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读书会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书读书会(共9篇)

四书读书会 篇1

背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董仲舒后,以儒学为宗,儒家思想成为炎黄子孙的核心价值观。《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在汉族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汉族文化精华。如今,中南大学有志青年,“为往圣继绝学”,发心成立《四书》(元典)读书会。

1、发起人:尹归

2、主题:《四书》的当代教育意义。

3、内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4、次第: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先从《大学》总纲开始。

5、基本规则:两周一次讨论会,周三下午2:00-5:00。为期三年,滚动学习。(年底腊月二十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为休会期,年中逢节假日,活动自动延迟至最近休假期的周六或周日进行,由召集人在群内通知),只要活动参与者不少于2人,读书会活动照常进行。

6、活动地点:憩园亭或二办405(暂定)。室内、室外均可,视天气而定。召集人与主持人沟通后于活动周周二将主持人及活动地点信息在QQ群内公布。

7、活动流程:主持人(会员轮流担任)主题分享、自由发言、集体讨论、总结。期间以读经、游戏、表演、辩论、问答和自我批评等形式展开。

8、活动记录:由专人(待定)记录。(视频、照片、文字记录、到场人员),确保每次活动都有记录。

9、会员要求:会员须对《四书》有一定了解。每次讨论会前需写好自己的修学心得,轮流主讲,相互切磋,砥砺品行。会员要真诚、勤奋、节俭、信任、互助,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

10、如果大家在读书会讨论过程中有无法解答的问题,可向高教所张老师和姜老师求教。

四书论文 篇2

对于个人来说。孔子认为,一个好的人,必须诚实守信,谦逊宽容,忠恕重孝。

《论语•为政》中说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体现这个道理。倘若一个人不讲信用,久而久之,身边的亲人朋友便会一个个离他而去,最终,他就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没有人愿意相信他,帮助他。他也无法立足于社会了。

又如《论语•子路》中说道,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告诉我们,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论语•述而》中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有收获,就必须虚心求教。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应该心胸宽广,容忍别人,而不是追求自己片面的利益,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应该学会宽容,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平静的对待,才称得上君子,在日常生话中,退一步,事情就能更好的得到解决,化干戈为玉帛,免去一场不必要的灾难。其实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为了一点利益,与身边的人发生争执,最后失去友情。所以,对于做人来说,宽容是很重要的。

《论语•卫灵公》中说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比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论语。里仁》有句话叫“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认为,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他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感念,父母生养了我们,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长大以后不仅要在物质上关心父母,更要在精神上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现在的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苦处,这些都不是可取的。

《四书》心得精选 篇3

《四书五经》读后感(一):问君何能尔,半部治天下

有些东西,一旦被制造出来,就将永远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因为在历经涅槃之后,哪怕是本人,也再也不会有勇气去航行当年的船。曾经沧海,除却巫山,仅使这些作品成为令人仰止的高峰。从那高峰处,清泉汇聚,源远流长。

《论语》就是这样的一座高峰。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论语》为中国人在很多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无论是引导人们应该怎样去做一个人,还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小至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中至个人的修身养性,大至家国天下的治理。这些东西后来都成为了中国人必修课,因为,《论语》是典范。

《论语》是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汲取的是中华民族积淀了很久的的文化,在这片厚土上就从来没有缺过一种灵魂性的东西作为指引,渗透到了社会中的种.种方面。在治理国家方面,《论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的。《论语》中有很多语句都事关治国,比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就提出了应该怎样治国——用道德治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就是与法家治国思想有很大差别的。从“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仅仅站在君王的角度评价的,他很强调人民——这与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一类的话是十分切合的,也可见孔子的眼光是放得很远的。《论语》是很讲求科学的,孔子的眼中君王也是人,而不是神,孔子说对待鬼神要敬而远之,这样的态度是相当科学的,以这样的态度来治理国家,是能够让国家风调雨顺的。

