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贵阳市小河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精选4篇)
(2012年1月6日在小河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 钟汰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区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克服了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经受了百年不遇凝冻灾害的严峻考验,全面完成了区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五年,是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现争比进位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千方百计加速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1.6亿元,同比增长24 %,是2006年的2.9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74亿元,同比增长44.3 %,是2006年的3.4倍,工业对财政增长的贡献率达3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36亿元,同比增长44.14%,是2006年的4.16倍。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14.31亿元,同比增长31%,是2006年的2.7倍;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完成7.74亿元,同比增长35%,是2006年的2.8倍,人均财力位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50.1亿元,同比增长22%,是2006年的2.9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9033元和9549元,同比增长18%和28%,分别是2006年的1.71倍和2.13倍。2011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分别位居原来13个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8位、第9位,在现有的22个开发区中位居第9位、第10位,改变了长期挂末的历史,实现了排位前移。我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
这五年,是我区加快结构调整、发展不断转型、三次产业优化升级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启动小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创造性地托管了花溪区17.2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把园区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强力推进,建成一批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引进了一大批优势产业项目。贵阳市唯一的百亿元企业贵阳烟厂以及劲嘉彩印、安大锻造、枫叶管材、凯沃重工、刘老四食品等项目建成投产,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第一的奇瑞集团落户园区并启动客车项目建设,中煤盘江、中航产业园、险峰机床、普天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小孟工业园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最典型的园区之一。赵克志省长对园区给予了“建设进度快、项目质量好、投资强度高”的高度评价。我们围绕优势产业加强骨干企业的培育,061、011、海信、詹阳、同济堂等企业提速增效、不断壮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6年的49家增加到2011年的75家,其中,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亿元以上企业29家,基本形成了航空航天、特种车辆、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烟草医药五大产业集群。依托军工企业优势,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拥有3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3个省级技术中心、4个省级院士工作站,先后获得“国家军民结合(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全国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区”等称号,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军民结合(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相继建成海纳广场、珠江商贸广场,世界500强的沃尔玛、国内首家大型连锁超市北京华联、全球零售商250强的苏宁电器先后入驻我区,四星级西苑锦润酒店和喜百年酒店建成营业。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五年销售商品房220万平方米,销售金额达78.2亿元。经济繁荣活跃,去年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9.8亿元,同比增长7%,是2006年的1.67倍,贷款余额达83亿元,同比增长8%,是2006年的2.86倍。同时,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城市精品农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三次产业由2006年的2.4:55.8:41.8调整到2011年的1.0:59.7:39.3,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这五年,是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完成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小河区控规修编和城市设计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在路网建设上,建成珠江路、南二环小河段、金戈路一期、开发大道二期和三期等一批骨干路网,启动开发大道四期、长江路延伸段、桐荫路等道路建设,环城高速、甲秀南路全面贯通,百姓出行难得到有效缓解。建成珠江湾畔、南山高地、大兴星城、碧园花城、小城故事等一批优质住宅小区,大坡村、龙王村、中院村等“城中村”改造快速推进,市政、教育、卫生、文体及农村安全饮水等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同时,我们坚持建管并举,以“整脏治乱”、“为民办实事、满意到万家”等活动为抓手,把“三创一办”作为最大的民生任务,建设和升级改造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取缔了锦江路、珠江路、小屯路等12个存在多年的马路市场,升级改造了西工厂、长江路、盘江路等17个农贸市场,解决了螺栓厂、轴承厂(东山坡)、动力厂等小区和背街小巷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开展了黄河路、长江路、黔江路、花溪大道、开发大道沿线的景观整治,大力推进“门前三包”和“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为贵阳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称号作出了积极贡献。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城市绿地447.8万平方米,绿化率从2006年的41.8%增加到2011年的44.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这五年,是我区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呈现新局面、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扎实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区范围撤销所有街道办事处,成立了12个新型社区,成为全国第一家整区撤销街道办事处,由区直管社、居委会去行政化、社区直接面对老百姓服务的行政区,精简了管理层级,实现了社会管理和为民服务的重心下移,为辖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巩固完善,财税、金融、投融资、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组建贵合投资公司和科工投公司,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银行到位贷款20亿元,采取BT形式实现融资8亿元,启动了国资公司9亿元债券发行工作,开创了多元化融资的新局面,有效破解了制约开发建设的资金瓶颈。积极创新土地管理利用模式,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取得新突破。坚持开放带动战略不动摇,大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创新招商方式,推行一站式办公,实行保姆式服务,成功引进奇瑞客车、中煤盘江、险峰机床、普天新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五年来,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每年以24.7 %的速度递增,2011年达到8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达28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6.2 %,累计达8477万美元。非公经济迅速发展,2011年实现增加值22.4亿元,年均增长25%。外经外贸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年均增长12.1%。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这五年,是我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城乡统筹就业33519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15个,新增就业人数306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的参保率逐年上升,城乡低保应保尽保,2010年群众对社会保障工作的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完成市属学校、企业子校的接收,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建成实验中学、二小大兴校区、公办幼儿园2所,成功将二十五中创建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填补了我区没有公办幼儿园和示范性高中的空白,是全省唯一出台困难家庭学生上大学及幼儿入托资助政策的行政区,有效解决了困难家庭上大学难、入园难的问题。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 “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圈”,获得“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示范区”称号,辖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称号,2011年人口出生率为7.52‰,自然增长率为4.53‰。建成经济适用房60万平方米、廉租房5.8万平方米,完成292户农村危房改造。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项行动,建立治安卡点39个,启动防盗门工程和平安E家工程,辖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积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五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亚洲青年动漫大赛永久会址落户小河,财政不花一分钱采取置换方式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实现了人民群众多年的期盼。引进五星级的碧园影城,结束了我区没有电影院的历史。辖区群众文体活动日益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五年,是我区民主法治进程不断加快、政府建设得到加强、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奋发向上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启动“法治区县”创建活动,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积极推行依法行政,努力规范政府运行机制,政府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积极削减行政审批,完善政府网站建设,组建了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了群众工作中心和区和谐促进会,开通百姓-书记区长交流平台,政府各项工作更加透明,辖区群众办事更加方便。扎实开展“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和“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和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办结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政风行风明显好转。始终坚持区委的集中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的舆论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五年来,共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405件,政协委员提案237件,办结率100%、答复率100%。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和土地招拍挂制度。切实加大投资评审、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严格依法办事,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在全区形成了团结干事、风清气正、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
此外,统计、物价、质监、工商、金融保险、国资管理、档案、区志、老龄、妇女儿童、工会、民族宗教、残疾人保障、双拥优抚、外事侨务、邮政通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奋发图强,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谱写了小河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进的结果,也是历届班子工作成效积累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人民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区各单位、辖区各企业,以及人民解放军、民兵预备役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参与小河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竞争力不强,缺乏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的支撑带动。二是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土地和资金等要素制约十分突出。三是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任务依然艰巨。四是民生事业的薄弱环节多,历史欠账多,与群众的所期所盼仍有差距。五是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还不完全适应“两加一推”的新要求。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今后工作中将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我区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综观全局,国内经济加速调整转型,东部产业加大梯度转移,国家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大力支持黔中经济区建设,即将出台支持贵州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加大支持贵阳发展的力度,省市高度重视开发区建设,大力推动开发区的扩区工作,这些都有利于我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发展水平。环顾周边,区域竞争异常激烈,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相比,我们的差距较大,从省内各区(市、县)来看,竞相发展的态势咄咄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稍有松懈,我区就会落伍掉队。审视自身,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实施的一批重大项目为我区的发展蓄积了能量,增强了后劲,全区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干,我区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强大的内生动力,已经驶入厚积薄发、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只要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就一定能够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按照中国共产党小河区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战略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纵深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定不移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紧扣“一先二超一提升”的总目标,继续实施“工业强区”和“开放带动”两大主导战略,努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倾力打造特色产业突出、城市品位卓越、体制机制顺畅、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都市新区,力争在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排名进入中上游,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6年力争突破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确保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6年累计投资达1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战略重点:
(一)致力于绿色发展,以更快的速度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产业的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推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的“双重提升”,努力构建绿色的经济生态。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继续举全区之力加速推进小孟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着力打造航空航天、特种车辆、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烟草医药五大产业集群,注重培育龙头与扶持配套并举,到2016年力争引进10家以上的主机龙头企业,培育100亿元以上企业2-3家,50亿元以上企业5-7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确保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30%以上,突破1000亿元大关。坚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大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到2016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争创名牌产品50个以上,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着眼于服务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商贸购物、文化休闲、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提质增量,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大力推进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高档酒店、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打造好中心商务区、轻轨站点沿线、“二环四路”城市带,努力实现服务业的大幅提升。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我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为贵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致力于城乡统筹,以更高的标准推进城乡一体化。坚定不移地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引领城市建设与发展。着力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以高水平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桐荫路、珠江路延伸段、金戈路二期、环城高速金竹互通等道路建设,积极打通断头路、丰富内循环,完善交通标志标识、步行系统、无障碍设施、人行过街系统,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厕所等市政设施建设,大力增加停车场、文化体育和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安全、更舒适。要加大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力争2016年基本完成花溪大道以东的城中村改造和西南环线以北的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基本消除中心区的工矿棚户区。抓好二环路、花溪大道、甲秀南路沿线城市带建设,不断优化城市环境。继续巩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整脏治乱”的成果,加大城市综合整治力度。对重点区域、重点节点、沿街立面、建筑色彩、夜间景观进行整治和规范,使城市形象迅速提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生态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城市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我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环境更加优化,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新区。
(三)致力于先行先试,以更大的气魄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努力在创新之中全面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着力破解土地、资金、资源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促进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向我区聚集。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建设的生命线,整合招商资源,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质量,突出抓好与国企、央企、名企对接,努力在引进龙头型、品牌型企业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力争五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400亿元。大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出台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社会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确保非公经济年均增长30%以上。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区成为全省机制体制最优、发展环境最好、项目落地最快、企业满意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四)致力于生态建设,以更实的举措推进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坚定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信心和决心,积极鼓励和引导全社会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创建,让企业和单位把绿色理念贯穿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倡导市民养成低碳、环保、绿色的良好习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节能减排,狠抓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支持节能技改,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排放,实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严格控制入园项目投资强度,千方百计集约节约用地。加强环境建设与保护,扎实推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积极推进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生态项目建设,建成三江口城市公园和一批山头绿地、人工湿地。抓好阿哈水库水源保护和南明河、小黄河、麻堤河的综合整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分类运输和无害化处理,搞好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的治理,抓好主次干道、居民小区、工矿区的绿化美化,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进一步建成低碳宜居、水清岸绿、空气清新的城市功能体系。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区的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五)致力于民生保障,以更多的投入推进社会事业。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全方位开发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使百姓生活更加富裕。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抓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后续扶持,注重保障困难群体、优抚群体、特殊群体的权益,确保人人享有基本保障。加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到2016年,力争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超过85%。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人以上,让群众享受到安全、便捷、廉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养老覆盖率达100%。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多功能体育馆、“亚太动漫交流中心”等系列场馆,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推动其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辖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指数快速攀升。
(六)致力于民主法治,以更新的思维创新社会管理。把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体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继续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投入,整合资源,重心下移,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和改善群众工作,健全群众工作体制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努力把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建设,切实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放在重要位置,深入推进“平安小河”建设,努力建设打防一体的防控体系,逐步完善视频监控等技防设施,切实加强治安卡点、治安巡逻等人防措施,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达90%以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切实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深入开展依法治区工作,积极引导辖区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让每个小河人都为生活在小河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三、2012年的工作安排
2012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区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振奋精神、真抓实干,稳中求进、提速转型,努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
根据区第四次党代会的精神,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5%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之内。2012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
1、完成6个休闲广场的改造建设,完成开发大道三期沿河的绿化综合整治。
2、完成南明河小河段沿河护栏安装,完成王武排洪大沟的建设。
3、完成小河区老年服务中心及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4、完成金山村长滩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杜家坝人饮工程。
5、完成第三十四中运动场的维修改造。
6、完成3条市政道路的改造建设。
7、完成廉租房建设711套3.6万平方米。
8、改善1个社区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
9、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42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500人、培训2200人。
10、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面600人,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500人。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2012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狠抓项目建设,努力保持投资拉动的强劲势头。一是抓好项目谋划。紧紧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生态建设、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二环四路”城市带建设,积极谋划和编报一批重大项目,精心做好项目储备,始终保持项目动态储备100个、投资500亿元以上。2012年计划实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6个,总投资969亿元,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96个,总投资430亿元。二是抓好资金筹措。大力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进一步用好信贷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充分发挥国资公司、贵合公司的平台优势,采取银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以及BT、BOT等多元化融资模式,全年实现融资50亿元以上。力争国资公司、贵合公司资产年内分别突破60亿元,确保国资公司9亿元债券发行成功,并启动贵合公司债券发行工作。三是抓好土地保障。科学安排用地计划,积极争取土地指标,加大建设用地的报批力度,力争全年报批土地 5000亩以上。抓好全国集约节约用地模范县(市)的创建工作,坚持向山要地,严把投资强度关,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大力创新征拆安置举措,千方百计突破征拆难、征拆慢的问题,实现和谐征拆,和谐安置,切实保证项目用地的供给。四是抓好项目推进。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包保责任制,全力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倒排工期,加大督促检查,推动项目快速落地、快速建设,早投产、早见效。今年要重点推进桐荫路、开发大道四期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奇瑞客车、中煤盘江、普天新能源、中联重科、中航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形成策划一批、立项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确保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以上,力争突破200亿元。
