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技术政策(共8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当信息技术映射到教育领域时,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和教育/学习理念也争相迸发、层出不穷,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令第七号(1999年9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此规定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教师、在职教师,还是骨干教师等都必须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并完成规定的学时。继续教育工作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并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组织审定统编教材、建立评估体系,并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教育经费方面,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并要求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详细的考核和奖惩制度,确保继续教育工作有效、有序地进行。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培训经费均有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国培计划的实施,通常由各大全国性教师培训机构,高等院校承办。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 五十九条指出: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
六十条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 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基础设施的规模建设,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推进和普及创造了先决条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教育的公平化。而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离不开以教师为核心的教研开发团队,而资源应用过程中,同样对老师的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尤其是以信息化为主的继续教育,为老师提升信息化教育手段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此外,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更是继续教育学习的主要受众对象。
2012年3月,教育部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其中,在第十章 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中,指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规划中,将信息化继续教育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并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将受众对象群体进行了明确和细分,不仅要求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专业人员,而且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均要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学习和考核。严格要求全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2012年9月,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
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2013年11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点解决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等问题,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拟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工程围绕“应用”这一核心任务,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将“培训—测评—应用”相结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要求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目前,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学校信息化基本环境建设尚未全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有效应用机制尚未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升等。
2014年5月,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在教育及考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2014年1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工作部署,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五部门印发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为重点任务,设立分级目标,为未来6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绘制了一幅清晰的“施工图”。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从构建有效机制入手,坚持应用驱动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保障教 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015年1月,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讲话。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入第二个五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在谈到2015年主要的工作任务中,袁部长再次强调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加快发展并全面覆盖全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201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按照《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4〕6号)的部署,研究制定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认真落实《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提升信息技术安全保障能力,为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在要点的第六个方面,着重强调加强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扩大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评,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60万人;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完成500人的骨干培训和5万人的远程培训。研制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规范并扩大试点,建立教师远程培训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研制网络研修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培训质量标准和培训绩效评估办法等相关政策,全面推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研究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使信息化教学常态化、普遍化。
2014年10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在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检查内容 主要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组织措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
2015年3月,《督导报告》发布,综合报道了各省市信息化工作的进展状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督导的意见。
(摘自教育信息化公众号)广东、安徽等地快速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内蒙古、辽宁、浙江等省的数据中心取得突破性进展,湖北、重庆、四川等多地结合本地实际,举办省级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2015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验收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有序推进。辽宁印发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贵州、陕西等省和兵团召开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河南、四川等省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山东、湖北等省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黑龙江、湖南、海南等多地组织开展各类人员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2015年5月,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同期举办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等活动;召开了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启动实施会议,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湖北举办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观摩培训,浙江、四川等地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甘肃、辽宁等地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内蒙古、湖南等多地结合实际,开展各类人员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2015年6月,教育部举办了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研讨会,同期举办了全国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工作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决定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三通两平台”工作有序推进。上海、新疆等地组织编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湖北、宁夏、兵团等地积极筹措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吉林、福建等地深入开展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河北、湖南等地举行首届省“微课”大赛,重庆、甘肃、陕西等地组织开展各类人员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我国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均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
