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社会管理创新和综合治理汇报材料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镇社会管理创新和综合治理汇报材料

镇社会管理创新和综合治理汇报材料 篇1

2013年4月27日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更好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镇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镇党委、政府推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的有力抓手,在认真研究镇情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强化举措,扎实推进,努力提升社会管理和建设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中心地带,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贸易中心。镇域面积**平方公里。全镇辖**个行政村,**个生产合作社,**个社区居委会,有汉、藏、回、土、撒拉等**个民族,8250户24657人,其中:农业人口2877户947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8.4%。

二、社会综合治理有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我镇以“反自焚、促稳定”为主题,结合“三反、三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八推进八强化八送八帮”等活动,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扎实有力。一是部署周密。镇党委、政府召集镇机关干部和各村(社区)干部召开每月维稳形势研判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当前我们国家、省、州、县及我镇维护形势做深入的分析研判,确保镇、村(社)干部群众稳定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把维稳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不断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细化责任。二是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按照县委、政府和县维稳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与各重点寺院签订责任书,对重点人员采取了人盯人、经常见的办法,切实做好重点寺院、重点僧人、重点村社的稳控工作,严密防范**集团策反、煽动、分裂破坏活动。在继续抓好“包寺、包村、包人”的“三包”责任制落实的基础上,结合“三反、三强”主题教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宣讲为契机分赴各村社、寺院开展法制宣传等教育工作。加强重大节日和特殊敏感节点的稳控工作,春节前,镇党委、政府领导深入各村社和寺院看望慰问藏族群众和僧侣,研究解决寺院僧侣和藏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及时掌握了解社情民意和僧侣的思想动态。“3.10”、“3.14”敏感节点,又进一步加大了对重点村社、重点寺院和重点人员的稳控工作,对各项稳控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再检查和再落实,对重点区域和人员聚集场所开展联合巡逻防范。督促寺院民管会严格落实寺规戒律,严防外省籍僧人来串联滋事。加强僧尼出入寺管理,严格实行请销假制度,控制僧尼在敏感期频繁外出。针对3月份各类传统法会比较集中的实际,认真摸排各寺院举行宗教活动情况,详细掌握举行地点、时间及规模,认真进行风险评估,在尊重传统、善待信众的基础上严格落实管控措施,严把审批环节,确保了对重点寺院和重点人员动态清、情况明,掌握得了、控制得住。

三、超前预测,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把强化情报信息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方面,按县委、政府的的部署,深入寺院、村社、重点区域掌握了解有关情况,及时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及时召开情报信息分析研判会,全面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研判和沟通交流,并有针对性地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为维稳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信息支持与服务。

四、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按照“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要求,立足于防范,积极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行每月进行一次不稳定因素排查,敏感期启动“一天一排查、一周一汇总”工作机制,摸排不稳定因素,力求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对可能影响稳定的矛盾纠纷和重点人员逐一梳理登记,分门别类做好台帐。加大调处力度,注重调处时限和质量,防止推诿扯皮,防止矛盾激化,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交待,确保问题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及时化解。

五是狠抓应急处突长效机制建设。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镇党委、政府对各村社、寺院的工作职责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维稳应急处置预案,制定重点人

员管控措施,把各项工作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责任人。并从人员、物资、灭火器(毯)等装备方面做了配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元旦以来,严格实行领导带班、专人值班制度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将迅速反应、及时处置。

三、社会管理创新

一是网格化管理工作推进扎实有效。从2011年底开始,**镇积极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网格化管理体系,努力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网格化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具体做法是:划网格。根据**镇实际情况,对全镇**个村、**个社区7404户2.4万人口按59个网格进行了划分,每个网格内居民约25户左右,人口约100人。组团队。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组建了管理和服务团队,成立了网格党小组,建立起了网格管理和服务机制。每网格由一名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与网格内信息员、党员、志愿者、治安巡逻队等共同组成网格管理队伍。采信息。建立网格化管理资料信息库及网格分布图,标清单元网格的责任人、责任范围、户数、人数、党员数、及各类弱势群体信息,建立区域内的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家庭、4050人员、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等群体重点服务对象档案,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做到服务有重点,工作有方向。明责任。网格长负责网格内综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包括责任网格内的计生、低保、民政、综治维稳等信息的综合摸底归档,确保信息准确无误。网格内其他成员负责提供居民动态信息收集上报、社情民意调查、政策宣传、矛盾排查等。

二是便民服务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为进一步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镇政府于2011年底,建成占地面积180㎡的**镇便民服务大厅。大厅共配备专职

工作人员,办公设备5套,开通了光纤网与内网5条,配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各类惠农政策,分别设立民政扶贫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岗、土地管理岗、其他服务等5个服务窗口。印制了涉及民政扶贫、救灾救济、残疾服务、土地征用等18类的《便民服务大厅服务指南》。大厅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事项集中起来,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线穿”,一站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做到政务公开,阳光操作,对服务范围内的事项实行办事程序、申报资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五公开”,让群众少跑路、多办事,改变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作风,实现了服务管理精细化、规范化。

镇社会管理创新和综合治理汇报材料 篇2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基层社会基础工作,创新,庙坝镇

1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第一产业, 农民是最大群体, 农村是最基层社区, 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始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要工作, 因此,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是整个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何谓社会治理?一般认为, 社会治理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由政府、社会组织、社区能人和普通居民多方参与和紧密互动以共同管理和解决社会事务、满足公众需要的过程。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治理强调合作, 认为政府不是合法权力的唯一源泉, 公民也是合法权力的来源, 因此应该建立政府与公民的合作网络。治理不同于统治与控制, 治理强调参与主体多元性、合作性、和谐性, 治理方式具有服务性而非管理性。有的研究者把社会治理比作一棵“社会树”, 认为社会管理是“树干”, 社会自治是“枝叶”, 社会基础工作是“根基”, 公共利益最大化和人民幸福安康则是盛开的“花朵”。这种比喻较恰当地描述了社会治理的几个要素, 即以政党和政府为主导和主体的社会管理系统;政府、社会组织、社区能人、普通居民等积极参与和紧密互动的社会自治系统;以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等民生相关事业为主体的社会基础工作。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是“善治”, 即国家的繁荣进步, 社会的和谐稳定, 人民的幸福安康。农村社会治理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很多工作内容相互交叉, 而我国对农村治理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 导致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极为薄弱, 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治理工作的进程, 进而影响了新农村的顺利建设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 探索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已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基层实践者的重要任务。笔者将以社会治理的三大块即社会管理、社会自治和社会基础工作为依据将农村社会治理分为基层社会管理、基层社会自治、基层社会基础工作, 进而探索基层社会管理、基层社会自治、基层社会基础工作的创新路径。基层社会管理部分侧重分析基层执政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及基层政府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基层社会自治部分侧重分析各基层治理主体相互协同以实现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等目标的运行机制, 基层社会基础工作部分侧重分析基层治理主体在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发展文化教育、改进医疗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庙坝镇位于大竹县南端, 因地处平坝且庙多而得名, 是达州市大竹县“南大门”和融入重庆的“桥头堡”。全镇幅员面积71.05平方公里, 辖13个村 (居) 委会, 93个村 (居) 民小组, 总人口42535人, 有耕地1442.9hm2, 2013年GDP82723万元, 人均GDP25224元, 人均纯收入11338元。2014年GDP92607万元, 人均GDP28248元, 人均纯收入13246元。选择庙坝镇为例, 是因为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治理方面获得了诸多荣誉。该镇连续五年在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中荣获一等奖。先后获得人民调解工作标兵镇、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农村基层团建和妇建示范乡镇等六项全国荣誉, 获得了四川先进基层党组织、文化先进镇、综合治理模范镇、首批试点小集镇、秦王桃标准化生产基地镇等荣誉称号, 是达州市工业重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镇、环境优美示范镇。庙坝镇在各方面能够取得较大成就, 与该镇建立的勤为民和高效能的党政领导班子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密不可分, 与该镇在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工作等方面的创新密不可分。因此, 分析庙坝镇在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工作等方面创新的具体做法无疑会对其它类似地区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基层社会基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 基层社会基础工作状况既是衡量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庙坝镇在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 不断创新社会基础工作的路径, 使社会基础工作不断得到夯实。

