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CPR)基本操作讲稿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肺复苏(CPR)基本操作讲稿(精选6篇)

心肺复苏(CPR)基本操作讲稿 篇1

课程单元一

心肺复苏(CPR)的基本认知

1.CPR的概念 2.学习CPR的意义

CPR的概念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

扣紧“生命链”

“生命链”是指从“第一反应人”发现伤病员开始,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抢救的一个系列过程,它包括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序列,也叫链条,即“早期通路、早期徒手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中美院前猝死存活率对比

在美国,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成年人会此技术, 其对院前猝死病人的救活率超过百分之四十.反观国内, 患者到医前的救活率只有百分之一点四.学习CPR的意义

心肺复苏术(CPR)是现场急救的技术,如果在患者倒地后四分钟之内进行CPR;八分钟内做高级心脏救护术(ACLS),则患者救活率高达43%。故应人人都必须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人人与急救有关,人人皆会CPR, 让许多危急的生命,以CPR抢救回来。

“时间就是生命”

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现场及时开展有效的抢救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课程单元二

心肺复苏(CPR)的操作要求

1.救护人员的要求 2.现场救护的原则 3.伤情的简单评估 4.CPR的适应指征

救护人员的要求

技术要求——准确掌握CPR操作 心理要求——沉着,大胆,细心,科学

现场救护原则

首先保持镇定,沉着大胆,细心负责,理智科学地判断 评估现场,确保自身与伤病员的安全

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果断实施救护措施 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减轻伤病员的痛苦等措施 充分利用可支配的人力、物力协助救护

1、表明身份

志愿者对伤病员进行救护服务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身份:“我是救护员,我现在对你进行救护,请你配合”,以解除伤病员的疑虑。如果伤病员已丧失意识,则要向周围的人说明。

2、心理安慰

在检查处理伤情的同时,还应该安慰伤病员对其实施心理支持,以减轻其思想负担和因过度惊恐造成的心理创伤。

3、检伤分类:分出轻重缓急,对伤病员进行分级处理;

4、救命为主,保持气道通畅、氧的供应,保证循环;

5、迅速呼叫“120”或场内外的急救站点,启动救援医疗服务系统(EMSS);

6、迅速安全转运伤病员。

伤情的简单评估

一般来说,轻伤是指人体仅有局部组织的擦伤或皮下血肿等轻微的损伤。重伤是指人体有骨折、内脏损伤、大面积或特殊部位烧(烫)伤、严重的挤压伤等单一或多项同时存在的损伤。危重伤是指伤病员有大出血(包括内出血)或重度脑外伤等引起昏迷、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现场抢救要准确判断外伤的轻重,坚持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常用的生命指征

(1)神志:伤病员对问话、拍打、推动等外界刺激无反应,表示伤病员已意识不清或丧失,病情危重。

(2)呼吸: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18次,垂危时呼吸变快、变浅、不规则。临死前呼吸变慢、不规则,甚至呼吸停止。

(3)血液循环:正常人每分钟心跳男性为60--80次,女性为70--90次,严重创伤(如大出血),心跳快而弱,脉搏细而速,死亡则心跳停止。

(4)瞳孔:正常时两眼瞳孔等大等圆,遇光则迅速缩小,危重伤病员两眼瞳孔不等大等圆,或缩小或扩大或偏斜,对光刺激无反应。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双侧瞳孔固定散大是死亡的三大特征。出现尸斑则为不可逆的死亡。

CPR的适应指征 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严重创伤、电击伤、溺水、挤压伤、踩踏伤、中毒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

CPR的禁忌症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课程单元三 CPR操作流程

1.判断意识 2.立即呼救 3.救护体位 4.心肺复苏(CPR)5.重新评估

判断意识

轻拍伤病员两边肩膀,靠近两边耳朵高声呼喊:有呼吸或者仅有微弱的呼吸(喘息)即应开始CPR。立即呼救

高声呼救。“快来人呀,救命呀!快叫救护车!”拨打120(或其它急救电话)注意事项 1.地-清楚地址 2.物-明显目标 3.人-伤患状况 4.事-已做处理 5.时-发生时间 # 勿先挂断电话 #

”。没有意识,没

或赶快呼叫周围的急救人员。“喂,你怎么了!救护体位

将伤病员翻成仰卧姿势,放在坚硬的平面上。(注意:不可随意移动疑似脊柱损伤病员)

心肺复苏(CPR)

C、胸外按压 A、打开气道 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按压姿势:两臂伸直,肘关节不得弯曲,双肩正对患者胸骨上方,利用上体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放松时,掌根不得离开胸壁。

