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的适应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活的适应(精选9篇)

大学生活的适应 篇1

我们送走了黑色六月,迎来的是金色九月,在新的校园里面,我们面对的是陌生的面孔,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可能我们离家还很远,可能我们都不能一下子适应这种生活,可是人生就是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应该要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大学四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段,可以有整整四年时间来学习知识、发展兴趣、提高能力、学习做人和做事。要想大学四年不留遗憾,就要提早准备,迅速进入角色,适应大学新生活。今天板报网给大家分享了如何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让大家过上精彩的大学生活!

适应新生活培养自立自主能力

大学和高中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不仅生活环境不同,而且对学生的自主能力要求非常高。进入大学,你可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可能是第一次住集体宿舍,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北方或南方,可能是第一次参加高强度的军训……诸多的不适应都要自己去面对。在大学里,不一样的.学习方式,缤纷多彩的社团组织,各色多样的学生工作……许多角色都要自己去体验和融入。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王一帆同学是一名准大四学生,回顾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她说到:初入大学时,地域、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都需要慢慢磨合,军训便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鼓励学弟学妹们主动与他人了解沟通。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级王立悦提醒新生们,入学后可以多认识一些学长学姐,他们给你很多指导,借课本、选课等事找他们帮忙再好不过了。寝室室友也要友好相处,如果不是缘分,怎么会让来自天南海北的你们恰巧住在一个屋檐下呢。进入大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人了,学习和生活都要自己打点,怎样处理好这之间的关系,怎样做到独立,怎样为未来打算,这将成为你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提到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管理与经济学部级辅导员郭桂贤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要保持积极谦逊的心态。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都是当地的精英,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保持谦逊的心态去了解别人,也给别人机会去了解自己,寻找属于你的圈子和团队。第二、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和活动中。不论在班级里还是其他团体里,多说话,多笑,多帮助他人,在温暖的氛围里互相了解,能够让你快速融入新的集体。最后,在大学新的环境里,不论参与活动或者面试,每个人都会有成功或失败,不要因此骄傲自满或消沉自卑,那么你将错过大学生活最丰富多彩的一面。积极看待结果,理性看待自己的优势劣势。屡败屡战,才是刚入大学时应有的品格。

纠正学习误区做好未来规划

很多人在经历了高三的历练后有一个误区,认为进入大学就不需要学习了,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想法。很多在校大学生反映大学学习自主性强,有些时候比高中还累,而且还要面对未来的就业、考研等压力。所以一定要走出不用学习的误区,正确对待大学学习。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高中截然不同,专业课、选修课、实验课、各类实践活动以及实习使大学课堂丰富多彩,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新生们在入学之前就要对学什么、怎么学做一定思考,也要简单对未来做个规划,是就业、考研、还是出国?掌握方法,有了方向,每一步才能走得扎实。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xx级学生于海生说:“关于学习,首先要找准自己的方向,明白自己想干什么,如果想要深造,大学学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如果想为毕业后工作做准备,则在学习之余更应注重实践,把握实习。入学初可以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社团,但不宜过多。”

管理与经济学部20xx级学生侯亦苗认为,大学不像高中只是学习,还有社会工作,虽然有很多自由的时间可以支配,但时常因为社会工作而没有整块的时间学习,有时会影响成绩,需要自己权衡取舍。另外,她还提到,不管学习什么专业,也不管专业的好坏,需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能实现它,并舍弃掉不需要的东西。

大连理工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师龙鹏举认为大学学习是一个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过程。大学不像高中学习目标那样明确,就是考一所理想的大学,在大学里,选择是多样的,路有很多条,怎么选和怎么走完全看自己。老师讲课的重点是引领思想,学生听课的重点是领悟精髓,彼此之间是思想上的碰撞,是境界的提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它不仅仅指成绩,也包括人际交往和社会工作。这些学习内容,有些是量化的,有些是定性的,成绩仅仅只是其中可以量化的一部分而已。

大学生活的适应 篇2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为了能真实把握当今“90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能力特点, 我们以青岛某高校的09级新生为研究对象, 遵循完整简洁、科学合理、明确单一的原则, 设计了《新生适应性调查问卷》, 对于部分“90后”学生融入大学生活两个月的学习等方面的适应情况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工作。

本研究问卷共有8个选择题和3个问答题, 调查了学生入学后这一阶段生活学习的适应情况。主要从大学生活环境、学习情况、人际交往、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多个维度对“90后”学生的大学适应情况进行了综合的测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98份, 回收有效问卷481份, 占发放问卷的96.6%。调查学生中男生307人, 女生191人, 18岁以下有103人, 占20.7%。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看出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面对大学全新的环境和全新的生活, 有信心或较有信心能够尽快适应, 但对大学生活的了解比较模糊。有半数左右的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不知如何分配好空闲时间, 担心在竞争中落后。在开学初遇到学业、心理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时, 超过六成的学生选择向朋友求助而不是辅导员老师或家人。目前阶段宿舍室友和参加班级或社团活动是他们交友的主要途径。最希望辅导员给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学习方法、如何合理分配空余时间、如何增强学习动力。最期待的辅导员指导方式是个人面谈和班会。认为有活力、激情、乐观、自信、有个性、交际能力强是自己这一批新生最大的特点, 但在心理素质、独立性、人际处理、吃苦耐劳能方面处于劣势。

