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精选9篇)

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 篇1

为了确保社会稳定,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使他们能顺利回归社会,特在矫正期间与你签订责任状,具体内容如下:

一、落实责任

1、社区矫正对象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2、社区矫正对象应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3、社区矫正对象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居住区域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4、社区矫正对象每月定期到社区报到、汇报思想,如若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5、社区矫正对象要积极参加由司法所、社区组织的社区公益劳动;

二、惩罚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分别给予警告、治安处罚、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的处罚:

1、拒不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管理,情节严重的;

2、违反社区矫正规定,不按时向司法所报到、汇报思想,拒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的;

3、私自离开规定范围活动或者故意逃脱监控的;

4、违反社会公德,造成恶劣影响的;

5、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三、奖励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表扬、物质奖和减刑的奖励:

1、遵守法律法规及矫正制度,服从管理,接受教育,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罪服法,确有悔改表现的;

2、揭发和制止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

3、在抢救国家财产,消除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中有突出贡献的;

4、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邻里和睦,热心帮助他人,受到社区群众普遍好评的;

5、有其他有利于国家、社会突出贡献的。

四、此责任状一式三份,街道办事处、社区、矫正人员各一份。

街道办事处[章]社区居委会[章]

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组长签字:社区主任签字:

监管人签字:矫正对象签字:

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 篇2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区服刑,考核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依法治国”为主题, 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制定社区矫正法”。司法部按照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部署和国务院的要求, 在广泛调研论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草案送审稿, 这一草案送审稿已经于去年2月份提请国务院审议。草案一共六章六十三条, 分别是总则、社区矫正机构、刑罚执行、监督管理、教育帮扶和附则。可以说涵盖了执行主体、执行方式、执行场所、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等诸多内容, 其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制度是本文着重研究的内容。那么, 《社区矫正法》草案中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制度是怎样的, 这一考核制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去完善这一制度呢?

一、《社区矫正法》草案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机制

(一) 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标准

《社区矫正法》草案第第二十二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警告, 并出具书面决定: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的;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 经教育仍不改正的;违反关于报告、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或者行使政治权利规定的;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 情节较轻的;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经教育仍不改正的;有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行为的。第二十三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 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因此笔者认为草案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标准具体有以下六类:第一, 是否按照规定报到;第二, 是否按照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第三, 是否违反关于报告、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或者行使政治权利的规定;第四, 是否违反法院禁止令;第五, 保外就医人员是否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第六, 违反上述标准的次数和轻重程度。

(二) 社区服刑人员的惩处方式

对社区服刑人员不符合考核标准的, 主要有三种处罚形式:第一, 警告。《社区矫正法》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警告, 并出具书面决定……”;第二, 治安处罚。第二十三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 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第三, 收监。草案第二十五条规定:对宣告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予以撤销缓刑、假释, 收监执行的, 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 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 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裁定。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裁定书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三) 社区服刑人员的鼓励措施

对社区服刑人员表现良好的, 主要有三种鼓励措施:第一, 表扬。草案第三十一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 认真遵守法律法规, 自觉服从监督管理, 积极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 或者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事迹突出的,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给予表扬。第二, 减刑或缩短考验期。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确有悔改表现, 受到两次以上表扬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可以依法减刑、缩短考验期;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应当依法减刑、缩短考验期。第三, 暂予监外执行的假释。草案第三十四条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假释条件的, 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 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批, 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审核裁定。相关建议书和裁定书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监狱。

二、《社区矫正法》草案社区服刑人员考核机制的问题

(一) 惩处措施设置不当

本草案对不符合考核标准的社区矫正人员的惩罚措施有三种, 分别是警告、治安处罚和收监, 很明显收监的处罚力度最大。缓刑、假释是根据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而做出的暂于不执行原判刑罚, 而在狱外观其表现, 一方面有利于罪犯改造, 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监狱压力。草案中明确规定缓刑、假释的重处罚为收监, 而对管制的最重处罚则是行政处罚, 言下之意就是对于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无论违反管理规定程度多大、次数多少都是行政处罚, 这显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 忽视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考核

社区矫正,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 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由此可见, 社区矫正的矫正目的有二:矫正犯罪心理和矫正行为恶习。在具体的考核标准中, 我们只是看到了对行为矫正的考核, 而没有对心理的矫正效果的考核。在草案第五十六条中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需要, 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采取必要的心理咨询、行为训练等措施,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但是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况矫正到什么程度算是成功?以及矫正前后心理状况有什么程度的改变, 犯罪心理与非犯罪心理的界限是什么, 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整个《社区矫正法》草案只注重矫正行为恶习, 而忽视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考核。

(三) 缺少现实可行的治安处罚依据

第二十三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 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但是这个治安处罚是什么样的治安处罚并没有明确规定。《治安处罚法》并不能涵盖全部“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的行为。比如, 某人因为犯有猥亵儿童罪, 法院发出禁止令, 禁止其进入幼儿园, 而此人在社区矫正期间违反法院禁止令进如了幼儿园, 那么应当按照哪一部法律处罚?更不用谈应当怎么处罚了。那么面对草案中社区矫正人员考核机制出现的以上三个问题, 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应对呢?在文章的下一部分笔者将着重讨论这一问题。

三、《社区矫正法》草案社区服刑人员考核机制的完善

(一) 提高管制社区服刑人员的惩处力度

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刑罚种类。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 但限制其一定自由,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 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管制不同于缓刑、假释, 对于因为判处管制而在社区服刑的犯罪分子多次违法社区矫正管理规定, 不可能收监执行刑罚。因此笔者认为, 应当区分管制与缓刑、假释的治安处罚, 管制的治安处罚上限应当高于缓刑假释。对于那些因为判处管制而在社区服刑的人员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的, 处以更重的行政处罚。这样就进一步完善了社区矫正人员违反规定的惩处措施。

