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兰花的故事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屈原和兰花的故事(精选11篇)

屈原和兰花的故事 篇1

古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白话:

屈原被放逐以后,流落到了江潭,常常在水边徘徊吟唱,神情十分憔悴,外形容貌异常枯萎。

有名渔夫看到了,就问他说:“您不就是那个三闾大夫屈原吗?您为什么跑到这儿来呢?”

屈原说:“因为所有的世人都是浑浑浊浊之辈,而单单只有我是清白的啊;因为众人都喝醉了,而单单只有我是清醒的啊。所以我就被放逐到这儿来了。”

渔夫说:“圣人胸怀旷逸,不会受到外物的牵绊,而且又能夠随着世俗而做自我调整。既然世人都浑浊了,您为什么不干脆扰扰水底的烂泥巴而弄脏水波呢?既然众人都醉了,您为什么不干脆吃吃酒渣、喝喝薄酒呢?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做得那么高超呢?为什么要沦为自我放逐的命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好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动抖动衣服,怎么能夠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受到污浊的外物弄脏呢!我宁愿跳进滔滔的湘水中,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又怎能夠让自己洁白的灵魂受到世俗尘埃的污染呢!”

屈原和兰花的故事 篇2

一、与女媭、重华的两次对话

“女媭”是屈原虚化出来的,和屈原对话的另一方,即屈原思想的对立面之一。诗人正是借“女媭”之口,劝试自己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当爱护自己的人“女媭”都不能理解自己的坚持和操守,这无疑更加增添了屈原的痛苦,他只有将自己满腔冤愤向古帝“舜”倾诉:“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意为言己所言皆依前代圣王之法,节其中和,喟然抒愤懑之心,历数前代成败之道,而作此词,屈原希望自己的信念再次得到肯定。

“女媭”责备的是屈原刚正不阿的秉性,而屈原向“舜”陈述的是对国家政治兴亡的深刻思考,这也是屈骚精神的伟大、崇高之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完全将自我融入到了对理想、信念和信仰的坚持之中。再一次对历史进行陈述,运用正反对比,反面如“启、羿、浞、浇、桀、纣”,正面如“禹、汤、周文王”;结论是一个非常基本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真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上求天帝,下求佚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寻找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的途径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虯以乘鷖兮。磕埃风馀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馀至乎县圃”表现了屈原求索的急切心情和满怀期望(重返政坛)。“天帝”与君王的重合:屈原上求天帝,也就是上达君王,然而“帝阍”的阻挠,宣告了诗人上求天帝的失败。屈原非常痛苦而感慨“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屈原三次“求女”,辛苦而执着。“求女”喻求与己志同道合的知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求女”曲折地反映了屈原自我坚持的决心,让人钦佩。然而三次“求女”的失败,是屈原理想与现实冲突后的结果,展现了屈原本身的自我坚持与社会现实的不允许之间的强烈矛盾,屈原追求得万分辛苦、极其艰难。同时,也再次抨击了黑暗的现实,委婉、隐讳地讽谏楚怀王应该“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屈原的人生理想和美政理想无法实现、壮志难酬,无法忍受社会现实与自我期许的矛盾和煎熬,即“怀朕情而不发兮,馀焉能忍与此终古”。

三、灵氛占卜和巫咸下降(二次思想斗争)

屈原究竟要怎么样才能找到一条出路呢?在思考这一过程中,屈原又将经历一场思想斗争和精神辩难。

“灵氛”劝屈原离开黑暗的楚国,“思九洲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而另寻明君;屈原借“灵氛”之口,再次抨击和揭露了楚国的黑暗政治、社会现实,“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要让屈原“远逝以自疏”,离开楚国、离开自己的民族、离开自己的宗族,那是极其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内美”与“脩能”同时打造了屈原对楚国、楚民族和自己宗族、血缘的坚持,这是屈骚精神最本质的基点。要使屈原去国求合,相当于从新改造屈原,这是比让屈原去死还痛苦的一件事,所以,才会有巫咸降神以劝谏屈原去国求合。

“巫咸”又是一个“吉占”,其所列举的都是历史上的君臣遇合,说明去国求明君是有可能的,“苟中情其好脩兮,又何必用夫行媒”,再次肯定了去国求合这种愿望的可行性,并劝谏屈原“及年岁之未宴兮,时亦犹其未央。”屈原听了“巫咸”的劝谏,悲愤交加,再次批判了迫使他离开楚国的黑暗社会、政治现实:对自我理想、价值的固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执着,期望社会与自我的契合。

