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居秋暝》诗歌鉴赏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王维《山居秋暝》诗歌鉴赏(通用12篇)

王维《山居秋暝》诗歌鉴赏 篇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全诗首联便直入主题,用“空山”两字表达了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新雨而来,山间青青,似乎一切都已经被重新洗刷过,没有了旧的浊气,只有最清新的。加之这又是一个初秋的傍晚,山林与晚照相辉映,空气的清新,景色的美妙,一幅绝美的`花卷便呈现了出来。

颔联则注重写景,以明月、松林、清泉、底石为对象,与首联中秋的呼应,勾勒了天色已暝下,月光中潺潺泉水的流动所带来的动态美。同时这两句诗,以天色已暝下的只剩下雪的皎洁,群芳已凋却还有青松矗立,清澈的泉水在月光照射下依然可以看见那光亮的底石,表达了诗人对清廉之风的向往和自身的那种高洁心态。

颈联同样是在写景,但是则侧重于对人物的描写。在首联中诗人写到是空山,但是在此联中却写到有浣女归来、渔舟莲动,这样反差的描写,不仅凸显了这里人迹罕至而显得山林如此寂静,以至于在树林的掩盖下像空山一样。也表现了这里人们淳朴的民风,生活在无忧无虑中,是诗人理想中的地方,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末联诗人更是隐喻空山的幽静、明月的松间、初秋的新雨、清澈的泉水、归来的浣女、莲动的渔舟所组成的像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实在是比那污浊的官场好很多,自己也劝子孙大可以在这里生活,不用去管世事,不用去为那凡尘所打扰。

山水诗篇,山水诗情,智者自是乐山,悦者自是乐水。山水之间,一动一静,寻万里,世外桃源;天地之情,一高一低,走千年,人间天堂。

王维《山居秋暝》诗歌鉴赏 篇2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 受到当时灿烂的文化艺术的熏陶, 有很高的美术和音乐修养, 因此, 当他创作诗歌时, 就势必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细致地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 并将之表现出来, 更会用辞设色, 更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这样, 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诗中有画, 有音乐”的诗歌艺术风格。

王维诗风的形成, 与其思想有关。王维的思想以四十岁左右为限。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 二十一岁举进士, 作大东丞, 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 意志逐渐消沉下来, 吃斋奉佛。四十几岁的时候, 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别墅, 陶醉于美丽的辋川山水, 与友人泛舟往来, 弹琴赋诗, 啸咏终日。过着半官半隐, “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同时它也是最能代表王维诗歌中“诗画结合”的一首典范之作。

诗歌的题目是“山居秋瞑”, “瞑”是傍晚之意, 交代了时间是秋天的傍晚, 地点是山中的处所。这是整幅画面的一个大致勾勒。

首联:“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照应诗题, 交代环境。十个字, 再次点明季节是“秋”, 时间是“傍晚”, 地点是“空山”, 天气是“新雨后”。写足诗题, 描画背景, 传达出一种清新、宁静的环境气氛。以“空”状“山”, 意在表明山的寂静。“空”字并非空寂无人, 而是空寂之中含有幽静之意, 这是诗人以“空静”的心境观照客观事物的体现, 表现了他的审美情趣。诗人不得志后开始吃斋奉佛, 这个“空”字, 可以说是诗人诗歌中禅味的一种体现, 是“心空欲灭, 物我两忘”境界的体现。这种幽深静谧之美是心灵快乐、自由的表达。在这空旷寂静的山林里, 一切刚刚经过一场大雨清洗, 秋光明净。这是一个人的世界, 自由, 毫无羁绊, 随心所欲, 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快乐只有自己知道。独处在这静谧的空山, 尽情体味着宇宙生命的内在律动和心灵深处的空寂之乐。傍晚时分, 小鸟回巢, “鸟鸣山更幽”, 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 深呼吸, 似乎可以闻到山中花草树木的味道。这样一幅充满禅宗味道的画面, 我想是任何丹青妙笔都难以与之相比的, 因为诗人是在用心灵在作画。

