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经典案例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丽乡村经典案例(共8篇)

美丽乡村经典案例 篇1

2013年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近十年来,永联村投入数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为解决数量过万的村民的就业问题,村党委还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村里还开辟40亩地建设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 给本村个私业主。另外,还利用本村多达两万人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条件,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餐饮、娱乐、房屋出租等服务业。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永联村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2000年,村里投巨资于“富民福民工程”,成立了“永联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可耕地全部实行流转,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这一举措,不仅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大面积的苗木成为永钢集团的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永联村正在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永联村先后共投入2.5亿元,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鲜切花基地、苗木公司、现代粮食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中心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休闲观光农业年收入7573.7万元。村里建设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为张家港唯一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 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并于2003年投资130万元修建了环境水库——仙龙湖,对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配套建设了休闲健身公园、观景亭、生态文化长廊等。新建林道5.2公里,极大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同时,着重搞好竹产品开发,如将竹材经脱氧,防腐处理后应用到住宅的建筑和装修中,开发竹围廊、竹地板、竹层面、竹灯罩、竹栏栅等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并积极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流通方面的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农户进行竹林培育、生态养殖、开办农家乐,并将这三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农家乐乡村旅店,接待来自沪、杭、苏等大中城市的观光旅游者,并让游客自己上山挖笋、捕鸡,使得旅客亲身感受到看生态、住农家、品山珍、干农活的一系列乐趣,亲近自然环境,体验农家生活,又不失休闲、度假的本色,此项活动深受旅客的喜爱,得到一致好评,而农户本身也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

该镇注重卫生环境的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全镇生态环境和市容卫生状况显著改善,2010年,该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2011年成为上海市第一家创建成功的市级生态镇。截至2012年6月份,市容环境质量已连续18个季度保持全市郊区108个乡镇第一名。泖港镇作为上海市的“菜篮子”,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是极其明智的选择,该镇以创建高产田为抓手,大力发展环保农业;以“三净”品牌为优势,大力发展农副经济;以节能环保为标准,淘汰落后工业产能。此外,泖港镇还鼓励兴办家庭农场。泖港镇2007年起走上了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如今已基本实现了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具体做法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实行家庭农场集中经营;二是完善服务管理,提高家庭农场运行质量;三是推动集约经营,优化家庭农场运行模式。截至2012年上半年,泖港镇已有20324亩土地交由家庭农场经营,占全镇粮田面积的87% 同时,随着家庭农场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由此带来的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户承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大城市休闲度假的市场需求,泖港镇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该镇开发和引进了大批中高档旅游项目,从旅游项目空白镇发展成农村休闲旅游镇。同时,以乡土民俗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生态农业、生态食品、农业观光、农业养殖、村落文化、会务培训、疗养度假、农家餐饮等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了农村休闲产业的功能集聚。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该镇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就先后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3000万元,利润总额达500多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500多万元,解决了300多名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同时,旅游景点的建造周边环境的改造,也使泖港的环境越来越优美。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十几年前,王村90%的村民仍然住着低矮潮湿的危陋平房,单调、简陋、陈旧、窘迫、拥塞是绝大多数王村人的居住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彻底解决村民的住房问题,村领导制定了5年村庄建设规划,推倒全村危陋平房,建成公寓和别墅,让全体村民住上了新楼房。此外,为了实现农村城市化,使百姓生活 在舒适、整洁、文明、优美的环境中,村领导组织制定了彻底改造村内生活环境的规划,并筹措资金,组织力量先后完成了许多工程、项目的改造和提升,村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王村在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商业街,开发建设峰山菜市场、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还先后建成了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音乐喷泉健身广场、24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10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体活动中心,室内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拉丁舞排练场、农民书屋、村民学校、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舞蹈排练厅、棋牌室样样俱全,全部按照最高标准建设,设施完善,而且所有场馆都不对外营业,全部作为百姓的福利,让乡亲们无偿使用。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5.文化传承型模式

