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精选8篇)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 篇1

1、申请 由民间纠纷当事人自愿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较为简单的可口头申请),申请人递交申请书时,应将与纠纷案件有关的证据和材料一并提交调解委员会。

2、受理 调解委员会依据有关规定对申请调解的纠纷事项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或不受理决定,并告知当事人。

3、调查 调解委员会对所受理的纠纷事实进行必要的调查。调查采取:①听取各方纠纷当事人对纠纷情况的陈述;②走访知情人和周围群众,了解核实纠纷事实;③现场调查取证,必要时告知当事人申请专门机关对有关情况作出鉴定证明;④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进行分析、核实。

4、调解 由调解委员会确定调解时间,并通知召集纠纷当事人,主持对纠纷进行调解。调解人员在查明纠纷事实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对纠纷事项进行调解,引导纠纷当事人消除矛盾,本着互谅互让、自愿平等的原则解决纠纷,达成协议。

5、结案 经一次或数次调解,调解委员会可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在一个月内宣告调解终结,根据调解结果作如下处理:①调解不成的,告知纠纷当事人可就原纠纷事项申请其他有关部门处理,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②经调解,纠纷当事人达成协议的,除较为简单和能够即时履行的协议外,对于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调解人员认为应当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

6、履行 ①纠纷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②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调解委员会根据《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分别情况进行处理。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 篇2

( 一) 人民调解制度溯源

调解制度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其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传统社会对人情的重视, 以和为贵、 建立和谐社会的传统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民调解制度是群众自治的一种自治制度, 早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已初具雏形。

进入新世纪, 我国关于人民调解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一直没有停歇, 调解委员会不断地深入社区与农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仅在范围广度上不断延伸, 其在调解的纵向深度上不断的剖析、分类, 其专业化也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趋势下, 各类专业化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试点并挂牌成立。如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这些专业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国人民调解事业走向法制化、人性化的有力证明。

( 二)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1. 当前医患纠纷问题严峻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2014年,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达78亿人次, 比2013年增加5亿人次。同年, 全国发生医疗纠纷11. 5万起, 较2013年下降8. 7% 。虽然整体医疗纠纷数量有着下降趋势, 但是近几年来, 医疗纠纷态势似乎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2013年浙江温岭杀医案, 2014年南京官员夫妻殴打护士案……一桩桩惨烈的案件一次又一次直指医患纠纷背后的制度问题。发生纠纷后, 滞后的解决机制、调解机制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逐渐被消磨, 从而酿成悲剧。

2. 医疗纠纷一般处理方式存在缺陷

目前医疗纠纷传统解决方式包括: 医患自行和解、行政调解、民事诉讼及仲裁。这几种方法在过去的实践中显示出了它们一定的优势, 但是其固有的缺陷还是逐渐显露出来。

医患自行和解是理想的传统中国人解决纠纷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便、快捷、周期短、成本低, 能够使医患双方免于奔波劳累伤财之苦。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真正的平心静气坐下协商都是理想化的, 一般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很难抚平, 就算抚平, 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已经筑成, 使双方达成和解难上加难。另外, 医患双方即使达成和解, 其和解契约的效力仍较弱, 容易造成反复更改、反悔的现象。

行政调解是指由卫生行政部门介入作为中立的第三方, 调解医院与患者间的纠纷, 达成调解并制定调解书以解决纠纷。其弊端也是存在的: 首先, 该第三方———卫生行政部门的中立性容易遭到怀疑, 特别是患者怀疑, 一般医院与卫生行政部门关系密切, 容易令人产生偏袒的遐想。第二, 此种方法容易滋生腐败、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 且缺乏对行政部门的制约。

民事诉讼及仲裁一般是医患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保障。然而由于医疗纠纷这一问题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涉及众多的医学专业知识, 这是法官与仲裁员欠缺的, 这样为其审判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另外诉讼与仲裁的方式需要消耗大量时间、金钱, 人力物力。据统计, 一个医疗纠纷诉讼案件的诉讼解决周期一般在586天。可想而知, 其中所支付的成本不是一般家庭承受的起的。

3. 人民调解委员会机制对以上处理方式缺陷的弥补

首先, 纠纷当事人出于自愿将纠纷交给调解组织进行解决, 本身对调解组织就有了信任的基础。另一方面, 调解组织的中立性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医患双方地位的平等, 这为结果的公正性设立了前提。第三,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多是医疗单位、政法单位退居二线的工作人员, 其专业的法学知识和医学知识也为公正、科学、正确地调解双方纠纷奠定基础。第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已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人民调解有了强有力的立法保障, 根据《人民调解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根据需要可以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调解民间纠纷。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一专业人民调解机构有了法定的合法、中立地位。

( 三)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施现状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6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 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 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 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因此, 现行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有自行协商、卫生部门行政调解和医疗诉讼三种途径。随着人民调解机制的发展, 针对医疗纠纷的调解委员会机制这一第四种途径也应运而生。

随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发展,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专业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北京、宁波、天津、上海等地纷纷出台一系列办法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机制的构建。截止2010年1月, 全国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56个地市启动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建立。”1在这些试点中, 部分地区出台了相关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管理办法, 为人民调解提供了制度保障, 肯定了医疗纠纷人民调委调解效力, 并由当地财政提供支持, 独立于卫生行政部门。但是由于各地对人民调解的重视程度, 经济发展等原因的差异, 地区发展不平衡情况非常严重。一些地区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解决医疗纠纷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微小。为让这一新兴的调解方法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制度构建落后地区应该借鉴一些优秀示范区的经验, 并因地制宜, 结合本地具体情况, 加快变革。

二、以武汉市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例的运行机制探究

( 一) 武汉市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地调研现状

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最大型城市, 是中部经济、科学文化的中心。其人口众多, 医疗机构林立, 因此所面临的医患纠纷问题也就更加严峻。武汉市洪山区作为武汉市的科教中心, 人口众多, 范围广, 各类卫生机构也众多, 是武汉市医患纠纷多发的“重灾区”。武汉市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于2011年7月建立, 坐落在洪山区卫生院大院内。 目前, 该机构承担了武汉市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工作任务。

1. 机构组成

医调委调解员由政法系统、医疗系统退休干部、工作人员担任, 退休干部有丰富的专业医疗经验, 较为充裕的时间, 对于医疗纠纷这一涉及较多专业医学知识的特殊纠纷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调解。另外通过遴选进入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也多是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 专业调解知识也是较为丰富的。另外, 武汉市司法局还会有定期的培训, 以提高其专业水平, 更好地提供调解服务。然而人手缺乏也是其发展的一大阻碍。

其机构的建设由区政府维持, 区财政拨款, 搭好平台, 为机构的运营提供保障。

2. 调解程序

洪山区建立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贯彻“调解优先”原则, 引入人民调解参与医疗纠纷的化解。医调委制定了《调解工作流程》, 施行限时接待、专家合议、处理告知、文书归档的标准。

