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精选8篇)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篇1

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要求,这样的新理论对新时代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的教师。

1.学科综合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程提倡各科知识的互相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2.课堂的即时生成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民主化、开放化,学生可畅所欲言,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见的,这可能会让我们教师防不胜防。只有不断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才会上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样的课堂自然会精彩纷呈。

3.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教师还抱着当初在学校学的那一点点知识来应付教学,自然会捉襟见肘,陷入困境。所以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上完一节课,我们总有些感受,要么感觉神清气爽,要么感觉心烦气躁,在这种情绪的波动中,我们完全可以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得意之处是什么,或者自己的失败之处是什么,憋气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进等等。如果上完课后感觉木然,无喜也无忧,那就值得警惕,这种职业的麻木感很可怕,它能消磨掉人的意志和激情,让人在懈怠总一天天地重复着单调的日子,以至毫无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这就更要反思,最简单的反思就是想想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收获了多少?课程的哪个环节处理得最好?哪个环节还有待提高?这样回忆教学流程、检点教学得失,既有利于自己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人往往是在反思中走向进步的。

三.乐于合作——做合作型教师。

合作学习能改善教学系统中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人们非认知品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

1.与同行合作。新课程提倡 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如其中综合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仅靠教师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时间及能力去独立解决和完成是不可能的。同时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实现跨学科、跨年级、跨区域的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2.与学生合作。师生互动,有利于构建新的知识,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课程观下,教学过程从被动接受式的认知活动走向交往、对话、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与家长合作。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和创新,需要家长的理解、广泛支持与合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就像一对翅膀,缺少一个方面都将是孤掌难鸣。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篇2

(一)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从师生关系上来讲, 要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来讲, 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相互沟通、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而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要鼓励学生表达, 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 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 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 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从教学的方式上来说, 要多一些讨论和思考, 从而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发表出来。老师应给予学生多一些肯定和引导, 在不断的肯定和引导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方法。

(二)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机会。

首先, 从数与计算这一类学习难度较低、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开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比如学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 再让学生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者, 让学生学习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比如周长、面积、体积、统计图等。在这一阶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习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前两阶段的训练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掌握一些自学方法, 这时便可以让学生自学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但这一阶段仍然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合作。

2.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这样必然影响数学的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 从学生的长远考虑,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 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 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3. 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质疑、迁移、类推、对比、实验、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自主不是放纵。脱离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不现实的。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己主导作用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三) 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

1. 要更新教师教育和教学的观念, 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质量观和学生观。

2. 教师知识结构要更新。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 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 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 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文化课的开设, 综合课程的开设, 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 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扩大知识面, 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师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 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3. 新课程的实施,

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 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 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 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 更重要的是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 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认为, 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 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 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 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 如果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 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 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因此, 数学教师应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 即一看到条件信息, 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 让学生参与并体验。

浅析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30-02

全球化进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令人关注。体育课程的改革即要考虑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体育课程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功能。要使我们体育教师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高素质、健康型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世纪教育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当前,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要求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任务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也因此而备受关注。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均存在着弊端,阻障了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主要表现在:

(1)教学观念落后。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着重运动技能教学,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学上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为目的,忽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培养;重视少数尖子生的选拔和培养,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忽视终身体育的功能,学生学习了大量的运动技术,可是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并无多大的作用,离开学校后依然两手空空。

(2)教学方法简单。传授式教学方法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跟着老师做,不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能“依样画葫芦”便是最好的教学了。这种重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新时期体育教师如何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

1 如何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

1.1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人们体力活动大大减少,各种“文明病”迅速蔓延,从而使国民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于是,注重身心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宜兴市民,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1.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學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1.3 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1.4 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初三的跳绳练习,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上学期中考全部满分。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总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稿)》以鲜明的教育理念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究其实质,是要求教师从既往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重塑课程,激励发展之创新主体转换。这是体育教师职能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百年现代体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阶段和新境界。

参考文献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篇4

【摘 要】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硬件设施的建设必不可少,同时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培养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综合中学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以及相应的培养途径。