主要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千百年来,平乐村民有着崇尚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事书画艺术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牡丹花会的举办和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与洛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而又雍容华贵的牡丹成为洛阳的重要文化符号。游人在观赏洛阳牡丹的同时,喜欢购买寓意富贵吉祥的牡丹画作留念,从事书画艺术的平乐村民开始将创作主题集中到牡丹。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平乐农民画家们的牡丹画作品远销西安、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获奖。2007年4月,平乐村农民牡丹画家自愿组建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精选120余幅作品在洛阳市美术馆隆重举办了农民书画展,展示了平乐牡丹画创作的规模和水平。“小牡丹画出大产业”。如今的平乐,已拥有国家、省市画协、美协会员20多名,牡丹画专业户100多个,牡丹绘画爱好者300余人,年创作生产牡丹画8万幅,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2007年,平乐村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荣誉称号,平乐镇被文化部、民政部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先后两次就平乐牡丹画产业发展作出批示。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近几年,旅游市场火热,武山县紧抓机遇,结合实际,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休闲渔业是对渔业生产的补充,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实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该县盘古村的发展前景比较好,该村400余亩河滩渗水地充分利用后采取“台田养鱼”模式进行开发池中养鱼、台田种草种树,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开辟成具有水乡特色的以生产商品鱼为主,将来要建设成休闲式生态渔家乐。2008年秋,该县龙台董庄村冷水鱼养殖户按照旅游要素,加大休闲农业开发建设的力度,以渔业生产为主题,以区域文化为内涵,以景观为依托,结合本地特点,打造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景区。其中,君义山庄等渔业养殖户进行了改造提升,积极推出“住在渔家、玩在渔家、吃在渔家”的“渔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已成为武山“农家乐”示范基地。近年来,武山县试验推广鲑鳟鱼为主的冷水鱼品种,培育发展休闲渔业,全县渔业产业实现了从粗放到精养、从单一的养卖到提供垂钓、餐饮、休闲观光等综合服务方式的巨大转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盘古村的“渔家乐”,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垂钓运动带来的垂钓,经济收入可观,效益比原先高出一倍以上。现武山“渔家乐”成为了天水休闲渔业示范基 地,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武山县积极研发引进渔业养殖新技术,其中“河流养殖冷水鱼技术试验”的成功极大地拓展了养鱼空间,也为该县渔业找到了确实可行之路。大南河西河、榜沙河上游有生产上千吨冷水鱼的水资源潜力,养殖技术已达到自繁自育的水平。武山县有河谷滩涂地、渗水地、薄田等宜渔土地5000余亩,适宜于集中连片发展常规鱼养殖,“台田养鱼”、“塑料薄膜防渗”等渔业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为常规鱼养殖奠定了技术支撑。龙台乡董庄村冷水鱼养殖开发小区、温泉乡“福源生态农庄”、鸳鸯镇盘古村养鱼小区依托周边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人脉资源,发挥自身环境优美、产品绿色环保的优点,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观光垂钓、农家餐饮等服务,延长了渔业产业链,经济效益翻倍提高,成为渔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典型。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

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太旗把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作为中心工作,依托自然资源、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牧产业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养殖业方面积极推广标准化养殖,引导农牧民转变发展方式,逐步由家庭“作坊式”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通过项目扶持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发展“小三养”及特种养殖业。实施优惠政策,每年为养殖户建设标准化棚圈3000多平米,各苏木乡镇为养殖户无偿划拨土地、并给养殖区通路、通水、通电和平整场地。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资金,配套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特种养殖生产基地。目前,全旗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场26 处,肉牛养殖场22处,奶牛和优质肉牛存栏分别达到4.3万和3.97万头,“小三养”和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47家,养殖基地48处。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农牧民走合作发展之路,加大政策扶持、项目倾斜力度,就重点农牧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管理服务。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苏木乡镇积极培育先进示范社,全旗每年对1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进行表彰奖励。创新运作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各类农牧民合作社已发展到587家。注册总资金达4亿多亿元,覆盖全旗140个嘎查村,9000多农牧户。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

以前的红岩村环境卫生较差,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开展,红岩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村内环境卫生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红岩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发展休闲生态农业旅游,成效显著。红岩村积极启动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工程,现已成为广西第一个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的自然村,使村里生态旅游业有了新的发展。从2003年10月至今,已接待了中外游客150多万人次,成为开展乡村旅游致富的典范。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十大魅力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名片”等荣誉称号。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第一镇。

江湾旅游资源丰饶,生态绿洲的晓起名贵古树观赏园荟萃了六百余株古樟群、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木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栖息着世界濒危珍稀多鸟种黄喉噪鹛、国家重点保护的黑麂、白鹇鸟等。江湾镇森林覆盖率高达90%,既是一个生态的示范镇,也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千年古镇。该镇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功打造“伟人故里—江湾”、“生态家园—晓起”、“古埠名祠—汪口”等三个品牌景区。以品牌景区发力于乡村旅游,将江湾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的省级示范镇。

