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通用10篇)

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篇1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翟万友

内容提要:心理健康的目标即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其结构,使该心理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

1、认知功能正常;

2、情绪反应适度;

3、意志品质健全;

4、自我意识客观;

5、个性结构完善;

6、人际关系协调;

7、社会适应良好;

8、人生态度积极;

9、行为表现规范;

10、活动效能吻合。后者指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培养高尚美好的品德。塑造完善的个性。使人生价值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下能够完全得到体现。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原因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1、社会因素,2、职业原因,3、个人因素。教师言行的消极影响美国学者普雷斯科特(D.A.P)在检讨美国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之后,指出,教师的不良言行及不科学知识构成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是有害的。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其言行情绪必然是积极的,对学生影响也必然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对学生起着暗示作用。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的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教育工作是一件关系到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极为复杂的职业。教师以科学的真理去教育人,以完美的人格去影响人、塑造人,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恪守的信条。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理发挥成最佳状态。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以上所述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社会适应标准和发展性标准。

1、认知功能正常;

2、情绪反应适度;

3、意志品质健全;

4、自我意识客观;

5、个性结构完善;

6、人际关系协调;

7、社会适应良好;

8、人生态度积极;

9、行为表现规范;

10、活动效能吻合。后者指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培养高尚美好的品德。塑造完善的个性。使人生价值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下能够完全得到体现。

(二)教师心理素质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中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统一的系统,作为一个系统,若其结构完整,在与环境、他人互动过程中各个成分能协调有效的运行,那么,教师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系统结构不完整或不够完善,系统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某个环节上存在问题,致使该系统的功能出现失调,教师在教学活动或生活中不能良好地适应或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那么教师的心理就不够健康或者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心理健康的目标即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其结构,使该心理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根据教师织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的投入教育工作并取得成就,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常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并在交往中得到支持,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客观的评价自己和别人,在师生教学活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领导理解、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3、能够正确的认识、体验、控制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工作目标,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能力。

4、具有教育、教学的独创和果断性。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创造。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布置作业等。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理解和使用教材。

5、生活、工作积极乐观。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乐观的情绪健康对工作尢为重要,不将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能够冷静地处理课堂中的不良事件;对学生一视同仁。积极乐观的对待个人生活中的一切。

二、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原因

(一)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心理行为问题的形成途径,也是各异的,因此,表现也是多样的。

其一是生理、心理症状。(1)抑郁。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精神不振,对学生漠然,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等。(2)焦虑。主要是忧虑,非特性的焦虑,预期焦虑等,生活当中的这些现象不能忍受占据了主导地位,长期存在就伴随着身体上的症状。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解决,便会产生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成就感降低,把工作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领导。

其二是人际关系问题。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影响到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这是由于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会发生认知偏差。没有耐心听取他人劝告和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很强,常常被不良社会因素影响致深,如抄别人作业,用钱雇人写作业等等表现,教师面对现实,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的反应。发脾气,出口伤人,甚至出现违法事件,打伤学生等。

其三是职业行为问题。表现为(1)逐渐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备课不认真,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对教学活动中表现的问题置之不理。(2)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进步。(3)对教学工作完全失去了热情,开始厌倦、恐惧教学工作,试图离开岗位,就目前,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偏远山区的教师)的教师另觅职业的人大有人在。这种怨职情绪在教师之间互相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气势。

其四是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力让情感和身体的衰竭,导致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教学工作诸方面经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完结,但总得不到成功,进步,他人承认的回报,便失去了信心。长此以往,必然职业倦怠。

(二)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原因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

1、社会因素。首先,现代信息技术普及飞速发展,知识信息普及大大提高教师,已不是学生唯一信息源,教师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冲击教师的心理。其次,教师劳动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强,教师应该享受的福利待遇不能保障,农村、山区学校非常明显。再者,《教师法》虽然颁布,但不发教师工资,侮辱、欧打教师事件不断发生。这些都是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

2、职业原因。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3]。社会对教师职责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办学的非教学任务过重,教师的社会角色规定与其真实人格及真实情绪体验之间的冲突等。这些不能不造成角色过度负荷。

3、个人因素。有些教师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是人格因素。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和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而安的的教师更容易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是个人生活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生活诸方面会有很多变化,不管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要适应新的生活模式调整,如果调整不好,家庭、婚姻关系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也会导致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出现。

三、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的意义

1、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自己的心理会通过教师的言行表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会在无意当中受到熏陶。有时教师不正常的心理表现和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下的行为表现,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在学生的面前保持良好心态,对于处在成长时期的学生来说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2、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会减少宣泄式体罚的机会。

许多教学实践表明:有很多教师也反对体罚学生,也深知体罚并不能解决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但是当自己的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就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体罚出现。也有的教师体罚学生是由于自己当时处于一种不正常的情绪状态,是将自己对其它方面的情绪反映宣泄到学生的身上。这些由教师的不良情绪状态带来的体罚结果,对学生的伤害更大,这样的体罚不但会比较严重,而且还会使学生对是非的观念糊涂,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3、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会减少对学生的心理虐待。

调查表明:许多学生恨教师的主要方面不是简单的体罚,而是更痛恨心罚—心理上的处罚或虐待。学生经常受到成人的心理虐待,心理受到的伤害很深,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使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光彩。(例子略)

有对别人心理虐待习惯的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的人总是愿意挖苦,讽刺、打击别人,或是总是设法侮辱比自己强或自己看不上的人,这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果某个教师在这方面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受伤害的当然是学生了。所以学校的领导要关注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因为这也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了素质教育。

(二)教师言行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1、教师言行的消极影响

美国学者普雷斯科特(D.A.P)在检讨美国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之后,指出,教师的不良言行及不科学知识构成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是有害的。因此,对教师提出八点批语意见:(1)教师缺乏人类发展的知识;(2)混淆事实与谣传;(3)轻易做出结论;(4)忽视变化了的情境;(5)盲从肯定假设;(6)用情绪代替理智处理事件;(7)主观性的判断;

