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好课的前提是什么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备好课的前提是什么(精选4篇)

备好课的前提是什么 篇1

一、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1.了解本班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上课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实际情况,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真正吃透学生,深入分析学生的基础,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会知识,还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考虑如何设计练习题,不仅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还要有层次性,能够照顾到全班学生。尤其重要的是还要想到这节课那些同学学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好在课上作重点地辅导、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把课上好,上实,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全班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2.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掌握,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引导。

3、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况

了解学生心理是备好课的切入口和关键。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加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备课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存在的偏见或误解,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特点,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再创造,力求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

二、要吃透教材,科学地确定好教学目标。

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恰当地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这个环节上,要深入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和前后的知识是如何衔接的,有几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是什么联系,哪一个知识点最关键。只有抓住这些,教师上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教学。

三、要备重难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一堂课有灵魂。

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四、要备交点

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五、要备疑点 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能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

六、备课要设计自主探索的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为此,我们要使用好新教材,挖掘新教材各种资源,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备课时应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拔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时,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第一层次,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可以自己独立尝试进行化简比。第二层次,认为感到困难的,可以打开课本进行自学,教材是怎么做的?第三层次,经过自己努力后还有困难,可以请教他人,求得别人帮助。

七、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的开发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本人的教学风格等特殊性实现有效的整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要,才能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写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将平时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误、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既要记学生的见解,又要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变万化法,更要记下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能为写教学论文提供题材,为教育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备好课的前提是什么 篇2

所有的手段都 用上了 ,所有的知识点都涉及了。知识不留死角,教学不留缺陷,这不正是我们想要寻找的好课吗?

但是且慢, 在一片叫好声中, 还是有一个角色显得很尴尬。他们是学生,但他们只扮演了观众的角色。一节课下来,他们没有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而是花费大量的精力揣摩教师的思路, 组织出教师恰好需要的答案,作一个“善解人意”的学生。

当然,这种皆大欢喜的“十全好课”只是教师的独角戏,因为学生只能追随他,不能超越他,甚至质疑他。由于教师表现太好,其学识、风度、激情、自信早已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除了叫好点赞,似乎无他路可走。这也就是这类课多年来雄霸讲台的主要原因。

但是,掀开这华美的帷幕,走入教育教学深处,就会发现, 这样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上课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给予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好比教师把一把又一把的豆子撒在教室里, 学生就像那圈养的鸡,只是将离自己比较近的豆子啄食一空。教师撒完了,学生也“啄”完了,一节课也就成功地结束了。但学生是一个个会思考的人,不是一只只仅需喂饱的“鸡”。可不可以让这些豆子在学生心里播种,以生成更多的豆子,让他们学会耕耘收获,而不是被动地“坐享其成”?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的“勤奋”是颇受褒奖的,它几乎就是师德和师能的基础。但是,“勤奋”的教师往往培养出“懒惰”的学生。当然,这个“懒惰”不是指他们做得少, 而是指他们不再需要思考, 因为教师已经替他们思考好了。

这种兼“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教师, 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 已经习惯了自己演学生看。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心底踏实, 让他们觉得收放自如, 让他们在惯性运作中充分体味到职业安全感。在这种教学模式里, 他们永远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永远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观众。所以,改变是必须的, 教师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

但改变又谈何容易。对教师而言,打破惯有的教学格局,实际上是把原本由自己一人掌控的教学“开关”部分乃至大部分交给了学生。课堂节奏的控制再也不会像传统教学那般得心应手。学生要把教师给的那几颗豆子种入土地, 那教师就面临着教会他们全部耕作收获的问题。教师处理这些问题就需要更为丰厚的学养,更加灵活的处置方法。若不老老实实投入学习认真思考,是无法适应新的讲台规则的。教师得把“编、导、演”中 “演”的权力让出去 ,允许这些“演员”有“即兴演出”,并要随实际需要随时改变预设的编导计划。这样,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就会得到切实扭转,思维开始被激活,开始萌生出创造因子。这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体育教师备好课的方法和策略 篇3

一、首先熟悉和精通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

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抓的越准,难点就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合理、有效、积极地安排课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思维、锻炼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锻自导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最优教学方法和节奏,善于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科学性、实用性、挖掘趣味性、竞争性,注重以生动的手段说明体育“三基”强身健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三、体育课善于备好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绝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课的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

