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精选8篇)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优化调控-以扬州市邗江区为例
摘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01~2005年邗江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制约度计算,对限制邗江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5年邗江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源循环利用.进而探讨当前邗江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化调控建议.作 者:马妍 朱晓东 李杨帆 作者单位: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3 期 刊:环境保护科学 ISTIC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8, 34(4) 分类号:X8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综合评价 制约因素 优化调控
1 扬州老字号企业发展现状
扬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商业老字号。然而, 到了2008年, 依然还在营业的仅有24家, 大多集中在餐饮及服务零售行业。据调查统计, 扬州目前经营状况较好的只有富春茶社和三和四美酱菜等少数几家。
三和四美酱菜是全国著名的特产, 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上, 产品曾获巴拿马博览会、南洋物产交流会、西湖博览会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获得国家、部、省优质产品、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2002年公司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03年获得了“QS”证书, 2006年被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2008年位列扬州市“十大”老字号之首。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老字号怎样才能走出困境, 重获新生, 各级政府和企业界必须认真思考、反思, 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2 扬州商业老字号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僵化的体制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老字号”因为办厂时间长, 必然产生太多的离退休人员, 既是财富也是负担。同时, 扬州原有的老字号企业基本上以国有企业为主, 企业机制、管理方式、营销模式、产品开发及外部环境等诸方面先天不足,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旧有管理方式和发展思维严重制约了老字号企业品牌的进一步提升, 严峻的市场竞争导致老字号陷入困境。企业文化和品牌优势没有因时代而创新,
2.2 机制创新力度不强
大多数老字号依靠独特的工艺手段和方法, 过分强调“继承传统”, 经营理念缺乏创新, 企业运转模式不能贴近市场, 尤其是在产品研发和开拓市场方面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的要求。据中国知识产权报报道, 在私营企业发达的浙江和江苏, 80%的企业缺乏新产品开发能力, 产品更新周期两年以上的占55%左右[1]。
2.3 管理体制滞后, 管理体系不科学
很多“老字号”企业领导人不懂得什么叫做战略, 更不懂如何进行战略管理、决策管理。运行、管理、机制、观念和时代与市场不相适应。观念滞后, 平稳有余, 满足应付。危机感、责任感、创新感不足。绩效要求不够明晰。
2.4 营销方式老化, 营销观念落后
缺乏现代营销意识。因为传统口味和规模限制, 三和四美酱菜一直过不了黄河, 市场范围主要还局限在华东地区。老字号企业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理念早已过时。网络作为一个崭新的销售方式, 必定是未来商品销售的一个趋势, 对“老字号”来说也非常必要。据了解, 扬州有部分老字号企业表示对网络营销兴趣不大。他们有的是认为自己的企业发展势头较好, 不需要到网上销售;有的则是担心网上销售在技术上的问题难以解决, 得不到消费者的信任。
2.5 员工文化素质比较低, 技术人才流失
据了解, 扬州老字号企业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员工年龄和知识老化, 中层管理队伍年龄年龄大, 学历和职称偏低, 不愿接受新信息和新管理知识的学习, 从而严重制约老字号企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由于缺乏技术更新和工资偏低, 很多老字号企业后继乏人, 大学生认为老字号企业没有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从而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留下的员工平均由于年龄较大和文化程度低而不思进取。
2.6 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扬州老字号原有的产品, 都曾经是名牌产品, “老字号”忽视了对品牌的持续宣传和品牌产品附加值的深度挖掘, 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迷失方向。1978年, 扬州酱品一厂恢复更名为四美酱菜厂;此前由三和、五福合并的二厂;更名为扬州三和酱菜厂。
“恢复‘三和’商标时, 没有同时注意到保护‘五福’, 造成商标闲置, 并错过商标续展期。”中国数百年的酱菜史上, 最负盛名的酱菜是三和、四美、五福、六必居这四大品牌, 前三个皆属于扬州。不过上世纪, 在恢复“三和”商标时, 没有同时注意到保护“五福”, 商标使用权在逾期后, 由外地一家乡镇企业抢注。这为日后“五福”流失埋下了隐患。1987年, 经国家商标局批准, 注册“五福”商标定址兴化。所有“三和四美”的员工都感到震动, 更感到伤痛。
3 扬州商业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建议
老字号如何重振雄风?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找准自己的位置, 应成为扬州老字号升级换代时要解决的难题。
扬州酱菜三和四美公司提出了以质量为中心强化企业管理, 以市场为导向扩大产品销售, 以两个置换为重点深化内部改革的工作思路, 使传统的“老字号”又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
