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精选9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篇1

画中有词

——结合《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艺术和审美情趣

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 丁亚琴

古典诗词,隽永凝练,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尤其是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非常适合孩子吟诵。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适宜的画面,创设了优雅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非凡的审美功能。

而以往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

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落实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深入研究,细读文本,挖掘语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浮想翩翩,用心品味,方知语言的本身就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展开联想,填补空白,才能充分感悟、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懂

1、学会走近作者:以往听课中往往可见,课前资料收集丰富,但是学生匆匆读过。让学生对课外背景信息的吸收过程体现得很明显。学生们的交流中可知他们了解了作者所在朝代、年代、作品数量、写作风格等。在这里资料就起到了充分的作用。

2、看注释学古诗词:“无赖”一词的教学,现代是贬义的,古代指孩子的天真顽皮;再如相媚好一词。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自读自悟,思辨谈论的形式,来理解“无赖”。相比起老师的一味讲解传授的效果而言,这样的自主探究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更为兴趣盎然,更为记忆犹新。

二、引导学生走入意境

1、读词句想象画面:《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出现在人教版五(下)教材中,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翁、媪、三个小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副画面里,赋予了这些乡村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老师要努力抓住古诗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借助画面来理解词意:

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将这首词还原成一幅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画面。学生通过初读、自读、同伴谈论中完成了他们的作品:

图1: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图2:一对幸福的老夫妻感情很好。图3:大儿田里锄苗。图4:二儿正织鸡笼。图5:小儿卧剥莲蓬。

尤其精彩的图画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的无赖,同学们说得活灵活现。小儿子卧在地上剥莲蓬,两只小脚丫翘起来,随意地摆动着,嘴里还哼唱着歌谣,时而专心致志地剥着莲蓬,时而又笑嘻嘻地,做几个鬼脸,边剥还边把几颗莲子送到嘴里去。画龙点睛的是老师的引导:小小年纪,正是最顽皮、淘气的时候,却也能帮着父母做点事情,难怪翁媪最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么多的画面都是孩子们自己从词中读懂的,其实是处于同一个意境中,所以老师师引读:溪上是„„溪头是„„溪东是„„所以说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让孩子们真正走入了词的意境中。

写的是: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了酒,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还有三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恬静安逸的农村生活。

2、给词句补白内容: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重点研究:醉 相媚好

(1)、师:刚才这么美的画面正如词中所用的一个“醉”字。那咱们就走进画里,和这家翁媪来聊聊。

(2)、师:“相媚好”是怎么个好?生:互相逗趣、取乐。

师:是呀,好一个“相媚好”,老爷爷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还互相逗趣、说笑,还这么相亲相爱,多么快乐呀!看到翁媪这么恩恩爱爱,连作者辛弃疾都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去问了。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一切,互相逗趣、取乐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几杯酒下肚,话就多了起来。他们会聊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这首词。同桌之间先聊聊。

(3)、指名说: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了捋胡子,笑着说:“ ____________。”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_____________。”

他们可能会聊村子里优美的景色,聊勤劳、可爱的儿子,他们互相还会怎么逗趣、取乐呢?比如,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回顾、对未来生活有什么愿望等。请大家写一写。

学生的交流精彩纷呈: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了捋胡子,笑着说:“老伴,瞧!咱们的孩子多懂事!。”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儿女懂事,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了捋胡子,笑着说:“老伴,你和以前一样美,美得像这风景!”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你还像年轻时那么帅气”

通过想象画面、补白内容深入理解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词的含义。课文的插图真是这句词,而巧妙地补白充分地感悟其中的含义。这就可谓是“画中有词”。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做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

3、借助音乐走入画面: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词的节奏也与诗是不同的。在第一次学生读词时,仔细听孩子们的朗读,纠正学生错误的读音,力求做到准确。而在理解了词意后,学生可以根据词意有节奏来读,孩子们兴致很高,效果也很好。

三、引导学生有所提升:

老师对背景的了解要深入:《清平乐 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虽有出将入相之才,政绩昭然,却未尽其才,遭人嫉恨。42岁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浙江20多年,抑郁而死。他的词以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意境雄奇见长,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这首簇就是他归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所写。全词46个字,描绘了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它不同于那些“金戈铁马”之作,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与词人一贯的爱国基调是一脉相承的。

正是基于这样深入的了解,在学文之后,还再次引入作者辛弃疾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写这首词的意义所在,是出于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引出“安居乐业”这一主题。使词的思想含义得到升华。

同时延伸拓展了同一风格的一首词: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农村夏夜的景象,月白风清,送来了阵阵稻花香,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收景象,它给农民们带来无限喜悦,下片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见。笔调灵活、轻快。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给人一种轻松和谐之感。浅显易懂,无需讲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篇2

一、由差异而互补

“画者, 天地无声之诗 ;诗者, 天地无色之画。”3在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上, 绘画的艺术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 是直接可感的, 具有造型性与直观性的特征。文学和诗歌的艺术媒介则是文字, 通过文字、语言来塑造形象, 是间接的, 要靠想象才能完成。正因为绘画形象是直观的, 文学形象是间接的, 使得它们配合得天衣无缝, 用绘画的直观来弥补文学的想象, 以文学的间接来促进绘画的意蕴。

王维的《蓝田烟雨图》, 题诗为“蓝溪白石出, 玉山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宗白华先生评价道 :“诗中可以有画, 像头两句里所写, 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 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4

诗画相合是国画独有的美学特点, 王维在他的《山水论》中提到 :“凡画山水, 意在笔先”, 意和笔相互契合, 有时候“笔”能够完全表达出“意”, 而有时候“笔”则需要“意”以诗的形式去弥补, “笔”方能尽“意”。或是诗和画相结合, “笔”、“意”相交融互汇, 此时形式与内容, 情感与意蕴共生在一幅绘画作品中, 抒发情感的同时传达国画独有的意境, 乃至古代文人的哲思。

二、由联系而共存

“诗与画, 同是艺术, 而艺术都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徒有情趣, 不能成诗 ;徒有意象, 不能成画。情趣与意象相契合而融化。诗从此出, 画也从此出。”5诗与画在意境、意蕴上存在着共通处。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 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 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绘画和文学都是通过塑造形象来传达一种意境, 也许它们都艺术形象不同、塑造形象的艺术语言不同, 但它们可以传达出共同的艺术意蕴。这共同的意境是它们相结合的基础, 同时又成为它们相合后的产物, 最终引发深邃悠远的意蕴。

马远的《春径山行图》上有题诗 :“触袖野花多自舞, 避人幽鸟不成啼”。这幅画留有大片空白, 空白正营造了透过迷雾的辽远境地, 画面上的山路起到了连接虚实的作用, 极好地表现出曲径通幽的意境。最后, 山路尽皆消失, 给观者无限遐想。其题诗则活泼可爱, 诗画相合, 形成一幅气韵生动的图景!

“书画同源”, 国画画幅上的诗歌必由书法来传达, 文学、绘画融为一体的同时, 书法则是二者沟通的桥梁, 书法的境界与绘画相通, 它们都通过线条造型来传达感情, 书法更加抽象, 而加入了文学的内容便有了具体的含义。当飞动的线条增添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诗歌的情感有了这自由流动的线条的阐释, 原有的国画画幅中的景象也更加自由飘逸, 洒脱灵动。“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更是诗、书、画三者的交融合一。

三、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立象以尽意, 象可忘也 ;重画已尽情, 而画可忘也。”6,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7, 不论诗或画, 它们所表现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形式上有所不同, 而各艺术门类的精髓是相通的, 也正如“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与建筑的交融合一也体现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共同为人类的情感思想来服务。优秀的艺术作品总能引发我们的自醒、自查和自觉, 甚至给我们带来一种沧桑感。诗与画是“道通为一”的, 它们都是要努力接近和表现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的“道”、“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是中国人宇宙意识深化的产物, 更是中国人传统哲学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叶燮《己畦文集》

