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共8篇)

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 篇1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的一种信仰,灵魂的指引。宗教观念最初的产生,反映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宗教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那么宗教有什么积极作用呢?如何让宗教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对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宗教具有稳定社会,调节心理,丰富生活的作用。

宗教为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提供了行为准则。如佛教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都是苦,知道苦就要断掉苦的渠道,所以不能贪财贪官贪色,要净化心灵;基督教讲每个人生下来都有罪,所以要懂得忏悔,摆脱堕落。宗教与社会道德准则相适应,对信仰者具有良好的约束力,对于社会其他人群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此便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宗教的某些修持方法,让人修心养性,静心养神。如今的社会人们利欲熏心,宗教能起到宽容、缓解、调节的作用。宗教可以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对社会的理想总是追求公平与公正,而现实社会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就必然导致人们的心理不平衡。通过宗教调节人们的心理,可以帮助人们知恩知福、感恩回馈,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回报社会。

宗教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宗教给人们生活找到落脚点,满足了人们的内心需求。各种宗教都不同程度地对于人们的生活进行了勾画,为人们描述了生活的终极目的。现实社会充满各种不稳定因素,人们的生活好像没有任何可把握性。宗教为人们指明了生活的终极目标,可以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内心需要。

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 篇2

一、“教程”课实施专题化教学的依据

1.“教程”课实施专题化教学由其教学目标决定。

“教程”课的教学目标是使新疆高校各族青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实事求是、正确地认识新疆历史, 全面系统地了解新疆区情,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 (即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 增强“四个认同”意识 (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让学生深刻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能自觉识破境内外敌对势力任意篡改和故意歪曲新疆历史的阴谋, 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 从而自觉同三股势力作斗争, 为建设稳定、繁荣、和谐的新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程”课的定位和性质应当说是十分明确的,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学生在学完课程后, 对教材当中的三大块内容仍然认识的不到位, 往往出现不知从何谈起的问题。还有根据“教程”课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有时会有一些勉强, 理论角度和逻辑性不够强大, 缺少说服力。这就说明, 我们仅凭“教程”课的教材去开展教学, 教学目的是不能完全达到的,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补充大量相关理论知识, 实现“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的转变。

2.“教程”课实施专题化教学由其教学内容的多学科特征决定。

“教程”课是在“05方案”的原新疆高校地方课程“新疆地方史”、“科学无神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三门课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 内容涵盖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发展史、新疆宗教演变史,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涉及历史学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地方史、专门史) 、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国际法学等多种学科。而授课教师学科背景一般不可能如此宽广, 调整和补充原有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一个过程, 只凭单个教师之力要想深入透彻地讲解“教程”课具有很大难度。这就容易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授课教师对于擅长的章节大讲特讲, 不熟悉的章节照本宣科或略讲。通过集体备课及合作授课的形式, 组建多学科背景和专长的教学团队, 围绕课程教材, 凝练教学重难点, 实施专题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对专题进行深入钻研, 精心准备, 同时授课教师之间还可以形成竞争机制, 博采众长, 提高教学质量, 增进学术交流。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于重要问题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认识, 培养缜密的思维方式, 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入脑、入心的效果。

二、科学、合理设置专题是“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的关键

在“教程”课专题化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设置专题是其关键所在。一定要贯穿这么几个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 根据专题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对教材讲授内容进行取舍, 抓住重点, 抓住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整合相关内容, 构建客观独立、主题突出的专题。二是科学性原则, 通过集体备课、共同制定教学专题, 所运用理论观点一定是学术界公认的经过实践检验、唯物辩证的科学理论观点。三是针对性原则, 专题的确定一定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设计。

“教程”课共计48学时, 课外7学时, 经过不断探索, 吸取相关专家意见建议, 笔者认为可以设置以下八个专题, 二十四讲。

第一专题:了解历史, 认识新疆。此专题包括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与祖国的关系、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等三讲内容。

第二专题:中华民族, 共建家园。此专题包括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新疆是各民族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民族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等三讲内容。

第三专题:正视现状, 认识问题。此专题包括民族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正确认识中国的民族问题等三讲内容。

第四专题: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此专题包括马克思主义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型民族关系等三讲内容。

第五专题:依法自治, 保障权利。此专题包括世界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正确认识民族自决和联邦制问题等三讲内容。

第六专题:认识宗教, 崇尚科学。此专题包括当代宗教的现状及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崇尚科学精神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等三讲内容。