四、最后的抉择

诗人不仅有对楚国之忠与民族之情,而且在对楚国的一片深情之中包含着对其自身价值的确证。当楚君的荒唐与现实的黑暗不能承载诗人所投注的一片深情时,诗人转而“往观四荒”“以求贤君”则是极自然之思;而当诗人直播的如长诗的最后“远逝以自疏”去国求合之时,屈骚精神的另一面,即对社会的固持,具体地说对楚国的深深眷念,又势必使用权诗人举步维艰。

屈原与“灵氛”“巫咸”的两次对话,是他于现实追求的多次失败之后,欲以“远逝以自疏”前与希望得到肯定对自我坚持之间的思想诘难和斗争。经此一驳难,去国求合不仅成为屈原精神上的出路,而且也成为屈原必须采取的行动,“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屈原开始了他的“远逝”“自疏”。“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僕夫悲馀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屈原去国求合的“远逝”是违背自己精神意志的,是痛苦的。正是因为屈骚精神本质决定了屈原无法改变他早已形成对自身的期许和肯定,他才会痛苦不堪,才会需要与“女媭”“重华”、与“灵氛”“巫咸”的反复对话、反复加以论证“变心从俗”或去国求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综上,屈原一方面遭受了奸佞谗言、君王疏远、世无知己的忧愤,另一方面却又无法解除这一忧烦。他时刻都被强烈的乡国之思、民族自豪感、自我肯定和期许所萦绕,他解不开这些心结,痛苦而绝望的,最终只能选择死亡来坚持这一切、来结束这一切,“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骚精神本质得到了最大的、淋漓尽致的展现。

摘要:由于“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双重固持”,屈原才会有复杂的思想矛盾和驳难。笔者从《离骚》文本研读出发,来解读屈原内心艰辛的思想斗争和心路历程。

关键词:屈原,《离骚》,思想斗争,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关于屈原的故事 篇3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论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2.屈原和“楚辞”

两千多年以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以此纪念自投汨罗江,用生命谱写爱国乐章的屈原。而和屈原的爱国事迹一样不朽的,还有他创作的那些宏大瑰丽的诗篇。

屈原是战国中后期楚国人,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因为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间他曾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位为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一心想要振兴楚国,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则联齐抗秦。然而屈原的励精图治却遭到朝廷中一帮小人的嫉恨,于是群小屡进谗言,使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后来,秦国派张仪入楚,几次三番欺骗、忽悠楚怀王,屈原苦谏无果,反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秦昭王八年(前299年),秦昭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又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楚怀王在公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去了秦国,结果被囚禁至死。其子楚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沅、湘流域。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眼见国土沦丧,政治理想破灭,遂以死明志,投汨罗江自尽。

在痛苦的放逐生涯中,屈原写出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传世名篇。其中,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可以看作是屈原的自传。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诬陷的苦闷与矛盾心情,揭露了楚怀王昏庸、群小猖獗、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不附和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及对国家至死不渝的忠诚。《离骚》中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开创了后世诗赋中以“香草美人”为寄托的意象体系。

屈原死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学习屈原作品的形式,创作辞赋。到了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共十六卷,定名为《楚辞》(后王逸为《楚辞》作注,增入他的作品《九思》,故传世通行本《楚辞》为十七卷)。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出现的又一诗歌高峰,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是一部对中国文学具有极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此后,“楚辞”成为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又称为“楚辞体”或“骚体”)。在语言形式上,“楚辞”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字数不等,句法句式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等虚字来协调音节,造成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韵致,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此外,“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并以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见长。

古代诗人屈原的故事 篇4

汨罗江全长二百五十三公里,流域面积五千五百四十三平方公里,大部分位于湘江断裂带之东盘。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产生间歇不等量斜揿上升,自西而东出现岗地、邱林、山地等多级阶梯状地貌景观。以花岗岩为主体的幕阜山地,主峰高达海拔一千五百九十六米。由于近年植被破坏,土层深厚而疏松的花岗岩风化壳,在流水侵蚀作用下沟壑纵横,雨季黄浪滚滚,河床急剧抬升。因此,为防洪水泛滥,不得不在汨罗江两岸筑起长百华里、高且坚固的堤垸。往昔终年通航的河道,如今在枯水季节连独舟小船也难以行驶。江入湖处,河面宽达两公里。由于江水所携泥沙的堆积速度远远超过其沉降速度,因而河口三角洲的面积与日俱增。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河渠棋布、阡陌毗连的渔米乡了。