28个省级示范镇之一的江湾镇,近年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示范镇,促进乡村旅游与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有机相结合,使乡村旅游参与主体的农民,成为受益主体。投资8000万建设篁岭民俗文化村和投资7亿重点开发以徽派古建筑异地保护区定位的梨园新区处于紧张的建设阶段,这两个重点旅游工程的建成,将使更多群众受惠于乡村旅游。积极引导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打造篁岭梯田式四季花园生态公园,使农业种植成为致富的风景,成为乡村旅游的载体。

作为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江湾镇,乡村旅游效益逐年提升,2013年旅游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以上,联票收入68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56亿元;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带动旅游工艺品生产销售、旅游管理导游等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近3000人,旅游商品生产、宾招饮食服务企业330多个,“农家乐”120家。10.高效农业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为了改善当地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景区周边环境品位,三坪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现如今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已初具雏形,身姿靓丽,吸人眼球。2013年,平和县斥资1900万元,全力打造闽南金三角令人神往的人文生态村落。其建设内容包括铺设村主干道1公里、慢步道2公里,河滨休闲景观绿道1.3公里,以及开展村中沿街立面装修、污水处理、绿化美化、卫生保洁等。截至目前,当地已累计完成投资960万元,占计划投资的50.5%。

美丽乡村经典案例 篇2

村里的乡亲说, 这都是托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福。实际上, 2013年4月至今, 也正是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时期。从4月活动的“集结号”吹响, 广西各地迅速行动,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规划先行、完善机制, 突出重点、统筹协调, 稳步推进“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大专项活动。半年多来, 农村“脏乱差”现象得以改观, 群众卫生观念得以更新, “美丽广西”的乡村画卷, 正在八桂大地徐徐展开。

_桂林市秀峰区鲁家村, 村里的排污水道被设计成干净美丽的溪涧。 (黄杰斌/摄)

_村民自主清洁卫生。群众作为清洁乡村活动的受益者, 同时也应该是活动执行的主角。

让群众唱主角

熟知乡村的人们也许很清楚, 今天的农村卫生环境其实是不容乐观的。农村产生的垃圾不比城市少, 而农村又不像城市有环卫工人专门清运, 垃圾日积月累, 成了一个严重问题。而广西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在大多数农村青壮年离乡进城的情况下, 无人打理的农村环境在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问题上较其他地区更加突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 正是基于这个很现实的问题启动和实施的。

计划中,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将用两年时间在全区广泛开展。它的初衷, 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所强调的, “要让广西以更加洁净、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自信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 就是以“美丽广西”为主题, 以“清洁乡村”为切入点, 把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在广西具体化, 使广西秀丽的山水风光与整洁的卫生环境相匹配,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三大专项活动, 在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同时, 达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目的, 使农民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全、更开心。广西还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全区共派出24236个工作队 (组) 、8万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 进村入户, 了解民情、宣讲政策, 发动群众、参与劳动。

“清洁乡村”活动是一项点多面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 既要对已造成的生产生活污染进行“大扫除”, 又要改变一些群众不讲卫生的积习, 还要建立健全乡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 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要有极大的韧劲、恒心和耐心。活动的主导思想是依靠群众, 全程贯彻群众路线。党员干部在其中要当好先行者、推动者和组织者, 要坚持“引领不替代、引导不主导, 总揽不包揽、放手不撒手”原则, 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 把活动搞成“尊民意、集民智、聚民力、惠民生”的民生工程和作风工程。

在河池市宜州市安马乡中寨屯, 记者看到了政府为屯里筹资两万元修建的排水沟。据说, 排水沟要施工, 村民小组长戴忠才曾找到乡党委书记覃家旺, 让乡里帮找工程队。不料被覃家旺婉拒:“我们只负责找项目、要结果, 工程队你们自己找。”据测算, 河池市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每年要投入两亿元以上。“我们没有能力大包大揽”, 市委书记黄世勇说, “我们创新‘党领民办, 群众自治’模式, 相信群众的力量, 放手让群众去做, 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的力量”。

群众做了“主角”, 出来的效果意想不到的好。目前在河池, 据统计, 各村屯已落实保洁员8290人, 建成村屯垃圾池4289座。河池凤山县长峒村, 由群众自主研发设计的“一炉两池”垃圾无害化处理设备, 运行成本低、二次污染少;金城江区九圩镇清运垃圾实行招投标, 节省开支, 账目公开透明……群众的智慧, 比比皆是。

当然, 这种情况不单只发生在河池, 在广西其他地方, 广大基层群众在活动中都唱起“主角”。群众也从“要我干”、“跟着干”到“我要干”、“要干好”的转变中变得更积极和主动。