第七专题:中华文化, 兼收并蓄。此专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繁荣中华民族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党和国家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等三讲内容。

第八专题:团结奋斗, 繁荣发展。此专题包括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团结奋斗, 共建美好家园等三讲内容。

课外的7个学时作为实践教学课时, 要求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读原著的读后感,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伊犁州为例, 如:汉家公主纪念馆、伊犁将军府、伊犁州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三区革命纪念馆、乔尔玛烈士公墓等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基地都是非常有教育价值的优质资源, 在“教程”课的专题化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起来。

三、“教程”课开展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 专题化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信息容量大, 有利于解决现实中学生思想认识中的困惑和误解, 从而对高校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明确要求。但真正通过专题化教学, 把“教程”课上成一门好课:创新优质的课, 这还需要各方面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措施齐心协力, 克服困难, 弥补不足。

1. 编写学习指导资料, 解决教学无参考书、自学无资料、钻研无指引的问题。

一本好的学习参考书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写“教程”课配套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已是当前新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界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希望自治区能抽调相关学科专家及各高校同行尽快着手此项工作, 给一线的“教程”课授课教师提供一本比较权威的教学辅助资料, 共同搞好“教程”课的专题化教学工作。

2. 授课教师自身要不断更新知识, 加强科研能力。

“教程”课具有理论性、政策性难度较大, 涉及面广、特殊区情面对的复杂的斗争形势的现实性较强的特点。采用专题化教学后, 由于针对性、时代感强, 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授课教师有相当的政治理论功底, 有宽广的知识结构, 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和责任感, 有较高的鉴别分析能力。因此,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一定要孜孜以求、刻苦钻研, 不断更新知识, 加强科研能力。

3. 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学教材内容及相关阅读书目。

专题化教学过程中“教程”课教材中的章节体系被打破,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不受到影响, 我们在进行专题化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将教程教材与专题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不同专题内容的连贯性, 尽量降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度。必要时, 授课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重点阅读课堂上没有直接涉及但又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习教材的必要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重点纳入考试考核的范围。

4.“教程”课专题化教学方法需多样化、丰富化。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的外在形式, 其多样化、丰富化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而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专题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发现, 学生较喜爱的教学方法为课堂讨论、分组辩论、演讲比赛、社会调研与社会实践、多媒体教学、撰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等, 应将这多种教学形式与“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结合起来, 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7.

[2]吴恒同, 陶小平.《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3]杨玲, 张生辉.《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法探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0, (3) .

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 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专题式 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79-03

大学生的成才必然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成长目标的确立也必须与国家的需要和环境的要求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了解环境,认清国际国内形势,认真分析环境,分析自己,确立自己成才目标,确立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人才所必须学习的内容。由于课程内容繁杂而多变,因而对形势与政策的正确理解和分析不仅需要一定的政治素养,同时也要求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就向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要求任课教师既具有各专业的专业素质,又必须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因此,专题式教师队伍建设应运而生。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涉及广泛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包括“形势”、“政策”两部分。“形势”部分的内容包括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态势,“政策”部分包括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各种方针和政策。由此可见,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而对每一个方面的观察、认识和解读都需要从专业角度进行探究和理解。如果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不能得到比较专业的解读,不能正确地将党的精神传达到青年学生,或者教师在解读当中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导致错误分析和解读,这必将影响设置本门课程设置的初衷。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备课时间紧迫

国家的发展是动态的,形势的变化是快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我们党每年都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提出各种改革举措,为社会发展指明方向。这些举措的提出凝结了党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智慧,是中国建设不走弯路、少走弯路的保证。每年的形势与政策课都需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时对当时的方针、政策进行正确解读。教师能否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做出适合青年学生的正确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常存在的问题

(一)空泛不专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要针对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自身思想问题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读,以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在很多高校,由于担任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的教师一般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职教师、从事行政和党务工作的领导以及在一线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组成,他们大都没有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同时都是偏重研究政治、思想类的学科。在教学中不免由于对所涉及专业的生疏而仅在思想、政治方面进行流于形势的讲解,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把媒体上的说法平面的搬到课堂,内容没有深度,教学没有激情,使教学成为“读报”,更不能够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及社会热点进行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讲解,使授课空洞乏味。