3 问题总结与分析

3.1 学业的不适应

学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困惑和学习方法、方式不适应。“目标的实现便意味着积极性的丧失”。新生学习目标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想上的困惑, 产生了“理想间歇症”。考上大学了, 原有的目标实现了, 离考研或就业的新目标又还远;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及格就够了”, 于是就产生“歇一歇、玩一玩”的想法, 因而学习动力不足, 逃学、旷课甚至迷恋网吧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发展的困惑, 产生了“渴望发展又无所适从”的烦恼。渴望发展、寻求发展, 是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奋斗目标, 但许多新生在入学之初, 并不了解发展是要有一个过程和条件的。

对大学授课、学习方法和方式不适应学习效率下降。大学教师授课有三个共同的特点:速度快, 内容广, 理论深。学生的学习必须从“定向思维”和以记忆为主向理解、分析和“多向思维”转变, 新生在短期内往往无所适从。在学习方法上, 大学需要主动学习。在学习方式上, 很多新生没有应对的措施, 往往是有课就上, 没课就玩。而当期末考试来临时, 新生们则往往顾此失彼, 考试成绩的不理想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自责、自卑、焦虑等情绪也会随之滋生, 严重的还会出现失眠、忧郁等心理障碍。

另外, 由于各地的教育水平有差距, 一部分地区的学生在数学、物理、英语等课程上严重吃力, 导致学习成绩不良甚至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3.2 大学生活环境不适应

“90后”大学生呈现出独立性减退、依赖性强, 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的趋势。进入大学后, 学生必须从他律、依赖过渡到自律、独立, 凡事得自己想办法、拿主意, 生活上完全靠自理。这一“突变”, 让不少学生心慌意乱、手足无措。主要表现在: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对钱物的管理经验;由于缺少了父母、老师的照顾和管束, 以致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作息时间没有规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余时间无所事事;对基础理论课不感兴趣;同学间的相处、交往不太和谐, 缺乏宽容精神等。

3.3 心理不适应

新生刚入校时想念家人和朋友是其常见的情绪,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 容易产生一种莫可言状的“失落感”。进入大学后, 群英荟萃、强手如林, 与别人相比, 许多同学感到在智力和能力等方面不如别人,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 形成心理上的不适应。

心理学家认为, 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年龄处于心理学所说的“青年中期”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 大学新生所需要接受的教育和发展是多方面的, 既要学习文化知识, 又要接触、认识复杂的社会, 逐步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因此, 在心理发展上, 他们此时是处于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 会出现种种“心理断乳”的必然反应。

3.4 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中学阶段的同学之间生活习惯相同、语言相通, 又一门心思准备高考, 所以同学之间的交往比较单纯。进入大学后, 由于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域和不同家庭, 每个人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风俗习惯、语言、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明显大于中学阶段, 加之每个同学都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心里的想法和困难不愿也不知找谁说, 所以很多学生经常感到孤独。一部分“90后”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惟我独尊, 当事情不如自己的意愿时, 就一概不接受。此外, 交往知识和技巧的欠缺, 也是造成新生人际交往方面问题的重要原因。很多同学似乎都想把自己隐蔽起来, 而内心又渴望得到别人的友情, 于是都是边观望边小心翼翼地与人交往, 其结果是:一方面自己不能敞开心扉, 另一方面又抱怨同学间缺少真诚。

参考文献

[1]朱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教育研究, 2009 (16) :255~256.

[2]李慧.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四个转变[J].中国电力育, 2009 (142) :165~166.

如何适应枯燥的婚姻生活 篇3

但友情是需要两人共同培植的,夫妻间可以不定期地作一次友好的约会,约会的地点不一定要在浪漫的西餐厅之中或者花间柳荫之处,只要是两人独处的时光,即使在陋室之中也不要紧。这样做,可以让夫妻二人有时间互诉衷肠,不会让孩子、朋友、家庭负担、开会或任何“不能不做”的事妨碍到两人单独共处的时光。

再一点就是,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做妻子的不满足大多跟沟通有关,面对压力时,妻子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谈论自己的情绪,才能成功缓解阴郁的心情;她所谈论的不一定有特定对象,很可能只是想谈谈自己的问题,让心情好过些,因此,她需要的是一名能聆听她诉说的对象。而一些犯糊涂的丈夫却时常会对问题本身先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还会为自己的想法做抗辩。他们通常认为,只要表现出自己已经进入听的状态,妻子的心里就会觉得比较舒坦,其实不然。因为,丈夫一旦开始忙着解答问题,就会忘记聆听,造成他说的越多,她的问题越会接踵而来的场面,结果弄得他心烦气躁,她也无法抒发情绪。