3.1 推进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老字号企业必须对原有的体制进行深入和彻底的改革, 转变经营理念, 建立以制度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打破常规引进外资对扬州老字号进行股份制改造, 以现代化经营和管理模式增强老字号市场竞争力, 引进新技术, 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生产。扬州三和四美酱菜公司几年前通过合并重组, 转换经营理念, 加强科技投入, 改进生产工艺, 不断开发新品, 现已拓宽了产品门类, 提升了地方特色产品档次,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公司注册的“三和牌”、“四美牌”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2]。
3.2 抓质量, 破解发展难题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 这是三和四美酱菜公司领导班子对质量工作的深切体会。几年来, 公司坚持继承传统、不断创新、鲜甜脆嫩、色香味形、精选细作、持续改进、科学管理、品牌永兴的质量方针, 针对酱菜色泽偏深、氨基酸含量偏低、酱油发黑、口味不佳等问题逐一地进行破解,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国调味品行业标准中有许多指标都是根据三和四美的建议确定。
今后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质量工作机制;二是完善质量控制流程, 坚持原料进厂检验和产品出厂检验相结合, 感观检验和理化检验相结合, 专职检验和兼职检验相结合, 中间环节抽检和最终产品检验相结合;三是不断地引进人才和加强与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 形成较强的技术能力;四是以工艺规范为标准强化质量管理, 在执行ISO9001标准和公司《质量管理办法》工作中不强调理由, 不推向客观。
3.3 抓管理, 增强发展能力
管理是硬功夫, 是软实力。经过几年的打拼, 三和四美的内部管理工作总体上有了根本性改变, 从发展的角度看, 一是要以加快资金回笼为重点, 强化资金管理, 严格执行应收货款的奖罚规定, 确保了资金的安全、高效;二是引入竞争机制, 强化进货管理;三是以分类监控为重点强化监督, 在生产环节主要监控制造费用, 在供应环节主要监控原辅料价格, 在销售环节主要监控销售增涨率、资金回笼率、费用率、价格率、铺市率和退货率;四是以无蝇化工厂为目标强化现场管理, 对生产环节中的每一个流程都要制定规范。
3.4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不断开发新产品
创新是企业长生不老的源泉。怀旧只是一种情感因素, 不能够最终成为人们持续购买的驱动力。扬州酱菜是一门流传千年的技术, 并以酱香浓郁、甜咸适中、色泽明亮、鲜甜脆嫩的鲜明特点而名扬四海、畅销国内外。扬州酱菜要想真正走向全国, 从区域品牌跃升为全国名牌, 应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推出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口味的产品。
3.5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
建设的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 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 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有一致的奋斗目标, 才能形成向心力, 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3.6 树立市场营销理念, 加快发展速度
振兴老字号, 必须将产品导向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老字号企业必须重视经营观念的转变,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开拓大众化市场, 发展大众化经营。把困难留给自己, 余地留给市场, 把压力留给自己, 方便留给市场, 把空间留给自己, 余地留给市场, 克服求稳怕变、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无功就是过的思想。继续把市场开拓工作当作首要任务来抓, 树立创新观念, 认真分析内外部的资源、目标消费群体、品牌定位等因素, 进行营销体系、管理架构的调整。
3.7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提供发展动力
近几年, 公司提出了“质量至上, 不断创新,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求。目标是让每一个职工得到关心, 让每一份劳动得到尊重, 让每一个遇到突发灾害和特殊困难的家庭得到救助。今后要更加注重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一是建立奖优制度。二是形成帮扶救助机制。三是关心职工从实事做起。四是确立企业发展素质先行的理念。
3.8 重视品牌价值提升
“老字号”既是品牌也是财富, 因此要倍加重视和珍惜。扬州的老字号必须摒弃自认为还是“名牌企业”的观念, 重视品牌营销, 利用老字号的优势做出特色, 向名牌优质靠拢[3]。老字号企业既要保持传统和特色, 也要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 准确定位, 牢记责任。变革旧体制, 走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才能成为商业发展史上一棵永不衰败的常青树[4]。
作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老字号的发展壮大不仅是企业本身的需要, 更是培育和发展民族品牌的需要, 在实践中创新, 在探索中前行。我们相信, 只要“老字号”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以极大的勇气和务实的行动着力提升品牌竞争力, 传统老字号必将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辜胜阻, 李俊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困境与制度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11) .
[2]高洪力.北京老字号企业产权多元化改制的现状及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7 (12) .
