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制度(精选8篇)
1.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规范公司 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2.应急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快速反应”的原则,3.应急管理分“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物资保障等。4.成立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主管安全生产副经理、矿长为副组长,安监科长、各采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制度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安监科,并负责日常管理。5.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与修订。公司应急管理制度领导小组负责预案的编制、修订。预案要符合《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并保持与上级部门预案的衔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实际演练情况,适时修订《预案》,做到科学、易操作。6.应急管理培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应急管理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事故预防、危险辩识、事故报告、应急响应、各类事故处置方案、基本救护常识、避灾避险、逃生自救等。7.应急演练。根据应急演练计划,每年至少分别安排一次桌面演练和综合演练,强化职工应急意识,提高应急队伍的反应速度和实战能力。安监科负责做好演练记录和总结。8.应急通讯设备保障。公司要对电话、对讲机、手机等通讯器材进行经常性维护或更新,确保通讯畅通。9.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根据公司预案做好应急救援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工具、材料、药品等保障工作。确保经费、物资供应,切实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并对应急救援设备、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测、维护、更新,确保性能完好。10.应急处置。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11.成立兼职救护队,人员由各科室、采区主要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组成,并进行经常性训练,熟练掌握基本的救护常识和救援能力。12.应急救援协议。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及相关部门的预案和应急组织相衔接。根据有关规定,公司要同石家庄市矿山救援中心签订救护协议,一旦发生企业不能自救的事故,请求石家庄市矿山救援中心支援。13.应急管理thldl.org.cn费用由公司总经理审批,财务部门予以保障。14.本制度解释权归应急管理制度领导小组,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矿业有限公司应急管理制度
**矿业公司应急领导小组
公司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公司经理、党委书记任组长,公司副经理任副组长,各专业副总、经理助理、科室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安监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按照《华泰公司2011年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的各项规定,健全应急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形成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群团组织协助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积极开展好应急管理工作。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预防和处臵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写与修订制度 公司应急管理制度领导小组负责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与修订。预案应符合《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并保持与上级部门预案的衔接。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臵、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预先制订的计划或方案。
(一)制定应急预案必须注重预案的合法性、规范性 要确保预案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使预案有法律依据,具有权威性。
(二)在预案类别上注重针对性,避免千篇一律 应急预案应体现在“具体处臵”上。编制预案时,必须确立单位其内部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处臵的责任主体,强化对各类危险源的防控和监管措施,明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和具体的处臵程序、方法。预案应一事一案,越简明具体越具操作性,决不能搞“大而全”。预案应明确应急分队、24小时开通的值班电话、一套高音喇叭、一个信息安全员、一套应急处臵措施、一套应急设施设备。确保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能做到在发现、报告、预警、指挥、处臵等环节迅速到位,紧密衔接;
(三)在预案的编制中要注重完整性、可操作性 完整的应急预案应当充分体现应对突发事件各环节的工作,明确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发、事中的各个进程中,谁来做,何时做,调动哪些资源做,这不仅要求预案内容完整,而且更讲求可操作性。
(四)应急预案要及时修订,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都要进行预案的重新评估和修订。
应急管理培训制度
为促进应急管理 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坚持“分级负责、以人为本、分类培训”的原则。采
取“统一组织、集中授课、学习考察、座谈讨论、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主要对象是:党政领导干部和部门负责人、应急管理专兼职人员、基层干部、单位负责人、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内容主要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重点学习:制定方案。按照培训计划,制定具体培训方案,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对象等。应急演练制度
第一条 矿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通过应急预案演练验证事故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发现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二条 进行事故应急预案的演习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在演练过程中,应让熟悉危险设施的职工、有关的安全管理人员一起参与;
(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向所有相关职工以及外部应急服务机构公布;
(三)演练应邀请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参加,并邀请集团公司安监局、总调度室相关专家作为观察员监督整个演练过程;
(四)每一次演练后,应核对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规定的内容,找出不足的缺点。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期间通讯系统是否运作;2.员工是否安全撤离;
3.急救服务机构能否及时参与事故抢救; 4.是否有效控制事故进一步扩大。
