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精选8篇)

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篇1

县政协委员 XXX 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具有积极、消极两重作用。当今世界,宗教的影响仍根深蒂固,全球60亿人中有48亿人信仰宗教,10起局部战争冲突中有9起都与民民族宗教相关。在我国,全国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信众1亿多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近9万处,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人,佛教、伊斯兰教与民族关系紧密,天主教、基督教源自国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宗教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日渐加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让宗教发挥积极作用,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全面建设和谐美好新XX凝聚力量,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全县宗教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信教公民15万余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近几年来,信教人数呈上升趋势,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性别、文化、职业方面有新变化。县内宗教活动场所从88年开始恢复设立,目前,全县共设立宗教活动场所17处,其中,佛教场所14处、道教场所2处、基督教堂1处,住场所宗教教职人员60余名,宗教活动场所占地面积15万㎡,建筑面积5.7万㎡,固定资产价值近2亿元。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有部分信众,未设立活动场所,信教群众或在家或到邻县参加宗教活动。随着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事务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一)强化基础,宗教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进一步建立健全宗教工作网络。县上建立了由统战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宗教工作协调机制,2005年恢复设立县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2007年更名为县民宗局,各乡镇政府落实了分管领导和具体从事宗教工作的干部。2007年3月,我县在全市率先建立起县佛教协会和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等县级宗教团体,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建设,指导宗教团体近几年先后调整充实场所负责人8人,确保场所管理有力,活动有序。

加大对宗教工作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宗教工作的认识。县上将宗教工作纳入了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内容,2011年3月29日,县政府召开了首次全县宗教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对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省市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提高了各级干部对宗教工作的认识,几年来,仅XX电视台报导宗教工作新闻每年达到10余条,积极宣传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报道全县宗教工作。

(二)突出重点,宗教领域更加和谐稳定。

加强教职人员培养,充分发挥代表人士作用。围绕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目标,每年都要由县上组织开展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有关人员培训,各宗教团体和场所充分利用各种会议、举办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宗教教职人员和场所其他有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宗教代表人士培养,在县政协换届中,安排宗教人士委员4人,常委1人,本届政协任期内,宗教界委员积极参与政协活动,撰写提案4件,发挥优势参政议政。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活动有序开展。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指导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依法做好教职人员管理,按照教义教规开展宗教活动。寿宁寺成功举办了2000多人参加的正果法师圆寂20周年法会,白塔寺多次成功举办了数百人参加的传授居士菩萨戒法会。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监管工作,从2006开始,每年都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及乡镇密切配合,组织机关干部、公安干警和民兵上千人做好了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宗教活动安全工作,定期组织宗教系统安全检查,督促场所每月进行安全隐患排查,近几年先后排查整改安全隐患42处。

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县统战、民宗部门每年初进行培训和动员,活动中加强指导,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年终认真开展检查、督促和评比,引导创建活动顺利进行。2007年以来,经过申报评审,全县认定合格场所10个,其中获省表彰1个,市表彰9个,占场所总数的59%,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自力更生,组织宗教界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截止2011年9月30日,纳入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中期调整的13个重建项目中,已开工13个,占任务的100%;已基本完工12个,占任务的92%;完成总投资1025万元,占计划总投资91%。各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殿堂和宗教教职人员基本生活用房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宗教活动正常进行,宗教内部稳定有序,灾后恢复重建卓有成效。

(三)加强引导,积极作用得到发挥

在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节日,宗教界积极开展“重温历史、同心同行”主题教育,采取歌舞、展览等多种形式感党恩、颂成就,坚定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

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祖国的活动。在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打砸抢事件发生后,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迅速行动,召开座谈会,带领广大信教群众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信谣、不传谣、维护了社会稳定。在揭批“法轮功”和抵御“渗透”中,我县宗教界发挥优势,积极作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认真开展各项回报社会活动。几年来,全县宗教界大力弘扬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在县内洪涝旱灾、汶川特大地

震、玉树地震、广安洪灾等抗救救灾和“打造继光故里”活动中,广大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举善心、献爱心、讲奉献、做功德,先后共募集捐款100多万元,支持灾区人民抗灾自救,支持公益事业,为打造继光故里作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宗教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宗教领域保持了稳定,宗教界积极服务全县大局,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宗教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县、乡(镇)和村宗教工作网络有待加强,干部群众对宗教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长效管理机制、责任追究制和预警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宗教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二是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场所负责人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宗教活动场所分布不合理,大部分宗教场所建筑设施建设程序不规范。

四是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滞后,工作落实难度大。五是非法宗教活动时有发生,乱建庙宇、私设基督教聚会点现象仍然存在,大量民间信仰需要引导。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大对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把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和宗教知识纳入对各级干部学习培训计划,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加强领导干部宗教政策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对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

识。要通过教育培训,使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到宗教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辨证规律。在当今世界,传统宗教仍在发展,新兴宗教不断出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转型期,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民思想活动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为宗教的传播和扩大影响提供了空间,不能只看到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的对立,消极对待宗教。要充分认识到宗教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还包括组织、行动、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宗教的社会作用既有巧用、善用、活用而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有被利用、误用、错用而破坏现存社会秩序作用的两重性,既可以成为积极因素又可能成为消极因素,宗教的社会作用是由如何被调动、被激发而决定的,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就必须科学地认识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在工作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宗教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地做好工作。要充分认识到,信教群众也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只要我们的政策把握得好,管理引导得当,广大信教群众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宗教的认识,分清宗教与迷信,正信正行,既要宗教信仰自由,又要依法办事,依法开展活动,自觉抵制邪教。

