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共12篇)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的资金一部分用于人员、日常办公消耗支出,一部分形成资产,包括基建投资形成的教学楼、实训楼等房屋建筑物及批量购入的课桌椅、计算机等日常教学设施,还包括专项资金形成的专业实训室仪器设备、软件系统等高端设备和校企合作单位赞助的设备设施等,这些资产一般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存在。高职院校的一系列教科研活动、日常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这些资产,只有通过对资产的有效使用和运行,才能保障学院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高职院校对资产的调配和管理,有利于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高职院校的资产数量大、种类多、使用周期不等,这些特点给资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通过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根据国家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严格配置资产,统筹安排资产,可以提高资产使用率,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损坏、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三)高职院校对资产的监督和控制,有利于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增值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履行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通过制订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从购置、使用、保管、投资、处置等每一个环节都加以控制,可以有效防止违规采购、随意处置国有资产等不合法、不合规现象的发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未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资产管理体系不完整

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随着学校对教学教研活动的不断重视,在安排资金时,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教学方面的要求,为确保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不惜成本,购入大批资产。但是由于很多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其在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等环节中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存在各种不合规的现象,比如缺乏资产购置审批制度,采购随意,没有经过采购部门的审核批准,自行采购;或缺乏资产登记入库管理制度,存在购入后直接由使用部门领取,未通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出入库登记手续等问题;或缺乏严格的验收管理制度,在支付全部款项前,未按规定要求对货物进行验收,事后才发现单据不全、货物短缺等现象;或缺乏资产绩效考核制度,在出现资产浪费、丢失现象时,未严格追究相应的保管及管理责任。没有制度的约束,资产管理难以有效实施。

(二)资产管理理念传统,造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离、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离

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前提,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实现资产的购置和日常维护,另一方面现有的资产存量也是安排财政预算的基础。但是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在未充分考虑资产存量及自身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加大了资产的投入规模,造成了资产的重复购置或利用率不高。同时,传统的资产管理理念认为资产管理的重点仅在于保护好资产,确定资产实物的存在,避免实物的毁损或丢失。但是当今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很多资产由于过时或不符合学校的实际使用要求,一旦闲置,不仅其使用价值未得到实现,资产的自身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出现减值的现象。

(三)部分资产权属不清,无人监管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通过资源整合、相互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其他关联单位合署办公,共同使用资产,部分资产交叉使用。一旦结束合作关系,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或合作双方在资产分割上存在分歧,使资产的权利归属问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使这部分资产一直未办理相应的转移手续,最终导致这些资产无人监管,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浪费。

(四)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全员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学校领导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员配置上未充分考虑资产管理岗位所需的专业化知识,导致出现资产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有些管理人员认为资产管理只需做好资产登记、汇总工作,没有维护和管理意识。另外,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工普遍认为资产管理责任归属于资产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无关,没有形成全员管理意识。

三、完善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体系

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资产在购置、使用、保管、处置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要循,使每个环节都按规定的程序严格执行,加强资产采购和出入库管理,确定资产使用人和责任人,同时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内部管理体系,设置以校级领导为负责人的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资产管理工作,建立资产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体制,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二)形成现代的资产管理理念,充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

作为现代的高职院校,必须与时共进,开拓创新,形成新型的现停留在资产保全上。当然,在资产管理上也要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资产管理为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资产的现有存量和未来需求,不仅有利于预算编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也有利于提高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指导和监督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资产优化配置、共享共用

随着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资产数量渐多、品种日趋复杂,因此有必要开展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将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相结合,一方面从静态的财务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数量、金额、折旧的账务信息,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资产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使用过程和状态,做到相辅相成,相互监督。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及时对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共享共用,避免由于人工操作,出现程序繁琐、审批难等现象,使资产不能及时得到调配、使用。

(四)提高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全员参与资产管理

作为高职院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责任心强的管理队伍,以院领导为中心,以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以其他部门为分散点,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另外,可通过校内积极宣传、传达上级单位下达的有关资产管理的文件,使院校全体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资产管理中,使资产管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当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客观评价资产管理现状,从院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资产管理问题,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自我管理和政府监督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 篇2

1 高校管理体制的国际模式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受国家体制的制约。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可分为三类:集权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代表有中国、法国;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代表有美国、德国,这种体制,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权限不大,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代表有日本,日本的国立大学大多数由文部省直接管理,公立大学大多数由都、道、府、县和市地方政府依据文部省规定的各项教育标准实施管理。校级以下的管理机构有两种情况:一是美、德、日等国家的高等学校实行的二级结构。如美国高校的院、系分别由院长、系主任领导。二是法国的一级结构制,即校级以下的只设立教学和科研单位,由单位理事会选出的主任领导。我国大学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校内的组织形式则一般实行校级部门(院、系)-研究所(教研室)的体制。高职院校也大都沿用大学的组织管理体制与模式。

2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公办高职院校在形象上被视为事业单位,在管理上一般沿袭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套用机关行政级别,实行长官负责制一级管一级的组织机构形式。这种体制有两大弊端:一是机构臃肿、官满为患;二是机构重叠、职能不分,非教学人员过多,某些学校甚至占60~70%,出现了官本位对学术领域的污染。学术权力的政治化、行政化,使得学术管理在许多层面上已经被行政所替代。党政不分,领导人的职责权限不清,分工过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教代会形同虚设,不能充分体现教职工参与治校的作用。这些问题在公办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仔细剖析,有其深刻的原因: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本来就底子较薄,如果学校不重视师资建设,只是简单快捷地启用外聘教师,本校这支稳定的师资力量就会无奈地进入行政队伍。行政机构庞大将会成为妨碍高职发展的不利因素,应引起高职院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3 高职内部组织结构的设想

