 他们给我唱的歌除了幼儿园里教过的, 最多的还是周杰伦的双截棍。在课堂中, 为了释疑, 看似随机提炼的回应其实是源自孩子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当然, 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铺垫, 在课堂中我给出的回应会是:“就像喜羊羊你们每个人都看, 我也看, 爸爸妈妈也看, 大家都会做的事情这就是流行。”这样的回应便是预设的大众式的回应, 放到哪个班的孩子身上都能用。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 只有辛勤耕耘。与孩子的互动回应有多种多样, 仔细数来包括反复、梳理 (提炼) 、追问、观察、质疑、激励、肢体暗示、等待……只要做足功课, 接住孩子抛来的球, 我们便能期待孩子的飞跃。
语言活动中, 我们要营造探究性学习的人文空间, 凭借文学作品开展探究性学习,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学习感受, 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进一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它注重于幼儿的主体意识, 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 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主动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地唱着歌。它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红色给了枫树,金色给了田野,橙色给了水果,紫红的、雪白的颜色给了菊花。
秋天的雨,有着非常好闻的气味。不信啊,你闻,菠萝甜甜的,梨子香香的,小雨滴迎来了许多香味——烤山芋、糖炒栗子……小朋友的脚啊,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喇叭,它告诉大家该穿上厚厚的、漂亮的衣裳了。落叶树的树叶飘啊飘,飘到了大树妈妈的脚下,小动物们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交响乐,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快乐的歌。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地唱着歌……
活动目标
使幼儿乐意参加散文诗欣赏活动,体验作品的优美意境(活动重点);初步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丰富词汇的使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雨声录音、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绘有插图的自制大书《秋天的雨》(一段文字为一页)和配合阅读的背景音乐;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秋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赏析:
这篇散文诗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生活,诗里所蕴含的丰富生动的语言、五彩缤纷的色彩、优美动人的画面、童趣十足的情境符合大班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满足了他们再现生活经验、生活情境的需求,有助于启迪、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该散文诗不仅文字优美,还有机地整合了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暗含了自然规律,能给予幼儿关于季节变化的正确认知,同时还渗透了社会情感教育的内容,使幼儿在倾听、想象、欣赏、移情、入境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而将这种感受迁移为对大千世界的美好赞叹,萌发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注、向往之情。
活动过程
一、声音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播放雨声的录音,请幼儿猜想这是什么声音,然后小结,导入活动主题——秋天的雨。
二、整体欣赏,初步感受
老师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将其作为背景音乐富有感情地朗诵一遍散文诗《秋天的雨》,提问:“这首散文诗的标题是什么?”“诗里都说了些什么?”“听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分页欣赏,感知理解
第1页
老师请幼儿集体阅读自制大书的第1页,同时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引导幼儿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然后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请幼儿自由回答。在讨论的同时,老师帮助幼儿理解、丰富散文诗中的词汇“温柔”,然后小结:“原来秋雨过后大自然产生了很多变化,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新事物、新景象。”
第2页
老师带领幼儿配合音乐阅读大书的第2页,引导他们在富有色彩韵律变化的画面中感受秋天的美,然后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呢?”“‘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五彩缤纷’造个句吗?”请幼儿回答,然后小结:“秋天到了,植物的色彩变化很大,好像都换了一身新衣服,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丰富的季节。”
第3页
老师带领幼儿配乐阅读大书的第3页,提问:“为什么秋天的雨有好闻的气味呢?”“这气味是从哪里来的?”“你还闻过哪些好闻的气味?”请幼儿回答,然后小结:“秋天到了,各种水果、农作物都成熟了,散发出了诱人的香味。”
第4页、第5页
老师带领幼儿配乐阅读大书的第4页、第5页,提问:“秋天的雨真的有一只金色的小喇叭,给大家带来一首丰收、快乐的歌吗?”请幼儿回答,引导他们感知自然界的季节变化,感受丰收后人们喜悦的心情,并初步了解拟人的文学表现手法。
四、完整欣赏,大胆表达
老师和幼儿共同阅读大书,然后一起朗诵作品内容。老师提问:“你们最喜欢散文诗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
五、自主阅读,拓展延伸
老师将自制大书《秋天的雨》投放在语言区,请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交流。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多有意思的韵文呀!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而且语言简明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所以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在读中提升语感。怎么读呢?以往学生习惯于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今天来个师生对读怎么样?像少数民族的对唱一样,有问有答,肯定很有意思。这样想着,课上,在孩子们认识了生字之后,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换一种朗读方式,我来问,你们来答,例如:我问——‘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你们怎么回答?”孩子们齐声读:“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对,就这样。”接下来,我们开始对读课文,孩子们兴致勃勃,读了两轮之后,换做他们来问我来答,男生问,女生答,这样读了几遍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背诵下来了,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学得非常带劲儿,这是令人欣慰的。
1、说说节日,猜想“对换节”
每年我们要过许多节日,你知道哪些节日呢?
