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课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课(精选14篇)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课 篇1

平南县丹竹镇丹竹小学

李锦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形成了这样的模式:老师布置题目,学生写,写完了由老师精批细改,讲评。这样的作文教学环节确实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理念,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真正地体现出来,没有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这个“主体”没有参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导致学生和作文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没有真正融入其中,虽然教师们对作文精批细改,改完后的作文已是“满纸红遍”,终究只能事倍功半的效果。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课应该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丰富积累,乐写源泉。1.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不爱写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或者有时候觉得有话说,但一到下笔,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观察奇妙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活跃思维,引导他们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身边的老师同学亲人,社会上更多形形色色的人的言行举止,留意身边的小事,将观察生活贯穿于生活的每一天,持之以恒,养成一种习惯,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样才会笔下生。

2.积累情感

写作要情动而辞发,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之所以动人全在于其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习作若没有这情字,还能真实感人吗?老师应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引导学生积累情感体验 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会观察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如从买菜这件事中,或者学会了讨价还价识别真假,或者感受到农民的艰辛与朴实,或者看到小商贩短斤少两的丑恶行为有了体验和思考,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

3.积累语言文字

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这就要引导学生遨游书海,汲取丰富生动的语言,把优美词句,语段摘录下来,尽可能背下来。教师可以开展各项活动,持续巩固学生的兴趣,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背诵好句好段,每周一评比,长此积累,学生在习作时想用某些佳句好段,便得心应手了。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之源,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作文教学有成效,教师就应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将学生被动的写作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内需,使学生把写作当作乐事,趣事。

第二步:让学生“想作文”,“说作文”,乐写的前奏。

作文就是把你要说的话记载下来,那么,你要说的话又来自哪里呢?来自你脑袋里的思想??“言为心声”!想好了,才能说好、才能写好。如果头脑里是一团乱麻,说出来就会语无伦次,写出来当然就更糟糕了。我们听过“打腹稿”这句话吧,打腹稿,就是想作文;大诗人李白醉酒之后能写出好的诗篇,因为他喝酒之后,情绪高涨、思想活跃,所以写出来的诗才生动、深刻。“想作文”,不但不奇怪,还很重要呢!所以,你千万不要忘记:在写作文之前,还应当有一个“想作文”的过程。所以在《人》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想作文”环节,让同学们“打腹稿”,做到胸有成足。想作文是写作文的基础。在写作文之前,你想作文了吗?是怎样想的?想作文,一般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想题目?想内容?想结构?想技巧?想语言。

1、想题目:要想如何扣题,如何不跑题。它解决的是“帽子”的问题,一定不要张冠李戴。我们本次作文要写的是“人”的文章,不是景物、不是动物。

2、想内容:就是想“写什么”?主要是什么立意?用什么材料?它是想作文的主要步骤,解决的是“灵魂”的问题。你想写的人物是谁?他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突出之处?都要想好。

3、想结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这一步骤可以写成提纲,它解决的是“骨架”的问题。

4、想技巧:用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等。它解决的是“化妆”的问题,怎样锦上添花,让文章更美。

5、想语言:用什么语言来实现上面所想的各点,它解决的是“肌肉”的问题。在各个步骤中,它是唯一允许边写边想的步骤。

如此下来文章就了然与胸,下笔自然如行云流水。

想作文是写作文的基础,说作文是写作文的演练,也是想作文的检验。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多是“哑巴作文”,学生即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但是连说句话都脸红,更别说与人辩论。作文教学不但要教学生能“妙笔生花”,更要教会学生“妙语连珠”。现代社会中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往往比你的知识技能更重要。所以在新课标中,非常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的,“口语交际”是作文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人》教学中,在完成了“想作文”这一环节后,我接着就安排一个“说作文”的环节。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写作对象,写作对象的特点,文章的结构、技巧、语言等。

第三步:情到浓时,动手习作,乐写的进行曲。

学生在大家的互相说说的环节中,满怀激情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听取了别人的见解,就会对作文胸有成竹,写作的热情也别点燃了,此时教师提出本次作文的中心要求。如:语句要通顺、内容要具体、详略要得当、要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等等。在学生进行习作时,老师要进行巡视指导。

第四步:精心修改,完成习作。作文修改教学的要求应与作文起草前教师提出的中心要求保持一致。在学生初步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收集并快速浏览学生习作,大致了解各个学生的习作情况,选出一两篇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在作文修改课上展示,引导学生根据作文起草前教师提出的中心要求进行集体评改。接着引导学生自我修改习作,也可组织一些同学间互相修改习作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修改符号和修改作文的方法。可鼓励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在读中欣赏自己的优点,在读中发现自己的毛病,在读中揣摩最佳表达方法;提倡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找到最佳修改方案。最后,把经过精心修改过的习作整理成语句通顺、内容具体、详略得当,语言优美的好文章。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课 篇2

高效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学习,注重交流评价,达成全面发展的课堂。因此教师要树立“生进师退”的教学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问题让学生来探究,结论让学生来得出,感悟让学生来评说。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学生是演员、主角,教师是编剧、导演,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在合作、交流和展示中全面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二、恰当选择组织方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

