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考试题库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联通考试题库(精选8篇)

中国联通考试题库 篇1

A.体现社会福利的政策 B.概率论和大数法则原理的运用

答案B2、社会救济与商业保险具有较大的差异,一般的说,提供社会救济的主体是。

A.国家 B.社区 答案A3、从社会角度看,保险的含义是

A保险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保险是一种特殊法律形式 答案A4、从国民经济角度看,保险分配的对象是

A 国民收入中用于救助性、补偿性后备部分。

B国民收入中用于储蓄性、投资性后备部分。

答案A5、从科学的角度看,保险费率厘定和保险准备金提取的依据是

A经济效益的核算 B科学的数理计算 答案B6、储蓄与保险一样,都具有以现在积累解决以后问题的特点,但是与保险不同的是,储蓄属于

A自助行为 B 他助行为 答案A7、下列所列保险中,属于非盈利保险的形式是

A社会保险 B 股份公司经营的保险

答案A8、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企业微观角度看,保险保障的根本是

A 有利于国际贸易 B 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B9、法定保险通常具有强制性和全面性的特征。法定保险的保险关系产生于

A 被保险人自行选择 B国家或政府的法律效力

答案B10、保险分摊损失和发挥补偿功能的物质基础是

A 保险金额 B 保险基金 答案B11、在国民经济中,保险与消费的关系是

A 保险需求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行为

B 保险需求大于一般经济需求增长。

答案A12、在保险经营中,其费率厘定的依据是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所导致标的损失的概率。这说明保险公司的可保风险必须具有

A 不确定性 B 现实的可测性 答案B13、从财务管理角度看,保险基金是以各种准备金形式存在的,就人身保险准备金而言,其主要形式是

A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B总准备金 答案A14、保险充分体现了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思想。这说明,保险具有

A 商品性 B 互助性 答案B15、按照保险经营主体分类,可以将保险划分为

A 公营保险与民营保险 B 盈利保险与非盈利保险

答案A

16保险的本质决定保险的职能。人身保险的基本职能是

A融资职能 B 经济给付职能

答案B29、基本职能是保险的原始和固有职能。保险的基本职能是

A 储蓄 B补偿损失与经济给付 答案B30、信用保证保险是一种以经济合同所约定的有形财产或预期应得的经济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的主要性质是

A 对等性 B 担保性 答案B31、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其基本作用是

A排除风险,提高效益

B 分散风险,消化损失

答案B32、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

A 合同安排 B 财务安排 答案B33、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形式,采取强制手段而实施的一种保险。社会保险的险种包括等

A 失业保险 B财产保险 答案A34、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和社会持续进行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

A特殊法律形式 B经济保障形式 答案B35、从法律角度看,保险人与投保人通过签定保险合同所建立起来的保险关系属于A国家法律关系 B 民事法律关系 答案B36、保险具有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作用,这是从来定义保险的。

A 法律角度 B 风险管理角度 答案B37、保险是一种经济保障活动,实现保险保障的最终手段是

A采取支取货币的形式 B 采取财政核销的形式

答案A38、在种类、品质、性能和价值等方面大体相似的风险单位被称为

A 同质风险 B 可比风险 答案A39、可保风险必须是只有损失机会没有获利可能的风险。这说明保险人承保的风险是

A 投资风险 B 纯粹风险 答案B40、以被保险人依法应负的民事赔偿责任或经过特别约定的合同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是

A 财产保险 B 责任保险 答案B41、保险在上是一种经济保障活动,在上是一种商品交换行为。

A 形式 实质 B 法律 经济 答案A42、保险合同是约定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协议。

A 投保人与被保险人 B 保险人与投保人

答案B43、保险是解决争议最激烈的方式。

A 诉讼 B 行政处分 答案A44、保险合同是有偿合同,在合同中保险人付出的对价是

A 承担投保人转移的风险 B 签发保险单 答案A45、是保险人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所应承担的最重要、最基本义务。

A 承担保险责任 B 给付保险费 答案A46、射幸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基于事件取得利益或遭受损失而达成的协议。

A相关 B 不确定 答案B47、保险合同中保险是否对被保险人履行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义务,取决于约定的保险事故是否发生,这说明保险合同属于

A 单务合同 B 射幸合同 答案B48、保险条款是保险人事先拟订的,投保人只是做出是否同意的意思表示,这说明保险合同具有的法律特。

A 有偿合同 B 附合合同 答案B49、如果保险合同只对冰雹造成的农作物损失负赔偿责任,则该类合同属于

A 特定式保险合同 B 单一危险保险合同 答案B50、不定值保险合同是指保险双方当事人事先,只在保险合同中列明保险金额作为赔偿的最高限额。

A 不确定保险价值 B 不确定保险金额 答案A51、我国《保险法》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的解释

A 被保险人或受益人 B 保险代理人 答案A52、是指对保险合同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应按照其所属专业的特定含义进行解释。

A 意图解释 B 专业解释 答案B53、以下保险合同中,是定额保险合。

A 财产保险 B 人身保险 答案B54、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只能根据的实际需要和投保人的缴付保险费的能力确定。

A 被保险人 B 受益人 答案A55、以多数人或多数物为保险标的的合同称为,又称为团体保险合。

A 个别保险合同 B 集合保险合同 答案B56、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请求给付保险金的权利,自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不行使而消灭。

A 一年 B 五年 答案B57、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向同一保险人投保并建立保险关系的合同称为。

A 专一保险合同 B原保险合同 答案A58、是指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

A、保险利益原则 B、最大诚信原则 答案A59、是保险合同成立的前提。

A、补偿 B、保险利益 答案B60、投保人将走私、贪污所得的利益投保,则保险合。

A、成立 B、无效 答案B61、保险利益为确定的利益是指保险利益在客观上或事实上。

A、已经存在和可以确定 B、不能确定 答案A62、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具有承认的利益。

A、经济上 B、法律上 答案B63、保险利益应为合法的利益是保险利益成立的条件之一。所谓合法的利益即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利益为。

A、保险人所承认 B、法律所承认 答案B64、债权人对债务人生命的保险利益可以确定为。

A、债务的金额 B、债务的金额加利息及保险费 答案B65、无论是财产的现有利益还是预期利益,都应用衡量。

A、实用价值 B、货币 答案B66、保险人的赔偿或给付,以实际损失的为限。

A、保险利益 B、保险价值 答案A67、保险利益是可以用货币形式估价,而且是客观存在的利益,这种客观存在的利益包括。

A、保险利益 B、现有利益和期待利益 答案B68、投保人对的生命和身体具有保险利益,可以作为投保人为他们投保。

A、同事、朋友 B、配偶、子女、父母 答案B69、我国对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的确定方式是采取了限制家庭成员关系范围并结合同意的方式。