(二) 建立心理测评机构

在草案第五十六条中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需要, 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采取必要的心理咨询、行为训练等措施,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各地社区矫正本身都有一个心理咨询机构。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机构除了负责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心理康复教育之外, 也应当制定一套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矫正标准, 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前后的心理状况都要进行测评, 达到标准的即为成功, 否则就是失败。对于成功者应当如期接触社区矫正, 对于失败者应当适当延长矫正期限。简而言之, 就是建立专门的心理测评机构和心理测评标准, 重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

(三) 明确治安罚的处罚措施

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 篇3

一、将恢复性矫正机制引入社区矫正

在社区矫正中建立恢复性矫正机制,也是把恢复性司法运用于社区矫正实践中。“恢复性司法方案”是指采用恢复性程序并寻求实现恢复性结果的任何方案;“恢复性程序”是指通常在调解人的帮助下,受害人和罪犯酌情包括受犯罪影响的任何其他个人或社区成员共同积极参与解决由罪犯造成的问题的程序。恢复性结果可能包括满足当事方的个别和通常需要和履行其责任并实现受害人和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的补偿、归还、社区服务等对策和方案。

由此可见,恢复性司法与社区矫正具有天然的亲缘性性。二者都希望通过开放的方式促进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而非一味的使用监禁的、惩罚的手段把罪犯隔离于公众视野之外。因此,恢复性司法可以在社区矫正的所有环节中予以应用。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体系中引入恢复性司法,对于促进社区矫正人员的改造,挺高社区矫正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增强其他部门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对服刑人员矫正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被害人的参与,社区及其他受到犯罪行为影响人员的参与,更需要其他机构和社会成员的积极配合。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也不仅是司法行政机关一个部门的工作,更是需要国家各个职能机构的配合和帮助。社区矫正工作与监禁矫正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刑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也不仅限制在局限性的空间中,所以社区矫正这项刑罚执行工作是一个开放性的,需要多元主体参与配合的工作。

三、完善心理矫正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

目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社区矫正机构还没有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活动,即便是在个别有心理咨询师的社区矫正机构,心理矫正的措施也是很不完善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统一科学的心理评估方法;

2、没有专职心理咨询或矫正人员,矫正活动很少开展;

3、没有常规的心理咨询或心理矫治方案,大多是临时的,帮扶的心理咨询活动。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基本上心理矫正活动处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停滞状态,非常不利于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教育和矫治工作。要做到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就需要有完善的心理矫正的措施,完整、可续、统一的心理矫正方案,稳定专业的心理矫正团队,这些是亟待完善的。

作者简介

王姝丽.女.硕士研究生.讲师.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监狱警察系教师.

社区矫正人员谈话笔录 篇4

走 访 地 点: 调 查 人: 记 录 人: 被调查人: 性别: 年龄: 社区矫正人员走访谈话记录

政治面貌: 文化程度: 民族:

单位及职务: 住址及电话:

调查主要内容:

您好,我们是方顺桥司法所工作人员(出示证件),现在按照相关规定对您进行例行家访,请您不要有什么心理压力,我们就是对您最近一个月的各种情况进行一下了解,希望您能够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并实事求是的回答我们的问题。听清楚了吗?

答: □ 听清楚了 □ 没听清 问: 您最近的身体状况怎么样?

答: □ 较好 □ 一般 □ 较差 问: 您最近在干什么?

答: □ 打工 □ 务农 □ 在家赋闲 问: 您这个月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答: □ 工资收入 □ 经营收入 □卖农产品收入

□ 和亲朋好友借钱 □ 没有收入 问: 您最近对生活期望值有哪些?(可多选)

答: □ 家庭美满 □ 衣食无忧 □ 生活富裕

□ 安于现状 □ 健康平安 □ 没有希望 社区矫正人员(签字): 共 6 页 第 1 页

问: 您最近现在的婚姻状况怎样吗?

答: □ 较好 □ 一般 □ 有危机

□ 未婚 □ 已离异或丧偶 问: 您最近目前经常同谁居住在一起?

答: □ 配偶、子女、父母或亲戚 □ 同学、同事或朋友

□ 与陌生人合租居住 □ 一个人居住 问: 目前家庭成员对您的关心程度怎么样?

答: □ 很关心 □ 一般 □ 不怎么过问 问: 您的孩子或家庭成员最近学习或工作状况情况怎么样? 答: □ 较好 □ 一般 □ 较差

问: 出现家庭矛盾时,您一般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法?(可多选)答: □ 谁也不找、自己忍着 □ 积极与对方沟通 □ 找邻居

□ 有暴力解决倾向 □ 找亲属 □这个月没有矛盾 问: 您最近家庭成员和别人发生纠纷情况解决情况如何? 答: □ 已经解决 □ 正在解决 □ 没有解决

□ 这个月没有纠纷

问: 您最近家庭环境对您有过不良影响吗? 答: □ 有 □ 没有 问: 您的家庭成员受歧视的情况怎么样?

答: □ 没有歧视 □ 有点歧视 □ 非常歧视 问: 目前的家庭成员对您的矫正工作帮助程度怎么样? 答: □ 帮助很大 □ 帮助一般 □ 没有帮助 问: 您最近对家庭生活状况总体感觉怎么样?

答: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太满意 问: 您最近居住地周边治安有何变化?

