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机械效率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机械效率(推荐10篇)

教学反思:机械效率 篇1

城南新区中学

黄璐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3、探究“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

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机械效率概念涉及到“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较抽象,因而要区分并理解这些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能轻松自如地解决有关机械效率的问题,关键是真正弄清有关概念,并能正确地加以区分,所以本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教学中在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时间比较多。

本节课由教师演示实验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动滑轮拉所做的功,引导学生分析计算两次做功的不同,从而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通过简单的实验,创建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简单内容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本节课内容在每个知识点之间都能注意承上启下,在学习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后,自然的过度到对现实案例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分析,分析完后,有对三种搬砂方案中的额外功进行比较,对三种方案的优劣进行比较,自然的过渡到机械效率这个知识点.在机械效率这个知识点上,按“定义→公式→例题→练习→现实中的机械效率分析”物理知识点学习的一般顺序进行。再由”不同机械效率不同,那么同种机械效率相同吗?”马上就进入了第二个主要知识点“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学习。

这样设计体现 了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计算让学生经历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有效突破难点:

1.突破对三种功的理解,我安排了对几种功进行分析的练习:(1)讨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 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通过讨论,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2)引导学生讨论运沙的例子,加深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概念的理解。这样进一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为后面的教学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概念打下基础。

2、对机械效率的突破

安排了例题和练习题熟悉和巩固机械效率的公式和使用,同时狭义个知识点中安排了学生对三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也在一次熟练机械效率的计算。

这两个题目不仅巩固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之外,也为后面的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

3、对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突破

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开始前通过设疑——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过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交流”的学习过程。

通过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又可从中学会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精心设计作业

1、完成该同学三次搬砂的各种功的计算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教学反思:机械效率 篇2

一、《机械制图》在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 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的重要任务, 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 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任何关系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改革都离不开《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 《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改革的成功和整个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

二、改革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必要性

人类已进入21世纪, 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 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 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发展越来越明显, 社会对高级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更加全面, 不仅要懂专业技术, 还要会管理, 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不是单一的、狭窄的, 而是多学科的、宽广的, 因此增加新的课程和新的内容已是必然的趋势。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要增加新的课程和新的内容、必须首先压缩传统课程和传统内容的学时, 并且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改革, 为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机械制图》课程学时为各门技术基础课之最, 一门技术基础课占这么多学时, 显然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制图的产生和日益普及, 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机械制图》课首先就要解决好既要减少学时、又要增加内容的矛盾。怎样实施改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实践。

三、《机械制图》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方针,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总方案的要求, 学生不仅要达到传统《机械制图》课的最终要求, 还要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计算机绘图的技巧, 以及公差与配合在图纸上标注的有关内容。要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保证质量, 必须通过认真的分析, 制定出科学的实施办法。

(一) 改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传统方式。

我们对机械课程学时居高不下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上把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放在了画法几何上, 通过点、线、面的投影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作图直观性差, 学生难掌握, 效果又不好, 而且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样的联系又不是很紧密。经过分析, 我们决定改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 改变以前的直观性较差的点线面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定位、定量投影作图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主体的直观性较好, 所以既大大降低了难度, 且能紧密地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相联系。加强投影制图教学, 既减少了学时、又降低了难度、且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能力的培养的效果, 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二) 把计算机绘图既作为教学内容又作为改革传统《机械制图》的手段。

根据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总要求, 计算机绘图的内容, 由过去的选修变为必修, 并且讲课和上机相结合。如果只从学时上看, 它确实是一个负担, 但我们认真分析后, 不仅把它作为必须掌握的内容, 而且把它作为改革传统《机械制图》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压缩学时的一种有利措施。

《机械制图》学时居高不下的另一个原因是要通过大量的手工仪器绘图训练来提高绘图技能技巧和图面质量。由于有了计算机绘图这种现代化的先进手段, 一方面, 手工仪器训练可以适当削弱, 压缩出一部分学时。另一方面, 计算机绘图的三维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可以进行三维曲线、曲面的绘制, 还可以组合造型, 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形体分析方法和训练空间构思能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节省学时, 又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还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技术技巧。