第二,狠抓提速转型,努力推动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是强力推进小孟工业园区建设。切实完善园区管理的体制机制,大力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推动园区建设和管理高效运行。进一步深化园区规划,高水平、高标准地开发建设园区。强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大道四期和园区五号路建设,启动开发大道三江口至劲嘉段拓宽改造工程,加快王宽至陈亮段小黄河改造和综合管网配套建设,建成王宽变电站、启动花梨变电站建设。实现奇瑞客车、中煤盘江、险峰机床、中航贵阳电机、中航云马专用车等重大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形成新的产业支撑。二是促进现有企业扩能增效。围绕打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烟草医药及绿色食品三条产业链,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工业经济的运行调度,重点抓好五个“十大”企业的扶持,支持贵阳烟厂、海信电子、詹阳重工、同济堂制药、劲嘉彩印、玉蝶电线、航天风华、红林机械、富巨炉具等优势企业拓展市场、增产增效。力争2012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5%以上。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支持辖区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努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启动开发区科技产业孵化综合楼建设,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积极孵化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力争全年实施技改项目40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申报专利200件,培育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3-4项。四是加强企业的配套协作。深挖区内企业的关联配套能力,完善辖区企业产品目录和配套目录,加大奖励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就近配套、委托加工的协作配套生产模式。重点抓好海信、詹阳、奇瑞、凯沃等主机企业的配套,争取引进一批产业配套项目。年内启动工业设计产业园、汽车配件中心、表面处理中心和模具中心建设,实现辖区协作配套能力大幅提升。
第三,狠抓服务业繁荣,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一是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按照贵阳市推进“二环四路”城市带建设的战略部署,在继续打造现有核心商业区的同时,抓好二环路沿线商业的开发,推动花溪大道高档商务区的建设,积极启动南明河沿线休闲文化区建设。要加强商贸购物、文化休闲、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温德姆酒店、大兴商务宾馆建设,建成10家左右特色早餐示范店和一批社区连锁便利店,规划建设1-2条特色商业街区。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引导培育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热点。全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突破60亿元。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引进一批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信用担保、中介咨询、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性企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总部经济、工业设计等产业,积极推进西安电子商务及服务外包孵化基地、国程物流、远大国际工业品博览城的建设,启动奇瑞整车物流、大唐电信物联网、格力配套生产中心等项目建设,努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三是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大力推进腾龙湾、龙湾国际二期、金域华府、珠江湾畔三期、一鸣宽城国际、月半湾等房开项目建设,争取启动陈亮综合体、指甲塘综合体和黄埔国际综合商务区、长江源等项目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发展商品房市场、二手房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全年商品房开发建设200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面积80万平方米。
第四,狠抓城乡统筹,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完成城市控制性详规和“二环四路”城市带的规划,精心搞好城市设计,对重点地段、重要街道的建筑和景观统一要求、统一风格、统一色调。加快桐荫路、环城高速金竹互通、中曹路等道路建设,启动金戈路二期、珠江路延伸段、清浦路、长江路三期、清水江路改造以及清水江路与黄河路交叉口地下人行通道建设,新增一批公共停车位。以创新的思维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大力推进龙王村、中院村、大坡村等城中村改造,加快华阳厂、动力厂等棚户区改造步伐,有计划启动尖山村、珠显村以及矿山厂、纺纱厂、电机厂等家属区的改造。建成和完善一批给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完成六个休闲广场建设改造。二是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继续巩固“创文”、“创卫”成果,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提高环卫机械化水平。坚持“门前三包”等措施,抓好垃圾清运、垃圾处理工作,在保持主次干道、农贸市场等卫生良好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居民小区、背街小巷的“脏、乱、差”问题。实施一批道路修复、公厕建设,绿化美化、路灯安装、老居民区环境整治等利民工程,大力开展城市夜间景观改造与整治,使城市环境更加亮丽整洁。加强违法建设的管控,有效防止违法建设的发生。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金竹片区的规划建设,年内完成杜家坝供水工程、金家山提灌站管网改造,力争启动付官水库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让农村群众生活更加舒适,与城市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四是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试点建设,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排放实施重点监控和治理,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的计划指标内。加大阿哈水库周边环境治理和南明河综合整治,完成阿哈水库金竹片区污水治理工程以及金山村长滩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启动陈亮污水处理厂二期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继续抓好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达标。
第五,狠抓改革开放,努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一是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坚持在机制体制上“先行先试”,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破除各种制约障碍,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创优”的活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抓好医药卫生、文化体制等社会事业改革。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营造亲商、敬商、安商、爱商的氛围,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突出产业招商、补链招商、高科技招商,做好节会招商,注重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年引进4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实际到位资金力争增长35%以上,达110亿元。全力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工作,实现徐工、中联环保、大唐电信等大项目顺利落地。三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继续落实省市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标准厂房和园区孵化器的建设,发挥科工投公司的作用,组建创业投资基金,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非公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四是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詹阳、华阳、主力电器、西工等进出口成长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大力拓展国外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实现新突破。
第六,狠抓民生保障,努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成三十四中运动场改造,启动区六小的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贵航技校(区职教中心)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努力提升辖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大规范办学力度,推进学区化改革。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营造师生安心安全的良好环境。继续完善教育资助制度,保证家庭困难学生能上学、上好学。二是积极推动创业就业。全面落实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创业型城区建设。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积极帮助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解决就业,新增城镇就业74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500人。加强劳动执法,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好劳动者与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努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今年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1.4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企业离退休托管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100%。积极推进黔江、王武廉租房,农科院、红林双限房和翁岩公租房建设,切实提高困难群众和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水平。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支持解放军44医院和区人民医院(300医院)大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更大范围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价销售,进一步降低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成本。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启动计生妇幼保健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加大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力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7.5%。五是大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抓好贵州省青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及“亚太动漫交流中心”的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区蓬勃发展。组建文化产业公司,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同时抓好国防、双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残疾人事业、档案、统计等各项工作,推进其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第七,狠抓社会管理与创新,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一是深入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应配套政策,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加大社区服务投入,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努力提升服务水平,让社区能够办得了事,办得成事,真正成为为民服务的平台。年内改善1-2个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条件。二是加强“平安小河”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深入开展“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项行动,启动“天网”工程,逐步实现复杂区域、重点单位和公共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建设打防管控一体化网络,提高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使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明显提升。三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注重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平台和网络。加强百姓-书记区长交流台建设,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下访制度,健全领导包案机制,加强不稳定因素的摸底排查和研究分析,及时处理群众诉求,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强化公共安全监管。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加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食品、危险化学品等领域的监管和整治力度,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安全监管、安全保障和应对各种灾害以及突发事件能力,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推进和谐小河建设迈出新步伐。
第八,狠抓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始终做到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怀热情和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能力。二是强化效能意识,始终做到务实高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努力营造敢抓落实、会抓落实的良好氛围,集中精力抓好区第四次党代会战略决策的落实,做好关乎全区发展的大事、要事,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全力推动政府工作提速、提质、提效。三是强化法治意识,始终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四是强化廉政意识,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完善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和专项资金审计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坚持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切实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成就,倍感鼓舞和欣慰,展望未来发展,使命光荣而艰巨。小河区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征程。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解放思想,开拓奋进,攻坚克难,苦干实干,为推动我区加快生态文明城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让全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政府工作报告术语
1、“三创一办”。是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门前三包”。是指临路(街)所有的单位、门店、住户应当担负的市容环境责任三包。“三包”是指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其中,包卫生,即做到门前无垃圾杂物、无污水、无污垢、无油渍或严重积尘,遮阳棚规范、整洁,无破损;卫生设施完好整洁,无破损;包绿化,即协助绿化管理部门管护好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及时清理门前花坛内的垃圾杂物,不攀树折枝,采摘花朵,不得在树干、树枝上钉钉子和乱挂杂物等;包秩序,即禁止乱挂晒、乱占道、乱堆放、乱张贴等影响市容秩序的行为,对其他行为人的乱停、乱靠、乱摆摊设点、乱挖掘等影响市容秩序的行为有监督、劝说和举报的责任等。