出示《对换节》封面
今天是“对换节”,你知道这个节日吗?这个节日里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幼儿自由猜想)
小结:“对换节“是互相交换的节日,可能是……被交换;可能是……被交换……
2、欣赏绘本,理解故事
①讲述故事:对换节的早上。
今天是“对换节”,在这一天大人和小孩要对换一下,爸爸妈妈上幼儿园,小孩去上班……早上把爸爸妈妈送进幼儿园,孩子们去上班。
在“对换节”这一天,谁和谁会对换呢?怎么换的呢?
小结:今天就是“对换节”,“对换节”真好玩,大人和小孩对换了,大人去幼儿园做小孩的事情,小孩去上班做大人的事情。
“对换节”的早上谁很忙?为什么呢? (孩子们很忙,因为变成“孩子”的大人不听话)
故事里的孩子是怎么做的?你觉得他们做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让大人们听话吗?(让孩子们讨论,表达意见)
②继续故事:大人上幼儿园。
大人上幼儿园会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幼儿园里爸爸妈妈真是快活极了……他们在一起唱歌跳舞)
幼儿园里大人们做什么呢?平时这些事情都是谁做的呢?谁玩的呢?
小结:在幼儿园里大人们做着平时只有孩子做的事情:听故事,玩游戏,交朋友,他们生活得很开心!
3、续编故事:做大人的愿望
①续编故事。
今天是对换节,大人们在幼儿园玩得不错。那么,小孩变成了大人,也有许多事情去做呢! “对换节”里你最想做什么事情呢?(幼儿续编故事)
②制作心愿卡。
请你把最想做的事情记录(或画)在“心愿卡”上面,挂在“心愿树”上,你的愿望可能就会实现。
③讨论结果。
你们的愿望今天真的实现了,看看我们的城市会发生什么呢?
整个城市都乱套了,几万辆汽车挤在了一起……城市怎么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原来孩子们本领还不够大,根本不会做大人的事情,小孩做大人的事情只会给城市带来危险和混乱。大人们要做那么多的事情,真了不起,真辛苦啊!
活动目标
欣赏故事,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并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让幼儿过“对换节”,做大人的事情,体验爸爸妈妈的辛苦与烦恼。
活动准备
图画书《对换节》、教学课件(PPT)、镑教室布置“心愿树”、树枝上可以挂树叶样子的心愿卡
活动拓展
请爸爸妈妈在心愿卡上记录在“对换节"做“小孩”最想做的事情,请孩子想办法帮他们实现愿望,让他们更快乐。
幼儿可以将自制的《对换节》图书带到家里,和爸爸妈妈说说心声;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一个快乐的“对换节”。
阅读区活动
《请给青蛙一个吻》是一个特别的绘本故事,它没有给孩子讲一个道理,而是将一种幽默、浪漫的感觉浸润到孩子心里。当我读完这本书时,被青蛙寻求“吻”的执着行动所感动,经过了许多次碰壁,青蛙的心情越来越失落,但它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尝试,最终得到了公主的吻,体会到了幸福。这种坚持不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吗?于是根据这个绘本,我设计了这节故事教学《请给青蛙一个吻》。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的情趣,能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猜想与理解。
2.初步理解小青蛙在寻求“吻”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体会坚持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请给青蛙一个吻》课件、听过《青蛙王子》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听过《青蛙王子》的故事吗?故事中青蛙最后是怎样变成王子的呢?