(8)投射自己的情绪问题。这八条批评意见提出,指的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错误。但是,即使是少数教师的言行以及由此形成的消极的环境足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2、教师言行的积极影响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其言行情绪必然是积极的,对学生影响也必然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对学生起着暗示作用。

1、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爱心和对事业的执着,去营建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的心理产生于人际环境,一个充满友善、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教师健康稳定的人格,将会使学生保持一个稳定的而愉快的心境,进而增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2、帮助指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适当志趣水平,使学生有一个积极稳定的自我概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个体差异”原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可以实事求是地并总能看到希望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去。

3、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做到合理的情感表现。存在主义学者认为,教师应具有独立的,自由的人格,并以此来影响学生的人格。此外,教师还必须有着广博的知识,教育教学技巧,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合理的表现欲望。

4、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完成设置目标的积极动力,是个体在处理某种问题时能做得多好的一种自我判断。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与目标的实现有较大相关。自我将效能感强对目标的承诺也就会提高,它可以产生积极的自我内在激励。这一方法或对策会给教师的实际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5、教师要正确的评价自己。在现代社会里教师只有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认识自己的知识,才能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重要,美的重要。把自己的美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对学生的影响才是理性的。

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以及由此形成的人际环境,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学科知识,更主要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的整体形象。

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篇2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根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点。

(1) 对教师角色的认同, 勤于教育事业, 热爱本职工作, 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2)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在学生中有威信, 与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多于负面态度。

(3) 正确评价自我和控制自我。工作目标不脱离现实, 能监控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4) 有教育创造性。教育教学措施有创意。

(5) 心境良好。生活、工作积极乐观, 恰如其分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必须首先拥有健康的心态, 因为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1 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所以, 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 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老师的这一职责就要求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发展各种认知能力, 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应对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有的老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学生缺少宽容和同情心。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某些原因而遇到困难、阻碍, 没有学好, 但这并不能说明是一种失败, 而是表明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特殊帮助, 可是一些老师并不是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原因或者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而是一味地责怪、埋怨学生, 这样做将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和学习的兴趣, 会深深地打击和刺伤学生。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发布的公告说:“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 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威胁, 犹如肺结核或其它传染病对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据调查, 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成绩不良是同教师的消极态度有直接关联的。因此, 教师要爱护学生, 理解学生, 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老师是可亲、可敬的, 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 克服自己的缺点,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2 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 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积极、稳定的情绪与老师是分不开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具有极强的感染性, 老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当老师一脸笑容走进教室, 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用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时, 学生的心情自然会舒展、轻松, 心理就会充满幸福的喜悦和成就感;当老师一脸怒气地走进教室, 并对学生横加指责、挖苦和嘲讽, 学生则会心有恐慌, 害怕自己撞到老师怒气的枪口上, 这无疑是给学生心灵的天空蒙上一层沉重的乌云。这样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潜在的伤害, 也不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从客观来看,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长, 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自尊心特别强烈。同时, 他们内心又充满着对外部世界的无力感, 加上沉重的学习压力、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和要求, 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悲观急躁等负性情绪。在心理焦虑和亲子沟通、师生交流都不理想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 一件微小的应激事件, 都可能激发他们的不理智行为。因此, 老师要鼓励学生正确地面对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并对他们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肯定, 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赞扬。心理健康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 决不迁怒于学生, 对学生一视同仁, 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静处理。教师的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了学生, 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3 良好的、规范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老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 不仅表现在教学中, 还会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及学生之间的交往中。工作热情, 情绪稳定, 能够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老师, 也能尊重、理解学生, 平等地对待学生, 并能给学生更多鼓励, 这样易建立宽松的心理氛围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以诚相待, 关爱有加, 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 也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学生相处时, 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歧视、憎恨等反面态度, 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教师的这种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是靠教师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最终内化积淀为学生固有的品质, 使得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形成积极、健康、进取的精神风貌。相反, 如果教师情绪不稳定, 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有时还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投射到学生身上, 用不合理的态度、方法对待问题, 其结果学生不仅会疏远老师, 造成师生感情淡漠, 关系紧张, 甚至产生对立的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 老师应随时了解自己的情绪, 找出合理疏导并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

4 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教育的人文意识, 要求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 绝对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作为一名教师应懂得, 独立、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各阶段均有的心理基本需要, 是必须被尊重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能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 挖掘他们的潜能, 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一方面, 工作热情、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老师, 能够自觉调控自己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 完善自己的人格, 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真诚、谦虚、宽容、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惑、挫折, 有时会因无法排解而加剧心理冲突, 产生心理障碍。这时, 老师要担负起学生心理辅导者的角色, 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 以热情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主动帮助学生化解矛盾, 解决冲突, 消除疑惑, 最终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如果老师行为固执, 或情绪变化无常, 或对学生冷漠无情, 都会伤害学生的心理, 扭曲学生的人格, 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具有感染性、潜在性的心理环境是无处不在的。工作中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 热情负责, 关心热爱学生, 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处在这种心理环境中的学生会心情愉快, 思路开阔, 想象丰富。如果老师终日冷若冰霜, 丝毫不顾及学生的自尊, 甚至滥用体罚, 这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关于教师的作用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 我得出一个令人惶惑的结论, 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我是决定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 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绪的主因。身为教师, 我具有极大的力量, 能够让孩子获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 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 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心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一切危机之恶化或化解, 学生是否受到感化, 全部决定于我。”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该有更加健全的心理素质。因此身为教师, 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 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的同时, 更应该主动的调适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 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以仁.教师心理卫生[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6.

