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赛总结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理课赛总结(共6篇)

地理课赛总结 篇1

第一届“青蓝杯”课堂大赛地理学科总结

康庆琪

一.特色和靓点

①参赛教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教学内容充实,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并适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课堂互动。

②教学过程中充分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认识并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即人地关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③最大的靓点是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米富民老师在《产业转移》这节课中,从导入到授课,结合平川中区工业园区有我国众多南方企业的入驻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用身边鲜活的案例来学习地理原理地理知识,真正体现了课标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主导思想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实践能力。二.不足

①精气神不足,状态不佳,课堂气氛沉闷,不能给学生强大的气场并感染学生。

②幻灯片页数太多,易导致教师成为放映员,被课件牵着走。在课堂发生预设外情景下不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以及在公开课中容易导致时间紧张和前松后紧,如果最后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被课件所限制,不能及时结束课堂教学,造成教学任务未完成的印象。③课件上文字太多。事实上课件上大段甚至整张屏幕的文字基本上无效信息,对学生没有视觉冲击力。当然课堂关键词、核心概念、公式、定理、练习题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

④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师的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三.建议

①灵活的处理教材的内容和顺序,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教学过程中不一定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按教材内容和顺序进行,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出大胆的处理和取舍,对顺序灵活地调整。经过教师个性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比如本次赛课中《产业转移》一节中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中的第一点“劳动力价格”和第三点“市场”,是学生已经熟悉并容易理解的因素,可以把这两点列为实际教学中的第一点和第二点,点到为止。而课本原顺序中的第二点“内部交易成本”学生较难理解,可以调整为新顺序中的第三点,作为重点突破,相对应该用时间较多。

②课件幻灯片不要太多,一节课尽量控制在10—15张,不要超过20张。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的地位是辅助,不要把课件当成主体。课件上能用图片的一定不用文字,能用少量文字的一定不用大段文字。课件就是用来展示教学素材和突破语言及常规手段不能突破的难点的,不要让课件变成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学主线仍然应该在教师心中,掌握在教师手中,否则我们可能会被课件牵着鼻子走。③尽管已经有课件,但是必要的板书还是应该有,而且板书要有设计,尽可能有美感,而且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不是课上完了再去补写板书。待整节课结束时能够完美的展现本节课的关键词,核心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链条,板书可以用来回顾和总结本节课。

地理课赛总结 篇2

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能手展示评比的第二阶段活动于3月21日至23日在我校举行。这是在第一阶段全员参与,各小组评比后推荐参加的,除英语外,共有6位教师参加了展示与角逐。整体上看,参赛者准备扎实,素质较高。课堂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科学简单,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准确流畅,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经过认真公正的评选,产生了一批教学能手。

一、抓住关键,注意细节,保证竞赛活动的公正公平。

1、评委选聘坚持高标准原则。五名成员分别由学校领导、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语文教学骨干组成。

2、评分时增加了特别关注点,更加凸显我校惜时增效特色。我们要求评委老师在坚持课堂评价标准的同时,注意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教材和学段特点的准确把握,二是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学生个体活动人数少于30%,不能评为A级能手,任何一个评委都要做到给高分有依据,给低分有道理。

二、亮点不断,惊喜连连

1、老中青齐上场,这六节课具有经验丰富的元老级***老师,有级别学识和最高的***老师,有多年毕业班教学经验的优秀老师*-**、***同志,还有具有创新意识、功底扎实的教学新秀***、***老师。不论从年龄、性别、学识等方面来看都是一次比较令人回味的展示课活动。

2、实中有新,高效课堂精彩纷呈,本色课堂,能接受,学得来。

以往的课堂教学竞赛,与其说是一个人讲课,不如说是团队攻关、个人表演,尽管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模式,但借鉴性并不强。但这次就是选手个人智慧的比拼。一切准备均自己准备。

3、抓好初读有了新突破。

初读很重要,这是广大教师的共识,识字抓不实,读书就不会顺利,理解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抓初读时,上课选手下功夫去研究,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进行语言实践。在这方面有***、***、***老师表现尤为突出。