2 加快经济发展, 夯实社会经济基础

群众生产生活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作为川东丘陵乡镇, 庙坝镇重点从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乡村生态旅游业着手,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夯实社会经济基础。目前, 庙坝镇已发展有秦王桃7770余hm2、核桃130余hm2、“黑五类”产品130余hm2, 糯稻63.5hm2。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年增收2000元以上;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 已有多家企业签订了入园投资协议;依托秦王桃产业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桃花节, 累计吸引游客300万人次, 秦王桃花节已成为川东地区、川渝结合部最具影响力的节会之一。

庙坝镇在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上实现了新突破, 主要是由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向新型合作社经营转变, 由单一农业经济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转变, 从传统生产方法向科技带动生产转变。大竹县庙坝镇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典型。它是一家集水果优质苗木繁育, 种植、销售、加工为一体的专业合作化组织, 合作社先后被达州市委、市政府授予“达州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集体”称号;获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四川省秦王桃标准化示范乡、四川省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被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四川省科协评为“农技协发展30年突出贡献奖”。该合作社提出“五统一, 四结合, 三受益”的运行机制, 即是统一提供苗木, 统一生产资料, 统一标准化栽培技术, 统一使用“竹鲜”牌绿色食品品牌, 统一销售渠道, 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科研院所四个方面紧密结合, 形成优势互补、农户合作社科研院所三方全面受益的局面。

桃产业是大竹县的一项优势特色产业, 对促进当地农户增收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已成为当地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通过举办庙坝桃花节, 不仅促进了庙坝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为市民踏青赏花、赏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为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开创了现实的道路, 并成为整个大竹对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庙坝桃花节从2009年开始, 每年3月21日在大竹县庙坝镇秦王桃基地举行, 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桃花节, 充分彰显了乡村旅游的活力与潜力, 已成为大竹县一张亮丽的名片。首届桃花节游客即超过15万人次, 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特别是“2011四川·大竹桃花节”系列活动, 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此次桃花节吸引了重庆、成都、广安等地和县内大量游客, 城区周边及桃花园景区附近的群众不断转变观念和意识, 纷纷兴办农家乐, 将一些具有农村特色的产品摆上餐桌、摆上摊面, 满足了游客乡村旅游的需求。活动期间, 桃园业主鹏程果业与周边城市大商家签订200万kg秦王桃购销合同, 游客认养果树1500株。2010年, 鹏程果业发展秦王桃200hm2, 产量1500万kg, 收入3100万元, 带动周边农户8500户, 人均增收480元。此次桃花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余万元,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通过连续举办桃花节活动, 向外界展示了大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业绩, 尤其是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应邀前来参加桃花节的省内外记者, 纷纷撰写稿件和制作专题节目宣传大竹、推介大竹, 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重庆商报、重庆晨报、重庆时报、重庆晚报、重庆日报、重庆新女报、重庆青年报、重庆吃喝玩乐网、达州日报、达州晚报、达州传媒网、达州网等多个媒体播发, 有效地提高了大竹知名度, 为大竹实施充分开放合作, 推动全县加快发展、追赶跨越夯实了基础。

3 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服务体系

近年来, 庙坝镇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对机关办公楼进行了重新布局打造, 硬件建设日趋标准化。提升改造400m2便民服务中心, 建成了标准化的便民服务中心大厅, 设置9个便民服务窗口, 为民服务窗口部门均入驻大厅办公, 让办事群众、企业少跑空路、冤枉路, 为民办事达到高质高效;全体机关干部均实行挂牌上岗, 便民服务大厅随时公布工作人员去向, 工作制度及办事流程均上墙上栏, 保证群众办事“到机关便能找到办公室、到办公室便能找到工作人员、找到工作人员便知道怎么办”。规范镇便民服务大厅、村民事代办点“两点”, 实现“一站式”办公;实行民事代办、民情代诉“两代”, 实现“全程式”服务;落实台账备查、走访调查“两查”, 实现党员群众“双满意”。仅2012年, 镇村两级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10000次以上, 服务质量上档升级, 群众对干部满意率大幅提高, 大大减少了矛盾纠纷的产生, 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庙坝镇始终以“群众得实惠”为归宿, 经济社会及便民服务体系全面发展。一是为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服务。工业用地指标得到保障, 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或者减少, 促进了小微企业创业园的发展。工业经济成为庙坝镇经济腾飞的支柱。二是为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服务。考虑试点镇社会管理网格化的需要, 从机构编制上向一线倾斜, 助推了试点镇创新社会管理“三三四五”工作法的形成。通过深入开展干部大下访、大接访、大调研、大调解活动, 充分了解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分类梳理并建立信访台账, 有效调处, 并依靠全面发展减少社会矛盾。三是为高效快捷、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进一步规范“两点”, 高标准建成镇便民服务大厅和各村 (社区) 民事代办点, 完善了便民服务的网络, 实现了便民服务“一站式”办公。进一步转变作风, 实行“两代”, 强化民情代诉、民事代办服务模式, 实现了便民惠民“全程式”服务。试点镇全覆盖的便民、高效、贴心的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实现了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4 完善社会保障, 夯实社会稳定基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不论城市还是农村, 总会有一些弱势群体, 他们很难依靠自身的条件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他们是需要社会救助的对象。而农村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弱势群体面广量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解决不好,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公平正义, 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历来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我国应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个人积极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起步晚、范围窄、水平低, 导致了民众对政府公正性及权威性认可度低、民众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低及民众对社会矛盾的心理承受力和对各种突发灾害性事件的经济承受力低的“三低”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国关于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和目标都包括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庙坝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 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条件, 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础性工作、经常性工作来抓, 在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2012年全镇优抚、低保、救助总数达2029次, 落实灾害救济资金10.9万元, 医疗救助19.2万元, 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52%。2013年1~7月, 庙坝镇发放各类救助资金共计63.7万元, 累计帮扶救助1952人次;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达39285人次。庙坝镇关注优抚对象, 重视弱势群体, 基本实现了符合政策规定的应保尽保、应抚尽抚、应救助尽救助, 乡镇低保程序规范透明,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当然, 受制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 庙坝社会保障水平与先进地区和城市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加投入、增大力度, 以便为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筑起更加严密的安全保障网。

5 发展文化教育, 提高居民素质

乡镇治理既靠政府也靠群众, 广大群众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治理水平的高低, 因此,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为此, 庙坝镇在群众中开展了“十星级”评比活动, 评选爱国爱镇星、遵纪守法星、创业致富星、科技进步星、环境卫生星、孝老教子星、团结和谐星、人口计生星、倡导新风星、公益奉献星。这些活动倡导了优良道德风尚, 净化了社会风气, 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庙坝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农民特色舞龙队、唢呐队、腰鼓队、军乐队等多次参加省市县比赛、演出, 并获得表彰奖励, 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文化先进镇。