[2]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3]殷学宏.职业学校班主任心理枯竭的自我调适[J].职教研究与探索, 2006 (3) .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压力;弱势地位;感化;沟通;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18-02

“教师是学生的健康、幸福和未来的守护者,教师对学生的爱犹如太阳给地球的爱、春雨给庄稼的爱、自然予人类的爱,既温暖又慷慨,既充裕又静谧,既深厚又绵长;教师是无私和高尚的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段话既道出了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培养的作用和自身的价值,也说明了教师本人心理健康意义特别重大: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快乐、成功的需要,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使命的必然。

那么,当今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怎样呢?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对学生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教育改革力度增加,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竞争激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教育期望又过高,这些都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而且教师不仅面临来自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压力,还面临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评等评级等各种压力。此外,还有家庭关系、经济原因及自身的身体健康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压力源。

目前,有一些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验、调查,由于所用测量工具的不同和评价方式的差异等原因,因而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不一。但根据各方面的资料,包括我们在教师工作第一线接触到的案例,我们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教师们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压力,一些人正承受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的困扰,比如焦虑、忧郁、烦躁、易激惹、压力过大、人际矛盾等问题,一些人还可能发展为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由于教师的社会角色,教师往往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然而,这种心理问题的存在,在影响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很容易转移到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身上。

二、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1、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一项调查表明,有近半数学生对部分教师感到害怕。有的教师以能让学生害怕为荣,以能把学生管老实为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什么训斥、责骂、讽刺、挖苦、罚站、罚值日、打耳光、拧耳朵、掐嘴巴、直至拳打脚踢,各种方法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有些老教师给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对学生不能太客气了,一开始就得把他们镇住,不然他们就会登鼻子上脸,就会骑到教师头上拉屎拉尿。”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可是在这些心态不正常、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的班里,学生感受到的师生关系却是“猫和老鼠”“警察与小偷”“法官与罪犯”“棍子和懒驴”的关系。

2、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有些教师虽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差别。有资料显示,在占学生总数20%左右的学习困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绩不良同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例如作家三毛上初中时代数成绩不好。有一次她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老师怀疑她作弊,让她站到讲台上示众,并用毛笔在她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美其名曰:“吃鸭蛋”。从此三毛不仅在心灵中就留下了不堪回首的陰影,而且对学习数学也失去了信心。还有一些经常逃课的学生经过我们的访谈,他们并不是因为这门课学不懂,而是“看不上”所教这门课的老师。平心而论,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不爱学习,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大多是与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主要原因来自于教师的错误观念和不健康心理。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正面揭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在学校里,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对所谓差生(主要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冷言、冷脸,毫无耐心和爱心。这种态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差,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追求,都极大地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努力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优秀教师。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教师由于他们不良的言行和心态,带给学生更多的却是消极影响。致使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消极,厌学、厌校、厌师甚至厌烦父母、亲人的现象屡见不鲜。

3、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明显地带有易感性、易变性和可塑性。一个在学校受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的学生,在整个一生中都会在心灵里保留着灰暗的心境——如在焦虑的教师调教下,学生也容易变得焦虑、紧张和恐惧;在敌对、偏执的教师手下,学生容易产生相应的敌对、偏执以及缺乏自信和尊严等——一旦在人生发展中遇到相应的情景,青少年时代的失败和蒙受羞辱的记忆就会使他失去挑战的勇气、自信和毅力。一个情感能力发展在中小学就受到压制的孩子,命运就会对他们产生不公正的待遇[5]。在歧视中成长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提不高,而且情感发展也容易扭曲。美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它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个人未来的健康与幸福,而且还可能影响他人和社会,诱发不稳定因素,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J].漓江出版社.006.4.。

[2] 赵富才.心理学教育的德育功能探析[M].教育评论1997.6。

[3] 石国兴.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0.9。

[4] 吴铎.社会学[M].高度教育出版社.1995.3.

[5] 曹国棠 全德..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

论教师评语对学生的影响 篇4

摘要:作业评语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在学生作业愈发凸显个性的今天,一个丰富多样、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评语,越来越显得重要。教师在批写评语的时候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在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科学使用评语。一个优秀的评语,不仅肯定了他们的成绩,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评语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反映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有信心,进入一种良性的学习状态。与此同时,评语也成为家校互通的主要渠道,一个优秀的评语更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作业评语 新课程标准 以人为本 沟通与交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等观念和做法已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对学生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工具的改革已充分说明了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也就是说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作业做为教学的常规,是教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丰富多样的数学作业已成为张扬学生个性、展示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教师在作业批改中出现有种种不足也随之浮出水面,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例如:作业评价方式简单、评价标准统一、评价主体单

一、评价语言贫乏等等,这些弊病会直接导致学生在拿到作业之后只关心等级或分数,害怕面对鲜红的“×”,久而久之,学生对写数学作业渐渐产生抵触情绪,写作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看到过学生拿到批改过的作业本翻开看看之后漠然的表情或者随手一丢的情形,也听到过学生说作业本丢了、找不到了的谎言,也发出过“这孩子,隔几天就换一个新作业本!”的评论。反思我们的行为,我们不得不说我们在批改作业时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存在着以上所述的弊病,所以才会造成这类情形。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我在批改作业、撰写评语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些意外的效果。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让评语成为鼓励学生进取的“助力器”。

我常常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每次作业的具体情况,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下一句或几句评语,用情感色彩鲜明的语言鼓励学生,表明我对他的期望。如“我非常喜欢批改你的作业,干净、整齐、准确率高,谢谢你给我带来快乐的心情!”“近来你在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作业也有很大的进步,继续努力!”“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书写再认真一些就好了。”“仔细看看今天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题你都会做吗?”“你是个可爱的孩子,喜欢帮助别人,我很喜欢你,上课时胆子再大一点儿,积极回答问题,你会更出色!”等。

这些激励性、期待性的评语热情地肯定了他们的成绩,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有信心有目标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使他们进入一种良性的学习状态。

评语也不能是一味的表扬,有时必要的批评、来自真心的指责也不可少。班里一个学生对待学习时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曾在他的作业本上留下这样一段话“新学期应该有好的开始,为什么这两天你却一次次地让我失望?希望你能认真对待每一天的作业,也希望你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你是很聪明但是不要忽略了平时的勤奋!”写在作业本上的评语清晰可见、不会随风而逝,学生没有因为我对他的“失望”而丧失信心,也没有因为我较严厉的“指责”而忌恨于我,他用实际行动让我不再失望,而且有意的去接近我,向我诉说他的喜怒哀乐。