[3]薛伟.剖析餐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及发展[J].烹调知识, 2005 (4) .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原因;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128-2
0 引言
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群体是党的路线和方针在农村的执行者,4名大学生村官在中共十八大上第一次代表这个30万名基层党组织的新生力量亮相中共党代会。然而大学生村官想在基层做好工作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1 扬州大学生村官发展农村经济的现状
大学生村官具备网络技术强、信息来源广、眼光长远等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采取创新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推广新的生产技术、改变村务管理方式、带来新的思想观念等方面。调查显示,扬州市51.83%的村民可以掌握大学生村官带来的农业新技术并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产中,54.93%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创新精神和先进理念对村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1.1 在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方面
扬州市大学生村官使农业机械、农药、化肥、良种等方面的技术更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中。大学生村官积极学习钻研先进生产机械的操作方法,帮助村民解决遇到的问题;积极提倡科学、合理施肥;先了解土地环境再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据调查,51.83%的村民可以掌握大学生村官带来的农业新技术。
1.2 在改变村务管理方式方面
扬州市大学生村官采取了较多创新措施。例如,运用网络技术建立村民信息及外部联系的电子档案、举办村庄晚会、开展村官联谊活动等。但这一方面也存在不足,据调查,只有12.96%的村民认为村官开展的村庄集体活动次数很多、效果很好。
1.3 在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方面
扬州市大学生村官思想观念先进,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宣传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引导村民转变发展观念。
2 扬州大学生村官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及原因
扬州市大学生村官采取创新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产品市场开拓、资金筹集等方面的问题。
2.1 土地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特色资源开发保护不足
农村资源利用问题首先体现在土地资源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流转,掀起了多种方式经营土地的热潮。但经营中普遍存在因地制宜度低、规模效益低、流转程序与行为不规范、市场和监管机制不完善、经营户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目前土地利用不尽合理。除此之外,农村资源利用问题还体现在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大部分村庄对特色资源的发掘不足。调查显示,扬州市62.25%的村民希望当地大学生村官注重村庄优势资源的开发。另外,即使少数地区开发了特色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较低,而且多数开发利用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村庄特色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对已开发资源宣传力度不足,开发过程中缺乏保护等是造成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主要原因。
2.2 农产品供求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单一、品牌意识薄弱
市场供求信息流通不畅、供求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不能对市场的变化及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做出反应。目前农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扬州市大学生村官多利用网络开辟销售渠道,但村民在实际运用中效果不明显。据调查,只有23.66%的扬州村民认为当地大学生村官开辟了新的产品销售渠道且发展较完善。同时,目前多数农产品经营者没有从长远利益出发建立产品品牌,忽视了品牌效应。
2.3 资金筹集重视度低、筹集方式传统、筹集渠道单一
在农村发展资金包括村民创业、村庄发展项目等需要的资金筹集运用方面,多数村民采取传统的向亲朋好友借贷的方式,同时,大学生村官对资金的关注度也不够。调查发现,扬州市农村地区只有16.0%的村民在需要资金时会找大学生村官咨询或者求助,只有15.49%的大学生村官注重农村相关资金的筹集利用,并且主要靠政府扶持,筹集渠道单一。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有:村民的借贷观念较为传统;大学生村官未能及时了解村民需求;资金趋利性导致城镇工商业更能吸引资金。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扬州市大学生村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建议与对策。
3.1 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规范土地流转与经营
①大学生村官要多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利用率。在了解村庄土地面积、土地分散程度、土质状况等基础上,紧密结合本村实际利用土地资源。我国珠三角的桑基鱼塘模式、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都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范例。针对经营流转不规范和规模效益低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必须深入了解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并严格遵循,整合土地资源并及时发布更新交易信息,以吸引更专业的承包经营商。针对经营户素质偏低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要对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个人素质进行考察,并进行监督。
②村民要积极配合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自觉遵守国家关于土地利用的规定,遵守并维护土地流转经营秩序。
③政府相关机构要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土地流转经营的监管,给予土地经营者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实现多方合作共促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3.2 开发特色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在开发中保护
①大学生村官作为敢于创新的年轻人,要树立“以创新创收”意识,发掘并合理开发村庄特色资源,找到属于村庄的个性名片。同时,要以宣传促进开发利用,通过多种渠道对已经开发或有待开发的资源进行宣传,吸引更多人投资或者消费。
②村民在积极响应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短期利益上,要立足长远利益,树立资源保护意识,成为开展特色资源保护工作的一份子。
③政府要引导基层合理规划,即在实地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对基础设施、宣传广告等进行合理规划,尽量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避免“遍地开花”现象。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在提供人财物支持的同时加大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让资源在开发中实现保护。
3.3 及时传递市场信息、开辟新型销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
①农产品销售要获得好收益,首先需要解决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获取信息较为及时和广泛,要随时关注市场信息,将市场变化及时反馈给村民,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依据。针对销售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可以开拓新型渠道或者对原有渠道改变利用方式,如开展农产品节日、举办相关晚会、采用多媒体营销策略等方法开辟新渠道。此外,还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既在网络更新产品销售信息,又稳定长期合作的线下实体客户。
②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是十分重要的,政府要倡导村庄与高校合作,进行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产品数量和品质要求。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鼓励村庄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并给予支持,如提供包装设计与制造费用补贴。
3.4 转变村民借贷观念、提高资金筹集关注度
①大学生村官要充分了解并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深入了解村民在资金方面的需求,及时提供帮助。同时,要改变较为单一的资金筹集渠道,可以合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吸引商家投入资金、通过广告宣传吸引外部资金的支持。
②村民要转变传统借贷观念,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信任,及时向大学生村官反映资金困难,而非遇到资金问题总是先找亲朋好友。
③针对资金的趋利性问题,国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扶持力度和监管力度,完善资金利用的法律法规,避免农村发展资金挪为它用的现象。
大学生村官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诸多创新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在资源利用、农产品销售、资金筹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结合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这些对策的有效性,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李弟财.大学生村官岗位活动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2] 刘士娟.我国招商引资的创新性途径研究[J].战略研究,2014(7).