3.1 高职管理组织结构应主辅明晰

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是执行政策、服务协调、追求高效。为了学校的功能充分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应从根本上、整体上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确立学术权力的地位,行政权力不能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其次,精减机构,全面“消肿”,把工作重点真正放在教学、教研工作中来。目前,市场竞争激烈,高职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很多高职院校一手抓硬件投入,一手抓生源,就是无暇顾及师资建设,只知引进,不管稳定,造成师资的大量流失。其实,高职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才是高职院校立足长远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看清方向,统一认识,制定师资建设的规划,提出明确的培养师资队伍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和措施。

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以教育、科研为中心,分清行政、学术两种权力。即在党委领导下校长行使行政权力,教授行使学术权力的动作机制,基层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

学校内部的二种权力,不论强弱大小,均加以区分,要营建良好的教研环境。专门从事教学、科研等学术工作的机构应视为学术机构,专门从事人、财、物等行政工作的机构应视为行政机构。让这些机构拥有各自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司其责,明确和坚持学术的主体原则与行政的服务原则。而学校基层的各种学术组织,可配备人数不等的专兼职秘书,不再设任何行政机构。学术工作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各种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教师工作等,它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学校各项政策、规定、条例、并监督、检查具体方案的实施,全心全意为基层教学、科研服务,解决实际困难。

3.2 高职内部院(系)的设置

高校内部学院、系的设置是否妥当,是学校学科发展速度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合适则进,不妥则退,因此院(系)如何设置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院(系)的设置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规模性条件,院(系)不宜太小,要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学生;二是综合实力性,院系要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其他办学基本条件;三是学科融合性,院(系)覆盖的学科要利于学科交叉整合,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四是前瞻性,院系设置必须是学校发展战略中的棋局,高职院校要能面向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需要。五是生态性,院系是学科生态链上的一个环节,要充分关注它的学科生长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此外,院系的个数,要根据学校内部发展的需要来通盘考虑。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调整步伐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蕴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应好好把握这个大势,对内部管理体制实行改革,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其适应现代社会这个大环境,唯其如此,我国的高职教育水平才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

摘要:以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与办学目标匹配问题为切入口,通过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现状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同时,借鉴国外同类高等院校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国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组织结构,问题分析,对策设想

参考文献

[1]杨和平.论高职院校经营[J].教育与职业,2005,(9).

[2]黄永隆.试论职业院校自我发展的战略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3).

[3]郑荷芬.浅议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4]楚江亭.论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及特色形成[J].教育与职业,2005,(5).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思考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必须顺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突破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与高职教育环境相协调的学籍管理创新模式,从而方便高职院校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把握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形成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保障。本次研究将重点就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学籍和教学管理。

1、建立科学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非常的复杂和系统,为了全面推进学籍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就必须逐步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制度,根据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实施严密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和措施,为各项学籍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章法。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综合考虑到高职教育特征以及学生培养情况,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学生发展实际详细明确的将学籍管理的各个方面涵盖其中,使其真正成为处理各种学籍问题的标准和依据,同时也要不断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使得学籍管理制度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必须督促全校学生严格遵守学籍管理制度,确保学籍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学籍管理人员也要积极学习学籍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开展学籍管理工作,提高工作实施的规范性;高职院校必须切实保障学籍管理的公平性和严谨性,建立起与学籍管理相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避免学籍管理工作受到人为干扰或者是学籍管理工作过于随意,并通过监督制约机制的实施进一步保障高职院校的学风校风建设。

2、强化高职全校学籍管理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是全校的大事,为了确保学籍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必须不断强化全校学籍管理意识,加大对学籍管理的宣传力度。第一,高职院校领导必须提高对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学籍管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还会影响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秩序,从而进一步对高职院校的办学产生影响。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必须将学籍管理纳入到管理工作的重点项目,并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学籍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同时也要将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入到学籍管理工作中,逐步建立起一个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同时对于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籍管理人员要给予其肯定和一定的激励,最大化地激发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保障。第二,高职院校的广大师生必须要清楚了解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与学生在校表现直接相关,更会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对师生的学籍管理制度宣传,从而让广大师生增强对学籍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发放学生手册、组织班会活动等形式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进行宣传,使得学生自觉能够遵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学籍管理与育人管理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育人为本,而学籍管理同样也要深入践行育人为本的原则,将学籍管理育人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育人功能。通过有效的学籍管理,能够对学生行为表现进行监督和制约,同时也能够将学籍管理作为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关心、尊重以及激励学生作为学籍管理的重要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逐步改变以管理者为核心的学籍管理观念,为广大学生提供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学籍管理服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全面进步提供重要保障。在学籍管理当中,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维护好学生的切身利益,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和自我发展空间,这样才能够达到育人管理的目的,有效践行育人为本的学籍管理宗旨。为了更好的将学籍管理和育人管理结合起来,高职院校需要增强对现代化设备的规范使用,推进学籍管理的网络化和电子化管理,用更加优质的学籍管理服务来实现学籍管理的育人功能。