(三) 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机械制图》, 由于直观性较差, 抽象难学, 因此老师讲课特别多、特别细, 又是模型、又是挂图, 没有模型和挂图就画立体图, 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没有主动积极思考的余地, 尽管老师讲得很卖力, 学生的掌握情况与老师的期望值仍有很大差距。现在学时压缩了, 内容增加了, 我们必须改革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 对于本课程关键的、有关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内容必须仔细讲清楚;对于应用性的和信息化的知识只讲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进行引导性讲解,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这样看起来讲话的速度不快, 但每堂课给学生的信息量并不少, 知识面同样很宽。

(四)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机械制图》的传统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加模型图, 由于画图费时多, 一节课讲授的内容很少, 一些图只为了作某些说明, 画了十多分钟只讲3~5分钟就不用了, 挂图和模型由于是事先定制的, 成本高、灵活性差, 使用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且计算机绘图这种内容, 不在计算机上讲很难讲清楚, 既费时效果又差。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CAI课件等, 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加大信息量, 同时又能形象直观地加强教学效果。

四、实施效果

一是压缩了学时, 提高了效率, 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拓宽了专业知识, 为新课程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方式, 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效果。由于CAI课件, 多媒体素材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计算机三维造型等内容的学习, 和以三维型状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及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加强,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从抽象走向直观, 学生感觉轻松, 提高更快。三是计算机绘图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 对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绘图融入《机械制图》中, 使每个学生都亲自体会到计算机绘图的方便、快捷和高质量, 从而对学习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是计算机绘图, 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 为后续开设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绘图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 为后续的CAD、CAI等现代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总之, 应用现代的计算机绘图技术改革传统的《机械制图》收到了既压缩学时, 又增加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 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 对于课程教学大有裨益。

五、结语

做好教学反思 提高教学效率 篇3

通过多年实践,我认为教学反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思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维目标”─—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三者中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适用性更广,持续性更长。许多知识都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但如果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有必要通过反思,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否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是否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反思教学活动是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展开的,而现代课程理念主张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過程。特别是能否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探索、创造出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达到对政治概念、原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通过反思,教师可以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摆正自己的位置,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学生却由被动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动参加者。

三、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是教材的建设者。鉴于此,教师备课时须反思所授内容以前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设置教学定位。这样,教师不仅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还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关注政治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与传统的教学机制相比,新课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只把学生是看作教学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不只把教师是看作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不只是把教学看作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有时甚至是错误想法,这些都是宝贵材料。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更可以在此基础上生成良好的教学资源,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写好教学反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写成功之处

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达到的预期目标、取得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受到的点滴启发等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以后借鉴参考。

二、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为成为今后教学上的教训,少走弯路。

三、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四、写教学灵感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

九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篇4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一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要研究机械做功的问题。一谈到机械做功就不得不谈到机械效率的问题,所以这节课将更多地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在上课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励学生认真了解和认识身边的机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了斜面的机械效率,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与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

其次,对教材的大胆编排,使两个课时的课在一节课完整的体现出来,既体现了“效率”又可让学生“趁热打铁”。为此我在这节课上精炼语言,并且在实验上大胆创新,采取小组分工和不完整探究,避免千篇一律地套用固定的探究模式,将探究教学单一化、模式化。注重完整探究和不完整探究、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小组探究和个人单独探究、实验探究和演示探究、讨论探究相结合。

再者,这节课充分有效的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开头部分的三种搬沙子的方法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突出体现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不仅很有趣味,而且还是很有价值的。但因为本节课更多的是对知识内容的理性分析和理解,所以整个课件还是以简单为主。总之这节课基本做到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又在教学中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机械制图》教学反思 篇5

2、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如画图要求:字体书写端正规范,制图认真细致,图线分明清晰。

