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
20高考英语第二轮复习策略
杨慧妍
广州市第十中学高中英语教师,荣获“越秀区优秀辅导老师”称号。赴英国布莱顿和加拿大多伦多等地参加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具有高考英语口试主考官的资格。论文和教学设计曾多次获得市级和国家级的奖项。
进入高三快一个学期了,同学们开始进入到第二轮复习,对于高三同学来说,即将到来的英语期末考试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练兵机会,不仅可以检验半个学期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有助于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发掘需要提高和改进之处。
那同学们应该如何积极备考呢?建议如下:
一、把握总体策略
期末考试是综合性考试,题型大体接近高考。因此,备考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哪些题型是自己的弱项,从而及时进行补缺。就题型而言,听力会占整张考卷的五分之一,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约占三分之一,6句中译英几乎必不可少。此外,写作可能也要考察。可以看出,听力、阅读和写作占据了整张试卷的大半。
因此,如果把大量时间投入到语法训练中,备考则会偏离轨道。相反,必要的听力训练、大量的阅读训练和适量的写作训练才是备考的重点。
二、重点加强听读
就听力而言,最好找一些难度略低于高考的练习进行针对的训练,如能坚持每两天听一套则更佳。阅读训练中要注意阅读的速度和效率,要为自己规定好时间。阅读时要有“痕迹”,即随手圈划出重点词汇和句子,以及题目的答案所在。阅读中要逼迫自己去猜测词义,去理解长句,去把握通篇文章的意思,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持观点。
总之,在阅读训练中,对自己要求要高,不能拘泥于只做选择题。
三、温故知新
对新授课文的复习要把握重点词汇和结构,这可能对中译英有帮助。另外,尽量把高二以来(包括高二)所有中译英进行温习,一方面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自己写句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如主谓一致、漏译、标点遗漏、单词拼写等,以提醒自己在期末考试中注意回避。
四、写作训练
对于写作,建议同学们多读些范文,了解高考作文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写作的功夫在平常,不能一蹴而就。但由于考试时没有条件打草稿,考前有必要进行一些思维训练。要有目的地积累一些词组、句型,以便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当然,必要的语法复习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法复习要注重语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要注意自己平时易错的语法点,也要进行必要的练习。
有同学会说了,现在距离期末考试已经很近了,鉴于当前复习时间这么短,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时间,高效地完成复习任务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家试试以下方法:
1、多听老师的,少自作主张
虽然同学们之前经历过很多考试,但高考对于我们来讲还是有些陌生。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知识缺陷到底有哪些,高考的重点是什么也不一定有非常清晰的了解。而高三的英语第一轮复习主要就是从语法和词法两个方面帮助大家梳理知识,并对应试策略加以指导。
因此我们在安排自己的复习内容时要尽量和老师同步,把当天复习的内容彻底搞清楚,并辅以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遇到不会的,应该第一时间请教老师,千万不要留到最后甚至弃置不管。
2、多用碎时间,少搞大突击
英语学科是非常适合利用零碎时间来学习的。五分钟的时间能干什么?也许别的学科可以安排的复习活动并不多,但是英语却有很多。比如我们可以背单词,可以做一篇速读,可以朗读一篇文章,可以做若干个单项选择,可以听听力,可以翻看任何英语的杂志、报刊甚至小说等。总而言之,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当然,如果我们要复习一个比较重要的.语法项目,或者做一套英语试题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相对完整的时间,但基于语言学习的灵活性,同学们要培养语言学习的意识。学生在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时,正确的做法是每天复习两至三科为宜,而英语虽然持续时间不需要很长,但每天都接触确实十分必要。
3、多接触英语,少钻研语法
近几年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同学们运用英语的能力,逐渐削弱了对・于语法的考察。纵观一份高考英语试卷,单纯考察语法的题目几乎没有。此外,还逐渐加大了词义、词语辨析的考察。完形填空的四个选项是没有语法的错误的,考察大家是否能够根据文章的意思,选择用法上最恰当的词。阅读理解更是考察大家对于 篇章的理解。当然,语法并不是不重要,只是提醒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做到从语言的使用入手,而不是只对语法规则感兴趣。
4、多做高考题,少抠模拟题
要想熟悉高考的思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做题。近五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有些地区新课标执行起来题型发生了变化,就更需要我们适应它。在做高考题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时间的把控。这需要同学们一次性完成一整套试题,特别留意一下每部分自己的答题时间,并科学规划,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五分钟完成,留有检查的余地。
b、总结一下各部分的得分情况,了解自己的强弱项。
c、留意出题点,揣摩不同内容出题人的着眼点在哪里,做到知己知彼。当然如果真题做完了,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做一些模拟题。特别是有些省市刚刚进入到新课标,有了新的题型和要求,但是相对配套的练习却比较少,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近一、二年的模拟题。模拟题因为权威性稍逊一筹,因此有的题目可能较偏、较难,有的还会偏离考试大纲,希望同学们遇到此种情况及时请教老师,对于不要求掌握的内容不必深究。
五、多攻词汇表,少记课外词
词汇背诵是高考备考非常重要的一环,同学们要及早动手。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至少要过词意关。即看到一个单词,就能准确说出它的意思。在写作的时候,也能够找到恰当的单词来表达。词汇量大的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有一定的优势。但不需盲目地背甚至于词汇表之外的单词。高考试卷中的单词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中的词汇来选择的,阅读中只会有2%-3%的生词量。因此,同学们千万不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外词上,这样只会顾此失彼。
六、多做一般题,少钻研难题
其实英语这个学科是没有难题的。同学们说的所谓的难题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单选不会做,说明基础知识欠扎实;文章看不懂,这与词汇量有关;答题时间不够,说明缺乏模拟训练。总而言之,都是和训练不够,功夫下得不够有关系。如果确实碰到了非常刁钻的题,说明它已经偏离了高考的大纲,我们就可以忽略它。这种个别情况一般在模拟题中出现。
七、多阅读完形,少做单选题
我们常说:“得阅读者得天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阅读完形的持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看看这两项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并不难明白。即使是听力、单选这样的题目也离不开审题。有些学生因为懒惰,不愿意多下功夫,一心扑在单选题上,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一、按版块整合知识, 构建网络, 建构重组