(二)一师难求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导致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具有全面专业知识的教师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研究方向有限,而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却要求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研究的“全才”教师,显然是很难办到的事,“一师难求”成为形势与政策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状况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教师数量少,二是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时较少,开设时间短,高校中的形势与政策教师多是由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组成。不足部分再聘请一些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而承担兼职工作的教师又大多是从事学校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这些兼职教师由于平时的工作影响因而没有太多时间来研究形势与政策问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解读更加缺乏知识储备。为此,形势与政策课程严重缺乏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师。

三、建立专题式教师队伍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摊子大、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涉及面广,内容浩如烟海,但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时却很少,如何面对课程存在的摊子大、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只有建立一支专题式的教师队伍,发挥各专题教师的教学优势,以专题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集中时间讲清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落叶知秋,使同学了解整个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轨迹。同时,教师也可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设计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专题,在保证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与现实性的同时,充分考虑贴近同学实际生活,按需教学,大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有鲜活实践特点的课程。教学方法得当,可以使课程既深入浅出,又有理论功底;既能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进程,又能联系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得到真正的补益,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抽样调查显示,近94%的学生认为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更多了解时事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承担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是大学生的责任。但是,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就有可能陷入缺乏具体内容,讲解空泛、抽象,使课程陷入枯燥乏味、成为新闻报道、电视电台的简单重复,极大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大学生不能从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获得思想上共鸣,就很容易用“专业”压倒“思想”。不少大学生本来就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课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这才是未来用得着的本事,这才是真正有用的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课程就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学习就是浪费时间。同时,部分大学生会认为了解形势与政策可以自己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要一定要上形势与政策课。

授课教师能否使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本课程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让理论联系实际,有鲜活的现实案例,有深入浅出的讲解,有睿智敏捷的思维,有丰富多彩的社会体验,以及有别有风趣的讲演,那么,不仅能使学生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能增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兴趣。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教师的知识面不能涵盖所有,但如果由一群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具有“全方位”知识的教师队伍将使课程内容具有各专业知识的理论深度和丰富的社会应用实践案例,可大大增强本课程的说服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传达党和国家声音,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储备;不能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实现课程价值,更应该把形势与政策课置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来。

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课程的价值没有看清。大学生的思维直观而活跃,但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体验因而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欠缺,容易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认识不清,没有感觉到课程对其人生的重大影响,在学习中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只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形势与政策课对其自身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意义,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为此,建立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专题式师资队伍是实现课程价值的需要。

(四)有利于教师更快成长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可以专注于自己专长的专业进行研究和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在备课中自然地可以将生动的社会实践案例、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联系,对国际国内的形势进行专业分析,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在工作中丰富起来,同时结合党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时将更加透彻、深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也将得到不断提升。

四、建立专题式教师队伍的途径

(一)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的专业中选聘教师

在涉及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相关专业中选聘教师。组建符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专业”教师队伍需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专业领域中选聘教师,以保证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素养,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二)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教师组合

按照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时效性强、备课所需时间长,但实际能提供的备课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很少有教师愿意专职从事此门课程教学。这就使完成教学必然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教师组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有的是专业出身,有的是不相干专业毕业,依靠自学和简短的培训迅速担负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由于缺乏基本的政策素养,要么用一己感情驾驭教学,要么讲不透没有说服力,要么不敢讲,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国际上重大事件的认识。而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行业先锋,他们有着扎实的社会实践经验和鲜活的体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在社会实践中运行的体会,增强说服力。

(三)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互动合作管理

长期以来,高校都把聘请兼职教师作为解决师资数量不足,应付上级评估和检查的应急措施和手段,没有真正意识到按照特定要求选聘的兼职教师将弥补高校教师本身实践不足,专业视野有限的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兼职教师由于短期观念、临时观念、应付观念造成兼职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目标。为此,组建“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必须做好合理确定分别适应于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专题;增加专兼职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建立专兼职教师互动平台。

(四)按地区开展高校联合组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就某一所高校而言,建立专题式教师队伍,往往会因师资队伍有限而力不从心。如果开展高校联合,师资队伍的人数就会增加,学科背景就会扩大,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按地区开展高校联合建立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师队伍,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负责牵头并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将此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五)顺应“互联网+”的时代潮流,实行形势与政策课的慕课教学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时代,建设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师队伍也应与时俱进,实现“互联网+”,具体做法可以采取慕课教学方式。慕课教学可以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专题教师的作用,真正做到什么专家上什么课,避免了不管上什么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所有思政课教师都必须一起上的“滚大龙”的做法。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专长不同,“滚大龙”的做法是很难全面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的。