第三条 演练计划应细致周密,要把各级应急救援力量和应该配备的器材组成统一的整体。
第四条 演练的基本内容应根据演练的任务要求和规模而定,应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各演练单位相互支援、配合及协调程度;
(二)矿生产系统运行情况,矿应急情景、应急抢险、急救与医治;
(三)有毒有害气体监测与化验;
(四)事故区清点人数及人员控制,防护指导,包括专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及对员工对毒气的防护;
(五)通信及报警讯号联络,各种标志布设及对危害区域的变化布设点的变更;
(六)其他应检查的内容。
第五条 演练人员应至少由以下两部分人员组成: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演习员工,占演习人员的绝大多数,从指挥员起至参加应急救援的每一个专业队成员都应该是现职人员,即将来可能与事故应急救援直接有关者。
(二)事故应急救援方面的管理人员,演练后演练者应共同进行讲评和总结。
第六条 演习时间安排基本应按真实事故条件下进行。可根据演习的需要安排合适的时间,演习日程安排后一般要率先通知有关部门和参加演习的个人,以利做好充分的准备。
应急通讯设备保障制度
通信设备保障应急工作要求应急指挥部下达通信保障应急命令后,相应的通信保障应急机构和队伍立即进入紧急状况。具体要求如下:
1、通信设备保障及抢险应遵循先重点、后一般;先急后缓;在任何情况下,应急、咨询及相关联系电话,都必须确通信畅通。
2、应急通信系统应保持高度警戒,实行24小时值班,主要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手机24小时开机,保证能随时联系。事态严重时,所有人员应坚实工作岗位待命;
3、对于应急机动通信,在紧急情况下,上级可以越级指挥调度或口头下达指挥调度命令,下级也可以越级上报或口头进行汇报;
4、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在组织执行任务过程中,应及时上报阶段性任务执行情况,使上级及时了解进展情况,便于决策。
5、建立健全覆盖矿井应急救援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平台,各专业和区队负责对井下隐患情况进行排查登记,并及时报告公司调度室和安监处,通讯信息中心负责保证信息畅通。
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制度
公司按照《华泰矿业公司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配齐配全矿井应急救援装备,不足或损坏、报废的,必须及时补充,并保证状态良好。严格按照规定建立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储备制度,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
第一条应建立应急物资装备信息库,并按照《应急预案》和本制度,在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做好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储备。
第二条应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管理,按期检查,以使应急救援物资质量可靠,库存充足,确保定期保养、性能良好。防止储备物资被盗用、挪用、流散、失效、损坏,一旦出现上述情况,要及时予以补充、更新和维护。
第三条 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在矿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责任分工和突发事件性质、规模和危害程度,及时调拔应急救援物资。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必须率先保证物资到位。
第四条 应急救援物资主要是指抢险救灾物资及装备器材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医疗器械和药品,主要采取统一采购、统一储备的形式,按照规定提取应急救援专项资金。
第五条 应急物资应建立台帐,并实行动态管理,使用后应尽快补充。
第六条 应急物资调用根据“先近后远,满足急需,先主后次”的原则进行。
第七条 在应急储备物资不足的紧急情况下,可实行“先征用、后结算”的办法。应急物资使用后,由公司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结算资金。
应急处臵制度
事故发生后,保卫科人员要配合莱芜市公安部门按照救
灾指挥部安排进行警戒,并维护好事故现场,做好公司治安保卫工作,为救援工作创造良好的治安条件。
按已批准的“矿井专项灾害事故救援预案” 尽快安全撤出灾区人员,积极组织营救遇险遇难人员,及时救治受伤和中毒人员;指挥部对根据事故灾难性质迅速恢复被损坏的供电、通风、提升运输、排水、通讯等系统,确保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并采取措施为遇险人员逃生创造条件。
发生矿井火灾、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和火药库爆炸等灾害事故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隔离措施,当事故发生在地面时要立即对地面工业广场进行警戒隔离;当事故发生在矿井一翼或一水平时,要立即对矿井另一翼或其他水平人员进行隔离疏散,并根据灾害情况采取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矿井发生突水事故时,根据突水水平决定危险区的隔离范围,当突水发生在-400水平时,要对以上水平人员进行隔离,严禁人员进入-400水平;当突水发生在-180水平时,要对以上水平人员进行隔离,同时立即通知-180水平人员按照避水路线快速升井;当水灾发生在地面时,要立即关闭井口防水门,同时对井下人员进行隔离疏散,在隔离区设臵标志牌,严禁人员进入隔离区。
采掘工作面发生顶板灾害后,现场人员要迅速撤离危险区,采煤工作面要由队长安排专人在上下出口进行站岗,禁止人员进入工作面。掘进工作面要由班长安排专人迅速撤离迎头,禁止人员进入工作面,确保现场的救援和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发生停电停风、提升运输、地面等灾害事故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危险区隔离范围,并设臵警戒,严禁人员进入隔离区。
当发生井下有人员被困时,立即利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确定人员被困位臵,利用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给被困人员创造生存条件。被困人员中的管理人员、有经验的老工人要稳定人员情绪,探查逃生路线,组织自救和互救或等待救援。
现场救护、救治及医院救治由现场抢险救援组负责组织专业队伍按有关施救规定,本着“先伤、后亡”的原则抢救遇害人员。同时,做好施救和现场保护工作。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由医疗卫生救护组负责组织对伤员进行现场紧急抢救和转移治疗。
现场应急救援人员根据需要配带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现场规定。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需要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
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确认和批准,现场应急处臵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恢复正常状态。并采用现场监测与专业定期巡检相结合的手段对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连续进行监测。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有关活动。
国内外关于应急管理分别提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七阶段论等,其中四阶段论(也被称为4R理论)认为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事前预防。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第二阶段是应急准备。包括应急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习,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其目标是保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