孔夫子一直倡导的是“学而优则仕”,所以孔子让其弟子做官也就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其政治理想,作为记录孔子、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一部典籍,《论语》自然是很好地体现了孔老夫子提倡的治国方针,也能向人们反映出孔夫子心中的理想社会。

北宋时期的赵普曾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未免有些夸大,但是也道出了《论语》与治天下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南宋时期的事功学派坚守了这一点,赞赏“勃然有以拯民于涂炭之心”,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后世对这种天下意识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这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大优点。所以,赵普的“治天下说”能够引起士人的强烈共鸣。

孔子心中是有一个自己的理想社会的,在他所生活的礼崩乐坏的社会中,他想要回到周王时的那种礼乐繁盛、天下昌明的时代。也就是说,在我看来,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主张复古的。

纵看先秦诸子中提出过于政治主张相关的学派,儒墨道法都为当时的社会开出了治病的良方。可以发现在这四家中,儒家与墨家存在着“仁爱”与“兼爱”的争论,儒家与道家存在着“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争论,但尽管差异很大,儒墨道三家都是主张复古的,与之对应的是法家,法家是主张向后发展的,治国方面,向君主献出了一把刀,反而杀死了自己。历史证明,在秦朝时期就采用了法家思想,而并不能使天下太平——秦朝短命而亡,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以及用法家治国的李斯、商鞅,最终都没有善终,依法家治国太过严酷,效果也不见得非常好。然而儒家是温和的,孔夫子是温和的。在《论语》中有关治国为政的言论中,我们看不到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孔子是十分温和的,他的说理是平和的说服,才真正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思想。作为典范被后世所推崇。道家讲求“无为而治”,这样的思想与儒家相比,显得消极。乱世之中,想要把天下归还太平,不容易,而退之“独善其身”,我们不能批评道家的无为,但应该为儒家的先驱喝彩——尽管孔子最终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至少他已经在探索的路上。与墨家相比,儒家显得更亲切——仁爱比兼爱更亲切,也更现实。想要一个人对全天下所有的人分享相等的爱,不符合人性。一个人又亲亲之爱才是正常的。诚然,治理一个国家要是真能够让所有人做到兼爱,国家肯定会非常太平,可是兼爱仅仅是一种理想,永远做不到,倒是儒家的仁爱可行性更大。孟子到了战国时期,将仁爱的范围扩大,上升到了仁政的高度,这些理论都是以《论语》为理论基础的,所以《论语》中提出的治国的思想可亲可近、不消极,正因如此,《论语》才能位列四书之中,并不断的影响着后来的人。

但我也为《论语》感到惋惜。《论语》的治国理念无疑是先秦诸子中很适合社会发展的,但孔子的政治理想并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儒家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无比推崇。即使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在地位上得到了认可,但毕竟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事情,儒家学术必然只有适应君主专制的部分才能够被留下,有一些言论甚至会因为服从君主专制的需要而曲解,比如孔夫子所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按照直译,这句话应该被翻译作“君要像个君的样子,臣要像个臣的样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尽到儿子的职责。”这句话是说得非常好的,也许地位不同,但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这里是对君王提出了要求的——君要像个君,勤于治理国家、威严、让臣子过上太平生活。然而,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下,这句话变成了君王权力绝对至高无上的工具,即“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这是歪曲了孔老夫子的本意的,这类事情自然很多,仅此为例。

四书拼音解释与造句 篇4

四书解释

【意思】: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南宋朱熹著《四书集注》,科举时代认为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书造句

1、“四书”必修课教育如果成功,兴许以后能增开新的内容,将诸子百家都加上。

2、八股文是明代影响广泛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内容源于“四书”,能够“代圣贤立言”。

3、《四书反身录》为清初著名思想家李颙(二曲)晚年“心解”著作。

4、两宋时期的理学与《四书》学之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在联系。

5、四书学的有关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6、在其思想学术体系建构中,二程对《四书》思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发挥、利用。