公元前二七八年,忧国忧民的屈原抱石自溺于汨罗江。在此之前,诗人在江畔的玉笥山生活了三年左右。玉笥山上的屈子祠,座落在江的北岸,距县城西北约十五公里。始建于汉朝,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一七五六年)重建。这里古木参天,清幽雅静。1980年经过修饰,显得更加壮丽。祠前门上方有十七幅浮雕,分别描绘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在“五龙捧圣”的牌楼上,有大型壁画展现了屈原和渔民促膝抒怀的情景。祠的前厅竖着刻有司马迁《屈原列传》的大幅木刻;后厅矗立着屈原的巨型塑像。塑像两侧挂着郭沫若同志拟就、由他夫人于立群同志书写的对联:“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左右厢房则已辟为屈原生平陈列室。

著名的“玉笥八景”几乎都与屈原有关。屈原在汨罗江流放期间。常在玉笥山下的渡船亭与渔翁谈心,诉说满腔忧愤,高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故此,后人便将渡船亭改名为“独醒亭”。清乾隆二十一年,此亭移建于玉笥山上。屈子祠右侧的骚坛,高而宏大,状如雄狮,面江面蹲。《离骚》、《九歌》即作于此。玉笥山前有一小溪,名曰玉水,向南流入汨罗江。溪上有木桥,屈原常在桥下浣衣濯足,故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句。后人便以“濯缨”名桥。为缅怀屈原,当地决定将八景中的桃花洞、望爷墩、绣花桥、寿星台、剪刀池以及江畔的屈潭(即罗渊)、江潭、晒尸墩、藏骚阁等,一一加以复建。

屈原的故事读书心得总结 篇5

屈原的故事的读书心得1

千百年来,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不朽的传世楚辞和永恒的求索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景仰。读着世人为屈原所作的颂歌,吟着流传千古的屈子诗篇,一个胸襟如海,才思如江,品德如星的屈原形象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了。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海一般博大的胸怀。海之博大,包容涓滴。即使才能得不到认可,他也从未自弃过。黑暗当道下,屈原身为国臣,心系人民,可悲的是楚怀王不识他一片赤胆忠心,听信谗言将他流放。但屈原以超人的胸怀容纳了这一切不公,将悲愤苦楚深埋于心,继续反抗着黑暗势力。当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后,他绝望地抱石自投汩罗江,以满腔赤诚来祭奠那沦丧的故土。他死了,但他的精神不灭,他的死即是他的永生!他抱石投江的那一刻,江水一定是滚烫的,它因屈原滚烫的赤子之心而沸腾!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江一般奔涌的才思。江之奔腾,诗情不息。在流放途中,屈原将忧国忧民的情怀化为创作的源泉,吟出了震古烁今的伟大诗篇。《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字字珠玑,篇篇精华,代代传唱。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中,屈原的诗篇永远是熠熠生辉的经典,世代吟诵,传承不息。一字一句,无不凝聚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担忧,无不彰示着他高洁不屈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句句隽永,发人深省,励人奋进。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星一般闪耀的品德。星之璀璨,光耀寰宇。小人满朝,黑暗当道中,屈原勇敢地与奸臣作斗争,宁死不屈,他那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忠贞无二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一如灿烂的星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过去的黑暗岁月里,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伟大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一步一步走向光明。敌人的铁蹄下我们没有屈服,布满硝烟的大地上,正悄悄绽放着复兴之花,屈子精神就是那高悬的明星,成为华夏儿女在黑夜中前行的指引。

“诗人浩气,报国凌云志。朝政乱权倾欲第,虽死犹荣青史。离骚煜世名诗,满腔血世人知世代后人祭奠,年年端午圆时。”读着这颂歌,我的心有如被汨罗江水涤净了,只是对屈原的怀念和景仰,却愈加深了。读屈子高山景行,仰屈子诗魂风采,吟屈子煜世名诗,传屈子爱国精神,扬屈子高洁品行。我读着屈原,感受着屈原,景仰着屈原,并将一直读下去,感受下去,景仰下去。

