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摘要:中国农业物流产业可分为四大板块,并具有物流量、物流难度大,物流时间与空间要求高,以及双向物流等特点。中国农业物流产业相对落后,但它的发展正当其时。农业物流发展战略包括:政府推动、建立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培育物流主体与载体、发展冷链物流和设立专项基金等。
关键词:物流产业 发展战略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规划纲要》中,单列“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一节,明确了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单列一章,明确提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中央认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为农业物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意义十分重大。
一、四大板块构建农业物流产业
现代农业有三部分构成,一是种植养殖业,二是农产品加工业,三是农村现代商贸业。中央讲的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应服从于、服务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统称为农业物流。
农业物流由以下四大板块构成:
第一,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水利灌溉、饲料,也包括钢材、水泥、柴油、农用货车等等。
第二,满足全国人民消费需求的农产品物流与为了实现农产品总量供需平衡而进行的进出口物流。农民生产的所有产品,只要不是供自己消费的,都成为商品,农产品一部分直接面对消费者,成为最终消费品,一部分作为工业原料,以工业品提供消费,一部分加工成食品后供居民消费,一部分通过出口供外国消费。
第三,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再生产需要形成的生活消费品物流,主要是吃、穿、用、住、行等类消费品。
第四,为推进循环经济与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而形成的可再生物资的回收物流。比如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废金属、废纸、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等。
中国的农业物流有四大特点。
第一,物流量特别大。以2005年农产品产量为例:粮食48,402万吨,棉花571万吨,油料3,077万吨,糖料9,451万吨,蔬菜56,284万吨,水果16,120万吨,肉类7,743万吨,奶类2,864万吨。又如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县及县以下占32%,消费量超过2万亿元。为保证全国15,010万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需要,仅化肥物流量2006年就达到3,504.8万吨(折纯)。
农产品进出口物流总值2006年接近600亿美元。
第二,物流难度大。与工业品不同,农产品是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仓储难。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冷链处理。比如在发达国家,蓄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从采摘、捕劳、屠宰到消费者手中,都要经过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也由于中国是由千家万户小农经济构成的农业与农村,所以农业生产资料与日用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物流也特别困难。
第三,物流时间与空间要求高。一是农产品季节性生产,全年消费;地域性生产,全国消费。二是农资与生活工业消费品物流包括农业回收物流在时间与空间的要求上也有别于城市工业品物流。
第四,农业物流是一个双向物流系统。即我们常说的“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解决农民“卖难与买难”的问题,但双向物流系统,又不仅仅是解决商品的流动,而还要构建农业物流的供应链、价值链与服务链。
研究中国的农业物流,要特别注意与发达国家的三大不同。第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突出,57%的人居住在农村,而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一般不到10%。这使农业物流量特别大。第二,中国现有“三农”体制是大市场与千家万户小生产相结合。经济的全球化已使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但农产品的生产集中度低,这使农业物流必然形成多元化、多方式的格局。第三,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物流服务缺少组织保障。所以,研究中国农业物流时,既要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走中国自己的路。
二、发展中国农业物流正当其时
综观世界物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传统物流、实物配送物流、综合物流与供应链物流阶段。物流业的发展在一个国家内与其经济的发展水平成正比。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这一概念以来,准备期走过了二十年,到“九五”、“十五”才有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发展更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20-30年的差距。讲到物流,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业物流上,在进入新世纪之时,中央提出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非常正确,正当其时。
第一,农业物流存在巨大的现实与潜在市场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的农林牧渔业构成的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018.4亿元,到2005年为23,070.4亿元,增长了22倍。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供的数据,农产品物流总值1978年为527亿元,到2006年为13,546亿元,增长了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县及县以下为1.053亿元,2005年为22,082亿元,增长21倍。农业生产资料中,农用化肥1978年产量为869万吨,到2005年为5,178万吨,增长6倍。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物流的潜在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第二,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条件。
道路。2006年7月,交通部、商务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五纵二横(五纵指银川一一昆明、呼和浩特——南宁、北京——海口、哈尔滨——海口、上海——海口;二横指连云港——乌鲁木齐、上海——拉萨)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的通知》。从交通部获悉,到2006年底,全国新改建公路里程34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6万公里。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348万公里,高速路4.54万公里。行政村通公路率已达84.1%,客车通达率
已达832%。
信息化。国家加大了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推动力度,“金农”工程深入实施,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 心。农业部、商务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也在大力推进“农村信息网”,“新农村商网”与“农资新网工程”。
仓储。据国家粮食管理局提供的数据,全国粮库已建31,275个,总仓容达29,364万吨,其中13%为具有“四散”作业能力的现代粮库。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商流、物流一体化运作的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经营额超亿元的有3,400多个,建筑面积1.28亿平方米,全国已有冷藏库700多万平方米。
第三,农业物流运作主体与载体已有一定基础。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对江西、四川、河南、湖北的实地调查,已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村流通体系。物流的运作以自营为主,物流运作的主体以民营为主。从目前情况分析,参与四大板块农业物流的主要是以下六大部分。
1、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其交易总额占农产品社会消费总额的75%,城市80%的农产品来自批发市场,商务部2006年启动了“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三年努力,拟带动2,0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
2、供销合作社。按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统计,2006年全系统完成经营额7,489亿元,同比增长22.2%,2006年底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社2万多家、社员500多万户,发展综合服务社14万家,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22%,发展各类专业行业协会1.2万家。在农资供销中,已采用连锁配送的方式,2006年配送总额已达800亿元。
3、邮政系统。在农村,邮政拥有最广泛、最深入的服务网络和良好信誉,全国邮政1/3职工、2/3邮路、3/4网点分布在农村。在农村拥有5万个邮政网点,20万农村投递员。邮政系统从2003年开始涉足农业物流与商流。农资与生活用品的连锁配送业务已扩大到20多个省、区、市,1,500个县区,邮政“三农”服务网点(含自有、加盟等多种形式)总数已有20万处,覆盖全国行政村的27%。
