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读后感作文
月球离地球大约有三十八万公里,这如此遥远的月球而我们人类竞能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人类的伟大也可想而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1969年7月宇航员阿姆斯特郎,科林斯,奥尔德林代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只脚印.
阿姆斯特郎说的:“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全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说明了此次登月的意义,这一小步凝聚着人类梦想的一小步蝉精竭虑地工作,各行各业团结一心为之奋斗,这一步不正是整个人类的梦想吗?人类终于走出了地球进入了太空,去探索月球这个美丽而又神奇的星球.这一小步让人类的梦想成为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我还收集了一些赏月佳对: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北斗七星水低连天十四点;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基础知识题 课内语段阅读题
基础知识题
一、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里程碑(bēi)狭小(xi2)椭(suí)圆
B.悬(xi2n)在 操纵杆(g3n)故障(zh4ng)
C.液氢(qīng)休斯敦(dùn)摄像(shè)
D.狭(xi2)窄 装置(zhì)小心翼翼(yì)
二、给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①可望而不可即()②立即()③既然()④即使()
A.jì B.jí
2.①悬挂()②心弦()③悬浮()④琴弦()
A.xi2n B.xu2n
三、为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可望而不可即()
A.立即 B.即使 C.接近、靠近D.完成 2.昂首挺立()
A.抬、举 B.仰 C.高高的
四、下面句子是登月中的全过程,正确的排顺序是()
A.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火箭上升
B.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相继登上月球
C.飞船减速并自动停火,登月舱与飞船脱离
D.
一、二级火箭自动脱落,第三级火箭启动
五、对“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他们个人而言,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只不过是一小步。
B.他们三个人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所以说是巨大的飞跃。
C.对于整个人类而言,这是一个飞跃,因为这标志着人类的足迹已到达了另一个星球。
D.人类是坐着飞船来到月球,所以说是飞跃。
参考答案:
D
1.①B ②B ③A ④B
2.①B ②A ③B ④A
三、1.C 2.A
四、ADCB
2、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看一段登月的录象。
2、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概括大意
注意文中的人名、时间和术语。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表达精确的时间,并概括出相应的事件。
2、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提出疑问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出示有关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四、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五、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人类探索太空的勇气令人钦佩,但这个过程也充满艰辛,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四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六、延伸练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准 备
月亮上的足迹 升 空 伟大的壮举
登 月 人类的智慧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课型:新授课
一、设计理念
根椐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现、探究、合作”理念,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概括复述能力。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4、在有所遵循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与联想,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2、想象作文。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词、神话传说
2、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到的诗词。
李白:《静夜思》、《月下独酌》 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苏轼:《水调歌头》等名家名篇中的名句要求学生掌握。
2、全班交流: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吴刚砍月桂
3、导入新课:
月亮神秘的面纱正被人们逐渐揭开,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去对这颗神秘的星球进行一次探访。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把登月的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解说。
生:几个小组出示示意图,在班上交流、增补。
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出现的几个时间点。
生:一名同学复述,组里其他同学补充。
(三)研读赏析
师:听了同学们的复述,我们对整个登月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作者运用了
什么顺序使得整个登月过程如此清晰?
生:时间顺序。
师: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从第三段“这一年的7月16日”开始,作者把登月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做了详细的交待,甚至连几分几秒都写的清清楚楚,这就使读者比较详细的了解了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今后在涉及到“过程、阶段”的这类文章时,我们也可以考虑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
师:“足迹”的意思是脚印,月亮上怎么会有脚印呢?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
目你有什么感受?
生:各抒己见。
师:读完之后你的这些疑问都解决了吗?你在读文章的时候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会有这种感受?
生:文章特别吸引人。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感受。
师:首先作者选择的登月这件事本身就很吸引人;其次恰当的描写,以及一系列
数字的运用、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使的文章生动形象,所有这一些的有机结合,使我们读起来感觉文章特别吸引人。
师:我们从最先接触到的嫦娥奔月的传说到现在跟随航天英雄一起遨游月球,你
从中得到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生:人类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月球、太空都是人类可以征服的,人类的未来
是美好的。
师: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何打算?