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
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所制定的一种措施, 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发挥市场机制、充分调节市场供求结构的前提下, 干预市场调节过程, 以推动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 是指以引导和规范环保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行动准则, 如法律法规等。国内外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就是需通过政府制定并有效实施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来引导和推动其发展。
1.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制定
为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八个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 在宏观指导、推动技术创新、规范市场、建立完善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 作了详细规定。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指出: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 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 促进公平竞争,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为“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量、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制定了约束性指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任务。
为了确保“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进度与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进度同步,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扩张;加快环保产业技术开发和推广, 攻克一批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关;重点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着力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在这一文件的指导下, 有关部门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就如何控制增量, 调整和优化结构;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开发创新模式,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责任, 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任务提供了具体的指南。
2.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实施
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不仅在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得以确认, 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得以确保实现。国家已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实施了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优惠措施, 如对有发展潜力的环保产业实施债转股、低税率优惠, 对国家重点扶持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减免税等。
据不完全统计, 自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制定了环保产业政策约200项, 在这些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 环保产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上半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674万吨, 同比下降2.4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213万吨, 同比下降3.96%;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78万吨/日。“十一五”期间, 环保产业可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预计将达8800~10000亿元左右, 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由此可见, 实施环保产业政策对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很多:一是间接诱导手段, 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政府采购等;二是直接管制手段, 包括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等;三是行政、信息指导手段, 包括经济展望、劝告、提供其他信息等。这些手段在保障产业政策有效实施的同时, 还促进了竞争政策的实施, 尤其是在技术研发、国际贸易、教育、中小企业及环保产业等领域。我国环保产业的弱势地位及其市场供需的紧张状况, 决定了亟需国家以政府的力量对环保产业进行政策性扶持, 如通过完善配套法律来维护市场秩序;强化产权约束, 建立责任制度, 全方位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制度安排, 实行经济激励, 扩大融资渠道;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技术开发力度,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培育环保产业的市场基础和市场机制, 等等。
环保产业的竞争政策制定和实施
竞争政策是旨在确保市场竞争不以妨害社会的方式受到限制的政策和法律,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 确保竞争机制在相关市场发挥作用,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增加消费者的福利。竞争政策以竞争性法为中心, 其外延包括竞争性法律法规、含有竞争规则的部门法规, 或其他由政府所采取的强化市场竞争的政策措施。在各国, 反垄断法向来被认为是竞争政策的核心, 其制度基石为竞争政策, 一旦生效, 会对一国的竞争政策起牵引和固化的作用。
1.环保产业的竞争政策制定
市场与竞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市场为竞争的实现提供场所和前提条件, 竞争的过程和结果也只有在市场上才能得到体现和验证, 因此市场经济的竞争, 实质上就是市场的竞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越大, 竞争政策的作用就越强。市场能否形成有效竞争, 怎样形成有效竞争, 与竞争政策息息相关。
为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 在融资、信贷、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反垄断法在制定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对环保产业的支持, 对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达成垄断协议以“明示豁免模式”给予保护。
与其他产业不同, 环保产业 (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 的进入门槛高, 其发展一直处于政府垄断经营状态。正是由于环保产业的市场机制未真正形成, 因此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一产业特点的竞争政策, 政策和立法对环保产业的竞争结构和竞争机制关注得也较少。这无论是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意见》, 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 还是在为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而制定的具体法规, 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 “竞争”一词较少被提及。
事实上, 现阶段由于环保产业的市场未完全建立, 竞争无法充分展开, 因此以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为中心的竞争政策在该产业中发生了重心移转———从保护和促进竞争, 向培育和发展环保多元化投资主体以完善环保产业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的方向移转, 为竞争机制在环保产业发挥作用提供基础条件。当然, 这种转移是由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所决定的, 也会随其发展而发生竞争政策重心的再次移转。由于竞争政策的核心是排除市场竞争障碍, 恢复或培育适合竞争的市场, 而当市场本身无法形成时, 竞争政策就很难实施和发挥作用。因而, 此时环保产业竞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产业政策的依赖。目前, 环保产业要完成的工作重点不在于市场竞争的规制, 而在于市场本身的培育。
2.环保产业的竞争政策实施
竞争政策是国家基于一定的经济目的特别是一定的产业目的而对市场竞争作出的干预。竞争政策的实施需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产业发展, 而环保产业目前实施竞争政策的重点是培育和完善市场, 所以环保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正在为促进竞争政策的实施创造基础条件。例如,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环保总局在《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规定:“国家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方向是, 改革价格体制和管理体制, 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投资和经营, 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形成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运营格局。”实施竞争政策还需通过法律法规来排除市场障碍, 恢复和培育适合竞争的市场。为此, 除反垄断法之外, 《意见》还规定:“清理行政性壁垒和地区分割障碍, 为国内外投资者投资、经营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目前, 我国的环保产业主要是通过运用私益的手段来达到实现公益的目的, 其产业本身先天所固有的私益和公益的基本对立仅通过市场是难以有效解决的, 而且产业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效益物化困难等特点, 这些都决定了政府作为公益的代表必须有效介入其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但是, 在这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能体现在营造市场、制定市场规则和规范市场等, 政府的职责主要是通过鼓励和引导多元社会资本参与和介入环保产业,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环保产业结构, 从而为实施环保产业竞争政策提供基础条件。
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互动