二、让评语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评语不仅要反映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用不同的批改符号清晰的表示出错误原因。学生在作业中时常出现审题不认真、计算粗心、解题思路不准确、抄错数字等方面的错误,如果在作业中只是一味的用红叉来判定对错,学生不明白错在哪里,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不会分析错因,常常出现改了还错、越改越错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要用批改符号清晰的表示出错误原因,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我很少使用“×”,针对计算失误的,我会把算错的数字或步骤圈起来,批注“再算算”“认真一点啊!”,在改正时引起重视;对于抄错题目却计算正确的情况,我会首先肯定他的计算过程正确,再用线画出抄错的数字或符号,写出原题;当学生解题方法存在问题时,我常用“?”表示质疑,或者画出分析关键点,或者写上提示性的语言,帮助学生重新分析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我的批改符号,不再写辅助批语他们出能找出错因,能很快地订正错题,避免了不必要的多次订正。

2、用点拨性的评语调动学生探索的欲望,开启数学王国的大门。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我时常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学生写上不同的评语。有些题目解法多样,而学生常常只用一种方法做出来,我常会给他们写上“开动你的脑筋,想想看还有其它方法吗?”“你能想出比这更简便的作法吗?”有的学生解题思路不同寻常,我常批注“来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拿到作业本看到这样的批语,不会再把作业一扔了之,而会进行再思考。

三、让评语架起师生之间的心之桥。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关注,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被老师喜欢,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老师表扬的学生里有自己的名字,但是面对着人数庞大的班级和只有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满足每一个学生被关注的需求,有学生在我面前抱怨“老师你都好几天没叫我回答问题了”,我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注重时常对学生做出文字性的评价,坚持每学期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针对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老师虽然没有在全班表扬他,但老师看到了他的优点和进步,在时时关注他的成长。学生的作业本上、试卷上都留下了我写的评语。

一小段评语能产生无穷的魅力,孩子们越来越喜欢看那些评语了,有时还会再给我留下一两句简短的表明决心的话“老师,我会努力的!”“老师,我知道错了,下次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看到胆小的孩子眼里渐渐露出自信的目光,看到顽皮的孩子慢慢收敛不好的习惯,听着孩子们围着我抢着说的新鲜事,感受着他们的快乐和成长的困惑,我和孩子们的心一天天拉近了。

四、让评语成为家校互通的主渠道。

我不太赞成那种无论大事小事都拿起电话通知家长的作法,所以就选择了利用作业评语与家长时常沟通,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时常可以看到家长写给孩子的话,从中我了解了父母对自己儿女的期望,同时他们也对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意见,促使我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书是过程,育人是目的,孩子的习惯、品行的培养就在点滴之间,不要忽视作业评语的感召力,字里行间它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数学作业批改中恰当地使用评语,可以弥补以往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寻求疑问、改正错误,保护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家校之间的及时沟通,促使学生各方面的进步。现在写下的也许只是一句句平平常常的话,现在付出的也许只是比别人多一点的批改作业的时间,但它有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或许多年以后会有学生清楚地说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批语,那时应该就是我们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吧!因此,我们的笔要饱含心中的爱,去寻找作业中的长处,寻觅作业中的闪光点,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融入新的理念,彰显评语的独特魅力,为满园春色的数学课改再添一片新绿!

参考资料: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陆敏燕:《让评语灵动起来》,2012《早期教育:教师版》。

4、史可卿:《凿破一层坚冰激活一池春水--教师教学评价性语言对学生影响的调查》,2014《新课程研究旬刊》。

5、路转娥:《教师如何科学使用评语》,2013年01期《职业.中旬》

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篇5

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师的激情、审美感受及情趣等情绪、情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意志品质中自觉、自制意识及毅力等对学生的特殊感召力;作为个性气质来讲,它在与学生接触的`生活细节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心灵的表现,都跟体育教师的气质有关;一个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是多方面的,而其包容性对学生的接纳与影响尤为重要.

作 者:曲科宇 汲秋宇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刊 名:理论观察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年,卷(期):2009“”(5)分类号:G645关键词:体育教师 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 影响

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篇6

第一、注意教师的言行对幼儿人格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影响幼儿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这要求教师无条件地爱孩子,无论美或丑,无论聪明亦愚钝,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

第三、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密切配合幼儿园社会性的培养与教育进行。我国著名医学家曾经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因此,在幼儿园里,让幼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能为幼儿园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⑥。

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篇7

关键词:教师教学言语,学生心理,影响

教师是代表社会要求的施教者, 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其作用在于使学生的身心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高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不仅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塑造学生的品质, 而且通过学生作用于家庭和社会。它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 而且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因此, 探讨教师教学言语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言语的特点

教学言语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言语, 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语用特征。

1.具有特定的交际性。

教学言语的交流对象是学生, 离开了学生, 教学言语就失去了针对性。高职学校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十分敏锐, 常常感到兴奋和惊奇, 情绪和注意力常常不够稳定, 兴趣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语言的要求不但包括准确、清晰, 还包括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2.正规与随意的结合。

教学言语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言语活动, 主要以口头言语形式呈现。大多数口头语言是随意的、无准备的, 但教学言语不是这样的。它既有正规的一面, 又有随意的一面。讲课中传授知识的主要部分是有准备的, 而组织管理课堂和教学的过渡性言语往往是无准备的, 这就使得教学言语既严密又灵活。

3.书卷体与口语体的结合。

教学言语具有特定的内容, 必须与相关教学联系起来。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学生必须接受教育, 学习知识技能。因此, 教学言语应该是书卷体和口语体的有机结合, 它既要有书卷体逻辑性强的特点, 又应该有口语体亲切生动的特点。

二、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言语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在其著作中指出:“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往往对孩子的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 父母和老师的话语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命运。”①

教学言语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教学言语影响学生思维。

认知心理学认为, 言语系统和思维系统是两个紧密联系又各自独立的神经系统, 有时言语引导和形成思维, 有时思维引导和形成言语, 言语和思维相互影响。教师的教学言语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②

心理学研究表明, 社会群体之间存在一种共识效应, 认知结构相似的群体, 他们的言语容易被彼此接受。所以, 教师言语表达应以学生能接受为前提。当然, 教师言语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当前的水平, 而是一种走在发展前面的相关表达, 在深入浅出的言语表达中, 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状态。

