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读后感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生只做一件事》读后感(通用16篇)

《一生只做一件事》读后感 篇1

正是带着对本书题目的质疑,慢慢地细品该作品。不过,一读之后,方知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书中所说的事情,可不是芝麻绿豆点的小事,要干好还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不难,一生专心地做一件事,一生毫不后悔地只做一件事,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王顺友几十年默默走在崎岖的邮路上,感动了每一个人;袁隆平数十年磨一剑成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一生只会做一件事的数学大师陈省身,为了美丽的计算倾注一生所有。与其说成功选择了他们,倒不如说他们选择了一生只做一件事。比尔·盖茨说:“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就会掉到两把子之间的地上。我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为我一生只选择了一把椅子。”

一生只做一件事,心中要有一个理想。理想和灯塔一样,只能有一个,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全力以赴,凝聚自己的所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这一生需要什么,要向哪个方向努力才会成功。但很多人就是达不到目的,原因就在于浮躁。

浮躁是导致失败的根源之一,浮躁是导致人们不能专一的罪魁祸首。现在的大学生已很难平静地听完老师和家长的话,难以看完一本名著或欣赏完一首名曲,他们坚持不到听完最后一堂课,他们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希望一堂课可以学完一生的内容,希望获取知识像每天摄取食物一样简单,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不费力地变成天才,读后感《《一生只做一件事》读后感》。大学生如此,小学生也是如此。浮躁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小学生而言,老师的导向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的可塑性很强,他们身上不乏有老师的影子。学生学校走,带着父母的手;反过来说,学生校外走,也带着老师的手。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计算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只是工作中的一部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下课会骂人却不会走路,上课交头接耳回答问题却只言片语,传纸条你来我往,写答案却缺少得可怜。老师难道没有责任吗?有。作为教师一生的目标就是要为人师表,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要随时随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一生只做一件事》读后感 篇2

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 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 想来真是痴长。

从前, 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 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 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 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 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当然, 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 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 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 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 我从来就不喜欢工厂。从此, 我一直心怀渴望, 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 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 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几年熬过去, 去年分得一套公寓, 奔到阳台上一看, 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 头脑轰地发了热, 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 提只篮子和小桶, 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 花种上了, 草也养上了, 菜籽也撒上了。然后, 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 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 凡遇上奇花异草, 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 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可是到了秋季, 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 花儿没开几朵, 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为此, 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 读着读着, 心中渐亮。合上《花经》, 扔下花铲, 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实际上, 《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节:序言。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 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 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 做官要应付人家, 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 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 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 于是, 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 (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 , 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 抱瓮执锄, 废寝忘食, 盘桓灌溉, 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 黄家花园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花异草奇, 声名远扬。每逢花时, 社会名流裙屐联翩, 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 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 百无一可, 唯花木才可引为知己。

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 养出了人间知己, 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 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一件事要做好, 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 五天上点肥?

少年狂妄, 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 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 那也试试, 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 文人纷纷“下海”, 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 商人们终身搞欺骗, 情种终身搞爱情 (比如贾宝玉) , 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 一生的精力也不多, 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 搞好了一件事, 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 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总之, 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 兴致所至, 偶尔为之, 拿得起, 放得下, 决不长期牵肠挂肚。

一生只做一件事 篇3

一生做好一件事,真的很了不起。这样在单一、狭小的领域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突然让我想起另一个人:简•奥斯汀。就是那个写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总是关心一家子的女孩子如何出嫁的简•奥斯汀。有人嘲笑她所写的都是小地方的小事情,都是茶杯里的风波。但是,在她那些绝不广阔的世界里所发生的感情事件、择偶标准、生活趣味,那些鲜活的主人公们(鲜活得可以听见裙摆的窸窣、马蹄的脆响,可以嗅到不同的香气),是多么有趣、迷人,其中展现的情感世界,和尘俗人间时而搏击时而妥协,更是何等丰富和跌宕起伏。最后的大团圆又是多么善解人意、抚慰人心。奥斯汀一生写了6部长篇,写的全是男婚女嫁,她就这样一路写了下来,丝毫无意于“突破”或者“转型”。但她的作品被当做了“婚恋圣经”,成为毫无争议的经典,流传至今。

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多么好,多么值得。如此专一,如此宁静,如此恒久,如此完满。

如今的许多人,最好身怀十八般技艺,然后同时挖几口井,头顶三四个职务或者身兼五六个身份。如果可以,恨不得将自己大卸八块,分别扔进不同专业的领地里去占个地盘,等而下之的也要卖给不同的老板。杂乱无章,心无定所,轰轰烈烈一场乱忙,最后往往也所获有限甚至导致身心崩溃。

在这样的时代和氛围里,格外怀念一种纯粹:自知、自制、心无旁骛,一生只挖一口井,直到清泉涌出,源源不断。

一生只做一件事作文 篇4

人的一生仅有几十年的光阴,我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只有把精力放在一件事上我们才可能做到精,做到成功。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我们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够了。

《花经》中的主人公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本是一名朝廷命官。年将三十的一天,他突然想起“三十而立”,自己即将三十岁了,自己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如果做官,一生都要应付官场的险恶,奉承上司。如果经商,一生都要坑害百姓。一生都做这种事情怎能忍受的了?于是他毅然辞官,回到家乡,购田耕种。从此聚精会神,抱翁执锄,废寝忘食,辛勤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花园欣欣向荣,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季,引来无数文人骚客。

黄岳渊一生养花,养出人生真理,养出了精神境界,这才叫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容易,我们仅凭着一点兴趣,一点迷恋,就能做好吗?我们是要付出全部的精力,一生的时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什么也做不成。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保尔说过一句话:“我把我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我临死的时候我就可以说我不后悔。”是的,他用他的一生来参与革命事业,最终他成就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巨作,成为了众多读者心中的偶像,成为了众人学习的典范。

鲁迅一生致力于写作,最终他在文坛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爱迪生一生致力于发明创造,不论遇到多大困难毫不退缩,最终他发明出无数件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发明。贝多芬,一生执着于音乐,即使耳朵失聪,他依然不愿改变最初的梦想,最终他谱写出生命的乐章。

当今的社会中有多少人自以为聪明,这也做,那也做,喜欢听人说他多才多艺。是的,他们足够多才多艺,但也只是多才多艺,他们做到成功了吗?他们在这么多方面都做到了最好吗?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他们只是被人评价为“多才多艺”,可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要做好一件事也实在不容易,更何况多件事呢?能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人,他就已经是真正的成功者了。

《一生只做一件事》读后感 篇5

曹雪芹为了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周汝昌为了一部《红楼梦》,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建立红学“四支”,使《红楼梦》之光华,粲然世间。红学家中,高人辈出,然而,如周汝昌用功之勤,用情之深者,再无二人。如今,周老先生驾鹤西去,其名字却与《红楼梦》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

语录集

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的自叙对联,《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

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的学术研究。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的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周汝昌《天地人我》

素描册

一身是才的周老

周先生的书法非常好,他写的是瘦金体,却不是模仿,有他自己的创造和独特的魅力。此外,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棒,还曾经注过两本古诗集。他对古典诗词的理解非常透彻,那些诗词的意境,今天的人可能已经有了隔膜,但是周先生却能够精确地解读和描述出来,可见功力深厚。

――刘梦溪著名古典文化学者、红学家、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素材运用 周汝昌论书法的书是《书法艺术答问》《永字八法》等,注的诗集是《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单单一本,就足以名世,足以传世,而周老先生却几乎在传统文化方面多管齐下,且都有不俗的建树。更鲜为人知的是,周汝昌大学的专业是外语,且极为地道精通。这样的通才,研究起《红楼梦》来,自然具有超越一般人的“大视野”。

适用话题 模仿与创新、通识教育、才能

黛玉岂容亵渎

周先生性格耿直,为人多情多义,专攻《红楼梦》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受聘任教我校外文系(因先生系北大英语专业出身),单身生活,闲时喜阅世景,一天他走到九眼桥头与文里巷,但见一个小饭馆挂着招牌“潇湘馆”,不禁非常生气,找店主交涉说明:“潇湘馆”是林妹妹的雅舍,你怎么可以亵渎圣贤呢?店主见他一介教书匠,也不作答理。岂知周先生回校召集学生到店前抗议,店主迫于压力只好改挂店招。――张放