7、第一部分介绍了杨简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并介绍了四书的成书过程。

8、其格物论与心性论主要是依讬《四书》思想资料而建构的。

9、第六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杨简四书学思想的学术价值。

10、此外,对与船山四书学思想颇有关联的《船山经义》之内容和写作时间也作了细致考订。

11、“四书五经”及后来在此基础上繁衍的学说,都是制约每一个中国人包括皇帝、领袖在内的经书。

12、这两种“书”被认为是另一个集合的一部分,被称为四书。

13、袁宗道是公安派中的首开风气者,他通过诠释“四书”,为晚明文学思潮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凭。

14、加拉太、以弗所、腓立比和歌罗西,四书合成一组,构成新约神圣启示的(心脏)。

15、宋代已名列“四书”的《论语》具有普世价值,对语言艺术也有精辟的论述。

16、南宋四书学的经学文化史实表明:经学是依缘经典本文的诠释阐发之学;

17、四书和五经的权威书籍,儒家思想在我国公元前300年前写。

18、本书含《四书五经》,包括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版。

19、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20、学者诠释《四书》更具自信,并勇于对朱注提出质疑与批评;

21、小学的课程还是四书五经那一套。由于祖父早先的训诲,赵树理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

 读《四书》心得体会 篇5

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 但另一个端点却没有,在各个领域里,已经没有以前的“大家”了,有的都是读过、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的人。我在网上跟随着台湾王财贵教授和大陆南怀谨老先生的足迹,他们的讲演,以及他们十年来的亲身努力。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我探询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物极必反,当我留意着“国学”的时候,发现社会上“国学”也越来越热了。

我和女儿也开始了我们的读经典生活。 读完了《弟子规》,我们开始《大学》……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我们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单纯的女儿多了一份思索,随着古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也在增加,有时候到了被我们称之为“书虫子”的地步。最显著的变化要属遇到挫折了,不再委屈地掉眼泪,而是多了一分沉稳,通过自己去读书来对付遇到的挫折,而且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

四书五经名句及翻译 篇6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6、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7、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四书读书会 篇7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中庸》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11.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13.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15.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16.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17.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18.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20.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论语》

2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复习?

23.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2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2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3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3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感到耻辱。33.三思而后行。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3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3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3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3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3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3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孟子》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4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4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们那一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4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44.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45.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对,接受人家对的,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好事。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4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48.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在上位的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加利害。

4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50.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挚爱但还要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

5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富贵不能使我的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节操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52.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我爱人家,人家却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仁爱还不够吗?我管理人家,人家却不受我的管理,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还不够吗?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敬意还不够吗?

5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家必先有自己被攻打的原因,别人才攻打它。

5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鱼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生命去取得大义。

《诗经》

5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5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紧紧拉着你的手,愿意白头偕老。57.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

5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长啊!59.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我已决心离开你,去那理想新乐土。

6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畔芦苇白茫茫,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61.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心中这样爱着他,为什么不大胆向他/她诉说?爱情的种子深埋心中,何时能忘,不受折磨?

6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初我离开家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的阳春;现在我戍边归来,冒着霏霏的雪花。

《尚书》

63.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64.侮慢自贤,反道败德。轻慢众人,妄自尊大;违反正道,败坏德义。65.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66.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67.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6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69.为山九刃,功亏一篑。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礼记》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70.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高洁的志向不可满足,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71.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7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73.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能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75.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沉浸在他的歌声中;善于教学的人,能让人继承他的志向。

7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易经》

7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78.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的品格是坤,君子见坤卦就要消法大地的包容,厚德载物 7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8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8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道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8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8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8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8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地下的位置上也不要忧虑。

8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却不到处炫耀。而是看准时机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87.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对于“非常人”来说,合乎天地的意志,有日月的光彩,符四季的秩序,也顺应神鬼的吉凶。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逆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

《春秋》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其中以《左传》最为流行。88.多行不义,必自毙。多作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灭亡。

89.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90.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

9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露出来受寒。

9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93.举不失德,赏不失劳。举荐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遗漏;赏赐爵禄,不要忘记有功劳的人。

9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95.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树梢大于树干,树就要折断;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摇摆灵活。