【参考文献】

[1]王杰敏,武星亮.“形势与政策”课特点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4)

[2]申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进与完善[J].广西社会科学,2002(6)

[3]程花琴.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4]李小鲁.学科化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5]郎新发.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2)

形势政策课专题及要求 篇4

各学院:

为贯彻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印发《2013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通知,根据院党字[2005]2号文件的要求,结合社会及学校发展的实际,现对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做如下安排:

一、形势政策课授课对象: 2010、2011、2012级在校学生。

二、形势政策课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中,专题讲座6个学时,2011级、2012级(专升本除外)学生根据课表,2010级、2012级(专升本)学生教学安排见附件,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组织教学;专题报告2个学时,由各学院自行组织。实践教学环节8个学时,由各学院辅导员组织实施,内容包括主题班会、时政学习、收看录像和社会调查等。

三、本学期形势政策课专题讲座内容包括:

专题之一:我们的“中国梦”;

专题之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

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 篇5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崛起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但与此同时也引起周边国家的担忧进而激发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一些矛盾。

一:我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相应的地缘矛盾也最多,我国与周边多个国家有领土和领海之争,除此之外,我国周边地区在社会制度,发展程度,宗教,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日本

中日钓鱼岛之争继续僵持,而中国与日本的争端主要是东海问题,而东海不但涉及到主权问题,其下更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对我国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来日本疯狂修改宪法而一度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这更多的是针对中国,而美国的‘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更令这个问题复杂化。

(二);南海

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与越南等国的海洋权益争锋不断加剧。近来菲律把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法庭意图把南海问题国际化,且非法捉捕中国渔民,更使得中非关系陷入低谷,除此以外越南菲律宾还把当事国以外的国家引人,引入外国投资公司在南海开挖石油天然气,这一且都提醒我们南海问题的严峻性。

(三):印度

中印关于藏南问题一直纠缠着。尽管这些年来两国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但印度在军事上的耿耿于怀,以及政治上的莫名失落中印之间矛盾重重,使印度持续向中印边境增兵,欲打破这种局面出现了中印边境帐篷对峙。

朝鲜半岛作为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亚与中国西北地区密切相关,但中亚的宗教极端注意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国家领导人的更新换代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时刻威胁着我国东北的安全。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要说美国,中国的崛起,相应的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为保护美国的主导地位和利益,美国处处围堵中国,防止中国替代或者削减美国的存在与影响力成为美国“重返亚洲”的新战略。

二:我国周边存在着这么多的安全威胁,时代不同,对于这些威胁,一味的忍让只会无济于事,以前的那一套已经不完全适用的了,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总的来说中国应对周边国家的威胁方法有:

(一)搁置外交:在领土领海问题上,搁置外交仍然不可弃用,毕竟打仗也未必能解决问题,如英阿马岛之战,英国虽然取胜,马岛问题实际仍未解决,以后仍然需要双方通过谈判来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搁置外交”同时,必须强调“主权在我”,且凡是涉及民族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是不能“搁置”的。还有一个就是当对方违反了这一约定是,我们必须作出反击或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绝不能是当越南菲律宾在南海开采石油天然气而我们却在“搁置外交”只有抗议时的憋屈。

(二)强化周边,维持稳定。我们要重视周边,加大投入和开发,对突发情况及时做出反应、积极引导,要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只有发展好周边,才能在维持周边局势稳定的同时有效维护我国的利益。对于争议领土领海,只有我们自己重视了,我们才有底气,才能有效维护权益。

(三)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同时设定底线且严格坚守。与主要大国美国,俄罗斯等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来自各方的挑战,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致力于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

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 篇6

一、国际安全形势的时代背景

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虽然世界上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仍然是矛盾丛生,冲突不断,但今后相当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仍将是和平与稳定、发展与合作。

我们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时代的基本特征已不再是战争与革命,而成了和平与发展。这里所说的和平,指不打世界大战,并不包括局部战争。这里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是指社会制度的变革。在新的时代,虽然国际上的发展不平衡更为加剧,但却不会导致大国间的战争。由于经济成为各国发展平衡和国际关系的重点,军事手段的作用已相对下降。各国普遍希望保持国际形势的缓和与稳定,一般不再把扩军备战定为国策或置于国家战略的首位。

