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实验课教学(推荐9篇)
【摘要】俗话说:“科学发明来源于科学实验”,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在他们当中可能就有“爱迪生”。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小学科学教学就必须适应新课程理念,而实验课教学是小学科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实验课的课堂效率我们应遵循: 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严密的态度;要优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下科学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是响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实验活动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认真态度。
实施科学课教学以来,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在开展实验活动时,急于动手,抢着操作,其他学生旁观者有,闲谈者有,或做其它事;不按规定操作,实验结果出不来;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时,有的学生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的发言。分析下来有这些原因: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学的设计不合理、不严密。有时要求学生一次完成许多操作步骤,三年级的学生会理解不清,记不住,弄不懂;小组内的分工不明确、不合理也是一个原因。那怎样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二、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严密的态度
1、引导要有问题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阅读、观察、调查中对自 1 然现象、生活现象或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发现或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体验。例如有关探究“拱形的力量”的实验,我是这样进行的:在进行拱形能承受多少个垫圈实验时,学生观察到垫圈数量增多,拱桥有所变化,拱桥中央慢慢下塌,拱脚逐渐向两边外移,老师在此时趁机引导:那么大家看到这一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2、大胆假设与猜测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运用已有科学实验和实践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一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的内容,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探究“拱形的力量”的实验中:拱桥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承受重物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拱桥承受重物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时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的进行猜想和假设。
3、实验操作,引导结论
通过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解释并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论,这是实验的目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报告形式将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归纳、处理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优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手段
1、设置问题的艺术性
学生探究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设置问题艺术性,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检测电路”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问题:先在课桌上放置一组正常的简单电路,学生上台操作,使小灯泡亮起来,然后老师暗箱操作使小灯泡不亮,适时提问:你们来当一回“啄木鸟”医生,诊断病因在哪里?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实验教学既是探究实验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问题以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准。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实验的方法、手段等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出新问题。教师要根据问题的要求和相关条件,创造相关的实验情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来确定解决问题的实验程序,最终得出准确合理的结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例如,探索《导体与绝缘体》教师创设老鼠咬断导线的动漫情景,提出问题:小灯泡不亮了?怎么办?用什么来替代呢?动漫中小伙伴搬来许多材料来帮忙,提出问题:这么多材料我们用哪种呢?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怎样才能证实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自主开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找到与自己相符合的实验计划,并跃跃欲试想动手操作来验证。这样的设计比单纯的从理论介绍的角度更能让学生接受,关键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判断、论证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3、加强合作交流,进行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对未来人才在善于合作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所以现在就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开展合作学习的尝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以组为单位,分组实验是最多采用的学习方式。因为考虑到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不强,小学阶段一般提倡组成4至6人的合作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在实验时互相交流,互补长短,互相监督,共同发展。
一、从思想上入手, 转变教学观念, 加大投入力度
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改革教法, 加强实验教学及教法研究, 对现有的实验加以改进, 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 便于今后适应新课程改革, 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学生自制教学具, 教师在教学中少灌输多启发,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习问题的过程。加强学校负责人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学校要在财力上加大投入, 保证实验药品、消耗品和部分仪器设备的补充, 使各实验室所需物品齐备, 能正常进行实验教学。