教育是个人能力发展的起点, 是促进创业就业的第一推动力。发展教育是帮助落后地区和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最有效手段。庙坝镇成立了教育基金会,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奖励和救助力度。为了整合教育资源, 适应农村学生向城市流转造成农村生源减少的新形势, 2010年原庙坝镇中学和新桥初中合并组建了庙坝中学, 为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动力。目前, 庙坝镇已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中小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 教师工资收入基本上与当地公务员水平相当。通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进修培训, 教师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庙坝在各村设置了农村书屋, 被省新闻出版局表彰为“农民读书活动先进镇”。

6 改进医疗卫生,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庙坝镇共有农村人口数27126人, 2013年实际参加合作医疗人数26996人, 参合率99.52%。截至10月底, 2013年全镇住院报账4093人次, 报销新农合基金631.98万元。门诊一般诊疗费报账12058人次, 报销新农合基金12.058万元, 农民和场镇居民医疗保障权利得到了初步实现。为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庙坝镇从多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

6.1 确保群众看得起病

认真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5年全镇实施新农合政策以来, 农民群众的受益面、报账比率逐年提高, 2013年住院报账比例达到了85%, 有效缓解了群众有病不敢医、因病致贫的问题, 实现了“政府得民心, 医院得发展, 群众得实惠”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宗旨。扎实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2013年10月底前共补偿173人次, 补偿金额8.65万元。住院分娩率达到100%。严格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2013年10月底共让利51.10万元, 有效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6.2 保障群众少得病

一是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切实做好居民健康建档工作。对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免费健康体检, 总免费金额为23183.60元, 对辖区群众的健康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2012年10月底前:农民健康档案共建档25368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2950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1550人、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436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网络管理35人。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 特别是重点人群的管理, 发现了一些亚健康病人, 提前给他们提出了诊疗方案, 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二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切实抓好甲流感、艾滋病、霍乱及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严格网络直报制度, 疫情报告率、及时率、准确率达到100%, 对疑似传染病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进行三级联诊, 有效遏制传染病的蔓延。在庙坝镇12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和庙坝中学、镇中心校分别举行各类健康知识讲座18期, 参加听讲人数1728人, 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三是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为抓好孕产妇保健, 对辖区内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 做好卫生保健宣教指导和定期产前检查, 并对目标人群按照要求进行了叶酸发放。2013年1~10月共管理孕产妇385人。关爱农村妇女, 今年对庙坝镇辖区35~64岁妇女进行了两癌 (宫颈癌、乳腺癌) 筛查, 共筛查986人次。抓好儿童保健, 对辖区内0~6岁儿童进行保健管理, 共管理3850人次, 并免费提供14种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 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308人。

三是让群众有地方看病。一是进一步加强了村卫生室建设。加大对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 建成的达标村卫生室具备两房、三室房屋硬件设施, 另对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高压消毒锅、留观床、检查床、清创包、血压计、体重秤、中西药柜等, 极大地改善了村卫生室诊疗条件, 方便了农民群众就医。2013年前庙坝辖区已达甲级村卫生室3个, 2013年待验收5个。二是进一步加强了乡镇卫生院建设。庙坝中心卫生院在2005~2010年期间, 先后完成了行政住院综合楼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住院综合楼加层建设工程完工后将新增业务用房500m2,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业务用房紧张的局面。目前, 医院开放住院病房21间, 病床78张, 基本上满足了辖区内群众医疗需求。

7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确保发展持续性

尽管庙坝镇地处内陆农村, 远离大型工厂矿山等传统污染源, 但在城镇化过程中, 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势必要发展工业和建筑业, 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本来没有的环境污染, 如果处理不当, 仍然会造成生态环境灾难。庙坝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

7.1 加强场镇规划, 完善基础设施, 健全管理制度

经过科学规划, 系统施治, 庙坝镇城乡环境优美宜居。庙坝镇注重人居环境打造, 按照“建设有规划、建筑有文化、环境生态化、镇域清洁化”标准, 邀请专家制定场镇建设科学规划, 完善基础设施, 着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特色乡镇。场镇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居民行为规范化”, 村庄凸显“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保护生态、自然和谐”, 庙坝镇也因此获得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镇”和“环境优美示范镇”称号。

7.2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扶植和培育低碳环保产业

在农业结构上, 注重多元化经营, 着力壮大绿色生态产业。以鹏程果业协会为龙头, 发展秦王桃7770余hm2, 真正建成了“万亩秦王桃、川东桃花源”。“大竹秦王桃”2012年荣获绿色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庙坝镇也成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庙坝还引进了2个特色农业产品———“黑五类”系列产品和糯稻, 引进业主6家, 新发展黑花生41.8hm2, 紫薯54.8hm2, 莲藕40.2hm2, 糯稻63.5hm2。乡镇区域脱贫致富离不开发展工业, 而工业是一些地方主要的污染源,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难于兼顾常常困扰着许多地方。庙坝镇在工业发展中着意发展循环低碳产业, 强化环境保护,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庙坝镇为强力突破工业短板, 实施了“工业强镇”的战略, 以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为切入点, 完成园区规划内的40hm2范围平整场地、排水暗涵、总长1km、宽36m的工业大道建设。在工业项目的选择上, 突出了川东丘陵乡镇土特物产优势, 加快包括四川鼎巢万吨香椿蔬菜深加工项目、四川巴山绿源核桃深加工项目、四川星河木业秸秆燃料及竹木制品精深加工项目以及“黑五类”系列农产品加工等在谈项目的落户进程。这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项目的发展, 既能获取显著的经济效益, 也能取得环境效益。为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庙坝镇积极利用本土资源条件开发新兴朝阳产业。以四川·大竹桃花节为载体, 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 实现了“政府搭台、经济唱戏、农民增收”的目标, 年综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庙坝镇秦王桃花节已经成为川东地区、川渝结合部最具影响力的节会之一, 庙坝镇也成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

在产业结构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升级转型过程中, 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壮大, 人民收入快速增长, 同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为庙坝镇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习明.城乡统筹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变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6.

[2]彭澎.追求善治的社会治理机制[EB/OL].http://www.oeeee.com/a/20110822/1011621.html.

镇社会管理创新和综合治理汇报材料 篇3

——新邵八中2012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汇报材料

○新邵八中校长:苏立祥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是教育人、挽救人、改造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是为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校从一开始就把这项工作列为全校各项工作之首,以“保校园平安,促学校发展”为目标,坚持依法治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创建平安校园列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取得了预期效果。

多年来,我校师生员工遵纪守法,教育教学秩序井然,无违法犯罪及其它治安事件发生,营造了一个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优良的育人环境,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为营造安全、有序、良好的育人环境,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建立了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并指导,以专职安全保卫人员为中心,以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全体班主任为主体的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对学校安全工作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做到责任层层落实,信息及时互通反馈。

二、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1、建立综治、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由学校校长室负责,将综治、安全保卫工作列入各有关处室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学校与各处室和班主任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将安全工作作为对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3、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改进充实有关条款。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体育器材安全检查等规章制度。严禁组织学生从事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性活动,严禁教师个人私自带学生外出;因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需在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确保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4、实行学校行政领导挂牌值班制度,学校行政领导在值班时间内,要坚持巡查校园,注意检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依托现代科技,实现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学校强化综治力量,从邵阳市保安公司聘请了7名保安,将他们安排在门卫、科教楼、男女寝室等各个重要区域,实行24小时巡视制。各种消防器材、防盗

