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记录(共11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美育教育工作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美的学校文化为统领,以深化课程建设、强化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为工作目标,以艺术教研活动和艺术特色活动为切入点,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夯实艺术教学常规,切实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丰富学生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开展艺术学科的各项工作,努力开拓我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具有“怡情与育人”之美的美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2、深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用心打造具有“严谨与博学”之美的艺术教师团队,真心构建具有“平等与开放”之美的艺术课堂,将艺术审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三、具体工作.1、完善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实施艺术教育。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并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本学期,我校将继续抓好学校艺术教育的课堂常规教学,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领导及时查阅,使其更具可行性。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夯实艺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2、加强软件建设,提高艺术师资素质,做人民满意的艺术教师。
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学校艺术质量的基本保证。我们要造就一支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严谨与博学”之美的人民满意的艺术教师团队,就要加强艺术教师们自身的业务学习,主动地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本领。创造一切机会,组织艺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参加各类培训、观摩活动,采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教学艺术。
3、组织开展 “怡情与育人”之美的艺术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
艺术课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我们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怡情与育人”之美的艺术活动,学校也将面向社会、搭建舞台,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从而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
四、具体措施
1、开展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如:小型的艺术比赛或专题活动等,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展示艺术才华搭建舞台。
2、继续开好音乐欣赏课,通过举行艺术主题班会、宣传栏、画廊等宣传阵地进行艺术教育,展示艺术教育成果。
3、将艺术素质训练渗透到学校教学的常规活动中,潜移默化中艺术修养得以提高。
4、充分利用各种重要节日举行书画、文艺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艺术表现水平。
5、在音、体、美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音美课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艺术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恰当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积极开展艺术类学科的教学研讨活动,帮助艺术教师确立切实可行的校本科研内容,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
试验站小学
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 注重对学生讲授的多, 而使学生感悟的少。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不仅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 同时也对学生对美的感悟体验也大打折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相应地改变教法, 推陈出新, 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具有多样化特点。首先要营造美育教育的良好氛围, 例如, 教学语言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给学生以愉悦感, 教学的节奏要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教师进入课堂要充满激情, 这样就会感染学生让学生富有学习的精神。教学的手段要多样化, 例如运用多媒体, 直观展现教材的一些内容, 给学生以感官刺激, 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 能加深情感的体验。这些教学模式上的变化为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深挖教材, 感受教材蕴藏的美育教育
1. 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藏的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描写景物的课文, 这些课文有的是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 有的是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 语言优美, 形象逼真, 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给学生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 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情趣, 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去描绘这些自然风景, 通过反复咏诵课文, 产生激情, 让学生感悟教材中蕴藏的自然美。引导学生诵读、欣赏、玩味,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 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去, 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
2. 让学生体会教材中蕴藏人格美。
记事写人, 赞颂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等精神世界的心灵美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使学生体会人格之美。教材中描写了许多璀璨夺目的形象, 他们高尚的品质、纯洁的心灵、美好的语言给学生深刻的感染。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分析美好人物的形象, 让其情操、言行、心灵感染教育学生, 使学生崇尚英雄模范, 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挑重担、见义勇为、富有牺牲精神的高尚美德。
3. 让学生体会文章蕴藏的意境美。
所谓的意境包括意和境, 它是浸润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要让学生感受意境美, 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 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 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 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 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三、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学习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 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论文格式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 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笔者以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如《台湾蝴蝶甲天下》、《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等。