二、从内容上入手,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各项能力是实验教学工作中应重视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时, 结合教学环节, 按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精心设计实验程序, 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引入课题类、突出重点类、突破难点类、深化知识类及应用知识类实验手段的功能。加强边教边实验的比重, 把教师的讲授、演示与学生实验、讨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好的环境, 扩大师生在课堂内的信息交流。多开展趣味性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好手段, 它对增强学生们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多开展一些实验竞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及创造精神。多给学生动手机会, 首先要做好课本中必备的分组实验, 其次还应尽量多做一些选做实验。充分利用自制教具等拉近生活与实验的距离,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后, 对实验现象及实验原理有充分的认识。加强交流、讨论。实验中允许学生边实验边讨论, 学生会提出各种新奇的想法和问题, 有的很有价值, 有的可能是谬误的。教师参与讨论, 通过跟学生共同讨论或讲解或示范操作, 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原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信息交流, 促进了学生深入到实验所需研究的本质中去, 加深了实验印象。一方面使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在别人的启发、帮助下也能完成实验, 同时使他们更清楚地发现自己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差的缺点, 促进他们提高这方面能力, 最终提高实验水平;另一方面使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更好地解释自己是怎样思维、操作、分析的, 促进实验技能更成熟, 水平再提高, 双方相得益彰。
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利用电教多媒体的优势,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利用声音、图形、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展示事物本身, 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 活跃课堂气氛, 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破茧成蝶》一课中, 实验过程较长, 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让学生观看,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对提高实验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从管理上入手, 设立专职教师, 完善管理制度
1. 人员管理方面。
我市目前不少学校的实验室和图书馆管理员都是兼职人员, 很不利于对实验室管理。还应设立有经验的专职管理员, 做好实验教学与装备的统计和管理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账册和电子档案, 使纸档记录和电子记录一一对应。
2. 仪器、设备管理方面。
根据各门学科实验器材的特点, 合理安排仪器药品分类存放。对各类仪器设备要经常维护, 及时保养, 确保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实验教师要根据实验通知单准备好实验仪器。准备时必须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正常, 实验材料是否充足, 如果不足要及时购买。同时, 实验教师也必须先把实验做一遍, 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 知道如何更合理配置实验器材, 确定误差范围, 把握成功的关键。掌握了这些情况, 才能更好地准备出高质量的实验, 才能更好地协助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提高实验效果。
总之, 实验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加强实验教学, 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继而才有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摘要:实验是理化学科教学的基础, 新课程尤其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教学中, 存在着教师“重讲授, 轻实验”的偏向, 演示实验“完任务”, 分组实验“走过场”, 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 学生在教室里“背实验”, 学生高分低能———笔试分数高, 但观察能力差、动手操作能力差, 探究创新能力更差。在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工作中, 从实验开出率一项可以看出, 应作演示实验能基本完成, 而应作分组实验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大都不能完成。改进理化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字:物理学 物理实验 教学 探索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科学理论。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表明,人类的物理知识主要来源于物理实验,而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与人类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当前,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各门学科技术突飞猛进,学生离开学校后还必然会碰到许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问题,要他们去独立地学习、研究和探索。因此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除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通过应用实验方法去研究物理规律的能力。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物理教学脱离了实验能力的培养就不能获得真正的成效。
长期以来,物理实验总是被学生认为仅是机械地验证课堂上学过的理论,因而对它不感兴趣。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解,主要责任在于教学本身。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实验能力,我对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改验证性实验教学为探索性实验教学,即将有些“验证性”的实验放在讲述定律和定理之前,启发学生去做研究,最后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定义、定律。这样使学生作为一名“科学家”去探索知识,而不是在知道结论后去验证。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既要独立构思、分析,又要实验操作、观察、总结归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物理公式的能力,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定律公式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了解物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接受这方面的初步训练,这对他们今后从事教学和科技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这样教学方法,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正确选择实验内容
由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不同,因此不能将所有验证性的实验均放在理论课前做,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近的原则,选择恰当的实验内容。例如:学生对直线运动尚未掌握时,直接将匀加速运动规律的实验演示放在理論课前讲,学生是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如果学生掌握了位移、加速度、速度、时间的关系,则可将S1:S2:S3=t12:t22:t32的关系式的验证改变为探索性实验,放在理论课前讲。
二、先讨论,后实验