4、粮食系统。储备粮的物流依托国有粮食系统,粮食的自由流通依托多元化的企业系统,包括粮油批发市场。在一年1.7亿吨的粮食物流中,形成了北粮南运的基本格局,东北是中国最大的粮食流出区,东部沿海为最大的粮食流入区。粮油进出口主要依托中粮集团、中储粮总公司、东海粮油等。
5、个体运销户与经纪人。在农村他们作为市场中介与经营网点,发展十分迅速,他们运作灵活,服务周到,在一些农村,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6、农业物流公司。农业物流的专业公司很少,但已开始出现,首先诞生的是连锁超市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以及经营农产品进出口的农业公司,实行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速,一些专业物流公司开始出现,如上海新天天大众低温物流公司、中外运裕和低温物流公司,专门为农产品冷链服务。在不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专业物流公司。
有农业物流发展的基本条件,并不是说就马上能发展起来,需要政府推动,需要理念转换,需要企业的参与,把发展农业物流的迫切需要变成实际行动。中国农业物流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对农业物流缺少全国性布局。现代物流对“三农”意义重大,所以国务院的有关部委,如农业部、商务部、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财政部等等都提出了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政策措
施,但容易政出多门,这必然会加大物流的管理费用,2005年,中国物流的管理费用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13.5%,与GDP的比率达到2.5%,而美国是0.4%。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所以农业物流的目标与要求,不能一刀切,而要分类指导,分阶段实施。
第二,农业物流技术与装备落后。以冷链物流为例,冷链物流是指易腐变质食品从产地收购之后,在产品加工、储藏、运输、批发与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的特殊供应链系统。目前有三大类商品必须通过冷链,一是初级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等;二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如速冻食品、肉禽水产品等包装熟食、冷饮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等;三是药品等特种商品。前两种都属农业物流。据有关部门估算,由于缺少冷链物流系统,中国每年水果、蔬菜的损耗率达到25~30%,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5%。日前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与豆制品基本上是在自然状态下运销。发达国家生鲜产品的冷藏运输率超过50%,有的达到80%~90%,中国不到20%。中国公路保温车辆约3万辆,而美国为20万辆,日本为12万辆。中国铁路冷藏车箱仅占运行车箱的2%。
再以粮食物流为例,2005年,全国粮食物流量为1.7亿吨,其中0.7亿吨为跨省流动。国际上粮食物流一般以散粮为主,但中国90%仍以包粮为主,这使粮食物流成本高出发达国家10个百分点,且速度慢、损耗大。
第三,缺少农业物流专业服务商等。如果说,近几年有成千上万个物流公司成立,但基本上都在运作工业物流,农业物流都靠自己的力量运作,把其中的运输与仓储外包,“散、小、差”十分明显,农业物流还没有形成气候。为什么大家不愿涉足农业物流,大致有以下五个原因:一是对农业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农业物流要面对广大农民,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运作困难;三是农业物流量大但价值小。在全国社会物流总值中,农产品只占2.7%,利润率相对较低;四是在农村缺乏物流人才;五是缺少农业物流的政策环境。
第五,由于农业物流特别是农产品物流处于比较传统形态,农业物流过程中的加工增值比例较低。在发达国家,农产品是总值与农产品加工后的总值之比为1:3至1:4,而在中国不到1:1。第六,由于在农村流通方式的落后,物流水平低下,使农业物流过程中缺少监督,缺少标准,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农村,极大损害了农民利益。同样,食品安全严重损害了城市居民的利益,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城乡的统筹发展。
三、农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第一,加大政府推动力度。现代物流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社会新的分工已到了物流服务从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分离的时期,这是先进生产力,是一种社会进步。但许多国家在物流发展中,采用政府推动的办法。比如日本、德国都十分成功。政府推动不是政府包办,而是为物流发展创造一种环境,加速物流业的发展。在农业物流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有必要加大推动力度。但政府各部门必须形 成合力,围绕一个总的目标去推动,而不是政出多门,扯皮不断。如制订农业物流的总体规划,安排农业物流设施建设,加大物流人才培养,积极制订农业物流标准,大力培育农业物流服务商,出台农业物流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等。
第二,建立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也就是指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统筹考虑,农业物流的四大板块一体化运作。四大板块构成了农业物流的系统工程,缺一不可,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可以有先有后,有重有轻,不一定齐头并进。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必须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带动农村,这已被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第三,大力培育农业物流运作主体与载体。鼓励商贸系统、粮食系统、供销社系统、邮政系统成立农业物流公司,扶植民营资本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的大批发商、仓储经营户、运销经纪人,改造提升为物流公司。
考虑到中国农业物流四大板块运作的现状,农业物流可以有适当的分工,以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物流供应链:
①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②以供销社、邮政物流、专业协会、经纪人为核心,实施多元化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管理。④以“万村千乡工程”为主导,培育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以其自营与加盟的网络为核心,实施日用品供应链多元化管理。
④以粮食、林业、供销社、民营商贩为核心,实施农业回收物资供应链管理。
按照中国目前的情况,一个物流公司很难做到农业物流四大板块同时运作,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是中国农业物流的基本格局与中国特色。
第四,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确保食品安全。冷链物流是生鲜食品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生鲜食品会随时间与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条完整的冷链物流包括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冷冻销售四个环节,构建从农田、水域到餐桌安全的产业链。所以,具有高科技、高投资、严管理的特点。据有关资料测算,加工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成本90%是物流成本,食品卫生、品质、前置期的核心保证因素是物流,食品流通产业管理、技术、效率的95%取决于物流。因此提升食品物流整体水平是提升食品加工业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冷链物流体系还没有形成,冷链物流技术落后,不仅损耗大,而且安全事故不断,据全国食品协会提供的数据,2003年我国共发生重大食品中毒事件报告379起,1.2万人中毒,323人死亡。2004年全国查处食品违法行为39万起,货值超过14亿元。所以,冷链物流是农业物流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设立示范工程。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正面临从“集市”走向“超市”的重大变革,发达国家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60%~80%进超市销售,中国只有6%,经过5~10年的努力,应当可以提升到200以上。
第五,设立农业物流发展财政专项基金。考虑到农业物流起步晚、底子薄,有必要在国家与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拨付款中,设立一个农业物流专项基金,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农业物流的发展给予特别的支持。这项基金主要用于:
①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粮食储备物流系统和全国重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造;②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与标准体系建设;
③冷链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应急物流等示范工程;
④农业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
⑤农产品加工增值与检测系统建设;
⑥农业物流人才培育与国际交流。
第六,改造粮食物流系统。粮食对中国来讲,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中国缺粮,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于解决。所以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对中国来讲都是头等大事。粮食物流的重点是逐步实现散装化、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设施现代化。要根据产地与销地的实际情况以及进出口的需要,建设战略储备库与市场调节库。要强化粮食物流过程中的加工增值服务,培养粮食物流公司,加大粮油批发市场的改造与功能的提升。