高效课堂普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首先我们要建立团结、民主、和谐的学习小组,这是保证小组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将学生从性别、家庭环境、性格特征、组织能力、学习成绩、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合理搭配,将学生每4-6人分为一组,使各小组的力量均衡,便于开展评比。同时发挥组员的聪明才智,可以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指定小组的奋斗目标与行动口号,培养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充分的合作与互动,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自主、合作、探究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流弊的出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做到真正关注学生,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教师要通过导学案将课堂问题前置,让学生在课前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合作与探究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凭借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发挥积极影响,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学生的生命力得到了尽情的绽放,在愉快的情感沟通中,智慧得到了碰撞和交流,在轻松愉悦、充满欢乐微笑的和谐氛围中,实现了合作与互动。

四、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讲课精炼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住知识的主线,理清层次脉络,突出重点,精心设计导学案,在教学环节中要扶放结合,讲练适度,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指核心知识点精讲,学习方法、思路精讲,重难点及疑点精讲。“三不讲”指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不讲,超越学生接受能力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自己掌握的不讲,争取使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要体现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征等差异,分层设置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训练任务,分层进行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五、建立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课堂中,往往会出现组员讨论交流不积极主动、没人说话的尴尬场面,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无奈只得自己来讲解。对此,我们可以引入小组评价激励机制,对小组及成员个人的表现加以记录和评比。评比项目可分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个方面。积极因素的栏目可包括自主学习扎实、组织有效、人人参与、分工明确、发言积极、认真倾听、记录精准、协作密切、结论有价值等。消极因素包括气氛沉闷、参与度差、效率低、后进生边缘化等。符合哪一项,就相应地加分或扣分。评价方式要灵活,可以每课一评,也可以一阶段一评,教师可以亲自评,也可以交给学生来评。一个阶段后进行综评,发放最佳组织奖、最佳参与奖、最佳效果奖,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借助集体的力量实现捆绑式的共同发展。

六、均衡合作交流的参与机会

为了均衡小组间的力量,经过搭配的小组,组员层次各不相同,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性格内向、胆小,不敢在别人面前发言,多数时候只是默默倾听;有的成绩较差,想参与又因为发言经常不着边际,浪费时间,受组员排斥,显得力不从心;有的表现欲强,爱出风头,一切机会都要自己先抢占。这些因素导致小组交流总是被一二个积极分子独占,其他学生只是旁观、陪坐的角色,很难实现人人参与、全员发展。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均衡参与机会,在讨论交流展示中,优先照顾后进生,培养组员合作与分享的意识。中低难度的问题,可先让后进生发言,让优等生做纠正和补充。较难问题,优等生要做小老师,对后进生进行启发引导,讲清楚说明白。在全班交流时,尽可能让后进生汇报,以锻炼他们的胆量、思维、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及时发现并肯定后进生的进步,给予他们表扬鼓励,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教师还要培养得力的常任小组长,负责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评价者、补充者,让他们人人有事做。还要定期对角色进行轮流更换,让人人体验各个角色,从中学会相互理解与配合,做好机会均等,使后进生获得优先、集体成长。

七、合理设置问题任务,恰当点拨,提升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效

在实际教学的某个合作学习环节上,学生有时不能积极交流,呆若木鸡,有时又争论不休,裹足不前,花费了大量时间,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往往匆匆结束,把合作学习变成了走过场。这都是由于问题任务设置不合理导致的,精心地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生成。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一定的预估,难度设置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让学生跳起来能够得着,这样方能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从学生方面讲,要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提前思考,在课前就做好铺垫和准备。在课堂讨论交流环节,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交流,发现共性问题,适时在组内或全班点拨引导,指明方向,疏通学生思维阻滞之处,开阔学生的思路,把停留在表层的认识引向深入,从而最终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总之,教师要实现高效的教学,就必须理解高效课堂的内涵,掌握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法,在情感上接纳,并通过实践体验高效课堂的成功,大胆革除传统模式的束缚,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中来,并通过不断摸索、反思、积淀,打造出富有自我特色和风格的高效课堂模式。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和十八大关于教育改革的精神,都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也是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四十分钟的成效,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可以说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扭转语文课耗时低效局面的根本途径。那么怎样构建高效课堂呢?我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课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合作互动;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98

一、要构建高效课堂,先须把握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学习,注重交流评价,达成全面发展的课堂。因此教师要树立“生进师退”的教学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问题让学生来探究,结论让学生来得出,感悟让学生来评说。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学生是演员、主角,教师是编剧、导演,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在合作、交流和展示中全面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二、恰当选择组织方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

高效课堂普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首先我们要建立团结、民主、和谐的学习小组,这是保证小组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将学生从性别、家庭环境、性格特征、组织能力、学习成绩、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合理搭配,将学生每4-6人分为一组,使各小组的力量均衡,便于开展评比。同时发挥组员的聪明才智,可以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指定小组的奋斗目标与行动口号,培养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充分的合作与互动,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自主、合作、探究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流弊的出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做到真正关注学生,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教师要通过导学案将课堂问题前置,让学生在课前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合作与探究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凭借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发挥积极影响,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学生的生命力得到了尽情的绽放,在愉快的情感沟通中,智慧得到了碰撞和交流,在轻松愉悦、充满欢乐微笑的和谐氛围中,实现了合作与互动。