四、积极有效的开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在备课时要提倡“双百方针”,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场地、器材等方面允许各持己见,鼓励创新,允许试验。暂时不能统一的意见,通过专门的讨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数案。另外,教师应集体进行体能训练,保持和提高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以便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集体备课,观摩课是备好课的重要内容。应积极参与。

备好课的前提是什么 篇4

——山东省生物优质课评比观摩有感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

鞠庆华

2004年11月9日—11日在济南长清举行了全省生物优质课评比,这是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一次全省优质课评选,自然吸引了众多同行观摩。纵观所听的16节课,孰好孰非?叶澜老师认为评价一节课好不好,可以参照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来评价。

1、扎实。“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老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从初级意义来说,绝大多数课达到了扎实的初级意义,即学到东西,只有极少数课由于教师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忽视了内容和方法,而没有达到初级意义。例如:在《呼吸作用》一课中,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是这样做的:“说探究,未探究,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把手教,学生照搬做”。在对探究实验《植物的呼吸需要氧》及植物的其它器官是否能进行呼吸作用知识点的处理中,教师包办实验过程,学生活动质量不高,思维缺乏深度,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情感教育生硬。上述现象造成这样的结果:“看学生,真不累,跟着做,跟着说,要问收获有多少,不敢说。”

从中级意义——锻炼能力来说,大多数课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体现了学生能力培养。这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一定转变,认同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结果。本次省优质课有两个课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光合作用》一课中,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处理上,几位教师重视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同时,还要动脑(以往,有些教师认为实验是验证性的,让学生严格按步骤操作就行了,至于为什么按这些步骤去做,没有留给学生质疑和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讨论问题,或让学生针对实验方法和步骤提出质疑问题。例如青岛林老师在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做完实验后,让学生针对实验装置、步骤等方面提出质疑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先后提出了“为什么要放到黑暗处一昼夜?酒精为什么变成绿色?为什么要滴加碘液?叶绿素为什么能溶于酒精?”等有质量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分析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这一过程体现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淄博赵老师在这个实验的教学设计上则匠心独运,学生做完某一实验步骤后,他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实验步骤、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分析,揭示知识本质与规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如他提出“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这个问题后,甲生答“通过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正确结论”乙生答:“遮光的目的是避免阳光照射。”不难看出,甲生思维深度高于乙生。他紧跟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用两片叶来进行实验,而用一片叶呢?”生答“一片叶的各种条件相同,能更好证明实验结论,如果是两片叶的话,这两片叶有不同之处,不如一片叶能说明问题。”学生的回答反映他已透彻理解对照实验的方法,也说明其思考比较深入,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又如在让小组回答实验现象时,有一组的实验现象是叶片全部变蓝,赵老师说这个叶片并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植株为什么要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实验实质,此处设计巧妙,突出了对思维深度的考查和培养。在《呼吸作用》一课中,有几位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与上述两位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处。就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而言,达到这种效果的教师屈指可数,他们能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里,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究、合作、质疑等)转化为具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法,利用自身基本功扎实的优势和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调动其情感,达到教与学的共鸣。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被知识吸引,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意识不到还有许多听课的教师,这是教学的高境界。