3、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指在城市管理中运用模块地图的技术思想,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将城区划分成不同的模块,对模块内所有与城市管理相关联的内容“部件”化、“事件”化,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管理事项的信息采集、汇总共享和协同管理。
5、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区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推行城市管理和服务资源下沉,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模式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级,增强服务水平,推进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改革创新,以达到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凝聚功能、管理功能和维稳功能的目的。
5、BT、BOT模式。BT模式是指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政府赎回。BOT是一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方式,由政府向私人企业(项目公司)颁布特许,允许私人企业(项目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企业(项目公司)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
6、“六有民生行动计划”。是贵阳市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7、充分就业社区。指城市社区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本地户籍居民基本实现就业、再就业。
8、“零就业”家庭。指城镇具有血缘关系或直系亲属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除在校学生外),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均处于失业状态或一年内从事有收入劳动时间累计不足三个月的家庭。
9、“两基”、“国检”。“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国检”是国家督导团在一个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所有县全面验收完毕后,对省级政府的“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是依法对省级行政区域“两基”水平的验收和认定,是国家在教育方面最权威、最全面、最高规格的一种检查。
10、“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是指区内95%以上的居民在15分钟内步行即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到便捷、经济、安全、有效、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
11、“百姓—书记区长交流台”。是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并实现“县委书记大接访”的常态化,形成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各区(市、县)党委、政府,高新开发区及金阳新区工(管)委依托互联网、邮政信件、专线电话、手机短信四种载体,直接面向广大市民的交流平台。
12、“三个建设年”活动。是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指作风建设年活动、环境建设年活动和项目建设年活动。以作风建设保障发展,以环境建设促进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通过这样一个抓手,增强全省上下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
13、“四帮四促”活动。“四帮四促”活动作为“三个建设年”活动的重要载体,省委要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要深入企业、深入项目、深入农村、深入社区,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通过活动的开展,着力解决基层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14、“两加一推”。即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是省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的我省今后五年发展的主基调,加速发展是指加速经济发展,加快转型是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是指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15、“一先二超一提升”。是贵阳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年奋斗目标,“一先”,即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二超”,即经济总量增长1.4倍以上,超1个省会城市,排到西部第六位,进入第二梯队;经济年均增长17%以上,超约7个省会城市,进入全国前列。“一提升”,即市民幸福指数提升3到5个百分点,达到93左右。
16、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17、“退二进三”。是指在城市中心繁华区,为提高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盘活存量土地,发挥土地最大效益,鼓励、引导第二产业退出该区域,利用退出的土地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种产业结构调整方式。
18、“二环四路”城市带。是指贵阳市二环路、机场路、甲秀南路、花溪大道、贵黄公路艺校立交至金华立交段沿线的城市带。
19、“简、优、限”。是省委书记栗战书最早在省直机关作风建设交流推进大会上针对项目审批提出的,简”就是简化事项,“优”就是优化流程,“限”就是限时办理”。
20、产业孵化器。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提供全方位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使创业者能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提供综合服务,帮助新兴的中小企业成熟壮大形成规模,降低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成活率和成功率,最终使企业做大做强。
21、五个“十大”企业。小河区2011年确定的“十大重点工业企业”、“十大高成长性企业”、“十大高新技术企业”、“十大民营企业”及“二十大工业招商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22、城镇职工“五大保险”。是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23、双限房。是指一种政府有条件供应的中低价房,即限户型、限房价,又称双限商品房或限价房
24、公租房。是解决城市困难人群和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公共租赁住房不是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能承受的价格,向承租者出租。
25、基本药物“零差价”。是指医疗机构在销售药品时,按进货价结算,不计损耗、不加利润,以改变过去“以药养医”的状况。
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及时分析是指导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为了解浉河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其防治效果, 给今后预防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对该区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来自信阳市统计局, 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资料来自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死亡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使用SPSS 13.0对浉河区2010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0年辖区34家医疗卫生单位共报告传染病16种3 054例, 发病率为512.66/10万;死亡45例, 死亡率为7.55/10万;病死率为1.47%。与2009年相比, 发病率上升4.73%, 死亡率上升459.26%, 病死率上升425%。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无甲、乙类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
2.1.1 乙类传染病
2010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1种, 发病1 543例, 发病率为259.02/10万;死亡40例 (乙肝26例、艾滋病8例、肺结核6例) , 死亡率为6.72/10万;病死率为2.59%。与2009年相比, 发病率下降18.94%, 死亡率上升397.04%, 病死率上升516.67%。居前五位的乙肝 (817例) 、肺结核 (297例) 、丙肝 (141例) 、麻疹 (63例) 和痢疾 (57例) , 占发病总数的89.11%。
2.1.2 丙类传染病
2010年共报告丙类传染病1 511例, 死亡5例。居前三位的手足口病 (1 427例, 死亡5例) 、流行性腮腺炎 (36例) 和其他感染性腹泻 (32例) 占发病总数的86.76%。其中, 手足口病发病率为239.54/10万, 与2009年相比上升128.3%;发病年龄集中在1~5岁, 占92.92%;发病时间集中在3-8月, 占86%。
2.1.3 其他传染病
2010年共报告其他传染病5种115例, 分别是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水痘和结核性胸膜炎, 其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52例, 死亡8例, 病死率为15.38%。
2.1.4 发病位次
居前五位的手足口病、乙肝、肺结核、丙肝和麻疹, 占发病总数的91.12%。死亡数居首位的乙肝死亡26例, 占死亡总数的49.06%。
2.2 乙类传染病发病构成
2010年共报告血液和性传播疾病1 064例, 发病率为178.61/10万, 占68.96%;呼吸道传染病362例, 发病率为60.77/10万, 占23.46%;肠道传染病72例, 发病率为12.09/10万, 占4.67%;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45例, 发病率为7.55/10万, 占2.92%;新生儿破伤风无病例报告。
2.3 流行病学特征
2.3.1 地区分布
全区各乡镇均有发病, 发病数较多的是农村的游河乡和城区的老城街道办事处。城区 (6个街道办事处) 共报告传染病1 393例, 发病率为233.84/10万, 占45.61%;死亡16例, 病死率为1.15%。农村 (12个乡镇) 共报告传染病1 661例, 发病率为278.82/10万, 占54.39%;死亡37例, 病死率为2.23%。
2.3.2 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是
5月409例、6月506例、7月355例, 三个月的发病数占报告传染病总数的41.58%。
2.3.3 职业分布
散居儿童1 391例, 占45.55%;农民691例, 占22.63%;工人169例, 占5.53%;托幼儿童159例, 占5.21%;家务及待业127例, 占4.16%。
2.3.4 性别和年龄分布
男性1 795例, 占58.78%;女性1 259例, 占41.22%, 男女性别比为1.43∶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发病数居前三位的年龄组为0~4岁组, 1 487例;20~30岁组, 416例;30~50岁组, 619例, 三个年龄组发病数占报告传染病总数的82.58%。
2.4 各类传染病升降幅度
与2009年相比,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上升22.30%, 血液和性传播疾病、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及肠道传染病分别下降27.91%、10.00%和4.00%。
2.5 传染病预警信息
2010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共接到13种预警病种的预警信息195条, 其中, 丙肝69条, 手足口病52条, 麻疹34条, 痢疾15条, 疟疾8条, 流行性腮腺炎7条, 恶性疟3条, 其他感染性腹泻2条,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感冒、丝虫病、血吸虫病和乙脑各1条。经数据监测分析、电话核实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均排出疑似事件。及时处置率为100%, 24小时内预警信息判断处置的及时率、疑似事件现场调查率和附件上传率均达100%[1]。无聚集性病例及突发事件。
3 讨论
2010年浉河区共报告传染病3 054例, 发病率为512.66/10万, 死亡率为7.55/10万, 均高于当年全省 (报告发病率443.53/10万、死亡率1.91/10万) [1]和当年全国水平 (报告发病率480.24/10万、死亡率1.14/10万) [2]。与2009年相比, 2010年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上升4.73%, 死亡率上升459.26%, 病死率上升425%。农村传染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分别高于城区19.24%和93.91%。2010年报告发病前五位病种 (手足口病、乙肝、肺结核、丙肝、麻疹) 与当年全国报告发病前五位病种 (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淋病) 不尽一致[2]。位居死亡数之首的乙肝, 与当年全国、全省传染病死亡最高的艾滋病不一致[3]。当前梅毒因重视程度的增加和检测能力的提升, 报告的病例数逐年上升[4];结核病疫情呈现缓慢上升趋势;麻疹疫情处于散发, 发病地区有明显扩散趋势。2010年乙类传染病居发病率前三位的乙肝、肺结核和丙肝与当年全省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前三位一致[3]。麻疹、疟疾和痢疾的发病高峰呈逐年提前趋势, 提示今后应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5]。2010年丙类传染病发病数最多的手足口病与全省当年报告发病数居首位的手足口病一致[3]。与2009年相比, 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率上升128.3%。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今后应把手足口病防治作为重中之重, 在加强原有手足口病防控力度和措施的基础上,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保证防控工作规范化、有序化;二是加强疫情监测, 完善疫情分析, 强化结果利用;三是及时发现, 规范处置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四是加强门诊居家治疗病人管理, 大力开展以学龄前儿童家长为重点人群、以托幼机构和学校为重点的健康教育工作;五是加强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导, 规范病例就医、诊断、治疗、报告、信息登记流程, 保证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避免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生。
2010年共报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52例, 死亡8例。该区自2007年发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以来, 2010年报告病例数迅速增多, 疫区范围较往年有所扩大, 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有所增加, 少数重症病例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曾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8]。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报告的52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以蜱叮咬传播为主, 占13.46%;有蜱接触史和35~79岁人群易感, 占发病的88.46%;病死者多在发病8天内死亡。为进一步了解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 今后应继续开展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调查、危险因素评估和临床特征观察等工作, 探索病因和防治手段。同时加强健康教育, 普及防治知识, 避免引起社会恐慌。
预测预警是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提前处置、消除因素、降低危害和节约成本的理想方法[6]。2010年该区共接到预警信息195条。从时间看, 4-5月以手足口病、麻疹和丙肝为主, 8-9月以手足口病、痢疾和丙肝为主, 12月以手足口病和丙肝为主。今后应建立健全传染病应急监测机制, 在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聚集性不明原因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启动相关日监测、日分析、实时分析等工作[7], 发现重要线索, 研判疫情形势, 提出防控建议。
参考文献
[1]滕昭富, 杨先明.2010年广安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年1月及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B/OL]. (2011-02-10)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3578/201102/50646.htm.