3、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的教学重点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精力。所以我的教学思路也是着重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空间想象能力。这样我的教学也会事半功倍,许多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如在本课程教学时我尽量用模型和挂图先让学生多看再去想,再发现投影作图的方法和规律。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养成也很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思维拓展开,也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

4、介绍本专业对在本行业的地位和发展,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5、我认为在教学上要灵活应用不可太教条主义,我们可采用多种方法,如示范法,比较法等。特别在投影画图时,我们不妨先让学生先学画三视图,再把三视图和模型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就感。

机械制图教学之反思 篇6

--------一次开放性作业的反思

内容摘要:

机械制图的教学,也应随教改的深入而有所思考,怎样向理实一体化靠近,怎样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怎样找出一条符合与时俱进,同时又符合学情实际的教改之路,我们正行走在探索的路上。关键词:

机械制图 模式方法 理论实践 质量效率 探索实践

机械制图,是大多中职学校开设有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机械制图的教学,我想,师生都有几句话心里话想要说,在此门课程的教学习中,不管是学生对老师、还是老师对学生,总有那么一些期待的话语。为此,我们做了一次开放性的作业,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机械制图的教学就多了一些认识,多了一些感悟。学完轴测图、组合体以后,就要学习利用投影的知识来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本章节,对大多数职高生来说,就相当普高学生学习数理化,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稍差的同学,在组合体三视图的学习时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一时的困难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心灰意冷,陷入学习的困境,最终只有败下阵来,看图似乎看不懂,作图总觉做不来,随着时光的流失,他们就慢慢被课堂边缘化,最终成为旁观者、局外人了。本章节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必须共同努力,千方百计来度过这个难关,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深刻,怎样经过精心组织,顺利完成好三视图的识读教学,就至关重要了。为了检验前期教学效果,同时为了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一次———“真知棒,我最棒”的 识图活动。

1、活动要求:

给定三视图,请你展示出读图结果。

2、活动准备:

课堂讨论你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然后按“志同者”进行分组。

推出小组长,让他来分配任务,协商工作策略,并派人记录此次活动的过程,小结本次活动的得失。

3、活动评价:

通过展示活动结果、上交操作过程和心得材料,评比出等级奖,按等级分发不同数量的“真知棒”棒棒糖。经过一周的忙碌,同学们都献上了小组的厚礼,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读图的结果,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了同样的任务。其中尺规作图组最为传统,他们从诸多的图纸中挑选了两份A3纸幅图画,采用的是正等测作图画法,卷面规范,线条分明,清晰工整,立体感强,堪称漂亮。模型组成员分工明确,大家采集泡沫板材,分析视图线框,测量加工部件,检测组装成型,甚是精巧。媒体组分析多媒技术,讨论作图思路,设计三维动画,编辑相关链接,打印演示结果,效果不错。三个组都撰写了本组作品的说明文,其中介绍作图的方法步骤,包括途中困惑与企望,不乏事后感想与寄语。经过这次开放性作业的尝试,我似乎感觉到大家的收获颇多,学生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流露出了很多真实的感悟,很高兴,这次活动有这等不凡的价值。作为专业课程的机械制图,怎样才使学生永远保持那么一股始终如一的学习热

情,永远坚守那份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我们执教者苦苦寻觅的。怎样能使课堂充满趣味与活力,使教学更具质量与效率,我们就先得在自己身上多动脑筋、多花功夫,主动承担提高课堂优化的责任。这里,对机械制图教学我有几点思考:

一、自主学习的倡导。机械制图是一门手脑并用、理实结合的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和转换能力,如果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讲或者简单地观摩,那么他们很难在知识的掌握中大有收获。所以,学生能否在课堂中自主探索,能否在小组交流中动口与动手,都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老师的理念革新。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同学之所以能释放自我,主动参与沟通讨论,积极表现动手动脑,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开放性学习带给他们的自由与激情,他们在小组的舞台上展示个性,发挥特长,在活动中自信,在成功后愉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大胆一些,多给他们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他们设计一些沟通交流的场景,多给他们布置一些动手操作的任务,相信他们,放手他们,锻炼他们,培养他们。