(二)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语文教材中相关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之美,《忆铁人》体现风尚之美,《张海迪和她的妹妹》体现人格之美,《养花》体现了生活之美……
(三)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四)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语文美育的特征
(一)形象性
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
(二)情感性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描写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学时应把握李白当时的心情,层层推进,以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识,从而受到感染,领悟诗意。
三、语文美育的审美心理要素
(一)审美感知
感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语言文字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开端,学生在对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美,在大脑中描摹作品的形象,体味文中美的章节,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
(二)审美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的反映,儿童的想象力量相当丰富的,教师要充分調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想象来再现教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及生活场景,从而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产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篇》)的效果。自觉的审美教学操作在教学目标中同时认定审美目标。
(三)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从感知,想象发展到审美理性阶段的心理活动,是理性的直觉,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更侧重于形象思维,教师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把理性因素溶入直觉之中进行形象思维,即教师对教材中美的形象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让学生融和理性的判断,细细去体会,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文章,教师应相应地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阅读时融入理性的判断。
四、语文美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一)教学结构要系统化
事物的有机统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苍白无力则不美。教学结构也是同样需要完整、严密。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稳定
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三)教学活动要有节奏
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
(四)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
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
(六)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阅读欣赏
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颂读,使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教师可利用课堂前5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
(七)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造中体验美
【摘要】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家风家训重在言传身教,祖传子承,人文化成;家训有形,重在规范,指导约束,助益实践。而现在随着网络世界的高速发展,一些不健康的家风家训正在腐蚀孩子们的心灵。本文将阐述如何利用“优良家风家训”逐步占领孩子们的心灵阵地,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关键词】优良家风家训;育人氛围;净化心灵;家校合作
随着媒体的宣扬和报导,家风家训这个词不经意间闯入了大家的视野。尽管大家对家风家训并不生疏,可是终究什么是家风?什么是家训?“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可见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每个家,都有家风、家训,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家训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一、学校美育教学立德为先
学校重视人文教育,突出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的提升。让我大为忧虑的是,我所教的学生则对家风家规大多一问三不知,几乎所有的回答要么所问非所答,说得张冠李戴,不伦不类,牵强而错位;要么就是一些不健康的家风家训。我对我所教的农村学校三年级14班近800位同学做了份调查,仅有200位同学写出自己的家风,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把个人卫生,个人消费当成了家风家训,例如:不吃零食,勤洗头洗澡,在家洗衣服、拖地等。还有两位同学写的竟然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多读书、多赚钱”。我把这两位同学的观念与其他同学分享的时候,部分同学竟表示理解与赞同。造成这些不健康的家风的产生,离不开现实的影响。在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在家带。现阶段人们拜金主义,享乐思想比较盛行,网络上电视上也充斥着此类信息,孩子们看着听着就会觉得好玩,久而久之就记住并传开,而大多数父母都不在身边不能及时引导、教育,所以孩子们会有这种理解也不足为奇。中国自古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慈母败子”“孝子不生慈父之家”等观念。反对溺爱子女,只爱不教,强调家教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的权威性。而我们的有些家风家训是残缺的或支离破碎的,不具体、不全面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消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考虑怎样让良好家风家规根植学生心灵,纠正当今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立足于实用功利,忽视良好家风家规立德树人价值的偏颇。我迈开了实践的第一步,在班级里掀起传承“传承优良家风家训”的热潮。让孩子们回归纯净的家风家训世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加强美德传承重视美育的措施
1.学校教育重视认识家风家训。让学生们自己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摘抄名人名言,名人家训。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播,就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自我教育过程。我把做的比较好的手抄报张贴在黑板报上,组织同学们集体观看,学习,诵读经典的家风家训。通过阅读名人的家风家训的故事,来净化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教学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受教育者的内心要求。”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隐蔽了我的教育目标目标,着力让孩子们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寻找创编源泉,以孩子们自己的学习、生活为家风家训收集的对象。孩子们收集到了“诚实、简朴、善良、勤劳、尊老爱幼、任劳任怨”等,这些家风家训源自孩子们的生活,当成学习的材料更有亲切感,他们学得格外认真,也非常乐意执行。同时,我还利用晨会课和班会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把家风家规与遵守校风校纪、国家法纪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自觉做到在家守规,在学校守纪,在社会上守法,让良好家规成为触动学生心灵的旋律。
