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驿阅读答案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陵驿阅读答案(精选7篇)

金陵驿阅读答案 篇1

原文:

金陵驿二首

作者:文天祥

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其二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问题:

宋诗金陵驿文天祥答案 篇2

A.首联借荒草、离宫、夕晖和孤云的物象,寄托国运遭劫与个人不幸的双重悲哀。

B.颔联用风景来衬托人事,突出物是人非,抒发诗人对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的感慨。

C.“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忧愁而满头白发的形象。

D.“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运用典故,表达的是国土沦丧而致流离失所的悲怆之情。

7、诗歌最后一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分)

答:

答案:

6.C(3分)(修辞格辨析有误。写“满地芦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格。“和我”是类似的联想,也不是比喻。)

《早过大通驿》语文阅读和答案 篇3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2) 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0 (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答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解释1分,赏析各联1分)

【参考译文】

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

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

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

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

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参考赏析】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浙江海宁袁花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百度百科》)

又清史文载:査慎行,字悔馀,海宁人。少受学黄宗羲。于经邃于易。性喜作诗,游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康熙三十二年,举乡试。其后圣祖东巡,以大学士陈廷敬荐,诏诣行在赋诗。又诏随入都,直南书房。寻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授编修。时族子升以谕德直内廷,宫监呼慎行为老查以别之。帝幸南苑,捕鱼赐近臣,命赋诗。慎行有句云: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俄宫监传呼烟波钓徒查翰林。时以比春城寒食之韩翃云。充武英殿书局校勘,乞病还。坐弟嗣庭得罪,阖门就逮。世宗识其端谨,特许于归田里,而弟嗣瑮谪遣关西,卒于戍所。

查慎行青年曾从军黔、滇,中年又遍游冀、鲁、豫、皖、闽、粤、赣等地。他无时无地不以诗为事,其《敬业堂诗集》五十卷及续集六卷,辑录了一生诗作五千三百余首,叙地方风物、绘山川形势、多纪游吊古,亦有不少反映民生疾苦之作。《早过大通驿》就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作者四十三岁时,离江西、往北京、途经安徽时写的.。大通驿,在今铜陵市西南大通河与长江交汇流处。

这首诗写晓雾、初日中的江南秀色,红绿辉映,山水明丽,虚实相生,浓淡得宜,俨然一幅写意山水。

首联点明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不说雾散而用醒字,不仅把无知无觉的晨雾,比拟为有情有意的佳人,且一语双关,早行的旅人,大概也是才醒吧?不说旭日未升而用吐字,使读者感受到朝阳于转瞬之间喷薄而出的气势。夙朝两个时间名词和才未两个副词,巧妙地扣紧诗题的早字。首联即对仗工稳,于平易的叙述中,已见出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颔联描写大通驿周围的景色: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诗人的观察是精细的:炊烟一般呈淡蓝色,但在这里,青山绿水把它染成了翠绿色。诗人的想象是丰富的:树木本来融汇在绿色的山水之间,但在朝霞忽然照射之际,变成了红色,鲜明地突现出来,好像一下子移植到河湾来,树仿佛活了。此联重在写晓雾、朝霞的色彩之美,红绿辉映,鲜艳明丽,给人以新奇之感。

颈联作者拓展视野,进一步发挥想象:清风吹皱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轻字假重感描摹观感,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这两句,上写近景实景,下写远景虚景。九子山,现名九华山,与峨眉、五台、普陀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在青阳县西南,面积一百余平方公里,有九十九峰,以天台、莲华、天柱等九峰最为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据《太平御览》记载,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独特别致。李白有诗赞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刘禹锡也曾叹道:奇峰一见惊魂魄。但被誉为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山,毕竟距大通驿有百里之遥,作者当时未必真的看到了轻浮云表的九峰之颠。云轻九子山,大概得益于作者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从中生发的想象吧?

尾联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即便是擅长山水画的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尾联二句,暗含两层意思:一是大通驿附近景物,很像荆关笔下的山水画卷,这是由实景联想到虚景,用自然美类比艺术美。二是即使以荆关的大手笔,也难以写尽此间山水之妙,这是以虚景衬实景,用艺术美来烘托自然美。前一层意思较含蓄,后一层较显露。总之,是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读来仿佛景中有画,画中有景,意境深邃,耐人品味。

金陵怀古许浑阅读答案 篇4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拂”字是“掠过”之意,写石燕掠过云朵带来晴雨变化(1分),“吹”为“鼓动”之意,写江豚在江面上兴风鼓浪(1分),把江上自然的风云晴雨的变化写作由石燕、江豚带来(1分),用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1分)。

金陵三迁有感阅读及答案 篇5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参考答案

(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金陵驿阅读答案 篇6

蓝桥驿见元九诗

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注: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他于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经历了五年屈辱生涯。元和十年春奉召还京,他满怀希望回到长安。可是,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五个月后,白居易也自长安贬江州,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写的律诗,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

(1) 请赏析诗歌前两句的主要表达技巧。( 4分)