4、推进学籍二级管理运行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办学体制也在进行深入改革,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面临着繁重的任务,直接影响到学籍管理运行机制的平稳运行,并为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籍管理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必须要积极推进二级管理,改变传统的由教务处独立完成学籍管理的模式,将教务处与其他系部的责任和权限进行科学划分,逐步建立一个具有明确分工和统一领导的学籍管理体制,发挥系部直接管理在学籍管理中的作用,全面贯彻二级管理。教务处主要代表高职院校行使校级学籍管理职能,重点在学籍管理的宏观策划和战略上进行监督控制和整体服务。系部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籍管理职能,并且拥有相应的自主权,能够在学籍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开展学籍管理工作。教务处可以定期对各个系部的学籍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并及时通报学籍处理的相关情况,以及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学籍处理的相关尺度进行统一协调。

5、全面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素质

在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和改革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挑战和压力,必须不断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水平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对于学籍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学籍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和执行者,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管理能力会对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运转产生直接影响。对此,学籍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管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要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学籍管理工作中保持兢兢业业的工作心态,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一方面,学籍管理人员必须努力培养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将服务育人的理念融入到学籍管理工作中,并在大量的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并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进修和外出交流机会,有效锻炼学籍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并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激发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学质量,同时学籍管理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内容,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进行学籍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因此,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学籍管理工作,必须要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强化全校学籍管理意识,努力将学籍管理育人管理结合起来,推进学籍二级管理,有效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卞粉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体会浅谈[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85-86.

[2]陆相萍.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对高等体育院校学籍管理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9(4):89-91.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4

【摘要】什么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如何?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当下还存在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又是什么?本文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功能和意义出发,讨论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作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组织机构、功能职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行政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创新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指的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依靠相应的机构和制度体系,采用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有效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虽然不是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本质体现,但却是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使用手段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好坏有时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影响着高职院校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的完成。所以厘清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的作用、职责、功能和地位,优化管理效能,有利于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 篇5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务管理工作内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对教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教务管理必须走上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道路,建立完善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必然的选择.

作 者:廖伟坚 朱扶蓉 黄曦 LIAO Wei-jian ZHU Fu-rong HUANG Xi 作者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1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10(5)分类号:G717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务管理 信息化

高职院校教学、教研、科研的思考 篇6

本文就高职院校教学、教研、科研的关系;建立合理的评价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业绩的机制,建立教研科研团队等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高职院校教学、教研、科研的相互关系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随后我国大量的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使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374所,占全国高校数量的68.6%,高职在校生650多万,高职学生总量已经达到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54%,已形成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如此大的招生规模,使得高职高专的教师的工作量严重的超负荷,再加之高职高专的学生高中阶段的基础相对较差,所以要在高职高专三年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专业的就业才能,和一定的够用的理论知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那么高职院校是否需要搞科研和教研呢?答案是肯定的,高职院校也需要教研和科研。我国国家教育部对科研的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谓的“科学研究”,实际上也就是指人们从事科学领域或学科范畴内的研究,是一个解决问题或矛盾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促进作用,让学生有时间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促进科研和教学的双赢,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立足于教学进行教研、科研,只有这才能是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不能“轻教学,重科研”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教学工作才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但是现实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轻教学重科研。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教学进行教研、科研,高职院校的应当以教学为首要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责,不但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把精力放在育人上。但是由于评职称看重的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论文,所以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所谓的科研、教研上,而对于教书育人则关注的太少。以教研促教研,以教研成果促教学改革的做法不仅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教研学术水平的增长。

(二)高职院校要尊重教学和科研规律

高职院校既然被定义为教学为主型的大学,就要尊重教学和教研、科研的规律,切实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着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立足教学,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研、科研,要尊重教学规律,更要尊重教研和科研的规律,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不能为了完成教研、科研而对教师定任务,定指标,尤其是对那些本来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繁重的教师,更不能动辄以教研、科研任务没有完成而否定其整体的教学工作,人不是机器,一个教师每年的授课课时达到800节课,已经是很累的事,教学不止是单单站在讲台上的那800学时,更重要的是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课后的后续工作都是很繁重和庞杂的工作,教师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才能做好,因此学校要切实尊重教师的教学劳动,给教师修养生息的机会,必须以教师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身体健康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工作,现在高职院校因为过于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已经使很多一线教师身心疲惫,慢性病频发,这对学校的发展极其不利。

二、高职院校应建立合理的评价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业绩的机制,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离开了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学校的和行政后勤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但是中国的高校的行政化有目共睹,在大学里教师和学生没有发言权,这种无发言权的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对其自身价值的评价上没有发言权,评价教师的标准是行政部门制定的,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也没有任何的选择性,当然对学生的评价其实也不是由教师决定的,也是由行政部门决定的,评价机制形成了,教师学生按着他们制定的条条框框而努力,辛苦一年到了最后没有几个教师能达到考核的种种目标,达到目标者也大都是造假而为,下表是笔者所在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考核标准,见表1。

专任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根据教师工作岗位及职称分级要求,中级及以上400标准学时,年,初级320标准学时,年。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不足的,每少10课时扣1分,教学工作量不足规定的50%的教师考核为E档。病假、产假等按实际扣减工作量要求。

兼任教师每学年应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处级以上干部上课不超过2节/周,科级及以下人员不超过6节/周。兼任教师按上班一天折算2课时,比照(2)条规定工作量要求,不足的每少10课时扣1分。