A、被保险人 B、保险人 答案A70、按照保险利益原则,各类专业人员,如医师、设计师,对由于工作上的疏忽或过失致使他人遭受损害而依法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具有保险利益。那么,此类专业人员可以投保的险种是。

A、职业责任保险 B、财产损失保险 答案A71、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时效的一般规定是。

A、从保险合同订立到合同终止 B、损失发生时 答案A72、人身保险的保险期限较长并具有储蓄性,因而强调人身保险保险利益存在的时间为。

A、发生保险事故时 B、订立保险合同时 答案B73、在订立人身保险合同时,投保人具有保险利益,而索赔时不追究有无保险利益。

A、不一定 B、必须 答案B74、保险实务中所称的告知,一般是指投保方对保险合同时保险标的的有关事项向保险人进行口头或书面陈述。

A、订立 B、变更 答案A75、事实上,在保险实务中所称的告知,一般是指。

A、广义告知 B、狭义告知 答案B76、在保险实务中,对保险合同订立后标的的危险变更增加,或保险事故发生时的告知,一般称为。

A、陈述 B、通知 答案B77、在国际保险市场中,对于告知的立法形式包括。

A、无限告知和询问回答告知

B、明示告知和默示告知 答案A78、我国的保险立法采用的告知形式是。

A、广义告知 B、询问回答告知 答案B79、在理赔时,保险人应以形式履行告知义务。

A、口头通知 B、书面通知 答案B80、投保家庭财产保险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保证不在家中放置危险物品,这是。

A、确认保证 B、承诺保证 答案B81、某人在购买终身保险时,保证今后不再吸烟,这属于。

A、明示保证 B、承诺保证 答案B82、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规定被保险人必须对保险车辆妥善保管、使用、保养、使之处于正常技术状态。该保证的形式属于。

A、明示保证 B、确认保证 答案A83、是保证的重要表现形式。

A、确认保证 B、明示保证 答案B84、投保人一方因过失而申报不实称为。

A、漏报 B、误告 答案B85、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

A、承担赔保险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

B、不承担保险责任,并不退还保费

答案A86、被保险人由于违反保证的事项,保险合同即告或拒绝赔偿损失或给付保险金。

A、终止 B、失效 答案B87、被保险人一旦违反保证的事项,除外,保险人一般不退还保险费。

A、财产保险 B、人寿保险 答案B88、近因原则是保险实务中时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

A、展业 B、理赔 答案B89、保险损失的近因,是指在保险事故发生时。

A、最直接、最有效、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中国联通考试题库 篇2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糊名和誉录。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后又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发生了很大的效力。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强调通经致用。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 篇3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糊名和誉录。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后又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发生了很大的效力。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强调通经致用。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中国精算师考试考试科目介绍 篇4

已通过北美精算师考试或英国精算师考试有关科目的考生可按下列规定免考相应科目,具体确认办法另行规定。

(一)通过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有关科目可免考的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科目。

已通过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soa)科目

可相应免考的中国精算师(寿险方向)资格考试科目

course 1

01 和 02

course 2

03

course 3

04 和05

course 4

06

已通过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cas)科目

可相应免考的中国精算师(非寿险方向)资格考试科目

course 1

01 和 02

course 2

03

course 3

04

course 4

中国联通考试题库 篇5

一、单选题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A)。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C.君主立宪制

D.宗族家长制

2.在19

世纪中叶,被称为“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国家是(D)。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3.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

(C)。

A.林则徐

B.严复

C.魏源

D.康有为

4.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和操纵

B.原有的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不但占有一席之地,且逐步占主导地位

D.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留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显著优势

5、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B)。

A、魏源

B、林则徐

C、龚自珍

D、姚莹

6、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A)。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7、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C)。

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太平天国起义

D、反教会斗争

8、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A)。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A)。

A、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开办的企业B、洋务派开办的工厂

C、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辛亥革命后新兴的资本主义企业

10、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C)。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B、帝国主义的社会内部矛盾

C、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1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A)。

A.中体西用

B.借法自强

C.自强求富

D.爱国救亡

12.康有为创立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新式学堂是(B)。

A.时务学堂

B.万木草堂

C.京师大学堂

D.同文馆

13.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A)。

A.《资政新篇》

B.《仁学》

C.《海国图志》

D.《天演论》

14、1895

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B),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15.1912年前后,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神州女界共和协进社、女子参政同盟会等团体先后成立。这表明

(A)。

A.近代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C.男女平等的理想变成现实

D.妇女解放要仰赖政治变革

16.辛亥革命的失败是指(A)。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没有打击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1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A)。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

D.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18.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C)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

A.黄兴

B.宋教仁

C.邹容

D.陈天华

19.最早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的是(D)。

A.严复

B.康有为

C.林则徐

D.孙中山

20、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C)。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A)。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D.中共二大

22.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的先驱者和擎旗人是(A)。

A.李大钊、陈独秀

B.李大钊、毛泽东

C.陈独秀、毛泽东

D.毛泽东、周恩来

23.中国人是从(D)开始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

A.新文化运动后

B.五四运动后

C.辛亥革命后

D.俄国十月革命后

24.毛泽东认为,(C),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A.十月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第一次国共合作

25.关于国民革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兴起的标志是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

B.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

C.彻底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革命阵营内隐藏着重大危机

26、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会议是(D)。

A、八七会议

B、中共六大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27.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科学论断是:(A)。

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8.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指(A)。

A.农民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

C.红军的衣食得到保障

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29.下列不属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前提条件是(D)。

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C.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D.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30、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是(B)。

A、9月3日

B、12月13日

C、9月30日

D、9月13日

3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D)。

A、没收地主阶级土地

B、消灭富农

C、征收富农多余财产D、减租减息

32.1938

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中国方面的主要原因是(A)。6

A.中国地域辽阔,战线长,敌后战场的开辟

B.中国在经济上军事上仍相对弱小,无力开展反击

C.中国国民党不积极抗战

D.中国抗战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十分困难。

33.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A)。

A.中原解放区

B.陕甘宁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上党地区

3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D)。

A.三民主义

B.三大政策

C.中共一大纲领

D.新三民主义

35.面对日本的野蛮分侵略,标志着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开始,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C)。

A.七七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皖南事变

36.关于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正确表述是(A)。

A.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

B.中国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共同形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态势

C.中国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为主,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为辅,共同形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态势

D.中国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为辅,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为主,共同形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态势

37.以下人物中,既参加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又参加过重庆谈判的是

(D)。

A.毛泽东

B.王若飞

C.叶剑英

D.周恩来

38.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著名科学论断是(C)。

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9.1947

年,发展成为全国性学生运动的是(B)。

A.“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B.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C.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

D.争取民主,反对独裁运动

40.在1956

月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D)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论断。

A.陈云

B.陈毅

C.李维汉

D.周恩来

4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C)。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42.下列与农业合作化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C)。

A.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

B.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D.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43.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C)。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共产主义社会

44.1974

年毛泽东在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提出了(C)思想,实际上指出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向。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间地带

C.三个世界划分

D.反对霸权主义

45.(B)在中国的全面建立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A.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B.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文化

D.人民民主专政

46.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推动了“两个转变”初步实现的历史事件是(D)。

A.三大改造的完成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一五计划”的完成47.