答: □ 治安较好 □ 打架斗殴现象增多 □ 流动人口增多 □ 入室盗窃现象增多 □ 其它 社区矫正人员(签字): 共 6 页 第 2 页

问: 您最近与周围的邻居关系如何?

答: □ 很好 □ 一般 □ 较差 问: 您最近有困难时别人给您的帮助程度怎么样?

答: □ 帮助很大 □ 帮助一般 □ 没有帮助 □ 没有困难 问: 您最近经常和地方不良人员在一起吗?

答: □ 经常在一起 □ 偶尔在一起 □ 不在一起 问: 您最近跟其他人的交往渠道有哪些?(可多选)

答: □ 工作劳动 □ 业余活动 □ 扎堆闲聊 □ 其它渠道 问: 您最近跟同事、朋友相处关系怎么样? 答: □ 好 □ 一般 □ 不好 问: 您最近经常来往的亲友熟人有违法犯罪的情况吗? 答: □ 有 □ 没有

问: 您本月晚间的生活情况都有哪些?(可多选)

答: □ 大多数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 交往应酬但能适时回家住宿

□ 经常外出聚餐娱乐,深夜才回或者不回家 □

独自生活,随心所欲

问: 您最近的心理状况怎么样?

答: □ 较好 □ 一般 □ 较差

问: 您最近觉得最近哪些不良心理情绪对您影响最大?(可多选)答: □ 仇富情结 □ 厌恶自卑 □ 依赖心理 □ 贪图享乐

□ 对社会绝望 □ 冷漠消极 □ 没有不良心理 问: 您最近是否需要经常外出到县以外的地方? 答: □ 不外出 □ 偶尔外出 □ 经常外出 问: 您最近外出的时候向矫正小组成员汇报过吗? 答: □ 经常 □ 偶尔 □ 没有

问: 您的矫正小组成员平时敦促过您要遵守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吗? 答: □ 经常 □ 偶尔 □ 没有

问: 您最近参加村(小区或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的情况怎么样? 社区矫正人员(签字): 共 6 页 第 3 页

答: □ 经常参加 □ 偶尔参加 □ 不参加

问: 您最近按照我们的要求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情况怎么样? 答: □ 学习了很多 □ 学习了一点 □ 没有学习问: 这些法律知识对您的帮助程度如何?

答: □ 很大 □ 一般 □ 没有 问: 您最近的定位手机近期能保持24小时畅通吗?

答: □ 能保持 □ 基本保持 □ 不能保持

□ 设备坏了或欠费 □ 没设备 问: 您现在的被监管的级别是什么类型?

答: □ 严管 □ 普管 □ 宽管 问: 您对您现在监管级别的相关规定了解吗? 答: □ 了解 □ 了解一些 □ 不了解 问: 您最近有没有自己认为违法违纪的事情发生? 答: □ 没有 □ 有

问: 你觉得社区矫正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态度怎么样? 答: □ 很好 □ 一般 □ 较差

问: 您最近有没有做过好人好事或立功表现,需要我们把记录在案,以便考核的时候对您有所帮助?

答: □ 有 □ 没有 问: 您认为本月考核能够到得多少分?

答: □ 90分以上 □ 70-90分 之间 □ 70分以下 问: 您认为扣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可多选)答: □没有按时报到登记 □没有按时参加教育学习

□没有按时思想汇报 □没有按时参加社区服务 □没有经常遵守法律法规 □没有请假销假 问: 您最近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司法所帮助的吗? 答: □有 □没有 社区矫正人员(签字): 共 6 页 第 4 页

问: 通过这段时间教育学习,您对您原来违法行为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

答:

问: 通过本次走访的情况和我们了解到您最近的表现,您主要存在以下几

个问题,我们给您指出来: 您听清楚了吗?

答: 问: 请您讲一下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答:

问: 以后需要做出如下改正,您能做到吗? 社区矫正人员(签字): 共 6 页 第 5 页

答: 问: 您最近在矫正期间,有什么意见、建议、要求和困难吗?

答:

问:今天的走访调查到此结束,谢谢您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希望您能够积 极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主动融入到社会当中,明事理,做好事。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遵纪守法的意识,做一名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听明白了吗?

答: 问:您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答:

问:您以说的属实吗,如果属实请签字

答: 年 月 日

社区矫正人员个人总结 篇5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下半年,我工区认真贯彻下级党委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本工区实际,以创建“平安工区”为目标,突出固本强基,切实加大防控力度,狠抓防范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认真落实“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加强工区治安防范措施的落实,增强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作用,切实落实“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推动工区建设综合治理工作。通过一系列防范措施,工区治安形势良好。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法制意识

我工区 利用 黑板报、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开展了以“抵制邪教,倡导文明”活动,增强职工群众的法制观念,使职工群众进一步对社会的了解,对家庭社会关爱,为稳定工区治安秩序奠定了基础。

三、依法调处,化解矛盾

1、截止至今,我工区没有发生一次刑事案件,工区结合每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建档登记,工区领导小组定期走访,了解职工群众思想动态,开展经常性的帮教工作。

2、我工区密切联系群众,时刻了解职工的生活情况,及时调解职工群众的纠纷,努力创造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工区共调解矛盾1起,做好了邻里文明的和睦相处这项工作。

四、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教育工作

针对工区养殖区域,外来流动人口比较多,结合计划生育工作,对外来人口进行了入户登记调查和并签定流动人口暂住合同,对他们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让他们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治安秩序。

