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急管理制度(精选8篇)
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企业管理,也当“应急”
文 | 海南雷神安科院 李长茂来源 | 中外管理新媒体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不再保留国家安监总局!有关专家对此解读为“应急资源对于社会而言成本是很高的,原来过于分散,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装备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应急资源整合符合国际社会的潮流,有利于共同应对事故灾害,避免资源浪费。”但对此,很多人有一定疑虑,从安全生产管理来讲,更重要的是避免事故的发生,而不是事故发生之后的应急!笔者认为,这是对“应急”的错解!应急不仅是“应对突然发生的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应急体系更能以最低的成本,以四两博千斤力量,倒逼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到把安全隐患扼杀于萌芽当中。1三所军校的启示统计显示,85%的事故是因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如违规操作、注意力不集中)所致,仅15%的事故产生于不安全的设备和环境。但是每年多频次的、轰轰烈烈的、“运动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更多针对的“不安全的设备和环境”。在“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个要点上,数据统计,安全意识薄弱的因素占到90%多,而安技水平所占比例不到10%。即便不少企业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更多也是停留在“安技”方面,如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很多管理人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安全意识薄弱”往往被认为是性格习惯上问题,而要改变一个人成年人的性格习惯,将遇到“江山易改习性难移”的阻力。应急演练是应急体系当中一项核心内容。应急演练同一般停留在教室里听课和填写安全知识考题答案不同,应急演练更接近于军队的训练。相对而言,改变一个人不良习惯,军队训练比其他教育培训方式更有效。我们大部分凡夫俗子总是习惯于为自己错误找借口,这是我们很多人无法改变自我的最大障碍。相对于一般组织团体,在“军营”这个军事化项目训练活动中,团队成员出错时错误会马上暴露在教官和团队成员面前,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对于我们很多从众的世俗之人来讲,如果不改变不良习惯,还要继续在众人面前“丢脸”而且被训斥。在这种巨大压力,唯一想保全自己脸面的就是努力改变不良习惯性格,跟上训练节奏。当然,一旦迈出改变自我的第一步,这个人往往会体会到改变不良习惯的愉悦突破。所以,我们就能理解:美国西点军校、海军学院和空军学院作为美国最著名的军事学院,他们对学员更多进行军事科目训练,而不是商业管理知识的传授,但自二战以来1531位500强级首席执行官、2012位公司总裁、5000多位副总裁以及数以千计小公司企业家出自这三所军校,可以认为的最优秀的“商学院”。同样,有资料统计,2004年中国500强企业中,有军人背景的总裁、副总裁就有200人之多。很多企业无法复制军队方法的机制,那么强化类似军队训练的应急演练,更容易解决造成“85%的事故”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注意力不集中的.不安全行为”。相比之下,特别近年来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解决“不安全的设备和环境”不但阻力大,而且还会遇到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哪怕花费巨额成本,也仅仅解决15%的问题。不是说可以忽视“不安全的设备和环境”,而是说我们应该抓住重点,暂时回避难点问题。2提升管理水平≈减少质量缺陷≈挖掘15%~25%的营收效益我们更希望“无急可应”,而不是事故发生之后的应急!要做到这一点,其中一个关键前提,就是让“一把手”管安全不流于口号。“一把手”都知道一旦安全事故发生,整个局面都失控。但“一把手”面临的问题是:今天资金不回笼,今天企业就毁于一旦。“一把手”都知道一旦安全事故发生,不但经济损失很大,而且可能造成伤亡事故,可能自己会面临牢狱之灾。但如果让“一把手”为了这小概率事件,放弃跟重要客户见面应酬,放弃市场开拓的关键机会,真的很难做到。所以,“安全第一”在现实的压力下,最后经常扭曲成“安全最后”!但是,如果我们告诉“一把手”,真正抓好质量安全管理机制,能够让企业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凭空增加15%~25%的利润,甚至利润翻番6~8倍,这个时候“一把手”是否会推掉其他“忙盲茫”的事情,真正关注质量安全?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在编制应急预案、举行应急演练之前,责任单位必定要诊断分析风险隐患,以及历史上责任实体内部或者同行发生的安全事故、轻微事故、事故未遂先兆。而“事故隐患≈质量缺陷”,有统计表明,“质量缺陷”损失占营收 15%~25%,而中国制造业平均利润仅5%。美国GE公司、中国华为公司以及浴火重生的日本航空公司等很多企业已经用事实证明:“提升管理水平≈减少质量缺陷≈挖掘15%~25%的营收效益”。既然“事故隐患≈质量缺陷”,那么,“减少质量缺陷”不但把“事故隐患”扼杀于萌芽,同时能挖掘财务月报表“看得见”的“15%~25%的营收效益”,安全质量管理投入和产出经济效益的数据比率就会更加清晰。同样,“质量缺陷、事故隐患”的原因就会第一时间被诊断,第一时间被解决。所以,可以明确:从应急体系入手,分析事故隐患、事故风险源,从某个角度来讲,就是责任实体“赚到质量效益”的开始,同时因此能够第一时间铲除风险隐患,水到渠成地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仅仅在灾害事故发生后, 倾尽全力抢救, 我们可以称之为“被动应急”;遵循全面的灾害事故管理原则, 我们将其称之为“主动管理”, 并提倡每个企业都针对灾害事故的医疗应急进行“主动管理”:减灾、准备、应急、恢复。各个环节, 环环相扣, 重在预防。
减灾
能够消灭或减少灾害发生的任何活动都称作减灾。虽然在实际上减灾不能彻底防止灾害的发生, 但是可以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降低灾害的严重性和所带来的损失。减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减灾行动没有终点。在企业的灾难事故管理中, 减灾活动非常广泛, 从各种设施、设备的布局建设, 到识别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再到广泛的公众教育, 各项活动需要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始终。
在诸多的减灾行动中, 有些问题容易被忽视, 例如, 现场建立了应急设施, 但是往往忽视了在灾难来临时, 应急设施是否能发挥作用;现场配置了应急反应队, 但是往往忽视了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应急反应队成员、是否可能在灾难事故来临时, 由于配置不合理而导致“超负荷运转”。
此外, 在建立应急设施的过程中, 往往重视“结构性要素”而忽视“非结构性要素”。例如, 一个大型企业, 其风险评估所得出的“重大风险”包括了爆炸、火灾、台风、地震⋯⋯;作为减灾的一项行动, 在建立医疗急救站时, 考虑到设施的安全性, 可能会将急救站建立在远离爆炸源和火灾危险源、坚固的建筑中, 从而保证即使灾难来临, 设施也不会出现坍塌。但是, 这个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设施的“功能性坍塌 (functional collapse) ”?即急救站里面的各种急救设备在失去常规电力供应的情况下是否还能使用?是否有备用设备?急救站里的急救药物是否会因为储藏柜在灾难中倒塌而破碎?等等。保障各种应急设施在灾难来临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需要每个应急管理人员在减灾过程中加以重视。
准备
我们常说“有备无患”, 减灾虽然可以使得安全性增加, 但减灾并不能铲除所有的危险, 也无法根治所有的薄弱环节, 因此我们还必须随时面对灾难事故的威胁。灾难和重大事故通常都是突发的, 其复杂程度也使得我们往往无法形成有效的临时应对, 因此必须事先准备, 而不能“被动应急”。
制定和更新应急预案, 定期和不定期演习, 组建应急反应队, 配置适宜的应急设备⋯⋯这些都包括在灾难和事故应急管理的“准备”行动中。为了有效地抢救生命, 提请关注现场应急队伍的组成和现场应急设备的配置。
每个企业都应该针对全员进行定期的应急知识普及, 让应急意识深入人心。同时, 应该针对部分员工进行急救培训, 使其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 配置急救员 (first aider) 的比例不尽相同, 例如, 一些企业会聘请有资质的机构为企业里不低于全员数量10%的员工提供合格的急救培训 (first aid training) 。一些大型的企业、高危企业还会根据实际需要, 由急救员组建医疗应急反应队 (Medical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MERT) , 同时提供强化培训, 在灾难和大的事故来临时, 在第一时间抢救生命、防止伤员病情恶化。
