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精选8篇)

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 篇1

摘要:在国家主席胡锦涛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中,不但重申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而且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四位一体改为五位一体,新增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说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并将其

提到层面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突出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就需要

进行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到诸多方面,本文就是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进行简单的介

绍。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

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在我国部分城市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城市声环境发展的远景目标,阐明

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

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

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广泛复杂,其处置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环境管理作为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可以很好的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对已有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1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2.2大气质量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 1

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3固体废物污染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2.4噪声污染扰民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 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 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 B(A)。

3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3.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

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199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02.9亿吨,含化学需氧量704万吨、重金属1514吨,氰化物2457吨以及砷、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数万吨;生活污水约占年排放总量24%,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4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

4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4.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

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4.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启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城镇,要率先实现污水回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直接瞄准回用目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2] 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内容浅析,规划师论坛[J].2001

[3]黄肇义,杨东援.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城市规划汇刊[J].2001

[4]欧阳志云, 王如松.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生态学和持续发展,1993

[5]王建国.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规划师论坛[J].2002

[6]Hough M.Formed by Natural Process.A Definition of the Green City.In D.Gordon.1990

[7]王样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

[8]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 篇2

1 加强环境规划与保护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 所有的活动都受到自然界中各类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问题和人类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经济腾飞, 工业发达, 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在所难免, 影响城镇的环境, 影响人类的生活, 因此环境规划和保护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环境保护问题涉及面广, 综合性强, 既是经济发展问题的, 又关系到社会管理;既是工业生产的, 又涉及到农林业;既是交通运输业的, 又涉及到信息通讯;既是生产性的, 又关系到商业服务和消费;既是一个小城镇域的, 又关系到整个区域。总之, 它要求社会、地理、农林、工业、建筑、交通、信息通讯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 并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 才能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人类创造出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舒适环境。

小城镇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组成。从事小城镇建设者, 不仅要搞好小城镇的规划与管理工作, 而且要处理好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为人类创造日益完善的物质文明。

2 小城镇环境问题的现状分析

1)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 建设项目缺少科学选址。3) 开发规模过大。4) “三废”污染严重。5) 噪声污染。6) 环保设施配套不全。7) 周围自然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3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

1) 做好实地调查分析。要深入到小城镇中调查、收集有关基础资料, 分析环境质量, 从当前的主要问题出发, 从大气、土壤、生物、水体、噪声污染方面着手, 用各环境要素污染因子 (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微粒、化学需氧量溶解氧) 的年、月、日变化情况, 污染物检出率, 超标率及分布状况和影响等方面表示并客观地反映环境的现状。最后, 将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和调查材料系统地加以综合、整理, 从宏观角度研究多因子的复合作用, 得出分析结论, 为开展环境保护规划, 小城镇总体布局打下基础。2) 合理安排各项用地。小城镇环境保护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除现状质量外, 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其工业构成都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基本因素。3) 科学安排好各企业用地位置。小城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和居民生活, 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 建立防止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工业区是小城镇工业发展的保障, 环境规划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特别注意不能在集镇的盛行风向的上风位布置污染大气的企业, 在水源地及上游地区不能布置排放有毒有害废水的企业或污水处理场。在厂区边缘地带、居住区外应合理设置卫生防护林和自然隔离带。4) 加强对文物古迹、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文物古迹和风景资源是人类和大自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倍加珍惜, 予以保护。开发成旅游项目时, 应该慎重考虑, 科学利用, 一旦破坏, 无法挽救。5) 搞好园林绿化, 美化城镇环境。园林绿化对于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植物体对环境的污染防治、水土保持、除尘防砂、吸毒、蓄水、调节小气候有着积极作用, 是人们监测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是治理废水、废气、噪声、放射性物质或改良土壤必不可少的措施。

4 小城镇的环境保护管理

4.1 制定小城镇的发展规划

小城镇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 规划好城镇环境发展的框架, 在组织编制城镇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 做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度, 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 使环境容量与发展规模相适应。

4.2 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首先, 应改善资源利用方式, 合理开发, 利用小城镇土地资源、水资源及能源等, 使资源消耗时尽量不产生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危害;其次, 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结构, 通过行政手段及技术改造等措施对污染企业分别实行关、停、并、转以及改造落后生产工艺设备, 逐步实现废物最少化和无害化;第三, 结合小城镇规划建设, 优化小城镇功能分区, 做好城镇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把污水、垃圾收集起来集中处理, 逐步消除小城镇环境污染源。