屈原的故事的读书心得2

风中轻轻呜咽,月色淡然的寂寞暗暗褪去。

战国时代楚国臣子屈原,是个有胆识、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诗都很厉害的人。但是也因为他的天赋太好,遭到臣子靳尚的嫉妒。当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烧,便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气之下,把屈原赶出宫外,但屈原仍时时担心国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后,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赶出宫外,后来屈原就带着满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罗江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爱国事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屈原虽然被小人污蔑,被赶出宫外,但他仍关心着国事,为国家操心,连死前的一分一秒,脑子离乡的也都是国事,我们很应该效法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献给了楚国皇帝,无怨无悔,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样爱国,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样的小人,到处污蔑,中伤别人。

爱国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国民都不爱国的话,国家就会变得四分五裂。同样的,我们在过团体生活的时候,听从组长的命令,积极地做好自己的事,像这种爱国也服从精神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得。

爱国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样,都不是爱过的好大臣,楚国就不可能和秦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了。我们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是我们要如何做个爱国的好国民?我们出生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家乡。爱护家乡不乱丢垃圾、不吸毒,使我们国家的治安变好,就会有许多观光客来游山玩水,是国家的风气变好,科技进步,自然而然就成为强盛的国家。

其实爱国的方法有很多,像我们虽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却很多!我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现在,我们纪念爱国的屈原,因为我们不忘过去。我们不忘过去,所以我们腾飞,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坚强与独立;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反思与远眺;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沉痛和怀念。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不忘历史。我们心中都明白,纪念不是纯粹纪念,在纪念中,在一种回首和追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励精图治,依然接过手中飘飘的红旗!

屈原的故事的读书心得3

今年寒假,我认真地读了由秭归文联编写的《屈原》这本书。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

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就连平常看书,也还要爸爸妈妈催促,有时甚至还觉得爸妈催我读书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爱看书的坏毛病,努力学习屈原刻苦读书的精神。

更令我敬佩的是屈原行廉志洁的品德。屈原晚年时期,被政治所迫不得不投江自尽以了报国之志。怀石投江之前,屈原与一位老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和那些人妖颠倒的无耻小人同流合污!”这一句话足以教育我们要为人身正,不与“小人”同流污。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班上,凡遇见不正之风或是违纪现象,我都能制止。为此,我还多次被学校大队部表彰为“优秀学生干部”,去年六.一我还被团县委表彰呢!不过,我决不会骄傲,以后我要更大胆地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我最敬佩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可惜屈原他生在了奸人当道的时代,报国无门,只得投江自杀。而我们却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和平年代,现在祖国正需要屈原这样的爱国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让屈原早日瞑目。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屈原这句话作为我的座有铭,努力学习,大胆工作,力当第二个“屈原”。

屈原的故事的读书心得4

在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慢慢独行,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的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碎的时刻,他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为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江的波浪,随着江水流淌了千年,滋润了一个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的仁人志士,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便很重视死亡的权利,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活着,不如选择死亡。事实上,死亡也是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君沉汨罗,至今已有两千余载,或许他的尸骨早已销失匿迹,但他的不屈和衷心在龙舟粽子锣鼓中穿行了千年,必将悠悠不断。

由屈原含愤投江之举可以看出,一个人可以失去生命,但绝不能失去尊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心中一直追求的生的意义。

乌江畔,他完全有机会偷生,只要他渡过乌江,便可以保留住性命,可他没有,决然选择自刎,剑滑过他的颈脖,没有丝毫犹豫,顿时鲜血如火红的花瓣洒到刘邦的身上,他笑了,或许有许多的人认为这是傻瓜,莽夫之举,但他永远都不会后悔,因为死是他此刻最值得骄傲的我事,他的死庄重而高调。

尊严是一个人或者最起码应该有的东西,他比黄金还重要,他比官爵更重要,他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坚信,尊严将是一个人成为仁的重要前提,只有重视尊严,才能在事业上,亲情上,亦或是爱情上成为一个成功者,倘若没有尊严,那么一切都将是空谈。

一个名族的尊严更为重要。面对外辱,中国人不卑不吭,从来没有人屈服过,1937年,日本挑战了整个中国的尊严,然而中国并没有屈服,尽管当时人力物力都处于极度匮乏的,中国人依然捍卫自己的名族的尊严,于是中国胜利了。现在,面对钓鱼山问题,日本仍然不肯罢休,经荒诞的想到要用钱来买领土。政府已联合发表声明,如果日本仍然不放手,中国将会采取措施,后果由日方一力承担。中国的尊严不能失,中国人也不允许。

我们要捍卫我们的民族尊严!