第七,建立农产品应急物流系统。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国家,旱灾、水灾、地震、非典、禽流感都发生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来说,都要有发生应急事件的预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物流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农产品物流,这里涉及到保证人生存所必须的各类食品的供应,为此不仅要有一个储备系统,还要有一个跨地区灵敏的调拨系统,以及多种运输方式与物流公司一起运作的物流系统。
第八,建设农业物流金融支持系统。物流需要金融部门的支撑,包括银行、保险、租赁、证券。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包括民间金融组织和官方金融组织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但明显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农发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信社四大国有银行由于商业化运作,导致大量收缩农村网点,金融功能有所萎缩,政策性金融功能缺失,所以必须明确四大国有银行对农业物流的金融支持。二是在农村举足轻重的农信社主要从事小额与短期贷款业务,这与农业物流的金融要求不符,要有所改变。三是农业物流需要保险业的参与,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张来武介绍说, 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种业大国, 但并不是一个种业强国。从国家竞争的角度,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 解决我国现有种业体系小而散的问题迫在眉睫。所以, 重构再造一个商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是顺应国家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早在2012年2月, 科技部就会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教育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以“创新引领发展, 做强做大种业”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博鳌农业 (种业) 科技创新论坛, 由此拉开了推动种业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化创新体系再造的改革实践。为此, 科技部发布《生物种业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统筹国家科技支撑和863计划, 部署农林动植物种业专项, 组织25个项目。启动实施主要农作物商业化育种项目, 已经创制出优质、抗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535个, 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达2 333.3万hm2, 优良动物新品种6.2亿只 (头) 。
重构和再造现代种业体系必须要把种业成果推广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科技部推动北京国家现代农科城建立了种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技术交易中心, 已汇集了各地成果6 000项, 推介农作物新品种7 000个。在陕西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立了国家 (杨凌) 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建立了山东寿光蔬菜电子交易市场种权交易平台, 到2013年年底签约合作会员单位达到50家, 交易价值3亿元左右。
同时, 现代种业创新体系还需要构建种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部积极策划筹建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种业科技创新基金, 促进种业商业化和社会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将种业基金列入优先支持项目。北京建立了通州国际种业园, 以“政府搭台、公司运行”的种业产业开发模式, 构建种业国际化创新基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合理的建筑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还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本文笔者对市区住宅使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根据现在人们对住宅的要求,阐述了住宅建筑设计性能价格比、提高住宅设备的配置水平、健康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建筑的造型等五个方面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前言
现代住宅居住的舒适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绝于户型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此,要实现提高居住条件,改善居住质量与环境等目标,住宅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突出超前性的理念与设计思维和方法,以来满足人们不断提出不同层次的新需求。从而使现代住宅不仅是人们生活起居的场所,也是精神生活的一种载体。这将成为现代住宅未来建筑设计的主方向。
一、住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合理因素
(一)住宅套型将更趋合理
根据我国家庭人口结构的现状,参照发达国家的套型和户均建筑面积指标(如美国为167m2),新世纪我国住宅套型将以三室二厅二卫为主(建筑面积为100~140m2)。同时应辅以一定比例的二室二厅一卫套型的住宅(建筑面积为80~90m2)。在大中城市,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深化,一室一厅一卫的小型户存在一定的消费市场。小型户适合于单身的年轻人或退休的老年人。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家,该套型尤其适合于时间宝贵、具有鲜明个性并正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商界新锐、科技园的IT产业人士、大学学生及单身年轻教师等。
(二)住宅功能分区将更趋合理
通常一套住宅根据其使用功能可分为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和辅助区。亦可称之为动区(指公共活动区和辅助区)和静区(指私密休息区)。一般宜将动区设置在入户门附近,静区的布置应比较深入。一个合理的设计,不仅应使动、静分区及布置合理,而且应使交通路线简捷,相互干扰少。
中厅大卧是未来住宅室内分区的一个发展方向。尤其起居厅是组织现代家庭生活的核心,所以起居厅应有足够的面积,在空间尺度上必须达到基本的视觉和心理舒适度。但是部分人认为起居厅的面积越大越好,直至造成实际工程中出现面积为70 m2左右的起居厅、狭长的暗厅等不合理的情况。参照发达国家的面积指标,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于三室二厅二卫及二室二厅一卫的住宅,起居厅合理的建筑面积为20~35 m2,面宽宜为3.9~4.8m、长宽比小于2的长方形,同时应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通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对于空间尺度宽敞、具备良好日照和通风的卧室的追求日益凸现,卧室的功能趋于多样化。起居厅的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被弱化了,卧室、书房等房间的功能则被强化、细化。卫生间、厨房等处的辅助功能必须体现健康的概念,并确保良好的通风。
(三)全寿命住宅将受到欢迎
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结构的设计寿命一般为50年,也就是说住宅的使用期为50年,甚至50年以上。所以,在住宅的使用期内,户主以及住户的家庭人口结构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同时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观念的变化等,要求对住宅的功能空间进行再分配,要求设计出全寿命的住宅,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的老龄化已不期而至,因此全寿命住宅设计时应考虑适应老年人的需要,例如在开始建设时,留足供轮椅进出的门洞及过道宽度等。
为提高住宅建筑的适应性,满足全寿命住宅再次改造的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必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住宅建筑中。全寿命住宅开发时,建筑布置可有两种方案:一是一个单元一个大空间的超前设计,为将来户型改造和户内格局的变化创造优越条件;二是楼梯间、厨房、卫生间、分户墙、外墙固定,而卧室客厅、餐厅从一个予留的大空间中根据住户的实际情况、个人爱好及习惯进行二次布置。同样该方案也可方便将来户内格局的改造。
(四)全装修住宅是住宅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上销售给居民的住宅大多为毛坯房。户主购得房后,再进行室内装修。由于普通百姓没有土木及装修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这种粗放型的装修方式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装修费用较高;二是装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三是住户间全寿命住宅布置、装修不同步,装修期长,相互干扰大;四是在装修时,常有损坏结构的情况发生,这給住宅建筑的安全留下了隐患。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已开始厌烦这种粗放型的装修方式。由此集约型的全装修方式应运而生。全装修方式是一种国际惯例,它分为硬装修和软装修两部分。硬装修方式是指对吊顶、墙面、门窗套、地板等进行装修,由开发商完成。软装修亦称装饰,是通过布艺、挂件等展示个性,避免千房一面,由住户根据自己的财力、个性和爱好来完成。
(五)智能住宅、绿色住宅将越来越得到重视