1. 依据课本框架, 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重新进行整合, 构筑成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能选择新的视野, 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 进行独辟蹊径的剖析, 同时修正、补充乃至重新组合教材。
2. 采取主体串联法, 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构筑成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政治生活》主要主体。政府: (1) 性质、宗旨, (2) 职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 对人民负责原则——三条表现, (4) 依法行政, 科学民主决策——原因、意义、要求, (5) 自觉接受监督——意义、机制、体系, (6) 政府的权威。
公民: (1) 地位——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 (2) 政治权利和义务, (3) 民主选举——选举方式、珍惜选举权, (4) 民主决策——方式和意义, (5) 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 (6) 民主管理——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7) 有序的政治参与——三大原则, (8) 与政府的关系。
共产党: (1) 性质、宗旨、地位——原因, (2) 执政的实质——代表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 执政方式——具体内容, (4)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3. 以问题为中心整合知识, 将当前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 比如质量问题、价格问题、就业问题、结构问题、公平问题、市场与市场经济问题、农村问题、金融问题、中日关系等形成相应的知识整合提纲。
质量问题: (1)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 (3) 信誉和形象, 正当竞争, 经济效益。 (4)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法制性。 (5) 诚实信用原则。 (6)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尤其是安全权) 。 (7) 国家的宏观调控。
价格问题: (1) 市场形成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 价格也影响供求。 (2) 价格的作用。 (积极、消极) (3) 市场经济的法制。 (4) 价格是竞争手段之一。 (5) 公平的原则, 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6) 物价是影响家庭消费的一个具体因素。
中日关系问题: (1)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市场经济具有竞争、开放等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日本否认、歪曲历史, 置中日双方关系长远发展不顾, 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违背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势必给双方尤其是日本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2)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 中日之间国家利益的相悖决定了二者的摩擦;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但日本单方面行为使中日关系紧张不利于中日经济发展, 违背了当今时代主题, 势必受到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唾弃。 (3) 从哲学生活角度看,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客观的和有条件的, 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日本政府的短视行为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发展的观点, 必然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4. 依据课本框架, 将相近知识重新进行整合, 构筑成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经济学常识》中相近的知识点整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李嘉图的经济自由和政府职能、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及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 (必修1) ;自由贸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比较;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模式及其评价。
二、抓核心知识, 突破重点
高考政治科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 突出对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
三、提升四种应试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什么)
获取信息即从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中发现有用信息, 解读信息即是对上述信息的理解。这一能力决定着答题方向和答案质量。高考命题从种种能力考察的角度出发, 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 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 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获取和解读信息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过程, 考生一定要把已知条件是什么, 求证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读清楚, 一定要把信息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
(1) 区分“角度”即审设问的角度: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2) 抓“题眼”即抓材料或设问中的关键词、图表的名称、年代、注解等可以反映试题灵魂的信息。
(3) 弄清“题旨”即弄清是考“是什么”、“为什么”、还是考“怎么办”, 明确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其主要方法有抓关键词法、分层法。
2.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什么)
要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 能从多角度, 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 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调动知识:搜索知识的过程即根据试题信息, 寻找基础知识、课本知识的过程。运用知识:就是将调动出来的知识重新整合, 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有目的的思维加工过程。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如何答——即表达能力)