确定胸外按压部位 按压掌位

单手掌根接触患者胸部 按压深度至少5cm 按压每分钟至少100次 A、打开气道

成人: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90°)。B、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气道通畅的前提下进行人工呼吸。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应捏紧患者鼻翼,口对口严密接触形成封腔,平静吸气下,向患者口腔持续吹气超过1 秒以上,吹气量以患者胸廓起伏为吹气有效的标志。

按压/通气(人工呼吸)=? 单人施救时,除新生儿外,所有患者按压/通气比均用30:2,婴儿和儿童在双人施救时,为15:2.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才能保证心肌和大脑有充足血供。当有双人或多人在场实施CPR时,为更好地提高按压效率,特别对成人、年长儿,在实施5个周期CPR后,应更换按压人员。施救者应在5秒内完成角色转化。重新评估

四个周期吹气/按压后(约一分钟后)再检查循环体征 沒有循环征象:继续按压

有循环征象: 沒有呼吸:人工呼吸

有呼吸:无意识-检查身体,采取复苏姿势 有呼吸:有意识-检查身体 昏睡体位(复苏体位)如何判断心肺复苏效果? 昏迷变浅,出现各种反射 身体出现无意识的挣扎动作 自主呼吸逐渐恢复 触摸到规律的颈动脉搏动 面色转为红润

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恢复

课程单元四 如何提高CPR操作质量

1.“胸外按压”的重点说明 2.“人工呼吸”的说明 3.“超长时间CPR”的说明

4.跟上生命的步伐——急救知识更新

“胸外按压”的重点说明

1.按压时除掌根部贴在胸骨外,手指也压在胸壁上; 2.按压定位不正确; 3.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 4.冲击式按压、猛压; 5.放松时未能使胸部充分松弛; 6.按压节奏不稳定; 7.两手掌呈交叉放臵。

“人工呼吸”的说明

口对口人工呼吸会不会传染疾病? 患者嘴边有血液 施救者口腔内有损伤 最好不要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如心理有顾虑,可用手绢或砂布蒙住患者的嘴再进行人工呼吸。“超长时间CPR”的说明

一般情况下CPR持续时间

一般认为在患者心搏骤停后立即行CPR 20~30分钟,未见自主循环恢复,评估脑功能有不可逆的丧失,即宣告终止CPR。

超长CPR的应用主要在下列4个方面:

特殊病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如a溺水、b低温(冻伤)、c强光损伤、d药物中毒等。特殊弱势群体的心搏骤停,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终止心肺复苏时需特别谨慎。跟上生命的步伐----急救知识更新 附:

小儿心肺复苏 1.判断意识

叩击足底部,捏掐合谷处 3.小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下压深度:幼儿2.5~3.5厘米,婴儿1.5~2.5厘米(胸廓前后径的1/3~1/2)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

心肺复苏(CPR)基本操作讲稿 篇2

1 对象与方法

2012年我院对118名新护士实施了规范化岗前培训, 针对CPR急救技能培训考核达标率仅为68.9%, 我们依据CPR模拟人在考核中给予的评分结果, 反思扣分问题与教学的相关性, 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并积极安排新护士进行全员复训、补考, 使该项操作考核的达标率从68.9%提高至93.6%, 有效的提升了培训效果。

2 存在问题

实践技能操作的主要考评指标是CPR培训质量的核心, 就是从模拟人检测到的参数来评估CPR的质量。我们在考核时使用高级自动心肺复苏模拟人 (GD/CPR10280) , 成绩中技术数值由模拟人控制器打印, 考官依据打印数据及现场操作过程给予评判。模拟控制器显示的共性问题有:

2.1 按压深浅度不准确误差报警, 占84%, 误差数值由3-136次/5个循环不等。

2.2 人工呼吸送气量大小误差报警, 占53%, 误差数值1-9次/5个循环。

2.3 开通气道不成功报警, 占39%, 与操作者手法 (未掌握下颏角90°要领) 有关。

2.4按压部位不准报警, 占4%, 于操作者手法 (未掌握掌根部重叠及手指上翘、垂直按压要领) 有关。

上述存在的问题反应的是此项操作最关键的技术, 引起教员对教学的反思、分析。

3 问题分析

3.1“教”的问题:

针对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分析教员课程设置中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点“填鸭式”教学多而对学员应用实践能力的评价少, 教员重视自身操作示教的标准多而对学员培训练习中纠偏指导少, 教员重视课堂上与学员二者的互动多而对模拟人应用讲解少, 忽视了此项操作模拟人在考核中客观评价意义, 缺乏三者间互动。