而做丈夫的常常误以为,妻子的埋怨或指责,自己多少也有责任,既然她不高兴,而且又告诉了自己,想必应该是在生自己的气吧,所以常常会把妻子的抱怨当成责难。其实丈夫不懂的是,妻子需要的只是跟所爱的人分担懊恼的心情。如果夫妻双方达成了共识,将有助于良好的沟通基础的建立,将成为创造成功两性关系的最佳因素。当丈夫不觉得妻子是在指责自己时,便会更愿意设身处地地为她着想;他在用心聆听后,妻子适时地表示感谢,丈夫就会变得更符合她的需要。被人感激、接纳与依赖是使丈夫最有自信的法宝,这样的相处模式会使双方更乐于付出,丈夫能给予妻子最渴望的支持与感激,妻子也能回报丈夫以挚爱与接纳。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抱怨婚后生活的平淡与无聊,其实,并不是因为平淡有什么不好,只是与婚前的期望不一样罢了。

然而平淡恰恰是命运的赐福,是为了让情人们回归真实的生活,是为了帮助夫妻双方能够一起走得更远、更和谐,平淡对婚姻有着积极的价值,只不过它是以人们不喜欢的方式来告知的。

学校生活适应概念的界定 篇4

1.1 学校生活适应的界定

适应(adaptation)源自于拉丁文“adaptare”,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心理学中的适应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一般指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协调关系。关于适应的概念,国内有多种解释,许峰(2000)从社会心理角度,提出适应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社会生活适应过程形成的心理行为模式的能力。贾晓波(2001)认为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学校生活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的概念,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学校适应”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刘万伦(2004)认为学校适应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业行为、学校参与、情绪和情感、人际等方面的情况。李辉(2006)等人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并和学校环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平衡状态,以保证完成学业,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李晓(2009)等将大学新生适应界定为,个体在生活、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主动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认知和情感上的平衡,产生符合外部环境要求的行为。陈瀛寰(2012)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

综合上述观点和已有文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包括学业适应,主要指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内容加深、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学习任务,是否能胜任目前的学习;集体适应,主要指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和各种规章制度;师生关系适应,主要指学生是否能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和谐相处;同学关系适应,主要指学生是否能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融洽相处。1.2 学校生活适应的研究现状

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文献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大学新生学校生活适应方面,而缺少将大学生学习生活适应作为一个长期过程加以研究的尝试。党静萍(2006)从性别、生源地、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主要教育者及期望,以及学生对于未来的设想等方面对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进行考察发现,以上因素均与大学新生的学校生活适应相关。李晓(2009)等认为,大学新生适应与心理应激、人格存在显著相关,人格能够显著预测大学新生适应。王建中(2011)认为,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呈现出城乡差异,在多数适应维度上,城市生源的适应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农村学生的调适状况优于城市生源。从以上关于大学新生学校生活适应的研究来看,大学新生的人口社会因素、人格以及家庭教育都是影响其学校生活适应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贯穿于其整个大学生活的,上述因素是否长期影响大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本研究寄希望于研究一般性环境下,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具体情况和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参照有关“青少年”、“中学生”以及“小学生”长时期学校生活适应的相关文献,进一步探究现有研究对于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体而言,来自两个层面的因素影响个体因素(包括人口社会因素、人格因素等)和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和学校环境以及认同等)。1.2.1人口社会因素

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及是否独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李志(1998)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生活适应上有16项内容存在显著性差异。王连峰(2005)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性别、应对方式、个性等存在显著性相关。张效芳(2014)等人在研究初中生学校生活适应时发现,女生学校适应总体状况比男生好,独生子女自我接受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在常规、自我接受水平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的学生,而年级不影响师生关系等学校适应的具体方面。1.2.2人格因素

此外,学校适应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方向。由于人格特征包含的侧面较多,各个研究者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不同的人格理论出发,研究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陈会昌和张红梅(2007)认为中学生的人格建构也影响了学校适应情况,人格建构复杂性高的学生,学业成绩较好,更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毛晋平、何炎芬(2008)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大五人格中的谨慎性、宜人性和外向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性存在负相关。徐富明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人格因素既有可能在学校适应与身心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也有可能是引起身心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因此,从前人的研究表面,总体来说,大五人格会显著的影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从具体的维度来看,大五人格中的一些因素会对学校适应的个别因素有特别显著的影响,如外向性对人际适应,谨慎性对学习适应等。1.2.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被认为是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环境因素,很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存在积极作用。陈君(2003)对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新生学校适应的作用依次是:大学同学、大学教师、家长和过去的朋友。董增云(2007)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与社会支持总分以及各维度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耿宁(2008)提出,亲社会行为在儿童顺利适应学校生活、正常发展中起到积极效果。1.2.4家庭环境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等。杨青(2000)的研究表明,因受到父母不同程度的关注,独生与否的大学生自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同,从而形成不同心理适应水平;父母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孩子心理适应水平的发展,家庭出身背景对心理适应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张效芳(2014)等人指出,家庭情感温暖与初中生的心理资本、学校适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拒绝、过度保护与初中生的心理资本、学校适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资本在父母教养行为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1.2.5学校环境以及对环境的认知