调解工作流程具体包括: 1受理案件。受理的案件共包括申请受理、指派受理和主动受理三种情况。接收到调解申请后, 调委会首先验证、确认双方身份, 确认本案是否属于本辖区管理, 再决定是否受理。2指派调解员。在确定案件属于本区管辖范围并接收受理后, 开始指派调解员为双方调解。3当事人陈述。调解员先分别与双方分开交流, 了解案情, 寻找案件争议焦点, 并制作笔录, 需要鉴定结果的, 要求一方做医疗鉴定, 出具鉴定结果。4讲解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由于当事人一方多为普通百姓, 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 在交谈调解过程中会详细介绍相关法律规定, 主要依据《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5沟通说明疏导、提出解决纠纷的方法与途径。调解中主要是依据相关法律, 结合传统中国情理、保持第三方中立地位, 公正调解。若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 则调解成功并将调解书交由法院, 申请法院司法确认, 以使调解书拥有法律效力。司法确认后, 调解书不得更改, 应立即执行, 如一方不执行, 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若调解不成, 则告知当事人其他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此外, 调解程序中还有一项专家咨询库咨询制度。但是由于技术和人员限制, 还没有真正加以开展。专家咨询库建立困难也是阻碍医调委发展的一大原因。

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调解流程直到调解结束, 一般需要30个工作日 ( 除去医疗鉴定时间) 。这样一个周期较诉讼手段的586天, 也体现出其便捷、高效的优点。

3. 调解成果

2011年7月成立医调委以来, 全区民调组织和医调委接待来电来访咨询210余例, 受调解申请163件, 调解成功158件, 成功率为96. 9% , 协议履行率100% 。 在过去的2014年一年里, 洪山区共有医疗纠纷案件70余例, 选择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有30多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医疗纠纷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成功率还是较高的, 取得当事人信任后, 能够较好、高效地完成调解工作。

但是经过调研, 笔者仍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洪山区医调委所接收的案件仍较少。这一现象原因应归结为群众认知度不够, 还未取得大部分群众信任。机构宣传仍不到位。

三、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完善意见

( 一)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库制度

医疗纠纷专业性强且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为了提升医调委专业能力, 必须有更加专业的医疗团队作为“智囊团”, 在调解过程中听取其意见。

但是经过实地调研, 笔者发现专家咨询制度并没有切实地建立, 主要还是依靠调解员自身的医学常识进行调解。 虽然调委会内的调解员有一定的医学知识, 但是笔者认为更加广泛的医疗咨询团队能推动调解向益处发展。

另外在建立专家咨询库制度时还要配套建立专家回避制度, 保证在一个案件中咨询的专家与案件所涉医院没有关联。回避制度能使调解制度更加中立、公正, 能取得当事人双方的信任。

( 二) 规范机构内外制度构建, 排除干预, 增加群众认可度

许多群众不选择人民调解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固有的“想办成事儿, 先找领导”、“政府办的才是有效的”的思想。这些思想在百姓观念中根深蒂固, 使得他们在遇到纠纷时更愿意寻求行政调解或是与领导打好关系, 送礼。这样的思想使得行政机关对第三方调解的干预不断加深, 同时还助长贪污腐败的违法犯罪之风。

如何排除行政干预, 增强机构中立性? 其根本办法还在于内部的合理的制度构建和外部法律的保障, 两大护卫保驾护航方能使医调委越走越远, 更加公正地解决纠纷。

在内部制度构建上, 首先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在遵守自愿平等、依法调解、无偿调解的原则下, 有选择地进行调解工作, 不能越俎代庖, 阻碍医患双方诉讼权的正当行使。2第二, 在受理过程中, 应该严格把关, 对符合条件的受理人及时通知其参与调解, 对不符合条件的受理人及时告知并说明理由, 同时告诉其他的解决途径。第三, 在调解过程中明确双方的举证义务, 督促双方以证据与鉴定报告为依据, 阐明自身请求,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仔细分析双方上交的证据, 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在调解过程中,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情与法结合, 方能体现人民调解的人性化与中国特色。

在外部保障上, 国家应加快相关立法, 对如今出现的一系列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立法保障应加快实行, 使调处结果有法可依。

( 三) 完善区域性医疗纠纷区域解决的制度, 解决管辖问题

从全国各地医调委试点经验来看, 各地的医调委都是分区域分地块设立的, 每个区域的医调委管辖本区域患者或医疗机构的纠纷。但是若是一地区患者去往另一地区医院就诊, 其管辖又将如何认定。这一问题类似于诉讼法中的管辖问题, 亟需解决。

从调研中发现, 武汉市解决方法非常值得借鉴。武汉市今年新规定患者与武汉市内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纠纷皆上报武汉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一般跨区域的就医, 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医疗资源, 上报武汉市医调委这一制度不仅明确了管辖部门, 排除了异议, 还减轻了一些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地区的调解负担。

( 四) 壮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增强其专业性

医疗纠纷涉及的专业知识决定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需要更多的拥有法学、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参与调解。 而目前专业人才不足也是阻碍医调委发展的一大拦路石。 虽然目前各医调委有政法系统、医疗系统退下的工作人员或转移的工作人员担任调解员, 但是其人才缺口仍十分巨大, 急需更多专业人才加入调解的阵营。司法局等主管部门也应多组织相关法律、医学知识培训、指导以提高队伍的专业性。

在调研过程中, 笔者发现各地区在组成人员的专业性上的差距还是十分巨大的。一些开展得早、规模大的地区医调委有非常专业的调解人员参与调解, 但是在一些地区人手不足, 专业性低, 甚至由一些律师作为医调委调解人员。这完全违背了医调委作为中立第三方的中立性和人民调解的本质。律师多会将调解引导至诉讼方向, 且缺乏专业医学知识, 对公正地解决医患纠纷非常的不利。

摘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新兴的专业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 但各地调解组织的运行、调解成果与影响力却相差悬殊。本文以武汉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研究对象, 对其工作运行机制进行探究, 以个体为例推广到全国, 探求其优越性和所存在的缺陷, 探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完善途径。

关键词: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运行机制

注释

11陈翰丹.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完善[J].卫生与法, 2011 (7) .