[3] 熊春林,符少辉,倪源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
(一)循环经济是新系统观的体现
循环指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由科学技术、人和自然资源等要素构成。
循环经济观需要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时要将自身置身于这个大系统内,将自身作为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来探讨经济原则,并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例如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并将生态系统的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维持这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新经济观的体现
传统的经济模式中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循环,而仅有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循环,这是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高的原因。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运用生态学的规律,除了让资源、环境为人类服务,还要充分地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克服“人定胜天”的思想,要尊重经济以及生态规律。
2008年8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进入依法管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已有26个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共有33个产业园区,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84个重点行业,再生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加工基地、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等34个重点领域,也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推动了绿色经济发展。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及其效果
(一)优化财政投入方式,通过以奖代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逐渐加大,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专项中以奖代补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模式。2005年,我国政府启动了十大节能工程。2007年8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财政对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范围内的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采用“以奖代补”模式,奖励金额按项目技术改造完成后实际取得的节能量和规定的标准确定。具体办法是对工程中的节能量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项目改造后每形成1吨标煤节约能力,东部地区奖励200元,中西部地区奖励250元。对符合奖励条件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为调动企业积极性,按企业报告节能量先预拨60%的奖励资金,等项目完成后,再根据审计的节能量进行清算。
(二)利用资源价格走低,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利用当时资源产品价格走低的时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资金引导,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2008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了《紧急落实新增中央投资工作方案》,在新增的中央投资中,“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共安排25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涉及468个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企业投资项目,国家只给予一定的引导资金。通过实施上述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带动企业和社会投资约370亿元。此外,中央财政第二批和第三批分别下达以1300亿元和700亿元财政资金。据统计,2006年-2008年,我国政府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3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5亿元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主要用于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节能环保的能力建设。这些措施使全国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149万吨,新增燃煤脱硫机组容量9712万千瓦。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5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和5.95%。
(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推动社会资源综合利用
除了工业领域的节能工程之外,居民生活的日常消费用品也是大量产生废弃物的领域,尤其是家用电器和汽车这两个领域。中央政府通过节能惠民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实现资源化和再利用。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了70亿元资金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福州、长沙等地,开展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等5类家电产品“以旧换新”试点。对交售补贴范围内旧家电并购买新家电的消费者,原则上按新家电销售价格的10%给予补贴,分品种确定最高补贴额度;对回收补贴范围内旧家电并送到拆解处理企业的运输费用,给予定额补贴。
(四)通过税率调整,加快企业节能减排
为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在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和关税等领域进行全面推进,鼓励企业使用废旧资源进行生产,尤其是高耗能行业高污染行业三废资源的再利用。
2005年,调整了部分应税品目资源税的标准,调高了河南、山东、福建、云南等15个省市(区、县)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在全国范围普遍调高了油气田企业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标准;并陆续提高了锰矿石、钼矿石、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应税品目税税额标准。自2006年4月10日起,将精炼铜及铜合金的出口暂定税率由5%调至10%,铜材的出口税率由0调至10%。2008年底,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通知》,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作了分类整合,通过增值税免征、即征即退,以及先征后退以所得税、关税的减免等措施,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等领域引导和激励企业节能减排。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09年上半年,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给我国的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从宏观指标来看,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在一季度下降2.89%的基础上,累计下降3.35%,降幅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
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逐季降低,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3年累计下降10.1%,节能约2.9亿吨标准煤。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不断降低,2007年分别下降4.66%和3.14%,2008年分别下降5.95%和4.42%,“十一五”前三年累计分别下降8.95%和6.61%。
与此同时,实现了环保、经济、社会多重效益。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消费,可以促进汽车、家电生产、营销、物流、售后服务行业的发展,安置大量回收拆解企业人员就业。据估算,2009年可带动以旧换新汽车100万辆以上、家电500万台,直接拉动市场消费1000-1200亿元;节能160万吨标煤,回收利用各种资源近230万吨,其中,废钢铁150万吨,废有色金属17万吨,废塑料25万吨,废橡胶近20万吨;稳定和扩大就业近5万人;此外,对家电的财政补贴还带动了市场销售的上升。自2009年6月1日实施以来,能效等级2级以上的高效节能空调销售比重由5%左右一跃上升到15%左右。
循环经济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制约因素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少排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央共下达财政资金3800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提高对于两高一资行业的资本金比例,提高准入门槛,改善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是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配套资金不到位,制约了项目的进展;二是中央财政资金闲置,或被挪用;三是政府资金的投入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据调查,2006年-2007年41户被调查企业共投入168.89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其中,企业自筹165.83亿元,财政及国债投入3.06亿元。可见,财政资金只是企业节能减排资金的一小部分。另据统计,2009年,中央财政支出45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但这些资金分散到地方之后,投入强度不足的问题就明显的显露出来。例如,2007年上半年,湖南列入“国家千家节能企业”共有28家,技术改造项目150多个,需要资金上百亿元,但大部分资金没有到位。
与此同时,资源税对于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提高。现行资源税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征收主要在开采环节上,企业可转嫁到生产企业,并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因此,企业对于资源开采缺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二是征收范围过窄,不能对所有的资源形成有效的保护。三是从量计征的资源税税率太低,难于反映企业对于资源与环境的使用成本。
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
(一)高增长高消耗与生态环境矛盾长期存在,且短期内有激化的趋势