虽然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出自不同的部门, 但是在环保产业发展的现阶段, 两者的冲突较少, 而更多地体现为两者的协调。如为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政府在促进环保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 建立了支撑环保产业的经济激励政策和法律制度体系, 在产业技术、金融信贷、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措施。这些产业政策的实施, 为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市场, 为环保产品与传统产品进行竞争创造了基础条件, 有利于环保产业的竞争政策顺利实施。
实施环保产业的竞争政策有益于其产业政策的实施, 并与产业政策共同发挥作用, 从而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如反垄断法规定, 对于企业达成的节能环保垄断协议给予反垄断法豁免, 这既是反垄断法对环保产业的鼓励和支持, 也是环保产业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相互协调的直接反映。另外, 反垄断法对一些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环保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对手的行为予以规制, 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环境, 维护了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
任何产业政策都会导致市场现存结构的改变, 影响市场竞争。当前, 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中, 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都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环保产业的市场化、私营化趋势加强, 由于大多数环保企业仍具有较高的垄断性, 因此这些企业可能会采用不正当手段谋求垄断利润。在此情况下, 优先选择竞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产业政策在实施中被滥用的情形发生。
IMO通过新船能源效率指标
国际海事组织(IMO)和欧盟执行委员会近日针对海上运输的碳排放和能源效能分别展开会议,并订立准则,以减少船运对全球暖化的影响。由2013年开始,所有新船须符合IMO新的能源效率设计指数。而由2015年开始,船只在欧洲部分海域的碳排放量亦会受到限制。
IMO成员国代表在伦敦举行会议,经投票表决后通过新方案。外电消息指出,由2013年开始,所有400总吨或以上的的新船从明年1月1日起,必须达至新的能源效率设计指数(EEDI),将碳排量降低10%;2020年至2024年间再减少10%;2024年后要达到减排30%的目标。已下水的船只,亦要符合船舶能效管理计划(SEEMP)中列明的准则。
IMO将容许各国造船业透过改用新的碳减排系统,或者任何方式达至要求。
这次决议有48个国家赞成,5个国家反对,12个国家弃权而获得通过。反对或弃权的国家中,包括中国、沙特阿拉伯和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系。他们要求IMO提供6年宽限期,让他们有充足时间改善科技以达到要求。
IMO运输及环境政策专员希尔明说:“这是正确的决定,只是EEDI的新规定来得太迟了。如果IMO还不快点对现有船只采取行动,欧盟将比IMO更快在欧洲地区实施限制。”
IMCA发布关于卫星定位系统选择的新指南
对于海上应用来说,选择适当的卫星定位系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国际海事承包商协会(IMCA)发布有关卫星定位系统选择指南的原因。据IMCA称,该系统的选择往往不被重视,特别是动态定位(DP)方面,然而使用不合适的系统通常会导致项目执行的滞后、船舶停机,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损害船舶设备。
在出台“海上应用的卫星定位系统选择指南”(IMCA S 018)时,国际海事承包商协会解释说,这些事故引发的成本远远超过从一开始就购买适合的卫星定位系统的成本。有些章节还介绍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的类型、增强技术、服务提供者、选择理想的系统该考虑的问题、推荐的系统,以及术语表和一些参考。
“无论从业务还是安全前景来看,在选择系统的过程中清楚地了解需要考虑的主要标准是至关重要的,”IMCA技术总监Jane Bugler说,“GNSS和服务的广泛可用性和相对便宜的价格使得他们被当做一种商品。这也导致在适当的系统的选择中越来越不被重视。”
( 通讯员吴永霞编译)
国务院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 系首个海洋经济国家级新区
7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就“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正 式对外公布: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舟山群岛新区,已于6月30日正式获批设立,标志着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功能区正式成立。
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舟山群岛新区范围为舟山市现有行政区域范围,功能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展目标是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我国东部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我国海洋海岛科学保护开发示范区、我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我国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
舟山,是全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由1390个岛屿组成,有着良好的海域深海岸线,深水岸线总长280公里,占全国的18.4%,水深20米以上岸线超过100公里,是建设良港的优越地区。其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中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的分布让其独具“陆小海大”格局。依托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的优势区位及富集的海洋资源,舟山人为自己赢得了“中国海鲜之都、海洋经济强市、祖国渔都”等诸多桂冠。
欧盟拟严格控制船舶硫排放
欧盟委员会日前发表一份公告,建议从2015年起,通过减少船舶燃料中的硫含量,严格控制航运带来的空气污染排放。
此项建议修改了船用液体燃料的硫含量标准,并将国际海事组织的相关新标准纳入欧盟法律。由此,从2015年起,在波罗的海、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等敏感海域行驶的船舶,其燃料的最高硫含量将从目前的1.5%降至0.1%,而在欧洲的其他海域,船舶燃料的硫含量标准从2020年起将从4.5%降至0.5%。
欧盟委员会说,此项建议将提交给各成员国和欧洲议会讨论,如能通过,将在2015年至2020年间逐步实施。到2020年,可望分别削减船舶排放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颗粒污染物近90%和80%。
实施更严格的船用燃料标准,意味着航运成本大幅增加。据统计,欧盟各国的航运业可能为此支出26亿至110亿欧元。但欧盟委员会说,由于此举改善了空气质量,对健康有益,能在医疗卫生领域节省340亿欧元的开支,其效益远高于航运业的成本增加。
为了减轻船用燃料标准变化给各行业带来的冲击,欧盟委员会还建议,船舶也可继续使用现有含硫量标准的燃料,但应以“等效措施”来控制空气污染,比如在船舶上安装废气净化装置等。欧盟委员会认为,这种减缓措施不仅可控制污染,也可提高燃料利用效率。
中国海运船队规模跃居世界第三
2011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庆祝大会在浙江舟山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出席。
据悉:“十一五”末我国已拥有运输船舶17.8万艘、18040.9万载重吨,载重吨较“十五”末增长了77%,海运船队规模跃居世界第三。
“十一五”期间,我国作为航运大国、港口大国和集装箱运输大国,在世界海运界的地位显著提升,连续11届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成为世界海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和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长期承担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近94%的进口原油99%的进口铁矿石的接卸任务,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22个港口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在世界前20位大港和集装箱大港中,中国大陆分别占12个和8个。港口大型化、专业化程度已居世界领先水平。
长江、京杭运河已分别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最繁忙的通航河流和人工运河。
截至2010年底,造船完工量占全球份额由2006年的19%升至43.6%,新接订单量由30%升至48.5%,我国手持船舶订单由23%升至40.8%。造船三大指标全面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港 口
太仓港今年有望跻身“亿吨级”
作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太仓港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提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据介绍,太仓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5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8个,集装箱位10个,设计吞吐能力为9780万吨、435万标箱;目前开通航线总数为89条,其中外贸航线10条、内贸航线28条,每月靠泊集装箱班轮1200艘次,全球前二十大班轮公司全部在太仓港开展业务。同时,通过推出区港联动、虚拟口岸等举措,使得货物从太仓港进出在成本上可节约每标箱200元,时间上至少节约1天,结单退税可提早3周。目前来太仓港走货的企业已达2600多家。
今年上半年,太仓港预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3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4789万吨,其中6月份集装箱吞吐量更是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突破了28万箱。预计今年太仓港将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从而跻身亿吨级大港行列。
圣彼得堡港计划开发新集装箱码头
据悉,俄罗斯位于波罗的海最大港口 圣彼得堡港正计划新建一个集装箱码头。该码头将在原有货运码头的基础上,通过升级改造,建成2个岸线总长480米的集装箱码头,码头前沿水深为11.5米。该码头改造项目融资将通过欧洲复兴银行的贷款获得。新集装箱码头未来吞吐能力将达150万TEU。
上海拟扩建洋山港 吞吐能力将提高四成以上
上海将开展洋山港第四期扩建工程,预计将令该港的吞吐能力提高四成以上。
上海同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洋山港建设的总工程师王宣表示,市政府正在等待国家发改委的批准,预计投资逾100亿元用于开发新的深水泊位。
扩建项目将于2015年完工,年吞吐能力预计为400万TEU。
上海作为世界最繁忙的货柜港口,去年吞吐量为2900万TEU。洋山港于2005年底投入运行,去年吞吐量达1000万TEU。
王宣说,扩建时机与业务增长相辅相成。
上海港半年箱量增10.5%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上海港今年首6个月集装箱量约1531.6万标箱,同比增幅10.5%;实现货物吞吐量约23613.2万吨,同比增11.66%。6月份当月,上港集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2.1万标箱、货物吞吐量4095.5万吨。
通盘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量总计7770万箱,同比增长12.9%;货物吞吐量44.2亿吨,同比增长13.2%,这表明上港集团的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增幅均低于全国水平。