民事纠纷 可选择人民调解 篇3

说法:人民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的一种,是人民调解员以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为依据,对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在互相谅解、平等协商的前提下,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与提起诉讼解决民事纠纷的程序冗长、费钱费力相比,人民调解具有方便、简捷、及时和不收费等优势,可以较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对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201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正式施行。该法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人民调解员的职责、调解程序和调解协议均有明确规定。

该法第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本案中,李大妈可以向侄女居住地的社区人民调解室申请调解。调解被受理后,由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该法第二十条规定:“人民调解员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等参与调解,也可以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的人员参与调解。”

调解结束后,人民调解员可以制作调解协议书,也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要求,采取口头协议方式,但应当记录协议内容。该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调解协议书可以载明下列事项:(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二)纠纷的主要事实、争议事项以及各方当事人的责任;(三)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履行的方式、期限。调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调解协议书由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第三十一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同时,为了更好地维护白己的合法权益,李大妈也可以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该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伞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易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篇4

(一)调解医疗纠纷,防止医疗纠纷激化;

(二)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医学知识,引导医患双方当事人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解决纠纷;

(三)向医疗机构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见、建议;

(四)经调解解决的医疗纠纷,按照规定的人民调解文书格式制作书面调解协议;

(五)向患者及家属或者医疗机构提供医疗纠纷调解、咨询和服务;

医患纠纷调解人民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5

一、纠纷受理登记制度

1、审核调解申请人主体资格,指导当事人填写纠纷调解申请表;

2、认真听取当事人对纠纷情况的陈述,并进行客观、详实记录;

3、对即将激化的纠纷,可在稳定事态发展的基础上先行调解,而后补办纠纷登记手续;

4、登记的内容应包括各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纠纷事由、调解请求事项、登记人签名或盖章、登记日期等;

5、及时确定调解人员;

6、重大、复杂纠纷,及时向调委会主任报告;

二、重大和复杂纠纷集体研究制度

遇到重大和复杂纠纷,要召开调委会全体委员会议,分析案情,研究调解方案和协调、处置措施,预防矛盾激化和发生突发事件。

重大和复杂纠纷主要是: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纠纷;影响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的纠纷;已经激化或可能激化的纠纷;领导批转要求调解处理的纠纷;案情复杂难以认定责任、双方争执不下的纠纷等。

三、工作报告制度

(一)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坚持每季度向县人民调解委员会汇报一次纠纷情况分析和调解工作情况。

(二)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调解员,应坚持每月调解工作会议汇报工作;遇有重大、复杂纠纷及时报告。

(三)调解联络员应主动与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专职调解员保持工作联系,对不能自行化解的纠纷应及时报告并引导患方当事人申请调解,及时汇报本单位纠纷调解和预防工作情况。

四、统计上报制度

1、每月统计医患纠纷排查调处情况,每月1日前上报县司法局基层科和县卫生局医政科;

2、每季度统计医患纠纷发案情况,分析纠纷类型、特点,分类统计,并提出预防纠纷的方案、措施;

3、每半年、每年度,统计出半年、全年医患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并上报县司法局基层科和县卫生局医政科;

4、统计工作要实事求是,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反映情况。

五、医患纠纷调委会学习例会制度

1、医患纠纷调委会每月召开一次调解工作会议,总结研究当月工作情况,半年一小结,全年一总评。

2、学习有关调解政策规定和业务知识。

3、研究发生和调解纠纷情况、交流工作经验。

4、检查医患纠纷情况、登记簿册填写情况。

六、人民调解员培训制度

1、人民调解员实行年度培训和岗前培训。

2、年度培训主要是对在岗的人民调解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的培训;岗前培训的对象是新选聘的人民调解员,主

要任务是帮助新选聘的人民调解员使其初步具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素质。

3、培训工作由县司法局和县卫生局共同组织实施;

七、回访制度

1、必须实事求是。要本着对当事人负责的精神,认真进行,讲求实效,不走过场;

2、必须及时。要在调解协议达成后的适当时间内派员进行回访;

3、应当有重点。对那些比较复杂、疑难的纠纷,或者协议的履行有一定难度、有可能出现反复的纠纷,坚持适时回访;

4、注意发现问题。应发现和分析影响协议履行的各种隐患、纠纷动向、当事人的思想状况等。对有激化苗头的纠纷要采取果断措施,重大险情要及时上报。同时,要征当事人对调解人员的意见、建议,以纠正调解工作中的不足;

5、回访情况要如实记录,归档备查。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1、调解文书档案由专人保管。

2、调阅档案须经医患纠纷调委会主任批准,保管人员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等秘密。

3、调解文书档案应及时装订成册,做到一案一卷。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 篇6

根据司法部、卫生部、保监会《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10〕5号)的工作要求,参照将于2011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结合我区实际,建议成立我区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调处中心),具体设置方案如下:

一、我区2010年医患纠纷的基本情况

目前遇到医疗纠纷,群众一般都要申请医疗事故鉴定,但这个鉴定是由医疗机构的专家共同作出的,这些专家和医院都是一个系统的,使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其公正性感到担心,于是直接向医院讨说法成了解决问题的捷径,针对医护工作者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给医护工作者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极大的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截止2010年底我区共发生医患纠纷31起,赔偿额达352.844万元,给全区的医疗机构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造成医疗环境改善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机构设置

1、组织名称:烟台市牟平区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调处中心)。

2、组织性质:开展医患纠纷民间调解的社团组织。

3、设置地点:烟台市牟平区群众工作部一楼东。

4、人员组成:成立牟平区医患纠纷民间调解委员会(调处中心),吸纳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调解技能、热心调解事业的医学专家、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组成,设主任委员1员,副主任委员1-2员,同时成立由30名医务专家和40名法律专家组成的医学专家库和法律专家库,必要时由医患双方从中抽出调解人员。司法局协调一名工作能力强,有一定调解经验的工作人员主持调处中心工作(或聘一位退二线的老局长担任)。卫生局从医政科抽调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中心办公室工作,并负责整理保管档案。

5、科室设置:牟平区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档案室)、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办公室、调处工作人员办公室、法律专家办公室、医学专家办公室、调解庭、调处一室、调处二室等。

三、工作职责及流程

调处中心以“第三方介入”受理本区内医患机构与患者之间的医患纠纷,受理范围包括患者与医患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就检查、诊疗、护理等过程中发生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原因、责任、赔偿等问题,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引起的纠纷进行调解,化解社会矛盾。

(一)主要工作职责:

1、调解医患纠纷,防止医患纠纷激化;

2、制定医患纠纷调解工作规程;

3、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引导医患双方当事人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解决纠纷;

4、对调解解决的医患纠纷,按照医患双方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

5、向医患机构提出防范医患纠纷的意见、建议;

6、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医患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二)工作流程

医患纠纷主要来源为来访纠纷和医患机构转送纠纷两种,来访纠纷经医患专家咨询解答,法律专家咨询解答,调委会核实,才能受理。医患机构转送医患纠纷,可直接受理。同时保险公司介入,并成立专门调解小组。受理的纠纷案进入调解程序,在对双方进行法律宣传的同时,医学专家和律师同时介入,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诉求,依法进行调解。(1)调解成功的医患纠纷,签订协议,进入简易程序,保险公司进行赔偿。医患调处中心跟踪回访。(2)调解未成的,调处中心协调上级专家进行医患事故鉴定,进行行政调解,达成协议,保险公司赔偿。行政调解不成功的,进入法律程序,依法提起诉讼,调处中心同时协调法律援助,保险公司依据法院裁定进行赔偿。

四、经费来源

1、办公经费来源:医调会调解医患纠纷不得收取费用,按照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财行〔2007〕179号)的要求,争取财政补贴,并适当争取医患机构和保险公司补充。

2、理赔经费来源:赔偿遵循《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依法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一是在全区推行医患责任保险,由人保财险牟平公司承保。由区卫生局组织全区公立医患机构参加医患责任保险,同时,积极鼓励私立医院和个体诊所参加保险,以达到医患纠纷调处全覆盖。二是超出保险合同赔付部分,由医疗机构根据协议负责赔付。