2.家校合作促成良好家风传承。联系孩子的家长,让孩子通过前一段时间收集名人家风家训的.学习,回家和家长一起思考,自己温馨的家里应该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训?现在家里一些不健康的家风家训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摒弃?制定好家风家训后,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在此基础之上我召开了一次专门的《我的优良家风家训》的家长会,在会上我和家长们一起探讨优良家风家训的重要性,并请家长们以身作则,对孩子们的日常行为规范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是一次成功的家长会,一段时间以后很多家长和我反应,他们孩子的表现有了可喜的变化,孩子们不再为一点点事情斤斤计较了,当他们和邻里发生矛盾时,还告诉他们“远亲不如近邻”、“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等,有的孩子还劝家长不要沉迷于赌博,“家和万事兴”。听到这些,我很开心,在学校我也发现孩子们学习的劲头足了,课间休息文明的多了,追逐打闹的现象少了。看来,是优良家风家训给孩子带来了精神的滋养,优良家风家训美化了学生的心灵。我想这种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氛围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总之我们教师要合理借鉴传统家规家训中的育人思想精华,纠正功利化、工具化倾向,运用“言传身教、身教为贵”的德育方法,以自己符合道德原则的规范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自己所养成的高尚道德品质无声地感染学生,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推进家庭的调和、推进社会的开展、推进中国梦的提前完成。
参考文献:
[1][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任。在教学的具体各环节中进行美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切实实施。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渗透 教材内容 教学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都把美育教育的地位提高到了很高程度。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学生可以领略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如果说缺少美育的建设是不完整的教育,那么缺少美育的语文教学则是残缺的、乏味的、不完美的教学。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只能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才能形成。新编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意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渗透美育教育。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认真钻研教材,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无时不有,如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的美。这样文质兼备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数不胜数,其中包含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
1.人物形象美。
记叙文是通过主人公的关系来突出表现中心思想的,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些形象可以说是各种不同的美的形态,有许多是学生学习和行动的楷模,能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树立一座座丰碑。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又是多方面的,在恰当的时候渗透教育,效果更好。如《詹天佑》中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彻全文,在介绍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时,讲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蔑视,为祖国的尊严勇敢受命;在讲修路的过程时,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又如《悼念母亲》中作者对两位母亲,生我的母亲和祖**亲,同样怀有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亲不变的爱意。这些人物形象既美丽可亲又可敬,对于启迪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美丽感染和激励教育作用。
2.自然景物美。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美丽、绚丽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美的源泉,特别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美。一篇篇佳作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瑰丽的自然美景画卷。“从美丽的小兴安岭……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描写了积雪融化,条条小溪在山间流淌的美景,写出了小兴安岭的动态美、音律美。“夏天,树林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秋天,白桦树和松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它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如果把学生引入这美不胜收的自然美景中,让学生理解:林海雪原,青松翠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座巨大的宝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领悟,感受美,陶冶学生美的情趣,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心灵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都有鲜明的形象。如《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在这个简短的童话故事中寄予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入境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可以使语文课发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功能。
小学语文中的美育内容不胜枚举,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美、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就能达到情感交融的目的,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强化美育的渗透功能
1.借助多媒体中图、声、乐的作用,提高美的感受程度。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有着独特的美育功能。在语文教材中,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不同文体无一不蕴含着美的因素,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语文美育”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图、声、乐的作用,增强美的感受。让学生获取的信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进行美育渗透的过程中更具有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能生动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境界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成为实现“语文美育”的重要手段。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一方面让学生看插图和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的图、声、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爱美之情油然而生。
2.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的功能,达到审美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化静为动,让学生入境参与观赏美的过程,学生仿佛看到了精美的画面,将得到很大的愉快和满足,获得最强烈的美感。譬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利用多媒体,将晴天时西湖的明朗之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好像身临其境,看到了西湖的美丽景象。又让学生观看雨后西湖的迷茫之美,把西湖在任何情况下都美丽动人的形象送到学生的面前,从而向学生渗透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之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达到最佳审美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重视、加强和落实美育渗透,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适度进行审美教育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工作单位: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菱角乡聂子洞小学