【?P键词】中学新课程;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4-018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4.085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in new curriculum of secondary school

SONG Wen-si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Shaanxi Weinan 714099,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facilities is essential.At the same time,the quality training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is also a problem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This paper synthesizes the reform requir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of middle school,and puts forward the quality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should have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aining way.【Key words】New Curriculum of secondary school;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literacy

0 前言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很强信息素质的人才。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加速发展信息化教育,为21世纪培养一流人才。我国当然也不能例外。信息技术教育正是为了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开设的课程。为提高其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除了从宏观上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旧的教育体制之外,从微观角度来说,强化教师素质,也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课程的推出,确立了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六大具体目标[1]。要求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层次性、选择性、人文性等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强调从结果转向过程,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重视发展性,关注学生整体的素质等。以上这些改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1.1 全面的基本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信息技术的常用名词术语和各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信息系统的结构与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与数据,信息传播原理等。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具备以下的信息能力:(1)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能不能安装与启动信息系统;能不能准确无误地操作信息系统等;(2)信息获取能力。它包括信息资源的浏览与查找能力、现场信息收集能力。(3)信息理解能力。信息理解能力包括:识别与理解能力、评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4)信息处理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分类能力、信息统计分析能力、信息重组能力与信息编辑加工能力、信息存取能力。(5)信息表达能力。在信息系统中,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信息表达能力也是一种必须的信息能力,它包括信息生成能力与信息表示能力。

1.2 硬软件的维护与管理能力

学校各种信息系统出现了问题,教师学生在应用信息系统过程中遇到问题,都会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因此,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有硬件维护方面的能力,还要有解决软件应用方面问题、进行信息系统维护的能力。为使信息系统的硬件部分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效率及延长使用寿命,一方面要根据保养常识进行正常的维护与管理;另一方面,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判断问题的原因,并且根据问题性质,或自己直接处理,恢复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或联系维修。学校范围内用到的软件主要有: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信息学科教学所需软件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工具等。为保证信息资源的纯洁性,信息技术教师要定期做好查毒、杀毒、备份工作,并且时刻注意防止网络黑客的破坏,防止不健康信息的侵入。

1.3 先进的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本身就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其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等。

1.4 熟练的教学技能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教学内容较新,操作性强,教学环境与其他课程有很大差别。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除了自身要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功底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1)导入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导入方法:问题导入、演示导入、情景导入等。(2)讲授技能。教师要对教材的掌握达到高度的融会贯通,在教学时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形式,以清晰而流畅的表达,对知识点做精确而透彻的讲解。(3)提问技能。学生的探究、发现过程往往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4)组织教学技能。教师在课堂中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或修正教学计划。(5)控制教学技能。教师要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的结构,抓好一节课的导入和结尾;安排好教学的节奏,控制教学各环节的平稳过渡,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6)媒体应用技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新型的教学媒体不断出现,并逐步进入课堂,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并且关注新的教学媒体。

1.5 教学研究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给予学生指导,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从而改进教学效果。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完善而达到教学最优化,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学设计和研究能力,针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不断反思,改进教学,不断总结经验。

1.6 继续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断翻新的信息知识,而不再是相对稳定的经验知识,要发展、适应社会要求,就应该意识到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来获得提高。除了具备继续教育意识,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掌握相应的继续教育的能力。首先要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变化、新发展,以及本身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然后有目的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方式。信息技术教师要随时把握专业、自身以及学生三方面的需求变化,使得所进行的继续教育能够产生好的效果。新课程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培养途径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信息素养,是当前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主要有自我学习、定期培训、参与课题研究,当然所有方式都应按照教师本身的条件,分层次地进行。

2.1 自我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形成最有效的自我学习途径。还可以通过有组织的外出参观,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比较成功的学校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本校教师开展教学示范研讨活动,教师可以自觉地学习。