颈联:“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紧承上联, 写秋山晚景。“明月”属“秋暝”, “松”、“泉”、“石”则属“山”。把秋夜山中的特征性景色, 融入工整流畅的对句里, 并通过“照”、“流”两个动词, 勾勒画面, 酿造意境。仰观俯察, 错落有致, 有形有色有声, 情景如画。以“清”字状“泉”, 本属平常, 而此处却可耐寻味。山泉本来就“清”, “新雨后”的山泉更“清”, 又处在明月照临之下, 则此泉尤为“清”了。两句诗语言平易自然, 毫无雕琢, 看似信手拈来, 随意挥洒, 其实是精心提炼的结果, 显示了很深的功力。这是一幅声色俱全的画面:天色渐渐暗下, 一弯秋月从树梢慢慢爬上天空, 一片银灰, 洒遍了苍翠的松林, 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 如烟似梦。山涧涨溢, 小路石阶淌过清澈的山泉, 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 叮叮咚咚, 敲打着寂寞的心门。掬一捧入口, 当沁人心脾。

颔联“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变换了角度, 由山中之景写到山中之人。句法奇特, 应该是“竹喧浣女归, 莲动渔舟下”。因“浣女归”, 故而“竹喧”, 因“渔舟下”故而“莲动”。句式倒置后, 适应了声律、对账的要求, 且使行为主导因素“浣女”、“渔舟”移到了画面中心, 增强了形象性。上句为山路所闻:竹林里喧闹起来, 原来是浣衣女子回来了。下句为水面所见:溪水中莲花摇动, 原来是渔舟沿流而下。一个“喧”字, 刻画浣衣少女的声音笑貌活灵活现;一个“动”字, 使莲花与渔舟的形象呼之欲出。两句诗由景及人, 人藏景中, 动静交错, 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 声形并出, 写出了恬静之中所发生的一片活泼的生机。这幅画一定要浓墨重彩, 浣女身上的衣服一定要有大红色的牡丹花, 头上是粗黑的辫子, 竹叶是翠绿色的, 欲滴的那种, 远处的莲花莲叶是娇羞的粉色与深沉的绿色相间。翠绿的竹林深处, 传来银铃般的欢声笑语, 原来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 她们应该是打着赤脚的, 在她们纤细白皙的脚腕上加上串叮当作响的铃铛, 那就太完美了。叽叽喳喳, 说着那遥远的青春梦想。两腮绯红, 是不是被同伴猜中了那小小心房里藏着的那些酸酸甜甜的秘密。远处的莲叶不停地颤动着, 哦!原来是渔人荡舟水上。

尾联:“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抒写情志, 揭示题旨。随意, 任凭。歇是凋零, 王孙, 作者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 说的是春天的花草凋零, 而山中的秋色也很好, 自可留居山中, 可以不回来了。抒发了安居山林的情怀。以“自可留”三字收束全篇, 主旨全出。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 于是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 就随它去吧, 眼前这秋天的山野, 不是一样的美好吗?

《山居秋暝》, 诗人用传神的笔, 把秋山、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竹林、莲塘、渔舟、以及晚归的浣女、摇船的渔夫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构成情景浑融无间, 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好像一首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又似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尽显王维诗画结合得特点。

摘要:王维是唐诗中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由于他精通音乐, 书画, 所以在他的诗歌中音律讲究, 画面感较强, 他把诗歌与绘画完美的结合起来, 这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通过对他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的解读, 来突出他诗画结合的诗歌特点。

关键词:王维,《山居秋暝》,诗画结合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浅析王维《山居秋暝》的艺术美 篇3

《山居秋暝》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王维的著名山水诗,它成功地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現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诗人笔下的秋景,一扫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感伤情调和灰暗色彩,显得清新而富有生气,给人以多种美的享受。现摘录全诗并作以简要分析。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月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山水诗,它描写了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以简约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优美而恬静的图画。诗人笔下的秋景,一扫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感伤情调和灰暗色彩,显得清新而富有生气,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清新秀丽的画面美。《山居秋暝》的显著特点是诗中有画。一场秋雨过后,那湿润、宁静的青山,那松林间柔和、静谧的月光,那山涧里澄澈见底的清泉,那山坡下亭亭玉立的翠竹,那随波摇晃的绿荷,那嬉戏喧闹的姑娘,那打鱼归来的轻舟……在诗人笔下都历历在目,清新可见,如同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王维多才多艺,不仅善于写诗,也长于绘画。他开创的水墨渲染画法,笔致简约而风格淡雅,深为后世推崇。此诗就深受其画风的影响,描写景物不捕异猎奇,不用重彩繁笔作工细刻划,也不用瑰丽的词藻进行涂饰,而只以简约疏淡的笔触粗粗勾勒,以形写意。即使有绘饰,也只是以“空”饰“山”,以“明”饰“月”,以“清”饰“泉”等,略加点染,意到即止。整首诗的景物描写,如同是一幅极其简淡朴素的白描,轻描淡写,但着笔成绘,画意盎然,清新秀美。