4.3 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1) 规划建设城镇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水排放污染, 要选择好污水排放口, 要处理好污水排放和饮用水源、水产养殖的关系。2) 建设垃圾处理场, 把收集起来的垃圾集中定点无害化处置。积极发展和扶持各种废物再生产业, 建立废物综合利用基地, 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4.4 调整优化工业布局

依照本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合理规划好城镇工业园区和开发区, 将已建有的对环境有影响、布局不合理的企业, 按照不同类型划分区域, 分期分批的迁移到工业园区和开发区, 实行工业集中进区, 统一管理, 使污染物做到集中控制和治理, 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

4.5严格控制工业污染, 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坚决限制和淘汰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及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禁止新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 杜绝高污染企业死灰复燃, 防止污染转移。结合实施“科技兴镇”战略, 加强环境科学研究和环保成果的推广应用, 重点开发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先进技术。

4.6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小城镇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要搞好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形式, 做好宣传工作, 使《环境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人人皆知, 逐步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

要完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制定和实施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 建立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监督、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小城镇环境管理制度, 加大现有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严禁破坏和无序开发各类自然资源, 严格执行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建立环境保护专业机构和执法队伍, 不断提高小城镇生态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 切实提高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水平;进一步健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责任制和部门负责制, 严格监管, 分工合作, 形成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力。

加强小城镇法制建设。要尽快研究建设生产、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城镇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置, 重要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落实小城镇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小城镇政府及其主要领导要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职责, 建立责任制, 实行一把手亲自抓, 负总责, 并把辖区内环境质量作为考核政府主要领导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摘要:指出加强环境规划与保护是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分析了小城镇环境问题的现状, 提出了小城镇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 阐述了小城镇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环境,规划,管理

参考文献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32-0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努力增强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显得十分迫切。“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工程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1]。因此,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另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往往忽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适应目前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应当全面、新颖、科学、实用。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的实施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防治的对策与好的措施[2]。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环境规划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质量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制度、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技术方法等相关知识,内容繁多[3]。面对文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把方法案例讲透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应当根据课程体系相关的开设情况与专业自身的特点补充或删减。“环境规划学”与“环境管理学”中各自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应当结合“环境规划学”所涉及内容来讲授,比如,环境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承载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等。在大气、水环境规划中,预测方法与“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的浓度预测重复,应当结合课程体系,原则上不讲,但是应当注意到,特别是大气预测模型,自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颁布后,污染物浓度的预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估算模式或进一步预测模式实现。但作为系统知识的学习,大气质量预测模型中最基础的箱式模型和高斯扩散模型应当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实现与 “环境质量评价”的互补。

另外,由于各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类专业组建的学科基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讲课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在讲授时,应当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重点讲解,比如,农业院校应当注重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规划的讲解。

二、注重学生环境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

随着应用数学的日渐完善和在环境领域的发展应用,多种定量规划、优化法得以出现,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动态预测决策法、数学规划法、人工网络神经系统等,这些方法无不与数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是他们科学地采集分析环境数据,揭示数据隐含的规律,进行预测、优化决策所必需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问题越来越多,这对环保工作者环境数学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与环境数学分析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特别是环境规划中的预测、优化、决策部分,需要用到环境数学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应当利用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的优勢,结合实例提高他们的环境数学分析能力,要让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一些教材或专著介绍的技术方法很多,由于篇幅、内容的限制,要么缺乏相关求解的方法介绍,要么只有模型求解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甚至只有模型框架,对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缺乏完全理解这些方法的数学基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时间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层次分析、灰色系统预测、环境模糊聚类、模糊综合评判等,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规划数学模型的掌握。由于大部分系统模型属于技术与方法支持一章,如果放在一起灌输给学生,可能不利于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把这些模型放在其他章节后面,作为案例来讲授,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带到他们更感兴趣的案例应用中来。

三、适当开设实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技术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区域环境符合系统时变、高阶、复杂的特点,现代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3S”技术逐渐在现代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定量计算的要求增高,计算难度增大,数据量增多,采用传统的数学计算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计算和绘图的需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在环境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或者用于毕业设计、数学建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的上机实验或者计算机操作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预测、优化、决策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相关数学模型,相应的计算已经可以通过DPS软件进行计算,对于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Matlab软件来实现模拟、预测和优化。另外,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与支持中,环境仿真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动力学软件如Vensim,也是学生应当学习和了解的软件。