第三阶段是应急响应。包括突发事件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急救与医疗、消防和工程抢险措施、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和外部救援等,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
第四阶段是应急恢复。包括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首要任务是使突发事件影响区域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整体情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粗放式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突发事件爆发频繁,自然和人为灾害正在严重的威胁人们生活。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发生了一些紧急重大突发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针对工业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也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应急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一案三制”是基于四个维度的一个综合体系,其中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这四者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核心要素。
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把重点放在事件发生后的及时响应、指挥和控制,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现有的应急管理制度应该更加全面、更具综合性,以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与救援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的应急管理模式。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启动相应的预案,充分动员和发挥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我国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情况分析
我国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现状
工业企业应急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和可能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种外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企业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害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包含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印发和发布、修订完善、评估管理、备案管理、培训、演练等内容。
二是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包括物资统计汇总报告、基础设施建设、督导检查。
三是应急队伍管理制度,包括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应急工作评估分析、应急队伍培训、志愿者选拔和培训等。
我国中小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工业企业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虽然按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普遍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应急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要求不熟悉,对应急处置程序不清楚,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安排专职人员,执行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制度的要求和意义,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是应急预案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应急预案管理的内容包括预案编制、批准、发布、备案、修订完善、培训和演练等环节,规范性和适用性是预案后期实施效果的可靠保障。目前中小企业工业企业应急预案编制普遍缺少权威、系统的技术规范指导,不够简明、实际操作性不强,也没有根据环境变化和企业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修订,导致事件发生后预案缺乏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很多中小工业企业为了保障当前“利益最大化”,忽视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忽视对危险源的控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企业及社会造成一定影响时,采取补救措施,造成企业品牌价值跌损甚至破产,不利于企业发展。
四是应急队伍能力不强。一些企业领导对应急管理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够及时列支专项资金用于队伍培训,无法保障企业内应急物资和应急设备的配备和更新,一旦企业发生突发事件,企业内的应急队伍和设备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五是应急物资使用管理不到位。受到整体经营水平、成本控制和领导者思想观念的影响,不能够配备足够、高质量的救援物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应急响应的效率。
六是应急演练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组织的演练时效性和针对性不足,缺乏真实感,没有进行专业的评价和总结,无法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中小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的建议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首先应从组织体系上不断完善,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相关部门分工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特别是在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矿产冶炼、化工等行业,要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和人员,明确和落实应急管理相关责任,将责任划归到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各管理环节中,将应急工作尽可能量化和考核化,调动企业内部应急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
建立健全企业应急预案管理
对于应急预案缺失的工业企业,应加快推进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应急预案,明确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奖惩措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对预案内容进行修订,请权威机构对预案进行评估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多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将预案的文字性规程落实到演练中,从预案演练结果中发现问题,及时对其修订。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响应要及时。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当突发事件达到相应条件时,启动相应的应对预案,具体应急响应流程见图1。
深入调研,做好事前隐患排查和事后处置工作