上港集团上半年集装箱、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得益于长三角进出口形势依然良好,以及宝钢等特大型企业原材料和製成品的巨大运输需求。
今年上半年,内地港口主要货类运输需求旺盛,国家交通运输部亦与铁道部签署推进“海铁联运”的合作协议,共同加快发展跨区域、跨部门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此举为内地港口增加货源提供了支持。
与此同时,上港集团自身也意识到,港口简单依靠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保持高速发展的方式,已经不可持续,由于港口产能的结构性过剩,港际间竞争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从某种程度上竞争将更为激烈,港口靠以往“规模拉动型”的发展方式,在新形势下难以发展。
天津港拟建人工港岛
天津港集团董事长于汝民日前表示,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后,为推动东疆港建设成为自由贸易港区,天津港将在东疆以东海面建一个3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人工港岛,为承载未来自由贸易港区发展提供空间。
天津港作为吞吐量世界第五大港,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目标已基本实现。未来15年内,天津港集团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目标建设世界一流的企业。
据了解,截至2010年末,天津港全年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集装箱年量突破1000万标箱,航道等级提升至25万吨,码头等级达到30万吨级,成为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
到“十二五”末时,天津港集团资产规模有望达到1100亿元,营业收入将超过300亿元。在四大产业中,港口装卸业在“十二五”期间将突出调整优化港口生产布局,突出加快集装箱发展。2015年将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00万箱。
此外,天津港还将推进用人机制改革,放宽进入门槛,适当提高利润分红比例,形成符合国际化运营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十一五”期间天津港陆域面积达到107平方公里,到“十二五”末,土地资源面积有望达到165平方公里。天津港还将围海建造一个3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人工港岛,为未来自由贸易港区发展创造承载空间。
公 司
沪东中华获10亿美元LNG船订单
据悉,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已接获日本商船三井和中国海运集团合资企业新船订单,将建造四艘LNG船, 每艘LNG船载运量为17.2万立方,每艘造价约在2亿-2.5亿美元之间,价值约10亿美元。这是沪东中华第一份大型LNG船出口订单。
据了解,其中两艘LNG船将由日本商船三井与中国东方液化天然气运输投资运营,另两艘LNG船将由商船三井与中国北方液化天然气运输投资运营。
中国东方液化天然气运输投资、中国北方液化天然气运输投资系由中国海运集团分别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建立的联合企业。
中海绿舟计划赴港IPO 集资金额约2.5亿美元
据外电报道,中海绿舟控股公司计划来港首次公开募股,集资金额约2.5亿美元(19.5亿港元)。
据彭博社引述条款内容,该公司会发行6亿股,约90%新股所得款项,将用於购买集装箱及扩大公司可租箱箱量。
中海集团是中海绿舟控股的最终控股股东。该公司专营集装箱租箱业务与供应,目前持有上海环宇旗下4家箱厂的25%至28%的少数股权,上海环宇一直是稳定可靠的供应商,尤其是在集装箱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该良好关系保证了中海绿舟能够拥有足够的箱源,同时,中海绿舟与世界前5大集装箱制造商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包括中集集团、胜狮、常州新华昌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及马士基。
公司已进行全球布局,在全球销售网路、堆场服务网路及二手箱的销售网路等方面,全力完善,降低堆场待卖二手集装箱的库存,以保证较高出租率。
目前,公司通过分布在欧洲、美洲、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及上海的7个市场销售网点所构成的销售网络向全球38家班轮公司提供租箱服务,并透过32个国家和地区的139个堆场管理退租集装箱。
中外运长航在台设代表处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日前正式在台设立台湾代表处,未来将实质拉近与台湾合作伙伴的沟通距离。
目前,中国外运长航台湾代表处的工作主要是:加强与台湾合作伙伴的合作默契,共同提升服务品质努力;与台湾主管物流业务单位有良好的沟通管道,更即时了解台湾的政策、市场和客户的相关资讯;为集团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及重要客户来台进行商务活动提供协助与接待;进一步开拓目前已合作之台湾企业新的物流服务需求。
招商局国际或将与斯里兰卡敲定码头项目协议
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6月9日表示,预计将很快和斯里兰卡政府敲定在科伦坡兴建和运营集装箱码头的相关协议。
此前,招商局国际曾在去年9月份表示,由该公司和斯里兰卡公司Aitken Spence PLC (SPEN.SL)组成的投标联营体已和斯里兰卡政府就科伦坡港(Port of Colombo)扩建项目中的一个集装箱码头建造与经营项目达成不具约束力的协议。该集装箱码头将与现有科伦坡港相邻规划,年计划吞吐能力为240万标准箱。
招商局国际早些时候曾表示,将持有该项目55%的股权。
此外,招商局集团(China Merchants Group)董事长傅育宁周四表示,受行业周期、中东政局动荡以及欧洲债务危机担忧重燃等因素影响,旗下港口业务在第二季度一度面临需求疲软的困扰。不过他也表示,预计下半年市场需求将加速回升,预计全年港口业务吞吐量将增长10%,增幅低于2010年的19%。
马士基加入世界海洋委员会
A.P. 穆勒 - 马士基团体加入世界海洋委员会,为海洋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全球领导和协作提供支持。成为世界海洋委员会的签约方后,马士基将通过在各私营部分行业间的合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治理贡献气力。世界海洋委员会是唯逐一家联合众多海洋行业实现海洋可持续使用的国际组织。
马士基的环境策略誓要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运营所造成的影响。 关于世界海洋委员会世界海洋委员会是海洋可持续发展和治理领域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跨部分行业领导同盟。它正在集各公司之力打造公道的平台,以期制定出以科学为依据的解决方案,解决海洋业务群体共同面对的海洋环境挑战。WOC 将着手教育其他海洋利益相关者,充当海洋可持续发展政策论坛和流程的线人喉舌,推动海洋业务群体就紧要题目采取步履。WOC 正在联合一些积极主动的领导企业,共同制定整个海洋业务群体协调一致的步履方案。例如,于7 月13-14 日在华盛顿举行海洋空间规划全国业务论坛,届时将召集一批有责任感的海洋企业,为美国海洋规划工作出谋献策。
大连船舶重工将建世界最大修船拆船厂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位于长兴岛的拆船厂已经动工,将在明年6月正式启动,年均可拆船75艘、5万-30万吨船舶。到2013年,总投资30亿元占地近10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修船和绿色拆船基地将部分建成投产, 并将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修理/拆船厂。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负责人介绍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修/拆船基地将形成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系统。“拆船产生的废钢可以循环到钢厂炼制成新的钢材,新的钢材用于新船建造和维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促成了原材料的循环使用。
这次新建设的拆船厂,投资规模为9亿元人民币,大船集团拥有67%的股份,鞍钢集团拥有15%,新加坡太平船务公司拥有其余18%。
另外,大船集团还计划投资3亿美元,在附近50万平方米的土地,建设大型修理船厂,在这里可以进行最多30万载重吨船舶的修理,与拆船厂共同使用内壁。
环 保
国际海运服务(IMS)公司推出碳减量新计划
近日,国际海运服务(IMS)公司与游艇碳减量联盟(Yacht Carbon Offset)联合推出了一种减少碳排量的计划。
根据这项计划,船舶燃料燃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抵消等量的绿色能源项目的削减。“国际海运服务(IMS)公司很关注气候变化,一直致力于用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方式来管理我们公司的运作,”IMS的首席运营官Brendan Cooley表示。“因此,我们是世界上第一家为客户提供碳抵消计划以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的航运公司。”
(通讯员 赖楠编译)
青岛港获环保大会“碳金创新价值奖”
在以“经济转型与发展中的低碳使命”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环保大会上,“国际碳金奖”最佳表现者颁奖盛典同时举行,青岛港集团荣膺 “碳金创新价值奖”,成为全国港航系统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上台领奖并发表获奖感言,同时向大会发表《实现绿色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的主旨演讲。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新兴经济发展形态。为适应这一发展形势,世界环保大会首次以“低碳转型最佳实践价值”为衡量标准推出了“国际碳金奖”,其中的“碳金创新价值奖”是面向世界五百强、大型国有企业而颁发的重要奖项。青岛港集团荣膺“碳金创新价值奖”是对青岛港多年来抓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港口所取得业绩的充分肯定和最高奖励。
风力发电机配套全球首艘风力渡轮
作为世界上第一艘载客渡船,“StenaJutlandica”号渡船在船首配备了2台风力发电机,通过供电和降低燃油耗为斯特诺航运公司的环保努力做出贡献。
据斯特诺航运公司技术和人力资源部主管RobertAkerlund介绍,“根据公司的节能计划,公司目前正在推进200个环保改进项目,该项目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项目。斯特诺航运公司具有率先开发各种新的解决方案的传统。”
2台风力发电机安装在4米高的船首桅杆上。2台单台功率为4千瓦的风力发电机将为该船的电网提供电源,而且由于风力发电机安装在船首,因此可以减少空气阻力。
2台风力发电机每年可以发电大约23000千瓦.时,发出的电力相当于四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此外,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还可以用来照明Jutlandica号渡船的汽车甲板。由于减少海上空气阻力,该船每年可以节约燃油耗80-90吨。这相当于28个家庭一年加热的耗油量。
混合动力汽车船明年落成 停泊时达零碳排放
日本商船三井昨公布最新混合动力汽车船的外形及基本设计,旨在开发一个减少远洋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系统,甚至可在船停泊时达至零碳排放,预计该船于2012年6月在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完工。
该船配备一个混合电力供应系统,由三菱重工、三洋电机组及商船三井的专家合作开发,将太阳能电池板设在船甲板顶层,结合锂离子电池储存电力,可产生160千瓦电力,等如其他船舶系统的10倍,是全球最强电力的系统。
锂离子电池可储存2.2毫瓦时的电力;而当船停泊时,太阳能电池板在船航行时储存的电力可用来推动船系统。该套系统弃用柴油发电机,使汽车船可在码头达至零碳排放。另外,锂离子电池置于船底,代替固定船压舱物的位置,因此不会影响汽车船运载的汽车数量。
汽车船两旁近船尾印有SOLAR HYBRID标志,表明其混合动力系统及使用天然能源。该船的容量为6400辆标准乘客车,全长199米,型宽32.26米,食水9.275米。
Navis动力定位系统配套生物燃料船
芬兰 Navis Engineering公司近日接获合同,为STX芬兰正在建造的“Aura II”号供应NavDP4000动力定位系统,该船是1艘多用途干货物船和波罗的海浮油回收船,是首艘完全采用液体生物燃料的商用船,计划2012年交付。
“Aura II”号将配备Navis DP1级系统,入级法国船级社。该系统将新技术融入到上一版本Navis IVCS元素中,采用触屏操作,可以快速进入所有功能,其电力管理系统能快速启闭,新型推进能力图表,能实时显示所有可能的控制力。