四、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讲课精炼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住知识的主线,理清层次脉络,突出重点,精心设计导学案,在教学环节中要扶放结合,讲练适度,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指核心知识点精讲,学习方法、思路精讲,重难点及疑点精讲。“三不讲”指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不讲,超越学生接受能力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自己掌握的不讲,争取使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要体现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征等差异,分层设置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训练任务,分层进行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五、建立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课堂中,往往会出现组员讨论交流不积极主动、没人说话的尴尬场面,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无奈只得自己来讲解。对此,我们可以引入小组评价激励机制,对小组及成员个人的表现加以记录和评比。评比项目可分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个方面。积极因素的栏目可包括自主学习扎实、组织有效、人人参与、分工明确、发言积极、认真倾听、记录精准、协作密切、结论有价值等。消极因素包括气氛沉闷、参与度差、效率低、后进生边缘化等。符合哪一项,就相应地加分或扣分。评价方式要灵活,可以每课一评,也可以一阶段一评,教师可以亲自评,也可以交给学生来评。一个阶段后进行综评,发放最佳组织奖、最佳参与奖、最佳效果奖,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借助集体的力量实现捆绑式的共同发展。

六、均衡合作交流的参与机会

为了均衡小组间的力量,经过搭配的小组,组员层次各不相同,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性格内向、胆小,不敢在别人面前发言,多数时候只是默默倾听;有的成绩较差, 想参与又因为发言经常不着边际,浪费时间,受组员排斥,显得力不从心;有的表现欲强,爱出风头,一切机会都要自己先抢占。这些因素导致小组交流总是被一二个积极分子独占,其他学生只是旁观、陪坐的角色,很难实现人人参与、全员发展。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均衡参与机会,在讨论交流展示中,优先照顾后进生,培养组员合作与分享的意识。中低难度的问题,可先让后进生发言,让优等生做纠正和补充。较难问题,优等生要做小老师,对后进生进行启发引导,讲清楚说明白。在全班交流时,尽可能让后进生汇报,以锻炼他们的胆量、思维、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及时发现并肯定后进生的进步,给予他们表扬鼓励,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教师还要培养得力的常任小组长,负责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评价者、补充者,让他们人人有事做。还要定期对角色进行轮流更换,让人人体验各个角色,从中学会相互理解与配合,做好机会均等,使后进生获得优先、集体成长。

七、合理设置问题任务,恰当点拨,提升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效

在实际教学的某个合作学习环节上,学生有时不能积极交流,呆若木鸡,有时又争论不休,裹足不前,花费了大量时间,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往往匆匆结束,把合作学习变成了走过场。这都是由于问题任务设置不合理导致的,精心地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生成。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一定的预估,难度设置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让学生跳起来能够得着,这样方能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从学生方面讲,要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提前思考,在课前就做好铺垫和准备。在课堂讨论交流环节,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交流,发现共性问题,适时在组内或全班点拨引导,指明方向,疏通学生思维阻滞之处,开阔学生的思路,把停留在表层的认识引向深入,从而最终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总之,教师要实现高效的教学,就必须理解高效课堂的内涵,掌握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法,在情感上接纳,并通过实践体验高效课堂的成功,大胆革除传统模式的束缚,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中来,并通过不断摸索、反思、积淀,打造出富有自我特色和风格的高效课堂模式。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课 篇4

摘要:汉字的造型独特优美,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写字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许多教师把写字教学放在低年级,到了高年级却袖手旁观了,不再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结果造成了许多学生书写姿势不规范,握笔方式不正确,写字歪歪斜斜、大大小小,字越写越差的现象。教师应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遵循学生学习规律,从学生兴趣入手,加强引导,科学训练,有效规范学生书写习惯,着实加强写字实践,提高中高年级写字教学效率。

关键字:写字教学兴趣入手科学指导提高效率

汉字的造型独特优美,内涵博大精深,它以丰盈无限的灵性记录中华民族睿智的观察、细腻的体验、卓越的思考、恢弘的景象、精确的表现,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写字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写字教学放在低年级,到了高年级却袖手旁观了,不再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把机械地抄写代替写字教学,对学生在写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视而不见,或者敷衍带过,结果造成了许多学生书写姿势不规范,握笔方式不正确,写字歪歪斜斜、大大小小,字越写越差的现象。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课 篇5

后柳小学 鲁小兰

[摘要]: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调节课堂气氛的杠杆。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它是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技能,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要以学生原有基础知识为起点,提问要注重科学性、注重有效性、注重评价性,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提问 注重基础 科学性 有效性 评价性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策略的有效手段。教师合理有效地组织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且提问指向性明确、清晰等等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问题设计的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是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在问题设计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上,从基础出发,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易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笼统,要有效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不要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深奥,无法把握,产生畏难情绪,望而却步,影响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教师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课堂提问要注重科学性

一个科学问题的提出,体现出发问者运用已懂的知识,从某个特定或新颖的角度上思考对象,探索未知的世界。问题的设计特别注意科学性,切忌盲目。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探究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问: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活是那样悲惨,他的幻想是那样美好!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提出你们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再小组讨论。学生读课文,有的边读边批画,我也和大家一起读。大约三分钟以后,学生陆续举手。生:课文说小女孩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的问题是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师:好,还有别的问题吗?生: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生:我注意到结尾用了两个幸福,小女孩死的那么惨,为什么还用“幸福”?师:这些问题很有价值。那你们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师:找到答案了吗?谁先来说。生:我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能是小女孩梦想的天堂吧。因为现实生活中穷人是不可能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只有传说中的天堂才有可能。师:是的,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实际上是说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生:我读懂了为什么小女孩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这个问。因为,小女孩在临死的时候出现了那么美好的幻想,她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角上还带着微笑。