五、抓好安全生产防暑工作

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篇6

第九期1

年6月18日

2012

为了防止矫正对象托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确保社会稳定,做好对重点矫正对象的预防工作,在俭坪司法所的指导

下,对在册社区矫正对象,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进行集中教育学习和公益劳动。

2012年6月18日上午,在俭坪司法所所长的组织和安排下,在林业站站长的指导下,社区矫正对象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俭坪乡政府花园开展了一次有教育意义的公益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指出了矫正对象在接受监督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耐心的沟通和思想交流,同时希望矫正对象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态度、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积极主动定期汇报思想情况、参加集中教育和公益劳动,以实际行动矫正自己的行为。

通过此次绿化花园和清除花园杂物的公益劳动活动,让矫正对象从心里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心和帮助,更有信

心争取早日解除矫正,顺利回归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 篇7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2012年) 第15条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第16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然而八小时的教育学习时间、八小时的社区服务时间, 相对于一个月来说八小时的“底线时间”规定是否合理?同时有调查显示:海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从1992到2006年底止累计收押近1000名未成年犯。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在押犯总数的3.71%,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5.4%,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49.12%, 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约占1/2。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对1700多名未成年犯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1600多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广东省对近几年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发现, 每年约有85%以上的未成年犯在进入未成年犯管教所前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山东省少管所有调查显示, 在收押的未成年犯当中辍学学生占了70%以上。

那么, 排除正常的矫正时间,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当中能做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针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比例较高的现象, 我们对未成年犯或未成年社区矫服刑人员, 该如何进行矫正?仅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内的教育矫正能否达到社区矫正的目标?若不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这样的矫正方法是否符合“政府主导推动, 社会多方参与”的矫正格局?《实施办法》中关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特殊规定”的相关条款也未能给出答案。笔者做出假设:能否让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并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把学校教育引入我国社区矫正体系, 使“刑罚权”与“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相结合, 使“限制自由”与“享受自由”相结合。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教育矫正新模式。本文将从国内外实践、理论、法律、新模式具体框架建构依据等四大方面来论证教育矫正新模式的可行性。

二、教育矫正新模式的含义

文中所指的新模式主要是在结合上海市社区矫正实践情况基础上所提出的, 具体是指:针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所实施的社区矫正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 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学校继续接受文化技术学习、矫治不良思想与行为的教育矫正模式。新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 对象:

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1.年满14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2.进入分级矫正阶段后才能在学校接受教育 (3个月的初期矫正阶段,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在社区内接受矫正) ;3.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在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二) 执行主体:

1.社区矫正执行小组 (司法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 ;2.学校帮教小组 (校长、教导主任、政教组组长、班主任等组成) 。

(三) 领导小组:

在执行主体之上设立区县级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领导小组 (隶属于区县级政府) , 受市级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领导小组领导 (隶属于市政府) 。

(四) 新颖性:

新模式是把社区矫正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笔者推崇的方式分为三部分:1.周一至周五,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2.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集中、个别、心理、劳动教育等的时间应多集中与周六、周日 (内容围绕法制、心理、社会功能教育三大模块展开) 。3.对社区矫正及学校教育具体时间的安排与调动由矫正领导小组决定。

三、把学校教育引入我国社区矫正体系的实践依据

(一) 上海市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及不足

从2012年上海市委政法委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至今, 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推动, 社团自主运作, 社会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同时构建了包括日常管理、教育学习、心理矫正、公益劳动、帮困解难等五个板块的基本工作内容, 建立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 总体实现了社区矫正的规范运作。然而其所构建的社区矫正工作尚存很多有待完善的部分, 关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出台的《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其第10条指出:在3个月的初期矫正阶段, 社区服刑人员每半个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第11条指出: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满3个月后进入分级矫正阶段。分级矫正阶段分为一级矫正、二级矫正与三级矫正等3种矫正级别。初次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其中在一级矫正中, 社区服刑人员每半个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每月参加集中教育学习不少于1次;有劳动能力的, 每月必须完成不少于10小时的公益劳动。在二级矫正中, 社区服刑人员每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每两月参加集中教育学习不少于1次;有劳动能力的, 每月应参加不少于10小时的公益劳动。在三级矫正阶段中, 社区服刑人员每季度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社区服刑人员可不参加除心理健康教育以外的集中教育;经司法所 (科) 同意, 社区服刑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公益劳动场所, 每月参加公益劳动不少于10小时。纵观《规定》我们不难发现, 不管是集中、个别、劳动教育时间, 抑或三种教育时间之和。它们与社区矫正非监禁时间相比, 都显得微乎其微。而这正好给学校教育引入社区矫正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时间因素。

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规定了矫正工作的基本内容:将矫正工作整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初期矫正阶段、分级矫正阶段和期满宣告阶段, 针对处于分级矫正阶段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矫正内容。在初级阶段要注重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在分级矫正阶段除应加强日常管理外, 要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以模块教育为基础, 围绕法制、心理、社会功能教育三大模块展开。在期满宣告阶段应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等方面内容的回归教育。社会功能教育模块中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对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 应当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 帮助并督促其完成义务教育;对已完成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 可以鼓励其通过自学或其他方式, 参加高中 (中专) 、高等教育和其他各种文化教育的自学考试, 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然而《意见》中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定却存在以下三处明显的缺陷, 从而使该规定的现实效果大打折扣。1.与有关部门联系的执行主体没有规定;2.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在社区矫正期间内还是之后;3.“鼓励”一词不当。很难想象受到过刑罚处罚的未成年人能够凭一己之力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或高等教育。在实践当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一些社工探索与相关学校建立联系, 给符合特定条件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学习机会。有学者指出:教育矫正质量是检验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首要标准, 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将中学教育纳入到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体系中, 充分发挥学校在社区矫正的教育作用。使社区矫正中的教育矫正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必定能够更好地实现社区矫正的目标。

(二) 美国社区教育矫正与学校教育的成功结合

美国社区矫正中也真实出现了把学校教育纳入矫正体系的实践措施。如:学校型缓刑。帕特里克·格里芬等人指出:“近年来, 这个国家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少年缓刑官们正在离开传统的地区, 正在走进中学、初中和高中的建筑内———在学校内监督他们负责的缓刑犯。”在缓判官的监督下, 少年缓刑犯能够更好地到学校上学增加他们在学校中获得学业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未成年犯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 路[J].青年研究, 2007年第6期.