作为新课的引入,在讨论课上老师首先要提出一种物理现象,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可用简单演示引出。例如“火柴头浮沉子”,又如“静电感应”中的“感应起电”、“尖端放电”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等都可以用“滴水起电”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惊奇而产生好奇,并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其规律,达到实验目的。同时,老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需要用哪些实验仪器,如果是要测量的实验,就要讨论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设计实验方法、步骤、记录表格及注意事项等,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对实验方案进行汇总,进而在班上交流、讨论,相互启发,使方案得到修改完善。
三、实验过程中注意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由于学生观察能力较差,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不知需要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所以老师要注意正确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必须仔细观察、测量记录的那些方面去,引导学生注意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并随时注意学生的仪器安装、操作是否正确规范。这样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另一方面可保证所测数据的正确性,确保实验的成功。
四、指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摘要】新课标规定高中物理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此加深对基本物理原理的理解,实验教学贯穿于高中物理的始终,并对教学效果有着深刻地影响,本文结合生动的,详尽的教学案例从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科学严谨的试验方法和关注演示实验三个方面探究高中物理中实验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物理 现状
一、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型教学模式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高中物理教学仍然存在教师被动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未真正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掌握情况,暴露出了片面追求物理原理,公式和现象的介绍,而忽视了得出这些物理理论的实验过程#学生们普遍认为只要记住公式,理解了物理定理,准则,掌握了必备的物理方法就算真正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也能完成相关的章节题目。他们往往对于实验不是特别重视,只为了物理考试中出现实验题的作答而把实验过程记忆下来,在实际动手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探索发现的激情。教师也只是把物理实验课流于形式,没有提升到教学战略的高度,只一味地按部就班地为学生描述实验过程,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因大家本来就知道要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论,而缺乏做实验的激情与兴趣,即使中间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也不会一一点拨,学生也没有做到主动发问,个别情况下为了赶进度,教师干脆只在课堂上口述实验内容,失去了去实验室操作的机会。
(二)转变观念,改进实验教学方式
高中物理就是一门以实验作为根基和载体的学科,只有实验做好了,学生们才会更有劲头去探索物理奥秘,教师必须紧密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改善自己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实验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学习高中物理长度与测量这一节课时,教师在讲述测量的方法和误差的概念时,要想到让学生们亲自实验来证明物理教材上面的结论非常简单,可行,快捷的实验是让几位学生分别拿卷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教师必须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课到自主地开展实验操作,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让大家理解物理原理。几位学生把卷尺给捋平,用工具把卷尺固定住黑板的一端或者找另外一人帮忙,再边走边牵引卷尺,一直达到黑板的另一侧,这样就测得了黑板的长度,连续找几位学生上讲台来测量,分别得出相应的数据,最后予以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次数值均不相同,这其中的差值实质就是误差,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去讲台做实验,就会更牢固地记住误差无法避免,只能减少,在实际生活中要想得到更加准确的长度信息,可以运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解决#由课堂现场实验定会使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们的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加高涨,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采用科学,严谨的物理实验方法搞好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方法,教师需要提前选取最合理地实验方法,并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予以使用,才会得到实验的预期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目的与方向,明确要验证什么,在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下,要准备哪些实验器具才会实现目标,这些是师生共同考虑的;其次,也要按照设计程序的概括与解释,并把实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在这期间,还需采用最巧妙的办法去设计实验,依托于正确的,合适的科学方法,在每个实验环节中促进目标的实现。
三、关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们学物理的兴趣
演示实验虽然看起来不像实验室里的大实验那样正式一些,但仍然属于物理实验的范畴,而且完全可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教师凭借演示实验,把生活场景或平时碰到的现象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掌握物理概念,理解物理公式,原理前获得有趣的物理教学情境,有助于让大家更快地认知教材中的所有物理理论是怎样得出来的,为学生更扎实地消化物理学常识提供了充足的,必要的技术支撑。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好一只小皮球,并将它举到高于头顶的位置,再往下抛,让学生们能真切地看出整个自由落体的过程,即在没有阻力的情形下,只是在重力作用之下而下降的运动,教师在演示这个小实验的同时,还要采用发问式启发式教学,给学生留下疑问,激发其探索物理未知世界的激情,为何物体能够完成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什么。教师为了让大家更实际地感受,可以请一些学生到讲台来自我动手演示一遍,学生们由加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等储备知识便知道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用手紧握每个物体时,在不额外增加外力的理想状态下轻轻松手便会出现的情景,从而深化了对本物理概念和公式的熟悉与应用。
四、为学生多创造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
学生们会否动手设计实验在很大程度上都关乎物理教学的成败,个别学生由于不拘泥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总是希望能有个动手的窗口把个人的物理思想付诸于实践,来探明是否可行。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因自身对物理公式或规律理解欠透彻,而表现出害怕做实验或者只想着单纯提高物理成绩而不愿意亲自去实验,担心出错会打击个人学物理的自信力。基于此,教师就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协商好,完全开放实验室,给不同物理层次的学生都营造出一个良性互动的实验教学氛围,让学生们从实验中不单单能学到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严谨的,踏实的物理学习态度,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夯实基础。这也符合新课标改革的理念和初衷