据Navis公司透露,自该公司首次推出DP系统的10年来,已交付了350多套动力定位系统。
口 岸
台湾地区海运进入新转型期
台湾地区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日前称,两岸直航发展迄今,不论货运、客运都是重要发展项目,其中包括基隆、高雄新建客运码头及航港大楼。
基隆港今年截至6月底,货物装卸量已达5600多万吨,较去年同期成长4.58%;集装箱装卸量达114万多TEU,较去年同期成长5.47%。
高雄港今年1至5月份船舶进出港艘次、船舶总吨位、货物装卸量及集装箱装卸量均有成长,其中船舶进出港艘次为15000艘次,较去年同期成长 2.71%;船舶进出港总吨位为3.4亿吨,较去年同期成长6.72%;货物装卸量为1.8亿计费吨,较去年同期成长5.71%;另货柜装卸量达400万 TEU,亦较去年同期成长成长6.23%。
上海拟定启运港退税试点配套操作方案
在6月24日召开的“2011中国国际航运高峰论坛”上,浦东新区副区长朱嘉骏表示,上海方面已拟定启运港退税试点的配套操作方案,并希望尽快启动该项工作,这意味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所谓启运港退税政策,是指国内货物只要确认离开启运港发往洋山港区中转至境外,即被视同出口并办理退税。如果洋山港区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将会吸引更多的中转量。有望达到与韩国釜山港相同的竞争力。
据了解,上海市在制订洋山港启运港退税配套方案过程中,一直都在和青岛、武汉等试点启运地海关共同研究草拟相关监管措施,对启运港退税货物有效监管。朱嘉骏昨天透露,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青岛和武汉在内的配套试点操作方案,并上报国务院相关部委,将积极争取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部委支持,尽快启动试点。据悉,青岛和武汉一个是沿海港口,另一个是内陆港口,它们一是长江中转,一是沿海中转,均是上海港主要的箱源地,可以全面地发现和检验启运港退税政策在监管和实施。
中日韩即将实现动态船期数据共享
在6月22日落幕的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NEAT-NET)第二次技术会议上,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三方代表团就动态船期数据元、代码集以及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接口标准等内容达成共识,从而为下一步三方各自进行互联系统开发建设、测试港口动态船期数据共享奠定了基础。
根据NEAT-NET路线图行动计划,中日韩三方将在第一阶段实施动态船期接口改造,从而实现三国间的动态船期数据共享;而集装箱运输作为目前最为成熟和标准化的运输方式,比较容易进行合作和推广,第二阶段还将实现三方集装箱动态数据互联共享。
据了解,在NEAL-NET秘书处的组织下,宁波—舟山港、浙江电子口岸有限公司和宁波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试验单位,目前正参与三方互联标准和技术的研究、验证工作。
武汉将筹建长江中游首个航运交易所
目前,全国仅有的两个航运交易所,一个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一个在长江下游的上海。而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武汉也正在筹备组建航运交易所,有望于今年11月挂牌。
“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大厦应当充分发挥航运交易功能。”昨日,在大厦项目开工仪式上,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助理燕太祥告诉记者,“航运交易功能是航运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武汉航运交易所对于打造武汉长江航运中心的作用巨大。”
据悉,上海、重庆的航交所都是围绕信息发布、政府服务、航运交易等三大基本功能进行建设和运营。其中航运交易功能主要体现在船舶交易和运力交易上。
目前,在武汉市工商局注册的航运服务型企业共968家,涉及货运代理、船代、船舶租赁、船舶交易、船舶修理、拆船、国际货运等类型,大多小而全,产业集群度不高,配套能力较弱。
武汉市船舶交易活动始于1954年,是全国最早从事船舶交易活动的城市之一。据统计,武汉现有50家从事船舶交易的中介组织,去年交易本籍船舶30余艘,实现交易额约7000万元。相对于船舶交易发达的舟山、芜湖等地,武汉船舶交易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较低,存在着企业分布零散和规模小、市场组织无序等问题。
第一部分:技术合同优惠政策
一、营改增优惠政府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附件四《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
2、《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期间有关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问题的公告》(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公告2013年第6号)
二、可以免税的技术合同范围 1.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是指转让者将其拥有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有偿转让他人的行为。
2、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是指开发者接受他人委托,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的行为。
其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归属,必须约定为归委托方所有或委托方与受托方共有,否则不能认定为技术开发合同。
3、与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相关的技术咨询
1、技术服务。
与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是指转让方(或受托方)根据技术转让或开发合同的规定,为帮助受让方(或委托方)掌握所转让(或委托开发)的技术,而提供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且这部分技术咨询、服务的价款与技术转让(或开发)的价款应当开在同一张发票上。
三、备案的材料
1、申请享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优惠政策的试点纳税人,应按照规定,到国税主管税务机关办1技术咨询,是指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理备案或审批手续。
2、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时,报送的材料为:(1)《北京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优惠政策审批确认表》;
(2)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的书面合同及复印件1份(英文合同须附带中文译本);
(3)技术合同技术性收入核定表;(4)技术交易奖酬金领取单。
四、技术合同免税优惠注意事项
1、应税项目与免税项目须分别核算。
2、享受免税政策项目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3、享受免税政策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4、一个合同一备案(其他项目则是一事一备案)。注:海淀国税要求,须先进行备案登记,才能申报免税。同时,需注意将相关材料留存齐全,以待备查。
5、技术合同如涉密,备案前须做脱密处理。
第二部分 技术合同认定具体内容
一、什么是技术合同认定
技术合同认定是指根据《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设立的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对技术合同当事人申请认定登记的合同文本从技术上进行核查,确认其是否符合技术合同要求的专项管理工作。
二、目的
1、落实国家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财税优惠政策
2、作为高新技术认定的依据。
三、认定的依据
1、《合同法》
2、《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国科发政字[2000]063号)
3、《技术合同认定规则》
4、《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
四、审查的主要事项
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对当事人所提交的合同文本和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和认定。其主要事项是:(1)是否属于技术合同;(2)分类登记;
(3)核定技术性收入。
五、技术合同的分类
(一)技术开发合同
1、委托开发技术合同
2、合作开发技术合同
(二)技术转让合同
1、专利权转让合同
2、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
3、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4、技术秘密转让合同
(三)技术咨询合同
(四)技术服务合同
1、技术服务合同
2、技术培训合同
3、技术中介合同
六、技术合同的基本条款及条款不明确、未履行或不合理的后果
(一)基本条款
1、项目名称;
2、标的内容、范围、要求;
3、履行的计划、进度、期限、地点;
4、技术情报、资料的保密
5、风险责任的负担;
6、技术成果归属的受益分成办法;
7、验收标准及方法;
8、价款、报酬或使用费及支付方式
9、违约金或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
10、解决争议的方法;
11、名称和术语的解释。
(二)条款不明确的后果
1、申请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下列主要条款不明确的,不予登记:(1)合同主体不明确的;
(2)合同标的不明确,不能使登记人员了解其技术内容的;(3)合同价款、报酬、使用费等约定不明确的。
2、申请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合同名称与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一致的,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应当要求当事人补正后重新申请认定登记;拒不补正的,不予登记。
(三)条款未履行的后果
约定担保条款(定金、抵押、保证等)并以此为合同成立条件的技术合同,申请认定登记时当事人担保义务尚未履行的,不予登记。
(四)条款不合理的后果
申请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其合同条款含有下列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等不合理限制条款的,不予登记:
(1)一方限制另一方在合同标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开发的;(2)一方强制性要求另一方在合同标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及其知识产权独占回授的;(3)一方限制另一方从其他渠道吸收竞争技术的;
(4)一方限制另一方根据市场需求实施专利和使用技术秘密的。申请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当事人约定提交有关技术成果的载体,不得超出合理的数量范围。
七、技术成果载体数量的合理范围
1、技术文件(包括技术方案、产品和工艺设计、工程设计图纸、试验报告及其他文字性技术资料),以通常掌握该技术和必要存档所需份数为限。
2、磁盘、光盘等软件性技术载体、动植物(包括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微生物菌种,以及样品、样机等产品技术和硬件性技术载体,以当事人进行必要试验和掌握、使用该技术所需数量为限。
3、成套技术设备和试验装置一般限于1-2套。
八、技术合同的认定
(一)技术开发合同
1、认定条件
(1)有明确、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目标;
(2)合同标的为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尚未掌握的技术方案;(3)研究开发工作及其预期成果有相应的技术创新内容。
注:单纯以揭示自然现象、规律和特征为目标的基础性研究项目所订立的合同,以及软科学研究项目所订立的合同,不予登记。
2、不属于技术开发合同的情形
(1)合同标的为当事人已经掌握的技术方案,包括已完成产业化开发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
(2)合同标的为通过简单改变尺寸、参数、排列,或者通过类似技术手段的变换实现的产品改型、工艺变更以及材料配方调整;篇二:技术合同免税指南 技术合同免税指南 ·什么是技术合同