[3]中新网河南新闻.河南省无甲类和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病例报告[EB/OL]. (2011-02-23) .http://www.ha.chinanews.com/GNnews/1/2011/02/23/145166.shtml.
[4]于发辉, 木合牙特.阿曼哈孜, 于锐.2010年新疆塔城地区传染病疫情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1, 03.
[5]徐艳梅.2010年徐州市泉山区法定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校医杂志, 2011, 07.
[6]任建忠.二连浩特市2010年传染病报告疫情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2011, 3 (5期) .
[7]马丽平, 张勇, 曹洁, 等.郑州市管城回族区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1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主导战略,坚持以“一主三化三加强”为发展路径,以“规划项目投资突破年”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三个加快”,较好地完成了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2亿元,比上年增长(下称增长)14.4%;财政总收入87.98亿元,增长26.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7亿元,增长3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1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增长8.4%。
一、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进
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切实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度。
城乡住房重建快速推进。50.3万户永久性农房重建已全部开工建设,完工48.9万户。75.38万户农房维修加固任务已全部完成。19228户因灾失地农民全部落实安置方式和宅基地,全部开工建房。兑现农房重建和维修加固补助资金107.58亿元,发放农房重建贷款49.83亿元。63045户城镇住房重建已开工60484户,完工45001户。389379户维修加固城镇住房已全部开工,完工388932户。兑现城镇住房重建和维修加固补助资金27.1亿元,发放城镇住房重建贷款21.03亿元。北川擂鼓、平武南坝和平通、安县晓坝、江油青莲、游仙魏城等重点集镇重建有序推进。完成北川与安县行政区划调整和北川新县城规划,启动北川新县城建设,实现投资20.38亿元。
基础设施重建稳步实施。751所学校重建已开工744所,完工592所。381个卫生重建项目已开工353个,完工296个。205个民政服务重建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181个。1412个文化重建项目已开工885个,完工525个。30个体育重建项目已开工19个,完工5个。交通重建项目已开工1175个,完工1060个,完成投资102.84亿元。市政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已开工174个,完成投资28.3亿元。水利重建项目已开工583个,完成投资17.75亿元。
产业恢复重建成效明显。1395个农村投资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70.73亿元。97%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生产,产能恢复到95%。市场服务体系项目开工77.85%。旅游项目开工27个,投入资金9.65亿元。
生态恢复重建有序展开。整理复垦灾毁耕地17.92万亩,复垦应急和安置用地9250亩,投入资金1.58亿元。完成林草植被恢复30.1万亩。启动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63个,完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000户。
困难群众帮扶措施落实。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和无房散居“五保”对象纳入福利院、敬老院安置。帮助8.35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为1.05万名失业职工支付失业保险待遇1981.5万元。储备成品粮食2969.65吨、食用油122.5吨、棉衣34900套、棉被31863床、取暖设备9506套,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对口援建不断拓展深化。到位援建资金115.14亿元,开工援建项目721个,完工520个。四个对口援建工业园建设进展顺利,58户企业入驻园区。分别与援建省的洛阳、威海、潍坊、唐山等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二、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抓投资、促消费、保增长,经济实现止滑提速、加快发展。
投资消费高速增长。顺利完成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全市灾后重建项目调整为7318个,估算总投资2266.3亿元。全年开工建设项目4767个,竣工项目2266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14亿元,增长125.8%。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和家电下乡深入推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1亿元,增长25.7%。旅游总收入达到47.8亿元,增长19.0%。辖区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1524.66亿元,增长32%;贷款余额680.25亿元,增长49.2%。
工业经济止滑回升。着力培育“1+5”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园区倍增计划”和“优势企业倍增计划”。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1亿元,增长26.5%。完成技改投资146.21亿元,增长64.6%。规模以上企业净增79户,达到936户。电子信息、冶金机械等优势产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华瑞整车一期、北川中联水泥、九洲数字电视机顶盒生产线改造、丰谷酒业新增年产2100吨优质曲酒技改等10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川渝中烟、国大水泥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市县一体协调发展。按照“一核四带”的产业布局,有效推进市县发展良性互动。成功承办科技城部际协调小组第九次会议,启动《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推进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建设。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18.97亿元,增长18.4%,占全市GDp的55.2%。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6.7亿元,增长4.5%;粮食总产达到230.73万吨,增长2.7%。新增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20个,启动省级示范村14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农民专合组织达到985个。新增农业机械装备4万余台(套),新建沼气池6.2万口。
改革开放成效明显。组织开展赴援建省市感恩招商,积极参加西博会等系列招商活动,成功签约项目945个,到位内资313亿元,增长24.2%;到位外资(含间接)2.5亿美元。实现外贸出口(含代理)总额10.08亿美元,增长0.6%。世界500强企业艾默生公司、国内100强企业中国重汽集团成功落户绵阳。引进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2家。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得到加强。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推进。新组建涪城、游仙、北川三家小额贷款公司。扩权强县试点县增加到5个。集体林权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基础性绩效工资(离退休生活补贴)兑现到位。
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提升
以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再夺全省“双第一”。教育投资公司挂牌成立,教育新区建设正式启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江油师范学校升格为四川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绵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水平逐步提升。地震文物征集有序推进,羌文化生态保护区工程正式启动。《大北川》精品舞蹈诗剧成功演出。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显著成绩,莫琴琴勇夺女子柔道世界冠军。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7%、96.5%。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扎实推进,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卓有成效,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阶段性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390.44万人,参合率达到98.22%,居全省第一。落实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救助困难群众6.4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4500万元。计生奖励“三金”全面兑现,低生育水平总体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完成省、市民生工程项目89个,投入资金178.4亿元。积极创建国家创业试点城市,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552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9.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0.87亿元。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42家,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重点联系城市。启动江油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初步完成试点乡镇参保人员信息采集。全市城乡低保17.4万户、33.1万人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增廉租住房10535套、52.7万平方米,面向社会销售经济适用房173套、1.06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0569户,启动棚户区改造1290户。20.4万户城镇职工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范围。
社会管理全面提升。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组建行政调解中心,初步建立“大调解”工作机制,着力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公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机关建设有效推进。刑事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群众信访大幅减少,受理群众来访批次、人次分别下降17.1%、3.2%。重特大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改,各项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依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保障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着力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综合演练、预案编制、平台建设等工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灾区面貌焕然一新。经济运行统计监测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程跟踪监督审计灾后重建项目,确保资金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城市交通堵点治理有序推进,道路交通管理得到加强。国防动员建设不断强化,预备役部队、民兵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军政军民更加团结,荣获“四川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人事、编制、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信息化、移民、国安、保密、老龄、档案、新闻出版、地方志、采购、外事、人防、台侨、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四、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
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构建法治型、责任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
行政行为不断规范。全面清理2000年以来的政府规范性文件,修改完善39件,废止47件。修订《政府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40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257件,满意率为100%。
行政效能不断提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56项、下放95项、调整141项。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成立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大力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现场办结率上升到100%,行政审批流程提速66.22%。切实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三项制度”得到落实,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推行重大投资项目代办制,实行全程代办、限时办结。
行政机制不断完善。深入推进阳光行政,着力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等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拓展公开渠道,规范公开内容,全面实施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九公开”。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依法推行听证、公示制度。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重大项目政府投入新机制,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公共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面对特殊困难和严峻挑战,我们不仅实现了灾后重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止滑提速,而且促进了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驻绵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广大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卫生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这里,特别要向倾情倾力援建我市的中央各部委、省级各部门和山东、辽宁、河北、河南以及达州、南充、内江、资阳等援建省市,向踊跃为灾区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向积极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宝贵支持的国际社会、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的问题需着力破解;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任务十分艰巨,重建资金、项目进度等还存在不少困难;投资持续增长难度较大,急需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寻求新的投资支撑;就业压力增加,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困难;行政效能建设仍需加强,政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目标要求