二、直观教学的价值。

挂图、实物、模型这些辅助工具,它不但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形式不再单一,而且使我们的教学简单明了,使空间和平面的转换更为直观,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将机件的轮廓清楚的呈现在你面前,不用你去琢磨位置的前后、线条的虚实、切口的模样。这些仅凭想象难以获得的东西,借助直观就可迎刃而解。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可以以模型为教具,也可以以模型的制作来作为作业的表现形式,手脑并用,在做中学。真正拥有一套系统而丰富的教学模型,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不够现实,再说拥有了也不是万能的,使用过程中还是具有局限性的,如果我们想要有所扩展和发挥,那么就得靠自己动手“中国造”,这样才能满足应时之需,所以,我经常动员学生收集塑料泡沫、粘泥和纸板,课堂前后或课堂内外试做模型,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更多的用话说不清的东西,我们用一个模型就可以清楚交代。

三、电脑科技的魅力。

放下圆规三角板和粉笔,我们可以发挥多媒课件的优势,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画面突破教学难点。运用计算机技术,我们的学生可以用移动的鼠标代替手中的纸笔,在探究机械制图的过程中钻研3DMAX,AUTOCAD技术,激发利用软件实现作图的兴趣,享受电脑科技的无穷魅力。作为通用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可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从目前的教学来看,我们希望计算机这门课程还可以深入扎实一些,希望大胆涉及CAD、动画和3D技术,让孩子们视野开阔,思维开放,这些都为机械制图的学习提供方便,促进了公共课和专业课有的机结合,体现了公共课为专业课的服务职责。这一点,在同学们在总结中也同样有反馈。希望我们的公共课老师多为专业课提供这样的服务,希望我们的学生多掌握一些画图的技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大展自己的才能,大秀自己的图艺。

四、教学生产的结合。

职业教育要实现五个对接,其中就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我们的学生在本次练习过程中,就有一组学生在车间向师傅讨教,直接要实现图样与实

物的转化,希望在机床上通过车、割、洗、磨等工序的操作,完成图物的转换。他们先讨论线框的对应,尺寸的长短,先后的顺序,操作的规程,在观摩中操作,在操作中咨询与探讨,并且在讨论中还有记录,在记录中还有整理和反思。产品生产出来后,大家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成功的体验非他们莫属。通过共同协作,他们诠释了集体的力量,展示了团队的风貌,体现了团队的精神,解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领会到课堂论理的指导作用,运用中领悟到制图与读图相互转化的方法。他们还真切体会到,自己进入车间,就有身为工人的感觉,师傅的规范性操作,安全性要求,质量性意识,使他们的神经时刻紧绷,丝毫不敢懈怠。如果我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计划和穿插一些与生产相关的练习机会,自然就会拉近教学与生产,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工人,教学与生产的距离。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可以考虑与实训车间紧密结合,与生产工厂相靠近,在观摩、实训中了解课堂与车间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达到以实践促教学的效果。

五、教师能力的提高。

教师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时的口号,它是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已有的基本功毋庸置疑,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必须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放弃一劳永逸的幻想,小心坐吃山空尴尬,“一碗水”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面对当今的教育对象,我们必须牢记水涨才能船高。时下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专业教师对现代化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除此之外,还有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模拟教学,这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模式,都值得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和尝试,把它作为我们新兴知识的增长点,让它也成为学生受益、自身成长的立足点。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我们必须去努力实践与追求,我们必须要求自己迅速成长。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以求课堂效率和求学生发展的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被提倡和采用,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为终身发展而学习为特点的教学理念也慢慢深入人心,我们必须思考怎样才能把时间和空间开放给学生,采用哪种方法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采用哪种模式才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传统教学从偏离的轨道上拉了过来,才能真正的把教与学的本位恢复回来,才能把老师从传统教学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思想才会真正确立起来。所以,理念革新与能力提高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关于《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7