2.教师教学言语影响学生心境。

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它可使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感情色彩。学生在良好心境下学习, 对教学内容理解深刻, 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反之, 学生在不良心境中学习, 则思维迟缓, 创造思维压抑, 学习效率低。

据现代心理学实验研究,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为复杂的集体活动现象。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生理信息都强烈地受到集体“气氛”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 用一些富有智慧的语言鼓励学生、欣赏学生, 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

3.教师教学言语影响学生自我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 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心理过程。把行为原因归因于自身能控制的维度上, 会调动行为发出者进一步行为的积极性;把行为原因归因于自身不能控制的维度, 会抑制行为发出者进一步行为的积极性。

课堂中, 教师的言语往往会对学生的归因起重要导向作用。教师的评价可以产生重大的心理能量, 对学生的归因产生深远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言语中充满对学生的希冀, 用期望性语言激励学生。

4.教师教学言语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

高职学校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期, 他人的评价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镜子。而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他人,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 学生总是很关注教师对自己的看法, 关注自己在教师眼里的形象如何, 当他们接受了教师的看法, 就会将其内化为对自己的看法, 形成自我概念。

因此, 教师应慎重使用评价性言语, 及时鼓励学生,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从而悦纳自己, 自尊自信。

5.教师教学言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语言是使课堂焕发活力的重要诱因。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性。因此, 教师要用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生动的转换阐释。将幽默、情感等融于语言之中, 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给学生带来欢快和笑声,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他们积极思考。

人的认识过程与人的情感是紧密联系的, 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一定的情感。学生习惯于把教师与其所教授的学科联系在一起, 学生会因为热爱某位老师, 而对某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 学生大多不愿意从厌恶的老师那里习得科学知识。由此可见, 教师的教学言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深远影响。

6.教师教学言语影响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两个心理过程, 二者密不可分。然而, 传统教学只看重认知过程, 却忽略情感过程, 教师的教学言语很少体现情感的因素, 这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 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优化教学言语的要求

1.健康文明, 规范缜密。

教师的全部活动都贯穿明确的教育目的, 教学言语当然也始终贯穿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学言语的内容健康文明, 形式规范缜密。教师与学生讲话时, 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是教师, 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重任, 要时时做到“心中有人”。

教育性特征首先要求教学言语健康、文明、进步, 避免粗俗、低级、反动。有些教师爱用不登大雅之堂的土话俚语, 讲些庸俗的笑料, 或者在学生面前大发牢骚, 这都是应当反对的。

2.通俗易懂, 言简意赅。

高职学校学生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 他们的文化修养不高, 深奥难懂的学科术语无法激发其兴趣, 抑制发散思维的产生。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中“掉书袋”, 整堂课都充满抽象的名词概念。学生非但不能从中学到知识, 反而昏昏欲睡, 这种言语是最失败、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用最恰当的语句准确地表达出教学内容。

3.情感充沛, 富有美感。

教学言语不应是纯知识性的, 应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启发性。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素材,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充满美感的教学言语是一种最直观的教学手段, 它可以叩击学生的心灵, 形成教学中稳定的情绪情感。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言语范例都是富有美感的。

4.善于鼓励, 委婉批评。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说明:在一定场合, 一句话可以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因此, 教学言语不在于讲述了多少知识和道理, 而是能否通过适当鼓励激发学生寻找知识的兴趣,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同时, 教师的鼓励要注意实效, 既不大肆夸张, 又不泛泛而谈。

社会心理学认为, 人的行为一旦发生, 就希望得到肯定的反应。如果教师经常用自己的亮点反衬学生, 就会给学生留下自我炫耀的印象, 令人反感。教师的批评要公正合理, 就事论事, 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 更不能评论学生的品德与人格。

5.宽容理解, 乐于倾听。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场所, 不是教师独领风骚的舞台;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存在差异。面对这些“差异”,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 及时评价。使他们围绕学习内容产生多种不同的见解, 并得出正确的、个性化的理解。教师精彩的点评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言语沟通, 而且有利于师生之间感情距离的缩小。

学生正在发言时, 教师千万不能急切地打断他们, 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或代替学生过早地下结论。这样会给学生留下狭隘偏激的印象, 使课堂交流无法进行下去。教师的宽容可以使学生和而不同, 在尊重差异的同时, 懂得悦纳自己。

6.激发兴趣, 幽默风趣。

随着现代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课堂上的内容常常引起他们对课外知识的联想, 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这时, 教师不能责怪学生“捣乱”, 更不能嘲笑学生无知, 而要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常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一件事而不被干扰, 最长不能超过11分钟, 学生常常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而限制智力发展。幽默恰恰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发展智慧。

7.尊重平等, 热爱学生。

大量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 学生是在沟通交往中实现发展的。热爱学生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 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师生的平等对话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教学过程中, 只有良性的情感才可以帮助和推动教学中美的形成。热爱教师职业, 热爱教学工作, 热爱所教的对象———学生。这种热爱之情构成了教师的职业情感, 没有这种深厚的职业情感, 教师的教学言语一定是冷漠的。为了使教学言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热爱之情熔铸于言语中。

四、结语

经验证明, 教师一句精辟的话语会使学生终身不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 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既放下包袱又自觉惭愧。高效率的说明、讲解、推理和论证, 能使听者思维敏捷, 在听的过程中, 辨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都得到锻炼。

愉快、和谐、启迪智慧的良好教学氛围, 主要是教师用言语营造出的, 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言语水平。然而, 语言艺术水平的提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教学言语上下工夫, 成为一个善于和学生沟通的艺术家, 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其蕤, 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7) :23-26.

[2]马显彬.教师语言学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 (6) :8-10.

[3]史晟, 周荣.教师口才训练教程.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 (10) :30-31.

[4]翁时英.教师课堂语言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4) :10-12.

[5]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 :56-58.

[6]彭肖天.珠圆玉润、掷地有声——论现代教师的课堂语言锤炼艺术[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72-74.

[7]尹德华.课堂教学与学生身心健康.http://www.jledu.com.cn/jyj xyj/view_content.asp?id.2008.