2010年是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关键之年,是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的关键之年,是完成“十一五”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之年。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利用趋好的外部环境,爬坡上台阶,蓄势求突破,开创新局面。
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的部署,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和科技城建设等重大机遇,围绕“三个加快”,准确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工作基调,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继续全面推动灾后重建,全面推动“八项民生工程”,全面推动“一枢纽、四中心、六基地”建设,大力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
根据上述目标,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重点:
——抓重建,谋发展。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把灾后重建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加快进度与确保质量的关系、争取外援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又好又快推进灾后重建,早日建成灾后美好新家园。
——抓项目,稳投资。坚持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发展,把扩大投资作为保持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切实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明确指向,集中发力,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想方设法优化结构,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抓产业,强支撑。坚持以大科技支撑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把产业作为加快发展、巩固扩大良好发展势头的根本。继续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1+5”优势产业,夯实农业基础,发挥旅游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抓市场,添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市场化配置资源作为加快发展的原动力。用世界眼光、全球视野谋划绵阳发展,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资源配置领域,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良性互动。
——抓民生,促和谐。坚持民生为重、民利至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紧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民生工程办成让群众真正得实惠的民心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科学重建,确保重建任务基本完成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重建进度,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完成城乡住房重建。落实住房补助政策,引导信贷投放,加强技术指导服务,重点抓好因灾失地农民、困难群众建房帮扶,确保今年春节前后基本完成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5月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抓好建房安置群众的生产发展帮扶,稳妥推进因灾失地农民耕地、林地调整,认真解决因灾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把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放在重要位置,确保今年春季开学时学生进入永久性校舍学习。全面完成灾区县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计生中心服务站等项目重建。完成北川地震遗址保护一期工程和地震纪念馆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市县档案馆恢复重建。加快文化、体育、民政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抓好政法系统“两所一庭”、人防等设施重建。加强教师、文化、医护人员等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公共服务能力总体优于灾前水平。
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交通、通信、水利、能源、文化、旅游、市政等基础设施重建。6月底前基本完成53处堰塞湖治理和619座震损水库整治,完成重点堤防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力争9月底前完成安北路、永通路等93个公路项目,完成98个客运站点恢复重建项目;基本完成水利重建任务;基本完成6个重点集镇主体重建任务。加快城市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进度,抓好农村电力、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重建,完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北川新县城形成城市基本框架,完成投资48.27亿元。
推进生态环境修复。采取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方式,恢复受损植被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力争9月底前完成林区基础设施重建任务85%以上,基本完成受损林地植被恢复任务。完成灾毁耕地复垦整理和耕地“占补平衡”挂账核销工作。狠抓地质次生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和隐患应急排危除险,力争完成50处重大地质灾害点治理。加强环境监管,改善环境质量。做好地震、气象、水文监测预报和堰塞湖监管工作。
深化对口援建工作。构建对口援建长效机制,加快援建项目进度。抓紧对口援建工业园区建设,引进对口援建省市企业入驻园区。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向对口合作转变,促进双方通过干部挂职、教师医生互派以及人才委托培训等方式深化交流。加强与援建省市在产业投资、园区建设、商务贸易、文化交流、旅游协作、劳务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二、着力项目推进,确保投资持续稳步增长
坚持用规划引领项目,用项目带动投资,用投资推动发展,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0亿元以上。
加快项目续建。抓住国家对在建项目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政策机遇,对167个、概算总投资538.24亿元的省市重大续建项目,严格把握建设进度,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合理调配施工力量,按照时间节点,正排工序,倒排工期,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保质保量加快推进,力争完成投资237.79亿元。
狠抓项目开工。积极对接国家、省投资计划,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创造条件完善环评、审批、备案、核准等手续。重点抓好836个灾后重建项目(含打捆项目)、578个发展提高项目,以及中央安排的扩大内需项目。力争全年新开工建设投资过亿元的省市重点项目71个,形成69.17亿元的实物工作量。
谋划项目储备。抓住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机遇,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主动衔接国家、省“十二五”规划,争取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围绕“一枢纽、四中心、六基地”,包装储备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围绕产业链、科研院所、优势企业等科技、产业优势,包装储备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点抓好目前已储备的20个省市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优化投资结构。政府投资重点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积极推进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城镇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进一步支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加大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投入。完善和落实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文教卫生和高新技术领域。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认真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灾后重建资金和质量监管,提高投资绩效,搞好资金平衡。
三、着力产业支撑,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以工业为主导,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工业强市。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1+5”优势产业培育,切实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做好已竣工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促使尽快投产达产。抓好长虹pDp显示屏、长智光电液晶模组、中物仪器数字化成像设备生产线等44个已开工项目竣工投产达产。加快建设攀长钢新区、新晨动力50万台发动机、川渝中烟绵阳分厂30万箱卷烟、新华公司50万套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项目。积极推进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整体搬迁、艾默生配套工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继续实施“优势企业倍增计划”,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全力支持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重点企业发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重点扶持成长性好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个,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完成技改投资180亿元。认真实施企业上市扶持规划,积极支持丰谷酒业、东材科技等企业上市。继续实施“园区倍增计划”,重点抓好高新区、科创区、经开区、农科区等园区建设,大力支持县市区发展工业集中区,推动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切实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地、经济增长极。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一基五化”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开发应用农业新技术,培育特色效益农业,重点抓好优质粮食、中药材、种子等8大产业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支持双汇、长林、国豪、梅林、绵樱、雨润等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家、农民专合组织90个,培养一批农业专业经营人才。全面启动江油、安县、三台等省、市、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标准化农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武引一期、燕儿河水库等大中型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增加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30万吨。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千万头生猪工程,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投资小、周期短、效益高的特色小家禽、渔业水产品养殖。加快推广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确保农机总动力增长1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40%以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劳务收入80亿元。
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生产性和民生性服务业,努力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面实施旅游振兴计划,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羌绣等特色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力争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8亿元。加快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及地震纪念馆建设,力争5月12日前有序适度开放。支持仙海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强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商贸企业经营环境。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农村的服务业,深入推进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确保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力争实现房地产销售总额130亿元。
加强财税金融工作。依法强化税收征管,改进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确保圆满完成预算,努力实现收支平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积极推进实施对中小企业、科技型成长企业的财税、金融支持。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防范财政风险。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引导支持金融机构整合信贷资源,新增各项贷款200亿元以上。实施金融产业发展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继续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
四、着力军民融合,确保科技城建设上台阶
坚持科技城建设根基在军工、出路在民品,突出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突破。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决策精炼、管理扁平、重心下移、充分授权”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科技城管理体制,用好19项省级经济审批权限。建立健全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省市互动、政军企协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科发集团和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防科研院所同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加快“新三城”建设。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积极争取重大专项项目落户绵阳,促进环保、新材料研发和产业一体化,建设科学新城。依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加快建设风洞试验设施设备和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试验室,促进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与民用空气动力技术产业一体化,建设空气动力新城。依托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加快推进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项目建设,促进航空发动机大型试验与航空科技产业一体化,建设航空新城。