二 门窗、报警器一应俱全。同时,在所有教室和校园重要场所的关键区域安装了摄像头,形成了全方位的安全防范体系。

三、强化教育,常抓不懈。

我校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注重培养广大师生的安全文明意识。我校在安全教育方面,主要开展了如下活动:

1、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做到全面化。

安全无小事,抓好安全工作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针对中学生特点,就当前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全面加强安全教育,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法规教育、教室及课间活动安全教育、体育课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食品卫生教育、防溺水安全教育、火灾的预防与自救教育、用水用电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安全教育、自护自救教育和健康教育等,通过安全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的意识。

2、加强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守纪的自觉性。

⑴利用晨会、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时间,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安全工作常规》等,并把《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张贴到每班教室,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楚自己在校学习、生活、活动的要求与规范。

⑵继续推行“潜质生教育”机制,并与学校的全员育人制度相结合,明确教育责任人,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稳定他们的思想情结,增强学习、守纪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 ⑶本学期学校把11月定为“安全教育月”,并与期中学风纪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宣传教育、自我剖析、自我小结、限期整改等方式,及时纠正了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稳定了班风、浓厚了学风,优化了校风。

⑷抓好“三育人”活动。通过学生参与劳动、服务、管理,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服务的重要、管理的难处,给学生提供一个道德实践和体验的平台,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健全他们的人格。

3、拓宽了信息渠道,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⑴通过“校长信箱”、“心理咨询”信箱,特别是值周班等诸多形式,收集信息、解答疑难。

⑵组织督促好班干部填写班务日志,及时了解各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

⑶在全校范围内,定期进行矛盾纠纷的排查,并及时进行调解。

4、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做到经常化。

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在各种场所,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坚持做到经常化、形式多样化。

①、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班主任应把安全教育作为每周班会课的必讲内容,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②、建设好校外德育基地。学校坚持“走出去”的方针,每年组织学生到邵阳市松坡公园、毛主席老师张干先生故居、新邵县雀塘镇敬老院等德育基地进行学习,增强爱国和尊老敬老的优良品质。

③、开展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练活动。通过训练提高了广大师生的

四 安全意识,增强了全体师生在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自我救助、逃生和应变能力。

④、举行“远离网吧,拒绝毒品”签名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签名,教育学生远离网吧,拒绝毒品。

⑤、举行法制与安全报告会。通过法制与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养成懂法守法的自觉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如交通法规等),保障自身安全。

四、着力突出家庭“细胞”创建, 推动了平安校园建设纵深发展。为动员全校广大师生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工作,努力建设“平安”、“和谐”、“发展”的和谐校园,根据县委县政府及县综治委的有关文件精神,校党总支、校工会、校综治委决定,自2012年9月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星级平安家庭”建设活动。经过海选推荐、互评、初评、复评和评审小组审核等诸多环节,共评选出朱元瑛、龙寄民、颜宇新、谢雨萍、黄友初、曾捷先、陈国基等10户“新邵八中星级三星平安家庭”,并张榜公布。

五、重点部位,加强防范。

学校定期进行全面安全隐患排查,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采取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强化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加大安全防范力度,逐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清除隐患,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1、把好门卫安全第一关。学校加强对门卫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来客登记制度,在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内,外来人员须与受访人员联系并经受访人员同意后才能进入校园。

2、做好夜间值班工作,加强夜间巡逻,保障校产安全。对学校重

五 点部位落实物防、技防措施,安装防盗门窗、报警器、摄像头等。

3、重视消防工作,教学楼内设置了消防通道,各专用教室和相关通道都配置了灭火器材。近年来新添3万余元的消防器材,基本达到上级有关要求。学校成立了义务消防队,还请来县消防大队的教官来我校为师生进行消防知识讲座。与各班、各处室、食堂等签定消防有安全责任书。

4、做好学生的饮食饮水安全工作,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从未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加强对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的安全卫生管理工作,定期对食堂和学生宿舍进行安全卫生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总务后勤人员及时对学生的活动器械、电路等进行检查和维修,消除安全隐患。

六、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工作。

1、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树立学生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2、将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尤其是通过政治课和主题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3、做好学生不良行为,如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偷盗,有意破坏公物,进入营业性网吧等行为的专项整治工作。

4、加强学生的考勤工作。

5、重视对极少数学生在校外租宿的检查工作。

通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我校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几年来,我校先后获得湖南省安

六 全文明校园、湖南省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基地、湖南省模范教工之家、湖南省厂务公开先进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邵阳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邵阳市安全文明校园、邵阳市无邪教优秀单位,邵阳市模范教工之家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县综治先进单位。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在学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方面,我们还将不断探索总结,学习并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不断改进我校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力争使学校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再跨上新台阶,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新邵八中

2012年11月20日

镇社会管理创新和综合治理汇报材料 篇4

材料

创新工作机制 夯实四个基础 力促少数民族区域长期和谐稳定

近年来,XX镇以“确保稳定、加快发展、积极创新”十二字方针为指导,以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稳定”的新型民族关系为目标,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班子建设,夯实民族群众的组织基础

政治过硬、团结协作、扎实肯干的村班子是实现民族区域稳定的坚强后盾。XX镇把加强五营村两委班子建设作为保稳定的首要工作,积极培养政治硬、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村干部,经过深入考察和调研,从立国、从立强、吴立营等同志先后充实到五营社区村两委班子中,为少数民族区域稳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帮扶主导产业,夯实民族群众的经济基础

XX镇充分发挥五营群众传统养殖优势,大力扶持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皮革加工业,夯实民族群众的经济基础。XX年引导五营社区创立了“牛羊交易市场”。目前,该市场日成交量已达400头以上,五营社区60%的村民通过从事牛羊购销生意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XX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了华兴畜牧等畜牧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的快速发展;XX年总投资1000万元的渤海黑牛良种繁育有限公司一期竣工投产,近300头渤海黑牛繁育成功,五营畜牧业形成了繁育、养殖、宰杀、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目前,落户五营项目聚集区的大型企业有3个,总投资额亿元,分别为鑫合皮业、德立皮革和渤海黑牛良种繁育有限公司。为坚持可持续发展,该镇启动了五营项目聚集区区域环评工作,今年7月份顺利通过省环评专家组初审,正迎接省专家组再审工作。

三、做好实事工程,夯实民族群众民生基础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XX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完成了投资680万元的五营洼国家级万亩方田建设项目,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完成了投资160万元的新五营敬老院、总投资210万元的大型沼气池一期、总投资2400万元的伊安小区住宅楼一期、建筑面积XX多平米的民族幼儿园等工程;中共无棣县第一个支部革命业绩陈列馆新馆开馆;伊安二期工程、沼气池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投资100万元实施五营回民学校改造工程,为少数民族子女提供了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入学场所。

四、加大宣传力度,夯实民族群众思想基础

XX镇通过各种形式,抓住各种机会,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参加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庆祝和各种风俗活动,每年的开斋节,镇领导班子都坚持参加,给回族群众送上节日祝福;召开少数民族座谈会和组织党建巡查,及时了解和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稳定工作奠定群众基础;建立健全民族纠纷调处机制,在第一时间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及时将党的温暖送给群众,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镇社会管理创新和综合治理汇报材料 篇5

汇报材料

在*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委员会的有力指导下,**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会议精神,深入辖区了解实际,更新社会管理工作理念,创新性将街道行政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分开,创新“*前移*主动”工作机制服务群众和提升社会行政管理水平,建立“**服务中心”倡导社区自治和解决自身造血功能,构建和谐稳定新**。