2、完善工作机制,依法加强管理。要加强宗教工作的属地管理,充分发挥县、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和工作责任制的作用,把宗教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内容。同时,进一步完

善宗教工作责任追究制、协同协作机制及预警、应急机制。加强宗教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完善执法机制,遵守执法程序,避免不作为、不到位。要加大宗教工作经费投入,将宗教工作经费和宗教团体补助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正常开展。要定期排查宗教领域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宗教界和谐稳定。

要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进行管理。一是坚持原则。要紧紧围绕“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依法管理原则。二是严格依法。各有关部门要严于执法、善于执法,努力做到敢于管理不缺位,依法管理不越位,正确执法不错位。三是充分发挥合法宗教团体的作用制止非法的宗教活动,引导民间信仰,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3、规范团体、场所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要以“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为载体,重点加强团体、场所的制度建设,推行目标管理考核测评,在宗教场所实行财务公开,保证日常管理的规范有序。

宗教活动场所分布不合理,既影响信教群众宗教生活,又给依法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要兼顾需要和可能,引导宗教团体合理布局,依法申请设立宗教活动场所,满足群众宗教生活要求,推进依法管理。要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的新建与改造、场所周边环境的建设等,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建设程序进行。

宗教教职人员不足,是制约我县宗教积极作用发挥的一个重

大问题,要加强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场所负责人的队伍建设。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宗教爱国人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各教的特点,指导宗教团体研究制定人才培养规划,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多种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加大对宗教团体和场所负责人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力度,不断提高教职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自身管理水平,保证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使他们能够自觉团结和引导信教群众共同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要认真做好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落实工作,切实保障信教群众合法权益。宗教教职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人员流动性大,落实政策不明确具体,宗教场所收入不高等问题是影响工作落实的关键所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落到实处。

4、密切配合,综合治理,依法取缔非法宗教活动。治理和取缔非法宗教活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群众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是基础和前提,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密切配合,依法治理,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管理、监督和审批,加大对建设项目的土地用途管理和监督,对修建庙宇的建设项目要依法严格审批,凡未经批准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及早进行查处取缔。要加强对迷信职业者的教育和引导。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根据地理条件合理规划和布局,对一些历史悠久和达到一定规模的庙宇,进行改扩建,依法设立宗

教活动场所,方便当地信教群众正确合法地开展宗教活动,满足信仰需要。

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篇2

一、充分认识宗教关系在我国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宗教关系在我国社会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这种重要地位是由我国特殊的宗教国情所决定的。

(一) 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关系

发挥宗教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首先需要客观地认识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宗教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长期性, 即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 所以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 并且随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二是群众性, 即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或思想, 更是一种社会实体力量, 这种力量既可以通过教义和信仰从思想上影响群众, 也可以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和手段来控制和统辖群众, 对群众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三是复杂性, 即宗教问题往往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问题相互交织, 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宗教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宗教关系的复杂性。宗教关系, 包括信教的人和不信教的人之间的关系、信仰各种宗教的人之间的关系、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与各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等。我国宗教历史悠久, 宗教信仰多样, 目前有大约1亿多信教群众, 因此, 正确对待宗教问题, 也是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 这是事关团结1亿多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政治问题, 必须高度重视和谨慎对待。同时,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 宗教冲突与民族纷争成为全球的热点、难点问题, 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积极的一面, 又要抑制其消极的因素, 使之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二) 我国是宗教多元化国家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宗教多元化是我国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群众都有为数众多的信教者。我国目前不仅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世界性宗教, 还有道教等本土宗教, 不仅有东正教、天主教等制度化的宗教, 还有大量的民间信仰。某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民间信仰, 在历史上曾长期信仰某种宗教, 存在着全民信教的状况。如今, 各少数民族全民信教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但作为其信仰载体的宗教, 在该民族群众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三) 宗教关系与民族关系存在密切联系

通常, 宗教关系与民族关系存在密切联系。在我国, 少数民族中大多数群众都信教, 汉族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信教群众, 总共有1亿左右, 而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也约1亿,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 信教与不信教的矛盾就表现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信哪种宗教的矛盾就表现为生活在同一地区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宗教的民族性与民族的宗教性造成了我国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交织在一起, 异常复杂, 也对我们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种分裂势力、极端势力、恐怖势力往往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在我国周边地区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破坏活动;西方敌对势力也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等阴谋活动, 使我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更加复杂。对此,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二、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具有积极作用

在我国, 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大量群众信仰宗教的状况将会长期存在, 宗教关系成为我国至关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面对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宗教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可以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一) 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认为, 人的需要由多种内容、多种类型、多种层次所构成。“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人的需要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 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但无论是物质需要, 还是文化或精神需要、政治需要, 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 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展, 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马斯洛也从行为科学出发, 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个体的需求分为五种, 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总体来说, 人的需要演变的路径就是会产生由物质性需要向物质性需要与政治、文化性需要并存转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物质性需要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 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开始向政治文化方面拓展, 因此, 社会矛盾也相应地从侧重物质性向两个领域延伸, 一个是政治领域, 一个是文化领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 我国社会矛盾发展呈现出物质性矛盾与政治性文化性矛盾并存、简单矛盾向复杂矛盾转变、隐性矛盾向显性矛盾发展等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这些新的特征, 对于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二) 宗教关系和谐是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