这就是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的时代背景。

二、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的主要特点——经济安全地位突出

在新形势下,有关安全的概念有了明显的扩展和延伸。随着经济成为重点,经济安全被大加强调,地位日益突出。所谓经济安全,其含义就是保障国家经济(包括科技)发展战略诸要素的安全,在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和争取优势地位,特别是保护本国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两极格局解体后,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赛已被置于首位,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各国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因此,各国在决策时优先考虑的已是经济利益,政治安全以及外交、情报等,也都更多地在为经济服务。维护经济安全的斗争已成为国际间斗争的主要内容。

正像对传统的安全概念一直存在完全不同的解释一样,在如何看待经济安全上也有极大分歧。例如有的国家在传统安全上就认为,世界上无论什么地方出事都和它的安全有关,它都可以在维护安全的名义下进行干预。而在经济安全上,它的利益也是遍布全世界,为了开拓市场可以四面出击,威胁和损害别国的经济安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把经济安全看做是维护本国合法权益,争取平等互利和公平合理的对外经济关系和国际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以消除贫困和加速发展。经济安全领域的斗争,不仅存在于南北之间,也存在于南北各自内部。发达国家间除激烈的竞争外,还争夺地区以至全球的主导权。由于几个西方大国在世界经济中还占居统治地位,所以它们的经济政策对国际经济安全的影响最大,它们间的矛盾也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经济安全领域的斗争不只使用经济手段,已经很难同政治安全以至军事安全领域的斗争截然分开。一些发达国家还竭力使经济关系政治化。有时经济摩擦可以导致国家关系的全面紧张。少数西方大国的保护主义、歧视政策和霸道行径是当前国际经济安全的主要威胁。

在经济安全领域,除了矛盾与斗争的一面外,也有协调与合作的一面,而且往往还占主要地位。这是因为,经济国际化日益加深,各国在经济安全上有更多共同点。现在,国际化和全球化飞速发展,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这就为经济安全领域的协调和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由于全球化和区域化、集团化同时发展,所以经济合作既有世界范围的,也有地区性的,各种经济集团也就形成了区域合作的一种安全构架。

三、威胁国际安全形势的因素

虽然如前所述,国际安全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稳定,是缓和的总趋势,但是世界并不安宁,仍然不时出现紧张和动荡,爆发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这是因为还存在许多威胁安全的因素。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内容:

1、威胁国际安全的主旋律——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虽然随着冷战的结束,美苏两大阵型的解体,当今世界正向着多极化格局发展,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在某些大国中仍然根深蒂固。这也使得它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一段时期都还会是国际安全形势的主要威胁。

2、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97年的亚太金融风暴、09年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这两次大型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让人们深深地了解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也为未来全球的经济发展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世界经济格局正在不可避免地震动重组中,由于经济安全的突出地位,未知而多变得经济格局也为国家安全形势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3、日益肆虐的恐怖主义。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后,恐怖主义顺利地跻身为威胁国际安全形势的三大因素之一。恐怖主义的形成,就与霸权主义所引发的抗争心态,领土、主权问题导致的冲突和动荡,民族、宗教矛盾形成的历史积怨等传统安全问题有着密切关联。在“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的不良势头,极大地威胁着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

除此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威胁国际安全形势的因素,如全球环境问题、海盗问题、流行性疾病、人口爆发饥饿等等。

四、国际安全合作的发展前景

各国之间除利害冲突外,也有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促使它们进行合作的一面。例如希望保持稳定就是一个共同点,因此即使互相视为主要潜在对手的国家也不愿看到对方发生大**,因为这也会危害自身的利益。而且从长远看,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威胁安全的因素终究不会占上风,增进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有着广阔前途,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增进了各国的共同点,因此需要协调和合作以维护共同利益。

2、是多极化发展加速,大国实力趋于均衡化。

3、是经济成为重点,使安全概念发生变化。

4、是发展中国家成为维护安全和促进合作的重要力量。

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 篇7

一、是“形势”非“形式”: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

1. 明确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主要任务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引导大学生感悟形势对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 毕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形势”课, 不是“形式”课。从大学生内在要求看, 他们求知欲望强, 渴望能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一堂好的“形势与政策”课可以比作“一顿营养丰盛的知识快餐”[2]。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涵看, “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 即行为准则, 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二者相辅相成。2 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 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十分重要。从学生成长面对的文化环境来看,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分辨是非, 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有利于青年人保持昂扬向上的追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缓解学生认识上的反差, 解疑释惑, “登高望远”,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摈弃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形式”化倾向。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即“13号文件”) 颁发以来, 各地高校纷纷规范课程开设, 创新教学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得到加强。然而, 从开课状况看, 仍有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文件要求规范开设, 他们满足于对上级指示和部署的照发照转, 缺少具体、实际的、有效的措施。有些高校已将该课列入教学计划, 然而缺乏应有检查和监督。一些高校依旧没有列入课表, 只是开设相关讲座, 或不定期地在数百人礼堂宣讲, 或拉线广播转放录音, 没有实质性的、规范的课程安排。从教师教的状况看, 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缺乏统筹, 专职教师少, 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 有经验的教师少。一些教师欠缺大班教学纪律掌控能力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从学生学的状况看, 一些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重要性, 缺少长远思维和眼光;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