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

素材运用 周老先生这一捍卫黛玉清雅玉洁的壮举,和宝玉维护大观园里的女孩名誉如出一辙,都是情之所至,不得不为;或许乖于常理,实则可见其用情之深。周老在研究红楼之美,更是践行红楼之美。知行合一,堪为世范。

适用话题 耿直、维护、情深一往

风范大师素描

[求学之路]

歧路难销凌云气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降生于距天津城25公里的咸水沽镇,成长于外寇入侵、军阀混战的年代,虽为家无藏书的村童,但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毕业时,其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一字未改,全票通过。

素材运用 周汝昌之所以成为中西文化的全才,自然是因其为治学的良材美玉,颖慧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而其在艰难曲折中,曾不丝毫改易初衷,更为根本。

适用话题 求知欲、不放弃、扎实

[红楼缘起]

红楼一入深似海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就读的大三学生周汝昌写了一篇与胡适讨论红学的文章,发表在《天津民国日报》上。随后,周汝昌收到胡适的回信。信中,胡适主动向他请教,足见其对这位后生的赞赏。1948年夏初,正在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带着讨教《甲戌本石头记》的疑问,首次拜访胡适先生。让周汝昌意外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对此,周汝昌曾不止一次地感叹:胡先生能平等对他,甚至对他爱护有加,其人品和学问少有人比。从此,周汝昌开始了漫长的红学之路。1953年9月,他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

素材运用 在大师的坦荡无私面前,我们不得不感叹如今的学人,早已不复学者的纯粹,难以荷担人类精神家园守望者的重任。

适用话题 师生情、无私、提携、求真、出蓝胜蓝

[红楼情深]

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先生堪称“为芹辛苦见平生”的学人了。他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几乎失聪,后因用眼过度,仅仅依靠着右眼0.01的视力,治学数十年。老人不用电脑,写东西的时候,几乎需要把脸面贴到纸上去。先生写出来的汉字常常如核桃一般大小,有的时候字也会交叠到一起去。90多岁时,周先生每天仍然坚持“盲书”写作。这条艰苦的研红路,他一走就是60年。

素材运用 60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才子,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家,其间所历苦辛,诚非外人所能身感。单单看他目盲耳聋,犹孜孜不倦,耄耋之年仍然佳作纷出,便让人无比感动。

适用话题 苦辛、战胜自己、坚持

[红楼苦心]

誓将佘生诲世人

2002年,周汝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现在我靠半只眼睛拼命干,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2008年,年逾90岁的他还被请上央视《百家讲坛》评点四大名著。他以独特的眼光理出《西游记》与《红楼梦》的相通之处,“两部书都在求真,都在写诚”。91岁时,他又石破天惊地宣告“脂砚斋和曹雪芹是夫妻,史湘云的原型就是脂砚斋”,迅速成为红学界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

素材运用 周汝昌研究红学,志在让国人领略红楼之美。有这样的大情怀、大慈悲,才会不顾年老体弱,敢领风骚,将桑榆晚景最后的一点光和热,发挥殆尽,嘉惠世人。

适用话题 诲人不倦、老骥伏枥、不断超越

风范对话当代

[治学精神]

心底无私天地宽

正如自己在求学治学时得到大学者胡适的欣赏、提携一样,周汝昌也乐于奖掖后学,提携新人。著名作家刘心武研究秦可卿时,便得到了周汝昌的倾心指导。他说,自己的研究,是踩着周汝昌的成果得出来的。刘心武说:“周先生对我的帮助,是真正毫无保留的提携后学。比如说,我在研究秦可卿身世的时候,周先生便将他掌握的康熙朝废太子的资料,在他自己的研究都还没用的情况下,拿出来给我用。这并不是一般学者能做到的。”

对比黑榜

红学“霸主”立山头

由于刘心武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说自己对《红楼梦》的研究心得,结果引发整个社会对《红楼梦》本身的热烈关注,同时引发一些所谓的“红学家”对刘先生的围攻――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某个研究院拿着薪水却研究不出什么名堂,像寄居在《红楼梦》身上让人恶心的蛆虫一样,霸占《红楼梦》话语资源的丑类。他们攻击刘先生,其实动机特别简单,就是因为刘先生动了他们自以为是他们的奶酪,抢了他们的饭碗――如此简单明了的动机,实在让人觉得不同情刘先生被群殴都不行,难怪网上80%的.人都站在刘心武一边,而不是那些挥舞大棒的毫无幽默、趣味可言的“红学家”。

对比速用 霸占学术资源,谋取一己私利,谓之“学匪”“学霸”。在他们眼中,自然容不得开诚布公、资源共享,遑论将自己欲用而未用之材料资助后学的无私之举。正为此,无私的周老,在其94岁生日时,宾客盈门,而他退休前曾供职的艺术研究院,却无一句问候。好在公道自在人心,周老一生著作等身,赢得生前身后名。

适用话题 立意、无私、门户之见、求同存异

[阅读经典]

“四肢”相辅通红楼

毛泽东说(《红楼梦》)看一遍不行,最少要看三遍,后来又说“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依拙见,如果离开《红楼梦》研究的四大分支(曹学、版本学、脂学和探佚学),想读懂《红楼梦》是五十遍还是五百遍都不确定了,你可能再看多少遍都无济于事。

(周汝昌答记者问)

对比黑暗

碎片阅读宜反思

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场景是:地铁车厢里,大家都低头摆弄手机、电纸书或者平板电脑。回到家中,频频刷微博又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必修课”。这股风潮甚至蔓延到了出版界,一本本“微博图书”纷纷上市。这种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碎片化”“浅阅读”的忧虑。碎片化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对比速用 当我们沉浸在“浅阅读”的便捷、新鲜时,我们的心智其实也在慢慢退化。诚然,“浅阅读”可以提供即时信息,让我们有一种与世界同步的“存在感”,然而却无法像深度阅读经典那样,一步一步塑造成深挚的思想、高远的情怀,因此。才有毛泽东所说,“要看五遍《红楼梦》才有发言权”的深刻见解。

适用话题 阅读深浅、利与弊、反思

[红楼醉梦]

红学,不仅仅是红学家的事

2006年,作家刘心武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红楼梦》,曾轰动文坛。几年后,太原读者李引泉曾向《百家讲坛》两次致信,对刘心武的红学观点提出质疑,并得到了《百家讲坛》栏目组的书面回复。

《红楼梦》一直藏于李引泉的案头,每天他都会翻出来读一读,还会在上面勾勾画画。“年轻时,我以为《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为此,还学着宝玉的样子流连于女子之间,想体会宝玉的心境,一度走进了死胡同。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对《红楼梦》要用悟空的心境来看,它其实是一本全面深刻剖析当时社会的经典。”

尽管自己喜欢并研究《红楼梦》已有四十多年,李引泉却很谦虚,他说:“我只是以文会友,共同论争。以添乐趣,共增雅意。”

速用议论体 关于红学,是非纷纭,聚讼不一,然而,大概的问题便是一个“学”字,掩盖了《红楼梦》的本相。只有把《红楼梦》还原到一本成绩斐然的文学作品,才会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与研究。如此,则《红楼梦》人人可读,人人可研。

适用话题 民间与学院、质疑、交流

周汝昌走了,学术纯真留下来 汴梁客

遗憾的是,当下,“赤子学者”还是成了奢侈品。真正静下心来搞研究、耐得住寂寞的学者,不多了。

所谓学术赤子,就是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就应该时时刻刻对学术发展充满敬畏感,对学术研究无限忠诚、情趣盎然,富有赤子情怀。哪怕成了一匹老马,也不松套,不懈怠,用全身心地投入支撑起纯正、本然的学术发展。