宗教之所以能够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长期存在, 就是因为宗教自身具有一些社会功能, 在社会的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宗教既具有宗教神圣性的功能, 又具有世俗化的一般功能, 即宗教对于世俗社会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总体来说, 宗教具有以下作用:教化和规范社会伦理道德、调适社会成员的心理、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等等。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看, 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 更是一种拥有大量群众广泛参加、具有固定活动场所并经常开展集体性群众活动的社会组织, 它具有的社会整合、秩序建构、心理调适等功能, 是社会稳定与否的一种重要因素, 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深刻影响。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 宗教与政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宗教既是观念性上层建筑, 又是体制性上层建筑, 既可以成为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巩固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发和推动因素。

我国广大信教群众历来拥护党的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宗教界人士满怀主人翁的责任感, 积极参政议政, 大胆建言献策, 积极反映社情民意, 活跃和丰富了我国政治生活, 给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增添了活力, 也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贡献了重要力量。

(三)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各种关系, 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甚至爆发群体性事件。新世纪以来, 各地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等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 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据报道, 1999年我国发生社会群体性事件0.87万起, 到2005年上升为8.7万起, 2006年超过9万起, 并继续保持上升势头。2007年以后数量虽有所下降, 但群体性事件显然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大威胁。

我国宗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 在各宗教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社会和谐的训导与启示, 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思想源泉。首先, 我国各宗教具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 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宗教人士, 出家不忘爱国, 修行不忘济世, 显示出中国宗教价值观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次, 宗教伦理道德中包含大量积极因素, 比如弃恶扬善、主张宽容、反对极端、提倡诚信、鼓励奉献等, 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的一部分。最后, 我国宗教还崇尚和平、主张多元共存、和睦相处、扶贫济困、赈灾捐助, 具有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因此, 我国各宗教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和流血冲突, 而和平共处、友好交流、共同发展的格局始终成为主流。

可以说, 没有宗教关系的和谐, 就没有社会关系的和谐。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最终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中央适应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当前宗教工作的方针与政策。为此应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 发挥宗教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中国共产党是无神论者,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懂得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 因此,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都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权利和自由, 彰显了以人为本理念, 体现了对人权的充分尊重和保护。对“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应做全面理解: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 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 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 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把维护广大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宗教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维护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 保持党同信教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 要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 一切宗教都不得干预政治, 不得干涉政府事务。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 必须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不得从事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完整、集体利益的活动, 不得妨碍和侵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要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使宗教工作纳入法治化、科学化轨道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党和政府从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 使宗教工作纳入法治化、科学化轨道, 其直接作用是规范宗教事务, 透明管理程序, 保障社会安定。

首先, 要根据新形势对宗教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进一步加强宗教立法工作, 不断健全和完善宗教法制体系, 把宗教事务管理、宗教活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其次, 作为管理的主体, 政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 熟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对党和国家宗教方针政策的理解, 同时又要掌握必要的宗教知识, 深入了解我国宗教国情和本地区各种宗教的历史与现状, 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地开展宗教工作, 不断提高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再者, 着力创新方式方法, 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和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活动, 广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宣传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使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成为广大信教群众的共识。最后, 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要求, 在旗帜鲜明地保护合法宗教活动和爱国宗教界人士的同时, 扎实开展专项治理, 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活动制造混乱、违法犯罪。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不合格宗教教职人员进行清理清退, 规范宗教活动场所, 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登记, 对未经批准开放的活动场所进行清理。依法打击境内外各种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 牢牢掌握与敌对分裂势力斗争的主动权。

(三)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是我国现阶段宗教工作的主题。强调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是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 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化解社会矛盾的积极作用。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要以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为前提, 注意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爱国宗教团体目前已成为社会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社会团体一样, 既有维系其特殊社会群体的纽带作用, 也是促进社会交融的“黏合剂”和化解社会矛盾的“稀释剂”。必须加强队伍建设, 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 为宗教工作提供组织保证;注意密切联系信教群众, 采取座谈、走访、交朋友等方式, 加强与基层宗教界人士的沟通交流, 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夯实基层宗教工作;坚持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 切实维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 帮助宗教界人士解决实际困难。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要以爱国爱教传统教育, 增进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历史上, 各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爱国爱教光荣传统的激励下, 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中, 作出了突出贡献。没有国家的繁荣, 就没有宗教的繁荣, 没有1亿多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发展, 就谈不上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进步。爱国爱教传统是一支伟大的凝聚力量, 通过这种凝聚力来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对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向心力, 对于促进宗教关系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作用。

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篇3

一是通过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实行审计结果公开,推动政府自身建设和职能转变,促进依法行政。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政府财政收支的计划管理活动,既是政府职能的全面反映,又影响和制约着政府职能的发挥。要不断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促进扩大政府预算覆盖面;对预算执行审计要探索预算编制审计途径和方法,提高预算编制透明度,保证政府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和效率性,增强预算执行刚性,督促预算管理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同时依法公布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布审计指出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促进规范和完善财政预算的编制、管理和监督体制,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发挥审计监督的积极作用。

二是通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决策、经济管理、政策执行和行政效能等方面,关注领导干部是否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揭露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短期行为、损失浪费、损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客观评价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社会和谐。