在此以教学工作量为例分析本考核的不合理性,此考核标准规定中级及以上教师400标准学时,年,初级320标准学时,年。每少10课时扣1分,教学工作量不足规定的50%的教师考核为E档。其一此考核标准只罚不奖不合理,一线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很多教师教学工作量甚至达800学时/年,这样的教师学校依然没有任何的奖励不说,而且对其的教研科研的考核量没有丝毫的松懈。其二,对于达不到工作量200课时的教师考核为E档不合理,很多本科院校的教师一年的教学工作量连100课时都达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是学校安排的,教师本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力。这样的评价机制显然是苛刻的,而不合理的评价机制造成的负面效应是不可低估的,其一就是严重挫伤教师教学、教研、科研的的积极性。其二是为了完成工作量一些教师不得不造假。

教学也好科研也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教学、科研不能搞大跃进,更不能定指标,试问一个教师如果一年要上800节课,还要求其同时承担课题项目,每年还要有相应的论文发表,可行吗?显然是不可行的,实践也证明这样对教师苛刻的要求适得其反,教师忙的焦头烂额但是真正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却是不尽人意,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什么就不能改变,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的科研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要有一定的周期的,这种每年都要有课题每年都要发论文的考核机制合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种考核机制大家都认为不合理而且在制定之初也没有得到广大教师认可,并且通过实践证明也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为什么不能改?这是笔者一直困惑的问题。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将所辖教师(含兼任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得分,并将教师(除职能部门兼任教师外)从高到低排序,划分为A、B、C、D、E五档,每一档次都规定一定的比例,打到E的教师处于待聘状态,这样苛刻的考核标准令教师寒心,怎能提高教师内在的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三、建立教学、科研团队,发挥每个教师优势

学校当然希望每一位教师既是教学的能手同时也是科研的好手,但是从人的本质的能力出发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区别的。有人更擅长于教学有人更适合于科研,学校应该发挥每个人最优势的方面,分别组合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用人所长才是管理之道。只有发挥每个人最擅长的一面,才能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人尽其才,而学校也才能真正的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与教研科研水平。

高职教育的不仅是要培养具有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职能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协调好高职院校教,学教研究、科学研究三方面的关系,调整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关心一线教师的身心健康,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学教研科研的积极性,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教研与科研的正常的发展。对于任何―所高校而言,人才培养始终是其办学的核心任务,教学工作也必然是她的中心工作之一,把握好教学教研与科研之间的“度”,这是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加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思考 篇7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的管理。学籍管理工作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影响着教学秩序。因此, 学籍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诸多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籍管理工作琐碎而复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进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二是在校生学年学籍电子注册;三是留 (降) 级, 校内转专业, 转学, 休学, 复学, 退学等学籍异动管理;四是考勤与纪律, 奖励与处分;五是实习及毕业资格审查;六是毕业信息的核对与毕业生电子注册。以上六项主要的学籍管理工作都与学生息息相关, 并贯穿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现状

高职院校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近年来, 随着各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不断完善以及很多高职院校从学年制逐步过渡到学分制的模式, 致使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高职院校生源个体差异大, 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强, 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然不能适应;二是招生规模扩大, 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学籍管理工作量的加大;三是国家从2001年正式实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及2007年实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后, 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及准确及时的原则, 必然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技能要求;四是各高职院校从学年制过渡到学分制, 将使得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因此, 要适应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必须改进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现状, 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水平, 建立一个全新的学籍管理模式。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 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学籍的人本化管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制定多元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加强职业道德训练,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认真做好电子注册工作, 确保学籍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的原则, 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规范其办学行为, 维护高职院校教育的公平、公正,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国家从2001年开始正式执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及2007年实行的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工作, 高校的新生的学籍电子注册是完善高校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加强高校招生行为监督, 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需要。学籍电子注册与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相衔接, 经过学籍电子注册的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才能进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实行高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是政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对高校招收的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本专科新生学籍注册工作实施监督的管理方式。因此加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和技能操作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 为了适应学年制与学分制管理的过渡, 必须强化计算机管理, 提高学籍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及操作技能水平。计算机管理是实行学分制后学籍管理的重要手段。学分制管理从学年制的批量、划一性管理变为个量的交叉的复杂管理, 各类数据的处理量大量增加, 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 其中学籍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也增加了。实行学分制后, 加强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操作技能的培训, 并学习新的有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文件, 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 研究计算机网络化的学籍管理特点, 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

四、结语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考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改革思考

0引言

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原有的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必然要随之而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建立一个良性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运行机制。怎样改革?这给我们职业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因为行政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1妨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1沿用中专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缺乏个性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计划体制影响明显。由于原有体制的惯性,许多学校仍满足于晋升高职的阶段性成绩,“市场性”先天发育不足,加之缺少对办好高职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在办学过程中表现为办学理念不明确,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及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

1.2体制僵化,缺乏活力我国教育体制属于“中央集权制”,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还表现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严格的科层管理特征。学校建立、经费投入、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到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后勤服务等,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削弱了其与市场、与社会的联系,这就缩减了制度创新的空间。在高职院校内部,由于缺乏办学自主权,其发展往往是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严格制度框架内进行的。由于教育资源按权力分配,高职院校要花大量人力、物力用于非教学科研性的事务,大量资源被用于学校的非生产性行为。其结果导致管理者的主要精力不是用于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而是忙于升格和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导致机构膨胀,衍生出大量非教学人员。由于学校缺乏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教师没有独立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广大基层教师、员工以及学生的民主监督权力、制衡作用发挥不足,这就压抑了制度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另外,在科层化的管理体系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扭曲”和“失真”,也使高职院校的制度创新出现信息阻隔;由于制度创新动力不足,导致“反制度创新的因素”潜在滋长。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科层组织与集权管理导致的刻板僵化、信息迟滞很难对社会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对职业教育消费者需求很难做出及时回应。整个体制出现僵化趋势。