二、是“设疑导思”非“满堂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

1.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增进师生“问题意识”。

“形势与政策”教师承担着“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任务。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教师若采取“填鸭”式“满堂灌”, 课堂上, 学生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他们也享受不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乐趣。“问题意识”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子”[3]。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 增进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 深入研究教育部每年两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和相关教学内容, 研究学生, 增强问题的探索性、扩展性、现实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实效性, 讲究解决问题的长效性。其实效性体现在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诠释党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基本形势、解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 教育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时效性体现在结合最新国内外形势特点及我们的政策, 往往是一些热点问题, 显示出其他课程所未有的即时性;其久效性体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

2.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运用“问题解析”。

“课堂本应就是问题的集散地”。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 设计关键的问题, 提供感悟的契机, 创设思维的氛围, 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问题解析式”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其一, 教师以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依重点设计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其二, 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和回答学生问题。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 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调动兴趣, 聚焦和提出问题。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情境性,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 激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 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教学离不开热点问题, 教师可以“设疑导思”, 将热点问题的历史背景、起因、实质、影响、发展趋势讲清楚, 并讲述理论、形势和具体政策。教师可以尽量少讲、精讲、讲重点, 采用师生互问互答, 生生互问互答形式,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提问。第二, 生动具象, 展示和演绎问题。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科学和网络传媒技术, 即刻登陆互联网, 播放时事热点视频, 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例如, 在讲授“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专题时, 教师可以用最新资讯、统计数据、外媒报道等引出中国国际地位话题, 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综合国力”?“如何分析中国国际地位”?“为什么说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新变化”?哪些新变化?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等, 引导学生关注问题, 分析前因后果。第三, 互动引导, 讨论和点评问题。教师可以用问题方式激发学生随堂交流, 如结合时事点评“我所知道的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展示的资讯, 开展热烈的课堂讨论。教师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合地、动态地看待中国国际地位”, 看到中国国际地位内在蕴涵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 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师生互动交流, 使学生不再有抽象和枯燥的课程感觉, 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 正确全面辩证地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内涵。第四, 延伸平台, 征集与解答问题。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笔者早在七年前就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开通“形势与政策圈子”论坛, 创新教学载体。至今已有近百万频次点击, 数千主帖和数万回复帖。征集问题, 解答问题, 表达感受, 师生共享着“形势与政策”知识信息和情感体验, 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即时性强、课时少、学生多、教学对象差异大等缺憾。

三、是“强强联合”非“单兵作战”:增进“问题意识”提升教师教学实效

1.“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决定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

转型期的中国, 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在大的方向上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但一些具体的方针、政策则要根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动。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 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多变性。另外,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还具有综合性和多学科性。教师讲述这些问题时, 通常要谈中国, 比外国。同时, 需要教师具备经济、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学科背景和学术造诣。

2. 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作出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实际, 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 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政策敏感。“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与政策材料中迅速找到最新、最重要、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如每年“两会”召开后,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总要介绍“两会”基本情况,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判断出新提出的主张, 解析这些新主张的意义。教师还必须在讲解时联系到前一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形势政策,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 “强强联合”培养教师团队, 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形势”与“政策”天天在变化, 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接二连三, 教师的知识积累更新难度极大。任课教师既要做“消防员”又要做专家。“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特点要求教师团队“强强联合”, 克服“单兵作战”。训练教师具有较强“问题意识”, 在课堂内自如地实现“追问, 扣问, 询问”[5],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 “每月一讲”集体备课、专兼职教师联袂教学、教改课题申报立项、各级课程培训班的积极参与……这一切, 为“形势与政策”课营造了良好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N].长江日报, 2007-06-28.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2) .

[3]韩姗姗.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增强“问题意识”[J].金色通道, 2009, (12) .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10.