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一)建立组织机构,做好基础工作

一是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办公室,明确了工作职责,绘制了“南山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网络示意图”并上墙,先后召开了工作启动会、辖区单位协调会、困难分析会等会议,确保街道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如期推进。二是印发了《**街道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方案》(*东*工委„2011‟*号)、《**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职责分工方案》(*东*工委„2011‟10号)等文件,工作思路清晰,责任分工明确。三是在区创新办指导下,以项目化管理推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严格时间节点,稳步推进项目落实。四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社区党建,加强地企共建,辖区**小广场改扩建项目已顺利开工。五是利用辖区宣传栏广泛宣传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了解居民服务需求,收集整理信息30余条,为街道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信息支撑。

(二)“三前移九主动”夯实辖区社会管理职能 街道以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为突破口,以区12个工作小组职责分工为指导,整合各科室分管工作和资源,形成了“综治布点、党建阵地、主流宣传”三项前移和“辖区民生、特殊群体、流动人口、青少年健康成长、虚拟社会、两新组织、维稳调解、民族宗教、重点地区与行业”九项主动的工作机制,提升行政效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创新行政管理巩固党的基础执政地位,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社会新南山。

1.网格化管理,促进综治布点前移

为加强社会管理,街道创新办以苑区分布为基础,以网格化精细管理为指导,将辖区划分为9大网格(8个苑区和-23 服务,优化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空间,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权益维护和犯罪预防的法律政策环境,夯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基层基础。二是对青少年群体开展调查摸底,就其教育、救助和管理等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和建议,着力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犯罪预防工作。三是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服务和救助的工作意见,探索对各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生活帮扶和正确引导新途径,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目前已和辖区**中小、南山幼儿园等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主题教育2次。

8.主动做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工作

指导辖区运营商建立网吧实名上网制度,发挥“五老”义务监督员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检测、信息发布、信息公开、新闻发言人、舆论倾向监测与判断、重大案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目前已有14名“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活动。

9.主动做好两新组织管理工作

深入辖区两新组织,摸底调查基本情况,建立工作台账,引导党组织建立与运行,协调与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企业成长与社会回报。已建立了发展、建设、服务、监管“四位一体”的管理服务工作体系,“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工作制度。

民生、务求实效”的原则出发,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客运中心秩序、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严密治安监控,有效确保了客运中心的安全稳定。

(三)建立“**服务中心”拓展公共服务职能 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街道变管字当头为服务先行,注重工作职能转变,建立社会服务中心(**街道**服务中心接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服务于街道公共事业发展,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各种利民便民服务,促进辖区和谐,下辖行业协会发展、社区服务站点、社会筹资和财务部),倡导社区和居民自治,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自行运作、自筹经费、自我完善、政社分开、群众满意”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

镇社会管理创新和综合治理汇报材料 篇6

工作总结

地瓜镇位于普安县中南部,同盘县马场、老厂等七乡镇接壤,距县城18公里,国土面积124.5平方公里,全镇辖五村一社区117个村民组,2010年5月1日止有28616人,是一个汉、彝、布依、苗等多民族杂居的乡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0%,在全县乡镇中排名第二。地瓜镇是普安县煤炭大镇之一,目前已完成镇境内普查工作,探明储量达15亿吨以上,境内普兴路横穿全境,平均每天有运煤车辆百余辆在镇境穿梭,主要运往兴义、广西、云南等地,各煤矿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治安情况复杂。现我将地瓜镇“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开展“五五”普法的工作措施及成效

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为实施中央省、州、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我镇于2007年5月成立了“五•五”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政法书记任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镇司法所。为保证“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我镇根据人事变动情况于二00九年十月对镇普法依法治理机构人员进行了调整充实。

2、制定“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地瓜镇党委、政府于2007年4月制定并印发了《地瓜镇2006-2010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明确了我镇“五•五”普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工作要求。同时,镇党委、政府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配套的《实施方案》,镇“五•五”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每年根据普法《规划》拟定了《年度计划》和《实施意见》并认真贯彻落实。

3、制定和完善“五•五”普法依法治理相关制度,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4、落实普法经费,为普法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五•五”普法工作启动后,我镇积极筹措资金,落实普法依法治理所需经费。镇党委、政府每年均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按每人年人均1.5元计算列入专项预算。每年投入的“五•五”普法经费均在20000元以上。镇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还按上级的要求出资订购了《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人民调解》等刊物,并组织发给镇属各相关单位、职工、村(社区)干部阅读、宣传。

5、抓普法骨干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我镇采取以会代训,法制讲座等对镇普法骨干进行普法知识培训,以提高普法骨干的综合素质。培训内容有《宪法》、《土地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物权法》、《矿产资源法》、《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以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6、推行政务、校务、村务公开,全面推进各项事务的依法治理。我镇在普法宣传教育的同时,广泛地开展依法治理,促进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一是开展依法治村活动。在村级整合工作中及整合后,指导各村(社区)制定村民(社区)自治章程,依法完善村规民约,对重大问题实行民主决策。定期和不定期地把村民关心的宅 基地审批,贫困救济、计生指标的安排、财务收支情况等事项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而提高依法治村和民主管理水平。二是设立了政务、校务、厂务公开栏、定期公开单位干部、职工、师生所关注的事项。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行业、部门的依法治理水平得到提高。镇内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得到协调发展。

二、领导带头学法用法方面

一直以来地瓜镇党委、政府都重视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镇领导在带头学习、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等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为更好更高地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我们制定了相关制度来促使领导学法用法。

1、中心学习组。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至少安排两次以上集体学法活动,每次学法时间不少于2小时。领导干部要认真做好学法记录,至少撰写一篇学法心得或理论研讨文章。

2、以会代训。充分利用召开各种会议的时机,在会前、会中或会后根据形势和会议议题,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或讨论相关典型案件,丰富会议内容。2009年1月9日,镇党委书记召集全镇干部及五村一社区常务干部80余人通报了毕节市杨家湾镇、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例,并开展了深入的讨论,增强了与会人员的法制观、纪律观。

3、平时自学。领导干部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确定学法内容,每年自学时间不少于40小时。

4、重大事项决策咨询。镇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还拿部分资金聘请了常务法律顾问,在重大事项决策之前进行深入论证和分析,悉心听取法律顾问的意见,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决策中的参谋作用。

三、机构设臵及经费落实情况

1、成立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我镇成立了“五•五”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政法委书记任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共15人。

2、加强常设普法机构建设。“五五”普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镇司法所,作为常设普法机构,镇司法所有工作人员1名,承当普法依法治理日常工作。

3、落实普法依法治理经费。镇党委、政府每年均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按每人年人均1.5元计算列入专项预算,其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每年人均1元,“五五”普法依法治理每年人均0.5元,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四、制定、执行普法规划情况

1、建立健全普法规划情况。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第五个五年规划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于2007年4月制定并印发了《地瓜镇2006-2010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明确了我镇“五•五”普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工作要求。同时,镇党委、政府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配套的《实施方案》,镇“五•五”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根据普法《规划》拟定了每年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意见》并认真贯 彻落实。

2、贯彻执行普法规划情况。为更好地把我镇“五•五”普法《规划》和《普法依法治理实施意见》落到实处。我镇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有针对性地对各类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广播、宣传栏,上法制课、送法进校(上门)、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千家万户。针对青少年群体,我镇主要采取聘请法制副校长上法制课和文艺演出等方式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以及《宪法》、《刑法》的相关知识。