《机械制图》是培养学生识图、绘图技能的一门学科, 其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在从立体转化为平面和平面转化为立体的思维转化过程中, 学生很难理解, 会产生畏难情绪, 而这种情绪会严重影响其以后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来改变这种现象。

一、改变教学手段, 提高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科技进入了课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颖、直观、动态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 教师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 能把枯燥的线条变得鲜活起来,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学习难度。同时, 计算机、投影仪、课件的综合使用, 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使学生的抽象思维更好地发展, 更快地建立和提高空间概念, 从而更好地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但是, 教师也不要忘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不论是传统教学手段还是现代化教学手段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我曾经听过一位同行的公开课, 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省事, 一节课就在那里翻PPT上的图形, 学生也听得直点头, 最后叫学生练习的时候, 学生茫然, 不知从何入手。究其原因, 是教师依赖多媒体, 仅仅动嘴讲授, 未注意对学生动手练习的培养。

而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将很多时间花费在一些辅助教学图形的绘制当中。比如画一个切割类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为了帮助学生想象, 要辅助画出轴测图, 再把切割的部分从整体上切下来, 画在旁边, 这无形当中就浪费了时间, 而这些辅助图形教师如果用课件事先做好, 就可以大大节约课堂上的讲授时间, 从而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

所以, 我认为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手段不要固定, 不要单一, 多种手段一起用, 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 保持好奇心, 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有兴趣才是学好制图的关键。

二、改变教学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

制图是一门工程语言, 只有掌握了这门语言, 学生才能游刃有余地胜任今后的工作和学习, 所以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 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立体思维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阅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和徒手绘图的技巧。

技校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各厂矿的生产第一线, 在生产中, 只有熟练正确地阅读图样, 学生才能去加工、装配。而在生产一线, 学生还会遇到很多零部件的测绘, 需要绘制草图。因此, 学生加强徒手绘图的能力是必须的。以往的教学并不重视徒手画图, 教师应根据实际生产需要, 增加徒手画图模块的课时。

另外, 在阅读零件图的同时, 教师也可以多联系实际, 不要仅仅是为了读图而读图。教师在指导读图的同时, 要把零件或机器的作用、工作的场合、机器或零件的重要工作面都详细进行介绍, 这样学生在读图的时候, 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去更好、更全面地分析零件图。

在课外时间,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车间、工厂参观, 增加学生的阅历, 扩大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不至于坐在教室里闭门造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熟悉工作环境, 今后参加工作就可以快速适应环境, 尽快达到企业用工要求。

三、改变教学重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现在仍有不少教师在使用, 但更多的教师在不断思考、不断改革, 以期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 让课堂活起来。究其根本, 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的传道授业, 还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我采用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首先, 在心理上尊重学生, 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具有求知上进的动力;其次, 在课堂上我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的思路, 启发学生去思考, 使课堂动起来,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 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 利用课堂时间多做练习, 使他们感到学习的压力, 促使他们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满足, 我抓住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心理,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机械效率 篇8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英语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88-02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通俗地说,反思性教学即教学的反思与反思的教学的统一。那么我们怎么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呢?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那么,在教学反思活动中,我们反思了什么呢?那就是:思得、思失、思改。

我们可将教学反思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一、教学前的反思

运用过去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给自己的课堂教学作好铺垫。

(1)教学前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我们试图反思: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起到导学、导教和导测量的功能?设计的目标应该是三维目标,即认知目标、能认目标和情感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发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除了体现学科特色外,是否考虑了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需求?是否考虑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结合?是否兼顾了学生的意志和情感?在目标的难易度方面是否体现了适度性原则?