特别在遇到物质诱惑的时候,能保持孩童一样的天真,不贪恋财富,不羡慕富贵,心情平和,平淡如水。有了这种宁静品格、寂寞心态,学术之树才能永葆常青。

单就周汝昌的知名度和广博而言,如果他老人家愿意在某某国学研究会挂个名,或者参加个娱乐化学术研究会,肯定能得到较高的出场费。可他老人家却“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红楼研究中,处事就像孩子”“晚年几近眼盲耳聋仍坚持做学问”。他的清贫,恰恰是学术品格恬淡超脱、豁达从容、学术独立的一种无声印证。“珍惜羽毛,不慕浮名”,这才是“纯真学者”的最好证明。

遗憾的是,当下,“赤子学者”还是成了奢侈品。真正静下心来搞研究、耐得住寂寞的学者,不多了。学者们更愿扯起“专家”和“院士”的大旗,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更有学术品质的堕落和物化等,就连著名教授都成了抄袭者,还有院士评选中的拉帮结派、近亲繁殖、弄虚作假,充满了“学术虚伪”和“学术欺骗”,“伪大师泛滥”“学术小丑”横行不断。

几十年只做一件事——物理教学期 篇6

名师速写

时至今日,谈起2012年的“陶昌宏教研创新研讨会”,陶昌宏老师仍难掩激动心情。他感慨又风趣地说道:“回首五十八载,牙齿依旧在;头上鬓发斑白,远看人还帅;常常整日伏案,身板还能直起来;眼睛老早昏花,写字依然较快;备课高兴之时,歌声随之而来;师生一起交流,心动冲动最爱;往事历历在目,感动感动情满怀!”

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陶昌宏老师一直为争做一名学生喜欢的中学物理教师而努力工作,为一线教师做好专业引领和专业服务而奋力拼搏。在不断的坚持与付出中,陶昌宏老师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陶昌宏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物理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物理教学带头人。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中学分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物理教学》杂志编委,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委,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

陶昌宏老师有几十年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和多年教研工作经验。他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提出《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的教学理论模型,建构和完善了现代物理教学的概念系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常年坚持上公开课、示范课,对教学中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治学严谨,教学有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性强。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指导、培养多名青年教师,一些教师已经成为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

在陶昌宏老师的教育生涯中,工作和生活都简单至极,春夏秋冬,两点一线,但从没有重复,从没有厌倦。正可谓是,窗外一轮明月,案前一盏孤灯;手中一杯清茶,笔在纸上舞动;常怀感恩之心,情动教坛数十载!

心中的目标:当一名很棒的中学物理教师

1979年1月,我来到北京市第一二三中学当上了中学物理教师。第一天到学校报到,接待我的是已故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北京市第一二三中学的原物理教研组长蒋涵宏老师。

蒋老师话不多,但能给你留下记忆,给你带来启迪。蒋老师上课,声音洪亮,分析问题精道;他的板书流畅漂亮,结构合理。他做的实验精细,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他刻写的蜡板(当时为学生出练习篇子都是先刻写蜡版后,再去油印),堪称艺术作品实不为过。他到实验室里,一个中午就能让一台破旧的扩音机完好如初。在蒋老师的眼里,实验室里那些破旧的示波器、收音机、扩音器、计时器等都是好物件。哪位老师的半导体收音机坏了,会找蒋老师,不出声响的收音机到蒋老师的手里显得特别听话,不一会儿就被蒋老师修好了。谁家的电吹风坏了,会找蒋老师,谁家的电风扇坏了,会找蒋老师。

在我的心目中,当个中学物理教师可真不简单,除去教学,做实验之外,其他方面需样样行!样样棒!我立志要当一名很行、很棒的物理教师,当一名学生喜欢的中学物理教师!

狠练内功:提高教学基本功

要当一名很行、很棒的中学物理教师,当一名学生喜欢的物理教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有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从基本功开始练起,说练就练。1.教学语言可以练就,我相信这句话

为提高教学语言能力,从认真备课开始,将重要的内容、观点、结论等不仅想明白,而且写出来,最后还要说得顺畅。看似是语言,功夫在内心。只有对物理教学内容有体会,对自然现象有观察,对社会文化现象有积累才能丰富教学语言,因此在练习语言的同时,我开始常年不懈地看书和做读书笔记。笔记带给我越来越多的好处,时至今日,每天都动笔写笔记,写下自己想记下的内容。本来个人的音色比较好,加之语言的不断丰富,教学语言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次年级的家长会,我汇报了近两个小时,会后一些家长纷纷到讲台前与我进行沟通和交流。剩下最后一位家长了,她跟我说了一句话,她说:“陶老师,我什么事也没有,只想跟您说话,我真爱听您讲话,您讲话非常好、非常好听。”听后我很受感动。教学语言可以练就,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我有比较深刻的体会。2.字无百日功,我体验到了

记得刚当中学物理教师的那年,我所教的班,因教室漏雨水,这个班的课临时要搬到学校的大厅去上。我听了心里挺着急,主要是因为自己对板书不满意。在大厅上课前,我想了一个办法,用当时的折叠黑板提前写好了一些笔记内容,这样算是对付过去了。之后我想,自己不是想争当一名很棒的中学物理教师吗?这样不行,我下决心要把板书练练,把钢笔字练一练。之后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钢笔字帖,开始练习钢笔字。至今记得开始写的一些字,如“方法” “参考”“学习”等字词。一段时间后,真的字写得快一些了,也好看一些了。随之板书能力也有所提高。而且发现自己开会、学习时的笔记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字无百日功,我体验到了。设计板书成为我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了。虽然现在大多数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设备,但是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进行板书板画,物理课上的板书是独特的,有文字、有图像、并且有实物图。板书是教师做出示范的好机会,板书能促进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板书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写就一首流畅的板书,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和笔记能力,能给教学增色。

3.实验能力是物理教师看家的本领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验看一看。”这是朱正元教授说过的一句话,看似朴素,但道出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物理教师如果做不好实验,做不成实验应该是最没面子的一件事情了。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必须提高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物理教师看家的本领。

我刚当中学物理教师时,实验能力欠缺。物理教研组长蒋宏涵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他要求我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去,要求我把实验室里的实验全部整理一遍,并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全部做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其中一些不明白或弄不清的问题,或向蒋老师请教,或查资料。这使我一开始从事物理教学,就对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在实验室里准备实验,常常是不知不觉弄到很晚,当我想从实验楼里出来时,发现实验楼的大门已经锁上了。

那时,实验设施和演示教具缺乏,我就亲自动手制作。今天,数字化教学平台与多媒体课件资源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我们还是要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操作,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为深层次的学习与创造带来灵感与驱动力。对于我来说,虽然已经从事了数十年的物理教学,但是无论在实验理论方面还是实验技能方面,我都感觉还是比较薄弱的,对待实验方面的问题从不敢掉以轻心。4.发表第一篇文章的经历令我难忘

20世纪80年代末,那是一个潮湿闷热的夏天夜晚,我在作文纸上誊写一篇文章,我要将文章一字不错,一字不涂改地誊写在作文纸上,以期寄给某杂志编辑部。

因为我怕让编辑觉得我不够认真,就一遍又一遍,一张又一张地写。那时家里没有空调,抄写时,常常是屏住呼吸写完一句,然后再写下一句,当时忘记了一切,身上却大汗淋淋。誊写完毕,寄出去了,等着回音。这一次真的收到了回信,可以刊出了,看到物理杂志上的白纸黑字,看着陶昌宏的名字,我难掩内心激动的心情。

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洪安生老师见我发表文章后对我说:“发表第一篇文章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 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记忆深刻,并促使我站在起跑线上,继续写作,坚持写作,坚持将上课的心得体会、学习体会写出来,坚持发表文章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动作。

在中学教书几十年,培养了一批批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我曾经的学生——杨立强,他在美国读了博士,带领一个团队开展研究工作。谈起他的高中生活,曾这样说,来美国这么多年了,也常常回顾我走过的人生路,从我记事起,到现在,活得最有意义的时光,就是高中那三年,毫不夸张。我甚至有一个经常做的梦,就是要回到高中。我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您„„