环境规划图件在任何一个实际的规划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Auto CAD和Photoshop软件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随着“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利用Erdas和Arc GIS软件对规划区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和绘制专题图。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熟悉掌握软件的使用,巩固环境数学分析能力,掌握绘图技能,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強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把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证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提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些案例教学实践表明,经典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环境规划与管理也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与以后部分学生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

案例教学的内容可以将现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可以来自于多年来学生毕业设计中较为优秀的成果。在环境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从城市的定量考核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相关数据来对一个城市进行量化打分;环境规划的案例分析较多,可以先从单个要素的规划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某一要素规划的内容、步骤及编制要点,再从区域整体规划的角度指导学生,以便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他们进行环境规划的实际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及收集数据的能力,教师从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及数据的处理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确规划目标,拟定规划方案,最后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报告或者论文的撰写。比如,告诉同学们,他们可以从环境年鉴中收集数据,可以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网站收集相应信息和资料。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新的理论观点不断被提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得到应用。一些有益的方法总结如下:(1)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通过环境规划中数学模型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应用数学的分析能力;(3)适当开设课程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上是四川农业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小结,由于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涉及领域广泛及作者的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广大专家、老师的赐教与帮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新,段晶晶,徐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9,(3).

[2]张承中.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周震峰,马东,陈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改革与实

践[C]//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建设研

讨会,南京:2009.

[4]张勇,赵雯.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加强案例教学的实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篇4

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 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城建与国土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3、具备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生产的技能和方法;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获取和处理农业信息的技术和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与创新的基本能力;

7、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掌握一门外国语,有听、说、写、译基础。

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主要课程:水文学基础、普通生态学、测量学、地图学、自然地理学、运筹学与系统工程、遥感技术、植物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工程CAD、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管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经济学、绿地配置技术、城乡环境分析、土地评价与管理城乡规划设计、城镇园林规划设计、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共34周,其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专业文献综述训练、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和研发能力培养、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资源环境科学

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型人才为主,所培养的人才亦具备在基层部门从事各种应用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资源环境科学(特别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特性与知识,能够进行资源状况与环境质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评价;掌握提高养分(尤其是肥料)、水分、生物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及退化防治等的宏观管理与决策。学生毕业后可在资源和环境领域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或直接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可在各级农业、环境、资源和生态的行政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也可在各类肥料制造及营销企业、各类发酵酿造企业等从事技术、管理和营销工作。

主干学科:资源学、环境学、资源环境分析。

主要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资源环境分析、地质地貌学、资源环境科学、环境化学、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微生物学、肥料资源学、养分资源利用与管理、应用微生物学、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壤退化与修复、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环境污染与修复技术、生物技术应用。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共36周,其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专业文献综述训练、专业方向课程论文、专业方向综合实习、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和研发能力培养、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骨干学科,例如,生物学、生态学、林草培育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中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以及与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的教学、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工作能力的广适型科技人才。

主干学科: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测量与遥感技术、工程力学、土壤学、水力学、土壤侵蚀原理、流域水文学、工程CAD、地学概论、林草培育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水土保持监理、水土保持规划、草场经营管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等。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共35周,其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专业文献综述训练、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和研发能力、毕业论文(设计)等。

环境科学

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和自信、自强、自立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技能,可以继续深造学习,或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教学、环境管理等工作。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必要的化学、生物、数学、物理、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2.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具有进行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污染治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情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试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学、环境管理学等。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共35周,其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专业文献综述训练、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和研发能力培养、毕业论文(设计)等。

地理信息系统

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林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能源交通、测绘、基础设施、区域规划、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从事专题地图编绘、计算机地图制图、遥感图像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工作的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高级工程和科学技术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掌握遥感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3. 掌握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方法、GIS设计方法、遥感解译与地图编绘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基本能力;

4.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以及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5. 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测绘和地理信息等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 具有一定的资源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开发,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主要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原理与方法、图像处理、测量学、地图学、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实现、数字地图制图、遥感影像分析解译、地图设计与编制、空间分析与模型。

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 篇5

A.人——地关系观 B.价值观 C.消费观 D.科学观

2.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管理手段是(D)