(2) 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①答: 前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分) , 一是“春雪”与“秋风” 对比, 交待时令特点, “春”字含着希望,喜悦自明; “秋” 字透出悲凉, 悲戚立见。二是“君归”与“我去”对比, 一个奉召还京, 一个遭受斥逐, ( 2分) 用人遭遇的对比表达了命运无常、官场风云难料的悲慨之情。( 1分)

②答:后两句通过写诗人“循、绕、觅”的三个动作, 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 摩挲拂试, 仔细辨认的动人情景。( 2分) 表达了对友人真挚深切的怀念和牵挂之情。( 2分)

解读

元和十年(公元8),元稹自唐州奉召还京,春风得意,道经蓝桥驿,在驿亭壁上留下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的七律。八个月后,白居易自长安贬江州,满怀髻眩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这首律诗。前后八个月,风云变幻如此诡谲,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蓝桥驿见元九诗》。

元稹题在驿亭的那首诗说:“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玉帐”、“银区”说明他经过这里时正逢春雪,所以白诗一开头就说:“蓝桥春雪君归日”。元稹西归长安,事在初春,小桃初放;白居易东去江州,时为八月,满目秋风,因此,第二句接上“秦岭秋风我去时”。“秦岭”泛指商州道上的山岭,是他此行所经之地①。白居易谪江州,自长安经商州这一段,与元稹西归的道路是一致的。在蓝桥驿既然看到元诗,后此沿途驿亭很多,还可能留有元稹的题咏,所以三、四句接着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下的万顷波涛。

元稹于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经历了五年屈辱生涯。到元和十年春奉召还京,他是满心喜悦、满怀希望的。题在蓝桥驿的那首七律的结句说:“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那种得意的心情,简直呼之欲出。可是,好景不常,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所以,白诗第一句“蓝桥春雪君归日”,显然在欢笑中含着眼泪。更难堪的是:正当他为元稹再一次远谪而难过的时候,现在,自己又被贬江州。那么,被秦岭秋风吹得飘零摇落的,又岂只是白氏一人而已,实际上,这秋风吹撼的,正是两位诗人共同的命运。春雪、秋风,西归、东去,道路往来,风尘仆仆,这道路,乃是一条悲剧的人生道路!“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人处处留心,循墙绕柱寻觅的,岂只是元稹的诗句,简直是元稹的心,是两人共同的悲剧道路的轨迹!友情可贵,题咏可歌,共同的遭际,更是可泣。而这许多可歌可泣之事,诗中一句不说,只写了春去秋来,雪飞风紧,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升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极尽风人之能事。

一首诗总共才二十八个字,却容纳如许丰富的感情,这是不容易的。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如,写元稹当日奉召还京,着一“春”字、“归”字,喜悦自明;写自己今日远谪江州,着一“秋”字、“去”字,悲戚立见。“春”字含着希望,“归”字藏着温暖,“秋”字透出悲凉,“去”字暗含斥逐。这几个字,既显得对仗工稳,见纪时叙事之妙用;又显得感情色彩鲜明,尽抒情写意之能事。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www..com end#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试,仔细辨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情挚意所感动,激起我们对他遭逢贬谪、天涯沦落的无限同情。一个结句获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更是这首小诗的特色。

补充资料

牵魂的蓝桥驿

11月13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诗词臆话”小栏目里有康志保同志的一篇文章:《元白诗会蓝桥驿》,是为我的“剪报”,遂写成如下小文。

元稹、白居易是人们熟悉的中唐诗人。中唐的诗似已没有了盛唐的气势,但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和元稹、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却使中唐后期的文坛一片繁荣,确有“中兴”之势。因此,元稹、白居易不仅仅是中唐有名的诗人,还为中唐诗歌的创作开辟了新路,那种因继承发扬杜甫现实主义的“即事名篇”的写作方法,而创造的新题乐府诗,不能不说是对唐诗发展的一个贡献。而如唐文所说两位诗人“相交甚笃,经常唱和,号称‘元白’”自也是一段佳话,这当然和诗有关。正像作者叙述的那段故事,白居易在梁州与友人春游时曾作诗一首:“花间同醉破春悉,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而元稹果然此夜醉卧梁州驿馆,醒后也作了首诗:“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可见二人心灵感应,神交之深。 文章继而说到蓝桥驿。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美国那部有名的电影《魂断蓝桥》,其所讲述的那段哀婉的.故事,以及那首流传至今未绝的动人的插曲,真的让人观之如读一首诗。这部片名翻译极雅,不知当初是否想到了我们历史上也有蓝桥?“元白”在蓝桥驿于未谋面中以诗与元稹相交,读之不同样令人魂断吗?