师: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是那么沉重。一个有着美好幻想的小女孩,一个想过美好生活的小女孩,却悲惨的死了!接着说,你们还读懂了什么?生:第二个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说她“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实际上就是说她死了。生:我对结尾的两个“幸福” 是这样想的:小女孩没有真正的幸福,但他在临死前看到了她最希望得到的东西,特别是能跟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她觉得幸福。

师:你们的理解都有道理。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穷人,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谁还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课文第八自然段写到:“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爱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落下来了,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读到这个地方我心里十分难受,因为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不知道要到上帝儿去的就是她自己。生:这段话也让我很感动:“第二天清早,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里让我有一种十分凄凉的感觉。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人们快乐的迎接新年,可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也看不到新年的太阳了。师:同学们,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是这样悲惨。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问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以上的问题紧扣课文的主题,旨在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理解课文内容。问题不多,但是具有科学性,克服了“满堂问”的现象。

三、课堂提问要注重有效性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

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好问题”——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也要根据课堂发展需要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划出你认为写的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顿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紧接着我要求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教室里安静了下来。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这些句子写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答: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情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哪些你认为写的优美的句子吗?生:我认为这句话也写得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飘渺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吃散了,被初阳蒸融了。读了这句,我感受到了时间瞬间消失,来去匆匆。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老师,我还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利利的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人的灵性,工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逝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没等老师说什么,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通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共同得出答案。这才是学生自己真正学习的一堂课。一个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现真正的各种形式的课堂“对话”。这样的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动”起来,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课堂提问要注重评价性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注意有效的评价,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不管效果如何,那么设计再好的问题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思维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进行指正。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我引导学生细读感悟环节,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为什么“我”对园子念念不忘呢?能谈谈你的感受吗?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语段。学生开始读书、画句子,并交流读自己找到的句子。生:我认为园子给了他自由。他在园子里,自由的玩耍;无拘无束。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采倭瓜就采倭瓜,想捉蚂蚱就捉蚂蚱,想睡觉就睡觉,多自由啊!另一生说:他是自由的,甚至瞎胡闹也不会受到责备。他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表面上是和他一起干活,其实呢,就是玩,是觉得好玩才跟祖父做的。并且她还捣乱,把菜种踢飞了,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拔掉,说是浇水,把水往天空扬,简直就是淘气包。可是爷爷一点也不批评她,反而笑着问她,耐心的给他讲什么是谷穗。他的祖父多么疼爱她啊!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理解的很透彻,感受到了她的自由。加油!继续提问:除了自由,还有别的原因吗?生:园子给了他快乐。这里有她喜欢的色彩,“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艳漂亮”,有她喜欢的昆虫,有他喜欢的花和鸟,她可以追蜻蜓,捉蚂蚱,摘花,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这里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榆树会呼叫,拍一下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花像睡醒了是的,鸟像在天上闲逛时的,像童话世界似的,这正是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不快乐呢?师:你们真会感受!园子是她童年的乐园,给了他自由,给了她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在他心中,才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以忘怀。你们和作者进行了对话,和文本进行了对话,看来大家走进了课文。师;谁来读读这篇课文?要读出自由,快乐,温馨的情感来,还要配上动作。我们班一个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立刻兴奋的站起来说:“老师、我会读。”全班同学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而我则是给予信任和鼓励:“老师相信你会做到的,那就认真的读吧。”

于是,这个学生像模像样的读了起来。读完后,我会心的一笑:“你的朗读和表演精彩极了。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体育课 篇6

发布者:罗蕊菊 发布时间: 2011-12-29 13:05:26

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一个主要方面。小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他们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体质的强弱,虽然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因此,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全面关心和保持学生的身体,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养护和积极锻炼的具体措施,把卫生保健、饮食营养和身体锻炼以及合理安排生活、学习制度密切结合起来,以促进小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完整的有机体。小学体育的对象是儿童少年,要想达到育人的目标,就要研究教育的对象。不仅要了解人体的构造、功能和对体育的兴趣、欲望等,还要深入地研究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各个身心发育的阶段特征,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否则,一切努力都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活泼爱动,很喜欢体育课,乐意参加体育活动。小学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通过体育课,不仅可以锻炼人的体力,而且可以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培养优良品德,陶冶美的情操。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对小学生富有吸引力,能把广大学生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去,从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儿童少年的侵蚀和影响。既然体育课这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上好呢?下面我就谈点上好小学体育课的浅薄建议。

1、小学生的心肌力量较弱,呼吸的频率浅而快,骨骼容易变型,肌纤维较细、无力,不能单调和长时间的做静力性练习,因此在体育锻炼中,要合理安排好负荷量。一般情况下运动量不宜过大,练习时间不定过长。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练习的强度,次数和间隔时间。因此,在教材选择上,要注意上肢和下肢活动的搭配,跳跃游戏与投掷游戏的结合,在做非对称性练习后,要增加另一侧肢体的练习,如乒乓球、单脚跳等。

2、小学生大脑皮质神经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因此,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年龄越小,抑制过程越不完善。分化抑制能力差,在教学中就必须根据儿童兴趣广泛和好动的特点,多样化地安排教材,对同类教材,它的练习方法和形式要多变,可采用游戏、竞赛、循环练习等经常变换方法,这样活动起来,学生的兴趣就会比第一次浓,比第一次更活跃,更有成效。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篇7