上课选手都非常重视单元的整体教学,从主题入手,到浏览本单元所有内容以及知识树的出示,使学生对单元的主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围绕这个单元将要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有了概要的了解,然后走进具体的课文。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文本资源要用好,创设的资源要独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运用资源的过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的鉴别力和实践能力,是这次竞赛的一个亮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合作学习时的同桌资源,相互检测、相互展示、相互商量,其乐融融,普遍受益。二是已有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资源,韦绍林老师在《新型玻璃》的教学时,就让学生进行了“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的仿写练习,渗透了“学语文,用语文”的课程理念。三是适当补充学习资料。***老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就让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事迹和与其相关的名言,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习的容量,拓展了理解空间。

三、问题不少,遗憾仍存,我们今后的教学研究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1、对学段特点把握不好,对新课标的理解还加强,这一次上场的选手都是作中高年级的课,但从上课时透露出的信息,对于本学段该达到什么要求还不是很清晰。

2、老师代替学生做了不少不该做的事情。

课标明确指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但我们的个别老师仍在做着于此不相符的工作,剥夺了学生自己去玩味语言的机会。

3、要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眼中,不能有死角。我在坐在靠后的位置上,比较多的看到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冷落后的表现。这些学生在教学初始,和其他人一样的兴致勃勃,也许是担心老师看不见,举手时还特意站了起来,有时还向老师发出了请求的声音,但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只叫靠前面的学生发言时,他们就渐渐的不举手,继而伏在桌子上,甚至相互交谈别的事情,在那时,我才深深的觉得自己过去的如此做法对学生有多大的伤害,我要呼吁我的同行们,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边、远、差的学生,给他们表现和进步的机会。

4、参与观课的老师部分不够认真,没有做好相关记录,站在后面当看课,没有真正的带有学习或反思的心态来参与。甚至有个别老师没有请假也无故不参加的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对那些经常不参加学校教研的老师,下学期专门组织全校老师去向他们学习取经。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各教师应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在教中学,在学中反思和整改。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怎样有效地搞好第一课时的教学、怎样落实整体推进的思想以及怎样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怎样渗透“学语文、用语文”这个理念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课赛《狼和小羊》教案 篇3

第二小学

李燕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2、能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像狗不是狗,夹着尾巴走。小羊见到它,慌忙就开溜。

2、衣服白白像云朵,年龄不大胡子多。

爱在草原吃青草,见到谁都叫妈妈。

3、师根据谜底板书:狼和小羊。并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读全文。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初步熟悉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简单说说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全文,学生边听边思考:狼到底想干什么?

3、小声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狼三次找找碴儿。

5、读第六段,思考:为什么狼不再争辩了?狼说不过小羊,毫无道理,但它还是龇着牙逼近小羊,要吃掉小羊,说明了什么?练习朗读,注意读出狼蛮横不讲理的语气。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具体指导,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分组练习)

3、找出读得较好的同学,上台表演。

四、小羊讲得很好,让狼得不到半点便宜,但狼还是要吃小羊,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今后我们遇到像狼这样的坏人,光向他讲道理行吗?(板书: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五、课外延伸

狼扑向小羊,要吃它,小羊甘心情愿让它吃吗?结果怎样,你能不能接着往下说一说,给故事编一个结尾,好么?编好后,再试着写下来。

板书设计:

狼和小羊

想吃

找碴儿

温和

弄脏

不会

说坏话

没出生

蛮不讲理

讲道理

凶残

善良

地理课赛总结 篇4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全体

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特制定奖励方案如下:

一、考绩奖金七、八年级在期末考试中,依据中心校三、四、七中排名,第一名奖励1000元,第二名奖励800元,第三名奖励600元,第四名奖励500元,第五名奖励400元。(同级段一科多班者,并列一、二、三、四名按第一名对待)。