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 篇8

【知识概述】

1.基本概念: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联合国等。

2.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宗教的性质、社会作用;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意义。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际法的作用;判断主要国际组织的分类;当今世界的主题及其关系;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知识精讲】

考点1 民族的基本特征

(1)内容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共同语言、共同地域是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语言、共同地域的发展。民族的四个特征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其中共同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2)知识运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热点点拨 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指挥下,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顽强奋战解救被困群众,灾区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全国各族人民患难与共全力支援,为我们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汶川地震中的遇难同胞,举国下半旗哀悼。这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这一次代价虽然太大,却唤起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再一次让世界见证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和柔韧。经过历史和灾难凝练的中华精神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传承涌动。

设题:举国下半旗向遇难同胞哀悼,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历史事实反复证明,多大的灾难都吓不倒中华儿女!这是因为()

A.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是形成民族感情的基础

C.共同经济生活是决定民族特征的根本因素

D.民族的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是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参考答案:D

考点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内容 我国各民族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三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知识运用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的修建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反对“藏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热点点拨 西藏经济连续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总量突破300亿元大关,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牧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局势连续19年保持基本稳定。当前,西藏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局势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正处于历史上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

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结果,在世界上树立起一面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光辉旗帜。

设题:上述材料说明()

A.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B.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物质保障

C.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前提条件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落到了实处

参考答案:D

考点3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自治地方具体指自治区人大和政府、自治州人大和政府、自治县人大和政府。民族乡不属于自治地方。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知识运用 我国在西藏、新疆、内蒙古自治区充分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热点点拨 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紧密团结各族群众,迅速依法采取措施,果断平息了这场事件。这一正义行动,坚持了社会主义法制,保护了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得到包括西藏各族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得到了国际正义力量的理解支持。

只有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坚决粉碎“藏独”分裂势力的阴谋破坏活动,才能有效地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设题:下列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认识,正确的是()

A.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民族自治地区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C.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法律赋予的自治权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C

考点4 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1)内容 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起消极作用:阻碍了社会发展,削弱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积极性,堵塞科学发展的道路。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发展、文化艺术发展和调整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知识运用 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3)热点点拨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5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佛教协会消灾祈福大法会上,为灾区群众祈祷,并捐款10万元人民币。据了解,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团体积极参加抗震救灾活动,截至5月14日,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已筹集捐款人民币300万元准备捐往灾区。

中国各宗教派别积极行“善”,体现了宗教的积极作用。

设题:下列符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做法是()

①到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的宣传 ②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③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④教徒不能利用宗教危害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A.①②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考点5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内容 ①含义(略)。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②依据: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知识运用 国家拨巨资修复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3)热点点拨 总投资3.3亿元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于2002年6月正式启动,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安排。工程分别于2008年3月、5月复工,计划年内全面竣工。其中,萨迦寺被誉为“第二敦煌”,以保存着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据了解,此次对萨迦寺的维修是萨迦寺建寺以来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维修项目最多的一次。

中央财政全力支持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体现了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宗教信仰自由与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

设题:依法确保信教公民、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样做()

①有利于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 ②有利于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③是为了大力发展宗教 ④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考点6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1)内容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必须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树立科学世界观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科教兴国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知识运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反对封建迷信,依法取缔“法轮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

(3)热点点拨 2008年5月20日,美国纽约华人社团在纽约法拉盛图书馆门前为四川灾区募捐,“法轮功”分子现场捣乱,引发众怒。

广大群众要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揭穿“法轮功”的实质和丑恶嘴脸。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设题:作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应该()

A.反对其他公民信仰宗教B.树立科学世界观,做无神论者

C.传教而不信教,不相信神仙鬼怪D.向宗教教徒宣传无神论

参考答案:B

考点7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内容 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2)知识运用 过去的五年,中国外交践行“和谐”理念,大国关系良性发展,周边合作积极务实,全面巩固与发展中国家友谊,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中国更加融入世界,世界也更加依赖中国。

(3)热点点拨 2008年5月6日至10日,应日本国政府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首次访日,是一次暖春之旅。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对于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增进中日两国的战略互信,构筑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总体框架,全面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日双方在发展战略互惠关系上达成一致,是因为两国间存在着共同利益,这是两国合作的基础。

设题:继福田康夫首相去年年末的“迎春之旅”以来,中日关系已进入“更新”“更全面”“更高水平”发展的新时期。这表明()

①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 ②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③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④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正确答案:B