[8]杨桂秀.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美.http://www.qhope.com.2007.

教师的日常行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奇异 随便 个性无止境 张扬 积极的情绪 挫折耐受力

人所共知,教师为人师表,方能教书育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日常行为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教师的穿着打扮不宜奇异、随便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穿着打扮越来越个性化,花样款式越来越多,但教师不能穿奇装异服,不能留奇异的发型,也不能佩戴奇异的装饰品。教师的穿着打扮奇异,不仅会引导学生去追求稀奇古怪的,或者流行的前卫的服饰,更为严重的是,在穿着打扮奇怪已被教师的示范无形的“合理化”后,学生接受一种个性无止境张扬的观点,他们的思想言行久而久之会显得更加夸张、偏激。自我意识发展不合理,自我评价夸大,在发展下去,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导致他形成一定的兴趣、信念和价值观,他们的兴趣、信念和价值观又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性格,因此,教师千万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小的方面可能给学生造成的巨大心理影响,诸如披衣散扣、穿拖鞋上讲台等,既有损于教师形象,又会教坏学生。

教师的衣着不能太随便,随随便便会让学生习得一种自控力差的个性,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观念的改变,有的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服饰打扮表现得不是很严肃。因此,教师的穿戴既不宜过于奇异,也不能过于死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是有必要的。

二、教师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表现

情绪与人的心理品质面貌有直接的关系,人们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情绪的影响和支配下进行着,不恰当的情绪则会产生不合理的行为,一个人的长期情绪特点,会影响个体对所有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情绪面貌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关注一切影响学生情绪的因素,尽力使学生保持积极情绪,避免学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具有相互感染性,”一个人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会感染给学生。教师的情绪感染给学生,学生的情绪表现影响教师的情绪,这种感染还带有循环性,即当教师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后。学生的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情绪。

在明白上述道理后,我们不难看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必须尽力主动调控,使自己尽量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到学生面前,甚至把自己对一些事物的不满情绪在课堂上向学生倾诉、宣泄。还有的遇到学生稍有表现不良,便粗暴地发火。这些都是不足取的,有的老师则始终显得很严肃,不苟言笑,这种情绪,会是学生的情绪状态显得很压抑难以培养学生活泼的,积极主动的优良个性。还有的老师在一些场合,甚至在课堂上显得紧张、羞涩、退缩。长期影响学生,会使学生的自信心不够,性格内向,畏惧退缩,还有的老师,显得孤僻不愿和人打交道,这也会影响学生孤僻内向、封闭自锁的心理。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许多学校追求愉快教育的境界,提倡教师微笑走进课堂,进一步说明老师具有健康、稳定、愉快情绪的重要性。尽管人各有个性,情绪的发生也难由意志控制,但作为教师,却必须始终保持健康的積极情绪状态。

三、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的言行、方式,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尤其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人际交往,心理沟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正是通过交往使得学生的心理一天天走向成熟的,因此,教师在跟学生交往时有很强的“示范性”。

1.主动与学生交往。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地与他人交往的习惯,要注意的是,尽管老师与学生经常要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但许多教师与学生交往都是事务性的。有事才找学生,这种交往是被动的,主动的交往是教师利用适当的时间走到学生中去,带着认识性的动机与学生交往,教师主动与学生交往,给了学生一个将自己思想与他人沟通的机会,有利于他们的个性成长。

2.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在与学生交往时,切忌摆老师架子,而应该“委屈一点”,主动地向学生表示自己对他们的尊重。举一些例子,有的老师进学校寝室不愿敲门,没得到学生的许可便检查他们的东西等。这些做法,只会让学生学会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讲礼貌,不尊重他人,影响他们今后的人际关系,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老师经常跟学生讲“我们可以加入你们吗”?“能耽误你们一点时间吗”?“谢谢你们的帮助”这类的话,能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3.落落大方。老师在与学生交往时,情绪要轻松,姿势要放松,说话的声音不能太小,语言最好幽默一些,这样便于学生学会轻松地与人交往,培养一种开朗的性格。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还会暴露一些弱点,比如,遇到学生提出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时,不能脸红,更不能怒,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很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这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增强挫折耐受力,培养开阔的胸襟。

4.不可随便。尽管要求老师多与学生交往,且要尊重学生,但落落大方,不等于提倡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老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为了迎合学生,跟他们一起“称兄道弟”,抽烟喝酒。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很大,对学生影响很多,单从对于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上看,这样做法会使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恰当地掌握分寸,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

论孕妇社会心理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篇9

2.2 妊娠及分娩结局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越来越多,呈全球化上升趋势。由于害怕分娩带来的疼痛;或者不了解分娩,认为宝宝经阴道分娩不安全;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害怕自然分娩会造成体型恢复不好,所以选择剖宫产的方式结束妊娠。而其中有抑郁焦虑状态的孕妇占很大的比例[15]。抑郁和焦虑情绪还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部下降受阻、产程延长,甚至停滞。同时也增加了有指征剖宫产率。剖宫产率的增高相对的导致了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增多[16]。JC Raybum WF[17]研究表明孕期情绪改变可导致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的危险。Mei等[18]发现有焦虑症状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孕期的情绪改变不但会影响妊娠及分娩方式,而且会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资料显示孕期抑郁焦虑对产后抑郁的发生有预测意义[19]。Lee等[20]研究表明孕期有抑郁症状的患者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提示孕期的抑郁情绪是产后抑郁的预测因子。抑郁症的发生不但影响母体本身,而且会造成母乳分泌减少,导致母乳喂养率降低[21]。

2.3 对胎儿的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是由母亲血液通过胎盘供给的,母亲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内分泌和血液成分。孕早期孕妇情绪的过度不安,容易致胚胎发育不良,导致流产。孕妇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就会分泌过多,可能阻碍胎儿上颌的发育而形成唇裂及腭裂等畸形[22]。而过度的焦虑恐惧等,也会使胎儿血管收缩,减少脑的供血量,从而影响脑的发育,甚至造成胎儿大脑发育畸形。在妊娠中、晚期会引起胎儿心率增快或减慢,胎动增加,导致胎儿出生后体重低,心脏有缺陷,身体功能失调;还可造成难产及胎盘早剥、