技术合同是指当事人就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订立的确立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合同。
1、什么是技术开发合同
技术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
技术开发合同的范围包括以下方面:(1)小试、中试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项目;(2)技术改造项目;(3)成套技术设备和试验装置的技术改进项目;(4)引进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开发项目;(5)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包括语言系统、过程控制、管理工程、特定专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但软件复制和无原创性的程序编制的除外;(6)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7)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生态项目;(8)其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什么是技术转让合同
技术转让合同是当事人之间就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技术秘密转让所订立的合同。
3、什么是技术咨询合同 技术咨询合同是一方当事人(受托方)为另一方(委托方)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所订立的合同。
4、什么是技术服务合同
技术服务合同是一方当事人(受托方)以技术知识为另一方(委托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所订立的合同。
技术服务合同的范围包括以下方面:(1)产品设计服务,包括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配套件、专用工模量具及工装设计和具有特殊技术要求的非标准设备的设计,以及其他改进产品结构的设计;(2)工艺服务,包括有特殊技术要求的工艺编制、新产品试制中的工艺技术指导,以及其他工艺流程的改进设计;(3)测试分析服务,包括有特殊技术要求的技术成果测试分析,新产品、新材料、植物新品种性能的测试分析,以及其他非标准化的测试分析;(4)计算机技术应用服务,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服务,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推广、应用和技术指导等;(5)新型或者复杂生产线的调试及技术指导;(6)特定技术项目的信息加工、分析和检索;(7)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包括为技术成果推广,以及为提高农业产量、品质、发展新品种、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关技术服务;(8)为特殊产品技术标准的制订;(9)对动植物细胞植入特定基因、进行重组;(10)对重大事故进行定量技术分析;(11)为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定性定量技术鉴定或者评价。
·技术合同免税政策
1、对于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财税字[1999]273号文件)
2、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据此明确,一个纳税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篇三:技术合同与减免税的注意事项
关于技术合同与减免税的注意事项
根据税法要求,技术合同要交营业税及附加(占合同金额的 5.55%)。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国家对不同的技术合同给予了不同的减免税政策,因此对技术合同的认定是保证这一政策得到有效贯彻的最重要的一环。在江苏省,只有符合条件的技术开发和转让合同可免交营业税及附加,技术咨询和服务合同不享受减免税政策。根据有关政策的要求,在签订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合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同标题和内容中不得出现“咨询”、“服务”的字眼,不得有培训的内容,如有应注明培训的金额,或“免费培训”。
2.合同内容突出一个“新”字,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合同要体现出开发(转让)的新技术的特征,写明达到指标,领先水平,以及专利、获奖等能够反映涉及技术先进性的情况。
3.合同主体和公章。合同主体必须为法人或自然人。合同的受托方(开发方)、转让方的名称应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并盖学院技术合同章,合同的委托方、受让方的名称应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并与所加盖公章名称一字不差。
4.知识产权归属。合同中必须明确约定知识产权归属,知识产权归我方的,要在合同中写明委托方、受让方有使用权。
5.软件开发合同涉及软件开发的,必须在合同中写明其知识产权或所有权归委托方或双方共享;软件转让合同还应注明著作权归让与方所有,否则征收增值税(比营业税还高)。为以后工作方便,可在开发合同中写上“知识产权归委托方或双方所有”,转让合同中写明“将使用权或所有权转让给对方。但不影响开发方、转让方利用类似技术为第三方提供服务。” 软件开发和转让合同中不得出现“产品”、“x份”的字样,否则将作为销售软件产品处理,征收增值税。
产业技术政策对我国化工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整个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技术政策又叫行业技术开发政策,是政府所制定的用以引导和干预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是服务于产业结构优化,扶持和推动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并指导和支持国民经济的技术更新、改造和创新的经济政策.
作 者:匡跃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刊 名:技术经济 英文刊名:TECHNICAL ECONOMY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医 疗 废 物 污 染 防 治 技 术 政 策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一)为提高医疗废物处置水平,引导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技 术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 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适用于医疗废物的分类、贮存、运输、处理 及最终处置全过程的污染防治,可作为指导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规 划、设计、环评、建设、验收、运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三)医疗废物的污染防治应建立以城市为核心的医疗废物管 理和处置体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与生 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置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实现处置技术的优 化组合及技术与管理相衔接。
(四)医疗废物的污染防治应采用基于全过程风险控制的总体 要求,遵循集中处置、焚烧技术与非焚烧技术相互补充的原则,坚 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处置医疗废物,实现医疗废物无害 化和减量化的技术路线。
— 6 —
二、分类、收集、运输及贮存
(一)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及《医 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HJ 421)对医疗废物进 行分类和包装,并推进医疗废物源头分类与本辖区内医疗废物处置 技术的适用性相衔接。医疗废物运输单位和处置单位有权拒绝接纳 不符合分类及包装要求的医疗废物。
(二)不适宜处理的医疗废物应遵循以下收集包装原则: 1.化学性废物和药物性废物应单独收集包装,交由有相关资质 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或原药物生产单位处理处置。
2.可辨识的病理性废物如成形的人体组织、器官和动物尸体等 应单独收集包装,并送往专门的处置机构进行处置。
(三)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应采用周转箱或一次性不易破损 的包装物及专用运输车辆。鼓励采用电子标签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等先进物联网技术,实现医疗废物周转、运输过程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四)医疗废物的运输应严格执行医疗废物转移联单制度。鼓 励运输距离较远的地区建设符合环保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中转暂 存库房,中转暂存库房宜设立在具备暂存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内。运输距离较远的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可按要求就近将医疗废物运送至 中转暂存库房,再统一交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处置。
(五)医疗废物贮存场所的设计、选址、建设、安全防护等应 符合《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HJ ***)的相关要求。
— 7 —
(六)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或灾害期间,医疗废物应采用一次 性双层包装物由专人进行收集包装,专车运输,专场贮存,就近快 速处置。
三、处置技术
(一)应综合考虑医疗废物的特性、产生量、热值变化、本地 区的配套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管理水平和社会可接 受程度等因素选择切实可行的工艺和技术路线,合理确定医疗废物 处置设施的规模。
(二)医疗废物处置技术的选择:
1.医疗废物产生量大于 10 吨/日以上的城市宜优先选用回转窑 焚烧技术。
2.医疗废物产生量在 10 吨/日~5 吨/日的城市宜优先选用自控 好、能实现稳定燃烧的热解焚烧技术,也可采用包括高温蒸汽处理、微波处理和化学处理等非焚烧技术及其组合技术。
3.医疗废物产生量在 5 吨/日以下的城市宜优先选用非焚烧技 术。
(三)医疗废物处置技术的应用:
1.采用焚烧技术应避免含 PVC 和含汞医疗废物进入处置工艺,以减少二 英及汞的排放。
2.采用非焚烧技术应避免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及可辨识的 病理性废物进入处置工艺,以确保医疗废物安全处置。
(四)禁止将没有经过消毒处理或消毒处理不合格的医疗废物
— 8 — 噁
混入生活垃圾或其它废物进行填埋处置。
(五)偏远地区的医疗废物可根据当地卫生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且满足《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相应要求。四、二次污染防治
(一)废气的污染控制
1.采用焚烧技术处置医疗废物的烟气净化系统应具有控制二 噁 英、脱酸、除尘等功能。
a去除酸性气体宜优先选用半干法或干法烟气净化技术。b去除烟尘宜优先采用袋式除尘器,禁止采用静电除尘器。c控制二 英和重金属宜采用急冷和活性炭吸附组合技术,鼓励
噁
采用选择性催化反应(SCR)技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SNCR)及组合技术去除二 英。
2.采用非焚烧技术处置医疗废物的废气处理装置应具备控制颗 粒物、微生物,重金属和VOCs等功能。
a废气净化装置宜采用具有杀菌、消毒功能的高效微粒空气过滤 器,确保有效去除废气中的微生物、VOCs、恶臭、重金属等污染物。
b根据具体技术及排放情况可安装脱臭装置。
3.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应安装废气自动连续监测装置,依据选用 的处置技术设置相应的监测项目。对于无法采用自动连续监测装置 监测的污染物项目,应按照相应的监测管理要求进行测定。
(二)残余物的污染控制
1.采用焚烧技术处置医疗废物产生的飞灰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 9 — 噁