96.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树立德行,最可贵的是使它不断增长;而除掉毛病,最好是除得干净彻底。

97.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石头可以被击碎,但不能改变其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原有的红色。引申指高贵的品德可以倍受考验而绝不改变。

98.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看自己可以揣摩他人,看现在可以读懂历史。

四书读书会 篇8

[摘要]就整个文字系统的历时演变来说,四书中呈直线变化且变化程度较为显著的是象形和形声,前者历时减量,后者历时增量,最终互换了在总字形数和总字频中的主体位置,其字频统计远低于字形统计的增减幅度,更加真实地显示了文字结构的发展速度。会意自西周金文较甲骨文有较大增长后即在字形系统中占据相对稳定的比重,同样体现了正常发展轨迹。只有指事的比重发展缺乏规律,表现了结构发展的某种复杂性.

[关键词]字频;古文字;四书[中图分类号]H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44204-0054-10

字形表达文字本义的构成方式,一直是文字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自许慎首创“六书”体系以来,历代学者多有相关论说。大体来说,古代学者多恪守“六书”总体框架,发展也就是在这个总框架的基础上加以细化、完善而已。而现代学者每每试图颠覆“六书”这个基础,总体来说,目前学界对结构理论框架的新探讨还没有形成一个得到普遍赞同的定论,而许慎首创的“六书”理论虽然每每受到古今学者批评,但明清学者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四体二用”之说迄今仍然得到较多的认同。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人们开始把汉字结构研究落实到某一具体断代的汉字中,注重各结构类型字形的数量统计,进而揭示其总体结构状况。在这种研究中,先秦时段的出土古文字因其时代较早而得到了更多关注(具体述评详见后文)。这无疑是一种更加务实的研究,基于这种研究的积累,汉字结构理论框架的科学构建或许可以获得比较坚实的基础。然而,此类既有研究显然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作为结构研究对象的字形,可以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静态储存性的,如字典所收的字目,其特征是所有字形一律只有一次露脸的机会;一种是动态使用性的,如文章、书籍用字,其特征为字形是按其出现次数重复计算的。既有相关古文字结构的研究都是以前者为对象的(以下简称为“字形角度研究”),而以后者为对象的探索(以下简称为“字频角度研究”②)迄今尚未有问津者。毫无疑问,字形的`上述两种存在形式是有差别的:前者是经人工整理才得以呈现的状态,后者则保留着文字原始的存在状态。所以,至少对于揭示文字系统原生的结构状态而言,字频角度的研究能够呈现更加真实的信息。鉴此,本文将从字频的角度,通过殷商、西周、战国三个时段汉字的“四书”分布状况的调查统计及相互比较,来描述先秦汉字结构的发展,进而尝试揭示其中内在规律.

在进入正题的讨论之前,有必要就如下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首先,仅仅调查分析“四书”,理由固然可见前文相关研究的评述。但在另一方面,作此种选择,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四书”可以完全概括汉字结构类型。事实上,无法纳入“四书”框架的结构类型已多被人们揭示,本文将视线的直接落点锁定于“四书”,只是为了将研究限定在目前更具可行性的有限范围内。至于古文字其他结构问题的探讨,并不视为本文的任务.

其次,字频视角的“四书”研究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种大致上可以概括为技术的和学术的两个方面。就技术而言,相关古文字材料必须得到数字化的处理,否则,以人工计数为基础来完成字频研究,仅仅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就学术而言,则是被统计文本的用字正确和统一,能够反映最新研究水平。客观来说由于字频研究需要以巨大字量的文本为对象,而古文字材料一方面至今尚未得到电脑通用字符集的支持进而导致数字化处理的诸多盲区,另一方面又在考释研究方面存在不少分歧甚至盲点,要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绝非易事,凭借个人力量去完成相关工作更无可能。这也就是字频角度结构研究迄今尚为空白的重要原因所在。本世纪以来,笔者先后主持了多个以古文字数字化为内容的研究课题,经课题组近的不懈努力,才营造了可以支持字频研究的基础平台。作为该基础平台组成部分及本文数据来源的各古文字数据库均经过如下几个方面的加工处理:依据最新资料公布完成材料汇集;根据考释研究的最新进展完成释文校订;对释文用字进行符合数字化处理要求的统一整理,并对集外字逐个造字形成字体支持,进而将经过整理的释文输入数据库,实现其全文检索功能;逐字进行“四书”的标注。因此本文的研究,得益于课题组团队的集体努力的支持,特此说明.

