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共8篇)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新形势下高中新课程改革赋予了高中政治新的内容,也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现代化建设呼唤高素质的人才,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还是必须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
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和程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让我们感到紧迫和迅速。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建设和谐社会构想的实施,世界风云变幻,社会实践不断地出现了新理论、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情况„„。作为一个政治教师,如果一个老师固守已有的专业知识知识,满足于现有的经验、止步于现成的模式,墨守成规是不可想象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教学不断革新的社会,作为一个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掌握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
第二:是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所进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从各方面来看,都可以称为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革命。它从课程设置、教材制定、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重新设计,立足于生活、着眼于能力„„。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而这些目标和要求是否能真正实现,却有赖于身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这无疑对我们高中政治老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开设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四门必修课,《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文化鉴赏能力》六门选修课。要开设这些课程,按目前中学教学现状,不可能像大学一样每门课有专门老师,一般都是要求每个政治老师上述的十门课程都能开设。要求我们政治老师都必须掌握上述课程的相关内容。
第三: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全民学习,终生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政治老师进行专业发展也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
许多老师教育观念、思想落后,跟不上形势,对前沿的教育教学成果、经验了解不够,汲取、接纳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个人文化素质底蕴不足,对与新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相匹配的学科间的渗透把握能力差;教师基本功差,对时势的敏感性把握能力差甚。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他们仍然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许多老师凭以往经验上课,不太愿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或不太容易。固守已有的旧观念和方法。很少老师主动自觉地进行专业学习。或者教师进行专业学习的时间、机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有些教育行政部门专业培训的质量不高,老师收获较少。而教师继续进修的高等师范学校的培训质量不高。实效性差,影响老师的积极性。高考的指挥捧作用影响依然不可忽视。
政治课的教材、教参往往具有滞后性,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一本大纲、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教一辈子书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要求政治教师及时补充和提供时效性较强的事例和材料,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和方式趋于多样化,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因此,政治教师要钻研教材,善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养成每天读报、看新闻的好习惯,及时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在教学“弘扬民族凝聚力”这一课题时,正好是我国‘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作为适应现代教学的政治教师应及时将发射的盛况、航天员的艰辛、国家的投资、以及许多背后的动人故事及时传递给学生,或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只有这样,政治教师才能立足讲坛,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敬重。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思维。
一、树立崭新的教学观
诚然,在我们的身边不乏一些学科知识丰富,对所教专业教材掌握和驾驭能力比较强、敬业精神可嘉的优秀教师。他们兢兢业业地钻研本学科的专业,能娴熟的把握好重难点,注重知识的传授,是名副其实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楷模,他们帮助学生缩短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大量的人类知识精粹和文化精髓,把人类无比灿烂的文明展示给学生,这本无可厚非。教学中知识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生不是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枝等待点燃的火把,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思维含量则更为重要,学生并不拒绝知识,但是他们拒绝墨守成规,他们更加期盼的“思维体操”。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改变以往自觉或不自觉的教学程式——教学形式的单调,向学生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深入学生之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的身心需求来设计我们的教学。
新的理念是教育和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使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能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与书本知识,而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组合、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把过去只重视知识目标的掌握真真正正落实到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新的教学观必须重视:
(1)老师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2)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坚持“三维”的目标:(3)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努力把教材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现实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4)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老师在整个教学中,要树立生本意识。
树立新的学生观:懂得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人,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观念。
专业知识、新课程开设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四门必修课,《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文化鉴赏能力》六门选修课。要开设这些课程,按目前中学教学现状,不可能像大学一样每门课有专门老师,一般都是要求每个政治老师上述的十门课程都能开设。要求我们政治老师都必须掌握上述课程的相关内容。
教育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 信息技术知识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学生,面对校园网络的不断接通,面对互联网信息的铺天盖地,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不能满足于“一张嘴、一枝粉笔、一块黑板”这种落后的教学手段,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现代教学服务。现代教育技术能以很大的力度在短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和积极思维。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以提高自身信息素质,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应学会利用因特网资源,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热点、专题报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经过整理,及时运用到教学中;通过下载优秀教案、课件,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下载有关图片、动画、文字材料等,方便。
第一: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制作能力。
第二:网络资料收集能力。
第三:多媒体软件工具熟练使用能力。
第四:网络学习、交流、共享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都必须开设研究性学习,政治老师也要能知道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实践、探究、总结、提高。做一个导师型政治老师!