3、理赔标准具体为:赔偿金额1万元以下,依据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主持医患双方达成的协议,保险公司直接赔偿;赔偿金额1万元以上,经医患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进行行政调解,达成协议后,保险公司进行赔偿;对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和行政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保险公司依据法院裁定进行赔偿;

每起纠纷案件基准赔偿限额为20万元,每个医疗机构基准赔偿限额为100万元。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用完1份保单再续,也可以同时购买多份保单。

五、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烟台市牟平区医患纠纷调处领导小组,由区级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司法、卫生、法院、公安、信访、财政、民政、保险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组成,负责医患纠纷处置的统一指挥、组织协调工作。

出台《牟平区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明确处置医疗纠纷的机构、流程、理赔以及处罚规定,确保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落实职责,共同建立并完善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的长效机制,督促医院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服务意识和水平。公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基层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医疗环境的各项工作职责,按照管辖权限,指导属地医疗机构开展安全保卫工作,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及时查处、打击严重扰乱医疗秩序、损坏医疗机构财产、危害医务人员及其他就医人员人身安全的各类涉嫌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就医人员的各项合法权益。司法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建立健全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引导医患双方调解处理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同时,做好困难人员的法律援助工作。民政部门对在重大医患纠纷处置中确需救助的民政救助对象提供必要的救助。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杜绝或减少医源性人身损害事件发生。

探索医疗风险社会分担机制,通过推行医疗执业保险、医疗意外伤害保险等方法,有效化解医患矛盾。加强对医疗从业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改善服务态度,建立完善医患双方合理的沟通渠道,避免和减少医患矛盾。

一、现状

医疗纠纷是一种特殊的民事纠纷,纠纷发生后当事双方特别是患方往往情绪比较激动,处理问题不理智,稍有不妥就会导事、散发传单和摆放花圈等手段,不断向医院施加压力,严重干扰了医疗机构正常的诊疗秩序。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别有所图迫使院方就范,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从而形成“小吵小赔,大吵大赔,不吵不赔”的“怪圈”:患者一方闹事——医患双方“私了展的一大难题,各医疗机构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完全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这样必然会导致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出现不

目前医疗纠纷处理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医患双方自行协商,二是卫生行政机关调解,三是人民法院诉讼。医患双方协商解决,程序简单方便,但医疗机构和患者双方缺乏信任,难以形成一致意见,甚至易将矛盾进一步激化;卫生行政机关调解:人们通常存在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有附属关系的观念,是老子与儿子的关系,患者有质疑卫生行政调解的公正性、公平性之虞;人民法院诉讼:存在诉讼成本高、时间长、医患双方牵扯精力大等缺陷,医疗事故真正受害者难以得到及时的救济。

目前医疗纠纷已经成为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阻碍医学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各医疗机构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完全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这样必然会导致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纠纷时难以科学合理地进行及时处理,从而影响正常工作。第三方调解人员的介入,可以运用心理学、医学、法律知识和纠纷调解技巧向患方做工作,将纠纷从医院内转移到第三方进行处理。

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的成立,可以为医患双方搭建一座平等沟通、和谐对话的桥梁,提供一个缓冲矛盾的平台,将医疗纠纷纳入到一个正确、及时、合理、合法解决的途径上来,以避免矛盾激化。

二、建议

由政府出面,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借鉴山西省经验,由政府出面,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选择高素质、有医学背景及法律背景的专业人士组成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可根据患者、医院和地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多变地处理医疗纠纷。一方面向患方提供医疗纠纷医学专家和法律顾问团队援助,使患方在信息、知识和纠纷处理技巧上与医方对等,化解患方的敌意心态,给医疗纠纷处理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为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医疗纠纷调解援助队伍,将医院从繁琐的纠纷处理事务当中解脱了出来。

农工党济南市委:

你们提出的“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创新医疗纠纷机制”的提案收悉,市政府十分重视,分管市长做出批示,有关部门认真进行了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医患纠纷呈逐年增多趋势。据统计,2008年,我市发生

了57起医患纠纷,20人以上的21起;2009年,发生126起,20人以上的46起。该类纠纷引发的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仅影响到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产生了严重影响。为解决医患纠纷,减少社会矛盾,市综治、司法、卫生、公安等部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下一步,将结合你们的提案,做好以下工作:

一、探索医疗纠纷调解处理新机制

2009年,市司法、卫生部门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借鉴兄弟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拟定了《济南市医疗纠纷处置办法》,探索建立一种卫生行政、司法(人民调解)、保险业、公安共同参与的医疗纠纷调解处理新机制。在原有司法途径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解决医患纠纷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建立人民调解组织,增强医患纠纷调解的公信力,最大限度地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目前,市法制部门正在对该办法进行研究,计划今年完成立项。

二、强化医院自身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是健全医疗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强化对临床检查、诊断、治疗和合理用药等医疗服务的监管。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医院管理年和平安医院建设活动,开展医疗质量示范科室和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活动。二是加强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创新推进预约诊疗工作。深化单病种质量管理,选择部分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执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推广使用电子病历。三是严格医疗机构、人员和技术资格准入。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四是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创建活动,深化临床基础护理质量管理,推广整体护理、无陪护病房管理经验,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三、妥善处置医患纠纷及其引发的治安问题

公安、司法部门在处置过程中做好取证、控制、制止等工作,维护医患双方权益,为调解处置纠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做好先期处置工作。组织警力进行先期处置,防止事态发展。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认真听取诉求,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二是防止矛盾激化。对已形成的群体性事件,以教育疏导为主,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针对性地做工作,促使医患双方各派少数代表协商解决问题。促其由“聚”到“散”,降低负面影响。三是慎用强制措施。在处置过程中,坚持慎用强制措施和慎用警械、武器的原则,正确把握公安机关介入处置时机,既要避免激化矛盾,又要做到果断制止违法行为,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四是强化对医院的监督指导。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医院警务室等形式,提前掌握各类医患矛盾以及可能引起纠纷或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和处置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指导,健全治安保卫制度,提高其自防自治能力。

感谢你们对我市卫生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市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

市政府督查室:

农工党济南市委提出的关于“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创新医疗纠纷机制”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医患纠纷呈逐年增多趋势。该类纠纷引发的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仅影响到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产生了严重影响。为此,我局对医患纠纷问题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并组织专人开展调研,并向医院主管部门及党委、政府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一、造成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一)少数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漠视群众权利。由于当前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决定医疗机构必须通过高价出售药品和收取高额检查费用来维持自身运转,从而导致医疗费用持续上升,患方不堪重负,加上当前医疗机构的少数医务人员漠视群众权利,工作作风、服务态度、职业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严重滑坡,患者对此非常反感。

(二)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有限。个别医务人员由于临床经验不足,医学技术水平欠缺,造成误诊漏诊现象多发,发生医学事故的时候,医疗机构为了不影响本单位的声誉和评优达标,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而是极力推卸责任,这就使患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很多医患纠纷由此引起。