(1) 描述: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 (是什么?怎么样?) 。描述事物的能力要求细致、全面、准确、简洁。
(2) 阐释: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 (为什么?怎么做?) 。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 要求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等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如何答好)
【关键词】2012 高考 复习
目前,贵州省大部分中学高三年级已经基本完成或完成了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的教学,通过第一轮复习,同学们已比较全面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查漏补缺,扫除了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第二轮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作为一名连续多年在高三任教的教师,笔者对如何抓好物理学科第二轮复习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2012届物理高考试题应起到指引方向、平稳过渡的作用,因此试题难度和考点相比2011年不会有较大变化
2012届考生是我省最后一批使用老课程教材的考生,2012届高考试题肯定还有指引方向、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认真研究高考大纲,同时对近几年贵州省及其他省市的高考试题认真进行研究,复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应在复习老教材的同时,教师自己应多关注新教材,特别注意新旧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结合点部分。其实在2011年高考物理试题中也有体现,例如第23题实验题,考察的是多用电表的原理及使用,这与新课程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第八节的《多用电表原理》内容如出一辙。
二、突出重点,建立知识网络架构
第二轮复习可以把高中物理划分成七个大的单元:①运动和力;②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③动量与能量;④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⑤电磁感应与电路分析;⑥热光原波;⑦物理实验。在第二轮复习中,应打破章节限制,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使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高度系统化、网络化,明确重点并且力争达到熟练记忆。
由于理综高考中物理试题数量有限,不可能覆盖高中的全部内容,但重点内容、主干知识一定会考。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点。每个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在主干知识上狠下工夫。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深理解、熟练运用,做到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中要重视对热光原的教学,将必拿的选择题分数拿到
热学、光学、原子物理有近30个知识点,在每年高考试题中约占18一24分。从这些年的高考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命题方向在回归课本,考查基础知识,“考课本”“不回避陈题”成为高考命题的显著特点。对于一些优秀学生来说,可能平时注意去做大的计算题而忽略了对这一部分的复习,导致高考不能获得理想的分数。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你要求他能很好地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大题、难题是不现实的,而热光原这一部分与其他内容无太大联系,没有什么复杂运算,学生容易掌握,所以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必须牢牢抓住这一部分分数。因此教师在复习这一块时不可大意,不能一带而过,而要认真对待。
四、注意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
由于高考物理试题的题量较少,所以突出学科内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要特别加强背景教学、规律应用教学,注意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
如:
1.牛顿运动定律与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是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中出现。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
五、重视实验复习
纵观近几年高考物理实验试题,明显具有以下特点:
1. 注重对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读数的考查。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读数是实验的基础,特别是对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多用电表的正确读数的考察。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深刻理解其测量原理,学会准确读数。
2. 对实际操作的考查;注重考查实验的多种思想和数据的处理方法;注重课本基本实验所掌握的实验原理、技能的迁移。
因此备考要以大纲中的每个实验(包括演示实验)为依托,以实验能力的要求为中心,以实验中所涉及的思想方法、实验原理为重点,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实验方法,这样,许多实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六、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及规范的答题格式
由于到了第二轮复习階段,经常是理化生三科合成一起进行综合测试,不少学生总感觉到时间不够,因此看题很快,而忽略了一些关键字以致条件疏漏甚至读错题,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与老师也有一定关系。因为课时紧,而物理需要的复习的内容又太多,所以很多老师在上课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审题时间,常常是自己念题目,并给学生提示题目的关键字眼。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一离开教师,就不会读题。因此,在平时练习中,我们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审题,其实学生审好题后,解题速度就会快了,反而节约了时间。
还有,很多学生答题格式不规范,比如在画电路图时平手画,线不直;作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不用圆规,画的圆不规范,而影响了解题;在答计算题时不分步把关键式子逐一列出,导致一步错误,全步都错等;这样,都有赖于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加以规范。
1、章节复习
不管是那门学科都分为大的章节和小的课时,一般当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课时就会把整个章节串起来在系统的讲一遍,作为复习,我们同样可以这么做,因为既然是一个章节的知识,所有的课时之前一定有联系,因此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采用联系记忆法把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线串起来,更方便我们记忆。
2、考前突击