生:自由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速读下面一段文字,准备概括复述并比较它与全文的异同
杨利伟太空生活记录
http://.cn 2003年10月16日07:1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开始了万众瞩目的太空之旅。
9时31分许:“神舟”五号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北京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杨利伟的声音在大厅中响起。在与医学监督医生通话时,他显得相当沉稳:“我感觉良好!”10时许:“神舟”五号飞船正在进行环绕地球的第一圈飞行。杨利伟得到指令,打开面罩,拿着书和笔,当他松开手时,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立即漂浮起来。
10时31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喀什测控站检测区域,杨利伟摘下手套,并解开系在膝盖下方的束缚带。大约10分钟后,飞船开始绕地球飞行第二圈,杨利伟由卧姿改为坐姿,并通过圆形舷窗向外观测。
11时过后:杨利伟开始在太空中进餐,他一边看书,一边用捏挤包装袋的方式享用这顿不同寻常的午餐。据悉,食谱包括八宝饭、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和用
中药及滋补品制成的饮料等。
12时过后:杨利伟开始他在外太空的第一次休息。仰面躺卧的杨利伟表情沉静,他的这次酣眠持续了约3个小时。
15时52分至57分:杨利伟报告和地面监测表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变轨成功,进入距地球表面约343公里的圆形轨道。
17时过后:杨利伟从“神舟”五号飞船舷窗向外拍摄到的地球画面,非常清晰地显示在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
17时26分:一场“天地对话”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曹刚川和杨利伟之间开始进行。杨利伟浑厚的男中音清晰地回响在指挥大厅中:“请首长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后续工作完成好,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18时40分许:“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他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说: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
19时58分:杨利伟与家人通电话。
23时32分:杨利伟合上双眼休息。
23时45分:飞船进入第十一圈,杨利伟已睡得非常香甜。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五)作业布置: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自主学习
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实物演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合作学习: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二课时
一、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
《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
四、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教学设计6作者:花都区培新中学江《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时间:10月20日(一课时)班级:初一(6)班
科目:语文授课教师:江雪婷
授课章节:第四单元第19课授课内容:《月亮上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
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三、教法与学法
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课重点进行讨论(包括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关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收集关于登月的资料。
2、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
1、课前让学生预习,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便于课堂上关于课文的学习。
2、课前解决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过程教法学法和依据
新课讲授环节一
导语激趣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图片,想请大家看一看。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拍摄的是什么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探索外星球的图片。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图片的导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速读课文(①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②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速读时要注意速读的要求。)
1.这是一篇记实报道,是记叙文的一种,请找出文章中所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引导学生回答。)
2.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4.提问:从登月准备、飞向月球、成功登月到返回地面,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1、带着问题阅读时提高解题速度的好方法。
2、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能迅速找出答案。
3、培养学生在文中找答案的良好习惯。
4、学会用时间顺序来叙述一件事。
环节三组织讨论1.我这里有一组数字,它们是从本文中节选出来的,请大家看一看,有关于时间的,有关于速度的,也有关于高度的。(边展示解说)作者在文章中用了这么多数字,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后切换课件)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而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十分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2.文章最后写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3.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多年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想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哪就请搜集了相关材料的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介绍)
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不仅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拜访了火星,而且在金星、土星等行星上,也留有人类进驻的足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听介绍(学生介绍,)
4.先介绍最后一幅图片,然后再说:“人类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些什么感受?”
1、用具体例子分析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让学生更好理解。
3、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4、让学生展示已收集的资料,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以后做好课前预习和精心准备课前资料。
5、引导学生谈感受,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5.大家说得很好。众所周知,当前美英联军运用高科技对伊拉克实行的军事打击,向我们提出一个更具时代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而且要和平利用科研成果,不能让伊拉克灾难在历史上重演,不要让高新技术,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危害人类,甚至毁灭地球。6、主题升华。
环节四
小结《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奏响歌曲《我的中国心》)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1、概括性小结,知识条理性强,学生容易掌握。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优化设计》第19课。
1、作业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及时巩固新课的知识,有利于巩固重难点。
板书设计月亮上的足迹
①升空准备(3、4)
②飞向月球(5-9)
③登月成功(10-15)
④返回地球(16-20)
1、板书设计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实用性、直观性,帮助学生系统把握和理解课文。
六、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吧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值得学生品味。
2、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课后的热情也较为高涨。
2.① C ② B
3.D
4.语序:⑧ ⑤ ⑨ ⑦ ⑩ ④ ② ⑥ ① ③
5.“可望”是指茫茫太空中,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是近邻,但月亮却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难以靠近,所以说“不可即”。
6.1969年7月16日 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7.“土星5号”火箭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像巨人一样是说火箭之高(有一百多米),“昂首挺立着”突出了:一切准备就绪,充满信心。
8.因为宇航员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这是迈开了人 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将会在宇航事业树起一块新的里程碑。
9.用了9分5秒。
10.“同源说”应该较为可信。因为其他两种学说都有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亦实非易事”对“俘获说”提出了质疑;“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分裂说”提出了质疑。
11.不合适。因为改动以后,题目中“姐妹、妻子、女儿”的顺序与文章中对三种月球起源学说的说明顺序不协调。
12.⑤ ④
13.① 作比较; ② 打比方;例句略
14.不行。因为这两处都是推测的情况,不一定是事实。
15.BA
16.D
★ 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 月亮上的足迹阅读答案
★ 月亮上的足迹作文1000字
★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 月亮上的生机作文
★ 月亮上的中秋节作文
★ 月亮上的玉兔作文
★ 月亮上的风读后感
★ 二年级上学期英语课后练习题
l.知识目标
①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②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③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能力目标
①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②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德育目标
①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②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①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②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中国“嫦娥一号”有关报道,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3.讨论法。师生间和同学间的讨论式多向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月球地貌的图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显示嫦娥奔月的传说)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嫦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捣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也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佳句。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
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 年7 月21 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重温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领略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和那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概括大意
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问题:①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要求:①注意文中的人名、时间和术语。
②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是记叙文的一种,请找出文章中所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明确: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用一句最简明的话表述文章内容(1969年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强调抓住要素)
并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4)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5—18)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4.提问:从登月准备、飞向月球、成功登月到返回地面,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
时间 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内容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读后感作文】推荐阅读:
在月亮上的一天作文10-06
足迹叙事作文10-28
闪光的足迹_作文06-15
回望成长的足迹作文10-09
初一作文:成长的足迹作文06-07
成长的足迹600字作文05-31
寻访红色足迹作文800字09-27
美好的足迹作文800字10-20
爱的足迹小学作文450字10-06
春的足迹作文关于春天征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