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要充分了解企业内存在的风险源。对较低风险源可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并尽快实施,对于较高风险源或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或影响的风险源可采用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对于重大危险源应特别建档登记,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当突发事件发生,企业应立即按照相关制度启动应急管理预案,并按照分级标准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同时采取快速高效的应急措施,协调企业内部应急管理人员、企业内其他部门人员以及企业外应急处置力量一同开展救援行动,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害等。对溢流、井喷、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源失控等会对周边群众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应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报告,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群众发出预警信息。
(四)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加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
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起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大中型高危企业应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企业应建立起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其他企业应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生产关键岗位的员工,务必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
(五)保证企业应急管理投入力度
企业应根据危险等级,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重点加强企业内防护用品、救援设备和救援器材等物资的储备。对于生产流程存在较高风险的工业企业而言,应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科研投入,降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自身应急管理能力。
(六)要加强对工业企业应急管理的监管力度
关键字:电力;应急管理;应急预案
中图分类号:F272; F426.61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用电量逐渐增多,对用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电力供需仍然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威胁始终存在、设备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尚不完善等,这都将对电力安全构成威胁,就需要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学习和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知识,加强对事故的分析预测,提高事前预防,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切实做到安全工作真抓实干,让安全推动企业的深化改革和保证经济的腾飞。
1.电力企业安全问题
目前,各电力生产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分管生产的领导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一些事故通报内容不详,语言含糊,没有把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源及事故责任、需要吸取的教训等介绍清楚;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或供电营业所的登高作业器具和小型起重器材等安全器具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已明显损坏的工器具仍在超期使用。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近几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教作业时发生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下靠搞运动的形式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不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注重通过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
2.电力生产中的应急管理工作
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行中,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建立起应急管理系统,其中的应急预案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成为了电力企业组织体系中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在电力企业的应急预案体系中,应急处置方案是基础。由于电力企业之间的生产规模、组织体系以及管理模式有所不同,那么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系数也会各异。那么在建立应急预案体系的过程中,要将关乎到电力企业风险的各项因素都考虑在内,其中涉及到电力企业的各个部门和相关的岗位,从公司到班组,以至于岗位职能,都要将与之相适应的应急预案制定出来,建立起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规范化动态运作的系统。由于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需要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起衔接,因此,在具体执行应急措施的过程中,要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到属地为主,条块相结合的原则。为了提升电力企业的综合应急能力,要实施必要的培训工作。首先是应急基础教育,建立应急处置方案,将需要应急处理的事故的类型明确,将所要带来的危害程度做出判断,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在进行应急组织管理中,要对于每一位人员的管理责任加以明确,并落实到位。所谓的应急管理,就是对于电力企业中所出现的安全事故,要迅速地制定解决方案,并做到措施准确到位。
3.电力应急管理技术措施
3.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要解决我国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就要从管理体系出发,完善管理体系,对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完善电力系统管理体系,要以安全管理为中心,并采用科学技术来进行救援工作,将新技术用于在救援工作中,可加快救援速度,在短时间里完成救援工作,降低经济损失。另外,完善管理体系还要求做好电子预案、演练评估以及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保证应急管理系统可以顺利运行,相关的部门可以积极配合各项工作。完善管理体系,要求对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并做好救援准备工作,确保救援工作可快速展开,从而降低经济财产损失。
3.2做大做强通信建设