有这么一只青蛙它也想变成王子,看——它来了。
二、教师分段讲述故事,以边讲边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1.开始部分,讲述到“要成为王子,我就需要一个吻”。
师:刚才青蛙说了什么?你觉得青蛙要实现这个愿望会怎么做呢?
(评析:我改变了以往故事教学中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故事情节发展的讨论中,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并能尊重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性想像。幼儿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后便非常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引发了幼儿的倾听欲望,提高了倾听的目的性。)
2.教师讲述故事至“哎,真扫兴”,引导幼儿体会青蛙的几次遭遇。
(1)提问:青蛙上岸碰到了谁?(引导幼儿说说其中的对话)
(2)青蛙得到牛的吻了吗?引出复述内容:牛啊牛,我想尝尝做王子的味道,请你给我一个吻吧?又一路蹦蹦跳跳,看见谁了?(羊)
(3)羊会给它吻吗?带着幼儿复述他们之间的对话。
(4)青蛙蹦蹦跳跳地往前走,又碰到了一条蛇,青蛙敢不敢要他的吻?可是青蛙太想尝尝做王子的味道了,还是勇敢地对蛇说:蛇啊蛇,我想尝尝做王子的味道,请你给我一个吻吧?
引导幼儿模仿青蛙说话时的神态。
(5)这回碰见了猪,猪也不愿意吻它。
你觉得青蛙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一下吗?
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什么时候?
接下来青蛙会怎么办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我采取自己讲述的方式,利用语调、表情感染幼儿,以此帮助幼儿想象故事画面,此外利用表演等方式引导幼儿去表现故事中的对话,加深幼儿对青蛙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的理解。)
3.讲述故事至结尾。
最后是谁给了青蛙一个吻?看来青蛙坚持到最后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一个吻!他变成王子了吗?
青蛙没有变成王子,但是它说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青蛙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图片)
三、幼儿看课件,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听完这个故事,你喜欢这只青蛙吗?为什么喜欢它?你想对这只青蛙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因为青蛙的勇敢坚持,它得到了一个吻,虽然没有变成王子,但是它却说尝到了当王子的味道。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呢?
你想尝尝这种味道吗?
四、结束部分
教师拥抱、亲吻幼儿,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
1.听故事, 体验小美第一次买东西时由害怕到成功内心情感的变化。
2.知道遇到困难不能害怕, 勇敢面对就能成功。
3.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 大胆表述。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过独自上街买东西的经历。
2.物质材料准备:故事《第一次买东西》 (附后) 图片五幅, 分别对应故事五个段落的内容;句卡“第一次买东西”一张;表情卡 (高兴、沮丧) 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有没有独自一个人上街买过东西?请说说你的感受。
2.师:有个小女孩叫小美, 她第一次上街买东西顺利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故事里怎么说的。
教师出示句卡“第一次买东西”。
二、猜猜讲讲
1.出示第一幅图, 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
(1) 师:请小朋友猜一猜, 小美最后会买到牛奶吗?为什么?
(2) 教师出示表情卡, 请幼儿说一说不同的表情卡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心情。
(3) 请猜测小美能买到牛奶的幼儿坐到贴有“高兴”表情卡的一边, 请猜测小美不能买到牛奶的幼儿坐到贴有“沮丧”表情卡的一边。
2.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讲述故事第二段。
(1) 师:小美摔了一跤, 买牛奶的钱还掉了, 小美的心情怎么样?她会怎么做?她还能买到牛奶吗?为什么?