“九一三事件”指的是(B)。

A.“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B.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C.中央“文革”小组基本取代中央政治局的职能

D.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48.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A)。

A.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B.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C.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D.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4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

世纪

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D)。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50.20

世纪

年代以(A)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美建交

C.邓小平访美

D.中日邦交正常化

5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的(B)。

A.组织路线问题

B.思想路线问题

C.政治路线问题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问题

52.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A)。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53.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A)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二届三中全会

54.(B)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A.中共十一大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55.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显著特点是(D)。

A.稳定与发展并举

B.改革与发展并举

C.建设与改造并举

D.工业化与改造并举

56.(D)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A.复查和平反大量冤、假、错案

B.改正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

C.决定为刘少奇同志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D.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7.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是(A)。

A.红船精神

B.西柏坡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延安精神

58.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党的(C)。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D.十九大

59.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D)。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60.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党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C)。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六届四中全会

61.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政府采取的策略是

(B)。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

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62.下例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表明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全面开始

63.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最后签定(B)。

A.《对中共谈判要点》

B.《双十协定》

C.《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

D.《和平建国纲领》

64.中共“八七”会议制定的革命总方针是:(C)。

A.清算了陈独秀的错误

B.准备南昌武装起义

C.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D.决定进行秋收起义

65.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A)。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原道救世歌》

D.《原道醒世训》

66.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67.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A)。

A.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B.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68.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D)。

A.1921年底孙中山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B.1922年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参加改组国民党会议

C.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D.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6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B)。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70.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人民在华北对日军发动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目标的进攻战役是(A)。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凇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7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B)。

A.打击  B.赎买   C.

限制   D.保护

72.长征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是指(B)。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73.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A)。

A.冯桂芬

B.曾国藩

C.慈禧

D.李鸿章

74.洋务运动中管辖北洋水师的是(A)。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左宗棠

D.张之洞

75.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C)。

A.永安建制

B.北伐失利

C.天京事变

D.洪秀全病逝

76.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A)。

A.1851年

B.1853年

C.1856年

D.1864年

77.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是(A)。

A.林则徐

B.魏源

C.马建忠

D.郑观应

78.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C)。

A.俄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79.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性质是(B)。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私人资本主义

D.国家资本主义

80.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81.武昌起义前夕,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D)。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82.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83.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A)。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84.1898年发表《劝学篇》一文,对抗维新变法的洋务派官僚是(C)。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85.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的著作是(D)。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86.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的口号是(C)。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将革命进行到底

87.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88.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C)。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89.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的是(D)。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90.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新的三人团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其成员是(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91.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92.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起义是(A)。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左右江起义

93.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战役是(B)。

A.济南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9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提出

B.土地革命理论提出

C.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理论提出

D.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理论提出

95.中共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是(D)。

A.综合发展

B.平衡发展

C.重点发展重工业

D.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96.(C)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基本完成了对农业、对手

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

刻的社会变革。

A.1950

B.1953

C.1956

D.1958

97.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C)。

A.中共二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七大

98.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B)。

A.毛泽东

B.李大钊

C.蔡和森

D.陈独秀

99.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

(A)。

A.北洋政府

B.南京政府

C.武汉政府

D.广州政府

100.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是(A)。

A.工人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小资产阶级

二、多选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其中主要有(BCD)。

A.《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南京条约》

E.《瑷珲条约》

2.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B)。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E.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强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有(ACDE)。

A.《瑗珲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北京条约》

D.《勘分西北界约记》

E.《改订伊犁条约》

4.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有(ABE)。

A.左宝贵

B.邓世昌

C.关天培

D.史荣椿

E.丁汝昌

5.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表现为(ABCD)。

A、军事侵略

B、政治控制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E、外交讹诈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伟大斗争有(ACDE)。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卅运动

E.解放战争

7.19世纪70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有(ABCD)。

A.轮船招商局

B.开平矿务局

C.天津电报局

D.上海机器织布局

E.中国电报局

8.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发表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有(AB)。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仁学》

D.《变法通义》

E.《天演论》

9.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AB)。

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B.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C.民族工商业人士

D.民间会党人士

E.无产阶级

10.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所围绕的主要问题是(ABD)。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变法维新

D.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E.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制

11.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主要是(ACD)。

A.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没有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

C.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D.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及其领导核心

12.1912年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包括(ABCD)。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第一次护法运动

D.第二次护法运动E.国民大革命

13.1913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BC)。

A.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

B.宋教仁被刺杀

C.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善后大借款”

D.张勋复辟帝制E.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14.北洋军阀集团在袁世凯死后分裂为三大派系是指(ABE)。

A.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

B.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

C.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系

D.以陈炯明为首的粤系

E.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15.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包括(ABCDE)。

A.提倡民主和科学

B.提倡白话文

C.提倡新文学

D.宣传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

E.提倡新道德

16.五四时期,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有(ABC)。

A.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B.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C.新民学会

D.工读互助团

E.共进社

17.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三大政策是(ABC)。

A.联俄

B.联共

C.扶助农工

D.平均地权

E.建立民国

18.1926年上半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制造的旨在打击共产党员和工农力量的事件包括(CD)。

A.商团叛乱事件

B.暗杀廖仲恺事件

C.中山舰事件

D.整理党务案事件

E.纵容许克祥叛乱

19.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四大家族垄断的大银行有(ABCD)。

A.中央银行

B.中国银行

C.交通银行

D.中国农民银行

E.花旗银行

20.1928—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

(ABD)。

A

.《井冈山的斗争》

B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E.《矛盾论》

21.1928至1929年间,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土地革命文件有(AB)。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D.《中国土地法大纲》

E.《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22.1935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是(BC)。

A.政治问题

B.组织问题

C.军事问题

D.经济问题

E.思想问题

23.以下对瓦窑堡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有

(ABC)。

A.提出了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B

.批评了“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错误倾向

C

.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D

.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E.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24在中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组织的大战役有(ABCE)。

A.武汉会战

B.徐州会战

C.淞沪会战

D.桂南会战

E.忻口会战

25.“三三制”政权在组织形式上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有(ABCDE)。

A、无产阶级

B、贫农

C、小资产阶级

D、中等资产阶级

E、开明绅士

26.1942

年元旦,由(ABDE)领衔,26

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互相合作,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苏联

E.中国

2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BCD)。

A.阐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C.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D.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

E.提出“联蒋抗日”