[2]朱久伟, 姚建龙.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J].法律教育出版社, 2012.

[3]朱久伟, 李光勇.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个性化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M].法律教育出版社, 2012.

[4][中]王珏、王平、[加]杨诚.中加社区矫正概览[M].法律出版社, 2008.

[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区矫正比较研究 (上)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区矫正比较研究 (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孙立平.社会学导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8]张筱薇.比较外国犯罪学[M].百家出版社1996.

[9]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

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 篇8

一、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社区矫正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是社区服刑人员的一个特殊组成部门,也是社区未成年人的一部分。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已呈现上升趋势如何开展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 开展未成年社区矫正工作帮助他们摒弃恶习步入正途重树信心回归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未成年人的年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必要性和特殊性;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思想处于不稳定状态,对社会的认知也比较片面,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对未成年罪犯科以刑罚的时候不能简单的适用定罪量刑的一般原则,还应结合未成年罪犯的身心特点制定特殊的刑罚执行制度,以树立教育、感化、挽救的理念,社区矫正这种相对于非监禁刑的刑罚改造方式,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后在一定的期限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最为适用。

一、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社区矫正在我国还是初创时期,也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模式,更

没有针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专门制度,再加上未成年时期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从而使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难上加难。

(一)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律依据建设滞后,责任难以落实 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保护,是世界各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内容。由于我国社区矫正起步较晚,才正式由国家层面进行部分省市的`试点,现在虽然已在全国推广,但毕竟还不成熟,也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统一模式。迄今为止,首次在“法律”中出现“社区矫正”字眼的就是今年刚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并且也没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规定。因此,我国目前在社区矫正领域仍然缺乏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从而在该领域也没有体现出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怀与保护,也使得社区矫正实践中遇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情况需要处理时难以找到法律。3月1日施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但也只上升到两部、两院通知的层面。虽然里面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但在现阶段矫正帮教工作中,还是缺少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法规,社会、学校、家庭各管一段,公、检、法、司及有关组织也各行其是,没有形成合力,矫正帮教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二)帮教队伍参差不齐,矫正帮教工作流于形式

从目前政法机关情况看:公安机关帮教工作落在民警身上,而民警的自身工人职责有户籍管理等千头万绪,真正能把精力投入未成年帮教工作的微乎其微。检察机关担任未成年案件的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工作,加之干警为数有限,投入具体帮教工作力量受制。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职能弱化,没有有力的法律法规来支撑社区矫正工作,日常监管力度小,对未成年人教育感化难度大。

(三)帮教形式简单,经费无来源

帮教工作必须依靠一定的人员和依托一定的载体开展,必然需要一定的经费,但由于无人负总责,帮教工作的经费尚无专门列支,各级组织需要组织活动时,常常为经费而为难,无专门款项的立项使用。经费的制约,使得帮教工作难以活跃和丰富多彩,也削弱帮教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四)家庭教育、辍学、闲散等问题严重

有的未成年人家庭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子女享受不到家庭温暖,形成心理和行为偏差;有的父母本身文化素质低,缺乏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动辄打骂训斥;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而放任自流;有的父母经济拮据,疲于奔波就业而疏于管教;“寄居型”家庭的孩子,父母管不到,亲戚管不了。而另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权端溺爱,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管,思想品德却得不到重视。根据调查,安居区人民法院近年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的是辍学在家或无业的。这些闲散未成年人原来就由于学习跟不上而无心读书,有的已染上各种不良习气,闲散在家如再缺少家庭的约束,或受社会上不良影响污染,极易走向犯罪道路。依据,从而导致两难境地的出现。

三、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具体方法

(一)认真学习有关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律法规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 与未成年罪犯刑罚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刑事诉讼法》、《监狱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及《未成年犯管教所管理规定》等。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对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必须熟练运用这些法律法规,特别是203月1日施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里面对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做的各种规定。目前,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有关法律法规不建全的特殊时期,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要

充分运用已有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未成年罪犯适用社区矫正分类管理,尽量协调整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二)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管理机构,配置专人负责 以前对于社区矫正专门的管理机构,有关法律法规都未明确,但在20两院、两部出台的《社区实施办法》里,明确规定了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我们在设立社区矫正管理机构的同时设立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配置有特别的素质适合进行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比如,在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中设立专门的“未成年矫正对象矫正办公室”,专门管理未成年人的矫正工作。

(三)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计划和实施方案

从近年来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的实践来看,矫正机关接收社区矫正对象后,首先要对其进行各种评估,从而对罪犯制定监管、矫治计划及实施方案。但我国,由于社区矫正起步晚,法律法规不健全,很多地方都不太重视个案矫正计划的制定和审核,没有依据去走访调查未成年人家庭、生活等情况,制定的矫正计划和实施方案脱于实际,有所偏差。