屈原的故事的读书心得5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屈原和兰花的故事 篇6

关键词:《兰花花》,人物性格,阶级,社会背景,艺术价值

《兰花花》是陕北民歌的代表之一。该民歌在近现代我国艺术创作中被广泛采用。作曲家叶露生采用该曲、音调、素材改编的钢琴曲《兰花花的故事》;著名作曲家汪立三也采用该旋律曲调创作有钢琴曲《兰花花》;中央芭蕾舞团创编的芭蕾舞剧《兰花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兰花花》;朱正导演的电视剧《兰花花》。民歌《兰花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 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遗产。这首民歌有鲜明的人物性格, 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下面将对民歌《兰花花》中所包含的人物角色、阶级、社会背景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三个角色

1. 兰花花

首先, 她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妙龄女子, 在民歌中这样形容她“生下一个兰花花, 时时的爱死个人”。其次, “憧憬爱情”。作为一个年轻女性, 她对自己的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 所以才有了民歌中所唱的“我见到我的情哥哥呀, 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第三:“心理斗争”。当周老猴子将兰花花强行娶进家门时, 她的内心是多种矛盾冲突并存的。a、她有自己的心上人, 对心上人有太多的不舍;b、周老猴子之所以能强娶她, 是因为两人的阶级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关系中还有隐含的另外的一个角色, 那就是兰花花的父母。她的父母作为典型的受压迫阶级, 面对压迫阶级的欺压, 造成习惯性的隐忍。他们不会选择反抗, 尽管是极不情愿自己的女儿嫁给周家。兰花花在面对“隐忍”的父母时, 被迫迈进周家大门, 因为如果反抗的话, 定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痛苦与灾难。c、唱词中这样描述周老猴子:“照见周家的猴老子, 好像一座坟。”这让年轻的兰花花无法忍受。第四:“斗争、反抗”。“手提上 (那个) 羊肉怀里揣上糕, 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兰花花和她的父母, 虽同为受压迫阶级, 但是他们还是有极大区别的:兰花花可以为了自己的爱情和未来, 与封建势力作抗争, 而这种情况绝不可能发生在她父母的身上, 可以说是时代造成了这种悲剧, 兰花花作为新一代, 虽然她的身份仍然是受压迫阶级, 但是她已经学会了反抗, 并且做了抗争。

她是这首民歌中的主要角色, 也是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一个角色, 在她身上面对的是封建恶势力的欺压和迫害, 但是作为“新的一代”, 在她身上又充满了勇于斗争, 努力争取自己美好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她受压迫, 但是敢于斗争;她贫寒, 但是不屑攀上“周老猴子”这个高枝;她年轻, 但是有着她父母那一辈无法想象的抗争精神。在这首民歌中, 兰花花集美丽、聪明、勇敢、坚强于一身。以一个有血有肉, 及其丰满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2. 情哥哥

《兰花花》里的人物是有生活原型的。这个“情哥哥”的原型是一个红军战士。但是在民歌《兰花花》中, 对“情哥哥”的身份并没有进行具体阐述, 但是有一点在民歌中是非常明确的, 那就是兰花花和她的情哥哥是真心相爱的。在故事原型中, “情哥哥”是一名红军战士, 他与兰花花一见钟情, 但是他们的这种感情并不是公开的, 而是偷偷相爱, 并且两人私定终生。但是由于“红军战士”必须随部队东征, “兰花花”和她的情哥哥才被迫暂时分开。