1.3体制改革随意性大,缺乏稳定性和效率制度变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利益格局的调整。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体不明确、改革责任承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没有建立,致使改革的主观性强,随意性大,无法取得广泛的社会收益和持久的经济效益。从学校内部管理来看,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改革主要因市场而动,随意性较大。从教学管理看:①办学定位不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从名称看与普通高校雷同,或者说直接搬用了普通高校的专业名称。②片面追逐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使高职院校专业重复设置,专业化水平不高,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降低了高职院校的信誉度,强化了社会对高职院校存在的偏见,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支持力。③单纯从办学成本考虑专业的设置。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无法在短期内获得足够资金改善一些投入较大的专业条件,又没有相应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如机械、电子、建筑等机械工程类专业,虽然人才市场急需但考虑办学成本而不去设置此类专业。而投入少,学费收入较高的专业,如国际贸易、商务英语、法律、工商管理、计算机技术、财会等,虽然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但却争先恐后地开设。长此以往,必然加剧人才供需的矛盾,浪费了教育资源,影响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高职院校及其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是制度创新和制度实施的主体,依靠学院和学校教师进行制度创新是制度效益的关键。高职院校也应围绕若这一目标来确定和调整组织的规则和制度,清除陈旧过时的制度和规章,以追求制度建设和高职院校组织发展的优化。

2.1树立先进的高职教育思想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者要花大力气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同相应的行政管理工作相结合,创设宽松民主、开放多元、整和管理、有机调整、手段灵活的工作环境,使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学校管理者在实施管理中,其目标也是希望管理出成效,也即希望得到成功的体验。而这种管理成效恰恰是建立行政管理良性工作运行机制的最直接、最有利的条件。在新形势下,强化和改进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管理方法,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营造和谐管理环境,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建立行政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要总结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按教育规律,有创造性、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从被动、机械、服从的工作状态中转化出来,顺应新时期教育发展方向,换位思考,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职业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规律性。

2.2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高职院校的健康运转有赖于一个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的支撑。①建立扁平化结构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组织,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强化与市场接轨的职能处室,精简上下对口的事务性部门,向系(院)一级放权,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②建立教授评议会,逐步提高学术在学校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彻底改变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局面。③以资产为纽带,深化高职院校后勤和科技产业改革,推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④按照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选拔和聘任行政管理人员,逐步推行职员制。⑤建立学校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

2.3积极推行全员聘任人事制度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全体教职员工实行有限期聘任制。首先,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由资格的评审转向岗位职务的聘任;由论资排辈转向竞争激励;由指标控制转向结构比例制约。通过竞争,使干部队伍保持一种活力,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建立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支持教师创新。

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篇9

近几年来,现代物流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然而,物流是一个跨越多种学科的边缘性的科学,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不断的试探当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物流专业的建设当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急躁”行为。有些院校对物流职业教育了解不够,但对物流专业建设的工作期望却很高,结果往往定位不准,给后期的专业建设工作带来一系列麻烦。实际上,一个学科的建设,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全方位考虑、综合平衡。结合我院实际,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的问题上,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培养目标。

截止到2004年8月,全国共有97所本科院校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很多高职院校纷纷效仿,也开设了这两个专业(当然,限于实力所限,更多的高职院校选择开设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并且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了本科院校的体系。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忽视,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承担的是职业教育的重任,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强调的是“零距离”上岗。

实际上,从物流运作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零、配件、能源等)采购、储存、生产物流管理、包装、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运输、保管、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等岗位群,此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懂得进出口贸易、报关、通关业务、电子商务物流、掌握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的人才,都是社会高度需求的人才。

所以,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能只一味的效仿本科院校。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当前某些高职院校的一些做法,只是强调,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物流人才日趋细分,高职院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明确目标,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专业。现在用人单位欣赏的是,一到岗位就能马上工作的学生,即“零距离”上岗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得一点,但并没有某一方面专长的学生。所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开设上,命名“物流

管理”可以,但在培养目标上一定要进一步细分,要以培养学生擅长某

一、两项................专业技能为目的(当然,也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竞争力,这一点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已经得以充分证明)。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中仓储方向的学...................................生,就应着重培养其商品保养、仓库管理、堆垛、码货、库存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机械、物流知识,建立其牢固的“仓储”专业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使学生学有所长。............