对学校环境认同并接纳有利于对学校生活的适应。邹泓(1997)研究了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刘万伦(2004)的研究中表明,中小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发展与学校喜好性有关。张翼(2014)的研究表明,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参与对青少年学校适应有促进作用,而在学校体验到的社会排斥感和社会差异感对其学校适应有阻碍作用。毕有余(2010)的研究表明,在校园文化的作用下,学生都感受和认知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意识,校园文化认同感越强,就越会在校园中产生一种期待合力,激发他们为共同的成长目标而奋发进取,越能促进良好的学校生活适应。因此,研究学校适应和校园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上述研究当中,关于中小学生的研究当中,提出人口社会因素、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家庭环境以及对学校的认同对中小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产生影响的观点,是否在大学生层面仍然成立,仍有待考究。故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研究群体聚焦于大学生群体,试图解读大学生群体长期状态下学校生活适应的一般特征和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从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及是否独生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总体状况及学校生活适应各构成因子的适应情况及差异水平。同时,在外在因素层面,选取校园文化认同视角,将其与学校生活适应以及人格的关系加以研究,从理论上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人格、校园文化认同的各维度水平和相互影响关系。

借鉴现有关于中小学生以及大学新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入戏假设: H1: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在性别、专业、独生与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生源地及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篇5

大学生活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必须自主独立,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了解大学生活有哪些新变化,将有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一、大学生活变化的特点。

首先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由依赖父母安排?难以独立生活,转为凡事要靠自己处理的集体生活;生活习惯上,饮食、气候、语言、作息制度与卫生习惯的不同,都会造成适应不良;生活的领域大大拓宽。

其次是学习状况的变化。学习任务比起中学来内容多、任务重、范围广;学习方式由依赖老师转为学生自己主动安排学习。再次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对人际交往的方式与对象的改变会难以适应;人际交往的要求强烈,但由于缺乏交往技巧等原因,常常难以建立友好的协调关系。

最后是管理制度的变化。从教学管理看,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提前修满学分提早毕业,也可以延长学习时间。从管理方法上看,大学更多的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从管理系统上看,大学校园各个职能部门都直接参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等。

二、积极适应新环境。

了解了大学生活的特点,就必须尽快去适应大学生活,为此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适应新环境。

第一,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上大学后,大学生应该摆脱过去的依赖心理,在辅导员、班主任指导下自觉主动参与集体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独立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注意向高年级优秀学生学习,听取他们介绍自己成长的体会和经验。

第二,摸索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最易产生情绪波动与自我评价偏差。新生要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利用图书馆等条件自学。

无法适应高三忙碌的生活作文 篇6

星期二的早上,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早读。这时,从门外走进了一个我非常熟悉的身影,我抬头看了看迎面走来的顾海泰,他面带笑容,一看就知道他心情很好。

他放下书包,慢悠悠地整理着。过了一会儿,便开始早读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而顾海泰依然伫立在他的位置上一动不动,我微微转过身,好奇地问道:“顾海泰,你怎么不去交作业呀?老师要批的。”“淡定,今天吴老师不是不在吗,那还交了干嘛!”他很理所当然地回答道。“可是昨天吴老师说她会来学校批家作的。”“什么时候?”顾海泰有些紧张地追问道。“不知道,不过刚刚石淼淼和汪琪已经把大练送到吴老师办公室去了。”顾海泰顿了顿,悄悄地对我说:“我大练没做,你信吗?”我一听,以为他在和我开玩笑,所以笑着说:“想骗我,你还嫩了点。”顾海泰见我不相信,就立刻俯下身去,在他的“百宝箱”里寻找证据。“找到啦!”我的眼神不知不觉地落到了那本数学大练上。他看了看四周,见大家都在早读,才小心翼翼地翻着作业本的一个小角,他小声对我说:“你看,我没骗你吧。”我的嘴巴顿时张成了“O”形,我瞪大双眼,不可思议地看着顾海泰。看他还朝我笑了笑,我顿时整个人都呆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我对他说:“你最好快点补好,不然被吴老师知道了,你会很惨的!”我的话音刚落,就听到了姚老师严肃的声音从耳边传来:“顾海泰,把听读拿上来。”顾海泰一听有些不知所措。急急忙忙地拿出听读,嘴里嘀咕道:“哎呀,忘做了。”只见他手足无措,都不知道要干什么了。我一看,他的作业本再次让我大惊失色,又是一片空白。姚老师似乎有些等不及了,催促道:“快点拿上来。”顾海泰只好乖乖把听读交了上去。我静静地看着姚老师,就当她翻到家作的一瞬间,脸色大变,轻轻叹了一口气,又摇了摇头,深呼了一口气,失望地说:“好了,你下去吧。”顾海泰这才抓着头,走下来,嘴里还不忘念叨着几句话。

加快新生适应职校生活的步伐 篇7

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新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读。面对全新的环境, 新生既充满期望, 又有不安与紧张。虽然表现各异, 但总体上都会存在一些问题。

1. 新鲜感过后的空虚。

进入新的学校, 接触新的老师和同学, 开始时, 新生会感觉一切都很新鲜, 甚至新生本身就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 随着对环境和人员的进一步熟悉, 新生的新鲜感渐渐消退。由于职业学校学习环境与初中存在较大差别, 相较初中学习的紧张, 职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显得宽松而自由, 然而, 随之而来的是空虚, 还有焦虑。