我也很想和他一同回到过去,回到他的高中时代。我相信,我会给予我的学生以更多的启发、更真诚的爱!我将这份情感,倾注到我现在的学生身上。

构建中学物理教学理论,为课程改革做好基础性工作

带着对课堂教学的忐忑,带着对课堂教学的遗憾,带着对课堂教学的眷恋,带着对教研工作的憧憬,我于2004年调入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从事物理教研工作。原室主任杨帆老师给予我很多帮助,并寄予很高的期盼,为我进一步开展学科教研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1.建构教学理论模型

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施新课程各省市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一个由上而下、由宏观到中观的庞大系统,它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政策性的依据。但是从另一角度看,由于“方案”“课标”“意见” “教材”是一个庞大系统,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育部门行政领导,校长、教研员,一线教师以及家长等对上述系统中的诸多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靠什么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形成共同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目标,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迎接高中新课程的过程中,一线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困惑甚至偏颇,对高中课程改革缺乏热情和信心,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物理学科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两个:一是缺少能够指导教师操作行为的教学理论模型,二是实验教学薄弱。没有教学理论模型,教师难以将教育理念变成教学行为;实验教学薄弱,难以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因此,这两个问题成为制约物理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作为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物理室主任,主持北京市物理学科的教研工作。我可以拼命地去工作,可以手把手地一个一个地与青年教师交流,可以一所所学校地去传授经验,几十年工作都是如此。但是,怎样科学有效地工作,为北京市的基础教育做出专业引领作用,怎样在全市乃至全国中学物理教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工作实践和生活经验使我深知,观念决定行动。

杜威的“做中学”,皮亚杰的建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等都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但毕竟离教师稍远了一些,毕竟离时代稍远了一些,建构一个符合现代教育理论、能够指导操作行为的教学理论模型是缠绕我多年的问题,也是我多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2.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破解教学中的问题

如何建构一个指导教师操作行为的操作依据呢? 几十年的物理教学使我对物理学的感情越来越深,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地加深理解。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了物理学的基础性地位。

物理学具有大气、基础、普适、实用、亲切、简洁之美。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诸如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猜想与假说的方法、理想化模型的方法、理想化过程的方法、理想化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等效的方法等。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指导和帮助我们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实际问题理想化,理论问题具体化。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比如理想化方法,即理想化模型、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实验等,不仅对物理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具有普遍的意义。

理想化方法,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建立相应的模型,对模型进行研究,找到其规律。然后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数学的方法、修正的方法和模拟的方法。

物理教学是一个实际的、复杂的、变化的、新鲜的、多元的、独特的系统,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我们要抓住其中的本质建立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发现其规律,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这个理论模型要符合现代教育理论、贴近一线物理教师、便于指导教师的操作行为;理论模型要具有物理教学的本质特征;理论模型要继承物理教学中的优良传统;理论模型应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理论模型便于发挥物理教师的创造性。

在几十年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人教学的回顾和深刻反思,通过对北京市及全国物理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通过进一步的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指导骨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一幕幕教学情景的再现,一个个不眠之夜的冥想,一本本教学理论书籍的翻阅,一个个教学问题的思考,一篇篇实践反思文章的撰写,于2005年,我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提出初步的“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这一教学理论模型。

教学理论模型的核心内容是:“物理教学要坚持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的基本特征。”“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理论模型,现代物理教学的基本概念体系,集中地表述在《高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专著中。

我率先在全国、全市各区县上公开课、研究课,率先实践教学理论模型,并指导骨干教师进行理论模型的教学实践。3.实验改变物理课堂

为了教学理论模型的有效实施,针对物理教师实验教学薄弱、实验探究能力缺乏及实验器材不适应新课程的现状,通过行动研究,开展了实验技能、实验教学、实验创新、实验探究等系列实验研究与展示活动。

(1)实验技能研究,重点研究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技能,解决《课标》中规定的实验的操作技能问题。

(2)实验教学研究,重点研究实验教学的操作方案,主要解决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实验、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等问题。

(3)实验创新研究,重点研究实验创新作品的研发策略,解决支持学生实验探究所必需的实验器材短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中学物理教师的实验设计、实验创新能力。其中部分成果内容呈现在《实验改变课堂》初、高中两册书中。

(4)实验探究教学技能研究,重点研究中学物理教师的实验探究教学技能方面的内容,解决《课标》中规定的实验探究的教学问题。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实验探究教学能力。

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改变课堂上取得整体性的进展。课堂上教师不做实验,不进行实验探究成为难为情的事情了,实验改变了课堂。4.取得实践性成果

(1)“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的教学理论模型,成为北京市一线中学物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乃至听课评课、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等物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指南,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地克服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推动了北京市物理学科的教学改革。为做好“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的实践研究,申报人撰写了系列文章进行解读,发给区县教研室,上传到教师研修网,并在《物理教学》杂志连载,在全国中学物理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我国著名物理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闫金铎先生亲自到现场观摩教师实施的情况,并对理论模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写下了亲笔信。“陶昌宏同志提出的‘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体现时代性,具有创新性。它揭示了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规律,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我先后在全国、全市为物理教师上数十节公开课和示范课,在中央电视台科技栏目进行系列实验内容讲座,并在全国性的物理会议上多次做关于“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理论模型的系列专题报告,理论模型与实践成果在全国中学物理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北师大物理系博士生导师郭玉英教授说道:“陶老师提出了‘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为指导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了‘四要素’理论模型。这个模型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征,继承了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

一名青年教师很有感触地说:“几年的物理教学,我在不断地求索,也着力想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水平。但在备课时,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设计思想。学习了关于‘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的论述后,清晰了我的教学思路,明确了我的设计思想,课堂教学生动了。”

(3)过去教师写文章,常常是空洞的语言,是一些思辨的内容。近几年不同了,文章中都有了个人教学实践的体会,说出的观点都有案例做支撑。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质量提高了,专业杂志的刊出率大大提高。

(4)“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理论模型的核心内容,在《北京市新课程高中教学指导意见》《北京市高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说明》《北京市初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初中实验教学标准》等相关材料中引用并下发全市各中学。

(5)教学理论模型的建构和系列实验研究,在北京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些远郊区县的教师,积极地参加实践研究,并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很多教师获得各种奖励,精神面貌、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在持续提高。

一生只做一件事 篇7

这个男孩名叫王晓鹏。十多年后,他成了一名海疆问题研究者,经常出现在各大电视台的国际时政节目里宣讲南海问题。而随着南海岛礁扩建工程的推进,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力、管控力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王晓鹏的个人梦想正在国家梦想的怀抱里成为现实。

王晓鹏本科主修中国史,硕士攻读中国海疆史,博士专攻南海史。爱好古汉语的他给自己起了个名号:“瀛壖阁主人”。“瀛壖”就是“海疆”的意思,清乾隆帝曾提写匾额赐予琉球,上书“永祚瀛壖”,意即“助我永固海疆”。王晓鹏是在以号明志。

历史性权利研究不能流于浮表

选在北京东三环边一家酒店共进午餐。我们不约而同给自己点了一份肉骨茶,这道用中草药炖煮出来的汤是当年下南洋的中国人发展出来的,有祛除海上湿气之效。

约王晓鹏见面,是因我很想了解,南海“仲裁案”后,中国海疆史地研究界的心态是否受到了影响,他们准备用什么样的行动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由菲律宾单方面发起的南海“仲裁案”使中国在南海的权益主张受到严重挑战。这其中,中国的历史性权利主张几乎被全盘否定。“仲裁庭”说,“即使中国曾在某种程度上对南海水域的资源享有历史性权利,这些权利也已在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的规定不一致的范围内归于消灭”。

“这种裁决结果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海疆史研究走到了尽头?将不再有用武之地?”我的第一问抛了出去。

“恰恰相反”,王晓鹏未加思索便给出了回答。他认为,仲裁案的要害在于一个“界”字,是绕开岛礁归属问题,用西方传统的专属经济区划界理论裁断南海错综复杂的争端,没有考虑南海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特点。

王晓鹏说,仲裁案的“裁决结果”提醒我们,对历史性权利的研究不能流于浮表,还要不断向纵深推进。就以海南渔民世代沿袭下来的《更路簿》(以文字形式记录南海捕鱼路径的书)为例,国内一些学者只研究其中的地名、航线,不重视挖掘背后的信息。事实上,《更路簿》包含的信息不仅有历史研究的基础性意义,也能应用在现实政治当中。