对此,有必要建立以下制度,实现对未成年对象的有针对性矫正:

(1)矫正前的调查制度。要求在实施矫正前,矫正工作人员应当对矫正对象的具体信息、犯罪原因、家庭环境、成长背景、性格特征等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以便能因人而异,实施矫正;(2)对每一位被判处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罪人,先由矫正中心的专家根据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心理精神状态、家庭环境等特点,为其量身定做一份“社区矫正计划”;(3)矫正时的反馈、调整制度。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矫正工作人员应当定期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动态,根据矫正对象的情况变化所需,调整矫正计划和矫正内容;(4)详细的备案制度。

真正落实个案矫正,一人一案,独立建档,资料完整,有据可查。

(四)设立符合未成年人心身特点的社区矫正项目

在未成年人矫正项目的设置方面,目前还存在着由于在社区服刑的未成年犯比例较低,因此在管理上基本未加区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矫正相混同,矫正项目类似,缺少能针对未成年人身心特点、行之有效的矫正项目。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对未成年犯要设立更多的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社区矫正项目,采取定期谈话,专家心理咨询,社会帮教,参与社区公益劳动等方式,具体是根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节的轻重,构建一个梯形结构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社区矫正项目体系:第一阶梯是教育性和非监管性的社区矫正项目,主要包括训诫、赔礼道歉、赔偿、社区服务、父母管教等;第二梯是不限制人身自由的监管性的社区矫正项目,如定期报告、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和工作技能的培训、寄养之家项目、心理矫正项日、集体活动项目、促进就学和就业项目等;第三阶梯是在一定时间内限制人身自由的社区矫正项目,包括家中监禁和电子监控,宵禁、参加特定的职业技术学校等,加强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项目吸引力,让这些项目在矫正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制定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帮教工作制度

预防对象,即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规定的“不良行为”的。如旷课、夜不归宿;打架壮举殴、辱骂他人;以及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帮教对象,即受过行政处罚或少年劳动管教期满的;被免予刑事处罚或被宣告缓刑、假释及刑满释放的,犯罪时不满16周岁,依法不予处罚或情节轻微不起诉的未成年人。针对这两类人,要有确定、解除的程序及期限,制定帮教工作制度:(1)建立帮教协议。与被帮教对象、学校、居委会和家庭联手,共同签订帮教协议,建立帮教小组。(2)寒暑假期间及双休日组织参加各类勤工俭学、社区公益劳动。(3)组织报告会和各项有益活动,

辅导、指导学习文化。(4)个别谈心,了解思想,与家庭沟通情况。一季度定期写思想小结。

(六)多方联动,协调一致做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 篇9

萧县自2007年12月推行社区矫正工作,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 对2007年12月以来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一) 问卷调查情况

此次对社区居民的调查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随机抽取160名社区人员, 发放160份调查问卷, 实际收回150份, 有效问卷126份。

调查中发现,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矫正”这一名词相当陌生, 他们不了解何谓社区矫正。在回答是否知道社区矫正这个题目时, 有58.5%的人选择了“听说过, 但不了解”, 10.3%的人选择了“没听说过”, 31.2%的人选择了“比较了解”。 (见图1) 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城区居民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知度社低区。居民对社区矫正的了解程度

调查中发现, 有4.6%的人不赞成对未成年犯适用社区矫正, 18.2%的人持中立的态度, 87.2%的人赞成对未成年犯适社社用用区区社社居居区区民民矫矫对对正正未未。。成成 ( (年年见见犯犯图图22社社) ) 区区在在矫矫这这正正些些的的赞赞认认成成同同的的程程人人度度中中, 有73.2%的人能够接受自己所在的社区有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不赞成的人中, 不赞成的原因主要有:1.放在社区中可能影响大家生活;2.既然犯罪了, 就应当严惩;3.社区矫正可能会流于形式, 未成年犯不会真正改正, 可能会重新犯罪。这种情况对于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但同时也表明, 有一部分人对社区矫正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认为只有把罪犯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的, 把罪犯放在社会上容易造成失控或者重新犯罪。

另外, 在对社区居民是否愿意帮助未成年犯改造以及社区居民对改造对象为自己的亲友的态度调查中, 愿意帮助亲友进行改造的人数比愿意帮助一般未成年犯的比例要高15个百分点。同时, 有近31%的人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帮助社区服刑人员, 而是采取漠不关心或消极对待的态度。 (见图3) 这说明, 社区居民对自己的亲友在社区中改造持宽容态度, 社但区对居于民陌对生一人般则未是成漠年不犯关的心帮的助态程度度, 甚至持拒绝、排斥态度。

(二) 实地访谈情况

笔者在萧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帮助下, 对萧县近五年来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调研。2008-2010年, 萧县基本上没有未成年矫正对象纳入矫正管理。近一年来, 全县按程序纳入管理的社区矫正对象有495人, 未成年矫正对象有14人, 其中9人已解除矫正, 现在矫内人员有5人, 其中管制2人、缓刑3人, 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萧县建立了县、乡镇、村 (社区) 三级社区矫正工作组织网络, 成立了由县政法委书记为组长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包括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民政、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地点设在司法局。各乡镇也成立了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村 (社区) 成立了工作站。目前, 全县共有专兼职工作人员200多人, 志愿者432人, 志愿者多为村 (社区) 干部。

二、萧县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专门立法规定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比较完善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 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1. 实体上缺乏具体法律规定