其次是安谧恬静的意境美。作者笔下的山间秋色,虽无春日之花卉烂漫、鸟舌啼啭,然而它的安谧气氛,却使作者感到心平气和、神宁思清。身居其中,可以洗涤乃至忘却尘世的一切烦扰,求得心灵的安宁。他不仅在尾联明确表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而且还把自己由山间秋景得到的心理感受,把自己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含蓄在笔下的景物描绘之中,使诗呈现出一种安谧恬静的意境。诗的首联,写秋雨过后的山景,不写山形之奇异秀美,也不描绘山色之青碧苍翠,而是以貌取神,突出它的静——万籁俱寂,如同无物,因为静而显得“空”。作者正是以“空”的感觉来突出山的宁静,表现自己的欣喜,表现自己清悠静默的情怀。中间两联所描绘的默默屹立在山坡的松林,静静投射在林间的月光,缓缓流淌的清澈山泉,安然偃卧泉底的山石鹅卵,无不安闲静谧、悄然恬然。写竹林中浣纱姑娘的喧笑和塘湖中荷叶的晃动,也是为了衬托山间宁静。因为静,山坡河畔的喧笑才能透过竹林的包裹、山峦的遮挡悠悠飘来,入人耳膜;因为静,远在塘湖中央的荷叶轻微晃动才那么显眼,引人入目。五、六两句,以声息、动态衬托宁静,不仅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秋夜的静谧,而且还使画面显得生机活泼,表现出作者侧耳倾听、凝目注视,陶醉其中的乐趣,从而形成安谧恬静而又不落沉寂冷清的美的意境。

第三是错落有致的笔法美。诗的中间四句,两句写所见,两句写所闻。颔联上句“明月松间照”写所见,下句“清泉石上流”写所闻;颈联上句“竹喧归浣女”写所闻,下句“莲动下渔舟”写所见。颔联上句写无声静态,下句写无声动态;颈联上句写有声动态,下句写无声动态。颔联上句写月光,目光由远而近;下句写清泉,目光由近而远。颈联上句写岸上,由喧笑而寻竹林,也是由远而近,且由隐而显;下句写水中,因莲动而见渔舟,又是由近而远,因显而隐。作者用二十字却交叉转换,穷极变化,而且声、色、光、态,无所不容;天、地、远、近,互为交叉;动、静、显、隐,不时变化,使整个画面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真可谓变化灵活,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当然,《山居秋暝》在艺术上还有不少美质,此文不再论及。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4

《山居秋暝》

年代:唐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作品介绍】

山居秋暝的诗歌赏析 篇5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上面这首诗。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描写了六幅秋山晚景图。

B、这首诗描写了五幅秋山晚景图。

C、这首诗描写了四幅秋山晚景图。

D、这首诗描写了三幅秋山晚景图。

[说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唐朝擅长写山水田园诗的高手。其诗的特色是“诗中有画”(《东坡志林》),这与他精通绘画、音乐颇有关系。《山居秋暝》就是王维隐居辊川时,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的是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空山”二字点明此处静悄悄的,宛如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问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山居秋暝《。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是“竹喧归烷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这时,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问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今不可久留2”诗人却反其意而用之,说秋天虽然没有春天那万紫千红,但却有它独特的和平恬静;山中虽没有京城的繁华热闹,却有它自身的洁净纯朴。在此可以远离超龄的官场而洁身自好,所

以他下决心留在山中当隐士了。可见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自己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解题]

《山居秋暝》教案 篇6

〇教学目标:

1.品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清新、澄澈、淡远之境。2.把握该诗以动衬静的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了解王维,理解其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感。〇教学重点:

1.学习“造境”之方法,感悟“意境”之美妙。〇教学难点:

1.活学活用,将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〇课时安排:二课时 〇教学设计:

(序幕:播放歌曲——古诗新唱《山居秋暝》)一. 王诗第一大特点——诗中有画 1.导入:(播放影片)

从影片《红梦楼》“香菱问诗”片断导出王维及其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鉴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师讲)

香菱一句“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让我想起苏轼对王维山水诗的一句评语:“诗中有画。”那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如何与画相通的?