A.经济刺激 B.污染治理 C.环境评价 D.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3.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的总过程称为(C)

A.物质生产 B.自然净化 C.环境生产 D.资源再生

4.制订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是(B)

A.考虑环境效益 B.保障人体健康 C.保障经济发展 D.保障可持续发展

5.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D)

A.状态 B.思想 C.生活方式 D.行为

6.在环境管理手段中,行政手段具有(D)

A.强制性 B.权威性 C.规范性 D.①、②和③

7.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是(D)

A.国家审计机关 B.社会审计机构 C.国际审计机构 D.①、②

8.清洁生产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提出的年份是(B)

A.1972 B.1989 C.1992 D.2000

9.俄罗斯环境规划的突出特点是(C)

A.保护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B.环境规划中的防治重点突出

C.属于协调型环境规划D.将“标准”作为基本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手段

10.下列不是按性质划分的环境规划类型是(A)

A.环境制约型规划B.生态规划

C.污染综合防治规划D.自然保护规划

11.下列不是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的环境规划类型是(D)

A.经济制约型B.协调型

C.环境制约型D.自然保护规划

12.下列不属于日本环境规划特点的是(C)

A.保护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B.环境规划中的防治重点突出

C.属于协调型环境规划D.将“标准”作为基本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手段。

13.下列不属于复合生态系统功能的是:(B)

A.生产B.能量流动C.还原D.信息传递

14.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dS=dSi+ dSe下列属于环境系统严重恶化的熵变类型是(B)

A.dS<0B.dS>0C.dS=0D.dS不确定

15.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中特定工业区执行的大气质量标准是:(C)

A.一级B.二级C. 三级D.四级

16.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中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执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D)

A.Ⅰ类B.Ⅱ类C.Ⅲ类D.Ⅳ类E.Ⅴ类

17.噪声功能区划中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是:(B)

A.0类B.1类C.2类D.3类E.4类

18.决策问题结构良好,可用数学模型刻画;有明确的目标和判断准则;可借助计算机处理的决策属于:(A)

A.结构化决策B.非结构化决策C.半结构化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

19.处理解决多阶段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为(B)

A.非线性规划B.动态规划C.线性规划D.多目标规划

20.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中,至少存在一个决策变量为非线性函数的规划属于(A)

A.非线性规划B.动态规划C.线性规划D.多目标规划

21.风廓线是指(C)。

A 风速随时间的变化;B风速随温度的变化;

C风速随高度的变化;D风速随湿度的变化

22.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向指风的来向,用(B)方位表示。

A8B 16C10D 24

23.我国哪年正式将环境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体系? 要求所有总体规划中必须包括环境规划的内容。(B)

A1982B 1984C1986D 1988

24.按规划期划分,各种环境规划的核心是:(B)

A 10年以上的长期环境规划B 五年环境规划

C年度环境保护计划D 三年行动计划

25.我国正式将环境保护年度计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年份是(C)

A1982B 1990C1992D 1994

26.我国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五年计划是()

A《国家环境保护六五年计划》B 《国家环境保护七五年计划》

C《国家环境保护八五年计划》D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年计划》

27.我国国家环境保护五年计划变成五年规划是在(D)

A“八五”B “九五”C“十五”D “十一五”

28.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dS=dSi+ dSe下列属于环境协调共生的熵变类型是(A)

A.dS<0B.dS>0C.dS=0D.dS不确定

29.一般情况下,城市演化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C)

A.市区蔓生阶段B.城市膨胀阶段C.城市连绵带D.城市向心体系

1.()是根据国家环境法律规定的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的行政管理制度。(A C)

A.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B.污染限期治理

C.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D.污染强制淘汰制度

2.环境管理是针对()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C)

A.环境污染

B.原生环境问题

C.次生环境问题

D.生态破坏

3.()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B)

A.环保部门

B.地方政府

C.行政主管部门

4.环保部门在海洋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具有()。(C)

A.执法监督权

B.执法权

C.监督权

D.管理权

5.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政策是()。(C)

A.预防为主B.谁污染谁治理

C.强化管理D.可持续发展

6.推动环保事业的直接动力是国家政府,而根本动力是()。(A)

A.社会公众B.环保部门C.决策者

7.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的管理。(B)

A.物B.人C.技术D.资金

8.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向()发展。(ABC)

A.资源利用合理化B.生成过程无害化

C.废物产生最小化D.资源利用最大化

9.环境管理的特点包括()和决策的非程序化。(ACD)