(2) 鼓励幼儿相互讨论后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根据自己的猜测重新选择座位,
3.出示第三幅图, 教师讲述故事第三段。
(1) 师:小美被挤出了小店, 她的心情会怎么样?她会哭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小美最后能买到牛奶吗?为什么?
(2) 幼儿再次与同伴讨论, 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根据自己的猜测再次选择座位。
4.出示第四幅图, 讲述故事第四段。
师:小美为什么松了口气?又为什么会掉眼泪?
5.出示第五幅图。
(1) 师:小美最终买到牛奶没有?她的心情怎么样?
(2) 教师讲述故事第五段。师:让我们替小美欢呼吧!
三、体验内心情感变化
(1) 师:等会儿老师把故事再完整讲一遍, 小朋友仔细听一听, 小美在买牛奶的过程中说过什么话, 两次说话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 提问:你们听出来了吗?小美在买牛奶的过程中说过什么话?两次说话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3) 师:第一次买东西, 会遇到很多问题, 但只要勇敢去面对, 就会获得成功。相信经过这一次, 小美会变得更大胆、勇敢、自信!
四、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
活动延伸
1.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 教师可安排幼儿独立完成一次任务, 如独自到邻班去借物品、独自采访园长等等。
2.请爸爸妈妈多鼓励孩子做一些事情, 例如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 向邻居家借物品, 独立策划一次家庭聚会等等, 慢慢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故事
第一次买东西
小美5岁了, 还从来没有一个人买过东西。有一天, 妈妈说:“小美, 你一个人上街去买牛奶吧。”
小美紧紧地握住妈妈给的零钱, 走出了家门。“叮铃铃”, 一辆自行车冲过来, 小美吓了一跳, 她赶紧贴到围墙上。因为太急了, 小美摔了一跤, 胳膊和腿好痛啊!硬币也滴溜溜地滚了出来。
可是, 小美马上就爬了起来, 她捡起硬币, 朝小店走去。小店里没人。小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说:“买牛奶。”她本想大叫一声的, 可发出的声音却很小。有谁咳了一声, 小美回头一看, 来了一个戴眼镜的叔叔。眼镜叔叔喊道:“来一罐可乐!”女主人一边用围裙擦手, 一边出来了:“来了来了, 买可乐啊?”“给我一袋面包。”又来了一位胖大妈, 她把小美挤出了小店。
“买牛奶!”突然, 小美叫了起来, 声音大得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哎呀呀, 没注意到你这位小顾客呢!”女主人连连道歉。小美松了一口气。“吧嗒”, 一直忍着的一滴眼泪掉了下来。
设计思路:
本周是我们IB单元——“一百种语言”进行的第一个星期,正值“声音(说、唱)”这个探索范畴。我们班有许多来自各个国家的孩子,平时时而听到他们用本国的语言进行交流,而且孩子之间也会模仿几句,可见他们对各个国家的语言已经产生了兴趣,而且,班中家长的宝贵资源是非常值得我们引用的。何不把家长请到我们身边,和孩子们一同去发现、探究奇妙的世界语言呢!
活动名称:世界语言真奇妙!