在2016年的一次国际交流中,面对新加坡学者的质疑,王晓鹏讲了一白一黄“两块石头”的故事。

直到20世纪上半叶,很多海南渔民仍依着《更路簿》提供的路径出海打渔。在那之前渔船上没有冷藏设备,渔民们在南海中南部捕到海产品后只能继续南行,见“白石”,石上有灯塔,在那里把渔获卖掉。

“这座灯塔照亮了航道,更照亮了中国渔民的心路,因为光亮之处便是有贸易的地方——新加坡。而‘白石’就是今天位于新加坡海峡与南海交汇处的白礁,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度争夺它的主权。2008年5月,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法庭作出裁决,新加坡赢得白礁主权。”

“黄石”则是黄岩岛,茫茫大海深处另一个对海南渔民至关重要的路标。他们自“白石”返家途中经过“黄石”,在那里避风,并且再进行一次捕捞,然后把收获的水产品带回海南。《更路簿》的记述是中国最早开发利用黄岩岛的铁证。

“两块石头”的故事触动了新加坡学者,使他们意识到,不论现代海洋法如何发展,谁都无法否认中国人与南海岛礁的历史和情感联系,甚至今天的新加坡人都要感谢它的影响。

为南海渔民兄弟鼓呼

对《更路簿》的研究贯穿了王晓鹏的学术生涯,也是他进行乡野调查的主要依托。从读研究生时起,他每年都要前往海南省做两三次调研,深入琼海潭门、文昌以及儋州白马井等地,与当地渔民交谈,从中发现中国经营、管理南海的历史线索,了解渔民在南海的生产活动和具体诉求。

王晓鹏最喜欢的一件事是和渔民一起喝“老巴茶”。那是海南渔民群体在出海捕鱼、对外贸易过程中养成的生活习惯,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聚在一起喝下午茶。闲聊中,王晓鹏捕获了很多口口相传的历史信息,也从渔民那里得知了不少能够洞悉南海周边其他国家觊觎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活情况”,反映上去后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

王晓鹏告诉我,“祖宗海”的说法至迟明清时期起就在中国南方流行了。海南、广东、广西等地不少渔民世家的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从闽南一路迁移过来,迫于生计,加之清雍正年间颁布了“捕鱼不得越出本省界限”的禁令,不断摸索着到南海更远的海域进行作业,于是也就有了源于闽南《针路簿》(主要面向东、黄海的航海针经)的《更路簿》。也是在明清时期,大量大陆人经海路移民东南亚,途中发现越往南走超值的渔获物越多,这就吸引了更多的中国人以家族为单位到南海捕捞作业,有的渔民家庭还常年驻岛。对这些,《更路簿》都有详细记载。

王晓鹏的乡野调查得到了潭门镇渔民协会前会长麦邦奋老先生的鼎立支持。麦老致力于救助南海渔民,上世纪90年代在菲律宾抓扣中国渔船渔民最猖獗的时候曾几次带人出海与菲方进行民间交涉,还曾自掏腰包十几万元为落难渔民交担保。“那时国家的维权护渔能力还不像今天这么强,麦邦奋和潭门镇渔民协会的行为体现了中国基层百姓对家国的使命担当”,王晓鹏说。

渔民的使命感是历史赋予的。据王晓鹏考证,清朝时,八旗水师不习水战,承担着海防任务的地方政府对此苦不堪言,“巡哨”压力太大,于是想出了“购买渔船服务”的变通办法,挪出一部分地方财政为渔船安装“荔枝炮”(一种用荔枝木制成的火炮),委托他们协助海防、巡视西南沙、打击海盗、报告情况,实际上是把渔民当“民兵预备役”用了。这种官民结合的行为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对南海诸岛实施行政管辖的历史情况,在《更路簿》中也得到了一定体现。

nlc202309082044

麦邦奋家中有本祖传的《更路簿》,曾有外国人以六万美元高价求购,被麦老拒绝。麦老要把这件文物作为南海是中国“祖宗海”的证据留下来发挥作用。后来,麦老一度想把这本《更路簿》送给王晓鹏,要他“拿着它,多替我们渔民说几句话”,王晓鹏复制后将原件还了回去。麦老现已离世,王晓鹏与他的后人们保持着联系。2012年7月24日,三沙设市,麦老的女婿——现任渔民协会会长丁之乐与家人在自家院里挂起横幅庆祝,用最朴素的情感告诉国家,他们坚信国家强大了,就会派出更多执法力量保护他们的权益。

从与麦邦奋一家的交往中,王晓鹏感受到了流淌在中国南海人心中的情怀。这种感动促使王晓鹏立志把麦老的遗愿完成,“不然对不起那些淳朴的渔民”。

“现在国家海管能力增强了,是不是海南渔民的作用就会相对下降乃至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我怀揣已久的一个问题。王晓鹏说,渔民的历史使命远还没有完成。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海上维权体系必是军警民三结合架构,以民事存在为基础,保卫海疆既要守土也须护人。

不过王晓鹏承认,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海南渔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很多渔民后代“上岸”了,如何保护他们的家国意识成了问题。近几年,一些地方行政部门在落实中央的海管政策时不顾南海的实际情况搞“一刀切”,限制渔民去相关岛礁进行潜捕作业,甚至要求他们“改捕金枪鱼”,“这是荒谬的,难道逼着他们去非洲、拉美?”也有人与国外舆论一唱一和,渲染中国渔民在南海捕捞活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对国家决策构成干扰。“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渔民在岛礁近岸对海产品的采集捕捞办法是传统的,敬重自然,非法开采只是极个别行为,而且随着中国海上执法建设的推进,正在得到根治”。

目前中国渔民在南海的渔业活动有网捕、海钓、岛礁作业等不同方式,最传统的岛礁作业法只有中国人掌握,主要是采集海参、大贝、马蹄螺等附着在海底和岛礁岩壁上的海洋生物或化石,因为中国国内市场对它们有大量需求。

随着南海岛礁建设的推进,特别是民事功能的上马,海南渔民就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有很大想象空间,但渔民这项职业必须得到续存,为此需有特殊政策扶持。“南沙共有230多个岛礁滩沙,有人占据的不过50多个,大部分目前处于无人状态,其中不少是干出礁和暗礁,各类渔业水产资源非常丰富,你不鼓励渔民去生产,他们的生计怎么办?维权存在又如何体现?在这方面,我还是要为渔民兄弟们鼓呼”,王晓鹏说。

南海未来在于共生共赢

“你希望把自己的乡野调查成果应用到什么样的层面?”我问。王晓鹏的回答是,“不能单就历史性权利研究历史性权利,还要赋予其全面的理论框架”。

王晓鹏介绍了他的“四海一体”海疆理论。所谓“四海”,不是指渤、黄、东、南四海,而是指“沿海”、“海域”、“海路”、“海外”四大概念;“一体”则是“海上命运共同体”。

王晓鹏2016年初发表的论文这样解释:“沿海”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海洋安全的重要依托,中国海疆的陆域组成部分;“海域”是海洋维权斗争的重要前沿和海洋经济的依托,包括我国享有主权权利、管辖权及其他海洋权益的所有区域;“海路”是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海上航路,是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保障;“海外”是我国与其他海洋国家之间的海洋合作;“海上命运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表现,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保障和理论支撑。

在王晓鹏看来,排他性地完全控制南海不应成为维权工作的终极目标,那是一种霸权思维,事实上也办不到。但在维权过程中,加强中国的岛礁管控、开发管理和危机处理能力十分必要。不把其他国家蚕食中国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势头遏制住,何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王晓鹏认为,中国的海洋意识有必要继续转型,要进一步跳出“陆地中心论”和西方话语体系,谋求以“疆”代“界”。

王晓鹏解释道,在中国海洋历史上,有别于“界”的“疆”的概念源于唐、盛于明、衰于清。在“天下”体系当中,附属国与中央王朝之间并不明确划界,但大家都承认中国是“共主”,各方拥有共同认知的价值观。“我讲这些不是要推动重返朝贡体系,而是希望争议各方都能从亚洲的历史当中寻找一些值得传承、借鉴的价值,比如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家一起用好这片海,一起用东方的智慧解决彼此争端,但要承认中国在这里影响最大、利益最多”,“至少可以用‘海疆’论覆盖西方主导的“海界”说,确立我们自己的话语权”。