和处置,焚烧残渣可按一般废物进行处置。
2.采用非焚烧技术处置医疗废物产生的残余物可按生活垃圾进 行管理和处置。
(三)废水的污染控制
1.消毒废水、清洗废水、初期雨水及少量处理工艺中排放的废 液等应收集至污水消毒处理系统中进行处理。
2.执行预处理标准时,宜采用一级处理或一级强化处理+消毒工 艺;执行排放标准时,宜采用二级处理+消毒工艺或深度处理+消毒 工艺。
3.消毒剂应根据技术经济分析选用。
五、资源化
(一)鼓励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过程中对热能的回收利用。
(二)医疗废物的资源化应限于在医疗废物处置系统内循环,严禁资源化的医疗废物进入其他渠道。
六、鼓励研发与推广的新技术
(一)鼓励研发和引进医疗废物处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如电子辐照技术、高压臭氧技术等,并促进医疗废物处置技术和设 备国产化。
(二)鼓励研发新型尾气净化技术,如耐高温耐腐蚀的在线监 测技术。
(三)鼓励研发和应用新型监测技术,如二 英等污染物的快
噁
速监测技术。
— 10 —
七、运行管理
(一)医疗废物产生、运输和处置单位应建立完备的记录、存 档和报告制度。
(二)医疗废物运输、处置单位应制定应急处置预案,防止危 及公共安全的事故发生。
(三)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定期对处置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不得随意停止运行。由于紧急事故或故障造成设施停运,处置单位 应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四)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对处置设施设置自动上料、卸料装 置,以避免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医疗废物及包装物。
(五)医疗废物产生、运输、处置单位应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
八、监督和监测管理
(一)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产生的污 染物排放及处置效果的定期监测。
(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 和日常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和监督。
(三)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废物源头分类的监 督和管理,以确保医疗废物的减量化,并与医疗废物处置技术的使 用范围相衔接。
1 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概念与内涵
在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输入词条“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后,检索结果表明相关研究成果大量表现在创新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与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三个方面。那么怎样正确界定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呢,这里从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概念出发,结合创新政策、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概念与内涵。科技创新包含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就农业来说,农业科学创新提供了新方法与新事物,而农业技术创新能为农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上升。同时,已有文献中对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描述多为对财政、金融、土地、技术市场、人才等有关方面的科技制度安排,为创新主体激励、创新中市场失效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加强整合创新各个环节。那么,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应指为影响和改变农业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并以促进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这一过程为作用对象的公共政策,且这一政策应与创新相关的各政策领域相互协调。
2 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进程
目前,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农业技术创新激励三个方面。
2.1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国内学者辜胜阻等(2000)从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扩散等活动展开讨论,提出了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为解决农业技术供需矛盾提供了有效措施。同时,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前提下,国内学者积极构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例如柏芸(2009)、段莉(2010)、陈娟等(2013)等运用创新理论,结合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提出了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原则及基本框架。然而,对于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演进过程的研究,国内尚显不足。
2.2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
文献资料多将研发机构、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等主体作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并通过系统研究开发主体、推广主体与应用主体,发现各主体的行为目标和方式,探讨各主体与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较为突出的成果表现为政府这一主体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由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创新主体的多样性,政府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政策的实施与体制的改革极大的影响着农业技术创新和进步,例如朱希刚(1991)指出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建立健全以农机作业为主的种植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政策有利于种植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当然,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各农业技术创新主体间也发生着一些变化,余凌等(2014)通过研究农业科研经费和人员在研发机构、企业和高校间的配置情况,发现企业在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优势逐步提高,有效促进企业对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发挥作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2.3 农业技术创新激励
国内外学者多从创新系统理论与演化经济学出发,探讨技术与制度的内在关系,克里斯托夫(2008)研究指出政府从宏观方面进行政策协调与资源配置,孙景翠(2011)研究指出农业技术创新制度激励应与农业区域发展政策相协调。就农业技术创新激励制度的演变而言,沈宇丹(2009)研究指出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应从具体的技术创新目标激励转变为知识创新激励,并强调系统的、全局的、注重创新环境的制度激励。但国内农业技术创新政策激励研究尚显薄弱,对于内部运作机制讨论较多,但就其效应分析较少。
3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工具的选择研究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主要包含了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农业技术市场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基本组成要素,这些政策也能较好的发挥其政策效用。但由于条块分割的影响,各类创新政策在发挥政策作用的同时,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有效工具的使用与支持。目前,世界各国广泛运用的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提供激励与诱导的农业技术创新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农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公共采购政策、鼓励和引导增加农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风险资本和风险投资政策、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政策,以及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政府管制政策、反托拉斯政策。那么如何选择恰当的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工具,用以提高我国各项创新政策的效用呢?这里可以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政策工具选择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主要从技术创新政策模式、多种政策工具对技术创新过程的作用路径、创新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问题等方面开展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创新政策研究框架、工具的选择与互补、工具的演变及创新政策绩效等方面进行探讨。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工具的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设计、配合等问题上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当然,目前由于仍缺少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对创新政策的需求内容、优先次序等研究成果,所以这些也是今后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的若干方向。
4 研究展望
在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这一关键时期,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正确制定与科学执行,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小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实践,我国政府各部门已出台了大量技术创新政策,与其他技术创新主体一道不断推进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目前仍存在以下需要进一步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哪些相关的政策切实推动了农业技术创新?2、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供给特点、演进过程及演进路径?3、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实施绩效,以及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绩效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张来武.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三农”[J].中国软科学,2014(01).