在电力应急管理中,通讯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都已经采用了新的通信系统,并且有些条件较好的电力企业,还建立了微波通信系统,当出现电力事故时,可采用语音电话来传达应急事件,指挥救援工作。现在,通信卫星公司也参与到电力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中,为其开设了卫星信道,急救工作便可通过卫星系统进行。另外,还可采用视频通信功能来掌握急救情况,指导急救工作,将整个急救情况通过视频或是图片的方式,传输给相关部门。加大通信建设,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急救工作在第一时间里可通过通信向相关部门传输急救信息,使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开展应急抢救工作,降低损失率。
3.3提高系统灾害水平
在电力应急管理中,对应急救援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预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可有效降低事故损失。所谓的预测预警,指的就是对电力事故的时间、地点以及受难人数进行预测,然后结合灾害的与预报情况,及所采集的当地的各种信息,进行事故预测工作。在实际生活中,当电力设备损坏时,电力系统就不可进行灾害等各项工作的模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力企业相关部门要进行紧急预案,并且为救援人员开展演练培训,让救援人员参与到模拟故障当中,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灾害实验水平。电力故障进行预测,并且提高电力系统的灾害实验水平,让救援人员参与到模拟实验中,是提高救援人员救援技能,降低灾害最有效的途径。
4.结束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力企业安全同应急管理的关系,并论述了当前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中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做好风险应急管理,以确保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石斌.简论变电检修中断路器的维护[J].科技与企业,2014
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维护辖区稳定和居民根本利益,促进社区文明、安定、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社区针对辖区单位活动特点,坚持“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适时编制应急预案,对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做到职责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
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社区内设立应急管理服务岗,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居民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动员工作,确保必要的社区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经费,加强与驻区单位和上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衔接,构建顺畅便捷的应急管理网络。
三、加强应急队伍素质建设。社区党总支负责抓好应急管理队伍的定期培养和演练,以驻区单位、社区党员干部、预备役民兵等骨干力量为主体,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逐步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四、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保证日常工作经费和物资、装备、基础设施投入,切实做好食品、药品、衣物、饮用水等相关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
五、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一是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做好可能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及时向上级应急办和驻区相关单位上报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二是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本辖区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为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依据。明确各类隐患点的居民楼院长为直接责任人和监控人,对重大风险隐患要进行实时监控、准备好应对措施。三是规范值班和信息报送机制。优化应急值守工作流程,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执行查岗制度,规范信息报送制度,杜绝漏报、迟报、瞒报和谎报。四是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驻区单位之间、相邻社区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五是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驻区单位主要领导建立相互制约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并明确相应职责,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六、广泛开展应急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在居民集聚居地有针对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同应对的良好局面。
一、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制度。
二、各村、街委会及镇直有关单位要按照“统一指挥、协同配合”原则,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和优势,保证应急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三、各村、街委会及镇直有关单位要整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
四、各村、街委会、镇直有关单位要组织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的应急联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及志愿者队伍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应急管理合力。
五、各村、街委会、镇直有关单位要主动加强横向沟通配合,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对可能影响多个领域的突发事件信息要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赢得信息及早发布、及早处置的时间。
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村、街委会、镇直有关单位要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发挥各自作用,服从指挥,加强各部门之间配合,提高协同应对能力。
发生潜在(事故)事件场所:厂区、办公楼前广场、公共区域、走道
发生潜在(事故)事件场所配备器材:排水管
一、应急准备
日常巡检小组每半个月对全公司所有公共区域设施进行重点检查,排除水灾隐患点;
二、应急响应
1.如现场发生因漏水现象引起的水灾,情况不是特别严重,未给公司造成实质的损失,但即将造成损失的,启动B级救援程序,应由责任部门及时通知行政课和设备课,由责任部门主管组建现场控制小组,完成水灾的控制和救援工作;
2.如水灾发现时已经对给公司造成了损失,并且损失有继续扩大的现象,则直接启动A级救援程序,责任单位立即通知应急救援小组总指挥,组织现场救灾活动;
3.现场控制小组组长由责任部门主管承担,负责抗灾工作的指挥动作,设备的维修由设备课人员执行,厂房的维护由行政课人员协助完成;
4.安全疏散小组成员,负责保证现场人员的有序撤离,并对漏水场所的物品进行有序转移,避免造成损失;
5.如因为天降暴雨而发生的水灾,则由人力资源部主导,以最快速度通知工业安全组长及
总指挥,组建现场控制小组,组员由行政课员工及设备课员工组成;
6.现场控制小组组长组织人员对蓄水区域进行调查,分析蓄水原因,在最短时间内想出对策,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不受影响;