三是通过专项资金审计,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效益性,促进中央关于民生政策和措施的落实。科学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加强对事关民生的涉农资金、教育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医疗卫生资金、环境治理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深入揭露和及时反映资金筹集、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挥审计监督的预警作用,通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督促落实惠民政策和措施,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四是通过审计调查和企业审计,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国有企业审计的重要目标,关注企业管理者与职工、垄断行业与其他企业收入不公的问题,防止收入过于悬殊;促进企业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收入分配约束机制,防止在收入分配中的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促进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遏制企业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正义。

五是通过行业审计,促进完善体制和制度建设。体制和制度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从体制和制度上解决财经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更高目标,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行业审计中,针对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要从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和相关部门从体制和制度建设上解决问题,为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六是推动效益审计,促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以促进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完善投资管理体制、提高建设资金效益等为重点,积极探索效益审计的路子,深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既要关注政府及其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又要评价政府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环境性,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作用。

七是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审计,着力揭露经济领域的重大违法犯罪行为,注意发现经济犯罪案件线索,及时移送并跟踪督促有关部门查处落实,发挥审计监督的预防作用,促进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贡献。

八是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探索新的审计业务管理模式。要按照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体制的要求,创新审计业务管理模式,推动审计权能分离改革,建立审计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供更加可靠的机制保障。

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篇4

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王某某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体,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人大代表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探索和研究如何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代表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一)不断强化制度建设,积极为代表发挥作用提供服务保障。代表法规定:“国家和社会为代表执行职务提供保障”,因此,为代表执行职务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也是一种法律义务和职责。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提供保障:一是为代表知情知政进行制度保障,为代表执行职务,发挥代表作用奠定基础;二是强化代表服务保障机制,协调落实相关待遇,切实为代表履职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物质条件,确保代表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根据人大常委会工作内容和代表职业情况,坚持邀 1

请代表参与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监督工作、执法检查、列席会议审议,让更多的代表直接参与涉及重大事项和中心工作的审议监督。

(二)切实抓好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是其履职的重要渠道,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反映了代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点与意见。当前,人大工作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和实践代表建议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方法、新思路,要注意三点:一是加强领导,健全建议办理工作机制。将“答复及时,行文规范,措施落实,代表满意”作为工作的总体要求,规范办理程序,明确办理责任,改进办理方法;二是抓住议案、建议督办环节。采取领导督办、视察督办和人大工作机构对口联系督办相结合的方式,狠抓办理质量,做好代表建议、议案的落实;三是抓住议案、建议复查环节。严格复查代表议案、建议答复后的落实情况,督促承办单位认真落实答复内容,保证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取得实效。

(三)开展代表专题调研、视察,畅通代表知情、知政渠道。调查研究是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的有效途径。为此,人大常委会重视代表的调研工作,把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研作为代表主动参与和推动转变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在调研视察工作中,注重精选调研课题,选择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社会热点、难点,以及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或视察,做到调

研视察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

二、加强代表的学习与培训,提高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水平

(一)组织人大代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依法监督的武器,掌握了武器,依法监督就有了保障。法律法规很多,不可能完全掌握,要有选择性的学习。首要,认真学习《宪法》、《监督法》、《代表法》,要学通,读懂人大代表依法监督的纲领性法律,;其次,对于代表自身所在界别范围内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深刻领会、全面掌握、应用自如;再次,对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普遍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要有所了解,便于依法监督更加广泛。熟悉和掌握这些法律武器,代表的监督才会有根本的保障和依靠,才能切中要害。

(二)组织人大代表学习人大工作的基本知识,提高履职能力。代表提出议案、建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议案、建议处理的质量。因此,认真学习写议案、建议,学习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等方面的知识,奠定和积累人大工作的经验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辨别能力,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建议、议案,为履行代表职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召开代表经验交流会,组织代表活动,对人大代表履行职务做好引导服务工作。召开代表座谈会,引导人大代表想大事、议大事,使代表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贯彻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代表活动要注重

创新,结合事关经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提高代表活动质量,增强代表活动效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讲实效上下工夫,使代表从中深化认识,增强履职信心。

三、扩展参政议政渠道,营造代表依法监督的良好氛围

(一)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听取报告之前,组织代表深入基层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并邀请有关代表列席常委会议,对政府的工作进行评议,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建议,促进政府工作的开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对重点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代表通过开展专题调研视察、代表小组活动视察、代表建议视察等形式,分阶段、分项目对政府工作及经济建设项目等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监督。切中要害,讲策略,分清真伪,当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保护神。

(三)紧密联系选民,将群众意愿作为监督的靶点。代表当选以后要联系走访选民,主动向选民收集意见,及时表达和反映他们的意愿,以选民关心的问题和事项为监督的靶点,尽快督促相关部门解决,使政府的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产生最好的效果,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代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

四、大力宣传代表工作,不断提升人大代表的社会地位

人大代表多是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精英,在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行为规范,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应当走在前列,做出榜样。一方面,应当不断注重人大代表的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应当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只有通过加强宣传优秀人大代表典型,树立人大代表的良好社会形象,才能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关注人大代表、关注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在宣传代表工作中,一是注重宣传代表与发挥代表作用相结合,深入挖掘人大代表在人代会期间如何依法参与管理社会事务能力,以及对闭会期间代表依法行使职责取得的实效进行宣传和报道。二是宣传人大代表必须注重宣传代表当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从人大代表如何为群众排忧解难、如何稳定社会关系发挥作用出发,对那些深入基层,为百姓做好事,解难事,扶贫济困的人大代表进行大力宣传,不断增强人大代表的社会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认同感和信任感。三是宣传人大代表要注重宣传代表与宣传建议、议案办理的效果相结合,对反映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涉及民生的议案和建议,对符合工作实际,为领导决策起到很好的参考和推动作用的议案和建议,积极开展人大代表优秀建议、议案评选活动,要采取主动联系代表、积极跟踪报道的方式,加大对建议办理过程和效果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此文翻阅、参考了网络上相当多的材料及各位同仁的文章。写的不好,大家见谅。在此,感谢诸位勇于将自己文章上传的同