28.出席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除国民党、共产党外,还有

(AD)。

A

.民主同盟

B.九三学社

C.民主建国会

D.青年党

E.共进会

29.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的战略决战有(ABC)。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E.锦州战役

30.毛泽东提出,处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应坚持(ABCD)的方针。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E.互相帮助

3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BC)。

A.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E.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32.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性经济形式包括(ABC)。

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E.中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3.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B)。

A

.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

.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E.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34.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经济结构中属于社会主义因素的有(ABD)。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35.新中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着重建设的三大钢铁基地是(ABD)。

A.鞍山

B.包头

C.上海

D.武汉

E.武汉

36.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AB)。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D.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E.中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37.1956年至1957年,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积极成果有(BCD)。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论十大关系》

C.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E.《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38.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的对待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方针是

(ABCD)。

A.古为今用

B.洋为中用

C.百花齐放

D.推陈出新

E.除旧布新

39.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BCDE)。

A.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E.第一枚中远程导弹发射成功

40.1980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设立的经济特区有(ABCD)。

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汕头经济特区

D.厦门经济特区

E.海南经济特区

41.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ABCD)的战略布局。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E.全面建设现代化

4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BCDE)。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充满活力

E.安定有序

4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阐述的四个伟大是提

(ABCD)。

A.伟大斗争

B.伟大工程

B.伟大事业

D.伟大梦想

E.伟大发展

44.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的三个师是(ABC)。

A.第一一五师

B。第一二0师

C.第一二九师

C.第一三零师

45.近代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是(ABD)。

A.帝国主义B.封建主义

C.小资产阶级

D.官僚资本主义

E.民族资产阶级

46.1937

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如果国民党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包括(ABCD)。

A.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B.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C.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

D.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47.1959年到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ABD)。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

C.“文化大革命”**局面的影响

D.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48.在20

世纪

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犯“左”倾错误的多方面原因是:(ABCDE)。

A.八七会议后党内存在着浓重的“左”倾情绪

B.共产国际对中共党内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C.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不足

D.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

E.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

4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ABCD)。

A.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B.开始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

C.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D.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50.为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我党在1952上半年发起的“五反”指(ABCDE)。

A.反对行贿

B.反对偷税漏税

C.反对盗窃国家财产

D.反对偷工减料

E.反对盗窃经济情报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在华资本扩张的重要方面是工矿企业投资。在矿山方面,到1913年,列强在中国所设立的采矿企业32家。投资铁路不仅包括修路权,而且还包括对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甚至还囊括了对铁路沿线矿产的开采权。其他工业企业的投资,包括造船、纺织、面粉、烟草等行业。外国银行从19世纪40年代进入中国,甲午战争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关税的征收权、保管权、支配权均有外国银行控制。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列强在中国的投资,其资金并不主要来自自己国内,而是主要来自中国。其渠道主要有:(1)各种投资的利润。(2)各种贷款利息与回扣。(3)通过货币经营直接积聚资金。

——根据吴承明、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吴承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刘克详、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著作整理而成。

材料2:……提倡“实业救国”的张骞,创办了大生企业集团,曾经有所发展,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情况下,最终失败了。被认为是中国自己经营最成功的开平煤矿,1900年就在中外合办的名义下,被英国资本吞并。此后,英资又挟其优势,吞并了另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滦州煤矿。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是发展较迅速的,但在1918年到1927早间,因欠帝国主义债务无力偿还而被拍卖、吞并的中国纱厂就有7家。

——龚书铎:《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选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0期

请回答:

1、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投资设厂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投资设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1)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修筑铁路,开发矿山,开设银行,直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在外国资本的压迫摧残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避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

(3)列强在中国的投资,其资金并不主要来自自己国内,其中一部分来自赔偿的利息,这就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2、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对华资本主义输出与今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有什么不同?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对华资本输出与今日中国重视引进外资有根本的不同。

(1)本质不同。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丧失主权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今日中国引进外资是在中国主权完整和坚持主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需要进行的。

(2)背景不同。今日中华民族工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无法与外国资本抗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3)目的不同。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是为了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中国今天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和提高我国产业的实力。

(4)结果不同。今日中国引进外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但在近代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商业倾销、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经济极端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并使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材料分析题之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5月2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材料2:“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了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材料3:“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9页。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1马克思的这段话的含义表明,这场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叫嚷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

2、请根据材料2

和材料

3和所学的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入侵时怎样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兼评“帝国主义侵略有功”论。

材料2、3毛泽东的论断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个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因此,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向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并且采取了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截取了种种特权,从而使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不但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而且在经济上也逐步形成了对他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在外国商品倾销的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直接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3)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迫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为他们的统治支柱。为此,他们到处致力于保持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一切剥削形式,主要是封建地主剥削和高利贷剥削,并使之永久化。由于中国农村收到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陷入停顿状态,无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商业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及资金,从而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4)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主要通过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即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来实行间接统治。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执政的军阀互相勾结,前者支持后者,是可以造成他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延长中国的内乱,使中国永远不能发展实业,永远成为消费国家,永远成为他们的市场。后者依靠前者,则是因为没有前者的支持,后者就很难上台,上台了也难以维持自己的通知。

上述情况表明,资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资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正是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而绝不是什么侵华有功。某些国外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他们大肆宣传“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国人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宣称中国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论证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有理。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他们投入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和革命斗争。

材料分析题之三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当今光(风)气日升,四方比集,正值国家励精图治之时,朝廷勤求政理之日,每欲以管见所知,指陈时事,上诸当道,以备当荛之采。嗣以入微言轻,未敢遂达……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坚,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一此回事者,富国之四经,治国之大本也……维深望于中堂有以玉成其至已。

——摘自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2:……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二途,入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叹,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北道而驰,相互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也。

——摘自孙中山《告同乡书》1900年12月

材料3:孙中山在总结和比较中俄两国革命时说:“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能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的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革命虽迟我六年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而仍失败。”

——摘自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分别体现了孙中山当时的什么政治主张?说明了什么?

答:材料1体现了孙中山改良的思想,对封建主义抱有幻想。

材料2体现了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张推翻清政府,反对保皇。

2、材料3中,孙中山提到的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各指的是什么?

答: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3、材料3中,孙中山总结的俄国革命的成功,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从本质上看准确吗?为什么?

不准确。从本质上说不是方法问题,方法问题只是重要原因,不是根本所在。俄国革命成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材料分析题之四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及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

材料2:“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合约”上签字。

材料3:“‘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

请回答:

1、从以上材料中看,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并根据这些口号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正义要求被无理拒绝。

特点:这些口号反映出青年学生要求收回国家权益,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结合。

2、在五四运动中你总结一下五四精神。并说一说五四运动队我们现代社会有何借鉴意义。我们青年学生应如何发挥五四精神?