内容与要求:
1、感受、体验学习各国语言的乐趣。
2、感知不同语言相应的文字也是不同的。
3、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材料与环境:
1、邀请家长代表穿着本国民俗的服饰,并让家长准备一些简单的图文字卡。
2、让家长和孩子准备一首《小星星》的自国语言版本的歌曲。
3、老师准备“太阳”的图片,收集文字,人手一根星星棒。
过程与指导:
一、猜猜奇妙的语言
二、欣赏“太阳”不同的文字
1、出示“太阳”的图卡,邀请孩子试试你能用几种语言表达。
2、幼儿感知不同语言相应的文字也是不同的。
三、我和妈妈一起学——“谢谢、再见”
四、欣赏《小星星》的各国语言版本的歌曲
五、孩子和妈妈一同舞动《小星星》(手持星星棒)
教学反思:
《世界真奇妙》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活动。本单元活动主题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本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了解世界各国风情的基础上,体会世界的奇妙。新课标中提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构筑的平台。在新课程标准的分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写到: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在(二)能力目标中,写到: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蔼相处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设计《世界真奇妙》第一课时的指导思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力求于从以下几点来开展教学:
一、创设平等互动的课堂环境。在本课中我本着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舞台。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世界各国的资料,了解各国的礼仪,并学一学。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通过师生平等的互动,一起学习各国不同的礼仪,学习“你好”,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给各国取别称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激发学生认识世界的兴趣。
二、层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整堂课设计我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学:“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欣赏俄罗斯代表性的舞蹈《天鹅湖》、日本的樱花、各国代表性的事物,初步感受不同国家的风格及多样性;“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让学生取取别称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各国的主要特点;“不学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学一学各国的礼仪,了解中西礼仪文化的不同,感受世界之奇妙,从而更加热爱这个多姿多彩的美丽的世界。这样从知到行,从课内到课外,构成了品德教学的整体性。
三、采用丰富的活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世界真奇妙”这一主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因为三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肤浅,对奇妙世界的感悟不深,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地灌输枯燥无味的知识,显然不能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而且也是违背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个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游戏情境,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通过猜一猜、取一取、学一学等活动,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得。让学生学做各国的礼仪,使学生感受到世界真奇妙。这些丰富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使课程充满快乐和活力。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了“世界真奇妙之旅”,带领学生一起领略大千世界的精彩与奇妙。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志性事物。因为学生知识的贫乏,所以本活动中我主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我还穿插了观看《四小天鹅舞》和欣赏日本樱花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观地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各国代表事物用图片配以音乐的形式出示,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奇异景观。在“别称知多少”中,通过说一说各国的标志,以“国家别称我来说”的交流,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得出规律——各国的别称跟他们的特点有关。然后让小组合作进行实践,给各国取别称。这里出现了三个,前面两个对学生来说不太熟悉,所以我出示了他们的特点,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小组交流中我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以竖大拇指在希腊人眼中是“滚蛋”的不同意思,让学生感受到要到世界各国去旅行就要了解各国的独特礼仪,要不容易引起误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世界的兴趣。这些情境的创设,使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使课本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有效合理地利用。
但一堂上下来,总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比如因为事先对学生的学情知识基础没有充分地了解,就出现了看标志猜国家这一环节中,几乎全班学生都猜不出俄罗斯这个国家,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学生显得拘谨。这也告戒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前一定要对学生做好充分的了解,只有建立在学生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如果说这次汇报课活动,给我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磨练的平台,那先前的一次次试教和反思,则只是用真诚收获了一份真情;而最后一次的正式汇报课,在赢得学生的真情外,我还赢得了章老师的许多帮助和指点,成就了我生命课堂的精彩。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能根据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丰富词汇:挠、柔柔的、轻轻的、细细的。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诗歌录音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幼儿初步感受梦的意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这张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师:夜晚这么美,小女孩抱着小熊在床上睡着了,她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小朋友们有没有做过梦?都梦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梦真有趣呀!那肯定想知道这个小女孩梦到了什么吧?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二、朗诵诗歌,幼儿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1.教师配乐朗诵诗歌。2.教师提问:小朋友你听到了什么?诗歌里的小女孩都变成了谁?
三、分段学习诗歌。
我们一边听着诗歌,一边把梦中的花朵、太阳它们都请出来好吗?
1.师:在梦里,我变成小花以后,遇到了谁?太阳为我披上了什么?
变成白云以后,我遇到了谁?(风)风教会了我什么?变成轻烟以后,我遇到了谁?(雨)雨做了什么?