(明确:

细细品味,这两句诗的确就是一幅完美的塞上图景。

其一,它有画一样巧妙的构思。天边的落日,无尽的黄沙,空中的烽烟,地上的河流,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其二,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有炊烟直上,横的有黄河蜿蜒,圆的有夕阳西下。

其三,它有油画一样浓烈的色彩。滚滚黄沙,正红的夕阳,闪亮的黄河,还有粗壮的白烟。)

这一切将抽象的语言转化成形象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为其壮美所震撼。)3.鉴赏:《山居秋暝》 ①朗读

②用散文笔调描绘“秋景”:(选读学生预习作业)(参考: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③概括画面并展示相应图景:(学生发言,借助课件)空山新雨图 清泉映月图 竹喧莲动图

④点出诗画相通的特色:(师点)

明确:整首诗更象一幕影片的动态画面。在光影上有明暗对比,在颜色上有红绿对比,在节奏上有动静对比。王维精通诗画,用语造境,其诗中山水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光有影有动有静,诗画意境自然灵动。

4.实战演练:根据“诗中有画”的特点判别下面哪首诗是王维的作品?并做简要分析。(借助课件,学生诵读、发言)

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送韩侍卿之广德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演演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明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明确:

第一首乃杜甫的作品,画线处体现其沉郁顿挫之风;第二首乃李白之作,赊月畅饮大胆想象夸张,尽显其豪放飘逸之风。第三首画线处浮现图景,展现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标志性特征,当是王维晚年之作。)二. 王诗第二大特点——以动衬静

1.赏析全诗写景上的第二大特色——动静结合。(师生共析并小结)(明确: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动静结合,使画面更为灵动;以动衬静,更显山之“空幽”、“明静”;为诗末自然引发“久隐不仕”之情作下铺垫。

鉴赏步骤:方法+内容分析+感情效果。)2.背诵2、3联。

3.能力提升:分小组鉴赏以下诗歌“以动衬静”的手法(借助课件,分小组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注意鉴赏步骤)

a.第一组鉴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确: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深更静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b.第二组鉴赏:“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明确:

该诗采用以动衬静的写法。

正当鹭鸶全神贯注地等候游鱼的时候,急流猛然与坚石相击,溅起的水珠象小石子似的击在鹭鸶身上,吓得它“扑漉”一声,展翅惊飞。

诗人巧妙地以宁中有惊、以惊见宁的艺术手法,通过“白鹭惊复下”的一场虚惊来反衬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

在这里,没有任何潜在的威胁,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这正是此时走出政治漩涡的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c.第三组鉴赏:“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明确:

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绽放着鲜红的颜色。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花儿们纷纷开放后又片片洒落。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诗题为辛夷坞,但作者却没有写这里的风景,实际上是在咏物。诗借《楚辞·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句意起笔,描述辛夷花在寂静无人的山涧里,悄悄开放,又纷纷落去。以这典型的物象表现出一个极其幽静的自然环境,完全没有外界尘嚣的干扰,故前人认为此诗“幽极”。它似乎是诗人自己悠闲恬静的心境的写照,但是我们读完后,不难发现它隐隐有言外之意。它是以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寄托自己才能被压抑埋没的感伤情绪,有一定现实意义。)三. 王诗第三大特点——佛理禅趣 1.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后因唐朝政局变化无常在中年以后日益消沉,隐居终南、辋川,其后山水田园诗常常以佛理和山水寄托怀抱,因此后人称他为“诗佛”。(介绍,问答)

2.深入理解:请用四字填空,展现王维的佛心和《山居秋暝》的佛理禅意。(借助课件,理解填空)