答: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意义:爱国主义是青年运动的旗帜,现代社会,青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个人奋斗与集体奋斗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材料分析题之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在救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

材料二: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有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必须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这等艰难,是进化途中所必须经过的,不同恐怕,不要逃避的。……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必须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空虚潮流。”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这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材料2中的“新纪元”、“这种潮流”各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这个潮流是不可抗拒的?

答:材料1中“两位先生”指的是: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材料2中的“新纪元”指社会主义革命,“这个潮流”指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还刚刚兴起,作为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必然遭到旧制度的阻扰和破坏,因此会充满艰难。同时它又代表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又是不可抗拒的。

2、为了迎接这个“潮流”作者怎么做的?

李大钊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开始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3、材料1和材料2各反映了两位作者什么性质的政治主张?促使前者的政治主张发展成后者的政治主张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材料1中陈独秀的政治主张还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性质。材料2中李大钊的政治主张已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促使前后变化的国际因素是俄国十月革命。

材料分析题之六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队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光辉一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队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队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鼓舞了被压迫、遭侵略的民族进行解放战争的信心和勇气。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请回答:

(一)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共组织和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的抗战。

2.抗战的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受殖民奴役的命运。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4.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5.对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影响,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它留给我们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要点:

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但日本是小国、退步、寡助,中国是大国、进步、多助,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的抗战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是: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材料分析题之七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内遗留了一些问题。”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18页。

材料2:“但整个说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18页。

请回答:

(一)材料1所分析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什么方面?

答:材料1分析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缺点和偏差。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

(二)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1.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半个多世界的历史;关系到能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到能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等重大问题。

2.尽管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社会主义改造却实现了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正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的。

3.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成为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材料分析题之八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004年8月22日,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次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请回答:

(一)如何认识实践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

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二)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第三,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第四,全会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材料分析题之九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材料2:“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

请回答:

(一)材料2中所讲的三件大事指的是什么?

答案要点: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立足国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时常经济、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国家的繁华和富强。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推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凝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之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2: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3: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己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一)结合材料1和材料2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有伟大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临时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予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

第三,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亥革命在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第四,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若干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辛亥革命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二)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联盟的力量大大超过革命派的力量;主观上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所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说平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结束。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取得反帝反封建彻底胜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别的革命,而只能是并且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是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条件。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无产阶级的一般特点和特殊优点使它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材料分析题之十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材料2:20世紀60年代以后,西方一直有一些学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自近代以来将非西方国家变为其附庸或外围,使后者注定不能发达(日本是例外),后者要真正发展就必须与西方资本主义“脱钩”。

请回答:

(一)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

不符合。这种论调主要说明帝国主义侵略者试图掩盖发动侵略战争的真实意图。

(二)联系近代中西经济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来看材料2中的观点,它能否成立?为什么?

这种观点不能成立。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近代经济不能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而言,主要是帝国主义不平等对待中国,侵略中国所造成的。但这不能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要真正发展就必须与西方资本主义“脱钩”的理由。

材料分析题之十二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861年1月,恭亲王奕诉在《筹划清朝大计》中奏称:英、法在《北京条约》订立后南撤,“所请尚以条约为据。是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似与前代之事稍异”。

“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指太平军)、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肘腋之忧也,英国……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就目前计之。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尚不致遽为大害”。此奏得到咸丰帝批准。

材料2:1862年,江西官员派人密访民众反洋教根由,受访百姓回答:“他要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拌命?”“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去。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只做我们的事。”

材料3:1872年,李鸿章通过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起轮船招商局,规定该局平时运输官粮客货,战时装载援兵军火,在经营方面,除官款取息7厘、向朝廷“报效“之外,盈亏全归商认。该局很快受到英、美轮船公司巨大压力,最后于1893年和英国在华两大轮船公司订立“齐价合同”,规定彼此停止竞争,共同垄断沿海和长江航运。中法战争中,该局船只悬挂美国旗帜以避险。

请回答

(一)根据材料1分析清朝统治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待内忧外患的态度。

清朝统治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待内忧外患的态度是:对内要消灭和剿杀。“发(指太平军)、捻交乘,心腹之害也”,“故灭发、捻为先”。对外妥协,维持现状。“俄国……肘腋之忧也,英国……肢体之患也”,“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

(二)材料2所揭示的反洋教斗争根源和不同社会阶层的立场是什么?

反洋教斗争根源主要在于洋教侵害老百姓的利益。普通群众主张坚决反洋教,而上层官府绅士以自身利益为重,对之妥协,“总是依他”。

(三)材料3反映出洋务派所办企业存在哪些问题?

洋务派所办企业具有封建性、垄断性和严重的对外依赖性。

材料分析题之十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迭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万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材料2: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10月19日)

请回答

(一)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康有为“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主张向日本学习,采用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主张学习英美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

(二)“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

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采取了下列行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最终在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百日维新,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三)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其中,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体现在: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领导辛亥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十分软弱的阶级。所以,尽管其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在革命斗争中,却时常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敢不敢放手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特别是发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之一。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只限于会党和新军这个狭小的范围,而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中去;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日益高涨,面对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此时却站到了农民的对立面,他们解散农民武装,制止农民斗争。因此,他们在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革命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辛亥革命缺乏一个组织严密、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未能胜任其历史使命。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材料分析题之十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两个胜利者瓜分赃款的条件下,圆明园就大规模地遭了蹂躏……把我们各大教堂的宝藏集拢在一起也是抵不上东方这所庞大的辉煌的博物院的。里面不但有各式各样的艺术杰作,并且堆积着金银珠宝。是丰功伟绩,也是贼运亨通,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箱筐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

——《雨果致友人的信》,转引自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l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58页

请回答:这两个强盗指的是谁?根据材料谈谈对“帝国主义侵略有功”观点的认识。

两个强盗指的是法兰西和英吉利。

帝国主义侵略有功论是错误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经济文化不能发展、政治不能进步。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的采用,但同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灾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侵略有功论美化帝国主义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只能使中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材料分析题之十五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l: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2:“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3: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观状反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4: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一)据材料1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促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有: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

(二)材料2与材料l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与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

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办法),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没有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主张,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三)据材料3说明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四)为了材料4中的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共的支持和影响。

(五)综合下述材料,对孙中山先生一直追求真理的历程作一简要的评价。

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材料分析题之十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国富强之术”。

——摘自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材料2: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毛泽东文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325-326页。

材料3: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们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请回答

(一)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件大事?