自2003年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以来,以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为主的高耗能工业加快发展。这使得发展循环经济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不断被抵消。同时,我国对于能源利用的技术发展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通过技术进步降低能源消耗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由于发展阶段的约束,目前的一些节能减排措施不仅实施难度较大,而且效果大打折扣。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效益最大化与社会公民责任的矛盾,需要政府支付改革成本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但是,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且需要对于现有的产业组织形态的变革。这需要企业增加投入,购买环保设施,实施技术改造。一些地方和企业也由此出现了产品成本上升的问题,即所谓“循环不经济”的现象。在管理上,对于循环经济缺乏一个系统的政策、实施和绩效管理机制。一些地方对于循环经济发展大多停留在行政推动的基础上,如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通过各级财政补贴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
(三)分税制条件下财力分配中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导致了政策执行软硬有别
分税制之后,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依赖于地方企业,而地方企业中短期效益最高的是能源性行业,即所谓的“两高一资型”工业。在利益驱动下,各地大力发展钢铁、煤炭、铝、电力等资源性产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对于环境保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的偏差导致发展循环经济有可能成为一厢情愿。同时,通过财税政策增加财政专项和减免税收,是对地方和企业的一种货币补贴,但从目前的管理制度来看,能获得这些补贴的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很难享有。
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财税引导,建立和完善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
随着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的改革,政府的工作重心也会由项目建设逐步转向公共服务领域,资源与环境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一些地区还成立了循环经济专项基金扶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但对于如何修复企业污染导致的环境损害,特别是跨区域的环境损害补偿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下一步改革需要建立中央的纵向转移支付和与地方横向转移支付共同作用,建立超越行政地域的财政补偿机制。
(二)深化资源税与环境税改革,建立全面协调的财税调节机制
一是进一步深化资源税改革,在目前扩大征收范围的基础上,深化征收方式,针对资源产品的不同特性分别实施从量和从价征收,如对于价格弹性低的准公共产品石油、天然气和水资源等,可以采取从量征收;而对于完全市场化的,如矿产资源等,改为从价征收。二是在目前费改税的基础上,取消排污费,代之以环境税,并将碳税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三是平衡现有税种之间的关系,可按照国外发达国家一些作法,开征碳税与其他税种,减少或抵扣企业所得税等,减少企业负担,激励企业保护环境,充分发挥税收工具的调节作用。
(三)进一步拓展财税政策作用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
1.国外研究
从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过程来看,传统经济学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是不受到资源与环境边界限制的,市场价格会向人们传达资源稀缺的信号,所以人们不必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增长。随着增长与环境的矛盾日益激化,传统的经济学发展观逐渐受到理论的挑战。以持续增长不可能性为代表的发展观就认为随着经济系统的不断扩大和延伸,经济增长必将到达资源与环境所能承载的极限。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研究经济与环境的问题上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而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部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随着人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反思和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普遍认同,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线性流动的开环式经济过程。循环经济倡导的是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环节的整合和互补,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3〕。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期实现“最佳化的生产、最适度的消费,最少量的废弃”。英国生理学家艾什比提出了一个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社会像生物系统一样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可将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于人类经济社会的调控。生态控制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整体有序原则、循环再生原则、相生相克原则、反馈平衡原则、自我调节原则。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有关城市群的研究己经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国内关于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很多,基本覆盖了关于循环经济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对于这些文献进行分类论述。
服务业循环经济概念提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开始在我国出现。对循环经济的定义有代表性的事: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从而建立一种新型态的经济(曲格平,2000);循环经济追求资源利用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是一种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战略(邹声文,2003);当前,我国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是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订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过河循环利用为核心,一减量化、在使用和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模式的根本变革。所谓服务业循环经济,主要是指服务行业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的经济。在其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和进行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并通过详实资料和创造有效途径让服务对象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唐琪虎、朱国伟,2003)。也有国内学者提出,循环型服务业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服务业,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并辅助第一二产业,以形成整体循环经济的服务业。国家发改委明确定义服务各行业要成为“循环型”行业,必须践行“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同时由于服务业本身特有的“流通和服务”的特性,起着连接其他产业、社会生活的纽带作用,所以循环型服务业还要求服务业的发展能有效连接和促进循环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循环型社会的发展。邹平,杨永生(2006)提出了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关于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的研究。曹盈(2007)从我国服务业发挥在那现状出发研究,认为我国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滞后,各省市之间第三产业竞争力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第三产业资产利用率普遮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迫在眉睫。于文武,姚亮(2008)也研究指出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主要观点包括:(一)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能促进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服务业粗放经营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矛盾,劳动力低素质与对高品质服务需求的矛盾,产业结构低级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矛盾,使服务业增长方式真正向集约式转化。(二)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第一、二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要求为第一、二产业服务并促进其发展的服务业也应当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三)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是现实的客观需求。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是人们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目标,绿色服务产品有助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关于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曹盈(2007)认为要从小、中、大三个角度构建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应把企事业单位层面归为小循环发展模式,把行业和区城层面归为中循环发展模式,把产业和社会层面归为大循环发展模式,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王荣玉对服务业循环经济方案的理论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从理论上严格科学地定位三产各分支行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从分层次上和等级上划分四个部分从行业层次上根据生态效率理念,尽量做到清洁生产;从行业群落层次上按照生态工业理论,建立良好的再生资源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在废弃物层次上尽量实现无害减量和资源化上;在服务对象参与层次上,鼓励广大的公众参与,建立有奖举报和有效预防制度,最终建立三产循环经济框架体系。关于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黄金贤(2006)则从产业和社会发展、资源减量化、循环利用、减污减排、资源与环境安全等方面建立了区域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和全国服务业循环经济历年的发展进行了评价,但这一体系没有表明服务业循环经济与工农业循环经济的区别,没有表明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特色。刘娟和谢佳平(2010)从资源利用、废弃排放、经济运行、生态环境四方面出发,构建了一个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往年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为例进行了评价研究。李璐璐,黄贤金,石志宽(2006)以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研究作为立足点,构建了产业及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再循环利用、污染减排、资源与环境安全五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