现场医疗应急反应队 (MERT) 应该配备有适宜的现场医疗急救设备和器械。其配置方案很多。如下的思路可供参考, 其中每一项都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制订详细的标准配置清单:
●用于伤员快速分类;
●用于呼吸复苏;
●用于循环复苏;
●用于伤员固定和病人转运;
●其他 (用于处置各种医疗状况, 例如止血包扎外伤的敷料、保温用品、各种功能的急救包, 等等) 。
如下是部分现场医疗急救设备和器械的实例:
大型企业或高危企业在应急管理中, 可能会配置搜索救援队, 也可能由企业专属的消防队来担当搜索救援的职责。其装备更多的是针对“如何将受难者解救出来”。如下是部分搜索救援装备的实例:
现场救援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 (PPE) 可以根据危险源识别的结果来确定, 例如:
企业针对应急管理中的“准备”, 加强部门之间、集团之间、区域之间和当地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可以增强企业的应急能力, 更加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和事故。
此外, 企业可以尝试与当地的医疗和救援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合作, 既可以有益于当地的医疗发展, 从不同方面上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同时也为企业的医疗应急管理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例如为120救护车提供适宜的院前急救设备, 为当地的医护人员提供灾害事故应急培训的机会, 等等。
应急
一旦发生了灾难和事故, 应急管理者需要启动应急预案、对现有状况进行评估、迅速设立初步的应急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快速启动或部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告知公众、有效地与媒体沟通、管理志愿者, 以及关注受难者、家属和应急人员的心理需求, 等等。
提请关注如下事项:
1.灾害和事故现场需要有效的管控, 其中的一个标志就是划分出警戒区, 例如:划分出热点区、缓冲区、安全区, 并由专职人员加以管理。
2.当对救援的需求明显大于现有医疗救援资源时, 必须决定怎样最好地分配有限的医疗救援资源, 一个方法是“伤员快速分类 (Triage) ”, 其快速鉴别分类标示是抢救优先顺序的标志。每个国家的鉴别分类方法不尽相同, 但通常以红色代表“第一优先”, 即该伤病员需要立即抢救;黄色代表“第二优先”, 即该伤病员需要在2〜3h内紧急处置;绿色代表“第三优先”, 即该伤病员可以“延迟处置”;而黑色则代表该受害者已经死亡。如果“群死群伤”是一个企业的“重大风险”之一, 那么企业的应急反应队需要强化诸如“伤员快速分类”的培训和演练。
3.现场建立伤员处置站, 应注意与所有的危险源保持安全距离, 并确保从现场到达伤员处置站的道路畅通, 从伤员处置站可以方便地转运伤员。
4.越来越多的管理者都高度关注灾难事故的幸存者、遇难者家属、以及现场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灾难事故的心理健康管理不应该仅仅限于“事后的心理咨询、心理减压”等“被动应急”模式, 全面的管理应该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例如, 为了保障现场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 需要根据风险评估来配置适宜数量的急救队员, 需要在应急预案中细化应急人员的作息安排, 需要在应急中为救援人员提供经过科学计算出能量和营养的膳食, 需要有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提供服务, 等等。
恢复
汶川大地震,为疏于灾害和危机管理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其实,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仅是其中之一。
企业应积极参与灾害管理活动,在降低企业自身风险的同时,提高企业资源的共享度。而要做到这些,企业须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所谓应急管理,是以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为中心,包括: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管理。
灾前做好数据备份
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监测、观察、预测、预报、备灾与应急预案制定。虽然地震的预测难度较大,但针对其他灾害的防范工作有时也能派上用场,比如台风。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银行、保险、基金、通信行业以及政府机构对数据的依赖日益加深。灾难对IT系统的破坏所造成的数据丢失,将对这些领域造成严重乃至毁灭性的打击,因此相关部门及企业的事前防范工作必须包括业务灾难备份。
在9•11事件中,大约150家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料和重要数据随着世贸中心大楼的倒塌,瞬间灰飞烟灭。而摩根士丹利由于在新泽西州设置了完整的业务灾难备份以及恢复系统,两天后就恢复了业务。
灾中员工生命第一
灾难当前,企业应该把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此很多公司在5•12地震后都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各自位于四川的分支机构,确认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
当然,此次地震中也有一些企业表现不尽如人意。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很多企业当天并没有发挥相应的管理职能,员工多是自发慌忙地跑到地面,然后挤在附近的道路两旁,狂打手机问候家人朋友并了解相关情况,当时的场面几近混乱。
灾后尽企业公民之责
事后的综合灾害管理侧重于恢复与重建。受灾的企业要重建生产线,未受灾的企业则应帮助灾区尽快进入正常状态。由于人们在灾后往往会经历一个比较感性的时期,所以企业应充分考虑和照顾消费者以及员工的情绪。如果企业慷慨解囊,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品牌形象,而且能够激起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把钱花在刀刃上。一定程度上,灾害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改善与受灾国家或地区政府及合作伙伴关系的良机。
LG集团在5•12地震后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灾区捐款1700万元人民币,总额并不很高,但引人注目的是,其中700万元捐给了其总部位于四川灾区的业务合作伙伴——长虹电器。因为此举尚属首例,无疑将使其子公司LG Display与长虹的合作伙伴关系更加紧密。
持续关注员工心理
突发灾害往往给灾区员工乃至旁观者带来心理创伤。因此企业还应对此进行关注。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启动EAP(员工帮助计划)服务。这是一项由应用心理学专家队伍深入企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为其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管理以及个人心理帮助的专家解决方案。
据调查,目前9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都为员工提供EAP服务。据悉,“9•11”后,为帮助员工更好更快地恢复工作状态,纽约很多企业都在开工前启动了EAP服务,聘请心理学家给员工进行心理调适。
与此同时,那些没有受到灾难直接影响的企业,其员工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受情绪影响。在这个特殊时期,企业不仅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员工提供捐助或做志愿者的愿望,而且也要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关怀和扶持。企业管理者应该比平时更加关注员工的情绪状态,比如:群发邮件、个别谈话,或组织开展员工内部座谈会,设立网上交流平台等,让大家抒发对地震的感想、释放不安情绪。管理
(本文作者系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概念
应急是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阶段,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引言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任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危险性。石油行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行业,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对企业、社会、环境将可能造成重大灾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和健全,事故的应急管理越来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一、企业安全生产面临形势与现状