就像“兰花花”这个人物一样, 在“情哥哥”身上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 虽然他们两人是真心相爱。作为一名军人, 他也有着常人一样的情感。当他遇到漂亮的“兰花花”时, 被“兰花花”吸引, 但是正因为他是军人, 当这两者相互冲突, 矛盾时, 他只能选择暂时离开“兰花花”。当然这也从一方面揭示了战争对人性最残忍的伤害, 有多少人在从军的路上思念着远方亲人和爱人。“兰花花”的故事发生在陕北延安。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根据地, 发生了太多这样的生死离别。从这首《兰花花》的民歌的内容来看, 多少带有一些政治色彩。兰花花喜欢“情哥哥”, 不光他真爱着她,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兰花花更深爱着她的“红军哥哥”, 这一点在陕北其他民歌里面是可以得到佐证的。例如陕北另外一首民歌《我的红军哥哥回来了》。但《兰花花》相比较《我的红军哥哥回来了》来说, 将这种带有对红军思念的情绪变成了一种隐性的因素。从这个层面来说将所有的陕北民歌集合起来, 那就是中国红军在延安, 在陕北革命根据地生活、斗争, 与当地老乡之间的故事集。所以我们再次理解陕北民歌, 诠释陕北民歌时, 应带着这种情愫去理解它, 诠释它。在《兰花花》这首民歌中, “情哥哥”之所以没有具体的描述, 是一种以点带面的手法, 如果当我们知道了人物原型, 再去看《兰花花》中的“情哥哥”时, 我们应该将这个“情哥哥”理解为一个人群的整体, 那就是“红军”, 这样可能更准确一些。民歌《兰花花》中似乎体现的是“只有情哥哥才能解救兰花花”, 但最重要的是借“兰花花”之口表述出“只有红军才能解救人民”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这样的表达有极大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对“周老猴子”的描述中也是如此。

3. 周老猴子

从表面来看, “周老猴子”是看上“兰花花”的美貌才强娶“兰花花”, 但是正如我们之前对“情哥哥”的分析, 其中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两种阶级之间的压迫关系。民歌中对周老猴子有这样的描述:“照见周家的猴老子, 好像一座坟。”从“一座坟”这样的描述我们就可以得出:代表着封建旧势力的“周老猴子”必定灭亡。

二、两个阶级

《兰花花》这首民歌中涉及到两个阶级的矛盾, 具体来说就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周老猴子”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兰花花的父母”是深受封建势力伤害的代表, 这一人群因为已经深受“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毒害, 只会顺从不会反抗。“兰花花”, 代表受压迫, 但是敢于反抗的受压迫的新一代, 有了反抗的思想和意识, 并且在做了思想斗争后会将这种反抗付诸行动。“情哥哥”的原始身份仍然是受压迫阶级, 但是这个群体受先进思想的领导和指引, 已经踏上了“彻底反抗”的路线。

三、一个社会背景

封建主义社会为主的社会。在这个大前提、大背景下, 才有了“兰花花”“兰花花的父母”“周老猴子”“情哥哥”这样一个个鲜明的不同等级的人物形象。

正因为如此, 才有了人们渴望解放, 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 为后来的思想解放也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

《兰花花》的曲调无疑是优美、动人的。就如“兰花花”这个人物一样让人感动, 不禁为其动容。关于曲调方面由于本文论点的关系, 不做太多的阐述。

读屈原的故事心得体会 篇7

今年寒假,我认真地读了由秭归文联编写的《屈原》这本书。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

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就连平常看书,也还要爸爸妈妈催促,有时甚至还觉得爸妈催我读书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爱看书的坏毛病,努力学习屈原刻苦读书的精神。

更令我敬佩的是屈原行廉志洁的品德。屈原晚年时期,被政治所迫不得不投江自尽以了报国之志。怀石投江之前,屈原与一位老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和那些人妖颠倒的无耻小人同流合污!”这一句话足以教育我们要为人身正,不与“小人”同流污。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班上,凡遇见不正之风或是违纪现象,我都能制止。为此,我还多次被学校大队部表彰为“优秀学生干部”,去年六.一我还被团县委表彰呢!不过,我决不会骄傲,以后我要更大胆地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我最敬佩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可惜屈原他生在了奸人当道的时代,报国无门,只得投江自杀。而我们却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和平年代,现在祖国正需要屈原这样的爱国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让屈原早日瞑目。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屈原这句话作为我的座有铭,努力学习,大胆工作,力当第二个“屈原”。

读屈原的故事心得体会2

在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慢慢独行,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的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碎的时刻,他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为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江的波浪,随着江水流淌了千年,滋润了一个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的仁人志士,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便很重视死亡的权利,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活着,不如选择死亡。事实上,死亡也是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君沉汨罗,至今已有两千余载,或许他的尸骨早已销失匿迹,但他的不屈和衷心在龙舟粽子锣鼓中穿行了千年,必将悠悠不断。