二、招生规模一定要适量。

随着物流在我国社会被逐渐重视,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专家指出,物流领域的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为34万人。巨大的人才供需差距使得物流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在这种情况下,招生形势一直不容乐观的高职院校,似乎得到了一个“香饽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院校在本校物流教学条件和师资还没有很好建设和培养的前提下,不但不控制招生的规模,反而想方设法扩大招生途径,无限制的招生。

其实,办物流专业并不是某些院校想象那样——门槛很低,物流专业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如果错误的认为一次投入或者短期之内就可以建设好物流专业的话,往往会给后期的专业建设带来一系列的困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招生规模上不加控制的话,在后期教学工作当中难以保证质量和效果,也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满足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得不偿失。关于这一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先生在前段时期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认为高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对此,我们的建议是,高职院校作为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务必要根据自身实力,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努力做到招生规模与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师资力量相匹配,保证教学质量,努力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内容设计强化专业细分特色。

物流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所涉及的课程自然很多,这种情况导致部分院校在物流教学内容设计时常常难以取舍,认为每门课程都很重要、学生都必须学习,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一味的填塞课程,导致教学内容臃肿不堪。实际上,很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多门课程不加以改进的填塞,往往会造成科任老师由于内容重复带来的教学困难。并且,过分的强调教学内容的广泛,往往难以体现教学的专业特色。看到这一点,结合前面的观点,有些同志可能会认为,既然要突出专业特色,那么是不是可以根据专业细分的特色,大

胆砍掉一些课程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物流是一门知识性广泛的交叉性学科,如果砍掉一些课程,往往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那么,面对这一矛盾,我们该如何解决?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在教学内容优化上下工夫。具体做法是:可以将物流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础专业课程,是任何一个物流专业学生都应学习的课程,如《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信息技术》;第二类是核心课程,是突

出专业特色的课程,即体现专业细分的课程。如物流管理专业仓储方向的《仓储学》、《库存控制管理》、《商品保养》、《仓库规划与设计》、《仓储实务》、《包装学》;第三类是相关课程,是与这个细分专业相关的但不是很密切的课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仍旧以物流管理仓储方向为例),如《配送学》、《运输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管理》等。对于第一、第二类课程我们可以详细讲述并注重实践教学,对于第三类课程我们只做介绍性教学,亦即将几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压缩至一个学期教学,删除重复、不重要的内容(适当的话可以组织教师自己编写讲义),着重介绍基本内容、理念。这么做,我们相信可以较好解决上述矛盾,同时,也有利于真正体现专业细分特色。

当然,在教学内容优化设计上,上述方面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教材选择、内容把握等方面狠下工夫。现在,不论是学校物流教育还是社会物流培训上,存在的问题是: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讲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这很不利于物流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把握上,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注意高职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应更多的注意实际经验、方法、技巧的讲述,结合国内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理论、方法,力争最大限度地贴近国内物流实际,精心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出真正实用的物流人才。

四、坚持走差异化道路。

有些同志,在了解我前面的观点之后,认为,如果按照上述观点办学的话,尽管办学效果很好,但必将耗费较大人力、物力、财力,会给办学带来一系列困难,增加学校负担。这个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在办学方向上“大而全”或“小而全”,而是提倡坚持走差异化道路。

物流专业建设要坚持走差异化道路,这是方向性问题、也是战略性问题。从资源配置与优化来讲,每所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院系专业的设置等诸多因素,在某些学科领域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社会资源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物流专业建设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稀缺资源,就可以较低的成本办出专业特色。如果学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上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那么在物流专业细分时,或者说在办学特色上,就应该利用国际货代、国际支付与结算、报关、通关等的办学资源,突出货运代理优势,亦即物流专业细分为国际物流方向;而如果学校

在工商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就应该在连锁企业物流、供应链物流管理上办出特色;如果学校在生产运作与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应该在生产物流上办出特色等等;甚至,如果学校在汽车生产专业上具有优势,办汽车物流方向也未尝不可。

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问题 对策

一、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1.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越来越差,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总体规划的问题。部分高职学生对上大学的期望值过高,也使学生容易产生抱怨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厌学和日常行为的散漫,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2.心理素质不高

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使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眼高手低,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从而造成“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使在校学生普遍感到前途渺茫。高职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还有不少学生家庭情况特殊,如单亲家庭、从小就是留守儿童等情况,这部分学生往往心理受到很大的困扰,不少学生表现出自卑情绪。

3.生活能力不足

现在高职的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大,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孤僻的人格特征,遇到问题缺乏独立解决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生活上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其中一小部分学生还染上了抽烟、酗酒、上网成瘾、打架斗殴等恶习。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队伍不完善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班主任,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班主任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造成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大都由教学一线的专职教师兼任。这些兼职班主任由于教学、科研、进修深造等任务繁重,往往使其他各项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相冲突;有时一名教师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压力较大,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兼职班主任精力难以集中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虽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聘用一批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担任班主任工作,但他们往往还需要兼管教务、工会、团委、学工处等职能部门的日常事务。这些专职班主任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会调到学院的其他管理部门,使得班主任队伍人员流动大、结构不完善。

2.专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是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一直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是辅导员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辅导员普遍感到干这项工作又苦又累,吃力不讨好,高职院校中长期专心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很少,往往工作几年后,一有机会就转行了。

3.学校管理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学校各部门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完善,甚至存在误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完全是学生管理者的工作内容,而将教育和教学完全隔离起来。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一直沿用着传统的管理模式,都是以管理者为中心实施和开展的,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服从安排,要求个人服从组织。这种管理方法虽然很好地维护了学校的正常秩序,但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利益,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提高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质量

学生管理队伍主要由辅导员、专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学生管理干部等人员组成。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管理的现状,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专职、专业、稳定的学生管理队伍。

首先,学院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上向学生管理工作者倾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长期安心于本职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培训,提高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努力建立学生工作交流平台,使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能适时交流工作经验。在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中,尤其要重视师德建设,要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更好地发挥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作用。