三件大事是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二)试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上述三件大事之间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面向西方寻求国家出路,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学习西方搞现代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是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

(三)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三件大事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什么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的意义:

1)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洋务运动通过开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翻译西学西书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时。

3)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气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所提倡的民主、科学的口号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材料分析题之十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十年是光荣伟大的三十年,是中国人民同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复杂斗争的三十年,是经历了曲折道路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巨大胜利的三十年。”

——摘自

1978

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摘自

1981

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四:“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一)为什么材料四认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这两大任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也就是说,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二)为什么材料四认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1840-1949

年这

年,主要完成第一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是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也包括

1979

年改革开放前的30

年。因此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展”。

(三)为什么材料一、二、三都对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给予了高度肯定?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还是取得了重大而显著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进程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是高度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医疗、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三是把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为对外工作的目标,努力改善国际环境,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是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或进一步完善了具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若干重要原则,为党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作了重要铺垫。

上述这些辉煌的成就,为其后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材料四(十七大报告)认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分析题之十八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阙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节选自《变法通议》

材料二:1911

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10月19日)

请回答

(一)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派别的救国方案?结局如何?并分析其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

结果失败了。原因在于:

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他们只是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百日维新中的每一项改革,都惹恼了守旧派。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的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戊戌新政开始时,主要是在经济、军事、文教方面进行改革,而且是看慈禧太后的脸色行事的。

主观原因: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沙俄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沙俄。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二)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主要着重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及旧官僚、立宪派勾结。

主观上方面来看:

第一,在反帝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虽然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独立的愿望,但在反帝反封建问题上缺乏足够的勇气,不敢也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甚至幻想与革命的敌人妥协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第二,在反封建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封建统治阶级势不两立,但对封建主义的本质缺乏科学的深刻的认识,对封建主义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估计不足。

第三,在依靠对象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没有唤起广大民众,一般的民众特别是农民基本上没发动,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第四,在组织领导上,始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党的同盟会,在革命过程中,始终没有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行动,从上至同盟会总部,下到各地的支部,基本上处于组织涣散的状态,组织分裂,另组他党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分析题之十九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选自:章伯锋等编:《抗日战争》,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15

页。

材料二: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选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三:苏联元帅崔可夫说:“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摘自: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请回答

(一)请问材料一是谁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做的演讲内容?请列举3位以上著名的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和

次以上正面战场的大战役,并简评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蒋介石;

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戴安澜等;

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大会战。

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同时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

(二)毛泽东在提出材料二的命题后,是如何剖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及战争走势的?

日本:强国

中国:弱国

中国不能速胜

日本:小国、退步、寡助

中国:大国、进步、多助

中国不会亡

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一论断,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三)根据材料三,请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分别是什么?

失败的原因: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4、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5、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6、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7、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8、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9、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什么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什么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我们党永葆青春的秘诀,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建党时期的“红船精神”,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3)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10、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11、长征精神是什么?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2.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

2)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初步形成)。

5)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共赴国难,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3、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14、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的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第三,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第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15、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经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中国革命以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同志们在胜利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两个务必”,即“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16、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17、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要从多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经济成份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9、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特点。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20、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三反运动是指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2、五反运动是指建国初期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

21、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理论贡献的主要方面。

第一,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

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

第三,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22、中共八大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出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1)经济建设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政治建设上,提出继续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民族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23、简述陈云在中共八大发言中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答: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4、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第三,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第四,全会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25、简述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答:大会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6、中共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什么?

答: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基本完成;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们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7、谈谈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28、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9、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是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是: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

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C、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E、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A、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B、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第三,占世界面积2/3人口,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2)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就是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立。美国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参见教材第63-68页)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二,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

第三,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由此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的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2018版新教材)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并从民族大义出发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指明了方向。

第三,中国共产党采取“抗战、团结、进步”的正确方针,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第四,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推进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作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所有这些,都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因此不愧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下编综述: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这就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2、从新中国成立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经济体系,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近1700美元,分别是1949年的25.8倍和25倍,是1978年的18.8倍和18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0多年来,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蓬勃发展。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是国家面临的中心任务。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告诉中国人民,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5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等人民武装力量,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地开拓前进。

(二)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乐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门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1)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A、基本国情: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也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B、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还需一个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并且认为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任务也很艰巨。

(2)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努力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3)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4)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5)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还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并为巩固国防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积累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独创性经验。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薄一波同志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胡绳同志也曾经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

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A、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B、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C、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D、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的。E、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磨灭的。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5)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6)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迸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1)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党来说,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理论指导和理论武装。对于我们的改革大业来说,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是作为经济体制等各方面体制的根本变革,都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创新。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实践创新,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中的运用和体现。因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十分重视理论创新。在各方面创新中,理论创新是起带头作用的。

(2)改革实践推动理论创新

回想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历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地提出了“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这里提出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两项:一是坚持毛泽东思想,二是发展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第一项任务,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为标志,圆满地完成了;第二项任务,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为标志,也圆满地完成了。

(3)理论创新促多方面创新

我们这样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论创新,才有了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才有了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

(4)创新应以实践为标准

在取得这一系列创新成果以后,我们党没有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而是提出了新的理论创新任务。党的十五大在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同时,又提出了“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里提出的是两项新任务:一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二是发展邓小平理论。

十五大以来,我们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考验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主心骨;我们在认识和解决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时,始终坚持以实践为标准,不断开拓前进。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2月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因此,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协调发展的历程。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其原因是什么?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第七、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八、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第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第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原因:

第一,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进去所取得的;第二,是中国共产党在妥善处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问题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总结治党治国治军新经验,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所取得的。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说一说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如何提出的?实现这个伟大梦想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中共十八大结束不久,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岀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岀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2、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什么?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共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1)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万亿斤。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髙,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3)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4)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

(5)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6)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制定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并取得扎实成效。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7)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8)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了台海和平稳定。

(9)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岀新的重大贡献。

(10)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有效应对国际国内诸多风险和挑战。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政治保障。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大会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八个明确”,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中国联通考试题库 篇6

中国银行校园招聘录取考试笔试题型:

第一部分是英语

1个小时100道题,全部是单选大部分是语法题,基本感觉还算轻松,阅读很多并且是越来越难但是基本上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都是一些酒店的广告或者邮件的,个人感觉比6级简单,也或许是我远离6级很多年了。貌似周围有好几个提前做完的,顺便还小去了WC。第二部分是行测

出了好多最不喜欢的数学题,逻辑运算还有找规律的,虽然做过国考题但是数字完全就是本人的软肋,基本上一看题3找不出规律的直接就放弃了。图形题有大概4个吧还算是简单。还有一些言语理解和考定义的,貌似在历年的国考题中有原题,具体是哪个记不清了。再就是资料分析,比国考题简单,基本上是最基本的类型,从图表或者文字中能找到答案很少有需要计算的。看来放弃计算选择后面的题是很明智的。