(三)部分群众对医疗工作存有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医学上正常的事情,却引起纠纷。表现在患者和家属缺乏医疗常识,对医疗结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并发症、医疗意外、病情恶化或者因病致残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转移到医务人员身上,进行投诉,形成纠纷。

(四)个别人员无理取闹。目前,社会上个别人认为,国家和政府为了社会稳定,对一些群体性事件不敢果断处置,因而有理也闹,无理也要取闹,通过群体闹事造势,向医院、政府施压,进而达到个人的经济企图。尤其近年来,出现了“职业医闹”,专门寻找医患纠纷,帮助患方将事态扩大,寻求经济回报。

(五)现有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处理医疗纠纷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医疗鉴定周期长、费用高,鉴定人员多数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内部职工,病人家属不信任,提出的要求和行为往往是合理不合法。公安机关在处置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易受冲击,调查取证难,且处罚依据单一,缺乏针对性。

二、我市医患纠纷引发治安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一)数量逐年递增,参与人员众多。我市共有省级、市级医院21家,2008年,我市先后发生了57起医患纠纷,20人以上的21起。2009年,发生126起,20人以上的46起。

(二)表现形式激烈,目的利益化。患者家属普遍采取了“三不、一闹”的态度,即:不鉴定、不尸检、不起诉、闹事。大多通过在医院公共场所停尸、纠缠围攻医护人员、围堵医院大门、拉横幅、设灵位烧纸、祭拜等方法,引来大量群众围观,大造影响,扰乱就医环境,从而达到给院方施加压力,满足自身要求;而且目的利益化明显,当院方满足其经济要求后,立即停止“医闹”。

(三)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因现行医疗政策法规和现实解决能力之间存在的矛盾,院方不能满足患方所提赔偿数额,或问题难以及时解决,使得患方频繁闹访、上访,导致事件起伏性、反复性较大,处置难度也加大。医疗纠纷出现后,大多数患者家属有一定正当理由,情绪激动,对公安等部门的介入有抵触情绪,造成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困难,问题处置难度较大。一旦未得到及时处置,有的患方就会在互联网上以论坛发帖等形式发布信息,扩大影响。而网民因不了解真相,容易片面地相信发帖人所言而过激回应,有的甚至引起网络炒作,给处置工作带来被动。

(四)社会危害性大,造成影响恶劣。一是扰乱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和人民群众就医环境;二是部分医护人员消极地接受医患纠纷的教训,工作中可能出现畏手畏脚、规避正常的医疗风险的行为,影响医学事业的发展,最终损害的是患者的利益;三是个别患者及亲属的效仿,使问题愈演愈多,愈演愈烈;四是如长期得不到有效制止,将在一定程度上丧失法律的权威性。同时,极易引发大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三、妥善处置医患纠纷及其引发的治安问题的措施

目前,我市还没有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等类型的第三方机构。我们将继续协助卫生部门调解处理好医患纠纷,处置过程中做好取证、控制、制止等工作,维护双方权益,为医患纠纷的调解处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做好先期处置和教育疏导工作。接到涉及医患纠纷的报警后,应立即组织警力进行先期处置,防止事态发展。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认真听取医疗机构的意见和患者家属的诉求,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不失时机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讲求方法,防止激化矛盾。

二是防止矛盾激化。对已形成的群体性事件,坚决做到“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以教育疏导为主,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注意了解现场人员的身份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主要人员,有针对性的做工作,促使医患双方各派出少数代表进行协商,解决问题。促其由“聚”到“散”,减少围观,降低负面影响。

三是慎用强制措施,慎用警械、武器。在处置过程中,坚持慎用强制措施和慎用警械、武器的原则,正确把握公安机关介入处置时机,既要防止公安机关到场后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反感,激化矛盾;同时,对患者及家属故意损坏医疗机构财物、围攻殴打医务人员、堵塞救护通道等违法行为,要果断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制止,收集固定证据,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是强化对医院的监督指导检查工作。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医院警务室等形式,主动与辖区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保持经常性联系,提前掌握各类医患矛盾以及可能引起纠纷或群体性事件的苗子,制定相应的处置工作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和处置措施;

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要求,加强对医疗机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指导和督促,督促医疗机构建立健全治安保卫工作制度,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提高其自防自治能力。

为医患双方合法解决纠纷搭建沟通平台

我市将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

【本报讯】(记者余海蓉)围堵医院干扰正常医疗秩序,威胁、殴打医护人员„„近期深圳发生的多起“医闹”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医患纠纷,如何更好地解决?在今年的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张俞强提出了建立第三方咨询、调解机构化解矛盾的建议。近日,深圳市卫生局正式给予答复,将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将“人民调解”引入医疗纠纷解决中,为医患双方提供一个沟通、协商的平台。

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理机制

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几乎深圳所有的医院每年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医疗纠纷。出现医疗纠纷后,医患双方往往都站在各自的角度去评价对方,从而产生冲突。不少患者认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往往起因于医院在治疗中的延误或失误,医院不应推诿责任,应该拿出诚意来积极解决。而医院则认为,很多病人及家属不懂医学常识,通常按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医院的治疗,有的医疗纠纷医院并不存在过错;存在医疗过错的,患者应该依循法规途径解决问题,不应该漫天要价。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中,个别患者对医疗鉴定机构存在着不信任感,因此出了纠纷后,采取了不合法的“医闹”的方式。

张俞强委员建议,我市应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由政府出资,聘请法律、医疗界专家、义工等组成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为调处本地区医疗机构与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发生的纠纷提供公益性服务,使医患矛盾解决方式更趋柔和性。委员会对接到的医疗纠纷应以疏导为主,对简单的案例采用讲解说服;对较为复杂的案例应该在查询研究讨论相关医疗资料文件的基础上,做出公正的、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客观分析;对于医疗侵权行为,应该毫不姑息的占在患者一方为他们提供全程的、便利的法律援助。

市卫生局采纳了张俞强的建议,表示将与司法行政部门协商在全市共同筹建若干个由法学专家和医学专家共同组成的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这个机构不隶属于卫生、司法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是一个独立的中介组织。这个组织成立后,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者及其家属要首先到这个委员会与医院协商赔偿事宜。委员会工作人员本着公正的立场,扮演调停

者或斡旋者的角色。

医疗纠纷杜绝擅自“私了”

张俞强委员认为,“医闹”问题越来越严重,与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有关,也与一些医院负责人迫于种种压力花钱买平安、用经济手段去平息事态的心态有关。这种心态助长了患者或家属不以法律解决纠纷的倾向,也助长了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专门吃“医疗纠

纷”的职业“医闹”。

市卫生局给张俞强的答复中指出,市卫生局将出台《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方案》、《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医患双方以和解方式解决医疗纠纷的经济补偿标准》等配套规定,以法律法规的方式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杜绝医疗单位无原则的“私了”现象。此外,我市还将大力推广医疗责任险,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将医务人员从复杂的预防心理和纠纷中