一、立足文本, 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他科目, 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 可以说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可挖掘的资源太多太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 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 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画出自认为美的句子, 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 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 让学生读一读, 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 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

二、关注需要, 善于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 切忌灌输, 重在引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直观演示, 或旁征博引, 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 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 找来很多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 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 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

三、适时点拨, 情感共振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我在讲课文《雪趣》时设计了几个问题, 把学生带入了作者的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孩子们, 当我们送走秋阿姨后, 冬爷爷就会来临了。你们喜欢冬天吗?喜欢在雪中做什么游戏呢?能讲述一下你们快乐的往事吗?”这样, 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 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 此时学生对雪的喜爱, 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 思想受到教育, “文”与“道”并行, 相得益彰。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作文课 篇8

关键词:观察;积累;修改

中图分类号:G623.2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说它重要,是因为写作能力是伴随学生终身的能力,它无论在学习、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它艰巨,是因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写作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到最困难的事情,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观察是认识的源头、写作的起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培养敏锐的感知力,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活动,手工制作等活动,教学生去观察,去“爱”:观山,观水,观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观植物,观动物,观小物件……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的笔下也会流淌着对生活的爱。学生自然会用充满个性的语言,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展现出学生作文的童心童趣。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只有学生读得多了,写作时才能思如泉涌,付诸笔端。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是解决学生“有话道不出”的重要方法。语文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读书不能漫无边际,教师要给学生推荐文字精品、大家名著或有利于积淀语言的报刊、杂志等,以便学生学习运用语言。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另外,要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把读到的精彩句段摘抄下来,制作成“手抄报”或“采蜜集”,同学之间交流阅读,评析欣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吸收语言。久而久之,学生读得多了,积淀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得很,写作时运用自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时,你再读学生的文章,就会发现他们的笔端不再青涩,而已变得圆润、丰满。这就是学生畅游书海,厚积薄发的结果。

三、把握写作要求,训练审题能力

要做好作文,把握题意是写作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第一是析题的训练。可将一些题目让学生详细剖析,把握题目的“表”与“里”,“露”与“含”的意思。围绕题目提几个“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自问自答,直到能回答出“这篇文章要写什么?”

四、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作文课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的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贾国均;建议这样上小学作文课[J];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11期

王汉伟;;我是这样上作文课的[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推荐) 篇9

【摘要】: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强调从观察入手,到对自然事物能做出某中解释,以得出结论为此。科学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关键词】:科学教育 合作探究 指导 探究过程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科学。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用。新课标下的科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科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而我们许多科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上课枯燥乏味,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去探求、去发展了。

如何上好科学课?怎样教学生爱科学,用科学呢?这些问题是很多科学老师正在讨论的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科学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学习科学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因此,在学习《土壤与生命》新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壤,看看有哪几种不同的土壤,让学生用牙膏盒、墨水盒、塑料袋等收集不同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的土壤,使学生知道这些土壤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也就渐渐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理解科学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挡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就会消弱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学习《固体和液体》时,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叫学生收集生活中体积不算大的固体来学校,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物体先展开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上来?哪些东西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再分组汇报。因为大家亲身经历,亲眼目睹,所以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记得有一个小组汇报“面粉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有的小组表示默认,但有两个小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所以同学们争论起来,课堂似乎有点乱。这时我们教师一定要站出来帮助学生解惑。当时也把我搞糊涂了,可我还算聪明想出了一个办法。“请大家静一静,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证实一下好不好?”一句话,同学们都安静下来。通过实验得出盐溶解于水,面粉不溶解于水。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到动手实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三、重视过程,学会运用

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先从提出问题做到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要有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会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是学生终身受用、可持续发展的“本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过程的意识与方法的训练,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抓课堂效率,注意学生发现,鼓励学生进步。要做到该放手的要利落,该指导的要耐心,该表扬的不能错过,该批评的不能含糊。我们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学科学,用科学。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尽快提高自己,迎难而上。我想: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小学科学教学就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就能更好地学以致用,就会更有效地造福人类。

自然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上好自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自然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自然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但是,怎样上好自然课呢?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疏浅看法。一.防止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还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容易对单一的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恶的心理,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学生的知识深度。

不同年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性是有限的,所以他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水平也有深有浅,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要求、方法,以便完成教学任务。如刚入学的学生只限于让他们认知事物,不必要深入理解,而随着年级的提高,才逐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并且要从各个方面细致地进行指导,如怎样观察、预习、复习,如何进行实验的操作、记录等。2.不要随意改变教材的内容。

有的老师为了简化教学步骤,常常省略了课文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一节课难以完成的实验,如第十一册第2课《植物与环境》中的“绿豆生活所需条件”实验,要9至10天左右的时间,不能在课堂上做完,便采用口述的方法取代,那么只能让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一头雾水”,长久采用这种方式的话是无法吸引学生学自然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为拓宽了知识的深度,甚至引入了初中内容,这样使学生听起来感到深不可测,品不出味而中止听课,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3.不要一贯采用旧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是采用说教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谓是中国教育的千百年“传统”了,单这种满堂灌,粉笔加黑板的老方法,呆板单调且效果不佳,长期下来,学生听到自然课就感到厌烦。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的顺利完成。1.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时要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起一个主导作用,目的只在于引导启迪,促使学生自己学习、思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学生的主动性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动手、动脑、动口,开展积极的思考。2.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达到目的。