九年级上期同七、八年级奖励方案;下期班级完成任务

人,奖该班2000元,每超一人另奖该班1000元。

五十岁以上(含50岁)教师所获名次奖按150%记奖。

二、非文化课人员

校级领导、全体班主任对其进行评格,评格为优秀者,奖励

校平均奖的60%;评格为合格者,奖励校平均奖的50%,评格为不

合格者不受奖。

三、特殊贡献奖

七年级上下期班评位于中心校前五名者;八年级上下期班评位

于中心校前四名者;九年级上期班评位于中心校前四名者;九年级下

期班级完成人以上者。以上四种情况均奖励该班班主任1000元。

四、优秀学生奖

地理课赛总结 篇5

泸水市某中学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知道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受作者的语言美及行文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3.培养和鼓励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受本文“形散神不散”的行文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音乐导入,引出“雨”,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省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背景介绍:作者与昆明

四、落实基础知识: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五、阅读感知

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长、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2.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之外,还写了哪些?

⑴昆明雨中的景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

⑵昆明雨中的人:⑴卖杨梅的苗族女孩⑵卖送缅桂花的母女⑶“我”和友人德熙 ⑶昆明雨中的情:淡淡的乡愁

3.思考:文章写雨的笔墨并不多,这是不是偏离了主题呢?

(此处学生思考,教师讲解,最后小结)小结:情感线索:对昆明的喜爱、想念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六、课堂练笔

(展示当地美食的图片,学生练笔)

七、教师寄语:

做个善于观察的人,做个细腻有心的人。

八、作业布置

昆明的雨(汪曾祺)

附:板书

景物美

人情美

氛围美

地理课赛总结 篇6

课赛心得体会

忙开完小

彭胜琴

2012年9月24日至25日我参加了全市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课赛,我参加的是小学组校长的课赛,听取了从第一节到最后一节的9节课及评委组组长的深刻点评。参加此次课赛,我收获颇丰,深感自身有许多不足,同时也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下面我就对本次课赛观摩谈谈自己的体会。

参赛教师及授课内容:

本次共有9位校长参加了小学组的课赛,第一节是沧源县的陈世民校长的《平行四边行的面积》,第二节是南屏小学的杨爱国校长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第三节是镇康县的金自成校长的《用字母表示数》,第四节是凤庆县的谢贵昌校长的《新型玻璃》,第五节是临沧市第二实验中学幼教部的陈丽云校长的《数学广角》,第六节是双江县的李卫琴校长的《去年的树》,第七节是永德县的李成校长的《平行四边行的面积》,第八节是云县的一位校长的《记实作文:红砖》,第九节是耿马县的杨光成校长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本次课赛中有许多新的理念、亮点和方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了直观性与启同迪性共通的课件。

课赛中的九节课都使用了形象、直观的课件,课件制作精美,内容紧扣所授教材,精练实用,步步相接,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有两节课播放了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聆听中很快地进入课文情境中,并且有了感情朗读的示范,对后面的朗读指导帮助很大,课件的直观性在教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对图形的剪、贴、拼和以数方格来计算面积,《搭配中的学问》中对路线的表示等等,通过课件演示以后都变得简单和易懂了。

二、赏识教学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激励性的评价有机的贯穿在课堂中,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充满了激励和欣赏而又不重复。如:孩子们,你们太漂亮了!老师还想再听一遍你的发言!没有听到你的发言,老师觉得有点遗憾!分析得好,分析得透彻!小眼睛观察得真仔细!等等,从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自信和积极性。

三、注重创设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环境。

在本次课赛中,教师们都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数学课中体现得就更为明显。如,三节课中同授一个内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让学生在剪、贴、数的动手操作和小组探究中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

式。在《搭配中的学问》中,就让学生用已准备的衣物学具进行搭配的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很快就得出了解结论,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课赛中的几节语文课上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授课的教师们都很注重阅读,默读、大声的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感情地读等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对课文的理解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课上教师们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体会,放手的机会多,教师讲得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这一次临沧之行收获很大,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指示了一个方向,也为自己以后的努力找到了基本的理念,我认识到自身的许多不足之处和还有待于加强的地方,我将以本次学习为一个契机,努力的完善自我,向做一名出色教师的方向进发。

上一篇:5.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应对制度下一篇:梳理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