住宅小区的智能化是利用现代4C(即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为住宅小区提供快捷高效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在智能化住宅的建设中应以人为本。根据居住对象的观念、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的不同,智能化住宅的开发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高级智能化住宅小区,其居住对象为外资企业及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等中、高收入的家庭,每户的智能化建设成本约为1万元左右;二是普及型智能化住宅小区,其居住对象主要为广大的中、低收入家庭,每户的智能化建设成本约在4000元左右。
(六)住宅建筑的细部设计应精益求精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除对面积与功能有要求外,已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精品住宅。细部设计的完美程度直接影响到住宅建筑的品质。调查发现,现代住宅在许多细部存在不合理的设计,主要有:
1.阳台设计不合理。有的住宅阳台过多,有的过少,阳台封闭与设施配备没有考虑生活阳台与服务阳台间的区别。为此建议,宜设计为双阳台(1个生活阳台、1个服务阳台),生活阳台宜设计成开放式;服务阳台宜与厨房或卫生间相连,并应考虑放置洗衣机、拖把池和方便晾晒衣服,同时也要考虑一定的视线遮挡,尽量不影响建筑整体效果。
2.厨房、卫生间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面积大小不合理及予留管线位置不合理。为此建议,厨房的面积宜在6m2左右,卫生间的面积宜在5m2左右(享受与休闲型的卫生间面积宜在6~7m2之间),厨房、卫生间的管线与设施布置应符合人体工程和操作流程的要求,且应与设备的规格尺寸相配套。
3.外墙与屋顶材料的热工性能差。为此建议,选用外墙材料时,除强度外,尚需考虑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隔音性能等;至于屋顶可通过采用蓄水屋面、种植屋面或加强保温隔热设计来改善屋顶的热工性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严格按《现行屋面工程技术规范》设计与选材来防止屋面渗漏。
二、当今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一)讲求“性能价格比”
从福利房到商品房,冲破计划模式,设计师不再受面积的束缚,而是开始本着“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着眼点,在住宅设计中越来越切实注重人的实际需求,研究人的居住行为规律。
但是,随着市场的某些炒作,住宅设计中的一些作法变得很不理性。例如,有些住宅中起居厅的面积达到60~70平方米,卫生间甚至达到18平方米,空间大得令人不能接受。住宅面积的增加无疑会带来其功能的改善,但无功能目标而盲目扩大面积,那就是“大而无当”.也就是没有获得相应的功能增置,就“性能价格比”而言。是不合适的。因而,未来的住宅应当特别强调功能的增量,即随着面积的扩大。功能随之升级,套内的功能不断增加。
(二)讲求“提高住宅设备的配置水平”
要获得一个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注重套型内部平面空间关系的组合和硬件设施的改善,还要全面考虑住宅的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环境的综合条件及其设备的配置。
1 日照及自然光。其生理卫生价值极高,对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影响较大。在住宅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台理开发自然光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2 隔声问题在我国的住宅设计中始终是―个薄弱环节,轻质材料在未来住宅中的广泛使用,又会加重隔声的难度。多年以来,由于对住宅楼地面的固体传声问题重视不够,住宅内隔声效果较差。在未来的住宅中。加强对楼板的隔声叠层构造和面层处理,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3 热环境是直接影响居住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对采暖和空调而言,又涉及节能、造价、维修、管理等诸多方面。目前,对各种采暖方式的研究和采暖系统的开发各具特色。可适用手不同的使用条件。
(三)讲求关注“健康住宅”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的设计不再简单专注于规划平面的合理布置,景观小品的优美,建筑形式的新奇,而慢慢对居住更深层次的要求有了更多关注,健康住宅这个概念也就更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许多楼盘都纷纷打出了“健康”这一概念做为销售的卖点。然前,健康住宅不只是个别房产商广告中的一个描述,也不仅仅是种做一片绿地、一个水池就能做到。它其实是踏踏实实的一些要求。
健康住宅建设是指“用健康理念指导住宅建设,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促进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四)讲求“建筑节能设计”
近几年住宅节能的重要意义已逐步受到建筑师重视,如何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提高住宅建筑中能源利用效率。则是建筑师需要探讨的课题。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重视节能住宅。节能住宅需要通过对建筑的合理设计、合理选材,最大限度的把室内自然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从而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居住空间,降低建筑物的运行能耗。另外,从使用效果和居卫的淋浴费用和投资回收周期来看,太阳能热水器也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在设计时将太阳能热水器设备纳入到建筑设计之中预留太阳能设置位置,特别是在厨房卫生间内。如果太阳能热水器能够充分加以推广应用,就可以大大节省常规能源,也是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
(五)讲求“建筑的造型”
1 归属感。我们设计师应该悉心去倾听业主在功能上的需要和審美上的需求,使设计为人创造一种家庭构架,使人在其间尽可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从而在精神上也找到一种归属感。家是属于自己的房屋,这房屋不仅是生活起居之处。也是人们生命的文化形态和存在方式,尤其对个人而言,家是盛载爱情与亲情的容器,是最能凝系人类情感的,无比温暖的归巢。设计师就是为人找到归属感,让人美梦成真。
2 空间领域。当前,人们开始越来越密切地关注自己周围生存空间的环境品质,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也已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室内空间设计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创造的舞台。人的本质趋向于有选择地对待现实,并按照自_己的思想、愿望来加以改造和调整。现实空间环境总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室内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就是运用艺术和技术的手段.依据人们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
三、结束语
总之,住宅的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诚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加之风俗、习惯等的不同,所以住宅的建筑设计,应充分与当地的实情相结合,设计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
参考文献:
[1]麦浩明.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03,(07)
[2]井大为.对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02)
对物流实训的教学要求
一、物流专业教学存在的现状
现代物流业是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国际贸易、货代、报关、保税业务、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港口、堆场码头等传统业务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业态。
在国际贸易和互联网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物流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很高的要求。优秀的物流人才的稀缺与对物流人才的渴望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同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匮乏与企业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需求一样。正因为如此,物流教育和培训成为近几年各种教学层面的教育和培训的重点内容。
物流专业教学,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内容还停留在以书本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上。由于实践机会少,学生对实际业务的认识程度相当低,缺乏感性认识。
正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给学生毕业求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代物流业实践性很强,涉及的门类众多,且操作程序十分琐碎,单证种类繁杂,各类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也不少。这些单单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让学员充分地领会和掌握而应该强调与实际操作密切吻合的技能训练,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辅助以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让学员不仅能熟练操作,还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内容上不仅能涵盖企业当前的需求,更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运作理念。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目前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研究型向实际能力型转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希望“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利益,以最快速度求最大发展”,因此企业希望招聘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能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