蓝桥位于陕西蓝田县东南50公里处的兰溪之上,这已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曾与充满离别伤感之情的灞桥齐名。古蓝桥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但在唐时,蓝桥之畔尚是“满桥”的诗情。唐文这样写道:“唐代许多文人学士,在经过蓝桥驿亭时常有诗作在这里‘发表’,蓝桥驿亭成为了诗人们友谊的桥梁和交流诗作的场所。”想必其中传说轶事不少。元稹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回朝途经此地,曾作《西归绝句》十二首,唐文引其中一绝:“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那时为官能够从外任回京,犹如今日由地方调到中央,自然是春风得意,于是溢于诗上。唐文还举出元稹题在蓝桥驿中的一首七言律诗:“泉流才通疑夜磐,烧烟徐暖有春泥。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暗落金乌山渐黑,深埋粉堠路浑迷。心如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

熟料回京不久,元稹再遭贬谪,任通州司马。而他始料未及,这首题在蓝桥驿的七律,当年秋即为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好友白居易路过时所见,白遂命笔一首七言绝句《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其时白居易心境不佳,但还有什么比看到老友的诗作更令其欣慰的呢? 这两位诗人,不只是“经常唱和”,为官时一起与宦官权贵斗争,并因之屡遭贬谪,也曾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其实,白因创作的那些讽喻诗篇得罪了“上面”,如其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官场起伏,当属正常。晚年辞官,闲居洛阳,悠游十年,算是看破红尘。而元稹,在一再遭贬之后,终投靠权贵,保住了乌纱,甚至一度“拜相”,正儿八经当起官来,这与白居易的“辞官”不可同日而语了。

金陵驿阅读答案 篇7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翻译:

金陵的夜色美丽岑寂,凉风渐渐吹起。我独自寂寞登上高楼,放眼吴越江天。白云把自己皎洁的身影投入江中,与秋水一起轻摇水面的金陵城。树木草叶上积聚起洁白的露珠,将将滴下,宛若秋月般妩媚灵动。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愿归去。古往今来,有过多少风流雅士,但真正可以入眼作为知己的,却少之又少。想起谢朓曾经唱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佳句,真是让人空自怀念他的才华啊!

名句: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这两句是描绘临江古城月夜的景色——俯视白云和城垣倒映在江面上的影子,微波晃涌,白云和城垣似在摇动;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的夜景,描绘得逼真传神。两个“白”字,把月光皎洁、江水明净、露珠晶莹、云天渺茫,从色彩上全渲染而出。“摇”、“滴”二字用得神奇,城不会“摇”,但风发水动影摇,造成幻觉,似觉城摇;月亮不会“滴”露,但凝神望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两个字把静止的画面写得飞动起来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敏锐的感觉,细致的观察,细腻的运笔,把诸多景物,描绘得情态逼真,异趣横生,令人神往,实乃“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千古佳句。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①“澄江净如练”:谢脁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一句。 ②谢玄晖:即谢脁,南齐著名诗人,曾做过地方官,后被诬陷,下狱死。

这两句是说,谢脁能吟出“澄江净如练”这样的好诗,令人十分怀念。李白对谢脁非常敬慕,在他看来,谢脁的诗他能理解,今日他写诗,与谢脁当年的心情是一样的,精神是相通的,谢脁一生的遭遇与他也很相似。因而谢脁的诗李白能“解道”,他之“长忆”谢脁,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含蓄深沉,意在言外,令人深思。

赏析:

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楼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见《舆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长江,皆陈其足下,为观景的胜地。这首诗,李白写自己夜登城西楼所见所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诗人是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的。“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吴越”,泛指江、浙一带;远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从“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写“望”中之景的。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十四个字,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十分逼真传神。两个“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空”字,在气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别静寂。“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你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逼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他苦苦思索。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苦闷心情。“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仅是我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这里“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将要写什么。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朓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做“今古一相接”(见《谢公亭》)。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静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心情同样苦闷(李白写此诗是在他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朓写此诗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说:谢朓能吟出“澄江静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我深深地怀念他。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朓精神“相接”,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令人倍感“月下沉吟”的诗人是多么的寂寞和忧愁。

点评:

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飘然而来,忽然而去,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表面看来,似乎信笔挥洒,未加经营;仔细玩味,则脉络分明,一线贯通。这根“线”,便是“愁情”二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这条感情线索时显时隐、一起一伏,像波浪推涌,节奏鲜明,又逐步趋向深化,由此可见诗人构思之精。这首诗中,词语的选用,韵律的变换,在色彩上,在声调上,在韵味上,都协调一致,给人以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得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相关试题:

21.第三句中的“摇”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3分)

22.结合尾联内容,简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阅读参考答案:

21.白云和古城的影子倒映在江面,凉风吹来,微波涌动,让人仿佛感到古城在轻轻摇荡。“摇”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秋月下临江古城的令人神往的动态美。(前一句1分,后一句2分)

22.诗人长忆谢玄晖,表明自己能领会其诗句的含意,与其精神相通,心情相同,含蓄地抒发自己境遇不幸、知音缺少的寂寞与忧愁的情感。(4分)(“诗人……相同”2分,“含蓄……情感”2分)

(1)颔联中“摇”和“滴”用得生动传神,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分)

(2)联系全诗,说说“令人长忆谢玄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4分)

参考答案:

(1)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凉风吹拂,微波涌动,好像城垣在轻轻摇动(2分);白露从空中垂落而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从月中滴出(2分)。“摇”与“滴”使静止的画面流动了起来,情态逼真,使人浮想联翩(2分)。

上一篇:暑期大学生医院实习总结下一篇:三节三爱教育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