(7)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开设校本课程,拓展学生学习内容和空间。(6)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7)教学评价手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定期外出学习培训,全员轮岗培训(2)教育部门组织交流学习观摩、比赛。(3)学校科组业务学习
(4)老师自我提高学习,自我反思。(5)网络学习
(6)专业发展要注意:实效性、务实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外在促进因素是否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还是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反思‟、反思的指向(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和反思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
科顿和斯巴克斯·兰格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框架,描述了反思的过程:(1)教师选择特定问题加以关注,并从可能的领域,包括课程方面、学生方面等,收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资料。(2)教师开始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以理解这一问题。他们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理解。提出问题后,教师会在已有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如果搜寻不到,教师就会去请教其他教师和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这些信息。这种调查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3)一旦对问题情境形成了明确的表征,教师就开始建立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且还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的效果加以考虑。(4)考虑过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行动计划。当这种行动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循环。
反思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记教学日记详细描述观察到的情景并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或与其他教师一起探讨,交流思想,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还应将在反思、探讨中所学习的经验应用于行动研究之中。
这种实践一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性的知识的获得,而是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促使教师对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意义之所在,追求“反思性实践”。
(三)使教师任教的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教育界人士包括教师开始逐渐认识到: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学校应该具有使学生和教师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这里的学校指的是教师任教的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注重教学专业化的内涵发展。而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教学无法脱离学校。学校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学习的团体,学校中的每个人都是学习者,地位平等,因此,教师是成年的学习者。教师任职的学校当然就是其专业发展的主要环境。
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在经过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以高等院校或教师培训机构为中心提供的教师在职进修机会存在诸多弊病。由于教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高等教育机构中进行的教师培训往往偏重于教育理论基础,很少与教育实践相联系,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虽然教师在大学里学会了“教什么”,但“怎样教”还是应该在中小学通过教学实践来体会。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需要一种能结合理论与实践,顾及教师需要的“教师本位”的教师培训模式。目前,以教师需要为出发点又以教师的任教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校本培训,另一种是教师发展学校培训。
校本培训,按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的界定,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它是以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学校为培训场所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有针对性,结合校情,落脚点在具体教育实践上,跨越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其培训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通过教学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与大学、教育科研部门合作,通过定期研讨、课题指导、合作研究等形式实现理论研究者与学校教师的合作。这种模式达到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目的。校本培训使教师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动机,帮助教师排除了专业发展的障碍,缩小了理想与现实教学的距离。
再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培训,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并不是一所新学校,而是一个全新的 “概念”。它是在原有中小学校的基础上与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合作形成的,融合教师职前培训、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学校形式。“教师发展学校之所以是在中小学建制内,就是为了以现实的中小学教育实践本身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真实环境”。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最早是由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一文中提出的,并且在美国等国家试行过。教师发展学校的目的是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促进学校和大学的发展。根据美国教师教育院校协会2000年1月统计,全美已建立了1000多所教师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仅是大学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或示范学校,而且承担新教师培训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这样,学校通过和大学的合作并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完成教育实习、培训指导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任务。
“教学与学习是不可避免的联系在一起的,教学就是学习”。正是基于这种理论假设,才产生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教师发展学校里,教师与专家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教育理论的消费者,而是与专家平等的合作者。教师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从而提高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发展。《教育探索》2003年第3期
二、树立主动发展的成长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以前是侧重通过订立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来提升教师“专业主义”的被动专业发展,现在应该是侧重通过谋求社会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专业地位的认可来获取教师“工会主义”的主动发展。社会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认可程度越高,相应的教师社会经济地位越会得到提升。
专业主义的评价机制只注重教师外在行为的表现,而对教师的思维、成长关注较少,对教师内在素质的提高是消极的。
早在20世纪70年代,杰克逊就曾经预测教师被动专业发展将被尊重教师个性成长和发展规律,强调教师自身积极作用的主动专业发展所代替。他把教师被动专业发展称为是教师发展的“缺陷”观,而把主动发展称为“成长”观。在教师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不断追求完美,诚然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源泉,但是,仅靠自身的经验是难以获得主动专业发展的,教师要学会“拿来主义”,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进而形成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独特性、敏感性,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概括,不断获得主动发展。
(一)教研制度建设
五、树立积极主动的研究意识
实施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开始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必然会遇到新旧教学理念的冲突、新旧教学方式的相斥。只有自身不断研究这些新问题,解决这些新矛盾,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合格的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研并重”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特征。
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最根本的标志在于他能否对知识的实践进行系统化的反思,通过反思找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觅出解决问题的决策,这种研究虽然没有专业研究者从事研究时所具有的严密研究方案,也没有细致精密的研究程序,但是这却是解决实际问题、拿起反思武器来直面自己面临的困境的、最实用的,也是最必须的手段。通过研究体现出教师作为人、作为研究者所拥有的本性;在研究过程中体会自己的责任,体会自己专业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把自己和自己服务的对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与服务对象共同构成自己的生活世界,不断发展自己的理性,通过理性创造出自己专业发展的新火花,使自己感到真正的心理平安。1教研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2)为教学实践提供方向指向 2教研制度建设的内容
(1)教学方向、教学观念(2)教学方法(3)教学评价 3 注意点: 促进教研发展的措施。
新课改革背景下学校教研制度的思考