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

走进南宁市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雷布屯, 但见屯内绿树成荫, 禽畜统一圈养, 生活污水流入排污管道。村民把土地出租给企业——在雷布屯一带有全国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的广西金穗公司, 并成为企业的员工;作为回报, 企业则帮村里引水修路, 共同保持乡村清洁, 呈现出一派“合作愉快”的和谐景象。金穗公司党组织帮助屯里解决了保洁员的工资问题, 定江村党组织则创建党员“先锋岗”, 为企业解决用地、用工等问题。

从农村实际和当地实际出发, 一村一策, 鼓励创新探索环境整治新路子, 是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广西是欠发达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众多, 地貌复杂, 各地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乡风民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清洁乡村”活动开展难度大, 既不能搞一个模式, 又不能超越客观条件。

自治区及时组建专家团队, 统筹规划, 制定农村垃圾、污水、清洁生产等技术指导要求, 强化业务培训, 各级发改系统牵头编制活动项目规划, 自治区工商局挤出630多万元“三公”经费支持各地净化市场, 科普等部门开展业务知识宣传普及, 有序推动了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各地则结合实际和本地特点,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和循环经济理念, 建立了可操作性强、投入成本低, 易维护、管长远, 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处置和乡村保洁模式。

玉林市通过村级“清洁乡村小广播”, 激发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活动的热情, 促使大家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桂平市建立有机废弃物堆沤示范点, 让稻草还田率达95%以上;容县灵山镇让垃圾住进精美“小屋”, 引导村民对垃圾进行分类, 垃圾就此处理不出村……小喇叭、村民公约、微型焚烧炉、灭虫卡……八桂大地各村各屯因地制宜, 清洁乡村的“土方洋法”不断涌现。

_天峨县六排镇都隆村, 村民把垃圾集中倒置于垃圾集中点, 这些垃圾将通过垃圾分类循环利用无害化处理设施处理。 (宁国用/摄)

_天峨县六排镇都隆村村路上的文明卫生告示牌。

不仅仅是“大扫除”

活动初始启动阶段, 很多人包括农民还是有些不解:扫地捡垃圾, 小事一桩, 犯得着这般“兴师动众”吗?但今天, 随着活动的深入, 清洁乡村的多赢效应日渐显现。

“看到村里和田间地头干干净净, 客商对我们种植的生态蔬菜品质更加信任”, 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平寨村党支部书记石秀林乐呵呵地说, “搞了‘清洁乡村’活动, 村里的蔬菜很抢手, 比邻的贵州从江县近80%的生态蔬菜都是从我村引进, 预计今年仅田园蔬菜一项可为村民创收100万元”。

“得益于田园环境改善, 我镇葡萄价格水涨船高, 今年葡萄成熟以来, 有5000多人次前来采摘葡萄, 水果批发商最多一天来了200多人。”平果县四塘镇党委书记苏斌说。田园净化变景点, 乡村整洁成景区, 该镇正在规划建设万亩农业观光园, 目前已种植葡萄8000多亩。

不止三江县、平果县, 广西其他各地农民也正在不断地从“清洁乡村”的活动中获得实在的利益。政府也在着力把活动和各地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 如大力开发以生态农业、自然田园风光、民俗风情为卖点的乡村生态旅游等, 不仅加快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如将“清洁乡村”活动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生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推动蔗糖、桑蚕、香蕉等优势产业增产增收及优化升级。

从一开始, “清洁乡村”活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那里就不仅仅是大扫除那么简单。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说:“活动名为清洁乡村, 但绝不只是清洁乡村, 而是要为农业发展提速, 为农村转型助力, 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加油, 确保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府力求以“清洁乡村”活动为契机, 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以产业发展支撑活动的有效开展, 以此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

_天峨县六排镇都隆村以“清洁乡村”为主题的文艺晚会。“清洁乡村”是一场持久战, 宣传是打好这场战争的关键因素。

打好“攻坚战”, 更要打好“持久战”

今天, 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中, 8万多名机关干部下乡进村入户, 戴上草帽、捋起袖子、挽起裤脚, 与农民群众一起清淤泥、扫垃圾;八桂大地的村村寨寨积极响应, 各家各户齐动手, 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 献计献策, 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美丽风暴”正在席卷全区, 赢得各界好评如潮。

但也有群众担心, “清洁乡村”会不会是“认认真真走过场, 轰轰烈烈搞形式”, “一阵风”后, 一切如故?