[2]庄子《庄子》

[3]宗白华《美学散步》

[4]朱光潜《谈美》

[5]王弼《周易略例》

[6]司空图《诗品》

[7]王维《山水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篇3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雪》是一首动人的咏雪诗,是一幅美妙多姿的雪景图。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野草》中的《雪》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每当诵读它的时候。总觉得是一种强烈的美的享受。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鲁迅1925年元月创作的。作者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表现了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

当时,鲁迅战斗在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在南方热气腾腾的大好革命形势推动下,北方反帝反封建的烈火愈烧愈旺。尽管这时作者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有时不免产生“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之感,但是他的主导精神却是积极向上、奋勇前进的。正是在这种心境下,鲁迅写了这篇战斗的、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雪》。

借助丰富的想象,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分外妖娆的“江南雪景图”。生动,美丽,洋溢着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这篇散文,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其主要原因是它充满着诗意。所谓诗意,主要指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美丽的想象和新颖的意境及精练而富于美感的语言,三者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论对江南的雪、雪野。还是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也不论对明艳剔透的雪罗汉,还是对朔方的如粉、如沙的雪花,作者都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予以形象的描绘,借雪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托形象来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正因为《雪》不是一幅单纯的雪景画,而是以革命的思想感情作为灵魂,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世界,所以才有感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试问,当你读到朔方的雪花“蓬勃地奋飞”的动人描写时,你不觉得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鼓舞着你吗?好像我们也要顶风冒雪“升腾”起来。同作者一起战胜那“凛冽的天宇”,去倾听“暖国”的“青春的消息”。

《雪》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作者描绘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不是平板地一览无余地摹拟生活,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联想到“暖国的雨”,由“雨”联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由“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即使描写现实中的“朔方的雪花”,想象也“飞腾”起来,浮想联翩,神游宇宙。正是由于作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所以才创造了雄浑壮丽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不但扩大和丰富了《雪》这篇散文的内容,而且使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美。

《雪》的浓郁的诗意还有赖于优美的语言得以表现。鲁迅抒情散文的语言,总是精粹简洁,具有生活的鲜明色彩和动人的旋律。如作者写江南的雪景,语言华美。文采风流,柔美之中又不乏健美;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语言,朴素形象,生活气息很浓,虽然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和夸张的笔墨,但孩子们的鲜明个性、雪罗汉的幽默神态却跃然纸上;写北方雪景的语言热烈、瑰丽,抒发了作者面对冷酷现实的战斗豪情。

诗中有画 篇4

一、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主要是指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溶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画中有诗,指画里富有诗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此特点来自对王维诗的评价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二、例析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解题、作者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出身世代官宦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有关。他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腾飞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艺术家。

以 “安史之乱”为界。王维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也明显不同。前期,王维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少诗篇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无不准确地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里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晚年无意仕进,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常以禅诵为事。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2、解词:①诗题一作《秋归辋川庄作》。②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本指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③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季开花,朝开暮落,故又称朝槿。④野老:自称。⑤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庄子·杂篇·寓言》载:阳子居(杨朱)初到旅舍,面露骄矜之色,旅舍主人对他很恭敬,其他客人也纷纷为他让座。后来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显得很随和,人们也就不再给他让座,而和他争席而坐,相处就很随便了。⑥海鸥:《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好鸥,每日与鸥鸟游玩,数以百计的鸥鸟聚集在他身边。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捉鸥鸟。第二天他来到海边,鸥鸟就盘旋不下了,因为他有了机心。此处以海鸥比喻淳朴而无机心的农民。

3、赏析探究: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写景、叙事

问题: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译诗: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山下农

1家正烧火做饭。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解答:

步骤: ①指出该词在句中的意思。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点拨:①“迟”字用得最好,在诗中是“迟缓”之意。②久雨不停。丛林静谧,空气潮润,炊烟袅袅升起。③诗人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既写出了因阴雨气湿而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如炊烟袅袅悠然闲散安逸的情怀。又与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构成了一个怡然自得的生活图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译诗:广漠空蒙、平畴积水,白鹭翩翩起飞,意态闲静潇洒;密林深秀,黄鹂唱和,歌喉甜美。