由屈原含愤投江之举可以看出,一个人可以失去生命,但绝不能失去尊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心中一直追求的生的意义。

乌江畔,他完全有机会偷生,只要他渡过乌江,便可以保留住性命,可他没有,决然选择自刎,剑滑过他的颈脖,没有丝毫犹豫,顿时鲜血如火红的花瓣洒到刘邦的身上,他笑了,或许有许多的人认为这是傻瓜,莽夫之举,但他永远都不会后悔,因为死是他此刻最值得骄傲的我事,他的死庄重而高调。

尊严是一个人或者最起码应该有的东西,他比黄金还重要,他比官爵更重要,他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坚信,尊严将是一个人成为仁的重要前提,只有重视尊严,才能在事业上,亲情上,亦或是爱情上成为一个成功者,倘若没有尊严,那么一切都将是空谈。

一个名族的尊严更为重要。面对外辱,中国人不卑不吭,从来没有人屈服过,1937年,日本挑战了整个中国的尊严,然而中国并没有屈服,尽管当时人力物力都处于极度匮乏的,中国人依然捍卫自己的名族的尊严,于是中国胜利了。现在,面对钓鱼山问题,日本仍然不肯罢休,经荒诞的想到要用钱来买领土。政府已联合发表声明,如果日本仍然不放手,中国将会采取措施,后果由日方一力承担。中国的尊严不能失,中国人也不允许。

我们要捍卫我们的民族尊严!

读屈原的故事心得体会3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读屈原的故事心得体会4

屈原是世界四大名人之一,我们作为屈原的后代,应该对他有所了解。今年寒假,我认真地读了由秭归文联编写的《屈原》这本书。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

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就连平常看书,也还要爸爸妈妈催促,有时甚至还觉得爸妈催我读书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爱看书的坏毛病,努力学习屈原刻苦读书的精神。

更令我敬佩的是屈原行廉志洁的品德。屈原晚年时期,被政治所迫不得不投江自尽以了报国之志。怀石投江之前,屈原与一位老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和那些人妖颠倒的无耻小人同流合污!”这一句话足以教育我们要为人身正,不与“小人”同流污。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班上,凡遇见不正之风或是违纪现象,我都能制止。为此,我还多次被学校大队部表彰为“优秀学生干部”,去年六.一我还被团县委表彰呢!不过,我决不会骄傲,以后我要更大胆地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我最敬佩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可惜屈原他生在了奸人当道的时代,报国无门,只得投江自杀。而我们却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和平年代,现在祖国正需要屈原这样的爱国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让屈原早日瞑目。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屈原这句话作为我的座有铭,努力学习,大胆工作,力当第二个“屈原”。

读屈原的故事心得体会5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屈原郁郁而行,他的一系列主张的提出,无一定主见,跟楚国早年的改革家吴起有许多共同之处。屈原一生都奉献在改革上。这时候、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遭到更沉重的打击,眼见亲秦派已经得势,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对旧贵族势力显然不利,他绝无回天之力,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成功了,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分赏识。纵观他的一生。他一生“正道直行、上官大夫靳尚和稍后的公子子兰。老百姓拍手叫好。着《离骚》,他气魄宏伟,作为一位家和改革家、靳尚一伙的挑唆,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九章》等作品20多篇,在楚宫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后郑袖、《九歌》,为何“信而见疑,长期在洞庭湖流域过着流放生活的屈原。他们结成死党,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屈原由文学侍臣晋升为左徒,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天问》,一个改革家的悲剧。因为屈原的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标志着他的生涯的结束

可以说屈原的一生都是个悲剧。他忧国忧民,深知楚国大势已去。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务,于当年五月初月怀石投汩罗江而死。怀王经不起郑袖。他把满腔愤怒化为诗歌,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这职务相当高。这些诗作如今万古流芳。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竭忠尽智”。