为避免“走过场”和“一阵风”, 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 把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改造、环境绿化美化等结合起来, 把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 做好2年集中整治方案和今后5—8年持续推进计划, 保证合理的人员配备和必要的经费投入, 从垃圾清理、转运、处理各个环节, 一步一步推进, 一片一片解决, 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实现机制化、常态化。

“清洁乡村”活动同时推开“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个专项活动, 既全面铺开, 又突出重点;既有所侧重, 又统筹推进;既依托业务部门的力量, 又发挥整个社会、相关部门的整体合力;既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 又深入谋划打好持久战。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负责“清洁家园”, 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就地处理、科学处理等有效形式, 同时, 统筹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环保厅牵头负责“清洁水源”, 严格按照“一保、两治、三清理、一机制”的要求有序推进工作,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农业厅牵头负责“清洁田园”, 实施“十大工程”和“十大主推技术”, 建立完善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 把生态农业发展与推动清洁田园有机结合, 全力推动活动长效开展;自治区工信委、农机局等部门积极组织环卫设备技术攻关及设备展示推广应用, 工商、水产畜牧等部门结合部门特点开展专业领域治理。

群众是美好环境的创造者和受益者, 也是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主体。没有广大群众的自觉参与, 活动不可能成功, 更不可能持续。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部署开展活动之初就特别强调, 要把实施活动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 作为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干部作风的实际行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

广西是一个后发展欠发达地区, 各地的现实条件、发展水平不一样, 各自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在推进“清洁乡村”活动中, 我们既立足区情, 着眼长远, 提出力所能及的总体要求, 又坚持因地制宜, 根据各地不同的交通区位条件、不同的基础设施状况、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乃至村民居民的接受程度进行分类指导。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

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 不仅仅是要扫扫地、治治污, 给乡村“洗洗澡”、“梳梳妆”, 而是要着力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些不符合文明卫生要求的生活习惯, 着力改变种种“重经营城市、轻乡村建设”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政绩模式, 让公共服务的阳光雨露洒向乡村, 让农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健康幸福。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

我们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 还特别注重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努力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宜居水平;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着力打造特色名镇名村;与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 探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子;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引导农村广大群众倡导新风、革除陋习, 养成良好生产生活习惯, 并形成自觉遵守、持久发挥作用的村规民约。

美丽乡村经典案例 篇3

根据“十八大”中提出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体系,促使农村环境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改变传统农村环境中“脏、乱、差”的现状,积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重点完善交通、医疗、教育等相关设施。其二为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村文化落后、愚昧迷信等现象,促使文明、法制精神的落实;换句话说,农村整体环境在认知程度上要满足与城镇的一致性,而标识系统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已经成为城市系统中的标配,是缩小城乡功能规划的重要设施。

标识系统设计概述

标识系统(SIGN System)是现代城市中的标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它的建设主体为政府部门,通过标识系统可以明确的传递城市中的功能体内容、位置、方向等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像和符号等视觉元素;其功能类似于城市地图,在城市交通道路体系中有大量的体现。但标识系统存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具有鲜明的系统性,而这种系统性又形成了较强的独立特点,例如在交通系统中的标识系统设计,与写字楼内部的标识系统设计,就存在显著的区别。

事实上,标志作为一种信息传递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意义上所强调的“标识”与“标志”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强调指示的作用,而后者则强调指示物本身,前者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后者则仅仅表明立场;相比较而言,标识不需要刻意的记忆,依靠丰富的形象化内容,可以快速的让人理解并应用。所以,标识系统设计的目的,要满足系统构成物的信息传递功能。

标识系统的发展过程与文字学、信息学、材料学等有密切的关系,早期人们并没有标识系统化的概念,但基于对环境了解的需求,会采取一定的主动认知方式。如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以树木、庙宇、山体等作为识别环境的参照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期的标识系统,但是无法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共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一种功能集合体出现,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所形成的新型空间,在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求的同时,也提出了便捷性的需求。换句话说,城市功能越多,人们对环境的了解就越困难,需要一种可以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的信息传递系统;而这正是标识系统设计出现的前提。

发展至今,标识系统设计已经广泛地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公共场所中的禁烟标志,其设计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其他诸如交通标识、警告标识、指示标识等,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宽泛,如公共环境(机场、车站、广场)、机构内部(企业、单位、政府),通过有效的标志系统引导,可以避免人们浪费时间和资源,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

我国乡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的必要性

虽然国家整体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农村市场的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导致教育发展缓慢,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基本消除了贫困人口,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已经为改造农村环境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质上说,农村与城市属于不同的社会生产力体系,农村从事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则为第二、三产业为主,土地资源是主要的区分依据。城市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完善,而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经济体”,在小农思维的影响下,往往只关注自身家庭环境的完善,而不关心生存环境的改善。分析之下不难发现,这与农村缺乏组织性有很大的关系。