在教学中不象以前那样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什么,而是先将学生带入一种充满学习内容的独特环境中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揭开某一自然现象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如第十二册《彩虹的秘密》,可先问学生谁看到过彩虹?它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出示相关的照片或挂图,让学生被美丽的景象迷住,但谁也说不出其形成原因,必然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欲望;这时候就可顺势将“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及“喷水形成彩带”的实验做出来,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总结出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原因。这样教学的话,不仅老师感到轻松,学生也很容易接受。3.开设相当数量的实验操作课。

实验课的开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1)作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所以做实验时最好将各班分成固定的几组,从每小组中选一名组长,先由老师指导单独完成实验操作,上课时再由组长分头指导各小组成员。如《矿产》一课需不同的矿物标本,可利用山区特点,让各小组长带领成员收集一些不同的标本,回来后老师先教组长认识,实验课上再共同研究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做既省了时间,又避免了材料的重复,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2)开展课外实验。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性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而充分利用课外实验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近几学期来,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本知识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河滩、林场进行实践活动,采集了各种植物标本,增强了他们对自然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自然的兴趣,这种方法同样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与合作意识的培养。4.适当拓宽课本知识的范围。

有的课文内容安排(到了六年级亦如此)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能在10—15分钟就讲解完了,但学生的求知欲还比较旺盛,这时候就可以对课文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宽加深。如教《我国珍稀的动植物》一课,讲完书中内容后,我又增加介绍了一些其它的珍稀动植物,如仰鼻猴、藏羚羊、鹅掌楸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出示了收藏的相关邮票、电话卡等物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一些生活爱好,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课 篇10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一堂成功的体育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关爱学生的终身幸福来看,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兴趣也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认为培养学生浓厚的运动兴趣,必须从优化一年级新生的体育课堂开始。

体育活动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讲是既陌生又熟悉的。说熟悉是因为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大多在学前上过幼儿园,在那里他们开展过一些户外游戏,进行过一些体育活动。况且,学生从电视节目中也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解到很多体育游戏、比赛、表演等,因此可以说他们对体育活动是有所了解的。说它陌生,是因为这些一年级的新生从未上过体育课,他们对究竟如何上好体育课?怎么上好体育课?体育课的要求为什么这么多?等等问题都一无所知。因此,如何上好一年级新生的体育课是体育教师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循循善诱,让新生了解体育课

新生的第一节体育课可以在室内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体育竞赛、体育游戏、体育节目的录像片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提问:

1、有谁能告诉老师体育课是做什么的?

2、小朋友喜欢看体育比赛吗?都喜欢看哪些比赛?谁能告诉老师呢?

3、小朋友会做这些运动吗?懂得比赛规则吗?第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轻松地回答:做操、做游戏、锻炼身体等等;在第二个问题提出后学生能踊跃地回答:排球、乒乓球、游泳、足球、篮球、跳水等;在第三个问题提出后,回答的学生就寥寥无几了,但学生的好奇心一定会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体育课除了锻炼身体以外,还要学体育知识和本领(技术、技巧)。要他们像学语文、数学一样从头学起,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次一次地练习。还可告诉孩子今后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天气寒冷、炎热、活动中的受伤,对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感到害怕等等。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个基本概念,并对今后上体育课提出一些要求,如“一切行动听指挥,行动要迅速。”“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穿运动鞋上课。”等等。

二、加强常规教育

一年级新生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又陌生。怎样才能使符合教学需要的课堂常规很快为小朋友所接受呢?教师可从文明礼貌教育、整队、着装入手抓起。

1、抓文明礼貌,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师生问好。如:课前问好,课后说再见,并要求集体击掌后才能解散。这样的方式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加强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第二,密切师生感情;第三,强调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

2、抓整队。开学之初上体育课要求学生能迅速排好队形,可采用“带”、“比”、“练”的方法。

“带”即在教师的带领下,排成上课队形,具体可分三步完成:第一步,第1、2节室

外课,上课时先让学生在教室内集中,将他们分成四个小组,确定好排头,逐组将队排好,要求做到快、齐、静。第二步,固定排队编号,请学生记住自己所站位置,记住自己是第几号,排第一位的同学是谁。第二步,给四个小组分组以小动物的名称取队名,如小兔队、小鸭队、小象队、小老虎队等名称,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来取名称,要求学生记住自己组的队名,以后就看哪个队做得最好,这样孩子会自觉维护自己队的荣誉,使队排得更好。

“比”,根据学生的整队、着装的准备情况进行以表扬为主的讲评。所有孩子都愿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心强,他们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就会越做越好。另外每个小队可以选出一位队长,对表现好的小队可以实行奖励小红旗的办法,由每一位队长保管,到期末评选优秀小队,这样孩子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练”,从易到难反复练习、集中排队、解散、师生问好、立正、稍息、看齐、报数的动作和要求,同时还要培养小队长整队、报告人数的能力。各项教学常规可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逐步加以深化和提高。

3、抓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以身以则,衣着整洁,穿好运动鞋上课,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并且对学生的准备进行讲评,对没有做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式的指正,并与班主任或家长取得联系,请求配合。