青岛市城阳区第二高级中学 曲敏辉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然而,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科学的范围内得到赞同,在实践中也不能立即变为现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付出巨大的劳动,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需要拟定运用这些新的教育思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具体操作法。因此,应该从学校教研制度的角度加以研究,以期保障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组织是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确认一个教研组织在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2)能不断增强组织自身能力;(3)能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因此,组织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实力,带来教师教学行为或绩效的改善过程。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传统的理解总是把学校仅仅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因此,传统教研在功能上更多的是体现为关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不够。这导致有的教师从教数十载,其专业发展水平还只停留在入职后的初期水平。因此,有学者认为:“传统学校,在教师中心、师道尊严背后,掩盖着的是对教师发展的漠视或遗忘。” 要发挥学校教研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功能,学校教研组织就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然而“运用科学建议于学校实践不可能是自发的”。学校教研组织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学习型组织,系统地看,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大家在这种组织中共同学习,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互相砥砺,不断提高自己,反思并勇于修正自己行为,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从我国传统的学校教研的实际状况来看,学校教研主要是组织教师学习,共同研究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因此它具有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征,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教研组织具有五个特征:(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学校发展的共同构想:(2)在教学工作中,抛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不断实现教学行为的变革;(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4)人际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5)人们抛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学校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学习型组织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学习的速度、能力和才能,通过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并因此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才是最成功的学习型组织。
二、构建学习型学校教研组织结构
(一)创建学校教科室,走教改的组织化道路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焕发出了极大的科研热情,教师自发性的教改活动在蓬勃兴起。然而,由于缺乏学校的组织管理和规划,教师的教改活动,随意性大,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支撑,缺少具体的指导,影响了教改的效果。为了引导教师的教改活动,促进教师教改能力的提高,让教改担当起“科研兴校”的重任,走教改的组织化道路成为学校的必然选择,学校教科室具有以下主要职能:(1)负责校本教改的规划和管理,对外联系专家,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2)组织课题研究。根据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立足校本,组织教师开展以应用性为主的课题研究;(3)收集教育科研信息,组织教育理论的校本学习和研讨,宣传推广适合本校的教改成果等,为教师搭起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实践证明:教科室不仅在促进教师由分散的个体性研究向有组织的课题化研究转变上起了积极作用,而且组织型的学习研究活动,对促进教师群体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和专业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构建开放型的学校教研组,赋予学校教研新的内涵 1.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教研组,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学校建立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通过对各学科教材内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实现了专业的增值。2.构建区片学科教研网络,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在原有学科教研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学科教研网,定期就共同面临的问题异型研讨,拓展教师之间互动的空间,使势单力薄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走出封闭的圈子,在多途径的互动中,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实践表明,这些团体性、开放性的学校教研组织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教师专业成长上十分有效。
三、采用有效的学习型教研方式
(一)采用反思型的教研模式,促进教师的自我革新 教育过程中理想的教师对自己行动反思包括五个阶段:第一,行动;第二,对行动反思;第三,意识到关键所在;第四,创造其他行动方法;第五,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常规的“(专家)听课——(专家)评课——(教师)再上课——(专家)再评课”模式,与上述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对于刚刚接触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师来说,他们经过学习可能理解了新的教育思想,但却不知道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应用方式,也不知道如何把它们联系起来,或者说他们尚缺少有关新思想的“个人实践知识”。在此情况下,教师进入第二阶段后就难以前行。于是,专家暂时帮助教师一起走过二、三、四等环节,专家评课即是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教育行为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当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意识到该场景所蕴含的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联系与应用方式时,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专家的评课过程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智慧”,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收获是双重的,一方面知道了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随着教师经验的积累,教师就可以脱离专家,独立完成专业的自我发展。
(二)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这次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学校及教师的参与下,通过研究的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计划、系统地研究,才有可能在学校及教师层面上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为此,学校及教师可从两个层面开展校本研究。一是学校层面的团队性的课题研究。学校及教师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力量,集中力量,自主选择本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这种共同的需求使大家团结在一起,有助于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他们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教师之间就最为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二是教师个体层面的自主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简单过程,而且蕴含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并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如何融合?这就要靠教师自主的研究,选择那些对课堂专业生活有影响的“关键事件”进行研究和反思。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是指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对可能导致自己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关键性决策。教师在反思关键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超越。而个人的自我超越则是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一、自我学习是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两个平台,一是外部的发展机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很好的外部政策和激励机制,二是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没有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就是有再好的外部条件也不能很好的得到发展.高中化学教师一般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多年的毕业班教学,使教师都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许多化学教师也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但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高考的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既是当今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又是教师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1].受限于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力,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摆脱传统化学教学方法的桎梏,只是从表象上做出了改变,实际的教学方法应用性并不强.