7.事故处理结束后,写出书面报告,内容包括: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2)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经济损失的初步统计;
3)事故的原因判断;
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控制情况;
5)找出负责人,制定防止水灾发生的预防措施。
应急管理日常机构的设置模式与职权设定,是公共应急体制中最微观层面的问题,却是一个国家公共应急体制的标志性特征所在,并对整个公共应急体系的运行效能发挥着关键性影响,需要科学定位、合理架构。
1 应急管理日常机构的功能
政府应急管理日常工作机构的主要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负责应急管理事务的日常工作,二是负责政府应急响应行动中的具体协调[1]。
1. 1政府对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后管理职能需要一个机构实际承担
突发事件应对是一个贯穿事前、临事、事中和事后各环节的循环式链条,其中,临事监测和预警、事中处置和救援的职责较易确定,而事前预防和准备、事后恢复与重建的职责较难区分。这些事务有的适合专业分工,有些需要综合协调。目前,适合于专业分工的相关职能基本上已经为政府各部门所承担;而那些需要综合协调的工作只能由政府本身来承担,但政府本身又不可能去实际完成这些繁重、具体的工作。这就造成法律上为政府设定的各种综合性应急管理职能无从落实或落实很差,那么,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承担上述职能就显得十分必要。
1. 2 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需要一个执行机构协助其达成目标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无论采取何种架构的应急指挥模式,其决策指挥功能的实现都需要一个高效运转的执行机构来贯彻,以完成方案草拟、命令传递、信息报送、任务督办等事宜。目前,这些工作往往是由政府临时指定的某个部门来承担的。这种做法的弊端首先是缺乏稳定性,临时指定的部门对于需要完成的工作并不完全熟悉,对其他部门也缺乏协调经验。进一步地,在不同的突发事件中,政府完全可能指定不同部门履行上述职责,导致每个部门的工作都缺乏连续性,工作经验和绩效都无法获得提升。因此,设立一个固定的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充当应急指挥机构的办公室,也是必不可少的。
2 政府应急办的尴尬和困境
2. 1 政府应急办的现状
2003年SARS危机之后,我国的公共应急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级政府陆续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2]地方各级政府应急办的设置方式也大多以国务院应急办为参照。目前,应急办的机构、人员和职责有这样几个特点:1应急办设置在政府的办公机构之内,作为其二级机构;2应急办多数以原来的政府值班室为基础进行扩编;3应急办主要承担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职能,本质上是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秘书机构,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对外行使职权。
2. 2 应急办模式的不足
政府应急办的上述设置模式存在着明显不足,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批评,该系统自身也了解这些弊端并一直在寻求改革方案。这些问题包括:
1) 应急办的权力过小。简单地说,应急办的现有职能基本相当于政府的值班室加上传达室,一方面是负责值班,为政府收集汇总突发事件信息并随时汇报,另一方面就是在政府及其下属部门和其他机构之间传递信息。也就是说,应急办是为政府提供服务的一个内部机构,不是独立承担应急管理职责的一个部门,无权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实施应急管理行为[3]。
2) 应急办的层级偏低。应急办作为政府办公厅(室)下设的二级机构,比政府其他部门要低上一到两个层级。目前,我国30个省级政府应急办中有正厅级机构7个,副厅级13个,正处级10个。在20个正、副厅级应急办中,有13个负责人由省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或办公厅主任、副主任兼任,另外7个为专职。10个正处级机构的应急办主任则全部为专职。各省应急办的编制员额差距很大,多者45人,少的不到10人[4]。在地市级,以山东省为例,有9个市的应急办为正处级,8个市为副处级,应急办人数6 ~ 15人不等,平均为8人左右[5]。应急办常常要代表政府对承担应急管理职能的各部门进行综合协调,而由一个低层级机构来协调众多高层级的机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3) 应急办的能力有限。由于应急办被定位为一个政府内部办事机构,就不可能掌握应急管理所需的各种人财物资源。应急办的工作人员在专业上也不具有优势,一部分人员不具备应急管理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在其他部门看来是“外行领导内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服从应急办综合协调的意愿。总之,应急办没有被赋予足够的级别、权力和资源,也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体系,与处理应急管理事务 的客观要 求相比,应急办显 得过于弱小[6]。
4) 应急办的综合协调职能还与其他原有机构存在冲突。在各级政府设立应急办之前,原来已经存在一批承担一定统筹协调职能的议事协调机构,如减灾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民政部门)、防汛抗旱指挥部(办事机构设在水利部门)、抗震救灾指挥部(办事机构设在地震局) 等。设立这些议事协调机构的目的就在要对某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进行跨部门统筹,而现在又设立了一个代表政府进行综合协调的应急办,既显得叠床架屋,又容易相互掣肘。
2. 3 应急办“升级”的难题
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应当设立一个独立的政府部门如“紧急状态部”或“应急管理署”来专门负责应急管理事务,将政府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能分割出来归这个部门统一行使。而被认为最直接可行的方法,就是将现有的政府应急办充实、升级之后来组建这个部门[7]。但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并不切合实际,非但无法达到整合资源、提高效能的目的,反而会导致现有的应急体制出现倒退。一方面,这种做法割裂了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的关系。应急管理与常态管理并非截然分来,实际上,正是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常态管理不善产生了溢出效应导致公共危机,从而需要通过应急管理来克服危机。大多数政府部门在其主管领域都同时承担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职能,试图由一个部门负责某项事务的常态管理,而由另外一个部门负责其应急管理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将公共应急管理的所有领域和所有环节一手包办,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应急管理机构做到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单独设立应急管理部门将导致新一轮条块矛盾的出现。现有的应急办层级虽低,但其所依托的政府办公机构在整个政府系统中居于中枢地位,有时甚至可以依托政府首长的权威对其他部门发号施令,从而能够勉强运行。也就是说,应急办职能的履行与政府办公机构是紧密相关的,与办公机构日常职能的结合有利于其随时对危险源、应急资源进行准确把握,增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协调的效率和权威性[8]。如果将其设立为一个单独的部门,尽管层级上得到了提高,但失去了位居枢要这一特殊地位,变得和其他部门完全平行也完全同质,要想调动和协调其他部门只会更加困难,势必陷入与其他部门新一轮的条块矛盾当中,甚至造成专业管理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的脱节[9]。
3 应急管理日常机构的设置模式选择
既然现行的应急办模式并不理想,那么,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应当以何种方式设置呢?
3. 1 应急管理日常机构设置的代表模式