考点8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1)内容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主权国家必须具备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等构成要素,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管辖权、自卫权。

(2)知识运用 中国政府一再重申,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中国政府多次表示,应该尊重伊拉克的主权,真正做到伊人自治。

(3)热点点拨 2008年3月22日,陈水扁当局处心积虑推动的所谓“入联公投”被大多数台湾民众否决。“台独”分裂势力以“公投”之名行“台独”之实的阴险图谋遭致失败。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是骨肉兄弟,在国家主权这个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台独”分裂势力搞“台独”是不得人心的,两岸人民期盼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努力。

设题: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这是因为()

A.国家间的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B.不干涉他国内政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

C.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

D.台湾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

参考答案:C

考点9 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1)内容 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国际法的产生是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法不是由一国单独制订的,而是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的方式制订的。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2)知识运用 国际法是调整现代国家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的国际法律规范。它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热点点拨 2007年6月19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六届会议通过了关于人权理事会建章立制问题的一揽子方案,该方案确立了定期普遍审议机制、人权特别机制、专家咨询机制以及理事会议程和议事规则等。本届会议通过的人权理事会建章立制一揽子方案的最重要之处,是确立了定期普遍审议机制,即世界各国一律平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每隔四年都接受一次人权状况审议。

定期普遍审议机制对世界各国均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人权理事会如期完成建章立制工作,为人权理事会工作全面步入正轨奠定了基础。

设题:美国在其“国别人权报告”中,都将自己作为“例外”,手捧“人权”这面镜子照人不照己。这表明()

①美国作为主权国家,享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②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人权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 ③美国热衷于国际人权建设 ④美国不履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D

考点10 联合国

(1)内容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其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2)知识运用 中国支持联合国;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也得到了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广泛而大力的支持。

(3)热点点拨 2007年,中国共需缴纳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等各项费用2.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2%,上涨幅度在各国中位居前列。中国克服自身困难及时缴纳联合国各种费用,以实际行动履行对联合国的财政义务,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国际援助和国际事务,一次次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对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设题:联合国是__________国际组织。()

①政治性的 ②世界性的 ③政府间的 ④区域性的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考点1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内容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2)知识运用 中国崛起有利于世界和平。世界和平能不能得到维护,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3)热点点拨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进一步上升。2008年是中美关系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中方愿与美方共同努力,始终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把握两国关系,坚持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妥善处理彼此重大利益关系。

中国与美国之间良性互动不断加深。和谐的大国关系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关键。

设题:中美战略对话和战略经济对话,有利于促进两国共同繁荣,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持久和平。这说明()

A.合作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B.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D.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

参考答案:A

考点12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内容 当前世界形成了多极化趋势: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社会主义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国际舞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欧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总体实力已经与美国相当;日本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成为世界的金融大国和债权大国;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已力不从心,渐失昔日的霸主地位;俄罗斯仍有巨大的经济、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2)知识运用 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因此有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同时也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3)热点点拨 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又一次信用危机,而从金融信用和信任角度来看,它被有的经济学者视为“美国可能面临过去76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消除这场危机,因而也需要足够的时间。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次贷危机的延续,一方面波及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力不从心。

设题:近年来,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略频频受挫,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大国之间出现了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所有这些表明()

A.世界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B.强权政治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多极世界D.反对霸权主义失去了现实基础

参考答案:A

考点13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1)内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当前世界各国,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2)知识运用 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

(3)热点点拨 财政部近日出台政府采购新政策:对于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首创和自主研发的、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产品,政府采购将予以大力扶持,通过首购和定购的形式优先购买。这意味着,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自主创新将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光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是不够的,更需要政策这只有形的“手”进行激励和引导,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保护。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推进本国技术和产品创新,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设题: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把科技上升到第一生产力的高度,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内在原因是()

①任何国家都有实施科技创新的职能 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③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 ④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

考点14 我国的对外政策

(1)内容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为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服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点有: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知识运用 早在2005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也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愈加成熟。

(3)热点点拨 岁末年初,往往是外交活动的淡季,大国首脑却相继来华访问。法国总统萨科齐、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印度总理辛格、英国首相布朗、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这些频繁的高层外交活动,折射出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国外交的新气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理念这一中国古代哲学在现代外交上的运用,将引导中国实现稳定和繁荣,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设题:建设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应致力于

()

①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促进世界普遍繁荣 ③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④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稳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上一篇:袁隆平励志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下一篇:市场调研公司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