《刑法修正案 (八) 》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这一概念被首次写入刑法, 这意味着社区矫正的刑法性质得到了立法上的全面肯定。《刑法修正案 (八) 》明确规定了对管制、缓刑、假释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并明确了缓刑、假释的标准, 为社区矫正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但是《刑法修正案 (八) 》没有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做区别对待, 内容也比较原则。

2. 程序规定空白

2013年1月1日实施的刑诉法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的执行机关由公安机关变更为社区矫正机构, 明确了社区矫正的范围和执行主体。但是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相关法律机制仍不健全, 缺乏程序上保障。

(1) 缺乏个案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及适合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项目过少。目前, 我国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相对于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比例还很少, 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 在其管理上没有与成年犯区分开来, 矫正方案一般具有统一性, 针对性不强, 同时我国针对未成年犯的矫正项目过少。

(2) 在管理上缺乏强势的奖惩机制。萧县在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奖惩方面, 主要采用表扬、警告等行政奖惩手段, 对激励和约束矫正对象的手段有限。缺乏有效奖惩手段的管理方式, 会使未成年矫正对象认为矫正和刑满释放区别不大, 容易产生消极改造心理, 使司法所在管理时缺乏强劲的约束力, 增加了管理难度。

(3) 未能建立与社区矫正相配套的矫正成果维系制度。对未成年人实行社区矫正是为了使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 防止其再犯罪。但是实践中, 未成年人罪犯在矫正期间表现良好, 在矫正结束后, 相关司法部门一般没有后继帮教计划, 矫正成果未予维系。未成年犯解矫后在生活、就业、交际等方面受到不良影响时, 没有可依赖的组织继续给予帮助, 容易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二) 社区矫正执行困难

1. 缺乏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及专业的矫正人员

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萧县承担社区矫正具体工作的是乡镇司法所, 基层司法所常常人员配备不足, 并且司法所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需要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 具备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区矫正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而在实践中,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主要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构成。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数不具备社区矫正专业知识, 未进行过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系统培训。志愿者中大部分由村组干部担任, 志愿服务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 而且村组干部作为一线管理人员, 承担着多方面工作任务, 在社区矫正工作上难以全面兼顾, 教育矫正工作往往停留在“登记簿”“志愿册”上。

2. 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衔接有待加强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公、检、法、司等职能部门间的协作配合, 但在实际工作中, 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 法院、监狱、看守所特别是外地法院送达法律文书及其他相关材料时, 存在法律文书不齐全、送达不及时、错送、漏送等问题。在送达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时, 多通过邮寄方式送达, 对于执行机关是否收到法律文书则放任不管。

对于人户分离的未成年矫正对象, 户籍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在实践中, 部分未成年犯往往自觉性不够, 不能按照规定在接到生效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释放证明书后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 (街道) 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1) 基层司法所普遍存在“见档不见人”的现象, 导致社区矫正无法执行。

在调研过程中, 基层司法所普遍反映,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 “两所”协作配合情况不乐观。当司法所请派出所对屡次不服监管教育甚至对抗监管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训诫、警告等惩罚措施时, 或有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到司法所报到、经司法所查找不到请派出所对下落不明的矫正对象进行查找时, 有的派出所不够重视, 常以工作忙或人手不够为由消极应付, 致使司法所很被动, 影响了刑罚执行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三) 法律监督不完善

1. 监督内容不完整

虽然宪法和法律赋予了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权, 但是现行法律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缺乏具体的程序性的规定, 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也仅是做了原则性规定, 条文较为笼统, 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 导致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权时存在监督内容不够完整的问题, 影响了监督效果。在司法实践中, 检察机关忽视了社区矫正中矫正措施的法律监督, 仍然停留于传统的监外执行检察工作。 (2)

2. 监督手段单一

高检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 (2012年版) 第六百五十九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进行监督。但由于法律法规对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规定的较为有限, 检察机关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法情况的监督方式仅限于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检察建议, 监督手段较单一, 而且被监督机关执行力度不够, 要么不提出异议、要么一纸回执但实际不执行, 影响了检察监督力度。

3. 人员配备不足

萧县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人员共有3名, 监所检察人员与社区矫正对象的比例为1:150, 监所检察人员严重不足。加上“重监内监督, 轻监外监督”的传统观念, 专职社区矫正检察人员配备得很少, 承担派驻看守所检察任务为主、兼职承担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的情况十分普遍, (3) 严重制约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发展。

三、完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 完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立法

1. 尽快制定专门法律, 设立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专章

虽然《刑法修正案 (八) 》及《刑事诉讼法》都对社区矫正做了规定, 但是这些规定都较为笼统。因此, 应加快制定《社区矫正法》, 并设立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专章, 为全面开展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同时, 建议增设“社区服务”这一刑罚。所谓社区服务, 是指要求罪犯在社区从事一定时数的无偿劳动或者服务的惩罚性措施, 是替代短期自由刑的非监禁行刑方式。 (4)

2. 完善程序, 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机制

(1) 建立矫正前调查制度, 制订有针对性的矫正计划。为保证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的质量, 我们必须对未成年矫正对象进行社会调查, 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矫正计划。可由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对未成年犯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犯罪原因、悔罪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调查。接着, 矫正工作人员根据每位矫正对象的具体信息, 为其量身制订社区矫正计划。同时, 矫正工作人员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 根据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及时调整矫正计划和矫正项目。

(2) 改进矫正方式, 设计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社区矫正项目。“我们不能强求用一种药治愈所有的病, 用一种方法矫治所有的罪犯” (5) , 因此, 对于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 应当严格实行分开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 注重对未成年犯名誉及隐私的保护。我们应当改进矫正方式, 建议采取分类管理和个别矫正的方式, 即对各矫正对象按照其犯罪性质、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的不同予以区分, 并根据未成年人的不同的性格和家庭环境等设计不同的矫正项目。 (6) 同时, 要特别注重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 重视心理矫正, 并且加强对未成年犯的职业技能培训。