从其国家的经验来看,应急管理日常机构的设置有三种典型模式。
1) 以日本、英国为代表的模式
日本的公共应急管理决策机关是内阁,以总理大臣作为最高指挥官;应急管理中的综合协调事务由政府办公机构内阁官房承担,具体由其下设的“内阁危机管理总监”负责;至于公共危机的具体应对事务,仍然由政府各部门分别承担,或者通过一定的议事协调机构如“中央防灾会议”、“金融危机对策会议”、“安全保障会议”将若干个部门组织起来共同承担[10]。2001年7月,英国成立了内阁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CCS)作为其政府负责应急管理的专门机构。CCS设在中央政府内阁办公室下,主要负责组织与协调中央到地方各部门以及相关利益者参与民事应急事务的处理[11]。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普遍设立在办公厅(室) 中的应急办,与日本、英国的上述体制较为相似。只不过,我国政府应急办的机构和职能与日本、英国的类似机构相比要更加弱小一些。
2) 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
成立于1979年的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 ( FEMA) 在规模和职能上比日本、英国的应急管理机构要强大得多,FEMA合并了联邦政府中多个具有应急管理职能的机构,并对其他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事务具有广泛的协调权[12]。FEMA在层级上具有一定弹性,平常状态下是隶属国土安全部的二级机构,危机状态下则可以升格为直接向总统负责的内阁级部门。
3) 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模式
俄罗斯的紧急情况部是一个比美国的FEMA更强大的、决策与执行一体化的强力部门。该部门直接对总统负责,职能涵盖各种突发事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垂直领导,下辖各种应急管理机构、救援部队、技术机构、科研院校,规模达数十万人,并拥有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权[13]。
3. 2 我国的模式选择
在上述三种模式中,应当说美国模式对我国最具借鉴意义。
1) 俄罗斯的紧急情况部是在前苏联末期以来其国内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背景下成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一部门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的保障职能更重于一般性的公共应急管理职能。而在我国当前,并不存在着和俄罗斯一样的社会背景,设立这样的一个超级强力部门并无十足必要。另一方面,如果仿效俄罗斯设立紧急情况部,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军队管理体制的大变革。因为紧急情况部所掌握的救援部队是一种准武装力量,如果在我国要设立一个这样的部门,就需要改变目前武装力量一元化的领导体制,使政府系统能够直接掌握一部分应对突发事件的武装。而这种做法与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政治原则是相背离的,改革的成本和难度很大,还可能在其他方面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俄罗斯的体制不应成为我国仿效的对象。
2) 接近于日本、英国模式的实践在我国并不成功。我国在各级政府办公厅(室)中设立的应急办,与日本在内阁官房中设立“内阁危机管理总监”、英国在内阁办公室中设立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存在相似之处。应急办模式的弊端已如前文所述,即使在其规模和职权得到强化的条件下,也仍然解决不了对公共应急资源的实质性整合难题,也难以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从日、英两国的实践来看,其现有模式也已遭遇类似压力,自身也在试图作出调整。例如,2010年以来,英国政府为了解决其公共应急体制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就开始了新一轮改革,包括将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纳入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核心的的“大国家安全”管理框架,并试图从多方面强化内阁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的风险管理职能[14]。不过,这些改革措施刚刚实施,其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3) 美国以FEMA为中心的模式历经多次挫折反复,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显得相对成熟。FEMA的特点是对美国的应急管理部门进行了实质性整合,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李·维特的领导下,FEMA的运行已经比较成熟,在多次重大灾害中应对得力,获得了美国民众的信任[15]。在2001年的“9. 11”事件之后,FEMA依据《国土安全法》被合并于国土安全部当中,其职责不变,但地位降低[16]。由于国土安全部过度凸显反恐职能,将FEMA原有的很多应急管理资源投入到反恐之中,FEMA的预算被大量削减,人员和资源大多转向反恐行动,各组成部分也被分散到国土安全部的多个部门当中。国土安全部的主要精力则集中于反恐,对自然灾害的应对不够关注,严重削弱了FEMA的应急管理职能[17]。但在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之后,FEMA的糟糕表现使美国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18]。2006年布什总统签署的《后“卡特里娜”应急管理改革法》重新确定了FEMA的地位,授予FEMA在紧急状态下直接对总统负责并代表总统协调灾难救助事宜的职权,使上述问题得到了矫正。
4 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日常机构的制度设计
借鉴美国模式设立我国的公共应急管理日常机构,具体而言,就是要按照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组建一个专司公共应急管理的新部门。但这个部门并不包揽、替代原属各个部门的所有应急职责,特别是对于那些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职能密不可分的领域主要发挥的是协调功能。有学者用“大而不全”的“准大部制”来概括这一部门的职能特征是颇为准确的,即该部门并不是把应对突发事件的所有职能全部集中起来,有时候只是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应急职能横向联系在一起[19]。笔者认为,以我国既有的公共应急管理组织架构为背景,可作如下的具体制度安排:
1) 组建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应急管理主管部门。尽管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政府部门的撤并精简使得单独成立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可能性变小[20]。但如果这个部门是由原有的部门合并精简而来,无疑还是符合大部制改革趋势的。对于这个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职权整合,可以按照三种方式来处理。首先,对于那些主要承担应急管理职能而一般行政管理职能较少的部门,可以完全合并到新设立的部门当中去。这主要涉及的是自然灾害类的管理部门,如国家地震局、国家气象局、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等。因为此类部门主要负责的是单一灾害的应急工作,而这些灾害的管理模式具有相似性,无需设立多个部门单独实施管理,可以将其合并起来进行综合管理。其次,对于那些既有应急管理职能也有一般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来说,由于两种职能密切相关、不宜分离、不便整合,应当继续保留其应急管理职能,但在具体的职能履行过程中要接受应急管理日常机构的协调。再次,对于那些本来就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应急管理职能,也应当整合到这一部门当中去,如目前由民政部承担的救灾职能,编制应急管理规划的职能,将来可能出现的统筹灾害保险的职能,等等。