问题: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有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便讥王维“好取人文章佳句”。明人胡应麟反驳说:“摩诘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韦占用摩诘诗。”但据查,嘉韦占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了谁的诗句难以定论。比较:“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从艺术上看,你认为谁的诗句较好,好在哪里。

步骤: ①明确观点。②描绘图景。③评析妙处或作用。

答案点拨:

①王维诗句较好,更富有画意和意境。②王维人静写自然景色。在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飞舞;在层峦叠翠丛林之中,黄鹂甜美地唱歌。两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③ ‘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李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 “漠漠”有广阔意迷茫意,“阴阴”有茂盛幽深意。画面显得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富有意境。问题: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飞白鹭,啭黄鹂”有什么艺术特点?

(1)倒装:白鹭翩翩起舞,黄鹂婉啭啼唱。

(2)色彩对比,诗中有画: 水田广布,视野苍茫;夏木茂密,境界幽深;白鹭起舞;黄鹂传唱。这些典型意象构成了一幅积雨天气里意趣盎然的辋川山野图。可谓是“诗中有画”。

小结: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写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则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孤寂寡淡之中,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问题:表达作者什么愿望,体现他什么心境?

译诗:野老是诗人自谓。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用典 :化用典故而不着痕迹。

争席罢:《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海鸥:《列子•黄帝篇》载,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这里借海鸥喻人事.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3、思考

㈠、你认为《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中哪些诗句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是怎样体现的?(画的特点:色彩、层次、空间)

①“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②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③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自近而远,富有立体感;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④此可谓“诗中有画”,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

㈡、此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意境”的“境”,指的是境界、或者说是氛围。因此可以说,诗歌的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全篇作品所构成的体现了作者情思、并留下想象空间、能触发读者某种情思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可以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

①(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②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③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规律: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4、总结

主旨 :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山水田园的优美风光(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和对对农村充满生机和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三、拓展 辛夷坞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⒈主旨 :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⒉本诗的主题:①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比喻了自己的才能被压抑埋没的处境,寄托自己孤独、落寞的情绪。

②深山无人,辛夷花自开自落。花开,并不是为了赢得人们的赞赏;花落,也不需要人们的悼惜。该开便开,该落便落,纯任自然,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⒊怎样写的?

①以动衬静.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

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显得山林越发清幽。

②托物言志.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一种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赏析:与裴迪游辋川,赋诗相酬为乐,即诗人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 首联写山中秋景。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天色向晚,山色更加苍翠。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即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动的,“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墟里上孤烟”,是由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是王维修辞的名句。“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空上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王维诗中有画 篇5

苏轼曾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古今评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时一个经常运用的话语。现代学人对这一命题作了一些现代学理意义上的阐释。大致而言,所谓“诗中有画”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王维是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他的诗常常吸收绘画技法。

“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的画学六法之一,是“画之总要”,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的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成一个整体,王维也常用此法。例如《渭川田家》前八句写农村生活中的种种景物,第九句用“闲逸”二字点出,使景物贯穿起来,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画面。

古代绘画,特别讲究虚实、远近、大小的处理,王维的诗也运用了这些技巧。例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以纵横有致、明显突出的构图极为准确地再现了景物的特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十分讲究色彩的明朗和对比,并以之营造和谐、柔美的境界。诗人往往以两种或多种色彩构成巧妙的辉映或对比,使得十个色彩更为丰富,并富于变化,给人以更多的美感。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漠漠水天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皆是不同色彩的两两对照,画面明丽而优美,极为和谐。

诗人还善于利用光影的明暗或流转来传达美感,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其色彩、光影就具有明确的变化不定的特征,给人以脩忽变幻的印象。