①心空:全诗一开头,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一“空”字让人联想到佛理的“四大皆空”。月满则溢,水满则亏,只有虚怀若谷才能装下无限风光。②心清: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 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③心纯:以平和心入世,才能明白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即最本真的东西,所 以浣女们劳动归来时纯朴的欢笑声能打动诗人,所以渔舟划开水面触动荷叶的细微声能吸引诗人,因为心纯所以能和自然同歌。

④心静:此诗展现秋山之清新、澄澈、淡远之境,乃“乐秋”之作。坐在松林之中,作者已经和自然同化,所以他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用典的方法,意为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这里的秋景仍值得欣赏),表达了自己对山中秋景的喜爱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

小结:“空、清、纯、静”正是一心向佛王维所追求的一颗佛心。他想借此看空名利,摆脱烦恼。诗渗禅意,流动空灵,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3.听读、诵读、背诵。(借助课件,学生完成)

要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要读出深幽清新之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要读出明快怡爽之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用轻快语调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肯定语气缓缓读 四. 综合提升(学生完成)

王维被推荐参加文学大奖评比,请你为他写一段推荐词。要求:字数100-200字,写清推荐理由并注意文采。

《山居秋暝》改写 篇7

果然,晚上来了,月亮那圆圆的脸像玉盘一样圆,星星眨着眼睛好奇地看着山中的风景。月光把白纱衣披在了松树的身上,清澈的泉水围绕松林弹奏起叮咚的乐曲。

早上太阳升起,不一会,就传来吵闹的声音,小鸟想去看一看,叽叽喳喳小鸟是说:“是洗衣服的少女们来了。”忽然又有吵闹的声音了,青蛙自告奋勇要看看,呱呱呱,青蛙说:“是打鱼的渔夫回来了呢,还带了不少鱼呢!”

《山居秋暝》说课稿 篇8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是中职语文人教版职一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 诗四首

里面的《山居秋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职业中学职一学生,古诗文积累普遍不深厚,阅读能力、探究能力普遍不高,喜欢活跃的生动的课堂气氛,按部就班的教学一般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设想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山居秋暝》中体会到欣赏诗歌的流程,将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示范作用。为此,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教学模式,想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他们对如何鉴赏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直接接触,以前学习诗歌,更多的是听老师的讲解,去记住老师对诗歌的理解,到最后只是记住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语句,他们不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一首诗。因此,我打算以《山居秋暝》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鉴赏其他诗歌的一个范本,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特别是山水诗。

预习时,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把好的课件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展示优美的画面,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以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 1 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来,使他们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慢慢感悟如何去欣赏诗歌。

课前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每组就这首诗进行准备,查找资料,做成课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好的课件将在课堂上展示,由学生质疑。

2、发掘擅长画山水画的学生,给本诗配山水画(留一部分在堂上完成);发掘喜欢歌曲创作的同学,把本诗改成歌曲。

3、另外两个小组分别尝试把本诗改成对联和散文诗。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举例法、比较法、归纳法、练习法、启发法、推导法等教学方法以及采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等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之环节一 导入新课(1分钟):

因是一篇写秋景的诗,却一反传统的写秋诗词的悲凉意境,为了能轻松地把同学带入诗境中,我特选取同学每日见惯的校园景导入新课:

最近几天,尤其是早晨,同学们有没有注意校园两棵大树下什么最多?落叶。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此多的落叶,可知秋意正浓。秋,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自古逢秋悲寂寥”,提到秋,人们往往会产生愁苦凄凉的悲秋情绪,而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却跳出了传统的审美视野,营造了一个胜似春朝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让我们共同欣赏《山居秋暝》,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王维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教学过程之环节二

小组展示(4分钟)

由一小组成员展示研究成果(课件),范读全诗,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1)王维:(2)题解:(3)山水田园诗:

设计意图:小组竞赛形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该组的介绍对后面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知人论世”起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之环节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约5分钟)

1、学生各自朗读诗歌,感悟,要求想象诗中所绘之景

2、学生跟随多媒体配乐朗诵,一起诵读

3、正音释词、文意疏通

设计意图:触动心弦、激发想像。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诵读技巧,在诵读中体会作者附着在语言上的情感,通过想像,利用绘画和描写等方式进行再创造,体味诗歌意境美及“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过程之环节四

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分析(约23分钟)

(一)第二组学生边展示鉴赏语言研究成果(课件)边提问: ①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画?学生抢答。