3.2“学”的问题:

部分学员缺乏自主学习精神, 不注重揣摩、体验、内化, 对操作的技术要点更多是停留在“形似而不知其所以然”, 相关理论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面对与模拟人训练中开通气道失败、按压误差率高、送气红黄灯报警等不能提出问题和讨论而影响技术能力的持续提高。

4 改进措施

4.1 调整授课计划。

将CPR操作技能培训教学划分为相关理论知识、现场操作示教、模拟人考核应用技术讲解三个部分。教学内容的变化, 突出了以问题为基础对整个操作知识点的整合, 促使书本上显性知识得到内化。学员在模拟人上能正确体现颈动脉触摸、开通气道的手法、按压部位、深度及频率、按压方法与节律、送气时间与潮气量等技术方法, 考核达标率得到显著提升。

4.2 增加情景教学。

CPR的教学不单纯是讲技术, 更要引导学员树立责任意识和角色的置换, 将救死扶伤、争分夺秒、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带入教学中。教员在指导教学中要利用情景注意激发学员的情感、兴趣, 把注意力转化为对生命支持的责任, 从不断的重复按压和送气动作中揣摩出按压深度5~6cm、送气500~1000m L的精准技术, 把本来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被学员掌握所应用。

4.3 默会知识构建。

CPR教学活动始终都应注重默会知识内涵在教员、学员中的体现, 要“以人为本”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 能够确实解决个体问题, 通过“做中学”达到“学与教”两者的对话, 解决书本中不能描述的实践中技术技巧, 对每一名学员做到手把手的帮带, 重点针对CPR急救技术的核心环节加强讲解和实践操作, 如文字中描述“双肘关节伸直, 依靠操作者体重、肘部及臂力, 有节律地垂直按压”, 但实际训练中发力点、深度、频率、按压与放松的节律的连贯动作是需要认真揣摩、内化, 合理应用的。此过程中教员要尊重学生, 强调实践与探索、对话与讨论的互动教学, 实现双赢。

4.4 注重对新护士进行CPR培训后的中长期掌握效果的追踪。

高效的培训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复习能够达到理想的中长期学习效果, 因此定期进行复训或者以考核带动知识与技能的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5 效果

我们针对118名新护士CPR初期培训效果不佳的现状, 通过进行CPR教学的反思、分析、总结改进, 在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在3个月后对全体新护士进行了复训、补考。通过再次规范化培训考核的验证, 使该项操作考核的达标率从68.9%提高至93.6%,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确保了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娄平, 庄小静, 王武军.护理人员掌握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5) :1381-1383.

[2]张霞, 沈义军, 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探讨[J], 中国医疗前沿, 2009年, 4 (23) :116.

[3]刘桂花, 于京华, 钟燕莹, 等。2231例危急症抢救与影响因素分析[J], 急诊医学, 1997, 6 (2) :69.

[4]杨正飞, 黄子通.如何改善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12, 12 (32) :1139-1143.

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篇3

1、判断反应;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有反应者可自动体位,无反应者平卧位。

2、呼救(EMSS):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并同时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判断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

3、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4--5cm),溺水或其他可能窒息一起的心脏骤停应该先做5组CPR,然后再打电话启动EMSS,每分钟不低于100次。

4、开放气道;松解衣领及裤带1仰头抬颌法一手在患者前额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在下頜下向上抬下颌,使下颌尖、耳垂与地面连线垂直。2托颌法:站在患者后面,双手托住患者下颌,保证头部和颈部固定的前提下,用力将患者下颌向上抬起,避免颈部搬动。检查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5、人工呼吸:1口对口2口对鼻3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约5--6秒一次人工呼吸,每两分钟检查一次脉搏,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

6电除颤:心脏骤停80%--90%由室颤引起,只做心肺复苏不能终止室颤,电除颤是最好的办法,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下降7--10%,右侧放在右锁骨下侧,左侧放在左乳头侧腋中线。首次360J非同步,一次电击后再做5组CPR.7、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2005年底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新版CPR急救指南,与旧版指南相比,主要就是按压与呼吸的频次由15:2调整为30:2.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和终止抢救的指征

(1)观察颈动脉搏动,有效时每次按压后就可触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如停止按压后搏动继续存在,说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复,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

(2)若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应继续进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时仍应坚持人工呼吸。