三、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健体意识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皮亚杰),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只有让学生感到有趣,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刚入学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长时间地做一个单调的动作,就容易疲劳,情绪也不高,纪律也容易涣散。如何使孩子在一堂课里兴趣盎然地学习、锻炼,这就要求我们从儿童的心理、生理出发,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1、用儿童的语言,形象地进行讲解、示范。由于大多数孩子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他们习惯于有故事情节的游戏和能自由发挥的活动。因此给他们上课时应尽可能地运用孩子容易理解的儿童语言。如在教技巧项目“象形和兔跳”时,儿童化语言可表达为:小朋友们看到过大象和小兔子吗?它们是怎样走路的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大象和兔子走路好吗?经老师引导学生马上明白了。老师与学生一起练习,既起到了示范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儿童化的语言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的共同练习促进了学生锻炼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用游戏、比赛的方法进行教学、游戏形式变化万千。它作为低年级主要教材之一,不仅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促进智力发育,而且能促进基本动作的发展,因此他们对游戏特别喜欢。正因为如此,在开学初的安排中就要考虑加入较多的游戏:如“快快排队”、“排队计数”、“看好小红旗”、“谁是带头人”、“太阳和月亮”、“老鹰抓小鸡”、“高人和矮人”、“左手和右手”等等。为了增加游戏的竞争力和趣味性,还可以采用比赛法:如“穿梭接力跑”、“巧送鸡毛信”、“穿过小森林”等等。使孩子们学中有趣,趣中有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这样孩子们就会喜欢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课可以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终身运动兴趣的道路是很漫长的,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一年级新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生第一堂作文课 篇11

一、让作文在学生心中简单化

很多同学认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觉得写作文时“无话可说,害怕写作文”。第一次上作文课的孩子,大多数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来作文班的路上心情都是不一样的,有的紧张,有的高兴,还有的孩子说自己没有心情。那么,我们就要充分了解到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孩子们从心交流。为什么紧张?为什么高兴??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彻底消除他们的紧张感,让同学们没心情来有心情走!

同学们年纪小,生活经历单纯,可写的东西也就比较少,再加上是第一次真正地拿起笔来写东西,不免有些紧张、害怕。同学们在第一堂课上一定会问老师,什么是作文?老师要尽量把作文的概念简单化。“耳闻、目睹、心想,用笔来说出你想说的话,这就是作文。”当孩子从生活中取材,并让他为之感动时,他们才能说好,将来也才能写好,所以第一堂课,我们别让作文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让学生们从现在开始,从“大胆、简单的说”开始!

二、作文的两把金钥匙

知道了什么是作文,然后就应该写作文了!作文不是单纯的说,尽管老师说“你怎么想就怎么写”,可是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写作文,是用笔写你想说的话,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的语言。这对初次走进作文王国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件难事,所以在第一堂课上,我送给了学生两把开启作文之门的金钥匙:一把是抓特点,另一把是慢慢写。

1.特点,简单的说,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通过比较,比出与众不同、不一样的地方。

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找特点。比如我们在写大象的时候,没有同学说“大象有四条腿,一对耳朵……”同学都要抓住大象的特点“柱子一样的腿、蒲扇似的耳朵”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叫特点以后,也就走进了作文王国的第一步。

2.慢慢写,不是让学生写得很慢,而是让学生多多地想,具体地写

比如,我们写大象的耳朵,我们怎样把大象的耳朵描写全、描写细,让没见过大象的人,看了你写的话之后,就知道它长什么样呢?这就需要慢慢写,有的同学说“大象有一对大大的耳朵”,还有同学说“大象有一对大大的像一个蒲扇似的耳朵”,这样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慢慢写的要领,在慢慢写的同时又抓住了特点。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最初学习写作的时候,没有灰心丧气的,都是怀着好奇心来学习的。我们一定不要打击孩子的兴趣,一篇作文不行,下一篇……,虽然孩子会有缺点,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从优点之处激发写作的兴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要在第一堂作文课上把孩子写作的火种燃起来。

第一堂课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对作文的态度,怎样上好第一堂作文课是每个作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里仅把我的一点体会说出,希望能找到知音,共同继续探讨小学作文的教学问题。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课 篇12

关键词:口语交际训练,有效途径,实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纵观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低年级的儿童说话积极性高,表现欲强,无所顾忌,想说就说,但一到中高年级,课堂就越来越沉寂,学生在教师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仿佛一个个“小老头儿”“小老太太”。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率先垂范,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基于“向师性”理论,一位教师,如果希望他的学生说话流利、通畅,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自己首先就应具有这方面的才能,自觉培养这方面的素质。教师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趣,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以身为范,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自己,在潜移默化中使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二、创设语境,借助教材抓契机练说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材,更加注重人文性和生活性。就拿笔者执教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来说,优美的故事、生动的寓言占据了不少篇幅,这样题材的课文,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兴趣浓,往往是课文学完,很多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和结局中,此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契机指导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说话、大胆表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一文后,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仿真的情境中,让他们大胆展开想象,还原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这样的设计, 不仅遵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让他们有话可说、有物可言,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口语训练的效果。