第三部分就是综合

有大概5个左右的中行题,都是2012年的,得过什么荣誉,在哪里又开分行了。时政题具体记不清了,出了两个关于三沙市,西沙群岛的,还有青岛的那个考察船应该是科学号吧,平时不喜欢看新闻,偶尔看一下逮住一个是一个。专业知识就更多了,本人金融专业,会计很多年前学过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不过还好出的不多,勉勉强强了。至于市场营销和管理的,完全是一窍不通只能看题上的字面意思来选择了。然后计算机的题貌似一个也没有哇,法律的也很少。然后最最坑爹的是有多选题,一看到那么多答案就懵了,不知道大家做完是什么感受的。

最后一部分就是性格测试了,没啥好说的,照着自己的想法选就是了

总结:笔试从未公布过考试大纲,也不指定参考书及培训机构,考到的内容又很复杂,知识面很广,因此对大家来说,全靠自我备考是件很痛苦且低效的事情,大家最好早做准备,考试复习资料可以到上

了解一下,里面资料还是非常不错的

一、银行校园招聘流程:

1.网申报名:官网发布公告,在线填写简历并上传照片。提交时间一般在一个月左右。需要耐心等待。

2.统一笔试:一般在网申截止后1-2周内开始发布笔试资格通知,1周后左右可以打印准考证,然后就是机考。一般来说拿到确定的笔试资格到笔试之间的间隔非常短,需要提前复习。

3.面试测评:笔试结束后一般1周左右,各分支机构或分行开始独立运作,发布面试通知。面试一般为1-2轮,主要是无领导小组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4.体检、背景核查:面试后需要等待2-3周开始发体检通知,不少银行会要求考生提前垫付体检费用。

5.签约:通过体验的同学会收到通知,在比较短的考虑时间内就要决定是否签约。

二、银行校园招聘笔试范围和题型

银行校园招聘笔试从未公布过考试大纲,也不指定参考书及培训机构,因此对广大同学来说,全靠自我备考是件很痛苦且低效的事情。其实银行的笔试考试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分为四大类型行测、综合、英语和适职能力测试。

三、银行校园招聘笔试复习计划

第一步 了解银行校园招聘笔试的形式和考试范围,阅读【《银行校园招聘考试范围总概述》】

第二步 建议大家再看看学长总结的【前辈历年笔试经验分享精华版】,这些都是从网络上收集挑选的精品,可以让大家从感性角度深入了解下银行笔试的难度和方法

第三步 行测题型复习,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行测,可以阅读行测的【《行政能力测试专项做题技巧突破指导》】,等到对行测的做题技巧基本掌握后,可以做国考真题模拟题,保存每天抽出1-2个小时,直到行测得心应手,一般来说,银行笔试的成败关键在行测得分。

第四步 开始【《金融经济知识复习学习资料与真题】的复习,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时间来选择阅读自己有可能提高的考点部分。非经济金融相关专业的同学如果想搞高又苦于时间来不及,优先看考点1货币与金融,其次是考点2西方经济学。攻克了关键考点后,可以练习下【1:1还原真题模拟试卷】 第五步 能拿到笔试通知的英语基础都不会特别差,建议考前一段时间做2-3套英语练习题。

第六步 考试前3天再突击【时事政治+银行动态+常识】,这块的分丢了很可惜。

历年考试真题精选:

1.实际利率是由名义利率扣除(C)后的利率。A.利息所得税率B.生产变动率C.物价变动率D.平均利润率

2.票据交易价格主要取决于()。

A.市场利率B.票面利率C.票面价值D.到期价格

3.信托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财产管理制度,其本质是()。A.吸收存款,融通资金B.受人之托,代人理财C.项目融资D.规避风险,发放贷款

4.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A.经营国家黄金储备B.确定市场利率

C.代理工商信贷业务D.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

5.在中介融资中一般不发行以自己为债务人的融资工具,只是协助将筹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销售给投资者的金融机构属于()。

A.直接金融机构B.金融服务机构C.创造货币机构D.间接金融机构

6.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份或受益凭证募集资金,再对各类金融产品进行组合投资的金融机构是()。

A.商业银行B.投资银行C.保险公司D.投资基金

7.由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通过购买两家或更多的银行多数股票的形式,形成联合经营的银行组织制度属于()。

A.持股公司制度B.连锁银行制度C.分支银行制度D.单一银行制度

8.我国目前已形成了()的金融体制。

A.混业经营、分业监管B.人民银行统一监管C.分业经营、分业监管D.混业经营、交叉监管

9.目前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主要是()。A.硬贷款B.软贷款C.信用贷款D.抵押贷款

10.在特定时期,我国政府为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由政府出资专门收购和集中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机构是()。

A.中国银监会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C.中国保监会D.金融租赁公司

11.商业银行的贷款,按照贷款保全方式可分为()。

A.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B.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 C.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D.正常贷款和关注贷款

12.商业银行新的业务运营模式的核心是()。

A.督导责任制B.设综合窗口C.前后台分离D.全方位立体化

13.()的指标越高,则流动性越差。A.资产流动性比例B.备付金比例 C.中长期贷款比例D.国债占总资产比例

14.商业银行资本净额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

A.4%B.10%C.8%D.12% 15.最广义的投资银行定义是指()。

A.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

B.指经营一部分或者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 C.投资银行是指经营资本市场某些业务的金融机构

D.在一级市场上承销证券筹集资本和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证券的金融机构

16.从()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开始运转。

A.1998年5月1日B.1989年1月1日C.1992年12月7日D.1994年1月1日

17.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等,洛伦茨曲线会()。

A.越直B.越弯曲C.越小D.越长

18.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不十分严重的时候,可以()。

A.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 B.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组合 C.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张性财政政策组合 D.只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19.以下哪一组织形式不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A.自由贸易区B.关税同盟C.共同市场D.北约

20.()将引起美元对日元贬值。

A.美国的货币供给增加B.美国的利率上升 C.日本的利率下降D.日本从美国的进口增加

答案及解析:

1.C【解析】实际利率是指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名义利率扣除物价变动率后的利率。它是在没有通货膨胀风险前提下,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相对稳定时的利率。

2.A【解析】票据作为金融工具的一种,一般均标明面值,没有票面利率。票据的交易价格是指面值扣除利息后的金额,主要取决于市场利率。

3.B【解析】信托是指在信任的基础上,委托人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财产管理制度,其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

4.A【解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2008年7月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定”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负责制定和实施人民币汇率政策,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实施外汇管理,负责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跟踪监测和风险预警,监测和管理跨境资本流动,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5.A【解析】直接金融机构和间接金融机构最明显的区别是,前者在中介融资中

一般不发行以自己为债务人的融资工具,只是协助将筹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销售给投资者;而后者则发行自己为债务人的融资工具来筹集资金,然后又以各种资产业务分配运用这些资金。

6.D【解析】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份或受益凭证募集资金,再以适度分散的组合方式投资于各类金融产品,为投资者以分红的方式分配收益,并从中牟取自身利润的金融组织机构。