“诗中有画”不仅仅局限在绘画技法之中,还指思想感情的表现。如果仅仅把诗写得逼真如画,还算不上最高境界,必须在“画”中饱含着人的气质、性格、意趣,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方可称上品。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在形似的基础上力求神似,到达了“意境两浑”的高度。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青山月夜的美景中透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

(二)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北师大版文学史+李道英老师讲稿)

1、诗中有画(具体分析见上一个问题)

2、诗中有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篇6

王维在山水诗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 达到了出神入化、妙意天成的艺术境界。其最大特色是由形入手而求神似。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 诗而入神, 至矣, 尽矣, 蔑以加矣。”谢榛说:“诗无神气, 犹绘日月无光彩。”他们都把“传神”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艺术标准。王维的山水诗能以情致见长, 韵味取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王维诗中表现的是心中的山水, 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思。“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 芙蓉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 孤芳自赏的高人雅士就是诗人的自画像。“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 这是形象化、艺术化了的禅宗空寂观的表现。“山川秋树苦, 窗户夜泉哀” (《哭褚司马》) ;“野花愁对客, 泉水咽迎人” (《过沈居士山居哭之》) , 这两首诗都是哭友人之作, 诗人真挚的感情使山水动了情, 与自己共鸣同悲, 才出现了树苦、泉哀、花愁、水咽的感觉。

高明的艺术家需要敏锐的感受力, 他们感受的往往是人们心有所感却难以捕捉和表达的。如:“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书事》) , 诗人置身于朦胧碧绿的氛围中, 那苍苔的绿色, 仿佛向诗人袭来, 这种感觉是多么微妙传神。再如:“轻纨觉衣重, 密树苦荫薄” (《苦热》) ;“隔窗云雾生衣上, 卷幔山泉入境中” (《敕借歧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等。这些诗句都经过了诗人主观情思的熔铸, 妙造自然之趣, 情韵悠长, 诗味隽永。

其次, 王维山水诗能刻划出山水的性格。“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 才算是美的”。如:“千山横黛色, 数峰出云间”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 “大壑随阶转, 群山入户登” (《韦给事山居》) ,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 树杪百重泉” (《送梓洲李使君》) 。万象纷呈的群山, 有的壮阔、有的幽秀、有的空旷、有的雄奇, 各个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 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同是山涧的飞瀑流泉, 在诗人笔下却情态各异。如:“瀑泉吼而喷, 怪石看欲落” (《燕子龛禅师》) , 状出急瀑飞泉不驯服的性格。“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 幽咽泉水的低唱反衬出深山古寺的静寂幽深。再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 垂直升腾的孤烟, 雄浑的落日正是塞外的典型风光。“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 (《送刑桂州》) , 《红楼梦》中香菱也说, “这‘白’、‘青’两个字, 也似无理, 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尽”, 一语中的。

第三, 王维山水诗还表现在他善于表现画面的动态美。古人说:“全篇工致而不流动, 则神气索然。”“形体虽具, 不可无啼声”。可见要传景之神需写其动。如:“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 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 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 白云在山顶飘动, 时开时合。弥漫于山间的青蔼时有时无, 山岭时阴时晴。诗人和樵夫隔水问答, 回声在谷中回荡, 更衬出终南山之空旷深广。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表现手法的提高与丰富方面。

首先, 他的山水诗具有自然天成的本色。《文心雕龙·原道》云:“云霞雕色, 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 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 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 调如竽瑟;泉石激韵, 和若球鍠。故形立则章成矣, 声发则文生矣”。如:“冬中余雪在, 墟上春流驶。风日畅怀抱, 山川好天气” (《晦日游大理苇卿城南别业四首》) , “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家住水西东, 浣纱明月下” (《白石滩》) 等, 都是用自然之语绘自然之景, 达自然之情, 不假雕饰而意到辞工。