(2)教学前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有些教师往往过于依赖教材,不仅教材及时进行调整或加以艺术处理。然而,笔者认为,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成熟度的一种标志。因此,除了考虑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选材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内容是否鲜活、具有可读性?另外在教学内容中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善于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对学生是否适度?也是可以作反思的地方。

(3)教学前对教学过程的反思。首先,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实际,考虑选择和运用各种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模式,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其次,灵活、有效使用多媒体。最后,重视导入和结尾。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能接受吗?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哪些因素会影响授课的效果?哪部分学生需要特别关注?

这就要教师结合现在学生的实际,反思原有的教学设计,因为 “照本宣科”的教学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不会有太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时,笔者曾经参考教参,照搬了一个教案。通过创设情景由询问“图上有什么”开始,由浅入深,以旧带新,引出农场,农场中有的东西,尤其复习了动物名称;通过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复习巩固动物名称;通过表格形式从比较城市和乡村到比较中国的农场与美国的农场,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最后为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操练活动。老实说,两部分内容学习下来,学生的反映还不错。但通过反思后觉得学生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根据教师的要求找答案,学生一直在被教师拖着走。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得到进一步发挥,而且两部分内容缺少连贯性与整体性,尤其是第二部分比较等级的操练,更缺少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内容。笔者就试着对这一教学设计重新策划,重点就是如何用活教材?首先笔者调整了一、二部分内容的顺序,在复习的基础上,直接用图片引出city、country这两个词,然后,根据第二部分进行比较等级的操练,话题引入 country,引出更多关于 country的特点,如物产、季节、色彩等,然后讲述 farm里的东西,引入第一部分,使得一、二部分浑然一体,突出围绕一个主题 on the farm,而且学生兴趣浓厚,自己主动用书本上的新语句帮忙组织对话,这样的效果与前一设计的效果又有了很大的不同。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行为反思就属于这一阶段的反思运用,教学行为一般有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

(1)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的行为反思。上课过程中,教师教的行为可以这样进行反思: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能否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课堂讨论能否有效开展?阅读、活动和练习的指导是否有效?指令是否明确?课堂用语是否恰当?板书布局是否合理、出示是否适时?多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当?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作出必要和及时的调整。

(2)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的行为反思。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行为进行记录、分析、调控,反思包括:注意、参与、思维、情绪等行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要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每一位学生?哪些学生还没有积极参与?学生的思维是否给我引向了深入?课堂气氛是否利于学生的学习?本次教学内容是否真正进入的学生了头脑?如何更好地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秩序?怎样做才能够既保持了课堂的张力,又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3)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行为的反思。课堂互动是为了保证学习者有大量机会参与信息交流的话语活动,是师生“合作”的产物。

在教学用英语“表达提建议的方式”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问学生假如出去旅行要带什么?要学生用建议的方式组织答句。开始学生很兴奋,几句之后,学生便冷落下来,似乎眼高手低,无法表达。我们就得反思——活动虽有交际性,但一定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任务设计一定要真实,要能够完成。于是再教设计时,就不是直接要学生回答所带物品,而是给学生列出了许多可供选择的物品的英文名称,其中有学生熟练的,也有学生不会说的,要学生选择,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结果交流起来学生兴趣更浓,教学目标也完成得很好。

三、教学后的反思

运用反思性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对自己前一节或几节课教学行为及效果的分析与思考。分析判断在教学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是否适宜。在课后,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总结,并及时地作下记录。回忆教学过程怎样?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计划如何?是否有所改变?改变计划的原因是什么?改变的方法是否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策略?学生已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吗?学生是否有所得?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是否对培养解题能力有所帮助?教师本身的教学思想可有存在问题?