2) 新设立的部门同时承担中央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的职责。公共应急管理中还有大量的综合性职能是由中央政府本身来承担的,中央政府需要一个机构来负责这方面的日常工作;在发生需要中央政府直接负责的重特大突发事件时,还要有一个机构来承担具体办事职能。这些职能也应当由新设立的这个部门一并承担起来。也就是说,这个部门除了直接负责若干领域、若干环节的应急管理事务之外,在平常状态下还要扮演类似于目前政府应急办的角色,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在中央政府成立了国家层面的应急指挥部时,它还将同时承担指挥部办事机构的职能,即方案草拟、命令传递、信息报送、任务督办等,必要时还可以充当现场指挥机构。
3) 新设立的部门应当保证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并与其他应急管理部门进行充分的人员交流。人员的专业性对于保障和提升应急管理机构的运行效能至关重要,美国的《后“卡特里娜”应急管理改革法》就专门规定其局长必须是具有应急管理和国土安全知识的专业灾害管理者,并至少有5年以上的行政领导能力和管理经验。有鉴于此,新设立的部门除了整合并入其中的各部门专业人员,还应当从接受其协调的其他应急管理部门中分批、轮换地抽调人员到本部门任职。这一做法的目的有二:一是增强应急管理日常机构的专业能力;二是使这些工作人员充当部门间沟通协调的润滑剂,减少条块矛盾所带来的阻力。
5 结论
【关键词】煤炭企业;应急物资;管理
一、煤炭企业突发事件及应急物资管理简述
从狭义上讲,突发事件指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规模较大的,对财产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对社会造成广泛负面影响的灾难和事件。煤炭企业突发的事件有顶板支架回缩、段梁折柱等事故,瓦斯粉尘爆炸,以及水害和火灾等。应急物资是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快速地把物资运往事故一线,是进行灾民安置和有效救援的一个重要保障,事关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救急效果。应急物资管理是进行应急物资需求的预测,是对物资进行的采购和存储、挑拨和配送等全过程管理。应急物资管理涉及的范围广,为了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损害,应当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科学地分析,总结所需的物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加强对于煤炭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讨论,完善应急物资管理机制和体系,尽可能地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引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强化煤炭企业管理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现阶段煤炭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状况分析
第一,应急物资管理体系不健全,有待强化。煤炭企业内部各机构独立性强,导致制定的应急预案框架和格式不统一,预案中各项内容的衔接性不强,导致资源浪费,或突发事件应对上力不从心,效果比较差。应急反馈机制的缺失,对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革新带来制约。根据当前的实质情况,应急物资管理的重心在于突发事件产生后的应对处理,而日常预警防范过程许多工作有待落实,预警和预测不及时,未提前预防。第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管理较为滞后,覆盖面狭窄,应急培训机制缺失。根据当前煤炭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现实,煤炭作业区地理环境复杂,应急物资储备的工作量较大,储备点覆盖面积少,无法满足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需求。应急物资采购过程当中,没有根据煤炭作业区实质情况进行购置的情况相应的存在。应急物资管理体系中,缺乏应急培训机制的情况时有存在,应急物资管理负责人员对物资的认识比较单一,容易造成培训活动缺乏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导致培训的效果差。应急演练过程采取的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状况进行管理或者演练。应急物资管理缺乏全面统一的评价机制,日常的应急物资管理工作和演练缺乏准确客观的评估,最终造成应急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三、煤炭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过程梳理与优化
1.采购与贮存
和常规的采购不同,应急物资采购具有多样性、时效性、大量性等特点,因此采购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采购。应急物资的价格、需求量、品种、采购的难易程度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而定,应急物资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得采购过程存在极大的风险,采购管理需要进行这类事项的规避。对于物资的费用应当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控制物资采购的源头,严格审批物资出入库。为降低应急物资的成本,应当加强对于采购的控制,审核材料预算,完善物资的供需统计,运用横向和纵向比较法科学合理地分析材料消耗,及时地了解导致材料消耗和递增的原因。从而,使得物资计划的职能得到充分地发挥,避免盲目采购造成的物资积压浪费。应急物资具备期限,因此贮存需要十分注意。贮存对物品的品质带来影响,因此实施贮存管理过程应当采取新的方式,比如使用流动管理的方式,采取小批量采购,和信用良好的物资生产厂家签订合同,选择物流配送供应链专业的供应商,保证物资得到及时地供应,降低库存的耗损。
2.运输与配送
应急物资的运输是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同古代战争时期的粮草运送,运输过程产生的耗损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运输过程需要确保弱经济性,运用多种运输方法确保物资按时到达目的地。应急物资具有量大的特点,要求在配送过程及时地将物资送达灾区一线,这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应急物资的配送。
3.基于工作流的应急物资综合管理
工作流指相互链接、相互进行的任务或者业务活动,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过程中实现工作流主要的流程围绕以下几个过程进行。对于采购流程,工作流主要是指订单处理、报价和采购处理、合同的审核、供应链管理和客户电话沟通等。由于应急物资具备特殊性,和常规的物资不同,在物资的订单和报价上需要多揣摩,规避相关的风险,确保应急物资保量保质,获得双重的效果。对于贮存流程,应当严格依据工作流各项流程进行物资的审查和登记,使用时做好相关的出库和处理,确保贮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运输过程,需要做好线路、运输方式和时间等工作流的记录,做好事先的申请、事中的处理、事后的总结,确保物资迅速准确地到达突发现场。配送过程,应当做好配送的详细分工,对配送的数量、品种、地点、时间等按照工作流模式进行,确保工作质量。
四、小结
煤炭企业的生产和事故发生的特点,使得事故具有突发性,无法进行准确预测,这种情况之下,企业应当完善应急物资管理能力。只有应急物资管理完善,企业才能在事故发生之时进行有效应对,尽力降低事故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并且控制事故的持续发生,将激发的灾害扼杀于摇篮。因此,煤炭企业有必要对应急物资管理的过程进行梳理与优化,实现管理最优。
参考文献:
[1]邱永强.煤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J].能源与环境,2008
【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制度】推荐阅读:
企业应急管理制度07-04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07-17
企业停电应急预案10-04
企业消防安全应急预案07-19
镇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07-12
学校安全工作应急制度06-03
学校应急值班工作制度06-27
应急预案评估管理制度09-28
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制度10-15
应急救援的管理制度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