例如,在进行“硫酸、硝酸和氨”这一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的高中化学教师为了提升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观摩和学习.虽然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实践性和学习兴趣有着促进作用,但是,如果高中化学教师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没有详细的规划实验准备、实验作业,就很容易导致整个过程沦为“游玩”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对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自身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专业发展,首先是自己加强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化学教学技能,学习教学理论,提高了学与理论水平.
例如,化学教师可以让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参与课外兴趣课题,进行诸如“城市河流中金属元素的确定”等课题,化学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指导,并和学生积极交流,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如此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学的教学研究主要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加强教学研究的主要途径.在集体备课中,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可以学习到更好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年轻教师可以向年长教师学习教学经验.
例如,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到督促学生记住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现象,忽视了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添加化学实验,这就导致高中生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形成相应的逻辑思维系统,最终导致化学学习过程沦为单纯的死记硬背过程.在集体备课中,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就可以学习到很好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过程的安排.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和学习,要围绕着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对高中化学教师教学体系进行设计,寻找合理的教学方式,充分的重视对于化学教学方式筛选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的相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对相关的化学基本知识点的记忆,让学生通过对于化学基本知识点的记忆,并在形成的记忆的基础上,对海水中有的化学元素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解读,将对化学知识的了解运用到化学学习过程中,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高中生迅速的寻找到学习的重心所在,为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撑.
参与教学研究是提高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高中化学教师要具备的一项专业素养是对教学目标的凝练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抽象化学知识理论的传输,还要重视实践教学能力的锻炼.随着新课标准的逐步完善,高中化学教师要打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寻找教学突破口.例如,在进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就可以寻找到几种关键的金属元素,并将这些元素的性质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一个表格,加深学生的学习影响.
新课标实施后,高考的命题要求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它更加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新的变化.如果教师不很好地去总结和反思自己,那么就很难适应新课标的高要求.
一些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摆脱传统化学教学方法的桎梏,只是从表象上做出了改变,实际的教学方法应用性并不强.为了让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就要为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和创新.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2].在进行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研究过程之中,要围绕着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激励机制的设计,充分的重视化学教学教师对于教学方法选择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对教师的教学成绩予以充分的肯定,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鼓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高中教师迅速的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发展方向,也可以让化学教师帮助高中生迅速的寻找到学习的重心所在,为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撑.
要有效的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就要深入探索新课标标准的要求,充分重视对于学生的实际特点的考核,持续性的对高中化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优化,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慎刚.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已有13年,为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培养出更能适应21世纪的人才,全国教师积极进行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这些活动取得显著成效,高中化学教育在新课改中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对高中化学教师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上,提出如下建议:应具备精神广博的知识结构,树立新的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式,加强课后反思,培养科研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胜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02-01
自2001年以来,新课程标准实施已经13年,到2012年时,已覆盖全国各个省市。在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新课改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对教师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理论学习及实践验证,对高中的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具备精深广博的知识结构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要将知识转化为经济,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协作。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其边缘学科常与相邻学科产生交叉,如生命化学、地球化学、信息材料化学等都是新的化学专业的发展方向。所以要求高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还必须掌握大学化学专业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可以将教学和前沿科技接轨,通过化学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二、树立新的教学目标
在应试教育时期,通过升学考试即是高中教学的唯一目标,教材的编写注重的是知识体系编排明晰,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教师即使不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以“照本宣科”的方式也可上完一节课,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三年下来,也会有所收获。而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不再是储备有多少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速度和质量,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在关注“教什么”、“如何教”之外,还要兼顾更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除研究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外,还要研究学生及其如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学习风格等的特点知识和教育环境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多设计探索性实验和开放性问题,并结合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积极诱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实践、创新的能力。在教学评价时,应注意质性评定要重视过程,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而非单一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余时间,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可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学科活动,如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查、设计、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或与其他学科的需求相结合的综合活动,培养学生果敢沉着的自信力,自觉自控的意志力,养成尊重客观的科学态度。
四、加强课后反思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以及在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有条件的教师可选择将自己的教学过程用电子设备记录下来仔细回顾反思,也可请同事旁听并给出建议做针对性更强的反思,并将反思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时常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五、培养科研能力
现代高中化学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还必须具备科研能力,这是教师自身提高的重要能力,并且也是教师素养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科研型的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熟悉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和趋势,并能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实践为基础,以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依据,选择有价值的、可行的、实用的素材,运用调查、研究、提炼、综合、创新等方式,不断总结新的教学经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需要教师拥有包括科研意识、方法和精神在内的教育科研能力,能够认识、设计和操作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教育理论,把握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职业。作为高中的化学教师,必须能跟上甚至快过时代的步伐,才能胜任新课程标准的需求,为了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教师个人的发展,需要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交流、探索、研究。
(上接第101页)轻松活泼。