第三,具体字形的“四书”判定是本文讨论的基础,而“四书”类型判定的标准学界尚未取得完全一致,故有必要择其容易形成分歧的若干问题简单说明如下:1,关于“象形”,本文依从象形均为独体的观点,所谓“合体象形”,如段注所言“箕”者,本文视为形声;“眉”者,其中之“目”视为依附性构件,与眉的形象组成一个不可分割之独体。2,关于“指事”,只认定有抽象指示符号者,或单纯由抽象指示符号组成,或由象形符号与抽象指示符号合成,抽象指示符号可以表示种种抽象意义,也可以标志区别性,且两种指事字均视为独体。“乏”、“邸敝类借助象形符号变化表示本义者则视为象形。3,关于“会意”与“形声”:前者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纯表义或表形字符组合者;后者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合字符中有标音功能者.

第四,字频的研究,难免涉及海量的材料及验证数据,由此而引发如下两个问题:其一,相对其他材料,古文字材料有着较多考释未定或未有考释者,故大范围地引用材料,便也加大了引证失误的几率。我们的应对方略是,在全面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审核材料,对尚无确释的材料加以排除。事实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这项工作要占工作总量的绝大部分比重。即便如此也不能确保避免所有问题,但对于系统材料提供的巨量数据而言,个别问题不至于影响大局。其二,以传统论文形式的纸张载体,一般是难以胜任承载验证研究结果的海量数据的,本文的应对方略是,论文本身一般只给出最核心的材料数据,而将相关验证材料挂在网上,作为本文的网络附录,供读者查验。后文凡标明“网络附录”者,均属此类。①

一、殷商甲骨文“四书”分布及其初步分析

鉴于可行性要求,我们首先根据统计学的抽样原则,限定了材料范围,确定《小屯南地甲骨》[1](下文简称《屯南》)和《花园庄东地甲骨》[2](下文简称《花东》)卜辞为字频统计的资料.

抽样首先是为了限制材料的量,以便在目前条件下确保材料学术和技术加工的完成。当然,这种数量限制是被控制在实现字频研究目标的可允许范围内的。根据统计学原理,在一个总体为250的例子中,“只要样本量不是太小――通常为10或20就够了,统计学理论表明这个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3][p9]这也就是说,这两种材料的58544的总字量,可以满足100万以上字量文本的抽样要求,而这个数字,已大大超过迄今所见已经公布的卜辞材料中的字量。①其次,因为需要涉及不同时段文字相关数据的比较,而甲骨文总字数相对偏大,抽样也是比较的对应性所要求的.

当然,由于材料存在残泐模糊、属于习刻,以及释读尚存在盲点的原因,我们并不能将所确定范围内所有文字毫无遗漏地进行结构分析。在确定的可作结构分析字为范围进行统计,得到如下数据:被分析用字总数为43897,其中象形380个字形,总频次31527;指事54个字形,字频数合计5385;会意319个字形,字频合计4516;形声120字形,字频合计2469。(甲骨文四书分布的字形及其出现频次、各频次具体出处详见网络附录《小屯、花东用字结构分析》)以上数据按字频统计,象形占总字频数的71.82%,指事占总字频数的12.27%,会意10.29%,形声占总字频数的5.62%.

字频视角的“四书”分布观察,虽然是一种全新的研究途径,但其真正的认识价值,却是在与字形统计的同类研究结果相比较中才能得以实现的,而后一种统计并不乏既有研究.