抓好“一院所一园区一产业”。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转移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构建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和民用产品三级转化机制。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军转民模式,培育一批军转民项目,努力形成“一院所一园区一产业”的军民融合新格局。力争国防科研院所军转民企业达到40家,实现产值37亿元。
打造三大新兴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芯片、新一代通信等项目,着力打造绵阳新兴家用电子产业集聚区。依托空管系统、传感技术等项目,着力打造新兴军用电子产业集聚区。依托太阳能电池背板材料、中空纤维膜、LED新光源、节能环保仪器设备和材料生产、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发展以节能环保为重点的低碳技术,着力打造新兴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五、着力城乡统筹,确保市县联动协调发展
围绕“一核四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科技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市县产业合理布局。绵江平产业带重点发展冶金机械、建材、天然气化工产业,以及水电开发、矿产采掘加工、林产品和特色食品加工业。绵安北产业带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无机盐化工、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材料、制造、特色食品加工业。绵
三、绵盐产业带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能源化工产业,以及建材、汽车零部件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绵梓产业带重点发展新材料、包装产业,以及食品、建材、纺织产业。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做好绵九高速、绵遂铁路绵阳段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成绵高速复线绵阳段、成绵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绵阳段、绵遂高速绵阳段、成兰铁路绵阳段、成南巴高速绵阳段、绵阳绕城高速南环线、成西客运专线绵阳段、火车货站搬迁扩能、火车客站重建、绵阳机场重建、武都水库、武引二期灌溉工程、开茂水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完成绵安北、绵盐、绵
三、绵梓路等市到县快速通道建设。加快一环路改造、二环路、火车站至机场直通道路、城市路网改造,以及绵中路、圆通路及外延线等中心城区向外放射性快速通道建设,着力解决城区交通拥堵问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城镇集群化发展的理念,坚持“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以大带小、优势互补”,着力完善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城镇网络布局,逐步形成以绵阳城区为中心、各县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产业互动、功能互补、分布合理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科教、畅通、森林、宜居、和谐、清洁绵阳,联动推进旧城改造、新区拓展、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绵阳城区的规模和档次,着力打造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快县城和重点集镇、特色城镇、旅游村镇建设,完善城镇服务体系,增强城镇承载能力。特别抓好首批确定的15个重点镇和绵江平、绵安北产业带的村镇建设,带动50个乡镇、100个村加快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逐步实现进城民工和城镇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支持县市区加快发展。支持江油、三台、安县、盐亭、梓潼用好用足扩权强县试点8个方面、56项经济管理权限,力争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支持涪城、游仙充分借鉴成都等地的经验,率先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大对平武、北川等山区县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健全民营经济发展分级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房屋和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集体林权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平台,形成市场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的机制。
六、着力招商引资,确保开放合作全面加强
以“招商引资攻坚年”为主线,切实推进开放合作,不断提高开放水平。
提高招商实效。创新招商方式,突出一把手招商、科研院所招商、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小分队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知名企业来绵投资。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考核体系,全面推行重大投资项目代办制,抓好西博会等推介活动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地。全年力争到位内资320亿元,到位外资(含间接)2.5亿美元。
加强区域合作。按照省委、省政府“一极一轴一区块”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成德绵产业带为依托,以产业布局规划为基础,以优势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专业市场共享为载体,加强与成都、重庆、德阳等地的合作,促进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在成都都市圈增长极所占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努力在成渝经济区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密切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拓展外贸领域。抓好出口加工区建设,积极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商务、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加大对电子电器、新材料、化工和高新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全年外贸出口总额(含代理)达到10.9亿美元,同比增长8%。
七、着力民生改善,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集中力量办好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急盼的大事、实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以教育助学、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改善民生,以民生促进和谐。发挥灾后重建、政府投资带动就业的作用,积极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帮扶城镇低收入家庭、受灾群众和被征地农民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不少于3.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次。认真贯彻实施《劳动法》,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认真做好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积极推进江油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各项社会保险和“新农合”覆盖范围。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切实落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各项政策,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全年新增廉租住房房源840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9万户,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逐步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推进57个扶贫新村建设,改善2.02万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6.1万户、12.9万人脱贫。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构建教育优先发展体制机制,努力打造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开展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教育新区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提升在绵高校内涵质量,支持西科大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切实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认真搞好国家“十一五”重大传染病防治示范区项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基层卫生条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支持市中医院建设精品中医院。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升市民素质,积极争创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工程,发展文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新兴文化业态。继续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力备战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提高统计能力,搞好经济运行监测。加强物价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动保密、老龄、地方志、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提升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坚决遏制违法生育反弹,巩固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县争创活动,做好灾区再生育服务工作。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准确掌握人口动态信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0%以上,计生奖励“三金”兑现率达到100%。坚持以工业节能减排为重点,开展10家工业企业污染限期治理,支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和低碳技术研发,在重点行业全面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抓好交通、服务业等领域节能降耗,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搞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面抓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原则,加强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服务保障。深入实施“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8.9万亩,新增耕地0.99万亩,确保全市耕地动态平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七进”活动,全面改善和提升城乡环境综合面貌。
全力构建和谐绵阳。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司法权威,积极创建法治城市。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健全“大调解”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搞好仲裁和法律援助,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妥善处理和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依法搞好全市第八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对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应急综合平台建设,健全应急反应机制,提高预防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围绕军民融合式发展主线,继续开展国防动员“五个一”、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
八、着力职能转变,确保行政能力不断提升
在推进“三个加快”的进程中,政府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转变职能,有效作为。
在转变职能中有效作为。按照中央和省上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理顺职责关系,强化部门责任,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推进医疗等行业绩效工资改革,进一步理顺事业单位分配关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营造良好环境和加快发展上来。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全面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和“三项制度”,切实推进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政务服务向乡镇、街道、社区延伸。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着力提高审批时效,降低行政成本。
在依法行政中有效作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政府公信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对行政行为的层级监督。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群众听证、集体审定和实施后评估制度,深化政务公开,确保行政权力阳光、规范运行。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确保政事清明、政风端正。
在加快发展中有效作为。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非常之事,要尽非常之责。面对灾后重建、加快发展和科技城建设的艰巨任务,必须认真按照“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要求,紧紧扭住“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主题,切实突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重点,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寻求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推动全市经济巩固回升、加快发展。