在城镇化建设的前提下,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日渐频繁,硬件设施的缺失是最明显的差距。相对应的,硬件是实现环境功能的基础,农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生态自然环境的改良、卫生防疫能力增强以及建筑整体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还要加强公益性投入,引入标识系统,以加强乡村优势的对外传播,因此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美丽乡村”的另一层含义是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如各地的生态旅游、生态采摘等新型农业发展,已经构成实际的旅游产业格局。如果缺乏标识系统,人们进入乡村环境会很容易迷失方向或不能及时找到功能设施(如厕所、车站、餐馆等),减弱了对美丽乡村的认可度。

我国乡村环境中标识系统设计现状分析

构建“美丽乡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性计划,也是城镇化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并引入社会共识度较高的元素,提高文明性。结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现状,在标识系统设计方面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统一的标识设计,这也是乡村环境中最主要的问题。例如墙体粉刷后简单的书写标语,绘制图案,相同功能的标识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给人一种凌乱、临时和碍眼的感觉。

其次,标识设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在一些乡村环境中的标识设施大多是随意建设的,材质多种多样,如木料、塑料、石材以及其他废弃料,长时间缺乏维护清理,字迹模糊甚至腐蚀、破坏。

再次,标识设计不够很好的体现项目的内容,与实际的内容脱节,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好多人觉得标志就是一个图形而已,只要好看就可以了,但是有时候却不能很好的体现核心的内容。

农村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而乡村作为农村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关系实现功能连接,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局限性。简单地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陌生感,与信息传递的中断有直接关系。

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不同乡村之间可以根据文化特点、习俗信仰展开统一的规划设计,使其在区域中独树一帜,增加乡村自身的魅力。这不仅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一种主动开放的姿态,标识的出现对人们的引导作用很大,尤其在城乡交流的过程中,城镇人口进入农村环境才不会有陌生感,优秀的标识系统设计也是直观的视觉吸引元素,促使游览者有更好的体验和记忆。例如近年来不断开放的生态农村项目,优美的乡村环境游览在标识的指引下更有特色和效率。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环境标识系统设计方案构建

1.突出系统化

系统化是标识设计的核心特征,严格地说,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标志”可以构成标识的作用,系统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无论以固定空间为对象,还是以某一动态体系为对象,整体性都是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例如,在乡村环境中往往存在较为复杂的道路,如果按照城市交通标识系统的设计形式展开,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但可以将整个村落看作一个整体,在道路分歧点通过服务内容、方向指示等形式,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系统化就是将标志设计科学地引入到乡村环境建设中,通过色彩、形态、字体等统一形式,提醒人们空间位置。

2.体现个性化

当下是一个重视个性发展的时代,如果仅从标识系统的功能性去考虑,很难实现被大众认可的效果。而农村环境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不同的村落中散落着文化传奇和自然美景,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免千篇一律的标识系统设计现象,要根据区域特色、丰富习惯、物产特点等综合思考。

首先,从色彩角度去选择。色彩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在对感官产生刺激的同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情感。通过正确的“色彩语言”描述,可以更加突出乡村的特点。举例说明,在古建筑较为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标志设计可以采取古朴质感的色彩,并配合个性化的古建筑形状指示牌、休息厅等内容,增强人们都感受,强化认同感,仿佛置身与一个与世隔绝的古代村落;此外,还可以根据乡村文化特点、农产品、风景特色等进行个性标识设计,如主要的草莓种植区,可以将标识设计为草莓形状,选择卡通字体等。

总体而言,标识系统设计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设施,也是乡村环境改良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星级美丽美丽乡村宣传标语 篇4

共建美好家园

2、美丽村庄是我家

优美庭院靠大家

3、热爱美好家园

建设美丽荷叶

4、村庄是我家

卫生靠大家

5、创建美丽乡村

从一点一滴做起

6、村庄有规划

环境美如画

产业特色化

生活传佳话

7、环境美

语言美

行为美

心灵美

8、荷叶是我家

卫生靠大家

9、手拉手

心连心

创建荷叶新天地

10、有了您的真心呵护

荷叶才会更加美丽

11、培育文明新风

构建和谐农村

12、建设新农村

弘扬新风尚

13、家家讲卫生

户户比洁净

14、鲜花还需绿叶扶

村庄更需村民护

15、环境你不爱

美景不常在

16、全民素质大提高,环境面貌创一流!