7.B【解析】连锁银行制度又称为联合银行制度,指两家或更多的银行由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通过购买多数股票的形式,形成联合经营的组织制度。这些被控制的银行在法律上仍然保持其独立性,但其经营政策与业务要受到控股方的控制。

8.C【解析】分业经营体制是指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保险等业务相分离,商业银行只能从事存贷款及结算等银行业务。分业监管体制主要是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不同金融领域分别设立专职的监管机构,负责对各行业进行审慎监管。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

9.A【解析】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分为两部分:软贷款和硬贷款,目前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主要是硬贷款,即国家开发银行借入资金的运用。

10.B【解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在特定时期,政府为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由政府出资专门收购和集中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机构。

11.B【解析】商业银行的贷款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按照贷款保全方式,可划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A项是按贷款的期限进行的分类;C项是按贷款的对象进行的分类;D项是按贷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的分类。

12.C【解析】商业银行新型的业务运营模式是在信息技术有效支持下,实现营业网点业务操作规范化、工序化,后台交易处理集中化、专业化,以达到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运行的整体效率、强化风险控制的目的,其核心是前后台分离。

13.C【解析】中长期贷款比例=余额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一年期以上存款,该指标越高,表明流动性越差。

14.C【解析】按目前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即资本净额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之比不得低于8%。

15.A【解析】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都被称为投资银行。这是投资银

行最广义的定义,它既包括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也包括保险公司和不动产经营公司,从事与华尔街金融活动有关的所有内容,如国际银团承销、企业证券发行和房地产及保险等。16.D【解析】记识题,选D。

17.B【解析】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等,洛伦茨曲线会越弯曲。

18.B【解析】一般通货膨胀下,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防止财政过度紧缩引发衰退。

19.D【解析】北约属于区域联盟,而非国际经济一体化。

中国联通考试题库 篇7

Ⅲ.有关规定和说明

一、考试形式

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分两个单元分别进行,均为笔试。

第一单元考试时间为3小时。试卷中所有考题应考者一律必答。应考者需携带计算器、三角板和圆规。

第二单元考试时间为2小时。试卷中包含必答题和选答题。应考者可携带《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书》,需携带计算器、三角板和圆规。

第一单元试卷满分为120分,第二单元试卷满分为80分。两个单元满分之和为200分,120分为及格分。

二、命题原则

1.命题以本大纲为依据。

2.考试命题覆盖本大纲所规定的所有考试内容,适当突出重点内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本大纲的重点内容为设计/制造和管理/经济(含质量管理)部分。

3.加强应用能力的考核,即注重考核应考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应用性、实用性考题为主。

4.考试题型为选择题、简单应用题和综合应用题。第一单元考试试卷中,含80分的选择题和40分的简单应用题,满分为120分;第二单元考试试卷中,含40分的简单应用题(考生必答)和40分的综合应用题(考生选答),满分为80分。综合应用题将按设计/制造和管理/经济两个侧重面命题。

5.选择题主要考查“了解”、“熟悉”和“掌握”层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题主要考查应试者运用“熟悉”和“掌握”层次的知识,进行任务分析、论述、计算、绘图以及简单设计的基本能力。

6.试卷中合理安排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易、较易、较难、难)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三、辅导材料和参考书

《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技术资格认证中心

《机械工程师继续教育丛书》有关分册

机械工程师进修学院

对中国外语考试制度的思考 篇8

[关键词] 外语;考试制度;思考

【中图分类号】 C9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71-1

有人说,世界上大量知识是用英语表述的,中国要了解世界,与世界接轨,必须要求大家必修英语。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实行将外语和高校入学考试、学位授予、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职称晋升等绑在一起的外语必修制度。在20多年的学习中,外语是唯一始终必修、必考的课程,甚至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两门公共必考科目之一,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惟一公共必考科目;但是,在外语必修制度的要求下,中华民族儿女却会因为不懂别国的语言而被剥夺读中学、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受教育权,被剥夺职称晋升的权利。由此可见,外语考试制度竟然把外语的地位置于中国人的母语之上。

一、外语考试弊大于利

有一项外语调查表明,46%的被调查者把自己一半的学习时间用在了英语学习上,还有21%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所用的时间占其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可见外语考试消耗了国民太多的时间、精力。一些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有着同样的烦恼,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实现一些专业创新的时候却总有一个犹豫:“自己的学生不过英语六级的话就拿不到硕士学位,我的专业还是给英语让路”。但是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外语,效果并不明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而人才的形成由于受天赋、兴趣、环境、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多元的。要保护人才生态系统,必须保护人才发展方向的多元性。中国的外语必修制度,抑制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阻碍、扭曲了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了人才生态系统。

二、中国外语考试制度需重新构建

有资料显示,中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因为翻译的总体水平不高,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很多。造成中国翻译“大而不强”的首要原因是外语专业人才少。所以,中国有必要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而不是把资源分散在全民外语普及方面。一个人学不学外语,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让不愿进行外语投资、没有外语学习能力的人解放出来,也让有外语学习能力的人找到自己的天空。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将高考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第二外语考试科目取消;取消职称外语考试。特别是应依法禁止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学位证挂钩的做法。同时可以在小学、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但不要纳入升学考试当中去。这种基础化的外语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幼年学语言的优势,为以后在必要时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学习压力不大,不会浪费大量时间,也不会扭曲专业人才发展。一旦外语教育变成国家战略,升学、就业、职称评定、人才引进等等都有了外语要求,迫使很多本来对外语没有兴趣的人不得不埋头苦学。结果是很多学外语的人具有很高的应试能力,却没有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畸形的外语制度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三、中国的外语人才培养制度

我们应该认识到,外语本身不是一个学科,而仅仅是一个专业。虽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文学、语言学和翻译等学科,但是现有的课程设置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这些学科方面的系统训练。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的课程体系几乎忽略了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难怪我们的学生给别人的印象是知识面狭窄,研究能力差,思想没有深度,并且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时往往不知道选择哪一个专业。中国应该提倡多元化、多层次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目前中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我认为中国外语专业存在着精英型、混合型和大众型三种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它们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评估测试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虽然它们都是培养 “复合型”外语人才,但它们与其他专业的复合度各不相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应该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优化配置。

1.精英型即外语+文学的培养模式;

2.大众型即外语+其他专业的模式;

3.混合型模式即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存。

三种模式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和谐发展,反对片面强调一种培养模式,或者只用一把标尺来衡量各个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质量的优劣。三种模式要处理好技能、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詹先君,王后雄.中国外语考试的伦理期待与制度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0,(05).

[2]张航.对中国现行职称外语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现代大学教育[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3]查德华.高校外语考试制度的反思与民族创新精神的解放[J].现代大学教育,2008,(07).

[4]黎万里.外语考试期待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1,(06).

[5]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05).

上一篇:一体化教学汇报下一篇:上市公司股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