其次, 王维山水诗构图独具匠心。“诗不患无景, 而患景烦”, 这是山水诗景物取舍的经验总结。如:“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静”是春山的主要特征, 仿佛听得见桂花落地之声。月亮一出惊醒了栖息熟眠的山鸟, 它们时而发出一声声的鸣叫, 增添了春山的静谧。又如:“吹箫凌极浦, 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 青山卷白云” (《欹湖》) 用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悠悠的别情, 幽咽的箫声伴随着他渐行渐远, 消失在湖口, 只见那青蔼的山峰上卷着多情的白云。景物简明而和谐, 画外的景色却引人遐想。纸墨尽处, 余味无穷。

王维山水诗长处还表现在构图经营位置。如:“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新晴晚望》) ,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桃源行》) , “日隐桑柘外, 河明闾井间” (《淇上即事田园》) , “山下孤村远树, 天边独树高原” (《田园乐》) 等, 克服了平面图的呆板, 成为活生生的立体图画。

第三, 山水景物的开铺设色也很有特色。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如:“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中》) “绿艳闲且静, 红衣浅复深” (《红牡丹》) , “古壁苍苔黑, 寒山远烧红” (《河南严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 。在王维诗歌的调色板上, 色彩是如此丰富, 准确地再现出自然界呈现给我们的五彩缤纷的色彩。

色彩不仅要丰富, 还要和谐。“设色不以深浅为难, 难于设色相和。和则气韵生动, 否则形迹宛然, 画无生气”。“相和”就是指颜色调配得和谐, 铺什么彩设什么色要和诗歌表现的客观环境及作者的情致协调一致, 融合无间。如:“清冬见远山, 积雪凝苍翠” (《增从弟司库员外絿》) , “青草肃登陂, 白云移翠岭” (《林园即事寄舍弟紞》) , “连天凝黛色, 百里遥青冥” (《华岳》) 。

王维山水诗的语言, 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 “语淡而味终不薄”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如:“远树带行客, 孤城当落辉” (《送别》) , “带”字状树木依依不舍, 挽留行人。“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归嵩山作》) , “满”字写出了落日余辉洒遍大地的美景。“青菰临水映, 白鸟向山翻” (《辋川闲居》) “翻”字状出了白鸟在山中翱翔的雄姿。这些字俗字见奇, 常字见新, 朴字见色。

王维山水诗语言的功力还表现在炼字的工稳上。如“青山横苍林, 赤日围平陆” (《冬日游览》) 的“横”“围”;“月迥藏珠斗, 云消出绛河” (《同崔员外球宵寓直》) 的“藏”, “出”;“槐色阴清昼, 杨花惹春暮” (《送邱为往唐州》) 的“阴”、“惹”等等。这些字贴切稳妥, 出人意料之外又在常理之中, 使景物生姿添色, 让诗意醇厚隽永, 成为“一字见境界”的典范。

王维的山水诗, 既有精细的刻划, 又注重完整的意境;既有明丽的色彩, 又有深长隽永的轻微;既包含哲理, 又避免了枯淡无味的表述, 而且风格多变, 极富艺术创作性。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发生中,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 不愧为百花争艳的盛唐诗坛的一支奇葩。

参考文献

[1][梁]刘勰著,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2][宋]严羽著, 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3][明]谢榛.四溟诗话;[清]王夫子.姜斋诗话 (合刊)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4]彭定求等校点.全唐诗[G].北京:中华书局, 1960.

[5]曹雪芹, 高鹗著;启功、张俊等整理.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政治经济学批判[G].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诗中有画诗中有禅 篇7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少年得志,很早即进入官场。早年颇有远大抱负,中年后因官场倾轧,灰心失意,经安禄山之乱后,思想更加消沉,欲求归隐而不可得,便过起亦官亦隐的生活。“退朝之后,焚香烛坐,以诵禅为事。”(《旧唐书·王维传》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每日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自得其乐。晚年则沉湎于佛家的恬静心境中,诗中的“禅”(即禅理、禅趣)更浓。