2.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更新管理理念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应更倾向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但仅仅依靠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完全不够的。现在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还相对较差,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进而有效地培育学生,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学生发展的内含,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作为学生发展的外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屈战伟.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3).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 篇11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的企业主要是星级酒店, 学校跟酒出面签订实习协议, 然后学生到实习酒店或旅行社进行三个月到半年的顶岗实习, 极个别达到一年时间。学生实习期问的一切培训、管理工作都由酒店负责, 学校只负责协调、辅助工作, 比如派实习指导教师不定期的到实习酒店巡视一下即可。

目前这种实习现状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实习时间易受影响。

酒店行业受其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酒店在旺季急需大量的临时工和实习生, 而在淡季则不需要。以广州为例, 每年广交会期间广州的酒店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非常急缺, 不少酒店会到大专院校招聘为期一个月的临时工, 这对学校的正常的教学安排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 实习岗位有限。

去酒店实习的学生大部分都被安排到中餐部或客房部, 从事基层服务员的工作, 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其他的岗位。比如有些学生半年都是在地哩部实习, 对于楼面的工作根本就不了解, 更不要说酒店的其他岗位, 如前厅和客房。还有些学生被安排在停车场当保安, 与专业完全不对口。虽然学校也曾提出让学生在酒店轮岗实习, 但酒店出于自己的管理和人员安排, 并没有实行轮岗实习。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 学生到酒店实习的任务之一就是“了解本部门及整个酒店的运营情况和管理体制”, 作为地位最低的实习员工, 学生几乎不可能了解到酒店中、高层的管理事务。

(3) 实习生的心态。

学生进入酒店之前, 对酒店行业充满好奇心, 刚开始报有极大的工作热情。但由于酒店工作劳动强度较大, 经常加班, 对于现在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来说, 很不适应。特别是当他们发现酒店很多岗位的管理者只是中专的文化程度时, 便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怀疑。还有一些学生学生对酒店的和环境十分陌生, 很难融入到上班的环境, 不懂得如何与同事和上级打交道, 遇到问题不知该怎样解决, 总是抱着侥幸和逃避的心理。个别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总觉得自己是学生, 请假和旷工是正常的,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4) 实习生返校后的精神面貌。

值得让人深思的, 大部分实习回来的学生, 对酒店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 按理更应懂得珍惜在学校学习的美好时光。但是反而出现了怠倦的情况, 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追究其原因是学生通过实习发现, 学校教授的知识与酒店工作脱节。老师讲授的知识过于理论, 实践性不强, 因而对上课失去兴趣。

针对这些问题, 作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酒店管理人员该怎样去解决, 怎样使实习变得更有意义, 怎样更贴合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灵活制定教学计划。

首先, 作为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 要贴合酒店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 开设紧贴岗位的课程。其次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酒店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 全面了解酒店前台、客房、财务、餐饮和人力资源等部门的运行和管理, 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胜任旅游宾馆及相关行业、部门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酒店岗位的设置要求管理人员有良好的外在条件, 既有丰富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又有从业经验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这些人才还要具备动手能力、独立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所以我们不光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的比例, 使“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可以灵活制定教学计划, 如根据酒店行业的旺季带学生外出实习, 再利用淡季给学生补课。

(2) 建立长期稳定的酒店实习基地。

学校与酒店签订协议,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每年学校都会给酒店输送稳定的实习学生, 并推荐优秀毕业生到酒店工工作。作为酒店应保证每年都给学生提供安全、薪酬合理的实习岗位, 在实习期间能给学生提供轮岗机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几个完全不同的部门实习。拓宽实践的接触面, 有利于全面了解酒店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情况, 增强实习效果。同时酒店定期有针对性的培训学生, 拉近学生和酒店管理人员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在酒店中自己的不足, 规划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

(3) 树立学生的正确职业意识。

为防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 作为学校应当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意识。学校在学生刚入校时, 就要灌输酒店行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让学生明白任何岗位都是从基层做起, 不要轻视服务性行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吃苦耐劳的服务精神和团队精神, 树立正确健康的服务意识, 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注重学生的礼仪修养。那么学生在酒店中的表现是更加成熟稳重, 面对突发事件能沉着灵活的解决问题。作为酒店也会更加得器重学生, 给学生更多的施展空间。

总之, 实习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使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很好的途径。在实习过程中不光是学校和酒店的一种磨合, 更是学生和社会的一种磨合。作为企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从帮助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 那么实习会更加富有意义, 企业和学校会最终达到互赢互利。

摘要:高职院校酒店管管理专业的实习在时间上、岗位上和学习的心态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怎样调和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和矛盾, 本文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现状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实习

参考文献

[1]陈国生, 袁鹏.高专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 篇12

摘要:了解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从控制论的角度探讨建立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对教学过程实施监测与控制以及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应遵循的若干原则,可以有效地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机制;教学督导

高职院校工作质量的核心是围绕人的质量而形成的质量链条:院级领导班子及部门负责人的质量(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的质量(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学生的质量。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学校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正在加紧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由于高职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许多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如何建立一套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持久改善,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的监控包括监督和控制两个方面。监督是指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观察、检查、考核、督促等;控制是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根据组织管理决策的目标与计划对组织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监督检查,为消除实施目标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从控制论的角度看,控制活动的目的是保证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不偏离目标,控制通过信息反馈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包括对教学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以及为实现教育教学计划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质量监控应建立在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将实际教育教学效果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差异作为反馈信息,纠正目标偏离,从而有效地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分为两个层面,“监”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过程;“控”是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监”是基础,是手段;“控”是反馈,是调节,是目的。建立一整套完整、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应由教学管理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督导系统等组成。