王晓鹏相信,中国的岛礁扩建工程与推进南海共同开发并不矛盾,它着眼于同周边国家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长远目标,筑牢了我国在南海的海上支点,有利于把海域问题纳入海疆范畴,处理好“岛”与“海”的关系。对中国来说,搁置争议仍是最现实的可选择途径,如果中菲、中越之间不搁置领土争端,只能任由其不断燃烧甚至激化,开展海上合作的可能性也会不断缩小,最终受益的是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

提出“四海一体”,是为塑造中国的“海疆精神”。王晓鹏用八个字解释他心中的“海疆精神”,头四个字是“惟精惟一”,语出《尚书·大禹谟》,意即用功精深,用心专一;后四个字是“共生共赢”。

为了丰富“四海一体”理论,王晓鹏也提出了“海疆人”的概念,并且认为海疆人的使命是做好海疆产业者、海疆建设者、海疆管理者和海疆体验者。就王晓鹏个人而言,他希望自己能尽早完成从一名海疆体验者到海疆建设者的转型,把多年研究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海疆维权工作——“我这一辈子,只想做这一件事情”。

一生做好一件事读后感 篇8

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成为这件事的顶尖专家,不说独一无二,至少也要是一流才行。不是这样,马来西亚总理就不会如此看重徐思众,就不会当有人提出找人替代徐思众时,马哈蒂尔依然坚持只要徐思众。这,就是拥有独一无二本领的力量。

中国当代毕升、着名科学家王选也是如此,他不亦步亦趋研究第三代排照技术,而直接研究开发第四代激光排照技术,成为这方面的世界顶级专家,于是才有了今天方正集团的辉煌,也成就了中国激光排照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而迈克尔。乔丹之所以能创造公牛王朝的神话,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打造微软王国几十年不衰,莎士比亚之所以能蒂造戏剧千年传奇,不都是他们拥有顶尖本领的力量吗?

如果没有顶尖的技术本领,那至少也要有一流的胸襟与人格,如刘邦,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子房,带兵打仗攻城略地不如韩信,管理政务使军不乏兵粮不如萧何,然他能把这些顶级人才团聚起来,于是照样打下个三百年的大汉江山。

做好一件事不容易。很多人常常好高骛远,以为那一生的大事是在将来,是在远方,其实,你一生要做好的事就在手头,就在现在。

为父母做一件事 篇9

平时都是爸爸妈妈为我操劳,丝毫都不计较地任劳任怨,本能地付出,可是年少的我却将这种关爱,这种幸福习以为常,心安理得地享受他们的呵护,忘了其实自己,也应该为他们去做些事。3月是关爱月、是孝敬月,正好给了我好好孝顺父母的机会。

一开始,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添购家庭用品方面,大到家电、小到蔬菜,我总是学不会“挑三拣四”,更别提什么“货比三家”了,看到什么就立即交易,挨了几次训后,我再也不敢“主动请缨”当采购员了。倒是家务方面,我可以尽力,拖拖地、擦擦桌子,总不会做不到吧。说干就干,我拎起拖把就“挥舞”起来。别看这是件小事,过不多久就开始腰酸背痛了。但是我还是将两间屋子都打扫了一遍。

事实上爸爸妈妈都习惯了付出,一旦从我那得到什么就会受宠若惊,心中充满高兴,但真正应该感激的是作为子女的我。为我操劳、受累的爸爸妈妈已经付出太多太多,我真的,真的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不需要豪言壮举,一杯暖暖的茶、一个关切的眼神,重要的,是用带着爱的那颗感恩之心,去温暖父母,这,就足够了。但事实上,我们不应该单单在关爱月去孝敬父母,应该在平时从各个方面去真正的孝敬父母。

其实父母不需要你用多大的成就来回报他们,只要你平时对他们付出一点一滴的关爱,他们便欣慰、满足了。既然我们小小的关爱就能让父母开心,那么我们何不从现在开始关爱、体贴父母呢?

《一生只做一件事》读后感 篇10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钟表匠人却始终留在紫禁城内,钟表的修复技艺,是唯一在故宫里一直绵延下来,没有断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津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王津的曾祖父曾经在故宫管理清军的后勤,爷爷曾任故宫图书馆馆长,小时候,他常来找爷爷玩耍,对故宫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也许,缘分早已注定。16岁,稚气未脱的少年正式走进这座几十倍于他年龄的深邃宫殿,安静地坐在修复桌前,拧紧松掉的螺帽,擦拭生锈的发条,调整倾斜的齿轮……他被后来成为他师父的马玉良先生一眼相中,从此留在了钟表组。而他在钟表的嘀嗒声中,一坐,就是近40年。

修表,最需要的是耐心与细心。“故宫博物院藏的钟表都是精品、孤品,我们一辈子可能只修复一次,碰上了就是缘分,不管花多大力气也要把它修好。”

与其他文物修缮不同,钟表修复这门手艺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表得能动、能转,这才叫修好了。”干活儿最麻烦的就是碰上软毛病——所有工序都完成了,但装上就是不走。这就得拆了重新检查,有时候一个小毛病能琢磨上几天。故宫库房待修钟表大多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大多为孤品。修复它们,就不像观赏时的心情那样轻松愉悦了。没有资料,没有零件,只能自己琢磨。

钟表馆陈列的120多件钟表,大约三分之一是王津修复的,但故宫藏有1500多件待修的钟表,至少还有三分之一亟待修复。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变得愈加破旧,修复的紧迫性也就更强了。王津无法提前规划每一年的工作量,只能在内心节奏的敦促下,快点,更快点。“一年下来普通的钟能修十来个,大型的五六个,有时候碰到特别难的也就能修一两个”。

40年来,王津没有换过工作,工作室也没有搬过家。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今天,我们很少能看见这种执着与坚持。王津的月薪六七千元,如果跳槽到高级钟表店,收入可以翻倍。但他很满足:“主要还是喜欢,有兴趣。看到一座破旧的钟,能在我面前恢复活灵活现,心里特舒坦。”

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

在拆卸、清洗、修补、组装之间,是手艺传承者的荣耀,是对钟表修复事业的热爱,更是对百年文物的责任。

这就是工匠精神。

(摘自《世界华人周刊》,有删改,已获作者授权)

【人物速写·专注】

从16岁起,在故宫修表桌前一坐就是40年,这就是王津的专注,满满的匠人精神与情怀,让他获得了世人的认可。对我们来说,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专注,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我们等到的不只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更有专注带来的平静、突破与享受。

【人物速写·耐心】

一年下来,普通的表只能修十来个,特别难修的只能修一两个。难以想象,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但王津40年的修表情怀不变,而这也正是他的一大魅力所在。前行中,當我们急功近利,无法平静时,不妨学学王津的耐心,或许能柳暗花明。

为妈妈做一件事 篇11

我写完作业,妈妈坐在沙发上检查。这时,我偷偷的走进卧室,轻轻的把床单折叠整齐,然后,把妈妈的大被子铺好,在床头上摆好枕头。过了一会,我把妈妈领进了卧室。我说:“妈妈,您请看。”妈妈第一秒先是下了一跳,第二秒妈妈说:“做的不错,姑娘,你终于长大了,能帮妈妈做事了。”

我高兴地笑了。我还和妈妈有了一个约定:“每天的晚上,我来为妈妈铺被子,早晨起来的时候,妈妈自己叠被子。”我终于可以为妈妈做件事了。

今天,老师说让我们为妈妈做一件事,并且要写下来。我当时就想我该为妈妈做什么好呢?

吃完饭后,我见妈妈去接电话,而她的碗还在桌上没洗。于是我趁她不注意偷偷地把碗拿到水池里。我学着妈妈以前洗碗的样子:拿起一块海绵,然后放入洗洁精在水管下快速把碗洗干净。

“咦!我的碗呢?”妈妈说。

“我把你的碗洗干净了!”我自豪的说。

妈妈高兴的笑了起来!