这首《过香积寺》是诗人的名作之一。诗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是“访问”“探望”的意思。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足见诗人寄情山水的洒脱不羁的情趣。正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的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来到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是写人“入云峰”,实则是映衬出香积寺的幽邃深远。二、三两联,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先看三、四句,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隐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这钟声非但没有冲淡环境的安静,反而增添了几分“鸟鸣山更幽”的安谧。这钟声是从哪儿传来的呢?“何处”一词,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泉声咽危石”,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遏,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咽”字用得极其准确、生动。下一句“日色冷青松”,描写深山青松,树密阴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受到阴暗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寒冷的色调。“日色”本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表示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深刻而传神地表现出一种幽僻的感受,可谓新奇绝妙。赵殿成在《诗境浅说》中评论道:“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这一联,寥寥十个字,就把泉声、危石、日色和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泉声的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顿出。通过一番苦苦的搜索,诗人在天快黑时终于找到了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这里的“空”,正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的“空”,不能理解为一无所有,而是含有宁静的意思。诗人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不由想起一则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屡屡伤害百姓。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降服了毒龙,使其离潭而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也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俗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之人的欲望。

声中有画,画中有声 篇8

【关键词】音乐 美术 兴趣 思维 情感

法国文学家果戈理说:“世界上三个美丽的女皇,怎样作比较呢?迷人的雕刻使人陶醉;绘画引起静谧的欢乐和幻想;音乐引起灵魂的激情和骚动。”绘画和音乐作为小学生接触最多的艺术课程,其实具有很强的共通性:绘画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则是流动的画卷。我们可以在莫奈的作品中聆听到《晨曲》,也可以在柯罗的作品中感受到浪漫的《星空》;而当我们沉浸于音乐之中,又可以去到皎洁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湖畔,传统佳节中欢欣喜庆的山寨……

艺术的魅力是无限的,当音乐遇上美术,更是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烘托艺术教学气氛,我们应该为美术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

一、 聆听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音乐,无疑是一种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含在音乐中的美,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融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体验,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创作灵感。

如:在上《过春节》一课时用《小拜年》的乐曲作为导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扭秧歌、剪窗花……以此唤醒学生脑海中关于过年的有趣记忆,为这堂课的艺术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思维铺垫。而在上《太阳》一课时可以选择广为传唱的儿童歌曲《种太阳》。朗朗上口、节奏欢快的乐曲激发了学生对于太阳的种种想象:有人说太阳是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有人说太阳是个顽皮热情的小男孩……各种美好的想象为学生接下去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与激情。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兴趣能支配内在的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能顺利而出彩地完成一系列的艺术创作。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课堂气氛生动而热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感受音乐,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在美术课堂上用音乐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直观感受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在学生的音乐欣赏过程中, 既能生动地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场景;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想象,让音乐把我们带入各自向往的理想境界。不同的曲调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情绪——欢快、惆怅、兴奋、悲伤……更能在学生心中唤起各自不同的清晰想象画面。通过感受音乐,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动物朋友》这课时教师可用故事导入,并配上不同的音效,呈现出让人身临其境的动物大世界。“大森林里有着许多的动物,这一天,森林里传来狮子的吼叫声(狮吼声)。忽然,小猴子从树上滑了下来(从高到低的钢琴演奏),这时熊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富有节奏的低音),狡猾的狐狸带领小动物们跳起了舞(欢快的旋律)”,这些不同的声音使原本简单的小故事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茂密的丛林,见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动物朋友,并且与它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到了表演环节,学生们都争着上台来表演各种动物——凶猛的老虎、顽皮的猴子、可爱的熊猫……他们在欢笑声中学会了表达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思维也由此解开束缚,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 走进音乐,实现情感交流

“音乐引起灵魂的激情和骚动。”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宣泄。每个学生都期待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收获肯定和赞誉,教师应该尊重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学生取得自信与成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小运动员》一课时教师可选择播放慷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并且模拟运动会的颁奖仪式来个学生作品表彰仪式:教师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带着自己优秀的美术作品上台;接受教师的表彰;安排学生小记者对获奖者进行采访;全班学生起立鼓掌。学生在这个仪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的眼神中都写满了自信和满足。而在《我的妈妈》一课中可以欣赏广为传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使学生领悟妈妈的爱。学生可以发言说一说妈妈的爱,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借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领悟母爱是无私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孝顺母亲,回报母爱。这节课既用音乐营造了气氛,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更实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真正做到了“育人”。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则是流动的画。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改变了美术课沉闷的教学气氛;而美术则以清晰的画面,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变得形象而生动。让音乐走进美术课堂,既可以使美术课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又有利于创设美术课堂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书中有画的杨之光书札 篇9