“五•五”普法启动实施以来,我镇每年都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县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举行的“干部学法用法考试”参考率达100%,及格率100%。在每年的综合治理宣传月,“六•二五”土地日、“六•二六”国际禁毒日、“一二•四”法制宣传日等时间。采取办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场天设点宣传和解答法律咨询等方式进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法制宣传效果。

五、加强边远地区普法工作

我镇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区半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部分地方至今没有通车,需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达,但是这些地区与外界交流不多,法制意识淡薄,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薄弱地区,因而必须因地制宜推进边远地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1、培训村组干部。有计划地分片或到村对村组干部 进行法律知识培训,紧扣与“三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进行宣讲,通过培训使村组干部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2、尝试建立“一包一”制度。即:包村领导、包组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组干部分别与一户农户建立学法用法帮扶关系,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给群众,同时联系的农户遇到困难需要法律帮助时给予必要的法律帮助或为其联系法律咨询。

3、在调处纠纷中宣传法律知识。镇干部到基层调解纠纷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讲解,通过对纠纷深入细致地分析既阐明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又 让在场的群众接受到法律的教育。如镇林业站在调解林业纠纷、镇国土所在调解土地纠纷时,要求调解干部要有意识地在解决矛盾纠纷的同时向群众宣传《林业法》、《国土资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4、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采取各种方式送法走村串寨、进村入户,对农民宣传法律常识。

六、加强流动人员普法工作

我镇有两对省证煤矿、一个水泥厂,境内流动人口多,且流动频繁,给普法宣传带来了诸多难点:流动人口比较分散,居住地不固定,流动性极大,在抓教育时很难把握得住;流动人口大多文化素质偏低,只顾赚钱,学法的积极性不高。为解决此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深入排查,分类管理。对流动人员进行深入排查,根据特点进行法制宣传。对于常住型的流动人口,责成用 工单位或常年居住地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对于半固定型的流动人口,这类人员基本上是散居在居民、村民家中的流动人员,由其居住地的村(社区)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对外来无业流窜人员,这部分人数量虽然少,但属于犯事的边沿人员,打着“务工”、“做生意”等幌子,干着违法犯罪的勾当,这类人员是社会治安的高危**人群,是政法机关重点整治的对象。

2、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一是要依托村(社区),利用多种形式对流动人口进行经常化的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要抓住重点,区别不同的对象,着重加强对三个重点对象,即私房出租户、个体经营户和无固定居住地的流动人员的法制教育。二是发挥用工单位外用工比较集中的优势,本着“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宣传教育。三是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覆盖作用,利用广播、阅览室、板报等形式,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宣传法律法规、党的政策、典型案例以及流动人口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以营造一种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七、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两年多来,我镇“五五”普法依法治镇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但与“五五”普法决议和规划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普治工作整体发展不够平衡。少数镇干部对“五五”普法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软指标。有村(社区)干部甚至产 生厌烦情绪,因而对普法工作积极性不高,措施不够有力,精力不够到位,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普法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镇司法所存在工作人员缺、设备差、经费少的问题。

3、极少数人员学法用法偏离了方向,专抓法律的空档,干一些违反政策和法律的事,来对抗政府,挑衅政府,如今年地瓜矿区路被阻时他们就采用车坏或有意停放在较狭窄的边缘,造成小车或空车能过,而重车无法通行,还在阻路阻矿时动员那些不满14岁或70岁以上人员进行阻路阻矿,这部分人是最难对他们进行普法教育的。

4、依法治理水平还需提高。存在学法与用法脱节现象,一些干部群众虽然知法、懂法,但是不会用法。

八、下步工作意见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确保“五五”普法工作顺利开展。充分认识到普法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今年是“五五”普法总结验收之年,各有关部门要对照规划要求,认真总结“五五”普法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要继续坚持,形成制度,巩固提高;对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要分析原因,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普法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如期完成任务。同时,要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逐步加大普法经费投入,为普法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创新发展,明确目标,不断提高普法工作实效。要进一步整合各类普法资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覆盖面、影响力,努力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在普法手段上,要更加注重发挥大众传媒、现代网络技术、法制宣传阵地、法律咨询服务、法制文艺及警示教育的作用,寓法制教育于典型案例、新闻事件、百姓生活、文化娱乐之中,真正使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努力营造人人学法、人人讲法、人人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普法对象上,要根据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农村干部群众、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外来人员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重点加强与他们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镇社会管理创新和综合治理汇报材料 篇7

作者:cjlgz

时间:2009-09-02

典型引导

示范带动

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昌吉市六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汇报材料

(2009年8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六工镇党委、政府向莅临我镇检查验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州、市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根据验收组要求,我就六工镇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

六工镇地处昌吉市北郊,省道昌

五、乌五公路纵贯全镇,行政辖区总面积108.1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5.16万亩,养殖水面1.2万亩。下设8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万余人,有汉、回、维、哈萨克等11个民族组成,是乌昌地区重要的蔬菜、瓜果和渔产品生产基地。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自治区园林城镇”、“自治区科技进步示范镇”等诸多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州、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新农办的关心支持下,六工镇党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区、州、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州、市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安排部署及任务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镇、科教兴镇、农业稳镇、旅游富镇、商贸活镇”五大战略,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建改并举”的模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06年以来,先后有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国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国家计生委主任张元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符强、州党委书记李学军、州长刘志勇、以及州党委常委、昌吉市委书记苏彪等中央、区、州、市重要领导来我镇调研时,对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主要做法

我镇坚持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农村富民”工程、“乡村文明”工程、“村庄洁美”工程和“民主建设”五大工程,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围绕生产发展的要求,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工程

一是种植业结构优化合理,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镇按照“退棉花、增瓜菜、强林果、扩复播”的种植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一村一品”,精细做好5.16万亩耕地的作物调整,全部通过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2009年粮食作物达1.95万亩,经济作物达3.21万亩,农产品订单面积达6.21万亩(含复播),占总耕地面积的91.5%以上。培育壮大了“无公害蔬菜、葡萄、储藏保鲜、鲜食玉米、渔业”等五大特色产业,无公害蔬菜、葡萄两个2万亩基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用足、用好州、市、镇三级关于新农村建设各项补助优惠政策,利用植株保鲜技术,大力发展春提早、秋延晚大棚蔬菜种植,先后修建温室大棚228座500亩,建立温室基地350亩,年产反季节蔬菜1300吨;修建保鲜库80座3.5万立方,年储藏能力达8000吨;沼气入户36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9%。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现代化机械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作物机耕化、机播化、机收化程度分别达98%、92%、88%;修防渗渠41.7公里,打井38眼,更新机井26眼;推广加压滴灌3600亩;完成绿化造林1.02万亩,其中防护林3741亩,经济林6505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19.7%。2006年以来,全镇累计争取上级农业补助资金达1033万元。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取得长足发展,先后组建了渔昌渔业、惠农大昌保鲜、沣泷育苗、青玉香鲜食玉米等4个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320户。完成了“玉兰春”葡萄和“玉青香”鲜食玉米品牌注册。每年组织村干部、党员、人大代表到外县市和兄弟乡镇观摩学习新农村建设工作,举办全镇新农村互相观摩交流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是畜牧养殖业发展壮大,农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坚持以奶牛养殖为主、牛羊育肥为辅、特种养殖并举的发展思路,把畜牧养殖业作为提升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农户自建和外来大户+农户”两种模式,累计修建养殖小区10个,引进、培育养殖大户76户,其中奶牛养殖小区3个,育肥羊养殖小区4个,生猪养殖小区2个,育肥牛养殖小区1个。不断加大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力度,全镇牲畜防疫、检疫率均达100%,四年来,全镇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动物疫情和食品安全事故。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品种改良步伐,引进了纯种萨福克、陶赛特等高代杂交种公羊优质品种,牛羊良种率达83%,猪禽良种率达96%。2006年以来,全镇共新增奶牛800头,牲畜改良13200头(只)。建立了沙梁子村额河野生鱼孵化驯化基地,推动了全镇渔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镇预计可产鲜鱼9000吨,其中鲫、鲢、鲤、草四大家鱼8500吨,乔尔泰、五道黑等特种水产品500吨,实现渔业收入2107万元,较2005年增长621万元。今年5月,我镇渔业第一村四户坝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目前,全镇牲畜存栏总量达5.1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217吨、418吨和4555吨,同比增长25.8%、19.4%和1.2%。今年预计实现畜牧业收入6900万元,较2005年增长2000万元。