2. 学生管理模式改变后的不适应。

在管理模式上, 初中学校大都采取老师全权管理制, 而职业学校一般采用的是班主任管理+学生会管理学生+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 成绩只是其中一部分。新生初入校时, 迟到、卫生打扫、课堂表现、违纪情况、参加活动等都会纳入班级综合测评系统, 进行加扣分。所以, 许多新生表现出不适应, 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3. 认识偏差, 导致学习方向的偏离。

虽然职校新生在中招考试中失利, 退而选择职业学校, 但是大多数学生进校时, 仍抱有认真学习、掌握技能的想法。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有些新生发现职校生活轻松愉快, 身在其中游刃有余。频繁参加各种社团、各项活动, 忙于人际交往、上网打游戏等, 而主业———学习却抛之脑后, 认为可以通过补考等方式弥补。这种做法看似适应能力强, 其实是认识产生偏差, 影响了正常学习。

4. 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多。

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 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广泛, 新生大多十五六岁, 正处于自我意识强烈时期, 加上有少数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 新生之间矛盾频发。如男女生之间、走读生之间、住宿生之间, 都极容易产生矛盾。

二、使新生加快适应职校生活的方法

入学之初, 新生能否适应, 如何适应, 适应程度对于他们今后的职校生活有何影响, 都是班主任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有多年带班经历, 每带一次新生班级, 必付出大量心力, 努力使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当然,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付出未必都有回报。这期间有学生中途退学, 有学生浑噩度日, 有学生违纪不辍, 有学生学习三年终未取得毕业证书……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在这些学生入校之初, 班主任就好好引领他们, 势必有不一样的结果。在反复的探索和实践中, 笔者对于如何让新生尽快适应职校生活提出见解。

1. 营造“如家”的教室环境。

教师个人也许无法改变学校的大环境, 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班级的小环境。新生报到之前, 班主任可以对班级的环境做前期布置:教室窗明地净, 桌椅整齐有序, 黑板上亲切的欢迎标语, 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摆放一两盆盆栽。新学期开始后, 对教室环境应做长期规划, 让学生出谋划策, 共同装修共同的“家”。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渐渐在教室中得以体现, 便不再感觉陌生。家是港湾, 教室如家, 便可以给刚入学的新生以依靠, 同时, 也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认同。

2. 让班会课“活”起来。

毋庸讳言, 对于职校新生, 特别是一些易违纪的新生而言, 宣讲学校规章制度、班级纪律非常重要, 这可谓“防患于未然”。因而班会课就会成为宣讲的好阵地。然而, 有时“听”不如“行”, 潜移默化中的教育往往更能深入人心。所以, 新生班会课时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认识校园, 了解校园的每一幢楼, 每一个角落, 拉近学生与校园的距离。笔者发现, 有些学生在学校生活了一年多, 居然还不清楚学校一些主要建筑的地理位置, 甚至不知道教务处、招生就业办公室等的具体地点。因此有必要从新生入学伊始, 让他们对校园有清晰的认识, 增强热爱校园热爱班级的责任意识。当然, 班会课不是班主任的一言堂, 可以是新生的茶话会,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班主任借此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 及时解困释疑。

让班会课“活”起来, 就是要寻找一些符合新生认知特点的课题进行展开, 如, 合理安排时间, 遵守纪律, 卫生清扫, 手机的使用等。班主任安排班会课, 将班会课主题化, 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新生, 尽快适应职校管理模式。

3. 提前预防, 安排好“两类生”的生活。

职业学校的学生通常分为走读生和住宿生。走读生每天上学、放学回家, 可能感觉和初中没有太大的不同。住宿生一个星期或者更长时间才回一次家,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 想家是很正常的。不过, 二者都面临共同的问题, 即可支配的时间多了。这是因为职业学校学生较之初中时期, 没有了升学压力和繁重的学习负担, 老师布置的任务大多在学生能力范围内, 所以, 学生有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对于这一点, 班主任应该提前跟学生解释, 从紧张到放松, 如果调适不好, 就会产生放松甚至懒散的心理。业余时间充裕不表示可以随意浪费时间, 与初中时的分秒必争不同, 脚步放缓是要学会利用时间, 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如自己感兴趣的, 提高个人技能水平的, 提高个人素质的, 等等。无论在家在校, 不能因为时间多, 就无节制地上网、打游戏, 和同学闲聊。

为让他们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班主任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 和任课老师保持沟通, 适时增加作业量或改变作业形式, 让作业成为职校生“甜蜜的负担”; (2) 购买练字本, 规定任务量, 班主任批改, 每周、每月进行评定; (3) 针对目前学生和网络密不可分的现实, 布置新闻阅读和思考, 并在班会课或静堂时, 讨论某一新闻话题, 增进学生对国家大事的了解, 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评判。

4. 在活动中培养新生的自信心, 破解新生的人际交往障碍。

进入职校的学生大都是学习上的失败者, 对学习懈怠、懒惰甚至厌恶, 很难从学习上找到成就感。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另一种途径, 既能娱乐, 拉近同学距离, 又能育人, 促进自我认同。除了鼓励新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外, 班主任还应当在班级内部开展各种活动, 球类、棋类、演艺类、专业类等, 只要能在新生中开展起来的活动, 就均可一试。活动使新生逐渐意识到, 原来学习不好的自己也能够赢得掌声与喝彩, 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也可以收获在学习中得不到的成就感。活动能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通过接触、竞争、协作, 新生将学会人际交往, 学会化解交往中的矛盾。