随着石油行业的迅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愈来愈多,特别是关于安全、健康、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和潜在威胁日益突出。安全生产形式十分严峻,加强安全管理的任务也非常艰巨。
二、大力做好企业安全生产
生产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档案、事故应急预案和安全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并且要对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必须登记建档、评估,制定应急预案。对重大危险源,采取相应的防范、监控措施,对重大事故隐患,采取整改措施,并报安全管理部门备案。
企业实现安全生产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安全意识教育,让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必须履行好安全生产和安全生产培训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安全教育,加强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加强职工的操作技术培训,推行了上岗资格取证制度,增加安全生产的保障系数。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积极推行HSE(健康、安全、环境)体系管理。HSE管理体系将健康、安全、环境融为一体,将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天性逐步变为保全生命质量、保护环境的持续利用与追逐利润并重,使企业的管理目标特别突出了人的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中心,围绕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抓好一岗一责制的落实,逐步形成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安全生产管理局面。
企业的安全教育可谓声势浩大,每年的第一份文件、第一个会议的内容都是安全生产,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安全承诺书,表彰上安全生产先进等。适时开展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开展班组事故讨论、反事故演练活动等,营造出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得以提升。
其次是设备的安全管理。主要通过以下三点实现:一是建立关键装置、要害部位领导负责制度,查找并及时整改事故隐患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中心环节,领导带头深入现场,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二是要建立常年事故隐患排查制度,发动职工针对生产控制的每一个环节查
找隐患,大患大治,小患小治,绝不拖延,以看板的形式及时向有关人员说明隐患的名称、部位、治理期限等;三是加大用火、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加强动土、动火等作业条件的确认、审批、监护制度及作业人员的管理,明确职责,加强教育,对不符合作业条件的坚决制止。
第三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杜绝“三违”现象。通过安全标准化工作,可以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将传统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加强企业“双基”工作,推进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建设进程。明确重点监管对象,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防范事故发生。另外,加强施工作业的安全检查,发现事故苗头坚决排除。
三、应急管理体系
(一)建立预防好措施使安全预警疏而不漏
预防措施是防止事故重复发生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HSE管理的一个重要要素。HSE管理目标是“通过对员工进行HSE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促进员工的HSE意识;最大限度地查出事故隐患,使事故发生率逐年减少,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的健康与安;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把对环境的影响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建立重大事故隐患预防控制体系,对降低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生产系数意义重大。
第一,要正确识别企业生产的危险源,按照相关标准对生产过程中的诸危险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找出潜在的缺陷、失误要素和预防重点,建立近期和长远的防治计划,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险情及时
报警、及时整改。
第二,建立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围绕生产中的具体环节,按照HSE 体系要求,有针对性地编制风险评估、预警、应急处理方案,有效地抑制突发事件,减少社会危害和企业经济损失。
第三,加大安全生产的监察力度。单位的安全主管领导和部门必须将隐患治理和安全监察始终列为头等大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实施企业安全管理监察体系,积极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的监控能力和水平。
组好检查与监督工作
检查与监督是实施HSE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检验HSE管理体系好坏的一种有效手段。企业制定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设备保养制度、设备定期巡回检查制度、设备管理人挂牌制度、生产运行记录台账等,有效地保证了生产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企业组织专业安全检查、季节检查与抽查等,能够有效地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全面实施。要严格按照HSE管理规范要求执行,确保了施工质量。对重点生产装置、关键部位、站、库等都制定了应急安全防范措施,如防火安全应急措施与灭火应急计划等。
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是抓好安全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治理工作,才能控制事故源头,确保安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推动“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及应急管理体系、队伍、装备建设,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安全生产应急信息系统和应急救援支撑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实现安全发展,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事故处理
石油行业具有野外、高空、高温、高压、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装置大型化、作业过程连续化、生产原料及产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易腐蚀等危险特点。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一些国内外的事故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安全警示。
安全事故处理 基本形式有事故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
其基本任务是及时控制危险源抢救受伤人员,这是重要任务指导群众防护做好现场清理,清除危害后果和对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 5 处理后要做好统计分析