为了获得工作岗位,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实训教学就成为解决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之间矛盾的解决方式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培训模式,实训正在日益引起物流业和教育培训业的重视。学生通过实训基地教学培训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可在中短期内提高职业技能,将理论教育与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解决了教材陈旧,知识遗忘率高,毕业实习机会少等诸多问题。
二、开展物流实训的必要性
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2001年起,全国部分学校开始试办“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为企业培养和输送物流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知识和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的确培养了一些物流人才。他们在相关的物流岗位上发挥了作用,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物流运作的变革和进步。但是,其中反映出的问题也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注重理论培训,缺少实践环节
目前在各种认证体系中,基本上以知识性学习为主,只有少量的实际操作环节,如上海紧缺办的现代物流培训体系的物流软件操作、劳动局的单证操作,只能反映物流运作的部分操作内容。
现代物流业很注重实际操作经验,仅有理论知识难以解决企业的实际业务问题,物流培训也必须以此为重要原则,加强实训功能,注重对实际业务的理解和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⑵教学手段单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不能有机结合
目前无论是高校的物流学历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学主要以教师分散授课为主,辅以少量甚至没有参观。学员们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除少量悟性较高的学员外,大多数学员的物流知识结构比较凌乱。
⑶能力鉴定手段欠丰富,难以做出准确全面的鉴定
目前的认证鉴定的形式主要是两种:试卷考试和考官面试。前者容易使得鉴定培训成为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职业认证培训的本来意图;后者人为因素较多,对考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这方面目前还没有建立评价制度。因此目前取得相应证书的人士水平差距很大,有些的确富有经验,经过理论学习,很快领会了物流科学的方法,其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有的则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概念,却不能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时间久了,所学的知识也忘记了。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且操作程序十分复杂,各类单证种类繁杂,各类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也很多。这些内容单单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让学员充分地领会和掌握。根据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经验总结,对于这样一类技能的实训和技能鉴定,有必要通过场景模拟和动手操作来强化学员对一些关键技能的掌握。为此,我们建议建设现代物流开放实训室。
建设现代物流开放实训室的目的就在于提供学员一个真实的物流操作环境,将理论教育与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培训与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物流人才培训与物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现代物流的教学和职业培训提供优良的实践场所。
三、实训室建设的要求
现代物流实训室总体设计将遵循如下的要求(指导思想):
1、实践性
物流实训内容的设计是为了给社会上希望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提供实训的场所和实训和技能鉴定的内容,因此具有很高的实践性要求。“实训” 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实际操作操能力,使受训者通过实地体验、实际操作、实战演练从而习得技术技能的过程。“实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实训的目的是以提升实训者的技术技能为主,实训的内容是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实训的手段是以实物操作和仿真模拟为主,实训的功能是以是否促进就业来体现。
2、综合性
现代物流业实训项目涉及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也就是说,要设计涵盖全部现代物流业务的实训项目将存在很大困难。必须对物流活动进行高度抽象和综合分析,充分反映社会的需求和物流的本质,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3、先进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活动和物流技术在高速进步,物流产业也在发生着结构性变化。物流实训基地的设计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结合时代的要求,反映现代物流的发展。
4、实用性
实训室的建设总体考虑实用性,不论是专项实训室还是综合协同实训室,均从企业实际操作业务出发,从企业实际物流岗位设置出发,从企业实际的业务案例出发而展开。同时,实训室使用的物流实训软件均从企业实际运用的软件基础上改造而成,学生学会了操作实训软件,也就相当于会使用企业软件了。实训硬件设备也根据物流实际业务的应用而设计的,使学生的实训操作在业务流程、操作规范、业务单证等方面均与企业实际业务保持一致。
5、模拟现实,但又不完全是真实
实训室通过软件、硬件设备、场景等模拟仿真现实业务,但又不是把企业实际完全照搬过来。比如软件实训,企业实际业务讲究的是效率,因而软件单证中能带过去的字段系统都自动显示出来,而在教学实训中,为了让学生多一点实际操作,软件就不能自动把字段带过去,要让学生动脑筋自己填写。
6、虚实结合 “把实的做虚,把虚的做实”,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和新技术的应用,才能既让学生了解表象背后的真相,又不用浪费太大的财力、物力和空间。比如,国际物流业务中的许多工作流隐藏在背后,这就要想办法把它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掌握来龙去脉;而对于港口码头、桥吊等,则采取先进的视频、影像手段,而不用把真实的码头、装卸设备搬进教室。
7、前瞻性
时代在不断进步,物流业在飞速发展。实训室的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前瞻性,不仅要包括目前的物流行业技能操作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到物流业的发展,把一些先进的技术、软件、理念等应用进来,这样才能保证实训室建成后仍然能保持很好的先进性。
8、多元性
物流活动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国际物流、仓储配送物流、第三方物流等。物流实训室要围绕这些展开。这就要求物流实训项目总体上是柔性的、结构化的,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要求和不同行业的要求,能够与相关业务的职业实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能够适应物流产业的结构性变化。
9、可扩展性
【摘要】新世纪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时代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应主动走出传统教育的圈子,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多方位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今天、走向明天,才能教好书、育好人。
【关键词】时代要求 教师素质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上要求教师做到:“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十六大报告提出“终身学习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这对我们当代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时代呼唤高素质教师队伍。本文试图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从实际工作这个层面作一些讨论。
一、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思想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以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为先导的,同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先导。因此,教师主动走出传统教育的圈子,理解、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已成为当务之急。