俗话说的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很多学生平时不下功夫,总是在考试前做突击,虽然这种方法不可取,但是不得不说考前突击的记忆还是非常深刻,尤其是当你看到一个知识点而考试中有考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对它的记忆便会更深,虽然不是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但是也有其一定的效果。
3、轮番复习
虽然我们学习的科目不止一项,但是有些学生就喜欢单一的`复习,例如语文不好,就一直在复习语文上下功夫,其他科目一概不问,其实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当人在长时间重复的做某一件事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疲劳,进而产生倦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做复习的时候不要单一复习某一门科目,应该使它们轮番上阵,看语文看烦了,就换换数学,在烦了就换换英语,这样可以把单调的复习变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4、纠错整理法
1、注重概念
生物这门课程有很多知识点,而且这么多的知识点都是由概念的,可以说生物这么课程概念可以说是基石。考试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概念没搞清楚,所以导致丢分,所以这些基础概念学习很有必要,最好都要理解清楚还要背诵下来,这样我们就不会忘记了。
2、构建体系
生物有好几个模块,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生物课本进行梳理,将各个知识点与时代之间连成一条直线,然后线与线之间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各个知识点彼此都有联系,学习的时候也简单很多,也更容易产生联想。
3、注重实验
材料一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1583~1645年)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和国家对战争的看法。(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劳秀斯对战争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思想原则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民众对战争的看法,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对战争的看法;第(2)问,“主张”概括材料二即可,本问的难度在于“原因”和“历史意义”,“原因”的解答要与一战的残酷性联系起来,“历史意义”要从减轻战争灾难的角度归纳。
答案:(1)欧洲民众: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国家: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2)主张:格劳秀斯主张国际战争应受法律约束,并提出诸如交战规则、战俘待遇、武器使用等原则。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更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人们普遍渴望和平。意义:格劳秀斯提出的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这将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和平主义思潮兴起。2.(2012年泉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来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同学说:战争已经永久结束了,真正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
材料二 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话(虚拟): “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材料三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1)如果你站在甲同学的立场上请用史实说明。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哪些矛盾?
(3)材料三中列宁所做的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实际要求回答一战后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第(2)问,材料反映了英、美、德、法、日之间的复杂矛盾,认真分析即可得出;第(3)问,可以将问题转换成“华盛顿体系不能维持长久的原因”。
答案:(1)①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基本维持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②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③签署《非战公约》,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限制国家的战争权。
(2)矛盾:美国与英法争夺世界霸权;法德两国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美日争夺亚太地区霸权。
(3)判断正确。原因: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压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暂时独霸,引起了日本的不满。日本因而不断寻找机会冲破华盛顿会议的束缚,所以说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火种。3.(2012年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巴黎街道,引吭高歌:“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最后,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法国士兵路易·迈雷在1916年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 德国军队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耳曼的领土将在10月1日开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德国人的职务……
——《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
(1)材料一中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国际条约?该条约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一战中士兵信念的变化从材料信息“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中提炼。“原因”要从战争的时间、伤亡及对战争的反思等方面归结。第(2)问,“条约”根据材料涉及的内容判断。“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英法实力、英法苏之间关系、法西斯的侵略、二战的爆发等方面归结。
答案:(1)变化:为祖国而战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被否定。原因:战争持续时间比预期长;战况异常惨烈,伤亡巨大;士兵们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对战争的恐惧和反思。
(2)条约:《慕尼黑协定》。危害:削弱了英法自身的力量;破坏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信任,导致构筑欧洲集体安全防御体系的希望落空;助长了德意法西斯侵略扩张气焰;加快了二战全面爆发的步伐。
4.(2012年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一幅反映二战前某重大历史事件的漫画