(3)复苏有效时,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口唇、甲床转红,甚至脚可动;观察瞳孔时,可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4)当有下列情况可考虑终止复苏:

①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②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

③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征时。

学会心肺复苏对于每个人都会很有用,生活中有很多意外,很难保证我们是时时安全的。为了能够有危急时刻挽救生命,建议大家一定要学会初步的心肺复苏方法!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2015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篇4

一、准备流程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态度严肃、反应敏捷

2、物品准备:心肺复苏模拟人、治疗车、纱布2块、弯盘、抢救记录卡、洗手液、手电筒、脚踏垫。

二、操作流程

1、评估环境 现场环境安全

2、呼救、看时间

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有人需要抢救!报告抢救时间。

3、判断意识

快速跑到患者身旁,双手用力拍打患者肩部在两耳分别呼喊“你怎么啦?你怎么啦?”

4、判断呼吸心跳

右手食指和中指放于患者颈静脉搏动处(由喉结向右滑移2-3cm),同时头部伏在患者头颈部“眼视耳听面感”(眼视:胸廓有无起伏,耳听:有无呼吸音,面感:有无气体逸出),评估时间为1001,1002,1003,1004,1005,1006。

5、摆复苏体位

患者取取去枕仰卧位,身体保持平衡,两臂放于身体两侧。患者身下放硬板,医护人员放脚踏板。

6、人工循环(C)

解开患者衣服,松开腰带,找准胸外按压位置(剑突上两横指或两乳头连线中点),、一手掌根部按准位置,另一手交叉按于其上,用力按压30次。

7、开放气道(A)判断患者颈部有无损伤,若无损伤,使其头偏向一侧,用纱布清理口腔及鼻腔异物,恢复体位。仰面抬颌法,左手小鱼际置于患者额头部,右手食指和中指提起患者下颌,开放气道。

8、人工呼吸(B)

5-10秒,计数:

取一无菌纱布盖在患者口唇部进行人工呼吸,捏住鼻翼快速吹入,随机松开,观察患者胸部起伏,吹2次。

9、四个循环

如此按压、人工呼吸共进行五组。

10、判断病人复苏效果(口述)1)颈动脉恢复搏动 2)自主呼吸恢复 3)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射

4)面色、口唇、甲床和皮肤色泽转红

报告:“心肺复苏成功,时间是某点某分”

1、洗手 记录

1)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2)报告操作结束

心肺复苏重难点

一、胸外按压注意事项:

1、颈动脉判断有无搏动,判断时间为5-10s;

2、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按压频率>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为1: 1,按压幅度>5cm,连续按压30次。

3、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无论单人或双人操作均为30:2.4、若颈部无损伤,用压额提颏法,若已发生或怀疑有损伤,则用双手提颏法;

5、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6、按压应稳定地、有规律地进行。不要忽快忽慢、忽轻忽重,不要间断,以免影响心排血量

二、心肺复苏成功指标

心肺复苏术五步操作流程 篇5

1.意识:轻拍患者双肩、在双耳边呼唤。如果病人清醒,要继续观察,如果没有反应则为昏迷,进行下一个流程。

2.求救:高声呼救:“快来人啊,有人晕倒了。”接着联系打120求救,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3.检查及畅通呼吸道:取出口内异物,清除分泌物。用一手推前额使头部尽量后仰,同时另一手将下颏向上方抬起。

4.呼吸:判断是否有呼吸:一看二听三感觉(维持呼吸道打开的姿势,将耳部放在病人口鼻处),一看:患者胸部有无起伏;二听:有无呼吸声音;三感觉:用脸颊接近患者口鼻,感觉有无呼出气流。如果无呼吸,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2次,保持压额抬颏手法,用压住额头的手以拇指食指捏住患者鼻孔,张口罩紧患者口唇吹气,同时用眼角注视患者的胸廓,胸廓膨起为有效。待胸廓下降,吹第二口气。

5.胸外心脏按压:心脏按压部位——胸骨下半部,胸部正中央,两乳头连线中点。双肩前倾在患者胸部正上方,腰挺直,以臀部为轴,用整个上半身的重量垂直下压,双手掌根重叠,手指互扣翘起,以掌根按压,手臂要挺直,胳膊肘不能打弯。一般来说,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

注意事项 :保持冷静,待120调度人员询问清楚再挂电话。

心肺复苏急救常识

猝死:平时身体健康或看似健康的人,在出乎预料的较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导致猝死的直接原因就是——心搏聚停。

心搏骤停:

1、自主心跳停止;

2、全身血液循环终止;