姓
名: 罗正权
邮
编:655337
电
话:***
【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学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求美、创美,也渴望接受美的教育以及在美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是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本文从教学形象的塑造,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四个方面的阐述了如何应用美学原理,营造美的教学氛囿,增强课堂教学的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美育 寓教于美 以美育德 教学艺术 美育渗透 以美育德 教学形象 教学语言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建筑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舞蹈美、书法美、人物美、语言美、服饰美等等,美的事物遍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学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求美、创造美,也渴望接受美的教育以及在美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是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若能自觉地运用美学原理指导教学活动,将美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寓知识教育于生动形象之中,寓知识教育于情感的波涛之中,寓知识教育于娱乐欢愉之中,寓知识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变以理服人的简单说教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定能为受教育者所欢迎、所接受。同时还能实现寓教于美、以美育德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新视角,值得每位教师的关注和努力。课堂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美育,那么,教学过程就缺乏审美性和吸引力,最后课堂教学也将成为“教师说教,学生睡觉”课,难以发挥其应有教育功能,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应如何进行美育渗透,构建美的课堂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一:努力塑造美的教学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意和强调课堂结构、教学手段、讲授方法等运用效果(当然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因素),而忽视了与之相协调和配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教师内外部形象的作用。事实上,良好的教师形象对搞好课堂教学同样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外,还构成了天然的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美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的教学形象是否符合学生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也就决定了他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可见,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教学规律完成有特定目的的活动,而且是一个立美、审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形象要美。
首先,要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仪态美。
教师的仪表和姿态,体现着教师的风度,美好的风度总是受欢迎的.仪表是教师审美修养的外在表现,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引导和熏陶作用,适当关注教师自身的仪表美,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式要符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和职业特点,在大方整洁、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使学生感到真谆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最常用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每一个手势、每一种眼神、每一副表情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教师若能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其精神实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见。教师有意识地把握好自己的仪表和姿态,将这些无声语言融入有声语言,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保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绪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激励、唤醒、鼓舞的前提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我们师者的爱与责任,以及由此而生的那种向上的态度、高涨的情绪、昂扬的精神。
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往往偏重于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上,因此忽视了教师的情绪作用。其实,一堂课的好坏会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倘若失去良好的课堂情绪,课堂就会失去活力,失去它的精神内涵。教师的情绪与课堂的良好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如果说好的教学方法是一堂好课的载体,那么教师的情绪将是上好一堂好课的灵魂。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绪中进行并受一定情绪控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本身的情绪,是左右整个教室气氛的主要关键之一,如果教师本身不能好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但教师自己不好受,班级内的学生也会会受到感染,反之,教师走进课堂时应用自己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学生,营造美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此时人的各方面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因此,走上讲台前,教师一定要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绪带入课堂。班上的少数个别同学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表现也差。因此,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不愉快的突发事件,教师一定要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突发事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不良情绪破坏了课堂教学气氛。比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铃响了,不少学生还在大吵大闹,追打嬉戏,见老师来了,值日生才想起要擦黑板。顿时,教室里粉尘飞扬,打闹声、喧嚣声汇成一片。见此情景,往往教师会将学生训斥一顿。这种做法可能使学生情绪低落,甚至与教师发生抵触从而影响整堂课的只是教授。