说明:这幅漫画中,正义化身的超人(美国)左手抓着斯大林(苏联),右手擒着希特勒(法西斯德国),正朝瑞士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所在地)飞去,要带这两人去接受“审判”。
(1)为什么美国超人会把斯大林和希特勒放在一起去接受审判?(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二战前的外交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前各大国的外交。第(1)问,苏联在二战前后最值得反思的事件是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这一条约产生的消极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首先要明确美国二战前的政策是所谓的“中立”政策,然后对这一政策的影响进行辩证的分析。
答案:(1)因为二战前,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蓄意扩张,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它使苏联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同时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
(2)二战前,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了“中立”政策,这一政策发展了美国的对外贸易;但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并导致战争规模扩大。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雅尔塔体系形成后,与冷战格局一起成为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两条主线,即合作主线和对抗主线。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于雅尔塔体系与冷战格局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雅尔塔体系是冷战的根源,冷战是由雅尔塔体系造成的。历史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是不正确的。雅尔塔体系不仅不是冷战的根源,反而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
——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体系的视阈》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特点。
(2)你认为雅尔塔体系是冷战的根源还是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为什么? 解析:第(1)问是简单的基础知识考查;第(2)问是开放型的问题,注意答题的方法,要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1)从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到两极格局对峙;从两极格局瓦解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肯定的回答——雅尔塔体系是冷战的根源。因为它突出了美苏两个大国的地位,为后来两国的争霸埋下了祸根;美苏两国各自划分了势力范围,这是日后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雅尔塔体系结束了近三百年的维持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格局,直接导致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否定的回答——雅尔塔体系限制了冷战的发展。因为它倡导建立联合国,而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后来的联合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这个作用;美苏之间的矛盾并非从雅尔塔体系开始的,早在一战后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就被资本主义国家称之为洪水猛兽,因此美苏意识形态的纷争由来已久,不能归结到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铲除了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使追求和平、反对战争逐渐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
辩证分析的回答——雅尔塔体系对维护战后和平、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论据部分可以参考肯定与否定观点的内容)(评价标准:学生可以从肯定、否定或辩证分析的态度来回答。无论采取哪种态度,都需要提供三个以上的论据。言之成理即可)6.(2012年长沙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是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
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但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 材料二 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后代,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作出反应。……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
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
(1)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尼赫鲁、萨达姆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亚洲局部战争频发的诸多因素,并谈谈你从这些战争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第(1)问,要从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角度,归纳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第(2)问,“因素”可以从历史、民族、宗教、领导人等多方面归纳;“启示”应“从该怎么做”入手,言之成理即可。
一、以纲为纲, 明晰考试要求
所谓“纲”, 主要指《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简单地说, 《考试说明》就是对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和解说。我们可以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 并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情况,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 发现命题的变化规律。经过一轮的复习, 知识点已经具备。那么在二轮复习当中, 更应夯实基础知识, 把握纵横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揭示普遍规律, 同时寻求知识网络的交叉点, 加大交叉点的知识整合, 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如:三角与向量交融, 解析几何与向量交融, 数列与不等式交融, 函数导数与不等式交融等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以本为本, 抓好专题复习
第一轮复习重在基础, 指导思想是全面、系统、灵活, 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则重在知识和方法专题的复习, 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 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 是数学解题能力大幅度提高的阶段, 高考数学能否考高分, 关键在于第二轮专题复习效果的好坏, 对此同学们要高度重视, 切不可掉以轻心。第二轮专题复习主要有以下三类:
1. 围绕知识点交汇的专题复习。
在这一阶段, 主要是加强各知识板块的综合, 对知识的交*点和结合点进行必要的针对性专题复习。例如, 以函数为主干, 不等式、导数、方程、数列与函数的综合;再如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 平向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综合等。
2. 有关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专题复习。
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 (1) 函数思想方法:根据问题的特点构建函数将所要研究的问题, 转化为对构建函数的性质牗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最值、对称性、范围和图像的交点个数等牘的研究; (2) 方程思想方法:通过列方程 (组) 建立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 通过解方程 (组) 实现化未知为已知, 从而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3数形结合的思想: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相对应, 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比如点M (x, y) 到点A (a, b) 距离的平方, 点M与点A (a, b) 两点间直线的斜率。但此方法主要运用于解选择题和填空题, 在解答题中要使用慎重。 (4) 分类讨论的思想:此思想方法在解答题中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地位, 在解题中应明确分类原则:标准要统一;不重不漏;不主动先讨论, 尽量推迟讨论。此外在解题过程中, 尽可能地简化分类讨论, 常可采取: (1) 消去参数; (2) 整体换元; (3) 变换主元; (4) 考虑反面; (5) 整体变形; (6) 数形结合。
3. 有关于三种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 的解法的专题复习。
三、以练代练, 提升数学运算能力
想要真正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勤练习才是王道。想要熟练唯有通过不断的机械练习, 这是学数学最痛苦的一段过程, 但这也是每个高分取得者的必经之路。
1. 要侧重于训练客观题和中档题, 训练速度和正确率, 也要适量做一些综合题, 提高解题思维能力。
并及时总结、记忆, 内化提高。
2. 要强化技能的形成。
技能包括:计算、推理、画图、语言表达, 这些必须做得非常规范, 非常熟练, 做的时候要再现数学思想, 也就是要明白每一步为什么要这么做。
四、以考学考, 提高应试技巧
考试是一门学问, 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 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 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我们要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 把平时考试当做高考, 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诸方面不断调试, 逐步适应。
平时考试的试题要精选, 要注意试题的新颖性、典型性, 难度、梯度和计算量适中。一般说来, 考试时首先要调整好心态, 不能让试题的难度、分量、熟悉程度影响自己的情绪, 力争让会做的题不扣分, 不会做的题尽量得分。然后认真、仔细读题、审题, 细心算题, 规范答题。其次, 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讲究快速、准确。平时做题应做到:想明白、说清楚、算准确, 即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密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当然应试的策略要因人而异, 比如基础好的学生做填空、选择题可以控制在45分钟左右, 基础较差的可能需要一小时, 主要是看怎样处理效果最好。每次考完后都应认真总结。
总之, 高三复习夯实基础是根本, 掌握规律是方向, 提升能力是关键。我们必须“以纲为纲”, 明晰考试要求, 从复习备考策略上多下功夫。以不变应万变, 才可能利用有限时间, 取得最佳效果。
摘要:高三复习夯实基础是根本, 掌握规律是方向, 提高能力是关键。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搞清基本原理, 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以及对知识本质意义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以纲为纲”, 明晰考试要求, 从复习备考策略上多下功夫。
一、引导学生找准复习切入点,以点带面,合理构建知识体系
在二轮复习的课堂上,教师通常会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这样的复习相对一轮复习的按部就班而言,知识体系跨度增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桥梁,抓住知识间内在的、横向的联系。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一些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比如,动词短语作为历届高考必考的考点,在各种题型中均超高频地出现,应给予其高度重视。而在以往的教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它们的掌握并不扎实,用错的现象比比皆是。拿cut一词构成的动词短语来说,若让学生很快记住cut up, cut down, cut off, cut in, cut out 的含义并做到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笔者观察,目前市场上充斥的参考材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动词的排列顺序来讲解这些动词短语的,而学生往往也无意识的按这种排序来记忆短语,但往往刚刚记住一个,转而却忘了另一个。其实在笔者看来,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找准串起零碎知识的那根“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的渗透给学生一些技巧性的知识,让学生转变思路,把动词后的小品词(up, down, off, in, out等)作为“线”的话,通过分析这些小品词的内在含义,我们可以全面、精准地掌握动词短语,构建更加牢固的知识脉络。比如:小品词off在字典中有这样的义项:“表示除掉或分离”,那么它所构成的短语cut off表示“切断;使隔绝”就不难理解了,另外take off表示“脱掉(衣物)”,“(飞机)起飞(与地面分离)”以及wash off表示“洗掉”,turn off表示“截断(电流﹑ 水等);关掉(电器)”等等,这样的记忆,便达到了“识字不识字,先识半个字”的境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找到能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的切入点,这样的切入点我们找到的越多,对考题窥视的角度越全面,对知识点把握的越精准,对问题的思考也就越透彻。
二、指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做题效果,重做揣摩高考真题
一轮复习后的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方面仍较为薄弱。同时,由于英语学科的自身特点,一轮复习所涉及的知识繁冗庞大,在二轮复习阶段,更应该通过做题来查漏补缺,巩固学习效果。但面对做题,很多学生一味的为了做题而做题,最终沦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建议教师在平日的试题讲解中,灌输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做题态度,鼓励学生注重提高做题的效果,学会就题论“理”,就题寻“规”,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道题目的效用。比如这样一道单选考题:
(2006重庆)______ and I’ll get the work finished.