关于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汪友结,张建新,黄贤金(2006)以区域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为背景,指出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与传统服务业规划相比,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①循环型服务业规划着重于从服务业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来对企业进行规划,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规划。②循环型服务业规划着重于结合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力求通过循环型服务业的建设,促进循环型第一二产业的建设,从而推动整个循环经济的发展。③循环型服务业规划着重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出发,引导有利于循环型经济发展的生产、市场和消费行为,推动市场向循环型方向发展。崔兆杰 马新刚,张凯等针对服务业行业多且其关系复杂等特点,在确定整个循环经济规划大纲的基础上, 提出了服务业规划的四个步骤:对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确定规划目标—确定规划内容—选择与确定优先工程,此法可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服务业的规划提供参考。关于构建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保障体系。陈昌春,黄贤金,于文武,姚亮等诸多学者从行政、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作了益的探索。主要观点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政府要建立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循环经济型的综合决策机制,采取有利的公共财政和税收政策,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扩大公共社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从诸多相关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拓宽了有关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领域。对更深入的研究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切实推动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新特征,树立改革发展新常态思维
2013 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调控措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稳步发展。2013 年GDP增长7.7%,2014 年增长7.4%,2016 年又将增速目标设定为7%左右。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阶段。阶段的转换不仅是增长速度的调整,还是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就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长将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由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转为主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如果转型顺利,经济就可以在一个相对低的增长速度下良好运行,有效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而同时实现减速和提质两个目标。
高速增长期结束与中高速增长期开始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未能成功实现增长动力的新旧接替和及时确立新的发展方式,不仅经济中高速增长难以稳住,甚至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增长阶段转换和确立新常态的过程,也是政府、企业和居民逐步调整并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宏观政策要保持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守住风险底线。当前,在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同时,国内也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双重作用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十分巨大。只有准确把握这一特征,树立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理念,逐步实现政府主导投资驱动模式向经济发展内生增长动力模式的顺利转型,才能避免经济增长动力“空档期”的出现。
二、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主动迎接改革发展新常态
2016 年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我国经济发展也正处在新常态阶段爬坡过坎的关口,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等深层次矛盾凸显,面临的困难可能比2015 年还要大。从扬州来看,经济增速与往年相比有所放缓,原来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单位:%)
(单位:%)
(单位:%)
(单位:%)
(单位:%)
1、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从经济指标增长率来看(见表1),扬州GDP增长率最高点为2007 年的15.7%,之后缓慢下降,2012 年降至11.7%,2014 年仅为11%,呈现由快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区间换档的走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长率与GDP走势基本相同,分别从2007 年的35.8%、21.3%回落至2014 年的11.5%和12%,下滑势头基本持续到现在。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与利润总额等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比上一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扬州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企业利润空间收缩,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2、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从产业结构看(见表2),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且增加值增速有放缓的趋势;从需求结构看,房地产(据统计,2014 年1月份—2015 年2 月份以来,扬州商品房销售一直处于负增长。)、汽车、社会消费品零售等大宗消费增速放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乏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处高位,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服务业占比、居民消费率、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占比等相关指标均低于省均水平,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
3、资源和环境双重制约
能源消费、污染物及碳排放总量仍维持高位,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治水治气治乱的压力较大;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已达到20%左右,逼近省定红线。同时,由于出口低迷、内需不旺和外向度不高,职员工资、社保等费用逐年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投资意愿不强。此外,由于贷款抵押物缺乏、融资渠道单一、银行利率上浮和变相收费等因素制约,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
4、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
“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以及重大城建项目、民生实事、生态环保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外贸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增大,用工减少,以工资为主的居民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从2011 年的13.8%、18.5%回落至2014 年的9.5%和11%,持续下行趋势明显(见表4)。
三、坚持问题导向,以新常态的视角推进改革发展
1、协调发挥市场政府作用,积极化解产能过剩
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大于需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正常的市场竞争,国际公认的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正常水平为82%左右。而作为扬州主导产业的船舶和石油化工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4%和75%左右。面对这一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改革的方式化解产能过剩。
(1)以负面清单方式建立健全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而实现资源配置高效、产能过剩化解的目标,必然要依靠市场力量。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最讲效率和最具竞争活力的主体,它会依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供求关系变化等研判而作出投资选择。要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采取“负面清单”方式,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切实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放到位,从根本上激发市场活力。因此,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发展战略规划,在明确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同时,列出禁止准入领域的负面清单,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让市场充满效率,让政府监管和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的方式,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