设计意图:该问题让学生脑海中再现出诗歌的景象和生活图景,以更了解诗的内容。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学生抢答。

设计意图:树木繁茂掩盖了人的活动,点出环境的清幽,还和作者的心境吻合。引导学生理解“景语皆情语”的诗歌鉴赏方法。

③在初步感受诗的意境美之后,让学生思考:“我们看到如此清新美丽的一幅山水画,那么诗人是否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呢?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诗内涵的思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分析诗歌,把握诗歌深刻的内涵,提高对诗歌的感受能力。

通过探究这三个问题,可以更好地把握本课的重难点。

(二)第三组同学展示诗歌艺术手法研究成果(课件)分析文中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手法

学生提问:与王维的另外两作品对比,找出与《山居秋暝》共同之处 鸟鸣涧

鹿 柴 人闲桂花落。空山不见人,3 夜静春山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返景入深林,时鸣春涧中。明月来相照。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对比阅读,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

(三)教师点拨

由第一组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归纳出鉴赏诗歌的方法: ① 要了解作者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第二组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归纳出鉴赏诗歌的方法:

② 要学会鉴赏语言,注意动词、形容词、语序等,如《山居秋暝》:“空” “照” “流”,“竹喧”、“莲动”,语序颠倒

第三组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归纳出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 要学会鉴赏艺术手法,如衬托(以动衬静)、对比、借景抒情等

教学过程之环节五

知识拓展:(约10分钟)

(1)再次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学生跟读,体会诗人心境。(2)迁移训练:创新创作,学以致用

学生把这首诗根据个人喜好和特长,创作成另外的艺术形式,如马颖琳同学配山水画、招依婷同学写了书法,方启荣同学改成对联、李芷蕊同学改为散文,梁韵倩同学把诗歌改为歌曲,并在课堂上配乐唱了出来。

效果: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使他们的各种才艺与语文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设计意图:启迪思维,学会迁移,通过深挖教材文本,达到德育与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教学过程之环节六 教师小结(2分钟)

《山居秋暝》一诗就象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象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显示着王诗艺术上的独特风格。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在联想、想象、理性分析和抽象概括等方式的训练中,掌握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感受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通过大家的才艺展示,对这首诗进行了新的诠释,新的表达,让大家更深刻了解诗歌内涵,感受古诗的文化魅力。

教学过程之环节七 布置作业

1、背书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七 教学反思

教研室教研员对这一课的评价是:1.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2.教师准备非常充分,花了很长时间准备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那么多课件、书画、对联、散文等资料3.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计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全班都动起来。4.目的准确,抓住线索“意象--意境--情感”的鉴赏方式。

《山居秋暝》教学反思 篇9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作者从山居之景,山居之人两个角度诠释了令人向往的隐居生活,以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岩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为意象,描绘了一幅山中秋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意境空明宁静而又充满勃勃生机,动与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堂课我围绕“把握节奏――理解诗意――想象画面――领悟感情”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基本流畅,孩子们都能够积极发言,参与其中,很快解决了重点字词和诗意的理解。但是在想象画面,领悟作者情感方面,还是做得不到位。

山居秋暝改写 篇10

夜晚,松树的松针上依然挂着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夜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攀上枝头,小水珠熠熠生辉,如同一粒粒珍珠。地上仿佛镀了一层银子,月影婆娑。近旁的小溪在石头上欢快地流着,水中如同掺了许多碎银子,波光粼粼。时不时还会蹦出几条小银鱼,随后落入水中,发出“扑嗵”的声音,水上漾起了几圈水纹。

竹林里有嬉笑声,我知道是洗衣服的姑娘回来了。她们三五成群,谈笑着回家了,莲叶间发出“沙沙”的声音,我知道是渔夫撑着渔船。他哼着小曲,撑着船,顺着水流往下去了。

《山居秋暝》改写作文 篇11

空旷的群山,淋浴了一场刚下的春雨,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在树叶、小草、土地上留下了足迹。夜幕降临,空气微凉,让人感到已是初秋。

在那寂静的夜晚,我独自站在窗边,看着窗外。林中一轮皎洁的月儿起来,把洁白的月光无声的照在了翠绿的松枝上,让人感到像在仙境一般。我突然有了兴致,于是走出门,沿着小路慢悠悠得地走到河边,那清澈见底的泉水,在几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流动,水中的鱼儿们也是那样的开心,我的心情也十分欢喜。