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篇5

和谐社会中怎样发挥积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起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法律援助作为一项保障贫弱群众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公平正义,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司法公正、促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政府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职能部门。

认识自身优势,加强自身优势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彰显社会主义宪法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我们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专业人员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以下是本人在多年来从事法律援助工。

(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其中各级工会、青年团、妇联、残联等部门成立相应的法律援助服务机构,在村级调委会、居委会中设立法律援助联系点。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有序、覆盖面大的法律援助网络,使法律援助广泛深入到各各基层,使法律援助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2、提高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率

实践表明,只有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律援助宣传,使更多的困难群众了解法律援助制度,才能引导和促进他们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法律援助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因此,加强法律援助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就是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法律援助条例》这个重点,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以及“12.4”法制宣传日、人员聚集地发放宣传单等载体,大张旗鼓地开展有规模、有声势、有特色、有成效的法律援助宣传。通过这些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法律援助的申请程序、条件、便民措施和投诉监督渠道,不断提高法律援助的知晓率。甚至要加大向社会各界宣传法律援助的力度,努力形成党政领导关心重视,政府部门理解支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的良好局面。另外还要突出对法律援助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事迹的宣传。

3、积极参与信访工作

组织律师参与信访是法律援助中心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律师参与信访,倾听群众的呼声,及时掌握社会动向,充分发挥自身掌握法律法规知识的特长,准确、全面、合法、耐心的解决上访群众提出的相关问题,正确引导他们运用正当的途径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促使问题的解决,遇到有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及时为其提供法律援助,避免矛盾激化。

4、积极主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

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篇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 主要来源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政权运行、维护社会 公平与稳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代表国家履行税收征管职能的 重要经济部门,肇庆市国税局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税收职 能作用,使国税工作的目标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目标相协调,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财力保障

雄厚的财政实力,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多年来,肇庆市国税部门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大力组织税收收入。1995年〜2004年,全市国税系统累计组织税收收入119.66亿元,年均增长10.4%。税收收入在 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增长,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财力支持。

在组织收入过程中,肇庆市国税局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 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既正确解决 好依法治税与外部干扰、依法征收与优化服务、依法征管与完成收入任务的矛 盾,又正确处理好规范管理与社会矛盾、履行职责与人情面子、基础工作与长 远发展、投资环境与治税环境的关系,用税法的准则和科学的方法,建立税收 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收入增长机制。加强对税基的调查,摸清税基现状,强化 分析预测,健全定期分析档案,既关注税收总量的变化,又关注直接影响税基 的各税种、各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和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变化,及时掌握影响收 入变化的重要因素,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重点税源企 业、重点税源行业的监控,及时掌握新增税源情况,抓住支柱税源,管住中小 税源,积极清理漏征漏管户。引入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强化对现行税 种的征管,严格申报管理,加强审核计税,严格缓税审批,确保税款及时足额 入库。同时各级国税机关紧紧依靠地方党政领导和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协同有效的护税机制,形成全社会依法治税的共识和合力,营造依法诚信 纳税的社会氛围。

营造公平正义的税收环境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耍组成部分,是在税收领域 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依法治税,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的税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在工作实践中,肇庆市国税部门严格贯彻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认真落 实税收实体法,深入贯彻《税收征管法》和其他程序法,认真贯彻《行政许可 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监督,认真落 实稽查案件复查和重大案件集体审理等制度,切实做好行政处罚听证、复议与 应诉工作,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内外

结合的监督网络,对税收执法权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确保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严格落实流转税政策,按照以票控税、网络比对、税源监控、综合 管理的要求,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废旧物资经营和农副产品收购企业以及 “四种票”管理为重点,加强增值税管理。严格落实企业所得税政策,按照管 好税基、完善汇缴、加强评估、分类管理的要求,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基础管 理,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核定征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所得税管理。严格 落实涉外税收政策,加大审核评税和涉外税务审计的推广力度,加强对重点行 业、重点企业和亏损大户的监控管理,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积极推行预约定 价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出口退(免)税政策,认真研究解决落实出口退税新机 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防止发生新欠,同时依托“金税”工程和口岸电子执法 系统,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措施,严格审核分析,加快退税和免抵调 库进度,防范和打击骗税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税收扶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

据统计,2004年肇庆市国税系统通过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全年共办理出口

退(免)税107065万元,同比增长86.8%,增加49735万元,促进了外贸经 济的发展;通过落实扶持弱势群体的税收政策,为1985户下岗再就业纳税人减 免税收168.13万元,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40558元,为11437户未达增值税起 征点和涉农纳税人减免增值税936.71万元,促进了 “三农”工作和再就业工作,肇庆市国税局因此连续两年被肇庆市政府评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成绩 突出表扬单位。