新课标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相信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都要突出学生经历、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即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也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标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新课标自始至终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该把握好主体的“参与度”,调试学生的情绪和心态,应该给所有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调控他们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还要适时、适当地指导参与的方法、新课标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不同个体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其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行列中。数学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美的!因为它是一种能够体现我们人类思维之美的科学!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广东省汕头市第四中学李瑶珊
摘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凸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性,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背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科学规划、研训结合、专业训练、实践反思,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导向、自我驱动、自我调控的发展者,从而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可以说,新课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拥有一支高专业素养的、具有新课程理念又能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来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师资队伍。新课程改革凸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性,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机会。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方面。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在职学习、专业训练、实践反思,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综合素质的专业成长过程。新课改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主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大背景,在这一情景中,教师必须具备发展和自主发展的意识,能从改革的方向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能从自己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中发现自己的缺陷与需求,成为一个自我导向、自我驱动、自我调控的发展者。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对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化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
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为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学校层面我们以全校教工大会为平台,开设校性讲座,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文件、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根据学校实际制订了《汕头市第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规划》,搭建起“青年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师”五级平台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每一位教师都有其专业发展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自身的专业努力,真正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准确的目标定位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它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由于教师个体间差异的存在,我们要求教师在深入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自己专业发展环境、个人专业需求和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发展目标,准确定位,确立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制订《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规划由总体发展规划及发展规划两部分构成,总体规划主要包括自我分析、环境分析、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路径、行动方案等内容,规划主要包括具体目标、策略、所需的支持、完成期限、达成的结果、反思与评价等方面。重点在师德、教育教学、教科研、进修培训等方面进行规划,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使每位教师都自觉地进入专业发展的状态。
二、研训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着力点
课程改革不能“等待”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应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培训为积极参与培训,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我校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研修、研讨会、新课程培训、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等专业引领研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强大教育发展功能,将研训工作置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多媒体技术研训工作,促使教师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提升教师专业化 1
发展水平。
(一)、师德师风建设
专业化的核心特质是专业精神,即服务社会,把服务对象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三个方面。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我校党总支、校长室坚持以师德师风为核心的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全校每周一次的政治理论学习,组织观看师德修养录像,举行“教师职业道德论坛”,陶研会活动,师德论文评比等举措提升教师队伍的道德素养,使“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才不愧为专业人员”的观念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二)、专业知识研训
业务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是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有力保障,我校在抓好教育教学常规、教学技能等基本业务培训之外,尤其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走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深植教师内心。
1、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教研组长及学科高级教师每学期都为同科组老师开设学科知识讲座,教研活动要求做到“三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使教育教学问题研究落到实处。近几年,我校的教研活动涵盖了教育科学理论、专业知识理论、研究新课标、探索新课程的实施方法、研究教学反馈问题、探索中高考备考策略等多方面内容。我校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同备课组老师轮流当“主备”,即由该教师将本周的教学内容在会上以“说课”的形式进行展示,其他教师及时提出建议及改进办法。实践证明,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平台有效地促使教师带着问题在研究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青蓝工程”建设
“青蓝工程”是我校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亮点。新教师能否尽快地胜任岗位,老教师如何重燃工作激情,实现自身的第二次专业化发展,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要求,尽早成为合格的教师;老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努力学习新技能,在新学年开始前,我们都认真地制订新教师培训计划,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要求,同时我们给每位新教师都安排了班主任导师及学科导师并进行“结对”仪式,要求导师为新教师上示范课,跟进新教师课堂听课,指导新教师开好汇报课,写好教学反思,阶段性进行验收、考核和鉴定工作。“青蓝工程”实施以来,我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每年区、市级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都成绩斐然。老教师在与青年教师的互动中也重燃了再创专业“第二次曲线”的强烈需求。事实说明,“青蓝工程”的建设使青年教师得到有效的帮助和培养,导师也在传、帮、带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经验、增长新知识,这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的教师专业发展。
3、课题研究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指导教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有助于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我校鼓励、支持教师根据个人兴趣、专长和教学实际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组建研究小组,从不同角度选择专题、课题进行研究。如我们政治组的“政治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语文组的“中学语文诵读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得汕头市课题研究一等奖,化学组“中学化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组的教师论文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去年以来,我校又积极申报了广东省学习科学研究会的子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力的各学科有效教学研究,教师们在研究中交流共享,互补共生,从而有效地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的普及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教
师专业发展的必需.我校根据教师的年龄及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分批培训,我们利用假期、假日开展Windows XP、Word、PowerPoint、Excel、Internet、Outlook Express、Authorware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专题讲座,使全校90%以上的教师都掌握网上备课、网上交流、资料搜索、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到目前为止,我校教师自行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涵盖了中学阶段所有的学科领域,在突破传统教学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及有效运用为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活水”来自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只有以主体的身份投身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及教学反思等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也才会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我校积极地利用这一主阵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我们以各级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兄弟学校交流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学校常规的教学调研周、对外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为任务驱动,引导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发挥集体智慧,锤炼教学基本功,让教师在积极参与学校“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同伴指导