2.师:在梦里,我开心吗?你们怎么知道的?
四、播放录音,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1.完整播放录音。
2.师:听完诗歌《梦》,你们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3.师:看着这些美丽的画面,你们觉得哪些地方最美。(引导幼儿用优美的动作来表现梦的温柔)4.幼儿跟读。
延伸:教师引导幼儿尝试创编诗歌。
师:小朋友们,小女孩的梦美不美?你们喜欢吗?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梦也变成好听的句子,用温柔、甜美的声音说一说。
附诗歌:
梦在梦里,我是多么甜蜜。
我梦见自己变成一朵小花,柔柔的太阳给我披上金色的衣裳。
我梦见自己变成一朵白云,轻轻的风教会我跳舞。
我梦见自己变成一缕青烟,细细的雨给我挠痒痒。
在梦里,我咯咯地笑啊,笑个不停。
不,这不是梦,这是真的!
我们的生活就像像梦一样温暖甜蜜……
一、活动案例实录
【活动目标】
1.认 真倾听故事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并感知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
2.引导幼儿懂得诚信 ,知道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
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 ,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小鸟的图片一张。
2.没有小鸟的教学挂图四幅。
【活动过程】
1.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故事 ,激发幼儿倾听的欲望。
(1)出示小鸟的图片 ,请幼儿说说小鸟的好朋友都有谁 ?
(2)今天小鸟给小朋友带来了它和它的好朋友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完整讲述故事《去年的树》。
提问:(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2)故事里都有谁? 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请幼儿观看教学挂图分段欣赏故事 。
(1)出示挂图一 ,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2)出示挂图二 ,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3)出示挂图三 ,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4)出示挂图四 ,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4.讨论 :
(1)你喜欢小鸟吗 ? 为什么 ?
a.请幼儿自由讲讲为什么喜欢小鸟 ?
b.教师小结 :小鸟很讲诚信 ,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
(2)小鸟找不到大树的心情怎样 ? 说明小鸟和大树的感情怎样?
小结:小鸟和大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找不到大树很伤心很着急。
(3)如何不让小鸟和大树分开 ? 我们如何爱护环境。
小结:爱护环境,不乱砍树木,少用一次性纸巾、一次性筷子等。
5.让我们一起帮小鸟去找个新大树朋友吧 。
活动结束。
二、案例诊断分析
1.活动目标表述主体不一致 ,目标把握不到位 。
在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有两种: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用教师做的事加以表述,如:“使幼儿……”,“启发幼儿……”,“引导幼儿……”;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用幼儿的行为变化加以表述,如:“会……”,“体验……”,“感受……”。在同一活动中,表述的方式不统一是不恰当的。一般来说,活动目标的表述,以幼儿作为行为主体,表述其行为变化较合适。从以上明显可以看出,目标1“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并感知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是以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而目标2“引导幼儿懂得诚信,知道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和目标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出现“引导幼儿”和 “激发幼儿”这两个行为动词均是用教师所做的事情表述目标的,可见目标1和目标2、3的行为主体是不统一的,目标2、3的行为主体改为幼儿比较合适。因此,笔者认为活动目标可以改为:目标1“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感知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目标2“懂得讲信用,答应人家的事情要做到”;目标3“萌发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2.活动材料表述不够清晰 ,不能不目了然 。
一般活动准备包括物质准备(或材料准备)、经验准备和情境创设三方面内容, 但是不是说每次活动都必须考虑三方面,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安排活动准备。此次活动需要的材料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材料,但是无论材料是多是少,均应该表述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比如本次活动的活动准备就显得表述模糊,不够清晰,且活动准备不够丰富。以上的“小鸟的图片一张”和“没有小鸟的教学挂图四幅”均应归类为物质准备(或材料准备)。此外,因为开头是以谈话“小鸟的好朋友都有谁? ”进行导入的,所以小朋友应该掌握“好朋友”的概念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添加一个经验准备“基本理解好朋友的概念”。