专注做一件事作文 篇12

狂野中的小溪,从不因为自己没有大海的宽大管波而叹息,而是专心只做一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滋养身边的小花小草。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它的周围已是花香浓浓,绿草如茵。

郊野里的小草,从不因为自己不如大树的高达茂盛而烦闷,而是专心只做一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增添一抹新绿。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它已成为田野中最有生机的一道风景。

河边的.碎石,从不因为自己不如高山的雄伟而悲伤,而是专心只做一件事。用自己的身躯为人们铺出了一条平坦的路。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它已呈现出高山所不曾拥有的美丽。

传奇英雄,一代武学大师李小龙小时候痴迷武术,但他体质比常人都弱,而且不能走远路,眼睛高度近视。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他仍刻苦习武。一日,不辍,他一心习武,为了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他远渡重洋,历尽艰辛,和各国高手切磋,取长补短,学习柔道,跆拳道,空手道的优点,并将武学和中国哲学融会贯通,最终自创了威力无比的截拳道。他由一个平凡的武师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一代武林宗师。

回顾当今中国体坛,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乒乓名将你、邓亚萍,身材矮小,刚练球时,在对抗中不占优势,一直不被教练看好,但她一直坚持着,她选择了这个职业,她要专心做好它,她勇敢地向困难挑战,苦练技术,别人练五小时她练十小时,就这样,最终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高超绝妙的技术,在赛场上赢得了一个个胜利,征服了对手,也征服了观众。邓亚萍就是通过一次次挑战自己向前奋勇迈进,成就了自己事业的辉煌。

他们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够专心的只做一件事,千招会,不如一招熟。我们要做好自己的选择,并坚持做下去。

每天只做一件事 篇13

这里说的“一件事”是指除饮食起居日常琐事以外的活动。例如,探望一个亲朋好友,逛一个公园,出席一个座谈会,参加一个婚宴,等等。

退休生活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不再有必须限时完成的任务、指标,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裕。同时,有些老人往往还伴有一些高血压、冠心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精力和体力不如以前。

在这种主客观环境中如何应对?芽明智的做法就是量力而行,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千万不要逞强而“小车不倒只管推”。而且凡事要“慢半拍”,不着急,慢慢来。吃饭要细嚼慢咽,出门坐车过马路不抢先,与人交谈不争上风,如此等等。

在安排每天活动的时候,既要有所事事,又不能安排得太紧凑。保证在体力上能承受而不透支,同时在精神上不紧张而感到急迫,能从容甚至悠闲地做好每天一件事。保证每天张弛适度,精力和体力不透支、不劳累。

做到每天只做一件事的关键是观念转变。要勇敢地承认自己正在衰老,英雄不夸当年勇。怎么有利于健康养生就怎么生活。先保证老有所养,再做到老有所乐,还有余力再去老有所为。奋力打拼是年轻人的事情。

事实上,老人安享晚年不是单方面给国家增加负担。恰恰相反,退休老人延年益寿正是国家追求的民生目标,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好养老生活是退休人员对社会的贡献。

编辑/王翠萍

为父母做一件事作文 篇14

为父母做一件事作文

(一)天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我的心情就如这阴霾的天气,失落极了!

爸爸这几天休息,看了看我,深沉地笑了笑,对我说:“走,跟我去玩吧。”

爸爸这天好奇怪;不打车,不骑车,领着我打着伞,慢步在雨中,凉凉的雨水,走在路上,雨水稀里哗啦溅在身上,烦死了!这时爸爸忽然把伞放在我的手里一塞,闯入雨中,对我喊“不要走,等我回来”。只看见爸爸搀着一位老奶奶走过马路,老姐姐露出慈祥地笑容向爸爸挥着手。

看着浑身湿漉漉的父亲,感觉父意太傻了,没事闲的,可爸爸却笑呵呵的,看了看我,又领着我漫步起来,到商场又帮失散的小孩子找父母,又帮别人拿东西,抬物品,忙得不意乐乎,最后父亲走到我身边,对我说“我正在做一件快乐的事,你知道吗?”

我猛然一颤:对了,老奶奶的慈祥目光,失而复得的父母感恩之情施人玫瑰,手有余香,爸爸的行为没有报酬,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爸爸的快乐岂不就是帮助他人吗?我转身跑向在雨中蹒跚的老爷爷,为他撑起雨伞。

帮助他人是快乐之本,今天我也做了件快乐的事。

缠缠绵绵的雨,打在身上,轻轻的,软软的,惬意极了。

为父母做一件事作文

(二)今天,我翻开日历一看,马上就要开学了,记得放假前老师还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我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还没完成呢!做什么事呢?我不禁沉思起来。忽然一个念头在我的脑子里一闪而过,对了,就帮父母洗脚吧!

我盼啊盼,终于盼到了晚上,快到妈妈下班的时间了,赶紧准备一盆热水,这时妈妈推门进来,我赶忙让她坐到沙发上,并端起事先准备好的一盆热水。“干什么?”妈妈疑惑的问道。“给您洗脚啊。”我兴高采烈地回答到。说完,便帮妈妈把鞋袜脱掉,把脚放进水盆里去。谁知,妈妈的脚尖刚一触到水便“嗖”的一下子缩了回去。怎么回事?我满腹疑问。便用手指试了试水。啊,真烫!这水的温度我怎么没想到呢?哎呀,我真糊涂,怎么给妈妈洗脚前不试试水的温度呢?于是,我对妈妈说:“对不起,妈,我再去给您添点儿凉水。”妈妈点了点头。于是我便端起盆子来到水龙头上接了点凉水。这回我可长记性了,用手试了试水。嗯,水温正好。于是我把水给妈妈端去,并把妈妈的脚重新放到水盆里,给妈妈洗起脚来。我的手摸着妈妈的脚,妈妈的脚很粗糙。妈妈背靠在沙发上,眯着眼,享受着。

洗完了,我刚要把水盆端走。妈妈说了句:“儿子>长大了。”听了这句话,一种酸涩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爸爸妈妈成天外出工作挣钱养家,十分辛苦。还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为我们操劳,我们不但不体谅他们,有时还跟他们闹别扭,耍脾气。还把关爱他们当成了一项负担。回想起来,我真是羞愧万分,脸红红的。正当我想着,妈妈叫我的声音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我为了弥补过去的过失,到厨房用心的泡了一杯热茶递给妈妈。

青少年朋友们,其实父母不需要你用多大的成就来回报他们,只要你平时对他们付出一点一滴的关爱,他们便欣慰、满足、开心了。既然我们小小的关爱就能让父母开心,那么我们何不从现在开始关爱父母呢?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为父母做一件事作文

(三)作为子女,早已习惯父母做菜,我来品尝的习惯,有的时候还会嫌这嫌那,一点都没有感恩之心。其实父母每天都要精心准备菜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多也不行,少也不行,而且要天天想尽办法换花样,也是十分烦心的事。这些于是我做了爸爸做菜的小助手后才深切体会到的。

那天大清早,我决定早点起床随爸爸一起去买菜。在菜场里,卖叫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我看到各式各样的菜神昏颠倒了,不知买什么好,看到喜欢的都想买,挑这挑那,可在一边的爸爸却从容不迫,他对我说:“不能看到什么就买什么,要有合理的安排。荤素搭配,营养分配更要得当„„这样吧,今天就由你来配菜好了。”我为有这样的任务欣喜不已,于是就买了番茄、葱、茄子、鱼、豆腐和蛋。爸爸问我你准备怎么搭配?我犹豫再三却没什么头绪,爸爸笑着说:“喏,番茄炒蛋,豆腐鱼汤,还有炒茄子,不就好了吗?其实你买得很对却不知怎么搭配。”我恍然大悟„„

为父母做一件事作文 篇15

体毛和皮肤,由父母。没有我的父母,就不会有现在的我。我的父母为我尽了最大的努力。(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还要给我吃好穿好。为了当好人选,花很多钱给我各种补习班。在一个阳光明媚、充满爱意的下午。