解脱出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联手公安部门严打非法“医闹”

对于非法解决医疗纠纷的暴力事件,市卫生局明确指出,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以医疗事故为由,寻衅闹事、抢夺病历资料、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和医疗事故鉴定工作的,威胁、殴打医务人员,侵犯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成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记者了解到,市卫生局日前已经下发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建立突发治安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向公安部门报告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事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医院治安事件的处置工作。同时卫生部门也建议公安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由辖区派出所抽调警务人员组成医院警务室,常驻医院值勤,及时有效处置发生在医疗机构内的各种治安、刑事案件。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投诉管理,加强医患沟通,要强化医务人员的执业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安全制度,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广大医务人员要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提高医患沟通技巧,化解患者的疑惑、不满和怨气,医调委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切实维护好医患双方特别是患方的合法权益。

天,郑州市政府发文通知,决定成立郑州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医调委),主要负责调解郑州市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发生的各类医疗纠纷,并向医疗机构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见和建议;郑州市司法局负责医调委的设立和人员组成,并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据了解,依据2010年7月30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郑州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医调委主要职责包括:调解医疗纠纷,防止医疗纠纷激化;制定医疗纠纷调解工作规程;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引导医患双方当事人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解决纠纷;对调解解决的医疗纠纷,按照医患双方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向医疗机构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见、建议;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医疗纠纷

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据郑州市卫生部门有关工作人员说,医调委应当自受理医疗纠纷之日起30日内(不包含医疗事故鉴定时间)调解完毕。逾期未调解完毕,医患双方同意延期的,可以再延期一个月。到期仍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调解不成的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选择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申请或

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解决途径。

郑州某律师事务所律师梁先生说,依据《郑州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郑州市政府决定成立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质上是引入了“第三方协调”机制。另据业内人士说,医调委本身是一个中立性机构,其公信力更容易得到医患双方认可,其中,医疗纠纷调解组织成员一般由司法、卫生等部门分管领导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医学、法学等方面专业人士组成。(常佰军 贺笑天)调解不成的,引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及时化解医患矛盾,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2011年9月23日,安庆市人民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安庆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该办法已于9月30日以第75号市政府令发布,并于2011年10月1日施行。

《办法》共六章四十一条,充分体现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预防和处置并重,引入人民调解机制和联动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医疗纠纷,切实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办法》规定,医疗纠纷的处置遵循预防为主、依法处置、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引入了人民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医疗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设立安庆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并要求各县(市)参照设立。医调会调解医疗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其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办法》规定,医调会受理调解后,应当及时进行调解,原则上自受理调解开始之日起1个月内调结(不含尸体解剖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时间);到期未能调结的,视为调解不成(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除外)。对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通过行政处理或者诉讼途径解决。

《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安全责任制度以及医务人员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患方接待场所和专门人员,接受患方的咨询和投诉。

《办法》引入了联动机制,符合中央和省关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有关规定精神,有利于把医患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利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办法》还要求,对扰乱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各种违法行为要依法予以处理;对其他人员利用医疗纠纷蓄意闹事的要依法从重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安庆市卫生局)甘肃省卫生厅 甘肃省司法厅文件

甘卫医管发[2010]446号

关于切实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卫生局、司法局,甘肃矿区卫生局、司法局,厅直各医疗机构,兰州大学第一、二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省卫生厅、省司法厅、省保监局《关于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配合全省实施医疗责任保险统保工作,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省卫生厅、省司法厅针对医疗工作专业性强、医疗纠纷成因复杂、调处工作难度大的特点,就全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立第三方调解顾问工作方式,提高医患纠纷的预防和调处能力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医疗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属于医院和患者以外的第三方,具有较强的中立性。医疗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需要极强的医学和法律专业知识人才。为了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预防和转移功能,推进我省平安医院建设,省卫生厅委托专业的保险经纪公司为甘肃省医疗纠纷第三方援助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全省统保工作的顾问,负责协助省卫生厅设计全省统保方案和保险赔偿处理办法,建立医疗纠纷调处与保险赔偿处理相结合的新机制,切实维护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

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是做好医疗纠

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卫生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推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省卫生厅委托保险经纪公司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参保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调处工作,建立医疗纠纷调处的风险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分析,案例汇编和总结,向医疗机构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协助医疗机构完善医疗风险防控体系。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场所挂“甘肃+字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牌子,设专职调解员5名,并聘请省内医学、法律、保险等方面的人员作为专家库成员参与调处。同时,根据需要可在省内其它地区设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

三、明确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职责及要求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接待、调查、协调处理医疗纠纷,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调处医疗机构与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医疗纠纷,为保险机构开展“医疗责任保险”理赔提供依据,为政府相关机构提供咨询意见。

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工作中,要积极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医疗纠纷当事人遵纪守法,引导他们依法解决纠纷。要积极预防化解医疗

纠纷,及时报告医疗纠纷信息,做好医疗纠纷分析、调解资料整理和建档工作,对医疗纠纷调解协议的履行进行监督。对通过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应当中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医疗纠纷激化并严重影响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时,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积极协助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参与调解,平息事态,化解矛盾,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秩序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 篇7

(一) 响应大调解, 构建和谐社会

在党和政府充分重视社会治理的背景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指出:“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 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 更多采用调解方法, 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民调解制度出现了新的发展, 除单一的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之外, 兴起了电视节目参与调解民间纠纷的热潮, 通过充分挖掘、动员、整合社会资源, 不断拓宽调解工作的社会参与面, 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大调解工作, 促使人民调解的参与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开放, 这已经成为大调解工作体系视野下人民调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弥补人民调解缺陷, 满足社会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规定的调解民间纠纷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现状: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依附的主体往往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 即居民村民委员会。在实践中村民委员会中设立的调解委员会通常只由一名委员兼管, 而居民委员会中的调解工作也往往由普通的社区工作人员负责, 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素质难以保证, 难以达到法律明确要求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 热心人民调解工作, 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

居于长者地位的“老娘舅”们凭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良好的道德品行在有深厚调解历史传统的中国一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 农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参与的道德调解的形式逐渐消失, 城市中独生子女政策使“老娘舅”成为不可能, 而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设立的调解委员会由于在体制、人员等方面的缺陷而缺乏群众信任基础, 因而难以解决诸多本应当由其调解解决的社会问题, 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人民调解一方面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 使其在大调解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大调解也陷入了时代发展的困境当中, 急需创新和发展。

“夫妻二人闹别扭, 儿女不孝老人愁, 邻里矛盾起纠纷, 试试找个老娘舅!”2009年4月13日, 浙江民生休闲频道《钱塘老娘舅》作为一档全国首创民间纠纷当场摆平栏目正式亮相。节目沿袭传统文化对于老娘舅纠纷调解的尊重与认可取名为《钱塘老娘舅》, 在实际调解过程中聘用了年龄较长的“老娘舅”作为专职调解人员为当事人提供公共老娘舅, 以一种创新的调解模式完善人民调解制度, 满足现实存在的调解需求。