【参考文献】
[1]李晓芬,侯占林+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
摘要:从强调知识的内容取向到获取知识的科学探究过程的转变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化学实验教学也不例外,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创造宽容、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新课改后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四种化学实验教学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引言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新课程特别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力图使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一)重知识目标,轻过程和情感目标
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很多高中化学老师忽视实验功能而注重实验结果,对化学实验的知识验证功能和应试准备高度关注的现象频发,同时对学生的测验也以口头或笔头实验为主,忽视对学生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实验结论的分析。在制定和实施教学目标时,不少教师也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缺乏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的整体目标意识。
(二)以教师实验为中心
单一的验证型教学式是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由教师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案、操作过程的讲解,然后进行实验演示,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实验知识,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缺少探索性的讨论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主要参与观察以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忽视了观察效果和科学思想的培养。
(三)以书本实验为中心
化学实验能力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该包括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实验以及思维判断的能力。但现今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还是比较重视以书本实验为主,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其形成过程的理解,对培养学生全面实验能力造成了障碍。
(四)教学评价以笔纸测验为主,注重量化结果
传统的化学教学评价是以纸笔测验为主,用分数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本该生动活泼的化学学习,变成了枯燥的概念背诵、化学反应式、实验原理的机械背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设计
(一)原理导向型教学策略
原理导向型教学策略是指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根据化学实验的内容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对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此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确定实验步骤等等。这种策略是从全局来把握的,是一种整体性的策略,在理清问题已知情况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摆脱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局部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简单,步骤更加清晰。
南京一中
王越
210001 教学模式必须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它要求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创造力、主动进取精神和健全的个性。这是强调知识掌握、忽略思维方法,重视技能训练、轻视思维过程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所难以实现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运而生。由于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它强调学习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学是向学生提供建构知识的框架、思维方式和学习情境,并帮助学生依靠这些知识框架、思维方式,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中不断构建新的知识,进而使自己的主动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而不是直接提供结论性的知识内容。这与目前我国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是相符的。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究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即要让科学探究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成为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探究方法,培养进取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实验已不再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是成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有实际意义。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学生通过一系列比较、观察和记录,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猜想与假设,并在实验中得到检验。
一、实验探究式教学设计原则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即教学的设计必须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从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的探索者;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双向交流的引导者。
2、实验性原则:即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实验展开。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使概念得到意义,一切猜想、假设和结论必须得到实验事实的支持,而不是依据于书本或教师结论性的描述。
二、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程序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程序可以归纳为“设置实验、创设情境——感性认识、探究分析——上升理论、指导实践”。下面结合《超重与失重》一课进行说明。
1、“设置实验、创设情境”。
这里的情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堂环境、教师的提问设疑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情景应该是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广泛而综合的系统。该系统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体现在设置实验这个环节上就是实验的设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思维性格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人格魅力,师生关系等。