5. 保持家校联系的畅通。

管理学生, 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笔者在工作中发现, 部分职校生家长不愿意和老师联系, 究其原因是小学、初中时, 老师每次联系都是指责学生的不是, 致使家长很失望。既然如此, 职校班主任就更应该保持和家长的联系, 从新生报到伊始, 互留联系方式, 让家长放心将孩子交予班主任。平时, 通过飞信、短信、QQ等方式, 汇报孩子的进步, 家长将这些赞扬转达给自己的子女。这种间接表扬的方式, 让新生更认可自己, 提高学习积极性。班主任和家长齐抓共管, 相互协作, 势必有助于新生的进一步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对于新生的适应性引导, 班主任必须细致工作, 温馨关怀, 轻触新生的心灵, 促使他们尽快适应职校生活, 顺利在职业学校中成长、成才。

摘要:新生初入职业学校后, 由于环境的改变及个人素质的差异, 导致诸多方面的不适应, 如不及时解决, 就会产生许多后续问题。班主任接手新生班级, 应当重视新生的适应性教育, 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新生适应职校生活的步伐。

关键词:职业学校,新生教育,适应方法

参考文献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探析 篇8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根源方法

“大学新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闯入人们的视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各式各样不适应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大学生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来到了大学校园,信心满满地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由于环境的改变、角色的变化、人际的变更及学校管理模式的差异,新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现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直接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成长。分析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教育工作,对于他们成长成才关系重大。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表现

适应问题是每个新生都会面对的问题。产生的适应问题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涉及共性、个性,客观、主观,环境、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如下:

1.对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

新生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校园的状况及学校所在地地域、气候、语言、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变化的不适应。对校园失望,摸不准天气,听不懂话,不习惯餐饮,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及待人接物的方式不同,不习惯过集体生活,和室友相处难度较大等都给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带来影响,造成其心理苦闷,难以适应,有的甚至选择了不良的方式解决,酿成悲剧。

2.对学习变化的不适应

在大学,学习发生了质和量的突变,学习的要求、内容、方式、时间等各方面都有别于高中。课程设置的庞杂、对专业的陌生、教学方法的多样、教学进度的跳跃、学习时间的宽松等,使他们一时摸不着头脑,学习更加强调自主、创新,而大部分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究性,尽管付出很多时间、精力,但收效甚微。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欠端正,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时间安排不当,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常见的适应问题表现。

3.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

部分大学新生匮乏人际交往技巧,不知道如何开启交往大门,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关系密切同学之间的交往,如舍友、恋人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沟通,容易造成误解和不信任,产生苦闷、烦恼的情绪,排释不开容易走极端,干傻事,造成终身遗憾。

4. 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在环境、学习和交往方面的不适应会以不同方式对其心理产生影响,易出现自卑、孤独、焦虑、烦恼、压抑、逃避、恐惧等心理,这些心理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給身心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的危及生命。我校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大学新生有心理问题的占30%,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大学新生的众多适应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变化是一切适应问题产生的导火索,但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所有不适应问题都和学生缺乏正确认知相连,学生缺乏正确认知的最根本原因我认为在于教育的失误,主要反映在国家、社会的大环境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自身教育四大领域。

1.国家、社会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成“人”,使人能健康成长,与社会、自然相适而生;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中,过分逐利,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失衡,腐朽观念如享乐、拜金、极端个人主义滋生并盛行,尤其部分党和国家的干部遭到腐蚀,腐败堕落,在社会中造成恶劣影响,对大学生影响巨大。部分学生崇尚享乐、拜金,个人至上,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好高骛远,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的品质。这一切严重影响其适应大学生活。

2.学校教育的影响

(1)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始终跟着高考指挥棒转,以追求高分和升学率为目的,偏重智育,而忽略了对“人”的全面教育。学校以学习为单一目标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除了学习,考大学外,没有其他的认知体验,缺乏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客观认识和责任认知。在教学上侧重应试科目,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对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对学习的目的缺乏引导,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及不会学习甚至讨厌学习的局面。到了大学,因为失去目标、缺乏学习能力和应对新环境能力,变得迷茫无助,难以应对。

(2) 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为帮助新生适应新生活,加强了新生入学教育,各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开展开学典礼、军训、新生座谈会、校史介绍、迎新晚会、老生新生见面会、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学校对新生的教育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很突出,方法单一、老套,针对性不强,教育不深入,缺乏跟进、持续性,对新生存在的不良适应问题干预存在滞后性,对适应问题的教育缺乏有效性。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历来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氛围的不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培养,但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往往对孩子缺乏科学的引导和长远的规划,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生存、心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培养采取一切包办,代替孩子思考、规划、决定、处理问题,导致孩子失去了应有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生活,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自己去处理、解决,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强大的实力储备,必然会出现迷茫、不安、烦躁等不适应现象。