A.区域性B.广泛性C.综合性D.社会性

10.自然生态系统类的自然保护区包括()。(ABCDE)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C.荒漠生态系统

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 篇6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使得我国当前城镇化水平发展的越来越快。而在这一形势下,土地规划管理就对城乡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际的发展中,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却存在着多个方面的联系。本文主要阐述了城乡规划建设中开展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并对推进城乡规划与土地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旨在为提高我国土地规划管理的水平以及城乡规划实施的水平而提出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实施;协调发展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土地规划管理,还是城乡规划实施都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因而,对于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进一步联系,并且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对于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

施关系的研究却依然存在一定的欠缺,进而也就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与落实都还不到位。因此,本文主要以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二者的关系为研究重点,希望可以有利于两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一、城乡规划建设中开展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城乡规划建设是一个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一项建设,同时也是与城乡经济发展休息相关的一项建设。然而,城乡的规划建设要想在最大程度上便于人们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利于城乡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我国虽然国土面积辽阔,但是对于城乡的发展来讲,建筑用地、住房用地、工业用地等等都要占据城乡大量的土地资源。所以,如果不对城乡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则会对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城乡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城乡的规划建设中,土地资源管理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工作,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

1、以土地管理为核心,推动城乡规划的科学发展

增减挂钩政策是村镇建设项目中用地规划中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帮助调整城乡结构,提升城乡经济发展。在城乡建设中在用地中增加挂钩能够增加农村土地利用率,将农民的居住情况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将城乡布局进行优化,在保障耕地正常的情况下缓解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中可能和一些农民的意见出现冲突,为了化解冲突就必须建立土地规划和管理的政策,对增减挂钩政策的效能进行明确,也让土地使用和城乡规划更加有序的开展。

2、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城镇建设用地有序扩张

目前的土地规划有新区扩张和旧城改造两种模式。对城市扩张进行控制加强土地利用率。像是开发区、小城镇可以通过扩张的方法进行城乡规划,在大中城市土地资源缺少在使用上要进行控制,对新区扩张和旧城改造进行协调,对当地城乡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控制建设用地量,对规划方案中的经济结构和土地用途进行重点研究,在实施规划之前对发展的重点和用地的类型进行区分,落实集中产业和集中居住等方案实施情况。

3、拓展土地规划的深度,在规划与实施之间搭建桥梁

对于一些不完善不合理的土地规划方案会影响城乡规划的发展,造成城乡建设和土地储备方面的战略性和欠缺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基础设施不足,降低城市功能,对城市生态进行破坏等情况。为了有效的提升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的实施效果和整体质量,需要制定完善的土地管理规划,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储备的引导作用和调控作用,加强土地调控在宏观层面上的意义。

三、推进城乡规划与土地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土地管理对于城乡的规划发展有着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无论是在“两规性”发展方面,还是在城乡发展方面等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存在如果能够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那么对于我国土地

管理以及城乡发展将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1、规范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监督机制

城乡规划建设是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状况,还和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息息相关,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规范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监督机制,在规范土地时要坚持坚持严控总量、优化结构、集约高效的原则,严格规范土地管理,积极主动服务,构建科学的发展新机制。

2、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强度,推动城乡规划的顺利进行

推进城乡规划与土地建设的协调发展,除了要做好土地管理的规范以及土地监督机制的完善工作外,还要不断的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的管理强度,进而使得城乡规划能够有序的进行。因而,要加强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重视以及宣传,对于违法行为要给予严肃的处理,使得土地管理有法可依。

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二者本身涉及的内容都很多,二者关系涉及的内容也是多个方面的。而以上仅仅只是笔者对于二者关系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能力有限,所以上述研究都还比较浅显,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提高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二者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土地资源合理的利用以及城乡的发展进步,同时更有利于我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二者关系的研究比较复杂,再加之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入程度,因而不利于实际土地管理水平以及城乡规划的落实。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强对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二者关系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土地规划管理的多个角度,从城乡规划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赵维威.浅谈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4,25:309;

[2]熊雄.对村镇规划在城乡规划管理中政策关系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4,22:16;

浅论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管理 篇7

人大会议多次提及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可持续发展。人类要继续生存繁衍后代, 不光要重视发展, 更要重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只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才能谈到社会的文明, 经济的发展。目前, 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 认识并重视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是对人类在开发活动或面临危害 (包括自然灾害等) 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可能引起的风险时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 并由此进行管理的重要过程。