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站在台式体重计上,让学生来读教师的质量。教师故意做各种各样的动作,甚至可以舞蹈起来,让学生读不准。然后提出问题,人在称体重时乱动,为什么秤的读数会不断变化?进而提出一个探索性的问题,哪些动作可以使读数偏大?哪些动作可以使读数偏小?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
从这样一个很生活化的事例引入,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认同感和探究欲,而教师略显夸张的表演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投入研
用心
爱心
专心
究,这又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涌现和发挥。
2、“感性认识、探究分析”。
这一过程就是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
首先让学生按照设计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要让学生认识到,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处理,因此表格的设计要为数据的比较分析服务。接下来各组学生交流汇总数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列表法,按照使读数增大、减小、不变,将动作分类,寻找这些动作的内在共同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规律、培训实验技能,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过程在科学的学习和方法上获取感性体会,同时,使实验中的分工、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感性认识、探究分析”的过程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些目标,它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由生活到物理的必经阶段。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求实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3、“上升理论、指导实践”。
“上升理论”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相互交流,依据实验事实,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总结出一个理论,并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修正。这是一个体现创造力的过程,是实验探究学习的关键阶段。
由于长期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和高考升学模式的压力,我们的学生演绎运算能力异常强大,而归纳能力则很低。而分析归纳能力对于物理学却是不可或缺,甚至有时是决定性的。实验数据只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真实的记录,而归纳则是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结论。实验探究前期的工作只有依靠归纳才能最终体现出来。随着中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现象的观察、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归纳过程的训练为提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进而全面提升科学素质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所以,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在实验探究学习过程中,归纳能力的培养应得到充分重视。
教师在这一阶段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面对这么多引起读数变化的现象,如何发现其内在本质,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这样启发,这是一个力学现象,而记录的动作是运动学现象,应该从动力学的角度找出一个或几个物理量来进行比较、归纳。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到物体的加速度状态引发超重与失重的结论并导出理论上的证明。
从有限事实归纳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一要看其是否得到理论支持,更要看其能否指导更广范围的实践。接下来,教师可提出一些与超重、失重有关的小的实验课题,让学生依据所归纳的理论进行分析,预见结果,操作,验证。
三、教师的作用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有,设计与引导、处突和升华。
1、设计与引导。
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师的要求是,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创建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
设计的原则前面已有论述,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主宰。教师对学习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方向性。而对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学生的每一项具体活动,不宜过多地干涉,对学生独特的实验操作、新观点、新思路,要加以保护,给学生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要善于把学生个性化的发散性表现引导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来。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如同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导演说戏,设置情境,以使演员入戏,但也应当允许演员有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确定表演方案,实际拍摄时则应允许甚至鼓励演员有灵光一现的自由发挥,只要其个性发挥的表演不偏离剧情的需要,导演就不要中断拍摄,给演员以展现才华的机会。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高明的导演,也才能造就表演艺术家。一切
用心
爱心
专心
唯唯诺诺,完全听从导演的演员是不会有大成就的,一切捂得很死,说一不许有二的导演,将一辈子只是二流。
2、处突。
处突就是处理突发事件。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随机发生的超出教师事先预料之外的事件。
由于教学围绕实验展开,而实验又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活动,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干扰,使得结果往往与教师所预期的不同。教师在处理时要根据事件的性质不同区别开来对待。
大多数情况是学生操作错误、观察不细致造成的,这时,教师要本着忠于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指导学生重做、重新观察,而不应简单地否定,直接给出所谓正确数据。一部分情况是由于环境干扰所致,带来量的偏离,但不是质的变化。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简单的误差分析,难度比较大的也要有所交待,而不能视而不见,或者随意修正数据。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实验设计上存在漏洞,这时,教师首先要勇于承认问题,言传不如身教,这是科学精神教育的好机会,然后与学生一道改进,甚至另起炉灶。总之,处理突发事件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升华。
升华,就是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多使用赞许性和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思维中表现出的一丝闪光点都要充分地肯定。这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是对学习环境的影响,这样做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悦的探究环境和研究氛围。更有意义的是,将使学生从感情上更乐于思考、探究、交流,当这种主观上的愿望不断强化,也就升华成了习惯,当思考、探究、交流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吗?