2.2 定期培训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机构,对教师的培训原则上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各级培训机构都开设相应的教师进修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另外,把教师进修与职称评定相结合,从而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3 参与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的一项新课题,教给学生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该如何教,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些都需要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创造性的研究。通过小组或个人形式的课题研究,教师在其中承担一定的任务,自身有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感,也就有了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另外,在参与的课题研究中,可以有机会接受专家的指导,与同行进行交流。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无疑是其中的的主力军。但是,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如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基本信息素养;提高硬软件的维护与管理能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具备熟练的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研究能力、具备继续教育的意识与能力等等。总之,培养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参考文献】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篇5

双击自动滚屏

李 凤 兰

(中央电教馆,北京 100031)[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实施,关键是教师。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特点出发,对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课程; 信息技术; 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深层次地融合与主动适应学科课程。这一过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特点 1. 综合性

这主要是由知识综合化趋势和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知识呈高度的综合化,学习一门学科。要联系许多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和横向学科,特别是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了许多新课题,这些课题往往不是仅靠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知识能够完成,而是需要学生把所有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并运用于学习之中,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2. 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学习方式具有实践性,通过“网上浏览”、“资源下载”、“文字、图像处理”、“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等方式和方法进行学习,从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3. 开放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和表现出的创造性,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4. 创新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现、探索和实践,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将得到充分发挥。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

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发布者:m 发布时间:2007-10-8 阅读:37

5次 1. 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没有现成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依赖,自主支配的空间很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所涉猎的内容比较广泛,这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2)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指于细微枝节中看出事物的本质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感知能力。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也很难成为良师益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更需要教师具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在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会话、交流和有意义建构时,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点教学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教学活动。

(3)教师要有创意思考能力。台湾辅仁大学的赖丽珍教授认为:教师创意思考能力是指教师将创造力运用于教学专业的过程,改变过去关于教学的想法、方法及策略,进而发展出新的想法、方法及策略,使得教学的构思和行动更富创意,教学成效亦有增进的能力。教学创意思考能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的创造力运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激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都非常强调教师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力。(4)教师要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应该是综合型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需要。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师范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偏重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特点,专业课、学科课占的比例大,公共课、文化课比例小,使得师范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相对较弱。二是学校分科教学的结果。教师的学科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向博学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2. 教师要具有信息技术素养,有科学、合理、有效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和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评价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习惯。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以身示范;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对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总结提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与同事、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进行交流、合作;能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3. 教师应该具有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自我作为认识的对象,把教学活动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对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要求更高,这是由其课程特点决定的。

4. 教师要有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体验。因此要求教师具备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对教学进行反思,以作出更优化、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安排。以便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落实和开展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中,教师应从下列方面发展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1)深入思考运用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策略 在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通过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教学资源和媒体使用策略分析,重点思考如何运用媒体和资源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Intel未来教育培训中,对媒体和资源使用策略提出“基本问题—主要问题”的设计思路,值得广大教师借鉴。

(2)深入思考情境式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运用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观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要努力探究和设计如何通过巧妙的情境模拟、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意识。

(3)仔细研究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信息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参与交流讨论中,对于学生来说,可获取的信息源要多得多。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准备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5. 教师应该具有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有效合作学习应遵循下列原则: ?誗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成员大致2~5名; ?誗其任务是为小组而精心设计的;

?誗存在正互赖性,即为了大家的成功,相互促进是必须的; ?誗每个成员以个人身份为其学习和参与工作负责任;

?誗为成员之间合作技巧的建立给予必要的关注,并指定相应的时间;

?誗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圣人(sage on the stage)”变成“身边的指导者(the guide on the side)”。6. 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自主地探究问题,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要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学校、虚拟课堂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限了。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培养目标。(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誗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誗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誗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誗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誗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誗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誗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7. 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认知能力的单一表达。它缺乏对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具有无法避免的狭隘性。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由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式的学习、由系统专业化的学科知识的学习逐渐向课程整合化发展,学生的评价也由学校单一化逐步向社区、家庭及社会资源的不断开发而成为多元化评价。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借助信息技术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的既定目标不断融合。(1)掌握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等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反映了学生在一个时期的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反映了学生的进步状态。其纪录可以是日志形式,也可以是阶段或单元式,内容包括教师和家长以及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电子档案袋等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改进今后的学习,并提出诊断性、形成性的评价。