[2]辜胜阻,黄永明.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对策思考[J].经济评论,2000(06).
[3]朱希刚.种植业生产技术进步评价和经营规模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1991(01).
[4]余凌,江易华,鉴定.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结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05).
[5]孙景翠.中国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1.
[6]沈宇丹,张富春,王雅鹏.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激励制度的演变机理与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1 1(12).
一、科学、技2-与公共政策的相互作用
本专题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从科技强国与公共政策的关联分析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科技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社会结构的变迁;科技发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事业,科技资源既是财富源泉又是公共品,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前提。迫切需要公共政策对科技发展以支持与调节,进而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从哲学的层面对科技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指出,科学的现实形相是一种有效的知识行动体系,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为科技制定公共政策的实践中必须面对从专家决策到社会参与、从专家知识到社会抉择、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等一系列思维方式的转变。重庆大学何跃认为,当代科学和技术已成为一种统一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和肯定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对于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辽宁工业大学艾志强从公共领域的视角探讨了哈贝马斯拯救技术化统治的民主进路。他指出,哈贝马斯将技术放在民主对话的实践哲学的坐标系中加以理解,即建立一种关于技术的民主对话机制。东南大学赵志成重点论述了技术发展的政治调适,认为技术发展每一个方面都受政治因素的调适。
另外,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张卫良、蒋美仕就科技基础平台的国内外建议问题进行了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林坚就科学技术与教育的相互作用作了探讨;其他代表奉公、王耀德、王雪峰、闫泓多、秦泳红、杨煜、郭微微、李锐、冯艳、张云霞等还就三农科技政策、科技项目管理、技术流变与公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主题作了论述。
二、科技决策与生态文明建设
与会专家就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决策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肖显静论述了生态文明视域中科学的自然转向及政策抉择问题。指出科学的实验建构和理论建构使得“自然科学不自然”。正是自然科学的不自然性,使得科学的技术转化成为可能,并成为工业文明的基础,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反自然”的特性。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使科学更多地回归自然:加强面向自然的科学建设;复兴博物科学的传统;重视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让自然做科学的最终裁判者;建构后常规科学的决策模式。南京林业大学王国聘对科技创新的环境价值定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传统科技的狭隘人类中心的价值预设,导致其反自然的发展方向,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负面效应。当代科技创新必须进行环境价值定位,在科技活动的价值追求中纳入保护自然和建设自然的目标。东南大学吕乃基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目前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会,中国如果通过科技政策、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化。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李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树立“深绿色”理念,实现生产高效、生活高质、生态和谐的“一体两翼三赢”模式,将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早日建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会议代表杨水呖、黄涛、唐晓岚、程波、窦立新、严雅芬、孙之星等还就城市建设中的环保对策、地方政府科技决策中的生态责任、欠发达地区水污染防治以及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科技合作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三、科技风险、评估与决策
科技风险是当今科技哲学和科技伦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本次论坛关注的热点问题。江南大学商学院吴林海重点讨论了食品科技风险与安全问题,认为技术的局限与制度的缺失隐含了食品新技术的不安全风险,道德失范扩大了食品新技术的不安全风险。解决的主要途径是从技术创新、制度建设、道德规范等三个层面进行。中原工学院毛宝铭探讨了科技风险治理的范式转移问题。指出现代社会的科技风险问题集中反映了社会的治理危机。强调风险治理必须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来进行思考,并引入了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北京交通大学邬晓燕系统探讨了技术发展的文化风险问题,从内部考察,技术发展的文化风险表现为伦理风险、意识形态风险、社会心理风险和价值评价风险;从外部考察,技术发展的文化风险体现为威胁人与自然的关系,制造新旧技术文化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导致以技术转移和技术入侵为基础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我们应当从技术层面、建制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整体有机地防范和管理技术风险,形成完整的责任链条。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杨会丽提出并分析了专家主导科技公共决策的问题,东南大学魏晓燕对我国科技风险研究进行了分析,东南大学朱敏重点进行了技术风险量化理论的价值论分析,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王芸、蔡永海探讨的重点是技术引发的生态风险伦理问题。其他会议代表还分别就“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的选择”、“农业技术应用风险控制”、“科技风险伦理探析”、“科技风险的公众认知”等进行了探讨。四、“科技伦理与公共政策”专题
科技伦理与公共政策的关系也是本次论坛热议的话题之一。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韩跃红认为,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性和道德合理性,食品安全、工程安全事故启示人们从伦理视角审视现行政策。应该特别强调公共政策的生命伦理维度,促进生命伦理观念向公共政策渗透。中南大学蒋美仕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经济基础及其利益驱动、价值观念及其目标选择、制度设计及其现实运作、行为后果及其评价机制等宏观社会层面的环境影响,构成了引发科研不端行为的外部拉动力量;而微观个体层面的科学家、中观组织层面的专业共同体及科学界,则是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内部推动力量。广西民族大学高剑平等重点探讨了现代技术的伦理困境与当代社会重建问题,认为工具理性的技术作为人类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手段与初衷,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步走向其对立面,产生现代技术的伦理困境,其根源在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要超越现代技术的伦理困境,人类必须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和人性化技术,重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南京林业大学刘海龙提出了人类遗传资源研发应遵循事先知情同意原则、无伤原则、公平原则、正当原则等伦理原则。郑州大学教育学院赵培军、王国领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公共科技政策形成与实施要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相一致,必须结合代际伦理的需要,形成与实施既能够满足自己发展需要又能造福子孙后代的公共科技政策。南京林业大学牛庆燕则试图从科技决策的价值选择的角度来破解“科技理性”的伦理困惑。科技规划的制定与科技决策的施行理应引进公众参与机制,推进科技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弥补科技理性发展的不足,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合理对接,建构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叶豪芳、娜仁以水库开发项目中的移民政策为例,系统论证了以人为本是科技政策的伦理基础。
除此之外,会议代表陈建新、刘海波、万小龙、刘高岑、李浙生、刘长明、于波、刘永谋、徐治立、刘劲扬、涂明君、郭晓东、薛桂波、胡长生、王海云、曹昱、史晓静、朱克军、陈晨等还对科技发展与方法创新、科技决策与公众参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环保技术政策】推荐阅读:
环保产业政策06-24
相关节能环保政策11-09
环保技术员环保职责10-30
环评工作基本职能及有关环保政策规定12-04
节能环保技术10-08
核技术应用项目环保验收总结07-12
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解读09-16
环保环保作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