为紧急事故处理做好设备和设施,比如:应急电话、常用药品、急救药品、消毒用品等急救物品和眼科常备药物及器械等。
三、结论
安 全 技 术 管 理 制 度
工 程 名 称 佳惠·中央商厦 施 工 单 位
东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部(章)佳惠·中央商厦项目部 日 期 2014年 4 月10日
佳惠·中央商厦
东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佳惠·中央商厦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制度
为贯彻落实上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我公司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国务院、省、市、县各级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结合我公司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紧紧围绕紧急状态下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能力提高这一主线,全面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培育过硬的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救援队伍的整体能力,以便在事故的救援行动中,达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救援培训、训练或演习应成为救援队伍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
二、基本任务
锻炼和提高队伍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堵源、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防护或撤离、有效消除危害后果、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三、基本要求 佳惠·中央商厦
东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1)应急演练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应急预案规定。(2)领导重视、科学计划。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必须有领导的重视,给予资金等相应支持,必要时有关领导应参与演练过程并担当与其职责相当的角色。
(3)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应急演练应结合可能发生的危险源特点、潜在事故类型、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和气象条件及应急准备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演练应重点解决应急过程中组织指挥和协同配合问题,解决应急准备工作的不足,以提高应急行动整体效能。
(4)周密组织、统一指挥。演练策划人员必须制定并落实保证演练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各项演习活动应在统一指挥下实施,参演人员要严守演习现场规则,确保演习过程的安全。演习不得影响施工地的安全正常运行,不得使各类人员承受不必要的风险。
(5)由浅入深、分步实施。应急演习应遵循由下而上、先分后合、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性的应急演练应以若干次分练为基础。
(6)讲究实效、注重质量要求。应急演练指导机构应精干,工作程序要简明,各类学习文件要实用,避免一切形式主义的安排,以取得实效为检验演习质量的唯一标准。
(7)应急演练原则上应避免影响公众,如必须涉及有限数量公众,则应在条件比较成熟时择机进行。
四、应急培训
制定培训计划,对应急救援系统各层次和岗位人员进行工作和任务分析,根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制定工作任务。佳惠·中央商厦
东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1)岗位的总体目标;
(2)重要职责:按职责对工作全面说明;(3)任务:每项职责下要履行的各种任务;(4)任务说明:明确说明责任人该怎么做;(5)小组与个人:个人执行任务和小组执行任务。
(6)要求应急人员了解和掌握如何识别危险、如何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如何启动紧急警报系统、如何安全疏散人群、应急救援中常用的人工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法等基本操作,重点是火灾应急培训以及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的培训,强调重大危险源事故的不同应急水平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五、应急救援训练与演习的目的
(1)应急救援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获得或提高应急救援技能。演习是指按一定程式所开展的救援模拟演练。目的是为提高应急救援技术水平与救援队伍的整体作战能力,以便在事故的救援行动中,达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
(2)演习的目的是:验证应急预案的整体或关键性局部是否可能有效的付诸实施;验证预案在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方面所具备的适应性;找出预案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的地方;确保建立和保持可靠的通信联络渠道;检查所有有关组织是否已经熟悉并履行了他们的职责;检查并提高应急救援的启动能力。
六、应急救援训练类型 佳惠·中央商厦
东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应急训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和自选科目训练四类。
(1)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是应急队伍的基本训练内容之一,是确保完成各种应急救援任务的前提基础。基础训练主要是指队列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使用训练等内容。训练的目的是应急人员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通讯设备的使用等。
(2)专业训练。专业技术关系到应急队伍的实战水平,是顺利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的关键,也是训练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常识、堵源技术、抢运和清消,以及现场急救等技术。通过训练,救援队伍应具备一定的救援专业技术,有效地发挥救援作用。
(3)战术训练。战术训练是救援队伍综合训练的重要内容和各项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救援队伍实践能力的必要措施。通过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
七、编制演练方案
明确演练的课题、队伍、内容、范围、组织、评估和总结等。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置、救援演练和专项演练。演练要从实战角度出发,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深入发动和依靠职工群众,普及运输安全知识和技能。
八、演练前准备工作
1、项目在开工前编制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成立了以项目佳惠·中央商厦
东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经理为组长的应急救援指挥小组,明确了抢险组、救护组、警戒组和协调组,并向全体人员传达,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救护组成员已掌握了急救基本知识。
2、根据项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准备了抢救物资:救护车、吊车、消防车各一辆。担架二副、医药箱二个,急救药品、器材若干,警戒隔离带、电话筒九个、充气模特等;并对器材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所有参加演练人员统一工装,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带、安全帽等)。急救电话:120;报警电话:110;消防报警电话:119。
3、演练前1-2天由施工项目部在显著位置做出标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4、指挥部设设在佳惠·中央商厦项目部;在项目部外搭建现场指挥部主席台。