建立公平有序的税收秩序

公平、有序、规范的税收秩序,是税收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和

谐社会的重耍特征。肇庆市国税局不断加强税收征管,提高征管质量,加强纳 税户籍管理,认真做好税务登记信息与相关部门信息的交换比对工作,加强开 业、变更、注销、停歇业、未达起征点业户的管理,防止漏征漏管;加强发票 管理,严格以票管税;加强防伪税控装置的管理,积极稳妥地推广应用税控收 款机;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开展纳税评估,全面掌握纳税人管理情况,及时 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促使纳税人如实申报纳税;加强纳税分析,充分运用各种 信息资料,分析测算纳税人实际纳税与应纳税额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

在税务稽查中,肇庆市国税局认真研究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稽查方式、方

法,不断完善稽查工作机制,创新稽查工作思路;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依法开展 稽查,加强对举报、转办、交办案件和重大案件的查办、督办工作,重点查处 虚开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与利用其他可抵扣凭证骗取出口退税,利用做 假账、多套账和账外经营等手段偷税的违法活动;加大案件审理、执行力度,及时曝光大要案件,严格执行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的规定;按照全国的 统一部署,集中力量深入开展对钢铁生产企业、水泥生产企业、废旧物资回收 经营企业及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生产加工企业4个行业的税收专项整治行 动,协同公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通过加大稽查力度, 规范税收秩序,净化税收环境。

建立充满活力的税收工作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税收

事业永葆生机的源泉。肇庆市国税局通过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建立新税收征管 模式,按照信息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完善征管体制,规范机构设置,优化业务 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岗责体系,加强征收、管理、稽查和业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建立和完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 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 式。抓好“金税”工程、征管系统、行政管理系统、“三大应用系统”整合应 用系统等税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全面规范应用工作,加强增值税管理的计算机 监控、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信息企业采集和纳税人信息“一户式”管理工作,加快建立财税库银联网缴税系统,逐步实现税款入库电子化和税款征收无纸化;加强信息质量管理,制定和完善信息数据管理制度,加强对基础数据产生、核 对、使用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确保信息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深化信息资源应用工作,加强数据衔接和共享,拓展数据分析应用的范围,加 强对数据的前后对比和纵横分析,发挥信息系统在纳税异常预警、动态监控、决策支持等方而的作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以网络安全、设备安全、机 房安全和数据安全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和谐诚信的征纳关系

和谐诚信的征纳关系,是和谐税收、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各级

国税部门和全体国税干部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诚信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广泛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纳税人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热情为纳税人做好税收服务工作;树立公正执法就是对纳税人最根本的服务的 观念,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在执法中优化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树立认 真负责、热情耐心是税收优质服务基本要求的理念,广泛开展送税法、送政策 服务活动,将税收政策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纳税人进行宣传;树立质量和效 率是税收优质服务标准的理念,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精简需要纳税人报送的报表资料,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准确高效的服务。

加强税收宣传和辅导,采取座谈会、讲座、辅导班等形式,帮助纳税人掌握税 法知识,熟悉办税程序。进一步健全包括限时服务、首问责任、政务公开以及 文明礼貌在内的服务规范,完善纳税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实现纳税服务的标准 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办税服务厅职能,按照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内部运 转处理、限时承诺办结的要求,将纳税事项统一归口由办税服务厅窗口受理,方便纳税人办税。完善电话报税和税银联网申报扣缴系统,加快税库银联网步 伐,逐步建立上门申报与委托代征、电话申报、邮寄申报、网上申报相结合的 多元化纳税申报方式,方便纳税人缴税。加强肇庆国税网站建设,快速准确地 解答纳税人的网上咨询和电话咨询,探索建立网上办税系统的途径,打造优质 高效的服务平台。

锻造正气和谐的国税队伍

发挥国税部门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

设,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干部职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相

互支持、相互理解、协调融洽、心情舒畅、政令畅通的干事创业平台,造就一 支诚信友爱、正气和谐的国税队伍,实现人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篇7

关键词:宗教,道德教化,思想品德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重要而复杂的客观历史现象, 就一般的宗教教义而言, 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劝人从善、仁爱和平等积极的人生哲学理念。既然宗教的教义中具有积极的道德教育成份, 再加上信教群众的日益增加的情势, 那么, 应该如何正确、科学、合理地引导宗教与思想品德课程相结合以最大化发挥宗教道德教化的功能?引导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本文从三部分探讨了这些内容。

一、宗教道德教义

不管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是在南亚大陆诞生的佛教, 抑或是在西方世界生根发芽的基督教、遥远的阿拉伯世界所催生的伊斯兰教, 它们的宗教教义都不约而同地包含了极其深刻的道德教育内涵。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过:“道德之于宗教, 犹如精神之于身体”, 确实, 不同的宗教教义皆离不开道德教育的内容, 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包罗了广大群众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个人、民族、国家都产生巨大的作用。下面将从世界三大宗教, 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以及中国道教的相关教义分析宗教的道德教育功能。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这是非常有名的一段偈颂, 中国佛教将此偈颂称为“七佛通戒偈”。从字面意思看来, 大致可以看出佛教中有劝人弃恶从善的道德规范, 而这短短的十六字正表明了佛教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关于佛教中的善恶的行为规范, 虽有多家之说法, 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十善”, 具体说来, 一为不杀生, 二为不偷盗, 三为不邪淫, 四为不妄语, 五为不两舌, 六为不恶口, 七为不绮语, 八为不贪欲, 九为不瞋恚, 十为有正确见解。佛教认为, 笃行以上十善, 便可修得功德, 与“十善”相左的便是“十恶”, “十恶”则会引起苦的果报。