出血,甚至导致胎儿死亡。调查显示,长期性抑郁的孕妇,血中营养成分不足,容易产下低体重儿和早产儿[23]。Rondo等[24]也发现妊娠期间的不良情绪与早产及新生儿低体重有关。

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篇10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的倾向。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指教师对待学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师的态度有价值判断成分和感情色彩,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指向教育的对象——学生。孩子出生以后跟随父母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和父母有了相同的个性。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二个家庭,教师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供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下,学生的思想、行为、看待事物的态度等都或多或少受到其影响。本文将从教师对待学生的语言、行为方式、情感等方面论述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所带来的影响。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一、教师的爱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它具有高度的责任性、高尚的无私性。师爱又是对学生的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自教师接手一个班后,便会对这个班负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无时不在,对优秀学生加强督促、严格要求是爱,对后进学生教诲、促使其进步是爱,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帮助是爱,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使其改正错误也是爱。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悔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梭“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

师爱犹如春雨,无论滋润怎样的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对老师信赖,乐意听从和接受老师讲的道理,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甚至随

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感,还可能形成“逆反心理”。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抱敌对情绪,就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失败。

二、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等都在影响着学生。俗话说,吃这家饭像这家人,不同性格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性格温和,语气和顺,教出来的学生文静,听话;教师脾气暴躁,经常动粗,教出来的学生要么胆怯,要么蛮横不讲理。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家长的话可以不听,老师的话一定要听。人的情绪象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因此,我们老师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不良的情绪(如焦虑、压抑、烦躁、失落、言行过激、怨恨、愤怒等)去影响学生,而要以自身良好的情绪(如乐观自信、情绪饱满、愉悦、温和等)来感化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才能更有益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

三、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的作用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对大人如此,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孩子年龄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他们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为了让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表扬时的用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许多亮相课上,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厉害!”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大肆表扬,使表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真正的表扬应该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强化物,而在教师滥用表扬之词时,学生只知道自己好,却说不清好在哪?更别提保持这种良好的行为了。如果说回答出一个轻而易举的问题就算好,那么别的同学一定会忿忿不平,这问题大家都能回答,凭什么只表扬他。如果教师能表达得更具体点,学生就容易找到别人的长处进行学习。比如:“你真大胆!”“你回答得真完整!”“你的声音真响亮!”这样的表扬方式就比“你真棒!”更具体,更容易让人理解。

2、表扬要体现个体差异

某位教育家曾言:既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一个孩子因为表扬过多而变坏的例子,就说明我们的表扬还不够。表扬不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能使孩子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使我们的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我们要细致观察和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同的闪光点,再给予不同的表扬。(1)对优生的表扬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不少老师、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尤其是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有的学生成绩优异,教师容易产生一种偏爱,这种对优生的偏爱会不知不觉地遮盖其缺点,使之滋长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从小生活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这些“优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远不及一般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把他们和一般的学生一样对待,不要刻意去夸大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2)对后进生的表扬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教师应格外关注的人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当出现一丝一毫进步都应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班上有个学生学习习惯极其不好,作业马虎,经常有拖拉作业的现象,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组织他和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先完成作业,当他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时我及时鼓励他:“好样的!你的进步很大!”从那以后每天回到家他都先做作业,他妈妈问他:“你最近怎么认真了?”他说:“老师表扬我学习好了!”从他母亲那了解到的这句话让我明白我的一句赞美之词对这位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是啊,在平常的课堂中,这些后进生的行为很少有令我们满意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总是无休无止的埋怨、责备。表扬对他们来说是冬天里的那一缕阳光,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会带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四、教师对学生批评的作用

如果说:表扬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成长,那么批评同样能帮学生指出缺点和不足,让他们更好地发展。一提到批评,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件难堪的事,谁也不愿意自己受批评,被人批评总不是件开心和光彩的事情吧!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受宠的环境中,在家中以小皇帝自称,吃不得半点批评,批评过了点,伤其自尊心,不仅学生不满意,家长也要站出来说句话了。因此,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批评用得不恰当,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1、批评要指向行为而不是人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失误而对他加以人格判断,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很难作出判断,大人都难免会犯错,何况孩子呢。我们的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而不是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

2、批评不能一味指责

俗话说:“行船人爱舟跑得快。”教师当然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能成材。但人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难免有一部分孩子不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经常跟老师唱

反调,学习不好、不听话等诸多不良行为陆续涌出,有的老师脾气急躁,一看到学生不良行为,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快,对学生出言刻薄,三句不离骂字,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态度会习以为常,不加重视了。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要不着边际,应该给学生和自己都留个台阶下。

所以,批评学生时要坚持以说理贯穿整个过程,通过说理让学生意识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说理向学生指出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研究表明,批评与讲道理相结合,比单纯使用批评的效果好。

既然教师的言行、态度等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来感化学生。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态度行为,从平时的细节做起,做一个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教师。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特点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孩子出生以后跟随父母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和父母有了相同的个性。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二个家庭,教师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特点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教师要捧着一颗爱生之心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它具有高度的责任性、高尚的无私性。师爱又是对学生的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自教师接手一个班后,便会对这个班负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无时不在,对优秀学生加强督促、严格要求是爱,对后进学生教诲、促使其进步是爱,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帮助是爱,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使其改正错误也是爱。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悔乎?”到夏丐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梭“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秋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师爱犹如春雨,无论滋润怎样的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对老师信赖,乐意听从和接受老师讲的道理,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甚至随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感,还可能形成

“逆反心理”。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抱敌对情绪,就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失败。