忽然,竹林中传来一阵响声,好几个年轻浣女从河边回来了,她们十五六岁,身穿青色的衣裙,左手搂着一筐洗干净的衣服,右手挽着同伴,有说有笑的,“你今晚来我家,我们一起做绣活吧!”“今天多洗了好几件,工钱可以给我弟弟做一件新衣服了!”她们轻松地走着,踩在地上的落叶发出悦耳的刷刷声。一位渔夫划船回来了,他大约四十来岁,戴着斗笠的黑脸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满船的鱼儿蹦蹦跳跳,伴着渔夫的歌声很有活力,渔船穿过一片荷塘,那些荷花随着船体摇晃了起来。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12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二)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作品风格。

2、通过解读诗句,品味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美感,掌握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3、指导学生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带动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2、通过解读诗句,学习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厌恶官场、归隐山林的愿望及追求。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光金时代,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唐朝不仅在诗体上创造了五七言近体诗,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的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有同学们熟悉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在唐诗的天空中熠熠闪光的世称“诗佛”的——王维。

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还学过王维的什么诗,把它们背出来。如:写爱情的:《相思》

写亲情的:《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写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塞外风光的:《使至塞上》

看来,大家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另一首名作《山居秋暝》,看看他在诗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二、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解题

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生再齐读

3、逐联理解诗句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晚来秋”不是“晚秋”,而是“秋天的傍晚”。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问:诗歌首联就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地点、天气、时间、季节,营造了一种空旷清幽的境界,暗含诗人归隐的情怀。

板书:

首联:铺设画面的基调:清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

明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问:概括颔联写了什么?明确:山中具体的景色。

问:那么山中的具体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明洁。

问: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这样的手法叫做什么?

明确:动静结合。板书:

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动静结合。

(3)问: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回答)

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归来;荷叶纷披,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问:概括颈联写了什么?参考颔联我们概括出来的答案。明确:山中的人事活动之景。

问:从作者的描述中,可见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怎样?明确:悠闲、自由。

问: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侧重于写物,颈联侧重于写人。

颔联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表现出山村的生活美、人情美。板书:

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自然美)动静结合。颈联:山中的人事活动:悠闲、自由(生活美)。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1)问:前三联写了哪些意象?(学生回答)

明确:山、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2)问:这些意象组成的图画有什么特点?

明确:空旷、清幽、宁静、明洁、清新、悠闲、自由。

(3)问: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看到这么清幽、宁静的景象呢?

明确:恬淡、闲适。

(4)问:看到这样清幽、宁静而清新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喜爱。

(5)问:正因为喜爱,所以作者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天的芬芳逝去,我依然要留下来享受这美妙的秋色,不愿离开,所以尾联写了什么?

明确:诗人对山中生活的留恋。

(6)作者为什么喜爱“山居秋暝”的生活甚至愿意留下来?对这里的生活感到留恋?明确:“山居”的自然美、人情美。

(7)那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

明确:没有,现实中作者身处纷纷扰扰的官场。

(8)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即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得厌恶,追求隐逸的生活像这种在诗歌的结尾表达作者心志和情怀的篇章结构,我们叫做卒章显志。

板书:

尾联:对山中生活的留恋:隐逸情怀、卒章显志。

(9)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呢?这可能跟作者的经历有关,下面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王维的基本情况。

明确:王维,字魔诘,山西太原人,唐开元九年中进士,他做的官较多,最大的做到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深受儒、佛影响。他早年出仕,也曾有过积极从政、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因而早年的诗歌以游侠和边塞诗为主,诗风豪迈、气势雄浑,表现了积极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朝廷奸佞专权,政治黑暗。面对黑暗现实,他既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敢同他们决裂。因此后期他采取了半官半隐、全身远祸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寄情于山水的道路。诗歌主要是反映淡泊闲适的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三、小结:

1、归纳本诗主旨:

大家还记得我们归纳主旨的公式吗?一起来回忆。然后大家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把它写在纸上,待会儿请两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

追求)的思想感情。

2、归纳本诗艺术技巧

上一篇:【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下一篇: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