郑振峰遵循王宁“汉字构形学”理论,将甲骨文的构形模式分为10种,[4][p41-44]这10种构形模式实际可与“四书”对应,对应后可以得到郑书中关于甲骨文结构的“四书”数据:象形字为271个,占字形总数27.51%,指事字46个,占字形总数4.67%,会意字311个,占字形总数31.57%,形声字357个,占字形总数36.17%。[5][p166]陈婷珠以《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为基础,增补《花园庄东地甲骨》等新材料,并注重吸取学界考释研究最新成果,确定“甲骨文能进行表词结构分析的单字字形总数共2134个,占甲骨文单字的字形总数的35.84%。其中,象形字字形数为821个,占甲骨文字能进行表词分析的部分的38.47%;指事字字形数为108个,占5.06%;会意字字形数为875个,占41%;形声字字形数为330个,占15.46%。”[5][p171]当然,前文完成的甲骨文“四书”分布的频率统计,也同时完成了不重复字形层面的这种统计,而其相关数据为:象形380字,占总字形数43.53%;指示54字,占总字形数6.19%;会意319字,占总字形数36.54%;形声120字,占总字形数13.75%.

纵观以上三种统计结果,不难发现本文的调查数据与陈书的统计结果比较接近,而与郑书的统计结果距离稍大,这或许与郑书的统计主要依据《甲骨文字典》这一相对陈旧的材料有关。而这种差距,如果相对字频角度的“四书”分布统计结果来看,似乎也可忽略不计了.

从比较的对应性考虑,我们就以同一种材料的两种数据加以对比,而它们的差异之大颇为出人意表:象形和指事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前者从43.53%上升到71.82%,后者从6.19%上升到12.27%;而会意和形声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前者从36.54%下降到10.29%,后者从13.75%下降到5.62%.

四书读书会 篇9

在他的笔下,阳光拥有颜色,语言看似随意,但是独具匠心,将阳光本色的失落全部展现的淋漓尽致。是啊,这样一想,阳光却实是无情,它让我们无法隐藏,它的无情在于它的本色,也在于它的永恒,又在于它的自然。不管人世有多少沧桑,阳光总不改变它的颜色,所以仿佛也不值得歌颂了。熟知中国文学的人应该发现,中国的诗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日暮(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尽是黄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尽是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尽是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尽是斜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阳光无所不在,无所不照。其实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阳光下呀,令人战栗,有阳光的艺术不是诗人词家的,是画家的专利,中国一部艺术史大部分写阳光,西方的艺术史也是亮灿辉煌。

在他笔下,阳光拥有香气。你是否留心过,夏天刚在太阳下的衣服总有一股味道。其实,那就是阳光的香味,如此的沁人心脾。作者笔下的农夫,放弃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毅然决定留在乡村,只因阳光的香味,阳光的魅力使他魂牵梦绕。而嗅觉退化的都市人却遗忘阳光,反差之大,令人心痛。闲暇时,不妨在阳光下深呼吸,你闻到的不仅是阳光的香味,也是都市人所没有的嗅觉。

在他的笔下,阳光拥有味道。文中所例举的鱿鱼;鱼翅;乌鱼子;笋干等,正是因为有了阳光,才使它们的味道特别美味。阳光的功能不仅让它们干燥,耐于久藏,也仿若穿透它,把气味凝聚起来,但它们散发着不同的味道。当我们走进草药房的时候,铺子扑鼻而来的草香药香,但在从前,无一不是经过阳光凝结而成的。不管什么时候,总有一些人具备敏感的舌头,能辨别出阳光的壮烈与阴柔——阳光那时刻像是一碟精心调制的小菜,令人齿颊留香。

在他的笔下,阳光可以触摸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被触摸的人不仅应有生理的触觉。寓言中的那位盲者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心灵的触觉。从埃及到中欧诸国,阳光竟有着种种变化的触觉,或狂野,或壮朗,或温柔,或细腻,变化万千。一个没有触觉的人,他是体会不出阳光的触摸时的真切。也体会不出花鸟虫鱼,草木山河的快乐。

上一篇:国有企业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口语交际模拟旅游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