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在暑期的家访中听到很多家长都说:“要是暑假学校也上课就好了,小孩在家烦得不得了。”每个家庭教育一个孩子都这么烦,何况老师们带了一个班甚至二三个班的孩子呢?怎能没有烦恼的时候?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都在影响着学生。俗话说,吃这家饭像这家人,不同性格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性格温和,语气和顺,教出来的学生文静,听话;教师脾气暴躁,经常动粗,教出来的学生要么胆怯,要么蛮横不讲理。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更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家长的话可以不听,老师的话一定要听。有一次,我带了一根手链,第二天,n个学生手上多了一根链子。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一位名教师来指导我上课,当课堂纪律混乱时我扣了一下教鞭,这下可好,非但这位名教师帮我指出错误,学校的领导个个找我谈话,他们只是告戒我以后不可以再这样了,一个也没确切告诉我为什么不能扣教鞭。当时我心理觉得很委屈,现在不是主张不可以体罚学生吗?我打不得、骂不得,扣扣桌子总行吧!直到后来的一次事故我才恍然大悟。又是一次纪律混乱的公

开课,课后为了表示我对学生的不满,我让他们全部坐端正,并用教鞭时不时地顶他们的后背,下课后有个学生模仿我,也去顶其他人的后背,弄得你追我赶,最后撞破了头,缝了好几针,虽然没有人指责我什么,但我知道这次事故的起因是因为我的粗鲁。

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教学上也是这样,一定要以细致耐心的态度来辅导学生。有一次,我辅导了几个差生,我发现他们连最基本的都不会做,太不应该了,就很生气,带着几分怒气辅导他们。第一个学生:订正了又订正,结果还是错的,我很生气,把他大骂一顿,结果还是订正不出来,我干脆把答案告诉他;第二个,又是这样一个过程,不同的是,因为我的指责,他明明订正出来了却不相信自己,还是把对的改成错的;第三个,在前两个的基础上,我气得都没气了,就温和地对他讲话,慢慢跟他讲道理,结果居然在我 的引导下他自己会做了。通过这件事我知道,教师的怒气会使学生变得胆怯,对自己没有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惧怕学习的心理。

三、教师要对学生适度表扬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对大人如此,对小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小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孩子年龄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他们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应该及时给予表扬。

1、表扬要体现其价值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许多亮相课上,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厉害!”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大肆表扬,使表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真正的表扬应该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强化物,而在教师滥用表扬之词时,学生只知道自己好,却说不清好在哪?更别提保持这种好的行为了。如果说回答出一个轻而易局举的问题就算好,那么别的同学一定会忿忿不平,这问题大家都能回答,凭什么只表扬他。如果教师能表达得更具体点,学生就容易找到别人的长处进行学习。比如:“你真大胆!”“你回真答得完整!”“你的声音真响亮!”这样的表扬方式就比“你真棒!”更具体,更容易让人理解。

2、表扬要体现个体差异

某位教育家曾言:既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一个孩子因为表扬过多而变坏的例子,就说明我们的表扬还不够。表扬不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能使孩子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使我们的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我们要细致观察和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同的闪光点,再给予不同的表扬。

(1)对优生的表扬方式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不少老师、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尤其是在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的学生成绩优异,教师容易产

生一种偏爱,这种对优生的偏爱会不知不觉地遮盖其缺点,使之滋长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从小生活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这些“优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远不及一般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把他们和一般的学生一样对待,不要刻意去夸大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

(2对差生的表扬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教师应格外关注的人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当出现一丝一毫进步都应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班上有个学生学习习惯极其不好,作业马虎,经常有拖拉作业的现象,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组织他和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先完成作业,当他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时我及时鼓励他:“好样的!你的进步很大!”从那以后每天回到家他都先做作业,他妈妈问他:“你最近怎么认真了?”他说:“老师表扬我学习好了!”从他母亲那了解到的这句话让我明白我的一句赞美之词对这位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是啊,在平常的课堂中,这些差生的行为很少有令我们满意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总是无休无止的埋怨、责备。表扬对他们来说是冬天里的那一缕阳光,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会带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三、教师要擅用批评

如果说:表扬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成长,那么批评同样能帮学生指出缺点和不足,让他们更好地发展。一提到批评,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件难堪的事,谁也不愿意自己受批评,被人批评总不是件开心和光彩的

事情吧!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受宠的环境中,在家中以小皇帝自称,吃不得半点批评,批评过了点,伤其自尊心,不仅学生不满意,家长也要站出来说句话了。因此,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

1、批评要指向行为而不是人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失误而对他加以人格判断,儿童年龄小,对自己的行为很难作出判断,大人都难免会犯错,何况孩子呢。我们的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而不是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比如班上某个同学由于喜欢别人的东西而偷偷地去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老师知道后,就当众批评他,说偷东西的人是小偷,于是这名学生就觉得自己永远成了一个小偷,起码其他同学是这么认为的。擦不去,抹不掉,他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阴影中。假如当时老师单独找他谈话,告诉他偷东西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现在老师可以为他保密,不告诉其他同学,希望他今后能改正,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2、批评不能一味指责

俗话说:“行船人爱舟跑得快。”教师当然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能成材。但人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难免有一部分孩子不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经常跟老师唱反调,学习不好、不听话等诸多不良行为陆续涌出,有的老师脾气急躁,一看到学生不良行为,按奈不住心中的不快,对学生出言刻薄,三句不离骂字,甚至舞枪弄棒,大打出手,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同时,教师出言不逊有可能产生尴尬局面,比如某个学生经常不做回家作业,老师动手把他的书包一扔,说:你回家去吧!不要来读书了!学生作出的反应当然是呆立不动,等待老师的处置,难办的还是老师,因为这句话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只能婉言问:“你想不想读书了?想就要怎样怎样。”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态度会习以为常,不加重视了。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要不着边际,应该给学生和自己都留个台阶下。

此外,批评学生时要坚持以说理贯穿整个过程,通过说理让学生意识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说理向学生指出“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研究表明,批评与讲道理相结合,比单纯使用批评的效果好。我们班的学生大多不爱劳动,一天我走到教室,看到一片狼籍就叫人打扫,结果有的不动,有的还解释说已经扫过了,我当时很生气,很想对他们大发雷霆,但最终忍到了晨会课上,我对同学们大谈什么是集体主义,什么是主动性,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最后我希望他们多为班级做点事。从那以后,同学们开始爱劳动了,更能主动参与到班级的卫生工作中去。

教师的入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这种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无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

上一篇:2022寒假六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关于成立加油站职业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