5、现场指挥长全权负责指挥演练。抢险组负责模拟事故发生后的现场抢险救援;救护组负责模拟事发后的现场急救及与医院的对接;警戒组负责模拟事故发生后现场的警戒、保护,并防止现场参演人员和参会观摩人员无意中误进危险区域发生意外;通讯组负责各个时段的通讯联络畅通;后勤服务组负责人员、车辆、器械的保障和参会观摩人员的疏导及服务。
6、演练前召开两次各组负责人碰头会,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和内容,明确参演人员注意事项、演练程序及具体内容。7、2014年4月10日上午进行预演练,预演练完毕后要及时分佳惠·中央商厦
东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析总结改进,保证正式演练的效果。
8、为使观摩更加清楚地了解事故救援、调查的程序,在安全通道一侧设“项目部”、“安技处”、“主管领导”、“事故调查机构”等假设办公地(办公桌前设标识牌和上报流程),另设解说讲话席。
9、救护车、吊车、消防车会前,并排摆放在主席台对面的道路上,会议结束吊车进入救援指定地点待命。
九、演练其他要求
1、演练现场除有后勤服务组人员专人进行引导外,还应设置“观摩区”、“演练区”、“休息区”、“停车区”等引导牌,必要时对现场道路进行安全隔离,确保安全。
2、工地大门处设显著的拱型气门,张贴“二0一四年佳惠·中央商厦工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3、准备安全帽200顶,凳子200把,矿泉水若干。
4、演练前与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联系好急救车辆并确定出动时间,并联系好鹤城区公安交通部门在演练当天上午对进入会场的主干道路进行交通指挥。
5、演练开始前,严禁观摩人员在无工作人员引导的情况下私自进入施工现场。
十、演练流程:
(一)、准备工作阶段
8∶00参加演练各组人员在现场指挥部主席台前集中,演练各责佳惠·中央商厦
东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任组组长汇报人员到位情况;
8∶10各演练人员全部就位,各组清点人员,检查个人防护用品、器具和着装,各组人员就位,严正以待;
8:20广播员向大家介绍演练的概况以及演练注意事项; 8:30观摩演练活动的人员陆续进入现场,后勤服务组开始引导、服务;
8∶40主持人 参加领导安排主席台领导上台就位;介绍参加会议各位来宾。
8∶45 领导讲话(阐明本次演练的目的和意义);
8∶55 现场指挥向企业总经理汇报演练准备情况,请求演练开始(报告总经理,我是现场指挥 唐建军,演练的各项工作准备到位,是否可以开始,请指示!)。项目经理走向主席台前,向(参加领导)汇报请示,(报告XXX,我是XXX,演练的各项工作准备到位,演练是否可以开始,请指示!)。指令发出后,领导前往现场指挥部,观摩人员跟随引导员进入观摩现场;演职人员各就各位。
9∶00 现场指挥主持科目演练;
(二)、科目演练阶段(演练用时控制在70分钟)
1、楼层临边洞口坠落救援响应(用时约15分钟)
2、施工现场施工机具安全事故救援响应(约20分钟)
3、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响应(模拟中毒用时约15分钟)
4、塔吊防碰撞预警展示(演练,用时约20分钟)
一 总 则
第一条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效防止和化解工业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帮助工业企业及时获得金融机构转贷支持,特设立“昆山市工业企业转贷应急资金”(以下简称转贷应急资金)。为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工业企业,是指在本市依法设立,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下的制造业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转贷应急资金是指对为符合银行信贷条件,贷款即将到期而足额还贷出现暂时困难的工业企业,按期还贷、续贷提供的短期资金。转贷应急资金仅限用于支持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转贷,项目贷款、表外业务融资等不适用于本办法。
二 设立和管理
第四条 成立昆山市工业企业转贷应急资金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资金使用的办法、原则,落实资金来源和组成,提出和批准组建方案,审定转贷应急资金准入企业目录,负责与相关合作银行签订年度合作协议,为资金的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定期听取转贷应急资金运行情况报告,决定重大事项,协调解决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市分管工业副市长任组长,成员由市经信委、财政局、国资办、国土局、住建局、信用办、金融办、国税局、地税局、人民银行、银监办和各区镇政府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其他部门按各自职责积极配合相关工作。
第五条 设立转贷应急专项资金,进行专户管理。根据资金使用和企业需求情况,采取滚动支持、逐步增加的原则,由市财政出资、市国资办授权,以资本金形式注入市创业控股有限公司。
第六条 转贷应急资金由领导小组委托昆山市创业控股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作为市转贷应急资金管理平台(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平台”)。
第七条 资金管理平台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领导下,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转贷应急资金的日常运行工作。
三 使用对象和范围
第八条 转贷应急资金支持的工业企业必须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企业在昆山市内依法设立,诚信经营,且企业产品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无严重不良信用记录。实行准入企业目录管理,由区镇负责初审,领导小组办公室再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信用记录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随时增补,办理程序为:企业申请—所在区镇初审—市经信委审定—列入企业目录。
第九条 符合上述条件的工业企业,应具备本期贷款条件和后续还贷能力,经合作银行同意后,可申请转贷应急资金。
第十条 转贷应急资金只与和领导小组签订合作协议的商业银行开展转贷资金业务。各商业银行承认本办法,在本市设有分支机构并开展工业企业贷款业务,在与转贷应急资金管理领导小组签订合作协议后,作为使用市转贷应急资金的合作银行,在合作协议约定的范围内开展本业务。
四 管理和运行方式
第十一条 转贷应急资金使用遵循“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滚动使用、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十二条 资金管理平台应与合作银行就开展工业企业转贷应急资金相关事项进行书面约定,明确合作方式、流程及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资金管理,合理调度转贷应急资金。合作银行和资金管理平台均应指定专人负责转贷应急资金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为充分提高转贷应急资金的运转效率,采取差别化收费方式,资金使用前2天的日综合费率为0.2‰;超过2天的,超过部分日综合费率为0.4‰。转贷应急资金的最长使用时限不超过10天。单个企业法人在一个完整财政年度内,在一家合作银行单笔或多笔累计转贷使用转贷资金超过3000万的,超过部分在使用期限内按照0.4‰/天标准收费。
第十四条 为确保资金安全,资金管理平台设立转贷应急资金专用账户,实行封闭管理,只有合作银行同意为企业续贷且出具意见后,才能使用转贷应急资金。单笔转贷应急资金额度控制在合作银行承诺续贷额度的80%(含)至100%(含),具体比例由合作银行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单笔转贷应急资金原则上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超过2000万元的需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批准,超过3000万元的需报领导小组组长批准。
五 使用程序
第十五条 申请。企业向合作银行或其下属相关支行提出申请,经合作银行审核同意后报资金管理平台。企业在向合作银行提出书面申请时,相关申请材料同时报备资金管理平台。
第十六条 审核。合作银行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认予以转贷,并同意申请转贷应急资金的,出具转贷应急资金安排使用意见,并签字盖章。
第十七条 批准。在合作银行出具转贷承诺意见,企业自筹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资金管理平台对申请企业的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决定借款金额并签署意见。手续齐备后,由资金管理平台从转贷应急资金专用账户向合作银行提供的指定账户汇入相应资金,并通知合作银行。
第十八条 收回。合作银行收到还贷资金后,原则上应在2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成转贷手续并发放贷款。经借款企业委托或授权,合作银行负责将相应的转贷应急资金足额划转至资金管理平台专用账户,转贷应急资金使用产生的利息或费用应一并划转。