4. 自身教育的影响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内因是决定因素。不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怎样,其都是外力,学生自身的教育是根本。部分学生自我成长意识较低,自我教育动力不足,没有理想,成才目标不明确,自觉、自律、自控能力低下,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依赖心强,独立生活能力差,与人交往能力匮乏,人际关系紧张,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情绪,遇事不能正确对待,适应问题较为突出。

nlc202309011113

三、大学新生不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部分新生的适应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有的已危及生命,针对以上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新生解决适应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 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合作与沟通,改变教育理念,打造良好的外在教育合力

教育的根本是帮助人全面发展,因此不论哪方面的教育首先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完成社会化,即能在社会中健康、有效的发展自身,服务社会。

(1)国家、社会要净化育人环境,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政治制度、高考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引导人们崇尚法律、道义、原则、知识、良知、劳动,给家庭、学校以方向性引导,改变学校和家庭的唯“高考”为目标、唯“分”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加强综合素质教育。(2)学校、家庭作为微观教育领域,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培养。两方面要多沟通,相配合,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原则,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育,不做统一要求,适合什么做什么,做到学校、家里一个原则。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要相协调,基础教育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人际、心理、社會正确的基本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必要的责任意识,强烈的求知和成才欲望;高等教育要帮助其认识专业,探讨领悟人生真谛,提升人生境界,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引领其探究未知的领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为其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及做人基础。

2. 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悦纳自己的心态,培养主动学习意识,寻找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主动与人交往,相互帮助,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增强信心,树立成才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学习心理知识,积极调适心理,优化自身性格,利用一切资源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丰富完善自身。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的转折阶段,也是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经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位大学新生都要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正视现实,掌握方法,积极应对,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蔡峻.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3).

[2]任凯.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课题信息:课题名称:师范院校大学新生教育研究 课题类别:内蒙古教育厅课题 课题批准号: NJSY13291

大学生活的适应 篇9

如何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主持人:各位观众厝边头尾,接下来是我们访谈的时间,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心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徐雪娜老师,你好!嘉宾: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这个暑假,对于刚高考结束的孩子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暑假,因为马上就要步入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学。

1、徐老师,高中与大学的过渡面临很多适应性的问题,学生们要怎样去面对呢? 答:(1)、做好竞争适应。

大学里人才济济,进入大学后,优秀的学生很多,在这个优秀的群体当中,高中时代的优秀学生可能很快就被淹没了,这会给一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落差。面对这种情况,准大学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坦然面对未来生活中遇到的一切,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坦然面对大学生活。

(2)、做好分离适应

异地求学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分离焦虑”。很多学生是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到学校后,他们可能要面对住宿拥挤、饭菜不合口等问题。作为大学生要清楚,自己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如果上大学不能独立生活,将来很难真正地成长。

(3)、做好异性交往适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离开家人的不适应,不少新入学的大学生希望能在异性中找到自己的知音,来共同度过大学生活。值得这些学生注意的是:在异性交往中,要尊重他人,保护自己,做好“异性交往适应”,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4)、做好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适应

与寝室同学相处要多注意,千万不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在大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更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

2、现实的大学生活与理想中的总会有一定的差距,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是不是这样的呢?

答:这是抗拒预期和现实的心理落差。很多大学生填报专业时要么是家长的意见,要么是自己的不充分的选择,到学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大学生活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所学专业并非自己预期的内容,面对着心理上的落差,如果就此松懈下来,完全脱离学习状态,很有可能一蹶不振。因此,一定要做好挑战心理落差的准备,开导自己如何适应新环境。

3、那学生应该怎么去克服呢? 答:(1)、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

很多在原来母校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是当时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而来到大学,与你相近的学生彼彼皆是,原有的光环失去了,一种巨大的落差让你自己无法适从,这就要让自己重新认识自己,调整好心态,找到自己的优势,同时学会借鉴他人的优点和方法。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路!

(2)、学习还是我们的生活重心 进入大学以后你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刚入学时高考压力已经全然解除,新的目标也还没有确立,很容易让你松懈下来甚至会面临劝退、留级。大学生活表面上轻松,实则不然,它更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这是你人生当中最后的一次正规的学习机会——— 抓住它!

(3)、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统筹安排,设定目标早做准备,同时每一个目标的确定和逐步实现都会给自己充足的信心支持,否则,会到毕业时让自己心力交瘁、顾此失彼!

4、这个阶段,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大学生活过渡期呢?(1)孩子需要家长的理解与鼓励。

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思想,孩子要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原来在家中是所有人的中心,受到事无俱细的照顾,现在离开父母、离开家,感觉自己孤伶伶一个人,心里的落差也不小;还有很多生活技能需要学习。短时间内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他的心理一定会起波澜,调整自己的过程中也需要家长的理解与包容。长大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势必要走出这一步,上大学是他独立生活的开始,也是他步入社会的起点。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包容他们的一些小情绪,更要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勇敢地面对未来的一切。(2)家长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很多时候孩子跟我们家长说话是不需要我们指指点点的,他最需要的是我们的倾听与理解。他倾诉出来排解了心中的压抑目的就达到了,其实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我们在适当的时候提些建议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唠叨,倾诉不成,又受到你的教训,他还愿意跟你谈心吗?这个时候沉住气,别着急,火急火燎的会坏大事。