1 环境风险评价

1.1 环境风险的评价按事件分类

环境风险评价按照环境风险事件分类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突发性环境事故风险评价, 另一种是非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价;从环境风险评价的范围又可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微观风险评价;第二级:系统风险评价;第三级:全国 (或宏观) 风险评价。按照环境风险评价的应用领域也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自然灾害的危险评价, 这是自发的自然原因引起的;第二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 这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引起的;第三种:建设项目的化解风险评价, 这是人类活动对社会引起的。

1.2 环境风险评价的具体内容及步骤

1.2.1 环境风险的识别

环境风险识别是在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识风险影响因素。它包括两个层次:项目筛选和风险因子识别。项目筛选法一是利用核查表筛选, 二是应用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筛选, 如德尔斐法等, 对一些新的、复杂的、蕴含风险因素的项目进行筛选。经筛选后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 进行影响识别, 确定有哪些是可能引发重大后果的风险因子以及引发的原因。识别项目风险影响是在该项目的一般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 对识别出来的影响因子进一步筛选。

1.2.2 环境风险的预计决策

随着科学的发展, 目前已有多种预测方法:如初步危险分析法、故障树和事件树分析方法等, 这些风险预计的方法都可用于环境风险评价事故的计算, 目前通常采用故障树法和事件树法, 它们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 能够使评价的安全性问题更加系统、准确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逻辑的演绎法, 它在给定一个初因事件的情况下, 分析事件可能导致的各种序列的结果, 从而定性、定量地评价系统的特性, 并帮助分析人员正确决策。

1.2.3 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要确定环境介质的传播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乃至毁灭性作用造成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又有哪些是人类以及自然环境不能接受的。也可以说, 环境风险评价是评判环境风险概率及其产生后果的可接受性的过程, 而发生事故性风险概率分析的最终结果也可以用两种形式表达, 一种为个人风险, 另一种则是社会风险。提前做好环境风险评价可以从源头上避免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 降低个人风险也降低了社会风险。了解环境风险评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就能更好的结合现状对环境风险评价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和建议。

2 环境风险管理

2.1 明确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

环境风险管理是建立在环境风险基础之上的, 若不存在风险, 自然不需要管理。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行动方案效益要与其实际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以及降低代价三者间寻找平衡, 以便选择较好的管理方案。然而, 决策的过程必须满足潜在风险和现实需求之间互不打扰, 并取得平衡。

2.2 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显然, 环境风险管理属于政府同时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责, 而风险管理是建立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 首先政府应该研究制订相关的法规条例及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规定和理论方法, 为合理有效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提供指导和依据。其次, 政府的决策者应根据评价出来的风险和可能的代价, 以及预防和减少风险措施进行决策, 在效益和损失面前进行权衡, 同时在决策过程中要考虑公众的可接受性, 让公众积极参与进来。最后是政府监督落实各种防范和预防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 形成政府监督、企业具体落实、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3 建议

3.1 加强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 在吸收、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价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探索适合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的模型、方法和系统, 研究制定环境风险评价的法律程序、相关政策, 为在我国科学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3.2 将环境风险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政绩考核

体系,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推动各地政府提高认识, 促进监管力度的提高。促进各地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 从源头降低环境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3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境风险意识。对存在环境风险

的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 要加强环境事故隐患教育, 通过定期的应急处置预案的模拟演练, 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置的科学性、有效性, 健全环境风险事件处置的应急机制。对居民开展必要的环境事故应急处置和防范知识的教育培训, 培养风险意识和应急知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

3.4 从法律方面强制加强对潜在的环境风险源头隐患的环境风

险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律监督, 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制定严谨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条文、条款、条例, 从而为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环境安全保证。

3.5 利用科技手段, 建设信息化的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系统。利

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 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在线数据平台, 构建环境风险防范系统, 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加强对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 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增强公民的环境风险意识, 采用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是管理与应急预案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安全条件。总而言之, 对环境的保护不容小视, 这不只是一个人的责任, 更是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责任, 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对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也会更加完善, 也会同样促使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的新发展、大进步, 为人类更好的保护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响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号召, 为环境保护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1]陆雍森.环境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2]胡一邦, 彭理通.环境风险评价实川技术与方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2000.[2]胡一邦, 彭理通.环境风险评价实川技术与方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2000.