按反思内容,又可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师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思考。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等;教学艺术的反思——“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反思就像教师获得一面镜子,专门来反映自己或他人教学情况,总之这面镜子能使自己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的实际的行动”。按照杜威的观点,“反思就是一种教学上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因此,实践反思性教学,就要通过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来实现,那么,怎样去做好教学反思呢?如:

(1)lesson report:教师在一堂课后,课后记下课堂内发生的一件事。(2)Journal(日记):坚持每天写教学札记,记载对课堂发生影响的事件,把自己教学的“得与失”记录下来,帮助日后反思,从以后教学参考,时间长了,也是一天财富。(3)Observation(观察):不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不同反映和态度。(4)Interview(访谈):就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的谈话。(5)Questionnaire(问卷):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及效果。(6)case study(个案研究):由于教学实践过程是教师个体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过程,那么教师教学活动的发生就建立在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之上。(7)Watching video(观看录像):有条件的老师,观看和分析自己或同事的课堂教学录像,可以这样去反思自己的“得与失”,是教师培养自我意识能力的手段之一。(8)Teaching blog(教学博客):每节课、每天或每周在网上记载自己的教学心得,并提出自己的反思,供网上的其他教师探讨,自己从中得到启发和得到教诲。这是一个大范围的讨论,可以听到不同领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等的意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网络的兴起提供了新型的现代化的反思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思路。(9)Evaluation(评价):这种评价与听课相似,要求听课者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在课后相互交换意见时,焦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行为,而不是教学对与错的问题。

总之,所有这些“反思”,都应该有一个“问题——反思——新问题——调整和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只要我们善于反思,坚持反思,我们一定会在反思中突破,在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

[2]薛笑丛反思教学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界,2004(4)

[3]黄影妮反思性教学:提高外语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J]高教论坛,2004

[4]陆丽华反思性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2010年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李杨 篇9

郧阳科技学校 李杨

汽车机械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有着不同于一般文化基础课的特点。对于教材中的内容,需要教师的分析和挖掘,从各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深入揭示和细致分析,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我们大开方便之门。

照本宣科地泛泛解释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枯燥乏味的机械基础,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运用实际演示固然有效,但限于机器或零件的体积很多情况下不大现实,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演示能把实际的东西方便地有效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起到了我们教师很想达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凸轮这一章,笔者展示了几个运动凸轮机构的FLASH动画,只要通过简单的按照例题分析,什么是凸轮?什么是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由哪个核心构件来控制?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这些关键问题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让学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总结运动规律,再进一步点明凸轮是具有控制从件运动规律的曲线轮廓的构件,提出在已知从动件运动规律的条件下,凸轮的轮廓曲线如何求作(可以展示真正意义上的、能看到的而不是光靠想象的“反转法”)。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问题学生自然也明白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这样听讲轻松、清楚多了”机电班的一位男生曾这样说。

再如平面连杆机构,最常用的是四杆机构中的铰链四杆机构,在机械基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又是其他四杆机构的基础,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来介绍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值得我们重视,巧妙地制作一个铰链四杆机构的动画,讲解时可生动形象地演示出取不同的构件作机架便可得到三种基本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能动态地表现出三种基本类型的运动过程,并能得出最基础的是曲柄摇杆机构,这就为如何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作了很好的动态补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重点。然后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印象,如缝纫机踏板机构(曲柄摇杆机构)、摇头扇中的机构(双摇杆机构)等,再辅以展示图片、播放电视录像等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显示如汽车的前雨刮器(双曲柄机构)等。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效果很好。

在作图方面,如作图法求作凸轮轮廓曲线,作图法求解铰链四杆机构死点位置等等,可运用AutoCAD、caxa等制图、建模软件直接演示作图过程,让学生看清作图的每一步骤和细节。其效果是:作图速度快、灵活多变、可逆性、精度高,课堂效率提高了,而且学生也愿意接受,学习变得轻松了。

另外,在棘轮机构传动中加入一些运动的声音,使学生能听到棘爪滑过棘轮轮齿表面的声音,更加直观地展示机构的特性。还可以编一些教学小游戏,以便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无形中巩固知识。

机械制图三视图教学反思 篇10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图形与视角的相互关系,形成三视图概念,进而形成画三视图的技能,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查找相关书籍、资料,查阅互联网等手段,结合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精心组织了一份文图并茂的材料,作为辅助教材,并在教学电脑上,并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情境及层层递进的观察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与思考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就此针对我的教学实践,以及本节课的得失与收获做深入地反思。