美丽的乡村乡村美景作文800字 篇5

婆婆家东面是一片广阔的田野,春天田野里禾苗都开始成长了,油菜花妹妹穿着一件金黄色的衣裳。好像要去参加重要的舞会,旁边的桃花姐姐粉透着脸,像一个个开心的小姑娘,迎春花当然也不甘示弱,张开自己黄灿灿的手。好像正在拥抱春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花朵,小花儿都金光闪闪。夏天,禾苗已经茁壮成长了,青蛙先生正拉着小提琴,唱着歌为大家表演,真像一个歌手啊。西瓜叔叔也躺在被太阳烧过的火烫的大街上,拿着自己的绿扇子在扇风呢!秋天,玉米姥爷露出一排金色的牙齿,诉说着财富。高粱和稻谷在下棋呢。冬天,婆婆家的田野银装素裹,给大地穿上一件棉衣。

婆婆家的南面是一条小溪。春天小溪发着蓝光。“叮咚”“叮咚”地在流淌。柳树的柳条垂到小溪里,像柳树姑娘在洗自己的头发。小溪真清啊。可以清楚地看见溪底五颜六色的小鱼。夏天,蝌蚪正在寻找自己的妈妈,小朋友叫上自己的伙伴都到小溪里来游泳。像一条“美人鱼”一样。还有的小伙伴在小溪里抓螃蟹,抓小鱼,脱掉鞋子,卷起裤子,卷起袖子,在小溪里快活地抓鱼。冬天小溪就结成了冰,小时候想要在小溪上滑冰,结果就摔了个跤。

婆婆家西边是个鸡舍,是用砖头塔起来的。大概有十平方米。公鸡,母鸡,小鸡一家都很勤快。每次鸡叫的时候,旁边的大黄狗就会“汪汪汪”叫起来。有时候我的伙伴就会来这儿喂养鸡,“咕咕咕”只要有这个声音,就说明小鸡出生了。有时候母鸡还会飞起来,冲出墙逃走,只要它逃走了,我们家就不得安宁。

婆婆家的北边是一大片空阔的竹林。春天的竹笋就从土里钻出来,这是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呀!记得有一次我和婆婆去山上挖笋,想找到省就得去很多石头的地方,用一把锋利的锄头把它给挖出来,第一次我看见一个黄黄的东西,我还以为是竹笋,结果一挖竟然是空的。两次,三次我都没挖到儿,婆婆的篮子里却全是又大又壮的竹笋,原来挖竹笋也是挺不容易的。

美丽乡村经典案例 篇6

春天,解了冻的小溪又开始哗啦啦地流淌着,小草从大地里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四周,那些在家里闷了好些天的孩子们,兴奋地冲到野地里撒着欢,不少美丽花儿冒了出来,在一起争奇斗艳,冬眠的动物们,都似乎收到了春天的讯息,慢悠悠地爬出来,农民又向大地播撒种子,期待着新一轮的丰收。

夏天,太阳高照,蝉在枝头上叫,似乎在说:“热死啦,热死啦!”虽然有毒辣辣的太阳,可是勤劳的农民依然不懈努力地劳作,身上布满了汗珠。小孩子们到池塘边玩耍,摔跟头,竖蜻蜓如果有人到竹林里散步,准会发现成群结队的小鸡在竹林里嬉戏,或看见一只只在竹子下乘凉的公鸡。小溪边,堆满了打水的人,鸭子们似乎对这个场景十分熟悉,他们有的把头伸进水里觅食,有的呆呆地在水面上浮着,好像思考着什么,还有的在嬉戏

秋天来了,麦田里的稻谷肥肥的,被秋姑娘的金色画笔染成了金色。一阵风吹过,田野里的稻谷便卷起了“稻浪”。田野边小路上,枫叶也被染成了红色的,农民们纷纷去田里欢呼:“收稻谷啦!收稻谷啦!”收完稻谷后,他们便把稻谷放在打谷场上晾晒,稻谷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再看看瓜棚吧,瓜果飘香,很多人都忍不住去那里尝尝鲜呢。晚上,虫子们唱起了“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香甜地进入梦乡。

冬天,虽然大人们喜欢待在家里休息,但是小孩们却都非常兴奋,他们冲出家门,一股腊梅的香味扑鼻而来,孩子们在雪坡上堆雪人、打雪仗、滑雪那些怕冷的动物们,找了安身的地方睡着了。留在家里的农家妇女,做起了可口的腊肠来。晚上,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天高地阔地聊起来,有些孩子调皮,拿着碗就跑到邻居家聊天去了。