屈原和兰花的故事 篇8

屈原名平,战国末年楚国人,出生于楚国贵族,早年受到良好教育,博闻强记,明于政事,娴于辞令。后担任左徒官职,负责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甚受楚怀王信任,参与商讨国家军政大事,屈原也想通过怀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举贤任能,立法强国。但屈原的才能和正直的品格遭到其他同僚的嫉妒,诬陷屈原将怀王功劳据为已有,挑拨怀王与屈原的关系,因而受到怀王的疏远,被免除了官职。在楚顷襄王时,屈原一度担任三闾大夫,负责王族事务,由于他不愿同流合污,独立特行,不久又受谗被免,四处流放。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在流放期间,仍然关心楚国的兴亡,他在流放途中,先后创作了一系列的诗篇,来阐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屈原晚年,秦国攻破楚郢都,并长驱直下江南,楚国一蹶不振。屈原亲眼看到郢都的残破,国破家亡,理想破灭,于是抱石投江,自沉而死。

屈原,既非开国皇帝,又非英雄豪杰;既非战死沙场的勇士,又非承载信仰的圣贤。但是,他却赢得了整个民族,在历史的灰尘中脱颖而出,熠熠生辉,光耀千古;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整个世界记住他,整个历史铭刻他,整个人类怀念他,为他骄傲!因为他的去世,人们将一个普通日子,演化为一个民族的盛大节日,一个国家为这个节日放假三天。每到端午时节,大江南北,家家户户包粽子,吃饺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成为华夏儿女的一种民族自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位书生,万世不朽,名垂青史?是楚怀王麾下,不通世故的士大夫?是汨罗江边寻寻觅觅,投江自尽壮举?还是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生性耿直,而又潦倒落魄的江湖才子……不是,屈原伟大的地方,是他做到了人格与作品的高度统一。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身上,凝结了中国人数千年来对爱国情怀最浓烈的情感与最深重的寄托。英雄奇志在,千古知音存,是他用生命和行动写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篇章,也为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下了壮烈奇绝的前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伟大,不只在于他初心未改的“故国之恋”,更在于他一心为民的“美政之思”。在残暴、肮脏、卑鄙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顾贵族排挤毁谤,坚持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一生,是自觉追求真理的一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其犹未悔”屈原这种为了梦想敢于探索的勇气,在历史的演进中得到永生,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内核。

屈原留给我们的,不是他作为楚国臣子的身份,而是他那颗伟大的心。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无穷力量,给后世所有人作出了示范。

屈原爱国故事 篇9

屈原爱国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爱国活动

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成才故事》之屈原读后感 篇10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及政治家,我很敬佩他。

屈原十岁就成了小神童。有段时间,他的家乡经常遭受秦兵的骚扰,他组织队伍,把他们打的落荒而逃。后来,屈原得到了楚怀王赏识,做了高官。为了祖国的将来,他改制法,与他国联盟,终于,楚国强盛了。

但是,屈原遭小人诬陷,流放偏远地区。他十分悲愤,痛惜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章》等作品。

公元前278年,秦国消灭了楚国,屈原悲痛万分,写下《怀江》后投江自尽。

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

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

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

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

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

端午节名人故事:屈原为何投江 篇11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自幼勤奋好学,立志报国为民,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曾担任左徒,常常参与起草政令,还当过三闾大夫,管理楚国王族子弟。

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正是诸侯争相称雄兼并的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和人民,一心想使楚国富强起来。他主张任用贤能、推行法治、限制贵族特权、爱护百姓,外交上则主张联齐抗秦。在他的辅佐下,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些贵族,对屈原非常嫉恨,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独断专权,根本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次数多了,楚怀王对屈原也就渐渐地疏远了。

这时,秦国派张仪来楚国离间齐、楚关系,欺骗楚怀王,使楚国丧失了大片土地。不久,张仪第二次来楚,屈原正好从齐国出使归来,力主杀死张仪,不要放掉他。但张仪用厚礼贿赂了当权的宠臣靳尚,通过靳尚又让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去劝说楚怀王。楚怀王听信郑袖,又把张仪放走了。后来,秦昭王致函请楚怀王去秦国会谈和好。屈原劝阻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轻信,不如不去。楚怀王在子兰、郑袖的怂恿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结果被秦国扣留,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死后,新即位的楚顷襄王昏庸无道,子兰又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听信谗言,撤掉了屈原的官职,将屈原逐出国都,流放到更远的地方。公元前278 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郢,这时屈原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了,对国家的前途感到绝望。农历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屈原抱石投汨(mì)罗江自杀。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纷纷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便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这种食物就演变成了今天的粽子。从此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九歌》等一系列著名诗篇,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对黑暗势力的无比憎恶。屈原的诗篇开创中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流派的先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上一篇:学生评语操行思想鉴定下一篇: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