(3)教会孩子一些解决生活难题,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能力。

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教科书,让孩子们有空间自己去读、去写,就是一种有效的“帮助”。现实生活中会不断出现意料不到的事情,要让他们学会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突然压力的经验和能力,学会更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可以指导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如何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怎样选择行动方式、怎样有效交流沟通等。(4)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朋友同事一样地平等对待。

上大学了,我们要清楚地明白他已经长大成人了,不再是以前那个惟命是从,不敢违抗的小孩子了。他有他的思想,他有他的人生。我们还是把他们当做朋友吧,一个能真正谈心、交流,平起平座、互相鼓励的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主持人:好的,今天非常感谢徐老师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接受访谈,今天的访谈就是这样。

字幕:泉州妇女儿童心理服务中心主任 徐雪娜

如何调整就业等于失业的心态

主持人:各位观众厝边头尾,接下来是我们访谈的时间,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心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徐雪娜老师,你好!嘉宾: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

1、现在大学生就业成了一个难题,徐老师,大学生中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表现有哪些呢? 答:1.就业前的悲观、焦虑和迷茫。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较大的情绪波动,甚至达到无法控制、大闹情绪的程度。有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越来越悲观,觉得自己毕业以后肯定找不到工作,于是不管老师、家长如何鼓励都无动于衷,在别人积极为就业准备的时候,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对自己的工作甚至未来失去信心。有的大学生表现出焦虑心理,做什么事情都焦躁不安、急于求成,很多事情都草草了事、以失败告终,进而又使情绪更加焦虑。有的大学生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表现出茫然困惑,无所适从,以至于随波逐流。

2.求职过程中的的挑剔、观望心理。

目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按理说大学生只要找到工作就应该庆幸。但是在大学生实际就业当中,他们中有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就业时表现出挑剔和观望的心理。如有的学生在找工作时若岗位好却又说工资待遇不高,找到工资待遇高的却又嫌工作环境不好;或者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已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以致错失良机,到头来后悔莫及。

3.择业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心理冲突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经常产生各种矛盾的心态:他们既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又不愿正视眼前现实;注重能力的培养发展,但又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又在实际价值趋向上重物质、重利益;信心十足,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失去信心;崇尚个人奋斗、自我价值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

2、徐老师,学什么存在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答:1.不合理的就业观、择业观。

目前高校学生对就业存在着种种错误观念,他们有的认为一次择业定终身,所以找工作时专瞄准所谓的“铁饭碗”;有的则眼高手低盲目攀比,他们既想要工待遇好,又想工作清闲,没有太大工作压力;有的认为就业一定要与专业对口,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坚决不做等。这种不合理的就业观、择业观必然带来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挑剔、观望甚至矛盾心理。2.社会期望高、家庭压力大。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大学学费标准逐年趋升,按一名学生一学年4000元计算,加上生活费及其他开支,一年一名大学生的花费可达8000多元,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大致要3—4万元左右。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讲这是一笔昂贵的费用。所以,大学生普遍有一种回报父母的迫切愿望,希望找到一个稳定、收入高的工作。对学生自身来说,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也很不易,也急切希望走向社会有所作为。背负着社会、家庭的高期望,大学生成材的愿望非常强烈可与此形成矛盾的是就业难的客观现实,找个工作已非易事,一个高收入的工作更是奢望。所以,双重压力使在校学子无法轻松,面对就业形势很容易产生悲观、焦虑的心理。

3.自身综合能力的欠缺。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他们中有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有的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有的沟通协能力不佳。因此,他们一方面担忧自己的前途,另一方面又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而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从而导致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迷茫困惑的心理。

3、徐老师,那您能给这些大学生些什么建议呢?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求职、择业观是大学生对择业的目标和意义,抱有比较稳的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核心是坚持立足于社会的择业取向,即择业要以面向社为重,以社会利益为前提。大学生要将职业理想建立在充分了解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把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以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人民需要为重,认识到职业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人们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就业观是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和观点。就业观正确,则会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健康的就业之路,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前途发展,同时服务于社会,有益于社会;反之,就业观不正确,将直接导致产生就业中的不良心理,影响大学生健康就业。2.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每个大学生要会客观地评价自我,树立良好的心态,客观和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客观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大学生应自我定位,找准求职方向,然后对照自己,检查自己,逐步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抓住机遇,实现理想。所以,面对择业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大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这是自我调适的基础。毕业生可以根据相关测试,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避免“眼高手低”,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以减少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消除就业的迷茫困惑。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与自己条件相同、情况较类似的同学来作比较,也可以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来认识自己。每个大学生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自我定位,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认识自我,带着良好的心态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3.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职业竞争能力,是培养大学生良 好的健康的就业心态的基础。

首先,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其次,大学生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在完成学业同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写作能力、交往能力及公关能力等,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

再次,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自身职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进一步了解社会因素对择业的影响,并能够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测定,对自己的职业倾向、发展潜力有一个总体把握,最终使学生能够有目的的设计自己的现在和将来。

最后,大学生往往个性较为独立自我意识强烈,当其中的一些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相应的心理问题后,他们的选择并不是寻求就业指导师的帮助,而是自我解决。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常识和相应的调适方法,所以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上一篇:景观实习自我总结下一篇:伟大民族憧憬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