在问题管理中有效作为。全面审视绵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正视差距,找准症结,落实责任,增添措施,在破解难题中寻求突破,在追赶发展中实现跨越。对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等事关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突破定势,大胆作为。对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社会治安等事关和谐稳定的问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对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增收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创造条件,倾力解决。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XX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加速之年,是新一届政府落实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XX打造商贸繁荣、产业兴旺的XX中部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启航之年。做好2022年各项工作,对我镇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推进“北优南拓、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我们要抢抓一切有利机遇,克服一切不利因素,依势而谋,积极而为,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全力构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1.奋斗目标。力争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2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集体收益15.1亿元,同比增长6%;完成财政总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18%,非房产税收收入增长40%以上。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16%;新增内资企业纳税率达50%,内资注册资金达到130亿元;完成新增有效外资企业72家,合同外资突破2.6亿元美元,到位外资5000万美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2.产业转型。主动对接XX国际开放枢纽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北优南拓,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积极打造XX总部经济带和生物医药产业带。重点聚焦成片区域转型,力促华鑫天地产业园、力波商务中心、品域·上高地、凯欧树脂、锦江城二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推进秋雨、钦驰、张慕工业园区、大塚食品、信致医药和伟巴斯特研发总部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存量用地“腾笼换鸟”,探索研究虹梅南路沿线老国企和国有工业用地转型发展,拓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3.招商增税。坚持招大引强工作主旋律,实施“招商落税倍增计划”,切实调动各村、公司和职能部门抓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确保超额完成区里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做大做强基金招商,加大基金对优质企业的投资力度,发挥基金的引领和推动效应,吸引潜力企业落户。做好未产税运营项目及筹备阶段项目的跟踪管理,利用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各类资源促其产税,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力争突破420家。做强楼宇经济,持续开展“清楼扫地”,全面清理项目性和资源性异地纳税情况,加强源头控制,促进税收落地。
4.营商环境。梳理挖掘优质项目资源,加大对重点税源企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企业的政策引导和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好政策效应和服务效应,定制涉企政策服务包,研究出台生物医药专项扶持政策。继续做好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XX。深化“四好商会”建设,打响“陇商空间”一会一品牌,提升服务质量。依托企业服务中心平台,通过每季举办招商签约会、每月开展政策咨询、交流培训等活动,提升企业感受度和招商团队的综合能力。
5.乡村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按规划加快推进农民动迁和相对集中居住。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聚焦永联、曹中、许泾等农村宅基地区域,坚持将“五违四必”和“农民上楼”后的非建设用地用于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配齐配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具有XX特色,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现代化美丽乡村。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培植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加快集体资产有效增值。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加强财政内控制度建设,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水平。
二、扎实推进城市基础建设
1.规划布局。结合XX产业定位和空间规划,充分研究周边区位环境,围绕“中部崛起”发展主线,以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优化XX城市单元规划,持续推进XX新中心、机场联络线华泾站地区、管控区、轨交站点周边等重点区域规划研究工作,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建立“社区规划师”机制,开展城市形象整体设计。进一步摸清家底,梳理市政四大管线现状,优化完善城市建管和维护标准体系,推进地下市政管网专项规划。全力推进动迁工作,形成可复制的网络动迁新模式,加快朱行城中村、陇兴6、8队、新中心项目及XX大居的动迁拔点工作。
2.路网建设。紧紧把握城市路网建设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协调推进机场联络线、银都路越江隧道、漕宝路快速化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全力配合做好龙吴路快速化、轨交19号线、23号线前期研究工作。积极落实路网建设,持续推进区区通、断头路及各类配套道路建设,完成城中村项目配套道路梅南路的建设,启动益梅路拓宽、锦梅路人行道拓宽等项目。加大静态交通秩序管理,积极推进梅富路、景联路、高兴东路等7条外环配套道路实施建设,落实智能化道路停车管理。
3.项目建设。加快信泰海梦城、城开优享+XX里等高品质商业项目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高品质建设209五期、朱行城中村和市二中学东块等动迁安置房和社会公共租赁房。依托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建设,加速XX新中心、机场联络线华泾站区域、朱行组团、春申路组团土地收储及出让工作。深入推进银都路周边及XX新中心区域镇级教育文化设施建设。提升雕塑、城市小品和绿化景观等城市家具的设计水平和南方商务区等重点区域景观灯光建设水平。
4.生态治理。坚决守牢生态红线,筑牢城市绿色生态本底,贯彻落实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引领倡导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低碳发展实践区及低碳社区创建工作。全面实施第八轮(2021-2023)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落实汽车维修行业大气污染达标提标改造治理企业37家。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围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系统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工作,提升水务管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继续推进建设河、塘春泾、华泾港等历年水务工程建设。
三、创新开展社会基层治理
1.疫情防控。践行伟大抗疫精神,充分认识疫情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紧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精准有效施策,持续抓好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工作。加强隔离点管控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稳妥有序开展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工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妥善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市民健康意识,推进市民健康行动。
2.一网统管。将“一网统管”建设作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基础,进一步加快城市管理的数据资源汇集共享,加快升级、接入一批实战管用的特色应用场景,加强线上线下业务流程协同再造,实现城运平台全面升级。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完善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互联网+监管”体系。巩固XX市生活垃圾示范镇成果,强化垃圾分类的中端处理效能和末端处置能力,带动生活垃圾闭环管理。
3.社会治理。加强居委会规范建设,加快小区自治规约、议事规则、维修资金管理规约等管理文本编制,全面落实小区物业第三方代理记账机制和工程项目审价机制。深化社区智慧YI平台业委会申报审核系统,持续推进美丽楼道建设,加快家门口服务站建设。强化基层工作力量,实施社区工作者增能计划,健全基层约请、居村联席会议、“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创新和探索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本地化。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4.平安XX。强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使用、食品药品、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安全治理。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快推进医患纠纷、物业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完善对重大风险隐患的排查、研判和应对机制,提高对电信网络诈骗、入室盗窃等影响XX居民安全感案件的打防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健全信访工作机制,继续保持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初访100%解决。
四、优先发展社会民生事业
1.民生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稳就业举措,全年计划新增就业岗位3200个。完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精准做好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服务,大力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优化救助体系,管理并用好扶贫帮困基金,规范发展慈善、帮困、助残事业。做好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优抚工作。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继续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扎实办好9项政府实事项目。
2.教育强镇。硬核落实“双减”政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持续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努力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智慧发展。夯实紧密型学区办学体系,进一步发挥七宝教育集团、复旦基础教育集团、华东理工大学、XX戏剧学院、XX中医药大学、XX实验小学等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学区硬件设施、优质课程资源和优秀教师共享平台。配合做好550街坊初中建设,力争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3.医疗养老。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年医学中心、曙建敬老院、口腔医院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积极推进“中医药特色小镇”建设和XX中医药大学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用好朱行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强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级。加大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完善引入、评价、退出机制,推进“智慧养老”建设,提升地区养老综合水平。依托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科普体验馆等阵地,开展控烟、心理、急救等宣教培训。
4.民生实事。扎实推进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实事项目。
(1)开设3个社区长者食堂等为老服务设施;
(2)打造6个社区综合服务体;
(3)开展60周岁以上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工作;
(4)为80周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安装智能远程关怀系统;
(5)实施老旧小区非机动车库消防改造项目;
(6)实施居民小区敷设消防供水干管工程项目;
(7)实施益梅路虹梅南路交叉口改造工程;
(8)实施曹行村西康曹家港1号桥及其他桥梁维修改造工程;
(9)更新4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的设施。
5.文化建设。开展XX文化体育发展空间布局研究,启动建设“蒋星煜图书馆”。加大名人工作室进入力度,发挥文化名家引领带动作用,举办名家讲座、合唱节、音乐节、戏曲艺术节等活动,为XX居民提供更多文化活动。成立童声合唱团,丰富XX合唱品牌内涵特色。持续开展“人文行走·七彩XX”游学活动、幸福故事·礼仪学堂宣讲、“陇上课堂”等品牌项目。因地制宜打造农村、社区、园区嵌入式智慧健身房、智慧球场,推进数字化体育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全镇体育设施运营能效,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健身休闲好去处。
五、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1.政府效能。深入推进“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梳理现有政务服务内容,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互联互通。抓好新一届镇政府班子建设,带动政府各部门发挥效能。落实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提升部门协作效率,坚决纠正推诿扯皮、办事拖沓等行为,形成心存理想、争创一流、敢于亮剑、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对口支援、民族、宗教、对台、侨务、青年、档案等工作。
2.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扎实办好区、镇两级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区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进一步密切与人大代表的沟通联络,提高办理解决率和代表满意度。加强政府规范性文件管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理论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确保行政诉讼案件负责人出庭率达到区考核指标。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022年贵阳市小河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贵阳市2005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报告05-25
贵阳市野鸭中学2011年国防教育工作计划09-07
贵阳市国资委2011年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11-25
贵阳市中考语文05-26
贵阳市征地补偿标准06-03
贵阳市乡村旅游论文10-15
贵阳市小学期末试卷01-11
贵阳市物业管理条例05-26
《贵阳市森林防火办法》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