第三,展示课堂教学中的板书美。板书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直观表达的艺术。在课堂上,学生除了用听觉接受教师的信息外,还利用视觉观看板书,这也是吸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板书对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板书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也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体。精心设计的板书是教师的“微型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是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板面上的点、线、字、词、句、符号、图表等信息通过人的视觉映入大脑,以利于强化知识信息的印记,课堂上条理明快、工整规范、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层次分明、娴熟形象的书法板书,具有“观赏性、提要性、美观性和极强的教学艺术感染力。好的板书不但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调节学生心境,给学生以简洁美、对比美、动态美和空间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能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善于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语言美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难以想象一个“结巴”讲课会产生什么效果,“蚊子”的低吟会有谁喜爱,“破罗”的单调高音会有谁去欣赏,也难以想象祥林嫂“我真傻”的重复罗嗦会有谁爱听。相反,疾徐适度、抑扬顿挫、简单明了、幽默诙谐的语言,却是人人都能听懂且人人爱听了。教师若在语言上多下些功夫,往往能深深地牵动学生的脉搏,引起课堂的共鸣,教师从某种角度看,可以说是表演艺术家、演说家和诗人:在每节课中,教师教学中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自然流露出的艺术情趣,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输系统,是一个人际信息交流的过程,这个传输系统是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为媒体来运转的。其中教师的口头语言是主要的,它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和抓住学生的注意,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为更好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教学除了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板书)外,还有易被忽略的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即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变化运用不同的体态语言来配合口语,用非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更生动地传授知识和交流情感。任何教师在讲课时都不会、也不可能使用绝对单一的语言方式表述思想、传授信息。相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相应的手势、表情、动作、眼色等等,借以加强表达的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弥补口头语言的某些不足。这种教学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眼色,也是信息传递不可忽视的方式和手段。常言道:“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教学语言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工具,而且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渠道。
首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是成功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学语言的严谨美。严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知识信息、把理论固有的科学性表达出来,而且能把理论固有的逻辑性揭示出来。科学规范的语言有了逻辑性,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联成“网”、形成“块”。反之,如果废话连篇,言之无物,颠三倒四,言之无序,学生不知所云,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
其次,教学语言的激情美、情趣美、韵味美能使学生大脑神经兴奋,从而振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有助干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语调抑扬顿挫,语速轻重缓急恰如其分。关键之处有逻辑重音,重点之处强调重复。根据内容的需要,巧妙运用汉语的合辙押韵,使语言韵律化。适当地运用排比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再加上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这些都能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如在讲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变化时,我是这样描述的:承包前“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而今“一人承包,全家老少齐上阵”、“不用队长乱点兵,家家干到满天星。”在此,巧妙地运用了汉语的合辙押韵,生动形象地将承包前后农民生产劳动的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状,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前后,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巨大反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语言的准确、明晰,雄辩,可以闪耀出理性的光辉;而语言的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则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所说的“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艺术地使用语言,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美育是理想教育的最好形式,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知富有美感的形象,让学生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达到一种对事物本质的理性的认识,教师须对美育的内涵和其特点有所认识,并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去实施,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活力和吸引力.【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学》人教版
2、《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一、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语文教材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语文本身就具有审美情操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每篇课文都闪烁着美的璀璨光辉, 触角伸向了美的方方面面, 走进语文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极力将自己看到的方方面面分享给学生, 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选取意境优美、富有审美价值的文章, 带领学生翱翔于语文世界。利用教材的优势, 让学生去领悟散文、小说、诗歌中遣词造句的恰到好处, 欣赏文字的妙用, 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学习语文, 利用美育因子将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 有效率。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美词美句的点缀美
语文课本中到处都是优美的文章,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细节入手, 注重美词美句的品读, 从细微处理解整篇文章, 升华情感。带领学生多读, 体会作者词句运用的精妙之处, 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 丰富学生的想象, 使其入情入境, 达到情感的陶冶。使学生在品读词句中发现美、创造美、升华美, 借助词句, 在课本中领悟生活态度, 规范自己的思想品行、言谈举止。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词中, 短短几句话, 就将离别的千万种愁绪通过环境气氛的熏陶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瞬间体味出了朋友之间的浓浓情意, 了解到了人世间还有这么一种美妙的情境, 悄然中达到读诗怡情的效果;通过《桂林山水》中的优美词句, 带领学生走进想象地带, 感受山水画卷般的美好, 净化心灵, 领悟祖国的大好河山;等等。在小学这个初级阶段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带给他们思想上的启蒙,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2. 散文式的情感启发