(2)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式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扬州的船舶及配套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如船舶及配套产业,虽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出现过剩,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却是市场广阔。因此,要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最终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由市场决定的技术创新项目和成果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创新主体-- 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走向市场。
(3)依法推进简政放权,着力改善企业运营环境。经济新常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就是简政放权,将权力尽可能地放给市场和企业。在认真落实“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为方便有效的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企业投资项目,除特殊情况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三个一律”的基础上,还可适度扩大“负面清单制度”范围,公平对待所有企业,切实降低准入成本。通过创新行业规制方式,建立稳定透明的制度体系,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2、开拓创新,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4 年扬州城镇化率为61.2%,低于全省65.21%的平均水平,居全省第六位。这为扬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重大机遇。要紧扣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这一着力点,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探索打造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针对农业转移人口逐年增多、农用地流转撂荒这一现实,扬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可尝试建立市、县、乡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实行“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鉴证、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交易监管、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诚信建设”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甚至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挂钩指标、占补平衡指标等,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按照市场原则实行公开交易、有序流转。
(2)同步协调推进,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需要协调“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条腿”,做到二者同步推进。对于扬州来说,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解决好暂不具备落户条件或者不愿落户城镇人口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还可通过给予他们一段时间内“城乡兼有”的特殊身份待遇、实行居住证积分制度等,为进城农民公平有序落户提供阶梯式政策通道。
(3)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多元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在当前融资渠道不畅、手段单一的情况下,地方融资平台在筹集资金、释放民间资本热情、服务地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仍有存在的必要,但关键在于建立多元规范透明的投融资机制。可尝试构建营利性、准公益性和公益性三类融资平台。对于营利性平台可采取完全市场化的融资模式;对于污水处理、轨道交通等准公益性平台,可采取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融资模式。通过采用BT(Building Transfer)、BOT(build-operate-transfer)等方式,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对于公益性平台则采取由政府承担的融资模式,进而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模式。
3、深化农村改革,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15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虽然自2004 年至今,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长,但由于受耕地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粮食问题越来越严峻,小麦、稻谷等三大主粮进口已呈常态化态势,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一方面种粮收益低,另一方面质量下降、安全隐患严重。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怎样种好地”已经成为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粮食主权的重大课题。
扬州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农业自然条件优越。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工作。截至目前,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一连增”,但近年来粮食产量增速明显放缓,这不仅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有关,也与农业兼职化和农民老龄化等因素密不可分。面对种粮成本高收益低、劳动力向大量城市转移的情况,如何稳定种粮主体,让更多的青壮年愿意从事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日益重要而紧迫。
(1)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三位一体”培育系统,破解“谁来种地”难题。该系统主要由各级农业局、农科院、农业推广站、农业院校等组成,主要负责培育农业人才,进行农业领域的开发研究、传播科普知识、推广农业技能等工作。联系扬州实际,可通过政府“买单”、专家“下厨”、农民“点菜”方式,以技能服务型、生产操作型、主体创业型、产品经营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主要培训方向,开展菜单式培训,使之成为发展扬州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2)推行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破解“怎样种地”难题。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本质区别在于经营目标、技术含量和经营规模的不同。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机械化运作的特点。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更能推动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运作,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因此,家庭农场可以说是长远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之策。市级部门一方面可通过制定政策和加强管理,引导农民按照统一标准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确保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规范有序。另一方面,基层可通过建立土地流传信息库,及时掌握辖区土地流转情况,并加强指导和督察,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的新常态。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而引领新常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扬州作为苏中板块的核心区域和宁镇扬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更需要理性认识和把握新常态,转变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思路,扭住关键,在逐步解决问题中探寻契合扬州自身实际的改革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菊:积极面对经济新常态实现中国发展改革新突破[M].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
[2]赵冰琴、李玉华:新常态观视角下的石家庄市改革创新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4).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资源没有合理利用,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而要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保持经济长期较快发展。据测算,如果到2010年我市要完成“四个超一”,而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效率就必须提高4~5倍;要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生产要素的效率就必须提高8~10倍。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除非有大规模的技术突破,否则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总结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进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物质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顺序闭环流动型的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从遵循的基本原则看,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工业化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根本变革。“减量化”是指在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是指产品多次循环使用或修复、翻新后继续使用,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资源的投入;“资源化”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从基本特征和实质看,循环经济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其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集中表现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污染物最终处置量,即单位资源消耗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提高和污染物最终处置率的大幅度降低。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鄂尔多斯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