第十九条 资料归档。转贷应急资金收回后,资金管理平台将资金使用、收回全过程中形成的资料立卷归档,以备后查。
六 监督和风险控制
第二十条 资金管理平台应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并报领导小组备案。资金管理平台应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办理借款审批手续,及时催收还款,自觉接受领导小组的监督管理;督促相关合作银行尽快办理转贷手续,及时划转转贷应急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二十一条 资金管理平台对转贷应急资金使用情况,每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向领导小组汇报资金运行情况。加强与合作银行的沟通,对逾期不能归还的,提出追偿方案,落实追偿措施,并及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每年安排或委托相关机构对资金管理平台及运行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第二十二条 对于企业采取虚报、瞒报,骗取,逾期不归还转贷应急资金的,依法追缴转贷应急资金,并对违法行为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企业相关不良记录纳入市征信管理系统,1年内不得再申请使用本资金。
第二十三条 合作银行对同意续贷且借款人落实续贷条件的,承担足额按期续贷责任,对未按时足额续贷,引起转贷应急资金不能及时归还的,承担转贷应急资金归还、补足的清偿责任。因合作银行过失和违约导致市转贷应急资金损失的,合作银行承担相应清偿责任,同时取消该银行当年评比昆山市各项先进荣誉、申请各级财政资金奖励和补助以及市级财政性资金存放的资格。
第二十四条 对于相关单位和个人弄虚作假、审查把关不严、违反规定程序办理转贷应急资金借款造成损失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七 其 它
第二十五条 对申请市转贷应急资金的企业,在办理转、续贷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房产抵押事项时,国土、住建等相关管理部门开辟绿色快捷通道,予以优先办理。
第二十六条 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负责准入企业的信用记录查询,并为资金管理平台提供工作便利。待条件具备时,为申请市转贷应急资金的企业出具信用报告。
八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施行,原《昆山市工业企业转贷应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昆政发〔2016〕29号)同时废止。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有关活动。
国内外关于应急管理分别提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七阶段论等,其中四阶段论(也被称为4R理论)认为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事前预防。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第二阶段是应急准备。包括应急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习,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其目标是保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
第三阶段是应急响应。包括突发事件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急救与医疗、消防和工程抢险措施、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和外部救援等,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
第四阶段是应急恢复。包括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首要任务是使突发事件影响区域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整体情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粗放式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突发事件爆发频繁,自然和人为灾害正在严重的威胁人们生活。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发生了一些紧急重大突发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针对工业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也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应急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一案三制”是基于四个维度的一个综合体系,其中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这四者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核心要素。
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把重点放在事件发生后的及时响应、指挥和控制,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现有的应急管理制度应该更加全面、更具综合性,以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与救援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的应急管理模式。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启动相应的预案,充分动员和发挥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我国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情况分析
我国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现状
工业企业应急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和可能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种外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企业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害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包含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印发和发布、修订完善、评估管理、备案管理、培训、演练等内容。
二是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包括物资统计汇总报告、基础设施建设、督导检查。
三是应急队伍管理制度,包括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应急工作评估分析、应急队伍培训、志愿者选拔和培训等。
我国中小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工业企业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虽然按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普遍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应急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要求不熟悉,对应急处置程序不清楚,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安排专职人员,执行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制度的要求和意义,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是应急预案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应急预案管理的内容包括预案编制、批准、发布、备案、修订完善、培训和演练等环节,规范性和适用性是预案后期实施效果的可靠保障。目前中小企业工业企业应急预案编制普遍缺少权威、系统的技术规范指导,不够简明、实际操作性不强,也没有根据环境变化和企业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修订,导致事件发生后预案缺乏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很多中小工业企业为了保障当前“利益最大化”,忽视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忽视对危险源的控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企业及社会造成一定影响时,采取补救措施,造成企业品牌价值跌损甚至破产,不利于企业发展。