三、满足要求,保护学生说话的兴趣

大千世界,奥妙无穷,在学生幼小的脑袋里面,充满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会层出不穷地出现。比如,执教《所见》,学生对诗文产生质疑:“牧童的‘歌声振林樾’,为什么蝉还在鸣叫? ”这样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问题,体现的是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学生问话的需求,及时抓住他们提问题这个契机,因势利导,开展充分交流, 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活动引路,游戏中巩固说话技能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熟练的技巧和技能都是勤学苦练得来的。 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为学生设计一些口语训练的小活动。 比如, 开学伊始,我班学生进行了“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活动。对于不喜言辞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活动开始的初级阶段很重要,题材不限,形式多样,可以讲身边人、身边事、自己的心情,也可以告诉大家电视、电影的一个精彩片段、镜头,还可以讲笑话、背古诗,什么都行,从而“解放学生的口,使他们能谈”(陶行知语)。 之后再提高要求,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寻求一些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人、景、 事,精心设计话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话规范、有条理、生动、流畅,达到人人敢说、人人会说。

浅谈中高年级作文合作评改 篇13

作文教学把培养学生的认识和语言文字表达两种能力作为统一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一体地完成。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练习”作文的过程,是师是生双边活动有机统一的过程。其中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保证。但有不少人认为作文评改是“无效”的劳动,特别是对全班学生作文的眉批细改。事实证明,无效的批改,学生收获是甚少的。为此,我去掉一般化的评改程式,从实际出发,我与学生合作评改作文。从当前作文教学实践看,学生自我评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未引起广大教师足够的重视,评价作业能力低的问题十分严重。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突破作文评改这个教学环节是多么重要啊!下面就谈谈合作评改作文的一些做法。

一、组织活动小组,定出评改标准。

1、组织评改小组。小组一般由四个人组成,一名优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由性别、成绩、背景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构成的。

2、评改。学生对自己作文进行评判,分析,修改,并试着写评语,以供交流、评议。

3、评改标准:

[1]内容部分(60分)

A、有中心(10分)

中心明确奖1分,突出的奖2分,明确而不直露3分;未达标的依轻、中、重程度扣3分、6分、9分.B、内容具体(20分)

文章见解独到、想象合理奖1-3分,有精彩描写的奖勤罚1分/处;未达标者依轻、中、重程度扣6分、12分、18分.C、有条理(10分)

条理清晰奖1-3分,未达标者依轻、中、重程度

扣3分、6分、9分.D、语句通顺连贯(20分)

全文语句通顺连贯无病句奖1-3分;每出现一个病句的扣1分,病句连连篇可依轻、中、重程度扣6分、12分、18分.[2]、文面部分(40分)

错别字,用词不当、错标点,每有一处分别扣1分;若无错误,各奖3分.书写美观方面整洁奖 1-3分.否则扣1-5分.比要求字数每多写50字奖2分.二、学生合作评改,教师因“材”施评

第一、学生评改作文,先自评,依作文题目要求和评价标准,批改自己的文章,并写出评语.第二、分组评议,每人在组内轮流朗读自己的作文,并简述写作意图,选材及构思经过,全组学生民主评议,并写出小组评语,推荐特色文章。

第三、组际交流全作评议情况。交流内容:①我写了什么内容?②成功在何处?为什么?③在这次习作不符合要求处是什么?怎样改,为什么?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课 篇14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提出问题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诸项任务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任务。从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序列不明,路子不清,方法不当等问题,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改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形成重点训练项目的具体的训练序列,增强作文训练的科学性、计划性,铺好提高作文水平的台阶;二是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验积累,使之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充实作文内容;三是形成与综合训练相配套的同步单项训练系列,解决作文基本功问题;四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使学生经常练笔,使动笔写文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解决练得少的问题。

1987年我校开始了"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的专题实验。在县教研室的帮助下,通过招聘,自愿报名,领导考核,择优录用的办法,选聘了朱耀元同志担任实验班老师,并制定了《试验方案》,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跟班实验到六年级学生毕业,为第一轮的实验周期。

二、实验的目标与方法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是一项整体系统性的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

(一)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当众、独立地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努力达到"能说会道"有的学生还要"能言善辩"。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注重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视野开阔。在观察中,有计划地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细微性,以及观察的敏锐性。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求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意见。

(四)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帮助学生摸到习作的门径,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写作水平。

(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作文系列训练中,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等个性特征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为培养一代合格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的主要方法是: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的`"序"为核心,形成"纵向贯彻,横向渗透,同步穿插,内外交流"的系列训练体系,使作文教学向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改革方向发展。

三、实施措施

(一)纵向贯彻

纵向贯彻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形成纵向的作文训练体系,保证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能够得到贯彻。再根据整体训练系列,和每学期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出一套学期训练内容,构成语言文字、知识技能、智力活动和思想内容相互联系的学期训练系列,纵向组成训练台阶。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重点训练项目共有26个,按训练内容,我们把这些项目分成三大类,即"观察"、"思维"、"表达"。然后根据各年级同一类不同要求的重点训练项目,纵向编排序列。如"观察"类别的训练,三年级第一学期"侧重于抓事物特点的训练",第二学期"抓特点,进行描述",四年级第一学期"体现事物的特点";五年级第二学期"描写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使文章更加生动;六年级第一学期"写出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编排训练序列时,充分体现作文训练的"序"。如要求抓特点写人,三年级要求写人物的外貌;四年级要求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五年级全面要求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六年级还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样遵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形成"滚雪球"之势,逐步使学生在训练中知、能入链。

(二)横向渗透

上一篇:户外集体活动心得总结下一篇:中国梦主题团日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