(2)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实现评价角度的多元化。教师要善于建立各类学科学习网站、网上学习评价资源库、学生网络评价量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通过网络交流、课堂对话等方式,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篇6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是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所以,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融为一体,实施整合性教学和开放性教学。其中整合性教学的实质是改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为现代的人格本位教育,克服单一传授知识的弊端,向传统教育挑战;改传统的 “少”、“慢”、“差”、“费”教育为现代的 “多”、“快”、“好”、“省”教育,克服低效率教学的弊端,向现代教育要质量和速度。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师主导作用控制下,赋予学生最充分的民主,学生以多种形式全面发展自我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 “教师点拨启迪,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做掌握知识的主人,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具体实践上,则是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做法,不受传统程序、格式的限制,将以教师讲授为主改为学生自学为主。

例如,由于等比数列的知识分布和等差数列类似,所以,我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前n项和的基础上,预习等比数列相应的知识点,上课时,实行自主、开放式教学,自由学习,相互提问,整堂课下来,不仅课堂容量大了,而且教学效果很好。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在新课标下进行数学教学,教师要充分驾驭教材,驾驭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答:不上排列、组合,我认为可以上概率。因为从概率的知识要求来看,主要掌握概率的相关概念,古典概率的计算,独立事件概率的计算及特殊的伯努利模型。只有古典概率中涉及排列、组合的计数。而生活中的计数问题,是可以通过一些常识数出来的。排列、组合只不过是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计数问题的一种思路。所以,在上概率时,当讲到古典概率时,举一些相对容易的例题,主要让学生学会它的计算方法即可。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养要求 篇7

一、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 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教师应优先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知能, 改变“信息贫困”的现状, 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 以及其他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之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及能力, 适应信息化社会, 从浩瀚的信息汪洋中整合必要的信息, 能够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平台, 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 能迅速从媒体、文本、符号、资讯、社区、文化中获得前瞻性的思想和经典性的素材, 把信息教育渗透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同时, 教师的信息素养, 着重于在媒体的取向中把握方向, 善于趋利避害, 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 避免学生成为媒体的奴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构建新知识、新信息, 培养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的能力, 增强学生在科技社会中学习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实践的基本能力。

二、民主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样式中, 学生“全人发展”、“主体性”、“合作性”等特征越来越明显, 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大灌溉”, “大包办”的意识, 培育民主素养, 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自主, 协作, 探究”的学习环节中, 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 有的偏重社会实践, 有的侧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 或者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探究视觉的定位, 研究目标的锁定, 方法手段的运用等, 都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多角度、多层面的反思性、批判性思维层出不穷, 为此, 教师不应再扮演“权威”的代言人, 而应充当“裁判”的角色, 必须“简政放权”, 提高民主素养, 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 善待其个性特长, 重视学习过程, 重视尊重学生, 重视团队合作,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有见识、有批判性思维的创造者, 发表创造性、分析性和革新性的见解。改变“接受性学习”的被动状态,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民主氛围, 在互动的教学中, 相互平等善待。现代化的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积极互动的学习构架, 学习的类型及方式呈现多元状态, 例如, 解决问题的学习, 基于案例的学习, 拓展性学习, 基于目的的学习, 超媒体超文本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 等等, 这些跨学科、跨时空、跨知能的多维度学习程式, 增强了知识的弹性, 促进了知识的远迁移, 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智商和情商, 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民主引导、民主支撑、民主调控和民主评价。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 正是民主素养的体现。