二、电视调解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 组织机构问题

《钱塘老娘舅》作为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开办一个电视调解栏目,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法律上的调解主体资格, 它不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 而节目中参与调解的老娘舅也就不是法律上的人民调解员。作为自发开办的电视调解栏目, 其与被调解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责任风险承担没有任何协议保障, 很难避免纠纷的产生。

我们从其他省份的实践中可以看到, 随着电视节目参与民间调解的发展, 各地纷纷在电视台内部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赋予其节目中的调解人员以人民调解员的合法身份。尽管如此, 全国各地各级电视台开办调解栏目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现存的为数不少的特殊调解委员会的性质仍需法律进一步地明确, 而不适宜一律由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直接管理。仅根据《人民调解法》的相关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很难保证所指的根据“需要”未被各个电台错误地理解成为了单位自身 (收视率) 需要, 而非为化解社会矛盾、服务社会的需要。

(二) 道德调解和公众监督问题

《钱塘老娘舅》栏目采用的是一种道德调解, 调解人员在调解过程中所依据的是传统伦理道德。老娘舅们广为流传的调解名言可以佐证:“你们毕竟是两兄弟, 是一根树上的两个瓜。分房子不是分豆腐, 多了好切一块的, 你说对不对?钱是身外之物, 眼睛一闭, 两腿一伸, 什么都完了。为什么两兄弟要当敌人?”——东阳兄弟继承纠纷调解;“爹妈年纪那么大了, 活一天是一天, 这个电视拍了, 你们两个儿子, 要不要脸的?养爹妈不是做生意, 养爹妈是应尽的义务。”——兄弟赡养父母纠纷调解。采用道德标准调解体现了对传统善恶是非观、亲情婚姻观念的继承, 也是民间调解特色之一, 因而这个栏目很受因家庭、邻里矛盾而产生纠纷的观众的欢迎。

当道德的约束力不足时, 为了达到栏目民间纠纷当场摆平的要求, 尤其是双方当事人难以达成合意, 或是一方坚持难以和解时, 电视节目带来的公众监督、人情脸面此时就发挥巨大作用, 在镜头前表现出弱势的一方往往受到超出一般的保护和同情, 相对另一方方则背负道德和舆论双重压力, 或是放大道德伦理的倾向性促使强势一方妥协, 或是使当事人迫于压力下就只能老娘舅和电视观众面子表面和解。

(三) 当事人隐私保护问题

电视台是赢利性机构, 本能地追求高收视率。各种类型的纠纷当事人的隐私不可避免地被默许使用, 在当场调解的过程中地会被剖析出配偶不贞、子女不孝、家庭暴力、公德败坏、人格扭曲等相当隐私甚至不适于在社会上传播的折射人性恶劣阴暗面的内容。往往当事人即使设想了隐私透露限度, 也会因为现场调解主导权在电视栏目组手中, 难以预测和控制调解情势走向, 甚至很多坚决不愿透露的个人隐私会被暗中诱导至默认公开。中国社会自古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规矩, 如果本应属于私事的矛盾纠纷这样大面积地出现在电视节目当中, 必然更激起了众人对他人隐私的窥探和非议。

三、电视节目参与调解的规范化建议

(一) 规范组织结构, 做好普法示范工作

组织机构上, 笔者认为电视节目参与调解民间纠纷应当依托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现存电视台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做法背后有潜在弊病, 首先这种行政特设没有相关人民调解的法律依据, 于法无据集缺乏合理的保障与制约。其次电台调解委员会服务对象和地区过于广泛, 易造成人民调解制度这种社会福利分配混乱甚至不均, 而不同地区民间风俗迥异, 将会影响远地调解质量。再次依赖电视台经费、观众收视率的电视调节热潮难保调解委员会的长期有效运行。当人民对这样的节目厌倦之后, 电视台由于经费和本身追求的收视指标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取消这类节目。

在调解人员方面上, 我们在老娘舅进行上岗培训的同时, 应当为老娘舅们配备有专门法律知识的人员。这些人员作为跟班, 既可以保证调解依法有序, 同时也作为下一任的储备调解员, 更重要能保证调解过程中讲解法律知识、依法进行调解, 为其他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类似矛盾纠纷中提供法律参考和范例同时也起到了对全社会的普法作用。

电视节目在发展调解节目时不能脱离本身的媒介性质, 应当更多的体现宣传人民调解制度, 促进调解规范化, 普及人民调解法律知识的作用上;与所在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有效沟通, 加强交流, 依托其明星调解员的优势重点调解疑难矛盾, 为调解树立示范作用, 助力优秀调解人才的培养以及优秀地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构建。

(二) 程序规范, 确保调解效果

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当事人享有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权利。”电视节目参与调解有其独特的上门服务模式, 调解程序因双方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而开始。有人把调解当成解决问题一种手段, 亲属拨打热线来请老娘舅过去调解, 当事人在面对老娘舅在摄像机的压力下难以有拒绝的权利和勇气。栏目组调解前须与双方当事人取得联系, 得到本人亲自同意后才能开展调解, 不得直接根据他人邀请赶赴纠纷现场进行调解, 侵犯当事人的拒绝接受调解的自由。

调解过程中, 老娘舅应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完全的道德批判和引发极端的舆论导向。《人民调解法》赋予纠纷当事人始终平等的地位, 应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双方当事人有平等的得到调解的权利;二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时对其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 甚至社会公德都应当是平等的。作为争议的调解者也应当平等对待双方, 不得偏袒或歧视任何一方。对此可以通过具有专业法律素养的调解人员的配备, 合理安排当事人陈述、当事人亲友及其相关人员佐证等环节, 可设置一些简单的听取双方陈述的程序协助老娘舅调解。

(三) 以人为本, 尊重隐私

电视调解中调解相关人员的隐私权的保护十分紧迫。我们从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 为了追求收视率, 激起观众的猎奇心理, 双方当事人激烈的争吵场面往往直接播出在节目中, 一些当事人在极端情绪下的丑态表现被公然用来吸引公众眼球。而这一切被栏目组默认为了当事人在打热线求助时以自身权利换取调解帮助。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 更是对当事人的家属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的不负责任:夫妻矛盾中, 要注意对当事人子女的影响;子女不孝纠纷中, 调解者无权把当事人作为反面典型, 引导公众甚至现场人员对他进行道德批判;电视节目追求收视率的同时更应当考虑社会影响, 电视栏目切不可视拨打求助热线等同于放弃个人隐私权利, 即使当事人同意将调解过程在节目中播放, 也应当删除涉及当事人隐私的部分和当期情绪失控时的过激表现, 节目录制完毕后应当在播出前获得双方当事人的许可。只有这样才能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呈现和谐美好的调解艺术。

四、结语

完善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对策分析 篇8

关键词:农村纠纷调解机制;对策分析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与制度变革的时期,旧有矛盾不断积累、新生矛盾不断出现、深层矛盾不断显露,如何妥善处理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矛盾解决机制成为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面对我国农村地区矛盾突发的现状,完善农村纠纷调解机制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完善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条件