学生不但要学会识读三视图,而且还要学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并且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能够运用三视图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与他人交流设计方案,从而获得全面的评价,优化设计方案。于是针对此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以及在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哪些可供参考的解决办法,我进行了尝试性教学实践。以新颖贴切的“对诗”开题及观赏图、文、声并茂的视频短篇,迅速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进入学习状态;从名诗中提炼出的数学知识与哲理渗透了主题并自然地切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对视角与视图进行探索和体验。此外,以诗入题还可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让他们体会到全面看待事物(数学的育人价值)和数学的美,也将本节知识上升为高力度、高审美的知识内容。

视频短篇《题西林壁》长约三分钟,画面为从不同角度观赏庐山的不同风景和配乐朗诵古诗及相关知识、哲理的简要介绍。为新知做铺垫。

在学生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有了丰富的体验认识之后给出三种视图的概念已是水到渠成。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起源于现实。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为了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设计了本实验: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创设吸引人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想像、体验、验证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并在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了不同的图形,这样得出的结论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判别观察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在三维实物与二维图片间不断地进行切换想像,从而完成思维过程的第一次抽象,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培养训练。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此时学生接触的情境已经逐步“数学化”(从观察实物到摆放规则的几何体再到相应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形来反映并思考思维的空间形式及位置关系,并用合理、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空间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再次培养训练的过程,也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过程。

课件的演示将难以用语言解释说明的抽象思维过程动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感知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得到训练培养,并突破教学难点。

从观察可触摸的实物,到摆放可从不同方向亲身体验的几何体再到现在只能完全靠发挥想像的图片,学生接触的情境逐步抽象化、数学化,使学生在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发展空间观念。心理学认为概念一旦获得若不及时巩固就会遗忘,识图画图和真假视图题即可加深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像能力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画图示范(课件不能取代其作用)以开拓空间,刺激学生形象思维。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也有助于教师的阐述、讲解。

训练学生学会识别并画出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学生进行互搭、互批、介绍画图经验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体验收获。学生经过“想像、画图、互评、互改、交流、总结”等过程(师生对正误做法给予点评)归纳出三视图的观察方法、画法和注意事项,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小结不只是梗概式知识、方法的归纳,对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意识,情感态度等良好表现也给予引导和肯定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养成习惯、认识自我、完善认知结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耳目一新的改编诗前后呼应、画龙点睛,使整节课形成一体,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气氛、学习主题再次得到升华!

课件模拟展示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抽象的思考过程使得概念的理解直观形象、浅显易懂,使课堂教学生动高效,并有利于加快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作业进行了分层处理,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层次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后对本节课做几点说明:

一、关于培养空间想像能力的说明

空间想像能力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本课为学生创设了许多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及多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求学生思维逐步抽象概括的观察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并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几何体、图片及课件演示等在充分的时间、空间中进行观察操作、对比想像、探讨交流、感受体验,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发展和得到提升。

二、关于本课整体设计的说明

(1)在培养目标上,本课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知识、熟练技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获得终身发展的学习动力。

(2)在内容设计与呈现上,本课力求知识性、生活性、趣味性、活动性、层次性、教育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创设情境―→探索和体验―→形成概念―→画法探究―→反思归纳”的过程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

(3)在教学方式与学法指导上,本课力求自己作为学生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动者。

(4)在教学手段上,本课力求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具、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想像理解,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5)在教学评价上,本课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方式去评价学生(如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及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方面(如知识掌握、学习方式、努力程度与参与度)。

以上是我依据《三视图》这一节公开课后的所思所想。就教学设计的初衷而言,我是想把“公开课”作为“问题课”,就此提出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经验。同时希望各位同行,利用公开课这一载体,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和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成果,而少一些表演的成分,那么,我们的教师会迅速地成长起来,我们的学科会更完善、更有发展。

上一篇:回首已不在的散文下一篇:有意思的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