四是应急队伍能力不强。一些企业领导对应急管理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够及时列支专项资金用于队伍培训,无法保障企业内应急物资和应急设备的配备和更新,一旦企业发生突发事件,企业内的应急队伍和设备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五是应急物资使用管理不到位。受到整体经营水平、成本控制和领导者思想观念的影响,不能够配备足够、高质量的救援物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应急响应的效率。
六是应急演练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组织的演练时效性和针对性不足,缺乏真实感,没有进行专业的评价和总结,无法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中小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的建议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首先应从组织体系上不断完善,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相关部门分工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特别是在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矿产冶炼、化工等行业,要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和人员,明确和落实应急管理相关责任,将责任划归到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各管理环节中,将应急工作尽可能量化和考核化,调动企业内部应急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
建立健全企业应急预案管理
对于应急预案缺失的工业企业,应加快推进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应急预案,明确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奖惩措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对预案内容进行修订,请权威机构对预案进行评估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多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将预案的文字性规程落实到演练中,从预案演练结果中发现问题,及时对其修订。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响应要及时。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当突发事件达到相应条件时,启动相应的应对预案,具体应急响应流程见图1。
深入调研,做好事前隐患排查和事后处置工作
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要充分了解企业内存在的风险源。对较低风险源可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并尽快实施,对于较高风险源或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或影响的风险源可采用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对于重大危险源应特别建档登记,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当突发事件发生,企业应立即按照相关制度启动应急管理预案,并按照分级标准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同时采取快速高效的应急措施,协调企业内部应急管理人员、企业内其他部门人员以及企业外应急处置力量一同开展救援行动,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害等。对溢流、井喷、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源失控等会对周边群众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应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报告,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群众发出预警信息。
(四)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加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
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起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大中型高危企业应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企业应建立起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其他企业应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生产关键岗位的员工,务必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
(五)保证企业应急管理投入力度
企业应根据危险等级,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重点加强企业内防护用品、救援设备和救援器材等物资的储备。对于生产流程存在较高风险的工业企业而言,应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科研投入,降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自身应急管理能力。
(六)要加强对工业企业应急管理的监管力度
摘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能够帮助企业在出现一些环境事件或者是突发环境事件时,按照企业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及时进行处理,在降低企业损失的同时,减小企业环境事件对社会以及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环境事件;突发环境事件
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订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预案需要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系统性,通常包括情景、客体、主体、目标、措施和方法六个要素。预案管理以对信息的分析作为基础,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突发情况进行预测,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进行识别,并且根据预测的威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未来一旦预测的威胁发生,就可以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行动,并且根据威胁发展事态随时调整应急方案,达到控制威胁事态发展的目的。
一、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很多企业不重视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甚至于将应急预案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相混淆,而且处理方法主要侧重于企业的生产安全应急,对于环境应急预案则是比较疏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处置方式不当的话就会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同时,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实施也趋于形式化,没有了解应急预案编制的真正目的,将应急预案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真正落实贯彻到位,如有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预案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件的处理将趋于无序。如:厂区的排水管网是控制环境事态向外蔓延的主要线路,而很多企业的厂区相应管理人员却并不清楚厂区管网分布,环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若不清楚厂区排水管网出口位置,排水匝道没法控制,将导致大量污废水向外泄漏,造成环境事故。