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理教育的学科功能,还要重视开发教育的发展功能。即除了注意智力、思维的开发外,还要重视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情感因素的开发。使学生在智力、情感、意志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伴随信息化时代而来的新的教育改革,也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化,永无止境。我们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教育尽可能的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原更多的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老师参与到这一实践性很强的事业中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改革更有实际意义和效益。
参考书目:
《试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 丁家永 《思维的分类与教学》 B.F琼斯
《各国物理教学改革剖析》 曹磊、谭树杰主编 1996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 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 1986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张大昌、廖伯琴 2004年 湖北教育出版社
用心
爱心
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 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 新课程标准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 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 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 加强了化学实验, 把演示实验列入新课标的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 轻视实验的倾向, 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 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 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 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 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并因势利导, 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 进而转化成志趣, 那么, 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1. 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 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 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这些演示实验, 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 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 以增强实验效果。
2. 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 设置了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结合本校实际, 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走进化学世界”时, 我先避开书本, 通过放录像, 让学生了解化学世界的奇妙无穷, 并做了几个趣味实验。如:“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魔棒点灯”“晴雨花”等, 将学生带入无比美妙、神奇的化学迷宫, 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的现象中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望之情。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家庭小实验的开发, 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使学生扩大了视野, 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 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3.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 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 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 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 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例如听到“爆竹声声”, 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 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 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 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每次实验结束, 我都要留出3~5分钟, 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 保持桌面整洁,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此外,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需要有教师的指导。
就实验教学而言, 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 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家庭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 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钻研科学实验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本文主要讲述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物理课程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在教学中,往往碰到有些题难度大,有些语言晦涩难懂,但用实验则可让学生恍然大悟,使问题迎刃而解。教学实践证明,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认识物理规律、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它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本文对新课改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1 要切实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据我了解,一般的老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更多的是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科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也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智力、操作技能、提高学习兴趣、调节课程气氛上,而忽视了实验教学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其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转变实验观,要对实验教学有一个全面的和科学的认识,真正意识到实验教学本身独特而重要的素质教育功能。实验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实验改革的前提和保障,思想是行为的指南,只有我们教育者的思想转变了,才会引起我们实验教学实践的转变和改革。只有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才能明确实验教学的新目的和新要求。历史上的有名的实验之所以有名,都是因为设计巧妙,而不是因为操作者的手艺多么熟练。只有让学生知道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使他们从追求短期学生成绩的片面认识中转变过来,给我们物理教师一个广阔的发挥才干的空间,使我们能自由地投身于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创新教学方法。
2 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经验证明: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3 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要本着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以具体的实验操行为载体,以达到素质教育为要求。为了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应该依据学生的基础,预见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缺陷,精心设计启发性的引导问题,变简单的实验“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中学物理教材中属于验证、测量型实验较多,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实验结果也预先说给学生听,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被动地做实验,这样使学生失去对实验“神秘”的探索欲望,思维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选择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挥思维,进行多方位、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除课堂教学外,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到实验室去通过自己动手,自主做实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切实加强辅助实验手段
首先,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是采用直观方法展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它具有声像并茂,形象鲜艳,再现迅速,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限制等特点,并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运用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能充分地把教师、学生与实验融为一体,增加了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和清晰度,提高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效能,降低了学生的感觉阈限,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实验演示产生珠联璧合的最佳效应,是其它方法难以做到的。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观察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借助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观察的通道,将实验现象投影放大,能增加可见度,缩短观察时间,提高实验效果。例如在做“海波的熔化”的演示实验时,我们会遇到几个问题。远处的学生看不清海波状态的变化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由于海波纯度的影响,固体海波在温度未达到48℃时就开始熔化了。把海波熔化的实验做成CAI课件或Flash动画,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看到在理想状态下的海波熔化现象了,这对学生理解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有很大的帮助。当我们向学生展示一些较小或复杂的实验器材时,常常会担心学生看不清楚而不能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其次,我们在演示一些微观的、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晰、更直观地观察实验器材和实验现象,我们对所演示的实验用数码展示台不防是个好办法。它可以把实验器材放大,形象在展示在屏幕上,还能把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况展示在学生面前。磁场的演示实验。过去我们的做法是,先把六个小磁针放在讲桌上围成一个圆圈状,中间放一个条形磁铁,观察小磁针南、北极的方向变化。但是,由于讲桌较高不利于学生观察,前排学生能看得见一些,后排的学生就一点也看不到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把这个实验放在数码展示台上做。这样实验现象即可通过展示台投影到屏幕上,实时、准确地呈现出实验现象,全体学生都可以清晰及时地观察,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认知的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平台,也不仅仅是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它在许多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实验合理的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琳.关于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 冯磊.新课改理念下物理實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物理教师,2003(11).