三是二、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镇域经济增长点大幅度提升。大力实施“商贸活镇”发展战略,加大“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力度,深化镇领导“墙外经理”工作运行机制,启动实施“微笑工程”,将“招商引商”转变为“挑商选商”,吸引生态型、环保型、科技型企业落户我镇,目前全镇已形成以办公家私、食品加工、电子仪器、日用家化、种业加工等产业集群。2006年以来,全镇先后引进各类招商企业2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2009年,全镇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亿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2.5亿元和0.6亿元,年均递增17.54%和17.82%。以争创“全疆环保旅游第一镇”为目标,不断加快以绿色生态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步伐,出台补助奖励办法,鼓励农户全民搞旅游。进一步加强各景点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餐饮水平。成立了六工镇旅游办,引进了大西部国际旅行社在我镇成立了华侨旅行分社。顺利承办了国际旅游节乡村游现场会,迎接中外嘉宾400多人。截止目前,我镇共拥有大、中、小型农家乐旅游景点32个,年接待能力达36万人次。今年,全镇预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2300万元,较2005年增长880万元,年均递增12.39%。始终关注项目推进工作,加大对农村各类补助项目争取力度,先后申报上级补助项目48个,涉及补助资金1.8亿元,目前已实施29个,有力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进程。四是“科技之冬”科普活动扎实开展,农村经济的科技贡献份额不断提高。认真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开通科技宣传“大篷车”,全镇科技入户率达98%。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加快培养农村致富创业带头人,全镇现有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的农户3家,十万元以上的农户56家,科技入户率达98%,有效带动了全镇农民创业增收。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0项、新品种5个,先后有9个农产品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认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依托中国移动农信通平台、12582网络资源及“科技110”服务热线,分农业、渔业、养殖和劳动力转移四个种类,每年向农户发布各类信息2600余条。采取“镇上补一点、村上出一点、片区拿一点”的方式,政策鼓励农民购买电脑通宽带,加速推进数字化乡镇建设进程。目前,全镇已有400多户农户实现宽带上网。另外,我镇已向自治区党委农办申报了自治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乡镇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可落实项目。

(二)围绕生活宽裕的要求,全面实施“农村富民”工程

一是实施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加大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示范片区连片建设抗震安居房的农户,镇财政统一补助5000元/户,村组补助3000元/户,先后修建抗震安居住房979栋,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6平方米;扎实开展“连线成片整治工程”,对昌五路沿线、新户路沿线进行集中整治,新建砖围墙97公里,在各村居民点主、次干道种植风景林木256亩,新建绿地、草坪3万平方米,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工作方针,以培养新型农民和产业大军为目标,每年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和常年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全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实现了每户家庭都有一名掌握技能的农民,劳动力获得“绿色证书”者达33%。成立了六工镇劳动监察中队,有力维护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投资80万元完成了六工镇人才劳务市场建设,为稳步推进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交流平台。2006年以来,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29人,劳动力转移收入由2005年的126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860万元,增长734万元。

三是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着力改善民生。以农村新居“三通、四有、五配套”为标准,积极开展农村电网改造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通电户达到100%,全镇各村公交车通车率100%。以标准化卫生院(室)建设为重点,累计投入资金280多万元,对镇卫生院进行了重新修建,使用面积达到了1900平方米,完成了8个村9个卫生室建设任务,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住院不出镇”的目标。扎实开展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村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争取资金1000万元,实施中心敬老院和复退军人疗养中心建设项目。建立六工镇扶贫帮困基金,完善了农村扶贫帮困体系。争取了福建超大集团投资25万元,对镇中心学校进行了改扩建。全面落实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辍学率为0.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进程,全镇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202户,覆盖率达92%。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镇农民群众参合率达98.5%,先后有3489人,享受住院补贴238.19万元。认真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前期试点各项准备工作,已有160余人享受到了养老保险带来的实惠。

(三)围绕乡风文明的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文明”工程

一是进一步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认真开展文明和信用系列创建活动,迎接了国家文明委的复查验收,我镇再次创建为全国文明村镇。依托农民人文素质强化训练营,广泛开展群众文明礼仪培训,目前人文素质强化训练营项目已在各村全面推行。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为切入点,坚持把诚信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信用村、信用户、小康文化户、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全镇共创区级文明单位(村组)1个,州级文明单位(村组)14个,市级文明单位(村组)5个,创建信用村6个,信用户863户,在全社会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信用体系。

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平安和谐村镇。切实加强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做好“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制定了六工镇平安创建三年规划,共创建平安单位5个,平安村8个,平安单位覆盖率达到95%,顺利通过市级平安乡镇验收。加强群防群治和专业联防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四知四清四掌握”和“三讲”工作机制,实行“户轮式”看家护院措施,建立镇村联防队,落实民选治安员26人,治安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投入资金8万元,在全市率先编制完成了六工镇消防总体规划,每年至少开展两次消防、反恐等应急演练。加大对各类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查办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和“三股势力”,全镇治安状况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7.5%。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成立了六工镇科技图书社,藏书总量达到6000余册,长期为群众提供免费借阅。以文化“三户”(文化中心户、文化专业户、小康文化户)评选为抓手,巩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创建成果,整合文化资源,对新疆曲子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积极鼓励各村组建业余文艺队,培养文艺骨干队伍9支,业余篮球队1支,常年在各村组开展活动,成为农民群众丰富文化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

(四)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全面实施“村庄洁美”工程

一是高起点做好村庄居民点规划建设。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验收”的“三高”要求,结合小城镇建设管理年活动,对全镇21个居民点进行了规划修编,并完成了居民点巷道和门牌编码的设置,累计打通巷道40公里,全镇各居民点呈现出了“房屋排列有序、巷道纵横笔直”的新景象。

二是扎实开展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整治。积极探索“户集、村收、镇中转、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置机制,投入资金6万元,购买垃圾箱21个,对农户垃圾集中收集装箱,协调市环保局定期拉运,统一在市垃圾厂处理。将每周五和每月15日定为镇区和村庄“卫生整治突击日”,建立了镇村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累计投入资金80余万元,实施了农村小游园建设工程,目前已有6个村的文化小游园投入使用,为村民提供了休闲游乐的新去处。到今年,我镇已连续4年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工镇1号文件,据统计,2009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087.28万元,四年来,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6379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资金3600万元,企业投资3200万元,镇村两级自筹9579万元。