教师同伴指导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它有助于突破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绝,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新型校园文化,这种新型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我校开展的“教师文化沙龙”、“读书俱乐部”、“讲述我的教学故事”、“学科公共电子邮箱”、“公开课点评”、“课例研究”等活动为教师营造了开放的、合作的、愉悦的环境,使教师同伴指导真正地起到促进教师合作、成长的作用。
(三)、教育教学反思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养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育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纠正教育教学行为,使自己的专业不断走向成熟。我校提倡教师做好“三思”:即以集体备课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前反思”;以集体听课和学生课堂反馈为载体的“教育教学中反思”;以案例分析、集体评课、成果展示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后反思”。实践证明,“三思”活动有效地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事实、教学实践进行认真地审视,在不断地发现和总结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科学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点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制度、环境、文化和教师自主参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自主参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不可能实现;而没有来自环境的支持,科学的管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我国颁发实施的《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宏观的法律保障。学校层面应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机制,必须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树立科学的教师发展观,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致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挖掘教师的内在潜能,为教师的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建立典型带动机制,让优秀教师、名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步上良性的专业化发展轨道,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化
发展水平。
(二)、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只有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纳入教师评价指标,积极开展教师发展性评价,才能真正激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教学档案袋的开发能有效地将外在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与教师的自我反思结合起来。近两年,我校尝试指导教师创建自己的教学档案袋,并提供教学档案袋的目录供教师参考(1、教学职责;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
5、教学活动;
6、学生评价;
7、专业发展活动;
8、自我反思;
9、教师同伴评价;
10、个人荣誉;
11、未来计划;
12、附录),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改造,尽可能地体现教师个人的风格又能涵盖档案袋所需的基本资料。但这只是校方行为的有效尝试,我们认为缺乏完善的教师素质评价机制仍是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障碍之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没有教师专业化发展,就不可能有新课程的真正落实。只有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才能真正达到专业化。新课程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使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更为凸显,教师必需具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动力,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在实践中反思提升,以自我造就,自我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化学教师要立足于化学专业,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拓宽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改变教学策略,注重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并实行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努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化学 课程改革 创新 教学反思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一、革新教育理念
1.要革新课程目标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在获得化学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化学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过程,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要革新课程资源观和课程结构观。
教师要革新课程结构观,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使受教育者实现个性发展。首先,化学教师要积极建设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库,开发各种化学教学软件、扩大化学课程资源库容量,提高其质量。其次,化学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外课程资源,主要体现在指导化学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3.要革新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因此,课程评价观要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评价内容要综合化。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③评价主体要多样化。
二、提高创新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要求。而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注重创新,要有突破传统的创新激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种创新意识融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能迅速接受新课程的理念并突破各种习惯势力的阻挠,能主动学习化学学科和教育学科前沿专业
知识,提高专业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勇于打破传统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三、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1.提高认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反思。
教学中必然存在得与失、成与败。敢于正视教学中的不足,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改进是一种反思,感受成功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活化也是一种反思,但个人理解毕竟有局限性,主动与他人对话、交流、征求不同意见则可以启迪思维,清晰思路,深化认识,使反思更深刻、更全面。
2.努力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反思。
教学反思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和记录,而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它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更加有效。坚实的理论基础既是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 3.加强探究,用辩证的`观点引导反思。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教师只有经常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和剖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而只有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教学反思才有力度、有成效。
四、重视科研素养
1.要掌握化学教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化学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要善于捕捉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主动反思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从中寻求有价值的课题。一方面,课题可以从化学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新情况中挖掘;从化学教学的问题中挖掘;从如何提升化学教学质量中挖掘。另一方面,可以运用资料分析法收集资料。
2.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
教学科研是对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或遇到的问题,运用教学理论加以总结、提升,寻找出对应策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五、构建良好的管理体制,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有力保证。合格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化学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机制。首先,应该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把好化学教师专业化的第一关,保证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化、正规化。其次,努力改善化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机制,不断改善化学教师的专业教育,努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地位,从而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对于化学教育的硬件配置,要尽可能绝对保证,要保持化学教师师资的平衡,促进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另外,还要调整化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高质量的化学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化学学科的专家,而且是化学教育的专家。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高剑南.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J].化学教学,,(12):1-4.