发展循环经济是个系统工程,从理论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从政策措施到体系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实推进。
(一)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1、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等,减少或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3、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一是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二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建筑和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进行分类处理、综合利用;三是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
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技术保障。发展环保产业要在重点开发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在大力发展污染防治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太阳能产业、风能产业等)的发展,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鄂尔多斯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十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鄂尔多斯逐步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在充分开发利用资源、节约保护资源、注重可持续发展中做了积极的探索。如蒙西集团在实践中创造的三种模式:
1、利用周边地区淤积的大量废弃煤矸石、风积沙、炉渣生产高标号低碱水泥,并在水泥窑尾废气中提取、回收纯度可达到食品级二氧化碳,再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用于纳米级轻质碳酸钙以及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的生产。
2、将神华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捣固焦项目产生的焦炉煤气,用作高岭粉体公司燃料,送蒙西自备电厂发电。
3、在园区企业自备煤矿建洗煤厂,将选出的精煤炼焦;其副产品煤矸石、中煤及煤泥用于园区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煤渣、粉煤灰再生产提取氧化铝;废弃的硅钙渣经烧制再做水泥熟料。
蒙西“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如第二模式中,每吨高岭土降低成本400元,每度电降低成本0.02元)、提高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还有鄂尔多斯集团在实践中创造的三种模式:
1、煤炭——选洗——发电——特色冶金产业链。该产业链用先进机械装备从自备煤矿中采煤,原煤经配套选煤厂洗选后,其副产品中煤、煤泥和煤矸石发电;用电生产工业硅、硅锰、金属镁等;该产业链现已形成生产原煤200万吨、洗煤240万吨、电力装机106万千瓦、硅铁55万吨、硅锰7.5万吨、工业硅3万吨的产能。
2、煤炭——选洗——半焦联产活性石灰石——电石——化工产品产业链。该产业链是在煤炭洗选基础上建设气焦项目、联合化工项目;以不粘煤或弱粘煤生产半焦(兰炭),用生产半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煅烧石灰石制成氧化钙(活性白灰),再以半焦、氧化钙为原料生产电石,电石作为化工原料生产氯树脂(PVC),氯树脂经深加工制各类型板材、管材、塑料制品等。该产业链现已形成生产半焦30万吨、活性石灰石20万吨、电石30万吨的产能。
3、天然气——合成氨——尿素产业链。该产业链是一条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其60/104万吨大化肥项目于2008年9月投产。
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轨迹表明,我市已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如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举措;工业上提出建设煤炭、电力、天然气产品、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四大基地,“加大两个力度、实现三个提高”(即加大项目引进和实施力度,加大资源转化力度,构筑产业集群优势和提高能源重化工的产业层次、经济效益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变资源输出为产品输出)。所有这些都是着眼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在资源转换和循环利用中突破。
总之,近年鄂尔多斯市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展示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是初步的、不平衡的。表现在,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对循环经济的认识都是初步的;循环经济企业、产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普及面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由于部分地区、部门在政策、宣传、规划等方面认识不到位,因而导致一些企业、产业、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差异。所有这些,都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深化、完善和提高。
加快鄂尔多斯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有赖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一方面,要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要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市应采取以下措施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一,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科学规划。一是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无论是规划纲要,还是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都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二是依据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并重和集中发展、扶优限劣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力度。三是根据市场需求,控制初级产品总量,支持企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开发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四是以企业为单位,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中原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物质的循环使用能力。
第二,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已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及相关法规,但总体上,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制建设仍薄弱。一是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逐步使其发展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二是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对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加以有效利用与保护的新的经济统计制度,将传统的GDP改为绿色GDP,从传统的GDP中扣除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费用和计入不直接在生产中被使用的资源,并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三是抓好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不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大力开发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四是认真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把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到实处。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逐步把鄂尔多斯市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型能源重化工基地。
第三,依靠科技,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并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第四,强化环境监管,提高开展循环经济实践的外在动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加强环境执法监督,通过环境评价标准,推动产业和区域布局按循环经济的理念展开。一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不符合循环理念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二是在污染控制工作中,特别要加强对化工、冶金、印染、食品、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生产全过程和排污的控制,实行清洁生产,建立完善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三是按《清洁生产促进法》对重点污染行业、企业进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制定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额度,在废弃物处理、处置管理中执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加强废弃物的减量、回收和循环利用。
第五、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知识,不断培养、宣传和推广典型,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树立生态经营理念,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的教育培训,使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循环经济贯穿到区域发展和城乡统筹的全过程。
(作者系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
作者简介
【扬州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推荐阅读: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09-11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道路07-12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10-23
循环经济工作简报06-03
循环经济之节能减排06-06
循环经济分析系统06-11
循环经济与绿色化学09-08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06-14
辽宁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论文07-06
发展循环经济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