3、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

早期复苏有可能恢复心跳(心脏复苏每延迟1分钟, 复苏成活率下降7—10%)。

心搏骤停后

开始复苏时间 存活率

4分钟内 50%

4-6分钟 10%

>6分钟 4%

>10分钟 更少

心搏骤停时临床表现:

1、急性意识丧失及喘息后呼吸停止;

2、桡动脉、股动脉或颈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4、面色苍白或紫绀;

5、出现痉挛性强直;

6、瞳孔急性无力性散大(心脏停搏后30秒开始);

7、脑电图波低平;

8、心电图改变

成人心肺复苏的步骤:

判断意识:拍肩、大声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同时判断有无呼吸。

立即呼救:请人拨打急救电话。(报告患者的性别、年龄、伤病情;意外事故的地点并标志明确的等车地点;及时等车、清理路障、见车招手;保持有随时接听的电话。)

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

建立人工循环:5-10秒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

按压部位:胸骨下二分之一,身体正中线。

按压方法:掌根与胸骨平行,双臂伸直、掌根重叠、十指相扣;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按压,随后突然松弛但手掌不离胸壁。

按压深度:至少5公分。

按压频率:至少每分种100次(有呼吸无脉搏)。

有效按压:按压时可触及颈动脉搏动,要求持续、有力、匀速。

按压:放松为1:1,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

心脏按压次数与人工呼吸次数的比例为30︰2。

用人工方法借外力来推动肺、膈肌和胸廓的活动,使气体被动地进入或排出肺脏,以保证机体氧的供给和CO2的排出。

用压额抬颏开放气道,之前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头部不要过度后仰。如无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每次吹气时间1秒,吹气后侧头观察,应见到胸部起伏。再做30个心脏按压,历时约2分钟,然后用5-10秒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

心肺复苏成功或急救医生到达,可停止操作。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要犹豫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不要把时间耗费在反复检查有无呼吸、脉搏的过程中。

不要随意搬动病人,注意保护患者脊柱。

心肺复苏(CPR)基本操作讲稿 篇6

关键词:心肺复苏,除颤器,心脏骤停,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

自1956年彼得·萨法尔(Peter Safar)和詹姆斯·伊拉姆(James Elam)提出口对口人工呼吸和1960年Kowenhoven等[1]提出封闭式胸部心脏按压(closed chest cardiac massage),以及1966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首个心肺复苏指南[2]以来,基于早识别、早呼救、早心肺复苏(CPR)、早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的心肺复苏在全球已经抢救了成千上万例患者。如今,心肺复苏已经成为抢救心脏骤停和濒死患者的基本急救技术之一。2010年10月发布的《2010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简称《2010心肺复苏指南》)更是成为了全球心肺复苏的最新标准。

1 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修改背景

自《2005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简称《2005心肺复苏指南》)发布以来,仍存在较多悬而未决的问题[3]。其后的相关研究表明,《2005心肺复苏指南》仍有较多需改进的地方,表现为: (1) 实施《2005心肺复苏指南》以来,心肺复苏质量和存活率也有所提升,但胸外按压的质量还需提高; (2) 各个急救系统(EMS)中的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差异较大[4,5]; (3) 对于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任何目击者进行过现场心肺复苏。《2010心肺复苏指南》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修改,以期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3]。

2 要点速递

2.1 生存链由四早生存链更改为五个链环

心肺复苏生存链由《2005心肺复苏指南》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包括: (1)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2)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在急救调度员的电话指导下仅进行胸外按压的CPR; (3) 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6]。

《2010心肺复苏指南》新增了两个部分,即“心脏骤停后治疗”及“培训、实施和团队”。通过在生存链中增加第五个新环节来强调心脏骤停后续治疗的重要性(图1)。

2.2 心肺复苏优先次序由ABC变成了CAB

在《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大家所熟悉的“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ABC抢救程序被《2010心肺复苏指南》更新为将胸外按压放在第一位的CAB抢救程序。不管是婴儿、儿童或成人心肺复苏术(除外新生儿),施救者首先应进行持续胸外按压。

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成人身上,而在各年龄段的患者中,有目击者在场的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最高[3]。在这些患者中,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7]。

研究显示,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经任何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3]。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2005心肺复苏指南》流程中第一步打开气道被认为是施救者最困难的步骤。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实施心肺复苏[8]。