2、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现阶段很多企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但是技术水平并不高,而且经验也不丰富,不能够独立完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思想也受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思想的束缚。除此之外,企业委托的相关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水平也不高,不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生产装置的风险等级,甚至有的评价机构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应急预案只是流于形式。
3、预案编制人员对企业的辅导不够
目前,许多企业委托相应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但预案编制完成后,并未对企业进行相应应急预案相应知识的普及和贯彻,企业停留在“完成上级任务”的观念上,对突发环境事件对自身及社会的影响认识不够。机构停留在“为完成报告而编制报告”的层面上,而不是“为辅助企业更好地开展环境应急管理而编制报告”。
4、預警和应急分级响应措施不明确
对于企业而言,有一个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预警分级和应急响应分级,这一问题涉及到了企业和政府预案相衔接问题。现阶段企业往往只有预警分级,却没有响应的预警响应措施,只有应急响应分级,却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分级响应措施,尤其是一些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以上这些问题在企业当中普遍存在。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分析
企业层面的环境应急预案,主要侧重于3个环节:其一是明确分工,预案应明确规定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任务、权限,使各部门在紧急状态时能迅速、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其二是明确处置程序,即明确规定现场处置环境事件时的工作程序,包括处置力量集合、装备器材的使用、安全防护、现场污染控制等;其三是应急物资的贮备,应对企业贮备的应急物资种类、数量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因事件风险类型与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报警与报告程序、指挥和各应急功能部门或人员的职责、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监测和评估、污染控制、现场救护与疏散、应急结束与环境功能恢复、应急物资与技术准备等。所有的应急功能都要明确“做什么”、“如何做”和“谁来做”。具体地说,企业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总则
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企业的环境应急工作原则要反映应急处置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总体思路,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法办事”等。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安全、环境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维护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应是企业环境应急工作的主旨。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预案应明确企业应急指挥体系及各部门的应急响应职责。只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如果职责分工不明确,势必会形成互相推诿、扯皮的局面,影响应急处置目标的实现和处置效率。职责明确,就是要将紧急事件的决策指挥、污染控制、应急监测、安全警戒、人员救护、疏散转移、内外部联络、综合协调、物资供应、污染消除及预案修编等工作职责具体落实到部门或科学、统一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在紧急状态时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事件救援现场复杂多变,但一般应急指挥应按照下列程序展开工作。
第一对现场的灾情进行分析。相关专业人员、专家应该在现场总指挥的安排下,从现场污染情况出发,对周围的人员分布、环境以及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判断。
第二根据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救援预案。现场的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员要在现场总指挥的指导下仔细研究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污染范围以及污染程度,考虑现场救援力量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救援预案,并对一些可能出现的以外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以外情况出现的应急对策。
第三对各个救援队伍的任务以及目标进行明确,并且将任务落实到各个救援队伍。
第四对救援力量进行合理分配,对各个救援队伍的应急行动进行协调,确保救援行动有序进行。
第五宣布救援结束。现场总指挥要仔细分析环境检测数据,做到到现场污染的可控程度进行有效判断,救援行动结束之后,宣布救援行动结束。
3、预防与预警
企业应在环境风险源辨识与评估的基础上,对潜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规模、途径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作出基本的分析判断,确定预防工作重点,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此外,企业还应提出长效的隐患排查与监控机制。预警分级、发布或者解除程序亦应作出具体规定。
4、应急响应
突发环境事件后,企业各应急部门应按照制定的应急预案快速地展开救援行动,包括信息报送(向企业内部人员、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及专业环保公司报警)、应急响应人员集结、现场污染控制、现场人员救护、紧急疏散与安置、环境应急监测、污染消除、现场洗消等。只有经过培训和指定的人员方可参加现场应急响应行动。
现场污染控制一定要对症下药,如:氯气泄漏与氨气泄漏的处置方法不同;废水超标排放与消防水携带污染物排放的处置程序各异;同一种污染物,不同的企业因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应急资源的不同所采用处置方法有差异等等。
环境应急监测在应急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必须对污染物的扩散势态和影响及时进行动态监测,监测结果不仅是控制污染、制定清污措施的重要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划分应急工作区域,确保现场应急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对周围公众采取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5、应急结束
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已经得到控制、污染源已经消除,现场环境的污染物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符合有关环境标准,未出现新的污染时,总指挥经专家组同意并得到相关授权后可以宣布应急行动结束。
6、应急保障
进行必要的环境应急物资贮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在
【企业应急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07-17
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制度09-10
企业停电应急预案10-04
企业消防安全应急预案07-19
镇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07-12
应急管理职责07-27
应急管理10-13
试题-应急管理11-12
高校应急管理12-03
煤矿应急救援制度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