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实施途径

(一)完善教学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纷繁复杂,涉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研活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表编排、教材征订、调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师备课与上课、听课、作业批改以及各类考试的组织与教学质量分析等方方面面的具体工作。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是在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网络,由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教学秘书分级承担教学管理工作,院长办公会议负责学院重大的教学决策,教学副院长主持日常教学工作,教务处全面负责教学的宏观管理,教学系部具体组织实施教学任务。通常各校还设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等,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管理系统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基本内容,教学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二)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实施教学质量控制的前提,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教学全过程的反馈信息。

一是建立学生评教信息反馈机制。学生评教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师生相互理解的良性教学环境。学生评教可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可以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在各班级选聘1~2名品德优秀、为人正直、责任心强、善于沟通的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负责及时收集与反馈教学质量信息,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看法及对学校教学管理及其他工作的意见建议,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在具体操作中,必须明确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职责,制定《教学信息员条例》,并定期进行培训。学校应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作出及时处理,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听取师生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意见,获得第一手资料,适时把握问题,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对某些问题作出解释,理顺师生的情绪。

三是建立教师评学、评教的信息反馈系统。教师评教主要是通过教研室组织的同行听课、评课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评教活动的内容应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学期、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评学有利于端正教风和学风,可通过座谈会、教师对所授课班级的评价以及记“教室日志”等形式进行。

四是建立期初、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期初教学检查由校领导及教学部门负责人深入课堂听课,全面及时地了解全校教学运行状态,以达到稳定教学秩序的目的。期初教学检查还应包括检查教师教案、教材及实训设备状况以及学生出勤情况。期中教学检查以确保教学质量为重点,检查教学目标及计划的执行情况与结果,在各系部自查的基础上,由学院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抽查,并及时进行反馈,抓好整改措施,以保证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五是建立“师风师德意见箱”或在学校及教学管理部门的网站上设立电子信箱,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及时反馈落实。

六是建立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获取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以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

(三)完善教学督导系统

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教学督导加强对教学质量与教学保障系统的监控与管理,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广义的教学督导是指对学校内教学工作总的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与评价,其重点是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与严格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捕捉教学工作中的真实状况和信息资料,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狭义的教学督导是指对课堂教学进行督导,重点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反映出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检查评价,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应聘请作风端正、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学校的教学督导员,并成立教学督导组或教学督导团,代表学校在分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务处的指导下全面开展工作,对教学运行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对教学管理环节进行监督,对教学保障系统进行检查。教学督导组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检查情况。

完善教学督导系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健全教学督导工作制度。教学督导是一项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各高校应建立起规范的管理体系,保证教学督导工作有条不紊、严格规范地开展,明确督导人员的权利与职责。督导工作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督导条例、教学督导评估制度、督导信息反馈机制、教学督导调研报告、教学督导时间安排等方面。

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听课制度。听课是教学督导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形式,要运用有效的制度、经济利益等多种杠杆保证督导人员的听课时间与听课数量,形成规范的制度和风气,还要建立教学督导的双向(院领导及管理部门、教师)信息反馈机制。

三是各种督导活动必须有翔实的记载,并应定期写出教学督导分析报告,及时发布督导信息,强化督导作用,提高督导效果。教学督导的评价结果应在教师的工作质量测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应遵循的原则

目标性原则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紧紧围绕质量控制进程,实施目标管理。一定的目标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出发点,没有目标的监控是难以奏效的。目标正确与否影响到引导的方向是否正确,教学监控的方向应体现在教学活动与教学质量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与学校教育发展总目标上,体现在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评价、考查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上。

系统性原则应采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全面地考察质量控制活动的各个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将监控对象、实施方法、实施机构、参照标准加以整合分析,构成一个封闭而通畅的回路,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从而保证质量监控的有效运行。

协调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体系各方面应该是协调的,是对立统一的,包括体系内部各种力量的协调以及监控与被监控双方的协调。监控与被监控双方都希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尽管监控过程会给被监控部门或教师带来压力,但他们还是希望外部对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希望从外在的角度发现一些从内部难以发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外部评价的结果涉及被监控方的利益,他们或多或少地会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对自己不利的结果,这样就与监控方产生了矛盾,如果这一矛盾处理得不好,就会挫伤部门和教师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反馈性原则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应注意对问题的跟踪验证并采取有效措施畅通信息沟通的渠道。对获取的反馈信息应注意双向沟通,一方面应向上级反馈,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应向下反馈,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以肯定为主,多鼓励、少指责。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帮助改进,提高质量。

促进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要对学校、部门及教师个人产生促进作用,监控的目的不在于给出一个评价和结论,而在于督促部门与教师提高、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学管理者一旦忽视了这种主体价值的特殊性,其教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其教学行为和效果与管理的目标值之间的偏差就会增加。因此,必须激励与约束机制并举,要尊重教师,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去,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不断反馈的有效信息为基础,同时,应建立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相适应的制度,如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座谈会制度等,从而有效地保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久改善。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张首丽.构筑教学监控体系 提高办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5,(1).[3]韦化.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究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7).作者简介:

韩陵宜(1963―),女,安徽安庆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研究。

上一篇:论文的格式及排版要求下一篇:舆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