[3]张忆普.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方法[M].陕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0.[3]张忆普.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方法[M].陕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0.

[4]海玲, 程声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 1995.[4]海玲, 程声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 1995.

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浅析 篇8

关键词:环境管理;管理会计;实务

环境管理会计通常研究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活动之间相互影响下的有关会计信息需求,也就是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及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影响。目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快速推进,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影响与环境事故正进一步扩大,因而一定要对财务后果进行严格管理。

一、環境管理会计概述

Tellus协会认为,环境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表明其业务料应用与环境成本的主要方法。其中物料会计主要指跟踪工厂或是营运场所的全部物料流量的一项方式,通过输入与输出表现出来,最后实现资源效率的有效估计,并查找出环境需要改进的方面[1]。Bennett &James认为,生成和分析及应用非财务与财务信息,实现企业环境与经济绩效的优化,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环境管理会计通常研究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活动之间相互影响下的有关会计信息需求,也就是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及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影响。

二、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分析

(一)常规管理会计工作重视现金流,忽略股票与现金流精算。环境管理会计学术界方面,要集成相关账目对股票与现金流进行精算,可是目前依然缺少精算。另外,USA—EPA对管理决策目的中的负债货币化计价模式进行了论证,可是只能在出现投资评估差别时,才会推荐应用。因此,环境资产通常都会被忽视,且环境负责也未进行精算。

(二)常规管理会计针对外部成本和社会成本等问题缺少

会计处理。环境管理会计学术界方面,应用政策方式的法规融合,把政策工具进行延伸,主要包含自我调节和合作以及自发改进等相关方面[2]。若是企业并未作出自愿性承若,就应该选择折价计算方法进行强制罚款,采用反向话政策。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企业可以利用全成本核算现代环境管理会计的系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法规性检查和有关罚款。但是,通过对大部分案例进行研究,发现企业都忽略了外部成本,比较重视实际出现的成本,并非是预期的企业相关私有环境成本。而计算外部环境的成本内部化过程中,尽管信息质量相对比较差,可是与忽略外部成本估计要好许多。

三、环境管理会计未来研究方向

(一)清洁技术。针对机构参与者与区域集成时环境管理会计所发挥的功能,一定要深入理解,便于要求拉动系统可以依据客户相关需求进行设计,比如降低存货水平与应用空间等。

(二)成本计算。分析成本系统在材料消耗降低方面的影

响。比如工程化成本,其标准成本为合理的,可是标准成本会收到工程改进关系的严重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标准成本自身非灵活性,可能回限制降低材料应用量。比如应用标准成本难以灵活计算混合材料与人工成本,且质量较高的劳动力,可以降低材料的消耗。而这正是环境影响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正面要素。同时,虽然常规成本的分类模式是现阶段应用分析与提供环境信息的主要模式,可是并不与以往那样重视全部的常规跨级问题。比如关系工程成本和可避免成本间的区分,其中管理问题在整体降低材料消耗相关实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整体上减小材料消耗,使工程成本有效转化成可避免成本,但是可能会造成比例相对较大的可操作避免成本。

(三)理论研究。加大企业内部管理的当局环境管理会计技术方式与工具实用性方面的研究力度,同时开发相关会计信息工具。而内部厉害关系人和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企业环境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其还是环境要素影响的重要责任承担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根本目的为合理引导企业加强环境支出与环境成本管理,积极探索环境管理的决策与成本管控方式。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企业管理对环境管理与会计实施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直接影响其成功。若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当局充分认识企业环境管理会计方式和可提供的价值,就可在履行环境的受托责任过程中选取适宜的环境管理会计工具有效减小企业的环境风险,从而进一步促进环境管理会计的实务深入。

(四)绩效管理。环保系统完善的环境检测系统,其中立环境管理的快及标杆体系完成绩效对比十分重要。而标杆体系能够把环境最佳实践中所有变化转化至管理实施者,并且标杆体系能够设定无法获取的,但是能够实现的目标,从而有效激励保护环境与经济绩效。

结束语: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存环节正面临严峻局面。而企业的发展与环境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需进一步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理论,针对实务中的问题要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文,董一楠. 环境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认知与披露主体约束[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06:40-43.

上一篇:高家镇2009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建筑的历史背景喝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