基督教义也充满着严格的道德规范, 它以“信、望、爱”为根本准则 , 以“十诫”总纲为基本内容 , 以“智、义、勇、节”为基本特征, 构成坚固的基督信仰体系, 作为一种威严的道德准则, 规范着信徒的日常所为。“基督教不只是一种偶然生存下来的宗教, 在一个不开化的社会里, 基督教是一种道德准则, 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文明力量。”可见, 基督文明中蕴涵的积极道德教义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完善具有引导和鞭策作用。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旧约》中经典的“十诫”其中的须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室及财物, 与上述佛教之“十善”有天然的契合之处。不难发现, 两者皆通过外律与内律的结合来要求信教者接受宗教的道德戒律, 如果违背了戒律, 则会得到所谓的“报应”。

同样, 诞生于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以其独特的真主信仰规范制约着个人与社会。伊斯兰教的教典《古兰经》中也包含了丰富的道德理念。其中的“六应当”堪称经典, 即应当只崇拜真主、应当善待父母、应当服侍年迈父母、应当周济近亲及贫困者、应当实践诺言、应当称足分量。这些有关道德修养的规定和观点不但形成穆斯林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 而且成为判断是非的心灵标尺, 还体现着伊斯兰教追求个人博爱、仁慈的伦理观, 追求和平、安宁与稳定的社会观。而中国在发展伊斯兰教的过程中, 则把伊斯兰教弃恶从善的教义更充分地发挥, 正如中国清初伊斯兰教著名学者马注所言, “能慈骨肉者, 谓之独善;能善同教者, 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 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 谓之普善。”, 小爱及草木虫兽, 大爱及宇宙万物, 小爱至社会伦理、大爱至自然伦理, 是伊斯兰道德教义的最好诠释。

而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教义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也相当丰富多彩, 强调个人的积善立德, 离弃邪恶。在个人自身的思想修养方面, 以恬淡无欲、清静朴素的思想为准则, 不为物欲所劳累。在人与人交往的准则上, 道教主张“遇人无忤, 与世无争”,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 “周穷救急”, “有财相通”, 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再者, 在自然生态伦理方面道教提倡用仁爱精神去对待宇宙万物, 追求万物和谐发展。《道德经》中包含了大量关于道德准则的内容, 以《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为例, 其中提到的“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讲的是要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 要培养纯真质朴、虚空若谷的道德境界。

二、如何发挥宗教道德教化功能

通过上述简要的分析, 不难看出不同的宗教教义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等积极意义。正是因为, 一方面, 宗教教义具有巨大的道德教育功能且近年来宗教传播速度呈现加快趋势, 宗教教义传播范围日益扩大;另一方面, 宗教德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相通之处。在此笔者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的总目标为例, 分析宗教德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交之处。该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总目标中共三次提到“道德”, 可见其对于培养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之重视程度。而其中所要培养的道德品质, 如善良、正直、仁爱、诚实、谦虚、勇敢、正义、孝亲、友爱、宽恕、无私、贡献等等与宗教所弘扬的道德有重叠相通之处。故笔者认为可以促进宗教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 使其协助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 如何引导宗教充分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 使其为中小学思品课程增光添翼呢?下面笔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

第一, 引导宗教充分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的第一步和核心应当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发展新型宗教观。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 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 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在新的时代里, 宗教的内容及相关教义应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 积极融入现代文明, 不断丰富宗教教义, 开展宗教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等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背离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不但不能发挥德育功能, 而且会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大业, 应进行抵制。

第二, 引导宗教充分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可以在严格筛选宗教德育内容后, 适当引进相关读物进入中小学思品课程, 并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宗教德育内容中的积极成份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已经简要阐述, 积极的德育内容是可以适当引进课堂的, 而宗教德育中消极的成分, 如宗教的原罪论调, 宗教对于人性的贬低、漠视甚至否定, 重来世轻现世, 强调灵魂与肉体的对立等等, 这些对于判断力不强的中小学生而言容易造成困挠与误导, 类似的消极内容绝对不能被盲目地搬入课程;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来解读宗教积极道德内容是发挥宗教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要条件。中小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思维判断力不强,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相对于抽象的理论, 更易吸收感性知识, 如故事、图片、动画等,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可以适当添加宗教道德教义的部分理论内容。同时, 对于德育教师来讲, 如果宗教道德进入课程, 需要谨慎地筛选教学素材与把握教学尺度。

第三, 引导宗教充分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还应让宗教道德与中华传统道德相融合。宗教道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有极大的相通之处, 而且中华民族对于传统道德有特殊的、与生俱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传统道德影响炎黄子孙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若把宗教道德与传统道德融合起来, 不仅有利于宗教道德发挥其效用, 对于振兴优良传统道德有重大作用。两者的相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不胜列举, 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社会交往方面, 都存在交集。以道德规范中的“孝”例, 儒家经典中有“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 而佛教中“报四恩”中第一条就是父母恩;《古兰经》的“六应当”中明确指出应当善待父母;基督“十诫”中也指出孝敬父母等等;可见传统道德与宗教道德的共通之处尚可开发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四, 作为上述第二点的补充, 若要更专业性、更具针对性地发挥宗教道德教育功能, 有条件的中小学还可开设有关宗教积极教义的选修性质的校本课程。一方面这对于发挥宗教道德功能有利, 一方面可以更集中更专业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另一方面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内容的丰富。