[3]熊士荣,等。化学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6):59-63.
各高完中学:
按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渝教师[2012]11号)——关于开展2012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的通知的要求,我区将组织各高完中2012年秋期高一学科教师、学科教学辅助人员(含专职实验员)参加高中心课改试验远程培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一)全区普通高中2012年秋季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全体教师、学科教学辅助人员(含专职实验员)、学科教研员。
(二)全区普通高中2010年、2011年远程培训未合格和未参加远程培训的学科教师、学科教学辅助人员(含专职实验员)。
二、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两部分,具体培训课程设置及培训计划在培训期间登录培训平台下载。
(一)通识培训。通识培训包括区级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集中培训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安排,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天。网络培训由区教师进修校组织实施,时间不少于30学时,内容包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及其相关教育理念,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改革,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新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改革,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的利用等。
(二)学科培训。学科培训主要以远程方式进行,不少于50学时。培训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情况及课程方案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介绍;各学科主要内容解读;教
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培训;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辅导;教学评价方法指导;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如何推进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等。
三、培训方式
本次远程培训采取网上自主学习和集中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方式。以远程网络自主学习为主,在线交流研讨、专家辅导答疑、专家讲座为辅,强调全员参与和小组协作学习,形成教师自主研修、合作交流、总结反思、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模式。
四、培训组织
(一)组织管理。远程培训由市教委统筹组织管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以下简称“市技装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下简称“继教网”)、新思考网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送培学校共同参与和协作。
(二)教学管理。本次远程培训将构建由国家级学科专家团队引领、网络平台学科专家团队支持、班级辅导教师团队配合的三级远程培训管理模式。继教网、新思考网负责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学科优秀教师组建专家团队。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负责遴选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学科教师及教研员组建辅导教师团队,确保远程培训质量。
(三)平台支持。重庆教师研修网(http://。
(二)搭建平台阶段(6月15日—6月23日)。培训承担单位搭建培训平台,建立培训信息数据库,分配班级,设置培训课程,生成登录账号,准备项目工作手册及平台操作手册。
(三)熟悉操作阶段(6月24日—6月27日)。举办项目管理员培训班。项目管理员、班主任、辅导教师及参训教师登录(用户名为本人身份证号、初始密码为本人身份证号后六位)重庆教师研修网(http://)“重庆市2012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平台”熟悉操作流程。
(四)正式培训阶段(6月28日—7月12日)。参训教师按照培训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各单位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交流、互动回帖并按时完成作业。培训承担单位组织专家集中答疑和专题讲座。
(五)总结评价阶段(7月13日—7月28日)。培训平台提供培训数据,评定学员成绩。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总结培训工作,报送总结材料和优秀辅导教师、班主任、学员(各按20%比例推荐)名单。市里将根据各单位组织管理和学员参训效果等情况,综合评定优秀项目管理员。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高完中要认真组织,细化措施,广泛动员各教师积极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学习活动。
(二)明确职责。各学校落实专人,负责与区教师进修校继续教育办公室的工作联系,并负责本校培训项目各类数据、信息的上报、下传,负责及时通知、督促本校参训教师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三)加强考核。区教委、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对参训教师和学校各方的督导与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能否胜任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依据。
南川区继续教育中心办公室
二○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一、在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的目标是三位一体的“三维目标”, 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立足教学改革的前沿, 解放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 坚持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努力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人文政治课堂, 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 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体现
新课程理念, 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1. 重视生活经验、情境体验。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 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情境, 使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2. 努力开发运用课程资源, 重视学生参与、重视过程方法,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整合运用各种课程资源, 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内, 可以有教师点拨引导的学生思维活动, 可以有师生对话、课前演讲、生生对话、讨论、辩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模拟情景等;课堂外,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问、写读书笔记等活动。
3. 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 重视归纳,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于新课程而言, 知识传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 只不过要服从和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因此,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找到教师引导、影响与学生自主发展恰当的结合点, 如何实现活动形式丰富性与教学目标明确性的统一, 就成为教学活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情景导入—情景分析—情景回归, 这种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在整合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知识要点———即由具体事物、具体情境到知识的归纳、迁移,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价值选择, 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成为构建和谐、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关键所在。
首先, 教师要更新知识储备, 不断促进专业知识的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内容及结构的重大调整需要教师重组原有的教材知识结构, 更新原有的知识储备。
其次, 教师要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特别表现为教师要有开发、利用、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有选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组织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要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发展的运用新课标评价的能力。