美词美句就像学习中的线, 要想将美育发挥到极处, 还需要散文式的情感启发, 体味学习中的面。散文式的文章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塑造的是整体的情感意境, 在学生面前塑造出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多面体, 指引学生的情感向纵深处发展。另一方面重要的是, 它有着单纯的美词美句所不具备的古朴风格, 如果说美词美句是在天上飞的, 那么散文式教学就是在地上走的, 贵在“接地气”, 培养学生务实、实事求是的朴素精神, 是帮助学生在武装精良之后学会走路, 会走路才能到达目的地。
3. 诗词朗诵的亲身体验
利用教材之便, 带领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诗歌的设置为我们美育教学提供了实践的场地, 可以利用诗歌本身的特点, 进行诵读比赛。只有情绪饱满了, 学生才能在比赛中名列前茅。利用比赛的名誉,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要想取胜, 就得多读、会读, 为了争取好的成绩, 于是很多学生都付诸行动, 无形中就将诗歌读了个透彻, 丰满了情绪, 诗词本身的生涩难懂也悄然消失。以生动有趣的竞争形式, 隐性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诗歌, 消除了往常诗歌学习的障碍。因为诗歌在情感领域是最纯洁、最原始的文学形式, 所以, 当学生对其理解透彻的时候也就顺势体验了一把原生态, 感受了纯洁的极致。于是, 美育教育真正地美到了骨子里。
二、重视训练, 完善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审美创造力。要想将美育教育发挥得更完善, 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语文, 走出课堂, 走进自然, 真正地走进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施展空间, 将他们从课本中解放出来, 带领他们去真正地施展自己的拳脚, 这就需要借助训练来发挥作用了。因为只有在训练中, 他们才能找到自身隐形的弊端, 对症下药, 从而完善自己。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课文的学习, 根据班级中学生自身的特点, 展开各种训练, 带领他们进行创造美的活动。如, 写作练习, 可以是仿写, 可以是续写。趁热打铁, 将学生的美学意识进行锻炼, 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完善地把握美、认识美, 将审美情趣进行升华。
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
一、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健康的歌曲,抵制消极负面的影响
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代宗教”“美育救国”“五育并重”等观点,他提出“所以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这充分说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应该以美助德的主张。随着对外门户的打开,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也流进大门,不少港台通俗流行歌曲虽也不错,但却不适应小学生唱。其中“哥呀”“妹呀”“爱呀”等歌词,不少学生唱得津津有味,如果让这种负面影响不受抵制的发展,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因此,音乐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挖掘好教材的德育因素,让学生知道适宜唱什么歌,不该唱什么歌。教会他们选择歌曲。一首好歌,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甚至激励一代代人为歌曲中所表现的理想而奋斗献身。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
1.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优美的姿式
有端正的坐姿和规范的站姿是学唱歌的第一步,只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来。如果坐姿、站姿不规范,就不能用好气息呼吸。
2.美妙的歌声陶冶人的情操、规范约束人的言行
会发出美妙歌声的人,说话一定不会粗野,乱说乱吼,他的言谈举止一定十分得体,表现出好的修养。热爱音乐的人,他是用歌声去表现生活,表现内心的喜悦,用歌曲的情绪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因此,教育学生热爱音乐,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三、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小学语文学科担负着美育教育的重要职责。特别是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社会滋生了许多不良思想,为了使小学生不受这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更需要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功能的具体应用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寓美育教育于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美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大量的优秀文章、优美的散文以及诗歌等语文内容,且这些佳作均包含着作者的个人人生经历和思想哲理,这些均可以成为学生感知美的重要素材,所以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知美,教师可以为学生合理选择一些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来让学生进行朗读,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美,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教学中来,从而使他们可以在心灵上来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逐渐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兴趣。例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情地阅读和朗诵《小池塘》《草原的早晨》《夕阳真美》《庐山的云雾》《我和祖父的园子》以及《烟台的海》等,尤其是要做好阅读过程中的标记工作,使他们及时记录下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文章段落以及词语内容,借助月度笔记的记录和朗读过程来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有关阅读篇章中相关语句之美,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来充分感知阅读文章所表露出的美感因素。另外,为了可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篇章的思想情感基调来为学生播放一些恰当的背景乐或者相关视频课件,以便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感知阅读篇章中所包含的“美”,从而为美育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二、寓美育教育于写作,引导他们认识美
写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实体化”或者融合再现的过程,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善于借助写作的过程来贯彻美育教育理念,以便使学生可以充分感知美。针对各种类型的作文写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总结阅读篇章中的各种精彩段落和语句,包括描写祖国山川的古诗、游记或者散文等均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在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学生会在赏析古诗、散文或者其其他优秀读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感知美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春望》(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这篇经典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自身所要表现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相关的古诗歌来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些篇章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这样可以逐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侧重写作素材积累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深刻理解有关阅读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句,以便通过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文章结构来透彻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美感。例如,针对《大海的歌》(苏教版三年级)这篇语文篇章的讲解,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这篇文章的整体写作构思,了解和把握作者写作的方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分析和把握这篇文章中那些重要的词句和段落。比如,“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这句话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坐在快速滑行的小船上倾听着一曲欢快的歌声,从而可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这些文章语句所要展现的情境之美。实际上,也只有通过小学生对于这些文章段落中字词句等的训练,方可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所要表述的美感,否则势必会对最终的`美育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写作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也可以借助启发学生来更好地感知美的形态,这是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想象,这样将为学生感知美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寓美育教育于课外,引导学生体会美