三、国际素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应对新世纪挑战的力量性决策。“三个面向”的方针, 开启了中国教育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特别是加入WTO后, 中国全方位地融入世界舞台中, 在中国和世界互动的发展中, 寻求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才能实现跨越式进步。全球化社会的发展, 要求教师具备国际素养, 以全球化视野审视问题, 创造性地培养出基于高新技术、基于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世界的距离感日益缩小, 交互学习的能力迫在眉睫, 跨国界、跨洲际的交流日趋频繁, “国际素养”、“国际意识”、“国际理解”等理念, 业已融进教育课程。尊重并学习不同族群文化, 理解与欣赏本地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 了解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 培养相互依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 已成为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国际社会为背景, 以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为依托, 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生存力和国际竞争力, 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种思路。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的形成是开放时代的必然格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亲密, 信息技术的日益延伸, 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 文明的进步要求世界公民的素质普遍提升, 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中, 应该有高度的道德完整性和对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锐性, 促使民族素养和国际素养的协调发展, 这是现代化教育中教师必须具备的特质。

四、外语素养

新形势下, 新课程的构架, 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 必须有意识地自我规划, 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 追求卓越、优质的教学效率, 追求专业的成熟和升华, 追求素养的培育和更新。教师的素养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资源, 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属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为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当今的“外语热”一浪热过一浪, “沛沛英语”、“希望英语”、“疯狂英语”、“雅思英语”、“托福英语”、“GRE英语”, 等等, 层出不穷, 演绎着“志在四方”的进取豪情;“英文原版教材”、“CET等级证书”、“双语教学法”、“脱口秀课堂”、“同声传译”, 等等, 趋时而兴, 打造着“国际通行”的亮丽风景。这些都是对教师的战略性驱动和挑战, 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 要求教师自身实现先行性、跨越式发展, 如同培育“媒体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一样, 加快培育外语素养, 提高外语能力, 应对全球化趋势对外语的需求, 尽快适应陌生的文化环境。

五、专业素养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 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应用性、技术性。以高职高专为例, 应专注以职业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阶梯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于实施“素质平台、岗位平台、能力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1. 办学模式。

要有机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实践要素、职业道德等六大要素。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的定位, 要以市场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努力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 专业围着产业转, 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 要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 对专业建设的五个核心环节———课程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努力推进。专业建设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岗位为依据,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教学理念。

探索“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重目标”、“四性统一”、“五个魅力”, 即: (1) “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以德育人,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培育独立精神, 增强创新意识, 促进全面发展。 (2) “两个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形成两个主体互动的教学动力体系。 (3) “三重目标”: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达到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 (4) “四性统一”:坚持教学的思想性、理论的深刻性、现实的针对性、教学的实效性四性统一的教学标准。 (5) “五个魅力”:努力营造具有思想魅力、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学氛围。

3. 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大纲的契合度和严密性;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性和多维性;透析重点难点问题的精辟性;讲授问题深度和广度的延展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思维逻辑条理的层次性和清晰性;知识运用的自如性和丰富性;多媒体课件的丰富性和逻辑性;板书的整洁性和条理性。

4. 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及时进入课堂, 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 着力研究教学新规律﹑新特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积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内涵, 加强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 重点突出, 精讲多练, 专题讲授, 师生互动,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专题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题研讨法;时事点评法;学生登台讲课模拟教学法;小组研究教学法, 等等。

5. 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大纲, 钻研教材, 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好课, 做到“四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社会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加强职业能力训练,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实现“三个转变”———转变教师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瞄准天上的星星总比瞄准树上的苹果打得高”, 教育者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 用智慧点燃智慧, 用生命影响生命。教育者应当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谢召人, 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 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 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教师的目标应当高远, 教师的情怀应当豪迈, 教师的素养应当优秀, 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化干戈为玉帛”, 实现教师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才能让学生采撷素质教育的甜美果实。“玉不琢, 不成器”, 教师应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做素质教育的开拓者, 与时俱进, 持续发展, 焕发素质教育的生命力。

摘要: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 “一专多能”, “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 在新形势下, 教师除应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 还应具有信息素养、民主素养、国际素养、外语素养、专业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民主素养,国际素养,外语素养,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2]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浅谈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篇8

关键词: 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新时期体育教师如何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人们体力活动大大减少,各种“文明病”迅速蔓延,从而使国民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于是,注重身心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宜兴市民,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養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初三的跳绳练习,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上一篇:驾校答题技巧下一篇:教师节教师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