记得在2014年1月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因举办一年一度的迎新春楹联展,笔者受主事者陈履生先生委托,到杨之光家取其创作的对联。我先是致电说明情况,得到杨之光伉俪的热情回应。我到其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寓所,其夫人欧洋女士将我迎入书斋中,和杨之光先生起打开一副对联,其联文曰:“心情自得诗书味,室雅时闻翰墨香”,款署“辛卯中秋,之光书”。该对联书于2011年中秋,行笔流畅,笔墨精良,乃其精心书写之作。我代表主事者向两位老师致谢,并送给他们本自己的画册《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欧洋女士知道我喜好画葫芦,遂将我带到二楼,把自己创作的油画葫芦找出来给我看。杨之光先生则在一边仔细地翻看我的画册。临别时,我斗胆地提出,可否请杨老为我题一个“一葫一世界”,以资鼓励后学,同时亦可作为将来出书或做展览用。没想到,杨老连声说“好的好的,过几天来取就是”。待我回去后,第二天便接到欧洋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杨老的题字已经写好,可以随时来取。我欣喜地再次到其家中,杨老已经准备好两条写好的题字。他说,第一幅写好后,不太满意,就又写了一幅。你都拿去,如果不满意,可以撕掉再写。我说哪里哪里,已经非常好了,我一定好好珍藏,好好学习。待回家后,细审之下,题字是写在一张五言联的书房对上,挥洒自如,极为雅致。杨老因长期浸淫于诗书画中,人书俱老,故虽只言片语,亦可见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法内涵。近日,笔者在整理所藏他于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一通信札时,也发现其早期书法的这种特色。

信札的信封已遗失,信札书写在印有绿色“广州美术学院”字样的信笺上,书文曰:

良璧同志好!

寄奉托底小品一帧,请指正。此乃初稿,定有不妥之处,收到后希复。

致礼!

之光上,十一日。

“良璧”即宋良璧(1929-2015),广东省博物馆陶瓷鉴定专家,我的老同事,曾任广东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长期从事陶瓷鉴定、征集与研究,编有《广东省博物馆藏陶瓷选》,著有《古陶瓷研究论集》。信中所言“托底小品一帧”,乃指杨之光赠予宋良璧的一幅小画。巧合的是,笔者曾在宋良璧寓所见过此画。该画乃是张纵68厘米、横44厘米的设色人物画,作者题识曰:“良璧正之,癸亥暮秋写舞剧文成公主印象,之光”,钤白文方印“杨之光印”。“癸亥”为1983年,据此可知此信的书写时间亦为此年。该画所写轻纱薄翼的文成公翩跹起舞,在曼妙的舞姿中尽展其长袖善舞的天赋。作者构思巧妙,用淡墨渲染其若隐若现的纱帐,人物的线条与层次不同的墨色浑然体,以红、蓝、黑三种色调表现出花枝招展、色彩斑斓的文成公主装束。虽然杨之光自谦此画乃“初稿”,实则匠心独具,将舞剧中能歌善舞的文成公主活灵活现地再现纸上。当然,为赠送此画而附写之信札,也与此画相得益彰,反映其随意潇洒的笔性,以及以画笔入书的书法风格。信中“处”“收”“希”“复”等字,如舞动的旋律,很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如其美轮美奂的舞女。这类书法,恐怕只能在其不为形式所约束的信札中可常见。遗憾的是,画的主人宋良璧于2015年归道山后,此画已就不知所终,只空余下纸素笺記录着这段鲜为人知的翰墨往事。

(编辑/刘星辰)

上一篇:“和”的文化内涵下一篇:说出你的爱观后感5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