3.活动设计不合理 ,内容过于空泛不生动 。
活动过程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活动开始(或导入部分)、活动进行(中心环节)和活动结束。其中活动进行部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核心部分和中心环节,在语言活动中,尤其是故事活动中,更应该循序渐进,各环节层层递进。在第一环节通过谈话教师导入故事之后, 第二环节教师通过完整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故事,知道故事的名字和里面的人物,大概了解讲了什么事情,但幼儿仍然不能理解故事的具体内容。接下来第三环节“请幼儿观看教学挂图分段欣赏故事”,通过挂图可以具体直观地帮助幼儿更深刻地了解故事的每一段内容,教师可一边操作挂图一边讲述故事。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原案例的第三环节改为“边操作挂图边讲述故事,帮助幼儿进一步完整理解故事内容”。第四环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集中自由讨论交流,可以围绕小鸟和树的友谊,也可以围绕小鸟讲信用的品质, 还可以围绕爱护树木和珍惜环境等方面自由讨论,无论从哪个角度,教师都应该充分让幼儿自由表达想法并大胆说出理由。
此外,从原教案的活动过程内容可以看出,活动过程的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具体生动,而且教师在原案例中没有具体呈现师幼互动,而是以肯定陈述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认为这也是案例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三、活动方案修订【活动目标 】
1.认 真倾听故事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并感知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
2.萌发爱护树木 ,保护环境的意识 。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小鸟的图片一张,没有小鸟的教学挂图四幅等。
经验准备:基本理解“好朋友”的概念。
【活动过程】
1.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故事 ,激发幼儿倾听的欲望。
(1)出示小鸟的图片 ,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
师: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想看:小鸟的好朋友都有谁?
(2)教师正式导入主题。
师:(小结)原来小鸟的好朋友有这么多,有天空、白云、森林,对了,还有树。
2.完整讲述故事《去年的树》。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有关小鸟和好朋友“树”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去年的树。下面,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一下。
教师讲完故事后提问。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师:故事里都有谁? 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边 操作挂图边讲述故事 , 帮助幼儿进一步完整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挂图一 ,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师:小鸟和树为什么是好朋友? 你从哪里听出来的? 分别的时候它们说了什么?
(2)出示挂图二 ,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师:春天来了,小鸟为什么要回来?
师:小鸟回来了之后找到树了吗? 看到了谁?
师:树桩告诉小鸟树到哪里去了? 小鸟听到后做了什么事情?
(3)出示挂图三 ,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师:小鸟来到了山谷,看到了谁? 找到了大树吗?
师:工厂的大门告诉小鸟大树变成了什么? 小鸟听到后做了什么事情?
(4)出示挂图四 ,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师:小鸟来到了村子里,看到了谁? 找到火柴了吗?
师:小女孩告诉了小鸟什么? 最后小鸟找到大树了吗? 大树变成了什么?
师:看到火光小鸟心情怎么样? 小鸟做了什么事情?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边看着挂图,一边听老师再讲一遍这个故事。 (教师边操作挂图边讲述故事)
5.集中自由讨论交流 。
教师引导并请幼儿自由表达想法,并大胆说出理由。
(1)师 :小鸟每次找不到大树的心情怎么样 ? 说明小鸟和大树的感情怎么样?
师:(小结)小鸟和树是好朋友,它们感情很好,小鸟找不到大树时很伤心很着急。
(2)师 :你喜欢小鸟吗 ? 为什么 ?
师:(小结)小鸟很讲诚信,答应了好朋友“树”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
(3)师 :那么小朋友想想看 , 怎样才能不让小鸟和大树分开?
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保护大树,爱护环境呢?
【大班语言活动《七色花》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夏天》06-09
大班语言教案:春节风俗由来教案及教学反思10-09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四季转盘》及教学反思10-13
幼儿园大班优质语言教案《家》及教学反思11-05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嫦娥奔月》及教学反思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