传统的教育观念先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输和人格培养的过程,教育者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上与下、主动与被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种教育理念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的适应者,而不是创造者。
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这是针对传统教学法只重知识传播,不注重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提出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社会群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二、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提出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勇于探索、执着追求。
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对中小学生往往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思想,提高创新能力,不断用创新思想和能力影响学生,发现学生的创新火花,保护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三、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传人之道,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灵魂。作为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确立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特殊的身份,要求教师爱岗敬业。江泽民同志要求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要求教师把平凡艰苦的工作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这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一个具有高尚敬业精神的教师,会视事业如生命,视岗位如阵地,竭尽全力勤奋耕耘,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之中。
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表现为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才能教育好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四、教师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媒体的广泛利用,增加了人类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当代教育产生了变革,这种变革促使教育内容、传授方式等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新的教育技术要发挥作用,教师首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改变习惯的思维方式,跳出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积极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地运用教育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教师掌握娴熟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五、教师应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
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超强的教育能力。教师必须精通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框架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有了深厚的知识,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教师还要精通教育理论,用创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做到学而不厌。要加强人文科学的学习,增强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中既有做人的道理,又有做学问的道理。要培养“大气”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大气”的人格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入新的知识、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多方位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今天、走向明天。
教师必须具备拼搏进取的精神,有理想、有追求,严格要求自己,紧跟时代步伐前进,不保守、不安于现状、不固步自封,要推陈出新,勇往直前,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不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积极向上,求真务实,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变革,保持着开放的心态,有决心和勇气攀登教育高峰,反思教学,与时俱进,志向远大,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十六大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呼唤着大批具有全新素质的教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能力,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形成之日,必将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实现之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之时。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郭振有:观念更新和角色转变,教育督导[J],2002年2月
作为企业领导者,应当具有必要的领导素质。社会主义企业领导者的素质要求可归纳为意志素质、政治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由于企业领导者有不同的层次,其要求可以有所侧重。
(一)意志素质
企业中人的意志表现在他的劳动积极性中,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领导者认识现实,而又通过意志活动改造现实,以达到企业和社会需要的目的。企业领导者的意志就是使企业各个环节、整个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说,管理活动是一种意志活动。
作为工业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意志素质的特征一般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
1.明确的目的性。意志行动的主要特点是确定目的和为现这一目的而奋斗。如果不确定目的,也就不存在意志行动。目的是要达到的结果的设想,目的不明确,思想就不会集中,整个企业的行动就将导致自发性和盲目性。
2.主动性和独立性。企业领导者在工作中应当根据变化的环境,自主地适宜地利用本企业的条件和可能完成任务或提出新的目标,不能局限于死板地执行上级的指标和决定。因而,企业领导者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3.坚定性和果断性。果断性是领导很重要的意志素质,在复杂和困难的条件下,经常要求领导者做出及时的和独立的决定和执行这一
决定。果断性和坚定性紧密相关,坚定性表现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并且准备承担风险。
4.坚韧不拔和顽强精神。这种意志是克服长期困难所不可缺少的。
5.沉着冷静和自制力。这种素质表现为不畏惧任何困难和危险的能力,在紧要关头保持自制力,在高度紧张时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当企业生产经营受到挫折时,沉着冷静,相信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准确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就有可能把事情办好。相反,如果遇事惊慌失措,甚至训斥下级,可能会把事情办的更糟。
6.纪律性。它要求个人服从集体。领导者的这一品行,能够促进部下,乃至整个企业培养出这种素质。自觉地遵守纪律是企业顺利完成任务的保证。
7.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坚信能完成任务是企业领导者的主要特点。如果领导者没有信心,就会导致企业职工的信心不足,这样就难以完成任务。
(二)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对企业领导者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品德、思想作风方面的要求。社会主义企业领导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的三者利益关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良好的思想和工作作风,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三)知识素质
企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层领导干部如厂长、党委书记,应当有广博的知识。这些知识应当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企业及本行业的生产技术基本知识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四)能力素质
1.开拓能力。在当今,企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人们消费观念经常改变,企业间竞争加剧,企业内部管理也遇到各种各样新问题,特别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面临上述形势,企业要发展、壮大,企业领导人必须富有进取心、敢于创新,具有开拓能力。
2.分析决策能力。分析决策能力是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的强弱是企业领导者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称职的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经营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能力。