A. Have one more hourB. One more hour
C. Given one more hourD. If I have one more hour
本题考查的是句式“祈使句/名词短语+and/or+陈述句”,由此得出正确选项B。如选项A表达有误,可改为“Give me one more hour”;选项C除可改为祈使句外,还可以把题干中的and去掉,转化成“Given one more hour, I'll get the work finished.”;而选项D中若使用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就要把与之冲突的并列连词and去掉。通过这样的步骤,这道题被我们做透、做细了,实现了此题作用的最大化。
另外,通过对近些年各省高考真题的研究,笔者建议,教师极有必要在考前利用高考真题指导学生掌握高考命题的“脉门”,明确复习方向。为什么历年真题被置于如此高的位置予以重视?
第一,各省高考试题的命题难度、广度相对稳定,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命题思路,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复习;
第二,高考真题自身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且试题内容跨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很多文章都可以作为平时阅读、背诵的优秀素材。加之,如果我们把这些文章像学习课文一样的做到精读,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单词也一同解决了;另外,对于其中长难句的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单选题、改错题的把握;再者,如果我们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些含金量较高的词句,并把它们应用于书面表达,为自己的文章增色,则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第三,高考中常常会有考题“重现”的现象。比如:remain作为系动词,2007年山东省、2008年辽宁省及2009年四川省连续三年考查了“remain seated”结构。
所以说,历年真题的作用不容小视,利用真题来达到磨练应试技巧、提高英语水平的效果,省时、省力、高效。
三、协助学生调整心态,培养科学的应试习惯,掌握正确的应试策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在研究影响高考的因素中发现:占第一位的因素是考生应试中的心理状态,其次是考生考前的心理状态,再是学习方法及学习基础。换句话说,知识水平是高考成功的基础,而考生心理状态的调节是决定应试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要想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必须调整心态,培养科学的应试习惯,掌握正确的应试策略。
首先,学生对每次考试的期望值应该尽力且量力。在制定考试成绩争取达到的目标之前,每个学生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应该做出正确的估计,正视自身实际水平,保证在考试中做到心态平和,正常发挥。
其次,学生应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高考是面向全省高中毕业生的选拔性考试,试卷中的基础题、中档题占全卷的80%左右。可见,如若学生在答题时能够集中精力,细心审题,把会做的题做到万无一失,其余的难题争取最大限度的拿分,取得满意的成绩并不是件可望不可及的事。同时,建议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把重点落实到位,“抓大放小”,抓住基础,不搞难题、偏题、怪题的钻研。
再次,考试中,学生的答卷速度应适中。太慢,时间不够,易导致试卷的大量失分;太快,易急躁、马虎,准确率降低。要求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加强对知识点与解题思路的熟悉度,注重培养分析解题能力。学生平时做题时可以把每道题或每套题都掐好时间,开始做题时可适当放慢速度,着重训练解题思维,随着解题思维的日益成熟,逐步缩短做题时间。
总之,对于英语学科而言,高考备考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二轮复习则是重中之重。如果每位教师能够认真落实以上几点,就能为之后的三轮复习及其他备考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保证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中国高考真题全编(英语)[Z]. 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9.
3. 第二轮复习需提高做题效果 [N]. 扬州晚报. 2011.12.28. (C3)
4. 常艳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访谈录 [DB/OL]. 新华网河南频道, 2006.5.17.
突破“计算关”,对一些成绩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在平时,我常看到有些同学拿着发回来的卷子,看到自己会做而做错的题目,一拍脑袋“哎,气死我了!这一题不该被扣分的。”有些同学在仔细检查后,发现不是由于自己粗心马虎写错一个符号或数字,就把一道题的计算过程复杂化了,走了不该走的弯路,而导致不必要的计算过程错误,要知道每一道题的做题过程都是有各自的规律的,该写的步骤一定要写,否则就会失去得分点,不该写的地方你多写了,一方面你绕弯路了,而且还给自己增加出错的机率。黄华数学老师认为,粗心马虎也好,计算走弯路也好,归根到底,一句话,还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应用不够熟练,做题的技巧方法不够。
首先,要认识到扣分的地方在哪里,错误的关键在哪里,是公式定理知识点没记清楚,互相混淆代入时错了,还是粗心大意写错一个符号少写一个数字错了,如果是前者,赶紧把各章节的公式定理细细地整理梳理一遍,然后,再作相应的题把它应用自如如果是后者,就要在做题过程中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做完题后,更要检查一遍,这对于找回关键的几分关系重大,或许正是这关键的几分,使你能够进入你理想中的某所大学,或许正是这关键的几分,使你能够进入清华北大,所以,千万别忘了在做完题后的检查。
平衡问题
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
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轴上和y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Fx0Fy0)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y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y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5、对称法:利用物理学中存在的各种对称关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对称法。在静力学中所研究对象有些具有对称性,模型的对称往往反映出物体或系统受力的对称性。解题中注意到这一点,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6、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7、相似三角形法:利用力的三角形和线段三角形相似。
二、典型例题
1、力学中的平衡: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a0。表现: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
例1
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的水平面上,现对它施加一个拉力,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时这个力最小?