双语学校 马秀娟
高中生物新课改不但改换了教材,而切其中主要是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克拉玛依新课程改革也实施了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里,在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也不段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力求自己的教学过程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总结如下:
一、提高自身素养
1、在知识储备上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为适应新课改,也为适应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我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不段补充前沿知识,了解生物学科新发展和变化。比如在讲选修三时,我通过网络、电视、杂志了解基因工程的最新发展和在医学上的应用;胚胎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上应用等相关知识,力求在给学生一滴水时,做到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
2、在语言表达上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努力让导语体现“趣”字,让设问抓住“疑”字,让幽默进课堂,让语言有感情。比如导语我借助一些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来开始遗传变异的篇章。在讲组成生物的微量元素时,我借用别人总结的“新(zn)铁(fe)臂(B)阿童(Cu)木(Mo)猛(Mn)”。在讲原核生物的例子时我说“用兰(蓝藻)色细(细菌)线(放线菌)支(支原体)毛衣(衣原体)”。学生在书写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时,常会漏掉“酶”这一反应条件,我会来上一句“不写酶会倒霉”等。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觉着这样的语言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更容易实现知识的传递、领会和转化。
3、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必信其道”,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互助的课堂气氛。比如在学习《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正确与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平易近人。但是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难免会有将老师一军的时候。比如有一次我为了提醒一个学生上课要集中精力,就让他回答问题,等我第二次再提问他时,他说:你今天是不是看我不顺眼?我说:是的,这节课我的眼里只有你。我觉得作为老师应当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真心和他们交朋友,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学习的热情。
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欲望。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那问题就象磁铁一样吸引他。在学习激素对血糖的调节时,我提前让学生回家调查家里人的血糖情况,是否有糖尿病人,如果有,怎么治疗,有什么症状,到医院检查血糖时需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注意等。在学习酶时,我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里洗衣粉包装袋上是否有“加酶”字样,如果有,再阅读洗衣说明。同时给出要预习的提纲,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我的教学中,我总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信息。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场所时,我让学生根据叶绿体的结构,分析为什么光反应在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为什么也能光合作用?学生分析结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再比如在讲动物细胞培养时,我让学生总结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溶液培养培养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植物组培时培养基中要加有机物?脱分化时细胞的代谢类型是什么?类似的问题也让学生自己再发现,提出问题,全面思考交流、总结。
3、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显微镜是生物实验最常用的仪器之一,但有的学生对显微镜的原理和操作技能根本没有掌握,甚至个别同学连对光都不会,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很多实验的成败,所以当务之急是掌握原理,锻炼技能。还有其他一些实验,比如,《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实验,我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还注重实验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中,让学生探究实验材料用大白菜行不行?滤纸条不剪去两角行不行?研磨时不加二氧化硅行不行?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时我让学生探究把实验中0.3克每毫升的蔗糖溶液改成0.1克每毫升或0.5克每毫升结果会怎么样?把蔗糖溶液换成NaCl或葡萄糖溶液会怎么样?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学会了知识也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新课改下实验课教学】推荐阅读:
如何在新课改后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实验05-30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7-27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实践09-24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研究09-27
新课改下的高二地理优秀教学反思09-28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之我见10-01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10-04
小学英语课改实验论文07-09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07-06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09-18