3.组织指挥能力。决策方案确定之后,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组织指挥,合理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高效率地运行。
4.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企业领导,即要与本企业本部门人员处理、协调各种关系,又要与本企业本部门之外的有关人员发生联系,这就要求领导者不仅能与人们相处好,还要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各种关
系。
(五)宽容精神
企业领导者应该具有宽容精神。从消极方面讲,再成功的领导者也永远有人不满意。领导者要有所作为,就要承受责难,牢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格言。从另一方面讲,非议和抱怨中有积极的因素,让下属讲话,可知己不足,便于改进。这就是要求领导者善于团结各种不同见解、不同个性的人员一道工作,并注意发挥他们的才智。
(六)身体素质
1 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要求
1.1 创新是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第一要务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放在了“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阐明了创新发展的内涵、方向和路径, 各县区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要高举创新旗帜, 着力创新发展理念, 着重创新发展动力, 给力创新发展支撑, 把创新贯穿于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全过程。
1.2 转型是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时代追求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 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继续保持沈阜现代化示范带发展的好势头, 必须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走在前列, 率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资源利用方式转型升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3 引领是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光荣职责
当前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工作已进入了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新阶段, 工作重点也要相应转入到稳步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上来。各县区沈阜示范带建设要按照市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 继续先试先行、率先垂范, 强化目标引领, 强化模式引领, 强化共享引领, 示范带动全市更大区域、更广范围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发展[1,2]。
2 对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创新转型的建议
2.1 要实现“从一到三”, 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主导产业, 兼顾二、三产业。农业不仅仅是耕种农作物, 还要延长产业链, 农民还要自己负责加工、物流、经营、流通, 把二、三产业都包括进来。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作。进一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3,4]。
2.2 要实现“从大到强”, 努力培育七大主导产业, 适度规模经营增效益
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要根据各地基础和条件发展, 确定合理地经营规模加以引导, 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 更不能忽视了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占大多数的基本农情。
2.3 要实现“从贫到富”, 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精准链动作用
开展“三引一促” (引资、引智、引技、促可持续发展) , 全力推动现代农业“转调创” (转方式、调结构、创新发展新优势) , 把“三引一促”作为实现各项工作“走在前列”目标定位的第一动力, 全面实施“大引进、大开放、大发展”战略, 为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智力、技术支持。
2.4 要实现“从物到钱”, 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
“三权”抵押贷款不仅增加了“三农”客户的融资渠道, 通过放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授信额度, 提升了农村土地的价值, 扩大了“三农”客户融资规模。优惠的抵押贷款利率, 使借款农户的融资成本降低, 还化解了农信社的贷款风险。
2.5 要实现“从无到有”, 培育壮大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推动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 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推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由“产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真正成了现代农业的领跑者。
2.6 要实现“从废到宝”, 广辟渠道并基于多方共赢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清运回来的秸秆和设施废弃物, 通过全自动密闭高温发酵设备将废藤蔓、烂叶、烂果等设施废弃物切碎, 与畜禽粪便、秸秆混合发酵, 加工成有机肥。发展青贮种植, 有效解决了焚烧秸秆, 青贮作为优质饲料, 还支持了畜牧业发展, 实现种养业结合。
2.7 要实现“从线到圆”,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立足农民、农村、农业, 加大农业发展力度,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秸秆供养殖业和高效农业的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已逐步形成。不论是青贮饲料还是还田覆盖, 都是有效利用秸秆的方法。
2.8 要实现“从去到回”, 稳定粮食生产,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问题, 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一是着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要以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重点, 以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核心, 带动农机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确保更好、更快、更节约地完成农业生产工作。二是着力构建新型服务体系。形成示范区, 有针对性地增加服务项目。三是着力完善新型服务机制。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实际需求, 最大限度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 最大限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四是着力培养新型服务人才。人才是新事物发展的动力, 只有新型服务人才的不断输入, 才能更好地推动各项社会化服务持续快速发展。五是加强土地流转引导服务, 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管理。
2.9 要实现“从多到少”, 积极引导更多农民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 把多数农民耕种的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地转由少数农民经营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跨越阶段, 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 延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是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抓手, 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要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 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5]。
摘要:分析了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要求, 并提出了建议, 以期为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要求,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晶.阜新市创意农业旅游发展路径:以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为例[J].辽宁经济, 2014 (9) :62-63.
[2]郑佳.浅谈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与问题:结合阜新市“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4) :13.
[3]石晓丽, 李敬岩.沈阜200万亩示范带果品林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4) :93.
[4]付志晶, 李敬岩, 赵桂平, 等.辽宁省沈阜现代农业果品经济林示范带建设对策[J].园艺与种苗, 2014 (2) :31-33.