解析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到重力mg,地面的支持力N,摩擦力f及拉力T四个力作用,如图1-1所示。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则fN,将f和N合成,得到合力F,由图知F与f的夹角:
arcctgfarcctg N不管拉力T方向如何变化,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变,即F为一个方向不发生改变的变力。这显然属于三力平衡中的动态平衡问题,由前面讨论知,当T与F互相垂直时,T有最小值,即当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90arcctgarctg时,使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拉力T最小。
(2)摩擦力在平衡问题中的表现
[关键词]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二轮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41
经过一轮复习(夯实基础阶段之后,学生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了相对坚实的写作基础,尤其是基本句型结构方面。那么在接下来的二轮复习中写作备考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了。下面我从三大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此稍作总结。
一、学生一轮复习后的英语写作状态
一轮复习过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没有了写作的恐惧心理。
2.学生会使用五种基本句型结构(如:在汉译英练习中准确度相对高了。
3.学生的写作作品中能涵盖题目所要求的基本要点。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如:
1.文章整体结构布局不合理,层次不分明。
2文章不能开门见山,与话题无关的话较多。
3.信息点之间缺乏逻辑关系。
4.缺少优美的句式或必要的衔接词句。
5.书写不规范。
二、二轮复习中书面表达备考策略
1. 掌握和运用高级语法结构
在学生利用简单句式正确表述观点和内容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使用复杂句式,和一定量的高级语法结构增加文章的优美度和采分点。
2.训练学生恰当使用过渡性词语
恰当地使用过渡词及表达,能增强文章的连贯性,使之浑然一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将书面表达中的过渡语作了专门收集和整理,在写作训练中有针对性的穿插训练。
3.语篇训练
训练学生将零散而杂乱的内容有机地结合为一篇流畅的作文,有利于训练学生上下文衔接的技巧和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4.经典范文诵读
背诵经典范文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和提高语感。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这一阶段诵读历年高考书面表达范文,培养语感 ,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这也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5.限时作文训练(二轮专项训练阶段
在二轮专项训练阶段,老师应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所要求的作文,并坚持限时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表达应试能力。
三、写作具体训练策略
1.背诵范文,积累素材,培养语感
老师收集并整理各省、市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范文或英语教学报刊上的优秀文章,每天花15分钟左右让学生大声朗读,力争背诵下来以扩展思路、培养语感。
2.进行熟悉题材的写作训练
高考书面表达的题材大都源自于学生日常生活,是与他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在训练时应选熟悉的题材,并尽量通过各种体裁“输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坚持师生及时点评作文和生生互评作文
在作文评阅中,要坚持一个原则,持有一种态度,主张一个做法,不忘留点记号。
4.佳作欣赏
每次作文评讲完后,老师挑选一定数量的精品作文在学生中交互传阅或粘贴在学习园地供学生欣赏借鉴。教师也可将优秀习作扫描,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和欣赏。
5.坚持不懈,坚持训练
坚持二轮复习中,每周至少训练一篇作文,并针对高考常考题型和体裁,坚持常规训练。训练要循序渐进,要做到由词到词组,再到句子,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简单句往往是主菜,要彻底消化,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复杂句(包括并列句则是佐料,有之增色,缺之乏味。要视具体情况运用,不可片面追求,舍本逐末,以免弄巧成拙。
最后让学生要记牢:认真审题,是关键;开篇末尾,要准确;语言输出,要规范;誊写之前,细查看; 卷面整洁,要做到。
[参考文献]
[1]姚腾亚,龚轶.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12).
[2]周丰玫.英语书面表达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2).
[3]周玉云.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高分策略[J].高中生之友,200523).
【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推荐阅读:
202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210-21
生物二轮复习高考复习10-12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备考06-10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方法11-12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高考模拟试题09-24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的方法建议06-10
2023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划五步11-22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教案之文言文翻译05-25
高考物理二轮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