最后, 教师要重视自身人格的塑造。这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情感、专业认知的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理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要有专业情操———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师要有专业性向———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教师要有专业自我———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接纳和肯定。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不断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形成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总之, 新课程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线的教师, 会有一定的精神压力, 唯有化压力为动力, 积极探索, 迎接挑战, 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朱明光主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摘要: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在十分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材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邻学科的知识,而且还须学习新知识、新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新课程教材分析
新课程强调重视教师的理解和参与。新课程是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教师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再是只知教书的“工匠”,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勤于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在此,本文将新课程对教师的主要素质要求按照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划分。
教育观念的转变
情角色的重新定位知识维度
感深厚的专业情意
维教学法知识
度教育心理学知识
综合性知识
能力维度
合作交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二教材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
第一,新教材要求教师具备相邻学科的知识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存在着学科间横向联系。地理现象的解释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往往要用到物理、化学和数学的知识。如“太阳的波谱分布”、“太阳能量来源”、“海水空气比热容对比”、“地球公转时近日点和远日点速度变化”等等,这些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地理现象的解释与物理学分不开。又如:“大气的组成成份”、“外力作用形成的喀斯特貌”、“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等等,都与化学知识有分不开的联系。又如“地理数据的表示和应用”、”“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偏转”、“地方时计算”等等,都要用数学进行定量分析。
第二,反思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总结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地理教师对其教育教学进行行为反思, 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判断。反思的过程既是发现自身不足的过程,也是发现教学中自己优点的过程,是一个扬长避短,收获和长进的过程。
它有助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从而改进和调整教育教学行为, 在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这就是地理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见, 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反思过程是教师教育理念内化的过程, 是教师寻求教育理论与教育行为结合的过程。
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反思,反思既包括教师对自身行为的思考,也包括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思考。地理教师的反思能力体现在:每堂课结束时都进行认真的课堂小结;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写教学日记或者是开通教育博客;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敏感性和思考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做一个优秀听众的倾听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等。
第三,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色,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灵魂。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也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最突出的特色,因此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具备地理图表绘制和读取的能力。地图能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受,便于记忆,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最直观的手段和方法。地图有利于巩固教材内容,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解决地理问题能力。
第四,教师必须具有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
新编高中地理注重实用性,课本选编了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如“设计旅游活动方案”、“怎样参与环境日宣传活动”、“怎样了解一条街道的变化”、“怎样留心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开展课外活动能力。
三新课程对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的新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要简历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如何实现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不仅需要新理念还需要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课堂教学技能等等。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系统的思想武器,这些思想武器对具有操作意义的课堂教学技能产生全面的巨大的影响。这些突出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結语
目前我国的地理教学已随新课程的实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刻提高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满足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浸透到具体教学行动之中的关键。因此对“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探究”这一选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高中地理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提高对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视并能有意识的去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可以让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认识到当前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要加强对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明明.基于新课程的地理教师发展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
[2]忿冷艳.绩效技术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探索与实践[D].四川:四川师
范大学,2 0 07.
[3]何莉萍.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效果的有效途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
报(自然科学版),2010,(27): 47.
[3]喻自生.浅析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对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1).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推荐阅读: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01-20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10-22
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05-26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09-10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12-28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感想06-22
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01-11
在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06-05
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