【摘 要】结合水利类专业教学和实践,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培养、三个建设,即“123”的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以期缓解水利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水利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97-03
201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正式公布,我国未来10年将投入4万亿用于水利,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水利建设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掌握水利水电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对水利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水利行业人才培养主阵地之一的高等水利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能否适应水利跨越发展的新要求,事关水利改革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此,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水利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种更为符合水利建设发展要求的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高职水利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进程慢的原因,致使目前高职水利人才培养依旧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虽近年来有部分调整,但仍存在着教育理念不清晰、教学方法滞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双师型”师资匮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不但制约了水利相关专业的发展,更影响了水利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新时期水利建设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仍需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二、新形势下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水利建设发展的新形势要求高职水利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训练,又要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育。在此基础上,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新形势下的“123”水利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20世纪中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了“学习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到各阶段教育中。为此,在高职水利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水利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在肯定教师主导和引导作用前提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身的价值和权利,将学生视为积极的、富有创新性的学习主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指导、关怀和尊重。在这个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由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变为设计、组织、指导教学活动,学生也由被动接受知识技能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上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两个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能、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机器人”。为达到这个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从事某项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
1.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它是专业能力以外特殊的、具有相通性的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但不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它;职业核心能力也是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的职业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特点是可迁移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水利行业正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伴随着行业的竞争和岗位的调整,职业和岗位会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未来水利“职业人”的学生需要具备适应这种行业和岗位变化的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培养能够满足学生在将来职业生涯中对职业变迁的需求,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应变自如和自主适应。
为此,水利类相关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时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适时的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容、开展方式等进行调整,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公共课程、渗入专业课程、嵌入实践课程,把职业核心能力贯穿于水利行业精神培养、校园水文化建设、大学生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形成符合职业发展的要求、可靠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新途径。
2.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职业岗位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用到的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岗位操作技能、职业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职业岗位能力是一名职业者从事相关具体工作的必备的专业综合能力。
目前水利事业改革任务艰巨而繁重,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水利技术技能人才。所以,高职水利人才培养除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外,还要加大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力度。以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调整和改革,将培养的目标直接指向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岗位群,通过“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养成职业素质,使之尽早适应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
(三)“三个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建设
为保证高职水利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完善水利人才培养模式,还需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三个方面落实“一个中心,两个培养”。
1.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人才必须依靠教师所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为提高高职水利人才培养质量,还需深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endprint
(1)培养先进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研究,紧跟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并借鉴国内外关于高职教育的最新成果,从总体上把握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高职水利人才培养过程中。
(2)重构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研究已有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水利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交流会、研讨会等途径与其他院校的专家共同探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而推动水利类专业的教学方法的重构。
(3)专业能力的提升。目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水利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师需通过学历进修、工程实践、单位调研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更好的培养水利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4)培养实践能力。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利类相关专业的教师应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工程实际项目、考取执业资格证书等途径,提高自身工程实践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双师型”素质。
2.课程体系建设
在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高职水利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1)根据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灵活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计划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因此,水利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要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制定教学计划时邀请公共课教师、就业创业课教师、企业专家、相关院校和机构的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灵活合理地安排各类课程,将学生“两个能力的培养”真正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
(2)教学内容建设。首先教学内容要符合水利建设管理的要求,在满足适用,够用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次,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如将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能力培训相融合,将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对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内容和方向有足够的把握,重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和选取。
(3)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前所述,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
(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首先是学生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以单一知识体系为标准,而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考核,形成学校、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毕业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其次是教师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健全教学质量反馈与纠偏机制,依据教学质量信息和评价结果及时对教学过程实施干预和控制,建立起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反馈纠偏机制,形成教学督查、考核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等共同作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实践能力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特点,实验实训条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功能齐全的实验实训条件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场是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主阵地,为此,需要在完善现有的实训室和实训场基础上,根据水利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建设新的实验实训教学设施,以满足学生进行教学实训、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需求。其次,充分发挥实验室、实训场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实训场的资源进行实验、发明、创造等第二课堂活动,不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三,结合水利事业发展的实际,为水利行业提供教育、科研、培训、技术推广等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第四,增加企业精神文化等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为后续的毕业综合实践以及将来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岗前“预热”。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实现角色转换、培养职业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场所。首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社会、企业、学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为克服以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比较松散的缺点,学校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各类水利企事业单位,本着“合作共赢,工学结合”理念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次,要充分发挥与企事业单位“零距离”的优势,在满足学生培养要求外,教师和学生还要直接参与到单位的生产中,为单位献计献策,真正实现校企的“互惠互利”。第三,水利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地域性和多样性,这是水利行业区别于其它非建筑行业的显著特点,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将直接影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稳定和功能。因此,水利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对合作企事业单位的选择要有前瞻性,以保证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稳定,为实现校企“合作共赢”提供稳定的场地支持。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方面通过培训、继续教育、工程实践等方面加强高职水利教师自身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聘请或引进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能手,辅以适当的教育教学培训,使之充分发挥工程经验丰富的优势,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弥补实践教学师资的不足。
(4)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材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因此,在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时应紧密贴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积极组织包括水利行业专家、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在内的编委会,编写既满足水利行业发展需要,又符合高职教学基本规律的实践教材。同时,为便于教师指导和学生的操作,实践教材的编写还应遵循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在内容上应包括具体项目实施所需的场地、设备、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等。
(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不但可以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依据水利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标准和水利类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水利类专业的多元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包括水利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推动力,与此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为“职业人”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选择,上述情况的存在使高职水利院校面临着人才培养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高标准性。为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本文结合高职水利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培养、三个建设”的水利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为最终形成既满足行业发展,又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希望为国内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邓峰,吴颖岩.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
[3]山红红.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4]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作者简介】魏保兴(1975- ),男,河南焦作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聂俊琴(1976- ),女,山西晋中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推荐阅读: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06-29
现代观光农业09-15
现代农业与发展概论07-10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06-07
农业现代化前景05-23
现代农业专业英语07-04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10-26
县农业局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报告09-06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09-09
关于现代烟草农业工作实践总结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