(3) 建立可操作性的考核奖惩机制。当前, 我国还没有关于对未成年犯违反社区矫正后的处置的规定, 司法实践中采取的行政奖惩手段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约束力不强, 不能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作用。因此, 应建立具有实质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考核奖惩机制, 特别是建立对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采取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的司法惩治制度, 才能使社区矫正组织对矫正对象实施有效监管。

(4) 要建立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相配套的矫正成果维系制度。虽然社区矫正的犯罪复发率低, 但是由于未成年人心理较成年人脆弱, 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较低。因此, 需要矫正人员在未成年人结束矫正后继续适当与未成年人保持联系, 及时了解其困难及回归社会情况, 并尽量提供一些帮助。同时,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整合社会资源, 为社区矫正后的未成年人提供学习和就业机会、创造就业条件, 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工作环境。 (7)

(二) 依法推进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

1. 建立专门社区矫正机构及充实社区矫正人员队伍

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专门从事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专门机构, 如英国成立了未成年人司法委员会, 澳大利亚专门成立了青少年司法局等。随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推进, 我国也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在结合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基础上,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专门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机构, 负责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

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 决定了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具有责任心和爱心, 善于引导未成年人。一是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工作者队伍, 鉴于目前我国由司法行政部门承担主要的社区矫正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应采取增加编制、聘用专职社会工作者等方式充实、加强基层司法所队伍, 保障基层执法力量;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 定期确定培训方向、规范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 并对培训活动的效果进行跟踪问效, 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三是广泛动员、吸纳社会上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社会工作经验的人士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建立社会志愿者队伍。

2. 建立社区矫正的协调、衔接机制, 完善矫正程序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密切配合。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 可以通知有关社区矫正组织旁听案件的庭审, 可以先征求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由社区矫正机构对未成年被告人所在村 (居) 委会、家庭、学校开展社会调查,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给法院出具该未成年罪犯是否适用非监禁刑的书面材料。法院在量刑时充分考虑调查报告, 并在判决、裁定生效后, 及时将判决书或裁定书等法律文书抄送有关社区组织, 或直接将罪犯移交有关社区矫正机构, 防止漏送、错送而造成脱管、漏管。

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中矫正对象交付执行不规范、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等现象, 山东省定陶县检察院协同法院、司法局建立了社区矫正人员限期报到回执制度值得借鉴。 (8) 同时, 建议建立社区矫正联系机制, 公、检、法、司四部门就未成年矫正对象交接、文书送达、建档备查、日常管理、监管监督等问题共同制订实施方案, 确保未成年矫正对象在不同部门之间交付执行的“无缝衔接”。

公安机关要协助司法行政等部门, 加大对社区矫正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群众、社区组织和相关单位积极参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 增强矫正效果。基层派出所要配合司法所, 依法加强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对实施矫正期间违反考察规定、不服从管理的矫正对象, 要根据具体情况, 或批评教育、口头警告, 或依法予以治安处罚, 或建议取消假释、缓刑等, 对重新犯罪的未成年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三) 加强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1. 完善监督内容

现有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制度还不健全, 只有制定了《社区矫正法》, 明确了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具体规定后, 检察机关在监督时才不会无所适从。同时, 建议制定一部关于检察机关加强对社区矫正监督的规范性文件, 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 特别是对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要做出特别规定, 确保检察机关监督内容完整。同时, 要加大职务犯罪预防和查办力度, 增强检察监督效果。积极拓宽检察机关的履职方式, 把预防、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和实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有机结合, 防止社区矫正被滥用, 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 避免社区矫正中腐败现象的发生。 (9)

2. 创新监督机制, 丰富监督手段

一是尝试建立“驻所检察日制度”, 即由检察人员在社区服刑人员较多的司法所、派出所集中办公1日, 依托司法所、派出所、社区等, 对社区服刑人员是否交付执行情况、是否遵守刑罚执行有关规定情况、矫正措施和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情况等进行监督。 (10) 二是建立分时分类分级检察监督机制。将全面监督与重点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对不同类别、不同再犯危险性人员的矫正工作实行分类分级监督。如针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对象的个性特点、日常表现、矫正需求等, 制订不同的矫正方案, 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三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同步监督机制。目前,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信息不畅问题, 建议建立公、检、法及未成年社区矫正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社区矫正同步监督。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行刑执行模式, 有利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 促使未成年人更好地回归社会, 更是符合国际未成年犯行刑制度的必然选择。笔者以安徽省萧县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情况为基点, 通过对萧县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情况的调研, 归纳总结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犯,犯罪,社区矫正

参考文献

[1] (英) 布莱克伯恩.犯罪行为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

[2]张峰, 连春亮著.行刑与罪犯矫治社会化研究.群众出版社, 2007.

[3]章虹.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实证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2010.

[4]周伟.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问题研究.人民检察, 2011 (9) .

[5]朱锦秀.社区矫正与未成年人犯罪法律适用的系统性研究.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7 (3) .

[6]王顺安, 甄宏.试论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项目体系之构建.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5 (1) .

[7]卢金增, 刘长清, 田夏梦.社区矫正“一个也不能少”.检察日报, 2011-6-10.

[8]狄小华.社区矫正检察监督需要新思路.正义网江苏频道, 2010-08-16.

上一篇:春联的寓意下一篇:小超市员工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