(五)围绕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实施“民主建设”工程

一是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教育培训,提高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2007年开始,我镇就与昌吉州党校签订了调研培训共建协议,每年选派30名村干部到州党校免费培训20天,接受管理知识学习和党性锻炼。同时,对村干部的学历教育实行“百分比报销”制度,学历越高报销比例越高,调动了村干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培训,我镇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有6人,中专及高中以上的有20人,占村干部总数的56%。

二是扎实开展“代表议政日”、“民主日”活动。始终把两项活动作为了解社情民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2006年以来,我镇通过“代表议政日”、“民主日”有利平台,累计解决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168件,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35件。扎实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工作,最大限度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进一步深化信访工作书记大接访活动,实行信访工作预奖倒扣制度,及时将信访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一步规范镇村财务收支和合同管理工作。先后修订完善《六工镇机关站所财务管理办法》、《六工镇村级财务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和《经济合同管理办法》等制度,设立招标办和合同管理办公室,全程负责监督各村的经济往来,有效规范了工程招投标的公开、透明。

四是认真开展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以“五好”党组织创建活动为载体,镇党委向各村下派了党建指导员,按照村级组织“八个起来”规范化建设要求,协助各村开展“五好”党组织创建活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全面开展党员量化管理考核、党员评星定格活动,探索了新形式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扎实做好科学发展观预学活动,参学人员的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更趋合理,镇域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镇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28亿元,较2008年增长16.5%,较2005年增长3.15亿元,年均递增15.2%;其中,农业总收入2.06亿元,较2008年增长13.8%,较2005年增长0.87亿元,年均递增11.3%;

二、三产业营业总收入5.22亿元,较2008年增长17.3%,较2005年增长2.32亿元,年均递增1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67元,较2005年增加2155元,较2008年增加620元(其中种植业增收152元,畜牧业增收220元,渔业增收60元,二产增收55元,三产增收49元,劳动力转移增收86元)。新农村建设工作连续4年名列全州前列,2009年,下六工、四户坝等两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万元大关。

二是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四年来,全镇农民群众自来水、通电率实现了100%,有360户农户用上了沼气。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由2005年的46%增长到了2009年的92%,电话入户率达82.8%。累计新建抗震安居住房979栋,农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由2005年的25平方米增加到了2009年的36平方米。

三是农民群众科技意识不断增强,文明、诚信理念在农民群众中愈加巩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明显增强,科技特派员队伍由2006年的8人壮大到了现在的16人,目前全镇农户每家都有一名科技明白人每个片区都有3名以上科技带头致富人。各项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得到了深入开展,全镇共创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区级文明单位(村组)1个,州级文明单位(村组)14个,市级文明单位(村组)5个,创建信用村6个,信用户863户,占总户数的30%。

四是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村容村貌涣然一新。投资96万元,8个行政村的文化室在原有基础上全部进行了改扩建,有4个村完成了文化小游园建设,各类健身、运动器材一应俱全。镇区文化广场二期建设基本完成,全镇“村村通”柏油路覆盖率也由2006年的68%达到现在的100%,“户户通”柏油路覆盖率由2005年的42%达到目前的95%以上。

五是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巩固。按照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先后对镇村两级的各类财务管理和合同管理进行了完善。2006年以来,全镇未发现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民主日、代表议政日和村务、政务公开定期开展率达100%,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工作实现全覆盖,全镇8个行政村均达“五个好”建设标准。

六是创新性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助推了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先后在党政班子成员和站所中推行了“点子工程”,激发了干部职工开拓创新的干劲和热情。推行了信访工作预奖倒扣制度,极大调动了村干部参与信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党员量化管理制度,实现了党员管理由定性向定量的突破。推行了党代会常任制工作,建立了党代表经常性发挥作用的新途径。实行了联防队员与“户轮式”巡逻相结合的治安模式,全镇稳控形式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完善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各级党委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建设的体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2、夯实基础、规划先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方面要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带动引导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

3、分步实施、滚动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方式。必须根据各村实际,理清思路,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方针,根据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建设标准,有计划、分期、分步骤地完成各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要坚持滚动发展的原则,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要优先发展,对条件差的村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才能形成梯次推进、全面发展的格局。

4、项目支撑、多元化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硬件要素。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落实项目可以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如农村中低改项目、村村通柏油路项目、农村“五改”项目、文化阵地建设项目等,可以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因地制宜、改建提升档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在“三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始终提倡“节约资金、做大实事”的原则,用有限的资金解决群众最亟需的问题。如我镇的东五工村,在原有住宅的基础上,用少量资金对住房进行整修,便呈现出优美的江南风景。

6、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符合本村实际的特色主导产业,最大限度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村集体的经济实力。

总之,我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作为州、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我镇所做的工作距州、市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镇将坚决贯彻、落实、执行上级党委、政府会议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加压力、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六工精神,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遗余力的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推进六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今年以来xxx乡党委、政府依据《博湖县乡(镇)“三级联创”目标管理责任书》中有关要求,认真安排部署xxx乡的抗震安居工程工作,现将一年来开展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x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抗震安居工程的实施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全乡最大的民情、民心工程。2004年就成立了抗震安居工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组长由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由一名分管此项工作的副乡长担任,抽调了乡民政办、国土所、规划员、统计等有关站所工作人员为办公室成员,并组织有关人员对抗震安居工程中有关工程设计、质量验收要点等进行了培训。

二、深入开展抗安工程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

xxx乡地处地震多发带,但是过去由于农牧民群众经济条件差,观念落后,80-90年代新建房屋均不能抗五级以上地震,宣传、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观念的工作十分艰巨。从2004年冬到2005年春,我乡充分利用科技培训,法律法规宣传,利用入户分发宣传资料和图片展等方式,共宣传3期1500人次,使农牧民群众对抗震安居工程有了初步认识,为抗震安居工程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三、建章立制做好城镇规划,规范抗震工程的实施。

(一)积极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

[文秘家园文章-http://] 2005年初,xxx乡党委、政府积极与州城乡规划设计院联系,请他们为xxx乡进行小城镇规划,目前,规划初稿已形成,这其中包括2个村的村镇规划,现正准备组织乡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进行讨论审议,并提请县城建部门专家审核,有望在明年初批准实施,这将有利于抗安工程的统一实施。

(二)建立新房宅基地审批前签抗震(转载自文秘家园http://,请保留此标记。)安居房建设协议制度 按州县两级抗安房实施方案的要求,xxx乡抗安办建立了新房宅基地审批前签抗安房建设协议制度,为使新建房屋符合抗震安居工程要求,每户收取500元押金,待房屋验收后退还本人,有效地规范了农牧民建房行为。

四、2005年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县下达抗震安居任务新建61户,改造和加固34户。xxx乡党委、政府通过灾民、贫困户建房项目(民政部门)、县抗震安居项目,今年累计新建房屋31户,没有改造加固的农户,完成县下达任务的30%。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工匠的培训力度不够,没有建抗震安居房的技术和经验。

2、财政补助资金太少,对农牧民群众自觉建抗震安居房的促进作用不大。

3、按抗震安居的要求规范农民建房,新批宅基地可以控制,老房重建无法规范其建房行为。

(二)不足之处:

1、党委、政府自身财力匮乏,无法更多帮助农牧民规范建房。

2、村镇规划滞后,使农牧民高标准建房后收益过低。

3、设计、规划质量监督方面人才稀少,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同时利用小城镇规划实施之机,将每一幢房屋的位置规划好,使农牧民群众敢于投资建设,并有相应经济回报,从而形成抗震安居工程的良性循环,我们相信2006年xxx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必将有较大的起色。

xxx乡人民政府

上一篇:麻疹应急接种工作总结下一篇:五治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