我完成了作业,放松地躺在柔软舒适的床上。我今晚想吃什么?爸爸在睡觉,爸爸做的饭不好吃。此外,爸爸昨晚过夜了。班,我已经很累了。妈妈今天下午不回来吃晚饭,因为有事。我的小脑袋里突然冒出一个好主意嘿!我可以做一次!这是我第一次做饭,嗯,我觉得我做的食物一定很好吃。我打开电脑,查了一下红烧肉的食谱。我觉得做菜不难!这很简单。主料为五花肉,调味料为冰糖、葱、姜、蒜、料酒、老抽、五香粉。做法是1。把五花肉切成小方块2。锅里烧开后,把肉放进锅里。煮沸后,撇去泡沫,取出肉。用水洗一下,吃完饭,我隐约闻到一股醋味。我不在乎。嘿!我吃完饭,爸爸刚起床。我妈妈也回家了,我想他们闻到了食物的香味。爸爸说:“儿子,你在厨房做什么?” “这个我不能告诉你,这是秘密!”我卖了关子。我把你们俩请到沙发上,我坐下来说:“亲爱的爸爸,我会向天空宣布一些事情。爸爸,今晚你可以动一下筷子,好吗?”爸爸说:“嗯”。我把菜端出来,像酒店服务员一样说道:“你们两个慢慢来。”说完,我坐到爸妈身边说:“来吧,这是我第一次尊敬你,请享用!这是红烧肉,你可以试试!”爸爸说:儿子终于长大了,”爸爸尝了之后脸色难看,爸爸说,“儿子,你可以试试!

“我说,‘好吧,’我心里想:“他们一定是在吃我做的这么好吃的菜!”让我尝尝吧,”我尝完后立即吐了出来,我说:“哦!太可怕了!”爸爸说:你放了很多盐,你要放醋,你不小心把它放进酱油里,放了很多,会不会不好吃?”我羞愧地笑着说,“嘿嘿,我觉得做饭很简单嘛!原来,这比做数学题还难!”爸爸说,“儿子,你以后慢慢做吧。我来教你,熟能生巧吗?如果你经常这样做,你将不得不继续努力。来吧!”我第一次做饭,非常糟糕。爸爸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鼓励我上进。我想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莫天全:九年只做一件事 篇16

搜房网从创立至今,已经九年了。莫天全说自己是一个执著的人,看准了一件事就去做,直到做好,或许搜房就是他执著的一个印证。

西环广场,十层,刚从国外回到北京的莫天全,坐在了《新财经》记者的对面。

带着不成熟的想法回国创业

1993年,美国著名的资讯提供商道琼斯公司,筹划组建了一个房地产信息的全球化网络。建立不久,莫天全进入了公司。他从分析员做起,接着升为经理,开始参与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接着做产品设计,他几乎全程参与了网络从最初的市场分析到融资,再到产品上市的全过程。

1995年,莫天全出任亚洲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在他的推动下,Teleres与国内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中国房地产集团公司展开合作。

一边是全球的信息大王,一边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集团公司,守着世界上最活跃的中国市场,看起来,这项合作应该前景无限。

但事与愿违,合作仅一年,双方就面临“分手”的尴尬。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对数据、对咨询还不甚了解,企业根本不愿意花大价钱去买信息,中国还没有产生资讯经济的消费环境。于是,双方放弃了合作。但莫天全自己并不打算放弃,他要在中国做一家像道琼斯、路透、安达信这样的信息提供商。“中国没有这样的公司,我们为什么不去把它做出来?”一个雏形在他脑海中隐隐浮现:一幢大楼,一个大大的公司标志……

1996年,莫天全正式担任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的秘书长。他要让自己心中的中国房地产指数复活。

莫天全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他把精力放在了产品更新上,希望借此吸引买家的注意。坚持了一段时间,效果不明显,中房指数仍然没有发展起来。想到美国市场对Teleres的认可,再看看中房指数的境遇,莫天全有些无奈,更有种束手无措的挫败感。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碰到了互联网。中国互联网刚开始发展,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络公司纷纷成立。莫天全没想过做门户,他认为互联网为他做中国房地产指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也许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能借此复活。

1997年,莫天全创办了中国物业网(搜房网的前身)。这是中房指数的“网络版”,他把相关信息全部挪到网上,做成了一个专门提供房地产信息的网站。

带着成熟的想法找钱

尽管依托了互联网,但盈利模式并没有改变,仅靠卖数据库、信息和报告艰难生存,之前的窘迫局面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互联网是一个烧钱的行业,没有资金,难乎为继。

得找钱。莫天全开始到处寻求投资商。他想到了李山,高盛银行的执行董事。李山是他清华的校友。

莫天全找到李山,把自己的创业计划和盘托出。他的想法是:改变单一的,靠卖数据库、信息和研究报告盈利的模式,而是将房地产相关信息发布在网上供大家搜索浏览,赚取广告费。李山很认同,决定投资。

1999年6月,中国物业网改名搜房网,搜房公司正式成立。莫天全初步的设想是: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大城市设点。但缺钱,莫天全又一次遭遇资金困扰。

继续找钱。莫天全和李山先后找了几家香港的大公司。最后,“珠宝大王”郑裕彤的儿子郑嘉纯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欲投资2000万美元。

签约的前一天,莫天全迫不及待地赶到香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郑嘉纯的律师却通知他:“不行,我们不能投资。”听到这句话,莫天全当时脑子一片空白。

2000万美元的投资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的搜房网一穷二白,没有什么家底,对方在做了深入调查后,不敢轻易冒险。“只能说明当时我们做得还不够棒。”回忆旧事,今天的莫天全已经没有丝毫的埋怨。

到手的钱没了,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时,IDG的合伙人周全给了莫天全一个建议。“为什么一定要找香港上市公司投钱?为什么不考虑美林、高盛这样的投资机构?”莫天全听从了周全的建议,把融资目标转向了世界投资机构。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搜房靠什么吸引他们?

莫天全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通过收购迅速扩大规模,即收购各大城市最好的房地产网站,覆盖大中华的概念一旦出来,再回过头去找投资商,就会容易许多。

设想是好的。但“搜房”当时缺的就是钱,又拿什么去收购?

能不能先收购后付钱?莫天全决定试用“先签协议后付款”的方式。就是在签订股权收购协议时,约定一个付款宽限期,比如两个月或者三个月,在宽限期之内把钱付清即可,如果宽限期到付不出,对方将网站拿回去,搜房给予一定赔偿。

莫天全的延期付款收购计划成功了!莫天全先后并购了四家网络公司,分别在香港、深圳、上海以及台湾。收购完成后,搜房网一跃成为大中华区最大的房地产网站,融资问题也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如何才能保证下一个九年

莫天全是广西人,最近,他接到了一个陌生老乡的电话。老乡在电话里说,自己有一个项目,希望能和莫天全一起把项目做起来。

从通话中莫天全了解到,这个小老乡大学毕业不久,工作刚一年,感觉满意,一心要做大事。莫天全听完之后,只简单地说了一句,“回去继续工作,过一段时间再来谈”。这个老乡比莫天全想象的要执著,硬是要来北京和莫天全面谈。

莫天全只得让他把方案先发过来。方案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他意识到这个小老乡对自己要做的项目都不是很明白,唯一剩下的就只有坚持二字。于是,他回绝了。

“我也是个坚持的人,但不能盲目坚持。光靠坚持,是不能说服别人给你投资的。”这一意外的插曲,让莫天全感觉到现在创业环境的浮躁,也促使他冷静地思考搜房网的未来,“没有别的灵丹妙药,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才能让搜房网有另一个发展的九年。”

2008年,搜房网继续推进“百城战略”。家居和社区是搜房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莫天全说,发展的基础在人才,“无论是数据收集还是网上业务,能不能做起来,人才是最重要的。”

搜房网目前的盈利模式实际上还很简单,广告、推广和互联网服务。房地产市场正处于敏感期,这自然会波及到搜房网这类房地产寄生企业。对此,莫天全并不以为然,至少表面上如此,“能不能做好,困难还在于自己,超越了自己,就会做得很棒。”

莫天全简历

上一篇:保安巡逻岗工作流程下一篇:关于新进教师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