美丽乡村 篇7

我更倾向于用改造这个词语去说乡村建设。它仍沿承于马克思的精神遗产, 坚信于历史本身, 同时也甘愿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的存在之境 (虽然我们已经发现, 历史不全然由必然性概括, 偶然性并非全然由必然性决定, 偶然或时有主导着历史的最终走向) , 坚信于人作为人的主体性和他主观能动的可贵品质。改造作为一种人类技能, 其得来显然是主体的主观能动发挥的效果——然而, 这不等于我们就应该无限去相信人的能力。改造需深植于历史 (同时也应该包含自然史) 的现实情境中——比如说, 我们要进行的乡村改造, 是一种城市化历史中的乡村改造。但是这种理论的逻辑推导很容易就坠入另一个误区:我们要进行乡村的城市化改造。实际上, 城市并非那么美好, 雷蒙·威廉斯已经说了, 城市拯救不了农村。城市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让我们焦头烂额了, 而且农村也不需要进行所谓的城市化, 它只是需要融入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 完成它自身的历史改造——这是一种历史的辩证的智慧, 它已经不仅只属于马克思, 同时也属于那些在马克思之后试图对抗资本和陈规陋习的现实世界的思想势力。

在中国学术与舆论话语中, 被关注和言说得最多的乡村建设行为大抵应该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从晚清到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被说得最多的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因为这两人不仅限于行动与实践, 同时也试图在给出自己的理论解答;其二是现今以温铁军、于建嵘和欧宁等人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实践, 他们的身上笼罩和羁绊着的, 仍是那种我们熟悉无比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宿命悲剧式的文人情怀, 虽然他们或已有所意识去争脱和超越;其三就是政府行为, 从大方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具体的“城乡风貌改造”或“城乡清洁工程”等。然而也正如在做“碧山共同体”的欧宁所说, 他们的行动目前都遇到一道门槛——政治改革的门槛。其实, 这道门槛不仅存在于此, 在官方的乡村改造实践中也同样存在。

让乡村更美丽 篇8

汽车行驶在双辽广阔乡村笔直平坦的水泥路上,两侧的风景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农户宽敞明亮的房前和整洁的庭院外栽植的鲜花争奇斗艳,老人们围坐在桌子旁下着象棋,村妇们聚在一起唠着家常,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处处是安定祥和的欢乐场景。

尽职尽责,吹响环境治理“集结号”

近两年,双辽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乡(镇)、村屯面貌明显改观,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年初以来,双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坚持“规划先行、项目支撑、体现特色、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方针,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省级重点村、第二批示范村、沿线环城村的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并把此项工作纳入了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层层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全覆盖、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奋斗目标。

群策群力,实现环境整治“总动员”

双辽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深入乡镇村屯和项目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并有针对性地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关职能部门把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调,结合新农村建设合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各乡(镇、街)积极行动起来,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组织机关干部深入村屯,指导农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同心同德,共圆美丽乡村“双辽梦”

玻璃山镇合心村今年新建了1.6公里水泥路和1公里路边沟,并栽植了金叶榆、榆叶梅、丁香等风景树和花草,修建了2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地面的彩砖已经铺完,正准备安装体育健身器材。每天晚饭过后,村民邓玉战就会领着附近的村民扭起了东北大秧歌。

合心村在环境整治中建立了“建管结合”的长效机制,由村民代表组成“合心村环境治理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对全体居民家庭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督管理。村民家门前的水泥路和路边沟由自家负责清理保洁,并定期组织评比,对卫生较差的家庭亮出黄牌,促使该村形成了“全村卫生人人管、家家卫生人人抓”的局面,为全村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打牢了基础,彻底改变了合心村以前“脏、乱、差”的环境面貌。“村美了、民富了、生活更幸福了!”家住玻璃山镇合心村60多岁的村民王振东感慨地说。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当人们都去吃饭休息时,卧虎镇东兴村一条正在铺设的水泥路旁,两台挖掘机顶着烈日挖路边沟。今年,东兴村新建了4公里水泥路和5.4公里路边沟,修了400多米的院墙,并栽植了绿化树。每当夜幕降临,附近的村民们就会沿着那条新修的水泥路来到汪洪波家,在他家的大院子里放上小曲儿,扭起大秧歌,尽享农村生活的乐趣。

在柳条乡后俗村新建的占地46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10多名工人正在忙着码转,砌筑30米长的看台。不远处堆放着新购进的彩砖。这个广场自6月初动工以来,已经填土4600立方米,平整了土地,目前,占地600平方米的篮球场的场地硬面化已经完工。同时,后俗村新修了1700米的路边沟。

上一篇:村官十一月总结下一篇:餐厅服务中的礼貌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