①立刻取出异物:如果异物有部分露出皮肤,最好用镊子动作轻柔地将异物慢慢取出,注意必须要取干净,即使是少量的异物残留在伤口里也很容易引起感染,影响愈合
②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洗完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或是自然晾干,然后在伤口涂上抗生素软膏,并贴上创可贴,如果是生锈的铁钉等扎进皮肤,最好去医院打破伤风针
③不要用缝衣针去挑异物,这样做很容易扩大伤口,而且会使异物越陷越深,增加感染的机会,如果异物陷入皮肤太深,则就请医生帮忙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77-01
提及美育,人们普遍认为其无非表现在音、体、美及文学范畴领域。然而,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美育主要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如何陶冶道德情操,如何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蕴含着其他学科难以诠释的美,是一种理性之美、一种抽象之美,不同于我们大自然中天然之美,不同于人类所创造的艺术之美。
儿童时期的天性是比较突出的,通过《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作为从事多年数学教学的老师,我认为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美育教育的内容,需要教师将教材中的美育挖掘出来,使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成为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开启儿童对图片的认知美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悠久文化,我们生于这个历史文化集于悠久的民族,而这个民族充满了对美的要求。我们的整个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教材里面的插图,版面的数量都较多,而且图画清晰、色彩鲜明、画面感形象具体。对于这些画面的插用,使本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审美具有一定的提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开启儿童对实践的创造美
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于美的欣赏无法深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欣赏。他们看见花开得漂亮,只是感觉外表很美观,不会在意他们是否会有美的内涵,这时便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的体验,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自己认为美的东西,为什么会认为这些东西美呢?在此之前,教师可先举例演示,如教师手中的教学课本,可先问学生是什么形状,具有什么功能,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辨识能力,还能开启他们对实践的思考,一举两得。
如在教小学二年级《神奇七巧板》时,教师通过几种图案的组合分解,使学生明白,一个无论怎么复杂而又难懂的图形,通过大脑的思考,最终便可分解为几个简单、明了的图形;相反,几个简单、明了的图形亦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拼成一个美观的图案。也可让同学们自己用七巧板摆成自己比较喜爱的图形,如小兔、小鹿等。最后让同学们自己举手将自己摆好的物体放在讲桌上,与大家共享。这样,不仅让学生活动起来,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虽然数学的教学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而美育因素不会像艺术美那样明显可见。这样便促使教师的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实践性。如十个记数数字,0、1、2、3、4、5、6、7、8、9,在不同的方面代表不同的数值,用这十个数字的任意结合,它们所产生的结果不同。如“1”和“2”相加,显然为“3”,教师可将给学生得到的小红花为基准。小明和小雨拥有同样的小红花朵数,因为小明帮助小亮打扫卫生,所以老师要将2个小红花作为奖励送给小明,这时小明的花朵显然比小雨多了2个。这样的奖励,老师既教给学生加、减法的运用,又极力夸奖小明乐于助人的美育,充分地把数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兴趣。
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启儿童对生活运用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数学美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生活充满数学美,用数字美装备生活。而这些是当年学生在对数学的美有所了解,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而对于教师数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更好、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师教学生学习“对称图形时”,可引出圆。教师可先问学生,汽水瓶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正方形或三角形?有的学生便会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外观美观。这是教师便可引导他们:“谁能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回答?或所见过的知识回答?先让学生自由讨论2分钟。经过学生的讨论回答后,可得出:第一:圆是对称图形;第二,圆的直径都相同,所以圆的盖子顶起来相对容易,不易掉进小瓶里。如果瓶盖是正方形盖的话,水会洒出去,肯定不能。这样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知识处罚使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倾身于课堂美育培育的氛围,感受数学之美,使抽象之美生活化、具体化,充分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
四、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小学数学美育教育原则
首先,美誉的最重要原则——形象性原则。老师们在数学教材中如数的组成和分解章节,倍的认识章节以及乘法除法的意义章节利用形象性原则展开美育教育,可达到事半功倍。其次,情境性原则,情境中融情于景,情景相容,使情感,形象交融于一体。“形象”的数学知识再用“情感”的外衣装扮一下,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分激活,使每个小学生的美育得以充分绽放。第三,自由性原则。在小学数学中同样应该提倡自由性原则,但不宜过头。毕竟数学不同于艺术学科,可供自由驰骋的天地不是很宽。它会受到很多确定性因素的制约。
五、束语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感受美、鉴定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明园.《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科技探索》.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23-389.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记录】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美育06-05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小学生06-18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学10-17
高校美育教育06-21
谈数学的美育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1-15
数学课堂中的美育教育09-15
谈美术教学与美育教育10-18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12-06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