2、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好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就第一方面来说,有些参评教师关注学生的面不够,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节课实验教学突出,大部分教师准备了充足的实验器材,力求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有些课效率不高,教师注意了学生形式上的参与,忽视学生参与的质量。具体表现是:当有一组出现实验现象时,教师迫不及待地开始进行讨论分析,其它组的实验结果怎样,教师往往用一句“其它组是不是和这组一样啊!”带过。甚至教师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时,一些突发事件(酒精燃烧)或错误操作(叶片放到清水中进行加热)未能及时发现或予以纠正。回答问题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这反映在教师的潜意识里他关注的是优生和学习结果,忽视的是中等生、学困生和学习过程。相反有几位教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现象,都尽可能地予以关注,并给每组以讨论分析发言的机会,个别组实验慢一些,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对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由于大多数学生被予以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比较高。就第二个方面来说,那些课堂整合度和延展度比较好的教师,课堂教学充实而有内容。我理解的整合度是: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网。延展度是: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恰当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两个课题中,有些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出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过程、意义的知识网络,在构建知识网络时,突出了对方法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努力将课堂延伸到生产生活中,从而使知识鲜活生动,体现STS教育理念,成功的做法如下:(1)在《光合作用》一课开始,有位老师设疑“2003年正值水稻灌浆期,临沂阴雨天连续20天之久,结果造成水稻减产,这是为什么?”,在课尾,让学生联系上述生产实际分析光合作用意义。(2)某位教师通过将森林比喻为大自然的氧吧、出示金色麦田丰收景象的图片,突出光合作用对人类的意义。(3)在《呼吸作用》一课结尾,一位教师结合课件提出水果应怎样贮存?农民为什么昏死在菜窖中?为取暖菜农晚上到塑料大棚睡觉,对不对?卧室放花,对不对?清晨到森林锻炼,对不对?用瓷盆养花对不对?等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考查学生应用能力。

3、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既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在本次省优质课评比中,有几位教师过于追求预先教学程序的落实,忽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当这些因素出现时,要么糊弄过去,要么自问自答。例如:在《呼吸作用》一课中,有几位教师在证明植物呼吸消耗氧气的实验中,由于煮熟种子未经消毒,结果往盛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的集气瓶里放入燃烧的蜡烛时,蜡烛均熄灭。一位教师就以失败是成功之母,课下再继续探究一带而过,另一位教师就以装置可能混淆遮掩过去。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困惑依旧是困惑,未能得以有效解决。还有的教师,按预设的教法教学,实验时学生规规矩矩,讨论分析,也很到位,表面上看,教与学的效果都很好,但听课老师总觉有问题,问题出在学生掌握的“太好”,没有困惑,这不免让人生疑,课前师生是不是“交流”了。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课,学生相关知识储备少,教师至少要做相应知识铺垫,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但有时,学生实验还未做,教师就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滴加碘液啊?”“叶片为什么要隔水加热啊?”等问题,学生回答往往一步到位,极少有思维障碍,其实初一学生很难达到上述状态,这只能说明课有水分了。与上述情况相反,有几位教师的课很有活力,其表现是:有智慧的交流,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实验时层层论疑,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还有的教师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开放度大了,不确定因素多了,他们利用这些不确定因素巧妙地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不断迸发思维火花,教学过程不时呈现生机。这样的课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给人以丰实的感觉。

4、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在近几年的各种课堂教学评比观摩中,很多教师觉得有些课确实不错,但要照搬却困难重重,除了教学观念及行为转变不够外,还与有些课因教学手段、器材的原因,在常态下上不了有关。例如,在《呼吸作用》一课,一位老师运用一种高精仪器,测试装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两个暖水瓶里的温度,这位老师为什么不使常见的温度计,而非要用这种高精仪器呢?我想,还是想出点新意吧!而课堂的新意却不仅仅是靠先进器材达到的。在教学条件手段不具备的学校,应怎样来上好这两节课呢?除了观念和行为要转变,教师还要利用身边常见的瓶瓶罐罐对教材上的实验加以改造和创新。从这一方面来说,参评课也能转化为常态下的课。另一方面,作为参评教师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确实不易。一些参赛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关注评委和听课老师的反应,人的精力有限,关注他们多,关注学生自然就会少,进而影响了教学过程和效果,例如:在有些课的学生实验中,教师关注较多的是坐在评委前一排的学生,生怕他们操作不当,出现差错。这样一来又怎能胸怀全体学生,达到师生智慧碰撞,生成许多新的东西呢?

5、真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真实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没有真实,“好课”也失去了价值。虚假的课虽可取得一时半会的成功,但不利于教师树立研究意识,更不利于教师向研究型转变。在几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的课中,多多少少都有缺憾。例如青岛林老师的课如果能更好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效果会更好。淄博赵老师的课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但思维活跃的学生不够多,关注全体还不太够,个别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思维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泰安梁老师的课如果在某些教学片段上语言再精炼些,联系生产生活再紧密一些会更好。

上一篇:关于改革开放的高中论文范文下一篇:水泥磨岗位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