(一)社会条件

1.熟人社会的基础仍旧稳定,但已开始逐步动摇

现代农村一定程度上仍属于互动频繁的熟人社会,村民之间保持着较为亲密的群体关系,在这种格局中,社会交往注重“关系”,讲究“人情”。盘根交错的关系使纠纷解决结果具有极强的社会连带性。纠纷发生后,双方仍然要生存在同一个村庄,存在着再接触与相互需要的可能性。因此对那些与人情相关但对自身权利损害并不大的纠纷,当事人为维持长久的关系,倾向于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同时也要注意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员外流与输入的双向进程正改编着传统农村社会纯粹的熟人关系。越来越多地年轻人或通过外出打工,或借助于受教育的机会,成功的融入城市,他们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乡村社会的人员结构与社区文化。总之,农村社会的熟人结构正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向陌生人群体过渡。

2.传统思想观念仍旧根深蒂固,但已受到新兴观念的冲击

农村社会历来存在自治的历史传统,士绅自治是适应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而产生的乡村治理模式。在以前,农村的民事纠纷一般不需要官府,而是由士绅、族长等作为第三方进行调解。由于士绅既是土地的拥有者,其中的大多人又是社会文化的垄断者和儒家思想的传播者,特殊的地位赋予了他们权威,因此,经由他们解决的纠纷往往具有某种强制效力。乡村自治之下的民间调解时一项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为我国当代的农村社会调解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

然而,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改变着农村的思想观念,市场经济的发展解除了传统生产方式对村民的束缚,厌讼、耻讼的观念正在逐渐发生着改变,绝大部分村民已经开始习惯并接受法律介入生活的现实。再者,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应用于日常生产当中,村民之间传统的依靠人力的合作需求逐渐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利益化,结果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化,更加注重自己权益的维护。

(二)经济条件

经济成本仍是影响农民选择纠纷解决途径的首要因素,但其影响力开始减弱。相对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诉讼的成本很大。打官司要缴纳一定的咨询费、代理费、诉讼费、交通费以及由此产生的误工费。另外,由于司法系统的不完善,在一些情况下打官司成为了关系之争、送礼之争,这些都要耗费当事人大笔钱财。对于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为了“争口气”而去花费这许多钱财,显然是不划算的。

但是反观这二十年来,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司法诉讼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使得之前基于诉讼费用的考虑而放弃对纠纷的司法救济,选择忍气吞声的现象逐渐减少。市场经济在农村社会的逐步建立,是一个提供法制、信用、竞争的过程,由此形成的社会冲突的法制化解决是一种制度上的必然。

(三)法律条件

司法权威开始逐步取代传统权威。在现代农村,虽然传统权威的身份、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村庄中仍然是智慧、上层的象征,每当村民之间发生了一些不太严重的纠纷,他们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这些权威。但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权威趋于减弱并越来越分散,当权威受到质疑的时候,对法律的需要就应运而生了。在现代农村,传统权威不再像过去那样对经济、文化资源占有绝对的垄断,其权威已逐渐丧失;而新的调解主体村民委员会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建立起权威,这时非讼解决纠纷方式便显示出内在的局限性。而随着国家权力的推进,司法权威在村民心中权威逐渐确立,司法诉讼已成为纠纷解决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保障。

总而言之,农村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阶段,稳定与动摇互动、传统与新兴并存,这个大背景就决定了我国发展健全纠纷调解制度一方面要重视传统非讼调解方式的完善和改革,一方面要注重司法诉讼的方式对公平公正的保障。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因此,利用好这些有利的条件,对于促进调解机制的完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完善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对策

在我国现代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上,既要充分发扬我们悠久的调解传统,充分发挥我国调解制度的优势,又要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不能一味只强调诉讼的功能和作用,而忽视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积极作用。我国必须建立一种适合我国现实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体系。

(一)完善组织机构

要不断完善相关的调解组织,尤其是发挥好法院指导下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以人民法庭为依托,进一步促进诉讼调解与民间调解机制的良性互动。调解人员的能力直接关系着调解的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相关培训,提高调解员的调解技巧,提升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业务技能。同时,还可以吸收有关社会团体、专业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参与调解工作。

此外,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邀请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干部联席会议以及基层调解员共同参加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席会议。在统筹协调中,全面的把握当地各类调解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调解中出现的典型性纠纷案件,共同分析探讨,总结调解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更加完善和有预见性的调解措施和工作方案,提高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规范调解制度及调解原则

要规范非讼纠纷调解机制。事实上,并非任何纠纷适用司法方式都能收到最佳效果,更别说司法诉讼所要耗费的时间、财力。所以,应重视民间调解机制的程序建设,使各种非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规范完善与推进法治化进程良性互动起来。调解工作中要坚持一些基本的调解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原则:

1.自愿、自治原则

自愿是实施行政调解的前提条件,调解必须是在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基层调解组织只是作为中间人的身份出现,其意愿和行为不具有强制性。自治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强调当事人自主自动,亲力亲为,自觉处分自己的实体权利。自愿、自治原则是要求调解机构在调解过程中不能反客为主,按照自己的主观目标进行调解。当然,自愿、自治原則是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影响和损害当事人、第三人的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适用的。

2.合法、合理原则

合法原则要求调解工作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而应切实保护好当事人的法定权利。同时,调解还要遵循合理原则,要想使得当事人心服口服,就必须使调解结果不仅尊重了法律,而且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尊重相关的合理习俗。

3.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要求调解人员对当事人无论身份、地位,在调解时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反之,如果调解不公正、不公平,则会引起当事人的猜测和不服,导致矛盾激化和适得其反的结果。

4.便民、效率原则

程序的简便、灵活和及时高效地解决纠纷,本来就是调解作为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优势之所在。因此,便民、效率也应成为调解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调解人员必须讲求必要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尽早让当事人达成共识,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三)明确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

明确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使其可以在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下得以实现。上文中提到,由于调解协议并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因此双方当事人完全可以不予执行,这直接损害了调解的功能和价值,降低了调解组织的威信,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对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作出明确的规定,赋予调解协议以民事合同性质,在确认协议有效后,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调解协议。另外,需要配备专业的人员,以保证调解协议在法律上的公正性。

(四)加快村民法治观念的培养

社会成员对法治的普遍认同是法治得以实现的社会思想基础。因此,培养公民的法治理念,提高公民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和纠纷的能力,才能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可靠的社会支撑。为此,要扎实做好农村普法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使其学会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逐步信任法律、依赖法律。同时要注意到的是,在进行法治宣传时,要避免简单枯燥的教学式的宣传,而要利用多种形式,如戏剧、小品等,将法律知识以广大村民所鲜闻乐见的形式教授给他们。

参考文献:

[1]陈维新.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困境与出路[D]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6.4

[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6

[3]车俊.建立健全调解机制 有效化解矛盾纠纷[J].求是,2006,(17):58

[4]董磊明.乡村社会巨变中的纠纷调解机制研究[M].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4

作者简介:

上一篇:幼儿园防溺水小常识下一篇:平安夜送苹果祝福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