2.3 淡化了非专业人员复苏过程的口对口人工呼吸,强调根据其掌握急救技能的水平选择性地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是未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目击了心脏骤停事件,应在胸部中央“用力快速按压或者按照急救调度的指示操作”实施单纯胸外按压(hand-only)[6],直至AED使用或者急救人员已接管患者。有研究显示,对于心脏病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与同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复苏方式存活率相近[9]。

如果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有能力进行人工呼吸,应根据按压-通气比率(30∶2)实施心肺复苏,直至AED使用或者急救人员已接管患者[6]。

2.4 取消以“看、听和感觉呼吸”来评估呼吸

将2008年在《循环》杂志上发布的单纯胸外按压(handonly)融入其中,取消以“看、听和感觉呼吸”来评估呼吸,而更加强调目击者的现场心肺复苏行动[6]。《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根本是向大众普及,需要摒弃繁琐而无效的急救方式。强调一旦怀疑心脏停止,目击者就要首先做到立即压、使劲压、不断压。挽救患者心脏骤停的关键是行动,而不是评估[8]。

即使是熟练的急救人员,检查是否发生心脏骤停也应该在10 s内快速检查呼吸、脉搏,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和使用AED。

2.5 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2010心肺复苏指南》仍然强调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的必要[10]。其内容包括:

2.5.1 按压得更快一点

AHA修改了胸外按压的次数,《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要求胸外按压约100次/min,而在《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AHA要求按压大于100次/min。按这个速度,每18秒必须按压30次以上。

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次数对于恢复自主循环(ROSC)和存活后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在多数研究中,给予更多按压可提高存活率,而减少按压则会降低存活率[11]。

2.5.2 按压得更深一点

《2010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术中按压的深度进行了修改,要求对成人按压深度至少为5 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深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约4 cm,儿童约5 cm)。这个幅度比《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指定的深度更深。现有研究表明,按压至少5 cm比按压4 cm更为有效[12]。

2.5.3 持续胸外按压,尽可能减少中断

AHA希望每一位救助者都进行持续胸外按压,直到AED到位并进行心脏电活动分析和除颤。进行足够胸外按压不仅强调足够的按压次数,还强调尽可能减少这一关键心肺复苏步骤的中断[13]。

2.5.4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的回弹

2005年以来的研究结果表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有所提高,再次证实了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即以足够的速度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的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6]。

2.5.5 避免过度通气

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单人施救者的按压-通气比率建议值(30∶2)并未更改。实施高级气道插管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速度是每分钟至少100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可按照每6~8秒1次的速度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8~10次),需避免过度通气[3]。

2.5.6 不建议对心脏骤停患者常规采用环状软骨加压法

环状软骨加压可以防止胃胀气,减少气囊面罩通气期间发生回流和误吸的风险,但同时也可能妨碍通气[6]。7项随机研究结果表明,环状软骨加压的情况下仍可能发生误吸,而对于培训施救者正确使用此方法的难度很大,所以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常规采用环状软骨加压[6]。

2.5.7 强调团队协作的心肺复苏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基础生命支持的程序更注重单人施救者的操作顺序,但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急救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都需要施救者团队的参与,即由多名施救者同时完成多个操作。因此,《2010心肺复苏指南》更强调基础生命支持的培训不仅应教授个人技能,还应当训练施救者作为一个高效团队的成员进行工作[6]。

2.6 简化了高级生命支持流程

传统的心脏骤停急救高级生命支持流程得到了简化和综合,更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并强调应在心肺复苏的非中断期间组织高级生命支持(图2)[6]。

2.7 强调使用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作为检测气管插管位置和心肺复苏质量的手段

研究表明,持续二氧化碳波形图是确认和监测气管插管位置的最可靠方法,在患者转移过程中,操作者应连续监测二氧化碳波形以确认气管插管位置[6]。二氧化碳波形图的应用还包括监护心肺复苏质量和检测自主循环是否恢复[6]。

2.8 加强心脏骤停后治疗

心脏骤停后治疗的关键目标包括以下方面[6]: (1) 恢复自主循环后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灌注; (2) 转运到拥有综合心脏骤停后治疗系统的合适医院或重症监护病房; (3) 识别并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其他可逆病因; (4) 控制体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5) 预测、治疗和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包括避免过度通气和氧过多。

为提高恢复自主循环后收入院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应当实施综合、完整、结构化、多学科参与的治疗体系,包括优化血流动力、神经系统和代谢功能,可以提高患者的出院率。

自2005以来,2项使用同步对照组和使用历史性对照的非随机研究显示,在心脏骤停后进行低温治疗存在一定的优势[14]。

上一篇:观看警示片写心得下一篇:运动会400米广播稿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