三、发挥宗教道德教化功能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引导宗教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时, 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要正视宗教的本质, 宗教本身是人类脑海中勾画的一个虚幻的精神世界及信仰体系, 笔者认为在引导宗教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引导宗教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避免陷入有神论与来世说的泥沼, 尽可能避免学生参加或观摩宗教活动, 如教堂礼拜。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脑中的虚幻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宗教仅仅是人脑的主观幻想。不同的宗教都有其信仰之神, 不管是佛教的佛陀、基督教的上帝, 抑或是伊斯兰教的真主阿拉, 都是人们脑中主观勾勒的, 现实世界中并无所谓的“神”。引导宗教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还要避免参加或观摩宗教活动, 一方面, 中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 容易受影响;另一方面宗教活动是宣传有神论的有效途径, 所以不建议引导学生参加相关活动。

其次, 引导宗教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时应避免陷入德育的神学目的论。以西方宗教德育的目的来说, 其德育目的属于神学目的论, 意在通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从而达到一种神性。它把道德看成是由神赋予的, 认为人有原罪, 必须在有生之年施行善举、节制私欲, 最终才能接近神性。它并没有从人的主体性出发, 畸形地把道德与人类社会割开。而事实上道德是人自身生存和与人交际的一种天然要求, 并不是为了实现末世的救赎。

再者, 引导宗教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时要认清宗教其它的消极因素, 仅择其善者而用之。宗教倡导人的完善依赖于神灵, 容易忽视现世的存在。再者, 宗教的消极作用还表现在“宗教提倡无原则的忍耐与顺从, 宗教对于罪恶的软弱无力, 宗教人生追求的自私性”。对于“宗教人生追求的自私性”这一点, 粗略一看似乎与宗教教义相左, 但笔者认为这点恰是由宗教德育的目的决定的, 简单说来, 宗教的道德有这么一个逻辑:为了自己来世的幸福要求自己爱人如己, 这是一个自私的无私。

最后, 引导宗教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时要注意发挥宗教的德育功能不等于实施宗教教育, 不等于宣传迷信。宗教教育与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本质上的区别, 与迷信更是有巨大差异。宗教教育的核心是对培养人对于神的信仰问题, 进而坚固人们的宗教信念, 它培养的是宗教化的人格。以基督教的宗教教育为例, 其宗教教育包含德育, 又不仅仅是单纯的德育。正如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T. S.艾略特所说, “基督教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造就基督教的善男信女 , 因为过于刻板地仅以此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只能是蒙昧主义的。基督教教育, 主要是训练人们使之能用基督教的范畴来思考。”可见, 利用宗教发挥德育功能要与宗教教育划清界线, 切不可混淆两者的概念。而对于迷信, 在20世纪初, 有关“迷信”的讨论主要是在宗教领域内, 且基本上是在学理层面上的辨析。“迷信”的内涵被界定为错误的、束缚理性及判断力的、与科学思想相悖的宗教信仰。而在当代, 我们逐渐认识到宗教与迷信不能等同为一物, 不能将宗教教育等同于宣传迷信, 更不能将两者与思想品德教育浑为一谈。

宗教德育, 其成份有优劣之分, 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前提下, 择其优, 谨其用, 才能充分发挥宗教道德教化功能, 进而促进思想品德课程的创新与丰富。

参考文献

[1]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46.

[2]徐辉, 郑继伟.英国教育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5.

[3]马注著, 余振贵.清真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214.

[4]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0.6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72.465.

[6]尚九玉.宗教人生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29.

[7]T.S.艾略特.宗教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20.

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篇8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情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2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65

黑格尔曾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这种单线突进,使教学潜力的发掘受到限制,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个性偏向发展。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新课标对教师作用又有了新的界定: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情感、教学态度将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笔者就这个问题试作些粗糙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探讨。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核心在于一个“爱”字,教师应以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表达爱的情感,让学生能体会到教师对他的浓浓爱意。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才能、禀赋等,就谈不上教育。”爱学生第二要尊重学生,尊重的基础是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问题学生,不能随便给他们戴上“笨蛋”“道德败坏”的帽子,应遵循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批评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脯做人。爱学生第三要最大限度地宽容、理解、善待学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爱迪生”,一个学生数学差,语文不一定差,低年级差不一定高年级还差,要相信人人有才,坚信人人成才,重要的是给他们发展变化的时间,提供发展变化的空间。爱学生第四要讲究爱的艺术。“严师出高徒”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一定道理,但严而出格,严而出度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言行,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更要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应具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讲究爱的艺术。

二、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情感良好态度的关键

数学学习情境指完成数学学习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自始至终离不开情境,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态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悬念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二)创新生活情境,进入角色

数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可以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应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一方面尽可能让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降低难度,便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创设障碍情境,激化冲突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习得必须在学习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纳入原认知结构中,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创设开放情境,活跃思维

开放的情景包括教师教学观念的开放,要尊重学生,真正体现教学民主;学习内容的开放,指一些条件多余,缺少或较为隐蔽,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问题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自练、互练。在课堂上,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创设开放的情景,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三、发挥评价育人功能,让学生享受成功,是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的有力保障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样、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层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对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

总而言之,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的提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如何激发学生形成积极情感的良好态度”列入自己的工作日程,并为之付出聪明才智和勤劳的汗水。

参考文献:

[1] 曹文君.教学培养制度中教育主体的自主性[D].武汉:华中科技

大学,2010.

[2] 郑建辉,于守武,南守宇.重构“学生主体性”的内涵[J].河北理工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上一篇:××镇长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